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41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1)

从设计艺术美的发展过程研究其设计艺术发展的规律性。这里我们从自身规律和社会生活两大方面讨论设计艺术美的制约关系。大体如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体格特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等的概括。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它和周围各民族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因素对于设计艺术发展是自身发展规律、是艺术传统流传和积淀。所以民族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在自己设计作品里重视研究本民族文化,并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华,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责任。不同时代、文化思想会在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留下时代的烙印。然而,在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虽然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艺术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全面认识、宽容选择、推陈出新。设计艺术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并存。所以只有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才有世界艺术的发展。

2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设计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总是会表现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设计艺术作品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与面貌。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审美情趣等因素直接影响艺术发展,在艺术审美、风格特征、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都产生影响。例如盛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裕,到艺术品种中的绘画艺术、宫廷建筑、服饰的特征;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女性装束的性感开放;化妆的多姿多彩等。而今天的设计师则更加理性,以大量计算为基础的,其表现手段已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时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艺术形式。

设计艺术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艺术,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绝对成正比,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决定艺术形态和面貌。如从早期青铜器到商周秦汉成熟的青铜器艺术。再如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生的艺术形式,像电影电视艺术,形象设计艺术、电脑设计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与高科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整体经济密不可分。

政治思想及伦理道德对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是经济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政治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和影响力发挥政治教化的作用。 例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米朗琪罗的《大卫》雕像等。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教对艺术起制约作用。例如中国的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佛像、壁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宗教趋势。

综上所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对艺术设计都有影响但艺术也作用于经济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的质量和社会效应,与社会内容联系,更取决于它的审美特质、内涵、创意意蕴。

3 技术性

技术性是指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技术问题,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设计理念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还要考虑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转化为商品。技术性与时代性直接联系。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史表明,设计艺术风格的重大突破,都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可分。如青铜器的形制的发展,冶炼技术编钟的铸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之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又如现代主义设计的“机器美学”也直接与新材料及冲压成形技术相关。每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反过来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与真、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艺术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对翅膀。一位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密切关注科技术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利用这些最新技术的人。西方的设计师中有相当多的人曾经是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有一种特有的职业敏感。我国的设计艺术要取得大的突破,不仅要在艺术上和创意上有新的发展,在新技术利用新材料方面也应有很大重视。对于设计师来说,技术因素在设计中的艺术魅力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更好地应用。

4 商业性

其实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赢。商业性在现代设计中是设计师必须正视的一个因素。艺术作品在商业上的成功,有两种情况,功能优先于艺术的作品,适合大众口味而且获得良好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属于经济实用型,可以被公众所接受,能刺激大众消费。另一种是艺术优先于功能的作品,属于奢侈消费,充分体现出商品所有者的地位身份而受欢迎,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则要求设计师自觉意思到自己的设计究竟是为那些人服务,一个设计师总是具有特定的审美倾向和消费价值取向,而这可能正对应于社会中的某一阶层,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应该有这种自觉地。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应该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而且从消费的层面也会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只要这个设计师自己的设计定位是准确的,他的作品在这一既定的消费阶层是受欢迎的,这个设计师就是成功的。实际上设计艺术的发展 与商业文明的发展也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正视商业文明的竞争刺激了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使传统设计艺术走向现代设计艺术。可以说商业性是现代设计区分于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设计师也应该在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一原则,创作出商业上成功的作品来。市场不仅仅是意味着商业,例如一部好电影会有一个好的口碑,一定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质量,才能得到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是推动票房增加的因素。

参考文献: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2)

2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文化的矛盾性

另外,从环境艺术所属门类来看,是具体科学学科,即环境艺术设计是隶属于科学的,考虑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俨然,科学的严谨与技术性决定其与人文具备的意识性是有区别的,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差异性就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文化未必能完全重合,从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矛盾。其次,从各自的价值追求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追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通过空间的艺术的手段予以实现与打造,而人文文化则从本质上要求“以人为本”精神文化的传承,二者在目标与实现手段上仅有部分交叉。再来看,人文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不同文化的传承路径不一致性决定了多源文化的交融,不同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的风格体现存在差异。

