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学年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24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07-02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掌握情况

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体系。本研究所综述的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指财务管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基本范畴、财务管理方法、价值观念、市场效率和治理结构等。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1]。随着现代财务管理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也在不断的演化,已经形成了较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和较为规范的理论体系。对其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文献综述,可使研究者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发展形成明确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近三十年来的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研究论文约为700余篇,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学术研究专著。为系统梳理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最近研究进展,本论文重点对2007—2012年近六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出于对其代表性和可行性的考虑,将视线集中在相关学科的核心刊物和CSSCI来源期刊上。

二、中国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文献述评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经历了从缓慢积累到繁荣发展的过程。从哲学的观点看,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抽象,对实践具有指导和预测的作用,财务管理理论也具有这样的哲学逻辑。本研究将中国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其代表性文献进行综述。

样本文献统计与文献综述表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在1992年之前相对比较薄弱。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渐渐引入西方的财务管理理论,并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一现状引发了中国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如毛付根教授(1995)在《财务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分析了财务管理思想的起源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分析了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和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发展与变革的基本脉胳[2]。1995年之后,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出现并呈现积极发展趋势。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理财环境出现了重大变迁,中国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目标和使命都出现了重大变化,直接促成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健全,财务管理研究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索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研究主要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构建或构想为主,如王化成、陈兴述,汤谷良等学者在这一时期深入探索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构建等[2]。这一时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观点,如王化成教授(2001)总结了20世纪财务管理的五次发展浪潮[3];陈兴述(2001)从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方面论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4]。

在知识主导的21世纪,传统财务管理已经表现出与当今理财环境的不适应,中国迎来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并重的理财阶段,迫切需要构建或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郭泽光等(2002)基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环境,提出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全面创新,包括建立企业财务理念体系、确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拓展财务理论研究内容等三方面[5]。随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大量引入,如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企业并购理论、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等,及其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使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切合中国企业所处的新兴经济环境,张兆国基于知识经济的背景,提出财务管理创新应集中在观念的更新、目标的重组、内容的调整与拓展三大方面[6]。魏明海提出从公司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人力资本等理论方面研究公司财务理论的新视角[7]。朱明秀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影响和资本范围的重新界定,提出财务管理的内容、理念、方法和主体将发生变化,同时支撑财务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将调整[8]。李心合基于对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贫困化的分析,提出财务管理理论在内容结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三大方面的出路[9]。近年来,一批年轻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积极展开对不同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分类研究,如企业集团、证券公司、非营利性机构的财务管理理论等。

三、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趋势

关于中国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或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国学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前期成果,观点各具特色[10]。本文结合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提出如下可待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中国传统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是宏观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微观的和定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就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而言,需要在进行规范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力气开展实证研究,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随着运筹学、数学等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工具支持的学科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理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财务模型提供了支持,如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特别是当跨国资本经营目标确定后,财务管理就要运用价值管理的方法,将经营目标进行分解、量化,作出实现经营目标的规划,为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融资,优化跨国资本存量和流量,防范与控制外汇风险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此外,旨在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的财务控制方法和包含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指标在内的财务分析方法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满足新的环境对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

1.绿色财务管理理论问题研究。党的十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在保证企业盈利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应成为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回收、资金分配等各项活动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导入环境因素。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外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都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进行研究对此也有所介绍和借鉴,主要涉及绿色财务在中国应用的意义、概念、目标、内容和体系设计等基础理论。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创新的重点。

2.人力资本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理论问题。人力资本产权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既是中国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也应成为现代企业的理财理念。人力资源作为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的载体,拥有对其所具有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分配、控制和索取等权利。人力资本无疑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集中于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研究,是以“物”为本的财务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化和人力资本的产权化,未来应该重视人力资本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人力资本应作为企业资本参与到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中。

3.关于供应链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前沿课题,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企业、制造企业、分销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多企业网络结构,其强调合作而非竞争,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将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主要形态,而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则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财务理论的研究,因此应该重视供应链企业财务理论问题的研究,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研究相关财务理论[11]。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汤谷良.当前财务管理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悖论[J].财务与会计,2003,(8).

