印刷工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32

印刷工艺论文

印刷工艺论文篇(1)

书籍是古老的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科技工艺的进步,书籍的设计和印刷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印刷工艺对于书籍的改变,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催生了书籍的更高层次的功能作用,最美的书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产品,多元化的内容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书籍。而这一切都与精湛的印刷工艺密不可分。

一、“最美的书”的发展概述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时候,册页书籍开始普遍使用。随之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印刷工艺得到了正式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最美的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让科技迈向新的台阶,同时书籍印刷工艺有了巨大的革新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书籍无论是印刷,还是其他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断地融入到实践当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直到1948年莱比锡一次“世界最美的书”书展活动正式推行,这才让这类书籍的印刷设计活动有了新的名词,——“最美的书”。从此全世界每年都会有40多个国家共同举办这类活动[1]。2009年,我国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评委团荣幸地选为“世界最美的书”。因此,我国的“最美的书”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又体现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转变。在科技工艺下,其实是人们内心和世界的交融、碰撞、交流的产物。

二、“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

众所周知,上世纪后半叶开始,书籍的印刷工艺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的铅印技术逐渐被胶印取代,对于书籍的文字内容技术的处理随之改变。这种印刷工艺的革新可谓令人瞠目结舌。更重要的是,印刷工艺的理念这时候也彻底被更新。人们更加愿意接受新的创新理念[2]。虽然铅印成本比较低,更加便宜,大批量的印刷也比较容易,字体字迹更加清晰简洁,但是它的工艺技艺和工艺效率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胶印的出现就带来了一场势在必行的印刷工艺革新。胶印工艺效率高,速度快,操作更加灵活便捷,从视觉上来看,也更加具有现代美[3]。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生活的人们对这种理念的突破尝试,也更加愿意接受,无论在主观条件上面还是客观条件上面都促使了“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理念创新。同时,在引导读者接受这种理念的过程里,也是十分顺利,几乎没有受到障碍,可谓顺理成章。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理念比较明确清晰,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环境与人的需求的矛盾。而传统印刷工艺的理念造成了上述两者的不和谐局面,人们耳濡目染,可是随着理念的不断创新,人们似乎找到了解决办法,除了满足审美的需求外,还能保持环保精神,这一点上面达到了最美的书和人们需求的一致共识[4]。现代印刷工艺与传统印刷工艺有很大不同,这些都体现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当中。最美的书的工艺形象也是五彩斑斓,主要体现在烫印工艺、纸面整饰、上光工艺等几方面。烫印包括烫金银、烫电化铝、印专金、印专银、烫漆片几类;上光工艺主要有重点上光、整体上光、覆膜、过光油、过哑胶、过光胶、过哑油几类[5];整饰成型主要有压纹、凹凸压印、打孔、模切几类。这几方面的工艺技术各有千秋,综合起来就对最美的书起到了很好的衬托,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可以起到实用的作用,还能够起到精神层面的附加值。总体来看,这是不同于以往书籍的[6]。本文就这几方面的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突出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情况。

1、凸凹压印的实践与创新。这种工艺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工艺。最美的书通过这种工艺可以极大地增强美感,突出特点。这种工艺通过一种凹凸模具,将最美的书的表面产生压制效果,最终形成压印。压印过后的最美的书明显会有立体的手感,从视觉看彷佛浮雕,这是和以往不同的一种工艺。另外,这种工艺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油墨,直接在书籍表面通过设备就可以完成。效果十分明显。目前主要的类型有粗细深浅几种,相互结合,形成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国的《文爱艺诗集》书籍就采用了这种工艺。因此还获得了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银奖,它的封面几种体现了凸凹压印工艺,给人一种大方高端、但不失朴素的气质。

2、金银墨工艺。这种工艺主要体现在书籍的某些局部,为了突出层次感,让书籍的整体更有呼应感。这种工艺之前也可以看到,主要是精装书采用这种工艺,但是现在许多平装的书籍更青睐于这种工艺,而且我们发现,似乎平装书更适合这种工艺的衬托。这种工艺可以让最美的书体现一种艺术气质。金银墨是一种特殊的色块,没有明显的彩色度,因此用在书籍的标题、扉言上面,可以和其他部位的彩色形成协调,丰富书籍的美感,形成一种大气、端庄的气质。目前它的应用有一些问题,在油墨的耐热性上面比较难以把控,因此就会对光泽、颜色的问题有一些小的干扰。通常实践中采用的办法就是先铺底色墨,然后印刷金银墨。这种工艺如下图所示。(黑色的书籍就是底色。)3、激光打孔工艺。这种工艺最初是服务与装订环节,与印刷环节无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工艺也开始对印刷环节起到了帮助,因此让最美的书具备了更多种优势。这种工艺功能丰富,使用灵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它解放了打孔的作用,让打孔不仅服务于后期的装订,也延伸到了前期的印刷当中。比如开片,开窗,开洞,这些都可以依靠电脑完成,既方便又快速,因此就实现了完全创意的可能。人们从这些孔洞里面产生许多联想,增加了最美的书的魅力。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形状上,都给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在读者的心灵当中增加了质感。像许多艺术类的图书,都使用了这种工艺,更加突出书籍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称为最美的书并不言过。

