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本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11

舞蹈本科论文

舞蹈本科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1-02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建立于1985年,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舞蹈学理论专业系。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舞蹈学系的本科教学突出多专业方向接触性、多专业基础实践性和多专业了解的浅层性特征,形成理论课较深入、专业技术课学习全面但不深入的特点。

本文将揭示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验田种子培育的四个阶段:挑选育种、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和丰收仓储各个阶段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舞蹈学四年本科教育到试验田培养四个阶段的功能和任务的对应。

一、“挑选育种”期――舞蹈学专业生源素质条件分析

生源的质量犹如种子的质量,好的种子经过后期的科学管理和培育终会果实累累,舞蹈学本科生生源的挑选如出一辙。

舞蹈学系在以舞蹈表演为主的舞蹈学院各系部中,属于侧重理论的系部,重点突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结合的特色。由此,对舞蹈学系生源素质条件提出特殊要求:首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素养;其次,基于舞蹈理论学习的需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长于写作的能力。舞蹈学系生源构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他们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开阔活跃的思维,有过正规或半正规的舞蹈学习经历,对舞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粗浅了解,具备较好的进行理论学习的硬性素质条件,符合舞蹈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但这部分生源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生源很少或不具备舞蹈专业理论素养基础,舞蹈实践经验缺乏,舞蹈专业技术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少部分生源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接受过比较系统、正规的舞蹈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同时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舞蹈理论缺乏等问题。所以,舞蹈学系每届班级的组成,会呈现出舞蹈专业理论整体水平不高、舞蹈专业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因素的作用,导致多数学生对舞蹈现象的敏感度不同,对舞蹈理论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论课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差异情况。

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舞蹈赏析课上。对于一个舞蹈作品,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透过舞蹈本身归纳出舞蹈属性、动作风格、表达主题及对舞蹈的批评等不同的舞蹈赏析层次,而部分学生的分析却不能从表面化的宏观层次深入微观层次分析。这一差异是学生自我能力决定的,这个能力层级的培养涉及“试验田”的第二个过程。

二、“犁地播种”期――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犁地播种对农业生产活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疏松的土壤对种子来说,无疑是最适宜的温床,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打地基”期。相对地,恰当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会对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舞蹈学专业要求学生应把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本科阶段的主要舞蹈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编导等。理论课分为三个类群:(1)舞蹈历史理论类:中国舞蹈史、芭蕾舞史、现代舞史等;(2)舞蹈鉴赏与批评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赏析与批评、学术论文写作等;(3)舞蹈跨学科课程类:舞蹈人体科学、舞蹈教育学、舞蹈美学等。

在舞蹈学系2002年制订的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舞蹈学课程体系”的完整规划,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三大方向之一[1]。如何处理舞蹈技术课程学习和舞蹈理论课程学习的关系?由实践得出来的理论要回归到实践进行验证,实践检验得出的一定是理论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完善后的理论又会反馈给实践。这是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相互作用和持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发生、作用、反作用和再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递进关系,甚至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求具有关联的课程之间,在授课时间点和时间跨度的搭配上合乎逻辑。

大一学年的芭蕾舞基训使学生对芭蕾艺术有了感性体验。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舞蹈解剖学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人体的解剖学特征,结合感性体验,起到理论反思实践的效果。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芭蕾舞赏析,糅合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内容,填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芭蕾审美的缺失,又在理论层次升华舞蹈实践。这会给学生构架出一个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把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1+1>2”的效果,有效地完成“学”与“练”的互动。但实际教学进程中的课程搭配存在一些硬伤。

首先,具有关联的课程学期跨度过长。例如,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三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舞蹈解剖学与其他两门课程的教授,在时间有一个学年的空档期,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影响到其他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授课教师明显会感觉到学生对舞蹈解剖学知识的遗忘已经影响到授课的进度。根据三门课的定义,即:(1)舞蹈解剖学是舞蹈人体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机能和生长发育规律与舞蹈训练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提高人体舞蹈机能的科学[2];(2)舞蹈生理学研究人体在长期的、专业的外在训练影响下,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并探明产生影响的规律[3];(3)舞蹈训练学是在综合运用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者训练过程的研究,从而提出对舞者训练的量化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方式[4],这三门课类似于金字塔式的、阶梯式的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基于此,本文建议对三门课的开设时间做一些调整: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二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其次,部分课程的学习时限不合理。作为舞蹈史论专业,每个舞种的史类、理论类课程至少应该学习一年,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事实上,大多数的此类课程只会学习一个学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各个舞蹈技术课的学习时间分配上。

最后,大三第二学期安排的实践类课程过多,包括舞蹈编导、现代舞基础训练和剧目排练。这三门课都是实践课,无形中会给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本文建议:舞蹈编导和现代舞基础训练合并为一门课;压缩民间舞的授课时间,由二学年改为一学年;增加其他舞种,如拉丁舞、街舞等的选修课。

三、“除草施肥”期――自主学习“量”的积累与自我拔高“质”的飞跃

大学本科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和通识教育,“普及”阐明本科教育要在受众面上突出大众化,受众量上突出增量化。作为“大众”的生源,从多数源于专业院校,应逐渐向普通高中铺开,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困乏,造成“大众”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通识”说明,现在学生知识的接触面和接触量在增长,通识教育是要在有限的学时下多学习课程,这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更何况大多数的课程属于初次接触,难度较大。

显然,这些问题尽管摆在学生的面前,但根源却在于课程的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自我拔高”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何在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待课上解决,完成对知识的预消化;如何在课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完成知识的消化;如何在课后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完成对知识的反刍,这是学生必须要进行的思考。“自我拔高”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是一个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并且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潜移默化地实现“质”的飞跃。