[3] 王化成,等.关于开展中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06,(8).

[4] 陈兴述.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J].财会月刊,2001,(18).

[5] 郭泽光,李颖.新世纪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6] 张兆国,桂子斌,张新朝.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研究,1999,(3).

[7] 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会计研究,2003,(2).

[8] 朱明秀.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影响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J].当代财经,2004,(7).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2)

引言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知识,其主要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活动起解释、指导、评价和预测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财务管理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遵循上述哲学认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我国学者王化成(2000)就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1]既然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科学总结,而财务管理实践又随着理财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而财务管理理论理应也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动态调整。①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相配套的法制、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而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是借鉴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学者费·吉亚琴科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理论,并适应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虽然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在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引进与借鉴了西方主流的财务管理理论,但引进与借鉴对于理论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理论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必须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现实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2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环境不断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应该在借鉴吸收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因此,本文就当前国内外理财环境背景下对中西方主流财务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为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提供指导。

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它是伴随西方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和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演进的。

(一)传统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该阶段典型的环境特征是20世纪初股份制公司的崛起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因而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筹资管理、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面。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成果有:格林的《公司理财》、米德的《公司财务》、戴维的《公司财务政策》、李恩的《公司及其财务问题》、洛夫的《企业财务》、罗斯的《企业内部财务论》、施曼林巴赫的《财务论》、古川容一的《财务管理》等。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企业外部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决策角度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和定义性方法为主。

(二)投资财务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3)

作者:吴世农

关键词公司财务;研究进展;研究趋势

引言

公司财务,又称为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早年称为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工商管理学科中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公司财务研究始于1897年,迄今已有121年的历史。在工商管理诸多学科中,公司财务或公司金融的研究始终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密切相关,是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其间至少有11位相关学者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纵观研究历史进程,公司财务的研究重点从研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转向研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外部金融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经典的财务管理研究框架向现代的财务管理研究框架发展,从静态的财务管理研究向动态的财务管理研究发展,从单学科、纯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向多学科交融、复合式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发展。

一、公司财务研究的历史

从学科起源看,公司财务源于会计,后又独立于会计。现在,其既与会计学科密不可分,又与金融学科密切相关。从公司财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形成阶段(1897-1930年)。此时的公司财务一方面研究财务指标体系及其分析方法,探讨财务指标的设计、计算及其与证券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主要特征。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1897年纽约会计师格林撰写出版的第一部《财务管理》著作和19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博士研究生路易斯巴奇利尔探讨期货市场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然而,此时公司财务的研究与金融市场的研究并未融合在一起,公司财务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根据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对公司的成本—效益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

二是传统研究阶段(1930-1950年)。此时公司财务研究主要是探讨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各类估值模型,探讨财务信息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标志性的成果是1938年威廉的《估值理论》以及后期以威廉—高登股利贴现模型为中心的一系列估值模型。

