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级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9:19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2)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对于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我科室人员都进行认真学习并作了学习记录。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通〔XX年〕38号)、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5号),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卫发〔XX年〕128号),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共2页,当前第1页1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

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大学、师大、医学院、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市人事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市、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口活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3)

1、建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测量员,施工员,造价员、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建造师注册设备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以及特种工上岗证等等,具体的要看你所从事工作类别、专业类别。

2、技术职务可以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一般先从初级申报,初级可以分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就是工程师;而高级可分副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之分,专业职称评审时需提供身份证明、毕业证、工作简历、专业论文、计算机及外语等级考试合格等证明材料。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200-1

技术职称制度是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并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依据的一种资格的制度,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一般要经过考试或者经过专家评委会评审,整个评审程序严谨而且严格,一般而言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要经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晋升过程。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一部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存档备查,一部分装入晋升者人事档案。人事档案一般晋升职称者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管理或者由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评定专业技术职称需要提交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1 本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技术资格证书是指从事技术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服务时,必须提供按国家统一规定,参加相应专业考试,由省级以上政府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单位的有建筑工程施工资质证书,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等,如个人的有建筑工程师、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建筑设计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资格证书。除初次参加职称评定者外均须提供此证书。

2 本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按照现行职称晋升政策,凡是参加职称晋升人员均须参加计算机和外语考试,距离退休不足5年人员免试。以上两项证书需要到吉林省人事考试网jlzkb.com/查询证书真伪。

3 本人学历、学位证书

申报人员均要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com.cn)查询打印查询信息,打印的查询信息经本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

4 本人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以评委会要求为准)

继续教育登记证或登记卡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聘任、晋升职称、专业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记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情况,按照吉林省人社厅规定,晋升职称人员应当提供。

5 本人论文、著作、学术、技术报告原件材料

《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职称评聘工作中若干政策的通知》(吉人字[2008]78号)已对有效专业技术论文做出明确的规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对新闻出版总署核准的期刊提供了查询服务(查询方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线查询—新闻机构查询服务)。不在此范围的论文及发表在刊物增刊、专刊、特刊的论文不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依据。时间以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申报人同时还需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网址:wanfangdata.com.cn)、“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网址:cnki.net)、“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网址:cqvip.com)等主流数据库检索本人论文信息并打印,信息经单位人事、纪检部门审核盖章并签字。乡镇事业单位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重点测评其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推广新技术或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技术总结、报告可视作论文对待。

6 本人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及相关成果证明原件材料

上述证书必须提供原件,必要情况下有关部门需要进行核实。

7 各评委会要求的其他材料原件

按照吉林省人社厅《关于公布吉林省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审委员会的通知》规定,四平市设立了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农业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委会和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本地区从事临床医学(中医除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主任医师、从事机械、土建、农机、化工工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从事农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和从事综合经济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经济师。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5)

当前,国内诸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调研发现,各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有差异

教育部统一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设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工程方向,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建筑设计方向。由于学校办学具有地域性,内地一些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分布于市、县、镇中小型设计院,担纲建筑设计师的角色,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以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为主导纲要,也就是“小建筑学”的教学安排,由本科阶段的建筑学专业五年制变为专科阶段的三年制,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且不深入,况且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入校时没有美术基础,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认识不充分,外加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时强调突出高职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减少了理论教学学时,将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2.专业核心能力有差异

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各校认识也不一样。显然,培养学生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效果图及建筑图纸的设计绘图能力是共同目标,但有些学校还增设了现场施工、经济管理甚至结构设计能力培养课程,要涵盖各个方面,有些高职院校是从老中专转型而来,师资配备不甚合理,产生了因人设课、因师设课现象,专业特色不够突出,由此,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国内各院校没有统一。

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本地建筑设计公司外加各地设计院在深圳设立的分公司有160多家,设计市场相当饱和,设计人才呈现高学历高职称分布的态势,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自2000年开设以来,已向企业输送毕业生近350人,每届学生的就业对口率都在85%以上,在深圳建筑设计行业已占据一席之地,深受用人企业的好评。毕业生在企业作为建筑师的助手,在方案阶段能很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思路进行方案深化和表达,完成项目招标设计文本的设计与平面制作,在施工图阶段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大量的绘图工作,已经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独立担纲设计师的角色。基于此,结合深圳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对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重作构思,以期培养受企业欢迎的设计人才。