四、“丰收仓储”――完成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接近尾声。越是最后阶段,越应理性地重新审视对“舞蹈学”与“学舞蹈”关系的理解。这里提供一些认识视角。

首先,舞蹈学≠学舞蹈。舞蹈学专业的理论特色是舞蹈学的立足之本。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舞蹈实践,目的在于认识到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仅停留在舞蹈欣赏的层次。

其次,舞蹈学≥舞蹈。实践加理论的特色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历来是舞蹈学的学习者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恰好证明舞蹈学史论专业在专业建构过程中的反思与进步。

再次,舞蹈学的使命是研究舞蹈,发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接触世界先进的舞蹈文化,进行不同属性舞蹈的对话,认清别人,更要认清自己,勇于实践舞蹈批评,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是步步递进的,各有侧重,只有通过舞蹈的学习来指导和辅助舞蹈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同时舞蹈理论的研究会促进舞蹈表演在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负重,使互补的学习理念在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的同时,高度把握学习和研究的真谛。

如果我们把理论学习称为“阴”,把舞蹈学习称为“阳”的话,这种互补的学习理念与太极阴阳相合、互生的宇宙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生互补的生命哲学观,站在哲学的高度,启发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这一契合点,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

本文为笔者在2013年9月14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第二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舞蹈本科论文篇(2)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是微妙和显而易见的。关于艺术的分化被苏联学者莫・卡岗称为“原始艺术的混合性到艺术的现代系统”,在其巨著《艺术形态学》中有详细论述。

所以,众多艺术理论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在试图阐释艺术学领域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时,舞蹈是最适合拿来做例子的一门艺术。我们熟悉的德裔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在其经典之作《艺术问题》中便不厌其烦地拿舞蹈来说明一般艺术学中的一般规律。她从哲学角度对舞蹈艺术的探讨具有方法论价值,比如她说:“演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如灯光音响道具)等,但是在舞蹈中,这一切全都消失了。一种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现实物就越少……所有这一切都是组成创造性形象的要素,它们本身不是天然的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这些论述不但适用于舞蹈,而且适用于一切“纯粹的艺术”。

舞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类通过开发身心资源创造艺术作品的典型范例,这种创造力还恰当的延伸至周边事物,进而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艺术样式,这在卡岗的《艺术形态学》中被称为“人类艺术才能不满足于直接赋予人的那些可能性(不满足于人的自然语言――音响语言、口头语言和哑剧语言),而寻求认识和模拟精神生活的间接途径,这些途径能够以人造符号系统的中介形式,体现人本身固有的自然手段所不能够表现的主客体联系的那些方面”。

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如出一辙,这两种艺术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自然性以及自然性的延伸形式(声乐延伸至器乐),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整个文明的进程而从未间断过。它们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注脚。在2011年最新公布的学科目录中,将音乐与舞蹈合并为一个一级学科的做法不无道理。当前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特点是:

第一,源流清晰。和其他艺术学科明显区别的一点是,舞蹈学的学科机构设置比较单一,学科传承源流清晰。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有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院,音乐学科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众多布点。但舞蹈学只有北京舞蹈学院一家独大,其余综合性艺术院校尽管也有舞蹈专业,但基本上是以专业教学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研究基地,现实情况是: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有着紧密的协作关系,中国舞蹈学研究的肇始者和传承者如吴晓邦、董锡玖、王克芬、彭松、资华筠、冯双白、罗斌、于平、欧建平、高历霆、谢长、宋今为等均出自这两个机构,他们引领着中国舞蹈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第二,视角多元。从事舞蹈研究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是从舞蹈实践入手的,他们大多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对身体语言、艺术表现有着自身独特的解读。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研究才能做到“力从地起,由艺入学”,这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的一般范式。如冯双白从事中国古代乐舞思想史、近现代舞蹈史、当代舞蹈史及艺术思潮、舞蹈应用理论的研究;资华筠对舞蹈生态学、舞蹈编导学的研究;欧建平对舞蹈美学、中外舞蹈史、舞蹈批评学的研究;吕艺生对舞蹈哲学、舞蹈符号学、舞蹈接受美学的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视角多元、思想深邃、方法独特,对我国舞蹈文化影响深远。

第三,术强学弱。相比于其他比较成熟的艺术门类之学科,舞蹈学给人感觉总是在舞蹈技法、舞蹈编导等实践领域有较大优势,但在学术研究上仍然任重道远,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文化中心,音乐剧、舞剧、芭蕾舞、现代舞演出接连不断,群众对舞蹈的热情持续高涨,但舞蹈教育始终停留在技法教育的水平,即使是一些专家、学者立足于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法论领域所开展的舞蹈学学术开拓,这些成果与实际的舞蹈教学仍然是“两张皮”,舞蹈批评文章在各大媒体的艺术板块占比较低,舞蹈学术研究缺乏与舞蹈创作严密的学理过渡。

学科基础:艺术之母 民族之魂

20世纪50年代我国舞蹈学开始建立,这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十二年远景规划下,以学科“分科”的思想而划分和界定的,中国舞蹈学的创建人吴晓邦先生,立足把舞蹈史研究作为舞蹈创作的一种素材来源,注重舞蹈史研究对于舞台创作的直接关系,更是由于30年代舞蹈界多受西方舞蹈的传入,受到芭蕾舞、现代舞的影响,热衷舞蹈向剧场艺术上的专门化发展,把舞与歌、与乐分家,将舞蹈从历史对象中的整体和综合形态中抽离进行较为单一和孤立地看待。从积极意义看舞蹈本体的价值得到发展,随着艺术分工的发展,“乐舞”逐渐分化并成为今天独立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我国艺术学门类中,舞蹈学是较为规范的一个学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纯粹化”的艺术特征,使舞蹈学的学科特征非常明显。学科有多种含义,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指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由于舞蹈学的理论建设相对滞后,使得舞蹈学知识结构的分科性较强,但跨科性较弱。这一点从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到。其本科招生计划只有四个专业,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但在进入学校后却分科为古典舞系、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音乐剧系和艺术传播系。在硕士阶段尽管分工细化,有30个专业方向,但这30个专业方向在学科分类上是明显的四大分区,舞蹈史分区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典舞学创建发展史研究;理论分区为舞蹈美学、古典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古典舞道具服饰理论研究、民间舞风格流派理论研究等;应用理论分区为古典舞创作理论研究、舞蹈身体语言研究、舞蹈人体科学与训练学民间舞表演理论研究、欧洲宫廷舞和性格舞表演与教学理论研究等;跨学科分区为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与宗教、舞蹈心理学、舞蹈文献研究等。

