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制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25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2-134-04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public product theory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basic drug system

ZHANG Qingyi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product, the national basic drug system satisfies the quasi public goods characteristic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essential drug system was analyzed, elabora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 mechanism while promoting a national basic drugs system, improved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of the basic drug evaluatio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ized procurement bidding,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drug reimbursement and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rational drug use propaganda,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scort for the national basic drug system.

[Key words] National basic drug system; Public product theory; Basic drug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公共政策已成为“新医改”的热点课题。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国外学者主要是实证分析研究基本药物制度的运行效果,国内学者主要是总结实施不足并提出解决措施。本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研究政府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的存在问题,阐述政府在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的机制建设,以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富有成效的推进。

1 公共产品理论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1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的内核,是政府为社会成员组织提供和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和劳务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和布坎南。

萨缪尔森在1954年创新公共产品理论,建立了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最佳配置资源的萨缪尔森条件,并将公共产品经典解释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1]。这阐明了公共产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效用不可分性,指效用是全社会成员所共同消费的,不能被分成若干部分,分属某个人或组织消费;二是非竞争性,指某个人或某组织消费时不会减少其他个人或组织消费该产品,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三是非排他性,指排除潜在使用者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并且是难以实现的。

布坎南在1965年创新俱乐部产品理论,建立了包括成员数和产品数在内的俱乐部均衡,解释了非纯公共产品的特征、生产成本与成员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俱乐部成员的最优规模[2]。这阐明了准公共产品是大量存在的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完善了公共产品理论。目前学术界认定具有上述三个特征的产品为纯公共产品,具有上述一个或二个特征的产品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公共产品,不具有上述三个特征的产品为私人产品。当公共产品资源的价格体系缺失时,政府就是资源配置的主体。

1.2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975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以基本药物目录为核心,包括药物开发、药物遴选、药物供给、质量保证、合理使用等构成的协同体系。要求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编制和应用《标准治疗指南》和《国家处方集》[3]。WHO在1985年定义基本药物是满足人民群众重点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选择基本药物要考虑实用、安全和成本效益,要能及时获取足够数量、适用剂型、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信息齐全的基本药物。目前170多个国家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

2009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2011年我国建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内容括基本药物的目录遴选、生产供应、采购配送与配备使用等,以促进基本药物的可及、质量提升和合理用药,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用药权益。2012年基本药物目录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计520种,并指出各省(自治区、市)可以对目录进行增补。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3 公共产品理论对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启示

公共产品理论表明,药物效用具有竞争性,消费具有排他性,更具有私人产品特征。但政府对基本药物做出强制要求,如价格低廉、全部配置、优先使用、医保支付等,这使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了公共产品理论的准公共产品特征:一是具有效用不可分性,效用为社会成员共同消费且不可分割,也不可限定为个人所消费;二是不会因为某个人作为福利消费而影响其他人同时作为福利消费,具有非竞争性;三是不排除社会成员作为福利进行消费,这表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非排他性,但不支付基本费用者被排除在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的政府、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协同机制就不能实现基本药物的最佳市场配置。因此,政府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的主体,为满足公共利益最大化要求,要健全有效约束相关经济人的制度规范,保证基本药物供给比市场机制更有效。这并不要求政府从事基本药物的供给和使用,生产基本药物可以由医药企业承担,使用基本药物可以由医疗机构负责,但政府要和他们建立委托关系,开展有效监管确保相关经济人能够按照要求供给和获得合理利益。

2 政府在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的存在问题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制度设计是:统一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置、优先使用,零差率销售、报销比例高,以保障基本药物需要。但实施过程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主要突出问题如下[4]。

2.1 遴选基本药物目录没有评价指标,临床用药需求难满意

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确定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原则是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因此遴选基本药物主要是基于医药专家的概念性和经验性评价,以成本与效果比来讨论确定有一定疗效和价格较低的普通药物入选,对同类药物优劣没有区分,遴选依据不可靠、遴选过程不透明、应用药物经济学理论不充分、各省增补药物随意性更大、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入选数远低于医保药品目录数,并有一百多种药物不具普适性,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和疾病谱的差别,各地区对基本药物的需求层次不同,导致医保门诊慢性患者用药不易[5],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用药需求难满意。

2.2 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多低价中标,基本药物供应和质量难保证

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虽然提升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但现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无论是安徽模式还是上海模式,都是评价技术标和商务标,实施中压价现象突出,低价中标普遍,还有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不能保证基本药物的供应和质量。一方面是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等不同,基本药物质量和效果有差异,优质企业的技术优势无用武之地,导致优质高效的基本药物稀缺。另一方面是基本药物中低价位比例大利润少,对临床用量大的基本药物,中标企业大批量生产能实现基本利润,但供给质量值得担忧;对临床用量小的基本药物,有招标采购难不按要求提供的现象,还有短缺和断库的现象。

2.3 报销制度和补偿政策优势有限,合理使用基本药物不理想

国家医保体系基本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正在试点区县医疗机构全覆盖,但药品报销制度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国家医保药物目录等,还有地方政府的相应目录,这提供了选择药物的多样性,制约了基本药物目录的权威性,虽然基本药物报销比例高,但实际比例只高出5%~10%,不能有效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