1.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目标

概括地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筑师的助手。详细阐述为:具备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能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具备后续学习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对以上能力进行分解,理解为: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是指能自主进行常见类型的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与表现;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是指能理解导师的意图进行设计的完善;后续学习能力强调的是学生不是当一辈子绘图员,应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是立足之本,能熟练完成图纸抄绘、效果图表现、文本制作等辅助设计工作。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是指能胜任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

2.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能力细分,初步得出需要的课程支撑体系(见下页表1),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安排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展开设计。

(1)思路一: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所有课程的设置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

(2)思路二:注重学生学习智能的开发高职学生入校时成绩不高,虽对专业参与热情高,但学习动力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弱、空间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好,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智能的开发,用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的方式组织课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进程中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教学,将复杂的原理形象化、具象化,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入门,逐步架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思路三:注重课程的复合集成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复合集成,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如:依据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的关系,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整合为“建筑构造1”。依据专业涉及到的技术理论知识,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整合为“建筑技术概论”。依据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技能,将“素描”、“色彩”、“构成”整合为“建筑美术基础”。依据专业设计到的计算机技能要求,将“3DMAX”、“Photoshop”、“Coreldraw”整合为“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

(4)思路四:注重技能的螺旋上升所谓课程体系螺旋上升式排列,是指课程内容在各个教学阶段循环加深,这种排列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本学科中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深入更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时,从建筑设计入门到基本技能与理论培养,到方案设计能力,再进一步到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从居住单体到居住小区;从多层建筑到高层建筑;技能培养在不断反复同时又螺旋上升,最后完成综合课题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学校为企业输送了所需人才。

(5)思路五:定义各门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由于受总学分数的限制,各门课程理应得到理性回归,各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就应把每门课的关键能力目标提炼出来(见下页表2),要求各授课老师完全熟悉专业全部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自己的讲授方法达到所授课程目标,这是指导教学过程与考核内容的统一标准。

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方案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6)

 

1研究目的

这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期能够分析出该地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教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为该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和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些建议,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采用的研究方法有:①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摸清我国大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访谈法,通过与榆中县十几位校长与体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访谈、交流,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榆中县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③问卷调查法,随机走访调查了8个乡镇的15所学校,填写调查问卷15份,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研究内容

3.1 榆中县教育现状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中心小学和国民小学122所,并将中心小学改名为完全小学,国民小学改名为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270所,在校学生增加到2.47万人,比1949年增加近3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榆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论文大全。县内从1990年开始建设标准化小学,至1999年9月,通过甘肃省政府“两基”验收。“两基”达标期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8479万元,新建校舍16.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5.3万平方米,新建学校84。所,改建、翻新学校152所,如期实现了“两基”达标,先后被省、市评为全省“‘义教工程’实施先进县”和“‘两基’工作先进县”。“两基”达标后,又多渠道筹资4200万元,使38所标准化小学实现了晋级升类,有10所学校建成市级标准化初中,有5所学校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

2003年底,全县建有各级各类学校394所。其中职教中心1所,独立高中2所,完全中学5所,独立初中22所,九年制学校8所,十二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231所,非完全小学112所,幼儿园12所。共有在校学生77325人。其中小学生44001人,初中生25779人,高中生7545人。共有教职工4347人,其中专任教师4138人。在专任教师中,初级职称2152人,占52.1%;中级职称1629人,占39.37%;高级职称145人,占3.5%。全县学校总建筑面积45.86万平方米(含高中和各类私立学校),其中,小学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生均4.76平方米;中学建筑面积23.32万平方米,生均7.55平方米。全县各类小学均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综合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医务室(或保健箱)、少先队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器材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的要求。各类学校附属设施都达到了校门、围墙、旗杆、厕所、活动场地、绿化场地六配套。现已有130多所学校建成远程教育项目校,57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

通过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全民的大力支持,在实现“两基”达标的同时,全面落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2003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辍学率降到0,013%;初中少年入学率达到98.1%,辍学率降到1.31%;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95%,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8.99%。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先后建成了近10所高中教育学校。其中一中、恩玲中学已成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在2003年,高中入学率达到43.3%。高考上线人数(大专、本科)达到2279人,上线率80.3%,仅本科上线人数就达到1382人,上线率48.7%,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榆中造就了一个个可用之才。

