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竞赛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3:08

知识竞赛论文

知识竞赛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47-01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课程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不仅要注意其在理论上建立与推演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也要注意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实际机械中的应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没有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学习热情较难发挥,并且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为了调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现在已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其目的在于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

机械原理在整个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对本课程采用学科竞赛式的教学方法来引领教学范式改革,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用理论学习引导竞赛,在竞赛中完成课本知识的实践与运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

1.学科竞赛引领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原理中应用的意义

“学科竞赛”教学方法是以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拓展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平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某一个具体的竞赛课题为基础,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参加竞赛,提倡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分析、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总结与反思。

目前大学的许多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学习需要更多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堂上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是非常枯燥无味的,而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比较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课题相结合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某一个学生的竞赛题目为教学导向,让学生们自己组建团队,然后各自分工合作,最后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解决竞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竞赛结束后,由老师分析总结各个小组竞赛情况。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竞赛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科竞赛教学方法在机械原理中的实施环节

(1)在进行学科竞赛之前,相关的知识储备是必须的。竞赛前的基础的理论教学能让学生们对机械原理这门课程有所了解,在此过程中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使用各种技术资料及其设计手册,为以后自主学习铺垫。

(2)在学生们基本有了基础知识储备之后布置竞赛题目,教师要将竞赛课题名称和基本要求为学生进行清晰的讲解,并且引导性的讲解一下课题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自由组合分成4~5小组,根据课题要求进行主题性讨论,各小组成员在讨论会中各自拿出参赛方案,最终在小组长的组织协调下确定本小组参赛方案。在完成竞赛课题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做到是 “引而不教”,教师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指点如何查阅文献、如何组织结构等,但不要代替学生解决实际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比如有些场合可以用变胞机构来代替凸轮机构以实现机构的间歇等[3]。

(3)学生最终是以论文和报告的形式提交自己小组的竞赛方案设计。在此之后进行公开答辩,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将自己小组的参赛方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并指出方案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教师和学生们认真听取汇报然后提出问题,由参赛队学生一一解答。最后教师总结并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

(4)一次学科竞赛的结束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在完成课题之后对课题进行拓展细化也是很必要的,在答辩时候发现别的小组的创新点并找到自己方案中的不足之处,继而重新完善竞赛课题方案,使之尽量趋于完美。

3.学科竞赛引领式机械原理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科竞赛的目的就是在于将机械原理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竞赛课题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完成竞赛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一般的竞赛课题综合性特别强,而刚开始接触新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能掌控综合性强的课题,因此,刚开始的接触课题的时候,老师应帮助学生把竞赛课题分解,由易而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课题。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元化,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4.结论

学科竞赛引领式机械原理教学范式改革,其实质是将课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竞赛课题中,让学生们直接看到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这样的学习不仅不会脱离实际,而且很有示范性,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解决身边的问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这样不仅能够完成课程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学院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知识竞赛论文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学生他们已经不再满足老师讲、学生听、规规矩矩读书的种种校园生活了。对那种“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僵死模式,更是望而生厌。他们热情饱满,思想活跃,好胜心强,喜欢竞赛,勇于开拓。面对新课标的推行,我们应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把激励机制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课外活动进上竞赛,可以增强课外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书本基础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观点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丰富感性认识,从而大大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受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明确激励在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后,更重要的是探讨激励的方法和途径。因为我在这里所讲的激励竞赛己经不是单纯的理论成绩上的竞赛,而是知识、品德、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竞赛。

一、课外活动竞赛的主要形式

1、政治科知识竞赛:政治科知识竞赛就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比赛。知识竞赛有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去年我们在高一年段举行了以笔试的形式,开展的全年段学生参加的知识竞赛,竞赛的结果评出若干优胜集体和优胜个人,并给予表扬奖励。上学期我们依照电视的知识竞赛进行一次口试形式的知识竞赛。竞赛要求年段各班选出三名选手参赛,剩下的同学当观众,竞赛题目分为必答和抢答,比赛结果进行分数统计,评选出若干优秀竞赛集体和优秀竞赛选手。知识竞赛能够使用学生比较系统地复习,掌握书本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举行辩论比赛:辩论比赛就是围绕学生学过的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辩论。我们根据本年段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组织一次主题辩论竞赛。A段l一9班为正方,B段10--18班为反方,各班选出两名学生参加辩论,其余学生当观众,全校政治教师和特邀学校领导组成评委。参加辩论的正反方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运用的理论确切,事例生动,辩论激烈,使全体师生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当然也可以是以一个班级分组进行。

3、小论文的演讲比赛:小论文演讲比赛就是政治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拟定一个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然后利用一个单位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演讲。政治教师根据论文的内容、演讲的形式、表情、声调、效果等方面的优劣,评比优秀、良好、一般等级,这种活动有利于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和运用情况,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长期坚持下去,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

