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08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1)

Abstrac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importantconstituent.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formulatesthesciencereasonablestrategyplanfoundatio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alsoistotheriskmanagementstrategicpla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thegoalisenhanc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riskmanagementability,adaptstheservicedevelopmentandthestrategicplangoalreques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othestrategicriskcontinuallyrecognition,theappraisalandshouldto,carryonthestrategicdispositiontotheeconomicalcapital,promot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rporatebusinessstrategyplangoalsmooth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StrategyRiskManagement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对外贸易体制和政策逐步调整,国内贸易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贸易企业自身的管理缺失、人力资源战略的缺失,成为限制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本文对从事鞋业制造加工业务的贸易公司在生产、管理现状进行观察,利用迈克尔·波特的五项因素分析方法,从公司外部环境、组织战略、劳动力、企业文化、生产技术和工作管理五方面探讨对该公司实施人力资源策略的可行性。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组织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 绩效管理 企业文化 某鞋业贸易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年轻女性PU质地鞋类产品出口的贸易公司,主营业务是通过商和经销商向国外市场投放针对年轻女性的各种鞋类产品。缺乏雄厚生产能力.使公司成为为争取生存与发展,往往在与外方谈判中降低品牌诉求与供货价格,从事大量贴牌产品的低利润生产贸易模式。公司以欧洲特别是欧盟各成员国客户作为经营目标,不直接面对消费者.通过了解和追随国外时尚鞋类产品的潮流趋势,采取批量出口贸易的经营模式,争取客户在女鞋销售方面的认同与支持。获得稳定增长的客户资源与市场份额。公司员工除必备的财务人员和处理日常内务的工勤人员外,主要由两种职业类型人员构成.一种是专门从事外贸接单的办公室业务人员,具备一定外贸英文听写水平和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另一种是专门从事不同鞋款制作的版房技术人员.由从事鞋类型款设计与制作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师傅与负责一般技术人员组成。 经营者并不注重公司文化的构建。公司人员构成中8O%以上人员年龄在27岁以下,属于从业时间短、未有家庭负担约束的就业人群。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使公司强调经营者的绝对权威.不鼓励权力下放。家长式的员工管理模式使员工在公司工作中必须事事以经营者的明确肯定作为商业行为的依据。员工在公司中被看作是承担并完成任务的载体,并不强化个人贡献对公司的影响。企业文化更多可以以“来去自由、松散乏味”概括。员工对公司的认同度与忠诚度往往不能经受住其他公司更高薪酬的考验 作为一家主要市场在欧洲的女鞋产品贸易公司.其产品必须紧贴市场变化趋势,在迎合顾客需求方面,中国的企业设计人员所设计的女鞋式样不能适应西方女性的审美标准,所以公司采取与同行相同的手法,通过在国外参展考察期间有意识拍摄鞋款样式.聘请技术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模仿设计、生产乃至贸易销售。该公司的总体技术水平比纯粹从事一般鞋业产品的生产型企业高.但所使用的PU质材,又使其比从事皮质面料的鞋类贸易企业技术标准低。 针对欧美市场的女鞋贸易公司,目前都面临机遇与挑战的长期并存与不断发展的经营格局,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对于目标定位于确立品牌地位的企业而言,往往意味着挑战多于机遇。过度竞争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本克服难于实现跨越性发展的种种难题。目前,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所产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骨牌效应,日益加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同业为争夺市场不计后果的降低同类产品供货价格,以及这两年来欧洲市场进口过量鞋类产品造成积压,的确使公司发展受到各种层次的困扰利用五项因素分析法采取人力资源策略迈克尔·波特的五项因素是一个考察人力资源系统是否适用的分析框架。这五项因素分别是:(1)社会、政治、法律及经济环境:(2)组织战略;(3)劳动力;(4)企业文化;(5)生产技术和工作管理。就公司的发展而言,可从五项因素分析,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策略。以满足公司发展需要。 一、外部环境 该鞋业贸易公司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制约。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批新兴企业所共同遭遇的普遍问题。这些企业由一些有丰富从业经验及客户资源的从业人员从原企业离职后所创立。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3)

【论文摘要】:对近年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的“低成本战略”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适合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国情的“低成本战略”。 【论文关键词】:成本战略;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剖析 进入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石油石化工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全方位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国外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对成本最低化的追求推动了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资产的运作水平,优化了资源和市场的配置,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强化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精简了人员机构,提高了经济效益。 随着世界跨入21世纪,石油石化工业也步入成熟期。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石油石化工业扩大了市场,提高了技术水平,但同时也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赢利空间逐渐变小。大力推行“低成本战略”,是近年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的主要做法。 1、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的低成本战略 1.1、通过兼并、联合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 大规模兼并、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从而产生互补、协同效应,是国外石油石化公司降低成本的主要做法。 1998年8月,BP兼并阿莫科,两者业务上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可降低成本每年约20亿美元。BP-阿莫科随后收购阿科公司,改善了阿拉斯加上游生产的经济性,减少了在阿拉斯加和美国其他48个州的重复资产,并形成跨越美国东西海岸的油品销售网络,每年又可产生约10亿美元的协同效益。1998年12月,埃克森公司和美孚公司全面合并,产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根据其1999年12月公布的数据,两者合并每年产生协同效益至少38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运营效率提高,1999年减少了操作成本12亿美元(与1998年相比),2000年将增加净利润10亿美元,2003年之前将增加净利润约25亿美元。1998年10月,日本石油公司和三菱石油公司合并成为日本最大的石油公司-日石三菱公司,由于减员、炼油和油品销售网络一体化,使新公司减少成本支出4.51亿美元。法国的道达尔公司与比利时菲纳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世界上第五大石油公司,两者以炼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合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将为其在2001年、2002年分别增加营业利润约3亿美元和4.6亿美元,在财务、经营运作和资金使用上的协同效应还将增加约1.8~3.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 世界化工公司的合并中也有不少降低成本的成功案例。1998年瑞士汽巴-精化和Clariant合并成立世界最大的专用化学品公司,削减成本约6亿瑞士法郎,节约人工成本约4亿瑞士法郎等。1999年8月,道化学收购联合碳化物公司,合并后第一年将产生2.5亿美元的协同效益,第二年为5.0亿美元。 由此可见,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成本,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1.2、通过资产结构调整和置换降低经营成本 进行资产的置换和优化升级,强化核心优势业务,精简非核心业务,是国外石油石化公司在90年代普遍采用的降低成本、获得重置资金、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的有效做法。 壳牌集团在上游的低成本战略措施是通过资产置换实现重点区域连片开发,提高经济规模,降低操作成本。1997年1月,壳牌集团以路易斯安那州的Black Bayou油田作为交换收购了阿莫科公司在密执安州北部的油气资产。两者在密执安的上游资产非常接近,这一收购使壳牌在该地区实现了连片开发,降低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4)

第一,是将管理会计定义为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题的过去、未来的相关数据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的适当经济目标,同时以实现这些目标作出合适的决策为目的;第二,则将其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计划、评价及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分析和报告的过程。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为用于构建与企业间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有关信息提供与分析。也有人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强调比较重大的战略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所关注的那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运用财务的信息来发展具有远见的战略,以图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2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能够通过对环境的审视、对竞争者的分析以及能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其内部的信息,它的战略方法和手段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提供一些会计信息和技术支持。

2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必要性

资本市场的动荡给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证券公司的收益来源主要是证券经纪业务,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却又陷入低迷的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资者均损失惨重,这严重打击了一些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当投资者的热情开始较低,那么开户者也将大大减少,直接导致证券公司的经济业务的收入大幅度的降低,给证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所以,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需要引进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自身的劣势情况来制定明确战略。但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业务的内部结构不够完善,对于行情的依赖程度很大,忽视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使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变得极其缓慢;第二,有些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松散,管理人员经不住市场诱惑,导致其自身理念产生很大变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第三,对于员工工作的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业绩不突出,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到下面的经营状况,导致公司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必须要对证券公司进行改革,最好是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来管理公司的发展,最好是制定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这有利于保持公司的稳定收益,同时能够加强公司对于内部的有利控制,因此,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是必然的选择。

3证券公司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措施

3.1整顿内部结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打好基础

公司内部理论框架的构建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基础,所以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应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认识公司本身优劣势,然后将战略管理会计慢慢应用到证券公司的管理以及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刻的把握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和内容,将其所包含的理念与证券公司的实际发展理念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完善和健全的理论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真正的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3.2营造管理环境,树立战略管理意识