三、“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发展趋势

印刷工艺渗透进书籍,无疑对书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目前来看,最美的书正是契合了这种印刷工艺的创新,并且把实践融入了书籍的设计当中。最美的书不仅体现了书的内容,还体现了书的美感,更说明了一种创新实践的态度。最美的书发展的几十年当中,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最美的书成为了可能,从文字内容方面,到印刷排版设计装帧等环节,都渗透着这种理念。这和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城市化的发展,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化的书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精神层面需求的客观趋势[8]。那么,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和最美的书的结合,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最美的书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浓缩了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我们探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创新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分析过程,要从实践当中总结规律。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就是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从纸质的书籍设计,到现代多元化书籍的出现,说明创新才是书籍的唯一出路。不仅是书籍,其他文化产品也是如此,这是本文带来的启示。创新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真正的创新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不断大量的实践,才能完成创新,才能让创新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而实践并不是漫无目的实践,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实践,这就需要有创新点来支持实践过程。最美的书经历了不同的创新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印刷工艺的最新特征,这种创新有利于实践的完成,同时,实践也促进了下一次创新的发生可能。我们相信最美的书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简明中华印刷通史【M].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

[2]赵正.砚耕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3:35.

[3]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6.

[4]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43.

印刷工艺论文篇(2)

另一方面,乘客坐在地铁上时,隧道漆黑一片,车外缺少可以看到的稳定的画面,即使有照明,车外也没有什么可以看到的内容,旅客只能沉闷的在车厢里等待到站。根据有关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建设规模将达到2580公里左右,总投资12350亿元左右。预计至2020年,我国大陆将有40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总里程7000公里左右。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线,高速快捷,客流量高,广告市场价值巨大,按照2012年5月的市场数据,仅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平面广告媒体经营项目10年经营权,就拍出了7.05亿元,可以测算出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线广告市场巨大。如果能研究出适合地铁隧道等的新型广告技术,并实施产品化,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开创出车体外动态广告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2.解决方案

本文采用的的技术,原理如同电影院里播放电影一样,一格一格的胶片是不动的,但是每一格的图像是不同的,放映机以合适的帧频播放(大约每秒12帧图片),观众眼前就产生了清晰稳定的动态电影效果。利用这一动画技术的原理,采用数码印刷技术,根据交通工具的移动速度,结合图片的尺寸和图案内容变化,沿地铁隧道线制作一幅幅经过处理的图片,利用人们眼睛的视觉残留作用,把交通工具转化成播放器,从而使乘客眼前的图像广告产生运动的效果,并且清晰稳定。要完成上述的工作,需要采取以下的步骤:

①广告设计。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出将来需要呈现的动态图像广告内容。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先录像或者拍摄好广告内容,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分解,使之成为一个一个独立的图片。也可以直接绘制出一系列内容有机连续结合的图片。在广告内容的选择中,要注意结合本技术的特点,内容精确简短,要点突出,不适宜过长的广告内容。

②图片分解。实际测算轻轨地铁的运行速度,并寻找其速度稳定的运行区域,为动态画面提供数据支持,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分解,举例如软件kmplayer,这实际是一款播放器,打开广告影片后找到起始位置,按ctrl+G键连续捕捉,可以方便的设定帧数,开始捕捉后开始播放就行了,另外保存时建议用bmp格式。或者在kmplayer播放器中,这个播放器点右键里有将视频转化为图片,可以设置一秒转化为12帧还是24帧。这样,图片分解工作就完成了,制作出了符合人眼视觉残留原理的图像。

③数码印刷。将分解制成的图片,根据广告安装的大小尺寸,设置正确的分别率,采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制完成,然后把这些图像按先后顺序及正确的间隔距离,悬挂在灯箱或光柱显示器外面,通过印刷品背后的灯光照射使图片在黑暗的地铁隧道中能够被明亮的看到。为什么要采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因为批量少,属于个性化印刷的范畴。数码印刷的发展,为较大幅面,色彩逼真的图文印刷提供了技术可能。这样的广告制作,形式新颖,具有相当长的宣传时间,影响大,受众面广,宣传效果好;本技术由于是针对地铁隧道内,不用考虑防风雨等因素,只着重从使用方便、节能环保方面考虑,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有效的优点;使地铁广告在利用性、经济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上有显著提高。可以借鉴的另一种方法是,首先根据需要拍摄广告内容,然后把拍摄的广告内容通过相关的软件分解成固定帧频的连贯性图像,并将这些图像拼接成连续画面,接着通过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将画面显示于LED显示屏,不再采用数码印刷的方式,而是将LED显示屏作为图像最终的显示终端。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都需要在实践中改进。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是对现有地铁隧道广告技术的重要改进。

