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状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37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1)

教育,谁可以给出一个较全面、较准确的解释或说法?说到教师,人们是很容易理解的了;说到教授了,也许只是人们意识观念里的一个形象,也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是可以完全理解“教育”的含义的。

说到教育家,也许中国有个很大的,应该归属孔子吧!几千年前,不认识字的人都知道这个孔老二,你说这孔老二的影响力怎么样?

道这孔老二也是多么的厉害,让不认识字的人认识他;让不认识字的人认识教育家(当然,现代也不局限是文字,更是科学),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伟的也太大了,把中学生都“围”进去了!

看到一批一批的高中生因高考失利而不能自拔,离家出走的、跳楼自杀的,变成精神病的、抑郁症的等,无不让人痛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重复着,总没有人提出,有的是“不敢”,有的是不会提,有的是不想提。久而久之,教育之弊大矣,学生之弊大矣,社会之弊大矣!千年文化传脉就这样被肢解着!

试问:所谓被正式录取的,到底有多少才是真正合格的;只差那么几分、十几分或者几十分的人就是不合格的么?

试问:真正的才人就真是用一页破试卷就能决定的么?

试问:一页试卷就真能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么?如果真是这样,也未免太荒唐了吧!

荒唐!荒唐之极!

孔子为了一个教育家的名头,可是穷了一辈子;而现在的教育“家”,为了一个“特级教师”的名号,主要目的就是钱!

可以发现,不只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还包括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踏进这个社会后,连最基本的一点礼貌都没有,更别说做人的道理了!

这就是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多的满街都是,至于那些无官无分的,满街都是“人渣”!

有了问题,连最基本的原因都搞不清楚,就像黑暗中的狗一样,听见别的狗叫自己也跟着狂叫,即和狗的行为都差不多,这还不愚昧无知么?

既然是教育的腐败,为什么不承认呢?但也不是不承认,是忙着挣钱,忙着搞活,忙着增长GPD呢!

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它绝不是偶然;一个国家问题的出现,它绝不是一天两天!

现代,文化课成绩只代表一个人当前的处境,不代表一个人的实力;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要全面发展;现代的文化课只是一个形式的误导。学校你是很优秀的,也不代表你出社会以后也是优秀的,现在的社会要想立足,就要全面发展,不只是文化课。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精华!

如此,是我们的目标太小、眼光太短!一个人一生在一个“书”上吊死,这是何等悲催的事情;至于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小时我们都知道“亡羊补牢”,也许那时没有政府、政治格局,高中之弊日益厚矣!!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2)

 

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中,谈谈我国美术教育和教学30年的发展变化。

七十年代,我读小学的县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基本由各科老师代上,教师往往是在小黑板上画几个简笔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八十年代初我上的县城中学对美术课也不太被重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美术老师,于是,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成了我当年在繁重学习中期待的事。不过,班主任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所谓的主科,好在我父母理解,我就一直“不务正业”到现在。初中毕业,就考进了中等美术专业学校,开始了正式的专业美术学习。

八十年代,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教学条件差别很大,国内各地美术教学处于不一样的发展状态,记得在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师,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中小学都没上过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年我给普通师范学生上课,第一节课是教学生怎么选购铅笔、画纸、橡皮等常识论文提纲怎么写。后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中小学普遍都开设了美术课,中师也开办了美术专业班,为提高美术教师水平,各地主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和讲课比赛;少年宫、私人画室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的地方。到了九十年代末,小学、中学美术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系统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但目前高校专科、本科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却有些脱节,相比较,当年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更适合中小学教学需要。现在高校毕业生专业性增强了却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提高,特别是专业美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更少,以至于有的毕业生在教学中抓不到重点难点。

