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08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篇(1)

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创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中存在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这一对基本关系,认清这一基本关系对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意义重大。

一、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推展委员会”上提出的“终身教育”议案获得通过,“终身教育”一词被正式启用。朗格让认为,数百年来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70年朗格让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终身教育及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此书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它鲜明地提出“终身教育并不只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此书主张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各国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由此,终身教育由概念阶段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

二、终身学习的提出与发展

1976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1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劝告》,其中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身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并且此次会议对“终身学习”做出一个经典定义:“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地愉快地应用它们。”在实践中,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行。

三、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以全民终身学习为内在动力,终身教育体系为外在支撑,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基本载体而构成的社会,旨在促进社会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二者有机联结在学习型社会之中。

1.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具有相同的理念和目标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在理念上突破了一次性教育与学习而终身受用的传统观点,扩展了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时空范畴,将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周期。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置身于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过去那种人为的将人生分割为学习期、工作期和离退休期的做法显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格格不入。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湮没,人们必须保持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的连续性。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指向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使个体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追求物质享受上升到追求生命的真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侧重点不同

终身教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上,强调对学习者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的提供上,针对传统教育条件的有限和不足,可以予以提供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终身学习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学习者一方的学习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学习者可以利用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3.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都是使人们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学习来达到自我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无论终身教育还是终身学习,都会努力迎合社会的需求,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就是和谐社会的建立,如果没有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如果只是一方面的单向发展,就无从谈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挑战下,就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做出共同的努力。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辅相成,有机联结于学习型社会之中

一方面,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石。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活动,只有当个体有学习的热情,才会去选择教育的种类、方式,并且使教育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因此,只有当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教育体系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支持系统。人的一切活动都应纳入人类社会的范畴之中,人的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支持,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更需要完备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因此,没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总而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有机统一起来,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外在保障体系,二者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共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5.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先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而出现的,终身学习的概念是随着终身教育活动的推进而逐渐产生的,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异议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不断进展,有人提倡用终身学习来代替终身教育,例如在日本等国家也确实很早就出现了以终身学习代替终身教育的现象。当然这也是有客观根据的,这体现了学习从一个自上而下的被动行为向学习者自觉性的主动行为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终身教育以终身学习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为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终身学习论文篇(2)

关键词: 文化;文化参与;终身学习

Key words: culture;cultural participation;lifelong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60-02

0 引言

文化获取平台(Access to Culture Platform)为参与到欧盟、国家、地区或者地方政府的文化工作的各方提供一个数据和政策支持,有权将社会各方的声音整合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平台作为欧盟的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咨询平台,提高关键问题对话上的开放程度、并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开辟各级政策发展的新领域。该平台目前有欧盟的36个不同文化机构的48个,覆盖艺术、遗传学、建筑学、文化中心、学校、少数民族语言等领域。

教育和学习工作组(The Working Group on Education and Learning,WGEL)是该平台的三个主流之一,专注教育、学习和文化的交叉领域,以及不同教育环境中文化参与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文化参与不仅仅在传统教育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会发展、个人能力提升以及终身学习概念的精细加工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对WGEL过去三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

“文化参与-教育-终身学习”之间的铁三角关系对个体、组织、社区以及整个社区有着变革性的长期影响和冲击;无论是参与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人们的创造力都是可以被培养、激发和发展的,尤其是在教育和创意关联的环节;文化机构对教育有着强大影响:能够生产基于文化契约的新颖的、有效的教育课程;文化机构能够有效促进终身学习:能够创建实现人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1 案例分析

采用文化参与的方式开展终身学习发挥着无穷尽的潜能,然而目前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证。让所有参与机构中的人员寻找一些使用文化参与的学习达到的效果优于普通学习方式的有趣案例,并且形成活动报告,WGLE采用这种方式共收集了教育和文化具有变革性关联的60个最佳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案例对多样化受众群体有着巨大影响,并已经证实对个人、社会和经济体的发展有着长期的、持久性影响。这些案例都采用了严谨的方法和运行机制,使得其能够在其他环境和国家中得以实施和推广。最后的总结材料包括不同学科门类,比如说遗传学和博物馆学(23个案例),音乐(10),戏剧(1),成人教育(13),文物保存以及建筑学(5),图书馆学(1)以及现代艺术(1)。在所有的案例中,都关注了儿童和青少年,有的还关注其他的受众群体。下面介绍下几个典型案例,它们增强了人们对文化参与和终身学习之间如何相关、相关度如何的理解。