印刷工艺论文篇(3)

2结果与讨论

2.1煅烧土壁纸印刷工艺条件的确定

煅烧土壁纸的试验方案及结果。为了明确各因素的显著性,提高论证的可靠性,对实地密度和色差结果进行极差分析,从极差R可知,对实地密度指标影响的主次因素分别为B(刮板角度)﹥A(印刷压力)﹥C(网距);对色差指标影响的主次因素为A(印刷压力)﹥C(网距)﹥B(刮板角度)。由表3可知,在对实地密度的影响中,随着刮板角度的增加,实地密度减小,即墨层厚度减小。这是由于刮板角度越大,透墨量越小,因而,实地密度随着刮板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最优解为A2,B2和C1,即印刷压力为0.4MPa,刮板角度为75°,网距为6mm。由表3可知,在对色差指标的影响中,当印刷压力最大为0.5MPa时,色差最小。这是由于在印刷过程中,墨层厚度的变化会引起色差的变化,而当印刷压力不足时,接触面积不能充分接触,则油墨转移不充分,特别是对于表面平滑度低的纸张,转移区油墨少甚至露白,因此油墨的覆盖力差、色差大。然而,随着印刷压力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印刷密度不断增加,墨层厚度增加,色差减小。在实际印刷中色差越小越好,因此,优化后得到的最优解为A3,B2和C2,即印刷压力为0.5MPa,刮板角度为75°,网距为7mm。由实地密度的极差分析发现,A2与A3,C1与C2对实地密度的影响程度相似,因此,煅烧土壁纸印刷工艺参数的最佳方案为A3,B2,C1,即印刷压力为0.5MPa,刮板角度为75°,网距为7mm。为了更一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对实地密度和色差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5。观察表4—5,根据实地密度的方差分析可知,3个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B,A,C。即B的影响最为显著,而A,C有一定影响;根据色差的方差分析可知,3个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C,B。即A的影响最为显著,而B,C有一定影响。综上所述,通过实地密度和色差的极差和方差分析可知,硅藻土壁纸丝网印刷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印刷压力0.5MPa,刮板角度75°,网距为7mm。

2.2煅烧硅藻土壁纸的阶调复制曲线

用正交试验确定的丝网印刷最佳工艺参数印刷煅烧硅藻土壁纸,得到的样品效果。印刷壁纸样品可以看出,印刷图案清晰、颜色鲜艳、着墨均匀,印刷效果比较理想。阶调复制是指以原稿为基础,通过色调的分解、传递和合成过程,即将原稿的阶调复制成印刷品的阶调的全过程。阶调复制曲线即原稿图像阶调数值与印刷品阶调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曲线,用来评价印品的质量。理想的阶调复制曲线是过原点斜率为1的直线。理想曲线和胶版纸、煅烧土壁纸的阶调复制曲线。,煅烧土壁纸和胶版纸的阶调复制曲线呈“S”形,没有明显波动,整体在曲线附近。在亮调和暗调部分,煅烧土壁纸的阶调再现性稍稍差于胶版纸,可能会出现网点印迹不全。而在网点面积40%~60%处,煅烧土壁纸的阶调再现性强,接近理想曲线。结果表明,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下,煅烧土壁纸印品的重复精度较好,网点扩大较小,印刷品质量好。

印刷工艺论文篇(4)

 

CTP取代激光照排机是必然趋势,而且会非常快速。那么针对教材、教辅、普通图书实现CTP印制工艺,对出版社、代印点有什么好处呢?

1、对出版社的好处:

1)质量:

围绕胶片在不断的再版、修订再版时,带脏、马蹄印、划痕、重新拼版、拷贝都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因此出版物的印制质量是没有保证的。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河北一新华说过,每年几千万的印刷业务中,再版的图书印制质量是最差的,不是技术、设备、管理不行,实在是胶片的质量太差,没法弥补。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对比CTP印制工艺:

没有网点的损失,不会带脏等,可以根据自己印厂的印刷适性进行印前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匹配,甚至是不同阶调的印刷补偿;利用特殊挂网技术配合CTP,可以轻松实现彩色300线、黑白175线的印刷,使印制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2)成本:

对于有些出版社的教材在多省出版发行,出版社还要进行胶片的拷贝,胶片母板还要很好的保存,既是成本的浪费,也是管理上的麻烦。

对比电子胶片实现CTP印制工艺:

利用数据库保存电子胶片,极大的方便了管理,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3)效率:

春秋两季教材,对出版社、代印点都是一种挑战,电子胶片传版、CTP印制工艺都是提高出版、印制时效的有效手段。

4)对数字出版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电子胶片、与电子胶片一致的阅读PDF及JPG版面图是出版社出版资源建设所必需的成品数据,没有这个系统的支撑,出版社是获得不到真正与纸书内容一样的印刷成品电子文件的。

1、对印刷厂的好处:

对印刷厂来说,出版物采用CTP印制工艺后,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提高现有印刷机的产能,可以干更多的印刷业务;印制质量提高,可以为出版社更好的服务;大大降低印刷过版纸的损耗,节省胶片再次处理的所有成本。随着CTP板材的快速下降,书刊厂从成本、质量、效率的角度希望采用CTP印制工艺,即使是针对再版印刷。

比如:

万象思维是一个做教辅出版的民营书商,其直属印刷厂是陕西思维印刷厂,有二十多台印刷机。陕西思维从07年开始应用CTP,现在每月CTP用版量达到了20000多张(最高峰时达到每天1500张版),100%淘汰了两台全开激光照排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不管是新书、再版书都全部使用了CTP。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印刷工艺论文篇(5)

二、回到设计原点进行印刷创作。

将所有的印刷工艺和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之后,使学生重新回到设计的原点进行再创作,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印刷的理论和技术以后才能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艺术设计创作。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围绕一本印刷书籍的作业展开练习,首先可以从整体书籍的规划进行创意,从装帧形式到书籍封面再到书内的每一页的印刷形式都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装帧上来讲,学生通过印刷工艺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线装、胶装、环状、骑马钉装及其他特殊装订形式,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装帧工艺。从书籍封面的印刷设计来看,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烫金、击凸、镂空、雕刻、丝印等艺术效果进行艺术创作。书籍的内页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选用何种纸张、运用哪一种印刷工艺已成为书籍印刷的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将之前学习的印刷工艺进行梳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得出自己设计的创新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印刷工艺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

印刷工艺论文篇(6)

新时期教育改革明确指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育内容的机制,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工科工程化教育出现泛科学化倾向,专业教育以教为主,而非以用为主,“就业倾向”被轻视,不少工科课程倾向于灌溉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几十年不变,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现代印刷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化人才。未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切实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对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改革,充实工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1】。

例如《印刷概论》课程作为印刷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要能反映印刷科学的概貌,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澄清对专业认知的模糊之处;另一方面,也要为以后深入、系统学习印刷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上述工程化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考核手段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运用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应围绕“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技能培养”的教改主线,进行以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支撑,面向企业和岗位需求者培养学生印刷技能的教学改革实践。

1、知行统一,教学内容工程化整合

印刷概论是以满足认识印刷为主要目的,与印刷相关课程相比更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泛泛掌握几种印刷技术,而是在此基础上,面对具体印刷任务,能够合理选择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方案,实现工艺操作,进行质量评价方案[3]。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把握上,应遵循几点原则:

(1)理论知识“必须、够用”

对于“印刷概论”课程来说,其相关理论内容是为工艺技术二设立。以工程实践为教学主线,把涉及到的理论和原理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印刷概论内容庞杂,包括一些复杂的物化原理和计算公式。以基础理论模块为例,课程包括印刷工艺原理(表面物理化学、润湿与水墨平衡、印刷压力计算、油墨转移原理),网点阶调复制原理,印刷光学和信息记录材料等。对于这些传统的知识,应强调可用性,不必追求原理的系统性和公式的严密推导,注重其对生产时间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突出重点,服务于印刷工艺

以工艺流程为模块,课程包括印前图文处理及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工序,涉及艺术涉及、印刷工艺及材料适性、印刷机械等领域。结合工程化培养要求,应适当弱化艺术成分,重点突出印前出片制版、上机印刷操作及相关材料适性。

现行印刷方式包括平板胶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特种印刷等几十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课程学时有限。传统教学追求面面俱到,偏重理论,导致重点工艺不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结合几种常规的印刷品,突出几种相关的典型印刷工艺即可,其他工艺触类旁通。

(3)不断更新,切合产业需求

为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工程化就业技能,教学内容适时完善。具体办法是,走访印刷企业,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引入产业的发展前沿,体现印刷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

2、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在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学习,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化能力。

(1)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现场

印刷概论的教学内容包含多种动态工艺流程及大量设备展示,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表、动画集视频等信息与一体,激昂抽象内容直观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生动化。

(2)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时引导和辅导,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4] 。

印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艰巨而复杂。从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看,课程教学的目的应是传授有机、开放的印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化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祖彬 戴宏民 “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对包装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J].包装工程,2009,30(9):203-205.