3.2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况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其本质是研究什么样的素材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根据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构成体育课程的素材和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1]这一基本观点,将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初步分为人力资源、条件资源、环境资源和素材资源4大类共计19个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3.2.1 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是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建设和实施中最主要的资源。榆中县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状况见表1。论文大全。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7)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年度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 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 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 第九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 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 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8)

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是指建筑企业中具备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分类中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较高技能的人才。近年来,国家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全国各地的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取证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论文百事通大批操作工人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建筑企业中大多数的一线操作工人只能取得初、中级工的技能证书,能拿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操作工人很少,导致目前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中高技能人才极为稀少。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中必须有高技能的操作人才,才能有较高的施工质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科技进步也要求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工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之一。

笔者走访了许多建筑企业,其中一线操作工人取得技能证书的,初级工约占18%;中级工约占66%;高级工约占15%;技师约占1%;高级技师几乎没有。而相关职校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操作的很少,大多当起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另外,目前在建筑企业一线的操作工人以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为主。建筑企业要拿出建筑精品,往往因缺乏高技能的操作工人而束手无策。

就建筑企业内部而言,各工种的情况相差较大。一般来说,比较有技术性的工种,如电工、暖通等工种的技术工人大多毕业于专业的职业学校,其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他们中能取得高级工的人数多于其他工种。一些较粗重的工种,如砌砖工、抹灰工、混凝土工、搭架工,由于职业学校中这类专业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较少,因此,这类工种的技术工人基本上还是师徒承传或自学,文化程度仍然偏低,现有的职业技能证书也以初、中级为主,能取得高级工的就不多了,取得技师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

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

造成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培训、鉴定机构短缺

国家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以来,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需要有一定的资质,能鉴定中级工的鉴定机构比较多,但能鉴定高级工的就不多了,能鉴定技师、高级技师的则非常少。建筑企业的操作工人,要想获得技师职称,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四年一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在省一级比赛中获得前三名,才能拿到技师证书。而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要参加市、省级的职业技能竞赛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说,留给他们参加高技能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

职业技能鉴定需要由具有职业技能鉴定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来组织,特别是鉴定高级职业技能,更需要有较好的师资进行培训和较好的场地来组织鉴定。有的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只对比较容易鉴定的工种组织鉴定,对于不好组织或不容易组织的工种就不组织鉴定,致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某些方面形成空白。

(二)企业没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目前,有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效益出在管理层而不在施工操作层,在企业管理中只注重管理人员队伍的管理,而不注重一线操作工人的管理。当前的建筑企业中管理人员队伍相对稳定,而施工操作层面的工人并不稳定,企业缺乏对技术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意识。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已实施,但是,建筑业操作工人的流动性仍然很大,企业培养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很容易流失。为了留住一线高技能人才,工人一旦取得技师职称,企业往往把他们提到项目部作为管理人员,不能继续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许多取得技师职称的操作工人就此离开了操作岗位。

有些企业为讲求经济效益,对一线操作工人执行的是计件工资制,他们怕操作工人拿到高技能证书后会要求提高工资或“跳槽”,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由于建筑企业没有工厂车间那种稳定的结构,而是阶段性操作、交叉工种作业,流动性大,项目部一般实行劳务外包,企业没有与一线操作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使一线操作工人没有归属感,他们经常变换工地,失去了上进心和凝聚力,对于取得什么样的职业技能证书不感兴趣。

(三)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本身没有积极性

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大多由农民工组成,往往来自较贫困的地区,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参加培训、听课、考试感到惧怕,认为自己能混碗饭吃就行,反正操作工一般以包干计件工资为主。此外,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属脏活、累活,加之社会上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使许多一线操作工人不安心本行业的工作,只要有好机会就另谋高就了。

近几年来,企业改革造成很多一线操作工人下岗,职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加上劳动者维权难等因素,影响一线操作工人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安于现状,不想过多地考虑以后的事情。

(四)职业培训机构把关不严

在前几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由于某些培训鉴定机构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鉴定质量,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时不规范操作,或收费过高,或只要交钱就发给证书,培训考试成了走过场,导致一些并不具备职业技能的人也得到了技能证书,这些人在一线生产施工中名不副实。