第一,快速发展的中国舞蹈学学科呼唤更加科学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学科发展环境。中国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舞蹈学学科善于在中西对比中完善自己,这一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优越的发展环境使舞蹈学的理论研究不断突破固有藩篱,实现新的突破,例如舞蹈美学、舞蹈社会学、舞蹈符号学、舞蹈语言学、舞蹈心理学等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都对舞蹈学学科产生重要推动力。另外,还有一些跨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如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等。从不同学科原有的范式整合、创新下全面地了解一个主题,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扩展重要方法之一。比如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舞蹈,我们对舞蹈的理解就不是简单的直观形态的认识。现代社会日趋政治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也滋生了文化、经济霸权主义,因此当今学界很多人呼吁要包容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舞蹈学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就要认同舞蹈的差异性、多元性,无论是“中心”的还是“边缘”的舞蹈都应该被认同。

第二,要进一步融入学科融合的知识潮流中去。学科发展其实质就是学科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而学科文化的背后是不同的科学范式和知识潮流,有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成熟的学科都是经过历次交叉派生而实现知识的更迭和创新。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对于舞蹈学的研究就应该以舞蹈为主体,注重学科融合互通。比如,现代舞蹈教育所遵循的原理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促进心理发展的原理。因此,在舞蹈教育学上就涉及心理学。舞蹈学科视角多元化就应该跨学科研究,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尊重文化的差异性,提倡文化平等、多元,建立本土舞蹈学科课程是现代舞蹈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人以西方舞蹈界的评判标准维系着全球舞蹈文化的标准。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是建立舞蹈学科多元的极端,不是从西方“拿来”就是多元。无论是对于舞蹈鉴赏还是创作,我们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多元与本土的结合。舞蹈教育课程伴随着学科的多元化走上了综合教育的道路,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有交叉,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了基础舞蹈课的教育课堂。对于高等的舞蹈课程安排就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上述的那些基础课程,还包括除了艺术学和美学之外的与之相关的学科。

舞蹈本科论文篇(3)

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2期第71―74页,读研了温柔老师的《对人体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学术论文后,兴奋异常,感受万千。我们舞蹈界学者们再次将舞蹈人体训练科学与舞蹈训练科学化提出,说明充分认识它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对于舞蹈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厦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舞者们身体机能所表现出来令人惊叹的舞蹈运动能力与他们在超负荷情况下“代谢”的状况,使笔者再次认识到由舞蹈比赛刺激起来的人体训练科学,要求舞蹈研究者、编导、教师必须尽快为舞蹈者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心理学……诸方面建立一个科学理论新模式,并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我们舞蹈自身的生存、进化和发展。正如温柔老师所说的那样:“舞蹈训练科学化是舞蹈训练的最高境界,是每一位舞蹈工作者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舞蹈训练的科学化,一直是舞蹈界重要的课题。舞蹈科学训练科学化的实现,有赖于舞蹈人体科学的理论指导,舞蹈人体科学是实现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抛开国外舞蹈大师对舞蹈人体训练科学性的重要阐释。让我们回到现实训练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急需搞清楚的问题,就会使我们迫切渴望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的及时切入。例如:过渡的韧带动、静力拉伸为什么会对爆发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在进行较长时间超负荷爆发性跳跃训练之后,为什么第二天再训练时我们的韧带那么难以拉开?对于舞蹈比赛,在组委会给予的定量时间内,舞蹈者的身体机能究竟能承受多大强度的舞蹈运动负荷?人体跟骨高度、跟腱长度与跳跃能力之间有着怎样的遗传关联?……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舞蹈科学系统理论的支撑。尽管温柔老师在她的学术论文中总结出:“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也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较高水平与价值的研究成果,如‘百分复试法’、‘骨龄自动判读系统的研制’、‘舞蹈学员体成分的研究’、‘舞蹈动作的机电分析与研究’、‘舞蹈学员的营养与配餐’、‘芭蕾舞演员的能量代谢’、‘舞蹈学员的体重控制与减肥’、‘舞蹈演员的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等诸多研究课题。这些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为日后舞蹈人体科学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舞蹈人近几十年在舞蹈人体科学训练方面所取得的屈指可数的研究成果与成果的“含金量”,笔者觉得这些形成不了舞蹈训练科学化的系统基本理论体系,也就是说这些成果的价值与实际用途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知道舞蹈肯定是实践在先而理论在后,理论源于实践。这样的流程使我们感悟到舞蹈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即从实践转化到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舞蹈理论前首先要研究的便是舞蹈理论是怎样从实践转化而来,还要了解它又怎样作用与舞蹈”。吕艺生教授上述对舞蹈从实践上升理论再从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学说,为我们指明了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舞蹈人体训练科学基本原理,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只有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高水平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成果。舞蹈训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证明,对于它的研究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担当。我们的舞蹈人体训练科学研究之所以滞后于其它学科,关键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半个世纪的舞蹈教育历程记载着我们对于舞蹈人才文化的培养不足,至少说我们没能大量造就出高质量具有丰富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吕艺生教授在他的《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中有着权威性论述。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肢体语言是以舞者的生理学基础为本源的。因此,有关人体的解剖学结构、生理、生化、心理学……基础知识构成了舞蹈训练科学的基石。