九十年代,我上的大学每周有四天专业课,同学们还利用周末自己画画,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学习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观念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相比现在高校有的学生每周两天的专业课,还有学生逃课,觉得不可理解。看到现在美术高考的繁荣景象,使人并不乐观,在升学机率上升的同时,艺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而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美术,因基础不扎实的,也不太喜欢美术,以至于进了高校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以致到了毕业找工作都困难,于是有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加上多元复杂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考虑的很现实,只考虑为找工作需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认为学设计都用电脑了,学理论和绘画没用,缺乏对美的认识,这其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高校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专业美院过分强调专业性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而有的综合类大学的公共课程开设太多,专业课不足,课程结构欠佳,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普遍重视技法不重视理论,更不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脱节。

2004年,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机会进行更细的专业学习研究,图书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多,一些名画的原作可以在各种展览上和博物馆看到,加上网络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机会学习。但我感觉即使在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注重专业性,教学侧重于培养专业绘画工作者和研究型人才,忽略作为教师素质的培养,而现实却是大部分研究生最终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以至于有的研究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不适应。我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感觉到在部分学校,教师也因职称、科研等压力,大量时间投入学外语,考计算机,发文章,参加画展等,而忽略了对美术教育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至于职称和专业水平高却不善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教师评优、评职称的导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构建美术教学理论课程链,把高校教育(特别是师范类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挂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在专业教学中利用乡土教材和民间美术资源,从传统美术中挖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通过对俄罗斯主要高师院校的考察,笔者对其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的比较,为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所师范院校,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师范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暑假组织入学考试,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般是早上9点至11点画素描,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画油画,下午3点至5点又是画素描。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点天才亮,下午3点多天又黑了,俄国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缩思”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尝试。

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这种对学生严肃认真作风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两件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品质与生活品质。

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1~5年级都开设艺术史课程,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经常去博物馆直接面对大师原作讲解。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力量非常强,像莫斯科国立师大的美术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艺术理论家,她同时还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员,与众多知名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熟悉艺术史上的大师,还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当代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一名美术师范生不一定要画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会误导孩子。

每年6月,是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学生作品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的毕业创作;二是在教学实习中收集的中小学生完成的作业。这是对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

国立师大还与各地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师院校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到省属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课程的设置基本类似,主要开设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广告设计、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如前所述,写实的技术训练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是基础课,以素描、色彩为主,同时开设国画、油画、设计普修,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后两个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分为国画、油画、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自主选择。

创作课设有系统安排,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搞毕业创作,日常教学活动很少进行创作练习,创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现代、抽象、具象乃至装置、影像可以自由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优点是灵活多样、自由自在,不足之处是缺乏明确的审美规范。

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国内缺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艺术品原作。缺乏文化内涵与缺失艺术标准是美术理论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设想

了解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目的在于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完善我们自己的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当前高师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让学生对人类各种视觉艺术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名字,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会背景,分析它的构图特点、造型特点,分析画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懂得这些造型语言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潜在价值。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理解并欣赏音乐。画什么”不是指具体的题材、内容,而是指画面所应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类艺术从诞生发展到现在,风格手法层出不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根本的东西没变,那就是质朴、大方、纯正的品格,这种品格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形式得以体现,每一种形式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迹。

2.美术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把视觉艺术史上的一切经验和创造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造型艺术的多元性。现行的考试制度,使学生过早地陷入单一的教学规范中,他们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常常是封闭的,视野过于狭窄。写实造型训练依然是今日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严格的规范性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写实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控制造型语言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今天应该用更宽泛的眼光审视油画基础教学,把注意力从准确地再现转移到现代造型语言的认识和掌握上去。就素描而言,就是构图、体积、空间、结构、黑白灰处理以及线面关系;就色彩来说,就是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层次和色彩的心理与情感表现;就材料和媒介来说,是肌理、色层和各种材质的精神表达。这些应该是在大学低年级反复强化训练的东西,抛开很具象的形,训练造型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基本功训练不仅仅是能够准确地再现物象,还应包括结构画面、结构色彩、经营材料的能力,这是当代美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当然,作为油画专业的学生,坦培拉技法、古典油画技法、直接画法等专业语言更是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自由开放的造型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逐步摸索适合个人精神表达的语言手段,把学生潜在的艺术想象力诱发出来。

