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发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2:44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1)

2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2.1贵州省物流发展整体环境不断优化

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对于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在公路网络方面,上海至云南瑞丽、重庆至广西北海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干线与贵阳交集,另外厦蓉高速公路贵阳段、扎南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将逐步建成;在铁路网络方面,川黔线、湘黔线、黔桂线、贵昆线四条铁路交汇于贵阳,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也已建成,极力打造“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路网建设。2013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09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84公里;在航运方面,以贵阳机场为中心,并且在贵州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将贵阳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遵义机场等建设列入新开工项目中。

2.2贵州省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

贵州省作为特色农产品大省,对发展各种农产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像马铃薯、反季节蔬菜、辣椒、茶叶、中药材、酒类等年销量在不断上升。特别是茶,贵州茶园面积已达611万亩,茶园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一位,全年茶叶产量13.6万吨,总产值105亿元,综合产值152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四位,有机茶园16.35万亩,居全国第二位。虽然贵州省有极具特色的这些农产品,却由于缺乏相应的冷链物流做支撑,使这些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损耗,无法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农户和消费者都受到了影响。所以,为了使贵州省的特色农产品走出贵州、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发展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以降低农产品的损耗、保持原有价值。

2.3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贵州省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贵州山海云关冷链食品加工物流园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物流园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施设备最先进的冷链物流园,采用技术遥遥领先的的螺杆式压缩制冷,使温度控制在18℃以下,确保农产品的新鲜。贵州佳航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在贵州冷链配送业务方面公司是同行业的领头羊,现公司已经与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厦门多美味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贵州省还拥有一批技术先进的冷链设备制造商,贵州冰城雪缘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专业从事装配式冷藏库、冷冻库、速冻箱的公司。贵阳观山湖阳雪制冷设备公司、贵州祥雪制冷设备公司等也都促进了贵州省冷链物流的发展。

2.4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节点不断完善

贵州省的物流节点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数量在不断提高,分布区域不断的扩大。开展以贵阳为冷链物流的中心城市,以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重要节点城市,以六盘水、兴义、毕节、铜仁为周边的网络结构,积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虽说还没有十分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但正在建设中的黔西南州农产品批发市场、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大型批发市场、贵州农特产品批发市场、遵义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将为其发展冷链做好充足的准备。

3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3.1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贵州省的物流设施设备整体上比较落后,物流过程中所需的运输车辆、仓库比较少,而专业性的保鲜冷藏冷冻车辆、仓库更是少之又少。物流企业规模特别是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薄弱,物流的社会化程度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功能较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3.2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调查显示:贵州省80%的物流企业没有使用信息系统;使用电话方式的企业达到100%;使用邮件和纸质的方式企业达到60%,这样的信息化水平严重阻碍着贵州省冷链物流的发展。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传递不通畅,物流各个环节的信息无法共享,特别是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无法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一体化监控、生产区跟主销区的不对称以及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出现断点,这造成了农产品极其严重的损失。

3.3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方式单一

贵州省农产品目前的流通方式就是农户采摘完之后,经过一级又一级的传输,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的流通方式使农产品始终处于常温状态下,造成了极高的浪费,每一个环节都会至少加价5%~10%,这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3.4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贵州省的大部分物流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能够胜任现代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这表明冷链物流意识淡薄,各大高校对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4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4.1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众所周知,冷链物流设施(冷冻库、冷藏库、保鲜库、冷链运输车等)的建设成本比普通物流高很多。对于贵州省这个相对比较落后的省份来讲,首先贵州省政府应该在财政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冷链物流的建设,并对这些企业实施相应的信贷政策还有优惠税收政策;其次可以实施“引进来”政策,既然贵州省不太发达,那就引进发达城市的冷链物流企业特别是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进驻贵州省,凭借贵州省众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与其达成合作,这样既可以加强贵州省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又可以把贵州省的农产品推销出去。

4.2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根据贵州省目前的状况,贵州省的物流企业应该借着贵州大数据的春风,以大数据为平台,加快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再有“数字贵州”、“三网融合”等的逐步建设,为冷链物流信息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以贵阳市为例,可以在花溪区石板镇这个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一个农产品冷链信息平台,如图1: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为农户、销售商提供了一个供求信息窗口,其中MRPII和ERP的应用使农户不再盲目生产,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生产计划,也为销售商提供了货源信息,实现跨地区的采购和销售。GPS/GIS/RFID/EDI的应用使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实现实时的监控,使农户和需求方随时了解农产品的动态。特别是RFID技术,实现了农产品各阶段信息的可追溯性,增强了食品安全,确保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4.3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方式多元化

农产品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根据贵州省的发展情况,本文总结了以下三种方式,如图2:物流、信息流信息流、资金流农产品冷藏收购点超市餐厅020模式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消费者零售商储存分拣包装配送加工农户农户农户建在农产品产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冷藏车冷藏车123图2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从农户到农产品冷藏收购点再到超市、餐厅最终到消费者手中,加入农产品冷藏收购点是因为考虑到贵州省的农户一般都是小规模的,如果直接进行农超对接、农餐对接比较困难。而冷藏收购点相当于冷库站,把周围农户的农产品收集并冷藏起来,进行简单的分拣、加工、包装,然后直接送达各个连锁超市、餐厅的冰柜里。这样不仅使生鲜农产品实现了从生产源头到最终消费者的全程冷冻,保持了价值、减小了损失、实现了增值,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这种方式适合于收购点所在的市、县,距离不宜过远。第二种方式是通过020模式,运用“社区+生鲜+020”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将生鲜农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线下可以采用在市内各个小区门口布网点,小区店内只需要摆放少量的农产品样品,店内摆放更多的是带有二维码的画有农产品图片的卡片,消费者只需要在上下班时在网点内用手机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轻松下单,增加消费者的线下体验;线上可以设立鲜活农产品网站,如“淘菜网”、“水果园”等网站,同时可以开发包装套菜、篮装水果、盆栽观赏菜等农产品,给高、中、低消费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电脑、手机APP或利用公众微信号上进行挑选购买,生鲜农产品就可以由派送员直接在消费者规定的时间内送达。这样的方式要求后台有十分专业的冷链物流作支撑,这也为贵州省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提供很好的思路。第三种方式加入了专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在收购点进行简单的预冷后,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化的保管运输,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把贵州省的农产品运输到本省的各个市、县,还可以向其他省份运送。