3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人文文化的意识形态与精神追求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存在,环境艺术设计是人文文化表现文化传承的外在物化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挥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导向性效用,引导环境艺术设计通过环境空间设计,充分发挥“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人文要求,实现二者共有价值的最大化,正是本文力图研究的目的。根据前述分析,将充分发挥人文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效用,应该注意的原则总结如下:

3.1环境艺术设计应充分利用人文文化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体现人文价值

环境艺术设计在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要贯彻实现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发展。因此,充分利用人文文化对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方面主要蕴含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要求上,通过人文文化价值要求人与环境的空间协调度,探索适用的量化技术,使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人的舒适度与实用性方面成为人文外化的切实途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要求上,艺术对人文的追求是贯穿了整个历史进程的,将人文精神价值融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充分丰富环境艺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结合学科的内涵。

3.2环境艺术设计应根据人文文化价值差异调整其设计表现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文文化交叉而不重合的特征,表明了二者分属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应充分利用二者的矛盾面通过“求同存异”的方法论为指导,具体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设计适应性,保证环境艺术设计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3.3注意区分与人文文化交叉学科或价值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注重区分人文文化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区别,以区别对待不同价值体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作用。如部分反映了人文文化的人体工程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与人文文化本身对其影响是不同的。在差异中不断深化人文文化以及相关领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才能不断深挖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内涵,为进一步的设计操作实践夯实基础。

3.4保持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自身发展路径的独立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集技术与艺术与一体的科学学科,更是设计行业的基本组成部分,应当在一定程度范围内保持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贯彻其本质原则,实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除了应充分吸收众家之长,更应高拓深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途径中,应保持与时代接轨的触角,与行业先进技术与思维接轨的态度,但与此同时更应该走精细化拓展本行业发展的道路。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3)

文化建筑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尤其是在文化属性表达上,更是将文化建筑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融合,突出对人的审美性、物质性、艺术性、精神性的意蕴表达。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上,不能孤立地审视文化建筑格局,而是要从文化建筑平面设计思维、审美心理,以及对公众的审美传达等方面,来增添文化建筑的平面艺术审美体验。本文就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展开融合论述,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挖掘与呈现其审美表达方式。

1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

建筑领域中的文化建筑,泛指以文化教育等为功能基础的各类综合性建筑,如博物院、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遗迹、学府等建筑形式。相对于其他建筑,文化建筑除了遵循建筑结构设计要求之外,更要挖掘建筑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在创造特色文化内涵上,需要利用平面艺术设计手法来打造独具文化韵味的建筑美学风格,如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凯旋门、英国的大本钟,以及中国的故宫等。这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风格,既展现了文化建筑自身的功能特点,又从精神文化上发挥了教育功用。平面艺术设计始于环境要素,而建筑设计源自其结构与功能,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的融合,旨在通过建筑学、艺术学理论,突出文化建筑的美观性与舒适性,以及文化教育功能。作为泛称,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也需要从建筑内部结构、建筑外部环境,以及建筑规划总体有序性上,展现文化建筑艺术设计审美创造,满足人对文化建筑的心理体验与审美鉴赏。