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适合我国证券公司的引用和发展,其发展前景日益广阔。不过,在公司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应对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行构建出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这样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的运行和传播。另外,还应当使公司内部的员工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引导员工改善传统的工作理念,积极促进各个部门间配合,将大胆创新的意识植入到员工的心中,使战略管理会计及其管理的理念转变为公司专门的管理体制。

3.3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

优秀的战略会计人才能够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能引进先进的发展管理理念,所以证券公司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同时,企业还应以战略的眼光纵观全局,转变其自身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证券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结合公司的实际,将其完善,并认真加以实施,这样就能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从而促进证券公司的良性发展。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5)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集团公司的战略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集团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到国内外战略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战略风险管理涉及到公司内部和外部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战略管理一样,战略风险管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结合集团公司特点的管理体系、方法和管理机制。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曾撰文从课题提出的背景,理论框架和战略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并具体从集团公司战略资源和环境因素两个战略风险要素,系统分析了战略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风险管理识别的基本管理模型,进一步阐述公司主题发展战略和公司竞争能力两个战略风险要素及产生风险的内在机理。

二、关于公司战略风险识别控制管理模型

公司管理控制模型,从公司战略环境、公司战略资源、公司竞争能力和公司主题发展战略四个要素对公司的战略风险进行分析。公司战略资源和公司的竞争能力构成公司主题战略目标达成的支持要素。而战略资源是在适当的机制下才能转化为公司的竞争能力,公司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公司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有效发挥创造公司的业绩,支持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的战略风险产生于上述四个要素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公司战略识别管理控制模型见图1。

图1  公司战略风险识别管理控制模型

应用模型进行战略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

(1)公司战略环境、公司战略资源、公司竞争能力、公司主题战略是公司的战略风险要素,各要素引起的风险是公司的战略风险要素。

(2)公司的战略环境因素,对公司的其它战略风险要素均产生影响。

(3)在主题战略确定的情况下,公司的战略资源结构和公司的竞争能力结构是公司主题战略实现的支持体系。公司主题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地达成,要看主题战略实现的动态过程中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对主题战略目标实现的适应和支持程度。环境的重大变化、公司主题战略的调整,或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的变化,带来的上述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是产生公司战略风险的机理。

(4)公司的战略资源结构和公司的能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但公司的战略资源是在一定的机制下才能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公司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竞争优势。公司的特殊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

基于上述原理,本文主要围绕公司竞争能力和主题发展战略两个基本点要素分析引起公司战略风险的内在机理。

三、公司竞争能力对公司战略的影响及产生风险的机理

公司竞争能力是产生公司竞争优势的根。公司的竞争优势直接对公司的当前业绩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Yadong.luo,2000)。公司的动态竞争能力表现在公司追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创造、利用和升级或提高公司拥有的资源并产生新的资源。动态能力需要从现有资源中获得经济利益并产生新的能力。而资源的利用和能力的升级影响公司长期业绩和竞争优势。

公司战略主题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公司的动态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变化引起公司的战略风险。公司竞争能力的变化表现在影响公司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能力的变化。如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市场营销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组织的组织学习能力、公司发展的系统整合和管理控制能力等。这些主要的能力方面的变化,对支持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不和谐程度,带来公司发展的战略风险。因此,战略风险因素的产生于引起影响公司上述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1)公司的资源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转化机制对组织管理和战略的支持程度或不和谐程度是重要的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资源对战略有影响,但拥有资源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不一定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如拥有大量的资金,但没有有效的投资战略的指导和对投资的有效管理,就不能产生相应的回报,资金优势就会丧失;公司拥有可以支持公司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在竞争中人才会大量流失,失去已有的资源优势;公司拥有著名的品牌和市场开发能力,因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跟踪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品牌的价值提升机制,质量的有效控制机制,公司的品牌优势会逐渐丧失。公司优秀领导人的突然离去,因缺乏领导人培养和规划机制,会使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受到短期影响等。因此,资源的转化机制是促使公司资源形成竞争能力和优势的机制,是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新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的机制,是建立学习性组织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达成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不断形成公司动态核心竞争能力的机制。

相应的管理机制的缺乏或对组织和战略发展的不适应,产生了资源和公司能力对公司发展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是影响战略主题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风险因素。

(2)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对公司战略主题发展目标的影响产生的风险因素

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表现为把握战略态势制订正确的公司发展战略的能力;驾驭公司全局,审时度势,有效利用和分配资源,推动公司战略目标达成的能力;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管理战略风险的能力;适应战略发展要求的组织变革能力等。影响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领导层的观念,特别是总裁或总经理的观念;领导层的知识结构与管理公司的适应程度;领导层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事业心;领导层或公司总裁的决策风格和冒险行为等。这些因素对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影响是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风险因素。

公司领导层的观念主要指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战略领导和战略管理的意识,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人才理念,以及为公司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需要的质量、资金、管理机制、市场营销、技术和产品开发等战略环节的竞争能力及其相适应的理念等。适应时代和发展要求的观念创新是影响企业管理者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为许多学者和实际公司的发展所证明(Grant R.M,1996)。领导层观念与战略主题目标和时代的不和谐,会导致制订出不适宜的战略,丧失发展的机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和公司业绩,逐步丧失公司的竞争优势,失去已有的竞争地位。

公司领导层的知识结构以及经历、经验和学习能力,对公司管理层的环境和市场的洞察力和敏感力产生重大影响(Hambrick and Mason,1984),对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的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判断、管理体系变革的时机,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变革的步骤和方法,公司业绩的发展趋向的判断等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管理层的知识结构落后于公司发展的要求,这种不和谐,所带来的风险是阻碍公司管理体系的进步,不能洞察和发现市场机会或公司发展机会,投资决策的机会成本提高或投资回报降低,最终失去公司已有的竞争地位。因此成为影响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风险因素。

领导风格,主要指管理层特别是公司总裁或总经理的决策风格和冒险行为。管理者的抱负和期望对管理冒险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Bromiley, 1991)。对决策形势的收益的筹划和构想影响管理者的冒险行为(Kahneman,Tversky,1979)。特别是决策者面临着难以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往往选择有高风险的收益机会的选择,相反,如果决策者将要实现其目标的时候,会选择避免风险的稳健的决策 (Wiseman and Bromiley,1996,Lant,1992)。根据组织行为理论,管理者的抱负代表了其判断公司实际业绩的偏好,在宏观经济快速成长期管理者的冒险行为就高,而在经济或行业低速发展时期管理者往往比较谨慎(Jay B.Barner,1986)。

(3)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对公司竞争能力的影响及产生的风险因素

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是公司的各种管理机制产生的提高内部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提高公司效益的能力。管理控制体系是公司对子公司和市场,公司内部和子公司内部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如目标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机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和方法,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组织的学习机制,采购管理的机制,成本控制的管理机制,技术开发系统的管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方法,转移价格和一体化战略,资金调度和管理控制的机制,营销管理的模式和销售市场管理模式等。管理机制的竞争力来自于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管理理念和具有的管理创新能力。某一方面的管理机制如果不能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使得对主题目标的支持产生不和谐,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严重制约公司发展并形成相对劣势,对公司战略的主题目标的实现形成严重不和谐的某一方面的管理机制,构成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

在公司内部建立有超前理念且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公司内部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并形成创新的管理机制。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机构获取知识的情况(Garrat,1987,Garvin,1993, Probst and Buchel,1994)。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已从心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战略研究对组织的学习的认识已看作是形成未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学习的机制在于组织能否通过学习提高对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特殊资源,再对这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在组织学习机制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机制是公司形成管理优势的源泉。

根据公司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公司的组织结构应随公司的规模和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 (John M.Stopford and louis T.wells,1972)。从跨国公司发展的轨迹来看,依据其规模的扩张,从简单的职能组织结构,到矩阵结构,国际化过程中的母子公司结构,母公司的战略管理,资金融资战略和资金调度,人力资源战略在多子公司情况下的调整,市场的整体战略和局部市场战略的配合等。随规模的扩大母公司的管理要根据职能的转化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管理控制的要求和创造新的管理优势的要求。跨国公司对国外的公司的管理也从出口部,发展到国际部,再到区域事业部,甚至发展到区域和产品混合的事业部结构和网络组织结构。

但是,如果公司规模已经进行了比较大的扩张但公司的组织结构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将会使公司难以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职能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能力,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战略风险。

