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07

美声唱法论文

美声唱法论文篇(1)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美声唱法论文篇(2)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种演唱风格,至今发展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严格的声部区分以及对音区和谐统一的重视获得了广大的欣赏群体。他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音量方面可塑性大、气声一致,使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且善于调节和运用共鸣,使音域宽广等等优势,从而使美声唱法获得大众的认可。它通过咏叹调、咏叙调、宣叙调、重唱合唱、艺术歌曲和康塔塔六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在以后,美声唱法逐渐传入我国,并逐渐在我国生根、发芽。像喻宜萱、周小燕、黄友葵、郎毓秀等这些老一辈声乐艺术家大都在国外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并以纯正的美的唱法为我国培养了早期的声乐人才,像张权、高艺兰、孙家馨、黎信昌等人。在近些年来,我国产生了许多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唱家如戴玉强、廖昌永、莫华伦、张健一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实践的创造,酝酿了理论的形成,在我们声乐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我国的许多的歌唱家以及理论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当然,今天所取得的可喜的成果,足以让我们的理论工作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继续为之奋斗的热情。因此,在歌唱领域,实践创造理论,理论又指导了实践,如此的循环往复。新世纪以来,关于美声唱法的研究,我们取得了许多骄喜的成绩。比如在美声唱法的本体研究中有赵薇的《美声唱法双语教学的探索》[1]、杨凤玲的《由音乐剧看美声唱法的发展艺术评论》[2]、刘文丽.《试论美声唱法的特点》[3]、杨凤玲《美声唱法“美”的根源》[4]、郭一鸣《论美声唱法中的情感控制》[5]、白雪飞《浅谈美声唱法教学中的技术训练》[6]等等。另外,在美声唱法与其他的唱法之间的关系上也有许多的文论如的綦颖的《走进意大利——论京剧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关系》[7]、马菲的《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8]、袁永忠的《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之比较初探》[9]、满园春的《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京剧唱腔比较研究》[10]、刘栋梁的《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11]、刘远的《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12]、林松的《论“美声唱法”在通俗演唱中的作用及影响》[13]等等。关于美声唱法的研究还有很多,我在此仅仅列举这些仅供参考。这些有关于美声唱法的理论成果,为以美声为表演艺术的歌唱形式添增了理论支持。

二、民族唱法

民族是人类历史起源的客观载体,人们对民族的认识经历了由粗浅到翔实,由传说到实证、有感性到理性的漫长发展过程;民族也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一个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的发展和生物进化轮相似,都有自己的发展和消亡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是一种社会和历史以及种族繁衍的现象,具有自然、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属性。目前,学界对民族的概念普遍概括为的“民族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文化、共同族体性格、和自我族性意识的稳定的社会集团。[14]”

民族声乐艺术是指通过歌唱活动(包括演唱方式、演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形式等等)能够展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既包括汉族声乐,也包括少数民族声乐;它容纳了民歌、说唱、戏曲以及近现代创作的歌曲等不同的表演形式.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根基,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本文所探讨的民族唱法专指的是民族新唱法。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民族唱法积极的借鉴国外优秀唱法的长处,避其中国唱法之短。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快速的在其道路上前进。我们从文论的内容上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态势。如余海漫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声和吐字》[15]、毛明芳的《谈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异同及二者的结合》[16]、杨昌建的《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17]、卫晓琼的《论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异同》[18]、余海漫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声和吐字》[19]等等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两者关系中区研究。基本是的观点是建立在民族歌唱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去吸收美声唱法的先进之处。另外,也有从其他的不通常法中去研究的,例如在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研究上有娜响的《浅谈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异同》[20]等、在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研究上有杨少昆、包明德的《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21]、危瑛的《有关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思考》[22]等等、以及在民族唱法的本体研究和历史、未来发展研究上有王佳的《中国民族唱法中真假混声演唱技法研究》[23]、魏丽莉的《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24]、彭黄的《对当前民族唱法的发展状况及成因的再认识》[25]、刘韧、蒲亨强的《“民族唱法”二题》[26]、董丽娟的《民族唱法的继承与发展》[27]。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通俗唱法以青年人群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的音乐环境。古己有之的那种通俗唱法,并非我们目前所指的典型意义的通俗唱法。现代通俗唱法,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它风格样式国标化;二是它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结合。

