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型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58

音乐型毕业论文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1)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国家新增艺术学门类,我院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科专业中,音乐与舞蹈学类有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美术学类设有绘画专业,其中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版画四个方向;设计学类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个专业。公共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现面向全校本科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学院一直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先后在国内外引进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建设成一支素质精良、造诣高深的教师队伍。目前,我院现有教职工97名,专职教师80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24名,讲师33名,助教4名,共有硕士生导师41人。学院还聘请部分国内知名艺术家、学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为了及时掌握当前艺术领域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的新动态,学院同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多个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并且聘请了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艺术家来学院讲学。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加强。部分教学成果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美术系、设计系连续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毕业创作展和设计展,音乐系连续举办各类主题音乐会、毕业音乐会。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322篇,其中在CSSCI期刊30余篇。出版专著41部,教材51部。近四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1项,各类省级科研项目9项、横向课题17项。可支配研究经费155万余元。

学院未来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践行尊重艺术个性,完善社会人格的教育观念,立足学校多学科的优势,在技能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以科研深化教学、以展演促进教学、以实践检验教学,努力打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业平台。

艺术学院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管理将上新的台阶,使学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础、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在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音乐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音乐学科知识基础,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具备音乐学科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特色):以音乐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音乐理论研究能力、音乐理论的编辑、评论、管理能力。

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及论文指导;音乐学理论;中外音乐史及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说唱、戏曲、器乐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或其它乐器演奏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专业、普通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文化科研部门、文艺院团、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并富有良知和责任感,具备音乐学科知识基础,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具备音乐学科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根据专业方向培养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艺术研究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特色):音乐表演专业以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突出对器乐演奏、声乐演唱技巧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专业方向:声乐演唱,钢琴、民族器乐、管弦乐器演奏

专业课、基础课:表演(器乐演奏、声乐演唱);音乐表演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及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说唱、戏曲、器乐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美学;钢琴艺术史、教学论;重奏(唱)合奏(唱)室内乐合奏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在毕业后可在专业或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文艺院团、艺术研究机构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

绘画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对造型艺术具备基础素描以及国画、水彩、油画、版画的材料进行造型的能力,能够继承国画、水彩、油画、版画艺术传统并将之发扬,能够从事国画、油画、水彩、版画艺术创作、教学以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研究绘画造型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美术史、绘画基础、绘画创作与实践。

专业方向:油画、国画、水彩、 版画。

专业课、基础课:解剖与透视;素描基础训练;色彩基础训练;油画人体;综合材料;色彩分析;油画造型语言;中西方美术史;风景写生;素描人体;线描人体写生;工笔人体写生;工笔人物写生;花鸟画写生;水墨人物写生;油画人体;色彩分析;油画造型语言;水彩人体;坦培拉绘画研究;水彩造型语言;丙烯绘画;毕业考察、创作;黑白木刻、凸版版画、凹版版画、版画史、凸版技法应用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适合到文化艺术创作单位、设计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从事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到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实际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运用创新型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整体素质提高,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塑造,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于一身、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意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和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设计史论、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及专业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基础课:设计艺术史、设计学、构成、装饰与图案、文字与版式、图形创意、品牌形象策划、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与印刷制作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平面设计企业、出版社、电视台、广告创意公司、展览机构、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等从事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编排设计、网页设计、插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多方面的专业设计、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环境设计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室内外环境设计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和研究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设计史论、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及专业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基础课:设计艺术史、设计学、构成、环境设计原理、室内环境设计方法、环境设计基础训练、环境效果图表现技法、数字化环境设计、CAD建筑制图、室内空间设计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室内外装饰设计与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环境建筑展览机构、国家机关、高校等从事建筑室内外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专业设计、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

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开阔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专业内容:学习和研究产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设计史论、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及专业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基础课:设计艺术史、设计学、构成、工业设的时代性、数字化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色彩与纹饰、产品效果图表现技法、CAD机械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设计调研、设计报告书与产品评价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在艺术设计、汽车设计、日用品设计、展览展示机构、大小企业、国家机关、高校等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等多方面的专业设计、策划管理、科研及教学工作。

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4年3月22日正式成立,是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要求,以及“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与吉林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的规定成立的全国首批十个部校共建试点学院之一。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文学院原有的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和广播电视艺术系的师生为主体,包含4个本科生专业: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3个学术型硕士点: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专业型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艺术; 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同时学院设有1个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文科实验教育基地。新闻传播及相关学科现有专职教师43人,其中教授10人(含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23人,学历层次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籍全日制学生1213人(其中本科生956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93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52人、博士研究生6人,留学生6人)。

随着国际化的大趋势和学科专业的不断拓展,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罗格斯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日本西南学院大学、佛教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建国大学,乌克兰基辅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20余所国外高校相关学院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学院还与台湾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台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师生访问学习活动。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含相关专业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知名记者、编辑、广告人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及广播影视界精英。近十年来,200余人次荣获全国文科计算机广告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等奖等竞赛奖近百项,1名同学获得“佳洁士杯”全国主持人大赛新闻类第一名,1名同学获得全国城市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上镜奖,10人获得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周冠军、1人获“挑战主持人”新闻类年度总冠军、3名同学获得全国校园金话筒主持人一等奖。同时,毕业生中1人获2007“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电视主持人金奖,1人获2008年度“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中约有25%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高校相关专业深造。其他同学分别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音视频部、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知名媒体聘用。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中约有35%以上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相关专业深造。其他毕业生分别被新华社、湖南卫视、辽宁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等媒体聘用,并显示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播音专业理论,掌握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新闻传媒编辑制作等基本技能,具备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拥有吉林省一个高校文科教学示范中心——吉林大学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承担着吉林大学电视台六个栏目的采、编、播工作。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它传媒机构,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编辑制作工作。

专业前景:适应信息传播和电子媒体的急速发展,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优势并依托文学院相关专业资源,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以播为主、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2)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学校对学生培养的多元化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81-04

2003年以来,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形成了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通过对地方高等院校教学评估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地方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理念还未能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市场需求没有深入的了解,导致现行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市场脱节,同时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科学不系统、管理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市场的需求[1]。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提出建立行业企业发展平台,使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合作办学的新理念,并提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也为其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辟了新思路。