(五)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过去,企业评劳模、标兵、拔尖人才、先进人物等都很重视一线操作工人。而如今,整个社会氛围都变了,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关注的尽是官员、企业家、汽车、房产等,对一直在生产一线奉献的产业工人没人关注了。一些还保留每年评先制度的国有建筑企业,在评先时一线操作工人的比例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都是厂长、经理等管理层人员。

近年来,房价高涨,房地产开发大发其财,但建筑企业依然惨淡经营。为了维持企业生存,建筑企业对一线操作工人的工资并没有水涨船高,由于许多农民工失业,建筑一线操作工人上岗竞争更为激烈。

培养建筑企业一线

高技能人才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来解决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有的省市也出台了企业直接推举认定技师、高级技师的措施。但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不容易,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笔者认为,建筑企业要培养高技能的一线操作人才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建筑企业致力于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

对一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加强管理,多开展一些高技能培训。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注重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最好是鉴定机构依托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结合某一工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鉴定,在实践中培养出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各地有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应负起培训与鉴定的责任,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工作。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考试从资金投入到场地准备较为繁琐,但如果结合项目部的施工场地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就容易多了。只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肯下工夫,按照规定程序和规范组织一个工种的技能鉴定是非常可行的。

(二)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是短期行为,建筑企业要建立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一线操作工人学习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是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要结合精品工程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各项目部应在实际操作中注重操作工人的培养,经常性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练兵活动,让那些具有高技能素质的操作工人有展示自身才能和技艺的机会。

建筑企业要对一线操作工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进行定期考核,通过技能考核激励员工学习技能。对取得好成绩、表现优秀的技能人才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要采取一些能留住高技能人才的人本管理措施,让他们安心在本企业工作。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建筑企业应与一线操作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为他们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这是留住人才的最低要求。对于高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还要给他们与管理人员相当的福利待遇,企业评选先进、推荐优秀人才也要把一线高技能人才考虑进去。只有理解人才、尊重人才,企业才能留住一线高技能人才,我们的企业才会有希望。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杜绝虚假做法

近些年来,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有些人为了混张技能证书,制造假文凭,杜撰假成绩、假材料;有的人并没有真本事,靠拉人情关系取得虚假的职业技能证书。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有害的。使用造假手段获取技能证书,打击了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那些有真本事的高技能人才就不能脱颖而出,就会埋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从实战出发,让那些有真才实学、有真本事的技术工人得到培养,让那些有进取心的人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于建筑技术工人,最好的考核方法就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技能比赛或技能考试,只要拥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劳动定额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就应肯定他的技能等级。

(四)借助社会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

由于建筑企业本身没有鉴定职业技能的资格,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就要依靠社会的相关部门,各地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介绍中介公司、劳务公司都应建立一线操作工人的高技能人才库,为建筑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储备,也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的平台。新晨

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提升建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层次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建筑企业一线的操作工人仍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技能大都处于初、中级工水平,要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就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改变。而目前却非常缺乏建筑技能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社会各种媒体也要宣传劳动光荣的理念,要为广大劳动者唱赞歌。各相关机构要经常组织各种技术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让有真本事的一线操作工人有展示自身技艺的机会。同时,劳动执法部门和各级工会也要维护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学习和提高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一线操作工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操作技能的工作中去。

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改变目前建筑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局面,需要持续努力。我们热切希望社会相关部门能通力合作,重视这项工作,以保证建筑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从而不断提高施工质量,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9)

\[作者简介\]

金久仁(1981),男,安徽和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

\[摘要\]

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时代性。自199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从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质量两方面分析近二十年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近二十年;教育公平;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3000107

公平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具有典型的时代性。自古以来,促进教育公平都是社会对教育的突出价值诉求,当前也不例外。正如2015年4月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讲话中所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依然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当前教育不公平状况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改善,而是因为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相对性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任何时代,衡量教育是否公平本质上需要考察教育中稀缺资源的分配情况,当普通受教育机会不再是稀缺的教育资源时,考察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优质教育资源机会获取或者说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教育质量成为研究教育公平的必然。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教育领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据此来考察教育的公平改善情况以及当下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二十年首尾年份、样本年份之间跨度要求以及与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的统一性,特别是对当下中国教育有着强烈政策指导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始于2010年,故此笔者在本研究中选取了1993年、2000年、2010年和2013年等4个样本年份,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转向,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当下教育公平提供参考。