公司的人才资源指企业家人才资源、管理人才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等。公司的人才资源要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需要有优秀的公司文化和人才发展的培育机制和相应的业绩评价与管理机制。有鼓励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脱颖而出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在公司文化形成的凝聚力下,通过才能的发挥创造更大的管理和产品或技术的优势,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相反,人才的缺乏或与竞争发展要求相背的管理机制使公司形成潜在的战略风险。人才资源满足公司发展的程度、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和企业家资源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4)公司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对公司战略主题目标实现的影响及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成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IT业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是争取市场机会获取垄断利润,取得市场主动权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能力。如果在产品的技术和推出的频率上超过竞争对手,就获得了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在IT行业就获得了超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竞争能力的因素有核心技术的动态开发能力、基于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行业技术的变化频度、竞争对手的相应的开发水平、技术人才资源和技术开发的管理机制。在一个以技术或工艺为核心竞争能力之一的行业,技术人才资源不能满足战略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机制鼓励技术开发的创新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新产品推出的频度低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等,会使公司在发展和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或达不到对工艺的管理控制的需要,从而带来公司发展的战略风险。这种技术与发展主题目标之间的不和谐程度越高,公司的战略风险就越大。

(5)公司的营销和市场开发能力对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营销和市场开发能力对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影响在于公司产品和营销能力相对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实现超常规发展,最大限度地支持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能力。影响公司竞争优势和公司业绩的因素有基于利润或业绩目标的市场导向的公司营销战略计划和规划,构成公司战略计划产品和新产品销售战略,市场定位的产品组合,各产品销售网络队伍的规划和建设及相应的学习机制,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品牌价值的提升程度,物流配送体系和机制,销售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对营销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产生战略风险因素的重要来源。

营销的战略管理机制是公司战略计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管理机制以利润和市场为导向。创造营销管理的竞争优势是公司战略管理过程中谋求的重要管理目标。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述了营销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并结合公司经营范围、文化背景、行业特点对营销管理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销售管理的理念、管理思想、理论框架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公司如何对产品、服务、信息、品牌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公司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Lee C.Cooper,2000)。创造公司营销管理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要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制订和实施更有效的营销战略计划,是在市场开发和管理能力方面建立竞争优势。公司在制订和管理营销战略计划方面的风险来自于公司制订计划的观念、市场分析、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分析、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以及超常规发展的目标以及超常规措施等方面是否超越了竞争对手的理念和管理机制。这种战略计划的管理机制落后于对手和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形成的差异方面的不和谐程度是影响公司竞争能力和公司业绩的最重要的战略风险因素。

品牌的管理是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的战略管理手段。品牌管理的目标是保持产品在公众中的优秀形象,刺激目标消费群的主动购买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产品的质量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的符合消费需求的程度(Lee C.Cooper,2000)。品牌管理的根本是产品质量的公众形象,把产品质量和公司理念有效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把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或为潜在的消费者创造出来的需求信息反馈而进行新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John P.Workman Jr.,Christian Hom burg,& Kjell Gruner,1998)。品牌的弱化和老化是缺乏品牌管理机制带来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因而是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品牌的竞争优势是公司产品的品牌的公众形象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公众形象超过竞争对手形成的高于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公司的营销战略追求的主线。

销售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和竞争对手比较在市场上形成的竞争能力直接表现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一般表现为管理市场的模式、市场和网络开发的规则和网络建立的模式、对产品物流和价格等销售政策的控制能力、借助品牌营销的市场拉动力和销售力、内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公司的激励机制形成的对员工的销售市场开发和管理创新水平能力及销售业绩的达成、市场信息的反馈的质量和速度、各种销售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和贯彻的程度等。管理机制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行业竞争的水平是竞争还是品牌竞争,内部机制的运行成本,如高成本运作模式还是低成本运作模式,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对营销计划管理的控制程度,激励机制是否鼓励员工达成优秀的业绩,公司的市场开发带来的盈利水平是否高于竞争者,公司内部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贯彻到员工和经销商,物流是否能够有效地得到控制,且以客户的要求进行顺畅的分发和传递,内部文化和团队的建立对市场的开发和销售里是否高于竞争对手,战役和战术的配合是否达到既定的阶段性目标等。由以上几个方面构成的整体销售的管理体系的竞争能力是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公司的业绩,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因此销售体系有效支撑战略营销计划和年度营销计划,内在管理机制的某一个方面的管理滞后或劣于竞争对手的管理机制都会对影响公司的战略主题目标的实现,形成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

竞争对手的销售管理体系的机制和市场政策对公司在既定市场上的销售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影响导致公司业绩受到影响。如竞争对手在行业中挑起价格战,影响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如国内家用电器的销售。控制和争夺某些消费终端的政策加大了销售的成本,如目前国内食品饮料、药品的销售。公司要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突破这种竞争带来的阻碍战略目标实现的行业竞争风险,即要建立一种市场和技术导向的品牌营销战略,以推出换代的高技术产品,以开发潜在的市场获取垄断的利润。公司营销政策如果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政策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销售管理机制的竞争力和政策应变能力,必然削弱市场开发能力,销售业绩降低,在失去竞争优势的同时,提高了公司的战略风险。

通过对公司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的分析,识别公司关于公司竞争能力这一战略风险要素的具体风险因素。并通过风险因素的评估和计量可以对各个风险因素对公司战略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飞诺网FENO.CN]

四、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本身风险的产生机理

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是公司经过战略研究形成的公司的使命、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支持公司战略框架的主要要素是公司的战略重点、特殊资源与核心竞争优势、公司各阶段业绩等。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本身产生的风险在于战略本身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战略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所在行业发展的经营规律。公司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支持公司的战略主题目标的实现。

图2  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本身的战略风险产生的机理分析模型

公司制订的主题发展战略本身的正确性实际上是公司的最大风险因素。战略方向出现错误导向对公司来说将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前期制订的战略的执行对公司来说,有时是不可逆转的,战略的错误是对公司资源的最大浪费。集团公司战略的层次性,使得公司战略包括集团公司战略和各事业部、子公司的战略,其相互的一致性和动态过程的不和谐程度构成主题战略本身的风险因素。通过对公司前期战略的分析,找出前期决策的不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错误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这些错误的决策和指导思想是公司主题战略本身存在的重要风险因素。

制定正确的战略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由于公司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得到发展,运用不适应的理论指导制订公司战略,则确定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主题战略确定的发展方向存在风险。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理论特别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管理的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建立公司可持续资源优势中的作用、核心竞争优势理论和动态优势理论的发展等拓展了公司研究制订战略的理论思维。战略制订过程对公司管理机制分析的内容和环节得以拓展,应用传统的方法和不适应的理论指导制订的战略难以保证制定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对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公司制定正确战略的前提。公司对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认识,可以使公司充分认识行业发展为公司提供的机会和威胁。对行业发展的规律的正确认识受到公司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思维,管理团队的问题识别能力和决策水平,内外部信息的可获得程度,以及对全局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等因素的影响。

公司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对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支持程度,表现为公司制定的战略是否充分分析了公司的内部竞争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关键资源的可持续性等。脱离实际的主题发展战略会使公司战略的贯彻遇到困难,或者公司在贯彻战略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能力。

环境的变化对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的支持,在于变化了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优势,以更有利于达成公司的发展目标。环境变化导致的主题战略的某些因素的不适应构成了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战略管理的机制,是公司战略管理过程中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调节资源以达成公司战略目标的自适应程度的战略管理机制。具备这种机制可以使公司根据变化的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方向,目标资源分配的原则、指导方针、指导思想等做出适时的或局部的调整。不具备这种机制会导致制订的主题战略本身僵化或对公司的发展不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6)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集团公司的战略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集团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到国内外战略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战略风险管理涉及到公司内部和外部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战略管理一样,战略风险管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结合集团公司特点的管理体系、方法和管理机制。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曾撰文从课题提出的背景,理论框架和战略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并具体从集团公司战略资源和环境因素两个战略风险要素,系统分析了战略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风险管理识别的基本管理模型,进一步阐述公司主题发展战略和公司竞争能力两个战略风险要素及产生风险的内在机理。

二、关于公司战略风险识别控制管理模型

公司管理控制模型,从公司战略环境、公司战略资源、公司竞争能力和公司主题发展战略四个要素对公司的战略风险进行分析。公司战略资源和公司的竞争能力构成公司主题战略目标达成的支持要素。而战略资源是在适当的机制下才能转化为公司的竞争能力,公司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公司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有效发挥创造公司的业绩,支持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的战略风险产生于上述四个要素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公司战略识别管理控制模型见图1。