三是现代研究阶段(1950-1975年)。这一时期的公司财务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尝试基于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来研究财务和经营信息与证券价格或企业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资本成本理论”(TheoryofCostofCapital)、负债和分红等“财务政策理论”(TheoryofFinancialPolicy)方面取得原创性和突破性进展。1950年哈利马克维斯的投资组合理论;[1]1958、1963、1965年MM的资本结构理论;[2,3]1963、1964年威廉.夏普基于马克维斯投资组合理论和托宾的资金分离定理推导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4,5]1965、1970、1976年尤金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6,7]1972年及其后布莱克、舒尔茨和莫顿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OPM),[8-10]1976年罗斯提出的套利定价模型(APT),[11]都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1985年MM理论中的莫迪格里安尼、1990年马克维斯、夏普和MM理论中的米勒、1997年舒尔茨和莫顿、2013年法玛先后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总之,此时的公司财务研究不再把财务管理简单地视为企业的内部“成本—效益”管理,而是将公司财务的研究重心放在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及经营和财务管理决策与资本市场证券价格(值)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问题上,并形成了一个完整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资本成本这一核心问题。而各类资本的成本中,权益资本的成本是个难题。因此,围绕权益资本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资本资产的估值和定价理论与模型。从威廉—高登的股利贴现模型等发展到CAPM和APT,以及此后的OPM。但是,不同于传统的股利贴现模型,CAPM及其此后的定价模型建立在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的基础上。紧接着,在基本解决了权益资本成本或资本资产定价之后,即可逐一探讨负债、分红(在理论上,股权融资可视为“逆向分红”)、投资、营运资本等财务政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收购兼并、跨国公司理财、行为财务、财务报表及其信息含量分析等属于公司财务的一些研究专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司财务研究离不开资本市场。当企业在市场上发行证券,投资者投资证券,就形成了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在金融市场上,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其收益和风险。在金融市场方面形成三个重要的研究专题:一是投资收益、风险以及估值的研究;二是各种基金层出不穷,形成了对共同投资基金和分析师行为等的研究;三是各类金融市场特征和行为的研究。正因如此,后人常将公司财务称为公司金融。

四是后现代研究阶段(1975-2000年)。在这一阶段,公司财务经典的理论研究框架已经臻于“完美”,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突破。一方面,公司财务的研究继续深化探索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和谜题,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深化与完善,以及资本结构之谜(ThePuzzleofCapitalStructure)、[2,3,12-22]股利政策之谜(ThePuzzleofDividendPolicy)[13,23-30]和现金持有之谜(ThePuzzleofCashHoldings)[19,31-38]等难题的探索。1976年,罗斯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11]1988年坎贝尔等发表“股票价格、盈利和预期股利”一文,[24]在应用1871-1986年美国股市的综合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后指出,企业实际盈利的长期历史均值是未来实际股利现值的优良估计。1993年法玛等提出了著名的“三因素定价模型”[39]等。另一方面,公司财务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主流之一。1976年詹森等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40]阐述了以及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问题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动态资本结构。[12]1985年德邦等发表《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41]将心理偏差引入股票投资决策问题。继1997年SV的《公司治理调查》一文发表后,1998年LaPorta等发表了《法与金融》和《投资者保护和公司治理》,[37,42]先后阐述了法律与金融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2000年后出现了《迎合股利政策》。[23]由此可见,理论、公司治理、心理偏差和投资者法律保护等与公司财务之间的关系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席勒在2013年、塞勒在2017年先后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2013年法码、拉尔斯汉森和席勒三人获奖的主要理由还在于他们在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实证研究和长期价格走势预测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使得席勒名声大振的却是他的《非理性繁荣》一书。[43]在这一时期,公司财务的交叉融合研究具有三个明显的形态:一是公司财务与会计、审计、资本市场及金融市场(投资)的融合,四者的研究范式和关注的问题具有趋同现象,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二是公司财务与工商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研究方向如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物流供应链、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等之间的交叉及互动研究,[36,44-46]探讨公司财务与上述管理问题之间的关系。三是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研究,探索公司财务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及文化和网络技术等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20年,我国学者一方面立足本土,结合国情,另一方面紧跟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在资本结构、[47-53]分红政策、[54-59]现金持有、[60-63]行为金融和行为财务、[57,64-68]公司内外部治理与公司财务、[47,56,57,60,69-74]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51,75-77]政治关联与公司财务、[52,78-80]收购兼并、[68,81-84]技术创新与公司财务、[85]业绩评价与高管薪酬、[71,86-88]宏观经济与公司财务[82]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中国本土的公司财务理论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最近十年来,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及其公司财务问题如负债、[89-91]现金持有、[32,33,92]政治关联与公司财务、[90-9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94,95]等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总体上看,此间有关我国公司财务的研究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引入公司治理,探索中国独特治理环境下的公司财务问题,即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因素如何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和财务行为;二是引入心理行为,探索心理和行为偏差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管理者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二、公司财务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00年之后,公司财务的研究形成了内外交叉融合研究的新特征、新框架和新范式。