[2]程惠峰 杨祖彬“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40-44.

印刷工艺论文篇(7)

书籍是古老的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科技工艺的进步,书籍的设计和印刷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印刷工艺对于书籍的改变,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催生了书籍的更高层次的功能作用,最美的书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产品,多元化的内容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书籍。而这一切都与精湛的印刷工艺密不可分。

一、“最美的书”的发展概述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 3 世纪时候,册页书籍开始普遍使用。随之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印刷工艺得到了正式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最美的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19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让科技迈向新的台阶,同时书籍印刷工艺有了巨大的革新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书籍无论是印刷,还是其他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断地融入到实践当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直到1948 年莱比锡一次“世界最美的书”书展活动正式推行,这才让这类书籍的印刷设计活动有了新的名词,――“最美的书”。从此全世界每年都会有40多个国家共同举办这类活动[1]。

2009年,我国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评委团荣幸地选为“世界最美的书”。因此,我国的“最美的书”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又体现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转变。在科技工艺下,其实是人们内心和世界的交融、碰撞、交流的产物。

二、“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

众所周知,上世纪后半叶开始,书籍的印刷工艺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的铅印技术逐渐被胶印取代,对于书籍的文字内容技术的处理随之改变。这种印刷工艺的革新可谓令人瞠目结舌。更重要的是,印刷工艺的理念这时候也彻底被更新。人们更加愿意接受新的创新理念[2]。

虽然铅印成本比较低,更加便宜,大批量的印刷也比较容易,字体字迹更加清晰简洁,但是它的工艺技艺和工艺效率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胶印的出现就带来了一场势在必行的印刷工艺革新。胶印工艺效率高,速度快,操作更加灵活便捷,从视觉上来看,也更加具有现代美[3]。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生活的人们对这种理念的突破尝试,也更加愿意接受,无论在主观条件上面还是客观条件上面都促使了“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理念创新。同时,在引导读者接受这种理念的过程里,也是十分顺利,几乎没有受到障碍,可谓顺理成章。

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理念比较明确清晰,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环境与人的需求的矛盾。而传统印刷工艺的理念造成了上述两者的不和谐局面,人们耳濡目染,可是随着理念的不断创新,人们似乎找到了解决办法,除了满足审美的需求外,还能保持环保精神,这一点上面达到了最美的书和人们需求的一致共识[4]。

现代印刷工艺与传统印刷工艺有很大不同,这些都体现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当中。最美的书的工艺形象也是五彩斑斓,主要体现在烫印工艺、纸面整饰、上光工艺等几方面。烫印包括烫金银、烫电化铝、印专金、印专银、烫漆片几类;上光工艺主要有重点上光、整体上光、覆膜、过光油、过哑胶、过光胶、过哑油几类[5];整饰成型主要有压纹、凹凸压印、打孔、模切几类。这几方面的工艺技术各有千秋, 综合起来就对最美的书起到了很好的衬托,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可以起到实用的作用,还能够起到精神层面的附加值。总体来看,这是不同于以往书籍的[6]。本文就这几方面的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突出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情况。

1、凸凹压印的实践与创新。这种工艺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工艺。最美的书通过这种工艺可以极大地增强美感,突出特点。这种工艺通过一种凹凸模具,将最美的书的表面产生压制效果,最终形成压印。压印过后的最美的明显会有立体的手感,从视觉看彷佛浮雕,这是和以往不同的一种工艺。另外,这种工艺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油墨,直接在书籍表面通过设备就可以完成。效果十分明显。目前主要的类型有粗细深浅几种,相互结合,形成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国的《艺诗集》书籍就采用了这种工艺。因此还获得了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银奖,它的封面几种体现了凸凹压印工艺,给人一种大方高端、但不失朴素的气质。

2、金银墨工艺。这种工艺主要体现在书籍的某些局部,为了突出层次感,让书籍的整体更有呼应感。这种工艺之前也可以看到,主要是精装书采用这种工艺,但是现在许多平装的书籍更青睐于这种工艺,而且我们发现,似乎平装书更适合这种工艺的衬托。

这种工艺可以让最美的书体现一种艺术气质。金银墨是一种特殊的色块,没有明显的彩色度,因此用在书籍的标题、扉言上面,可以和其他部位的彩色形成协调,丰富书籍的美感,形成一种大气、端庄的气质。目前它的应用有一些问题,在油墨的耐热性上面比较难以把控,因此就会对光泽、颜色的问题有一些小的干扰。通常实践中采用的办法就是先铺底色墨,然后印刷金银墨。这种工艺如下图所示。(黑色的书籍就是底色。)