1.1 提供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巴克莱银行的特殊教育需求项目是为适应儿童特殊教育需求而设立的,关注的领域包括:莎士比亚,工作帮手以及与“火、光和收获”相关的主题活动。他们有两层目标: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课程,这些群体包括身体上、智力上以及行为缺陷的儿童;激励巴克莱银行的员工到博物馆做义工。达到的效果是: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能力,激发员工参与到社区活动和自愿者行为的兴趣。

1.2 提高12-15岁青少年对建筑遗产以及相关学科的认知 瓦隆文化遗产组织的项目是以四天的授课或者短期暑期学校的形式开展的,这些课程一般是在西多会修道院举办,该修道院成立于1244年,目前正在修葺。在遗产保护和修护专家以及业内人士的指导下,与遗产网站共同生活和学习几天,能够逐渐渗透其对文化遗产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开启专业领域探索的一扇门。

1.3 提高学校水平的艺术表现 英国(2007-2011)的音乐宣言之全民歌唱项目(The Music Manifesto National Singing Programme)由Youth Music,AMV-BBDO, Faber Music and The Sage Gateshead主办,英国政府提供支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享受音乐的机会,并帮助所有的小学成为“歌唱学校”。该项目能够显著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归属感,并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合唱能够创造相互协作以及团队工作的感觉并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1.4 鼓励边远年轻人参与,提高其活跃性与民主化

“教育中的戏剧”项目鼓励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的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社区的孩子参与进来。该项目为居住在边远社区的年轻人进行艺术表演提供平台,帮助他们深化对核心民主观念的理解。该项目不仅仅跨越艺术和教育的边缘,也涉及到国家、社会和民族领域。该项目为这些年轻人举办艺术展,并将相关成品出版发行,对他们的艺术投入给予反馈,并把他们推向更宽阔的世界平台。

1.5 不断扩大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创意进程 在过去的三年,伦敦市政厅音乐和戏剧学校通过提供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工作室环境来不断的扩大音乐制作的可访问性,保证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导师和专业学生的指导下参与到包容的、生动的音乐创作过程当中。这种交互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1.6 以跨文化的方式深化本地居民和移民的对话 变化的视野——新城市的秘密(Changing Horizons:Secrets of the New City)是处理移民问题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艺术项目。通过使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的剧组分享最近的移民历史、合作制作和表演戏剧。该项目旨在深化本地居民和移民之间的对话,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跨文化的方式进行戏剧创作,试图建立不同文化间的艺术对话,进而构建“天涯咫尺”的氛围。

1.7 重返受人尊重的居民:帮助老人克服老年痴呆症

在奥尔胡斯的露天博物馆,丹麦详尽的阐述了其对老年人的所有感觉器官的整体刺激项目。老年人可以听流行音乐,政治演讲或者品尝他们从儿童时期到现在的食物。该计划允许参与者的特殊需要,但是这些需求是已经通过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该项目的老年人,其身体各项指标都已好转,他们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和尊严,减少暴力行为倾向的趋势。

2 案例总结

这60个案例证实了文化参与、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关联项目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这些项目也会带来社会变革以及经济增长。

2.1 对个人的影响 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文化参与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并全面积极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变得更幸福和快乐;提升不同年龄群体的艺术素养,创造力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帮助个人了解更多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他们所需要的凝聚行为;激发不同年龄群体对艺术的更大热情,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将他们从创作过程的“局外人”转变成“专业人士”;提高个人通过经验、工作以及主动参与进行学习的能力,提升团体学习能力。

2.2 对推动力量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通过终身学习,个人能够获得其收益终身的能力,这个过程不仅仅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从长远来看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改善社区生活水平。WGEL收集的个案表明,社会和公民素养、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以及学会学习三项素养的整合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3 对文化机构的影响 上述终身学习和文化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专业素养、研究方法、变革、高效的规划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组织视角,这些项目很重要,它们帮助一个文化机构:构建组织层面上的深层次发展策略,探索新的组织机构发展模型;探索、开发以及吸引新的观众群体,包括贫困地区;提升文化机构在本地、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形象;扩展寻找新同事和合作伙伴的范围,进一步的开展创造性协作工作;加大对艺术和文化力量的宣传,创建新的支持群体和朋友圈,进一步提升宣传水平。