一、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毕业生社会评价状况调查

2014年10月,平顶山学院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并把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开启多元化育人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定地走应用型办学之路。音乐表演专业是音乐学院转型的试点专业,为此,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表演专业转型项目小组,专门负责本专业转型过程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小组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往届毕业生社会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依据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新途径。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3-2015年参加我院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及音乐学院三个实训基地,采用的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达到92%,涉及用人单位140个。

(二)调研内容

1.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主要从专业知识水平、主要岗位类型、人员性别要求、用人单位员工社会能力需求等方面。

2.用人单位对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人格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3.用人单位选才重点。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析: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74家用人单位招聘人数采集的数据分析,77.3%的用人单位招聘的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16.2%招聘人数持平,2.7%用人单位招聘人数有所减少。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岗位逐年增加。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类型采集的数据分析,40.5%属于艺术教育培训类岗位,5.4%属于文化产业类岗位,22.9%属于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2.7%属于专职演员,28.3%为其他岗位,其中教育培训类岗位需要的人才呈上升趋势。通过对用人单位所看重的专业技能采集的数据分析来看(见表一),节目主持和节目统筹竟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专业技能,其次是声乐演唱和舞台表演,这些数据也表明,由于社会分工的复杂化与行业的纵横交叉,使复合型应用人才备受青睐,现有的以培养应用型民族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的音乐表演专业,与社会人才需求已严重脱节。通过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数据采集来看,优先选择男性的占4%,优先选择女性的占6.8%,无性别要求的为89.2%,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不存在男女性别歧视,女性毕业生略占优势。通过对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素质要求采集数据分析(见表二),我们更明显地感到,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一方面考察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但更注重考察毕业生的品德素质,特别是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已成为用人单位考察的主要因素之一。

2.往届毕业生社会评价分析:共有93家单位参与了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三):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满意,舞台表演能力、艺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较为欠缺。这一调查结果为我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数据参考。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价采集的数据分析,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大的弱点是创新能力、艺术综合能力不足;其次是舞台表演能力或教学能力缺乏;第三是人际交往能力与职业稳定性差。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艺术综合能力、舞台表演能力是音乐表演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音乐表演专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我校开启多元化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的方针指引下,音乐学院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往届毕业生社会评价状况调查分析的结果,找出了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第一,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如主要实践性教学活动包括实习、见习、艺术实践、专业汇报、毕业汇报和毕业设计等,学分比为14.5%,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教学观摩、实践演出、雅乐训练、技能比赛等,学分比为5.6%。第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只注重声乐、器乐、舞蹈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节目主持、节目统筹、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实践场所范围较小,大都集中于校内音乐厅、文化广场或校外特定的演出场所,使学生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文化艺术岗位的实际需求。只有探索一条新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专业基本功过硬、艺术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以音乐表演专业教育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的设置中要以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为理论指导,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2]。我院近年来的主要做法有:

1.调整课程结构。如音乐表演专业基础课程《形体舞蹈》四个学期调整为两个学期;把专业选修课《舞蹈训练》课程调整为《舞蹈排练》;把专业选修课《乐队训练》调整为《民乐队排练》;把专业选修课《舞台表演》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增加《相声》《小品》《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等课程。

2.调整课程内容。如在《声乐》中施行多元化教学,将中国民歌、戏曲、曲艺、流行歌曲、艺术歌曲以及世界音乐范畴内的歌曲种类作为学习内容,把禁锢在“美声唱法”黑屋子里的学生带出来,去选择感兴趣的歌种(2-3种)进行研究学习,实现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演唱方法的多元化,感受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

3.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了“课堂舞台化、舞台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运用“演中学、学中演”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每位技能课老师结合所教课程开展“走出琴房,走向舞台”活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舞台情景。在琴房上课不再单独以传授歌唱(演奏)方法为主要内容,而是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全方位指导,包括曲目选定、唱奏方法、舞台表演、舞台心理指导、作品风格把握,两周完成一个成型作品。

(二)以艺术展演、技能竞赛为平台,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艺术展演和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把艺术展演、技能竞赛纳入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艺术展演、技能大赛教师指导团队,师生共同参与,在参与中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快速提高。学生工作紧紧围绕教学工作,以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表演人才为目标,指导团总支学生会开展“周周演”“我是导演”等活动,学生每周自愿报名,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只要有成型作品均可报名,学生会根据学生报名情况成立导演组,选定一名学生为本期节目总导演,带领导演组成员,根据申报节目类别,策划编排本期节目,以求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以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实现校企合作

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和品质主要有:过硬的专业综合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却存在着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应是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了。近年来我院的主要做法有:

1.合作组建“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和“专业专家组”等机构。其中“委员会”负责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标准制定、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专业专家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工作。

2.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把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到校企双方的工作范畴之内。双方共同成立实践教学工作组,明确双方职责,聘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岗位能手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

3.分类培养,顶岗实习,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根据合作单位岗位的需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各单位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同时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进行商讨,共同开发相关合作特色课程。

三、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它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协调,以期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3]。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起着引导驱动的作用。根据我院教学资源优势及对调查中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实际需要的分析,我们对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主要涵盖“专业教学实践”和“综合素质实践”两个方面。具体目标内容见表一。

表一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内容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为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把实践教学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内容设置见表二。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执行实践教学计划、稳定实践教学秩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4]。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尤其重要。我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主要内容见表三。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具有先进设备的仿真性的教学环境。科学的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5]。近年来,我院选拔了一批实践能力较强,工作踏实肯干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组织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岗位锻炼,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参与相关专业工作,或采取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努力形成一支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我院还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场所的建设,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一是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学校于2010年至2016年建立排练厅三个,音乐厅一个,主要承担校内模拟实习的任务。二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满足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积极地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6个,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我校音乐表演专业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拓了广阔的实践教学空间,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达到了无缝对接,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也锻炼了一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进了专业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办学水平,快速实现了我校的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56.

