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2:50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1)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的安全问题及治安管理水平不仅制约了社区的安全稳定发展,阻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社区治安的研究及具体实践要早于国内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社区治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治安理论和警务改革的研究。

1.治安理论:①以色列裔美国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来研究现代化,指出现代化进程将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对已有的社会秩序形成冲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混乱、层出不穷的犯罪。理论指出社会结构性的变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演变,增加了犯罪的概率,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②1982年,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任由一些微小的犯罪现象出现而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严重的犯罪。他们主张对于社区犯罪必须采取防微杜渐的态度,加强社区治安防范措施,从小抓起,杜绝隐患。③澳大利亚的“邻里守望”政策,1990年,澳大利亚实施了所谓的“邻里守望”政策,通过一些措施加强邻居间的合作联系,强调了群防群治的核心理念,起到了减少犯罪的良好反映。

2.社区警务: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对西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829年,罗伯特・皮尔爵士在建立伦敦都市警察时提出了著名的“皮尔原则”,指出“警察就是公众,而公众就是警察”的理论。他认为警察的职责应与社区群众紧密联系,警察应组织社区群众共同采取措施来维持社区的治安,其实也就是社区警务的雏形。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据《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在位时设立了司空、司徒、士等管理机构。其中,“司徒”和“士”是具有治安管理职能的机构。陈智勇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古代从夏商周到清代的治安管理主要方式是:中央机构的治安管理、地方及基层机构的治安管理、户口管理、消费管理以及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最后都具体到街道的治安管理。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治安问题是国家统治者维持政权最棘手的问题,涉及到每个街道的治理,紧密联系百姓生活才是解决国家治安问题的核心手段。

在现代,国内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书籍不多,相关的主要有夏菲主编的《治安管理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本书主要在三个方面为治安管理制度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强调治安管理的法治原则和研究新问题、热点问题,例如社区警务比较研究提供的大量英文原始资料等。另外王冶英、卢浪秋等著的《社区治安与社会稳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主要是从社区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当前社区治安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任务、社区治安和综合治理、社区保安的保障机制、社区治安的法律适用及理性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贾征,刘化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2]王均平,唐国清.《社区治安体系理论选择及模式研判》[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张兆端.《社区警务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蒋树声.《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M].群言出版社,2007年.

[5]张思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探说》[M].群众出版社,2005年.

[6]王冶英,卢浪秋.《社区治安与社会稳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

中文论文类

[1]董玉刚.《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年.

[2]周军.《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年.

[3]彭林华.《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探析――以被害预防为视角》[D].湘潭:湘潭大学,2011年.

[4]杨志勇.《论我国城市治安管理机制的完善》[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4年.

[5]林珍.《城市社区安全治理中的社区关系重塑―以金华市LH社区为个案》[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剑.《上海市流动人口集中社区治安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陈建莅.《我国城市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制问题――以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街道为个案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

[8]马英楠.《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韩俊远.《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年.

[10]周阳.《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城市社区治安服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1]郝英兵.《社区治安防控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6年.

[12]孙渭铭.《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3]李晓勇.《探究公安机关社区治安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1(17).

[14]江福.《浅析社区治安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科技,2013(15).

[15]王红梅,李婷婷.《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16]袁方.《多中心治理下城市边缘社区治安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北京市B村的调查》[J].中州学刊,2011(03).

[17]于丽娜.《从北京奥运安保看社区治安管理方略》[J].法制与社会,2010(05).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C9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96-01

一、油田社区安全管理的形势分析

油田在很多年前就推行了HSE管理体系,这是以“健康、安全、环保”为管理理念,在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用的管理体系,这种体系是在世界范围内本行业的管理经验的集成,有很高的实用性。油田公司的安全管理核心是提高安全教育意识、加强风险识别和有效控制、完善HSE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详细有效的应急预案。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作用下,油价在不断攀升,这就使油田企业有很高的收益,因此,油田社区的建设步伐就随之加快了。各种高档的社区成为了城市新的亮点,解决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油田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在油田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中,有一些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现场工作较多,安全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来严格控制生产过程,这些对于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对管理人员管理不严格。在油田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中,对安全管理人员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很多都是用罚款的方式来处理在管理中失职的人员,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以杜绝安全管理问题的发生,但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是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对待工作的态度,这样的处罚只能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所以说,在管理制度上可以采用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来对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还可以辅助使用适当的奖励制度,以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员工缺乏HSE培训。在石油工业生产中,员工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员工的素质是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在生产中,每一项任务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很多的安全事故是由人为的错误操作或者安全意识不够引起的。因此,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HSE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对于生产工作应严格按照工序要求进行。为了使员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安全的重视,提高公司的效益,就必须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员工紧绷安全、质量这跟弦,使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三、解决油田社区安全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在油田社区安全管理中,要坚持“以基层工作为重点、领导工作为方向”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领导者的能力,做好基层工作。在保证领导方向正确性的同时,加强基层工作安全的控制,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对于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应该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划分到人,对相关责任进行细分,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使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二)建立社区安全文化。安全社区建设中,建立社区安全文化对提升安全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安全社区的建设需要有更多人的参与,在对社区人员进行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社区安全文化的传播,在宣传中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安全社区的建设中来。首先,在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中,可以增加一些技术培训、组织一些技能比赛活动等,使社区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其次,可以加大社区安全文化的宣传,增加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周、安全警示日以及相关法定节日的活动组织力度,在活动中增加对相关案例的展示、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演讲等,有条件可进行媒体宣传,印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使社区人员很容易就能学习到安全知识。

安全社区建设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安全管理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管理中,还应该增加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出实用的安全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在社区管理中作为重点工作,在采用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统一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加上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约束行为,提升了社区安全工作的高度。

(三)完善社区管理制度。社区物业管理在不断的创新中,现在的物业管理更加全面,为社区生活提供了全面保障。例如,24小时社区服务、窗口服务人性化等。在社区安全管理中,必须提高保安的安全意识和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准确判断安全隐患并很好的处理。这样就能让社区居民生活安全放心。

加强风险管理和提高处理隐患能力。社区安全管理有其季度特点,需要在不同的季度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在每个季度的社区安全报告中应该统计所发生的安全隐患和解决办法,并对报告进行存档,为以后的工作做指导。

(四)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对于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素质进行培训,提高管理者水平,对社区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社区的安全要求下,建设一直高素质、高能力的安全管理队伍是安全建设的根本。对社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主要对其发现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遇到安全隐患时能够有效排除,成为社区居民有力的安全后盾。对于安全管理队伍应该有详细的培训计划,教学专业的知识,教会每一位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对社区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社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为提高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

油田社区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做好油田社区安全工作为企业发展有着助推作用,它解决了油田职工的后顾之忧,能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效益。油田社区安全管理者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切实做好社区的安全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企业成为一个大集体,共同为建设安全社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3)

 

一、平安社区建设概述

社区是指“由一定的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成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1]。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绝大多数取决于维系整个社区这个小社会的安全水准。因此,要求安全社区不仅要有软件上的安全描述功能、安全解释功能、安全评估功能、安全监测功能、安全预测功能,还必须具有社区硬件的安全空间上的考虑,处理好社区内与外、备灾与适灾的关系。平安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就是要通过大力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消除社区内的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各种社会服务,缓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社区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生活更为和谐;通过完善各项安全预警机制,可以在第一时间告知居民各种安全事故的信息,使居民可以采取应对措施。