1不同先赋性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对父亲阶层对子女受教育与职业的影响就作了研究。他们指出,社会阶层现象包括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内涵,个人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一方面也要受家庭出身的影响,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获得越依靠于自致性因素,其社会的公平程度就越高,也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平等地靠自己的真本领实现自己的价值。长期以来,性别、民族、区域等先赋性因素在教育不公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致《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1性别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女生在小学阶段受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见表1),在此时间段之前,女生在接受普通中学、特别是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比较明显,目前这种差距已经得到完全改善。如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1993年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33.6%,2013年女生在接受普通本专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尽管统计数据显示女生在博士阶段的比重明显低于男生,但导致这一状况更可能是因为博士阶段的学习相比其他阶段的学习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家庭观念存在惯习性要求,一些女生自愿式放弃博士阶段的学习。

第3期

金久仁不同因素对我国教育公平状况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

教学研究

2015

表1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普通专本科硕士博士

1993年46.843.733.6

2000年47.6046.1740.98

2010年46.2347.6650.8650.3635.48

2013年46.2748.3851.7451.3836.90

1.2民族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2000年、201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8.4%、8.5%。对照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情况,从学历层次的横向比较来看,小学阶段民族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较小,但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相比汉族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人口占比情况。从时间的纵向比较来看,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情况明显改善(见表2)。

表2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普通

小学普通

专科普通

本科硕士博士

1993年9.26.4

2000年9.085.71

2010年10.545.997.355.044.68

2013年11.126.957.816.025.81

注: 在选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样本年份中,1993年、2000年对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情况未做学历区分,故在本表中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硕士和博士采用合计占比数据,但并不意味着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自占比情况为表格中所列比例。

1.3城乡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2000年、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63.78%、50.32%。从表3、表4中可得出,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农村与城市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距。2000年和2010年,农村小学生占比情况的变化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比例基本吻合,从1993年到2013年,农村小学生、中学生占比情况发生较大变化,这一变化一方面与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学校的空间布局有关。

表3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城乡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学龄儿童入学率

全国农村县镇城区

1993年98.3197.9499.0799.57

2000年99.1198.9499.3299.54

2010年99.70/

2013年99.71/

注: 1993年的净入学率是按7~11周岁统一计算,2000年及以后净入学率是按不同入学学龄和学制分别计算。

表4小学、初中阶段城乡教育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

小学在校生人数占比初中在校生人数占比

农村城区(包括县镇)农村城区(包括县镇)

1993年72.2127.7959.7040.30

2000年65.3534.6555.5944.41

2010年53.8246.1833.8266.18

2013年34.3765.63(其中

镇区占36.01)18.3481.66(其中

镇区占49.45)

2不同资源因素对受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般而言,教育公平分为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不仅是机会的平等,更重要的要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公平,并最终通过教育结果的公映出来。因为教育机会公平仅仅是起点性和程序性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实质性公平,对教育结果公平以及个人接受教育后的发展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质量是教育过程公平最主要考察因素。学校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和学校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师资水平作为“软”条件是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经费投入和物质投入作为“硬”条件是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撑。

2.1各级教育的人力资源差距

1) 各级教育的师资数量差距。从表5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呈不断缩小趋势,高中阶段基本维持稳定状态,高等教育呈不断扩大趋势。相比1993年,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位教师人均少带近6名小学生、近3名初中生;与此相反,高等学校每位老师人均所带学生数由1993年的8人增加到2013年的近18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适龄儿童总人数持续减少,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数量的不断壮大;与义务教育阶段相反的是,高等教育阶段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数、研究生数分别由1993年的2 535 517人、106 771人增加到2013年的24 680 726人、1 793 953人,师资队伍的壮大跟不上扩招的幅度。从表6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农村相比城市在教师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近十年来这种劣势已经发生变化,2013年农村学校在教师数量上相比城市处于优势状态。

表5各级普通学校师生比情况统计表(教师数=1)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

1993年22.3715.6514.968.00

2000年22.2119.0315.8716.30

2010年17.7014.9815.9917.33

2013年16.7612.7614.9517.53

表6小学、初中阶段师生比的城乡情况统计表(教师数=1)