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补偿政策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筹资,县财政主要承担,补偿不足突出。一是县财政债务普遍较高,补偿能力有限,现有补偿政策如长期持续,将挑战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性;二是药物实际加成率远大于规定的15%,应补偿额被严重低估,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是消极观望,不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6],制约了基本药物的充分使用。

2.4 宣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欠缺,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难协同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准公共产品必然涉及相关利益需要协调,应该进行广泛和重点宣讲。长期以来,医生和患者养成对新药、贵药的偏好习惯,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协同他们积极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有困难。政府要保障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医药企业的合理利润、医疗机构的科学发展,需要医药企业尽可能低价供给并保证质量: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生安全合理并优先使用;需要促进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必须大力宣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推广应用《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实现相关利益者都满意的目标。

3 政府在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的机制建设

政府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公共产品的主导者,拥有公权力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保障公民健康权益和用药安全有效,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实现全面规范和引导。

3.1 完善基本药物遴选评价机制,提高遴选工作科学性

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代表政府进行基本药物管理,要健全遴选专家委员会,应用药品经济学理论完善遴选评价机制和细化遴选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可操作、可对比、可验证和可公认的要求;要参照WHO基本药物准则,公开遴选程序,参考国家相关目录和疾病谱,按照遴选评价指标进行成本与效果的权重比较;要做到遴选过程公开透明,遴选依据和候选结果在官方网站公示,在充分征求意见后审核确定并颁布基本药物目录[7];要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医药科研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及时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尊重各地用药差异,规定各省的增补工作参照执行并限制各省增补品种数,以保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主导性,提高基本药物可及性和遴选工作科学性。

3.2 完善集中采购招标管理机制,提高招标管理规范性

政府集中采购招标领导小组要完善集中采购招标管理机制,制定招标采购细则和相关配套文件,改变唯低价中标的评标标准;要设定严格的准入条件,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评估药物价值,建立基本药物动态定价机制,引导医药企业和流通企业整合,促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标规则,根据药物研发水平和企业生产能力,科学核算成本价和合理确定指导价,保证医药企业合理利润,设定技术标为60%和商务标为40%左右的权重,建立技术标和商务标量化评标规范,强调优质优价,杜绝暗箱操作;要加强招投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药物追踪评价制度,监管医药企业提供基本药物的全过程,执行医药企业违规处罚细则,促进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

3.3 完善药品报销补偿激励机制,提高财政保障有效性

国家《药品管理法》没有相关条款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推进,要明确基本药物制度的中心地位,明确政府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主体作用。政府要优先建设基本药物制度的财政支出体系,建议中央、地方政府和县财政按照2∶3∶5的比例落实报销补偿资金,并利用政府督查和表彰奖励等补偿贫困县财政,提高财政保障有效性;要提高医保对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高出非基本药物20%左右,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使用基本药物;要优化预拨与结算的补偿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奖惩机制,健全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要实施激励机制,规定医疗卫生机构评级、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与使用基本药物效果挂钩,引导医疗机构和医生共建使用基本药物的快速发展环境。

3.4 完善合理用药宣讲教育机制,提高基本药物普及性

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完善宣讲教育机制,广泛宣讲基本药物制度的作用和基本药物的安全有效性,提高社会成员的认知度,形成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的制度环境;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作用,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讲座、媒体专刊、板报宣传等方式,将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普及到全国;要坚持开展医护人员的专题培训,并将基本药物制度列入医护专业的必修课,提升专业队伍素质;要不断提高患者使用基本药物的决策力,改变廉价药品疗效差和贵药新药疗效好的错误观念,认同基本药物是性价比较高的有效药物,引导患者自愿使用基本药物;要努力提升医药企业提供基本药物的积极性,保证医药产业的合理利润,要在基本药物的包装盒上突出其专有标识,方便医生和患者识别,提高基本药物普及性。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准公共产品,能有效实现基本药物的可及、质量提升和合理用药,让社会成员真正享受这一惠民政策。因此,政府要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完善基本药物遴选评价机制,完善集中采购招标管理机制,完善药品报销补偿激励机制,完善合理用药宣讲教育机制,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效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Samuelson P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387-398.

[2] 布坎南,詹姆斯・M.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M].马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3-130.

[3] WHO.How to Develop a National Formulary Based on the WHO Model National Formulary:a Practical[M].Geneva:WHO,2003:36-39.

[4] 王高玲.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35-40.

[5] 刘策时,张亚同,胡欣,等.对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和遴选的思考[J].药品评价,2011,8(10):11-14.

[6] 陈国儒,李江峰,王实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使用环节面临的主要挑战[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1):69-70.

[7] 郭莹.国外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经验借鉴[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1):12-14.

[8] 王少华,刘华强,孙福生.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施情况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4):309-311.

[9] 徐倩,赵文龙.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研究现状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4):297-299.

[10] 周绿林,范馨,詹长春,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5):532-535.

[11] 洪兰,朱烨琳,虞劲祥,等.上海市基层医务工作者关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KABP调查[J].重庆医学,2013,27(5):467-470,478.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19;R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0-0505-03

Incentive problems of market demand-side on the use of essential drugs

CHANG Feng,RUAN Ji

(Research Center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1198)

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a series of policies introduced in recent years,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stimulate the medical side and patients as the market demand-side with active use of essential drugs,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essential drugs widely. Method: Based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incentive problems in use of the essential drugs by the medical side and patient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ient-agent. Result: Because of the model of “drugs for the medical side”,the medical side has incentive to induce the patients’ demand on choosing prescription,but has insufficient incentive for the use of essential drugs; due to supply barrier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the patients have inadequate incentive for essential drugs. Conclusion: Owing to medical side as co-agents of patients an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while the medical side and patients together as agents of health care department,there are incentive problems for the use of essential drug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essential drugs system to encourage both medical side and patients to actively use essential drugs.