一是公司财务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研究涉及政治体制、法律法规、金融制度等如何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和公司各类财务政策,制度因素与宏微观经济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1964年拉夫纳萨奈尔就在《美国行为科学家》发表了《经济发展与官僚腐败》一文,探讨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公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政治因素或政治关联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从研究趋势看,公司财务的研究沿着其与关系、公司治理、产权结构、法律制度、政治体制等制度因素的关系一路拓展和深化,但研究成果多元且易变,具有典型的制度情景依赖特征,迄今仍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深化研究。

二是公司财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前AFA主席、著名财务学家Zingales在2015年指出:“文化这一创新性的元素开始走进财务学的研究视野,为财务学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机会。”财务学顶尖期刊JFE甚至在2015年7月第117卷专门出版了一期有关财务与文化主题的特刊。由此可见,财务与文化的交叉研究是近年来财务学的一个新的趋势和研究热点。总的来看,有关公司财务与文化的研究,最近几年主要从国家伦理道德、宗教、地域及习俗和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展开研究,且方兴未艾。

三是公司财务与行为偏差的关系研究仍然在延续,从行为经济的研究到行为金融的研究,再到行为财务的研究,人类的心理偏差对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走势和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但是,行为金融和行为财务有所不同。行为金融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侧重研究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行为,例如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反应不足等;行为财务不仅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而且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侧重研究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例如管理者在收购兼并决策中的过度乐观和过度自信、股利政策中的迎合行为、负债政策中的过度负债以及投资决策中的过度投资等。

四是互联网、大数据与公司财务之间关系的研究亟待拓展。互联网技术既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改变了企业信息的披露方式、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从而改变了管理者、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决策行为;同时,大数据的有效性、偏差性和复杂性并存,对公司财务和金融市场的深刻影响更为复杂,作用更加多元。这一方面推动了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另一方面对传统的会计、审计、财务和金融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方面仍然是一个“相对的空白”。《Nature》和《Science》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专刊探讨大数据的特征、面临挑战与应用前景。拉泽等在2014年提出了两种可能导致社交媒体大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96]:一是“蓝队偏差”(BlueTeamDynamics),指服务提供商自身为了商业利益改变数据算法而导致的偏差,也可称为“数据算法偏差”。例如,谷歌的“搜索推荐”就可能导致某类关键词搜索量的提高,因百度搜索竞价服务所导致的“魏则西就医事件”均属于典型的算法偏差;二是“红队偏差”(RedTeamDynamics),指生产数据的用户(即大数据研究者的被试)为了特定目的而尝试操纵数据的生成过程,也可称为“数据生成偏差”。拉泽等指出,类似的手段也可能在以推特和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用来传播关于股价和股市的谣言,从而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但这一推测目前还没有被经验数据所检验。尽管如此,国内外已有研究证实,大数据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从而影响股票的投资收益。在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对大数据的精确性、非抽样误差、循环使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的股票大数据的偏差性及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76]

五是公司财务的研究中存在一个理论脱离实际的明显“短板”。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研究其影响因素时,总是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逐一或分别探讨资本结构、利润分配、股权融资、资产配置和投资、营运资本以及现金管理这六大财务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很少开展多个财务政策的联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目前的文献检索发现,比较多的是两个财务政策联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与现实中的企业财务管理场景和面临的决策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为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决策过程中,负债会影响投资,投资会影响负债;负债会影响分红,分红会影响负债;负债和分红会影响股权融资,从而影响投资扩张和营运资本增减,而投资扩张和营运资本增减反过来会影响负债和分红,从而影响增资扩股,反之亦然,如此等等。这是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比较致命的一大缺陷。