4、开展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或总结报告的评比活动:参观访问是政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内外一定场所,对社会实际和先进人物进行观察、访问,从而获取得知识。参观访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首先,要检查参观访问计划完成的情况,表现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其次,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有关材料,撰写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次,与学校团委联合组织学生举办小型墙报展览比赛。参观访问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5、举行社会调查报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评比活动:社会调查是政治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搜集第一手资料,然后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社会调查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调查资料,写出简要的调查报告,然后组织学生举行调查报告会,交流调查收获,并进行评比,评选出若干优秀调查报告,并进行表扬。

新课改中学生的社会探究实践是关键一环,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感性材料,加深理解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能力和方法,养成调查研究的良好学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6、开展良好行为规范活动的竞赛。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有”的一代新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把它转变这学生自身的行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归宿。我们根据高一教学的根本目的,与校政治处联合制定了《争做模范行为规则量化标准》在学生中实施,竞赛前要向学生宣布竞赛的时间、具体要求和做法,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都要认真进行记录,并定期统计,竞赛结束时进行合算,成绩在年段前十名的为年段模范同学,成绩在班级前六名的,为班级模范同学,他们都是全年段同学学习的榜样。每个学生的竞赛成绩作为学生的行为分,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期成绩。

二、成效与反思

我们在高一年段政治课教学实行以上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成效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学生的思想觉悟有较大提高,违法乱纪不良行为减少了。

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竞赛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三个方面问题:

1、在竞赛中,必须提倡同学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知识竞赛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09-04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其中,高校的高等教育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今,高校培养学生有“三驾马车”――教学、实践和竞赛。三者各自都有培养的目标和重点,但要想有效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驾马车”必须朝着同一方向并驾齐驱,也就是三者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学和实践早已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而竞赛则在近年来受到各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已被有关教育部门和社会评价机构作为评价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竞赛的成绩也和各种评奖评优优惠政策直接挂钩,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提高。

竞赛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但目前竞赛的开展情况与培养能力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多平台的合理引导和帮助。所以,要切实缩小这种差距,必须积极地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构建教学、实践和竞赛的一体化体系,提出行之有效的各项融合措施,让三者同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本科教育而言,其实就是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能力的良好发展才是各项教育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

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各种能力的发展也并非某一种培养途径就能实现,教学、实践和竞赛培养的能力既有交集,也各有不同,因此必须构建教学、实践和竞赛三位一体的协调体系,让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才能相得益彰,发挥出“1+1+1>3”的放大效果,更加显著地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3 教学、实践和竞赛的相互作用

教学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1)教学为实践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广义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狭义的教学即理论教学。本文所谈的教学是狭义的理论教学,而将实践教学作为实践的一部分。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而实践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加直接地认识学习事物的过程。科学理论知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实践必然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否则实践会变得盲目或无措。因此,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其明确实践的方向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保障实践的合理开展,最终有效地培养实践能力。

2)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理论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导致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如果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则可以避免空谈专业理论,弥补理论教学过程中感性认识的不足,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环节所学知识的二次理解[1]。同时,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实践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善。通过实践环节的开展,学生可能会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会对理论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改善。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甚至整个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劣,并为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开拓新的专业理论领域提供实践依据[1]。

实践与竞赛的相互作用

1)实践为竞赛奠定操作能力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竞赛可以作为高校实践环节的一种类型,但竞赛本身又是一个特殊的培养能力的途径,与高校的实践环节有着很多的不同。高校的实践环节开展的一般是与理论教学知识对应的认知型或基础操作型的实践活动,而竞赛是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问题或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实践的作用之一就是为竞赛的解难创新奠定能力基础,具备扎实的基础实践能力,才能在竞赛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2)竞赛提升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实践具有理论教学缺乏的直观性和操作性,但单纯的实践也可能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实践能力,却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学生也会逐渐失去积极性。而竞赛往往需要较高的实践能力,并给予更广阔的能力发挥空间,既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也提供了高平台,会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另外,竞赛的高要求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竞赛促进实践软硬条件的改善。通过学生参与竞赛、教师指导竞赛,可以发现竞赛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发现学校实践环节的不足。同时,竞赛的开展为各院校提供了教学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在与其他院校的竞争比较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这些不足包括软、硬两方面,既可能是实践内容、实践师资队伍等软方面有待调整和完善,也可能是实验室、实验设施等硬方面需要加强建设。同时,由于竞赛需求,学校应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开放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支持[2]。