2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

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心理波动的理解与感受。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有两种,一种为主观倾向美,另一种为客观倾向美。对于文化建筑的审美表达,就是基于文化建筑的美感,从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中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心理学家提出,审美是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美感的体验活动,多表现为人的知、情、意。建筑平面艺术美学主要是设计师通过平面构图等来营造建筑环境,运用美学要素来吸引受众,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感知建筑环境的美学意蕴。同样,对于文化建筑,设计师要把控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共性,改变文化建筑平面设计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多样化艺术语言来表达审美共性心理,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呈现文化建筑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感受。2.1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基于对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合规性、合目性的统一,从而改造建筑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审美规律需求。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对于‘劳动’本身,并非机械地劳动,而是基于创造性内涵‘活’的劳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律性。”同样,恩格斯也提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可见,愈是高级的、复杂的劳动,就愈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艺术设计。所谓建筑平面艺术设计,就是要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以审美创造为目标来满足公众的审美心理。创造也是创新的过程,艺术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平面艺术设计也在创新,如何从独具前瞻性、独创性的审美创造中推陈出新,就需要立足公众的审美诉求,进行创造。意大利前卫设计师李特萨斯在评价查理•依姆斯设计的椅子时提出,“并非只是设计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于文化建筑而言,平面艺术设计师需要结合受众对文化建筑的审美诉求,从而营造适宜的审美环境,达到审美创造的目标。2.2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对于受众而言,其审美欣赏是什么?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有哪些是值得欣赏的?简而言之,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欣赏,就是从受众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美的感受。比如对建筑外观的审美愉悦,对建筑空间的审美享受,对建筑结构的和谐体验等。无论是何种审美欣赏,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审美认知。同样,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一些技术缺陷、不足等问题,也将影响其审美欣赏体验。总的来说,无论是平面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审美愉悦,还是精神上的审美满足,都会与其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化设计有直接关系。

3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

作为文化建筑,首都博物馆更具典型性。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更加注重审美表达的运用。3.1对公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文化建筑在建筑结构与格局上,不仅要满足功能服务,更要从体现审美价值上为受众营造独特的感官体验。也就是说,建筑与其文化属性的融合,旨在对受众精神与情感的双重交流,以凸显文化建筑的内涵价值。如何做到服务受众,需要从设计思想上表达真诚,从审美享受上突出人与建筑、环境的统一和谐。首都博物馆内部陈列的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基础上,依照相应的时间、种类来进行有序陈列。一方面,从文物展示中突出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从文物与博物馆平面艺术结构设置上形成内在契合。比如一些地域性文物、特色性文物设置专门的平面空间进行陈列,增强其艺术审美价值。3.2对设计思维的多维化表现。平面艺术设计同样需要讲究设计思维的创新与变化,文化建筑也不例外。文化建筑在融入审美艺术理念时,与其他建筑环境不同,需要从特殊性艺术符号设计与运用中挖掘和增强平面艺术的内涵,增进受众与文化建筑间的情感融合。当然,平面艺术设计也表现出矛盾性,有时在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情感时可能与受众的认知相悖。当然,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思维表现来看,多维性变化就是从服务性视角寻找与文化建筑的自身特征相契合。首都博物馆主展厅宽大宏伟,各陈列品依据建筑格局有序排列。在平面设计上,室内文物与室内平面空间环境浑然一体,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文物文化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形成历史追溯感。比如沙盘、模型、浮雕、书籍等多种文物构成的展览群,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受众营造视、听多维感官体验。

总之,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不仅要从形式上借鉴不同的设计风格,还要从根本上构筑受众审美心理与整个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契合点。毫无疑问,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不仅是满足个体性审美诉求,还是将广大受众的审美共性作为基础性审美特征,从而表达建筑空间平面艺术设计的丰富内涵与审美体验。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4)

纵观中华大地的建筑、环境设计,若隐若现中都能找到它们的中轴线,以这条中轴线为基准对环境进行设计、安排。两边对称排布构建,形成对望,颔首有情的人性化环境设计。在环境中物语相通而显得生机盎然。小到一木一草的栽种都体现了人们对环境设计中民俗文化的应用。北京城的建筑就是一条以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为基准的原则设计。这些环境的改造设计受到各自本地的风俗文化影响,体现的是那个地方的风情,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构造适合那个地方的、符合居住者心理情感需求的环境。居住环境设计关于背山面水以求藏风纳气是民俗信仰中重要的环境设计原则,环境设计布局是人们为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角色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物化成心理视觉和心理信息传递、承建应用的结果。此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审美观的一种高层次心理反映,它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作为统一考虑融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传统民俗文化体系理论中的道家上层审美境界就是对环境设计的手法,说道:“有长林可风,有空亭可月。”就是植树可以招来风,造亭台挖空蓄水可以有月。以奴风月来左右游人,就是对当今所提生态环境美化极高层面的认识形态。布局设计得当、安排合理对于创造一个舒适快活的环境至关重要,古人就已注意到这点的重要性,所以研究探索整体环境设计的理论非常丰富。