4.4大力培养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

贵州省的专业物流人才缺乏,冷链物流的人才更是匮乏,所以要加强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其冷链物流的发展。首先要鼓励贵州省的各个高校开设有关冷链物流的相关专业,加强理论知识,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与贵州省的物流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企业结合,鼓励学生去参观、实习,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贵州省的冷链物流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定期培训,可以要求一些冷链方面的物流专家来企业里指导,或者把员工送去发达城市甚至国外去学习先进的冷链技术、知识,培养综合性的冷链人才。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2)

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政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如加拿大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对国家铁路公司补贴、改制和相关政策扶持,使其成为目前北美地区效益最好的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同时建立了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形成了与国家经济发展协调的冷链物流网络。

1.2完善相关法律及标准,保证冷链物流质量

冷链物流中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出现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发达国家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有国家或行业标准,并有专门机构管理。对涉及到冷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每一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对标签、容器和包装等有关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允许含量进行规定。由于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冷链物流体系的运作管理,国外冷链物流处于国家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另外,通过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冷产品市场准入,保证冷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直到最后消费环节的质量。

1.3先进设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各国冷链物流企业依靠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提升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第一,在原材料提供环节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或操作规范,保证冷链物流起点的质量与安全。第二,使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第三,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对冷链物流实施全程温度控制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全国冷链物流的供求网络联结起来,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2、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第一,国家鼓励大型零售企业自建冷产品配送中心,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并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国家也不断推出绿色食品认证、“菜篮子工程”等各项质量标准和政策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第二,国家出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并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建成相对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都要大幅提高,同时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将大幅降低。还提出了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等八项重点建设工程。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第三,目前,有关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将逐步展开,全国范围内的冷链物流标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类、肉类、禽类、速冻食品、冷饮等需求逐年增加,冷链物流决定了生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冷链物流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2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2.1冷链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在运输方面,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存在严重不足。公路冷藏车占货运车辆比例仅为0.3%左右;铁路冷藏运输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冷藏运量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由于冷链物流对设备、技术的高要求,加之冷链运输管理的复杂性和低效率性造成我国冷链运输成本过高。在仓储方面,由于制冷技术落后,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冷产品生产和零售企业损失。另外,我国冷库结构不合理,布局分散,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其中也有蔬菜和果品的冷藏,冷库的类型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的冷库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先进设施和技术的引进困难,投资利用率较低,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偏高。2.2.2尚未形成系统的冷链物流体系由于历史、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整体冷链体系还未形成,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十分明显,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能监控冷产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致使冷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影响我国食品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2.3缺乏监管机制、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冷链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对我们队冷链物流环节的监督往往只能在各个物流节点的冷藏仓库进行,一般只能检测冷库的温度是否达标。而对于运输过程温度是否达标无法做到很好的监督和检查。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导致冷链物流市场以牺牲冷产品质量为代价的无序的恶性竞争,进而侵犯消费者权益,甚至造成人身伤害,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危害。目前,国家还没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可供冷链物流参考执行的标准,尤其是在冷链运输的过程中,还没有与此相适应的跟踪监控体系。2.2.4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不到位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滞后,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缓慢和信息技术落后,冷链物流的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都难以保证。多数冷产品提供商只能是自行经营,或是部分外包。据统计,企业自营冷链物流占到了物流总量的80%左右,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很难体现,阻碍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冷链物流服务很难实现。2.2.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冷链物流技术含量高,作业难度大,比普通物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需要冷链物流人才具备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但目前在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几乎空白,最多也就是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及一些简单的冷链知识。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尤其缺乏懂冷链技术和管理、冷链物流操作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制约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3、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发展我国冷链物流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3.1强化政府支持,健全冷链物流市场

要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首先建设一个规范的冷链物流市场,保证良性竞争。同时要加强冷链物流供应链的整体规划与协调。政府需要加大冷链设施设备及信息化方面的支持。制定好行业整体规划行业规范,发挥行业组织沟通协调作用,如通过优惠补贴等鼓励措施,把企业与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投资,共同管理,从而进一步健全冷链物流市场。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冷链技术

政府需要加大对冷链物流方面的投入,如建立先进的自动化冷藏库,建设冷链运输网络,加快冷链物流发展。通过RFID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在运输过程中应用多温层技术,满足不同冷产品的不同保湿要求。储藏方面,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冷产品的库存情况,按时提货和补货,提高低温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3.3加速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体现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

由于冷链物流对基础设施、技术和操作要求都很高,成了企业物流的薄弱环节。由于高成本压力和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冷产品供应商愿意选择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体现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引导更多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冷链物流的潜力,发展冷链运输一体化服务体系。

3.4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如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商品包装标准等。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3)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医疗改革方案和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执行,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医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医药冷链物流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用药安全,也直接影响了医药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新医疗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1]。由于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当前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实际发展状况,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为例,依据产业共生的原理,探求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分析

生物领域是共生理论最初的发源地。共生理论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赖,最后形成一种多赢的共生关系的现象。经过后期的演变,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社会、经济等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共生理论体系,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共生理论谋求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区域企业积聚体整体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三次产业均有所涉及,各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产业共生理论能够将医药冷链物流涉及到的各个企业看成共生单元,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清晰地理清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很好地依据这些关系分析各企业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2]。将产业共生理论应用于分析医药冷链物流,可以对其共生结构产生清晰的认知,找出阻碍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其发展对策。基于产业共生理论,本文将从医药冷链物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其共生结构。

(一)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共生分析主要着眼于医药冷链物流个体、多个医药冷链物流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药冷链物流所处的共生环境与模式。从产业共生的组成结构来看,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中的主体部分,还包括医药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防疫站药房、卫生所药房等。共生环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生存环境,不仅包括冷链物流上下产业链的环境,还包括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而共生模式则是指医药冷链物流内外的联系方式,其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各医药冷链物流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

(二)中观层面

本文从整个医药冷链物流的总体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中观层面的共生分析。中观层面的共生模式表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进程的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医药冷链物流与乡村医药冷链物流构成的共生系统。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环境分析则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中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地域共生相比,宏观层面的共生环境研究则扩大至经济层面上有关联的各行各业,即表现在医药冷链物流内生的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在医药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及与之有广泛联系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制剂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之间的联系。

二、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仍显稚嫩,其功能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

(一)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药品冷藏需求空间广阔

据统计,2014年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3.16万亿元,而江苏省2014年该产值达7053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3654.5亿元,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医药品中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所有疫苗、部分活菌制剂、部分眼用制剂、部分抗肿瘤药品等均需冷藏储存与流通,这给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高度关注

