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保护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50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45-01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民族未来和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同时,也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是,由于近些年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是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一)森林植被逐渐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虽然近些年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但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刻不容缓。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植被逐渐消失,耕地的肥沃程度不断下降,一些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不注重环保,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同时,有害气体及飘尘不仅污染了环境,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还严重破坏了土壤,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有害气体随着大气进入空气中,产生酸雨腐蚀土壤,不仅影响原有的植物生长,会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城市防护林的减少,会导致空气污染、城市沙尘暴日益严重。一些地方还将一些没有进行处理的废弃物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不仅污染了土壤,还污染了农作物,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气温的升高以及温室效应都影响着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二)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伴随着一些物种的绝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在下降,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日益恶化的化学污染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和可吸入颗粒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中,进而污染着植物,影响着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人体的健康,那些有毒产品,有机化合物等,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导致土壤肥力减弱,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严重者引起癌症。城镇化的无序扩大,是文明的新弊端,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还会导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到生存和发展。不仅人类生存的土地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恶破坏,近些年,由于过度捕捞,海产品、渔业资源大面积缩减。沿海地区生存环境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机制,如: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恢复评估、生态脆弱区评估等,加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转到资源协调发展上来,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注重环境建设与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挂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等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研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并对重点生态系统和敏感区开展时时监测,建立生态状况监控系统以及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在此基础上,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建立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在新的时期里,为了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拓展生态保护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仅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保护生态效益,建立健全生态审计制度,实现生态治理工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弘扬环境文化,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机制,奖罚问责机制。把住环境质量关,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企业,下大力气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损害,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2)

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条约及WTO规则是否能够互相兼容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比如排放权交易体制与WTO规则是否兼容,排放权交易单位是否覆盖服务贸易协议,清洁发展机制与TRIMS之间的关系。在贸易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WTO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本文就研究两者有所交际的部分,提出了两者在贸易环境纠纷处理中的有效应用。

一、气候变化国际法与WTO规则的冲突

WTO是从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行的,在成立WTO规则的时候就提出了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保障开放国际市场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WTO对贸易及环境做出了一系列的关系概括,参加国家为了能够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应该提高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状况水平的国家地位和其他相关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个条约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WTO规则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条约,受到其影响,就具备了环境保护因素。WTO规则中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文件就有许多与气候问题有关的条约,比如相同的产品由于制造工艺不同,在生产的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的量就会不同。如果某一个国家要求高温室气体排放征收关税,这就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WTO规则中并没有将贸易及环境单独立法,但是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本质上就存在限制贸易的因素,对于其他会员的权利造成一定的影响,也违背了WTO的反歧视原则及禁止数量原则。

二、气候变化国际法与WTO规则在贸易及环境纠纷处理中的协调

与气候问题相关的国际贸易讨论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是由于没有与之相对解决讨论的机构,在此背景下的气候问题争论就不得不由WTO规则进行解决。由于WTO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组织,关于气候问题在WTO中很难进行判断,所以就要在京都议定书中创建一个气候变化国际协调机构。各国应该注重贸易及环境的关系,为了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具有法律性的减排目标,这样才能为解决贸易及环境纠纷提供解决途径。各国也应该了解到单单凭借WTO是很难快速、有效的解决与气候相关联的国际贸易问题的,尤其是在碳排放、交易及关税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可以以WTO规则为基础,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国际协调措施。以此就可以对一些由于气候变化受害的国家通过执行京都议定书解决和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对于一些不履行义务的国家可以给予相应的制裁。这样不仅保持京都议定书的权威性,还可以避免贸易及气候环境之间发生问题,缓解了气候变化和WTO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这几年的国际贸易争论中,越来越多的贸易问题中牵连环境因素,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保护环境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所以就要使气候变化措施预WTO规则缓解大气环境与追求贸易间的冲突。

三、结语

虽然WTO规则中有了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要中和气候变化与WTO规则间的矛盾,基于气候变化与京都协议订书之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各国应该了解到不管是贸易问题还是气候问题,都已经跨国界成为了国际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各国之间共同面对,以大局为重,在今后的人类发展中,讨论并制定全新的制度,以来缓解气候变化与WTO间的冲突,使两者可以协调贸易及环境间的纠纷关系。

[参考文献]

[1]杨雯.试论WTO规则在我国的适用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2(14).

[2]李靖文.论WTO体制下的贸易与环境法律规则[J].现代商业,2010(12).