二、犯罪控制与平安社区建设

(一)“破窗理论”与零容忍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理论”指出,如果有人打破了社区内建筑物的一扇窗户的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肇事者就会误认为整栋建筑都无人管理,从而得到了自己可以任意进行破坏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这些破碎的窗户就会给人一种这个社区是毫无秩序的感觉,各种违反秩序的行为和犯罪行为就会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慢慢滋生和蔓延,整个社会的治安状况随之恶化。

美国纽约的“零容忍”政策就是“破窗理论”的体现。“零容忍”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张采取主动进攻的警务策略,要求一线的警察严格执法,打击所有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重视打击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任何轻微犯罪和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都绝不放纵。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的纽约是一个肮脏而混乱的城市,社会环境极度恶劣,犯罪率很高。在1994年1月,新当选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任命布拉顿掌管纽约警察局。布拉顿对“破窗理论”作出了精彩的解释,他指出,平时在街上混的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点。5000名新增警察精神抖擞地走上街头,几十年来,他们第一次被告知要认真推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法规。那些酒徒、街痞全都被雷霆万钧的“生活质量”行动涤荡得一干二净。针对这些看起来微小却很有象征意义的犯罪行为大力整顿,结果给纽约带来了很大的效果。

“‘破窗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非常有力地使人们相信在轻微的违法行为与严重的犯罪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免费论文参考网。而‘零容忍’打击犯罪政策,正是一种有效合理的修补‘破窗’的策略。”[2]“零容忍”政策清楚地阐释了防微杜渐、打击轻微犯罪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性。在我国平安社区建设中必须树立“零容忍”理念。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专门的管理队伍,全面打击、整治一些诸如吸毒、等轻微的违规、违法行为,从而达到防范犯罪的目的。

(二)犯罪防范控制与平安社区建设

从“破窗理论”中得到的启示:其一,“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大堤,毁于蚁穴”。应该重视并思考细节对整体的影响。免费论文参考网。其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正所谓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将改变周围所有人的心理。其三,“旁敲侧击”。用破窗理论来解决问题,通过改善细节来改善整体。

对于我国的犯罪防范控制而言,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平安社区建设这一个有利的契机。犯罪防范控制不仅属于平安社区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一个评价社区是否平安的重要的可见指标。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原则具体落实到各个社区、各条街道。

犯罪防范控制需依赖于平安社区建设。“不良的邻里环境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物质场和心理场”。[3]社区环境不和谐,就容易诱发和纵容犯罪行为,或者给犯罪者以可乘之机,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而良好的社区环境,则不仅可以化解个人、家庭之间的矛盾,而且居民间是守望相助的关系,可以维护正常、安定的生活秩序,减少犯罪的机会。

三、建设平安社区的几点建议

(一)必须处理好社区警务与平安社区建设的关系

社区警务的推广是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当中的关键一环,是平安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人们没有真正理解社区警务与平安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对社区警务如何在观念上、机制上、力量上、资源上和措施上真正的融入社区建设之中,纳入社区发展大轨道的研究不是很到位,使得社区警务与平安社区建设相分离的现象没有得到解决,某些地方的社区警务只是流于形式,工作难以开展和深化。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群众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协调好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警务室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社区警察的作用。

(二)加强社区服务工作

做好社区服务工作,有助于引导和鼓励人们参与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居民形成主人意识和家园归属感;使社区内的人们互相帮肋、互相支援,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狭隘的社会服务的观念。要形成“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提供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双向服务”的三大服务体系。其次,要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的进行。一是要推进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二是要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服务方便百姓。三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四要增强社区的法律调解服务。

(三)强化社区文化建设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犯罪防范控制的综合素质;可以增加居民间的交流、沟通,以减少、消除某些犯罪因素;可以增强对社区内居民的社会控制。优秀的文化会产生人们守法意识和文明行为的规范力量,有助于形成人们内在的自我控制机制;而不良的文化腐蚀人们的心灵,会诱使人们放弃正确的人生观和目标,诱导犯罪倾向的产生,推动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内的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净化社区文化环境,提高社区文化活动质量。免费论文参考网。就是要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防止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的蔓延和泛滥。其次,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相互交流、学习、休闲、娱乐的空间。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加大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力度

1、整合各种社会治安资源和力量,建立群防群治网络。搞好社会治安,单靠公安机关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建立以派出所和社区民警为主体,社区治保会为依托,社区治安队为骨干,物业保安和场所保安为主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

2、加强社区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高技术防范水平。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防范能力较强的综合系统。公安机关应加强对一些重点地区、场所及各种娱乐场所实施隐蔽式或公开式的远程图像监控管理,变被动式接警处理为主动式监管,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远程监看、控制、录像、回放、图片抓拍、管理等,并及时地发现治安问题、制止犯罪行为、打击犯罪行为。

3、加强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居住地的管理和控制。尤其要对房屋出租者进行法制教育,规范房屋出租行为,要求房屋出租者对暂住人口的入住和离开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向治安机关汇报。其次,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很方便的对流动人口在城市间的流动进行必需的跟踪管理。同时,必须要提高人口档案管理水平,为其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

4、切实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对平安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组织,尤其是街道办、居委会的作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这一工作落实到位。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3-34.

[2] 崔海英.纽约警察“零容忍”打击犯罪[J].现代世界警察,2006,8.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4)

一、简析安全社区

“安全社区”的概念在1989年9月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一届“世界意外事故与预防”大会上正式提出,同时提出了安全社区的构建条件:一是安全社区以普通社区为基础,保持普通社区的服务功能;二是安全社区在普通社区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预防计划和安全服务机构,利用社区内部的志愿者组织,充分为社区安全服务。“安全社区”的本质是安全运动,其构建对象和服务对象均可来源于社区内部,核心目的是建设安全社区,降低社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营造安全社区建设氛围。安全社区的建设具有时间长、进程慢、耗费大的特点,其建设需要社区居民和社会其他组织团体的共同努力。安全社区的评审需要通过其它社区安全中心,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建设有两个世界意义上的安全社区(屯门区和葵青区)。

二、分析我国安全社区构建中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设施配备问题

目前,我国在新建社区中配备了防盗监控系统、楼宇对讲门禁系统和各类消防器材设施等比较齐全的安全设施,但是在老社区,因为前期资金投入较低、维护保养不当、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还不能在硬件设施上保证安全社区的建设。另外,不论是新建社区还是老社区,在社区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均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校区停泊车位少,居民出行困难;二是社区内部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少,交通秩序混乱;三是小区内部交通状况混乱,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安全组织机构和机制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社区缺少专门负责社区安全的组织机构,大部分社区的安全组织机构由物业公司委派的保安组成,但是其担负着社区治安、交通、防火、防盗等多重责任,加之社区居民素质良莠不齐,安全宣传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再者是自愿服务于社区安全组织的志愿者少,大多数是被动接受社区安全建设的任务,其不能积极、主动、热情的投入到社区安全的建设中,因此,社区安全组织机构设置和机制制定是阻碍安全社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居民系统安全记录问题