KEY WORDSessential drugs;incentive;agent

2009年8月18日,我国卫生部、改革委、工信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局联合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基本药物制度旨在“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然而,现实中我国基本药物市场十分脆弱,问题至少表现在临床短缺、生产质量、处方选用和患者依从性等几个方面。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缺少一套保障市场各个环节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本文从委托角度探讨作为市场需方的医方和患者在基本药物选用上的激励问题(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假设医疗机构和医方具有相同的偏好,并在讨论问题时将两者笼统地称为“医方”),然后基于现有政策提出一些建议,以求促进基本药物的广泛、合理使用。

1基于委托角度的市场需方激励问题

我国的药品终端市场分为医疗机构和药店,其中前者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服务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大多数患者作为服务的购买者,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在面对大多数疾病时必然要求助于医方。药品作为医疗服务不可或缺的互补品,很多时候需要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为医疗机构作为主要的药品终端市场提供了技术上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明确规定,处方药品必须经由医生处方才能销售和购买,这又为医疗机构作为主要的终端市场提供了制度和法规上的保障。为了突出问题的重点,本文主要讨论医疗机构这一终端市场,在必要时也将提及药店。

1.1医方作为患者人的激励问题

患者在面对大多数疾病时,往往会将处方权委托给医方,自身却无法辨别处方的合理性。这种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给医方发生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便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医方有能力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对医疗机构主要采取政府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益这三种方式。而实际情况是,政府一方面严格控制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实行低于成本的定价,同时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但给予药品批零差率15%的补偿,使医疗机构享有药品的加成收益[1]。这就促使了“以药补医”模式的形成,即医方很大一部分收益来自药品的销售收入。“以药补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医方进行诱导需求的激励,是导致医方不能成为患者完美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国家对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销售的“零差率”管理,医方在选用基本药物时无法获得加成收益,药品加成收益来自非基本药物,会激励医方在处方中选用价格高的非基本药物,以获得较高的药品加成收益以及后文将讨论的高“租金”。这种激励扭曲具体表现为医生给患者开大处方、高价药等用药不经济甚至不合理的现象,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药品经济负担。

1.2医方作为药品供应企业人的激励问题

医方在处方选用上的激励扭曲同样会激励药品供应企业选择性地生产和配送药品。具体来说,医方的处方倾向使得制药企业缺少足够的激励生产价格相对低廉、实际销售量较小的基本药物,而更激励生产价格高、实际销售量较大的非基本药物,甚至也会激励进行新药研发并申请专利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利润。同样的激励扭曲现象也出现在药品配送企业中。

由于医疗行业和药品的特殊关系,很多药品都需经由医方销售给患者,这就产生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医方在作为患者处方选择人的同时也成为了药品供应企业的销售人。药品供应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利润自然会对委托权展开竞争,具体表现为很多企业会给予医方“租金”,以实现市场进入、市场圈定、市场掠夺、限制进入和诱导退出的策略目标。这种“租金”进一步提高了医方进行诱导需求的激励,使其加大处方中价格高的非基本药物的使用量。

上述药品供应企业和医方的“合谋”将循环性地加重双方各自的激励扭曲,最终的后果便是基本药物市场萎缩、非基本药物的产量和使用量过高且价格居高不下,使得患者的福利被药品供应企业侵占,而供应企业又在很大程度上以“租金”的形式向医方耗散自身的利润。

1.3医方和患者作为医保部门人的激励问题

由于医疗保险采取共付制、部分药品费用由医保部门来承担,所以医方在选择处方时不仅作为患者和药品供应企业的人,还成了医保部门的人。前文指出医方由于诱导需求并非患者的完美人,事实上这种的不完美性同样会损害医保部门的利益,使医保部门承担了巨额药品费用报销的压力。

大多数患者不具备足够的药品知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严重的问题。然而,事实上某些患者在面对某些疾病时并不总是缺乏药品知识,例如某些常见病或慢性病患者在选用药品时具有较好的判断力[2]。理论上,对于处方中大量价格高的非基本药物,这部分患者有一定能力与医方进行处方协调,从而选用具有较好替代性的基本药物;对于主要在药店销售的OTC药品,其更有能力针对自身疾病合理选用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然而现实中,这部分患者选用基本药物的激励至少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被削弱了。其一,由于药品供应企业供给基本药物的激励不足,市场上基本药物可能短缺;基本药物宣传力度不够,以致社会各界对其还不甚了解;基本药物价格相对低廉且质量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制药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可能会在质量上发生机会主义行为。这些因素使得具有一定药品知识的患者在客观上难以获得基本药物并且在主观上不敢冒风险选用基本药物。其二,广泛覆盖的医疗保险使患者在选用药品时只承担价格中的一部分,降低了其价格需求弹性。在可获得性和风险的基础上,价格敏感性的降低进一步使得这部分患者选用基本药物的激励不足。