物流产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江苏省政府关注的重点。2010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确保通过不断强化药品冷链管理来保障冷藏药品的质量。近年来江苏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旨在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营管理中。

3.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

医药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它对基础设施投入、物流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都很高[3]。目前江苏省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医药冷链物流高质量、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二)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共生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微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医药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这三个方面。交通设施方面,江苏省属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导致物流运输网络不畅。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和冷库方面,冷藏车和冷库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冷藏技术落后,低温冷库机器人的普及率较低,使得冷库仓储及配送作业效率低下。

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高校相应的专业教育无法跟上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其中,医药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领域中一项新兴的技术型产业,因此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尤为明显。同时,高校在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成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需要。

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等未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冷藏药品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无法实现,因而无法达到冷链运输的全程智能可追溯化,从而导致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无法从温度监控系统随时获知冷藏车和冷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医药品冷链运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中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城市医药冷链物流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差异化过大。城市医药冷链物流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冷藏设备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能够保证医药品的冷藏效果。但是,农村医药冷链物流的设施、装备与交通状况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使得冷藏药品的运输时间大大延长,冷链断链情况次数增加[4]。这种城市―农村封闭式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的情形,直接导致医药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

3.宏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断层现象。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推动。首先,医药冷链物流的源头是制剂工业,也就是说在各类医药品制成之时就应该进入冷链过程中,因此制剂工业与冷链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式微也使得冷链中的冷藏设备的性能难以达到冷链物流管理的要求;最后,有关医药冷链物流的文化产业裹足不前,很少有人了解并且认同医药冷链物流。这些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断层现象直接影响了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存在区域壁垒。资源是一个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的优化路径

基于产业共生视角,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要从不同的层面选择适合的优化路径,才能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协调产业链内外部共生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医药冷链物流就是一个共生系统,主要是依靠协调产业内外部的共生关系来推动医药冷链物流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1.大力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对于江苏省的道路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大力建设来改善道路和交通设施的防堵塞能力。首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大范围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和通信效率,让司机能随时随地得到交通信息;其次,在冷藏硬件配置上,应该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冷藏设备。但为了节省成本,提高装备利用效率,可以鼓励物流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药品市场上小批量、多品种货源运输[5]。

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教育

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讲授冷链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高校还可以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更要注重企业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强化其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内扶外引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一体化的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RFID、GPS等信息技术的推广程度,使得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对各种类型的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控,实施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冷链医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从中观层面上来说,江苏省需要构建城市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共生关系,不能再各自封闭式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城市,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不断改变这种结构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改善农村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有选择性地在农村的交通便捷处兴建冷库与冷链设施,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冷链运输与配送。同时还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互换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三)改善与三次产业的联系和资源分配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与其他三次产业间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其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孤立发展。同时,要理清、优化产业间的资源分配。

1.改善与三次产业间的联系

当前,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与三次产业的断层现象较之城市医药冷链物流要更加严峻,主要是文化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断层现象导致鲜有人知道医药冷链物流这个专业名词,更遑论去了解、支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认识到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其次,对于制剂行业而言,能否完全实现全程冷链,则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最后,装备制造业则需要企业不断借鉴、研究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的技术并持续创新与实践,这样才能在硬件设施上支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合理分配资源

江苏省内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分配的竞争尤为激烈,资源的分配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政府相关部门依照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要促进相关行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将大大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但仍有隐患重重。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的,其拥有着广泛的内外部共生关系,从产业共生的视角看待这个行业,大力促进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内各个环节、与其他相关三次产业间乃至与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开展彼此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是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研究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5(27).

[2] 王玉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16).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4)

[7]王寿全.福建省果蔬物流系统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州大学,2008.

[8]杨芳,李梅芳.中国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J].学理论,2011(22):89-91.

[9]张雪莉,韩茜,张欣,贾立平.河北省鲜活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36-3137.

[10][1]陈达.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2:112-114.

[11]赵芳妮.农产品冷链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2]王玉侠.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3:80-82+84.

[13]于怀智.山东省冷链物流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

[14]王赫男.河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5)

引言

随着现代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加大,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此,在人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需要储存适量的熟食(或速冻)物品用来节省用餐时间,以适应节奏的变化。这也使得社会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加工、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使速冻食品业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因此,食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得到认识。

1.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我国的食品冷链起步于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1982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诞生了我国食品冷链的雏形。30多年来,我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易腐类食品年产量差距都相当明显。资料显示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用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每年的冷链物流所造成的损失至少750亿人民币。

2.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同时,由于欠缺专业冷链知识及配套措施而盲目跟进,造成许多无谓的损失。

2.2与食品冷链相关的国家标准目前仍是空白

目前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主要依靠的法规标准是1988年颁布的《速冻食品技术规程》和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地方标准《食品冷藏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在冷藏标准制定上的滞后是整个冷链行业落后的重要因素,在监管上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我国有相当多的一批食品物流企业无法经营。

2.3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介入少

我国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2.4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及技术陈旧落后

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特别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

3. 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3.1加强食品冷链的整体规划研究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我国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3.2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提高质量

针对食品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制定以GAP、GVP、GMP、HACCP、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3.3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的生产商愿意选择能提供完整冷链的第三方物流来外包自身冷链物流业务,这种市场需求必将催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3.4提高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技术水平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冷链物流技术含量高,要加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全面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如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

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速冻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已迫在眉睫,论文探讨了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对能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Masahiro Saito,Masayuki Sato,Katsuhiro

Sawada.Variation of flame shape and soot emission by applyin g electric field[J]. Journal of Electrostatics. 2010, (4): 10~15.

[2] 顾茜姣,苗艳芳.食品冷链的发展方向[J].制冷技术.2010,(3):23~24.