应用模型进行战略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

(1)公司战略环境、公司战略资源、公司竞争能力、公司主题战略是公司的战略风险要素,各要素引起的风险是公司的战略风险要素。

(2)公司的战略环境因素,对公司的其它战略风险要素均产生影响。

(3)在主题战略确定的情况下,公司的战略资源结构和公司的竞争能力结构是公司主题战略实现的支持体系。公司主题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地达成,要看主题战略实现的动态过程中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对主题战略目标实现的适应和支持程度。环境的重大变化、公司主题战略的调整,或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的变化,带来的上述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是产生公司战略风险的机理。

(4)公司的战略资源结构和公司的能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但公司的战略资源是在一定的机制下才能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公司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竞争优势。公司的特殊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

基于上述原理,本文主要围绕公司竞争能力和主题发展战略两个基本点要素分析引起公司战略风险的内在机理。

三、公司竞争能力对公司战略的影响及产生风险的机理

公司竞争能力是产生公司竞争优势的根。公司的竞争优势直接对公司的当前业绩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Yadong.luo,2000)。公司的动态竞争能力表现在公司追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创造、利用和升级或提高公司拥有的资源并产生新的资源。动态能力需要从现有资源中获得经济利益并产生新的能力。而资源的利用和能力的升级影响公司长期业绩和竞争优势。

公司战略主题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公司的动态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变化引起公司的战略风险。公司竞争能力的变化表现在影响公司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能力的变化。如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市场营销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组织的组织学习能力、公司发展的系统整合和管理控制能力等。这些主要的能力方面的变化,对支持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不和谐程度,带来公司发展的战略风险。因此,战略风险因素的产生于引起影响公司上述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1)公司的资源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转化机制对组织管理和战略的支持程度或不和谐程度是重要的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资源对战略有影响,但拥有资源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不一定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如拥有大量的资金,但没有有效的投资战略的指导和对投资的有效管理,就不能产生相应的回报,资金优势就会丧失;公司拥有可以支持公司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在竞争中人才会大量流失,失去已有的资源优势;公司拥有著名的品牌和市场开发能力,因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跟踪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品牌的价值提升机制,质量的有效控制机制,公司的品牌优势会逐渐丧失。公司优秀领导人的突然离去,因缺乏领导人培养和规划机制,会使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受到短期影响等。因此,资源的转化机制是促使公司资源形成竞争能力和优势的机制,是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新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的机制,是建立学习性组织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达成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不断形成公司动态核心竞争能力的机制。

相应的管理机制的缺乏或对组织和战略发展的不适应,产生了资源和公司能力对公司发展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是影响战略主题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风险因素。

(2)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对公司战略主题发展目标的影响产生的风险因素

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表现为把握战略态势制订正确的公司发展战略的能力;驾驭公司全局,审时度势,有效利用和分配资源,推动公司战略目标达成的能力;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管理战略风险的能力;适应战略发展要求的组织变革能力等。影响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领导层的观念,特别是总裁或总经理的观念;领导层的知识结构与管理公司的适应程度;领导层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事业心;领导层或公司总裁的决策风格和冒险行为等。这些因素对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影响是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风险因素。

公司领导层的观念主要指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战略领导和战略管理的意识,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人才理念,以及为公司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需要的质量、资金、管理机制、市场营销、技术和产品开发等战略环节的竞争能力及其相适应的理念等。适应时代和发展要求的观念创新是影响企业管理者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为许多学者和实际公司的发展所证明(Grant R.M,1996)。领导层观念与战略主题目标和时代的不和谐,会导致制订出不适宜的战略,丧失发展的机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和公司业绩,逐步丧失公司的竞争优势,失去已有的竞争地位。

公司领导层的知识结构以及经历、经验和学习能力,对公司管理层的环境和市场的洞察力和敏感力产生重大影响(Hambrick and Mason,1984),对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的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判断、管理体系变革的时机,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变革的步骤和方法,公司业绩的发展趋向的判断等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管理层的知识结构落后于公司发展的要求,这种不和谐,所带来的风险是阻碍公司管理体系的进步,不能洞察和发现市场机会或公司发展机会,投资决策的机会成本提高或投资回报降低,最终失去公司已有的竞争地位。因此成为影响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风险因素。

领导风格,主要指管理层特别是公司总裁或总经理的决策风格和冒险行为。管理者的抱负和期望对管理冒险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Bromiley, 1991)。对决策形势的收益的筹划和构想影响管理者的冒险行为(Kahneman,Tversky,1979)。特别是决策者面临着难以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往往选择有高风险的收益机会的选择,相反,如果决策者将要实现其目标的时候,会选择避免风险的稳健的决策 (Wiseman and Bromiley,1996,Lant,1992)。根据组织行为理论,管理者的抱负代表了其判断公司实际业绩的偏好,在宏观经济快速成长期管理者的冒险行为就高,而在经济或行业低速发展时期管理者往往比较谨慎(Jay B.Barner,1986)。

(3)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对公司竞争能力的影响及产生的风险因素

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是公司的各种管理机制产生的提高内部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提高公司效益的能力。管理控制体系是公司对子公司和市场,公司内部和子公司内部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如目标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机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和方法,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组织的学习机制,采购管理的机制,成本控制的管理机制,技术开发系统的管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方法,转移价格和一体化战略,资金调度和管理控制的机制,营销管理的模式和销售市场管理模式等。管理机制的竞争力来自于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管理理念和具有的管理创新能力。某一方面的管理机制如果不能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使得对主题目标的支持产生不和谐,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严重制约公司发展并形成相对劣势,对公司战略的主题目标的实现形成严重不和谐的某一方面的管理机制,构成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

在公司内部建立有超前理念且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公司内部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并形成创新的管理机制。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机构获取知识的情况(Garrat,1987,Garvin,1993, Probst and Buchel,1994)。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已从心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战略研究对组织的学习的认识已看作是形成未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学习的机制在于组织能否通过学习提高对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特殊资源,再对这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在组织学习机制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机制是公司形成管理优势的源泉。

根据公司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公司的组织结构应随公司的规模和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 (John M.Stopford and louis T.wells,1972)。从跨国公司发展的轨迹来看,依据其规模的扩张,从简单的职能组织结构,到矩阵结构,国际化过程中的母子公司结构,母公司的战略管理,资金融资战略和资金调度,人力资源战略在多子公司情况下的调整,市场的整体战略和局部市场战略的配合等。随规模的扩大母公司的管理要根据职能的转化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管理控制的要求和创造新的管理优势的要求。跨国公司对国外的公司的管理也从出口部,发展到国际部,再到区域事业部,甚至发展到区域和产品混合的事业部结构和网络组织结构。

但是,如果公司规模已经进行了比较大的扩张但公司的组织结构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将会使公司难以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职能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能力,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战略风险。

公司的人才资源指企业家人才资源、管理人才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等。公司的人才资源要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需要有优秀的公司文化和人才发展的培育机制和相应的业绩评价与管理机制。有鼓励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脱颖而出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在公司文化形成的凝聚力下,通过才能的发挥创造更大的管理和产品或技术的优势,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相反,人才的缺乏或与竞争发展要求相背的管理机制使公司形成潜在的战略风险。人才资源满足公司发展的程度、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和企业家资源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4)公司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对公司战略主题目标实现的影响及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成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IT业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是争取市场机会获取垄断利润,取得市场主动权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能力。如果在产品的技术和推出的频率上超过竞争对手,就获得了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在IT行业就获得了超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竞争能力的因素有核心技术的动态开发能力、基于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行业技术的变化频度、竞争对手的相应的开发水平、技术人才资源和技术开发的管理机制。在一个以技术或工艺为核心竞争能力之一的行业,技术人才资源不能满足战略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机制鼓励技术开发的创新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新产品推出的频度低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等,会使公司在发展和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或达不到对工艺的管理控制的需要,从而带来公司发展的战略风险。这种技术与发展主题目标之间的不和谐程度越高,公司的战略风险就越大。

(5)公司的营销和市场开发能力对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营销和市场开发能力对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影响在于公司产品和营销能力相对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实现超常规发展,最大限度地支持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能力。影响公司竞争优势和公司业绩的因素有基于利润或业绩目标的市场导向的公司营销战略计划和规划,构成公司战略计划产品和新产品销售战略,市场定位的产品组合,各产品销售网络队伍的规划和建设及相应的学习机制,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品牌价值的提升程度,物流配送体系和机制,销售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对营销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产生战略风险因素的重要来源。