舞蹈本科论文篇(4)

从学科内涵来看,升级后一级学科无疑要更加丰富和广泛。目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为:音乐与舞蹈理论研究、音乐与舞蹈创作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表演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教学研究与实践、音乐与舞蹈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等。

截止2012年,全国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共计90家(其中12所院校为博士点,其余78家为硕士点),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各类艺术院校。

201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招生从数量上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音乐剧等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舞蹈专业的高学历层次教育有所扩大,研究生学历教育以及攻读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招生数量有所攀升,舞蹈专业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趋势日渐明显,为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涵盖博士与硕士两个学历层次,舞蹈学方面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开设舞蹈学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两所,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有所增加,除艺术硕士(MFA)外,还包括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科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较高深的专业技艺,具有较好创新意识与综合学术修养,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舞蹈学综合人才。

在招收舞蹈专业的各类院校中,单科性艺术学院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注重舞蹈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舞蹈理论与实践综合方面的优势,个别舞蹈单科院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较为丰富齐全,涵盖了舞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学术成果汇集

2012年舞蹈学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在内容与研究对象方面相比以往更加丰富,涵盖范围也愈加广泛。传统的舞蹈学研究方向如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研究、民间舞蹈研究、舞蹈作品批评、舞蹈编创理论、舞蹈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人物研究等依旧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新媒体舞蹈、舞蹈产业与舞蹈创意、舞蹈知识产权、舞蹈医学、舞蹈管理等也逐渐进入舞蹈研究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增添了时代气息。

1. 科研项目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共123项,其中7项涉及舞蹈史、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综合等方面,相比2011年增加了3项。其中民间舞蹈研究方面有北京舞蹈学院高度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赣南师范学院赖丹主持的《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特征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许昌学院刘柳主持的《河南民间舞蹈史》(国家一般项目)、漳州师范学院郑玉玲主持的《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国家一般项目)、新疆艺术剧院库来西・ 热介甫主持的《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史》(国家西部项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葛树蓉主持的《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国家西部项目)。已获立项的项目中暂无国家重大项目。从立项情况来看,民间舞蹈研究与舞蹈人类学交叉研究占绝大部分,而舞蹈理论、舞蹈文化研究、舞蹈社会学研究等课题方向需要在未来的科研立项中予以重视。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结项共48项。其中舞蹈研究1项,为西北民族大学才让主持的《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研究》。

2. 著作/出版物

本年度舞蹈学方面的著作及出版物颇丰,除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舞蹈类视频出版物之外,也有不少理论性著作出版或再版。

在舞蹈学理论方面,比较主要的著作有资华筠与王宁的《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吕艺生、毛毳所著的《舞蹈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苏娅的《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舞蹈史论方面,王宁宁、江东、杜晓清的《中国舞蹈史(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王克芬著中国专门史文库丛书《中国舞蹈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自原始舞蹈产生开始,历经夏商奴隶制时代、两周、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唐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舞蹈发展轨迹,全书史料丰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舞蹈艺术传承与变异的总体史学脉络。

在舞蹈管理与创意产业方面,比较主要的有张朝霞的《新媒体舞蹈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及其主编的《中国舞蹈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前者从新媒体舞蹈的语境、发展、谱系、创作、技法及管理等方面对新媒体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后者通过对各地舞团,演出市场的调研考察,对中国舞蹈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对研究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舞蹈专业类教材方面,比较主要有池福子主编的《朝鲜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史敏著《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世界图书出版社)。

3. 期刊论文

2012年,随着各个舞蹈教育研究机构对理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舞蹈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舞蹈学的期刊论文数量稳中有升,主要发表在《艺术百家》、《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艺术理论类期刊,《大众文艺》、《艺海》、《大舞台》、《艺术科技》等艺术类综合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民族论坛》、《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民族民俗类综合期刊,《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舞蹈类专业期刊,以及《艺术学院学报》、《浙江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艺术类院校学报或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综合来看,舞蹈学类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批评类

此类论文通过对一部或多部舞蹈作品的细读与分析,或在形式结构、立意表达等微观方面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或在发展趋势、文化审美取向等宏观层面对某一时期的舞蹈作品或某一特定舞蹈种类进行分析与研究。

文化部于平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7期发表的《纤纤的彩绣 烈烈的情――无锡歌舞剧院大型舞剧观后》以及北京舞蹈学院许锐在同期发表的《绣的是寂寞――舞剧《绣娘》的立意追求与意象营造》,分别对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作品《绣娘》进行评论,前者在对作品进行分幕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情感、结构、意象方面的成功之处。后者则通过对舞剧核心立意――用艺术的完美填补生命的缺憾的把握,强调舞剧的立意对统摄作品整体意象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连载于《舞蹈》2012年第1-3期的《当前舞剧创作的趋势与若干问题》对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宏观综述,并对作品体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王晓蓝在《舞蹈》2012年第6期发表的《积极突破,还是止步不前?――中国现代舞发展备忘及其他》集中梳理了现代舞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脉络。

(2)理论(史论)研究类

在此类研究中,理论类论文通常是借助艺术学理论平台对舞蹈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进行综合阐释,史论类论文则关注舞蹈史发展中的特定形式或时代特征。如北京舞蹈学院仝妍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以艺术学的发展视角,辅以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着重探讨艺术特别是舞蹈以世俗间的身体端显达欢、载道的世俗性。