[3] 黄成洲,谢如鹤.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9,(5):37~39.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old-chain logistics is one of an important sector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erefore, it also needs clustering effect for getting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such as low cost, high efficiency and so on. Firstly, take the state-of-the-art in Chinese cold-chain logistic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luster research on this sector. Then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clarify methods of cluster identification. Submit a two-index method and research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embryonic stage in cold-chain logistics cluster, particularly, in Eastern China and get five conclusions. Finally, analyze the shortage of this research and give the next step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ld-chain logistics; logistics cluster; cluster identification; two-index method

0 引 言

自201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居民总体收入逐级稳定攀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水果、蔬菜、肉禽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和乳制品等一系列农特产品的需求和产量逐年上升,特别是跨境电商和生鲜电商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也不断刺激着人们对高品质生鲜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上海福喜“臭肉门”、山|“毒疫苗”等一系列冷链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警钟。但总体上,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注重政策环境的建设以及具体政策的落地,将主导权逐步交还给企业,加强自身的监管职能;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再执着于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冷藏车辆等设备的购置,而是更多的从战略层面思考,增强运营能力,拓展思路寻求转型升级。由此,本文选取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用集群视角,探索可能业已存在的冷链物流集群雏形,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冷链物流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需要特别的运输工具,是生产、加工、预冷包装、贮存、运输配送、销售等环节始终处于合适的低温环境,是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例非常高的一种特殊供应链[1]。

在我国,“冷链”的概念从无到有,冷链物流行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初具规模。截止2016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冷藏车增长约17 000辆左右,冷藏车保有量突破9.4万辆;全国冷库新增390万吨,冷库总保有量达到3 710万吨,同比增长11.76%;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各项指标都达到发改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制定的目标并略有超出。但是,长足的进步并不能掩饰住当前冷链行业依然问题多多的现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发展不平衡。受地域、天气、消费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中部和东部对于物品冷藏、冷冻的需求增长较快,东北和西北则相对较慢,冷链物流市场化水平和集中度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2)人才缺口大。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国内相关人才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司机和冷库作业人员都相继匮乏,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降低人力和管理成本,也造成在新技术研发的进程上推进较慢。

(3)高价位的冷链消费习惯仍未形成。冷链物流相对于其他物流分支行业有着较高的成本,特别是在生鲜电商领域,目前更多的还是靠价格战和补贴来获得短期客户。

(4)冷链标准落实不到位。尽管在国标委、发改委等标准主管部门的牵头下,冷链物流的标准门槛已初步建立,但在实施过程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因为全程冷链标准的实施必然带来成本的提升,使得许多中小型企业失去了在价格上的竞争力,所以造成许多企业并未按国家标准执行冷链运作。

(5)第三方冷链易断裂。目前国内大部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从事仓储和运输环节,从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未能完成一体化配送,冷链环节过多导致运输效率低下。同时,整条冷链上的两端“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还未得到很好的重视,生产或采摘后的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等级划分、包装加工等冷链技术尚未充分普及。

2 冷链物流集群研究对于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现如今,集群理论已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在许多国家集群被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应用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境之中[2]。同样,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产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分支行业,对其进行集群研究也是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课题。

冷链物流集群形成可以带来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竞争优势。同时,在其成长过程中,规模经济性还有助于形成技术、知识、金融等多方面的外溢效应,由此触发和推动更大规模的集聚、更多的创新以及更大范围的多元化冷链产业发展;而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又能进一步增强集群内各类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对冷链物流开展集群研究可以帮助其逐步地向多方面发展,包括: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一部分;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的“蓄水池”;成为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基石”;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以及成为促进全球化的“扁平器”。

3 相关文献综述

3.1 冷链物流相关研究

冷链物流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农产品物流工程”的关键支撑点之一。冯健(2015)在搜集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相关专利、期刊和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图谱、定量测度和文献计量等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将该产业的历史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形象化的呈现,也反映出我国冷链物流产业主要是在农产品和食品冷链两大领域具备一定的集中优势;而在国家长期的物流政策扶持下,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和冷链物流技术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来自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的创新也开始引起企业大量的关注[3]。自冷链概念兴起之后,诸多学者分别对不同省、市、地区的冷链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4-13]。其次,对于冷链物流的评价、决策、成本、配送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如冷链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14]、冷链物流配送的绩效评价[15]、冷链物流的外包决策[16]、冷链物流配送联盟的利益分配[17]、京东的冷链物流成本控制[18]、生鲜电商的冷链物流配送模式[19]、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北地区冷链物流中心选址模型构建[20]。第三,冷链物流的技术研究依旧保持平稳的增长,国内外学者都有对冷藏冷冻技术[21]、冷链的实时监控[22]、节能降耗[23]、服务平台构建[24]、RFID和WSN的应用[25-26]等问题开展研究。第四,冷链物流的研究也呈多元化发展,对于冷链的金融模式[27]、冷链集群的产业形成机理[28]、网络优化[29]、标准化体系构建[30]等问题均有涉猎,同时在冷链物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供应链管理――“冷链管理”也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3.2 物流集群相关研究

物流集群与物流产业集群是两个略有区别的概念。物流集群不仅涉及物流产业本身,还包括需要物流服务的加工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以及与它们相关的金融、教育乃至政府等机构;另一方面,除了与产业集群具有相似的竞争优势之外,物流集群还因其鲜明的服务增值性带来外溢效应,伴随着具有的“正反馈”式放大机制形成了独特的运作优势、产业优势及社会经效益[31-33]。物流集群是三种要素的集群,一是物流运作主体、物流装备与技术的集群;二是与物流相关的产学研的集群;三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文流“五流”合一的服务供应链的集群[34]。海峰等(2016)对物流集群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辨析,揭示了其特征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35]。Rivera等(2014)运用“双因子标准”对物流集群进行识别,同时借助集群内的就业增长情况进行验证[36]。相类似,Chhetri等(2014)通过研究与物流相关的人员就业情况识别出物流集群在墨尔本西部和南部地区集聚[37]。对Keller等(2014)提出一个预测支持系统概念模型用于促进德国物流集群区域创新[38]。Wang(2015)运用MAEI模型衡量物流集群的聚集水平、与外界资源的关联程度,以及对物流集群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而达到整合供应链和扩展价值链的目的[39]。

但在国内大多数学者眼中,“物流集群”还是被认为是“物流企业集群”或“物流产业集群”的泛指或是模糊简称[40]。所以,国内大部分的物流集群的研究还是以物流产业集群为主线进行开展,从“产业集群”这个基本概念出发,添加物流产业化“要素”后进行拓展与延伸,从研究视角看其代表性论断大致可归为“区域经济发展视角[41-47]”、“社会物流资源整合视角[48-51]”和“专业或特色物流突出视角[52-58]”三类表达。另外,在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框架下,可对整个周期或周期中的单个演进阶段开展研究。多集中在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59-64]、升级和创新[65-69],以及相关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70-74]等三个方面。

