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8:06

航天工程论文

航天工程论文篇(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丰碑,探索实践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为题,介绍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秉承造福人类、航天报国的信念,坚持战略引领、自主创新,全力实施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并取得成效的有关情况。

航天工程论文篇(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原隶属航天部,为航天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人才。因学校的背景和办学特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既要在文化上与航天精神匹配,又要在专业能力上满足航天企业的高科技、高标准要求,对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CDIO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构建教学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尝试引入CDIO教学理念,探讨如何借助学校航天背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有航天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一、构思(Conceive):融合航天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航天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是中国航天文化的灵魂。弘扬航天精神,加强与航天企业合作,走特色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才能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优化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结构,保障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1.利用航天资源,打造航天特色

依托航天企业,利用现有航天资源,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与航天企业结合的新途径,是航天品牌的重要体现。航天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竞争优势在于对航天企业业务的深入分析与反映,与航天企业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

2.结合航天文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吸纳航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突出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反映,在总的教育理念不变的前提下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殊性,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3.融入航天企业管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将航天精神引入高校教育工作,基于航天企业对人才及产品提出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在专业实践中参照航天企业的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航天企业的管理,不仅增强学生对航天事业的感情认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让他们提前认识和适应未来工作的企业文化,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二、设计(Design):航天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通过“认识企业,走进企业,模拟企业”的方式,践行航天特色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新模式,在教学管理中汲取“严慎细实”的航天文化,使学生被打上深深的“航天烙印”,塑造出兼具航天文化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认识企业

(1)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校阶段认识企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内容包括到航天企业参观、学习,到劳动力市场进行市场调查等,对航天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运作程序和模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对当前航天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需求及要求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2)金工实习。学生走进航天企业生产车间,通过生产实践,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为日后的《劳动定额》、《工作分析》等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2.走进企业

(1)模拟招聘。即通过引入真实的航天企业,面向全校开展招聘。前期组织工作阶段让学生了解员工招聘的原则、程序以及企业和岗位在人员选拔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确定招聘程序与招聘方法,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及观察量表。继而通过小组协作方式组织应聘,根据已有的评价标准和观察量表对参与招聘人员的现场表现进行量化评价。最终小组对应聘人员做出综合评价。实践中学生能充分体验招聘的全部过程,熟悉招聘的工作内容、常用工具及技巧。

(2)顶岗实习。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由学校统一安排,则采取学校组织企业到校招聘,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通过完善与航天企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大四的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到航天相关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熟悉航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情况,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要求学生论文必须要与具体企业结合,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讨航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3.模拟企业

(1)人才素质测评。主要是模拟企业人才素质测评的常用方法,包括心理测验、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所模拟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设计对应的人才素质测评方案,并模拟实施。

(2)ERP实验。包括ERP沙盘模拟实验和ERP 软件模拟实验。因航天生产企业已全面使用ERP系统,实验将航天企业生产、管理的案例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熟悉航天企业运用ERP系统处理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程序和特征,熟练掌握ERP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功能、操作流程与方法。

(3)管理技能开发。主要是通过素质拓展的形式,用航天精神熔炼团队,用“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航天员工准则来要求学生。主要采用的素质拓展游戏有:团队徒步,智穿电网,绝地取水,众志成城,集体跳大绳等。

(4)课内实践。在专业理论课中设置课内实践环节,根据所学理论内容,结合航天企业完成实践任务。例如《工作分析》课程要求学生为模拟航天企业某一岗位,通过访谈、调查,明确岗位职责及任职要求,并撰写岗位工作说明书。

三、实施(Implement):用航天高标准控制实践教学过程

1.用航天标准严格管理实践教学环节

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院、系两级管理制定实践教学制度和规范,参考航天企业专家意见,将“严慎细实、诚勇勤和”的航天员工行为准则作为学生的行为要求和职业行为培育规范,严格执行。实践过程中要分级把关,层层监控。校内外指导老师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创造力等方面;院、系则主要检查实践过程环节是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履行,并通过抽查实践成果、随堂听课等形式监控管理。