总之,竞赛可以促进实践环节的改善。

竞赛与教学的相互作用

1)教学为竞赛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如同教学对实践的作用一样,教学也为竞赛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特别是对于学科知识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高校的教学内容构成众多竞赛的知识要求的一部分,学生需掌握这些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2)竞赛促进学生的延伸学习。竞赛一般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全面深厚的理论知识,即使一些专业课程会涉及相关知识点,基本上也都是基础知识,不能满足竞赛的要求。而课堂的教学课时也有限,学生要想加强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自主进行延伸学习。

3)竞赛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丰富。竞赛的命题会根据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等制定,这对教师是一种引导作用,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更多要求。另外,竞赛也可以促进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4 教学、实践和竞赛一体化体系的构建

教学、实践和竞赛两两之间都有着相互的正作用,如果三个环节独立开展,就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则难以有效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因此,应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协调体系,并且构建过程不是三者直接融合,而是根据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依次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整体的融合,达到三位一体的目标。

教学实践一体化

1)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院,实践教学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所占的分量也会有所不同[1]。因此,应当根据具体的专业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能过多地空谈理论,也不能一味实践,要使两者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让学生既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2)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衔接。让教学和实践良好配合的另一个关键是加强两者在实践上的衔接。一方面,当理论知识教学完,应趁热打铁,紧接着开展相应的实践环节,而不是彼此分隔很久。对于刚学完的理论知识,学生往往会有一些疑问,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真正实现教学实践相互配合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避免实践环节开展在先而理论知识学习在后,否则会导致两者的脱节,实践的效果会大大减弱。

实践竞赛一体化

1)竞赛与基础实践的融合。将竞赛的主题融入学科基础实践中,为基础实践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让基础实践更准确地服务于竞赛。比如工程训练是很多工科院校的必修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该实践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于2009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旨在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为了在平时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更好地为竞赛做准备,可以将竞赛的选题和要求融入工程训练计划中。

除了主题之外,还可以将竞赛的成果向基础实践转化,竞赛的结束不是研究和创新的终点,通过基础实践加以延伸。比如毕业设计是大学实践中的浓重一笔,但其选题往往会成为学生的一个难题,因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限,仅研究理论则难度较大,也不易得到教师的认可,而将竞赛的成果向毕业设计转化,就是一个巧妙的选择。竞赛的结束也往往不是研究的终点,学生可以在原来参加竞赛的成果下继续深入研究,深化完善研究成果。

2)竞赛与社会实践的融合。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志愿活动、公益活动、“三下乡”等互动,看似与竞赛没有任何的联系,其实不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观察到社会上的现象,开拓视野。同时,学生也可能发现人们遇到的一些问题,而这些现象或问题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竞赛的选题和角度,而不是只局限于校园内。将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思考向竞赛转化,既有利于分析解决问题,也能增强竞赛的实际操作性和现实社会意义。

3)竞赛与企业需求的融合。高校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最终输送到不同的企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即使学生顺利就业,进入企业后也可能面临能力不够或不能为企业所用的问题,阻碍他们的职业发展。要想让学生迅速满足企业的需求,应提前进行培养。企业合作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途径,而将其和竞赛融合,则会产生更理想的效果。

首先,企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或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学校合作举办相关的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校企可以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开展竞赛的研究。

最后,对于优秀的竞赛成果,借助研发中心,校企共同帮助学生实现成果向技术的转化。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完成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实现校企双赢[3]。

竞赛教学一体化

1)竞赛课程设计。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等,其中部分课程知识虽然会和多项竞赛有关,但都没有高度匹配竞赛的要求,难以在理论上有效地指导学生。因此,可以分别对竞赛类型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根据竞赛要求设计出专门的竞赛课程,建设系统的竞赛知识体系,针对每门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以及案例库等教学辅助资源[4],更好地指导学生。

2)竞赛模拟实训。目前,在教学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越来越多样化,不只是局限于课程结束后的考试,还考查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在平时开展相关的竞赛模拟实训,既可以丰富考核形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提前培养学生的竞赛能力,为正式的竞赛打下基础。如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学生会学到电子商务以及商业计划书的相关知识,教师则可以借鉴“三创赛”的形式和内容要求,让学生团队合作进行商业计划书的写作,并在完成后给予评审以及汇报评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这种训练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发现竞赛方面的不足,找到更明确的完善方向。

5 构建效益分析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和竞赛两两之间的一体化的构思,在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传递的一个闭环,如图1所示。这个闭环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会推动每个环节的不断完善,并且教学、实践和竞赛彼此之间的衔接融合,可以发挥出“1+1+1>3”的放大作用,这种作用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多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竞赛 通过教学竞赛一体化,课堂将成为引导学生参与竞赛的一个天然平台;通过竞赛与企业需求的融合,企业和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将成为引导学生的创新平台。另外,校内的科技社团承担着竞赛培训和举办的部分责任,是引导学生的大众平台。如果充分发挥每个平台的特色作用,则可以解决学生参与竞赛的众多问题,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全方位协调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和竞赛一体化的体系构建,三者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良性闭环,最终服务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其中某一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将在其他环节得到补充和改善;另一方面,对于三者皆可培养的能力,培养力度将得到显著加强。因此,能力培养的效率将极大提升,学生的能力也将更加全面。

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实践和竞赛一体化的体系构建,对教学和实践内容、教学和实践方式、教学和实践条件以及考核方式等提出更高或更新的要求,有利于教学和实践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以能力发展和三位一体的理念为导向,也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127-128.