[2]武萧.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探析[J].音乐创作,2015,(4):193.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4)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等,都对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国内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学校办学目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前几年艺术高考的持续升温,除了原有的九所音乐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所设的音乐专业教育外,众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纷纷兴办音乐专业教育。但是与以培养高精尖音乐专业人才为目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相比,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办学目的、培养目标仍没有明确定位,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只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短期行为,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

 2、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不合理

 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高等学校的艺术招生过程是在入学前完成的,而近年的高校扩招,除了一部分热爱音乐专业、立志从事音乐事业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音乐专业是因为上不了其它更好院校的无奈选择,这些学生缺少学习热情,没有上进动力,加上目前专业教学的“一锅煮、一勺烩”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而且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不务实、急功近利现象不乏其人,如此以来,毕业生质量必然出现一个整体性的滑坡。

 3、师资队伍薄弱,配套教学设施紧缺

 由于综合性大学争相新办音乐专业,师资队伍薄弱和配套教学设施紧缺成了影响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专业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1对1的教学方式,而目前许多教师不得不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导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认真细致地研究、总结和回顾。同时配套教学设施紧缺,生均教学音像设备、音响、图书资料、乐器等的拥有量明显减少,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4、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音乐人才需求

 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设置结构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承认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精英音乐表演专才的教育,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这直接体现为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人们对专一表演技能固有的崇尚情怀以及至今仍旧无法舍弃的对表演技艺的盲目追求仍然没有完全转变。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也大多没有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提高教育质量简单的理解为聘请名师、增加硬件投入、上热门专业等。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既缺乏师范类学生音乐教育才能,又缺少专业艺术团体所需要的音乐专业表演技能,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音乐人才需求。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

 1、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都要不断调整和明确办学思想,真正做到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当前,特别要妥善处理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发展学校规模,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都要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形成制度,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2、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从整体上讲,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是面向21世纪,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紧迫性,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要强化质量意识,并且摒弃旧的人才质量观,建立起现代的人才质量观。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基础课教师普遍短缺,青年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科研团队不成熟等突出问题,高等学校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师工作,牢固树立起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在科研上,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水平和素质,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本学科科研领域迅速成长。在教学上,制订教学工作规范,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以及教学工作压担子、严要求等措施,使这些中青年教师在树立优良的师德、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4、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可通过调减、合并与职业对口的狭窄专业,扩大专业口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进行培养,进一步利用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发挥综合性大学、多科性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各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三、“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证

 为了切实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自2007年度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了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且形成了较完善的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校“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于2009年被正式确立为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1、积极探索双专业培养模式。我校在“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设立之初,从综合性大学培养音乐人才的实际出发,采取扬长避短,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专才”、师范院校培养“教师”错位培养的模式,突出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科优势,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满足社会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城乡社区及群众文化馆、站所需要的既能从事组织、辅导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又具备一定文字处理能力的文秘人才的培养需求上。精心打造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有机结合的本科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造就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文”人才。

2、科学制定双专业教学课程方案。实验区紧紧围绕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不断的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突出音乐学和汉语言文学双专业课程特色,结合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复合型”双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逐步实现从设立之初的“4+1”(学制)双专业单纯课程叠加教学体系向“3+2”(学制)双专业主干课程有机结合平行课程教学体系的过度和完善。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把音乐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大体系,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突出以音乐学为主专业,汉语言文学为背景专业的办学特色。系统开设了《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电脑音乐制作》等音乐理论、音乐技能课程;还开设了包括《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等多门文秘方向所需的专业课程;新创《综合艺术》实践教学课程,融音乐理论、音乐技能、文员素养于一体,有效地推动了双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创新。

 3、合理构建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区根据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十分重视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针对双专业教学特点,寻求传授理论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最佳组合,强化包括专业实践教学、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以及毕业实习在内的实践环节。具体做法是:(1)新创《综合艺术》实践教学课程,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在创新实验区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要求同学们在不断地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环节中,提高策划、组织、编排各类文艺演出的实际操作能力。(2)建立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实验区现有4个固定的双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在校内、校外不定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有专门的经费资助。(3)开设实验区精英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提高学习,为他们量身设置个性化课程,以最大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4)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这两个渠道增加专业实践教学教师数量,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规定每位教师在完成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必须完成每学年一次的师生专业实践展示。

 4、改革双专业招生录取方式,选拔优秀生源。为保证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验区从生源选拔源头抓起,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实施符合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各占50%比例的综合排名录取方式,取得较好实际效果,积累了有益经验。所招生源的高考文化成绩每年都在各省艺术类考生中名列前茅,大大提高了音乐类学生学习中文专业所需的人文实力和毕业考研的竞争力。

 5、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针对综合性大学如何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新课题,结合实践需要不断展开理论研究。目前已有《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的研究》《音乐剧中声乐表演艺术多元化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助教学与科研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13项省级社科研究项目、省教改课题立项与结题。发表《音乐与诗的结合》《加强大学语文教育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全面学习》《高等学校人文教育及其融合途径》《江西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等有关论文40余篇。主编《艺术导论》或参编《大学音乐与艺术语言教程》《音乐鉴赏》等多部高校教材。

 6、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1)社会认可:实验区培养音乐学双专业人才的创新举措,得到了武汉大学、河南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一些知名教授的充分肯定。2008年12月12日《经济晚报》刊登的《华东交通大学打造复合型人才提高就业率》文章以及2009年5月19日《江西日报》刊登的《高校专业与就业市场怎样找到平衡支点》文章均登载介绍我校音乐学双专业办学特色,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2)参赛获奖率高:实验区创建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获得教育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厅、省文联、省社联等多部门颁发的集体和师生个人各级、各类奖项。(3)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双专业的本科学习背景为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渠道,2008年10月,2009届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达到34%,位居全省高校音乐学专业首位,毕业生代表参加了省委书记、省长出席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并作了经验汇报。2009年和2010年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仍在全省同类专业中排名前列。这既是对音乐学、汉语言文学双专业教学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音乐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艺文”人才效果的直接检验。

 结论:目前高等教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不同专业的思维理念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如何更好地交叉融合,互相取长补短,还有待深入研究提高。现代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学专业只有在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教育模式中积极创新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办出自身特色,不断积累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努力提高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抓住社会变革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孙灿成主编.学校管理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5)