[3]边永民.含贸易措施的多边环境协议与WTO之间的关系[J].当代法学,2010(01).

[4]陆燕,付丽.WTO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国际经济合作,2010(10).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和冬季取暖导致空气中凝结核增多,霾形成的几率增加,其范围和浓度也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严重。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威胁到居民的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学地理教学承载着提升公民环境保护素质的历史使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地理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和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生态道德的养成奠定基础;地理思维则对于学生提高创新思维、综合思维能力,并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视角下认识环境提供帮助。

1.雾霾的成因分析

雾霾,雾和霾的统称。我们把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称为雾,它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的天气现象。一般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会降低到1000米以内。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和细微的尘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造成视觉障碍[1]。人们习惯将“雾”与“霾”统称为“雾霾”。雾霾的形成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

1.1自然因素

在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雾霾频发。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污染物不易扩散,在近地面层积聚,导致雾霾天气多发,持续的时间较长。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没有得到很好地消除,环境消化人类排放废弃物的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超过环境的正常调解机能,使得环境质量下降,有利于催生雾霾的形成。

1.2人为因素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着环境的运行,这就导致雾霾形成的环境因素有:汽车尾气污染、工业废气污染、餐饮油烟污染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汽车的普遍使用导致汽车尾气排放严重。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主要以含硫排放物为主,是PM2.5颗粒的重要来源之一[2]。工业生产中可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三废物质,污染空气、降低、环境质量。尤其是工业废气,它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物质来源,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3]。工业废气中有害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能给人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造成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能使人体直接致癌以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中的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不容动摇,餐饮业产生的油烟未经过处理就经过抽油烟机或排风扇排放到空气中,也是构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城市扩张必然伴随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施工扬尘成为这些城市大气PM2.5的主要来源,如果扬尘没有得到散发,长此以往就堆积到大气中,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性特别大。我们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减少环境污染。

2.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现途径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地理学以培养公民正确的人地观为中心任务,无论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者继续教育中,都比其他学科更具备担当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和培训的义务与资格[4]。协调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好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服务,就必须积极而有计划地宣传和普及地理知识。

2.1在学习中把握环境教育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环境现状。如地球上人口的总数,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的情况。我国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的短缺、乱砍乱伐引起的风沙较严重、雾霾天气没有得到改善等等。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很多问题是学生身边所能感受到的现状,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解问题的所在。例如,通过收集一些有关雾霾资料,讨论解决雾霾环境问题的措施。把自己的结论拿到课堂教学中讨论,使学生在了解雾霾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从而知道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宣传环境教育,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2在区域人地关系中发现环境问题

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人地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其环境问题也具有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环境教育中人与自然界最为形象。人与自然界是互补的,通过人地关系分析,可以突出特定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对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正确认识,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意识中,可以从某些地区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资源过度开发、水体和大气污染,城市垃圾和扬尘等;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差,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也很低下,主其环境问题主要是沙漠化现象严重、森林面积锐减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通过人地交互作用的分析,可以明确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和环境保护观,明确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必须统一规划。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从而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

2.3在讨论中深化环境教育

地理讨论式课堂教学特别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辅助资料进行讨论内容,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工业对人类产生的环境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就“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的处理与保护问题”、“工业的废气废水处理不当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既明确了环境问题,也讨论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工业处理不当造成了我国最热门的话题“雾霾”。要想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处于空气清新,我们就要总结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第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边发展边治理;第二,学生应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第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四,对废气废水一定要做到及时处理。这样,就能降低大气的空气质量,使雾霾天气能有效的改善。在讨论中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从中了解到破坏环境必然会受到环境带给我们的危害,让学生受到很好地环境教育意识,为了更好地将来做准备。

2.4在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

强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可以从从雾霾的天气中让人们理解,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生产和生活垃圾对环境存在很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甚至会危害人们的健康。还有,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既造成浪费油造成污染。因此说,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为了求得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加强环境治理,才有可能弥补人类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同时也告诫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绝不可能把环境置之度外。因此,善待地球保护环境,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污染是当今善待地球、保护环境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我们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要加大公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婉琪.以经济角度谈雾霾治理[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30-31.