4 冷链物流集群识别方法概述

对于冷链物流集群“雏形期”的判断,关键是能够发现在哪些区域存在冷链物流活动的集聚现象。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集群的识别总体上可以有三种思路[75],十种辨识方法可以选择运用[76]。但使用较为广泛的还是那些可以反映产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程度的“指标”型方法,如: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横向聚集区位商(Horizontal Clustering Location Quotient,HCLQ)、空间基尼系数(Locational Gini Coefficient,LGC)、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产业地理集中指数(Ellison-Glaeser Index,EGI),等等。Duranton和Overman(2005)也曾将这些“指数”划分为三代[77]。

LQ的使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其对数据量的需求相对较小和计算简便,迄今为止仍被国内外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程度的运用,但该方法无法识别集群的数量、规模和组成,注重的是静态分析,对不同产业间的互动性和关联性描述不足,所以难以发现小规模、新兴的集群。为此,Fingleton等(2004)提出了HCLQ即在区位商的基础上给予一个反映规模的指标,体现出集群对于所在区域的相对和绝对重要性,通常考虑采用“就业数量(the number of jobs)”这一指标,观察实际的产业就业人数是否超过在理论上形成集群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即LQ=1时的数量)[78]。

LGC是在基尼系数的基础上用于判定某一地区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一般使用就业人数或产值进行测算,但它无法判定集聚是来自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是自然地理条件。HHI则是用来测量行业内企业市场的集中程度和企业规模的离散程度,能够反映行业内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但是相关的企业详细数据不易获得,即使得到也存在着含义不够直观的情况,它更多的是一个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标。由此可见,从本质上来说,LGC和HHI都不能提供关于集群具置的信息,其地理意义不足,所以两者并不适用于冷链物流集群的识别。相对前四种方法,EGI最为复杂,却能够较好地反映某行业地理集中的具体地区以及该行业内企业的分布情况,但是它对数据量的要求较高且只反映地区规模分布的一个方面,不能反映最大几个地区的个别情况,代表企业数量的N取值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结论。

5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思路

对于冷链物流集群,亦或物流集群的识别,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能否反映出物流活动的集聚;(2)能否指明集聚的地理位置;(3)能否说明在地理区域范围内集聚的程度;(4)能否确认集聚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的存在而引起的;(5)所需的数据是可获得的,并且识别过程也是可重复的。Rivera等(2014)就曾提出使用“双因子标准”即“横向聚集区位商(HCLQ)”和“物流机构参与指数(Logistics Establishments Participation index,LEP)”进行物流活动集中度的衡量,HCLQ可以反映物流活动的集聚位置和集中程度,LEP则能确保集群的产生是由于外部规模经济,而且这两个指标计算所需的数据也相对易获得,只需就业人数和物流机构数量。由此,本文在这两个指标的基础上开展对冷链物流集群“雏形期”识别的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技术性调整。

5.2 研究方案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本文的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一方面,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一个特定的细分行业,仍脱离不了物流业本身的发展,所以本文的研究先从物流集群入手,运用HCLQ方法确定华东地区主要城市中存在的物流集群;另一方面,从冷链物流链条的上、下游来看,上游是冷藏冷冻装备设计和制造商,下游是干线运输、冷库运营、城市配送,所以本文的研究同时运用LEP方法,进一步识别出可能存在冷链物流的城市。HCLQ和LEP的具体阐释和技术性调整如下:

(1)HCLQ

HCLQ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HCLQ■=E■-■■

E■为城市i某产业就业人数,为在理论上城市i某产业形成集群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即LQ=1时的数量)。HCLQ■>0意味着城市i某产业在研究区域范围内有着相对较高的就业集中度,其具体差值则反映出集聚的规模。

(2)LEP

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细分的结果,对于有的物流企业来说可能也只是其中的一项业务,所以只通过物流行业就业集中程度还不能充分识别冷链物流的集聚情况,从而需要LEP这个指标做进一步的研究。

LEP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LEP■=■

es■为城市i某产业机构数量,ES为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某产业机构总数,本文中es■和ES则是指冷链物流上、下游相关机构。LEP的判定值取0.001则是参考Rivera等(2014)和Babbie(2009)[79]的研究经验获得。

5.3 数据来源

由于通过查阅多种统计资料发现在我国行业的分类当中,物流产业至今仍没有被列为独立的行业,而且在《中国物流统计年鉴》中也缺乏关于物流从业人员的数据。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物流产业的核心部分,在我国“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的增加值也达到了整个物流产业增加值的80%,基本能代表我国物流a业的发展状况,其相关统计数据大致可以反映物流产业发展水平[80],因此,本文在对HCLQ的计算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LEP计算所需的冷链上、下游相关机构的数据则通过《中国物流年鉴(2016)》、《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6)》和互联网等渠道搜集整理获得。

6 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研究设计,以及多渠道的数据收集,获得华东地区主要城市的HCLQ值和LEP值,如表1所示。其中,L■为城市i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即E■;L■为城市i所有产业就业人数;L■为华东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L为华东地区所有产业就业人数;L■■为LQ=1时,城市i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即■■;es■为城市i冷链物流相关机构数量;ES为华东地区冷链物流相关机构数量。

根据表1中HCLQ和LEP的计算,以华东地区为研究范围、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群的分析结果与结论如下:

(1)在可获得数据的78个城市中,有68个城市满足HCLQ>0,63个城市满足LEP≥0.001,同时满足HCLQ和LEP判定值的城市则有59个,可见冷链物流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诸多城市具有形成“雏形期”的潜力。

(2)上海、南京作为全国中心城市有着自身的区位优势,其经济水平也较高,冷藏冷冻的市场需求也较大,再配以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技术与人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让物流产业进行集聚的同时,也促进了冷链物流的集中。

(3)副省级城市之间冷链物流集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同一个省份中,冷链物流只在一个副省级城市更具有集聚性,如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二者中,杭州的冷链物流集聚性强于宁波;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二者中,青岛的冷链物流集聚性强于济南。

(4)个别地级市具备较为明显的冷链物流集群成长潜力。如合肥和苏州,HCLQ值都大于50 000,LEP值都接近0.1,这得益于近些年这两座城市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较为全面的物流规划。特别是合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交通的大幅改善,以及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也将冷链物流工程视为重点工程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进行打造,这些都为冷链物流集群的发展带来契机。

(5)从整体角度来看,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物流产业集聚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相应的冷链物流集聚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江苏、上海、安徽、山东、浙江、福建、江西。但从行业角度看,华东地区的冷链物流集聚水平还是处于初级阶段,集聚优势还不明显。