社区安全组织对于居民伤害调查及统计分析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是简单的记录了社区的交通事故、抢劫案件、盗窃案件等,并不能及时建立社区内部居民的伤害记录,例如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记录和家庭饮食中毒问题记录等,而且不能投资建立专门的记录机构,不能预防和抵御安全隐患。

三、探析我国安全社区构建重点

(一)营造社区安全文化氛围

社区安全文化氛围是社区精神状态的实体表现和重要标志。社区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引导、感召、凝聚、约束安全社区的建设。社区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社区内部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素质指居民的风险意识、安全技能、文化修养、道德素质等。安全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防火、防触电、避免食物中毒、减少突发意外事故等。然后是在社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面对危险伤害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急救能力;二是加强社区安全文化的推行和执行力度。社区的管理部门应重视社区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加大投资力度和普及程度,让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能投入到安全社区的建设中,因为社区安全建设需要全体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只有全民参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三是加强管理,促进社区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即社区安全管理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实现安全交流和安全信息共享,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能力,增强社区整体的安全文化建设,让社区的安全管理有强制性的规定和规范,促进安全社区的建设和居民安全意识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安全社区管理体系

完善安全社区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建立安全社区和社区管理的一体化系统。即在原本社区的标准上推广安全社区的建设,例如某社区原本有文明社区的称号,则可以在其基础上建设安全社区,推动二者的共同完善发展,让二者在管理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二是建立安全社区的管理模式,即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核心,通过对危害隐患的辨识、分析、控制,最终达到合理规避的目的;三是健全社区安全运行机制,即在保证居民参与程度的基础上,协调社区内部不同小团体和组织的作用,共同努力提高安全社区的建设效率,推广社区安全文化的宣传;四是建立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即通过危害预警、应急指挥等机制的建立,提高社区居民对危机的预防能力,强化居民的隐患意识,控制危害的发生发展趋势,提高居民的突发事故处理能力。

(三)居民安全记录的调查研究

居民安全记录的调查研究,不能仅仅针对已发生的事故的分析记录,还要对社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研究。在社区建设之前,条件允许的可以先进行以往伤害事故的统计分析;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健全居民伤害记录机制,分析造成安全伤害的原因并解决;再者可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调查等主动收集、记录、解决伤害隐患;最后是根据安全记录的统计结果,针对性的解决社区安全伤害问题,保证安全社区的构建效率。

四、结语

安全社区的构建,不仅要重视社区硬件措施的建设,还要兼顾社区安全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安全社区的建设可以提升社区整体的抵御伤害能力,是保证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73-02

一、建立危机免疫机理的社区响应机制重要性

1.保证社会稳定的要求

社会稳定是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一旦发生公共危机,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将造成巨大的威胁。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稳定。某些危机爆发性高的地方,单靠基层的警力更难以顾全所有区域,这时社区危机应对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应对机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加快群众从危机中恢复的步伐

人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危急事件的发生,对人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紧张压抑气氛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心理受到一定程度上影响的人民,没有过多的精力将注意力投入到如何恢复原有生活上,所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局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群众从危机中恢复的步伐。

二、社区危机响应机制存在问题及措施的采取

1.我国社区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机制存在的问题

(1)社区应对能力不及时。危机发生后各方救援能力跟不上,对于日常发生的突发性灾害不具备应对能力,灾害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而“社区”人员较为集中,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区人员应对危机能力的建O。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设备老化。部分社区急救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例如:社区中逃生楼道堆满垃圾,楼道中安全逃生标志不明显或根本没有,没有每个楼层配备消防栓等安全设施,即使配备也存在损坏或生锈的现象,此外,还存在无专用逃生通道,楼道狭窄等情况。

(3)防灾减灾人员匮乏,投入资金不足。社区基本没有防灾减灾科技人员的配置,保安人员不具备任何急救知识,可能在入职前不会进行急救措施的培训,另一方面就是对防灾减灾的投入资金不足。

2.我国社区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机制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建立,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①加强领导及健全防灾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应急救援队,规划社区安全工作,以社区领导人员为核心,建立包括保安人员、负责人等的社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②广泛宣传、培训居民自救能力:利用宣传栏、条幅等工具宣传防灾减灾常识,或定期召开此类主题会议,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建立安全逃生通道,在楼道醒目位置张贴安全标志;组织社区居民开展逃生演练,对高发事故采取针对性演习,邀请专业人士为居民做专业性示范,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③与实战相结合,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灭火演练,增强实战能力;定期对社区进行安全检查,以防灾害隐患的存在。

(2)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①建立社区安全防治设备室,备有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灯等应急设施 ②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检修,以防设备故障导致灾害发生时营救不及时。

(3)加强防灾减灾科技人员建设,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加强防灾减灾科技人员建设,对专业人才进行考核,探索社区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强化人才队伍。②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每年用于财政经费的投入应按比例分配到防灾减灾工作建设中,如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的投入,吸收外界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

三、危机后的社区安全恢复响应机制的研究

①抗体进化机制的构建。模仿免疫系统的抗体进化机制,构建社区安全的预案升级机制,对现有的预案进行修改、升级。②免疫记忆机制的构建。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机制,构建社区安全应急案例理论归纳总结机制,记录下社区安全应急响应处理的整个过程,作为下次应对“”事件的参考样板。③免疫学习机制的构建。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学习机制,建立社区安全的应急学习机制,目的是针对多次出现的危险,评价并整理成档案,供相关应急人员学习,以提高应对同类危险再次出现时的效率。并仿效免疫学中接种疫苗的方式,对未曾遇到、但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模拟演练,提高对初次入侵危险的响应速度。

1.社区抗体进化机制的构建

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2.免疫记忆机制的构建

免疫记忆是免疫系统内淋巴细胞初次遇到入侵的抗原,经过一定的时间调整后,以便更好地识别抗原,此外并在免疫识别过程、免疫应答结束后以最优抗体的形式保留对该抗原特征信息的记忆,大大提高当再次遇到类似或相同抗原时在联想记忆下的应答速度。

危机响应中的记忆就是把已处理过的危机特征保存并记录下来,目的是提高应对危机的反应速度。模仿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记忆机制,构建社区安全应急案例理论归纳总结机制,记录下社区安全应急响应处理的整个过程,作为下次应对危险急发事件的参考样板。

3.免疫学习机制的构建

免疫学习指在免疫过程中,免疫系统边识别边学习的过程,提高免疫细胞的个体亲和度、群体规模扩大,并且保存最优个体免疫记忆的形式。即免疫系统通过学习,将应对外界风险效率提高,并以记忆的方式将最佳应对策略保存起来,为再次识别同类危机提供蓝本。在危机发生后,保存免疫记忆下响应机制最优方案构建的记忆方式,在下次此类危机发生后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恢复。加强对危机事故的演练,一是紧急事故发生的状态下应如何逃生,二是训练如何对急救设备的使用,在无法逃生的状况下如何在灾害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安全。

四、总结

本文以社区安全防范突发事件为背景,以相似论和社会仿生学为工具,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运作机制移

植到社区安全领域,以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理运作机制为借鉴对象,构建社区安全应急响应机制,以提高社区安全应对“”响应效率和效果,达到维护社区安全、社会稳定、政权稳固的目的。创新之处一是理论创新,本文创造性地将相似论、免疫学和危机管理等多门学科交叉运用,建立了社区安全应急管理的全新理论。将免疫应答原理开创性地引入了社区安全管理领域,为社区安全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二是实践创新,应用模仿人体免疫机制建立的社区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用来应对暴力恐怖袭击。

参考文献:

[1]Matzinger P.The Danger Model: A Renewed Sense of Self [J].Science,2002,296 (12):301-305.