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唱词仍为通俗歌曲唱词中的主流。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新世纪以来,关于通俗歌曲的唱法介绍的文论有很多,我简单介绍几篇如姚峰的《通俗歌曲唱法初探》[28]、兰碧波的《作关于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的关联性分析》[29]、王滔《通俗歌曲与通俗唱法》[30]、刘冬寒《通俗唱法的基本特点和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31]、赖世娟《通俗唱法几点探析》[32]、梁佶中《通俗唱法的润腔技巧对民族唱法润腔艺术的借鉴作用》[33]、代伟《浅谈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及特点》[34]、金旭《浅谈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35]等等。关于歌词写作的文论有张胜良的《谈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世俗特征》[36]、胡疆锋的《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化属性》[37]、沈略的《谈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38]、覃生平的《流行歌曲歌词美学》[39]、孟昭泉的《流行歌曲歌词的个性化》[40]、赵文琦的《浅析流行歌曲歌词之文化走向》[41]等等。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够听到流行音乐从耳边想起。可以说,流行音乐无处不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状态。毋庸置疑,流行音乐最大的魅力就是个性化,无论是流行音乐作品还是作品的演唱者,都要求与众不同,极具个性。因此,流行音乐的发展除了要蕴含中国元素和眷顾中国文化外,还有就是歌手及其作品都坚持个人风格。只有坚持个人风格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突出与众不同的演艺,并拥有更多的歌迷。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着,相信这种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到国人甚至是全世界人的喜爱。

结 语:

新世纪以来,无论是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他们在技法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彼此间通过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相互吸收,促进了声乐技术的进步。新世纪以来在这三种唱法基础上的声乐艺术,通过歌唱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其发展一彰显其魅力所在,我们应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共同奋进,争取赢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薇.美声唱法双语教学的探索【J】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2年02期.

[2]杨凤玲.由音乐剧看美声唱法的发展【J】艺术评论,.2012年05期.

[3]刘文丽.试论美声唱法的特点,【J】.大众文艺2012年12期.

[4]杨凤玲.美声唱法“美”的根源.【J】音乐天地,2012年 04期.

[5]郭一鸣.论美声唱法中的情感控制.【J】大众文艺,2012年11期.

[6]白雪飞.浅谈美声唱法教学中的技术训练.【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3期.

[7]綦颖.苏三起解走进意大利——论京剧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关系.【J】内蒙古艺术,2012年01期.

[8]马菲的.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4期.

[9]袁永忠的.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之比较初探.【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10]满园春.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京剧唱腔比较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7期.

注 释:

[1]赵薇.美声唱法双语教学的探索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2年02期.

[2]杨凤玲.由音乐剧看美声唱法的发展艺术评论,.2012年05期.

[3]刘文丽.试论美声唱法的特点,.大众文艺2012年12期.

[4]杨凤玲.美声唱法“美”的根源.音乐天地,2012年04期.

[5]郭一鸣.论美声唱法中的情感控制.大众文艺,2012年11期.

[6]白雪飞.浅谈美声唱法教学中的技术训练.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3期.

[7]綦颖.苏三起解走进意大利——论京剧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关系.内蒙古艺术,2012年01期.

[8]马菲的.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中国成人教育, 2011年04期.

[9]袁永忠的.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之比较初探.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10]满园春.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京剧唱腔比较研究.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7期.

[11]刘栋梁的.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发声机理比较研究.艺术教育2012年05期.

[12]刘远的.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艺术教育,2012年05期.

[13]林松的.论“美声唱法”在通俗演唱中的作用及影响.音乐生活,2012年02期.

[14]孟新洋 柯林著 民族声乐理论教程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第7、8页.

[15]余海漫.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声和吐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16]毛明芳.谈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异同及二者的结合.大舞台,2010年08期.

[17]杨昌建.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四川戏剧,2010年04期.

[18]卫晓琼.论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的异同.音乐天地,2010年04期.

[19]余海漫.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声和吐字.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20]娜响;浅谈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异同.民族音乐, 2011年05期.

[21]杨少昆、包明德.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艺术教育2012年05期.

[22]危瑛.有关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思考.艺术探索 2010年05期、.

[23]王佳.中国民族唱法中真假混声演唱技法研究.艺术教育,2012年06期.

[24]魏丽莉.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人民音乐,2011年05期.

[25]彭黄.对当前民族唱法的发展状况及成因的再认识.民族音乐,2011年02期.

[26]刘韧;蒲亨强.“民族唱法”二题.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7]董丽娟.民族唱法的继承与发展.音乐生活2010年 01期.

