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22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1)

预算管理工作为企业战略能够实施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农商行的现状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却与企业战略脱节。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面向的是乡镇市场,以服务农村为主,这是由其战略目标决定的,也是农商行区别于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预算,经营预算,以及年度预算工作评价中,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全面预算工作,而只是对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企业制度以及预算体系的生搬硬套,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内部制度与外部经营的脱节,无法发挥建立预算制度应有的作用。另外,从一些农商行管理层的主管上来说,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对其的期望,并没有真正重视或者认识到这些工作对于企业管理经营的推动作用。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农商行在建立预算体制的时候仅仅局限于通常理解的财务预算,而没有考虑到经营预算,这样的预算体系显然有失全面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经营预算,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二者互相冲突的现象发生,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缺少执行全面预算的企业文化基础

首先农商行改制时间较短,企业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文化基础。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设立之初就有一定的政策目标和导向,即支农惠农,服务农村建设的企业使命使得农商行难以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文化基础。企业管理层在工作中要竭力平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使得目前大部分农商行的预算编制工作比较盲目,没有重点。其次,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变动相对较快。企业文化由于领导风格的转变缺乏一致性。不同的领导人会带来不同的领导风格,尤其企业领导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趋向重视任期内的业绩,在制定预算目标时缺乏长期愿景,更重视短期目标,这种短视的做法会使得农商行在发展过程中缺失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企业就会无所适从。最后,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形成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其风险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面临的风险不符。由于农商行独有的体制其经营风险要高于普通股份制银行,因此,对于风险预算的要求也更高。但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政策上的特殊性,其在面临风险时一般都有政府出面兜底,长此以往造成农商行普遍缺乏风险控制的文化基础。风险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是农商行的经营风险过于集中,主要以信贷违约风险为主;农商行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在财务预算中鲜有风险指标。

(三)没有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配套的信息系统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流程的电子化,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地处农村地区,且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企业改制的时间还比较短暂,独立单一法人完成庞大的系统开发将面临高成本、高风险,且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因此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主要依托省级联社来开展,导致效率和灵活性相对不足。由于缺乏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导致农商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四)预算绩效评价的缺失无法保证预算有效执行

目前,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领导执行,大部分农商行都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这就导致了预算的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预算工作本来应该是对财务工作进行约束监督,若由同一个部门负责既无法体现专业性,又难以发挥约束的作用。同时预算执行考核与实际情况脱节,难以有效监控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而且考核体系的不足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其目标也难以实现。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我国农商行由于历史渊源一般由“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当预算工作中涉及到管理机构时,其真实情况往往难以得到核实。更加难以对上级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这样相应的反馈机制也就无法建立,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无法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促进作用。

二、改进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它需要全员参与,不论是企业的领导层还是普通员工,每个人都应该有主人翁意识,清晰自己的职责所在。认识到预算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其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专门的部门组织负责。只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才能树立预算工作的权威,整合企业各部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各部门有效协同,最大化各部门及整个企业的效益。真正将预算管理工作付诸实践。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是预算体系建立的重要标志。它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共同负责日常组织的预算决策,同时对日常工作中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修正。再者,我国农村合作银行预算编制与战略目标的脱节,反映了预算文化,风险文化还没有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因此,各农商行应该从软实力上下功夫,培养全面的预算管理文化,沟通企业的上下级,同时使企业的公司治理更加立体丰富。最后,我国当下金融市场的改革如火如荼,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预算管理工作必须能够适应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还要适应监管层的政策指导。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预算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价上来落实。对于实际工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及时修正预算目标,同时分析误差的原因,提早预防风险,保证农商行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定经营,兼顾长短期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建立与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前环境下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并非一朝一夕或者一个文件就能促成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慢慢培养。我国农商行在建设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企业文化应该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应该适应企业的战略目标,符合企业的市场定位。其次,树立风险意识,培养企业的风险控制文化。在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就要保证充分分析风险因素,根据农商行自身的战略定位确定长期目标,结合短期内的矛盾制定近期目标。在风险管理中,农商行可以借鉴其他股份制银行将经济资本引入风险管理的做法,这样可以充分预测风险的发生变化。同时在考虑各项财务指标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各种非财务指标。最后,保证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建立完善的内部人控制制度,防止企业文化因为最高领导人的任免及不同领导人的不同领导风格而出现反复变动,保证农商行的稳健运营。

(三)农商行应该加速实现信息化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能够有效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评价各分支机构经营业绩,而且还能实时跟进市场环境变化,宏观政策信息,这些作用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高效经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自身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现状下,应该奋起直追,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早日摆脱硬件资源的约束。

(四)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

一项制度要充分发挥起作用离不开严格地执行。而对于执行的评价则是制度能够被严格执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奖惩机制,执行才有激励,才有动力。例如: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农村信用社在进行员工的激励时普遍采用基数调整法。也就是对于超额完成工作的员工给予更多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工作目标的员工从下一年度中扣除。以此来激励员工超额完成业绩目标。同时推动企业整理目标的实现。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维护预算机构的权威,另一方面还可以实时监督预算工作的执行情况,遇到突况可以及时调整,反过来对完善制度本身也有积极作用。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于考核制度本身也应该进行考核评价,否则不合理的绩效评价必然适得其反。因此,农商行必须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部门建立不同的考评机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通过绩效评价制度保证预算工作的严格执行,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2)

二、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一)完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分别是完善农户信用档案使用机制和完善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前者通过完善农户的信贷档案资料,采取信贷级差化管理,来提升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规避能力。其中信贷档案需要重点强调信用档案的建立,根据专业的评定确定信用额度。后者主要通过建立模型,综合分析小额信贷风险的各种要素,对风险进行预测并做好防范。

(二)制定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散机制

资金过于集中的小额信贷项目,其风险系数相对较高,所以要采取适当的分散机制,降低风险。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综合多种要素对贷款的各方面进行合理匹配,科学化投资,以此来降低信贷流动性风险。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机制,采取科学的办法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