营销的战略管理机制是公司战略计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管理机制以利润和市场为导向。创造营销管理的竞争优势是公司战略管理过程中谋求的重要管理目标。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述了营销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并结合公司经营范围、文化背景、行业特点对营销管理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销售管理的理念、管理思想、理论框架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公司如何对产品、服务、信息、品牌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公司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Lee C.Cooper,2000)。创造公司营销管理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要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制订和实施更有效的营销战略计划,是在市场开发和管理能力方面建立竞争优势。公司在制订和管理营销战略计划方面的风险来自于公司制订计划的观念、市场分析、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分析、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以及超常规发展的目标以及超常规措施等方面是否超越了竞争对手的理念和管理机制。这种战略计划的管理机制落后于对手和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形成的差异方面的不和谐程度是影响公司竞争能力和公司业绩的最重要的战略风险因素。

品牌的管理是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的战略管理手段。品牌管理的目标是保持产品在公众中的优秀形象,刺激目标消费群的主动购买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产品的质量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的符合消费需求的程度(Lee C.Cooper,2000)。品牌管理的根本是产品质量的公众形象,把产品质量和公司理念有效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把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或为潜在的消费者创造出来的需求信息反馈而进行新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John P.Workman Jr.,Christian Hom burg,& Kjell Gruner,1998)。品牌的弱化和老化是缺乏品牌管理机制带来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因而是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品牌的竞争优势是公司产品的品牌的公众形象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公众形象超过竞争对手形成的高于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公司的营销战略追求的主线。

销售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和竞争对手比较在市场上形成的竞争能力直接表现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一般表现为管理市场的模式、市场和网络开发的规则和网络建立的模式、对产品物流和价格等销售政策的控制能力、借助品牌营销的市场拉动力和销售力、内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公司的激励机制形成的对员工的销售市场开发和管理创新水平能力及销售业绩的达成、市场信息的反馈的质量和速度、各种销售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和贯彻的程度等。管理机制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行业竞争的水平是竞争还是品牌竞争,内部机制的运行成本,如高成本运作模式还是低成本运作模式,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对营销计划管理的控制程度,激励机制是否鼓励员工达成优秀的业绩,公司的市场开发带来的盈利水平是否高于竞争者,公司内部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贯彻到员工和经销商,物流是否能够有效地得到控制,且以客户的要求进行顺畅的分发和传递,内部文化和团队的建立对市场的开发和销售里是否高于竞争对手,战役和战术的配合是否达到既定的阶段性目标等。由以上几个方面构成的整体销售的管理体系的竞争能力是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公司的业绩,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因此销售体系有效支撑战略营销计划和年度营销计划,内在管理机制的某一个方面的管理滞后或劣于竞争对手的管理机制都会对影响公司的战略主题目标的实现,形成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

竞争对手的销售管理体系的机制和市场政策对公司在既定市场上的销售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影响导致公司业绩受到影响。如竞争对手在行业中挑起价格战,影响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如国内家用电器的销售。控制和争夺某些消费终端的政策加大了销售的成本,如目前国内食品饮料、药品的销售。公司要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突破这种竞争带来的阻碍战略目标实现的行业竞争风险,即要建立一种市场和技术导向的品牌营销战略,以推出换代的高技术产品,以开发潜在的市场获取垄断的利润。公司营销政策如果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政策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销售管理机制的竞争力和政策应变能力,必然削弱市场开发能力,销售业绩降低,在失去竞争优势的同时,提高了公司的战略风险。

通过对公司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的分析,识别公司关于公司竞争能力这一战略风险要素的具体风险因素。并通过风险因素的评估和计量可以对各个风险因素对公司战略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飞诺网FENO.CN]

四、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本身风险的产生机理

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是公司经过战略研究形成的公司的使命、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支持公司战略框架的主要要素是公司的战略重点、特殊资源与核心竞争优势、公司各阶段业绩等。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本身产生的风险在于战略本身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战略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所在行业发展的经营规律。公司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支持公司的战略主题目标的实现。

公司制订的主题发展战略本身的正确性实际上是公司的最大风险因素。战略方向出现错误导向对公司来说将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前期制订的战略的执行对公司来说,有时是不可逆转的,战略的错误是对公司资源的最大浪费。集团公司战略的层次性,使得公司战略包括集团公司战略和各事业部、子公司的战略,其相互的一致性和动态过程的不和谐程度构成主题战略本身的风险因素。通过对公司前期战略的分析,找出前期决策的不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错误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这些错误的决策和指导思想是公司主题战略本身存在的重要风险因素。

制定正确的战略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由于公司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得到发展,运用不适应的理论指导制订公司战略,则确定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主题战略确定的发展方向存在风险。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理论特别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管理的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建立公司可持续资源优势中的作用、核心竞争优势理论和动态优势理论的发展等拓展了公司研究制订战略的理论思维。战略制订过程对公司管理机制分析的内容和环节得以拓展,应用传统的方法和不适应的理论指导制订的战略难以保证制定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对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公司制定正确战略的前提。公司对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认识,可以使公司充分认识行业发展为公司提供的机会和威胁。对行业发展的规律的正确认识受到公司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思维,管理团队的问题识别能力和决策水平,内外部信息的可获得程度,以及对全局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等因素的影响。

公司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对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支持程度,表现为公司制定的战略是否充分分析了公司的内部竞争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关键资源的可持续性等。脱离实际的主题发展战略会使公司战略的贯彻遇到困难,或者公司在贯彻战略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能力。

环境的变化对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的支持,在于变化了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优势,以更有利于达成公司的发展目标。环境变化导致的主题战略的某些因素的不适应构成了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战略管理的机制,是公司战略管理过程中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调节资源以达成公司战略目标的自适应程度的战略管理机制。具备这种机制可以使公司根据变化的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方向,目标资源分配的原则、指导方针、指导思想等做出适时的或局部的调整。不具备这种机制会导致制订的主题战略本身僵化或对公司的发展不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7)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围绕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构建优良的管理系统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体系。通过对集团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的内涵、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一、集团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要想清晰明白地研究集团企业战略管理,首先要对管理系统进行充分的梳理,因为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的控制应用属于系统论下面的一个分支,对系统论的充分梳理和研究是进行集团企业战略管理重要前提和保障。系统论的内涵指的是,通过研究各个系统的共通特征,寻求一种共同的原理和模型能够适用于各个系统。系统论的定义可以解释为由各种要素共同构成的系统,能够适用于各个系统运行,并可以形成共通的系统理论。系统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结构和功能。系统论的专家认为一个系统内的平衡性和整体性,是一个系统共同拥有的基本特征。系统内的整体观念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功能和要素。将系统融入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应用中,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整个集团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想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来解释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应用,就必须将企业集团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企业集团,该成长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集团企业战略管理控制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整体性角度对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应用进行解释,可以增强集团公司战略管理一致性,使得整个集团公司各个部分能够沿着同一个目标路线前进。

在一个集团企业中,母公司是整个企业集团的战略中心,集团公司下面的子公司是战略管理的主要对象,母公司进行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通过制定战略目标,依据战略目标规划相关的计划,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进行相应的战略实施。这是母公司的战略管理目的。而集团企业下面的子公司主要的管理目的是根据母公司制定的战略管理规划,并且根据自己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正常的专业化管理经营活动。公司在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控制的^程中,母公司要对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进行监督,通过运用绩效评价手段,对子公司的战略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价。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集团企业的战略管理控制应用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管理体系,它是根据不同的环境不断变化的,集团企业的战略管理控制应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状态调整,来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在母公司制的战略管理目标时,要制定统一的战略管理体系规划,确保集团下面子公司能够按照统一的战略目标进行管理。母公司通过制定严格的战略管理体系,将企业集团优先发展的目标重点放在首位,这样可以降低企业集团的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集团的运营效率。

二、集团企业战略管理控制应用的特征

集团企业战略管理的控制应用在企业集团的管理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学理上对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应用进行概括,企业集团管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战略管理控制主体多元化,这是由于企业集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企业集团一般是多种法人构成的联合体,这就意味着集团公司的多种法人组织都有权对集团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参与,多个组织参与集团企业的战略管理控制制定和管理。企业集团战略管理应用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虽然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和实施主体多元化,但是母公司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次,企业战略管理控制体系具有多极化。正是由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主体多元化,构成的主体由多个法人和组织构成,这就使得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对象也具有多极化多元化的特点,管理的主体是母公司,管理的对象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各级子公司,包括一级二级子公司等等。正是由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的对象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因此,要想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处理好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同时也要求各公司在具体的战略管理控制实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某公司一起协同合作,沿着统一规划好的战略管理目标前进。