总的来说,学生应该掌握以下三种能力:(1)一般具象造型能力,这是指有价值的具象——真正能反映当代生活的鲜活性。(2)对绘画中的抽象规律的掌握,严谨、准确地抽出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规律。(3)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了解艺术家如何认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并把这种规律运用到认识当代生活中去。

3.应把手工制作列入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4)

[2]冉亚辉,包翠秋.云南省民族学校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3]何海.宁夏的民族教育发展事业[J].中国人大,2006(10).

[4]李顺宝,何志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5)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34

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呈现出全方位的密切沟通和相互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这种沟通和影响下的必然产物,高校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 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并没有“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92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简称IAIE)在英国伦敦成立,其后协会着手创办了《Intercultural Education》杂志,专门探讨“跨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外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跨文化教育必要性的论证。德国的克里斯托弗·乌尔夫(2010)教授曾指出:“对未来的人类而言,有必要在教育体系中引入以和平与社会公正为导向、旨在可持续性的跨文化教育视角”。

(2)对指导跨文化教育实践理论流派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流派有:①“文化变迁论”,指出“文化接触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双向性”;②“文化同化论”,以1964年高顿的“ 同化七阶段说”、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葛瑞利的“同化六阶段说”最为著名;③“文化融合论”(20世纪初),主张“在互相吸收其他民族包括主流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部分地放弃或修正本民族的文化,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综合的、新的第三种文化”;④“跨文化适应论”,即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在对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过程;⑤“跨文化交流论”,提出了文化交流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不发达民族向发达民族学习,第二种是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移植和普及到其他民族中,第三种是平等看待民族文化异同并能相互理解;⑥“多元文化论”(1915),主张尊重各阶层、各民族的文化,实现社会的多样一体。

(3)对跨文化教育在各国的实践现状研究。Slgrid Luchtenberg,Philip Hermans,Nektaria Paleologou, Mikael Luciak和Gabriele Khan-Svik,Rosa Maria Rodríguez Izquierdo、Abdeljalil Akkari分别研究了跨文化教育在德国、荷兰、希腊、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跨文化教育的建议。

1.2 国内研究现状

田雨、张荣华在论文中明确出现了“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国内对“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大部分都融入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跨文化境遇”研究。这部分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将视野集中在多元文化背景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带来的巨大影响。较具代表性的有:方国才;马进甫;许国彬等;马艳妮;李辽宁;邹磊磊等。第二类是对跨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研究。如:付用兰;林青;张荣华等。第三类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对策研究。如:李炳元提出,要“通过跨文化选择、协调、化解冲突和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第四类是对国外跨文化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研究。如:黄志成;陈正、钱春春;赵萱;彭静敏;徐斌艳等。

总的来说,“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研究相对不足。一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分析跨文化教育的意义、目标、原则的论文较多,而系统地从实践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尤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多聚焦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层面,对于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在文化碰撞、选择、融合中的思想深层问题少有涉及。三是研究的时代性不突出。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去研究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的很少。

2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2.1 主动性与互动性统一

与“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相提并论的一个概念是“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张非主流文化能被主流文化被动接纳,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视角下的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是主动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的一种动态过程,即在教育中主动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相互理解、共同学习;是通过教育活动在不同文化团体之间发展一种能够平等共处的生存方式。

2.2 民族性与融合性并存

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并理解文化差异,这要求教育过程既要强调民族性,又要兼顾融合性,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留中华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育环境,发展新的教育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品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人才流动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我国很多优秀学生留学海外,给他国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同时,国外优秀人才也不断涌入中国,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2.3 主导性与自构性结合