2.4 对社区的影响 对改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帮助移民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参与到协作性创作过程中;使移民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并增强其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改善教育水平,通过创造力和协作能力的提升帮助人们重返校园;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经济参与度,使他们与社会发展同步。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成员间的协作工作、公开讨论的备案、已经执行的研究项目、对“文化参与-教育-终身学习”连接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10项结论和建议:①有必要增强文化机构和教育院校之间的联系,进而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文化管理部门证实个人和群体有着不同学习风格需求,尤其是将创造力、变革能力和参与度作为学习过程一部分的相关群体。②激励儿童和年轻人在他们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参与到变革性和交互式的创作过程,这对发展艺术和文化的未来观众和支持者非常重要。③通过跨文化项目培养年轻人的民主意识,探索公开对话的新模型是构建民主社会的重要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平和集体主义意识。④为易受到攻击的群体提供个人表达的开放空间,参与者可以感受到主动性和重要性,提高自信心、自尊心。⑤交叉艺术举措、创新元素和高响应性的变革需要给与特别关注。提高个人和组织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适应性是生存和战略改进的一个重要工具。⑥“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连接需要纳入大片移民课程中,进而提高其适应性。通过跨文化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不同民族、不同以及不同背景人群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方式。⑦“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连接拓宽了参与者对文化和教育产品以及服务的可访问性。同时也为文化组织带来经济效益。⑧“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关联项目可以改善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如果结合相关的企业培训,这样的项目是可以为企业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催化剂,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⑨在文化行业或者文化部门从事相关工作,需要在很早的时期对儿童和年轻人灌输这样的思想。这一过程的长远影响在于改善文化部门的就业,并带来经济效益。⑩创新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在“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稳定关系相关项目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对这些项目给与鼓励和支持。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问题参与意识是“文化-教育-终身学习”连接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通过学习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群体的文化参与,似乎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有效方式。利益相关者、文化机构、教育院校、公民和决策者需要持续寻找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稳定关系的有效和创新的方式。教育和终身学习蓝图中,文化参与的真正功能一直被忽视,未来需要给与特别关注,就像它所带来的各层次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Access to culture[EB/OL].2013,09,09.

终身学习论文篇(3)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推动终身学习体制创新的途径思考

(一)思考的前提

认真分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系,无论外部学习环境怎样变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然处于教育的中心。而我们强调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在与教师、与其他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交互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控制、调节和评价,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的过程。因此充分而真实地掌握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重新定位教育者的角色,是我们研究体制创新的前提。

(二)强化体制建构的保障

一是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体制,涉及到各个机构、各个领域的所有社会成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建立全局性的协调机构以及加强有效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健全职责分工、经费管理、过程监督、结果考核、证书审理等各项行政制度,为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结构与制度保障。二是完善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终身学习理念会对传统教育观念形成较大的思想冲击,推进终身教育,加强终身学习体系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为终生学习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创新终身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加强终身学习的科学导向。

终身学习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终身学习认证的实践背景

进入21世纪,终身学习开始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在大力普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积极呼吁推进终身学习认证,冀以在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学会生存》的很多地方都蕴含着承认任何环境中的学习成就。“不论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制度化的还是非制度化的,原则上,我们认为他们是同样有效的”[1]。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强调:“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求研究对获得的全部能力都予以考虑的新的证书形式” [2]。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认证体系: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中强调指出,学习成就认证制度是终身学习政策制定推展中最关键的问题。

2004年,欧盟理事会和各国政府代表了《认证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文件,正式提出了认证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不少国家都把发展终身学习认证制度作为推进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并视之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南非等组织和国家,在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的基础上纷纷制定与终身学习认证相关的法令与制度。

南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终身学习的全国认证框架。2009年,颁布了新的认证框架法案,新的框架不只关注宏远目标,而是更为实际,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标准以及与知识领域相关的理论标准都纳入到整体框架的设计当中。

韩国颁布了《学分认证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分银行认证制度。

欧盟把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认证视为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从欧盟层面和国家层面发展进行终身学习认证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认证模式。

二、终身学习认证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现代终身学习理念广为各国所接受,但对于终身学习的内涵仍然见仁见智。如欧盟明确地把终身学习定义为:“生活中发生的所有的学习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了个人的、城市的、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为了个人的工作前途而进行的学习。”[3]