(三)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分担制度

通过保险来分担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这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商业行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农业保险的扶持项目屡见不鲜。所以对于满洲里农村商业银行也应该把握机遇,在国家对农村保险业务大力支持的过程中,以农业保险来分担自身的商业风险。目前,虽然我国农业保险的成熟度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可以予以正确的引导,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强化管理,来严格把控风险。银行可通过政策上的调整,对使用小额贷款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一定的优惠利率,这些措施,都可有效防范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降低风险程度。除了银行自身以外,国家也应该不断的提升农户小额贷款在我国农业扶贫、发展、更新、升级等一系列事业中的作用,推进中国农业的全面改革,并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建设,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健康。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3)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1.表层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那些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得文化形象。城商行的外形外貌,职工的接人待物、言谈话语、行为习惯等皆属于表层的企业文化。它能给客户以第一印象,使之从中观察或感觉到银行员工的精神风貌与职业道德状况,从而决定是否与银行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2.中层的企业文化。它不像表层文化那样直接外露,需要人们调查了解才能搞清楚,又不像深层文化那样隐蔽在职工的头脑中,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直观形象把握它。它体现在银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变化,银行应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合理的管理,使银行的社风健康向上,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深层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截然不同,深层的企业文化不是人们凭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它是渗透在职工的心灵之中的意识形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经营思想等,这部分内容是商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商行这特殊企业的灵魂。

二、银行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

第一,凝聚作用。银行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就像黏合剂,把银行干部与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银行的共同目标而奋斗,推动银行向前发展。银行企业文化的目标是通过精神的力量,如共同的价值观,把银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团体,让每一名员工对这个团体有安全感和归宿感。银行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对企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钻研业务,不断增强银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激励与自律作用。银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与自律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激励作用就像活力的加压泵,调动起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同时,银行企业文化对员工也有自律作用,即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商业银行的行纪、行规和行貌都会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员工自觉地按照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自律倾向,从而规范银行群体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

第三,辐射作用。银行企业文化不但对内部员工有凝聚、激励和自律作用,而且还向社会辐射银行的各种信息,使人们了解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及经营状况。同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会仿效,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业共同发展。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蕴含着自身的企业文化,人们通过对金融产品的购买而加深对该银行企业文化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

三、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目前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是缺乏特色。当前,农商银行改革历史不长,还处在边探索边实践阶段,多数农商银行还未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转型的不彻底,造成企业文化迂腐味重,创新能力差。在农商银行发展体系中,还没产生它应有的作用。各家农商银行标识各异,鲜明度不够,缺乏特色。

2.是根基较浅。农商银行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6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理念来建设企业文化却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加上以前我们对企业文化的不重视,形成了现在根基浅,企业文化缺乏延续性。

3.是贯彻较难。银行的行业特殊性,分支机构繁杂,管理人员素质背景差异大,整个企业文化体系贯彻的完整性不足。在贯彻落实中,无法做到“思行”统一,企业文化无法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是重视不够。银行经营的指标瓶颈,引导我们将更多的视线集中在业务拓展,提升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的领域上来,文化的重要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强化以人为本意识,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建立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就应该有“员工是财富,客户是上帝”的设计理念,对内要时时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并把员工间相互关心协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做好做细。对外要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客户的意愿。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证合理的考核约束机制。宜在原有制度框架范围内,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在充分征求各岗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农商行新的制度规章,使其能更好地体现权利、责任及义务,让制度既存压力,又能使员工看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制度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公正、全面的特性。另外,考核激励机制也很有必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科学制定。考核指标既要考虑到激励和“施压”的效果,又要顾及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地区差异性及工作量大小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使考核办法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4)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阐明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保证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维持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其核心是科学化,方式是产业化,过程是生态化,结果是效益最大化。。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加以规划和发展,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主体目标利润化、金融业务多元化、产业运行市场化、产业管理法制化、产业技术现代化。总之,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发展。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失去了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

(二)总量。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

(三)结构。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结构优化。全行主营业务都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具体到信贷结构来说,结构优化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四)质量。质量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必须遵循“有质量”和“可持续”的理念和原则。这里的质量包括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涉及业务发展的多个方面。

(五)效益。效益是银行经营的目的和生存发展的保证。以效益为目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六)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规避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遵章守法、规范经营。。

(七)创新。加快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保证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至2009年9月,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有27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由2003年的384.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9290.50亿元,增长了22.4倍;税后利润由2003年0.9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73.2亿元。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和江苏,这三个地区共有14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他13家则位于安徽、内蒙古、天津、还有东北和西部地区。。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只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还有2008年成立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大,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1827亿元和1500亿元,共占27家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余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均在300亿元以下。

虽然这些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金规模、业务竞争能力、市场份额、信息技术、产品创新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急需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要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地通过加大投入取得自身经营实力的快速增长,而是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后期发展资源为代价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实质就是稳定健康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今后我国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信贷支农重任,农村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三农”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加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有效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扶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的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健康有序发展原则,是建立在一定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基础之上的发展,这将有助于逐步控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有实质意义。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改变以往粗放经营粗放管理的方法,坚持树立风险控制、成本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先进管理理念,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明康. 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达100家[J].21世纪经济报道,2008,7.

