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58

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63-02

一、更新教育观念,迈出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起始步伐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在由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而事实上,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我们或许就能够有效地迈出走向化学教育的第一步:

首先,要认识到化学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其是由一点一滴的与化学有关的元素组成的。人教版化学选修教材以“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社会”为书名,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们进行化学教育。

例如在“保护生存环境”一节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实施:我们以前都能闻到某些地方的自来水有漂白粉的味道,而现在则没有。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用臭氧(O3)等作为消毒剂和漂白剂代替原来使用的二氧化氯(ClO2)和次氯酸(HClO)等,这样就能达到避免氯化物对人体造成危害。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既能渗透化学知识,又能落实化学教育的内容,即化学不总是生硬知识与抽象的符号、化学式等,其更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常说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往往也就体现在这种联系上面。

其次,认识到化学教育存在于化学教学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课本上的内容往往都具有显性或隐性的化学教育因素;而从现在的化学习题来看,目前的命题材料也越来越重视这一点。近年来的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信息题,在对它们进行解答时,就有化学教育的空间。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

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中国的宣传口号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属于“低碳生活”方式

B.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

C.氢键在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

D.高纯度的硅单质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这样的题目每个选项其实都提供了一个信息点,而对这些选项进行分析所用的知识又绝不局限于教材,因此这样的题目是非常好的化学教育的素材,在日常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二、注重教学生成,寻找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契机

化学往往是以化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其化学方法及化学教育往往蕴含在知识背后。这些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生成时,往往会有许多有利于开展化学教育的良好契机。这是因为学生学习化学时往往并不只是带着学知识的心理,还带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教学当中往往也就存在着许多教师未曾预设到的生成。

例如,在一次集体备课的活动中,同组的一位老师提到一个问题,说他们班在讲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时候,有学生提问:“物理变化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那化学变化时一定有物理变化吗?”这个问题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因此当时竟然愣了一会儿,后来才勉强应付过去。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后来我到我们班上去问学生是否也有这个问题,令人惊异的是竟然有不少学生说也想到过这个问题。这就说明这个问题其实是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只是在教师的备课及教学过程当中不容易被老师注意而已。

面对这一生成,我后来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解释:作为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涉及化学知识的此处就不再赘述了)。在这种联系与区别中又反映着对某一事物的判断标准,譬如此问题中的“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这其实某种程度上讲又属于“化学哲学”可以解释的内容,化学家们常常说这么一句话:结构决定性质。这句话其实不仅是化学教学的,更是化学教育的,不仅是化学的,更是哲学的。当我们有意识将学生由化学引向哲学时,更是由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的一种深层体现。事实上,化学哲学是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渗透的重要意识,其研究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研究化学运动本身的辩证内容,研究化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有研究表明,在高中阶段进行这些渗透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结合这个例子,笔者想到在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生成,而很多时候由于其与我们化学教学关系不大,又都被我们忽略了。而从化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生成,它们其实又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因此,作为化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化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这些学生自发生成的知识,让它们发挥化学教育应有的价值。

三、对于化学教育的反思

有时候笔者常常想,相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化学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过程也更加精彩,那为什么其在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没有绽放出应有的光芒呢?这里固然有客观上的应试压力的因素,但也可能与我们的化学教学价值取向有关。

笔者以为,基于化学教学走向化学教育,是目前比较具有可行性的一种思路,因为化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化学教学基础上的,又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因而也能得到高中学生的喜欢。既然如此,还是让我们努力去走一条由化学教学到化学教育的道路吧,至少这是符合课改精神,契合学生需要的。

化学教育篇(2)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言语表达、仪表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老师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熏陶学生的场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

二、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的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无穷变化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阐明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物质永恒不变的规律。通过硫酸的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细心地去挖掘教材内容,就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三、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材中,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是有卓越贡献的,造纸术是我国的古明之一,我国的造纸工业很发达时,欧洲还在用羊皮作书写材料。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1965年我国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实践证明,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四、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

目前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学习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对于这种现象,结合化学教材中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例如: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穷乡僻壤,父亲是一位织布工人,母亲生了6个小孩,有3个因贫穷而夭折。道尔顿读完小学就因贫穷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完农活空隙还坚持自学,后来在教学中担任助理教师。工作之余发愤读书。在学校的12年,他读的书比他以后50年的还多,也为他后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学生学习惰性的情况,有效的学习一下化学家们的奋斗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五、在化学教学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教育篇(3)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探究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外,还要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社会意识,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化学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主要从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两方面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化学理论教育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化学史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化学史知识,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渗透。