知识竞赛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03-01

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拔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新的目标。近几年教育部相继了《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将学术创新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重要内容,并重点资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和参与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学生学术创新竞赛,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目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学术创新竞赛面向各学科领域广泛兴起。

一、学术创新竞赛是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创新竞赛是在课堂理论建学基础上,紧密结合课堂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通过参加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优化团队合作能力。而高校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践。而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课程改革,学术创新竞赛是课程改革中开放部分,给学生更多自主研究空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同时也扩宽了实践教学内容,达到教与学相结合的目的。学术创新竞赛种类丰富,按照组织机构划分大致分为五大类(详见表1)。

二、 学术创新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学术创新竞赛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实践环节的意义在于融汇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走出校园后,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一种思维品质和习惯。学术创新竞赛整个流程完整,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竞赛从组建团队开始就是学生的主动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大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当中,在不断遇到问题,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知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将所学的相关学科,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提升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学术创新竞赛加强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术创新竞赛立足于理论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进行一定拔高,竞赛题目一般涵盖多个知识点甚至跨越多个学科,面对多个难题,参加学术创新竞赛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往往要组队参加比赛。从组建团队进行整体解决方案制定,到分工协作完成最后集成工作,由于竞赛本身的特殊性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为了取得更高的荣誉,每个队员都变得更加有大局意识,不仅仅考虑到自身任务部分,还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兼容性,队员之间增进沟通交流,一同参与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使队员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团结奋进。通过组队参加学术创新竞赛,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

3.学术创新竞赛提高教学水平

学术创新竞赛与课堂学习关系紧密,而竞赛的形式又能够在学生周围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学术创新竞赛赋予了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在学习中融入更多竞争性,不断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使学生不局限于校园学习,紧跟行业新动态。同时也将促进高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实践环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高校设计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术创新竞赛也是检测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平台。

三、 基于学术创新竞赛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组合全程式的学术创新竞赛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学术创新竞赛体系,必须充分考虑高校专业建设、学科结构,以及实验室承载能力,在众多学术创新竞赛中,选择覆盖本专业知识点并且辐射相关学科,引导大学生夯实专业知识,扩宽知识面并形成创新意识,提升综合能力。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中重视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性,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培养上以光学为主,注重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等与光学相关领域知识的延伸,力求培养出具备新技术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因此该专业课程体系覆盖多门学科,如何在学习单门课程基础上将各个学科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本科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选择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学术创新竞赛并进行合理组合,将公共基础类、实操类创新竞赛向一、二年级学生开放,打好基础;将专业基础类创新竞赛向二、三年级开放,引导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将综合应用类创新竞赛向三、四年级学生开放,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好课程间衔接,锻炼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使大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开始,就能够在指导教师和师哥师姐的引导下,参与多个学术创新竞赛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并使各项学术创新竞赛活动科学、系统、有序地进行,真正达到“全程参与”的目标和效果。

2.加强学术创新竞赛保障体系建设

要想发挥学术创新竞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能仅仅靠报名参加几项有影响力的竞赛,将学术创新竞赛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建立科学、高效、规范的学术创新竞赛体系首先要完善学术创新竞赛保障体系。高校应优化学术创新竞赛管理体系,高校应评估现有实验室能力,整合实验室资源,为学术创新竞赛提供场地保障。加大学生竞赛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了各项制度和指导教师激励奖励政策,通过选派相关指导教师下企业培训、挂职锻炼、短期进修等形式增加教师实践经历,积极联系企业,聘用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专业竞赛指导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知识竞赛论文篇(5)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内容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要求,比赛的内容分为笔试、抢答辩论及会计操作三个部分。笔试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为主,题型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三、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客观评价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整个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中,由于较为科学地设置了相关的比赛内容及评分标准,使得比赛成绩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试和抢答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辩论成绩反映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操作成绩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综合成绩则反映出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高低。通过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

(三)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在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准备过程中,相关教师要组织参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使老师发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弱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举办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有利于教师人发现高职会计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工作。

知识竞赛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08-01

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号),其中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也在不断更新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并定期向社会公布。[1-6]所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很多高校普遍认可,也使很多高校把学科竞赛的水平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很多学科竞赛的题目背景都是来源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或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对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竞赛的结果企业也非常认可,为大学生就业加重了不小的砝码。本文就如何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和搭建校企联系桥梁作出讨论。