[28]姚峰.通俗歌曲唱法初探.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9第2期.

[29]兰碧波.作关于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的关联性分析. 大众文艺2012第10期.

[30]王滔.通俗歌曲与通俗唱法.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第11期.

[31]刘冬寒.通俗唱法的基本特点和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 民族音乐2011第3期.

[32]赖世娟.通俗唱法几点探析.北方音乐2012第7期 [33]梁佶中.通俗唱法的润腔技巧对民族唱法润腔艺术的借鉴作用.音乐创作2011第2期.

[34]代伟.浅谈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及特点.辽河2012第2期.

[35]金旭.浅谈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大众文艺2011第16期.

[36]张胜良.谈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世俗特征.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3期.

[37]胡疆锋.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化属性.词刊2007年02期.

[38]沈略.谈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年21期.

美声唱法论文篇(3)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借鉴与引入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概述

在世界音乐的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是对于声乐演唱理论和演唱技巧的一种高度总结,并且对后续后世的声乐艺术发展和声乐教学科研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同时深刻地影响到了声乐发展轨迹。这一种声乐演唱方法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演唱体系发源于意大利,是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潮流引领之下形成,由于歌剧的流行而从中获得了诸多的启发,进而逐渐成长为一整套完善的科学发声体系。随着东西方音乐教学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东学西渐的时代潮流,美声唱法开始传入中国,而后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了声乐演唱方法,还在声乐演唱理念、声乐演唱教学、声乐教学科研理论等等。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美声唱法要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引入和融合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对目前美声唱法的基本应用过程、教学应用内容和借鉴与引用技巧等展开充分研究与分析,尤其是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术、咬字技术、共鸣运用技术等主要形态,以期待本文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思考。

二、美声唱法声乐理论

在西方声乐理论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理论经历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其理论基础则是由巴雷在17世纪中期的时候完成,其对于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原则、教学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开始融入到这一理论中来,美声唱法的教学理论、演唱方法、演唱技术形态和生理学理论等相关基础不断完善。在美声唱法生理学研究过程中,德国医生曼德尔系统地阐述了横膈膜呼吸法,使得这一声乐演唱理论的发声基础得到了有效巩固,并且适当引入了意大利古典美声学派的发声思想、发声科学有效地推动了这一体系的发展。曼得尔医生的这一发生理论在1876年发表的《嗓音卫生学》(DieGesundheitslehrederStimme)一文中有着深刻的阐述。在进入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之后,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术技术开始渗透到这一领域中来,如声音频谱分析、快速摄像机以及X光摄影等等,使得美声唱法体系中关于不同声区时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声带的振动状态以及声带的机能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威廉.莎士比亚(wi11iamShakespeare,1849-1931年,英国)、马凯西(S.Marehesi,1822-1922年,意大利)、丽莉•雷曼(LilliLehmann,1849-1929年,德国女高音歌唱家)等人致力于美声唱法教学的研究与观点阐述也在不断延伸与拓展美声唱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声乐演唱的面部表情、口舌位置、起音与音色变化、共鸣运用、演唱呼吸、演唱状态等等均称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声乐教学的借鉴与引入的重要方向。

三、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气息的运用

在西方美声唱法体系中,呼吸原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民族声乐教学所借鉴的重要声乐技巧之一。在具体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气息处理的时候可以像生活中“闻花香”一样记性气息处理,用横隔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所产生的对抗作为气息的支点,使得整体的气息处理向着流动、舒缓、持续、匀速的方向发展。在相关作品演唱实践上,《我住长江头》《思乡》演唱时所使用的连音唱法,《兰花花》所使用的“偷气、取气、换气”演唱方法均与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民间歌曲、民谣类歌曲、地方音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牧笛》《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小白菜》等作品的应用也相应借鉴了这一演唱技术。

(二)咬字技术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咬字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由于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的字音处理有着诸多的特性,这就使得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引入呈现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喉头位置降低,因此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所以要求软愕提起,后咽壁立起来,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在具体的声音训练上,意大利语中的a、e、I)、o、u成为基本训练单元,而后进行混音处理,同时尽力寻找到五个音距离最近的地方,将其咬字清楚,实现声音的共鸣。近代以来,关于美声唱法中咬字技术的引入有着较久的历史,黄友葵、周小燕等人演唱的《康定情歌》《梅娘曲》《问》《黄水谣》等作品便是最早的尝试;廖昌永演唱的《母爱》则是对于美声唱法的一种发展与延续;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最美不过夕阳红》也是这一方法的发展。