一方面,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实施者应是学校。学校教育对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贡献巨大,学校通过教学与实践,不仅教会学生了解自身文化,还教会他们了解他人以及世界的文化与历史,增强对社会的包容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依然应该成为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另一方面,“每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开展大学生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构建,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调适功能,建立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把握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乌尔夫.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一场全球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4)

2 王军.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3 李炳元.论跨文化教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4 简·奈特.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关键就在教育,于是我们制定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而要想实现这一宏大的战略,必须对教育进行研究,必须对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不足,与国际教育研究现状有着很大的差别和差距。本文对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作简要评述,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1 当前国际上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

(1)教育研究者带着“问题”去研究。首先,研究者是带着发现问题的心理去观察社会教育热点,然后是试图找出其发生的诸多原因。然后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2)教育研究者善于从多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善于利用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教育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从而能从多个维度论证某一教育问题,也能从多个方面来解决问题。(3)教育研究者可以灵活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善于利用田野法、跟踪调查法、访谈法、催眠法等多种方式对个案进行研究,最终再进行推广,使得研究的结论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多定量分析。多用数据分析,多采用实验方法,多用数学模型。(5)教育研究的精准化。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善于利用电子表格建模,从而得出精准的认识。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 当前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重思辨分析,显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特点,有利于人文学科教研的发展,但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思辨分析中,往往在教育研究中照搬历史上经典范式。最终陷入“八股”的泥潭。(2)容易走极端。建国以来,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不少经验教训,其中一个问题是没有很好地坚持以辩证唯物论来进行指导,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容易陷入极端,在纠正某一极端时往往会又陷入另一个极端。(3)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概括总结。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上升为更具普遍意义的理性认识阶段。工作在一线的工作者具有丰富的隐形知识,但却没有成功地将这种知识显化,更谈不上很好地传播了。(4)对外国教育理论及学派观点鉴别、批判不够。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分析当代西方的学术理论思潮,往往会走两个极端,或因循守旧、一概排外;或不加分析,全盘照抄照搬。

3 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特点的原因

造成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的特点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养成了重思辨的习惯。更有像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安石、龚自珍、鲁迅等伟大思辨人物的带动和影响,使人们往往习惯于思辨推理的思维习惯,而不习惯于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历来的教育政策也在不自觉中沿袭了这种思辨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引导和发展了我国当前的这诸多教育研究的特点。

4 解决我国国内教育研究现状中的问题的方案

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哲学认识论、科学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国际化的眼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努力。

(1)增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本着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广泛深入到教育前线,扎扎实实地开展一些朴实的工作,进一步促使教育政策意识的增强。 (下转第9页)(上接第6页)

(2)不同的哲学观构成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在对教育事实做出解释分析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学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总结适合我国教育特点的教育研究方法,并付诸实践检验,最终将普遍真理推广至全国。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要求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与别的科学领域相比较,教育现象涉及人类科学的所有领域,因此,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早在19世纪末,在近代技术发展的强烈冲击下,教育研究不仅引进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也引进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还有心理学方法,从而在20世纪初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雏形。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利用这些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4)教育研究要走群众路线。我国的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曾说过“人民群众才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间,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从群众张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重视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利用。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到发达的信息社会。教育研究者需广发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获取更多的数据,再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一体系推而广之。

(6)重视教育电子资源库的建设。经典的研究和经典的课程可以让更多的人从网上下载学习,提高学习的时效性、便捷性。

(7)重视“形式化”的利用。“形式化”是指用特定的符号系统所构建的符号公式来表达科学理论的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形式符号系统是人对自身实践操作活动的高度概括的反映,不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且由于使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相对分化和隔离,从而为思维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教育研究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实现数学化、形式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加强对教育过程随机性定量描述,还可以简化思维过程,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所要研究的教育对象。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7)

2.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3.美国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及启示

4.中日体育硕士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5.中日体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6.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评价研究 

7.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探讨 

8.PCK视角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审思

9.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0.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 

