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9:02

一体化管理论文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1)

二、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的必然性

(一)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是经济制度适应经济发展变迁的必然选择。

我国外汇管理监管体制与监管方式沿革大致可概括为雏形行为监管、初期行为监管、完善行为监管和分项主体监管四个阶段。

(二)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符合当前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需要。

世界经济金融发展到今天,货物、服务、投资、债务,自有资金与融资资金,通过复杂的金融运作,彼此的边界逐渐模糊。功能监管下的主体监管,货物、服务、资本通过分割单个业务系统,其数据信息在没有与其他系统数据进行核对与匹配的情况下,不足以反映市场主体的整体状况,数据运用与分析局限于各自的监管职能之下,虽会发现某些具体操作风险,但对大量的不断积聚的系统风险可能不易觉察。相比之下,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强调监管职能的统一和监管内容的全面,要求基于整合后的外汇系统强大数据库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掌握市场主体的全口径数据与信息,具有高效的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功能,及时发现市场主体异常外汇收支行为,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便利经济主体的对外贸易投资行为,有效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

(三)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能有效提高监管效率,降低成本。

首先,从博弈论(分离均衡)角度分析,分类监管能提升监管效率。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监管低效的主要因素。分离均衡以不同的信号显示将不同群体区分开,可以阻止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低效。分类监管把企业分为A、B、C三类:A类即风险性指标较低的企业,B类即风险性指标高但可以合理解释的企业,C类即风险性指标高的企业。由于三类企业办理外汇业务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大部分B类企业会主动通过申诉将其与C类企业区分开来,而C类企业则不会通过提交虚假材料要求提升为B类企业。因此,只要合理设置分类监管的风险性指标,就可以均衡分离三类企业,进而缩小监管范围并提升监管效率。。其次,相较于现行监管模式,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可避免对经常、资本监管及对交易主体的重复核查,降低企业成本,并建立在交易主体业务总体监测分析基础的科学分类,提高监管效率。

三、实施外汇主体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监管职能的分散性与市场主体业务的复杂性矛盾日益突出。

现行外汇监管模式是不完全的主体监管。首先,市场主体的经常、资本项下外汇业务监管职能分割,信息不完整导致主体监管有效性降低。当前市场主体外汇业务越来越趋向复杂化,需要业务数据的全面立体呈现和综合分析,监管职能分割必然导致其各自为政和信息不对称,一体化主体监管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监管职能分割导致监管成本重复投入。主体监管不同于行为监管,无论经常还是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方法、流程与要求基本一致,监管职能分割下的主体监管必然导致重复劳动。且重复监管增加监管对象成本,影响便利化政策实施效果。其次,市场主体的本外币监管职能分割影响主体监管效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增长迅速,国际贸易及资本运作中跨境本外币转换频繁,利用境外结汇、人民币对外保函等一系列基于汇差、境内外本外币利差的套利行为频发,跨境外汇与人民币分属不同部门监管,影响主体监管效率。

(二)实施一体化主体监管的技术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数据信息分散,监管对象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和系统采集,行为信息按性质不同分散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个人、资本项目等信息系统,各业务系统数据无法关联。二是基础数据质量不高,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的贸易信贷报告对企业依赖度较高,现场核查发现企业错漏报情况较多,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统计数据缺失、错误较多。三是各业务系统的指标设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功能侧重于业务办理,系统中异常信息规则侧重于收支超限等业务合规性预警,对主体监管评价整体外汇收支的目标意义不大,宏观上缺乏监测预警指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的总量核查指标虽实现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监测预警,从微观上看,指标针对性不足,对重点监测企业库的核查结果90%以上都是正常,从宏观上看,设定指标也相对简单,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三)缺乏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主体监管。

金融机构在外汇监管方面的特殊地位,与其商业逐利性之间存在必然矛盾,其是否能够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直接关系外汇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从制度设计看,由于没有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外汇管理法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分散于各项规范性文件中;从技术支持看,没有专门针对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的控制监测系统,银行数据的采集都是为机构和个人主体监管服务;从实践看,外汇局在对银行监管方面还较多依赖于各类现场核查和现场检查,在检查对象、项目的确定方面难以做到精准定位,现场检查过程中的数据剥离和分析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出现检查效果与初衷相悖的情况。

四、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实践

通过主体监管模式实现跨境关联交易行为的有效监管。由于境内外关联公司关联交易能够提供表面合规的合同与凭证来证实贸易背景,使外汇指定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难以对贸易真实性进行有效评估和认定,监管职能各自为政的监管模式同样难以对复杂的企业跨境关联交易实施有效监管。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漳州市中心支局打破经常、资本业务边界,试点主体岗位管理模式,综合柜员岗负责涉汇主体办理所有经常、资本项下等事前审批业务;非现场监测分析岗负责对货物、服务、资本项目等进行日常分析,提供异常线索;现场核查岗根据非现场核查人员提供的异常涉汇主体开展现场核查;事后监督岗负责对综合柜员岗、非现场监测岗、现场核查岗等进行事后监督检查。各岗位间形成了按流程、信息共享、共同监管的管理模式。试点支局通过主体流程监管发现辖区企业可能利用“进口”退汇渠道开展跨境资本运作。实践案例:从货物项下信息看,企业频繁退汇:如2011年5月~2012年6月间,某粮油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A公司”)和某实业有限公司(下称“B公司”)以进口预付货款名义支付给境外某粮油(香港)贸易有限公司(下称“C公司”)累计8笔款项,金额合计折4650万美元(其中A公司2笔,900万美元,B公司6笔,3750万美元)。2011年8月~2012年10月,A、B公司以取消合同为名收到C公司汇入的预付货款退回19笔,金额累计3805.5万美元,其中A公司8笔,900万美元,B公司11笔,2905.5万美元,预付货款退回率高达82%,成交率为0。从资本项下信息看,境内外3家公司关系错综复杂,系家族企业性质的关联关系:A公司和B公司为境内设立的以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豆油与豆粕的外商投资企业,A公司是境内个人在境外设立的特殊目的返程投资企业,同时还是B公司的中方投资人,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父女关系。C公司是A公司经批准在香港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为进口大豆、菜籽等粮食原料、从事货物和技术进出口贸易。3家企业循环控股,实际是由具有多重国家身份证明的境内个人控制,最终的实际控制人和运作人均为同一人。结合经常、资本项下信息,非现场监测将线索移交现场核查结果显示:C公司在境外开展与A、B公司进口大豆相关的期货交易,通过期货交易锁定大豆价格,规避国际大豆价格波动风险。因境外C公司从事大豆期货买卖,所需资金极有可能通过贸易渠道进出,而所得收益也可能通过境外公司利润、个人及一般贸易差额退汇等渠道汇回或留存境外。