[2] 吴爱民. 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7,8.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5)

新财务制度在深化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了旧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使现行的机制更具有规范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新财务制度与旧的财务制度相比,在理论与实务上都具有较大的突破,而且,在报表体现形式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贯彻新财务制度,完善农商银行的财务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新财务制度与传统财务制度相比,在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核算以及财务会计报表填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在理论与实务方面也进行了变革,这大大提升了新财务制度的实施效能。

1.从财务制度规定方面来看,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对经营性营业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论利息实现与否,都将其列入总额。但是,这种核算方法,使农村商业银行在无法回收利息的情况下,不得不以运营利润垫付利息与税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负担。

2.从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来看,新财务会计制度将利润留成的开支与奖金计入成本开支,扩大了成本核算范围。准备金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此外,折旧水平进一步提高,新的固定资产核算缩短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无形中也增加了银行的成本核算。

3.从财务会计报表来看,新财务会计制度下企业报表更加完整,能够真实、客观的展示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信息。会计报表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更加全面。新财务制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杜绝了会计信息失真情况出现。

二、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水平的提升,使其运营受到较大影响,下面结合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金融行业出现了迅猛发展,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国家出台解禁政策之后,大量外来银行的涌入给国内农村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挑战。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农村商业发展银行存在的弊端开始显现,在资金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

2.农村商业银行缺少有效成本核算经营理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缺少成本核算理念,资金盈利水平偏低。不少金融组织存在不惜血本吸纳存款的旧习惯,这种不计算成本的运营方式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良性运营。政府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存贷利率差偏小也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现。只有遵循市场机制才能实现在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中按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原则找到资金投放点,从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

3.缺少风险防控意识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众多风险,自从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体后,风险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分析面临的不同市场运营风险,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根据潜在的市场风险进行经营决策,从而不断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决策水平。面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商业银行要做好角色转变,成为有能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者,更好地迎接挑战。

三、在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新财务制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新财务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维护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1.新财务制度使农村商业银行更加适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与旧财务制度相比,在农村商业银行中实施新财务制度更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新的财务制度在管理制度、内容核算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发展规定,这有利于约束与规范金融机构的内部行为,从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新财务制度强化了成本管理,使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更加科学。新财务制度在农村商业银行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加强了在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的内容。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目标、核算对象、成本分摊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而且按照用途重新定义收支内容,这些都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运营,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成本核算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了其经济业务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3.新财务制度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更贴近,实用性与应用性更强。新财务制度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资金利用效益低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因此,在制度方面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与资金使用提供了保证。新财务制度比旧的制度更加符合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

4.新财务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财务制度在政府管控、资金收支比例、存贷利率差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内容使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更加完善、健全。同时,新财务制度也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新财务制度更好的得以贯彻与落实,农村商业银行就必须进行财务管理整顿,不断提升银行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新财务制度下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风险意识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只有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新财务制度的出现,为农村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意识提供了机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才能提升银行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首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财务信息收集与整理,对银行的季度、年度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构建财务预算制度。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能为银行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差额。实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只有加大存贷利率差,才能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加强资金的有效管理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再次,要提升农村商业的风险意识,则要进行成本核算的强化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属于金融机构,只有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才能够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采用明晰的成本核算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水平。

2.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则要强化对资产负债信息的管理。新财务制度要求农村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资金的运营情况,从而为投资决策者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在新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农村商业银行要实施完整的财务核算信息,要全面披露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信息,客观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映。同时,要强化管控手段,严格限制农村商业银行采用非法手段进行资金的吸纳与违规放贷等。此外,信息建设也是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就要加强信息建设,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提供保证与支撑,提升其财务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3.新财务制度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对其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收支应纳入预算管理中,维护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与严肃性,对随意调整收支的违规行为进行惩处,规范银行的运营秩序。新财务制度中规定,要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资金管理办法,在明确银行预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在预算的执行、编制以及决算环节中,采取新制度的规定,明确银行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

4.新财务制度增加了监督力度与执法力度。新财务制度要求银行机构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这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保护了资产的完整安全;其次,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经济活动的全面、及时的监督管理,使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也更加完善;再次,新会计制度强调加大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监检力度,对违反新财务制度而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进行严惩,从而规范银行的财务会计行为。

五、结语

新财务会计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在配合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提供了契机。农村商业银行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大对新财务制度的重视力度,转变管理观念,不断赢得发展先机。新财务制度的实施,使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更加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也会实现跨越式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海英,郑唏涛.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协同共进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2).

[2]刘志友,孟德锋.准金融组织监管机制建设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2).

[3]黄明,苏晓凤,胡舒予.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2011.

[4]陈一洪.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及发展趋势探析——基于负债及资产结构变化的视角[J].江汉学术,2013(03).

[5]吴敏,张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研究——来自2006-2010年中国上市银行的证据[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2011 .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6)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得到高度重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信社改制的产物,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随着许多其他新型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以及大量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尚未完全形成一个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本文拟通过量化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尝试做出探讨。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机构性缺陷等问题。同时,农村地区“弱质性”的特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低、盈利能力差。笔者通过对大量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选取了14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评价指标作为分析对象,用来构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东部沿海省份10家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构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邀请多位农村金融方面的专家,运用Saatty提出的1~9标度法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C,采用yaahp7.5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权向量、各指标的权重Wj。同时得到各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A-B为0.0001,B1-C为0.0423,B2-3为0.0748,B3-C为0.0399,由于各判断矩阵CR值均小于0.10,说明各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检验。

(二)数据的选取

我国东部地区较早完成农信社改革,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程度更高。因此,研究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东部沿海省份10家农村商业银行2011~2013年的数据,对大都市与地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农商行作为大都市农商行样本,张家港、江阴、常熟等7家农商行作为地县级农商行样本。结合所得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到各银行的评价值:

根据上式,得到各银行的AHP模型评价值,各银行得分与排序情况(见表2)。

表2 10家样本农村商业银行2011~2013年AHP评价值及其排序

(三)各指标评分分析

大都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远高于地县级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地县级农商行中,广东省的顺德、东莞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江苏省吴江、张家港等5家农商行。我们发现,农商行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当地经济发展越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地县级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趋势,优于大都市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吴江、张家港、江南、常熟、顺德农商行都保持上升趋势,江阴和东莞农商行基本维持,大都市农商行除广州保持较好发展趋势外,北京和上海状况不佳,特别是北京农商行呈现负增长。可见地县级农商行成长性要优于大都市农商行。规模小、起点低,能更好与当地农户与小微企业实现金融供需对接,在满足当地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都市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及地县级农商行。现阶段,大都市农村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的绝对值,远高于地县级农商行,但地县级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趋势更优。一方面,地县级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地县级农商行经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表现更突出,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而地县级农商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主要依托于当地特色中小企业的支持。