7 研究展望

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提出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而华东地区冷链物流的发展对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华东地区冷链物流集聚水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若干发现。但物流集群本身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界,不仅涉及物流产业本身,还涵盖贸易、金融、信息、能源等相关产业,以及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公共服务领域,而且基于HCLQ和LEP的“雏形期”识别,只能表明华东地区相关城市有着出现冷链物流集群的可能,还不能代表就已经形成了集群优势。

另一方面,冷链物流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工程”和温度敏感型物资流转的关键支撑点,在目前对冷链物流集群研究不足,以及冷链物流本身还未形成很好的规模效益的情况下,还需要传统集群分析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来进一步验证集群的存在和动态分析集群的成长。而社会网络分析(SNA)的引入,弥补了仅注重竞争力分析这一传统集群研究中的不足,对集群内企业的网络结构和特性进行分析,更具微观性和操作性。

由此,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后期对于冷链物流集群的研究将从社会网络角度出发,视其为复杂的社会网络,运用相应的分析方法挖掘冷链物流集群的形成机理和成长路径,探索“放大效应”的内在机制,以期为社会资源配置、政府部门以及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 广东省物流业发展报告2014-2015[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213.

[2] Lazzeretti Luciana, Sedita Silvia Rita, Caloffi Annalisa. Founders and disseminators of cluster research[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1):21-43.

[3] 冯健. 我国冷链物流产业数据可视化发展研究――基于专利和期刊论文的统计[J]. 创新科技,2015,186(8):15-18.

[4] 陈耀庭,赖永贵. 基于SCP分析范式的漳州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研究――以漳州农产品为例[J]. 商场现代化,2012(5):20-21.

[5] 王侃. 天津市冷链物流现状与对策[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32(3):40-44.

[6] 肖长刚. 山东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对策[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2):54-55.

[7] 莫柏预.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物流科技,2013,36(5):92-94.

[8] 芦阳. 河南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 市场论坛,2013(3):76-77.

[9] 张进疆,陈永春,罗乔军. 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现代农业装备,2014(1):60-63.

[10] 吕昂. 宁夏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商贸,2014(17):74.

[11] 刘雪琴,白光裕. 津台冷链物流产业合作方兴未艾[J]. 两岸关系,2014(12):23-24.

[12] 杨芳琼,郝玉强. 重庆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 物流技术,2015,34(1):68-70.

[13] 郭真,梁雪梅. 广西北部湾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基于AHP方法[J]. 中国市场,2016(41):33-34.

[14] 李金峰. 冷链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 现代商业,2016(29):104-105.

[15] 刘茜. 冷链物流配送绩效评价综述[J]. 中国市场,2016(2):44-45.

[16] 陈镜羽.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决策研究综述[J]. 物流技术,2014,33(12):187-189,233.

[17] 王为民. 冷链物流配送联盟的利益分配研究[J]. 经营与管理,2016(12):126-128.

[18] 闸筱蕾. 京东冷链物流成本控制问题探讨[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9] 陈世正. 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2):87-89.

[20] 夏晶,黄凯. 基于BP神经网络西北地区冷链物流中心选址模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45-50.

[21] 王金妹. 高级计划排程与冷链物流研究文献综述[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30-35.

[22] 闫建成,薛伟. 冷链物流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信息技术,2016(11):97-101.

[23] 何霞,健勇. 冷链物流的节能降耗问题研究[J]. 食品工业,2016,31(11):243-248.

[24] 付晶. 冷链物流服务平台构建过程弈行为研究[J]. 当代经济,2016,11(33):66-69.

[25] 宋作玲,邱晓雨,徐杰. 基于RFID技术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构建[J]. 物流技术, 2016,35(10):12-14,57.

[26] 罗珩,陆伟奇,于梅,等. WSN技术在冷链物流动态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 物联网技术,2016(10):18-22.

[27] 姜方桃,王露露,薛晶晶. 冷链物流金融模式探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6:74-75.

[28] 成耀荣,张蜊彬,陈悦. 冷链物流产业形成机理及其发展潜力评估方法[J]. 科技管理研究,2016(19):141-144.

[29] 侯淑婕. 关于冷链网络优化的文献综述[J]. 中国市场,2014,40:40-41,51.

[30] 鲁庆尧,马伟华. 物流管理体制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1):96-97.

[31] Elbert R, Schonberger R. Logistics Clusters-How Regional Value Chains Speed Up Global Supply Chains[C] // Rapid Modelling for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Springer London, 2009:233-245.

[32] Sheffi Y. Logistics clusters: Delivering value and driving growth[M]. MIT Press, 2012.

[33] 戴金山,海峰,胡四平. 物流集群的演变、治理及其发展对策[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22):68-69.

[34] 丁俊发. 供应链畅想――读龙西・谢菲的《物流集群》[J]. 中国储运,2015(9):38.

[35] 海峰,靳小平,贾兴洪. 物流集群的内涵与特征辨析[J]. 中国软科学,2016(8):137-148.

[36] Rivera L, Sheffi Y, Welsch R. Logistics agglomeration in the U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14,59:222-238.

[37] Chhetri P, Butcher T, Corbitt B. Characterising spatial logistics employment clus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4,44(3):221-241.

[38] Keller J, Markmann C, Heiko A. Foresight support systems to facilitate regional innovations: A conceptualization case for a German logistics cluster[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4,97:15-28.

[39] Wang S. Study of Core Competence of Logistics Cluster: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Value Chain[J].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5,5(1):20-26.

[40] 黄由衡. 物流产业集群基本内涵综述与辨析[J]. 商I经济研究,2013(22):46-47.

[41] 郭美娜. 大连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64-65.

[42] 王慧娟,柳兆旺,张廷龙. 芜湖物流业发展集群模式选择研究[J]. 物流科技,2013(4):59-62,78.

[43] 汪高元,李德才. 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84-89.

[44] 汪高元. 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14-15.

[45] 周晓晔,张丽君,高玉蓉. 区域物流产业集群布局设计――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 经营与管理,2013(2):128-130.

[46] 谢芹. 黄河三角洲地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29(2):94-97.

[47] 程艳红. 苏州市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 物流科技,2014(8):76-78.

[48] 康彦. 基于区位熵的上海市物流产业集群分析[J]. 对外经贸,2012(4):77-78.

[49] 念延辉. 物流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构建问题研究[J]. 物流技术,2013,32(7):116-118.