(三)共鸣的运用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口腔共鸣是主要的共鸣形态,而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则是将这一技术形态引入了新的发展高度,将共鸣腔体的内在能量调动了起来,使声音能够具有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使得音色更加富有变化。在具体的作品演唱实现上,《沁园春雪》《祖国万岁》作品演唱则将内在的气魄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在美声唱法的融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上支点、下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后支点、大支点、中支点、小支点”的理论观点便是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唱法的有力融合。

美声唱法论文篇(4)

现代中国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融,时时刻刻地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挑战与冲击。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传承的重任。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种唱法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美声唱法以音色统一、声部划分的独特性引发听众的整体共鸣,民族唱法以情带声,营造舞台效果,情景交融来满足社会人民对精神层次上音乐文化的强烈追求,两种唱法各自的独特优势值得相互借鉴。

1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审美层面上的异同

审美属性与审美标准的差异。审美属性是客体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从情感层面与形式层面对比、研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审美属性上的差异。第一,探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唱法在音色上的差异。从形式层面上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属性最显著的差异应当是音色表现上的差异。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两个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形式,演唱者的声音是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最基本的载体。从情感层面上说,民族唱法较为注重视觉上的美感,美声唱法较为注重听觉上的美感。民族唱法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唱法,同时吸收、借鉴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整个音域范围内追求音色的协调和统一。(2)传统审美标准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形式涵盖说唱乐、地方民歌以及戏曲等,民族唱法在此基础上追求的是声音优美,把声音优美作为民族唱法比较重要的审美标准。美声唱法中音色统一是审美原则的精髓。美声唱法注重从听觉艺术在审视演唱者演唱的水平,将音色的和谐统一作为声乐评价的重要条件。第二,探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性。(1)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演唱者、演唱作品的基础要求。声音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透过演唱者的声音表现出作品展示的内在情感。(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形式达到的整体共鸣效果。美声唱歌注重在听觉上实现声音的一种内在的穿透力,实现音色的和谐统一,人们在柔和、和谐的音节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觉;民族唱法注重在变现声音的同时,营造较好的舞台效果与环境氛围,通过以情带声,情景交融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引发人民对音乐文化特殊的追求。

2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

第一,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美声唱法重视对音色统一的追求,技术标准十分讲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生命价值。(1)咬字与吐字的借鉴。美声唱法注重元音的统一与连贯,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有力而不生硬,追求的是一种连贯性与柔和性。美声唱法能够将咬字部分与演唱部分实现完美的结合,音色之间实现了良好的过渡,对音乐起到了较好的美化作用。(2)民族唱法对美声中混声唱法的借鉴。相对其他演唱方法,混合声唱法是美声唱法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唱法,真假音的结合是美声唱法中的重点。真假音的结合要求演唱者具备较好的气息训练基础,演唱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气息的有力且通畅,声音做到圆润而宽广。第二,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民族唱法是在新世纪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内涵、时代特色的歌唱形式及独特表演艺术。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在演唱意境方面的借鉴。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意境的借鉴中,民族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较为注重视觉上的效果,讲究的是舞台上的一种诗情画意。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主要是学习民族唱法在演唱中情景交融的舞台效果。美声唱法通过对民族唱法的学习,能够在音色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做到情景交融,强化美声唱法的审美情感,促使美声唱法中流露出民族声乐中的意境美。(2)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中韵味的借鉴。高雅与韵味是音乐审美中的重要原则,韵味意境是演唱过程中对作品的最好阐释。韵味是民族声乐唱法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优势。(3)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润腔美的借鉴。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立风格特征,润腔过程需要以旋律中的音色与音高来实现演唱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实现对演唱作品情感与内涵的完美表达。

3结论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进展,声乐文化在国际潮流下逐步引进多元化、规范化等更多的时尚元素。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种唱法各自具备独特的演唱风格,但对演唱者都要进行演唱技巧的训练,同时结合对演唱者心理技术教学、专业知识的基本功训练、演唱者的风格对作品遴选技术训练、舞台艺术实践训练,通过多项高强度的训练促使演唱者掌握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锻炼演唱者的内在涵养、文化素质、内心环境、性格思维以及对外部的各种矛盾现象的敏感度。参考文献:

[1] 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2]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5961.