四、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以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第二,坚持以农村市场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农村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定位,以服务“三农”的目标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第三,充分发挥小银行决策高效性和运营灵活性的优势,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与抗风险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单位为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7)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政府对农村地区经济扶持加大了力度,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农村业务,并不断在农村扩大各自的分布点范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改制,发展为农村合作银行,三者并存,共同服务于三农。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已呈现出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多家机构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因其面对的客户为农村个人用户和微型及小型农资企业,故经营管理模式也具有其固有特点,经营现状主要表现为: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具有区域性。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第三十九条,“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2、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存在较多风险和危机。其中融资和资金问题、盈利困难、信贷风险增加等尤其突出。我国农村村镇商业银行一直处于无品牌,公信力缺乏的状态,对农村老百姓的吸引存款比较困难。农村银行的信贷项目多数为服务三农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分散和低效,故此农村贷款额度小、比较零散,运行成本较高,盈利周期比较长,甚至于发生盈利困难的现象,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服务性。我国村镇农村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乡镇)为100-300万元,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农村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借货信用制度不完善和人员流动大追踪还款困难,造成坏账、呆账的风险上升。

3、农村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管理弊病颇多。高管人员一般为本地方员工对本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本地民风非常熟悉,有比较浓厚的乡土感情,他们大部分人积累了较丰富的农村银行经营管理实务经验,但普遍理论水平不足,学历水平低、管理理论掌握不深,同时高管人员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比较大,对银行的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裙带风盛行,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管理难度增加。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设计

综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1.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扩大诸如农产品收购等优质贷款的比重;分析各类贷款周转速度,加大季节性收获的贷款项目的本息回收力度,同时针对信用不良用户,严格执行加息罚息制度;审核各类贷款的投放条件和范围,支持重点项目或重点发展区域,同时规范界定“坏账、老账”的流程,在总行许可的范围内,适度上浮项目贷款利率,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满足客户需求,拓展产业化龙头客户,发展中间业务客户,优化客户群体,形成合理客户布局,推动农发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2.设计农村零售银行业务推广方案。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汇兑业务,更应该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开拓发展农村个人金融业务,对个人业务进行细化,合理设置业务方案。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贷款需求、理财投资需要、中间业务需要、投资保险等各种需求,给农村商业银行留下了巨大的开拓发展业务的空间。

3.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银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集中力量对高管人员的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高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组织再造,合理设计和配置高管及其他人才。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渠道,公平考察,严格审查引进和招录人才流程,做到适岗适才。塑造现代银行企业文化,对柜台人员进行规范化工作流程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培养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一流的服务标准和完整的商业银行形象。

4. 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分应吸收现代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积极发挥银行内控机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协助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为总行及时了解分行情况,完成经营任务。内部审计可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帮助总部银行控制风险,预防和减少损失。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可以防患于未然。

三、结言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地实际,侧重于优质小额信贷,结合增加农村零售业务产品的开发,及时调控资金流向,规避信贷风险,同时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建立银行人力资源系统,塑造企业文化,延伸和发展总行的品牌形象,将农村金融市场做大做强,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光字《2008年度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状分析》.银行家,2009 ;9

[2]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东岳论丛, 2009;8

[3]罗永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信合,2008;3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8)

随着农信社全面改制成农商行,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取得极大成就,股权结构逐渐优化,股本金额不断增加,治理内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但因农商行改制时间较晚,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顾客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比于一般的城市商业银行,其面临的风险更高,且由于自身发展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差。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股权结构安排作为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石,其合理性往往能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对公司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正确的认识把握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这不仅是农村商业银行主动适应银监会和省联社双重监管的要求,也决定农村商业银行的价值,更是有效防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那么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风险有何影响?关于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国外专门研究的多为国有商业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L.LaevenandR.Levine(2009)[1]通过实证分析了银行股权结构、风险承担行为和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当银行为单一公司治理机制,股东的相对控制力与风险承担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而这其中的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管制间的关系则取决于每家银行的股权结构。李维安等人(2004)[2]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改革关系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模式选择建议。另外,李艳虹(2008)[3]等学者从股权结构和银行经营绩效、风险管理方面入手,分析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迁对绩效与风险影响。研究认为股权结构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的产权基础,能从根本上决定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决策机制,进而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行为方式。

1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股权结构作为银行治理的产权基础,能从根本上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和约束机制,影响信息披露、管理制约控制、外部监管等机制,这些机制制约进而影响公司治理与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其抵御破产风险的能力大小(Iannottaetal,2007)[4]。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背景调查,从股权结构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员工股为切入点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有关于股权集中度的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对内部治理作用是双面的:一方面认为大股东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可收获的利益加大,对中小股东的侵占行为减弱,可以更加有效监督企业运营,规避风险,获得更高效益,即“利益趋同效应”假说。Iannotta(2007)[4],Shehzad(2010)[5],等认为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负相关,股权越集中越有助于达成一致决定,快速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认为在较低比例的股权集中情况下,大股东会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并且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随着其持股比例提高而增大,产生“壕沟防御效应”,即“掏空假说”。这种观点认为较集中股权结构会引发股东之间冲突,银行的少数大股东掌握着经营决策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更愿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加重不良贷款率,使得银行面临更高信用风险,“掏空”银行(Laeven和Levine(2009))[1]。

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本文假设股权集中会约束风险承担行为。以第一大控股股东持股比和前十大股东持股之和来代表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提出假设1。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负相关。股权制衡是由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各大股东之间内部牵制,防止了第一大股东机会主义,以达到大股东相互监督的股权安排情况。白积洋等(2012)[6]的研究结果验证了适当股权制衡能够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在国有股东持股较低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其他大股东制衡程度低,很难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因此,提出假设2。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另外,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施行职工全员持股制度。员工持股使得农商行的职工不仅仅是银行经营者,更是银行所有者。让员工参与治理能够通过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股权在内部资本流通,实现公司长期利益最大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员工更具归属感,从客观上建立了职工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并且能降低职工的激励成本。我们假设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持股有助于银行风险控制。提出假设3。假设3: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持股比例与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