韩国1999年颁布的《终身教育法》则认为终身学习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有组织的学习活动[4]。R.H.戴维认为终身学习是包括全部的正规、非正规的及不正规的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5]。

正是由于对终身学习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认识的分歧,在推进终身学习的实践中,有些国家认为终身学习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三种具体学习形态,有些国家认为终身学习就是学校学习结束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反映在终身学习认证上,有的国家叫“前学习认证”,有的国家叫“非正规学习成就认证”,有的叫“经验学习认证”,有的叫“全国能力认定、确认与诊断制度”,有的叫“专业知识与经验认证制度”,不一而足。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学校正规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要求,基本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或学位证书;对于非正规学习,一般可以获得某种资格证书或写实性证书;而对于更为复杂多样的有意或无意的非正式学习以及经验学习,就很难认证。可见,基于实践的需要,明晰终身学习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终身学习认证也意义重大。

为了科学地界定终身学习认证,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定义终身学习,从广义上说,终身学习包括从生到死的一切学习形态;从狭义上说,终身学习就是除学校正规学习以外所有的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由于正规学习基本都可以获得与之相应的文凭,所以从狭义角度所定义的终身学习认证,其实就是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认证。这里之所以直接使用“终身学习认证”这一术语,也是为了充分肯定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一样具有等值性,没有“正”与“非”,都是终身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消除人们对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歧视。

因此终身学习认证是根据一定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其认可的相关机构鉴定、评价人们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正式认可。

从这个定义看出,其具有以下几点内涵:第一,要有一定的认证标准;第二,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认证程序;第三,要有一个教育专管部门或其认可的相关机构;第四,要认证的是不同生活和环境背景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即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三、我国终身学习认证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终身学习研究已渐趋深入,但终身学习认证制度理论研究的滞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这一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积极加以推进。我国台湾地区的终身学习认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可借鉴之处。笔者已专文探讨了台湾地区终身学习认证[6]。因此,拟就大陆地区终身学习认证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构建一个特色鲜明、操作方便的终身学习认证制度。

终身学习论文篇(5)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终身学习论文篇(6)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终身学习论文篇(7)

成人终身教育理念是发端于20世纪初,并在80年代后开始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它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教育理念的引入和确立,对我国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应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实现成人终身教育。

一、成人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成人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国外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教育思想就具有现代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成人教育活动和理论的大规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初步确立。英国1919年颁布的(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提出了“成人教育是永远的民众需要,又是公民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生性”的观点,这是对成人终身教育最早的概念性表述。此后,成人终身教育开始逐步成为世界教育界一个显赫的概念和理念。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明确提出应当把各种教育统一起来,将教育看成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耶克斯利在本书中实际上已初步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同时也提出了成人终身教育理论架构的初步设想。之后,成人终身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1944年的英国教育法实质上已对终身教育思想有所体现。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随后在法国、瑞典等国家得到进一步传播。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发表了(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直接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且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和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此后,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流行并发展成为一和世界性的教育思潮。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成人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趋于完善。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会提出把成人终身教育作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导性观念,并就成人终身教育问题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著作,对推动成人终身教育的理论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确定1970年为国际教育年并把成人终身教育作为国际教育年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的研究已从纯粹理论层面的研究向实践和政策面面转化,这对于推动成人终身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人终身教育理论迅猛发展,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成人终身教育的著作和论文。这些著作和论文的发表,大大推动了成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为成人终身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成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成人终身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基础。1976年,美国通过了《终身学习法》,1990年日本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从法律上规范和促进了成人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指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发表,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标志着成人终身教育思潮和理念开始向主流的教育指导思想发展和变化,使成人终身教育成为各种国际新教育思潮、理念等产生的重要前提和背景。

就我国而言,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过终身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就是指教育对象不分类别,自然也包括不同年龄的人。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就明显反映了他的“终身教育”思想。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幼而学者,如日月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终身学习”。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在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终身教育的概念,是在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该《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强调发展成人教育。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在教育法律中终身教育的地位,“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并提出了“2010年我国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改革目标。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在今后5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内“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这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构建成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新世纪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深远影响探析

1.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成人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之所以重视成人终身教育思想,就是因为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不断变革,从而导致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同时,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职业消失,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工作,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学习,就很难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责任。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因而人类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行终身教育,就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终身教育不只限定于学校教育,而是包括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切教育形式。教育的内容已经不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而是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办法。终身教育的教学过程正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受到更多的重视,学习过程正趋向于现代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也由权威性地传授现存知识,转变为侧重于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学习环境,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评价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成人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普通中小学教育是为终身教育学习打基础的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专门人才要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以终身教育思想来设计课程和学习。