美声唱法论文篇(5)

民族唱法是那些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唱法。我国有56个民族,也是各有各的民间唱法,可谓丰富多彩。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民俗文化、审美情趣等特点,构建了各自民族的音乐体系。当今的民族唱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的基础上,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欧传统唱法的优点发展而来的。而美声唱法则起源于欧洲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高潮,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美声唱法论文篇(6)

关键词: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共同性

正文: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它们之间不是格格不入,互相独立的歌唱艺术;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有共性,也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呼吸问题上,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歌唱技术相结合,又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调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依存,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是由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融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与方法,是我国人民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唱法。它包括中国的诸多的说唱艺术及中国的民族歌剧等体裁的演唱艺术。同时继承中国民歌唱法的精华,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美声唱法的先进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以意大利语作为语言基础,形成了“BelCanto”的歌唱艺术。在意大利语中意思是“美好的歌唱”。在我国声乐界中被称为“美声唱法”。它的特点是在演唱风格上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音区统一和谐;发声方法科学自如,音量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灵便流畅。这种演唱风格在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现在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为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文艺复兴时,逐渐产生歌剧,美声唱法也趋于完善。它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美声唱法不受语言限制成为世界性的声乐艺术,融合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是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法。虽然两种唱法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没有共同性呢?

两种唱法的共同性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比较和研究两种唱法之间的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唱法在注重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同时,又体现着美声唱法的艺术性与完美性。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科学的,两者都必须始终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声音完美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在歌唱者看来都必须具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都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在声音明亮、吐字自然、控制音量强弱的程度上都能一致。

2.呼吸位置的共同性:

两种唱法都有优美的音质,这足以证明是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的结果。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民族唱法讲求丹田运气,而美声唱法讲求胸腹式呼吸,实质上两者呼吸是完全一致的。两者都要求深呼吸,美声唱法通常以闻花、叹气、倒吸凉气、吓一跳等感觉使气沉下来;而民族唱法则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等方法来深呼吸歌唱,二者都是靠气息托住声音,以求纯净、优美的音质。他们提法各异,但所求目的却是一致的。

3.高位置的声音安放的共同性:

我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京剧唱腔,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这也足以说明了两者在声音安放的位置上是相通或是相近的,尤其京剧唱腔中的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老生的唱法自如、轻松、灵活,高音运用男高音的极限,足以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相比;如果用美声歌剧的唱法划分,京剧唱腔的各位演唱者真可谓是抒情的花腔女高音。所以美声唱法需要高位置发声,民族唱法也同样需要高位置歌唱,两者都需要面罩以上共鸣

4.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都需要高位置、深呼吸,都强调声音、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两者都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都主张用打呵欠状态或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歌唱。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甚至喉咙底部都要打开,无限制地扩张和硬撑。近年来,民族唱法大量借鉴西洋唱法发声技巧,讲究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我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也具有了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5.心理因素的共同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都必须具有共同的歌唱心理素质,两者都需要具有能动、兴奋、积极、朝气蓬勃的歌唱心理状态,都需要展开想像的空间,形神兼备、身临其境、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唱境界。

总之,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其共性。民族唱法,是我国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呼吸的运用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充分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在这一点上,它们两者之间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分析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民族唱法探索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兼容并蓄地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使之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的结合我国民族风格的汉语语言特点,以及在运用气息、咬字吐字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我国的民族唱法。不难看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上存在着许多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期。

2、《周小燕声乐教学》VCD,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1999年。

美声唱法论文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要求的基础上,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洋声乐文化,自传入我国来,尽管有所发展,却始终无法实现本土化的改造,难以与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使其有效融合在民族民间音乐当中,成为目前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0世纪 80年代,我国在声乐教学中出现了声乐唱法的分类,依据其演唱内容、演唱方法和效果的不同,严格区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各自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即传统西洋唱法,是西方科学地训练歌唱嗓音方法,表现歌唱艺术的统称,常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代表。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均匀、花腔装饰乐句华丽灵巧为特点。

它是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声乐学派唱法基础上及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发展下逐渐形成的。美声唱法的诞生是在当时的西方音乐单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的基础上,唱法的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现在的美声唱法以不在是意大利人专有的唱法了,而是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文化艺术财富。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因为源自不同的国家,拥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唱法技巧上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要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首先要在唱法技巧上实现互补与借鉴,美声唱法素以简明、轻快的发音,突出共鸣,假声为主、真声为辅为特点,拥有浑厚的高音,与民族唱法形成鲜明对比。