[2] Fink.S..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86:8,9-12,15,217.

[3]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M].易继苍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刘浪,邓伟.基于免疫危险理论的危机预警系统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7-50.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6)

一、认真实行民主自治,着力提升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社区坚持从建组织、定规章、强监督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高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区民主管理组织体系。社区建立和完善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业主大会、社区四方联席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事务顾问团为主体的社区民主管理组织体系。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四方联席会,讨论议定社区内的阶段性重大问题,针对居民在生活、居住、社区需求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研究解决措施办法;每季召开一次社区事务顾问团会议,发挥社区事务顾问团的协商、议事、监督的工作职能;每半年召开一次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审议社区居委会工作报告和年度计划,对社委会各项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评议,研究决定社区重大事务。二是制订和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制订了《社区事务工作站工作职责》、《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四方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四方”分工负责制度》、《社区联席会议工作通报制度》、《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有效保证社区各个组织、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三是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社区完善了“事务顾问团”、“四方联席会议”活动机制,将社区知名人士、民主党派、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人员纳入到社区事务顾问团,增强社区居民和成员单位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社区事务意见征询表”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设,以及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排查时间表及时处理,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反馈。社区事务顾问团先后就“社区雨污分流”“社区停车位改造”、“文明养狗”、“社区绿地的分片包干管理”、“社区汽车智能化管理”、“社区文体场所改建”等议题展开讨论,并将协商、讨论结果公布在社区中。

二、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居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平安社区;构建体系;三维数字化;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67-04

1 概述

基于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基础上,完成综合治安管理、人口信息管理、物业服务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科普知识推广等五大功能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社区管理及服务中存在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各单项工作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再造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将社区人口、物业小区、居民楼院、社区公共服务等纳入系统管理,在三维全景可视化的环境下,社区的各类基本情况一览无余,使社区管理真正实现了三维数字化、全方位可视化、全面信息化管理[1]。

2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平安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当前, 进一步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必须有效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必须找准基本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三维数字平安社区这一创新型的理论。

平安社区的建设,既是和谐社区的建设,又是健康社区的建设。所谓和谐社区, 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发展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促进社区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 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社区[2]。所谓健康社区,是指既从技术上解决社区居民的健康评估和个性化量化干预指导,又形成一套完整的政府投入与商业营运相结合、依托基层卫生资源积极开展居民健康管理的机制。

同时,平安社区建设的理论,又是建设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基石,因此,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体系,既包括了理论的创新,也包括了创新技术的应用。

2.2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综合应用三维数字化、GIS、实时视频监控、传感与自动控制、网络与数据库等技术,遵循GML规范,生成三维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将传统社区管理的各项功能以空间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的形式集成于本平台,以构建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平安社区管理体系[3]。

2.2.1 三维数字化社区模型的建立

建立三维数字化社区的GIS系统,利用三维工具软件对小区所有建筑物等设施建立三维全景立体模型,配以精确的数据标识,采用专用的摄像头视频采集工具车进行三维视角的小区遍历。并将模型导入交互软件开发平台。

2.2.2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模块系统的建设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由社区规划、社区综合治安、计生管理、社区健康管理、三维应急信息处理、社区交通、社区服务、社区事故处理等系统模块组成, 重点完成社区综合治安、计生管理、社区健康管理、社区服务、社区事故处理等系统模块的建设。

2.2.3 各类基础信息库的建立

在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的建设中,为实现上述系统模块的功能,需要完成包括人口信息(常住、流动、计生、特殊人群)、楼宇(包括水、电、气等传感设施)信息、车辆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保设施(防火、防震、防涝)信息、视频监控设施信息、科普(电子图书、图像、视频)信息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2.2.4 六大应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即综合治安管理、人口信息管理、社区服务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社区信息、科普知识推广等六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这六大应用系统,涵盖了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这些系统借助三维数字化社区的GIS系统,可以直接、精确地体现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使得社区工作更具立体化、直观化。

2.2.5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中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实施

在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中,为使得上述各项系统有效实现,需要进行各类(有线、无线)传感器设备的规划与安装实施,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电、水、气)监测传感器、停车区域定点传感器等[4]。

3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功能模块介绍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包括了社区工作的各个层面,具体功能系统模块如图1,现对各个子系统模块分别说明。

3.1社区规划子系统

主要是应用于社区规划的可视化系统, 建立有关规划的三维模型, 供人们对了解社区的建设布局和安全布局,并指出布局的不足之处, 以便进行改进。

3.2人口管理子系统

主要是应用于社区中有关人口信息的可视化系统,具体包括常住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育龄妇女管理、计生宣传管理、避孕节育服务等功能。

3.3社区事故处理子系统

主要是将社区内建筑、人口、生命线的可视化系统、交通等基础数据录人系统中, 并针对特定的事故灾害收集相关数据, 通过各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努力, 建立事故的分析和评价模型, 并利用进行分析, 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消除灾害, 并有针对、胜的提出应急救援的方案。

3.4社区综合治安子系统

主要建立社区安全防范系统, 并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 使安全防范系统达到高效和可靠程度。其中包括治安的综合管理、预防恐怖主义,以及对重点设备设施的监控, 以使社区内的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

3.5社区交通子系统

用智能型交通监控装置, 对社区内的道路和车辆进行控制。解决社区交通、停车场等管理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拥挤和塞车在灾害发生时负责指导人们逃生的路径和方向, 排除路上可能遇到的障碍, 也可以指导救援队伍快速抵达事故发生区域[5]。

3.6社区服务子系统

社区服务子系统, 主要提供安全方面的教育,解决供水、供电、供气等物业项目的管理。对保安进行教育管理和日常管理工作。

3.7社区健康管理子系统

社区健康管理子系统是公共卫生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依据之一。在此基石出上, 对居民的健康进行分析, 并确定重点人群管理范围。同时还要监测社区的卫生状况和传染病, 普及健康教育。

3.8三维应急信息处理子系统

三维应急信息数字化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提供应急计划、应急资源配备、医疗救助、公共广播和向外部求援。通过调用该系统, 可以使应急管理者及时了解应对事故灾害的计划和应急资源的配置情况, 以便在第一时间指挥应急和传达消息如果需要增援, 可以及时与外部相关部门联络。

4 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架构

通过对基层社区工作的需求特点分析,为实现上述需求目标,推动社区工作向三维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如图2。

4.1信息流控制

是模型数据库信息获取、交流、更新以及与其他GIS系统、MIS系统交换信息的核心,起着信息枢纽和安全控制的作用,信息流控制平台通过一系列接口和服务,实现信息实时调用, 授权共享[6]。

4.2信息维护

在整个系统的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是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保障。信息维护平台包括地图数据的维护和基础信息的维护。

4.3综合信息

由三维空间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库、人口信息数据库、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物业设施数据库等五个部分组成。

4.4决策支持

决策支持平台是系统的最高级的应用平台, 主要为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支持。在决策支持平台上实现以下高级应用:GIS综合查询、GISOLAP综合分析、统计分析与支持等。