要使整个教育系统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衔接和转换。成人终身教育思想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此,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给毕业生以继续学习的出路和机会,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只有实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要求,才能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要求。要使各级各类学校能够相互贯通、相互转换,我们的教育体系就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当前,要积极研究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措施。

2.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确立的深远影响

成人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对于推动整个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上所述,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国家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定,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在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形成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有了全新的、丰富的内涵。

成人终身教育不再是自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而是一个被各国政府当作一个政策目标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是强制性和高度自主性相统一的教育制度。因为“就整个社会而言,强迫人们去接受继续教育是保证他们能够获得本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成果的途径之一;就专业工业者个人而言,支持赞同这种强制性继续教育也就向社会表明了他们对自己竞争力的关注。”

成人终身教育思想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终身教育思想期望一个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安全坤、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潜能。它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立概念,并且用现代化大生产的视野来审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是现代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

成人终身教育尤其是从业人员的教育,直接与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成人终身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使人力资源增值,加强对各级各类劳动者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无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在农业方面,现代技术的压力都使那些懂技术、有知识的人占据了优势。因此,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希望通过教育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智能结构和技能素质,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保持优势。

成人终身教育是一个丰富得多和涉及面广泛得多的概念。“它是教育方法的一个全新的观点和解释,甚至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说,它是人类命运的全新观点和解释,它用为征服自我而进行的不懈斗争的教育概念,替代了那种使自己产生虚假安全感的教育概念。”“正是教育的这一概念,将会使人们能够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质精神方面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1974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的:“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成人终身教育是生存的概念,是对教育的本质在认识上的回归,是极为科学的论断。成人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尤其是空前地深化了对成人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当代,“终身教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新的教育范畴,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教育观念,也是教育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使用和维护的权益。”

三、实现成人终身教育的措施选择

1.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社区学习网络

社区教育是实现成人终身教育的切入点。构建一个终身教育、全民学习的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有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开发社会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发展起以社区学院或社区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电影院等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并最大限度吸纳社区外资源,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起社区学习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形式可以有课堂文化补习、专业讲座、展览、讲演、讨论等,也可以有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是音乐、艺术、戏剧欣赏等。不论何种形式,都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适合社区居民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使人们可以参与、可以学习、也可以创造。在保障学习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突出区域和地方特色,使终身教育成为民主的多样的学习过程。

2.远程教育是成人终身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 .

电信业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普及为中国的网络教育提供了坚定的基础。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数码港,许多地区也有了更快的互连网介入模式,宽带网络的介入,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网络这种方式来接受教育。所以,同志指出“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据,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要加大通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的投入、建设开放式教育学习中心。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提供更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和服务,使网络教育成为成人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

3.发挥高等教育在成人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终身学习论文篇(8)

论文摘要:“终身学习”大有取代“终身教育”之势。然而“终身学习”的提倡是否就是理论上的进步,从而在实践中有利于终身教育的推进呢?尤其对于教师教育来讲,是否更有利于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呢?文章认为对待“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应做进一步的思考,在重视学习者主体性的同时更要强调政府的职责。

一、终身教育向终身学->j的转化

“终身教育”概念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倡导者为时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活动家保尔·郎格朗。他认定:数百年来,社会把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其于1970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奠定了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础。以1970年的“国际教育年”为契机,“终身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广,成为国际教育舆论的焦点。时至20世纪90年代,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或在法律文本中列入终身教育条款,或制定终身教育专门法,或把终身教育列入教育政策文本。

在终身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按照《学会生存》一书中的陈述,这个发展的轨迹是: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渐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的过程了,可以说成为了“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呢?一是“终身教育”一词已经从指称成人教育,变成一个涵盖人生从生到死全过程学习的概念。而“终身学习”要领主要是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被如何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二是终身教育原指成年人或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后来把普通教育也纳入其中。不过,更加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人生各阶段教育内容的区别,而在于各阶段“教育”(或“学习”)内涵的变化。这就是各阶段的“教育”(或“学习”)不再局限于掌握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三是“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扩展,其内涵可以说并不是现行各阶段的教育,都堪称“终身教育”,从学习现成知识到“学会学习”,应是现行教育变革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制度的调整,尤其是发展非制度化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