1 学科竞赛对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和搭建校企联系桥梁的意义

1.1 学科竞赛对学校教学体系改革的意义

一个教学体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有反馈系统,不断地修正和更新,使教学对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学科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馈系统之一,通过学科竞赛,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了解当前企业或社会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反馈到平时的教学过程,起到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以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为例,A题是关于房屋搭建太阳能装置的问题,它包含了建筑学、物理、数学、地理学、计算机等众多学科。如果单纯的学习某门课程,很难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衍生的很多交叉学科。当老师和学生对学科竞赛的总结和吸收,对后续教学工作和拓宽学生知识面具有很大地促进作用。

1.2 学科竞赛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学科竞赛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思维创新、团队协作和实践等能力。以现在全国比较热的摄影大赛为例,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宣传,不仅使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激发同学的想象力,最终通过照片形式表现出来。

1.3 学科竞赛对拉近和企业联系的意义

以桂林电科技大学为例,通过机器人大赛为契机,组建一个由学生自主管理开放式的实验创新基地,吸纳本校的电子爱好者,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周围地区企业都知道了学校有这样一支队伍,很多企业都主动找上门,对当前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寻求合作,为探索校企合作举办学科竞赛提供借鉴意义。

2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作为一名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作为准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等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包括基础知识的熟知、专业知识的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准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包括团结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进取地精神风貌。随着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方面参加实践活的改革,其中学科竞赛的作用已被大多数学校的认可,学校高层对学科竞赛极为重视,特别是作为独立院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先天原因,普遍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理论知识不扎实,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很多独立院校的定位都是从理论研究型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宽的知识面、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生产问题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构建以IT文化节为院级学科专业竞赛为支撑,以省级电脑知识竞赛和全国性“ITAT”学科竞赛为重点的竞赛体系,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个竞赛体系中,借此构建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结果表明,这个人才培养平台效果良好,得到学院和很多企业的肯定。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赞助并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学科竞赛。

参考文献

[1] 王勇.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初探[J].科技风,2010年.

[2] 张艳博,赵英娜等,服务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

[3] 孙爱良,王紫婷.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

知识竞赛论文篇(7)

电子设计竞赛作为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在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上作用凸显。培养符合大赛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拔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专业兴趣是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进行电子设计竞赛人才选拔首先就应当考虑学生对应用电子的兴趣,这种兴趣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对科学技术的向往、对自身能力的肯定等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会自觉地钻研课外知识,积极主动地去处理各种问题,并以极大的毅力坚持下去。

(二)勤奋是竞赛人才的必要条件

通常老师以为凡是聪明的学生就一定是好的竞赛人才,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聪明加勤奋才是竞赛人才的必要条件。以往很多有灵气的学生,开始对竞赛的兴趣很浓,也有一定的进步,只是在漫长的准备竞赛过程中极易受外界干扰,不能持之以恒,甚至中途退出,造成了竞赛指导老师的被动性,这就需要加强对竞赛人才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学生要有扎实的焊接基础

以往的比赛中,学生设计好的产品在软件仿真阶段能完成所有既定功能,可是到了制作环节却怎么也调试不好成品,最后的原因往往是某一个焊点或电路连接处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在分秒必争的竞赛期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要在焊接基本功上让每一个学生重视起来。

(四)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作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时间间隔较长,人员更换较大,所以每次竞赛时都要考虑下次竞赛人选的培养。因此,在培养本次竞赛人员训练的同时,应该有一部分大一或大二的新生参与整个比赛过程,但不作为竞赛队员,为将来他们参加比赛做好经验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二、电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竞赛人才的共同特点是对应用电子学习兴趣浓厚、反应灵敏、学习主动、接受能力强、抽象思维质量高,因此培养竞赛选手的指导思想是因材施教。在全程的竞赛准备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主导,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制作保持浓厚的兴趣,调节其积极性,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扩展、健全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外知识扩展、健全知识体系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以电子电路(含模拟和数字电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可以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可编程器件、EDA软件工具和PC机(主要用于开发)的应用,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与调试”两部分。作为竞赛指导老师要充分强调以上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他学科的同等重要性。比如2009年竞赛题目中“声音引导系统”、“宽带直流放大器”都涉及到了数学计算,因此指导教师应兼顾竞赛人才的专业发展和各科全面发展的关系,使学生丰富文化底蕴,增强科学素养,最终达到健全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竞赛中的题目通常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2009年我们制作的“模拟路灯控制系统”就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方案一采用一片AT89S51单片机外接多路路灯;方案二采用三片单片机进行主从通讯。在竞赛培训期间要求对每一个题目都要进行多种方案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竞赛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参赛选手培养程序