五、打破经常与资本边界,构建一体化主体监管体系的思路

(一)构建一体化主体监管法规体系。

一要出台《机构外汇管理办法》,修订《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是外汇管理的基本法规,法律地位最高;《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令,法规地位仅次于《条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外债登记管理办法》《外国投资者境内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等法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和,法规地位次于《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因此要从法规体系上构建主体监管框架,首先必须出台与《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平行的《机构外汇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是实行机构外汇管理一体化主体监管的基础。其次要修订《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细化相应的贸易与资本管理内容,使其更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在上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个人贸易管理外汇管理指引》等规范个人项下具体业务操作。二要强化对银行的监管,建立银行主体分类监管机制。对银行的监管应包括银行代客业务、银行履行监管职责情况和银行自身业务。对银行代客业务监管要在传统结售汇的基础上,强化对直接或间接产生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将虽不产生跨境资金流动但与跨境业务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整合分散于经常与资本法规中的银行管理条款。要结合实际,先对银行外汇理财及衍生产品、银行贸易融资产品、银行自身外汇资产负债业务等分项目出台的规定进行规范,逐步积累监管经验,待时机成熟后,进一步整合形成《银行外汇业务管理办法》。要结合银行外汇业务考评办法,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各类量化指标对银行进行分类,并施以不同的监管措施。监管要侧重引导各银行依法、守信、合规办理涉汇业务,对恶意违法违规行为可采取警告、处罚、暂停业务、取消市场准入或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等手段。

(二)构建一体化主体监管组织体系。

一要按监管流程设置监管组织体系,实现主体业务的集中管理。打破原有的业务管理界限,构建从法规到技术、从组织机构到监管对象统一、全面的主体监管。监管组织体系应按流程分为业务办理部门、非现场监测部门、现场查处部门。业务办理属于前台业务,非现场与现场属于中后台管理。前台业务要注重服务,简化业务办理及材料审核程序;中后台要强化预警、查处与分类管理。在简化前台程序与材料的同时,应明确具体禁止界限,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由于3个部门是按主体业务流程进行监管的,其联系较以往经常、资本分设的监管模式应更为紧密,除了原有的线索、案件移交等单向联系外,还要通过业务集体审议、核查结果反馈等机制,强化流程的统一。二要建立外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外汇局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交流,掌握跨境人民币、结汇人民币去向、机构信贷等信息,实现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流监测;要加强横向涉外管理部门间的联系沟通,增进与商务、工商、税务、海关、司法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建立数据交换或定期信息核对机制,全面了解掌握涉汇主体相关信息,提升对主体跨境资金贸易真实性与合理性的判断力。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共同制约、监管到位的协同监管机制,营造安全、稳定的外汇资金流动环境。

(三)建立以主体为基础的全口径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科学设置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一要整合系统资源,区分业务办理与后台监测。保留现有业务系统的业务办理功能及必要的合规性指标,如资本金账户、外债流入超限等指标,建立以主体为基础的包括货物、服务、直接投资、外债、境外投资以及主体跨境资金、境内划转、结汇资金去向等在内的全口径资金监测平台,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二要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高指标的适用性,构建可量化、易监测、相关性原则设置多种类型的预警指标,如单笔大额指标、高频累计指标、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指标、动态和结构指标等;预警指标的设立要具有灵活性,给予不同区域外汇局充分的自主设定权,避免一刀切。三要不断增强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对通过日常监管、信息共享及协作机制等获取的外部信息,要采用合理方式实现系统的收集与整理,使监测数据信息随着监管的推进与深入,实现监管数据的动态良性循环。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2)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做到“做什么工作,课程就教什么”。通过调查,物流管理专业和连锁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如果从事配送中心管理相关工作,一般是做仓库管理、分拣、复核、信息处理、客户服务,未来几年后可能会做到仓库主管。根据这种职业规划,《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思路是:结合高职学生在配送中心的工作岗位,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根据各项工作流程的顺序设计课程学习情境;以企业实际、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每个工作任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细化;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将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任务;对每个工作任务设计配套的工作页;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一)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

根据配送中心从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如下:(1)信息员。会操作相关的物流软件,能填写和实时传递仓单和订单;(2)仓库保管员。能对货物进行验收、入库、填写入库单据、货物保管和养护、堆码、盘点、出库;(3)分拣。能按客户订单要求填写出库单、配货单、送货单,能配货,能正确操作相关的设备;(4)复核。根据客户订单要求整理货物,核对配送货物和单据,能正确使用打包捆包设备。

(二)提取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配送中心主要涉及十个服务项目:(1)商品结构与库存管理;(2)配送过程中如何确保商品品质;(3)客户紧急追加、减货的弹性;(4)根据需要确定配送时间安排;(5)缺货率控制;(6)退货处理;(7)流通中的拆零工作;(8)配送中心服务半径及门店编号管理;(9)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10)建立客户服务窗口。根据以上十个服务项目,配送中心从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就有以下一些:(1)商品检验和仓储业务。主要任务是检查并接受货物的数量,质量验收货物,办理入库手续;(2)商品的保管和维护、堆码、库存和出库工作。主要任务是保管和维护,根据库存商品的要求,合理堆放货物,办理货物的出库手续;(3)客户订单的处理业务。主要任务是收集客户订单,了解各种货物数量的总需求,将订单任务分发到各个职能部门;(4)分拣业务。主要任务是根据订单要求对货物进行分拣;(5)流通加工作业。主要任务按客户订单要求对某些货物进行简单的加工;(6)装车配载与车辆调度作业。主要任务是送货车辆的合理配载和车辆的合理调度;(7)配送路线的规划作业。主要是配送路线的优化;(8)退货处理。主要是为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妥善处理客户退货;(9)仓储配送中心的补货作业。主要任务是对拣选区或分拣区的货架,自动分拣机补货。