11.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均衡性的表现及分析 

12.对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13.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14.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15.美国大学应用型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16.美英日体育硕士专业设置特点与启示 

17.教育硕士与体育硕士关于体育教学领域(方向)设置的比较研究

18.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9.从拉夫堡大学体育硕士项目看英国体育硕士培养

20.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 

21.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2.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 

23.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思考

24.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探讨  

26.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7.构建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8.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内涵与内容探讨 

29.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基于SERVQUAL模型 

30.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前瞻 

31.控制论视野下的中越联合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

32.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

33.“技、实、能、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34.我国体育硕士培养中双导师机制的构建 

35.冰雪强省战略下创新型冰雪体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研究

36.体育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思考 

37.新时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探索——现状、问题及改革设想

38.新形势下中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分析 

39.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属性辨析与培养目标细化 

40.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4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2.美国体育管理硕士课程设置对我国体育硕士培养的启示

43.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44.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45.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价值观调查研究 

46.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性研究——关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体育俱乐部

47.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雇佣性研究

48.全日制体育硕士招生复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9.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改革

50.“体验式培训师”:体育硕士职业规划的新选择  

5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之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52.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特征探讨 

53.港澳台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征分析 

54.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若干问题分析

55.对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思考  

56.内蒙古民族大学增设体育硕士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7.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58.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

59.地方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与改革的思考

60.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 

6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62.体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6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64.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

65.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分析——以体育教学领域为例 

66.中越联合培养体育硕士服务保障体系研究 

67.关于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68.“区域协同发展”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京津冀高校为例 

69.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70.基于苏沪两地5所高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研究

71.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72.我国在职体育硕士培养现状调查与模式转型 

73.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基于英国KTP计划的视角

74.黑龙江省高校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75.西南地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及对策

76.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比较研究  

77.全日制专业学位体育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路径之研究

78.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79.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体育硕士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80.中俄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的比较 

81.体育硕士学位论文中统计方法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82.河南高校在校体育硕士科研论文中体育统计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83.关于培养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思考  

84.对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研究  

85.成果导向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计 

86.PCK理论对我国体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  

87.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

88.就业视角下江苏省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 

89.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90.社会学视角下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构建的再审视——兼论综合性大学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构建

91.地方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与运行研究 

92.江苏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9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及质量控制对策

94.湖南省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研究

95.安徽省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96.互动与启迪: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 

97.论湖南省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98.浅谈西部地区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

99.体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研究 

100.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探索  

101.对我院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102.从市场经济原理探析体育硕士人群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103.普通高校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与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104.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兼谈成都体育学院就业现状

105.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106.近10年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缺失原因研究进展

107.我国最早的体育硕士许民辉的体育建树

108.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109.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点办学的困境与对策

110.关于新时期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111.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初步研究

112.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探讨

113.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途径研究

11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华东地区高校为例

115.安徽省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

116.体育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获准设置 

117.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118.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119.体育学术型研究生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20.体育学科专业硕士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吉首大学2013、2014、2015届为例

121.台湾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特点

122.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的我国新课改热点研究——以体育硕士论文研究为例 

123.体育教育硕士培养应把握三个度 

12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125.扩招对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126.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27.浅谈我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8)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言・语文・语文教育[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7.

[2]谭学纯,肖莉.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教育对策和话语权[J].语言文字应用,2006,(4):20.

[3]江健.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1,(9):73.