2实证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以及各大农村商业银行官网披露年报或年报推算出的有关财务信息。基于数据有效性和可得性,最后得到150家农村商业银行共计335组有关股权结构指标、银行风险指标的样本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其中2013年113组,2014年127组,2015年115组。

2.2变量选择与描述统计

2.2.1被解释变量(银行风险变量)

本文以LucLaevenandRossLevine提出的Zscore为破产风险的替代变量,即用Z值的倒数来衡量银行的破产风险。Z值是银行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资产比率(CAR)之和与资产收益率标准差σ(ROA)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稳定性。Z值越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越稳定,持续运作能力也越强,相应农村商业银行的破产算风险也就越小。Zscore来表示Z值的倒数,反映银行破产概率。Zscore值越大,银行破产概率越。

2.2.2解释变量(股权结构变量)

由前文理论分析,股权结构是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重要因素。股权结构指标中,本文选取了①股权集中度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②衡量股权制衡度选取Z值,即第二到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③员工股占比(ES);④虚拟变量CR1/P反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是否大于等于P,是回归1,否取0,例如CR1/0.1是虚拟变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10%时,取值1,否则取0,以此类推。反映股权分散化是否存在区间效应,讨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存在一个合理区间。

2.2.3控制变量

剥离银行资产规模产生影响银行规模InN、银行资本充足率TCR、资产负债率DR、资本利润率RR的影响。有关变量定义见表1。表2给出了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及其财务相关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由样本数据统计,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值13.65%,最大值47.42%,最小值仅为015%。不良贷款数值较大,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水平高。股权结构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均值9.17%,低于10%,最低仅0.38%。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只是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总较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均值44.44%,最小值仅3.7%,前十大股东以外基本为小而散的股东,这些均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整体是极度分散的。Z表示第一大股东对银行控制力,控制力平均水平6.4850,说明大股东对银行控制能力总体上较弱。员工股平均占比12.14%,最大占2739%,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本行职工持股总额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5%,已基本达到了制度要求。可见员工股现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重要得股东组成部分之一。

2.3计量模型的假定

本文为了研究股权结构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设定以下五个模型。模型(1)考察第一大股东、前十大股东之和作为股东持股的集中程度衡量,分析对风险影响。进一步分析第二到第十大非控股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总体影响。模型(2)分析员工持股比例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其中,i指银行序列代码,t指年日期,Yi,t取zscore,表示i银行t年的风险代替变量,αt表示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不衰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εi,t是随时间变化的扰动项。对面板数据模型筛选,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面板数据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收集的全国150家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5年年报数据以及年报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年一共335组截面样本数据,并对各变量标准化后,分别带入模型。

3实证结果与分析

考虑界面异方差、序列相关、界面相关等问题后,我们对模型(1)(2),以破产风险变量zscore作为被解释变量做固定效应分析。第一,从方程(1)、(2)观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均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说明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能获得有效的控制权有助于银行承担风险,减小破产损失。因此,对于目前股权分散趋势的农村商业银行,其股权集中度越高,银行越稳定,不降低良贷款率,风险承担行为越低。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农村商业银行规定了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这种制度设置存在很大弊端。农村商业银行社会自然人股所占比例占股东数量一半以上,但单个比例极低,股权高度分散。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水平较低,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反而会由于协调成本和搭便车现象而使银行愈加不稳定,大股东控制集中更多信息优势,用更少成本来关注更多企业信息审核,可有效规避投资高风险,符合“利益趋同假说”观点。假设1成立。第二,股权制衡度(Z)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方程(3)表明,加强股东权利制衡,减弱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分散的中小股东由于股份少,无投资意识,多把参与的股权当成存款以便赢得小利。且思想意识落后,较少有参与经营管理与民主决策的理念,所以可以说,股权内部结构监督治理约束存在严重缺陷,以至于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水平、防范风险的效果滞后,需要改善内外监督治理机制。假设2成立。第三,员工股比例(ES)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影响。表3方程(4)结果显示,员工股持股比例越大,却越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风险越大。同Kim(2014)[7]等人对一般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研究结果,认为存在即使员工大规模持股,基层员工也认为他们的表态、工作几乎不能影响公司绩效的现象,易产生“搭便车”等问题,职工持股并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持股比例过小而分散的员工持股,会使得银行决策权相对分散,员工素质也有待提高,思想僵化,难以有效治理,剩余控制权仍是被农村商业银行董事层、管理层掌握。现内部监督部门监事会也极少建立,制衡机制不完善,也就无法约束管理者决策。假设3不成立。

4进一步分析

股权集中度保持在什么水平上才能有助于控制银行风险?我们进一步研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区间变化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参考busta(2014)等股权分散化在不同阶段股权比例变化对风险控制不同影响。本文也假设第一大股东与风险承担行为理论上存在一个股权分散化的区间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合理区间,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某一点后,股权持续集中、降低风险承担行为的效应递增。

5结论及建议

5.1研究结论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承担行为符合利益趋同假说,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且超过20%后,可有效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第二,第二到第十大股东共同对第一大股东制衡度越强,越有助于内部权利制衡,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越低,经营效果越好。第三,员工持股仍存在较多问题,不能有效的防范农村商业银行风险。

5.2政策建议

第一,适度的股权集中。相对集中股权,提高单个股东所占份额,同时提出提高非控股股东制衡力,形成有效制约完善内部治理,提高运行效率,可有效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第二,逐步健全法人治理。银行可加大引入金融类法人股东,这与银行本身性质相符合。金融企业法人具备更为专业的金融知识,可帮助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经营与决策。法人股东更加注重银行长期经营情况,相对于分散的社会公众股和员工股有更大影响力,能促进银行管理水平提高,从而降低银行风险。第三,加大对内部员工素质培养,建立合理股权激励体制,合理设置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内部行权机制。建议扩大内部人持股,增加银行员工对本行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加大内部人员风险行为互相监督力度,切实使员工股东参与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上来,进而减少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措施,对整个员工持股计划运作制定严密的风险措施,以发挥员工持股计划应有的作用。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未上市,股权激励方式也可作为一种对员工、管理层激励方。

参考文献:

[2]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415.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9-0036-07

一、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这一议题的研究背景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一直存在的金融机构网点少、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允许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从而在县域农村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强度,并导致农村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发生了此消彼长的结构变化。那么,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变化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农村经济增长?