二、对“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化的质疑

严格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概念上并不完全一致。就终身教育而言,其着眼点侧重在教育的服务与提供上,而终身学习的着眼点则侧重于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而由终身教育逐渐向终身学习转化的最为突出的原因立足在究竟由“谁”来成为终身教育的主体,以及又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确保终身教育能有效地实行。由此,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区别的焦点就在于两个概念所涉及的主体不同。终身教育侧重于由政府和社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措施,向民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教育机会,为民众实现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所以终身教育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终身学习则侧重于民众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发现、利用学习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个人修养,它更多体现的是学习者作为生命主体的个体行为,民众自身对实现终身学习负有绝对的责任。众所周知,在终身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作为公权力的政府力量在各种社会因素中起着最为有力与权威的作用,国家权力所担负的责任也是任何其他力量所不能比拟的。由此,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到底是理论上的突破还是实践上的退步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如果,因为对终身学习的盲目提倡,而导致政府在推动终身教育上行政责任减弱,甚至不作为,那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上的转化可以休矣。

三、对“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理念转化背景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对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强烈冲击下,教师教育体系也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的迅速更新保持一致。对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终身教育发展体系。当前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还有待于完善。

从理论上来讲,终身学习是比终身教育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如果以此来思考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笔者认为,弊大于利。如上所述,终身学习较之终身教育更强调学习者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而淡化政府的教育保障责任。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部分教师都不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高为师”,其内在的学习需求是保证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条件。并且,由于专业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比、各种教育考核项目的存在,也使得教师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各种方式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政府对教师终身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负有重要责任,构建完善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同时政府有义务为教师的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对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的自我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健全;教师进修缺乏资金保证以及评价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教师终身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部门和相关教育行政机构未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对教师终身教育的硬性资源支持不够,从而也就导致本应处于主体地位的广大教师无从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限制了他们追求终身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关注终身教育的实践性推进过程中,在终身教育理念向终身学习转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问题:

1.对教师终身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并

终身学习论文篇(9)

终身教育思想自古有之,然而古代及近代的终身教育思想都很零散,缺乏系统性,与现代的终身教育思想不能相提并论。具有现代意味的终身教育思想萌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正式提出则是在1965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意义深远的理念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世界上众多的专家、学者也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作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有关论文、著作和调查报告书等不断涌现。但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能真正对终身教育思想体系及相关教育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的却为数不多。在下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三个里程碑逐一进行阐述和分析,以勾画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发展、演变、和深化的轨迹。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作了题为"EducationPermanente”的报告。在此基础上,他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AnIntroductionOfLifelongEducation),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该书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而朗格朗也被认为是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该书中指出了终身教育的产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并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目标,为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基础。

(一)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朗格朗认为现代社会除了来自老年、交往、职业、政治、宗教等挑战外,又有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决定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条件。主要有九个方面:(1)社会变化速度加快;

(二)终身教育的含义

在朗格朗看来,终身教育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在某年龄阶段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的,又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其次,教育也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使校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

“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它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地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观点打破了那种将教育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传统认识并明确了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三)终身教育的目标

在他看来,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圆具体而言:(1)培养新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适应个人作为一种物质的、理智的、有感情的、有性别的、社会的、精神的、存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即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充实的、幸福的生活。(2)实现教育民主化。认为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主张学校教育的“重点一定要放在为民主而教育这一点上。”

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它是从当代社会变革对人类生存的挑战以及人类迎接挑战的需要出发,在充分吸收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科学及语言学等众多学科基础上提出的。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一般局限性,从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对传统教育理论及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教育做了诠释,从而使教育理论产生了一次新的变革。终身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说,正是受其巨大影响,各国才于20世纪60、70年代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

从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终身教育的重要文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原法国总理、著名文化人埃德加・富尔任主席的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于1972年5月正式向总部提交的一份名为《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toBe:TheworldofEducationTodayandTomorrow)的报告书。富尔在继承朗格朗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程谈起,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对终身教育进行了全面论述,并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这篇报告的形成和发表使终身教育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并从此奠定了其国际地位。

(一)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86年在ThelearningSociety一书中提出的,他把终身教育确定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中,再次把学习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一种构想并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报告书指出,未来的社会应是学习的社会,人终身不间断地学习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未来的教育将面临“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两个基本概念。报告书认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包括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经济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社会的境界”。可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观。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为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而创建的一个新社会,是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过程之中的社会,是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融合,形成了另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即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二者综合的产物,这也是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