年份

普通小学普通初中

农村城区农村城区

1993年23.1419.8316.5613.04

2000年23.1219.5920.3815.98

2010年16.7719.2214.0315.00

2013年15.6121.4411.1413.67

2) 各级学校师资质量的差距。从表7、表8、表9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级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如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018%提高到2013年的37.24%,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11.88%(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004%)提高到2013年的54.34%(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2.06%);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8.38%提高到2013年的74.87%,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1.13%提高到2013年的16.00%;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23.39%提高到2013年的54.79%,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93年的30.88%提高到2013年的41.0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96.25%(含中专60.72%)下降到2013年的12.67%,小学三级及未定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22.07%下降到2013年的9.12%;初中专任教师中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40.46%(含中专29.08%)下降到2013年的0.72%,中学三级及未定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40.10%下降到2013年的10.85%;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7.94%下降到2013年的1.41%,助教及无职称比例由1993年的27.21%下降到2013年的19.11%。

从学校层次来看,不同层次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有着明显差距,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明显优于普通初中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普通初中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明显优于普通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如199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92.06%、30.88%,而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8.38%、1.13%,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0.18%、11.88%;201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98.86%、41.01%,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74.87%、16.00%,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和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37.24%、54.34%(包括中学高级职称的2.06%)。需要说明的是,在初中与小学专任教师的职称统计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似乎比初中还要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在2011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而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小学高级纳入到高级职称的统计范围内。

从城乡差异来看,城市初中、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相比农村初中、小学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具有绝对优势。因样本年份中1993年和200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未对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和职称进行区分,同时,从地域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全部集中在城市,故此笔者对师资的城乡差距分析主要为近五年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阶段来看,20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达到58.06%,而农村为24.97%,比例差距一倍以上;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为2.76%,农村为1.34%,比例同样差距一倍以上。从初中阶段来看,20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达到86.18%,而农村为66.06%,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市为3.15%,而农村仅为0.41%;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情况,城区为21.77%,农村为11.40%,差距同样明显。

表7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城乡学历职称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高中及以下

中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小学二级

小学三级

未定职级

1993年

全国

0.18

3.57

96.25

(含中专60.72)

0.04

11.84

41.64

24.40

5.34

16.732000年

全国

1.00

19.04

79.96

(含中专71.26)

0.12

27.16

46.43

16.16

1.09

9.03

2010年全国

0.11

23.59

54.58

21.71

1.15

51.94

36.15

3.88

0.32

6.56

城区

0.46

48.19

43.78

7.56

2.05

55.96

31.54

2.64

0.39

7.41

乡村

0.03

15.19

55.93

28.85

0.75

49.40

38.21

4.73

0.31

6.59

2013年全国

0.36

36.88

50.09

12.67

2.06

52.28

33.67

3.17

0.22

8.60

城区

1.02

57.04

37.38

4.56

2.76

55.06

30.16

2.22

0.27

9.53

乡村

0.10

24.87

55.23

19.80

1.34

49.41

36.01

4.11

0.21

8.91

表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城乡学历职称

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中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未定职级

1993年全国8.3851.1640.46(含中专29.08)1.1317.5841.1921.5318.57

2000年全国14.1872.9112.92(含中专8.91)3.2727.3143.9012.5213.00

2010年全国0.6463.4134.601.3512.4842.3235.41

3.16

6.63

城区

2.11

80.57

16.87

0.46

21.96

42.66

28.27

1.35

5.76

乡村

0.20

54.62

43.23

1.95

8.92

40.02

38.92

4.46

7.69

2013年全国

1.30

73.57

24.41

0.72

16.00

43.17

32.37

1.65

6.81

城区

3.15

83.03

13.55

0.27

21.77

43.59

26.96

0.87

6.82

乡村

0.41

65.65

32.76

1.18

11.40

40.52

37.22

2.57

8.28

注: 表7、表8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换算得出,其中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区、城乡结合、镇区、镇乡结合、农村;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市、县镇、农村。本统计只涉及农村和城区,故可能出现全国相关指标比例不在城区和乡村之间。

表9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单位:%)

年份学历职称

博士

硕士

本科

专科及其他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无职称

1993年

23.39(其士1.70,

硕士19.00)

68.67

7.94

6.29

24.59

41.91

27.21

2000年

31.32(其士6.10,

硕士23.38)