4.5功能服务

应用三维数字化可视技术,实现平台的各项功能,有效进行社区各项常规管理的工作。

4.6权限管理

对各类人员分配和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

5 结论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大力加强基层社会建设。近几年来,通过深化基层民主、推进村(居)民自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搭建基层服务平台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的管理能力。但基层社会管理网络还不完善,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体系、功能还有待增强[7]。为此,我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三维数字化社区”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全方位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将辖区人口、地理地况、资源、环境、辖区单位等复杂信息建立电子数据,实现地理信息由平面向立体三维的转变,实现工作方式由分割向统筹发展的转变。“三维数字社区”平台,实现了辖区居民的人口数据、婚姻状况、生育节育状况等相互关联、资源统一共享;“三维数字化社区”平台与WIS、GPL系统相结合,实现了街道、社区计生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落实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地管理为辅”的人口管理模式,为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实现了“五个转变”: 一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网格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二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数字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电子技术转变;三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动态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滞后型向动态管控型转变;四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精细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变;五是实现了社区管理的信息化,使街道社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对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升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通过“三维数字化平安社区”平台来实现我们基层社区管理,在国内还是首创,是社会基层管理模式伟大创新,有效解决基层政务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重复劳动,重复投入、工作效率低、各项工作相互分离、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充分体现我区领导干部群众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社会基础创新管理模式一大举措。

参考文献:

[1] 闫丽萍,师明德.WebGIS和VRML结合在数字化社区中的实现[J].科学之友,2009(18).

[2] 覃兰.数字化社区服务平台[C].第四届中国数据广播高峰论坛,2005.

[3] 卢信文.虚拟现实平台的开发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4] 向红梅.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建库方法与技术[J].工程勘察,2008(11).

[5] 戚晓明.基于GIS组件和视景仿真技术的社区信息管理通用平台[J].北京测绘,2002(3).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8)

 

1.前言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吉安市吉洲区五所小区西苑小区、星港澳园小区、天龙小区、世纪花苑、创天丽景城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和知网等获得关于社区发展的期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国内社区体育方面论文20余篇,阅读了相关报刊资料和相关文件,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2.2.2问卷调查法 对吉安市吉洲区四个社区的体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状况》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0份。

2.2.3访谈调查法 针对问卷中设置的问题对部分社区居民、居委会干部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社区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和项目选择情况

我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根据抽样调查(抽样数为200人),54.0%的人表示经常参加,28.5%的表示偶尔参加,17.5%的表示不参加。该调查表示我市吉州区居民追求健康的意识较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大,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这可能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有关。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锻炼项目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前几位依次是跑步,乒乓球(各占20%),散步,羽毛球,和篮球(各占15%),而参加太极拳、武术,健身气功,民族舞蹈,等传统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合计15%)。

3.2居民锻炼场所与体育消费状况

根据统计显示,社区居民多选择在公园(占25%)、广场空地(占20%)和公共锻炼场所(占25%)进行体育锻炼,成为社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对社区锻炼存在的问题的回答中,40.5%社区居民认为可锻炼的场地太少,32.5%的居民认为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去居民的需要。为此,造成很大比例社区居民只能在自家阳台或街道路边锻炼状况。另一方面,我市吉洲区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有限,主要用于购买健身器材前六位的依次是羽毛球,跳绳,乒乓球,哑铃和篮球,跑步器材。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情况下,居民购买一些健身器材,是满足自我健身锻炼的保证。

3.3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和居民自主锻炼情况

调查表明,有40.8%社区居民认为所在社区从未组织体育活动。可见,作为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职能尚未充分挖掘;另一方面,居民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竟何原因,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工作较劳累没有时间,或者运动场所条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论文参考。居民自选锻炼的时间一般选择早晨或傍晚,分别为73.4%和23.1%;在调查对“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对话中,有一半的居民每次锻炼在三十分钟以下,只有部分居民在六十分钟以上,在调查“每周锻炼次数”的对话中,只有少数的居民在三次以上。由此可见社区居民长期性和持久性锻炼缺乏,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普遍的不足,也表明我市吉洲区参加体育锻炼持久性的人口比例低。我市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纵向结构组织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下的管理。论文参考。街道办事处设有文化站或其他人员来兼管社区体育,没有一个街道设立专人管理社区体育。我市吉洲区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体育管理上职责不明,是导致我市当前社区体育发展滞后最直接的因素。

3.4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的认识,100%的居民认为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人际交往、改善邻里关系;有利于创造良好生活方式、增进居民共同意识、促进社区繁荣、有利于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维护社区安全团结。这表明,我市吉洲区居民对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意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搞好我市社区体育工作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我市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有是群众体育活动点进行的日常性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项目和活动场所的选择相对局限;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数量不多,组织活动少,相互间缺少联系和交流。

4.1.2吉安市吉洲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而居民社区意识薄弱,对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感不强。

4.1.3我市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社区体育经费缺乏,场地设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全面,指导力量不足等,另外,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健康投资观念不强。论文参考。

4.2 建议

4.2.1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的正确导向作用。

4.2.2加强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体育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联系,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多考虑其综合服务功能,把一些体育设施建设到人流量大、居民乐于前往的公园、如在白鹭洲、仁山平公园等、广场、绿地中,使居民的休闲与健身融为一体,实现公园体育化,体育场地公园化。

4.2.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使社区体育活动资金保障有力。根据《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吉洲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应制定全民健身与社区体育建设的投资规划。

4.2.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实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我市吉洲区社区体育应建立一种符合吉安市吉洲区实际的,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变上级评价为主为社区成员评价为主是当务之急。形成“以全市体育主管部门为龙头,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社区体育组织为载体,以居委会为基础,以市民健身站为阵地,以各项群众健身组织为带头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体育人、财、物的管理,使我市社区体育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的轨道。从而更好的推动吉安市吉洲区社区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23(1):17-20.

[2] 骆媛,张力.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29(07):898-900.

[3]杜雪峰.小康社会社区体育市场表现特征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2 (3) :29-31.

[4]李井平.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要素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12-15

[5]范国振,张宏,梁恒.广东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148-151.

[6]钱文军.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 (3) :861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6-0052-09

doi:10.19366/ki.1009-055X.2016.06.009

在《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2010年)中,笔者主张广义的“社区安全”概念。在该书中,笔者将“社区安全”定义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社区有关组织积极整合社区内外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犯罪行为和治安侵害,杜绝安全隐患,防止意外伤害,减少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避免社会断裂等,努力为社区成员创造安定和谐、安全有序、安居乐业的社区环境”。[1]8笔者指出当前我国社区普遍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犯罪行为、治安侵害、安全隐患、意外伤害、矛盾纠纷、社会断裂等,并对这些安全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防范社区安全风险的思路与措施。[1]9-15在《城市安全研究概述》一文中,笔者提出“城市安全是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人身健康和资源供给等方面保持的一种动态稳定与协调状态,以及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干扰的一种抵御能力,这种状态的保持和能力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及其政府对自由安全边界的责任意识和价值判断。……城市安全是一种全方位的安全,内容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等,其中公共安全又包括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内容。影响城市安全的因素大致包括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国防因素、国际恐怖主义等”。[2]24-25城市的安全问题无一例外都会体现到社区中来,影响社区安全的因素也随处可见,我国社区依然面临着上述的各种安全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国社区安全治理的格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