(二)终身学习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中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在这里,报告书把“学会生存”和“终身学习”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这里,“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持续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终身教育”韵不充分性,使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该报告书的发表使终身教育从人类个体纵向的时间角度加以建构,而学习化社会则是以人类整体的横向空间延展为标准的一种目标和理想。正是在这种纵横的时空交错中,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之间通过终身学习发生了联系,这就要求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又有赖于社会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空间。至此,终身教育思想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最终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铺平了道路。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经过3年的研究,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Within)的报告,委员会的成员除了欧盟主席雅克外,其他14名代表来自世界各地,大多数是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及社会活动家,少数来自教育界。该报告虽对教育的微观领域较少涉及,但和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它从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来论述教育问题,通过对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和思考,从更广阔的视野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和可行的教育革新建议和行动计划。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德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化了,并进一步强化了终身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终身教育应“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指出下一世纪的教育将承担双重任务:一是发展人的认识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标出判断失误的标准,使人不至于迷失方向。为此,必须围绕以下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

(一)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即学会学习,更多的是为掌握认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

(二)学会做事(1earningt040),即是要具有基本的生存技能,是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而且更多地与职业技能相联系。

(三)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livetogether),即是如何与人沟通、相处,是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四)学会生存(1earningtobe),是围绕终身教育的核心,在前三个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培养人格。

报告认为“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即终身教育要建立在这四根支柱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了这四种基本能力,人才有可能不断去获得新知识,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目的。报告中还对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部门的联合。总之,德洛尔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四根支柱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终身学习论文篇(10)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时对全国公安机关明确提出了提高“四个能力”的要求。这首先要求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必须提高“四个能力”,同时也为全国公安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最近,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水平和公安队伍的战斗力,要在提高“四个能力”上狠下工夫,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水平和执法水平。公安院校理应在贯彻总书记讲话、落实“二十公”精神和部长讲话精神,培养新型高素质公安人才和构建一流的警官培训体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则是培养新型高素质公安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学习型公安队伍

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学习社会化”和“终身教育”的倡议。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九十年代在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型管理理论。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教授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喻为“21世纪管理圣经”,彼得・圣吉教授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五项修炼”,即实现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改善心智模式(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望的景象),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其中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是向上张力,而系统思考是核心。

五项修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真善美”的理念结合起来理解,有非常相通之理。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修炼,是指人们不断创造新的自我和新的组织,朝着个人心中以及团队共同渴望的目标前进,不断获得更好的将来,即“求善”。人们通过团队学习的修炼,实现组织成员间坦率而迅捷的交流,面对事实发现问题的真相,在基于理清事实的前提下集合团队智慧,实施改善之道,即“求真”。人们以系统思考的修炼,扩大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提高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能力和绩效,确保组织不断朝着正确方向持续创新和进步,即“求美”。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通过不断地、共同的学习,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又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一个真实的学习型组织包括三方面内容:它是全体成员都能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它能让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它能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概括起来有5个要素:即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和机制、建有多元反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

学习型公安队伍。一个人的生命在于学习,一个组织的生命更在于学习。无论是个人、团队或组织,都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生机,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是人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然需要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深化和提升“以人为本”的公安文化建设需要以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为目标和载体;同时,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使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能跟上和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必须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打造学习型公安队伍。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从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出发,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尽快实现公安队伍现代化为目标,以倡导公安队伍终身学习为理念,以构建公安队伍终身教育训练体系为支撑,以建设学习型公安科、室、队、所为基础,创新公安队伍学习载体,建立和完善公安管理和公安工作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公安文化氛围,为新世纪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近年来,公安部党委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警。几年前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民警训练条令。今年年初,公安部在去年成功地开展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活动的基础上,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的意见》,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把大练兵作为全面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这些都是创建学习型公安队伍,打造学习型公安队伍的战略部署和有力措施。