河南大学李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发表的《拂舞的文化审美价值》与南京艺术学院张婷婷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乐舞艺术的仪式审美特征与世俗娱乐精神》分别选取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形态特征及历史演变分析其中蕴涵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属于舞蹈史论类研究范畴。

(3)民俗宗教类

由于民间舞蹈常常与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研究常常与民俗研究、民族研究与宗教研究相互交叉,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此类论文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张素琴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的《江苏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综述――以玄妙观和茅山道院的斋醮仪式为例》,该文以江苏具有代表性的两所道观:玄妙观和茅山道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中国道教宗派之一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特别是对其主要斋醮仪式加以舞蹈学和身体语言学的分析,目的在于用舞蹈学方法梳理和认定斋醮仪式殊的舞蹈形态,并进行程式性结构、主干动作的形态特点、面部形态特征的分析,进而发现道教仪式舞蹈形态“活体传承”的价值。同类文章还有西北师范大学郜鹏在《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7期发表的《玉树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初探》,云南艺术学院苏蓉在《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论“信仰效应”下的羌姆仪轨舞蹈――东竹林寺“格归堆姆”节的田野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晶莹在《贺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舞蹈形态研究》等。

(4)艺术教育类

此类论文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与舞蹈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层面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这一类研究在开设舞蹈专业或艺术专业的师范大学、职业学院以及各级专业舞蹈院校中较为集中,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种类的舞蹈研究论文。

如云南艺术学院于景春、吴绍良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的《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就业形势、舞蹈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此类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建议。同类论文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张烨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在规则中寻求创新――舞蹈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广西师范大学陈东云在《大舞台》2012年第3期发表的《高校舞蹈教育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等。

(5)舞蹈科学及其他

随着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等舞蹈科学与交叉学科的推广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如沈阳音乐学院王伟、朱玉红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发表的《对舞蹈运动损伤及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的思考》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潘芊如在《读者欣赏(理论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艺术治疗发展初探》。

此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江毅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就目前舞蹈创作的版权与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学术交流

舞蹈本科论文篇(5)

一、舞蹈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设立

舞蹈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近设立的应用学科,主要对舞蹈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上,以心理学为框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舞蹈心理学新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心认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以心理学原理为内容和体系。它不仅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而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研究思路是以普通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为依据,从而形成舞蹈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有以下章节:舞蹈感觉、舞蹈意象与想象、舞蹈思维、舞蹈情感、舞蹈动作技能、舞蹈气质与性格、舞蹈能力、舞蹈教育、舞蹈心理学理论等。既然是基本内容和理论,自然就涉及舞蹈的各个环节并对舞蹈的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与作用。”①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与美学,这种分类方法利用了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作为框架,对舞蹈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的分类,纵横交错,自成一体,为整个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舞蹈心理学的三个领域

舞蹈心理学大致分为三个领域――舞蹈教育与教学领域、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这三个领域中,舞蹈教学心理的研究早已从教育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则更成熟一些。

1.舞蹈教学是舞蹈心理学的重点,着墨较多,主要涉及舞蹈感觉、舞蹈思维、舞蹈技能等章节,在舞蹈教育中的动作记忆、舞蹈动作、操作思维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舞蹈教育成效。

在舞蹈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的感知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思维,学习舞蹈技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舞蹈动作技能。这里所说的舞蹈技术是指学习某一舞蹈科目,如蒙古舞蹈的硬肩、软肩技术。这里所指的舞蹈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是经过训练后熟练并自动化完成舞蹈作品的能力。这种舞蹈技能较一般的纯运动技能更复杂,因为舞蹈表演需要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即演员在完成动作时还要有情感表达,舞蹈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做了一定的论述与表达。

舞蹈学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长期努力与潜移默化教育的过程。舞蹈学生对智力要求有何特点、智力与个性的养成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员个别差异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以及舞蹈演员气质类型划分与角色扮演,都是舞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的探讨

《舞蹈心理学》主要谈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思维与艺术想象,主要涉及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章节。

舞蹈思维可分为舞蹈动作思维、舞蹈形象思维、舞蹈抽象思维,该书谈了如何激发创作灵感及舞蹈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二次创造的能动性,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舞蹈表演必须形神兼备,表演者须先学习角色的外部动作技术,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艺术形象。演员的面部与肢体表情是观众认识舞蹈形象的重要方面。舞蹈心理学一书详细论述了情感的概念、分类与舞蹈表情手法。

在舞蹈表演中,青少年学生初次参加表演时会产生焦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等也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舞蹈心理学还研究舞蹈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舞蹈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3.在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的探究

舞蹈美学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中对著名的美学理论布洛“心理距离”学说进行了新发展,并首先提出“心理距离产生美的机制是想象”,他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产生的机制作出了科学与精辟的解释,并且对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悠远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

平心最后将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舞蹈理论、行为主义舞蹈理论、人本主义舞蹈理论、超越心理学舞蹈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实践,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平心最后提出了有一定创意与哲学意义的“四个世界划分理论”,他认为,“人类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个世界,而舞蹈艺术位于四个世界的交叉点上,任何一个舞蹈作品,它既是身体的(自然的)、人际环境的(社会心理的),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②这个学说为舞蹈心理学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结语

总体来讲,《舞蹈心理学》的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是一本优秀的舞蹈专业本科(包括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专业)与研究生选用教材,它是应用心理学的新拓展,也是艺术心理学的新创见,对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它可以替代普教《教育心理学》,并更有针对性,它对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心理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舞蹈本科论文篇(6)