归纳起来,在患病状况上医患双方与医保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等交易成本使得医保部门难以充分监控医患双方的选药行为,这就导致了医患双方在选用药品时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患者和医保部门双方在报销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在控制药品费用上,由于上述的主、客观原因,医患双方无法成为医保部门的完美人,医保部门也会对患者的报销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这就损害了医保部门和患者双方的利益。

2现有政策及建议

医方作为患者和药品供应企业的共同人以及医患双方共同作为医保部门的人都存在着严重的激励问题,这就产生了基本药物在处方方面的使用问题和患者方面的依从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求扭转这种激励扭曲的局面,以促进基本药物广泛的合理选用,降低巨额药品费用,促进整个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2.1针对医方的政策及进一步建议

2009年4月6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其中“医药分开”的目的就在于切断医方收益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的利益链,从根本上遏制诱导需求;紧接着提出的一系列补偿机制旨在改革以药补医的模式,并以其它方式对医方进行补贴。事实上这一政策的效果将主要体现在纠正医方过度选用价格高的非基本药物的激励扭曲,必须要配合激励医方积极选用基本药物的政策才能真正促进其合理用药并降低我国巨额的药品费用。因为单纯靠这一政策不能激励医方切实关心药品费用的节约,医生可能仍会按照原先的处方习惯选用药品,以至于药品费用得不到有效降低。

2009年8月18日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选用制度。……确保规范选用基本药物”。事实上,这一政策可以与前一政策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建议有关部门除了按照前一政策中列出的机制对医疗机构进行固定补贴外,还可以通过考察某些能够评估医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指标制定相应的弹性补贴政策,如选取基本药物使用率(基本药物使用率=处方基本药物数/处方药物总数)作为考察指标。这样有利于从经济上激励医方积极选用基本药物,以降低我国巨额的药品费用,并降低患者的药品经济负担和医保部门的药品报销压力。

2.2针对患者的政策及进一步建议

为了激励患者积极选用基本药物,有关部门可以制定适宜的补偿机制抑制患者主观上的道德风险。为此,《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有关部门还可以依据患者能否有效判断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来对医药市场进行细分并构建一个由多个标准补偿机制组成的多层次补偿体系[2] 。

另外,有关部门还应当大力宣传基本药物的优点并保障基本药物的质和量,从客观上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并增强患者的选用信心。从长远来看,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激励患者丰富自身的药品知识以增强其判断处方并合理选用药品的能力。

3结语

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足以显示有关部门对基本药物市场的重视程度以及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决心。针对医患双方的激励问题,本文在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激励医患双方积极选用基本药物,从而促进基本药物的广泛、合理使用。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可以期待基本药物市场终将健康发展,为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我国巨额的药品费用并降低患者的药品经济负担和医保部门的药品报销压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过程中,造成医疗机构药品收入过高,其采用药品招标与采购,进行大处方开放等方式来有效增加医疗机构药品的收入,从而使患者承受高药价负担。因此,科学的处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医疗结构所要急切解决的一个头等大事。通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的价格,并限制了药物的品种。本文针对一些文献和医院处方进行研究,进而系统评价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随机抽取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东部、西部、中部三省共8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以及药品收入数据,通过对药品收入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结果。

2.数据的质量控制以及质量评价

中、西、东部地区的总收入以及药品收入数据的收集要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将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进行排除,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校对和统计。

3.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的研究和检验,得出最后的分析。

二、结果

1.数据分析结果

同2011年同期数据相比,2012年1月—9月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1.57%、10.55%和11.17%。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2011年与2012年中,表现为中部最高,东部其次,西部最低,具体情况见下表一:

表一 东、中、西部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情况

2.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情况

与2011年同期数据相比较,2012年9月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西部地区略微增加外,东部与中部地区,其药品收入均出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9.70%、16.94%。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在2011年中,表现为中部最低,东部最高,而在2012年同期,则表现为西部最高,东部其次。具体情况见下表二:

表二 东、中、西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情况

三、讨论

综上所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能够有效降低药占比,最大限度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难题。然而从当前国内实际状况而言,若过分强调基层医疗机构药占比,则会带来检查费用较高的影响,从而无法根治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针对上述状况,不能从单方面降低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与药品收入占比,当政府补偿资金无法及时足额到位时,就会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无法运转,产生“以药养医”机制,从而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实施则。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从而有效解决“以药养医”的难题。当前我国政府还需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建立多渠道的长效补偿机制,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持续实施;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使得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趋向合理化,应该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4)

“Efficacy Theory” may help to explain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CAI Shao-qing1*, WANG Xuan2, SHANG Ming-ying1, XU Feng1, LIU Guang-xue1