四、主要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学院先后与沃尔玛武汉光谷店、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大道物流等相关企业建立了学生定期进行仓储配送业务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完善了学生从“企业认知实践”到“企业课程实践”,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一系列学生企业实践的保障体系。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企业行”活动,每年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一个月。在此期间,专业教师收集了企业相关素材与案例,向企业专家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企业实际案例,针对特定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讲授中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配送中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到相应企业去实习提供了岗前培训,提前了解企业。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小组,教师设置情境,根据完整的工作过程模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获取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工作、评估工作过程”,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体系。以《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库存管理模块中的订货子模块为例,介绍如何在教学实施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情境设置:月末,沃尔玛武汉光谷店食品类的方便食品进行盘点,经过盘点,发现如下情况:有6个小类商品短缺,1种休闲 食品快过期,6件商品塑料包装发生破裂有变质现象。思考题:盘点的流程和内容是什么?盘点发现:商品短缺如何订货?商品变质后怎么办?工作任务:对仓库中指定区域的货物数量进行盘点,并检查货物质量情况,检查保管条件、库存状况,审核仓库账物吻合情况,结合上期盘点记录,分析3种主要货物的流量情况,给出订货的合理性建议,最后形成库存分析报告。

(三)课程实践

让学生深入企业中进行课程实践,组织学生分小组到企业的仓储配送部门进行实践,使学生体会到:“我听过,我会忘记;我学过,我会知道;如果我做过,我会记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熟悉相关物流企业配送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3)

文档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将档案与文档依照相应的模式结合起来共同管理,这对解决海量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未完全实现文档一体化,但是某些局部环节已经依照此种方式进行管理,效果非常好。

1 当前文档一体化的发展概述

现如今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文档一体化,但是相比较而言,国外在此方面的发展水平比较高。文档一体化开始于美国,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一种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标准化数据格式已经形成,已经在电子档案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国外文档一体化在档案管理中运用不仅研究理论比较成熟,研究方法也比较具有可用性。国外在文档一体化所取得的成就,为我国文档一体化的发展将会提供宝贵经验。

由于我国各种各样的办公业务系统应用越来越普遍,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进行管理方面的研究,这使得文档一体化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心中,很多单位与个人都开始通过文档一体化来来进行档案管理。现阶段,我国很多文档一体化软件被研发出来,这些软件功能不同,有些用于整合档案管理业务,而有些则由于信息收集与开发。目前所使用的软件,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兼容方面都所有进步,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也有一些研发出来的软件并不尽如人意,之所以会出现此种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第一是某些软件开发人员因为禁受不住诱惑,只希望尽快研发出来赚取利益;第二是软件开发人员在进行开发研究时并未与文档工作者进行良好交流,因此研发出来的软件并没有达到文档工作者的需求。

2 文档一体化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2.1 文档一体化的系统架构

文档一体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TPIP数据库,在最初设计时,设计人员就将该数据库看作是储存引擎,而后再应用Struts、Spring技术等。整个系统框架既能够进行扩展,也能够进行自我维护,恢复组件、同时还具有可以移植的特点,因此应用前景非常好。整个系统框架如下:

第一,领域对象是由一些层次结构对象构成,它们是对不同业务模型的抽象,如果需要完成这些状态数据的存储,通常每个领域对象对应一个TRIP数据库表。

第二,持久佣TRIPjxpAPI进行了DAO封装,实现了对TRIP系统内置的CCL查询语言的支持,完成了领域对象到TRIP数据库表的对象关系映射,对业务层隐藏了TRIPjxpAPI,降低了业务层的开发难度,缩短了系统的开发时间。

第三,业务层的组成是业务逻辑对象,Sring框架的控制反转容器使得业务逻辑替换时变得简单,使各层间以松耦合的方式进行无缝整合,在SpringAOP声明式事务管理的基础上把业务逻辑的事务实现了。

第四,表现层使用MVC模式中的Struts把解耦的网页和基于组件的业务逻辑进行了实现,使用FlashPaper浏览器插件来显示文件。用户只可执行浏览、查询及缩放功能,同时可限制用户执行保存、复制与打印等功能,从而即做到了对原有文档的高效开放利用,又有效避免了直接的复制抄袭。对论文评语及成绩系统则直接以PDF文件的格式进行存储展示,从而保证了档案的原始性和不可更改性。使用FreeMarker模板生成自定义的网页,使用反向Ajax技术DWRAjax框架实现数据的变化,Web服务器会主动将信息推送到用户浏览器,保证了业务数据实时的显示和处理。

2.2 文档一体化的实现模型

应用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践类文档的应用设计出系统的原型,并在系统中实现了主要功能。在设计的系统中,把用户类型分为几大类,分别是普通用户、其他方面的用户以及管理员。普通用户可以对所有开放信息执行标准检索(包括全文检索)、高级检索、按有关检索要求进行浏览。其他类型的用户可提交信息并且对自己的信息进行管理。更高级的用户可对信息进行批改、和删除管理。管理员用户主要对系统中各类的用户进行管理。各类用户所能执行的功能之间是有时序和前提的。