学校在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时,遵循“两个导向”原则:一是科普性导向,即竞赛要面向广大同学,使更多同学了解竞赛并参与进来;二是科研性导向,即举办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科技竞赛。因此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开设竞赛选修课。如面向没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基础班,采用大班教学形式,一般120-140人左右,以普及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对于具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开设电子设计提高班,采用中班教学形式,一般60-80人左右,以提高竞赛能力为目的;另外,对达到电子设计提高班水平且有初步参赛意向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竞赛班,采用小班教学形式,一般为40-50人左右,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通过竞赛班的实战练习,学生对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有所了解,也具有了一定的竞赛技能。根据学生在竞赛班中的成绩排名,择优录取,组队时兼顾学生不同的技能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二)开展大学生竞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包含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课外自学课件、课堂作业习题、课外综合习题、模拟考试平台、在线讨论区、历届学生竞赛获奖成果等内容。针对竞赛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学校明确要求网站内容每学期必须有更新,作业和试题每学期要有30%的内容调整;在线讨论必须经常关注,及时答复;每次竞赛完成后,相关内容应在4周内完成上传。

(三)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在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教学研讨,集体讨论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完善教学文件、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确定了各类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鼓励并支持指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采取“1+1”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即每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带一名新指导教师,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指导功能。同时,“1+1”培养方式也保证了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

(四)面向竞赛学生开设竞赛练习课

练习课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练习借鉴“商品超市”和“菜单选择”的管理理念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规划、论文撰写、信息处理、案例分析、实战练习等模块,竞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需要选择部分课程模块重点练习。集中练习课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最终参赛的选手进行所有模块的综合练习。分散练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疑问或困难时,竞赛指导老师负责答疑指导。

(五)加强竞赛技巧练习

学校通过开设练习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练习,在竞赛相关技巧练习中,有三个技巧需要重视和加强。

知识竞赛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项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补充教学的目的。学科专业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专业学科竞赛模式,利用竞赛平台存在特质和优势,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整体,初步形成“以赛促学”、“学优而赛”的良好专业发展模式。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专业老师指导竞赛,促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取得一定教学成果。

“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提高自我认可程度,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1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1)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院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将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通过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等比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软件运用等多项技能的机会,补充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

(2)鼓励学生自我认可,提高学习动力。我院学生学习意识和自我认可程度需要提升,大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可、专业认可,对于专业学习存在“拒绝”的态度,但是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竞赛,能够帮助学生转变认知态度,增强专业信心和专业认同感,利于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学科竞赛的锻炼,电子商务学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习动力更强,学习兴趣更高,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更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发展。

(3)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电子商务竞赛都是以团队小组形式,队员之间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强项,明确分工,使参赛团队的能力达到最大化。参赛队员们不仅仅要相互借鉴、相互指点,更要相互争论、相互质疑。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与他人合作的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2组织学科专业竞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1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时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通过调整和重组现有理论课程,设置配套教案和实验教材,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包括设置理论课程和调整理论课时,利用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专业老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课培养学生常用工具软件应用,通过移动商务理论与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网站维护能力。电子商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生能力陪养,提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为领域的模块教学。其中综合教育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创业大赛提升学生能力,利用第二课堂补充完善教学成果。针对需求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补充介绍前沿知识和软件技能,并增加开设竞赛选修课程。

2.2运用“以赛促学”教学理念

我院通过专业竞赛的教学理念,应采取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校内、校外学科专业竞赛,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理论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转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态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更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将理论和实际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3创造“互助式”学习环境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为夺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二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并鼓钛生加入竞赛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阶段性成果。创建学生社团,打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目的。搭建新队员和老队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分享参赛经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形成“以高带低”的良好竞赛循环模式。

3结合学科竞赛,创建“第二课堂”教育管理模式

3.1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统筹规划

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纳入教学计划,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院已经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必须完成的任务中,并且有对应的4学分,没有第二课堂学分,不能毕业。通过对教学改革,大大促进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其影响下第二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2建立第二课堂保障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重视、支持第二课堂的教学开展,在教务处、学生处和各个二级院系的努力下,形成《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实施细则》,投入人力、物力、资金支持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第二课堂教学的发展。学院重视第二课堂教师的培养,在专业老师带领指导下,辅导员全程参与,学生积极配合,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成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竞赛参与率达75%以上。在第二课堂中,表现良好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使第二课堂发挥真正作用,学生获益。

参考文献

知识竞赛论文篇(9)

科研素养(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次的综合性素质,是构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其核心是创新能力。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造就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学科竞赛是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特殊环节,是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意识、竞争意识、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的提高,特别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科竞赛已成为学生成长为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所需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各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十分重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学科竞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学科竞赛在学生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为推动教育管理和提高人才培养效应提供经验与参考。