一、当前中国社区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从广义的“社区安全”定义出发,我认为,当前我国社区总体上面临着以下安全风险:

(一)来自自然领域的安全风险

这类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地面塌陷、断层滑坡、泥石流、风灾、雷击、洪灾、涝灾、雪灾、旱灾和虫灾等。我国城乡社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来自自然领域的安全风险。其中,风灾、雷击、洪灾、涝灾、雪灾、旱灾等较为常见,南方多洪灾、涝灾,北方多雪灾,偶见洪灾;处于地震带的社区可能多发地震,处于山区的社区可能面临泥石流等风险,我国城乡社区也经常遇到地面塌陷、断层滑坡等风险。靠近活跃火山口附近的社区还可能面临火山爆发的风险。

(二)来自社会领域的安全风险

这类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社会动乱和社会灾难等,如杀人、抢劫、偷盗、爆炸、投毒、火灾、矛盾纠纷、交通事故、空袭、、意外伤害等。尽管社会动乱和社会灾难发生的概率很低,但大多数社区普遍面临着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矛盾纠纷、交通事故、火灾、意外伤害等的威胁,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处在经济社会文化多重转型期的中国社区,来自社会领域的安全风险明显增多。

(三)来自环境领域的安全风险

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包括是否存在放射性污染、是否存在沙尘暴、是否存在雾霾等空气污染、是否存在酸雨、是否存在地下水污染和地表水污染、是否存在土壤污染等。因为这些安全风险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四)来自经济领域的安全风险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每一个人都越来越感受到来自经济领域的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最终都会反映到社区中来。这些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就业的安全、生产的安全、金融的安全、投资的安全、交通运输的安全、能源的安全、社会保障安全等。这些风险都无一例外地会影响到居民的工作、生活及生命的安全。

(五)来自技术领域的安全风险

随着各种新旧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现在面临技术领域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多,如重要公共技术设施的维护、高新技术的负面危害,包括毒气泄漏、核泄漏、生物化学技术、光辐射、电波干扰、建筑物倒塌,其他安全隐患等。

(六)来自其他领域的安全风险

这类安全风险如卫生领域(人体卫生安全、动物防疫安全、水生物防疫安全等)、生态领域(海洋生态安全、自然生态安全等)、信息领域(国家机密、计算机住处、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等)、文化领域(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冲突、文化侵略等)、政治领域(政治动乱、政治颠覆、政治斗争、国家分裂、情报破坏等)、国防领域(包括外敌入侵、危害、领土完整等)、国际领域(国家间冲突、国际恐怖主义等)等方面的安全风险。

二、当前社区安全治理的基本格局

吉登斯认为,“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机遇和风险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3]4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4]22-23无论是哪个地方的社区,都没有绝对的安全或绝对的不安全,一般都处在绝对安全和绝对不安全之间,都面临着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因此,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社区安全隐患问题的治理,更好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不断地提升社区的安全度。尽管社区面临着诸多的安全风险,但不是所有的安全风险都是现实的安全威胁,安全风险与安全威胁之间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安全风险转化为现实安全威胁是有诸多前提条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指出,“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5]15多年来,我国在探索完善社区安全治理格局的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职能部门指导、基层街道社区统筹、社会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安全治理格局。社区安全治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安全领域“模糊地带”的有效管控,切实控制有利于安全风险转化安全威胁的前提条件,这有赖于我们对社区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和高效治理。那么,当前社区安全治理的格局究竟如何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一个话题。分析社区安全治理格局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社区各类安全风险发生概率的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分析社区安全风险管控的责任主体,从而发现当前社区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各类社区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如上所述,当前我国社区总体上面临着来自自然、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及其他领域的诸多安全风险。那么,这些安全风险的可能范围和发生概率如何?这是我们研究社区安全问题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对各类安全风险的发生范围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列举了我国城乡社区可能遇到的62类安全风险,其中大多数安全风险在大多数社区都可能发生,只有少数安全风险发生的范围较小,还有一些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尽管不同安全风险发生的地域范围和可能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我国城乡社区普遍面临着各类安全风险,需要我们认真地应对。

(二)当前社区安全风险管控的责任主体分析

城乡社区作为居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安全风险直接影响着居民群众的生活、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社区安全存在着较多的“脆弱性”和“易变性”,而且存在较强的“外来性”,因此,社区安全风险的管控往往与社区外的其他主体紧密相关。也就是说,不仅社区安全是脆弱的,今天安全不等于明天也安全,这里安全不等于那里也安全,这个方面安全不等于那个方面也安全,更重要的是,很多社区安全风险来自于社区的外部,仅仅社区内部的治理是难以奏效的,需要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审慎地反思当前社区安全风险管控的责任主体。那么,面对这么多的安全风险,谁是社区安全风险的管控主体呢?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理清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部门职责和个人的理解,笔者在此进行梳理,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了解到,社区面临的各类安全风险的管控主体达50多个,多发的各类安全风险管控主体也多达30多个。尽管其他社会单位、公民和社区都有协助管控安全风险的义务,但真正能够最有效管控社区安全风险的依然是国家各职能部门及军队等强力机关。这实际上就带来了一个现实中的尴尬问题,那就是“有权管的部门可能不知情,知情的基层社区可能管不了”,这也是我国当前社区安全状态普遍不佳的重要原因所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社区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课题。

三、完善社区安全治理格局的几点思考

努力为居民群众和社会单位创造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面对社区的诸多安全风险,亟待进一步完善社区安全治理格局。完善社区安全治理格局,需要标本兼治,既要治标,切实防范和处置好各类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治本,努力通过完善法律、政策、监管、技术等手段切实减少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努力让我们的社区处于更加安全的状态。具体说来:

(一)树立安全风险意识,打造安全社区文化

“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就较为重视安全问题,有着较高的安全意识。进入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风险源成倍增加,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多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安全风险在不断地转移、扩散和变化,可现实社会中很多单位和公民对身边的安全风险浑然不觉,身处险境之中而不自知自觉,常常置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于不顾,甚至执意扩大并扩散安全风险,放任安全风险转化现实安全威胁,危害社会的正常运行,给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说到底,是安全意识匮乏、安全文化缺失的表现。因此,迫切需要全社会树立起强烈的安全风险意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时刻关注和识别各种安全风险,时刻防范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认真学习安全防范技术和知识,努力提升全社会的安全程度,建设打造更多的安全社区或平安社区,使建设安全社区(平安社区)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安全社区文化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可能见到成效。

(二)将社区安全要求切实融入城乡建设规划

各地在开展城乡建设规划时,切实将社区安全风险因素纳入规划的统筹考虑之中,在城乡建设规划之初,就要全面摸清各个社区所在位置和周边地区历史上曾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现存的安全隐患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按照最高的防御标准或安全标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积极主动的措施加以预防、整改和防范,配齐各种安全防范设施,切实从源头上提升社区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从而帮助更多的社区在面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和其他各种安全威胁时,具备应有的安全防范能力,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在已经建成的城乡社区,也要积极排查现存的各种安全隐患和可能的安全风险,尽最大努力建设和完善社区的安全防范设施设备,提升各社区的安全防范能力。对安全隐患较大确实难以整改或整改成本过大的社区,当地党委政府要尽最大努力提供优惠政策动员帮助当地居民尽快搬迁到安全地区。