2.3 文档一体化的储存平台

因为档案文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非结构化数据,如若应用关系数据库,系统无法满足于各类档案文档需求,也难以达到各类附件的需求,即便系统可与将所有的文档与附件都存储起来,要对其进行全文检索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若数据量非常大,并不利于数据维护。应用关系数据库所产生的这些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因为这些问题与底层设计息息相关。为此文档一体化在档案管理中应用就必须使用其他非结构化数据库。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非结构化的TRIP数据库应用效果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数据库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第一,可以进行跨平台大数据存储,采用的是二进制数据形式,对数据对象大小并没有任何要求,实验证明此种型式的数据库能够存储超过200种格式的电子文件,同时还能够自主完成抽取文本信息工作,之后再将其存放到倒排文件中,用户就能够因此对全文内容快速有效的查询;第二,TRIP数据库不仅检索功能强大,检索速度也异常的快。TRIP既是数据库,也是搜索引擎,用户能够将档案信息储存起其中,如果有需要也会立即检索出来;第三,TRIP数据库具有多层次机制,首先,系统的登录采用了用户身份认证的方法;其次,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的方法,在数据库级别,创纪录的水平,领域层三个层次分别授权,访问权限和用户内容的访问控制。非法用户无法进入其中,而且如果是重要的文件还能够进行备份处理,这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有着非常大的保证。

2.4 文档一体化的安全

为保证应用的安全有效,系统需要设计整套的安全管理机制。应有系统自身的权限机制使得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其可以检索并浏览系统中所有开放的信息,但是其并不能下载的Word或WPS格式的原文件。而有些用户仅可以提交和下载自己的信息,而无法操作其他的论文文档。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技术以及档案管理理论的发展,文档一体化定会在档案管理中发光发采。现如今,我国正应用TRIP数据库来解决文档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这对实现档案管理中完全应用文档一体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要科,杨艳. 文档一体化中电子文件的存储研究[J]. 兰台世界. 2014(23)

[2] 杨茜茜. 数字时代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理念、手段与目标[J]. 档案学通讯. 2014(02)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4)

二、高校文档一体化赖以实现的条件

(一)高校文档构建机制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基石。文秘工作的协调部门主要是学校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部分高校还将这二者合并为一体,合署办公。校长办公室成为学校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全校的文秘工作者进行统一的调配、领导,并通过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对文档工作进行管理。通过校长办公室在具体工作中对高校文书流转进行把控与监管,有效地为文档一体化建设给予组织领导方面的保证。

(二)高校文档的处理方式为文档一体化提供便利。高校的文档资料一般由文秘人员处理,有序的专业训练使其对文档资料处理的各个环节十分熟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份文档资料都是经过专业文秘人员收集、整理、立卷、鉴定、保管、编研等整理归档而形成的,也正是经历过这些流程,文书资料才能演变成文档资料,完成从零散的文件到档案的整个过程。因此,文秘工作者完全可以在文档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跳脱出文件与档案相隔离的窠臼,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系统,把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整合为一。双管齐下的工作方式有助于亦文亦档的实现,这样既可节省工作流程,又可加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

(三)现代化技术配备是文档一体化建设的硬件保证。高校的各个部门,基本上都有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和复印机等现代化技术配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公自动化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而渐趋完善、成熟,文书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也都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工作。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隶属于计算机诸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种,在文件形成的初始阶段,电子文件便可同时被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从而为文档工作提供智能化的便捷。现代化技术配备能够让各职能部门快速地实现文书处理、满足对文件和档案存储及调阅的需求,这些都成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硬件。

三、实现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文档一体化的实现是紧跟时展、适应现有学院机构和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工作流程,加强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进而确保文档一体化的规范管理。

(二)高校文档一体化为高校各部门提供更为快速和方便的信息共享,且有利于减轻各部门的工作量和节省资源。文书录入成为电子文档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下载原文后亦可反复使用。目前,我国高校的文件电子化工作已相对成熟,方便、快捷、时效长成为其主要特点。例如:我校若要查阅某份关于奖励某年考取并入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学生的决定的文件,仅需在校园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查询方式”框输入上述文件标题的任何一个关键词,便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这一份文件而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去档案室查找。

(三)信息时代文档工作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是适应电子文件管理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文书工作是学校党政办公室或者文秘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但目前有的高校机关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文书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够专业、有的经常转换工作岗位,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文书处理比较混乱,甚而在文件管理过程中时有纰漏出现。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早期文书撰写和收发工作中存在的瑕疵将会对文书的后续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因此,实现文档工作的一体化,不仅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更是为了解决传统文书处理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的途径

(一)完善计算机硬、软件和流畅的网络系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高校文档一体化管理,首先要有设备完整的计算机硬、软件和流畅的网络系统。传统的文件、?n案管理都是靠工作人员人工管理的,如果没有计算机的硬、软件和网络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将再也无法对电子化的文件进行人工管理。在计算机工作普及化和信息共享性日益凸显的今天,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制作、处理,以及归档后的所有管理活动赖以实现的重要依托,没有这一媒介,文档管理者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要说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就算是识读都做不到。

此外,不兼容的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对电子文件的交换、流通及使用都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对网络设备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系统,才能确保该文件的可读性和可管理性。

(二)妥善保存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所谓“元数据”,是指电子文件上下文的关系和结构的描述,简单点来说,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对于传统的纸质文档而言,元数据一般直接体现在其形态上,比如说:复印、打印好的文件资料等。与传统纸质文档不同,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先天性内在地附属于文件的信息中,脱离了文件信息的依归,元数据就无法恢复电子文件的原貌。众所周知,计算机平台的更新换代周期一般为18个月,一旦超过此周期,后来新的计算机设备将很难读出已过时的软件中所保存的信息。要保证电子文件的长期可使用性,最直接的方法是把电子文件转存到新的存储载体上(例如:新的硬盘、U盘等等)。

另外,与电子文件相关的各种系统说明、运作环境说明、硬、软件设备说明等,通通不可掉以轻心,随意放置,而是应该将其与电子文件一起打包保存,以便将来的计算机可以阅读。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处理过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纸质文件在流通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们面对面交接的一系列动作,因此体现阅读者和工作者之间的元数据也就清楚地记录在文件上面;电子文件的操作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电子文件的传阅过程中,人们并不需要实际的见面行为,故而体现文件阅读者和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元数据也就不是那么完璧无暇了。假如没有办法提供或者补充这些元数据,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就会遭到质疑,也有可能给电子文件的保管和长期使用造成困难。