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造纸、火药、陶瓷和酿造术,商代青铜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铁和炼钢、煤和石油的开发利用,等等,都是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无法相比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制碱工业的垄断,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次,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在讲述原子、分子、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各物质之间的关系等设计,向学生渗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进而阐释事物发展“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和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方法,揭示哲学原理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体现自然科学变化规律对哲学原理的有力证明。在讲述元素周期律,以及物质的性质等问题时,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问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化学是一门是实践性很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直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得到原理,同时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效果更好。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去发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培养学生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激发探索科学知识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并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趣味是调节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提高学习情绪的内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构建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铺设基石。四、激励是活跃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

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予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五、机敏是形成良好化学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

化学教育篇(4)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9-02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中学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积极创造绿色化学教学条件,构建绿色化学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化学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化学史时,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讲解放射性元素时,教师要对居里夫妇的精神及坚决反战的人格表示钦佩,但也要就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批评。介绍环境问题时,教师可着重于介绍20世纪发生的公害事件,指明工业及传统化学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绿色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改进化学实验。首先,采用无毒原料、溶剂、催化剂进行化学实验。例如,做完银镜反应后,可将清洗试管的硝酸替换为三氯化铁溶液,避免产生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在萃取碘单质实验中,可将四氯化碳替换为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消除刺激性气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乙烯的制备实验中,可将硫酸替换为氧化铝作为催化剂,避免浓硫酸造成污染;其次,优化化学实验方法。又如,在海带碘元素的检验实验中,可将灼烧提取法改进为煮沸提取法,简化实验操作程序,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因灼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再次,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再如,利用密闭的装置减少实验敞开操作,可将注射器作为密闭的反应容器,进行铜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等实验,将污染物消除在密闭装置内。

(2)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可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微型化学实验,以达到降低实验成本、提高环保效益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点滴板、小试管、井穴板、多用滴管等微型化仪器,使用最小化的试剂用量,一般液体用量不超过1mL,甚至一些现象明显的定性实验可在试纸或滤纸上完成,如碘显色反应、溴水褪色、苯酚的检验、验证盐类溶液酸碱性等实验。

(3)“三废”的绿色化处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要及时对必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和生成的污染物进行绿色化处理,从源头处控制“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可采用封闭的实验操作方法,减少有害废气的产生量,并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或用气囊收集。在废液处理中,可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含酸碱的废液,使溶液pH值达到6.5~8.5之后再排放;也可用碳酸盐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等方法沉淀、分离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在废渣处理中,可回收一些化学实验中剩余或产生的金属进行再利用,如铜与硝酸反应剩余的铜片、银镜反应生成的银等。对于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生成物则要进行无毒化处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尤其对于危险系数大、污染严重的实验而言,可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录像等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将不良的实验后果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清实验操作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实验室“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3.在课外实践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传统化学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认清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化学,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环保知识竞赛、探究性学习、文献研究等。在实地调查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对当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开设相关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如研究生物催化剂的优点、研究高效低毒农药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在文献研究中,既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文献资料,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使学生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绿色化学,能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强化绿色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并积极组织课外绿色化学实践活动,从而确保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磊.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绿色化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0,(12).

[2]林日轩.关于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化学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a)-0167-02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个性以及长远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发展,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素质教育成了现代教育中重点关注的话题,我国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校由此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学化学是中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它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存在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采用的是为了考试、争取高分以及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它大大偏离了现代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全面推行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尊重并健全人的个性发展,充分的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时展的主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味的注重知识的教授,以追求高分与升学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样的教育为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1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满足现状,积极探索与进取并力求突破的一种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基础上也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1.2素质教育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

素质教育并非一般的技能教育、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心理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素质体现出了一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的精神内在、较高的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辨别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1.3素质教育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

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却大大的忽略了素质以及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一味的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出现了精神层次较低、文化底蕴浅薄的状况,长久以来会滋生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现象与思想。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应对知识经济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产业与产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的差异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着差异,为了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高自身的综合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素质教育,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应对来自于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断地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1.5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而是一味的以升学与考试为目的,限制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人格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人文情感教育等,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失衡,使学生严重的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应试教育偏离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这样才能遏制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与弊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6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然而在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过程中,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素质不够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未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将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与教育密切的结合起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