以Petersen和Rajan(1995)[1]为代表的局部均衡模型认为垄断的银行业结构一般是有利于经济增长。以Ceterolli和Peretto(2001)[2]为代表的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垄断的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一般而言是有害的。林毅夫等(2008)[3]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现代的发展中国家的最优金融结构是选择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作为主体;而在现代的发达经济中,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当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国内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业结构集中度的下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如李琼和刘建军(2005)[4]根据1999年和2000年国家层面上的跨省数据得出银行市场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王红(2005)[5]基于1986—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得出中国银行业较高的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但并不明显;谈儒勇等(2006)[6]基于中国31个省区1999—200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后,发现两者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且中西部地区各省区银行集中度的提升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以上的研究使用的都是小样本数据,影响了其结论的可信性。其后,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3]运用中国28个省区在1985—2002年的面板数据得出,在中国现阶段,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贺小海和刘修岩(2008)[7]利用样本期为1987—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得出中国各省区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并且东、中、西部区域银行集中度降低将促进经济增长。但以上文献均依赖于省级层面数据,截至目前尚未见到基于更低层面(地市级或县级)数据来分析银行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中国2006—2010年各县域数据所构成的县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农村银行业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本文其他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最优银行业结构”;第三部分为选择分析变量、设定计量模型、介绍数据来源并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统计;第四部分是对计量结果的解释;第五部分是稳健性检验;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最优银行业结构”

目前,中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由于农业信贷的高风险、低回报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相背离,所以从1999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撤出,目前已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款权。当前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或改制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此外还有其余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少量分支机构。但是从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仅限于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基本上不直接对农户和小企业办理业务;农业银行在2007年后坚持三农的市场定位,但其经营中心仍在城市工商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2007年开始涉足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但规模很小。农村信用合作社基本上垄断了对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田杰等,2012)[8]。

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导致了农村正规金融中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发生了此消彼长的结构变化。尤其是2007年以来,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逐步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强度。例如2007年开始在四川等6个省区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改革工作,并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成立了319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且贷款的80%以上投放于三农和小微企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农村银行业结构,那么,就中国农村地区而言,当前的农村银行业结构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大量的文献研究了银行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大多数都是基于林毅夫等(2008)[3]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展开实证研究的,本文也同样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其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根据“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在现代低收入国家,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应当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达国家,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当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林毅夫等,2008)[3]。按照这一逻辑,中国农村银行业市场选择较低的集中度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农村地区成立必须满足两大基本前提:

1. 中国县域农村地区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其产业选择也应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相一致,如在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中,选择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更有利于分工合作及本国经济的发展(林毅夫 等,2008)[3]。当前县域农村地区集中了中国80%的人口,吸纳了65%的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且绝大多数设立在县域内。在当前中国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促进中国县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农村银行业基于规模的专业化分工。即县域内的大银行主要向大企业提供贷款而小银行主要向小企业贷款,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工的形成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种因素:(1)风险分散。县域内的农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风险承受能力强,有能力为资金需求大的大型企业和风险较高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由于资产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弱,难以为上述企业提供贷款,它们更倾向于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提供额度相对较小、回收期较短、风险较小的贷款支持(田杰 等,2012)[8]。(2)信息不对称。大企业一般都能提供财务报表等易于传达的“硬信息”,而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组织结构不健全、无法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等“硬信息”,更多的是关于不易于传达的软信息(比如企业家个人品质和能力等)。大企业和小企业由于自身传递信息的差别导致了大银行更适合监督大企业,中小银行更适合监督小企业。而且县域内的中、农、工、建等大银行组织结构庞杂、信息传递路径长,难以依赖“软信息”进行决策,一般要靠财务报表等直观的“硬信息”。相比而言,县域内的中小银行,比如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由于结构简单、信息传递路径短,在处理“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和要求必须符合农村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及融资特点。农村金融供给的分层与多元化由农村金融需求的分层决定。因此,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在县域农村地区设立与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明确各涉农金融机构职责,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定位,最终在县域农村地区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因此,中国农村“最优银行结构”应该是以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为主体,这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三、分析变量、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分析变量的选择

1. 农村银行业结构。在有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对银行业结构指标的选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邹薇,蒋泽敏,2009)[9]。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现有文献对银行集中度的度量主要采用CRn(最大规模的n家银行的资产占所有银行总资产的比例)。本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HHI)。HHI同时涵盖了所有银行的数量及市场份额差异程度的信息,但是要求计算出每家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对数据的需求量非常大,中国银监会农村金融图集比较详细的提供了每家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总额,从而使本文能够使用HHI指数进行计算,弥补了以往文献的不足。HHI指数用一个地区内任一银行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计算,具体形式为:

其中Dj,k表示第j个银行在第k个地区的分支机构所获得的存款或发放的贷款。HHI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到1,数值越趋近于0时表示银行集中度越低,竞争越大;而越趋近于1时表示银行集中度越高。本文中农村银行集中度用贷款集中度(CRL)来表示。

2. 农村经济增长(Y)。用人均GDP取对数的数值代表农村经济增长。

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是参考了以往文献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1)教育发展水平(EDU)。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产业结构(IS)。用来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情况,本文预期其能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3)政府财政支出(GEB)。用来衡量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一般认为政府的参与程度越高,对经济发展越不利。(4)投资水平(Inv)。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投资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拉动当地经济增长。(5)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D)。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由于结构和功能失衡,没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6)城镇化水平(UR)。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显著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每个变量的含义及具体赋值见表1。