[2].控制PM2.5要减压燃煤、严格控车[EB/OL].2014-02-26.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4)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空气、水、土壤、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和物质基础,人类不仅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还要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的保障,人类通过新陈代谢不断的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社会产生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定的破坏,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的形成,使人类健康受到很大的危害。许多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人类生命受到打击和摧残。

空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满足人类刘氧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条件。清洁新鲜的空气环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给我舒适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延年益寿。不良而污浊的空气则有碍于生长发育,影响和危害健康, 引起疾病发生,由于生产性的烟尘废气、有毒气体、生活性的灰尘和煤烟,交通运输性的燃料和尾气不断的向空气排放,使空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和间接的危害。。其中直接危害有;急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局部刺激作用,致敏作用; 间接危害有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居民生活条件,影响植物生长,腐蚀建筑材料。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重要外界环境。。人体内的一切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成人每天的生理需要量大约为2—3升,人们不仅维持生理生化活动需要水,而且保持个人卫生,环境清洁,体育锻炼和绿化等也需要大量的水。

水质不良或水受到污染,人饮用了不洁之水可引起杆多疾病发生和传播,甚至导致死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进入水体, 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粪便、垃圾进。入水体,使水体受到污染,可造成人体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有引起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急慢性中毒发生的同时,还有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土壤和空气、水一样,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环境。人类不能脱离土壤而生活,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土壤污染中的微量元素,能通过食物、水、空气进入人体, 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污染来源有生活污水、垃圾和人蓄粪便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工业“三废”的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要通过“土壤一植物一人体”“及土壤一水一人体”这两条途径进入人体产生危害。

“民以食为天”,人体通过食物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食物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通过摄取食物而获得营养,合理营养可保证人体的能量需要,构成机体组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很多情况下,食物也可以给人带来——定的危害, 当食物受到污染和腐败变质时,使食物的卫生质量下降,营养价值降低或丧失,就可以危害人类健康, 引起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及细菌性食物污染可引起急性中毒,甚至远期危害,营养素不足可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5)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中学化学教学;环保教育;环保意识

前言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我们最终能否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每一个当代教育、教学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到适时、适度的原则。

1.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认识

2.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2.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3.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 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6)

1.前言

古村落又称名村。一般是指“至今保留古朴民风、传统生活方式与历史建筑的自然村落”;从村落保护角度看,古村落是指“历史年代久远,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且需要保护或已经受到保护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落”。

至今,江西省内1293个乡、镇的15303个村中还保存着众多原生态的古村落。(黄浩,《江西民居》)。

2.我国古村落研究现状

2.1研究历程

我国古村落的研究最早发起于社会学领域。1980年代后的研究由建筑研究学者主导,重点是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古村落的个案研究。进入1990年代,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也进入新的时期。

2.2现状古村落保护研究的不足

关于古村落的研究发展相对于中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进程而言较为滞后。已有保护规划均较少涉及古村落周边环境的保护或者周边环境如何保护才更有效的问题。在这种由点及面的保护思路下,既便制定了保护规划,仍有许多古村落个性语境逐渐消失,陷入到光华不再的尴尬境地。这其中有管理上的问题,也与规划理念的缺失有关。

3.风水理论在古村落保护中的借鉴

自唐宋以来,江西古村落建设主要受形势派风水的影响。形势派风水着重于村落选址与村落外部环境的护佑。分析传统形势派风水理论,结合目前古村保护规划思路,提出江西古村落保护的几点借鉴:

3.1江西古村落保护原则——“天人合一”

江西古村落基本处于偏远地区,村镇聚落一般都能保持传统的旧貌,并与自然环境共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景观也多富有变化。这种情况体现了人们传统的意识和观念——即尊重自然,不违“天命”——即“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风水)思想。

3.2江西古村落保护思路——由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

纵观中国风水理论形势派发展,就相地而言,其注重用地的整体性把握,“基本形成了一套从区域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选择程序,这是一个以寻找生气为目标多方面综合的过程”。“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与现今单体建筑定位类似),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其他拘忌,在所不论”—— 王祎《青岩丛录》。因此,可以判断“定位向”即定向是目的,而“寻龙、察砂、理水、定穴”均是分析过程与操作措施。

3.3江西古村落保护标准——传统自然美学标准

风水理论中古村落风水格局的选址布局除了“寻龙、察砂、理水、定穴、立向”的技术手段外,还需满足审美体系的要求。简而言之,技术手段只是单个考核指标,这些单个指标能否组合成一个“聚集生气”的整体环境,还需以审美的眼光评价山水形势的吉凶,将吉凶与景观的美丑联系起来,是风水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即体现生命之美、人伦之美、灵活变通的和谐之美、意境之美。