二、民族唱法

所谓的民族唱法,从广义上讲,是泛指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的所有种类繁多的不同声乐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所有的声乐艺术,如戏曲、曲艺、民族、艺术歌曲五四以来新创作歌曲、流行音乐等。声乐界一般所指的民族声乐则是狭义的理解,是特指除中国的戏曲、曲艺以外的民间歌曲、改编的民歌、艺术歌曲五四以来的创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段。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也是指狭义的理解。其中包括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

这样看来民族唱法是一门独树一帜的歌唱艺术,它继承了戏曲、曲艺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精华,又吸取了西欧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在传承我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与风格时也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式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在唱法上也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更要求声音连贯、声情并茂。在气息运用上也强调叹到哪就在哪儿唱,与美声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二者在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逐步演变成当今人类社会颇具特色的歌唱表演艺术风格体系和演唱方法体系,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发声方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二者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如语言、风格、地域、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及音乐中的调式调性、风格特点等等。

在嗓音发声基本原理方面,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歌唱呼吸和歌唱语言基本原理有所侧重,但相对缺乏对嗓音歌唱发声机制原理、歌唱共鸣原理以及整个嗓音歌唱科学理论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不足的一面。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较早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嗓音歌唱科学理论体系。

相比较而言,两种唱法中,中国民族声乐的方式较为合理并且符合歌唱科学的基本原则,它是借助了歌唱者嗓音歌唱发声机能的技术调节和演唱技巧的技术控制来实现嗓音歌唱的性别转换的,这种唱法没有违背自然的歌唱方法,因此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美声唱法论文篇(8)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声乐艺术;美声唱法;融合

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我国独特的唱法优势,能够做到“以情带声”,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充分表达出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主要源自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具有丰富多变的唱法以及优美的音色。其比较重视音色的统一,具有比较专业的发声方法,而且也具有较强的音量可塑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就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美声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对于西洋声乐以及民族声乐而言,二者均是由曲调以及语言构成的,所以语言对其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民族声乐比较注重歌曲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民族声乐得以良好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具有密切关联的。假若没有民族语言,则民族声乐艺术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其光和热。而对于西洋声乐而言,其音乐的主调即为歌词,声音以及节奏为辅助,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确保字正腔圆,确保其雄厚有力。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把丹田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丹田[1]。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比较注重胸腹式呼吸以及整体混合式共鸣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的基础即为汉字。汉字主要包括四声,在其具体发音的时候,其是由唇、舌头以及牙齿等多个器官共同配合而成,于是就会使得咬字、吐字比较清晰纯正。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基础即为元音的发音。其具有相对简单的形式,在发音时比较注重规律的连贯性。在民族唱法的具体演唱过程中,其不但比较重视演唱过程的表演,与此同时,还比较注重演唱以及表演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表演形式,这样就能通过表演更好地打动观众。然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认为在歌唱中进行表演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是以单一的演唱来打动并且感染观众。在此方面,两种唱法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在民歌或是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都积极地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

在气息运用方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比较具有特点的技巧。与此同时还积极地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如同“闻花香”般地将气息深吸进来,然后再使用横膈膜将其保持住。并且要利用吸气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彼此间所具有的对抗性作为气息的支点[2]。在实际演唱时能够使得气息顺畅地流动,然后再持续不断地为声音提供支持。例如,在演唱《思乡》以及《我住长江头》等创作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在通常状况下,其并非是在句子中间行换气的操作,而是要保持声音的线条以及连贯性;在演唱《小白菜》以及《兰花花》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时,演奏者就要使用一些“偷气、换气、取气”的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而言,其比较重视“以气唱情”,往往都会采用小气口的方法来实现对乐句的切断,进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情感,例如诉说以及哭泣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反之,对于一些爆发以及激烈的情感,会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对于《牧笛》这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间风情的新型创作歌曲,在其中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也采用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的气息方法,实现了对这些技术的有机融合。