二、传统文化对环境选择设计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是利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法对居住环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国人“人性化”的心理需求的活动。同时体现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是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核心思想。古人概括出来的民俗文化积淀是对宅基地的选址指导理论,是从气候、地质、地貌纹理、水文、生态、风向、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角度出发,和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民俗禁忌的总概括。不但已经对环境设计有所思考,而且已经对人心理活动及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细致的考究,也即是现代人所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在早几千年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即有体现。如民俗信仰中的“煞”,有建筑不能正对着尖刀形的建筑或者是物体,这就中了“煞”,需要化煞。而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解释,当人每天或是经常面对一尖形突兀的棱角,会对心理发展形成一种阴暗、受压迫之感,进而引发实体即心理和生理产生疾病等健康事件。所以民俗文化重视选择环境规划,重新设计以达到“顺应天命”。即使选址避免不了也有办法化煞,显然应对方法已经找到。这凸显出中华民族对环境设计的渊源留长和深厚功底,告诉我们学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地处北纬,所以阳光从南往北照射,民俗文化对住宅的朝向要求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接受光照,吸收光能量有利于一切自然动植物的生长和良好发育,坐北朝南就是引用自这条原理。这对我们的环境设计指导是一步非常大的进步而且经得住现代文明科学的考验。

三、民俗文化对大环境设计的指引

所谓的大环境,即指一个村落、一个小镇、一座城市即使现代文明定义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规划建设和布局上都遵循着或多或少的各家民俗文化信仰理论的参考。中国很多村落现今成为一座整体的旅游胜地,众多的游客感叹这些自然村落的美。这些美跟古人民俗文化的审美角度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在设计、布局上就已经考虑了美学原理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尽可能的贴切自然,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构造自然景观,也是我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从现代遗留下来的很多城市选址和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根植于民众深处的民俗文化管理着小环境同时也经营着大环境。如晋代郭璞的一个选址建设温州城的例子:初谋城于江北(今新城),他取土称之,土轻。乃过江,等西北一峰(今郭公山),见数峰错位,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其父曰:若城绕山外,当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斗可保长安逸。固城于山,号斗城。现代勘察地质环境证明温州城由于江北。有“山如北斗,城如锁”之美称。有利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温州城如今的繁华与富有。众水所聚,气汇。这是民俗文化中说的难得的“聚水格”,此地筑城当富甲一方,如今的上海正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些是民俗文化对大环境经营的例证,此种依据民俗文化进行城市环境布局设计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环境艺术设计在关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加入这些中华历史文化的元素,可以使现代环境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特点且符合天道自然原理。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5)

二、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优势、局限性及发展思路

(一)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环境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以建筑设计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容易区分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更加趋向于建筑原本的形态,也就是说更加倾向于建筑的实用性。基本上当前建筑物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用。那么在建筑中除去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剩下的就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因素往往是非理性的,是为了提升更深层的建筑品格和审美形象才加入进去的,这就意味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这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种看法,单纯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对环境的塑造理念,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让环境塑造更加具有历史的沿承性,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审美追求,这是其他任何文化理念都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有儒、释、道三种学说,这三家在对文化的阐释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三种思想达到了空前的一致,都认为人和环境应该是和谐共存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这就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应该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沃土,将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融合的应用

(一)树立自信心,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国门的初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国内的环境设计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对西方思想和西方设计理念的模仿,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稳,这种思想的盲目和急躁退却以后,环境设计人员开始认识到环境设计必须根植于民族和国家的土壤,并以此为起点。我国的环境设计事业开始对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走上了一条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主体,应该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相信在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呈现出更加无可比拟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同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环境设计理念必将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迷信,能够让中国的环境设计回归到传统文化延续、传承和融合创新的道路上。

(二)对世界各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切发展和创新都源自于对旧有事物、理念、思想的总结与提炼,在环境设计领域,我国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外国理念的一隅,也不能逡巡于传统文化的桎梏。而应该博采众长,既要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研究一切外来文化,在了解自身的同时也了解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世界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差距,我们有什么优势,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环境设计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了我国和世界环境设计的最新发展,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环境设计的全面认识,才能清楚当前环境设计发展的方向。进而在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环境设计理念。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融合