(三)建立并规范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 由于工作方式的改变,旧的档案管理制度就不是很适合现在的工作管理体系;因此,建立并规范新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现阶段文档一体化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纸质文档的形成、管理是在手工环境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进行的,例如:先生成、积累、立卷、鉴定,后归档、分类,再著录等。电子文件则是在电子文件保管系统内形成并流转的,此过程中的很多程序是要同步进行的,这也使得电子文件的一部分管理功能提前到了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上述区别促使各部门机构的计算机水平、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者的理念等各个层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于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而言,应从严申明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树立管理理念、规范管理流程和提升管理者业务水平等方面多管齐下,面面俱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高校文档一体化工作的要求。

(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实现“文档一体化”提供智力保障。提高文档工作者计算机能力、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是更好地做好文档一体化工作的关键。文档工作者和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档案观念和工作方式,打破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将各部门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相同环节的一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工作流程,节约成本和精力。文档工作者最好是科班出身,既懂得系统的档案理论,具备文档编排管理能力,又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各高校还可以广纳贤才,招聘一些多功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对于原有的一些初级和中级档案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灌输新的文档一体化管理观念,改变管理者传统的管理意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我们档案工作者和管理者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现阶段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整体的事业更好地发展。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5)

2.农村电网线损的管理问题和解决对策

农村电网线损是影响抄表管理工作和衡量供电单位农电营销管理水平的标志。而且农村电网线损的管理工作也是当下农电营销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直接营销到了农电营销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随着农电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农村电网线损的管理工作更应当逐渐朝着现代化和科技化水平发展。通常,通常电网线损的应对措施主要分为管理降损和技术降损,本文重点关注的则是管理降损措施。归纳总结起来,农村电网线损的管理降损措施首先需要的是稽查部门、供电单位、电力生产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同时,各部门一定要针对线损管理有一个合理、正常和科学的管理应对措施,做好电力生产、计量和收费等环节的透明化和无缝连接。

3.电费回收的管理问题和解决对策

上述关于用电检查管理和抄表管理的问题都与农电营销中电费回收的管理问题相互联系。实质上,农电营销中电费回收的管理是一直都存在于农电营销管理中,且是相当棘手的管理问题。面对农村群众由于用电观念、用电素质的落后,农电一体化后的电费回收管理想要顺利实施,务必做好相应的工作。首先,确保农村企业、事业单位的电费能够按时交纳。其次,针对用电不缴费和季节性用电农户要大力宣传用电观念和农电一体化的战略思维。再次,面对个别冥顽不灵的用户可以依法进行维权。最后,扎实做好电费回收的账务管理,确保电费能够逐月按时上缴。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6)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7)

高校设立了独立的计算机教学楼,并在计算机楼里开设了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在计算机教学楼里,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房进行管理,包括对设备使用、课程项目、上课人数、材料消耗等的统计与记录。

1.2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工作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这就造成了上机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学生的上课时间也增加了很多,这也造成了计算机实验室里的计算机等设备使用过度,难免会使某些设备出现种种毛病,如卡机、死机、反应速度慢甚至设备瘫痪等,所以计算机实训基地内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会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检查维修。

1.3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与维护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硬件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软件方面的投入非常少,有些高校的计算机使用的系统和软件甚至都是盗版软件,经常出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问题,导致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实训设备管理人员需要不定时地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维护或更新。

1.4重视对病毒的防治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加上一些学生的错误操作,造成计算机实验室的计算机中毒,因此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层会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对计算机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进行杀毒和防毒工作,并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关杀毒软件,及时做到杀毒软件的升级和更新。

1.5实训基地与骨干建设项目相结合研究

在高校对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同时,高校也对骨干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成立有关项目将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骨干建设项目相结合,研究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找到更好的建设和管理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办法。

2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中遇到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的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是采用各二级学院根据课程设置情况自主建立计算机实验室的办法,而实训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也由这些二级学院独立成立的实训部门自己进行管理。在这些二级学院的课程设计中,有的院系当前学期课程少,使得计算机房使用率低,利用率也低,而与此同时,有的院系的计算机实验室无法满足本学期的实训课,这造成了计算机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计算机实训基地实训室里的计算机使用时间过长,导致计算机的性能下降,不能够满足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要求,不能提供本应该提供的服务而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从创办计算机实训基地以来,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达到实训的目的,原本责任重大的计算机实训室管理员往往扮演了一个计算机实训室打扫卫生、安装课程所需软件和设备检修的角色,使得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能力没能充分体现,而且有的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单一无趣,几乎没有向上提升的机会而离开了工作岗位或者转岗,造成了计算机实训室的人才流失,使得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不能正常进行。

3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

对于在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现有的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基础上,对高校的计算机实训基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并对高校内的所有二级学院的计算机实训室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在教学方面实现统一分配教学任务,进而为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做出贡献。具体措施将在下面的内容中提出并进行分析:

3.1创办专门的计算机实训中心

在当前的高校行政部门划分的基础上,在院级级别上创办专门的计算机实训中心,而计算机实训中心的管理和相关责任由负责教学方面的副院长负责,并在下面设立计算机实训中心主任一职来协助副院长来管理计算机实训中心的教学工作和日常安排工作。对于计算机实训中心来说,其应该独立于各院系,而且高校内所有的计算机实训室都统一接受计算机实训中心的安排和管理。计算机实训中心应该具有对计算机实训室进行性能评估的特点,而且需要根据每个院系专业课程量的多少以及上课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计算机实训室的划分,做到专业计算机实训室和公共基础计算机实训室都能满足,但是要优先安排各院系的专业课的计算机实训课,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再安排全校性的计算机方面的实训课,以此来组织和协调计算机实训中心的计算机实训室的利用,使得计算机实训教学得到平衡的安排,并且使每个计算机实训室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全面地指导高校的计算机实训教学。