1.学科竞赛概述

学科竞赛是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院级学科竞赛、校级学科竞赛、省级学科竞赛、部级学科竞赛和国际级学科竞赛等。学科竞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笔者带队参加了多次省级生命科学学科竞赛,在实验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综述撰写和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指导,获得一、二等奖多项,竞赛成绩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2.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中的作用

科研素养是合格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竞赛的磨练,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强化,学生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并且对后续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2.1培养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是科研素养的四大要素,科研意识是对科研活动的自觉反应,是培养科研素养的前提。学科竞赛在提高学生科研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均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存在不足,通过资料查阅、小组讨论及教师的指导,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比如学生决定以“抗病相关基因BoDFN的克隆及功能验证”为题申报竞赛,在实验设计和详细技术路线制订时碰到了很多问题,在以往的课堂实验中,实验项目相对较小而且独立,通常为验证性实验,而这一课题综合性强,涉及到大量的在以住实验中没有涉及的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和磨合,最终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一课题,对课题如何分解,预期结果是什么等关键科学问题。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培养的科研意识,在后来的毕业实验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均能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技术路线设计合理,实验方法可行性好,预期的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2丰富科研知识

科研知识包括一般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是培养科研素养的基础。本科生的知识面通常相对狭窄,对科学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课本,对课外及前沿性的知识知之甚少。如在“天台铁线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课题中,学生对该物种的了解极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后才逐渐认识,并对天台铁线莲及其近缘种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同样,他们对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均缺乏了解,通过基础知识讲解和文献评述,基于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参赛队最终选择ISSR作为主要实验方法,之后还主动查阅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献。经过6个月的强化训练,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知识的积累让他们受益匪浅,为后续的“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小研究生项目”和“校立项目”的成功申请起到了积极作用。

2.3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利用科学方法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是培养科研素养的关键。实践证明,学科竞赛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动手能力方面,能独立完成引物设计、试剂配制、仪器的简单调试及故障排除;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加样方法准确,仪器使用规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酶活性测定中,由于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参照,在实验条件的摸索阶段出现了多次失败,通过文献查阅,进行了近百次的尝试,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经历学科竞赛的学生,在综述写作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能熟练查找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并加以提炼和引用,写作较为规范,文章质量较高;近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多篇文章还获得校学生科研奖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和考上研究生后,能迅速找准自己的科研方向,利用单位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科研。

2.4科研精神

科研精神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身认识形成的从事科研工作的品质,是培养科研素养的保证。通过学科竞赛,不怕苦累、不怕寂寞、严谨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均能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在“天台铁线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课题中,由于植物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中,而且数量什么稀少,在寻找这一物种时,每隔1-2天就要徒步15-25公里的山路,不少学生能够坚持到最后,在他们的带动下,另外的学生在后来的采样工作中主动要求参加。省生命科学学科竞赛历时5-6个月,整个暑假需要在实验室或者野外度过,虽然最初个别学生不理解,但最后都能留下来完成所有的采样、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另外,经过学科竞赛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很大提高,在后续的项目申请和科研活动中,能积极组队共同完成课题的所有环节。

3.讨论

学科竞赛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载体之一,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高校的“质量工程”。Tian等[2]认为提高科研素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网络教学和基础医学BBS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新颖的学习方式能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通过实施STARS(Scientific Training by Assignment for Research Students)项目,能培养学生学会多种与科研相关的技能,大大提高大学生课题设计和科研动手能力[3];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他们的阅读文献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参与科研项目后,对学生的职业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4]。

张开洪等[5]就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管理体系不健全、指导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差及学生参与面小等因素,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蔡苇和符春林[6]在阐述本科生科研素养内涵和培养基础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基于项目的材料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并在相关专业中得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问题已受人们重视,其培养途径有待深入探讨。占梅英[7]通过实施“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科研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提升了学生整体科研素质。

严薇等[8]从教学改革、教学水平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学科竞赛功能,指出了学科竞赛与教育教学的辩证关系,提出确保学科竞赛功能实现的保障机制。.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可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在科研素养培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受2013年度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GZ13006)资助。

参考文献:

[1]Barnard CJ, Gilbert F, McGregor P. Asking questions in Biology: A guide to hypothesis test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presentation in practical work and research projects [M]. Harlow: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7

[2]Tian YP, Xiao WG, Xiao L, Li CR, Liu YL, Qin ML, Wu Y, Li HL. Improvement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in histology learning using interactive web-based programs [J].CORD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1,1:684-688

[3]Finn JA, Crook AC. Research skills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the pedagogical approach of the STARS project [J].Bioscience Education E-journal, 2003, 2: 1-7

[4]Gonzalez-Espada EJ, LaDue DS.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NWC REU Program Compared with oth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s [J].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2006,54(5): 541-549