(1.Division of Pharmacognosy,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emical Biology,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Efficacy Theory″ hypothe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TCMs take effects and weaken toxicities through the additive effects of numerous effective forms (including their constituents or/and metabolites) on a same target,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ased on the overall action of the additive effects on individual targets and their toxicities scattering effects. A TCM may include approximately 1000 constituents and each constituent may produce about 100 metabolites in vivo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Numerous effective forms of incalculable constitue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could work like a ″army group″ together. When the quantity of a specific target molecule is larger than the pharmaceutical molecules, the molecul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effective forms could combine with the target molecules successively, to exert the additive effects. When the target molecules are mostly occupied (″target most spaces occupied″), this TCM begins to work. The additive effects maybe exert not only in concentration but also in a time order way, which gives a sustained efficacy of TCM. The additive effects and the toxicities scattering effects are resulted from the same effective groups and not identical toxic groups among different effective form molecules. The ″toxicities scattering effect″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non-toxic TCMs, but not fit for toxic TCMs. The efficacy theory showed that the variety of constituents and metabolites ma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pharmacodynamic actions, including the additive effects, synergy effects and toxicities scattering effects, which may be useful for expl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of the TCMs. The questions we need to study or confirm are as follows: What are the TCMs′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 basis and mechanism made up of Why are toxicities of most TCMs′ smaller How is the TCMs′ ″Efficacy Theory″ which reflects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of TCMs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Key words]TCMs′ efficacy theory; effective forms; additive effects on a same target; synergistic effects among individual targets; toxicities scattering effects; army group actions; target molecule; target most spaces occupied;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 mechanism of action; metabolites

doi:10.4268/cjcmm20151720

作者认为,中药药效物质的本质及作用机制的内涵是体现中药特色及优势的重要方面,可用本文提出的中药“显效理论”来进一步阐释,因此撰文与读者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是长期以来学者们不懈探索研究的重要主题内容,特别是近20年人们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不断提出了许多新认识与新见解(本文是针对中药进行论述的,但是作者认为相关理论及特色优势同样适合于各少数民族药物。也就是说,本文中的“中药”是全体民族药物的一个代表,是“中药和民族药”的代名词)。如1996年薛燕等<sup>[1-3]</sup>创立“霰弹理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理论的最早表述),认为中药复方以多种低效的药效成分通过多途径治疗疾病;多种有效成分各自独立的作用一般是小或弱的作用,但它们集体的力量却可以产生一个大而强的作用, 从而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1999年邱峰等<sup>[4]</sup>提出“中药的直接物质基础通常由部分中药的原形成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构成”的认识。1999年罗国安等<sup>[5]</sup>构建“一个结合、二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中药复方、有效部分和有效成分)和四个药理水平上(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体系。2006年王喜军等<sup>[6-7]</sup>阐释“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以及“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未来发展方向”。2006年吴水生<sup>[8]</sup>提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疾病缩减效应”假说和“单味药有效成分结构往往相似,从构效关系上看,其作用靶点(病理环节)可能大致相同,在治疗上存在疗效叠加效应甚或竞争拮抗效应”的观点。2014年贾晓斌等<sup>[9]</sup>构建“组分结构理论”,认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从大到小由药材、组分、成分3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上物质及之间固定的量的关系称为“结构”,中药复方的整体作用依赖于“三个层次多维结构”共同作用。然而,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明、药效物质作用机制不清的基本问题尚远未被攻克,中药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突出。有许多问题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答案和解释。例如,中药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常常很低,口服进入体内以后,能产生药效吗?中药各个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一般均很低,但中药为什么仍然有效?为什么在低浓度下中药仍能有较好的药效并且毒副作用小?为什么中药越提取分离纯化其药理作用越弱而毒性增强?中药每一种药效物质最终以什么形式发挥药效?且如何发挥药效?中药药效物质是否具有“毒性分散效应”?等等。

为促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本课题组在自1998年以来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于2014年4月提出了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effective forms<sup>[10]</sup>)、“叠加作用”(additive effect<sup>[11]</sup>)和“毒性分散效应”(toxicities scattering effect)理论假说<sup>[12]</sup>。该假说包含3个方面内涵:①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显效型)的集合或叠加是药效的核心物质基础;②中药各个药效物质“显效形式”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是中药药效的作用机制之一;③中药药效物质具有“毒性分散效应”。

作者认为,多成分(包括代谢产物)在各个单靶点上的叠加作用,再加上各个靶点之间多成分的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中药发挥药效的药理作用机制的重要内涵。在本文中,作者把上述假说及相关认识的内容进一步归纳为:中药药效物质“显效理论”。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5)

文献标识码:B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增加生物制品数量、提高质量,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需求的技术。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是在制药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领域。这就要求药学专业学生要有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知识,而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有自身特点,如何提高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生物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是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特点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的要求

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在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上相对较为薄弱,如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涉及到这些相关的基础课程,着重讨论的是应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研制新药。所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突出“生物技术”和“药学”的结合,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深入浅出的阐述生物技术相关原理,更需要强调药学的相关内容,重点是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2 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

2.1加强生物技术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何在较短课时限制下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基本理论的理解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实例为线索,在其中穿插介绍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如在基因工程制药中以干扰素生产为例,介绍引物设计的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和表达调控相关的操作子等相关理论。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学生对整个基因工程药物生产过程的理解。

2.2加强和药学相关学科的联系Ⅲ:生物技术制药的目的是最终获得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药物,这就需要药学相关学科的支持,如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通过生物技术获得医药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解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考察时,联系药剂学中药物常用的稳定性考察方法,通过对比基因工程药物和化学药物结构特点,引出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需从其纯度、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而不能简单采用药剂学中介绍的Arrhenius动力学方程测定。

2.3结合中医药院校特点加强部分内容的讲解:结合本校药学专业特点,学生有中药学基础且对中药普遍感兴趣,而利用生物技术保护中药材以及大量获得中药中活性成分也是生物技术制药的一个研究方向。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植物细胞工程制药部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物获得有用次级代谢产物原理及生产过程,学生反应良好。