4.江西安义古村落保护策略

安义古村落保护范围应选取最有利于古村“藏风聚气”、生态系统较为完善的区域。此区域北至毛岗北端,南至赤岗南端,东至梅岭罗汉峰,西至南潦河与九岭山余脉,总用地面积约10k㎡。

最早在安义古村保护的目的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又是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其保护可以总结为“内外并举,软硬兼优”八个字。“内外有别”是指两个层面:一是古村外部环境的整治,二是古村内环境的整治;“软硬兼优”是指营造两种环境:一是硬件营造即对古村空间进行重塑,二是软件营造即对古村文化进行修复。

根据风水格局理论,古村落选址建设设包括:龙、砂、水、穴、向五个方面;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龙、砂、水三个方面,真正涉及古村内部环境的主要为穴、向两个方面。这里要强调的是,古村保护规划既要讲求现代语境,但同时又要与传统文化契合,因此,除了古村落环境外,必须强调 “人”的活动的引导。笔者将古村的管理政策与居民素质的提升放在内部环境(也是软环境)整治中进行表述,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4.1古村落外部环境的保护策略

(1)“龙”的保护

将梅岭的保护纳入《梅岭——滕王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之中,明确禁止乱砍乱伐,采石取土等行为,古村的龙脉将得到有效保护。

(2)“砂”的修复

必须通过划定绿线的方式将山体控制起来,然后采取退耕还林政策,还原赤岗蜿转腾挪的气势以及毛岗墩实厚重的山形。

(3)“水”的治理与改造

在京台村以西100m左右规划一人工湖,一则聚集潦河地气,二则汇聚罗田水库及周边丘陵地表水,由此营造“交锁织结”的水势,形成良好的景观水面,三则可打造古村落较佳观赏点。为有效控制水道、水质,必要时可在潦河沿线划定蓝线进行开发控制。

4.2古村落内部环境的保护策略

(1)“穴”的调整

①为了确保古村环境、展现古村风貌,需对古村建设范围进行划定,参考风水中“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标准,对古村规模进行限制。

②为展现安义古村景区风貌,在条件成熟的情形下,对现代居民住宅进行拆除,统一在村外另辟区域进行安置,村内建设须与古村现存建筑风貌统一,并颁布古村规划建设标准。

③为了恢复生态、限制村内用地开发,为体现古村风貌,还需在风水格局范围内划定限制建设区。

(2)“向”的重塑

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旧有建筑改造与公共空间建设的契机,重点打造“天心十道”两条轴线:一是罗田岗至九岭山青溪垄的横向轴线,二是赤岗至毛岗的纵向轴线。

(3)“人”的提升

根据“天人合一”的风水思想,人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必须与生活环境和谐、统一。培养古村落居民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技能,逐步转变其生活观念与生产方式。

5.结论

本文以安义古村为例,提出古村保护策略:首先遵循“天人合一”的古村落 保护原则,解决古村落三个主要矛盾:村民与古宅之间、村民与旅游公司之间、村民生产与古村落周边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出将村民生产与部分生活功能迁出古村,将村民传统的生产劳作转化为提供旅游服务,将古宅作为旅游资产入股旅游公司的策略,较好地化解上述矛盾。其次,针对现状古村格局面临的问题,笔者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古村落保护思路,分析和梳理古村落格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策略。第三,在古村格局修复过程中,笔者采用风水理论的美学标准与“喝形”方法,提出植被修复、在村口修建景观汇水池等策略,从而恢复古村“生气”,展现古村原有生活风貌与生态特色。上述可知,风水理论有效拓展了古村落保护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鄢泽兵,万艳华.浅议“风水”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华中科技大学.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7)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8)

目前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令气候与环境问题成为了各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而公众对于气候与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媒体对环境中存在的物种灭绝、工业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报道和监督也有力地促进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整治保护力度,因此良好的舆论监督已成为警醒人们重视环保、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的一把利器。可以预见,以气候与环境为选题的媒体报道一定是日益增多的,因此,媒体如何根据当前现实情况,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更好的促进环境保护,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媒体记者在报道气候与环境问题时需要把握的“力度”与“角度”