我国文化不仅具备无所不包的广域性,同时也具备纵向千年的时域性。在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进步总是先驱,是历史向前的引路者。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行业也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上,我们的环境设计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兼顾现代元素,并结合中国环境设计的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传统文化是基于传统社会实际创造的,在现代环境设计活动中传统文化的结合应用一定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环境设计领域中,设计主体一定要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结合在现代社会的血脉中,与环境设计的现代元素一起促进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6)

二、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应用都是简单地将传统吉祥文化元素照搬,很难与现代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刻板的印象。由于传统吉祥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隐性语言,因此需要研究传统吉祥文化的组成元素,需要深入挖掘传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将其隐藏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思想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谐自然地相融合。

(一)图形的重构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纹饰和符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以创新性的形式运用吉祥图案元素,重新构图整合成新的图形,以融入时代特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吉祥图案的主要手法有分解转化、打散再构和变形。分解转化是指,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将吉祥图案进行分解、提炼,创造出新的图案;打散再构是对吉祥图案的原型进行分解、移动、切割、变换位置,重新构成图案;变形是指,运用现代审美观对图案进行整体或局部改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将传统吉祥图案按照现代审美要求,对其进行重构,以满足现代设计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如家居设计中最常见的玄关,通常采用回纹以起到装饰、分隔空间的。回纹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代表富贵不断。玄关中的回纹经过了放大变形,以减少材料使用,同时满足玄关的功能要求,并且富贵不断的寓意也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融合吉祥思想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7)

二、加强教学体系的改革

1.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传统的守旧的教学体系,以适应创意产业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协作的双元制教学体系,建立与创意产业对接的实践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工厂式的教学,学校与企业的多种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资源。学生可以在企业增强实践能力,并缩短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时间,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实践环节贴近创意市场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加强专业资格的规范化培训。创建导师工作室制度,将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文化消费紧密结合,工作室不仅可以巩固完成学校专业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社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使专业知识与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形成教学与实际设计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2.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方面,打破单一结构向学科多元化、交叉化、系统化转变,不仅要完善专业课程还应增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课程。根据区域创意产业市场发展的情况,开设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网络教学,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注重综合性,加入创意产业思维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实际运营的能力,不断关注地区创意产业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不限定在艺术设计专业而是跨学科多元化的融合渗透,提倡艺术设计与科学,艺术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与管理等学科知识的结合。从而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8)

二、夸张变形

以当代的艺术手法,将元素意象加以夸张放大,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效果,夸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在某种限度和原则指导下的夸大和强调。在设计中,夸张往往是对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材料、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这种夸大的结果使人明白作品的“形”所强调的意义。如杭州市下沙医院住院厅背景墙石材浮雕“富春山居”意境清和,悠闲自在,宁静致远,取材于元朝书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春江为背景所创作的、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三、借代手法

将地域文化元素中的局部、片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医院公共艺术设计中,使其带有传统的文化信码,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西溪湿地是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城市中次生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植被繁多,生长着形形的水生植物,如睡莲、莼菜、菖蒲、野慈菇等。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大厅背景墙上的石材浮雕取材自医院所在地——西溪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睡莲,有着矜持超脱、芳华四溢、迎着朝气、抛去暮气的意境。杭州市下沙医院门诊大厅的挑台阳角选用具有杭州地域历史文化气息的“良渚玉琮”造型,通过现代手法演绎,使空间凸显杭州地域特性。

四、场景再现

场景再现就是把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部分场景通过画面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这样能使人们联想起某一时代的生活、某个地域特定的传统景观,使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感性。如杭州市下沙医院在电梯厅、候诊区、门诊和病区过道等公共空间陈设以杭州运河和余杭塘栖、富阳龙门、桐庐深奥、建德新叶等江南古镇村为题材的马克笔画、风景油画和石材浮雕等,将江南古镇村的沧桑之美、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之美展现出来,带给人们清美的视觉享受。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9)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而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却适应不了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巨大社会需求。诚然,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囿于篇幅所限,本文专门就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论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文化传承的缺失是造成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近30年间,我国的经济总量一再跃升,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地。可是,反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满足不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别的方面尚且不论,仅就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等的出口量而言,中国商品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以至许多国家打着所谓“反倾销”的旗号抵制中国商品。[1]可是,目前的中国是否出现了著名于世界的服装设计大师、鞋类设计大师亦或是玩具设计大师?