3、激光打孔工艺。这种工艺最初是服务与装订环节,与印刷环节无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工艺也开始对印刷环节起到了帮助,因此让最美的书具备了更多种优势。这种工艺功能丰富,使用灵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它解放了打孔的作用,让打孔不仅服务于后期的装订,也延伸到了前期的印刷当中。比如开片,开窗,开洞,这些都可以依靠电脑完成,既方便又快速,因此就实现了完全创意的可能。人们从这些孔洞里面产生许多联想,增加了最美的书的魅力。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形状上,都给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在读者的心灵当中增加了质感。像许多艺术类的图书,都使用了这种工艺,更加突出书籍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称为最美的书并不言过。

三、“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发展趋势

印刷工艺渗透进书籍,无疑对书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目前来看,最美的书正是契合了这种印刷工艺的创新,并且把实践融入了书籍的设计当中。最美的书不仅体现了书的内容,还体现了书的美感,更说明了一种创新实践的态度。最美的书发展的几十年当中,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最美的书成为了可能,从文字内容方面,到印刷排版设计装帧等环节,都渗透着这种理念。这和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城市化的发展,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化的书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精神层面需求的客观趋势[8]。那么,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和最美的书的结合,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最美的书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浓缩了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我们探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创新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分析过程,要从实践当中总结规律。

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就是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从纸质的书籍设计,到现代多元化书籍的出现,说明创新才是书籍的唯一出路。不仅是书籍,其他文化产品也是如此,这是本文带来的启示。创新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真正的创新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不断大量的实践,才能完成创新,才能让创新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而实践并不是漫无目的实践,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实践,这就需要有创新点来支持实践过程。最美的书经历了不同的创新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印刷工艺的最新特征,这种创新有利于实践的完成,同时,实践也促进了下一次创新的发生可能。我们相信最美的书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张树栋,庞多益,如斯.简明中华印刷通史【M].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

[2]赵正.砚耕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3:35.

[3]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6.

[4]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43.

印刷工艺论文篇(8)

但我们仍然不应就此满足,虽然我们并不能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但探寻一个适合现有科技发展水平的定义,却是我们的责任,不然只会使大家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印刷工作者有必要经常审视新学科、新技术对印刷的冲击和提升,使印刷疆域不断扩大,让印刷定义不断更新。

对于上述定义,我们还应不断地进行推敲,以便使它更准确地涵盖印刷的特征,更迅速地反映印刷技术的新突破。

以下,笔者以开放性的心态重新审视这个定义,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印版、承印物

印刷的定义中出现“印版”、“承印物”是明显的硬伤。因为印版是用于传递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承印物是能接受油墨或吸附色料并呈现图文的各种物质。从中可以看到,印版和承印物的概念是建立在印刷的基础之上,是先有印刷,后有印版和承印物的,它们是从印刷中派生出来的概念。因此,用印版、承印物来解释印刷,就像用白马、黑马来解释什么是马一样,犯了定义的大忌。

也许我们可以用“固体物质的表面”来代替“承印物”,“印版”则留到下面再讨论。

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

“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这个词组的潜在含义,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印版在传统印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时无法放弃,但除了印版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在定义中列举出印刷中现有的所有方式,在未指明具体方式的情况下,就不能排除其中任何一种。这时,为避免定义可能把其他非印刷的复制方式包括其中,我们就必须搜寻有没有这样的方式,它是非印刷的,但也可以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进行复制。的确有一如照相,以感光的方式将图文信息转移到另一个固体的表面。但印刷的定义如果不包含“印版”和“承印物”,是无法排斥照相技术的,这是不能容许的。但同时如上所述,“印版”和“承印物”这两个词不应出现在印刷的定义中。

既然不能使用“印版”,又不限定任何方式,就不如去掉“印版或其他方式”。那如何把印刷和照相区别开来呢?考查这两者的区别,可以发现,印刷的图文转移是有实体的物质转移(笔者以为,定义中疏忽了印刷的这一特征),而照相只是光或能量的转移,最后的成像物质是已有的相纸和底片,并没有实体物质转移。所以,可以加上“用色料的形式”,这样就把照相从印刷定义中剔除。

原稿

笔者对“原稿”的疑问类似于“印版”和“承印物”,因为它是印刷的原稿,是印刷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文信息。不同的是,原稿这个词并非印刷所独有,在日常生活工作的许多方面也都能用到它,所以用它来定义印刷,并不像使用“印版”和“承印物”那样,使定义陷入明显的逻辑错误。

但是,问题出现在另一个方面,在印刷之前,是不是都有一个肯定存在的原稿?我们不否认,大多数情况下,原稿是存在的,甚至是有形的实体;而对于版面设计师来说,他可以运用各种资源,直接在电脑上制作出版面,他的原稿,只是头脑中出现的模糊的、不断调整的图景而已;另外,早期印刷工作者也可能通过直接在版材上描绘来制作印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坚持原稿的存在,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所以,应该把“原稿上的”改成“所需要的”。