一、文化积淀:高师舞蹈教育之根

(一)“大舞蹈文化”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理念

许多师范院校在成立舞蹈专业时,都确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无论是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还是群众舞蹈的推广者,都希望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科学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与丰富。除了舞蹈专业技术课程之外,既有舞蹈基础理论,舞蹈人体运动,舞蹈心理学,舞蹈形态学等舞蹈科学,也有音乐,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学科,充满了人文色彩。而事实是,这些课程在高师学生的学习中更象是些副课,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身体技术就是舞蹈的全部,即使他们知道舞蹈是心灵与肢体的共鸣,仍热忠于技巧,追求技术精湛是他们的目标,学校也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与研究的良好氛围,而更加倾向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这似乎等同与职业舞蹈教育。究起原由,是因为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各地区的中专舞蹈学校,这些学生年龄小,文化基础弱,知识结构单一,又习惯于被动的“被雕刻”式的学习方式,对自己将来的发展目标缺乏思考,面对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却不知如何是从。

而当今世界舞蹈高等教育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即研究性的学习。美国犹它大学舞蹈系主任当娜•怀特提出:本科教育要发展艺术表现力,身体表现力,批判性思维,实践经验,自尊,协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则重视舞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如:运动科学,体育,卫生教育,运动管理,人类工程学和舞蹈,涵盖了学科的多样性以及交叉性,利用解剖学,生理学,肌肉运动以及舞蹈历史和人类学,培养学生具有人体活动方面的高水平知识,将其应用到以后对不同的人群教授不同的舞蹈技巧。甚至把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把舞蹈艺术尽可能多的与其他行业建立联系,寻求相互合作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重点。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作为中国的高等舞蹈教育,尤其是高师舞蹈教育,更应该抓住舞蹈的本体,挖掘舞蹈文化的内涵,传播舞蹈艺术的精髓。

要实现“大舞蹈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文化人才,高师舞蹈教育应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基,积极吸收世界舞蹈文化艺术的理念,以舞蹈本体为特色,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甚至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然而,高师舞蹈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提供一个文化的平台上,应首先帮助弥补中专职业舞蹈教育与作为完全教育的高等教育在文化上的脱节和断层,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高师其他相关艺术学科及人文科学的资源优势,丰富信息储备,创造舞蹈学术研究气氛。

二、“本土舞蹈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在“大舞蹈文化”的背景下,全国各高师舞蹈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所在地区的文化及地方舞蹈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各地区民间舞学习的优势,各地方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无论是教学还是艺术实践这些影响都是停留在对已有地方文化的接受与继承上,而忽视了对本土舞蹈文化这块肥沃土地的挖掘和利用。对于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高师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丰厚的资源,投身地方舞蹈历史,人文形态,艺术特征的研究,丰富教材建设,开发地方艺术作品创作,构建出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显现出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我们申报了江苏民间舞蹈的研究课题,旨在依托江苏文化大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江苏民间舞蹈的传承为突破口,较完整地展现江苏民间舞蹈的古老历史、地域特征、风土民情,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江苏民间舞各品种的现有状况,发展趋势及其艺术特点和价值,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师舞蹈艺术教育体系。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和文化决策提供新材料、新观点。

江苏民间舞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但除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殷亚昭等学者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以及近年来著名舞蹈家马家钦正在进行与江苏民间舞蹈有关联的昆舞研究以外,整体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江苏民间舞蹈应用研究更加薄弱。也没有系统的资源应用建设项目,特别是符合时展的可应用项目。而作为这一方水土养育下的高等教育有责任去认识和分析江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审美特点,深入研究当代江苏民间舞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责任在高等教育中建立本土文化的传承基地,将江苏民间舞蹈引进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课堂,完善高师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课题既包含了结合地域、人文形态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理论研究,又包含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研究,将丰厚的江苏民间舞蹈资源运用于高校艺术教育领域,为高师舞蹈艺术教育及素质教育增添了新内容。既能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改变江苏民间舞相对滞后于我国其它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现象,又能通过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教材的整理建设、教学内容的丰富、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本土舞蹈文化的学习、研究、创作基地,建立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江苏民间舞蹈教育在江苏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及普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将大有可为。

随着大众对舞蹈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需要高品味高艺术的舞蹈演出。而担负着培养未来舞蹈施教者与舞蹈传播者的高师舞蹈教育,更需要用文化作为舞蹈教育的基础,用丰富的文化积淀去诠释舞蹈。有许多人认为舞蹈是一种天分,而事实上,舞蹈更需要对生活的积累,对文化的理解,高师舞蹈教育应启发学生的心灵感悟,用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高师舞蹈教育还应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以科学的发展继承观,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顺应时代的步伐,发展新的民族文化。当学生装满了知识,学会思考,并用文化的钥匙去开启舞蹈艺术的真谛之门时,舞蹈本体将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彰显其无比的魅力。

三、人文渗透:高师舞蹈训练之本

高师舞蹈教育中的训练体系几乎都沿袭了职业教育的路子,但却不具备职业教育时间上量上的保证,教材搬舞院,作品搬精品,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术不扎实,发展不均衡。笔者在这里不是要反对借鉴地学习,事实上职业教育能给高师舞蹈教育许多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这里要指出的是,且不说高师与职业教育对象上的差异,目标的不同使得高师应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与教法,当职业舞蹈教育在反思教育理念,回归舞蹈本体时,高师舞蹈教育却又走上了职业教育的老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

高师舞蹈教育仍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身体训练并不等于技术训练,如果仅仅追求跳多高,转多少圈,搬了多少度的极限突破,它似乎与体育竞技没有多少区别,舞蹈的身体是在一种意韵状态下的运动,技术也是具有舞蹈美学意义的技术,如今对于舞台上层出不穷的高难度技巧已不足为奇,但笔者却对首届电视舞蹈大赛中山的一个旁腿控制记忆忧新,或许她的高度已被众多的后起之秀突破,但她的那如流水般慢慢撩起,意致脚尖的过程,象是在诉说一份悠然,淡定和沉着。而这种艺术状态的人体技术,似乎在高师训练中被遗忘了。