认清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现实,深刻理解国家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把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结合起来,站在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角度。突破简单的“曝光”模式,舆论监督与引导并重,深度剖析和报道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和话题,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由于对经济利益过度重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当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特别是暂时的地方的经济效益相矛盾时,在实践中往往牺牲环境以求得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已经被实践证明代价高昂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强调,发展已经不仅仅指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也不仅仅是本代人的发展,也要考虑后代人的权益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在发挥对环境保护的舆论监督作用时。不应仅仅满足于就事论事,而应站在全局的高度,长远的角度,深度剖析和报道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和话题。通过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窥斑见豹”不是“盲人摸象”

我们在报道气候与环境问题的时候,全面真实的报道固然是最好的,但是“真实性”与“全面性”都是相对的,我们能做的是“窥斑见豹”,但决不要是“盲人摸象”。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注意做到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与注重社会效果的统一,避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环境新闻是公众新闻,而公众新闻体现的就是公众知情、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因此。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每年都有众多记者深入城镇、农村去采访环境执法情况,通过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解决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而且启发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引导绿色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媒体在搞环境的舆论监督时要坚持新闻真实,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新闻舆论监督与注重社会效果相统一,而不是以偏概全,甚至是以假乱真,误导公众,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像持续一年多的“正龙造虎”事件,可以说是环境保护和新闻宣传、舆论监督的一个典型案例。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并向其颁发奖金2万元。陕西省林业厅官员关克将屏幕上的“老虎照片”翻拍下来,并传给好友、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后者将照片到野性中国网站上。当天即有网友对照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结过一年多的争议,相关部门的调查和鉴定,2008年6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会宣布,“华南虎照片”系周正龙造假,“华南虎照片”是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这个事件在当事造成的影响十分广泛,可以说从开始的令人惊喜到最后演变成了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出闹剧。站在媒体的角度,细细反思,如果真的发现华南虎,那么说明当地环境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可以说是当地各级相关部门的一大成绩,给发现者予以奖励,有关部门召开新闻会是理所应当的。可能是由于对政府的权威性的信任,致使最初的报道都是予以了正面报道,直到网友提出质疑,媒体随后才予以了质疑和监督,虽然最后成功打假,但最初的质疑没有由媒体提出并进行新闻真相的核实。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三、从业务角度上说,要精选题材,讲究策略,做到精心策划

1 善于实施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中引导舆论。

首先,策划是舆论监督的关键环节,也是舆论监督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搞好环境新闻和舆论监督的策划,首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分析、做好选题,要把着力点、切入点放在解决问题上,把党和政府要做的和群众要求的、把我们“想说的”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使我们的舆论监督工作既让党委和政府满意,又让人民群众满意。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9)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

Key words: oil and gas;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24-01

0引言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决策者已越来越重视工程项目的论证、预测和评价,已将整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平面空间上的上游普查一中游勘探开发―下游加工利用及邻近区域的生态影响,时间上的过去―现状―未来等构成的多元研究体系。

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看,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环境保护研究历史较短,经验和认识方法不足,已有的成果与石油天然气工程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相比,广度和深度尚不适应,距其环境保护的论证、决策、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可操作性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1.1 轻视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限制了其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在进行设计时,大多只考虑完成工程本身的直接费用,而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往往是只定目标,而未考虑目标实现所需的资金来源,最终形成设计的环境保护目标因资金的问题而不能实现,甚至转嫁环境风险。

1.2 对地下生态影响的分析较少现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往往注重其本身成果的多少、经济效益的高低较多,而注重其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较少、形成了局部利益胜过全局利益的现状。显性影响分析得多,隐性影响分析少。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对显性的直观的环境影响分析较多,如水体的污染、农作物的损害、土壤的污染等,而对地下生态影响的分析较少甚至未加分析研究。在很多油田企业,用现代的环境价值观来研究和指导石油天然气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尚未引起重视。