大师从何而来?除了他们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之外,大师在大学中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成就了他们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中最为重要的当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当然,就中国人而言,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看一看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看一看设计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韩美林,就会发现他们所拥有的极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成就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辉煌。可是,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飞速发展着的中国经济所提供的众多机遇面前,面对需要设计的商品往往提不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意。80年代美国高等质量教育委员会就曾经给教育部部长写过《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文章一开始就大声疾呼:“我们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于在领先的地位,现在被世界各国竞争者赶上,原因是平庸的教育成绩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低下,而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的革命’,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再创造的缺失所致。

尽管目前人们对艺术设计从概念到内涵的表述不一,甚至有着极大的分歧,但不容置疑的是,艺术设计应当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艺术设计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3]因为艺术设计在丰富着人们的物资生活需要的同时,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所广泛认同的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其所公开宣布的原则就是“艺术和技术”。我们今天已处于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包豪斯所出现的时代,可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遑且不论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如何,仅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的不足,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约在10万人以上。且不说其中的许多人毕业后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从事本专业者,也大都在进行着简单而重复的艺术设计工作,因而被人们称为“设计蚂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文化传承的底蕴而造成的艺术创造力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方法的弊端很大,这种招生方法很难区分出考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在学习能力。而在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中毕业生中,大部分是因为文化课基础较差才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的。加之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极少甚至没有。这样,就使得本来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少接触甚至接触不到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哪里谈得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仅就文化传承方面而言,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要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港台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相比,也相距甚远。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不可能出现创新。因此,就解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问题而言,要在宏观上进行调整的同时,务必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其与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唯有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一大批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文化传承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是全方位的进行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同样,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全方位进行的,而不是仅仅限于学生对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道理很简单,因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人才。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是全方位进行的,这里的全方位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内,他们在大学期间都可以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系统的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着的丰富哲理,从而促进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是,作为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仅仅于此是不够的,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成就的丰富,而是在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从古到今的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才使得中国古代包括美术或工艺美术在内的文化成就的灿烂辉煌,才使得这些文化成就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过程中,对易学、儒学、道学乃至中国化的佛学,学生都可以涉猎一些,从而将其精华部分化为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在其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实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交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加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从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宏观作用来看,在人文及社会科学诸学科中莫过于历史。这里所说的历史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美术史或工艺美术史在内的中国古代历史。因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其二者分开来教学,如果能将它们融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每一个艺术成就的出现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必然反映。如此将社会史与美术史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从宏观方面到微观方面全方位的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第三,要加强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学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而辉煌的,这些艺术成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将这些遗产很好的继承下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当更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在此方面大都开设了“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中国古典艺术巨大而辉煌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美术或工艺美术方面,而是一个包括诗词曲赋以及小说和戏剧在内的庞大体系,而且这些艺术门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4]因此,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当系统而有重点地将其精华部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在欣赏中国古典艺术之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将这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转化成为他们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是否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决定着艺术设计教育的成败。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竟受到专业和时间的限制,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如何继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面对如此情况,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一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首先,合理的利用现有课程。比如对“中国美术史”或“中国工艺美术史”,可以先讲一个大概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时代或门类进行精讲。在精讲过程中,一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中国古代艺术上的成就完整而形象的再现出来,二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融会贯通,尽量的采用综合学科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尽量利用公共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语文等学科资源。艺术设计教育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与大学中的哲学及社会科学的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不妨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将学生在一些公共课程中已经学到或接触到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此这样,将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积极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证明,采用讲座这种形式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十分有效。[5]因为,它处于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不会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再者,讲座内容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需要而定,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最为重要的是,讲座往往由在中国传统文化某一领域中学有专长的学者担纲,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学养。

三、结束语

总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之甚少而出现的文化传承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有着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努力扭转艺术设计教育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偏颇现象,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尽快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教育随感——思考中国的设计教育[J].艺术与设计,2000,6.