[4]罗红卫,祝智庭.语言教学领域教育技术发展:一个国际视野的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11,(6):52.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9)

1.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

2.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

3.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外体育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

4.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

5.王国维体育教育观及其启示研究

6.体育教育的生命化

7.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

8.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9.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

10.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态度的研究

1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12.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

13.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反思——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实 

14.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

15.爱尔兰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利莫瑞克大学为例 

16.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17.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

18.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

19.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式微与复兴

20.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1.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优化研究 

22.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缺失及其思考

23.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24.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

25.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26.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 

27.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28.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 

29.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保障实证研究

30.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31.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审思

32.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及模型构建研究

33.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

3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

35.蒋南翔体育教育观及启示

36.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方向毕业生教学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37.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38.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高考体育加试及相关问题分析

39.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及启示

40.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融合体育教育自我效能的研究 

41.我国体育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及其根源探究 

4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43.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44.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45.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 

46.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建构  

47.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策略研究——基于对体育教育的反思  

4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改革思路  

49.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选用  

50.《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策略 优先出版  

51.美国体育教育制度对中国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52.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

53.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4.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

55.论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56.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

5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5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

59.《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60.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61.对我国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考评体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2.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综析

6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64.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

65.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

66.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67.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方向

68.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

69.英国体育师资培训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70.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72.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73.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74.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

75.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

76.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7.体育教育信息化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78.从教师教育的理念审视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

79.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

80.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8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研究

82.湖南省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83.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成因及演变特征探析

84.加拿大高校的竞技体育、社区体育、体育教育及其启示

85.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质量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86.我国体育教育价值主客体关系解析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87.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革新探析

88.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学科与术科比例问题的探讨

89.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

90.论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育

91.200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比较分析

92.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

93.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94.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体育教育的迁移价值

95.欧美户外体育教育研究

96.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

97.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思考

中国教育现状论文篇(10)

当前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问题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研究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问题就先要对当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现状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从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进行论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查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并且论及到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文章,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梳理后,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学界对本课题的研究:

⒈对心态的定义。翟云翔认为:“心态是心理态度的简称,是人们各种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包括意识、气质、兴趣、观念、情感等等。”[1]赵卫川:“心态是心理态度的简称, 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某种体现。”[2]张建勇指出:“心态就是由当前事物和过去经验引起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表现。”[3]

⒉对良好心态的定义和内容。廖石美认为良好心态:“指对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作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心理反应。”[4]邱镛妃认为良好心态:“是一种正向、乐观、平和、进取的心态”。[5]良好心态的内容,翟云翔认为“良好心态包括的内容有:学习心态、乐观心态、从容心态、宽容心态、坚持心态、感恩心态等。”[6]

⒊良好心态的作用。翟云翔指出良好心态“使人乐观、向上、热情、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7]邱镛妃认为拥有良好心态的人“总是从积极角度平和地看待客观现实,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遇到不幸或不顺心的事情时,不会怨天尤人,反而能从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有利的一面。”[8]

⒋影响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因素。翟云翔认为有两个因素,“恋爱因素和学习心态因素”。[9]赵卫川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环境因子,指出了三大因子“1.社会进步的大环境带来的挑战,2. 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3.不同家庭生活条件带来的影响”。[10]

⒌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宇南,罗映光指出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1,有利于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2,是树立大学生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前提,3,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赵卫川认为重视对良好心态的理解,对于“加强对莘莘学子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就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感情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始终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12]邱镛妃“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⒍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对策建议机制。谭金蓉指出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大学生心态追踪调查与调控机制。第二,培养大学生基于能力的自我效能感。第三,形成以行动为主导的应对方式。第四,建立积极心态培训机制。”[14]高阳,马宁指出要“(一)制定并实施培养计划。(二)加强阳光教育。(三)关键的问题。”[15]翟云翔认为“(一)良好恋爱心态的培养。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2.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3.学会理性控制。(二)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1.学习投入,2.学习调整,3.学习积累。(三)良好学习风气的培养。”[16]李俊芝“(一)积极引导和教育。(二)建构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系统。(三)让大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心态的方法。”[17]构建大学生积极心态培养机制,邱镛妃认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高等学校大学生积极心态培养长效机制,包括教育机制、环境机制和评价机制”。[18]