2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对策

2.1 强化价值观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指导作用所谓评价本身就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对事物的量度的评判。离开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准则,失去了评价的标准,评价就成为空谈。环境影响评价实际上就是按环境科学观点及其相关的价值取向,就工程项目影响引起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环境的价值变化,进行评判预断,因此,在整个研究和评价的过程中,从研究范围的圈定,研究重点的选择,评价体系和边界的确定,评价因子的筛选,到权重的权衡,环境经济分析的定值等,都以一定的价值观惯穿其中。尤其是地下资源、地下环境的长期影响和评价,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评价就难以下手。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要就其工程的影响作出科学的评价。其次,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还必须针对价值的时效性进行探讨,石油勘探开发环境评价必须突破传统的价值的观念。传统价值观念的致命弱点就是在于实际上只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而忽视甚至无视经济增长永远不可摆脱其制约的生态背景,把经济活动孤立起来,企图在这个非线性动作的生态世界里实现永久的经济线性增长。经济利益实际上成了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杠杆和最高目的,其它目的都沦为从属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是生态价值在勘探开发工程决策过程中往往被决策者们在口头上予以承认,但在实际行动上则加以排斥;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开采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线性增长的令人忧虑的后果,因此,石油勘探开发环境评价理应从人类持续发展这一角度,以多样性的价值体系为尺度来进行评判,将这种价值观深深融入决策者们的决策思想和发展战略,并转化为一系列可以操作实施的政策、方案和措施。

2.2 加强石油天然勘探开发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研究在研究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必须认识到,工程引起的环境条件变化、环境质量变化、资源利用条件等必定会影响到经济开发的易难,开发成本的高低,开发效益的大小。因此,工程引起的资源和环境变化应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成本因素、经济价值因素加以研究和评价,并突出以下特点:①开展环境影响的损益分析。所谓损益就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利观点出发,凡是利用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生活的影响为益,以经济或货币形式来评价为收入;凡不利于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生活的影响为损,意味着经济的价值降低或补偿投资的货币支出。因此,对工程引起的各种影响,应从经济开发出发,将其转换为可比性的货币加以计算,以定量的形式来说明损益有大小,但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有些现实的难度,即一些因素难以用货币定值,需要进一步的探索。②着重综合投资效益的研究。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变化应进行综合投资效益分析,尤其是不利的影响,应如何进行投资治理,投资治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环境状况,产生什么样的治理效益,这些都应引起特别注视,即在项目的论证、设计时应充分论证、设计环境保护项目,并力求实现既定环保目标,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开展风险分析由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存在着某些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地质条件的变异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本身投资的风险和环境影响方面的风险,尽管环境方面的风险较低,但如果不合理开发,仍然潜伏着长期的环境危害。甚至有可能引起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因此,必须对石油天然气勘探进行风险分析,尤其是环境方面的风险分析。一个石油天然气勘探项目一般都有相应环境对策和政策,但实际上对策实施的可能性如何?贯彻政策的彻底性如何?对策中各种因素乃至各项对策之相互制约的程度如何?保证对策实施的经济条件如何?都直接关系着生态与环境未来的命运。目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中的环境设计简之又简,多未慎密思考,设计的内容与工程工艺的设计相比,显得单调、空洞,与生态环境问题相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更难体现可操作性,要深化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研究,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对环境保护作出科学的设计,将生态与环境的利益和经济综合结合起来,协调发展,统一权衡。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篇(10)

1、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环境保护

1.1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水平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加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1.2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1.2.1 环境保护的涵义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等,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首要问题。

1.2.2 我国环境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些年来,全国大部分城市相继被雾霾笼罩,许多河流因污水的肆意排放、有毒污染物的袭扰等种种原因变成了黑臭水体,近25%的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严重,丧失了其使用价值,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当前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问题,尽管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多项发展,但是环境污染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令人担忧。

2 、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

2.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或天然源进入大气,参与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停留时间之后,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从大气中去除(输出)。如果输出速率小于输入速率,就会在大气中相对累积,造成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升高。当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生物或材料等造成急性、慢性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程度越发严重,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仅只在水污染与固体废物治理方面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部分市场也相对薄弱[1]。然而,随着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的增加,华北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现象的频发引发了全社会对大气污染的高度关注,PM2.5污染指标被纳入环境检测项目,城市大气污染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总悬浮颗粒物(TSP)或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较严重,酸雨区的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近几年来,我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日益加剧,其中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高,含菌量大,且煤烟型污染占据重要地位[2]。

2.2 水污染

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给水生生物带来致命的风险,影响饮用水源和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可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3]。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据调查,在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调查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已经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4],我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卤代烃化合物,这些含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

2.3 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5]。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6]。

据我国国内相关机构的报道,由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植被森林被过度开发,森林植被的过度开发直接导致一些耕地的肥力降低,土壤剥蚀程度和流失程度日益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近年来我国部分山区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等现象频繁被报道,矿产资源较丰富地区的土壤常年遭受重金属的袭扰,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措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即为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人们应该效法和遵循的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道家、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7]。在当前形势下,这一基本原则即在强调人在处理与天地自然关系的事后,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自然而然,要保护自然,协调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成为如今环境保护的基本方式。