[2]赵君越.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的反思[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4.

[3]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文化艺术设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5-01

一、艺术文化元素的产生

中国的艺术文化元素是对中国几千年的优秀艺术文化的提炼,沉淀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艺术文化元素的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东方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承载着几千年来文化底蕴。艺术文化元素包含哪些内容。“什么才是中国艺术文化元素?”“艺术文化元素又包含哪些内容呢?”。在画家的境界里,中国水墨画的境界就代表了中国艺术文化元素;在作家的笔下,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文化元素;在戏剧家的眼中,脸谱京剧无可厚非就是具有中国味的艺术文化元素。中国艺术文化元素有很多,比如象征中华民族英勇尊贵威武的龙的符号;代表着美好祥和幸福的中国结;代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国泰民安的福禄寿喜。还有具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

二、艺术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但却无法摆脱精神的痛苦。人们再也无法忍受冷漠的,无法交流的,没有任何精神内涵的的生活。这时,设计师就有责任把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可以用来寄托情感,展示个性,交流思想的产品。现代产品设计应该从产品的精神内涵,情感化设计的方向出发。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同时,对于精神方面的要求,包括象征意义美学功能等多方面的需求都要得到满足。

(一)艺术文化元素与设计的关系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产物,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文化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把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具有传承性。虽说设计师们,一再想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但是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行,随处可见。

把一些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之中,那么产品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供人们使用的冷冰冰的产品了,而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它成为了一个可以寄托情感展示个性传达民族文化内涵的东西。例如,日本设计师的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梅田的医院标识系统和深泽直人的CD播放,一看就知道这是代表着日本风格的东西。“日本文化就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全盘接受了许多文化。这种状况固然会带来一片混沌,但当日本文化将其融合后,就会形成一种奇异的混合――这就是最彻底的简单。首先归零,扬弃所有。一无所有中蕴涵所有。”日本设计师在设计时,并不是把具体的象征符号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之中,关键是把蕴含着日本的传统精神的东西嵌入作品之中。

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把艺术文化元素通过抽象的提炼,然后运用到产品设计中,让每一个艺术元素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二)艺术文化元素――祥云元素的运用

云纹作为华夏文化的象征符号,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筑、雕塑、器皿、家具和平面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2008年奥运火炬的设计就运用了“祥云”这一艺术文化元素。设计源泉来自代表华夏文明“云纹”的符号,此符号蕴含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愿望。通过体现和谐,豁达,自强不息的东方精神,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这样整体简约而生动的造型曲面,使我们观赏者一眼看去,就知道这是代表着中国的东西,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写照。这些具有直观性和独立性的艺术文化元素,使人一目了然,诱发了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特。

(三)艺术文化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以明清家具设计为例,一些代表着中国元素的龙纹、拐子纹、花草纹、云头纹、如意纹、冰裂纹、回形纹、万字纹和几何纹等雕饰,以及福”、“禄”、“寿”、“喜”等一些汉字纹,直接运用到明清家具的雕饰图案中,使得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中国明清家具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它的更为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和中国文学、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一样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民族特点鲜明,风格突出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你可以从一件家具了解它的历史以及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代表着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可能会慢慢与代表着“现代化”的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民族文化再也没有自己的个性可言了,这将是一个悲剧。这样,我们的设计师就有责任将我们具有中国独创性,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推向世界,无论是平面产品建筑服装还是动画设计。产品设计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并非只有漂亮的外观和高科技,还包括人文市场环境等一系列精神元素。如果产品设计师可以把代表中国的艺术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到产品设计之中,那么产品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供人们使用的冷冰冰的产品了,而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它成为了一个可以寄托情感展示个性传达文化内涵的东西。那么中国才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设计强国”。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张道一.中国的吉祥文化(书稿)[M].2000

[2][中]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上一篇: 兽医论文 下一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