2目前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从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的关注,各个学校也围绕着素质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一部分学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弊端,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仍旧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并加以完善。

2.1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化学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化学老师完全按照考试大纲来进行化学教学的,化学课程的设置也是按照国家颁布的固定教材进行教授,学生难以从化学的学习中体会到趣味性。化学老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对化学的发展历史、化学的起源、关于化学的名人故事等书本以外的知识不够了解,导致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以及意义不明确,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

2.2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素质教育的开展与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学生结合着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了解社会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化学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化学学习对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能够解决一些新能源、生物制药、生态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与方向。然而在大多数的化学教学中,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一味的进行封闭式或者军事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素质教育则成了纸上谈兵。

2.3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这种观念影响了多年教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从小学开始这种观念就存在于家长及老师的思想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他们错误的意识到以数理化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是具有实用性的,而以语文、艺术、哲学为主的人文教育是抽象的,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升学率与高分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目前大部分的中学化学教育中过分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修养、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形成了失衡的现象,造成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的低下。

3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的举措

3.1及时转变化学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时的转变教育观念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念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应充分的利用并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强化实施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不单纯只是简单的实践操作,它是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将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锻炼,在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这样才能成功的完成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化学实验中所产生的神奇的化学变化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与兴趣。

3.3进一步深化化学发展史的阐述

化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人物与历史故事,这些也是化学教育中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比如,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烈性炸药,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等等,到现代嫦娥探月、两弹一星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人们不断求知与探索的勇气,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前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因此,在具体的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老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们传递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用化学发展史中出现的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培养他们不怕艰辛、不畏劳苦的奋斗精神。

3.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度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自然学科,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因此在中学化学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化学教学的范围,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化学在未来领域的应用前景,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技能,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创新的意识。具体来说,可以用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农作中使用的化肥、石油煤炭等等,还可以引入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用这些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化学情景,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4结语

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是一种符合社会以及人类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以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为基准,加快推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的结合起来,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坤艳.浅析素质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3):200.

[2]王占发.素质教育之于中学化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4(1):85-86.

[3]聂晓慧.浅谈怎样加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174-175,177.

[4]孙树峰.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2014(8):282.

[5]鲁竹元.中学化学课程中素质教育拓展的四个维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4-5.

[6]曾卫民.刍议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渗透傅鹰化学教育思想[J].新西部:理论版,2013(20):139,151.

[7]朱政宇.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青春岁月,2012(8):240.

化学教育篇(6)

二、美育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熏陶,启迪聪明和智慧,塑造他们美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化学中的美,这样才能促进人格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美育是贯彻普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化学教育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篮球文化 终身体育

一、篮球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外的精神财富或意识形态文化艺术活动,文化是人们内在的自觉的观念和方式,是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实在。

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篮球文化又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篮球运动促进人的物质结构机能的改善,是人们自身完善的重要的物质形式,能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篮球文化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它所得到的广泛参与和关注,承载着强大的文化功能。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满足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校园篮球文化

校园篮球文化生成于校园中,与学校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进行,以校园为生存空间,与校园精神相贯通的文化群体。校园篮球文化是人在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完全符合文化含义。校园篮球文化突出文化范畴的创新精神和体育范畴内的个性释放,校园篮球渗透着强烈的创造意识,进取精神和表现欲望。篮球运动通过竞争来求生存,在运动中不断体现自己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素质,是校园篮球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结晶。

从体育在社会中的存在的形式看,篮球文化是指群体与社会人们对篮球运动普遍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校园篮球文化的基本特征所在。篮球文化的载体是校园的职教工和学生所构成的群体,篮球文化是动态文化的发展。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校园篮球文化在形成自身的观念和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外界传播。

三、校园篮球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身心健康又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客观反映,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长期进行篮球运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参加篮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有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行篮球文化教育,可不断地提高学生进行篮球活动的积极性,传播体育精神,从而在一种高素质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的自我发挥,使自己融入体育精神的世界里,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校园篮球文化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是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的基础。篮球运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是他们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长期的运动培养了他们的运动兴趣,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和参与意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与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校园篮球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进行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给学生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三)促进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