64.14

4.54

9.44

30.00

36.00

24.56

2010年

14.92

34.50

48.92

1.67

11.06

28.06

38.49

22.37

2013年

19.06

35.79

43.74

1.41

12.13

28.88

39.88

19.11注: 1993年、2000年统计数据中,博士、硕士合计数据统计包括未授博士、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本科数据统计包括研究生肄业和未授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专科及其他数据统计中包括本专科肄业。

2.2各级学校物力资源的差距

近二十年来,从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来看,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且幅度较大(见表10、表11)。如小学和普通中学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都有明显改善,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1993年的3.6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6.63平方米,小学阶段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从1993年的2.52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4.38平方米,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1993年的6.2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3.62平方米。从城乡差距来看,小学阶段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前十年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近年来差距较为明显,农村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明显高于城市,这种差距有利于农村。如1993年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3.69平方米,城市为3.6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2.55平方米,城市为2.51平方米;到了2013年,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8.22平方米,城市为5.7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5.46平方米,城市为3.82平方米。中学阶段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前十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这种差距有利于城市,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步减小并在2013年出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高于城市。如199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5.36平方米,城市为8.08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2.48平方米,城市为4.28平方米;到了201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为15.01平方米,城市为14.1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农村为7.08平方米,城市为7.55平方米。从学校层次来看,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在不同年代都明显高于小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如199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分别为6.26平方米和2.97平方米,而小学阶段为3.66平方米和2.52平方米;2013年中学阶段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分别为13.62平方米和6.74平方米,而小学阶段仅为6.63平方米和4.38平方米。

表10小学阶段办学物力资源比较(单位:m2)

年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危险房屋面积

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

1993年

3.66

3.69

3.64

2.52

2.55

2.51

8 661 835

536 838

7 135 948

2000年

4.55

4.49

4.74

3.54

3.52

3.71

5 994 763

4 585 617

1 046 324

2010年

5.90

6.39

5.54

4.00

4.43

3.67

82 886 954

64 023 689

4 069 859

2013年

6.63

8.22

5.70

4.38

5.46

3.82

620 648 517

264 478 442

158 066 383

表11普通中学阶段办学物力资源比较(单位:m2)

年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危险房屋面积

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全国农村城区

1993年

6.26

5.36

8.08

2.97

2.48

4.28

6 029 650

3 435 613

1 019 135

2000年

6.55

5.36

8.64

3.73

3.03

5.30

4 758 003

2 526 267

852 542

2010年

10.79

10.01

12.68

5.37

4.97

6.79

66 279 060

25 524 220

7 964 299

2013年

13.62

15.01

14.10

6.74

7.08

7.55

25 724 436

7 267 296

4 670 980注: 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在地区划分上共分为:城区、城乡结合、镇区、镇乡结合、农村,所以出现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值的情况;普通中学统计包括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

2.3各级学校财力资源的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规模扩大以及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近二十年来,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都有了大幅提高(见表12),特别是201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4.28%,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4%目标,比1993年的867亿元增加了25倍多,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基本维持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1993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15.57%,2013年这一比例为16.13%。

表12教育经费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全国教育

经费总投入其中:国家财政性

教育经费其中:公共财政

教育支出

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

财政支出比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993年

1 059.94

867.76

676.61

15.57

2.46

2000年

3 849.08

2 562.61

2 191.77

13.80

2.58

2010年

19 561.85

14 670.07

14 163.90

15.76

3.65

2013年

27 695.97

22 236.23

20 314.17

16.13

4.28

1999年以来,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都有了大幅增加(见表13),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小学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9年的568.70元增加到2013年的6 901.77元,增加了12倍多,普通初中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9年的720.96元增加到2013年的6 258.37元,增加了8倍多。从学历层次来看,学历层次越高,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越多。如1999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568.70元、720.96元、825.15元、10 146.27元;2013年这一状况有了一点变化,小学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高于初中,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6 901.77元、6 258.37元、8 448.14元、15 591.72元。

表13各级教育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情况(单位:元)

年份普通

小学普通

初中普通

高中普通高

等学校

1999年

568.70

720.96

825.15

10146.27

2007年

2 383.14

2 799.63

2 735.13

8 246.58

2010年

4 415.41

5 567.34

4 844.22

11 396.57

2013年

6 901.77

6 258.37

8 448.14

15 591.72注: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各级各类学校、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在年份选择上,因200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关于教育经费统计年份为1999年,故在此表格中选取1999年数据,另199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中未公开相关数据。