一、高师手风琴专业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高速发展,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议题。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教育者能达成共识,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缺乏具体的研究实践,比如学生以不同特长、主项考入高师音乐学院(系)后,教育机构、教育者应更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因材施教,可有些学校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批量生产”,这无疑与“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这样经过了四年专业技能的学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也许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缺乏某种竞争力。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手风琴专业学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国内的有些师范院校音乐院系中,几乎都设置有手风琴专业,并且每届都有相当数量的手风琴主项学生。经过四年艰苦的学习,他们大多具备了精湛的手风琴演奏技艺,但毕业后的求职却让他们发现自己有些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知识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音乐教学与生活。究其原因,导致这种尴尬现状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有些高师音乐院系长久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思路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手风琴专业学生,因此,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二、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一)社会需求量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学生面临着多项经济、教育政策的冲击,如“大众教育”“高校扩招”“毕业分配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综合性大学办师范专业”等, 这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以及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人才累积严重的问题。

高师音乐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门类, 也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问题。而艺术行业具有特殊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与普通专业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它包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较小,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非高师院校音乐毕业生带来的强大冲击,音乐表演事业面临困境、举步维艰等。

纵观以上客观因素, 造成音乐专业就业岗位的紧张和大幅度减少正是源于此。手风琴专业学生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同样的境遇。

(二)课程设置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偏差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相对单一,缺少考虑当前社会总体实际的需求,也较少考虑怎样有效培养音乐专业中不同主项的学生。如在手风琴这种主项技能培养方面,多数高师院校的课程只讲深度没有广度,造成其实质上是以培养“演奏家”为目的,忽视了手风琴伴奏技能、即兴演奏的技能,最终会由于社会对器乐演奏家的需求量少而导致“技术高超”的手风琴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低,用人单位对手风琴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成绩不满, 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应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尽可能改革旧有的课程体系和设置、培养方向,明确某种培养目标,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训练方式及学习方法。

三、针对手风琴专业学生优化课程设置

(一)顺应手风琴发展多元化趋势

1.增设流行手风琴课程

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中,中国大众的审美千变万化,我们面临的世界如今是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气象。社区文化、军营文化、青少年文化、夕阳文化及旅游文化等五花八门的新文化领域纷纷崛起,高师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以新型、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生力量,着重培养,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比如在近些年,流行手风琴音乐越来越多地被搬上大众舞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如法国著名电影《天使艾米丽》使用了流行手风琴音乐作为配乐;著名音乐家嘎利亚诺使用手风琴演奏爵士乐、探戈音乐,每年在全球各地演出达200余场;流行手风琴的比赛更已成为国内外大型手风琴比赛的一个重要组别,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在高师手风琴专业中增加流行手风琴音乐,并列入课程教学,这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流行手风琴、MIDI手风琴较之传统手风琴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外形美观、音色独特而又多变,擅长演奏爵士音乐、探戈音乐、欧洲流行音乐等多种风格的作品,具有极广阔的空间和市场。对于古典作品演奏功底深厚的手风琴专业学生而言,从传统过渡到流行手风琴并非难事,除了曲目的改变,在持琴姿势、指法、音乐句法等方面做一段时间的转型训练就可以。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过流行手风琴的系统学习,那学生个人的成长之路就等于是又加宽了一个层面,在这样一个音乐文化交融的时代,多技艺的演奏人才必然会在社会的音乐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

2.增设电子手风琴课程

电子手风琴(或称MIDI手风琴)采用了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各种音效及特效,通常有MIDI接口,可以连接至各种外部设备。电子手风琴带有力度感应键盘,不仅可以通过风箱控制力度,还可以用触键力度来控制强弱。电子手风琴既具备了传统手风琴的音色,也可以模拟其他乐器的声音,其综合功能甚至比电子合成器更为先进,而最重要的是,电子手风琴是一件乐器,又是一个管弦乐队,它完全适应各种音乐表演场合的需要。

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电子乐器给演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用电子乐器进行现场表演或预制的电子音乐替代了传统乐队。同样,与传统手风琴相比,电子手风琴的表演可以大幅缩减排练时间、人员需求,而且音乐效果风格独特、新潮时尚。

电子手风琴的演奏方法与普通手风琴差别不大,学生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很快掌握。通过学习电子手风琴,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还可以实现音乐学与计算机学的学科间互补。我们可以预见,当学生掌握了音乐专业技能,又熟悉电子音乐设备的操作,就会逐渐成为“复合型”“通才型”的人才,他们的就业前景也将非常乐观。

(二)提高手风琴专业学生的钢琴学习标准

1.手风琴专业学生学好钢琴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钢琴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项课程,这是钢琴有别于其他乐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无论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还是大多数音乐技能的习得,钢琴都是最佳的辅助工具。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音乐生活的需要我们发现,钢琴的应用之广泛、大众对其了解和接受程度都远在其他乐器之上。因此,尽可能地提高钢琴的演奏技能对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钢琴集体课上,手风琴专业的学生恰恰表现出较其他专业学生更快的接受能力,这是因为,手风琴主项学生从视谱、手指机能等方面占有相当的优势。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自4岁起学习手风琴,9岁改习钢琴,之后短短几年就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钢琴大奖,最终在18岁摘得肖邦钢琴大赛桂冠,李云迪本人也认为手风琴学习对他打下扎实的键盘基础功不可没。

2.手风琴专业学生在钢琴学习方面的变革

目前,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在学习钢琴时,往往同器乐、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并上课,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布置练习内容。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手风琴专业学生的已有基础,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进度较慢,还会使学生产生松驰、懈怠等不良的情绪。针对这些弊端,在手风琴专业学生的钢琴课程中,我们应当对学生提出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要求,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促进教学。

首先,减少识谱训练的课时。手风琴和钢琴曲目一般都是用大谱表,手风琴专业学生对高低音谱号十分熟悉,几乎不需要过渡。其次,自钢琴课初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就要侧重于学生左手手指技能的训练。手风琴的左手贝司排列与钢琴键盘式完全不同,指法也大为不同,所以,学生应提高左手的手指技能,以便左右手更加平衡,为以后演奏更复杂的曲目打下良好基础。再次,虽然手风琴专业学生的手指较为灵活,但在学习钢琴时触键方式极易沿用手风琴的弹奏方法,触键力度较小,掌关节不能充分打开,导致声音虚弱、飘忽,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点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对手风琴专业学生弹好钢琴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实践中,应尽量延长手风琴专业学生的钢琴研修时间。非钢琴主项学生一般演奏水平较浅,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一般是在二年级结束取得钢琴结业成绩,而对于手风琴主项学生,则应该要求其修满四年,因为钢琴课的增加非但不会给手风琴专业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而多风格的曲目演奏、高强度的手指训练,还可以形成钢琴与手风琴水平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笔者相信,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的实施,手风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的学习效果将会有明显提高,专业技能也会得到拓展和加强,从而在未来就业择业时增加成功的砝码。