(二)模型设定

本文设立实证模型主要是分析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对各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就是说农村银行业结构变化是否构成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影响因素。参考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3]、贺小海和刘修岩(2008)[7]的回归模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设立如下的回归模型:

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增长,HHI表示农村银行业结构(用贷款集中度CRL表示),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政府财政支出比例(GEB)、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d)、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城市化水平(UR)、产业结构(IS)、教育发展水平(EDU)。

(三)数据来源

本文以上变量的数据时间为2006—2010年,数据来源于2007—2011《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中农村金融图集收集的2006—2010年各个县市的银行类和经济类统计数据及国研网县级经济数据。剔除数据缺失或数据不合格的样本县(市),最终选取了1 868个县(市)作为本文的样本数据,占中国2 070个县(市)的90.3%,能够代表中国农村地区。

在计算农村银行业市场结构(HHI)指标时,本文用中国县域内不同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的市场结构来衡量,涉及的银行及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其中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是加总后的数据,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家大型的商业银行。其他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数据详细。因此本文计算出的农村银行业集中度是可靠的、详细的。

现有文献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寡占型、适度集中型和低集中度三种类型,本文用HHI指数计算的中国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可以划分如表2所示的三种类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中国农村银行业结构一直属于寡占型。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所以首先要对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测定,然后使用Klein法则进行判别。根据Klein法则判断原理: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回归模型中的多重决定系数(R2),则二者之间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如表3所示,各个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小于多重决定系数0.623,因而根据Klein法则,可以初步判断本文选取的变量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进一步判断模型中的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依次加入变量进行回归。

根据设定的回归模型,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以农村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对样本期为2006—2010年的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逐步带入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如表4所示的模型(1)到模型(7),然后使用HAUSMAN判断表4中的7个模型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拒绝随机效应估计,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是比较合适的。但是仅仅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可能忽略了模型存在的异方差性和内生性,所以必须尽可能将其消除。

首先分析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表4中模型(1)对农村银行集中度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但是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因为模型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内生性指的是由于存在解释变量与误差项相关,所以导致了违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一个假设cov(εi,xi)=0,这样得出的结果是估计有偏和非一致的,即使无限增大样本的容量,估计也是有偏误的。一般来说导致内生性的可能原因有三个:一是农村银行集中度与农村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即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农村经济增长也可能导致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二是基本回归模型中遗漏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控制变量;三是测量误差。在统计数据中,误差难以避免。现有文献中处理内生性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寻找工具变量。林毅夫等(2008)[3]选用1994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政策因素来构造银行业结构的工具变量,但在本文中选取的数据虽然也发生了2007年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但是总的样本时期太短,而且在统计数据时也没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因此只能尽量地控制住其他因素,把农村银行业集中度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离出来,而且更多遗漏的重要控制变量的加入,也可以尽量消除内生性。二是用农村银行集中度的前一期或前几期数据。但是本文数据只有5年的时间,所以也放弃这种方法。三是面板数据模型也能解决内生性。

本文使用的是2006—2010年1 769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属于宽截面、短序列面板数据,可能会存在异方差性。因此有必要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以确定模型中异方差的存在,然后使用PCSE对异方差进行修正。从表4可以看出,DW值在接近2,因此可以基本判断不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

模型2到模型7依次加入控制变量投资水平(Inv)、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d)、政府财政支出(GEB)、教育发展水平(EDU)、城镇化水平(UR)、产业结构(IS)。模型2中加入投资水平(Inv)后,与农村经济增长成负相关,这显然违背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因此在模型3到模型6中,去掉了投资水平(Inv)变量,继续加入其他变量进行回归,结果都表明农村银行集中度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上成显著的负相关。模型7中对所有的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仍然是一样的。这表明农村银行贷款集中度的下降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中国农村“最优银行结构”应该是以区域性的农村中小银行为主体,这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表4也展示了各控制变量的系数及其统计显著性,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d)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下成显著的负相关,验证了以往文献提出的农村金融存在功能和结构失衡的观点。政府财政支出(GEB)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成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政府干预过多不利于农村经济增长。教育发展水平(EDU)的发展、城镇化水平(UR)提升和产业结构(IS)的优化将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这与以往文献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将用其他衡量农村银行集中度的指标做稳健检验。度量银行集中度的指标有CRn指数、H统计值和Lerner指数,也有学者采用金融机构网点数来度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以往文献在度量这一指数时考虑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贷款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一个份额,所以用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余额占比来表示。而在县域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占据了农村金融市场较大的贷款份额,因此本文用三家银行所占贷款市场份额来度量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相应的指数表示为CR3。因此计量回归模型设定为:

其中,CR3具体度量值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发展银行三家银行的贷款数之和占农村地区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其他控制变量不变,并进行了同样的检验。具体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中只加入农村银行业集中度(CR3),与农村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然后模型中逐步加入控制变量,结果仍然是在1%的水平上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显著为负。以上的结果充分验证了本文的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改革,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参与到农村市场,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银行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基于这一重要的研究背景,本文使用来自中国2006—2010年1 769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农村“最优银行业结构”假说,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银行业结构的下降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然后本文使用CR3度量的银行集中度来检验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仍然是稳健可靠的。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降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审批效率,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发起设立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建立集中度较低、竞争水平较高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坏境,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制定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国家可以通过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改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Mitchell A. Petersen and Raghuram G. Rajan.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5,110(2):407-443.

[2]Nicola Cetorelli and Pietro F. Peretto. Oligopoly Banking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DEA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1.

[3]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9).

[4]李琼,刘建军.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J].价值工程,2005,(2).

[5]王红.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5,(5).

[6]谈儒勇,叶海景,范坤祥.我国各地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12).