3 教学方法的探索

3.1营造互动式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与学生预留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复习药学相关内容以及生物技术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及其薄弱点,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3.2采用多媒体方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多门基础学科。然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仅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难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同时讲解过程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而多媒体教学可将图片、文字、影像等整合在一起,将原本抽象、枯燥的讲授变成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备课过程中收集各种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素材,如图片、动画、影像资料。如在介绍RT-PCR法获得目的基因时,通过播放Flas,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13 [文献标识码] B

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卫药政发[2009]78号)提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要加强合理用药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全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信赖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医务人员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执行者之一,广大居民是政策的直接受益群体。多年来,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基本药物在医疗保障改革、药品生产供应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仍然存在基本药物可及和公众对基本药物的认识普遍不够等问题。甚至许多医药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都不了解基本药物,片面地理解基本药物就是在贫穷地区使用的二等药。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调查了山西省长治县城镇居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与评价情况,为基本药物制度在山西省更加完善的实施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团队于2014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县城镇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60张调查问卷,回收59张,回收率高达98.3%,使得这次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说服力。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城镇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及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评价等。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由专门人员对信息数据进行编码和录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的城镇居民中,男性27人,女性32人;年龄45周岁6人;学历小学及以下1人,初中17人,高中24人,大专及以上17人;买药位置医院9人,小诊所10人,药店40人。

(二)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

38人(64.41%)听说过基本药物制度,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信息来源通过医生介绍为10人(26.32%);医院等公示信息7人(18.42%);媒体宣传19人(50%),其他途径2人(5.30%);36人(61.02%)会主动询问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信息;如果发现医生用非基本药物代替基本药物,7人(11.86%)会向医院投诉,25人(42.37%)要求医生解释,27人(45.76%)认为无所谓。

(三)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评价情况

本次调查表明,在59名城镇居民中有47人(79.66%)赞同基本药物制度,5人(8.47%)不赞同,7人(11.86%)表示无所谓;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药品费的变化,8人(13.56%)认为有所增加,27人(45.76%)认为无明显变化,24人(40.86%)认为药品费减少;对于目前基本药物治疗效果,8人(13.56%)很满意,13人(20.03%)比较满意,35人(59.32%)认为效果一般,3人(5.08%)不满意。

三、讨论

本次调查针对性较高,调查人群分布广泛,因此统计结果能够反映出城镇居民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和评价情况。通过调查得知,长治县城镇居民中听说基本药物制度的比重为64.41%,说明通过这说明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城镇居民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高。在城镇居民获得基本药物知识的途径方面,26.32%的调查者通过医生介绍,18.42%通过医院公示信息,50%通过媒体宣传。因此,在加强传统宣传方式的同时建议采用更加灵活的宣传形式,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宣传基本药物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对这一政策的认知度和信赖度,普及合理用药常识,改善不良用药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

此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居民认为该制度对自身的就医和买药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接近50%的居民认为,就诊费用和买药费用没有明显变化。从某种程度来讲,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确实使某些药品的价格降低,但是从城镇居民的主观感受看,实际并未明显感受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看病费用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7)

药物化学(Medic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涉及广阔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工作是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对后续学科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才能持久、高效。因此,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想到了通过设置课程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而强化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还把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之一,将课程论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和理论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从而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实践,我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就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设置课程论文重要意义和作用

论文是对课程的综合考察,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但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和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查阅大量的中文及外文文献,然后根据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撰写书面的论文,制作电子讲稿,并进行口头的报告。为了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甚至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科技期刊和学术专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查、阅、写”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运用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制作电子讲稿,每个人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还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正是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论文的写作应该说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通过在药物化学课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欢迎,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把这种实践作为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认真的调研文献,然后提炼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对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还了解到了原理的实际应用,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使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有些同学在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药物化学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目标

在将课程论文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了明确的课程论文评价体系,将课程论文的考核纳入了学生的成绩体系,最终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40%的比例。并由老师制定出了明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指标(见表1)。

课程论文要求和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本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论文质量,论文格式,论文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主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涉足药学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试验操作技能和试验设计知识,所以课程论文形式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

三、药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的拟定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把握每年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基础上,拟定了多个方向的题目,采取自由选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给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见表2)。

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及不足

通过将课程论文引入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包括如下几点:(1)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创新。课程论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药物化学的热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主动的获取;(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着查找资料不完全,思路不够开阔,对专业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英文摘要无从下手及论文形式不规范等,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仉文升,李安良.药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671.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8)

Standardized investigation on medicinal nature of ethnomedicine

LI Zhiyong1*, YANG Yongqiang2, LI Linsen1, LI Yanwen3, LIN Ling1, CHENG Yangyang1

(1.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ethnomedicine(EM) The vocabulary of "medicinal nature" was suggested to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ethnomedicin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CM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n EM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in EM was divided into 3 classes, and the standardizing principles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were propo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inal quality, flavor, tendency, tropism, degree and efficiency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medicinal nature; 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 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 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 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 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 quality)、“药味”(medicinal flavor)、“药势”(medicinal tendency)、 “药属”(medicinal tropism)、“药力”(medicinal degree)、“药能”(medicinal 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 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 骆和生 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 Ruiping Fan,Ian Holliday Which medicine? Whose stand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J] J Med Ethics,2007,33(8):454