三、中国情景及公司财务研究展望

目前,中国在管理科学领域,尤其是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管理科学领域来看,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WoS论文数量仅为682篇,2013年增长至5288篇,增长了6.8倍。从国际排名来看,中国管理科学的世界排名从2004年的第11位跃升到2013年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进步了8个位次。除了论文的数量,论文的被引程度也是衡量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2009-2013年,中国在管理科学领域的论文以7.4%的数量份额获得了全球8.5%的引文份额和11%的高被引论文份额,表明中国以相对较少的论文获得了相对较多的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管理科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是近十年来进步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2009-2013年,工商管理的论文、引文、高被引论文排名分别比2004-2008年进步了10、8、6个位次。同时,在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领域,从1995-2016年中国学者发表于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领域6本或9本①顶级期刊(TOP6orTOP9)的论文数量看,共有40篇于TOP6的期刊,有68篇于TOP9的期刊,且近十年来的数量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②

然而,我们仍需注意到,目前工商管理学科特别是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的学术研究仍由西方国家主导。对管理学顶级期刊(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发文来源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不少发表的亚洲问题研究仅仅是简单套用西方管理理论,并未提出亚洲独特管理情境下的新理论。著名学者Barkema等人在2015年呼吁,研究者们应提出更多基于东方独特管理情境、能够解决重大社会需求的创新理论及学术架构。提出基于亚洲乃至中国独特情境的创新性理论,首先要理解亚洲与西方国家的关键区别。Barkema等人指出,将亚洲与西方国家所区分的是其特有的制度环境、哲学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哲学理念与文化价值观是各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性认知与思想观念,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否则难以解释近年来亚洲,尤其是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具有独特的制度、经济、人口和文化等情境。第一,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其中,企业2596.1万户,个体工商户593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9.4万户。因企业类型多,其财务管理问题多元且复杂。第二,中国的资本市场虽只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无论从上市公司数量、公司市值或股票交易额看,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截至2016年底,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总计3047家,股票总市值高达50.77万亿元,股票年成交金额约为127.77万亿元。同时,自2004年6月25日创立中小板市场以来,上市公司已超过822家,市值超过98万亿元。自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已超过570家,市值超过5万亿元。此外,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公司超过10163家。从债券市场看,截至2016年底,国债发行额超过5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额超过6万亿元。第三,在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和资本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围绕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丑闻不断出现。根据国泰君安数据库显示,1994年1月至2017年7月,我国政府处罚会计造假、会计处理不当、市场交易违规、信息披露违规等事件4780次,涉及1759家公司。其中,会计造假906件,会计处理不当112件,市场违规8657件,违规披露2194起,其他711起。根据中国证监会资料显示,2010-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各类违规违法案件高达3631件。其中,虚假陈述、虚构利润、虚构资产、披露不实、违规买卖股票、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欺诈上市等严重和较严重事件共计1387起。第四,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用户数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近十年来,网民规模增长了4.3倍,互联网普及率增长了4倍。其中,手机网民用户数近7亿,占总网民人数的95.1%。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用户大国。第五,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宏观体制和治理机制的调整和金融及税收体制改革,引发宏观政策的调整。在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高增长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推进。凡此种种,对公司财务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情境之所以独特,在于其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制度依赖性等特征。这对于公司财务的研究,既是困难与挑战,更是难得的研究机遇和创新机会,也使得公司财务的研究不仅具有科学探索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着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探索前沿课题的思路,本文提炼出未来我国公司财务领域的16个重要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财务行为和决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市场行为研究;制度和文化与公司财务行为研究;企业商业模式、财务特征和财务政策研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财务理论的关系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财务特征和财务政策研究;收购兼并、公司治理和绩效评价研究;风险投资、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动态资本结构及其关键问题研究;债券市场与公司财务行为研究;资本市场行为与公司财务决策交互关系研究;现金持有和超额现金持有的一般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影响因素研究;行为偏差与行为财务研究;公司财务绩效、公司治理与高管薪酬激励研究;宏观经济与公司财务关系研究等。开展这些课题研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司财务理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4)