人是舞蹈的主体,高师的舞蹈训练应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主体。高师的学生来自各地区,其各自接受的初,中级舞蹈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高师的这个集体中首先要面对的是规范整理的问题,这一点无论是其接受进一步的训练,还是今后作为施教者的可能性都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其自身与今后的教育观都起着直接的作用。其次技术的训练还受着学生自身条件与开发阶段的限制,教师的主观意愿与量的积累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何况在高师丰富的教学内容背景下,也给量的积累与技巧的突破带来了难度,这就更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其在原有的基本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高师舞蹈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也要在训练中探索形态与文化,形态与美学的关系,将舞蹈技能与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相结合,挖掘更深入的训练价值。而舞蹈训练教学法的研究,直接影响到训练价值的体现。

1、“人体修养”的开发

建立一种新的舞蹈训练意识,当一个个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学生走进训练课堂时,如果教学仍停留在“依样画瓢”的简单模仿上,是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只有挖掘学生由内而外的自发动力,以感觉状态,协调状态,表现状态及综合的“人体修养”,心理与生理之和的人体艺术状态,才能使他们更加鲜活,只有以意韵作为先驱的舞蹈训练,强调内心与外形的统一,技术与韵律的融合,抓住细节,才能品味出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2、“人体思辩”的挖掘

要注重技术科学的互通性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训练中不能就动作而动作,就技巧而技巧的评论,而应把它放到科学的依据中去寻找科学规律,用一种开放、互动、会话的教学方法,探索不同的途径,选择最佳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于纠错,规范及提高的训练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将训练与舞蹈解释,分析与大文化紧紧相扣,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贴,培养思辨的思维。

人文渗透下的舞蹈训练,将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艺术形体,这使得高师舞蹈训练不再是技术技巧的攀比与炫耀,不再是留于外表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充满情感与意绪的文化。

四、品质提升:高师舞蹈教育之脉

1、“和谐发展”是高师舞蹈教育品质的保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社会更加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需要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便是对教育的需求,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就要有人的素质结构教育理论下的现代素质教育。高师舞蹈教育同样肩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而其自身因具备素质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培养未来素质教育实施者的重任。对于今天的受教者,将来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而言,“素质”便尤为重要。

高师舞蹈教育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其教育过程中不需要枯燥的理论,也不需要抽象的说教,只要在舞蹈审美感知与体验中,就能被艺术的力量所感染与征服,产生心灵的共振。必须通过认真严谨,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刻苦努力才能实现审美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而这些思想与品质既符合社会的需求,又能推动高师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应象血脉一般渗透到高师舞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

2、“良性循环”是提升高师舞蹈教育的关键

舞蹈本科论文篇(7)

舞蹈教育领域中的科学管理应该是围绕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以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内外部所涉及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因素,使之更有机的结合组成更有效的组合,从而保证舞蹈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和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活动。科学管理在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舞蹈教师和学生是舞蹈教育科学管理的主体性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是舞蹈知识的传播者,是舞蹈技能的训练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舞蹈学生是舞蹈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舞蹈教学质量、舞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者。舞蹈教育最终是为培养舞蹈人才,而舞蹈人才就来自舞蹈学生。舞蹈教育科学管理的主体可以通过教学环境中各因素进行整合、调整、撷取对主体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的因素,从而创设适合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舞蹈教学管理贯彻“以人为本,以舞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舞蹈教学制度和适宜的舞蹈环境。舞蹈教育管理应最大限度的调动舞蹈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舞蹈教学管理的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它主要涉及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环境四个因素。舞蹈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传统的舞蹈教学管理一直是由文化行政部门进行的单独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教育成本的投入、人均设置、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还是采用与一般教育同等的标准和要求,显得十分不科学。

我国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吕艺生教授在《舞蹈教育学》专著中指出:“现代科学管理的派别林立,理论也很丰富。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管理实验及新的经验不断涌现。我国管理理论界在引进这些理论过程中,做过各种不同的归纳和整理,对其理论原理有各种不同阐释。这些原理,不仅关系到不少新产生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还涉及学到新的观念的确立,联系到舞蹈教育与教学管理,我认为系统原理、信息及反馈原理、效应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则等尤其显得重要。”

只有清楚的认识和分析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对舞蹈教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积极的引入当今世界最优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科学的统筹教学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解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水平来充实舞蹈教学管理各个环节。

三、加强舞蹈教育科学管理者的培养

舞蹈教育管理者是舞蹈教育管理主体系统中最基本的因素,同时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舞蹈教育工作的质量和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教育管理者是指那些在舞蹈教育领域中从事组织、协调、领导、指挥和控制的人员。他们既需要一般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还要有舞蹈艺术、教育学专业的知识储备,其能力要求比较高,比较全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许多艺术家、学者被选拔到管理者行列中,开始逐步解决舞蹈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专门化艺术人才对于管理岗位的不适应等。事实上,艺术人才并不一定是管理人才,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也不等于管理者的艺术家化,如果片面的把艺术家当成管理家来使用,只会导致艺术人才的大量浪费,得不偿失。真正的舞蹈教育管理者应当是既懂得舞蹈教育规律,有懂得管理规律,有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通才”。“通才”的才能范围要求是很广的,但对于一个舞蹈教育管理者来说,应主要侧重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构成上。

(一) 政治素养

社会主义的舞蹈教育事业,时刻也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社会主义舞蹈教育事业的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敏锐的政治思维,能够清醒的把握和坚持正确的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舞蹈教育工作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的探索性很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思想活跃,思维敏锐的知识分子,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把握正确的舞蹈教育方针政策,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性格品质