⒎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的路径。谢丽丽主张“(一)注重自我调节,培育健康的思维方式、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二)注重思想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三)注重模式创新,引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四)注重形成合力,构筑高校与家庭、社会培育一体化环境。(五)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大学生心态失衡监测预警机制。”[19]赵卫川探索了其有效途径,指出“1. 培养积极的心态,2. 培养忠诚的心态,3. 建立谦虚待人的态度,4. 培养感恩的心态,5. 培养同理心态。”[20]以某种方式,方法来培育,马积德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以做平凡事,做平凡人,走平凡路为渠道,通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来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21]

二、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外对于心态问题的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态史学,文化学等都会关注的,并且国外学者更多是应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去从事心态问题研究。其中对于研究心态问题有代表性的有社会心理学,西方心态史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社会心理现象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中的分支。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对社会表象在心理上呈现出来的反应。那么,个体和群体的某些个心态问题也是对社会表象在心理上呈现出来的某种反应,因此就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体和群体的心态问题当做心理问题去研究的。西方心态史学是西方将历史学知识科学和心理学知识科学融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西方心态史学有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意,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2]西方心态史学对于心态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时期从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国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直接去研究探讨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却是将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渗透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之中。从内容来看,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渐丰富,包括了“如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权教育、现代人消费观念教育、国际和平与理解,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品德与素质教育等。”[23]从途径上看,“西方国家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个共同点;以学校为中心,形成呈辐射状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教育网络。”[24]例如不仅“美国和西欧高校内严整的学生工作机构”,[25]并且往往还“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26]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去塑造大学生的良好心态。从方法上看,国外高校注重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来施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教育,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及环境感染熏陶教育,如调查与社会服务,课堂教学与各种校园活动等。”[27]正是通过这些既丰富,又“隐蔽”和“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潜在地,历时弥久地养成大学生们良好的意识,态度,情感,观念,动机,兴趣等,至此培育出大学生们的良好心态。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国内关于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书籍,大多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思维科学,医学等学科视角去研究大学生良好心态的问题;至今国内尚无一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研究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书籍。

国内在这方面的期刊文章包括学位论文的数目并不多,查找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且对这些期刊文章进行梳理和归纳后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态的研究,重要期刊文献总共有七篇。在这七篇重要期刊文献中研究社会心态的就有五篇。从时间上看,这七篇重要期刊文献多是集中在最近的三、四年时间内发表出来的。说明近三、四年来学界对心态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从内容上看,研究最多的就是社会心态。在重要期刊文献中有五篇都是研究社会心态的,有四篇都是研究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有从不同时代,不同视域,不同角度进行的。并且指出了培育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实途径,这些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对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和启示。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至今从未对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做过理论上的研究,但实际上,却是已经做了培育大学生良好心态之事。国外高校中设置课程中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外,高校拥有系统的开展学生工作的工作机构,再者,已经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都彼此协同作用,这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手”;在国外“但社会生活中处处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8],这是“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交互作用来养成和塑造大学生们的情感,兴趣,动机,意识,观念等构成心态的各个要素,去培养大学生们的良好心态。

总体来看,对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大学生良好心态培育的国内外文献资料,都有着其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这些都为我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提供了理论研究上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6][7][9][16]翟云翔.高职高专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J].大众文化,2014(15).

[2] [10][12][20]赵卫川.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

[3] 张建勇.大学生心态的研究进展[J].毕节学院学报,2006(6).

[4] 廖石美.谈中职生积极心态的培养[J].生活教育,2014(S2).

[5] [8][13][18]邱镛妃.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6):691―694.

[11] 胡宇南,罗映光.略论当代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14] 谭金蓉.大学生的心态状况调查及其积极心态培养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5] 高阳,马宁.当代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1).

[17] 李俊芝.塑造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0).

[19] 谢丽丽.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和谐心态培育研究[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4).

[21] 马积德.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职生良好心态[J].职业,2015(1).

[22] 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上一篇: 特色经济论文 下一篇: 钢琴演奏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