[5]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0,58(2):214-216

[6]蔡苇、符春林.项目材料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研究[J].学术探索,2012,9:138-185

[7]占梅英.探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关于实施“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46-150

[8]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2): 107-109

知识竞赛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52-02

机械专业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对学生的动手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相互结合,因此,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深入人心,工程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对专业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关键。企业在高校的招聘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进入公司后能够缩短过渡适应期,较好地融入公司和社会活动。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众多学者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课外的科技实践活动做了大量改革和尝试,以培养机械专业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行业实践经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机械类学科竞赛的特点

在机械工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和创新已经深入人心,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和创新的科技活动,国家组织了众多大型机械类全国比赛,有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以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这些比赛内容覆盖面广泛,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和动手实践性,同时在创造创新的空间上也有很大的拓展,综合了机械设计、力学、制造学、工艺学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对模型进行设计和建模,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完成零件的加工和装配,真正意义上实现作品的独立自主化,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全面培养应用实践能力和发明创新意识。

二、学科竞赛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实践改革1.注重竞赛过程对理论专业知识的综合和应用

创新和实践的源泉来自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创新和实践又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机械学科竞赛中设备的设计和制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几何制图、材料力学、互换性等,加大学科间的相互交融,学科竞赛有利于对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很多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片面和零散,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不能从根源上掌握知识的精髓,譬如对三维软件的学习,很多学生对零件和装配图的画法很熟练,但是缺乏实战演习,只是为了建模而建模,不能综合考虑后期的修改,或者图纸不考虑加工环节,忽略图纸对设计意图的体现等,不能从设计加工的角度来建模和设计二维图纸。通过学科竞赛,建模的目的是加工制造,学生在反复修改和反复受挫折之后,会深刻体会到三维模型建立的真谛,减少不切实际的想法。

2.注重竞赛中工程实践的锻炼

工科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工程实践经验,在学校工程实践机会太少,一般就是实验室仪器的操作,金工实习短时间的车间操作,能够具备设计思维和知识能动性的实践机会太少,但学科竞赛提供了这么个平台。机械创新大赛以及挑战杯等赛事,要求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并制造设备,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书本原理等构思设备的方案,然后通过三维软件建立设备模型,制出二维工程图,根据自己的图纸以及设计方案自己制作加工,设备组装完成后,进行设备的调试。整个流程下来,学生能够进入一个企业工作环境,切身感受工作氛围,积累设备设计加工的行业经验。同时,对PROE、CAD等机械软件也进行了实战积累,加深了对软件知识的把握。

3.注重竞赛中设计的创造性和应用性

学科竞赛的产品设计和工程产品设计还是有一定区别,学生工程实践经验少,不能和企业成熟产品设计相提并论。学生的产品设计一般注重设计的概念性和使用价值性,即产品的创意和潜在的社会价值性。因此,竞赛作品更多关注学生设计时表现出来的创意和新颖度,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拓展和培训。教师在指导竞赛工作时,要注重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来源于生活,注意观察生活中方方面面;同时创新也是知识的拓展,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发展,拓展自己的思路;对别人作品的揣摩和研究,积累创新经验,从同类创造上发展自己的创意,等等。在机械学科竞赛中,作品的指导要侧重于创造性和产品的社会使用价值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

4.注重竞赛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科技的发展都是团队合作的智慧体现,学科竞赛往往强调团队合作,团队能力的也是创新实践的一个关键因素。立足于整体设备,机构设计再分配到个人,个人设计再进行综合,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的锻炼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竞赛中团队的合作也是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实践,企业中项目的设计都是众多工程师齐心合作的结晶,因此团队合作也是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设计实践。每个人的设计思维都有差别,团队的合作有利于新思维和新方法的诞生,这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竞赛的作品设计团队意识很强,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就特别强调学生组队参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作品的设计建模过程中,需要大家相互沟通,整理好思绪,共同完成模型建立,同时加工制作需要更好的配合,不仅能提高设计效率,也能提高设计的质量。

三、结束语

机械学科中的竞赛大致相当于企业的一个创新项目,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付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对整个专业知识更深层次地应用和综合。学校能够培训学生工程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机会有限,学生只能从按部就班的实验设备里摸索,或者从实践短暂的金工实习中积累经验,这些课程时间有限且过于程序式化,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意。从实践和创新环节上分析,学科竞赛覆盖面广,实践时间较长且和工程设计接触比较紧密,具备与时俱进的内容和主题,从模式以及过程中更符合工程实践,对学生的培养也更透彻和深入。以学科竞赛作为机械类专业实践环节,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发明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行业经验积累,有利于全面培养工科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焕,招晓荷.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 (10):161―162.

上一篇: 环境执法行政论文 下一篇: 园林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