3.2实训中心管理人员的工作专业化

对于高校计算机实训中心内的管理人员来说,每个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是不同的,只有分工合作,即每个人主要负责一个项目的工作,然后大家一起对整个计算机实训中心的管理共同负责,来完成整个计算机实训中心每个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具体情况是:计算机实训中心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主持工作,计算机实训中心主任负责计算机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室、软件设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工程制图CAD实训室、数字媒体实训室、计算机通用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并由相关方面的管理人员分别对各实验室固定资产账目、实训中心耗材采购以及领用登记、实训室软件和硬件的维修记录、各实训室课程安排和协调等项目进行统一记录和负责。最后,所有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实训中心的工作管理,包括日常教学安排、所有实训室门窗的开关是否按时到位、计算机实训室内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修和护理、整个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卫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3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效率的提高

对于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来说,其效率相对而言是很低的,所以对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效率的提高也是当前高校实训基地的重要任务。对于高校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的效率提高来说,应该从计算机实训基地中心的管理系统出发,创建计算机实训基地中心智能管理系统。具体措施是:(1)通过对校园网服务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档案系统进行对接,将学生的档案导入计算机实训基地中心的学生账户,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来安排课程教学;(2)构建计算机实训中心一体化管理的智能IC卡系统,在原有计算机实训室资源的基础上,使系统内部客户机与服务器实现实时数据传送功能。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8)

1 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1.1 档案管理的概念

档案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分为多个步骤和层次,首先要按类别对文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个类别的文件的重要性进行调整,然后对档案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最后把档案归档到各个区域,定期检查档案的完整性。所以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虽然研究档案馆部门、编辑等活动,但目标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服务性。文件的形成、传递、处理、管理和档案的收集、整理、标识、保管和使用环节,统筹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文档管理机制,使档案管理与档案管理有机结合,整合管理。还需要将公文这一文档实体从生成、流转,归档到N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文件整合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2 文档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的现状

档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系;但是,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档案管理不平衡。文件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好行使职权。档案管理部门没有专业书籍,没有文件规范操作,没有专业人员。一是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够。在人们的心目中,档案部门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单位,不重要。有领导认为,只要经济建设就行,档案工作质量没关系。由于缺乏领导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2)管理模式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记录形式和内容纷繁复杂,档案范围进一步扩大。然而,大多数单位跟不上档案管理的发展。文件管理部门不能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服务,但一直采用传统的操作模式。

(3)机关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一般权限仅限于纸质文件的管理,电子信息统一集中,无需录入,无需电子处理。档案信息的影响,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优势。

(4)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企业档案工作反映了生产、经营和科研的重大活动,但由于缺乏计算机化,许多企业的内部档案资源无法共享。影响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用。

2 文档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时展的要求。新世纪、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必须努力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等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文件保护和利用要求。档案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也要求企业早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由于许多文件存放时间长,除档案保护措施不充分外,造成了纸质档案中一些因长期缺乏保护而出现脱落和模糊现象。同时,它不能同时掌握相关档案,降低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实现工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现代档案管理将带来许多好处,最初,要保存档案完整性的内容,但经常性发生文件被打破或丢失的现象,引进现代管理之后,这种情况将大大改善;其次,文件可以更精细分割,不再需要手工记录文件,而且更多的人不需要整理文件,既降低了工作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我国现阶段的文档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较差

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规范化。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仍处于发展的转型期,许多行业都在发生变化,许多行业的标准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当然,这个问题也反映在国内企业档案管理问题上。现阶段,在中国很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分工是极其混乱的保密规定,内部管理秩序管理不到位,文件管理和分类不明确,文件没有规定的现象。因此没有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给企业本身带来了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给其他部门在企业工作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3.2 档案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公司重视档案管理部门不高,只要文件可以保存,我不知道,这样一个粗略的工作,会带来很多隐患;越来越多的企业档案管理进入了一个资金严重短缺,许多档案管理部门保存文件柜文件已经损坏,许多文件已经发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部门的基本情况,而且档案管理部门对资金投入的成果也较少;现代管理模式要求较高的资金投入,这也是企业规划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不协调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发展,制约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有的档案部门在利用计算机的同时,开发和利用了管理模式的改革,不重视软件的新思路指导,人为隔离了文档与信息之间的相互密切联系,由于文件计算机管理自身的发展和应用,它们没有整体的规划、协调、衔接和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文件系统开始从重复的数据输入中脱离尴尬。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员工的负担,而且大大增加了档案工作的负担和复杂性。

4 文档一体化模式下电子档案管理的注意事项

鉴定工作需要从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鉴定。传统档案的鉴定与鉴定内容之一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对档案内容进行审查,确定其科学性、历史性和实用价值,进而确定保管期限。

由于电子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使用,安全工作有别于传统档案馆,电子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安全性相同,但泄密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电子档案的保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网络文件的安全存储在网络计算机上,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在线数字档案网站的文件信息极易泄漏。因此,数字档案馆必须分类归档和公开记录。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为了防止计算机黑客窃取和未经授权使用机密文件的信息,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的档案中做了保密工作。

(2)在传输文件的安全性方面,很多互联网网站都有自己的附加安全机制,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看到这些网站发送和接收邮件。这些站点通常称为"安全岛”。当然,只是选用这一保密措施是远不足的,加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硬件加密:另一种是件加密。硬件加密速度比软件加密快。

(3)使档案管理的建筑和设备达标

从每个房间的湿度、温度、位置等方面考虑,保证文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增加一些可控制温湿度控制的电子信息设备,增加科学档案管理,争取早日实现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目标。

5 结语

现阶段,为国家现代化服务是我国的一项政治任务。档案工作的政治保密档案工作绩效之一。我们国家的档案,记载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科学技嚣震_术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大多数属于机密。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好党和国家的机密。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档案馆的工作特点,建立明确的服务意识,努力为我国的现代化。文件一体化模式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和档案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机关的整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雨,王伟杰.浅议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中外企业家,2009(12):15-17.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9)