张瑞君,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2007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参加PCMPCL,案例写作与案例教学研究(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 on Case MethodL目前,主要社会兼职冲国注册会计师(CPA)、国家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咨询评审专家,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外聘教授。

张教授长期从事高等学校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框架的构建、IT环境下财务集中管理、预算管理模式、资金集中管理,以及IT环境下公司理财与管理决策等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张教授已主持与参与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新技术“863”等科研项目9项,如211工程项目《财务会计计算机教学模型研究》于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项目及标志性成果;作为负责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IT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在2008年获得“优秀”评估结果。近年来,张瑞君教授出版著作11部,如《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E时代财务管理》《CFO丛书》、《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建模方法与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网络环境下会计事中控制研究》获首届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获第四届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国际研讨会最佳优秀论文奖(香港国际会计学会),《企业集团信息一体化和内部报告问题研究》获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会计学会)等。

近年来,张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Finance Shared Service)和企业集团司库管理(Treasury Management)领域。张教授认为,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进,将各个分子公司的一些财务职能剥离出来,设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且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为各个分子公司提供财务服务的模式正在成为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关注和采用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的不断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如何应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企业集团的因利率、汇率等市场环境产生的金融风险,如何实现企业集团资金、融资、投资等的统一管理,支持企业集团全球化战略实现,司库管理体系构建和产融结合的研究正在成为先进跨国企业集团关注和采纳的另一个财务管理热点。张教授先后在50佘家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典型案例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有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2010年7月在《会计研究》发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一文,以中兴通讯共享服务管理为研究案例,提炼和确立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从理论层面看,填补了辅业务流程-财务共享服务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的不足,丰富了流程再造理论。同时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进行了丰富,从共享服务概念、价值的界定研究到应用案例研究,揭示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要素和实现路径;从实践层面看,研究结论对正在探索如何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及如何确立其关键要素和路径的中国企业集团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10年在《财务与会计》发表多篇论文《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企业集团票据管理研究》、《中国企业集团司库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最佳实践为例》、《中国企业集团司库管理的职能构成研究》、《运用久期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基于企业集团的视角》、《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等论文,对于丰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和指导企业集团强化金融资源管理特别是资金资源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教授还积极参加财政部、国资委、中央国家机构高级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建集团、中国航天集团、TCL集团等集团管理层讲授“会计信息系统”、“E时代财务管理”、“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等课程。张教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支持会计信息化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为我国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做出较大的贡献。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5)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6)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7)

有的学者[1]分析,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备受企业和各国政府重视,因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以一定的成本,通过科学优化组合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现实财务损失和损失的影响度最小化,很多国家(地区)成立各种形式的学会或协会,以推动风险管理教育的普及和风险管理运动的发展。作为风险管理核心组成部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已经伴随着风险管理全球性运动的兴起而备受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的研究,而且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借鉴国际研究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积极拓展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领域,是我国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亦是拉动我国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

我国目前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一是与风险管理其他领域相比,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偏少。近年来,我国对财务风险的研究[2]比较分散和零星,分散于财务理论之中,被肢解在理财的筹资、投资、耗资、收回和分配各个环节,缺乏深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做支持,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总体性研究;二是研究领域较窄。近年来,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集中于程序和方法研究上,没有将财务风险管理置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之下、针对实施环节、文化层面进行全方位、深入探讨,不仅缺乏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而且应用层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