2.咬字技术应用方面

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主要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得以发展而来的。在采用西洋的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字音咬清,同时还要保障声音的通畅性,这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意大利语言当中,“母音”以及“子音”之间是存在较远的距离,这和中国汉语的咬字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声乐教学当中,其有效地借鉴并且融合了美声唱法[3]。在通常状况下,其会比较注重对喉头位置的降低,于是字的着力点就相对较为靠后。在此状况下,就必须要提起软腭,保证后咽壁的树立,于是就能够建立稳固的咽腔。在一般状况下,往往都会是使用意大利语当中的a、e、i、o、u这几个基本的元音来完成声音训练的,并且选择使用混合母音的方式使得纯母音逐渐混合其他母音的色彩,如此操作就会使得母音变得比较圆润。把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能够使得声音比较顺畅地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找到共鸣。不仅如此,还要比较注重练习的哼鸣音,要努力发现声音的高位置,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声音的统一性,使得演唱变得比较圆润、连贯。在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自由以及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对于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期的声乐教育家而言,他们都是最早学习西洋唱法的,而且采用美声的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黄水谣》以及《康定情歌》等,而且这些歌曲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前,我国也开始采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并且在咬清字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状况下,也使得人们改变了对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这一种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在演唱《母爱》这一歌曲时,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然而在其风格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与理解,因此歌声比较感人动听,得以广泛流传。

3.共鸣应用方面

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而言,其往往是采用的口腔共鸣技术。其比较重视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在当前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也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将喉咙打开,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通道,有效地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民族声乐当中所存在的压、挤以及卡的声音,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声音的圆润性。与此同时,其能够结合音高的具体改变对腔体的音色以及大小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在声音得以改变的状况下,对真假声的实际运用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使得声音达到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的共鸣。于是就实现了对声音色彩的美化,使其能够更加的圆润,具有光泽,可以传得更加遥远。例如,在演唱一些创作歌曲,如《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合理地应用混合共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在演唱一些感情相对非常细腻的民歌,例如《绣荷包》歌曲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实际风格,合理地调整共鸣以及嗓音,要结合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声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

(二)在声乐教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

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关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作品,例如,张炎的《词源》、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4]。这些作品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一些歌唱技术以及发音的原理,总结了当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演演唱时所遵守的艺术标准等。其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咬字吐字的技巧以及声腔技术,包括对作品情感的表达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缺少对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然而对于美声的声乐理论而言,其中融入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生理学、医学以及物理学等。其中对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与研讨,而且也成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体系,这也使得声乐的实践与艺术理论得到了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歌唱艺术以及科学的有机结合。

2.声乐理论研究方面的融合

对于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声乐教学系统的开展而形成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剧了对声乐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音乐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学报上都刊登了一些与声乐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音乐》《音乐探索》与《音乐艺术》等[5]。这样也就有效地扩展了声乐研究的范围,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在1997年,石惟正先生正式组建成立“石惟正声乐理论研究室”,从此以后,石先生以及诸多优秀的音乐学者就开始汇总音乐相关的论文。从1997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许多学者与机构也加强了对声乐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向日益广泛化,并且研究课题日益精细化。尽管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沿承西洋美声学派当中的理论体系,然而其也实现了与我国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西洋唱法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之间的比较分析等。

总之,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美声唱法也具有其较多的优势,如果将其合理地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能够取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更强的舞台感染力,可以形成更加优秀的新唱法,从而有效地实现歌唱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作者:阚学燕 单位:山东省章丘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09):115.

[2]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5):104-105.

美声唱法论文篇(9)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歌唱艺术。它们之间不是互相独立的歌唱艺术;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它们有共性,也有许多独特的个性。不论我国的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在呼吸问题上,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民族唱法风格与美声发声的歌唱技术相结合,又要根据每个人的发声机能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调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依存,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这么说来,民族唱法所走的道路比美声唱法要复杂的多。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融汇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和方法,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一种民族唱法。它既包括中国的说唱艺术及中国的民族歌剧等的演唱艺术。又同时包括中国民歌唱法的精华和借鉴外国美声唱法的先进发声技巧与表现形式,具有了音域宽广、声音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优美等特点。

民歌演唱家,如吴雁泽代表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蒋大为代表作《敢问路在何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另外还有李双江、阎维文、郭兰英、李谷一、德德玛、关牧村、彭丽媛、宋祖英等一批优秀的民歌演唱家,带给我们很多精彩的作品。

 美声唱法则是世界范围公认的歌唱方法,它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美声唱法不受语言限制成为世界性的声乐艺术,同时它也慢慢的融合了各个国家的语言特点。在中国也是如此,突破了语言的障碍,中国的美声唱法也创造了很多好的作品。中国作品如《我爱你,中国》、《黄河怨》等,我国著名美声唱法的歌唱家有廖昌永、戴玉强、迪里拜尔和幺红等。在中国,这种美声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的“味道”。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各有各自的特点,但他们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性。