(三)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创作型人才

手风琴专业学生在乐理和声方面也具备先天的优势。左手贝司由于键钮的特殊结构,通过手风琴学习,我们能很早认识、理解大三、小三、属七、减七和弦的构成及和弦连接概念,这些是步入音乐创作之门的必备知识。也可以说,手风琴演奏者对和弦的感知和理解比其他任何乐器演奏者都要早,当今著名的作曲家叶小钢、谷建芬、李遇秋等,都曾是优秀的手风琴演奏者,是手风琴将他们带入音乐世界,并逐步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这些实例无一例外地证明,手风琴专业学生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理论概念建立得相对较早,学习基础更为稳固,如果有的放矢地对他们的理论方向深入引导,更易于进入创作型人才的发展轨道。而就当今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同时具备演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用人单位非常欢迎的。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高师应以全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为目标,针对手风琴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改革。笔者相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挥其优势,挖掘其潜能,才能使高师手风琴专业学生最终适应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XWB16 )

参考文献:

[1]陈一鸣.手风琴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李聪.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6)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二是为社会输送表演型、创作型研究人士。但在实际招生或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方向,将音乐教育视为艺人成名的途径,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全面发展,在考核中过于追求统一标准缺乏对创新思想的培养。同时,高校师资队伍中多为基础乐理等理论性课程教师,少量高校引入资深音乐创作人作为教师进行教学。一系列原因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就业困难更遑论进行音乐创作。

(一)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决定着培养的方向和方式、内容。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兴起时间较短,部分高校为吸引招生人数,以培养表演型艺人为目标,着重于流行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的课程,缺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和创作水平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繁重的公共必修课程之外,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独立性,仅仅由学生选择之后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深入,学习面越来越窄,没有其他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毕业之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弱。此外,音乐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基本都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音乐史等课程,缺少激发教授学生创作的课程,且大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考虑地方特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过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与考核评价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高校各个专业教师资源出现短缺,尤其是艺术类高等教师资源本身不足,更是造成音乐专业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各高校不得不进行大班教学、缩减某部分课程的设置。同时,为满足教学需求,部分高校在招聘选拔教师过程中降低标准,使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的应届毕业生成为一线教师,这样对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利的影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分为日常考核与毕业考核两部分。日常考核多为小论文考查或视唱等方式,很少有高校日常采用汇报展演的形式,邀请专业导师作为考官或评委对学年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尽管部分高校会在期末举行文艺演出,也仅仅是安排舞台经验丰富的同学参加,表演形式过重,学生参与率低,无法起到考核评价的真正目的。毕业考核大多院校还是采取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式进行考核,对题目及内容的前瞻性应用性要求较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会借毕业之际举办个人演唱会,但这也并不作为考查学生能否毕业的决定要素。因此,高校考评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也导致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个人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二、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注重实践性的教育,课堂的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音乐专业学生作为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是其就业以及创作的基础。

(一)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时代的发展对音乐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衍生出的娱乐、商业等新型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标志着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向多元性转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用人单位看中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在校期间,通过高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借助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其整体的素质,在进入社会后,这类人才可以尽快适应社会,提升音乐专业整体的就业水平。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艺术,不管是演奏、演唱还是创作,都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音乐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新,只有在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下,才能激发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出潜力与才智,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三、音乐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几方面共同努力。学校提供更多的硬件设施与实践机会,配备良好的师资,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置突出综合化

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设置应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注重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综合其他艺术专业优势,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建议课程设置中开设创新思维或音乐创作研究类型的课程,同时要结合地方特色,开设本土音乐、戏曲类选修课程,从教育层面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还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再创作扩大本土文化的知名度。除此之外,音乐专业课程设置还可以与其他艺术类专业联合开设相关课程,例如让学生学习舞蹈类形体等专业知识,学习表演类基础知识,通过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学习锻炼,具备多种实践能力,可以尽快融入社会。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大多教授理论课程,进行创作研究的较少,高校在进行教师选聘中,可以适当外聘一些创作音乐人为教师,开设音乐创作课程,为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打下基础。针对开设的地方本土音乐课程,还可以邀请当地老艺术家组织相关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学生导师的设置,可以学习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式,进行“双导师”培养方案,学生选择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利用校外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作精神。

(三)创新学生实践活动机制

音乐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学校应该在财力物力上予以扶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进行锻炼。学校可与文化中心、组织部门、教育民政部门加强联系,日常举办一些公益演出等活动,全面激励引导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让舞台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由学生根据企业文化对企业推广进行音乐创作,组成各个小组,由学生之间合作通过发挥各自特长完成几次完整的创作,安排教师进行跟进指导,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作的氛围。

(四)践行以能力培养为标准的考评机制

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在考评中可以发现已学知识的不足也更能确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通过小论文撰写方式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深度进行考查之外,还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日常考查通过小型音乐会的方式邀请学校领导和外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毕业考核除毕业论文外,以班级为单位自行组织一场汇报演出,要求各个学生参与,在考查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为避免教师在课下怠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考评教师环节,可加入对教师组织实践课程次数与质量的考核标准,通过多方位的考评机制激励教师学生双方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赋予音乐创新的生命,有效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依托传统课程教育,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创建一支高素质敢创新的专业队伍,设置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评机制。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通过高校教育为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的音乐实用型人才,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邵冬梅.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6,(18).