(三)完善安全法律法规提升社区安全的强制性

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全国人大要切实履行立法职责,尽快组织力量对涉及社区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适时提升社区安全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社区安全领域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和强制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要根据上位法的要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订更加切实可行的本地社区安全法规,进一步增强社区安全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大幅度提升违反社区安全法律法规行为的成本,增强本地区安全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本地区社区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及时整改社区安全隐患

要按照“法律贵在实施执行”的要求,切实调整优化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将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街道(乡镇),按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原则,切实使基层安全监管和执法力量落实在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与具体的社区网格挂钩,通过培训等各种方式提升基层安全监管执法力量的执法能力和水平,通过持续的努力不断查找社区当下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各类安全风险,指导督促相关单位、公民和社区切实履行相关法律责任,消除安全隐患,主动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加强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及时公示相关的违法行为、处罚结果和整改情况。

参考文献:

[1]袁振龙.社区安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王文水,王鸿春.首都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谢尔顿・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徐元玲,孟毓焕,徐玲,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颜烨.安全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9]段华明.城市灾害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沈国明.城市安全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陈秋玲,何丰,姜立杰,等.上海城市安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2]石剑荣,陈亢利,等.城市环境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社区安全管理论文篇(10)

2.1百步亭花园的社区管理

在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初期,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设计了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即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的模式。三者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但共同的目标一致。房地产开发公司对物业管理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业主委员会以硬件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按照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要求以及业主的意愿管理;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利益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监督。基本上形成了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延伸到社区管理的模式。

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进行社区管理,在中共江岸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下,2000年成立中共百步亭花园社区委员会,下设若干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小组,党委书记由社区党员代表推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在百步亭花园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委员会,区政府对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全面授权、达标上岗、窗口服务、挂牌承诺”职能管理。同时,全国第一个没有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社区居委会也诞生了。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代替老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新三位一体指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居委会形成新的管理主体。

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政府不承担管理经费,完全*物业费来解决。新管理模式本质上是党的领导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当前日益普及的商品房小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目前社区管理的有益的探索。

百步亭花园社区是施行的新三位一体管理理论模式,这体现了社区管理模式上发生了一些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更加能够满足建立和谐社区的要求,为实现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了体制结构上的支持。

并且,百步亭花园社区还是一个社区自治的社区。百步亭花园社区的资金不是*国家划拨,完全*物业费来解决,运用在本社区的建设中。除此之外,百步亭花园社区还号召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工作中,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是社区的主人翁。体现社区自治的各种优点。

2.2百步亭花园的管理理念和制度保障

百步亭花园的管理理念是“共建、共住、共识、共管、共创、共享”。管理理念强调社区管理的广泛参与,体现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主体的权利。该理念使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形成了社区利益共同体认同基础上的广泛参与,通过强化主体意识、制度规范、社会塑造、环境教化及社区文化,使社区管理高效运行。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长期社区民主参与管理的实践基础上,代表社区管理的新发展趋势。

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规范的制度保障,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百步亭花园社区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区管理制度。先后制定百步亭花园社区业主公约、精神文明公约以及房屋、水、电等管理规定144条。强调绿色社区概念,强化环保意识。社会秩序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完美结合才能使制度提供有效保障,百步亭花园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魂的口号。使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实现无缝结合。

2.3百步亭花园社区的服务

在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服务主体,由于功能定位的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所承担的功能不同。

2.3.1物业管理公司

1998年9月16日,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正式成立,为了更好满足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的需要,2001年6月29日武汉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房地产开发功能和物业管理功能的分离,使各自更好致力于主业的发展,更好形成和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国家关于物业管理的条例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具有房屋维修、安全、绿化和保洁等四项职能。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和后来成立武汉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先履行的是房屋维修、安全、绿化和保洁四项职能。

在很好完成物业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之外,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社区居民利益为最高服务原则和社区居民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不断根据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种类。例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接待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外,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居民需要设立家庭紧急求助装置,定期举办医疗健康讲座和保健咨询,定期对60岁以上老人和10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社区物业管理费支付体检费。社区接待中心一切以解决居民的问题为出发点,承诺“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笔笔有记录,件件有回音”,实现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上访老户。

2.3.2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由武汉安居下程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立,在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为社区居民直接提供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办公,共同构成百步亭花园社区服务网络。为方便社区居民,社区服务中心采取一站式服务。

2.4百步亭花园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

2000年成立中共百步亭花园社区党委,是全国第一个社区党委。社区党委下辖一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48个党小组,通过“党小组门栋组织制”、“24小时党员责任制”和“社区与党员所在单位联系制”,将社区中分属不同单位的党员有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之家”,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定期举行社区党课,开展“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活动。同时补充党的新鲜血液,在社区中发展新党员。

2001年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没有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基于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原则运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过考试上岗,来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学历层次比较高,80%是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居委会基于市场经济原则运作,其经费来源于部分社区居民的物业管理费。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社区居民监督下开展工作。

2.5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文化娱乐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建设了一批社区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具体活动中心如下表:

以社区活动中心为平台,百步亭花园社区先后成立了社区腰鼓队、太极拳队、合唱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足球队、队、门球队、礼仪队等,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强化邻里之间的互动,形成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了紧密的基于社区的社会网络。

2.6百步亭花园社区的爱心工程

百步亭花园社区属于安居工程,其部分社区居民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针对该问题,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基金形式成立了武汉安居教育援助会、武汉安居慈善援助会,其基金有200万元。武汉安居教育援助会主要是帮助社区内家庭生活困难的子女上学,对学习优秀者进行奖励。武汉安居慈善援助会主要是帮助社区内老弱病残及特困家庭,对社区居民的困难进行援助。

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功能非常齐全。根据功能主义理论模式,百步亭花园社区具备全面而完善的功能,能够满足全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百步亭花园社区具有完备的社区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社区服务中心、百步亭花园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文化娱乐等,这些组织发挥各自的功能,把社区构建成一个体制完善和功能全面的“小社会”。

二、和谐社区理论阐述

1、和谐社区的涵义及特征

和谐社区,应该是一个在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居民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讲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良性互动的社区。和谐社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社区组织结构合理,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社区稳定安全。社区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的干部队伍和社区队伍,能够真正尊重、真情交往、真诚服务于广大居民群众。

二是居民对社区事务能够广泛参与,居民民主意识强,社区自治化程度高。参与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参与社区事务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

三是社区内有轻松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

四是社区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

五是社区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标准。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确立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应当把创建和谐社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人点,只有社区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成为一种现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理念的重大转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也标志着国家战略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了追求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的真正意义始终在于它是整体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作为局部的社区是一个包含了整体社会基本信息的独立单元,社会的生活需求、利益关系、群体矛盾、阶层结构和运行逻辑,在杜区都有对应的表现。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窗口,把握了社区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社会,把握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原理,对于把握和谐社会就有了基础和借鉴。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都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了,整个杜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因此,应当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3、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理论与战略》一书出版,他根据对有关组织系统和谐运行机制的思考,提出了“和谐理论”[①]。