在电力企业工作中,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念涉及到网络技术及其通信技术的应用,这是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核心工作,通过对这些环节的协调,更好的提升技术效益。这就需要进行数字化技术用户电力营销体系的健全,保证现有工作的不断优化及其发展,保证电力营销数字服务的不断开展。

2要想深入的认识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就必须进行体系结构的分析。

在当下的电力营销工作中,与客户进行相关的沟通是必要的,客户服务层次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是客户及其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客户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有利于电力企业服务的改善,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的服务。在当下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中,客户服务层次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对网络体系的应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保证网络营销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进行客户服务的营销业务体系及其数据处理体系的健全,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更好的进行相关信息的反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其处理,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反馈,保证客户需求的抓住,保证相关的针对的开始。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是必要的,这也需要数据处理中心配合相关工作,保证监督及其审查工作的协调。保证营销决策层的领导。这就需要进行下属的部门工作的绩效考核工作的优化,进行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的收集,从而有利于进行电力营销的决策。针对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的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保证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实现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策略,进行客户管理的优化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的紧密控制,实现客户需求及其供电企业流程工作的协调。这也考察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及其协调性。这也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的营业、电量控制、用电检查等的协调,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优化。这可以进行各种在线检测及其营销工作环节的协调,充分的落实好姿势的营销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流程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工厂流水作业式监督环节的协调。比如系统可以针对工作状态及其性质,进行工作单的生成,针对工作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权限及其时间的处理,保证管理系统的跟踪及其控制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领导做好相关的执行工作。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多媒体客户服务工作的协调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电话报装、网上报装等方式的协调,更好的协调好供电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联系。为客户的需求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其提供高效化、快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对客户有用信息的获取,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的良好开展。

2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数字营销的创新工作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技术的创新,保证服务的创新,保证观念的创新。

可以这样说,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工作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革命,其里面也包含了思想改革。其内部存在不同的营销组合形式,其是当下数字时代的重要营销方式。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有必要进行当下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整合,保证客户服务环节、负荷管理环节及其银行联网收费环节等的协调,实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创新的协调。这可以进行负荷管理系统的依靠,进行远方抄表功能的应用,保证用户表数的良好成带去,保证接口程序的良好应用,保证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电费的正确核算。再将其数据信息进行银行数据库及其客户服务系统的传递,从而有利于客户进行电费单据的收取,保证其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良好工作,我们也要进行系统的接口工作优化,保证数字营销网络体系的健全。数字营销要做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通过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效率,这就需要进行营销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优化,保证电费的良好管理,保证电费站的相关岗位的协调,保证其独立管理性,保证电费管理体系不同环节的协调,保证其集中化的管理,实现其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证数据信息的良好应用,数据准确度高了,工作量却下降了,电费管理人员压缩了三分之一。目前电费计算中心,一般定编人员4~8人,负责全局所有用户的电量电费计算发行、电费账务的统一管理,相当于过去20~40人的工作量,不仅节约人力,也节约了物力财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增加了企业效益。

一体化管理论文篇(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赖以贮存的载体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人类知识信息的保存和服务主体,现代图书馆的资源形态正日益多元化,图书馆的馆藏已由传统的以印刷型为主要载体发展到由印刷型、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文献资源体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图书馆旧的书刊泾渭分明的分离式服务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读者需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方式必须变革。

1传统文献服务模式分析

印刷型文献资源是我国图书馆传统馆藏的主体,图书和期刊是传统图书馆两种最主要的馆藏资源。因此,图书馆一般按文献的载体类型、文种、服务对象来区别和组织馆藏文献,图书和期刊、纸制与电子资源分离布局。这种传统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藏轻用“,注重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保存,而轻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管理是以载体类型为主体进行馆藏布局的。由于图书、期刊在业务流程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传统服务理所当然地将图书和期刊分为了两大部分,实行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这种功能布局不能集中地反映学科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各类载体文献被分散在图书馆不同的楼层、区域,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即使是同类文献,也彼此割裂,形成了中文与外文文献分离,现刊与过刊分离的服务体系。当电子资源出现以后,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上又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分开管理。这种将图书与期刊、现刊与过刊、印刷型与电子资源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分散布局于各个分割空间的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内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惑。例如:当读者查某一个概念时,需要使用工具书;需要了解某一基本知识时,需要查阅相关教材;需要了解某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时,需要翻阅最新的学术期刊;当需要的文献没有印刷型馆藏时就需要查阅电子资源,等等。这样,读者就必须以中断连贯思考为代价,不停地来往于自己不熟悉的图书馆各个区域之间,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体系在管理上比较便利,责任明晰,但是不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人为地把知识体系割裂、分散开来,不利于读者获取不同载体和跨专业学科的知识,读者难以持续、连贯地思考和阅读。

第二,在读者服务部门设置上,图书馆通常以传统的外借、阅览、咨询、检索自成一体的服务结构为主。,有些图书馆还把书刊外借、阅览等服务按读者类型、文献类型、学科种类和语言种类等标准划分成多个小服务部门,将文献的阅览、咨询、外借服务完全分离,书目查询、电子阅览、报刊服务、图书借还、室内阅览、文献复制等服务功能相互割裂,藏、借、阅、咨四大服务功能彼此分隔。由于工作岗位的限制,工作人员一般只对自己分管区域的某一类载体形式的馆藏比较熟悉,对其它区域、其它类型的文献则很少了解,更不要说能把握相应学科的整体馆藏情况、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的高水平服务了。因此,长期以来管理工作一般只能停留在日常性的借阅操作和事务性工作上,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们难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无法开展专业领域的高层次服务,造成服务管理与文献开发利用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开展学科层次的定向服务。