[2]钟宏桃.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08).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7)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为例,展开论述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特点及就业建议等。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更多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认识到本专业就业的方向,端正他们的就业态度,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概述

自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国家就业政策也随之改变,由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主要力量。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是检验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已经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教育体制的脚步却没有跟上市场化,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离,以及部分学科市场需求量较小,使得大量毕业生滞留在就业市场中,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又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使大学毕业生实现迅速就业,一定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显得越来越为重要,而知识经济要求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好坏的最大竞争之一,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发展。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并出现了就业瓶颈的问题。加上国家提倡对德、智、体、美等的普及,使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各类院校纷纷建立了音乐系。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就业岗位紧缺。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尤其是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本身做好积极的准备应对就业。加之就业日益市场化的局面,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也将变得多元化。本文以新乡市高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就业现状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河南第三大城市,豫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一。新乡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有高等院校九所,其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这四所高校有音乐学专业。其中音乐学的基础设备和师资队伍相对齐全和充实的是河南师范大学,但是也只是能满足群众文艺工作者和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满足不了音乐专业和职业化的教育。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国家高校前些年的连续扩招,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选择。现以新乡市四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向为例做的数据统计。(见下表)

由此表来看,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前已经开始实习,到毕业顺利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就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少数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或成为自由职业者,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短期就业,有的毕业生甚至在家待业。具体来说,具有较强就业意识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大量的教育实践,并在毕业之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一些在平时学习上按部就班的学生选择了公务员、招教考试、其他培训考试,也陆续找到了工作。但有的学生追求时间上的自由,则选择了琴行兼职、商业表演。富有上进心和冒险精神的这类学生他们自己投入资产和精力,创办培训学校,建立小型卖场等。总之,上述的毕业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法获得了工作。可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消极对待就业,直接在家坐吃山空或者等待就业机会。

中国社会的经济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经济的转型影响到了各行各业,也导致了就业压力的问题。谈到音乐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难。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瓶颈的原因如下:

(1)新乡市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量逐渐地增加,而当今的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已经出现了饱和的现象。

(2)一些学生单纯为了取得本科文凭而走上艺术道路,在大学期间就造成对专业不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从而也造成了就业人才的质量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

(3)音乐学专业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幻想依靠父母或他人力量寻找就业机会。或是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等借口在家待业。

(4)新乡市部分高校的音乐专业建立较晚,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不太完善,这样造成整体音乐学质量下滑,进而导致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使其不得不转为其他就业岗位。

(5)新乡市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工作实践,而且部分高校也没有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他们缺乏高校教师有效的和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

(6)新乡市的高校大多为综合类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

三、对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建议

1、音乐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其就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造能力强,为用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工作类型大部分为学校、群艺馆、少年宫等,大多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

(3)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语言大多表达能力较强,性格多活泼、热情,对于工作的适应时间较短,适应工作环境能力较强。

(4)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提高快,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5)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演出实践多,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能够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虽然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有自己特点和优势,所以,毕业生本身就要取长补短,在就业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音乐学这个专业不是单一性质的学科,他要求专业技能、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学科知识。他还要求口语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等。因此,毕业生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来适应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

(2)毕业生要有端正的就业态度,准确定位,能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多为中小学教育和群众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做到爱岗敬业。

(3)作为高校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上,而是在实践中把所学的技能加以应用和巩固。

(4)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不要好高骛远。高校专业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有效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心态的调整。

(5)当今的社会是个信息时代,作为大学生要有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像招聘的形式、地点、时间这类信息需要提前去关注和收集,利用“报刊”、“网络”、“招聘会”、“熟人介绍”等方式去寻找工作的机会,只有机会多了,获得工作的几率才会大。

总之,市场化的今天对就业者的各方面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音乐学毕业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专业或单一的学科上面,要随着社会的需要去随时接受新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就业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华.浅谈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J].硅谷,2008(14).

[2]路颖.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以教育部直属六所高等师范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8)

原有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与基层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近几年毕业生成倍增长,但是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较小,毕业生数量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供需矛盾凸显,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另一方面,社会上少年宫、群艺馆以及各类早教中心等课外和学前艺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这些培训机构对具有相关实用技能和教学经验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求贤若渴,但满足要求的学生凤毛麟角,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教学经验往往来自于课外兼职的摸索和积累,既不专业也不系统。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认清发展形势,改革现有教学培养模式,采用创新型的、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并区别于音乐院校的分类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更应该为社会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音乐教师。传统的仅仅针对中小学课内音乐教育需求的培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同时中小学课内音乐教育的模式变革也呼唤高校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各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应该是地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最终目标,然而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高校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实用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可以办很高水平的个人音乐会,当面对音乐课堂上的中小学生时却束手无策,因为缺乏教学能力而无法驾驭课堂教学。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不是单一的音乐知识传授,更需要音乐教学基本原则及音乐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教学法技能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杭州市某少年宫需要招聘10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师,但是前去应聘的毕业生却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当陌生,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构成均无法驾驭此类音乐教学。

分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根据办学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手段、实施动态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的渗透,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音乐教师,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二、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之一: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变革

当前,地方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强调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的培养。音乐教学法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了音乐教学类型、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范式、音乐教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音乐教育技术、音乐教学评价、国外音乐教学法等内容。要想有效发挥音乐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音乐教学法。分类培养环境下更加强调应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引起培养目标的改变;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教学内容的更换;教学内容的更换,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教学方法的革命。

作为培养音乐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了适应各类应用型音乐教师岗位的需求,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进行创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进行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外,最主要的是要在“音乐教学法”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能力的训练。

(一)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增加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学习

国内的音乐教学法分类很多,根据教学特点分有讲授法、演示法、联系法、讨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分又有音乐欣赏法、器乐欣赏法等。20世纪以来,各国的教育与音乐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本质还是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改变。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较之我国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对完整。尤其以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依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美国的综合感音乐教学法、日本的铃木音乐教学法最具代表性。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可以给教学法课程内容上提供更多的选择。作为一线的教师,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多种教学法的学习和综合运用可以使音乐教学更为丰富多彩。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增加这五种教学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上灵活运用,也可以在社会音乐培训中进行使用,用途非常广泛。

(二)教学手段上的创新:课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1.课例教学法的大量使用

音乐教学法课程多年来的教学方法都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为主。单纯地用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不能实际观察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结果离课程教学目标有很大距离,究其原因是教学上偏重音乐教学理论的传授。即使教师通过语言将问题情境进行讲述,学生亦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果授课时更多地使用课例教学法效果就会大大提升。课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理论使用典型的教学案例展开教学,就好似架起了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案例观察和理解中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