图文信息

“图文”,顾名思义,指图和文两方面,外延很广,但是加上“信息”二字之后,就显得有点“清高”,意欲排斥装饰印刷、织物印刷(染)、电路板印刷等印刷形式了。无论是在印刷教科书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印刷方式也确实或多或少受到排斥。如长期以来,织物印刷从来就不被承认为印刷业的一部分,而冠以“印染”之名,这个极大的偏见已经直接影响到印刷历史的溯源,使众多学者对织物印刷视而不见,而只将雕版印刷作为印刷的始祖了。

虽然任何图形图案都包含着某种信息,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些信息的盲视和误解,所以建议取消“信息”二字。

工艺技术

“工艺技术”通常这是口语向术语定义的渗透,这种说法,可见于口头上,也可见于一般书面上,但是出现在严格的定义中,则是不妥的。

印刷工艺论文篇(9)

20世纪80年代,丝网版画纳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版画系教学体系,并很快在全国普及,成为版画艺术基本制作方法之一。

市场经济对艺术的影响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被视为纯粹神话的审美和艺术,处于受胁迫的境地。繁荣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版画艺术如今也有些尴尬,版画艺术家面对市场也深感困惑,束手无策。高校版画教育面对市场也不得不实施转型,调整专业方向,立足版画艺术的同时向实用型发展。“现行版画教学,应该从社会、文化针对性出发,关注社会需求、关注版画艺术现状,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学方法。”①面对当前版画艺术现状以及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来探讨高等艺术院校丝网版画教学取向,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丝网版画艺术教学的深化

丝网版画是绘画的一种创作表现形式。在绘画领域探讨丝网印刷的语言表现,使其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实现与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合,通过版画图式分析、视觉美感的表达,图形、图式的转换训练应用到创作这一过程中并强调在绘画艺术层面上的教学与实践。由于丝网版画操作简便、表现随意、技法多样、适应性强,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因而成为现代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丝网版画擅长于色彩的表现,丝网版画色彩具有浓、平的特点,要求对色彩具有更强的设计性。在教学过程中,丝网版画不仅要在语言的探索和运用方面深入研究,同时要尊重新的材料及复合媒材的表现潜力和构造能力,在对“物性”探索的基础上,强调其与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契合,通过自由的制版与转印,创作出具有诗意的作品。在“非物质社会”②的今天,要使消费者获得一种无目的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就要求版画家要关注人生,不断地探索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思”和“诗”去把握,使艺术家个性的视觉语言参与到文化互相涌现的精神交流过程中去。

二、丝网印刷设计教学

丝网印刷设计教学是扩展到印刷美学,与印刷色彩学、广告印刷、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刷制版、印刷、印后加工、装帧设计、包装装潢等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丝网版画与印刷同根同源,使丝网版画教学广泛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并充分发挥其商业性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丝网印刷的艺术价值,也可以还原其固有的商业价值,在拓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高等艺术院校版画系有能力确立印刷设计教学体系,不仅因为丝网版画与印刷同出一源,还因为高校的育人环境得天独厚。可以看出,确立印刷设计教学体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教学紧随市场是必要的,但高校也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专业特点来拓展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丝网版画教学具备了可开发的优势资源和商业利用的特点,丝网印刷在包装装潢印刷业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不可取代性,所以调整丝网版画教学方向为印刷设计教学方向是可能的。2.高校版画系教学转型是重要条件。高校版画教学面对市场调整专业方向,从中央美术学院到地方艺术院校都在思考与尝试,中央美术学院在尊重传统版画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如摄影、多媒体、书籍装帧、出版印刷等课程的教学;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系也开设了摄影、传媒版画的教学;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展开了数码影像多媒体教学,创作影视短片并且取得圆满成功。3.对印刷专门院校教学经验的学习与借鉴是必要条件。当前国内的印刷教育,在理论研究、印刷技术实践、印刷机械、数字化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如:武汉大学的数字图像处理、西安理工大学的印刷机械、上海理工大学的数字印刷等极具优势。艺术学院版画系开设印刷设计的教学与研究,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有关印刷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汲取学、研、产的具体经验,并且能形成自身以艺术教育为积淀的特色,在印刷色彩学、广告印刷、包装装潢等领域使丝网印刷的优势得以展现。

三、版画艺术教学与印刷设计教学相融合

丝网版画的教学强调艺术因素,研究版画艺术语言、版画的发生论、美学意义等,其教育目的体现在个性化上,强调的是艺术的原创性。印刷设计不仅与印刷行业紧密结合,而且与造纸、计算机、美术设计、电子信息、机械、油墨等行业结合密切。在教学上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工业化生产。