2基于知识管理的读者服务思想

文献所记载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就期刊而言,各学科专业文献在期刊上的载文率既相对集中又高度分散,呈现出分布有序的规律。其中,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形成核心区.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事实上,各学科专业文献除了在期刊中以论文形式发表外,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总是以多种文献形式传播的。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已由重藏轻用转向以人为本,藏以致用为中心。以满足读者多方而、多层次的需求为出发点,各类图书馆都在资源建设、馆藏布局、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但是,传统图书馆以文献类型为单元所构建的文献服务体系与广大读者利用文献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人们有了问题需要某方面参考资料时,总是以所需信息的学科主题为主线,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文献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别人不同观点、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比较和研究,提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打破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与文献布局和服务体系的束缚,营造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图书馆资源布局及服务体系,以文献间知识关联为主线,构建按文献的知识属性组织馆藏文献及服务功能的管理体系。使得同一知识领域的书、刊一体化,印刷型与电子资源一体化,形成适应读者思维认识规律的知识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文献资源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高校的读者,无论足研究人员、教师,还是各类学生,都是围绕特定学科展开学术研究、完成学习任务的,读者查阅文献信息时,其所要的信息内容总是围绕一定的学科领域展开。因此,义献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

3.1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构建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在馆藏布局上,打破网书与期刊、纸质与电子、藏书区与借阅区、读者区与工作区相分离的界限,在一个开放通透的大空间范围内,根据室内面积容量,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将与一定学科领域相关的古今与中外、图书与期刊、纸质与数字等各类相同专业文献集中排列,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查询、电子阅览设备和网络通讯环境,使读者可以便利使用各种资源,形成一个不同载体形式和不同文种文献集成的综合知识库。在一个借阅区内,既有该领域古今中外的图书,又有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工具书等各类文献;既是书库,所有该领域馆藏集中在一起,又是全开放的阅览室,读者可以自由流畅地交互使用各类文献阅读学习;既有纸质资源,又有电子资源;既有当前最新的文献,又有其他年代的本学科系统性馆藏;既可阅览,也可外借,极大地方便读者,从而为读者营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研究环境,实现“以减为主”向“藏用结合、重在利用”的转变。

3.2以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为目标,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文献服务一一体化的基本思想是,打破传统服务模式中戡、借、阅、咨等读者服务功能各自为政、按业务部门和文献类别划分读者、分段服务的桎梏,以方便读者利用为中心,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的开放化服务,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问、最少的精力、最少的环节,获得最大量的文献资源信息。

在服务功能上,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应该取消传统的期刊部、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等机构建制,以知识学科体系为单位,构建全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既可以提供传统纸本书刊的借阅、复制等服务,又可以提供光盘查阅刻录、数据库访问浏览、网上资源查询下载、FAQ及虚拟参考咨询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成集浏览、咨询、检索、借阅、复制、下载等服务于一体的全新模式。读者在同一区域内就可以通过“无缝链接的信息服务”,按照自己认识思维的习惯流畅地阅览、相互参照、取长补短,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旱现在读者面前.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一站式开放服务。

3.3以图书馆员学科知识为支撑。深化学科专业化服务

高校读者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要求特别强烈。传统馆藏布局下,无论是在书库还是阅览室,收藏的义献都同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而每位图书馆员的知识总足特定的专业,他们对所管理的众多学科很难做到深入了解,对一些专业文献信息的了解和利用能力甚至还不如有关读者熟练,只能停留在保持架位整齐有序和一般的借还服务层面,无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组织馆藏的前提下,图书馆的一个楼层或区域内,同一个学科或学科性质相近的若干学科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图书馆可以安排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负责馆藏的服务工作,这些图书馆员十分熟悉所管理文献的知识内容与读者的专业需要,因此,他们对读者的需求心理、文献的适用性和该领域的各类馆藏文献了如指掌,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大提高服务的学科化、专业化能力,只要读者提出要求,他们就知道该为读者推荐什么文献、馆藏有没有、从哪找到、如何使用,等等,使图书馆员真正成为读者利用文献的得力助手和情报分析专家。

4基于知识管理的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特点

4.1有利于系统把握和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和建设方向

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中,各馆均制定了馆藏发展战略,就馆藏总量与年度发展目标、各类文献的比例、馆藏特色、品种与复本关系等提出建议原则。然而,已有的这些规划内容,依然侧重从优化义献结构体系的角度讨论问题.一舣会从中文与外文、图书馆与期刊、纸质与电子文献之间的火系考虑制定发展目标,却较少或难以围绕学校义献信息需求的学科文献结构来进行科学设计,也无法以学科为单位系统评价馆藏质量和服务保障能力。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建的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全新服务体系中,相同学科专业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依靠完整、准确且整合了各类资源的资源导航和目录系统,我们就完全可以从直观评价到目录控制准确分析和掌握某一学科相关文献资源的数量、品种、结构、读者的需求与利用强度.从而对文献的学科保障水平作出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经费安排、采访计划中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避免肓目采购,减少遗漏重复,使每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体系更加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真正体现了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办馆宗旨。

4.2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文献的互补性,有效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在高校,客观上存在着专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同学科的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学术研究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程度也有不同差别。因此,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在学科建设启动阶段,通常选择那些最急需的、专业信息含量大、内容新颖实用、容易获得的文献,如与学科相关的核心专业期刊、课程建设所必要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同时,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也以新版文献、国内文献为主。对于普及和学习方面的文献,则一般以纸质文献建设为主,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需要,利用频率高的中文图书文献都给予充分保证;而对于学术性强,适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专业性文献,则主要通过数字资源建设,尤其是期刊文献建设来满足。对于馆藏薄弱的领域和学校新增的学科领域,一般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来填补空白,以快速补充和积累;对于受制于经费压力难以形成规模的纸质外文文献则主要通过引进外文数据库加以解决。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各类资源对同一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需求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各类资源有机配合的学科文献保障系统,不以某类文献多寡论成败,而是着眼于不同类型文献在读者需求中综合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服务体系就像现代商业中的大超市一样,在一个区域内,把相同学科文献集于一体。面对这样系统、多样化的丰富学科文献,读者在使用自己以往熟悉的文献时,会同时注意到那些平常不关注、不习惯使用或根本不了解的文献,从而激发他们对这些文献的潜在需求,带动这些文献的有效利用.养成综合利用各类文献资源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各类文献资源利用价值。

4.3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才的专业优势。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的学科服务

上一篇: 社会思想 下一篇: 海洋生态环境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