在分类培养模式下,音乐教学法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教师职业开展有效的职前培训。通过视频或者教师现场演示的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观看和分析,使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语言、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为学生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模仿的范例。

2.“翻转课堂”和课例教学法相结合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又被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其颠倒了传统学校“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采用在课前观看教学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同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音乐教学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教授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部分视频课例可以在课前完成,课内时间足够学生来完成课例重演,以增强学生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能力,教师的基本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课例教学法讲究的是探究和合作,将“翻转课堂”带入课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显著强化包括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练习、节奏练习、注意力练习、即兴创编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训练。“翻转课堂”在课堂授课时主要采用师生讨论形式,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协同协作形式要求一致。其在音乐教学法中实施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授课过程进行简单翻转,更是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享受音乐创造的热情等方面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根本性变革。“翻转课堂”的授课特点和课例教学法的特点相辅相成。其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讨论时间,更可以和学生的课例实践有机结合。将“翻转课堂”带入课例教学法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可以有效解决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变革途径之二: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创新

教师教育研究证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此看来教学实践相对不足几乎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在具备一定的音乐教学法理论知识后,学生需要通过两级实践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教学应用能力。

(一)课堂内实践

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设立专题进行教学片断的演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实践,最后进行说课,请其他学生评课。这样既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又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完成教师教学的整个流程。

(二)课堂外实践

中小学见习和实习是高校学生获得教学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是对见习环节重视不够,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在实习前期接触实际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平台。所以在进行实习前,指导教师必须指导实习生进行备课和预讲,使之能够做到两个基本:基本能写教案,基本能上讲台。做好充分备课的准备,抓住上讲台前的最后提高自己的机会。

社会培训机构实习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渠道。根据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方向统计,社会培训机构对音乐专业毕业生需求一直很大,所以学校在和中小学签订实习基地的同时,也要注重遴选并发展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在锻炼学生课外音乐培训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积极作用。

综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和实际社会需求相匹配。分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结合办学特点,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导向。所以必须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对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的渗透从而培养多元化技能应用型音乐教学人才。因此,地方高校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培养重点、目标、教学方法,使得所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够符合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各种需求。

(注:本文为2014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分类培养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D14WH02)

参考文献:

[1]邹丽霞.对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原因的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05(4).

[2]张国琴.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4(9).

[3]蔡觉民.课程理论与20世纪实践中的音乐课程“范例”[J].中国音乐学,2004(3).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王秀萍.音乐课程价值取向论证[J].中国音乐学,2004(1)

[6]吴明徽.“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2013(7).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9)

钢琴普及教育铺就庞大的社会基础,选择音乐专业的人数也随之急剧增加,钢琴成为热门专业。我国高等音乐院校钢琴人才培养随着高校扩招,招生人数也成倍增长,毕业生人数急剧膨胀,这给钢琴毕业生就业形势增添了更多的竞争压力。目前,高职就业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并且与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要求存在巨大差异。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及社会艺术教育市场的就业形势,从而根据市场需求找准高职钢琴人才的职业定位,进而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构建有高职特色的钢琴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钢琴人才。

一、钢琴人才类型分析

钢琴人才按培养方向一般分为钢琴演奏表演人才和钢琴教育人才两大类型。一般说来以钢琴演奏为职业的人才除了极少的钢琴家不教学,几乎都进行专业或业余的钢琴教学工作。而以钢琴教学为职业的人才,除了专业的教学能力,也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钢琴演奏水平。

钢琴表演人才又分为精英型演奏人才和一般型演奏人才。精英型演奏人才培养任务由音乐学院钢琴系承担。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课程设置沿袭一贯的“精英式”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尖、精的钢琴演奏家为最高目标。多年来培养出了朗朗、李云迪等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获大奖的优秀钢琴家。这种“精英式”的办学模式是一种高投入、高配置、高度集中,面向少数人,规模较小,成材率高的模式。课程设置面比较窄,专业知识面较为集中,师资以及教育设施投入比较大。半个世纪以来,经几代钢琴教师的努力,才换来几位钢琴演奏精英。一般型演奏人才主要由本科类普通高校或高师、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承担,为各级专业文艺院团、社会演艺机构及酒吧、餐厅等商业机构培养钢琴演奏员,担任独奏、伴奏、合奏工作。

钢琴教育人才分为专业钢琴教育人才和社会业余音乐教育人才。专业钢琴教育人才一般是指各高校音乐院系的专业钢琴教师,培养任务由音乐学院钢琴系、音乐教育系、本科类普通高校或高师音乐教育系承担,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业余钢琴教育人才。而高职高专音乐院系由于是专科层次教育,教育设施相对薄弱,发展规模有限,起步较晚,主要承担面向基层的社会业余钢琴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近30多年中,钢琴教育人才工作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和媒体传播部门,为艺术教育、为国民素质提高默默奉献,没有他们,音乐的普及与提高只能是空谈。钢琴教育人才要求具有较为全面专业知识结构和广博的学术视野,应具备儿童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法、钢琴艺术史、世界民族音乐等综合理论修养。在专业能力上不仅要求有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编配能力,合奏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包括讲解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与不同对象(如儿童与成人)的沟通能力等。

二、高职表演专业钢琴人才职业定位

1、大众型、普及型钢琴演奏员

在就业的从业价值取向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的钢琴学生毕业后有机会从事专业钢琴演奏的少之又少。前文分析得出高职钢琴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面向基层的大众型、普及型的一般钢琴演奏人才。因此,高职学生虽然不能成为钢琴家,但生活里面需要无数的普通钢琴演奏者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歌,充满了诗,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据调查,需要钢琴演奏员的单位有以下几类:

一是各专业表演院团 ,如交响乐团,歌舞剧院,文工团等单位,都需要钢琴或键盘演奏员,然而,由于全国的专业文艺院团整编调整,改制合并,转向经营,所保留的专业团体为数不多,专职的演奏员岗位有限,空缺极少,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而且这些专业院团对钢琴演奏员的专业水平都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其人才来源大多为音乐学院本科以上的毕业生,高职钢琴毕业生很难有竞争机会。