校园篮球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世界上有许多体育项目、训练方法、竞赛组织及管理手段都是通过学校传播的。另外,如牛津剑桥的划船比赛、哈佛耶鲁的赛艇挑战赛、北大清华的赛艇对抗赛均在迎合社会文化的同时大大超越了教育和体育本身,其影响是社会性的,世界性的。在体育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生动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行业学科之间呈现出纵横交错,互相渗透的趋势,体育已逐渐成为最富有社会意义的事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娱乐与健康开始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人们会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发展完善自我的体育运动中去,表明体育运动正在为人们树立崇高生活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健康的价值观随着体育的介入发生了改变,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使身体健壮、精神充沛,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科学健身意识和健身方法。

四、结束语

体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在体育运动和娱乐中进行篮球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完善,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00-01

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制定了多项方针政策旨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我们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所以在化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教育。如何在学校化学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环保教育的第一步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适当的加入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目前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和环境保护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臭氧的性质时,就要利用好它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介绍它的产生和消耗条件原理、以及在阻隔紫外线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臭氧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后教师再讲解目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臭氧破坏的基本原理、防护手段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形成与日常生活形成联系,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学习醛类物质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资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醛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醛类物质污染环境的对人体的严重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挖掘环境保护知识,自动的学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指定若干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让调查学校附近河水、海水或者自来水的水质情况,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分析相关质量参数;然后再引导学生查阅图书或者网络资料,学会分析水质情况,评价当地水质受污染状况;最后让学生上交总结报告。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大量环境保护信息,对环境污染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3、利用化学习题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习题中加入环保知识是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一个十分有效地方法。学生每天都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化学知识,强化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化学习题时应该注意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知识习题的练习,而这些习题中通常有大量环保相关介绍知识,能够有效的扩大学生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认识,学会大量保护环境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计算含烃类物质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习题,可以介绍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超标引发的全球温度上升情况,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如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节约化学药品,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各种化学试剂药品,其中有不少药品含有毒性或者价格昂贵,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节约使用化学药品,尽量使用最少的试剂药品做出最佳的实验效果,防止浪费化学药品资源、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将污染环境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避免有毒药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例如在钠在水中反应的实验中,由于钠是比较贵的金属,而且如果取量过多还容易剧烈反应而烫伤人,因此必须较少用量。再如浓硝酸、浓盐酸等经常在实验中用到的试剂,极易挥发污染环境,刺激人体呼吸道,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节约化学药品的意识。

化学教育篇(9)

1.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更主要地承担起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创新知识的提供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学习的评价者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者的角色。

在化学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一些新鲜别致,又富于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提出“如何处理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这一问题,学生会提出循环使用,再去还原氧化铜,点燃做还原氧化铜的热源等方案。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当然,在创性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仍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知识,能力无从谈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能力提供创新知识,积极组织好课堂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创新教育还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充电”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教师,不要只是做“书生的教育家”或“经验的教育家”,而是要做有胆有识的“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具有开拓和创造性能力的教育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不能满足于自己所学所教的那些有限的知识。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如不善于学习、思维僵化、孤陋寡闻,不但会误人子弟,自己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1) 利用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实验的探索性和实验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了道路,提供了条件。化学创新教学中,教师不但有必要设计一些创新实验活动,而且更应该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还原化学本色,提高化学创新教学水平。这些创新性研究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从事化学学习与研究,指导他们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念,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这一结论时,可做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3)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里品质和创作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化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也会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的结论。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在适当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做一做,检测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2. 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理知识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是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有助于设计个人化的学习道路。学生在自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接受能力的层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个性发挥,激发创新意识的形成。

(2) 增加表象储备,培养创造思维

多媒体课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教学信息,不仅能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合,而且使其能进入形象的世界,并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知。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使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力创造力。多媒体课件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好活力。

3. 化学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场所

设置作业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控,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要注意切勿让学生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要使他们从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富有创造性,富有研究探索性的习题,学生的解题热情才会调动起来,才能够把化学学好。

三、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创新教育中后进生与优等生平等。

后进生是指一些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是很有创造潜能的天才。关键是你怎样去开采挖掘,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后进生与优等生同样都有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长久的工作,不可一蹶而就。

化学教育篇(10)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其基本组成包括: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需如实填写。关键词是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字数一般控制在3~5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本论是全文的精髓,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论述充分,论证有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 历史建筑论文 下一篇: 通信企业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