鉴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研究。

一、 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研究

我国财务风险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从现在国内所编财务管理学或理财学教材看,特别是权威院校学者所编教材看,财务风险概念基本与国外(主要是美国)统一,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使用了负债而给普通股股东所增加的风险。换言之,财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负债,使用负债越多,财务风险越大,不使用负债,则没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即是债务风险,除了债务风险之外企业存在其它风险是经营风险。由于概念界定清楚,可以方便地使用数学模型来测度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即使用复合杠杆或总杠杆度量企业总风险,以经营杠杆度量企业的经营风险,以财务杠杆度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是从学术界看,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

所以,今后我国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比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的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大厦,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称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国外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大厦。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方法科学,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

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明哲.2003.现代风险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 2.姜绪荣.2001.高层管理者弱性与企业能动风险控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汪平.财务理论.2003.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詹姆斯.T .格里森.2001.财务风险管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5.张俊瑞、刘东霖.2005.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0

The Think On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Abstract:Risk management has gained its worldwide popularity nowadays. Being a central part of risk management,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should be given enough emphasis by the financial theory circ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studies abroad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ome disciplines including risk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weakness in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new issues for future consideration, hoping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theory in China.

Keywor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theoretical construction;education;culture;organization;model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8)

在公司财务研究领域,魏教授结合经济学等理论对财务研究作了大量有益探索,如2001年出版的《财务战略:着重周期性因素影响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透析了企业财务战略与商业周期、季节性波动、行业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等各种周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特殊意义,着重研究周期性因素对多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魏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根据商业周期等的变化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具有指导实践作用和重要的学术探索价值。在内部资本市场方面,以关联交易、关联投资和金融生态等为切入点,检验了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观和掏空观,丰富了我国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魏教授的研究创新性强,富有理论前瞻性。比如他在2003年发表了《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一文,文章针对管家理论的影响、公司财务“企业本位论”的局限性,讨论了公司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人力资本等理论对公司财务的影响。魏教授在文章中提出,现代公司财务是股东和人力资本的财务。他指出: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应重视市场的作用;以股东为中心,重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条件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股东利益;资金融通、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构成公司财务的三个基本领域,在以资本成本作为定量分析的主导工具的前提下,重视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等概念在解释财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按照一家公司实质上是围绕关键资源而建立的投资组合的观点,在公司财务中引入人力资本要素。这一系列的创新观点广受学界的好评。

魏教授的学术研究多涉及会计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他擅于运用实证研究完善理论与检验与指导实践。管理激励和业绩评价既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难题。业绩评价会影响管理激励,而业绩评价之前的管理激励方案,又必然会对业绩评价本身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管理激励和业绩评价的会计研究变得非常复杂。魏教授2006年出版了著作《管理激励和业绩评价的会计研究》,集中反映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著作对企业所有权及相关管理、人行使信息权力过程中的会计问题、价值基础的管理层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等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阐释,同时通过管理层风险报酬的有效性分析、战略性激励及其约束机制效应分析等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理论,扎实的数据支撑与分析充分阐明了相关的理论问题。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9)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指南,把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在这十年期间,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从西方刚刚引进的学科门类的构建来说,时间仍旧太短了,本文就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中争议颇多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财务管理学科范畴的界定

目前关于财务管理学科范畴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厘清财务管理学科和会计学科的关系角度出发,认为财务管理学(学科)的内容,即从过程上看,财务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筹资、投资和收益实现与分配环节,从管理职能上,研究这些环节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理论与方法;另一种观点,从财务管理产生的历史渊源出发,指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应该与微观金融学的研究范畴相一致,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并以管理学作为其学科的研究工具,以金融学作为其学科的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作为其学科的商业语言。

相当两种观点而言,我们比较赞同后者,主要原因在于前者对学科范畴的界定过窄,这与其说是从学科的角度不如说是从课程的角度加以界定更加合适,同时,也与我们“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而后者,在充分剖析西方财务管理学科发展演化历史的基础上,精准严密地论证了财务管理的研究范畴,并清晰阐释了其与管理学、金融学及会计学课程的关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