[50] 崔兴文,张成君,王建民.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合肥经济圈物流资源整合[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41-44.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7)

冷链物流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在整个冷藏冷冻类食品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管理、组织、操作的人员,使货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冷链物流人才可分为两种:技术和作业型人才、管理和规划型人才。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冷库常涉及一些化学物品,如制冷剂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还要懂得冷库里压缩机设备结构和原理,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电学知识,除此之外,冷冻技术与食品特点等也是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要掌握的。而管理和规划型人才不仅要了解前者所需掌握的知识,还得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这就要求相关人才有一定的学历,当然学历高并不一定代表能力强,但学历高的人代表了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

1.2企业对冷链人才需求心声

我国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行业快速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出现脱节,从北京一些涉及冷链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无人可用”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企业所需要的冷链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些专业的素质:①冷库相关的化学和电学知识,如氟制冷、氨制冷,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修;②关于制冷的结构、工艺、原理等专业知识;③良好的仓储管理能力,需要精通仓储各项现场管理工作,精通仓储各类作业流程,有能力与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指导仓储现场工作。有合理调配各库区各作业班组的能力,以及很强的严格管理意识及领导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④项目操作能力,这样的高级冷链人才就是负责整个冷链的把控,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工作强度与挑战性远远大于一般的物流项目操作。

1.3北京市冷链物流人才生存环境分析

(1)地理环境。北京地理最大的特点是无航运物流,对冷链人才能力要求也就少了报关报检、跟单、联运、船务方面的专业要求。

(2)社会政策环境。自从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做出规范,这部食品卫生法推动了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也就在这时初步的形成了一种新型劳动者———冷链物流人才。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一年国家相关机构都会颁布一些鼓励冷链发展的部分政策,尤其2010年7月,由发改委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指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速、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等。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所有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要依赖于人才的力量,作为首都的北京,是最直接沐浴在各种政策的实施下,国家对冷链物流政策上的扶持,也说明了对冷链物流人才的极大需求。

(3)社会经济环境。冷链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对易腐产品产生大量需求,因此经济环境对冷链物流具有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至34.5万亿元,冷链物流为国内生产总值作出了贡献,当然巨大的经济环境也为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社会文化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居民不仅关注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卫生,而且已经从发展的角度开始种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亦高度重视。不过,食品物流安全仍是许多食品生产企业的软肋,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这些更是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专业的能力要求。

2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2.1一线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线冷链物流人才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和作业性的工作,这其中包含需要温度控制的物流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生产、加工、储存、配送等物流基本活动,具备一般的冷链物流业务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冷链人才。北京市并没有专门设置培养冷链物流一线人才的高校。这是北京市严重缺乏冷链物流人才的一个原因,也是北京市在冷链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非常需要学校能给其输送一流的人才。冷链物流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到各类冷链物流企业从事一线业务管理岗位的工作:包括对冷冻食品、海鲜等的运输、冷库仓管、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企业其他相关业务(含进出口业务)岗位。不过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了在冷链人才培养领域的试水行动,像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冷链专业的还有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其“冷链物流”课程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

2.2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应该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不仅要掌握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中对冷链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调节等工作的冷链物流管理人员。这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可以为企业甚至国家提出有价值的物流解决方案和对策。北京一些高校中涉及了相关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但还没有实行专门化、系统化。这样的高校有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北京高校中研究冷链物流方向的教授有很多,就是因为这些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冷链物流方面的研究,在做项目和指导硕士论文的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部分冷链物流管理型人才,为首都在引领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作出了贡献。

3对策建议

3.1国家的推动与引导

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源于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不长,同时冷链在物流行业又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冷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时间。所以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高等院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增加至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3.2高校培养模式创新

院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开设物流相关课程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以冷链为例,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七八所院校已先后开设了冷链课程。但当前我国冷链行业甚至整个物流行业,面临的管理、技术、操作等层面人才缺乏的难题却始终未得到改善和解决。大部分高校里设置的多是制冷暖通和物流专业,范围比较广,没有细化,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有时关于冷链的教材,一些理论知识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时代性并不强。对此,高校应积极创新冷链物流高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也应吸取成功经验,争取和企业合作共建冷链物流专业。冷链缺少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注重基层实习和锻炼,不能盲目的只进行理论培养,造成只开花不结果的局面。使工学紧密结合,即把冷链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企业的冷链物流业务经营活动过程紧密结合。

3.3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人才待遇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old-chain logistics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accuracy of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logistics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gistics demand that is influenced by several uncertain factors, including the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olicies,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Grey theory and Markov chain theory, uses Grey theory to reveal the general trend of system sequential change, and applies Markov method to predict the random fluctuation range of the sequential variation to be able to optimize prediction results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total yield of products that need refrigerated transport as the impact factors of transport aggregate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such as meat, aquatic products, quick-frozen noodle, fruits, vegetables, dairy, and medicine, and the prediction of Gray theory and Markov method are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logistics demand of Jiangsu, and forecasting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data support for making logistic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uilding logistics service system and logistic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demand; grey theory; Grey prediction model; Markov chain

0 引 言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9)

        一、引言

  冷链是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 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冷链物流是一种新兴的物流 方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和农产品损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以“互联网+农产品+冷链”为特色的生鲜电商成为 物流行业的亮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预计 为521亿元,且年均增长将保持在50%以上(如表1),更是对冷链 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非常迫切需求。

 

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晚,冷链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目前国 内大多数高校物流类专业尚未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基于冷链物 流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校自2004年成立 开始就将冷链物流作为物流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和学校的共同资助下建立了国内首座“冷链物流技术 条件仿真试验台”之后又完善相关生化检测功能和模拟计算软件, 该试验台可模拟各种气象条件下冷却储藏、运输设备、货物的各种 状况。在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依托冷链物流技术试验 平台,开设了特色课程“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冷冻学”并为本 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项目,每年约四分之一的本科生毕 业论文或设计均以冷链物流为专题:有3届全国挑战杯作品均以冷 链为研究对象,所完成的作品分别获国赛一等奖、国赛交叉创新二等奖、省赛特等奖、省赛二等奖等,在冷链物流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二位一体”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 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1]。因此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能够应用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习,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因此,鉴于 物流管理专业偏于工科要求和应用性强的特殊性,有必要在物流管 理人才的培养中引入工程化教育这_理念。[2我们在冷链物流的本 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图1),即整个毕业设计应包括市场调查、冷链实验和物流方案3个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市场调查是冷链实验的基 础,即冷链物流实验方案必须以实际的食品或农产品物流过程为参 照:而冷链实验又是物流方案的基础,物流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必须 基于实验结果,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主要对象是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花卉、药品等,因此 技术性和工程化色彩较浓,如果没有具体食品的冷链物流实验做支 撑,没有市场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物流方案肯定没有针对性, 也就没有深度,达不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 纯以一个冷链物流实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则对物 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不够,毕竟我们是管理类专业, 不同于食品和制冷类专业,必须将设计重点放在物流方案的制定 上。冷链实验结果仅是对物流方案和措施的设计提供量化的支撑。