3结论

根据本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先赋性因素来看,近二十年来,性别因素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当下研究促进教育公平问题时,改善女生在接受各级教育中的公平状况不应该成为立脚点和主要的关注点;民族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机会方面没有显著差距,改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成为主要关注点;在免费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之后,义务教育受教育机会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教育资源,城乡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机会没有明显差距,但考察哪些人上好学,哪些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关注点。

2) 从不同教育资源分配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来看,教育不公平的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主要是师资水平的差距,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师资质量是关键;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物质资源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但这种差距有利于农村,这说明在物质资源基本保障的情况下,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物质资源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当下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这些经费如何使用才能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经费的增加应该倾向于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改变既定教育经费分配方式,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通过这些经费做到保基本、补短板,才能实现促公平的效果。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主要出现两个转向:一是由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平等向追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转变。因为无论是性别、城乡还是民族,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已经做到《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事实上高等教育入学率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由追求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接受高质量的过程公平转变。当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学的问题,而是上好学的问题,尽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等方面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改善,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但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师资水平等软条件的差距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约翰・I・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2.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ducation equal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ina Education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analysis

JIN Jiuren

(Part Commit of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Abstract

建筑初级职称论文篇(10)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原名是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1962年2月,更名为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1998年3月,与原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00年―2003年先后与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黑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合并。学院已由当初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发展为今日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建设部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69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结出了丰硕成果,为祖国建设行业输送了12万多名栋梁之材。

建院以来,学院一贯坚持“开放,改革,建设,发展,创新”的十字工作方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本位,以巩固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成果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学院在全国率先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2006年,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评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之一,2009年10月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并受到教育部、财政部400万元专项奖励,2011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并受到专家的好评,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部级重点建设专业,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地方财政支持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经过教学资源整合和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及后示范性发展,学院现占地面积92万O,建筑面积38.8万O,馆藏图书70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986万元。学院拥有现代先进教学仪器设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3个,实验实训室230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348个。学院形成了以土建为优势,以建筑工程技术、设备、管理为特色,土建、制造、财经、材料、电子信息、艺术、旅游7大类43个专业协调动态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学院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4个教学部,专任教师502人,正高职57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216人,全日制在校生1.2万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建院以来,学院秉承“德能兼容,行知合一”的校训,为我国建设行业输送了十余万名栋梁之材。学院从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校到后示范校时期,又一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十二五”和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抢抓机遇,克难攻坚,追求卓越。学院办学实力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园环境的改善、科研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壮大,见证了学院的又一次辉煌。通过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后示范性发展建设又揭开了新的篇章。学院实现了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重大突破;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评为部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并获得550万元经费支持;《水污染控制技术》、《建筑电气安装技术》两门课,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学院参加的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省级认定,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建设平台,学院在应用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的层次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环境艺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被省人保厅列入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行列;学院与大连无常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共建BIM技术应用学院,BIM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室,BIM技术研发中心和BIM技术应用人才培训基地,为实现BIM技术人才培养,提高BIM技术人才质量搭建了更高的平台;2008年以来,学院连续6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第一名。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贯秉承“德能兼容、行知合一”的校训精神,遵循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并为社会服务”、“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工学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思想,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传承奉献”的校风,恪守“敬业、善能、重导、爱生”的教风,倡导“惜时、善学、精技、求真”的学风;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构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以行动为导向的世界主流教育思想为指导,持续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强化了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学院”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训、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立足黑龙江省,辐射全国,为“两规(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四建(工程建设、住宅建设、城镇建设、城市建设)、八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建筑勘察业、建材业、装饰业、纺织业、风景名胜保护业)”,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施工型”、“能力型”、“成品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并先后在哈尔滨、北京、大连、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34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保证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能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以来连续六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列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名,在全国名列前茅。学院被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招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4月14日,学院就业工作被教育部授予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院校。2013年,学院被中国青年报社、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学院党委2009年、2011年连续两次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h组织称号。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被全国高职高专宣传部长联席会、中国青年报授予“魅力校园”荣誉称号。2015年4月26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单位。2016年学院被中国青年报社、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授予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

上一篇: 钳工技师职称论文 下一篇: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