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公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1984年至1999年的两次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之间,公安队伍整体的学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从4.2%提高到38.6%,但是这与检察院、法院系统的人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出发,从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质量出发,建设一支学习型公安队伍都势在必行。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公安院校学员仅仅接受3~4年的专业学历教育,就成为一名公安干警。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公安工作中。同时,犯罪分子也在不断地利用新知识、新技术为自己牟利。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安干警在短短的3~4年时间之内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中复杂多变的需要,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干警的个人生活而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在推动人们不断学习,学会参与政治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学会理财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学会休闲以陶冶自己的身心修养。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一名干警不学习就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生活幸福的干警工作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学会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是一名当代公安干警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肇始于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在1965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经典文献《学会生存》中肯定了这一思想并大力推广。瑞士教育家查尔斯・赫梅尔认为“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①199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洲委员会主席J.Delors领导之下,许多人为21世纪从事着教育各方面的工作。他们进一步提出终身教育基于四个基本原则:

1.“学会认知”,是将掌握广泛的普通知识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学科相结合。又称为“学会如何学习”。

2.“学会做事”(Gilbert Ryles的概念),是获得能够应付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工作资格、谋职能力、团体合

作能力等等。

3.“学会共处”,即培养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全球化非常强调这一点)。

4.“学习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养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今天,学习的时间永无止境,生活不能被分成各种水平。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意味由节律、适应性、经验、新的能力等构成的一个符合逻辑的精神上的连续整体。②在我国,终身教育的思想得到重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为开展终身教育奠定了法律地位。2002年,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公安队伍肩负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伴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化,这也对公安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支正规化的公安队伍,也应该是一支终身学习的公安队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干警的主阵地,理应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公安队伍

之所以说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因为终身教育赋予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新理念和新内涵,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终身教育反映了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不仅仅把人作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的人”,更要把人培养成为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在共同愿景下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的人”,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终身学习、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创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良好氛围,使人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型组织是终身学习实质的具体体现,终身教育反映了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终身教育赋予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新内涵。公安队伍作为一种现代组织,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为求得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获得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终身自主、主动地不断地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中一员的每一位公安干警,都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新人”,他们不断学习以满足职业和生活变化的需要。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有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学习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主体维度上,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坐在教室里的人”,每一名干警、领导都是学习的主体;在时间维度上,学习贯穿干警的职业生涯,甚至包括其退休后的生活;在空间维度上,干警的学习不局限在公安院校,办案现场、互联网、会议室都可以作为学习的课堂;在内容维度上,干警的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在学习型公安队伍里,无一人不学习,无一时不学习,无一处不学习,无一事不学习。干警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学历、职称等外在的东西,而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和个体生活的幸福。

终身教育是学习型公安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学习型公安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建立一个多层面的学习体系,使每一位干警都能够享有学习的机会,具备学习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公安院校的任务在于为干警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公安院校的教育,不仅仅给予学员们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一纸学历,而是要教学员们学会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知识总是要被更新换代的,但是在学校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却可以使干警们受用一生。有一位教育学家说:“什么是素质?忘记学校里老师教的知识,剩下的就是素质。”学校教育就是要在学员的心中积淀终身学习的素质。

学习型的公安队伍建设要加强在职干警的培训工作。在公安系统中实行轮训制,定期给一部分干警带薪学习的机会。乍看起来,短时间内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职培训给干警们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弥补培训所造成的工作时间的损失。公安院校要将在职干警的培训和在读学员的教育有机结合,把在职干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并传授给在读学员,同时把更先进的理论传授给参加培训的干警,实现多方面的共赢。公安院校对公安干警的培训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要能够让干警感到学有所得,而不要让文凭成为干警培训的简单目标。公安干警的培训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把干警送到公安院校去培训,还可以把公安院校的理论水平较高的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同行请来进行培训工作。由于时间和空间以及现有警力的限制,每一名在职干警都能参与培训还有很大的困难,远程教育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远程教育是指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手段进行教育,其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规模大、成本低,学员能够和老师双向互动,增强学习的效果。公安干警的培训要将远程教育和校内培训相结合,真正做到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人人能学习。

参与实践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公安干警的日常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他们来说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干警们在公安院校学习和在职培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都要到实践工作中去发挥作用,并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干警们在工作中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向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志学习。总之,向所有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志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使学习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事事学习,时时学习,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9.22.

②朱雪莲.法国终身教育概要.开放教育研究,2001.1.

参考文献:

[1][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2.

[2]朱雪莲.法国终身教育概要.开放教育研究,2001.1.

[3]邱昭良.学习型组织新思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4]邱昭良.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5]邱昭良.学习型组织行动纲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王德宠.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9.4.

上一篇: 美声唱法论文 下一篇: 物联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