 

三、实践分析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阶段、调查和实验阶段、论文撰写阶 段。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选题难,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阶段花费的时间 要1~2个月,有的甚至更长;二是管理难,目前,很多高校毕业实习、考研、找工作和撰写论文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在以就业为导向 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学生整天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暇参加讨论、 调研和写论文。一些指导教师鉴于当前的形势,也对这种行为网开 —面,往往只在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才将学生召回,平时疏于指 导;三是难综合应用,论文往往只能针对物流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 较深入的研究,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3针对以上问题,我们 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结合项目提供设计选题

 

近年来,我校冷链物流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几十项相关研究课 题,在国内系统开展冷藏物流技术条件的试验研究,先后承担了包 括东亚运输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在内的_系列国 际、国内冷链物流项目。在选题环节,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 业特长和承担的课题,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并在召开选题动员会 时,洋细介绍自己指导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主要内容以及要求, 吸引有兴趣的主动报名参加。由于毕业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课 题,简化了选题环节,又基本上杜绝了抄袭和雷同的现象。如指导 教师根据承担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方面项目,分别提供了木瓜、 龙眼、荔枝、鲩鱼、鲫鱼、冷鲜牛肉等品类的冷链物流设计选题。 而且,部分指导教师改进论文选题方式,采用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科 技创新等活动相结合起来等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入毕业设计 阶段。

 

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编制设计任务书。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 师承担了较多的食品冷链物流方面的课题,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 材。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编制设计任务 书。设计任务书不是课题项目的简单分解,而是在其中加入对物流 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 验及物流方案设计”任务书中,要求通过杨桃供应链问卷调查,结 合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确定实验的关键指标,模拟杨桃从采摘、贮 藏、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研究不同温度变化对采后杨桃品质的影 响,最后,从运输方式选择、货物摆放、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 等方面提出了杨桃冷链物流的改进措施。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 毕业设计相结合,解决了教师精力分散、指导时间不够等问题,部 分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成为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根据我们4 年来的实践,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也是非常欢迎的。2011年即有 17%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设计,2012年后参加毕业设计的人数均超过二分之一(如表2)。

 

(二)加强调查和实验阶段的过程控制

 

目前,学生在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需要指导教师 “手把手”教,否则其往往不知如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过程控制,保持经常联系。要求参加冷链物流毕业设计的学生,首先要在大四 第一个学期末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明确市场调查和冷链实验的时 间,最好在1个月之内集中完成市场调查和实验:在调查和实验阶 段,要求学生不能外出实习,将学生分成若干2〜3人的小组,指定 小组长负责管理。指导教师除了每周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答疑外,还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日常指导。如针对进行冷链物流实验的 学生,首先要带领他们到食品生产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然后制定洋细的实验方案、指导实验工具的使用,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 提出物流管理改进措施,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时间和目标。

 

这个过程中,冷链实验方案的制定是重点。冷链物流实验方案 制定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冷链物 流实验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要明确实验流程图、实验材料制备和 实验方法。如针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验及物流方案 设计”将实验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1°C条件下运输 24h,置于1°C陈列柜销售2天;B组: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 5C陈列柜销售2天;C组:常温30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常温 30C陈列柜销售2天;D组(包装组):用微孔聚乙烯保鲜包装袋 对新鲜杨桃进行单果套袋包装,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5C陈列 柜销售2天。对每一组实验,要求注明实验开始时间、检测间隔时 间、检测指标,且有洋细记录表格。对冷链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纠正,甚至重新制定方案。

 

(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基于冷链物流实验的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冷链物流模拟和相关检 测的设施和设备。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实验室资源越来越紧张,因 此必须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排好实验室使用表,确定各小组的具体实 验时间,每组实验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此外,冷链物流实验需要 购置原材料、检测试剂、试纸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费用。一方面 可以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支持一部分,另外,尽力争取学校、企 业的经费支持,最好校企合作能解决一部分经费、场地、设备仪器 等问题。

 

另外,目前来看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相比论文 写作而言,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评价指标和 要求方面,可能需要适当降低。如冷链物流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可以 适当放低要求,毕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目 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 重复性的实验过程上。另外,还可以适当取消外文文献研究的硬性 要求,重视对毕业设计本身的评阅和考核,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 放在有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毕业设计的撰写等核心工作上。在答 辩过程中,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不予要求。

 

四、结语

 

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对冷链人才培养提出了急迫需 求。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引入冷链物流毕业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应用 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本科毕 业论文难选题、难创新、难管理、难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毕业设计仍然是毕业论文的补充,应当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师资情 况,针对部分毕业生提供该选项,并保持怡当比例。

 

冷链物流发展论文篇(10)

一、食品冷链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不再像以往一样,吃市场上所有的,吃当地所有的,现在的人们对异地的,反季节的食品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食品品质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中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掉了。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至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掉,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占世界首位。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因为一些容易腐坏食品的售价其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弄坏货物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与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至30%。

二、中国食品冷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食品冷链发展中,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虽然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和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运输企业却还远未认识到冷链物流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食品冷链工业仍然还留有巨大的发掘空间。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 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据统计,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这也就严重影响了食物品质,阻碍了中国食品产业及食品产业安全的发展。

其次,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 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三、食品冷链产业的发展思路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势在必行,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促进冷链的发展于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1.政府制定法规政策,支持促使食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

在我国地域分割与行业分割已经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的健康成长,服务商若要提供全国范围的物流服务,就必须取得按省份的和运输方式的多个运营许可证。这种做法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业的整合与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消除政策壁垒,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同时与行业及相关企业联合,制定冷链物流标准。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发国家的相关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标准,是各冷链企业在运作中有据可依,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障中国的食品安全。

再者,以政府为主,整合冷链上下游企业。协调规划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与下游企业的配合,使资源得到整合,整体规划冷链的资源。

2.加大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要迅速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使用先进技术改进和更新现有的冷藏设备。努力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冷藏装备。发达国家在大规模使用冷藏集装箱的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如美国、日本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和欧洲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都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也应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

3.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食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其中,强化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之路。

上一篇: 外观设计论文 下一篇: 实验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