3.1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过去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针对的是监管对象,对监管责任单位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监督如一张白纸,造成了环保法在地方可随意践踏。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把环保看成发展经济的绊脚石。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现了零审批、零费区、宁静日等阻碍着环保执法。已落马的山西省环保厅厅长刘向东形容得很贴切:“环保部门就是地方政府养的一只猫,一年让你抓几只耗子,抓哪只耗子,政府早就定过的”,环保部门成为在政府和企业夹缝间生存的弱势群体。继续坚定不移的健全当前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提供法律依据与支持。加强地方人民政府的环境责任,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对本行政区环境质量负责这一法律责任。在现存的环保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环保齐抓共管的机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正式确立将企业的环境保护法情况纳入社会征信系统,改革与健全当前的环保管理体制和管理体制,力争站得住、挺得住。

3.2 培养公民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仅依靠国家保护不足以来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的途径和方式较单一[8]。因此,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完善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充分发掘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潜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环保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行为的内在原因。丰富公民的环保知识,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建立起公民对生态环境的基本常识,倡导全民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生态自然观。通过广告、生态环境展馆等媒体,宣传环保常识,让公民领悟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必须要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形成一种自觉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清洁生产、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发扬民主、加强监督、群策群力搞好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机制,是成为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3.3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关键时期,环境的保护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否。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一旦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因此,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经济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农业、工业以及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治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科技推动着生产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愈演愈重的环境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9]。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国家未来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绿色,坚守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国家决策会议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体系,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硬件,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战略布局,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践行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科技的手段确切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基本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用科技的手段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解决环境对人类健康问题的影响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等问题,用科技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9],[10]。

4 、环保科普践行实效

目前,环境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渗透与转化,前沿研究与当前的高新技术发展相融合,不断涌现边缘和新兴的学科。桂林理工大学立足于地方优势学科特色,顺应时展的潮流,从之前的注重围绕末端治理逐渐趋向全过程控制[11],从单一污染物环境效应与生态影响的研究逐渐转化为对多种污染物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协同影响的研究,综合防治调控和循环利用模式,发展绿色化学技术,将绿色技术融入到各个领域,贯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12],关注的范围更加全面。桂林理工大学以环境学院已经具备的水污染控制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基础,结合其他优势学院学科创办的生态科技展、桂林地区生态漓江及高新绿色环保型企业等实景实地,以广西科技活动周为契机,联合创建并完善“极地和古生态展-现代旅游生态展-抽象生态艺术展-水土污染治理工艺科普展”为一体的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体系,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的一系列科学科普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实行全民共享、公众受益,为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形态,提高全民环保素养奠定了基础。另外,围绕“绿色发展、创享未来”为主题,协同环保厅宣教中心、桂林园博园共同举办“环保春天行”、“健康欢乐跑”等系列环保活动,旨在探讨绿色共赢理念的交流和探讨,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鼓励大学生及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环境科普活动中来,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激情,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2013年,主题环保科普活动获得了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优秀项目奖,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与环保相关的科技竞赛和环保设计作品评比,已在“挑战杯”、“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大型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省级银奖2项,铜奖4项,每年以环保类艺术展出为主体,开设大型展览会1-2场,活动成为了学校乃至地区知名品牌节目,以南极考察实录等极地科普为主体,在全国巡回演讲6场次,极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科环保科普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齐星. 探讨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J]. 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 Doi:10.16317/ki.12-1377/x.2014.01.079.

[2] 乔晶晶.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16. 35(2): 42-43.

[3] 高廷耀,陈红斌,夏四清等. 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J]. 给水排水. 2006. 32(5): 9-13.

[4] 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5] 高粱.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 农业环境保护. 1992. 11(6): 272-273.

[6] 王文兴,童莉,海热提. 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前沿问题[J]. 生态环境. 2005. 14(1): 1-5.

[7] 乐爱国. “道法自然”的生态意义[J]. 零陵学院学报. 2004. 25(5): 26-30.

[8] 吴上进,张蕾. 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J]. 兰州学刊. 2004. 138(3): 195-197.

[9] 王新. 试论环境保护与科技的和谐发展[J]. 创新论坛. Doi: 10.3969/j.issn.1665-2272.2014.05.002.

上一篇: 青少年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 小学生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