农村商业银行论文篇(10)

 

1问题提出

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是每一届政府施政的最大重点和难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均需农村金融的支持(林毅夫,2003)。中国农村仍然是一个资金高度稀缺的经济地域,农业是资金要素过度稀缺的产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本高度稀缺(温铁军,2001)。据统计,近年来通过金融渠道和邮政储蓄渠道每年实现的农村资金净流出总额约为4000亿元左右(何广文、欧阳海洪,2003)。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何广文,2009)。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构成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也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外学者多从强化供给,完善体系等方面提出解决途径,如闫先东、魏晓丽(2009)提出需强化金融机构政策性功能,同时深化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民间信贷组织,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王彬(2008)从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角度提出合作金融形式的重构金融论文,提出通过强制性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来满足农村合作金融需求可行性不高,必须打破原有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农村金融问题主要是着眼于金融总量、结构、制度等方面,而把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子范畴,从金融功能的视角研究各种金融体系构建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弊端有哪些?如何构建创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对于这些问题本论文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2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的现状

本文就金融体系的设立对象及设立目的不同,把农村金融体系分为政府设立非营利性政策性金融体系;民间自发设立非盈利性合作性金融体系;盈利性商业性金融体系。

2.1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异化的现实问题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目前的功能状况,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所应该具有的功能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极不相称,出现了“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支持农业发展”的现象。这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最大的缺陷。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功能弱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贷款,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特别是无法获得发放农业生产方面的中长期资金,不适应农业政策性金融长期发展的需要。1993年和1996年,农业银行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后, 其涉农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更是逐年降低,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大大弱化。

2.2商业性金融功能异化的现实问题

(1)对于商业银行,一方面由于农村金融业务稀少单一,成本高收益低,各商业银行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不愿在农村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农村资金的“倒吸”,使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

(2)邮政储蓄方面,国家《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以及邮政储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工作的开展之前,邮储是“只存不贷”,使得大量农村存余资金大量集中于政府手中被用于其他行业而非农业。

(3)民间金融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得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民间金融大都追求资金的高时间价值,容易引发“高利贷”的出现金融论文,使得农村的融资成本高,农民承担不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间金融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4)农业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也有过长足的发展,但农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民对风险控制的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亏损、高需求和低覆盖率、低供给、低投保率。商业性保险机构的盈利性目标最终不堪承受高风险低回报的压力,纷纷撤离农业保险市场。政策性农业保险则是保险基金规模较小,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为农保险制度不尽完善。这些都是得使得农业生产没有充足的保障,农业发展艰难。

2.3合作性金融功能异化的现实问题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性金融已经失去了其合作的性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为农村银行,实行商业化管理,致使大量资金外流,由于非农化倾向不断加强,农户间互助合作的性质不断减弱。

民间资金互助合作社受参与人员的资金、信誉等方面的限制,成员规模及适用范围局限性很大,实际运行中由于资金互助社的业务定位有问题,一些互助社也面临着吸存难、内部管理混乱、合作性减弱、内部人控制初露苗头以及外部环境制约发展等问题。

3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原因分析

政策性金融体系、商业性金融体系、合作性金融体系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并没有发挥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提高农业资金有效配置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收益不对称、国家长期政策发展导向、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服务方面的缺陷等方面。

4.1 农村金融投资风险收益不对称

(1)农民信誉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投资风险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一些农户的和农村经济组织信用观念淡薄,加之金融机构没有健全的?突信用体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巨大,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涉足信用状况不佳的农村市场,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

(2)农业边际收益低导致金融收益无法提高。农业较低的边际收益使得金融产品的成本无法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我国各大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的改制,各经济主体均以追求经济利润为最终目标金融论文,依据比较利益来分配资源,使得农业自身积累的资金很大部分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工业领域和城市,出现所谓的“抽水机效应”。

4.2 国家长期倾向的工业化政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本国经济、加快工业化进度是提升本国竞争力的核心。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业对工业给予的资金支持。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动用一切力量来支持工业化进程,不断压挤农村剩余资金达到以农促工的目的。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仍可通过国有金融机构的资金调拨来增加其在工业领域内的投资。国家的这种长期政策性倾向造成了农村金融匮乏,资金支持严重不足的历史烙印。

4.3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服务方面的缺陷

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功能、管理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远落后于城市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受人才、交通、通讯、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其资金利用率低,金融服务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使得农村经济组织及农户纷纷跑到商业银行开立账户,流失了大量资金。

5 基于功能论的金融体系重构相关政策建议

只有通过体系重构来加强农业金融业务的利益性,同时通过担保来降低农业风险才能提高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以下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5.1创新“银银”合作方式加强金融机构间功能整合

(1)创新贷款方式。根据农业政策性金融生产扶持功能的内在要求,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的先进经验,考虑逐步实行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联合贷款的办法,即政策性银行通过对投资项目发放基础性贷款,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诱导商业性金融的进入。

(2)创新担保机制,动员商业银行及其它社会资金流入。通过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从而以少量的资金动员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农业和农村。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风险基金,鼓励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创新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模式,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生产扶持功能充分发挥。一是对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所持有的与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对象相关的短票据进行贴现。二是对商业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上述票据进行转贴现。三是商业银行因向农业生产领域发放符合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政策和条件的贷款而持有的票据进行贴现。

5.2创新“银企”合作方式促进金融体系功能实现

(1)研究和利用好“市场需求—利益主体”互动联系机制金融论文,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其他职能机构+农信社”合作模式的发展。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商业性信贷业务,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2)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部分金融业务通过外包形式给非金融企业,如将信贷营销职能转包给信贷经纪公司等,探索“银企”间的金融合作方式。

5.3创新“银政”合作方式保障金融体系功能运行

(1)利用地方政府拥有信息网络等资源优势,建立农村村民信用体系与信用评估,以期降低农村贷款风险。加强法律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大力加强信用教育,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体系构建,促进农村金融环境的良性循环。

(2)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完善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困境与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2]李树生、施慧洪.论金融本质与农村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3]闫先东、魏晓丽.在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现代农村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上一篇: 农耕技术论文 下一篇: 海洋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