三、如何构建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应用体系

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体系要求公司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企业集团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划,通过具体的管理实施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能够协同合作,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公司集团制定的既定目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要求企业集团要高度重视战略管理控制的环境建设。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企业集团的外部环境指的是,与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相关的宏观环境。具体包括行业的宏观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会对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产业环境中,产业环境的主要影响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的制定,会产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企业集团的与目标的制定。产业环境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与战略管控系统发生利益关系,便极大地影响到了企业集团的正常经营管理。包括企业集团的顾客和竞争对手。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内部环境建设,要求企业内部制定严格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并按照这个既定的管理规划,落实到位,明确战略管理的责任和主体,确保战略管理能够在子公司之间能够在子公司之间得到有效的落实。

在构建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要明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体系中,无论是管理主体还是管理控制对象都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极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级管理主体为集团企业总部,企业集团总部出于战略管理体系的关键主体地位,它的重要作用表现为通过制定合理企业战略管理规划,对下设的子公司进行直接的管理控制。第二级为子公司,也可以称为企业的二级企业,他是母公司直接管理和控制的投资公司和全股参与或控股参与的子公司。二级企业的控制管理是由母公司直接决定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控制和管理权力。因此,在企业集团众多的子公司管理过程中,要明确控制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确保母公司在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中占据的主导地位。

四、结语

由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的控制体系涉及学科众多,内容庞杂,本文只是从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体系某一个角度进行梳理,进行尝试。通过梳理和探讨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内涵和特点,提出自己的一些关于加强企业集团张略管理控制体系的相关建议,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的不足和资料的不全,导致本文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但是希望通过本文的抛砖引玉,能够为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的控制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成红波. 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控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周娜. 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8)

跨国公司通过将战略能力转移到各地子公司的方式来发挥杠杆作用,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建立起竞争地位(Kogut and Zander ,1993)。由于跨国公司-子公司间的关系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贡献,通过跨国公司-子公司关系来发挥特定能力的杠杆作用(如知识管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跨国公司通过将知识管理能力转移到子公司或支持子公司的发展(如能力支持),跨国公司就可以将其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地方市场发挥杠杆作用(Martinez and Jarillo, 1989)。企业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转移将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能力(如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根源于公司的运作,并通过组织结构和文化演化发展。然而由于这些组织要素的发展,对跨国公司来说,问题就在于各子公司都是在各自独特的环境下运营的,让所有子公司都建立标准化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否恰当,是否有必要让各子公司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法和能力。海外子公司正成为跨国公司知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学习者和知识贡献者,公司专有优势的产生与维持正由原来单一母公司导向转变成为整个公司网络的集体责任。

由于跨国公司各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通常在地理距离与文化距离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特别容易形成国别性专有知识。这种基于当地市场、管理实践与经营环境而积累起来的企业知识,有助于企业提高当地承诺、减少运作不确定性及增强经济效率。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评估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得出,竞争强度和市场动态性都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此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与它的业绩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了解当地市场条件并相应地发展恰当的战略组合,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一)竞争强度、市场动态性和公司业绩

竞争强度,是指一行业市场的竞争水平。根据Grewal、Tansuhaj (2001)和Jaworski、 Kohli (1993)的研究成果,可通过四方面来评估竞争程度:一般竞争、促销战、价格战、新的竞争方法。

市场动态性包括市场环境需求和商业运作的多维度结构,可通过两方面来衡量其程度:市场环境需求变化的经常程度,该行业中商业运作方式变化的经常程度。

公司业绩,要结合内部自身业绩及竞争者的业绩相比较来看,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评估:公司上一年总体业绩比预期的好;过去的一年里公司比其主要竞争者有更好的业绩。

(二)知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能力是指公司开发和使用知识的组织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能力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

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得和积累知识的过程。衡量知识获取能力的主要方面:使用客户和业务伙伴的反馈来提高今后的产品和服务的程度,是否有获得关于客户知识的流程,是否有获得关于业务伙伴知识的流程,是否有与业务伙伴交流知识的流程。

知识转移能力是指使现有知识更有用的过程,包括公司组织、整合、协调以及传播知识的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价:是否有把知识转化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方法,是否有组织知识的流程,是否有将竞争能力转化为行动计划的流程。

知识利用能力是指使用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存储、恢复、应用、贡献和共享能力(Almeida 1996;Appleyard 1996)。知识利用能力可通过公司是否有以下流程来评估:应用从错误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流程,利用新知识的流程,应用过去经历中学到的知识的流程,使用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流程。

基于环境―战略―业绩理论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知识管理能力

(一)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概述

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认为,环境形成了业务开展的背景,公司管理层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和实施战略决定了公司的业绩(Luo和Park ,2001)。该理论框架的基础是战略匹配理论和战略选择理论。

战略匹配理论主要讨论公司整体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具体来说,战略匹配理论认为,战略对市场条件的适应可以促成经营业绩的最大化。Bourgeois认为,公司所运营的环境对公司来说是风险和机遇并存,公司的运营效率是由所选择的战略与环境条件的契合度决定。据此观点,经营业绩取决于环境与战略因素的匹配程度;环境因素和公司战略不协调会造成公司运作障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

战略选择是战略匹配理论的核心问题。战略选择理论认为,公司是环境的主动参与者,并且战略能够对环境做出响应。具体来说,战略选择是指为执行所进行的方案选择的过程;方案选择是一系列战略决策,其中包括能力发展。

战略理论中有一系列的文献证明,环境对公司战略主动性的直接影响以及它对公司业绩的启示。在战略理论中,实证研究均支持公司调整其战略以适应所运作的环境。

(二)对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

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指出,环境因素是公司需着重考虑的,因为它决定公司的战略。如Luo and Park (2001)检验了当地市场条件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定位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实:跨国公司子公司一般战略的选择是基于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环境条件的反应,一般战略进行特定的适应性调整会提高子公司的业绩。因此可认为,跨国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子公司如何进行适应当地环境市场条件的运作。

以前的研究中尽管环境-战略相匹配在跨国公司总体战略定位层面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的流程而较少关注市场环境的影响。在考虑市场环境的影响时,如市场导向理论则认为,环境市场是知识管理和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缓和剂,但其并未考虑管理层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所运营的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根据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为了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市场有效,必须建立适应当地市场条件的战略。因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灵活性允许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主动的战略(相对于跨国公司子公司简单地执行标准化的跨国公司总体战略),因此战略灵活性是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的核心因素。

决定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最重要的因素是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特别是关于客户、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等直接市场信息的市场知识,以及内部知识(如技术或运营的专业技能)是公司的重要战略资源,并且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

实证研究显示:首先,市场环境的竞争强度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其次,市场环境的市场动态性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最后,知识管理能力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业绩正相关。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当地回应压力的增大,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修正其传统的管理模式,如通过授权和分散化不断扩大子公司的经营自,有效提高其创造和利用当地知识的潜力,使得子公司更有可能产生出不同于母公司的差异化知识,这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学习和企业知识的增加。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角色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海外子公司正由母公司战略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由母公司知识与技术的转移者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的贡献者。子公司创造性地吸收和利用当地知识,已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当地回应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学习的重要部分。概言之,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知识管理和全球学习的重要承担者。

参考文献:

1.Kogut, Bruce and Udo Zander 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3.24 (4)

2.Grant, Robert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9 (Special Issue)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163-02

对于公司的财务战略,传统理论观念主要分析、研究个体公司的自我内部治理和其外部环境如果决定其财务战略,其思考角度与侧重点都是一个公司的资金运营活动,但是对于该公司作为一个节点的价值链体系的整体上的财务管理战略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价值链对于现代公司愈加重要,深入研究基于价值链的财务战略对于现代公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价值链的公司财务战略内涵

基于价值链的公司财务战略是运用价值链理论和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以努力实现顾客价值为目标,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注重价值链公司群的价值管理,要求公司借助于信息链网络、价值链网络,与上下游合作,全面优化整个价值链的资源配置,降低业务环节成本的财务安排运作以及针对财务关系的财务原则、发展方针以及规划。

二、传统公司财务战略的缺点分析

公司财务战略备受重视,但是传统的公司财务战略研究主要针对单个公司或公司集团,而对于不具有产权关系的价值链公司财务战略问题缺乏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价值链公司群财务战略缺乏关注。目前,市场的主体慢慢转变成将市场作为驱动力的公司网链,各个公司相当于公司网链的节点,节点与节点多是依据商务往来契约或者长时间的相互交易形成的相互信任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网络形成的是柔性的、松散的内部结构,网链的资本运作以及节点之间的财务管理都与依据所有权而形成的公司以及集团有所区别。但是,对于财务管理战略的分析依然停留在公司个体或者单独的公司集团,以价值链网链节点公司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很少,缺乏对于现代公司财务战略的实际指导价值。