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要与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相吻合,否则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问题。具体来说,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为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行政事业单位培养财务主管及财务管理人员,同时为财务管理硕士、博士等更高层次的教育培养输送人才。

具体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要求有以下三点。

第一,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和部门,这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随着网络化管理的普及,财务管理人员还要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使用。

第二,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和应变能力。

现代经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核心部门其面临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学会适应这种高强度、快频率的工作状态,同时要有较强的部门间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财务管理人员还要经常接触企业外部各种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现代经济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和较深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唯有创新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最大限度地通过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增加企业的经济附加值,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如何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内容之一。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文化动物”,这就要求教育的内容要比较全面,既要有科学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又要有人文文化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体现了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内容。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弥补人文文化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鸿沟”,目标在于重建高等教育的整体性。

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如何兼顾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教学学界面临的一个长期实践问题。首先,不要把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搞成“两张皮”,可通过设置大学低年级“核心课程”的方式把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例如设置大学语文、美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管理伦理等课程,同时在低年级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考虑如何和高年级的专业课相衔接。其次,也不要把文化素质教育搞成“大而全”,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宁缺勿滥,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资源优势及财务管理学科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开设几门质量上乘的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可在低年级分几个学期由浅入深的逐步学习。这样在减少课程数量的基础上,便提高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

四、加强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学科像其他管理类学科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现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存在重视理论而忽视实际和实践的问题,造成学生在教学中“一学就会”而在实际工作中“一用就懵”,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资本成本率的测算运用自如,可是到了实际工作中,面临企业复杂而充满风险的筹资环境,无法科学确认必要报酬率,继而无法测算资本成本率。鉴于财务管理实际决策所面临的环境存在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引入贴近企业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与企业界加强联系,形成对口实习实践基地,邀请资深财务专业人士开设讲座,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把企业实践和课程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56-58

财务管理学年论文篇(10)

谷良,博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12月破格取得副教授职称,1995年12月又破格取得教授职称。1993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7月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专家黄菊波教授,1996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会计研究》编委、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会计学会理事、美国会计学会会员(AAA)、英国会计学会(BAA)会员。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科技部论证委员会专家。2005年英国卡迪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汤谷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公司财务、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咨询,是公司“经营者财务”学说的倡导者。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财政部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人。科研成果丰盛,现已出版《高级财务学》、《企业重组与改制中财务设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打造VBM的财务理论体系框架》等40部,120多篇,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北京市、中国会计学会等的有关奖励。

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公司管理,财务为重。西方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是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管理,即专业财务,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的特点,仅以财务经营层次上的财务来概括整个企业财务内涵是不够的。汤谷良教授在《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了《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一文。汤教授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法人代表成为法人财产权的经营者,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理财称之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法人财产权的提出,使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其经营者具有财务自,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经营者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企业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财务经理财务的着眼点主要是营运问题,经营者财务的职能是决策、组织和协调。随后,汤教授陆续发表《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等论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经营者财务理论。经营者财务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财务理论的深化和财务实践的升华,明确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主导地位,明确其不可推卸的财务责任,并强化财务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汤谷良教授在集团公司财务体制、全面预算管理、公司治理财务制度、财务战略分析等方面建树颇丰。《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的要求,分析了财务控制的主体、目标、客体和方式的重新定义的主张,强调研究财务控制必须致力于具体实施方式系统架构和它们之间的融合,提出了财务控制权的取得与变换是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的崭新方式。著作《VBM框架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重构》,论文《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长期“双高”现象之谜:债务融资、制度环境与大股东特征》、《国有上市公司部分民营化的经济后果》等研究成果广受好评。

汤教授做学问,耐心,从来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以自己对科研的满腔热情与无穷的兴趣推动不断的探索和求知。他重视实践,主张通过对分析案例来推动科研,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擅长将政策、理论和实践三要素统一在案例研究。踏实的研究作风,使得汤教授的研究成果能为众多企业家所迅速接受,并为企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上一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下一篇: 设计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