3.1概要

和谐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理论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对和谐性的界定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管理系统观为:组织发展两轨两场的控制机制。两轨即系统的组织手段和社会的法律制度,它是系统成员的行为边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约束力。这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两场即“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惯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促协力场是对协同力场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它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理论构架为:运用系统观,围绕组织演进前后和谐态的对照比较,分析导致组织出现无序及不协调的负效应的构成成份,并针对之提出和谐控制机制,,同时设立和谐预警系统作为保证和监控系统和谐演进的重要手段。

3.2特点

1.和谐理论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体现了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及文理互补。在它不仅关注现代管理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既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也注意反映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传统;在体现理论的普适性的同时,又能针对中国自已问题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法;另外,还注意到自然科学规律研究结果对管理研究的启发和借鉴,如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的许多成果和思想的借用,也注意组织管理活动的人文特色,力求二者的有机整合。

2.和谐理论在理论的功能上不仅注重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更注重回答怎么样。和谐管理理论不仅关注和谐管理思想及其具体的理论描述,更关注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它从组织发展目标入手,注重追求最有效地发挥组织系统整体功能的和谐机制的形成及组织向和谐态的演化过程调控。

3.和谐理论在研究哲学上强调“总体论”和不断追求“完善”(即和谐状态)。它打破了传统的管理“适度论”或“理性论”,提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完善”,明确了管理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如何互补问题,这有利于发现低层次上构成的不完善,而通过系统自组织在高层结构中得以弥补。

4、和谐社区的创建

在以上理论的的支持下,以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建设和谐社区还需要做好以下的一些建设工作:

4.1加强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当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和谐杜会的关键是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关系重大。社区的稳定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具体的对象,社区的动态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延展的空间,社区的区位特征使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工作犹如扼守要津,可以依托社区机构和组织,在生活情境中与群众发生直接联系,协调利益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党在基层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方法实现突破和创新的过程。“窥一斑而知全貌”,从建设和谐社区中积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同时能够使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4.2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建设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基层干部队伍。街道干部和群众贴得最近,听到群众的呼声也最多。构建和谐社区,干部的素质是关键,必须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在说懂、说通、说服上下功夫。所谓说懂,就是要让群众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真正知情;所谓说通,就是让群众了解我们办事的目的,消除顾虑,心平气顺,乐于接受;所谓说服,就是让群众心悦诚服,认同接受。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设立“民愿接待”窗口来掌握民情,缓解少数群众的不满情绪,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通过举办各类群众论坛,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争取社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广泛派发居民联系卡,使群众遇到困难能想到、找到、见到社区干部,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向群众报告工作,聘请廉政监督员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帮助。

4.3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良好的参与机制融洽居民关系,推动居民自治,充分发挥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关健作用。能不能整合好杜区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居民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其中的关键,是必须尊重和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利益群体所表达、所代表的特定群体的合理愿望和要求,以及通过合适的载体和途径,使他们得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机会。而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其目的就是要淡化和消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隔膜和疏离、排斥状态,强化社区团结意识,重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和相互接纳意识,使一切有利于社区发展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

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对那些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区事务,要广泛地吸收不同群体的居民群众代表参加,不仅要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让他们参加研究讨论。要注意提供充分的参与渠道和机会,可以由单位、街道、居委会、群团组织出面组织参与;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还要注意要按照国家的改革要求和相关政策,逐步在居委会中推行“议行分设”工作机制,实现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使社区不同群体的居民通过民主的制度安排,在社区的政治舞台上实现和谐的利益表达方式,为社区创造安定、有序的民主政治氛围。

4.4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将其与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凝聚社区人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而且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发源于社区,发展在社区,通过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吸引社区不同群体的居民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发挥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良好功能,同时可以使居民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

加强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社区居民,以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整体文明程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使不同群体的杜区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共鸣,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形成精神上的和谐。要保证经费投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文化设施普遍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新格局。

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构建和谐社区的成效。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具体工作做起,结合社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的实际,不断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形式和渠道,深人开展“和睦家庭、文明社区、诚信商家”等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上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努力培育诚信守礼、尊老敬老、邻里和睦、爱护环境、爱护公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良好风气。

4.5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健全的保障体系惠及社区全体居民特别是社区内的困难群体。群众的生活问题始终是涉及全局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社区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从落实困难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人手,始终把困难群众的“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与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作为大事来抓。建设和谐社区,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由于困难群体无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的空间狭小,因此社区常常成为他们生活的最主要依托,他们也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受惠者。当前的着眼点,是要解决社区内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要面向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人员等群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发社会服务岗位,可充分利用社区劳动就业中心,收集用工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积极采取社区服务与再就业相结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再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办法,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刑释解教等人员的就业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实物救济、基本医疗、慈善医疗等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法律援助网络。

4.6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创建“绿色社区”。构建和谐社区,除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引导居民爱护社区环境,创造一个整洁美丽的家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社区环境治理,贵在人人参与。要在社区内倡导环保从个人、家庭、社区做起,逐步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素质,使“绿色理念”渐渐扎根居民心里。社区要通过宜传教育,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让社区居民树立“爱护社区就是爱护自己,美化社区就是美化自己”、“社区连着你我他,环境优美*大家”的意识。同时,要加大对社区环境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增加社区绿地面积和植被,处理好社区内的污染源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保护社区环境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的大氛围中来。

总之,创建和谐社区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措施之外,还包括如建立社区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总之,和谐社区的创建需要社区内所有单位、所有个人的共同参与。要让社区居民都意识到:只有社区这个“小家”和谐了,我们的社会这个“大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由百步亭花园社区得出的启示:

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自冶的能力。笔者认为当前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应主要起“引子”和助力的作用,其角色应如下定位:一是引导者。政府既要引导社区实现和谐,又要把构建和谐社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组织者。政府应为社区培训干部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向社区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等帮助社区组织与完善构建和谐社区的活动。三是监督者。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各项活动,政府应强化监督职能防止其超出法律范围行事。四是保护者。政府应对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必要的政策保护,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政府首先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该社会办的事交还给社会去办。同时应明确自身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突出社区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机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但政府的财力是十分有限的。建设和谐社区的经费大量的还要依*社区自筹。应建立稳定可*的社区经费筹集机制。为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性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大社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应完善社会捐助制度使社区能够较为充分地获得社会财力的支持。

3.构建社区居民参与平台。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社区居民参与的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存度,使每一位居民都真正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和谐社区建设有不竭的动力。

4改变行政方式,增强单位与其所在社区共建互动。不同性质的单位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主要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这些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由于缺乏共建的内驱力.绝大部分单位的积极性都不高。因此,应该变行政方式为利益引导提高社区内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应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分别作出共建要求,不能一刀切。对于经营性的企业单位应该通过社区提供必要的有偿服务等形式进行互动共建;而对于公益性单位,特别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则应无条件地为社区提供服务。但是这种服务应有具体的规定.应该量化,即明确规定这些单位一年应为社区提供不低于多少人次的服务,并将为社区提供的服务作为这些单位年度考核或财政提供支持的主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序主编.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朱毅.城市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论文,2005.

[3]李应龙.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社区入手,求索,2006(03).

[4]赵麟斌.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关系探析,闽江学院学报,2005(12).

[5]陈平.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谈建设和谐社区,求是,2005(07).

[6]周永学.《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出版社,2005.

[7]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8]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9]王伟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0]构筑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平台,《中国民政》2006年10期.

上一篇: 数学思想论文 下一篇: 自然哲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