2.研究未将财务管理战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结合。目前对于应用在财务管理战略上的价值链研究甚少,而且大多倾向于为了财务管理战略的研究增加一个新的角度,把价值链视为分析财务管理战略内外部环境的工具,或者以促升某项财务活动的绩效,将价值链理论与财务管理活动的某一项单独融合,例如将价值链理论与公司的成本控制相结合。这些理论并没有定义立足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公司财务管理战略理论,更遑论构建建立于该理论之上的公司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所以,没有以现代公司创造价值――现在以及未来公司竞争的实质为基点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与价值链管理理论融合的财务战略,得出的公司财务战略体系成果就不会对实践具备指导性。

基于上述研究不足,在将单个公司放到价值链公司群中,立足于整个顾客价值创造体系基础上提出基于价值链的公司财务战略。

三、基于价值链的公司财务战略

选择基于价值链的财务战略,不仅需要考虑价值网链中公司群的关系协调,考虑该价值网链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还要考虑各个节点公司自身内部价值链的提升和其与外部价值链的优化与协调,因为,该财务战略的目标要着眼于价值网链的整体,同时目标涵盖的范围不能只有核心公司。从财务战略的维度进行区分,根据价值链的类型,可以分为内部价值链财务战略以及外部价值链财务战略,如表1。

(一)公司内部价值链战略

价值链中的核心公司通过整合与协调安排本公司的财务资源来达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方略为价值链的内部财务战略。

1.资本结构优化战略。按照价值链的产品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将价值链公司对于价值链产品依赖度分为三类,低度依赖,中度依赖以及高度依赖,其中中度依赖的价值链产品收入比例为35%到70%。

(1)低度依赖的融资决策。对于低度依赖于价值链产品的公司,融资策略与公司的融资决策相关性不大。这时,融资决策更多地受到其他业务资金状况和对融资的需求的影响。如果价值链核心公司不能灵活地运用现有的资金以维持价值链产品的运营,那么该公司在融资协调上将会进入困境,价值链融资的管理,也不会顺利。所以,价值链公司在选择其联盟公司时,需要考虑融资管理而谨慎的挑选。

(2)中度依赖的融资决策。对于有生产能力的公司,如果其负债资本已占有相当大比重,则很难通过外部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这时,价值链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但是前提是获得的融资款需要专款专用,在得到收入时及时返还。当价值链企公司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无法获得资金而导致价值链产品供应受阻时,只有对价值链重新整合或者退出该价值链才可以寻找出路。

(3)高度依赖的融资决策。对于高度依赖价值链产品的公司,当其该产品的生产进入成熟期时,需拓宽业务,生产新的产品。对于价值链产品,生产该价值链产品的原材料可用到他途,并且由于技术和市场知名度等各种优势的存在,在融资时可以选用相对激进的策略。对于拓展的新产品的生产商,其市场风险会因为生产的是新产品而增加,所以融资时不宜采取激进的策略,而是相对保守的策略。分销商与零售商是渠道供应者,对于已经建立销售渠道拓展业务的分销商和零售商,可以采取相对激进的融资策略。

2.核心聚集投资战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资源,但是离散的资源分布并不能有效地提升竞争力,公司必须对其所有可以控制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才可能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公司对整个价值链作出分析,针对其中部分环节配合专有技术、声誉、规模经济等因素重点建设成为核心环节,采取集中投资战略。也就是说对于关系到公司竞争、发展方向以及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进行集中投资,以直接提高公司在某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3.基于EVA的股票期权分配战略。以净利润的大小作为股权激励的标准往往会使得激励行为与实际情况不符。而采用EVA为标准后,能够实现业绩与激励的一致性,同时改正经营者只关注股价的不合理行为。如果公司的WACC下降,那么EVA就会上升,说明公司管理者的营运能力提升。上升的EVA,经过信息的传递,会带动股价的上涨,使期权执行价格与股票当前价格差距变大;同时,若公司的WACC持续走低或者保持在较低水平,那么经EVA计算后的期权量会走高或者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样,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通过股票期权能过获得很高的收益,具有巨大的激励效果。另外,EVA越大,股东就会得到越大的财富。如此一来股东与经营者的的利益就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

(二)公司外部价值链财务战略

价值链中的核心公司促成的对于价值链包括的所有公司的整体的财务资源的布局的方针战略,为公司的外部价值链财务战略。这种财务资源的布局方略与公司集团的区别在于其不在母公司或者核心公司的组织边界之内,不能像后者那样统一管理与集中协调。

1.价值链合作者选择及融资协调战略。

(1)价值链合作者选择战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建立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公司选择价值链合作伙伴时,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确定选择的程序和标准。从整体的价值链考虑,评估指标的设定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考虑公司自己对整体价值链的价值或者贡献度。比如,产品或者服务的性价比;产出的产品、服务的长期稳定性。另一方面,考虑公司之间协调能力。例如:应变迅速的信息系统、价值链网络的柔性和节点之间的协作能力。

(2)价值链融资协调战略。不同的节点公司对于价值链的贡献不同,其中的核心公司比不是核心公司有更大的生产能力以及更好的管理,也可能是手握价值链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或者核心技术。通常是这些核心公司促成价值链的形成。所以,这些核心公司应该将经营、协调与管理价值链的融资问题也看成公司应该管理的重点。协调价值链融资可以主要考虑以下几点:根据核心产品或者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情况,制订未来价值链发展的整体战略;根据这个确定的战略,分析融资的必要性,资金需要量大小,调度资金的时点与地点的安排;价值链各个核心公司根据各个合作伙伴的融资能力,安排或协调网链节点间的自发融资;之后,设计与实施价值链的融资,挑选合适的融资方式以及融资工具;基于价值链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生产或者提供能力,安排与调度各节点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融资问题。那么,这同样是各个公司自主挑选各自应该加入的价值网链以及挑选合作者来保证公司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主要依据。

2.基于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价值链的任务是创造价值,在价值链创新的构建期、完善期、稳定期以及衰退期等等价值链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司应随着价值链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投资战略,让各个节点公司的资金和其它能力能够得到最高效的优化配置。

(1)构建期的集中财务战略。在构建期,资金投资的重点应该偏重于选择供应商,以及建设上游的价值链,此时,积攒资金需要时间,推动构建价值链的核心公司的资金净流量比较紧张。所以,这个阶段配置资源时,需要核心公司和其上游公司通过集中财务战略,在某一项服务或者产品上集中投入资源,稳固价值链上游公司群之间的联系。通过集中财务战略,对关键的环节或者价值链中的脆弱环节投资,保证价值链整体的搭建成功与合理运作。

(2)完善期的扩张财务战略。在这个阶段,公司为了实现拓展产品或者服务市场的目标,应该实施扩张性的财务战略。在这个阶段,核心公司的生产能力随着其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扩大而扩大,其资金战略重点在于利用前景美好的销售形势,持续提高投资资金规模。在这个期间,其投资方式不能限于自主投资,要主要考虑通过公司并购来达到短期迅速扩张的目的。

(3)稳定期的谨慎财务战略。价值链发展到了稳定期,核心公司由于规模的扩大,会选择多元化发展。为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分散财务风险,需要制定谨慎的财务战略。在多元化发展时,公司要更加重视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公司发展中逐步建立的商誉、美誉、管理能力以及技术专利等能够带动比有形资产更好的投资收益率。完善公司内部管理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这一时期财务活动的重点。

(4)衰退期的防御财务战略。在衰退期,曾经的拳头产品或者关键技术退出市场。通过防御性的财务战略,增加现金流入减少现金流出,在低于必要报酬率之前,收割能捕捉到的利润尽快退出该行业,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其他行业。

3.联合定价财务战略。探究价值链时,下游的资金流出大部分转化为上游的资金流入,各个节点之间的利益分配取决于价值链中间流转的产品或者服务价格,价值链整体与客户之间的利益与价值分割取决于终端价格。所以产品定价问题即是价值链网络中的利益分配问题,需要站在价值链的角度重视对待。在定价最终产品或服务时,考虑协调从最上游公司到终端客户的价值分配,采用几方联合定价战略,以达成价值链公司群与终端客户之间的利益均衡;在明确的终端产品价格确定的情况下,价值链上下游公司基于最终产品或者服务价格,联合协商定价中间流转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整体价值链网络中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廖能成.财务战略策划[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3.蒋伟黎.企业战略选择的基本思路[J].国际商务财会,2008

4.韩思蒂.企业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

公司战略管理论文篇(10)