[5] 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 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 Hong Liya,Guo Zhiyong,Huang Kunhui,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 Ethnobiol Ethnomed,2015,11:32

[8]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14(4):1798

[9] 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 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 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 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 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 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 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 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 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 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 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 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 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 肖斌,王耘,乔延江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 Ma Zhiqiao, Hu Hao, He Tiantian,et al An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in current Xinjiang region(China) [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1(2):301

[29] Paolo Roberti di sarsina, Luigi Ottaviani Joey Mella Tibetan medicine: a unique heritage of personcentered medicine[J] EPMA J,2011,2:385

[30] Bernstein J A,Stibich M A,LeBaron S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ngolia: a suvey[J]Complement Ther Med,2002,10(1):42

[31] 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06-03

1 前言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2014年3月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制备方法及作用和用途[1],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个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素质[2]。要在有限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和提高实践综合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药物化学与专业课程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因此,打破以单一理论课程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三维并重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药物研发与生产”这一主线开展药物化学课程群建设。

药物化学课程群包括传统理论课程,如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等[3],注重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更突出理论结合实践,将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合成反应实验、制药工艺专业实验及制药工艺综合实验等相应的实践课程也纳入其中,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 改革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内容,通过重构专业知识结构,实现知识体系的完备互融

药物化学课程涉及面较广,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不可能详细讲解基础化学知识,这样往往会出现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4]。因此,整合课程群教学内容,注重药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其他上下游课程交叉融合[5],帮助学生理清学科交叉脉络是十分必要的。

夯实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有机化学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重点讲解酸、醇、醛、酯、杂环等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同时适当举例讲解常见药物,在增加课堂趣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药物化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脱离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学生仅依赖于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必然欠佳[3]。因此,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注意联系相关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以药物结构为核心,联系基本官能团推导药物的理化性质;通过药物分子结构逆合成分析,获得合成方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易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3-6]。

强化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有机化学课程的深化和延续,是完成药物化学合成理论和技能训练的主要课程。它在说明有机药物骨架的构建和基团相互转换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有关药物合成单元反应的机理、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应用[7]。改革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选取最新的教材――闻韧主编的《药物合成反应》(第三版),同时简化叙述性内容,强化官能团转化规律,结合单元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实例进行讲解,紧密结合有机合成的知识点来加深学生对药物合成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化学制药工艺学的实际应用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化学在实际药物生产中的深化和延续。改革后的新课程着重介绍典型化学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制备方法,在教学中补充现代制药技术中最新理论及最新技术,如手性制药技术、半合成抗生素制备技术、心血管疾病治疗药制备技术等,强化药物工艺路线设计评价、工业生产中的可行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生产观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8]。

3 强化药物化学课程群实验环节,通过优化各类实验方式,实现实践与创新同生共进

优选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 对药物合成部分实验进行调整,选取环境友好、多步药物合成实验代替环境污染大、反应类型单一的实验[3],增加手性药物中间体的不对称合成等,既包含之前有机合成基础操作,又加强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分析、柱层析等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9]。

开设新型的综合性实验 比如将药物合成、药物制剂和药物分析等实验有机整合在一起,开设综合性实验“盐酸普萘洛尔片剂的处方设计及质量检查的制备”。该实验要求学生首先合成盐酸普萘洛尔原料药,之后对原料药进行质量检验,包括鉴别、纯度检查、含量测定等,最后通过处方筛选、制剂工艺选择,确定最佳处方,工艺制备出盐酸普萘洛尔口服片。实验体现了药物化学与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药剂学的交叉融合[5],通过此类综合性实验,既让学生熟悉药物从原料药合成、制剂生产到药物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又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对于学生就业后从事制药生产或研发工作都大有益处。从近三届实验开展情况来看,实验教学效果与反映很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 如药物合成反应实验重新编写全英文讲义,教师进行双语实验教学,学生提交英文实验报告。化学制药工艺实验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改进传统药物落后合成工艺,能培养学生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结合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2010年开始,每年大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省级、院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学生进入到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和创新环节。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强化,学生的制药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位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表科研论文,在毕设工作期间申报专利。

4 提升药物化学课程群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元教学元素,实现知识形态的重生再现

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全程引入教学“系统案例” 为使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顾军[10]等人提出“系统案例教学法”,包括药物化学发展史案例、明星药物案例、全新药物设计案例、焦点事件案例、生活中合理用药案例等。在上述已有传统案例的基础上,每个基础单元都会列举专业实习基地生产上或学校科研、毕设中的多个实例,通过使用实例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灵活应用所学内容的能力。

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实现信息化互动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化解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处理功能[11],以用形象、动态的方式表达药物的复杂结构、抽象概念、枯燥内容,让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和学习效果显著增强。师生共建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教学时空,动态交互。利用网络平台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参考书籍、制药前沿等学习资源在网上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自主安排学习,同时有效克服个体差异带来的学习困难。网站建设过程中,学生参与资料收集、资料分类、探索新知识、学习重构,激发自信心和荣誉感及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拓宽网络师生交流渠道,方便沟通,及时答疑解惑,教学也得到更好的反馈。