将版画艺术教学与印刷设计教学相融合,并不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简单结合。“艺术行业与设计行业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讲究有形的、美感的、符合人性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③印刷无论作为版画艺术的表现方式,还是印刷工程的科学手段,都如海德格尔语:“这些称呼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名称。它们道出了如今已隐而不显的东西,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者只存在的基本经验。”

艺术与设计的指向是统一的,都是人类自由精神的释放。纯粹工业化的生产所导致的生活方式,会遮盖人的本性,人就走向技术化和知识化。知识和创造是两码事,仅有知识还不够,艺术是创造,艺术可以使知识活跃、充满激情。大学不仅为社会输送高学历人才,而且应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丝网版画教学应在探索版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丝网印刷的内涵与外延,充分把握其艺术专业优势,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在教学上和学生就业方面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高校丝网版画的教学走版画艺术与印刷设计相结合,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取向,也是社会和市场的共同需求。

注释:

印刷工艺论文篇(10)

高等艺术院校版画系有能力确立印刷设计教学体系,不仅因为丝网版画与印刷同出一源,还因为高校的育人环境得天独厚。可以看出,确立印刷设计教学体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教学紧随市场是必要的,但高校也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专业特点来拓展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丝网版画教学具备了可开发的优势资源和商业利用的特点,丝网印刷在包装装潢印刷业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不可取代性,所以调整丝网版画教学方向为印刷设计教学方向是可能的。2.高校版画系教学转型是重要条件。高校版画教学面对市场调整专业方向,从中央美术学院到地方艺术院校都在思考与尝试,中央美术学院在尊重传统版画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如摄影、多媒体、书籍装帧、出版印刷等课程的教学;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系也开设了摄影、传媒版画的教学;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展开了数码影像多媒体教学,创作影视短片并且取得圆满成功。3.对印刷专门院校教学经验的学习与借鉴是必要条件。当前国内的印刷教育,在理论研究、印刷技术实践、印刷机械、数字化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如:武汉大学的数字图像处理、西安理工大学的印刷机械、上海理工大学的数字印刷等极具优势。艺术学院版画系开设印刷设计的教学与研究,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有关印刷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汲取学、研、产的具体经验,并且能形成自身以艺术教育为积淀的特色,在印刷色彩学、广告印刷、包装装潢等领域使丝网印刷的优势得以展现。

二、丝网版画艺术教学的深化

丝网版画是绘画的一种创作表现形式。在绘画领域探讨丝网印刷的语言表现,使其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实现与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合,通过版画图式分析、视觉美感的表达,图形、图式的转换训练应用到创作这一过程中并强调在绘画艺术层面上的教学与实践。由于丝网版画操作简便、表现随意、技法多样、适应性强,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因而成为现代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丝网版画擅长于色彩的表现,丝网版画色彩具有浓、平的特点,要求对色彩具有更强的设计性。在教学过程中,丝网版画不仅要在语言的探索和运用方面深入研究,同时要尊重新的材料及复合媒材的表现潜力和构造能力,在对“物性”探索的基础上,强调其与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契合,通过自由的制版与转印,创作出具有诗意的作品。在“非物质社会”②的今天,要使消费者获得一种无目的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就要求版画家要关注人生,不断地探索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提高自身的修养,用“思”和“诗”去把握,使艺术家个性的视觉语言参与到文化互相涌现的精神交流过程中去。

三、版画艺术教学与印刷设计教学相融合

丝网版画的教学强调艺术因素,研究版画艺术语言、版画的发生论、美学意义等,其教育目的体现在个性化上,强调的是艺术的原创性。印刷设计不仅与印刷行业紧密结合,而且与造纸、计算机、美术设计、电子信息、机械、油墨等行业结合密切。在教学上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工业化生产。

将版画艺术教学与印刷设计教学相融合,并不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简单结合。“艺术行业与设计行业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讲究有形的、美感的、符合人性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③印刷无论作为版画艺术的表现方式,还是印刷工程的科学手段,都如海德格尔语:“这些称呼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名称。它们道出了如今已隐而不显的东西,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者只存在的基本经验。”

艺术与设计的指向是统一的,都是人类自由精神的释放。纯粹工业化的生产所导致的生活方式,会遮盖人的本性,人就走向技术化和知识化。知识和创造是两码事,仅有知识还不够,艺术是创造,艺术可以使知识活跃、充满激情。大学不仅为社会输送高学历人才,而且应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

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丝网版画教学应在探索版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丝网印刷的内涵与外延,充分把握其艺术专业优势,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在教学上和学生就业方面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要的人才。高校丝网版画的教学走版画艺术与印刷设计相结合,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取向,也是社会和市场的共同需求。

注释:

①宋源文.关于版画的文化使命的思考.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195页.

②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也称后现代社会.

上一篇: 人文教育论文 下一篇: 管理学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