企业理论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时,忽视了各种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的中间变量的影响,无法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假设: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经理人员在制定战略时,总是试图通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的长期经济价值,战略管理领域在研究企业绩效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效果。因而,很少考虑公司治理因素、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对战略及其绩效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使经营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企业管理理论却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战略既定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战略的执行与控制,而忽视了其它因素。因此,有必要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公司管理和企业绩效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寻找中间变量,从公司治理的层面,对公司战略以及其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以增强战略管理的有效性。

一、对企业本质的再认识

在研究“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企业绩效”时,有必要深入分析企业本质的内核,这有助于明晰“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战略管理与绩效”等问题。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企业被看作是单一的人,被视为一个“黑匣子”。在这样的企业中,管理者就是所有者,拥有产品和要素的市场供求以及各种要素边际产出的完全信息,他们关注的只是要素的投入和产出。尽管这种简化在很多时候可以为我们理解企业提供一定的方便,但却忽略了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企业的生产结构和利益结构。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berle和means(1932)认为,公司控制权与财产所有权分离,经理在股权极为分散的情况下掌握了企业的实质控制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观察成本的存在,经理人员的行为不能被所有者完全地、直接地观察,因而产生了委托问题。科斯(coase,1937)则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契约的组合,是市场里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组织,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并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alchian、jensen和williamson等学者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理论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分支。

1 alchian和demsetz(1972)认为,之所以产生对经济组织的需求,是因为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专业化协作能够提高生产率,但对每个成员努力程度的监督和报酬的计量是困难的。在团队中,由某人专门作为监督者检查团队成员投入的绩效,是减少偷懒行为的一种方式。而监督者必须能够获得超过规定额度以上的任何产出作为监督的激励措施,如果监督者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仅仅存在监督专业化不足以降低组织内的偷懒行为。

2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合约关系,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不管是否存在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意义上的团队生产,所有这些契约都存在成本和监督问题。grossman和hart(1986)提出有成本的契约理论则强调控制权的一方在购入剩余权利的同时,另一方必然失去这些权利,一体化有助于减轻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扭曲性行为的激励,但并不能消除这些激励。

3 williamson(1988)在“人的有限理性”和存在“机会主义”假定的前提下,从交易发生率、交易非确定性的程度和种类以及资产专用性的条件等三个维度来解释交易,并认为特定的交易要以特定的规则结构来进行组织,以节约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在对生产函数企业理论修正和拓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和生产能力提升等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东西。

(三)管理学的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包括竞争优势、企业边界、企业存在及内部组织,最早可溯源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马歇尔(1925)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直接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这又需要产生全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对原有的和新的专业职能进行协调与整合。prahalad和hammer(1990)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的绩效源于培育、开发、扩散、整合、发挥和更新企业特有的、难以模拟的资源、能力与知识。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边界,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租金或超额利润,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撇开经济关系来认识企业的本质有失偏颇,但它从管理的角度,侧重于从资源和能力等生产力的方面来分析企业的本质又有其合理的一面。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与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不同,企业作为一组契约的联结点,依赖特定的权威,运用自身的能力,对各种资源进行二次配置,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配置资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正基于此,在研究公司治理与绩效相关性时,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间关系才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战略管理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离不开公司管理这个中间变量,它们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在公司价值或财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企业进行系统的考察。因此,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联性研究的意义远超过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企业管理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管理、职能管理和作业管理,其中战略管理与公司治理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战略管理立足于整个公司的发展,为整个公司利益相关者服务,从而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中长期与短期利益的均衡以及不同利害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均衡。

钱德勒(1962)最早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讨论了战略如何影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组织安排,是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tricker(1984)把公司治理归纳为四种主要行为:战略、重大决策的参与、监督以及会计责任,并形象地勾勒了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见图-1)。通过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实现了对接。

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都可能对公司的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运作,进而达到提高公司的效率与效益的目的。可见,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财富最大化是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最终归宿,这也是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

三、公司治理对战略管理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除了影响战略实施外,还会制约公司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的选择。

(一)公司股东与战略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资本的意志是公司治理与战略选择的原始推动力。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最高的权利,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决策应该以股东的利益为标准。尽管很少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尤其是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会对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除了可以帮助公司形成稳定的外部关系以外,构建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抑制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尤为重要。股东对公司战略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通过股东大会影响公司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的确定;通过董事会影响和控制战略决策;通过资本市场影响战略评价。

(二)董事会的职能与战略管理

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联结公司股东和经理人员,掌握着公司的投融资、并购和经理人员的任用与考核等实质控制权,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是降低公司目标与战略过程偏差的主要力量。尽管由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不同造成了对董事会功能认识的差异,但是其战略功能在各国公司治理准则中达成了高度一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其中,战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三)管理者的行为——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治理是通过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的构造来保证公司规范和有效运作的核心,

这种关系的塑造最终涉及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管理者是联系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键,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在企业中,经理人员的行为实际受到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经理人员又多为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甚至是公司的所有者,因此,经理人员的行为空间必然横跨两个系统并对公司治理效率和公司管理绩效产生影响。作为内外环境的分析者、企业战略的制定者、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者以及结果的评价者,其行为动机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行为选择并直接制约公司最终战略的选择。此外,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和控制作用,进而决定企业员工的行为选择和力度,这也必然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绩效。

(四)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实物资产的组合,而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点,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除股东外,债权人、供应商和顾客,尤其是企业的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往往都对企业进行特殊的投资,政府、社区等也会与企业存在利益瓜葛。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必然会对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司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主要是通过公司管理来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战略。战略管理过程是连接治理结构与绩效的桥梁,治理结构对战略的影响是显著的,其落脚点在于公司管理者的战略行为选择。战略对绩效的影响是直接的,战略选择是公司利益相关各方动态博弈的结果。治理结构、战略管理对公司发展来说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四、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明茨伯格等(1998)将战略管理分为十大流派,并系统而客观地分析了各流派的内涵与优点,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分析,构建了一个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动态模型。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1 管理者的行为动机由公司利益相关者多方动态博弈的结果决定。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代表不同的利益结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制衡产生不同的公司目标结构,最终导致管理者行为选择的差异,这也符合委托理论和权势学派战略理论的观点。

2 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战略的形成。设计学派把战略设计看作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对企业内部的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有意识的、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过程。战略管理的企业家学派不仅将战略的形成绝对地依附在企业家身上,而且从根本上认为战略的制定就是一个直觉思维和灵感闪现的过程,它依赖于某些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使得战略从精妙的设计、周密的计划或者精确的定位转而变成某种隐约可见的“远景”。

3 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资源和能力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变量,而环境学派更是将企业战略看作是企业适应环境的结果。为分析外部环境尤其是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管理学者们设计大量的分析工具,如以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和安德鲁斯(kenneth.andrews)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波特(porter)将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的范式引入战略管理研究而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公司地位和行业吸引力分析矩阵以及价值链模型等。

由于这些理论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利润差异,penrose(1959)提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资源集合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特有能力,这正是企业业绩差异的主要根源。wernerfelt(1984)认为,与外部环境相比,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对公司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资源包括生产能力、顾客忠诚度、生产经验和高效的流程以及领先的技术等。collis和montgomery(1995)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于资源的战略理论,其范式是:资源一战略一绩效。企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并不是所有资源对战略绩效都有促进作用,只有企业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得到的或复制的战略相关资源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prahalad和hammer(1990)提出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范式,并将核心能力解释为组织中积累的知识,特别是协调不同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他们同时将目光由企业现有的资源因素扩展到企业的外部,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有意识地识别、培育和维护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知识,正是企业特有的知识

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力。基于核心竞争能力选择能够发挥自身能力的业务范围,成为企业从事相关多元化的重要依据,这些相关主要体现在产品、市场、管理和技术等四个方面。

4 战略的分解、实施与控制的过程是企业资源整合的过程。ansoff(1965)认为,战略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并提出企业战略必须按严格步骤有序地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方案拟定评定与选择战略计划的实施战略绩效的反馈控制。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将公司层面的战略分解为竞争战略和各部门的职能战略,战略实施的途径可以采用内部成长、收购兼并、战略联盟、撤资、剥离和清算等方式。stalk等(1992)认为,成功的企业非常注重行为的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业务流程再造等成为企业适应竞争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

5 企业文化环境和组织学习必将影响管理者的行为动机、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上。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由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和价值观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协调一致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以奎因(quinn)为代表的学习学派认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战略的制定者,企业所处的环境总是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通过组织学习过程可以将不同业务部门在经营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用于其他业务的经营,以便制定新颖的、有生命力的战略,寻找适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 数字化教学论文 下一篇: 评审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