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蹈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众人,成为一个组织的精神纽带,这种能力就是人文品质。在舞蹈教育工作中有许多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有时很难既保存了个性,又目标一致,整齐划一,同心同德。这就要求管理者和领导者首先要做出表率,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令人服从自己的管理。同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还要有自我激励能力,控情能力,幽默能力,演讲能力和倾听能力,这样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才能使工作更有效率,有利于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管理技能

舞蹈教育管理者的本职是管理,因此,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舞蹈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主要有三种:技术技能,指的是本岗位和舞蹈教育领域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和技术技能;观念技巧,即观念形成的能力,它是指一个舞蹈教育管理者能进行抽象思考,有形成观念的能力,有一定管理理论水平,能适用管理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人文技巧,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它是指与人共事合作的能力,包括对内联系同级,了解下属活动,激励与诱导下属的积极性,对外与有关组织和人员进行联系和协调。

(四) 专业知识

舞蹈教育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舞蹈艺术的理论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管理工作。在当代社会,舞蹈教育体现出了形式多样,发展迅速的特点,它是一门科学,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学习、钻研舞蹈及舞蹈教育,甚至要直接参与到舞蹈教育活动和教学中去,探寻和发现舞蹈教育发展的规律。只有对舞蹈以及舞蹈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对舞蹈教育实行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

(五) 经营才干

21世纪是的舞蹈教育已经被推向了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它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这就要求舞蹈教育管理者要有经营的头脑,具备市场经营的才干。要懂得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使舞蹈教育既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有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培养出让社会所接受的优秀的舞蹈人才。

(六)全局观

全局观就是要求舞蹈教育管理者不仅要熟悉了解舞蹈教育本专业、本部门的情况,还要有宽阔的视野,明确本专业在整个文化艺术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自觉的按照文化艺术的总要求和总目标调整本专业的任务。要有全局观,能够把自己本专业的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学科去大力促进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且谋求与其他各分支学科共同发展。这样的舞蹈教育管理者才算是一个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

当今世界舞蹈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和舞蹈日益融合,交流,统一;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舞蹈形态多样,多元发展。舞蹈教育作为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舞蹈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世界多元舞蹈文化的传播的主要方式。基于此,舞蹈教育要努力转变管理观念,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舞蹈教育的效率,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使我们的舞蹈教育能够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更多的能够经得起时代和社会检验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舞蹈本科论文篇(8)

    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 3个主要部分。

    舞蹈理论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着,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历史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着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鉴赏 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

舞蹈本科论文篇(9)

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鉴赏 3个主要部分。

舞蹈理论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着,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历史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着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舞蹈鉴赏 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

舞蹈本科论文篇(10)

随着学科的调整,艺术学升格为一门独立的门类,音乐和舞蹈归为一级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征,其学科建设也有不同之处,但同时,现阶段的门类划分是由理论依据的。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音乐和舞蹈便伴随着人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艺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1]当前的学科架构大多遵循西式的教学架构,随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这些架构需要进行调整。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音乐与舞蹈学科设置的意义,提出了完善艺术学和舞蹈学学科建设调整的措施,为艺术学及舞蹈学学科的完善提供参考。

1 艺术和舞蹈学科设置的意义

纵观我国的古代乐舞史,乐舞自始至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古代的乐舞史是一部代表古人乐舞理念的乐舞史。作为一门学科,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艺术,音调的旋律和节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可以说音乐和舞蹈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培育人的完整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音乐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信仰的追求,并在发展中不断拓展艺术学的体系,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当前,我国的音乐和舞蹈学科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影响力逐渐广泛,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艺术特色和价值。[2]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都是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学府,为我国艺术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舞蹈学学科的建设

2.1 完备学科理论建设和整体性思考

学科的成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不能单纯地依靠理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学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实体,其学科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个体对象的特征,形成完备的学科理论。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完善理论研究,把艺术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结合,做到言之有物。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方法决定研究的效率,合理的研究方法能促进学科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很多学者在对舞蹈艺术进行研究时,大多是依照唯物史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进行归纳和统计,但我们应该知道,艺术的产生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中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对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将舞蹈独立出来,把舞蹈与社会环境因素割裂开来是不能发现艺术的本质问题的。我们要以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的研究为技术,积极采用社会和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层次的研究和阐释中国的艺术理论,建立系统化的梳理和把握,形成艺术学研究的特色。

2.3 重视学理建树和教育理念的培养

当前,大多高校只是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学理建树和教育理念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制约性。艺术学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我国未来艺术品位的高低,对我国艺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的艺术学科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科架构体系,注重教育规律的传授和掌握。对于舞蹈学科的开展,需要增设舞蹈教育这门学科,研究舞蹈专业领域的理论、表现和实践问题等,创新舞蹈艺术形式,发挥舞蹈学科服务社会的功能。

2.4 学科建设要遵循实际,量力而行,不能好高骛远

艺术学科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向功利化发展,要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对于学科的建设要遵循学科的基础积累和师资结构与资质,要量力而行。对于不同的艺术院校,其学科建设应该根据自身的积累,发挥自身的学科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和教育体系。[3]

2.5 注重舞蹈学的生命科学价值

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舞蹈学还应担负起民族身体健康的职能。舞蹈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舞蹈的科学价值,将舞蹈与语言、行为、运动医学和心理等学科结合研究,发挥舞蹈担负人们健康服务的职能。当前流行的广场舞等极大地促进了舞蹈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舞蹈远程教育的开发也得到提升,采用信息技术对舞蹈进行编舞有效地扩大了舞蹈的传播手段,这些都是舞蹈学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艺术学的升格,要求学科门类的进一步调整,舞蹈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培育人的完整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完备舞蹈学科理论建设和整体性思考,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重视学理建树和教育理念的培养,学科建设要遵循实际、量力而行。注重舞蹈学的生命科学价值,才能推进艺术学和舞蹈学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精彩和阳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下一篇: 知识宣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