二是酒店、餐饮、娱乐服务类商业机构的钢琴演奏员。音乐艺术属于文化职业及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企业文化、商业文化都与艺术人文文化呈现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在这个新的经济时代,音乐艺术及音乐产品以特殊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的运作机制中。在一些高档酒店、咖啡厅、餐饮企业为了营造一种高雅艺术的氛围需要现场的钢琴演奏或钢琴伴奏的室内乐以提升其企业形象和档次,因此需要一些钢琴演奏员演奏背景音乐。这种类型的钢琴演奏,在演奏曲目上以抒情,浪漫、流行音乐风格为主,演奏的曲目难度较为适中,高职钢琴毕业生达到这种演奏员的水平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另外还有电声乐队键盘手。社会商业娱乐型音乐演出场所,如一些歌厅、舞厅、演艺厅等都需要乐队中键盘手,电声乐队键盘手这种职业要求有较强的即兴歌曲伴奏和编配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演奏的乐曲多为流行、摇滚、爵士音乐。

2、面对基层的,普及型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师

钢琴表演类人才趋于饱和,高职钢琴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社会钢琴教师职业。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人们对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钢琴音乐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家庭在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上选择让孩子学习弹奏钢琴。据英国“卫报”报道,我国的钢琴琴童大约一两千万,而实际数据可能更为惊人。全国性的“钢琴热”推动了钢琴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普及,部分乡镇农村地区的社会艺术教育事业也以强劲的势头蓬勃发展,各种社会群众艺术活动中心、社会音乐艺术学校、艺术培训机构,钢琴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琴者的增加,对业余钢琴教师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凸显出专业钢琴师资队伍紧缺的问题。蓬勃发展的社会音乐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人才需求市场,也为高职钢琴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

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师这一职业对高职钢琴学生来说是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职业。据调查,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的毕业生96%以上成为社会音乐钢琴教师、钢琴陪练教师。各基层单位,特别是中小偏远城市和农村地区社会音乐教育钢琴师资奇缺,对高层次的合格的社会音乐教育人才求贤若渴。因此,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就业市场有较大的职业岗位空间。由于许多本科院校钢琴毕业生在择业上较为挑剔,都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不愿意下到地市和农村地区,面对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高职艺术教育应该采取务实的态度,瞄准社会职业空缺点,本科毕业生不愿去的地方,正是高职毕业生可以施展才华的天地,甚至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综上所述,高职表演专业钢琴人才职业定位是大众型、普及型钢琴演奏员和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师职业。因此,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调整上应该具有开放型的思想,在“职业”二字上大做文章,凡是与毕业生从事的职业所“必须”的课程要尽可能的开设起来,只有这样毕业生走上职业岗位才能“够用”,而不要僵化于表演专业还是教育专业。合格的复合型钢琴人才应该具备“双师型”特征,既又有专业演奏能力,又有专业社会音乐教学能力。目前的高职钢琴教育钢琴教学法之类课程设置的缺失,凸显出高职音乐教育上的滞后性,显示出办学思想僵化和与市场需求脱节。顺应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唯一可行性选择,按照多功能多层次培养人才的办法主张,兼顾两种钢琴人才的培养,把办学精力侧重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上。表演专业要开办提高音乐综合能力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做到表演专业学生兼修师范专业的效果为他们早日具备教师的资格和教学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这应是高职艺术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职钢琴表演专业建设最需完善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蓝皮书[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09月

[2] 于平.艺术职业教育十大关系[N] 中国文化报 2010年3月17日

音乐型毕业论文篇(10)

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够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不断提高音乐专业教学质量,也使音乐教学的意义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构建音乐实践教学模式的原则

1.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也是我国开放教育精神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服务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就是要以提高技能为目标设计教学进程,提供支持服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尽量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把学生需要的、想学的技能传授学生。

2.坚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原则,指的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的依据,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关注社会和学校的需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技术难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划分,才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更需要社会和其他机构的支持,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面向社会的,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的高级人才,需要学校主动与社会联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实践环境和机会,保持广泛的联系,组建实践基地等形式相对稳定的联系。

3.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音乐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去解决、提高、实现。所以,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设计为补充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

二、构建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1.注重基础性实践体系的构建

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往往都是在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中进行构建。在进行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构件时,往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从表面来看,这一教学环节的构建,似乎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将以往音乐教学中忽略的盲区进行改进。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基础性实践教学往往需要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四年时间,因此基础性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基础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应当结合音乐专业自身的特点,同时要确保其与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内的各种社团,并且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组织下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实现以点带面,通过小规模的活动来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走入社会以后立足。

2.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

专业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整个音乐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进行录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素养和目标,而这些也是决定学生在择业时更能胜任表演型人才还是管理型人才。由于专业的表演型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对于音乐素养和音乐作品的编排创作等能力,而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却较为欠缺。因此,在进行专业技能实践体系的构建时,应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与专长,尽最大的可能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专业技能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教师将舞台展现和实践机会交给专业性较强的学生,却忽略了其他学生的才华,使得学生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在这种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中,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且加强他们的专业实践,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新时期综合型人才教育目标的主要体现。

3.构建综合型实践教学体系

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毕业音乐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一类综合型的实践活动,往往都被安排到最后一个阶段进行,着无论是对于教学的安排,还是学生的实践技能的积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合理的安排。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倒,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想要在综合实践的环节取得较好的成绩,前期的积累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前期的积累与后期的综合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一,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可以将其进行提早地介入。毕业实习往往与学生的就业相挂钩,如果能够将毕业实习提早开始,使学生通过在学校四年的学习与积累,在进入社会后遇到的一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些具有很强专业技能而且又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学生,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二,音乐专业的毕业音乐会也是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上交毕业答卷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在毕业音乐会上,可以邀请地方的文艺领导以及同仁亲临演出现场,这不仅是学生为学校上交学习成绩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种宣传和会演,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论文似乎并不是他们的专长,因此在进行选题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的论文选题能够充分结合四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与此同

时,具有较强综合意义的毕业论文,也是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只有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不断加强对音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平台,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此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熠娜,李蕾.论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黄敏.新形势下构建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学园,2011(10).

[3]黄琼.对构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

[4]李珂.试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初级阶段声乐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营销,2011(10).

上一篇: 教育学教育论文 下一篇: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