哲学原理中,“共性赋于个性之中”,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都是科学的,两者都必须始终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所以两者之间有很多共性。

(一)追求声音完美的共性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唱法都要求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不论是哪一种在歌唱者看来都必须具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都要求具有足够的气息和持久性的演唱能力。

(二)呼吸位置的共性

两种唱法都要有完美的音质,就一定要求要正确运用和控制气息。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动力。民族唱法讲究丹田运气,美声唱法讲究的是胸腹式呼吸,实质上,两者呼吸没有什么区别。都要求深呼吸,美声总是以闻花、叹气、吓一跳等方式使气沉下来;民族唱法是以气深深地沉到底,再贯于顶等深呼吸的方法来歌唱,两者都是靠气息托住声音,虽然提法有不同,但最终所求目的是一致的。

(三)高位置的声音安放

中国的民族唱法借鉴了京剧的唱法,而美声唱法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唱法,两者在声音安放位置上也有相通,如果用美声歌剧的唱法划分,京剧唱腔的演唱者也可谓是花腔女高音。所以美声唱法需要高位置,民族也同样需要,两者都是需要共鸣的。

(四)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

不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要求声音上下贯通、流畅,都强调声音与气息向相反的方向走。都运用了打哈欠或者微笑来打开喉咙。民族唱法大量的借鉴了美声唱法喉头下放、拉长发音管,这使民族唱法在具有我国民族发生特点同时,还具有了圆润、柔和、通透的特点,表现力更加增强了。

(五)心理素质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要有共同的心理素质,不论哪种都需要有能动、积极、兴奋的歌唱心理状态,都要有想象的空间,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演唱境界。

总之,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共同性。民族唱法,是我国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以及汉语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分析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民族唱法探索出一条更为理想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将两种唱法的歌唱理论兼容并蓄地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实际演唱中,使之与我国民族语言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手段相结合。让中国的民族唱法更完善,变成中国独一无二的一种中国式的美声唱法,逐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N.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美声唱法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1-01

多元化的21世纪,全球各领域都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我国当代歌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这两大声乐流派,也同样出现了动态的双向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整合的特点。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特点,对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均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重要艺术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具体而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一、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首先表现在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上。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是典型的西洋声乐艺术,它源于意大利,又名“欧洲唱法”。所以中国的美声唱法,对于中国广大观众而言,是典型的“舶来品”,这就必须面对一个民族化的重要课题。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都以民族化为生命与灵魂,不仅本土艺术如此,引进来的外来艺术亦如此。以中国的外来艺术为例,如芭蕾舞剧的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曲中的《黄河》协奏曲,小提琴曲中的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洋为中用”的精品,所以同志才明确地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同志也明确地指出:“少数洋化的东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数是要能在中国土壤里植根成长的。”

事实上的确如此,中国的美声唱法,始终坚持走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坚持对民族唱法的借鉴,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效。从“五四”运动以后美声唱法流传到中国的第一代归国的歌唱家应尚能、周淑安等开始,就向民族唱法借鉴演唱中国民歌与艺术歌曲。后来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专培养出来的歌唱家喻宜萱、李献敏等,也把美声唱法与民族语言、民族审美情趣结合起来,演唱了大量艺术歌曲与抗日救亡歌曲。建国以后,歌唱家胡晓平、刘维维、廖昌永、戴玉强等,也多方面向民族唱法借鉴,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杨鸿基、殷秀梅、王霞、关牧村精髓,形成了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或“民族美声”。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是有目共睹的。

二、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旅唱法的融合,也表现在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上。

建国以后,我国的民族唱法从原始的民歌唱法转变到科学化、专业化的训练时期,“在继承传统的民族唱法的同时,开始借鉴欧洲美声唱法的某些基本原则,以弥补自己在发声方法上的某些不足,迅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唱法更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尤其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突破。在沈湘、金铁霖等声乐教育家的带领下,使民族唱法在充分继承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原则上,对美声唱法的全面借鉴、取得了长足的进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宋祖英、、阎维文等等,使中国的民族唱法自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由此可见,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也是有口皆碑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更表现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上。

这种有机结合,又具体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美声唱法歌唱家与民族唱法歌唱家同台演唱同一首歌曲,例如多明戈与宋祖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就如此;另一个方面是一位歌唱家同时可以演唱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歌曲,例如万山红、吴碧霞(还能演唱通俗唱法的歌曲),就如此。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也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班主任工作论文 下一篇: 终身学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