此外,积极开发新型微课程,拓展新型教学资源,以多样化互动提升学习兴趣,取得较好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项目教学模式 选取十多个市场前景较好的药物为项目,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综述报告。几年来,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表明,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课题,不仅增加了对药物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制药技术发展现状的了解,而且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5 完善药物化学课程群考核方式,通过实行立体考核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控提升

建立合理的、全面的考核方法,药物化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等理论课程成绩均由平时考核、期中检查及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以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项目综述报告等综合情况为考核依据。

实验课不再将结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全面考查平时整个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加入期末实验考查作为综合评定标准[9]。期末考查实验要求完成指定实验后当场交实验报告,有完整的实验记录,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参考省级实验竞赛标准制定实验操作评分表,实行现场给分,取得很好效果。

6 结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改革时间虽不长,但成效显著。例如:药物化学微课作品获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江苏省赛区二等奖;2名学生参与红斑狼疮新药研发,获国家专利1项;1名学生在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中获一等奖。毕业生以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赢得社会良好的反响。今后建设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建立一种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能力的指标体系,培养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凤志,朱小东,张海娟,等.我院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4,25(12):1146-1147.

[2]徐进宜,尤启冬,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2005,21(2):23-26.

[3]张玲,刘毅.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构建与改革[J].科技视界,2013(30):43-44.

[4]昌盛.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103-104.

[5]陈未,邢晓玲,冯艺.多课程交叉融合法在高校《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3(12):10-11.

[6]曹洪玉,冯宝民,牟红梅.以药物结构为核心的药物化学教学设计[J].广州化工,2014(17):204-206.

[7]孙然锋.基于问题式学习(PBL)在“药物合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3,41(1):186-187.

[8]王亚楼.化学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3,19(4):23-25.

基本药物制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2-01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属于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涉及面广。在药剂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基本理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方面内容。药剂学与很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包括化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化学等。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药剂学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药剂学也是很多药学院校开设的主干课程,药剂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药学毕业生的整体能力和质量,也影响到各分支学科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如何学好药剂学,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学好药剂学的主要方法。

1 明确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建立学习方法

在学习药剂学这门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药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包括哪些?药剂学是利用现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备成合理的应用形式(即剂型)的一本实践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贯穿于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对象是药物制剂。但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要点。例如有些学生会问“如何分离中药的某些成分”、“某单体成分的药理活性如何”等类似问题,学生将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研究内容混为一谈,学习起来比较混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明确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学生应该清楚知道药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比较庞杂并且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需要不断的记忆和理解。但在药剂学的学习方法上,可以以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和特点为纲,逐渐扩展内容到主要组成、制备工艺、所用辅料、质量评价、发展概况等方面。根据剂型概念和特点可以推断其主要组成成分及制备工艺等。例如,学习脂质体制剂新技术时,应以其概念和特点为基础,即脂质体是含有磷脂和胆固醇的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然后再扩展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包括溶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等)、脂质体的分类(包括大单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脂质体的质量评定指标(包括包封率、载药量、药物释放等)。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介绍脂质体的发展概况及新型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及热敏脂质体)等。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剂型概念和特点,找到制备工艺―分类―质量评定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是药剂学的各知识体系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

2 理解药剂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重点内容

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成型过程的相关理论、制备工艺及合理的处方设计。其原理渗透到各章节中,是学习药剂学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基本的制剂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制剂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例如,片剂是各药物制剂使用最广泛的固体剂型。根据片剂的特点,有三种压片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和粉末制粒压片等。那么如何选择各压片方法呢?湿法制粒压片法是最经典和广泛使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药物和辅料均匀制备成流动性很好的湿颗粒,经整粒后再进行压片,有效地解决了片剂均匀度、流动性等问题。理解了这样的压片原理,可以进一步重点掌握片剂的四大辅料(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和剂),理解各种辅料成分及特点及随后的包衣技术。再例如固体分散体技术,主要原理是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载体材料中,药物在载体中以微晶、分子溶液或低共熔物状态存在。固体分散体的意义是在于难溶性药物的高度分散,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能力。在掌握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介绍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包括溶剂挥干法、喷雾干燥法、熔融法等,结合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制备方法。并熟悉固体分散体的特点,包括药物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适用于油性药物的固体化;物理稳定性差、载药量小;工业化生产困难等。进一步理解固体分散体的鉴别方法,包括红外光谱鉴别法、粉末X射线鉴别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拉曼光谱鉴别法等。最后掌握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药物的无定型状态、微观形态、药物释放性质等。

3 重视实践及课外探索

由于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探索。广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堂上所学习往往都是最基本和典型的制剂技术。如何将课堂上的制剂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实际制剂开发和设计尤为重要。因此,药剂学实验课特别重要。通过药剂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制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药剂学问题的能力。在药剂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思考:为何将药物制备成该药物制剂?该药物制剂有哪些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包合物的实验中,采用具有空穴结构的β-环糊精来形成中药提取物包合物,利用饱和水溶液的方法来制备该包合物。学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书本中所提到的包合物各种理论和实践。另外,学生应多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活动,以课题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药剂学问题的思考方式、问题解决模式及应用实践。透过表象看本质,有效地加强各知识的综合运用。

总之,要学好药剂学要根据药剂学的特点及规律性,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突出重点,重视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对药剂学的综合理解。

上一篇: 化工大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