2.利用航天资源,采用“亲验式”教学法

“亲验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等。

(l)案例教学。优先选择航天企业或教师参与的课题为基础,设计实验案例,通过教学讲授、组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参与,旨在激发学生提出有创造性和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实际工作的必要素质。例如《薪酬管理》课程中介绍航天企业生产工人、科研人员和销售人员的薪酬构成,引导学生讨论其优点和缺点,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2)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根据航天企业特点设计接近实际工作的场景或任务,由学员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进行相应的进行指导。例如《劳动关系管理》课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仲裁机构、航天企业与员工三个角色,针对保密协议进行劳动仲裁和模拟法庭审判,在《劳动定额》课程中模拟航天生产企业,针对某一生产工艺进行工时测算及定额设置。

3.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导入航天管理模式

模仿航天技术小组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分为5-7人的小组(建议小组人数为奇数,避免出现意见相持的局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小组自发选出组长,实践过程中相互讨论、协作,不断完善实践方案或成果。实践训练后由小组代表完成本组项目答辩,检验实践成果,拓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适应未来工作的环境与形式。

四、运作(Operate):依托航天企业资源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1.加快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1)加快教育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专业教师观点的转变与知识的更新是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与国内外实施CDIO教育的学校合作,为专业教师提供与这些高校深入交流的机会,使教师逐步转变观念,并在教学工作中改革实践。同时依托学校航天背景,教师深入航天及其他企业锻炼形成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在企业挂职,加快自身知识和技能更新,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2)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三师型”教师。原有的“双师型”教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和科研要求,需要培养“三师型”教师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三师型”教师就是在原有“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专业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指导师”的能力。“三师型”教师既要长期关注和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并将它反应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通过与航天企业合作完成各种横向课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锻炼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应用水平,缩小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3)引进航天企业专家,打造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航天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对在校教师进行指导,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动态,掌握新思想、理念和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讲座、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人才测评等)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宽专业视野。

2.编制融合航天特色的实践教材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材要么缺失,要么是以简单的实验指导书的形式存在的,不能深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流程及各环节的特点。可将传统的案例分析进行优化,特别是案例的选择上,优先选取有航天特色的,还可以在教师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选择,或是把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资料进行展示。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将这些实践案例及资料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对各个环节中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胜任力进行总结和归纳,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环节,彻底改变实践教材脱离航天企业的情况。

本文基于CDIO的思想,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层面探讨了如何从实际出发、依托航天企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未来研究方向是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努力构建突出航天特色,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借鉴CDIO理念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2]黎超.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基于CDIO理念[J].科技信息,2011(9)

[3]周灏.构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国际贸易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J].纺织服装教育,2013(4)

[4]李闷管,葛莉,宋海宁.“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5]沈奇,张燕,田祥宏.借鉴CDIO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9)

[6]景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航天工程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44-03

一、航空类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航空航天类专业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和航空航天工程等7个。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开设了前3个专业,均归属于航空工程学院。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例,在第1学期设置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16学时)、第2学期设置了“航空航天技术基础”专业必修课(32学时)作为专业学习的前导课。第1―5学期,学校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第4―7学期则按照飞机设计的各个子学科,设置了“通用航空技术”、“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无人机系统导论”、“飞行器专业英语阅读”和“飞行器专业技术讲座”等专业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导论”和“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情况和学科领域的整体性把握,属于专业通识性课程。而在专业课中渗透通识意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经过这两门课程的前期引领和必要的数理、力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再按照飞机种类和飞机设计各分支学科的特点进行专业课学习。可以说,“航空航天技术基础”的各个章节基本上对应了后续专业课的主要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激波、升力、机翼结构、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等概念尽管在“航空航天技术基础”课程中已讲授,但在相应的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仍觉吃力。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专业课程数学公式较多,而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效果一般,有畏难心理;第二,不知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航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研究专业通识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航空概论”通识类课程的建设情况

航空概论是学校面向非航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2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航空航天基本概念、航空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原理、航空发动机等[3],考核方式为期末半开半闭考试。此外,针对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Undergraduate,ISEC)项目的双语版航空概论(32学时),内容较普通版更为丰富,更强调课堂参与和团队协作,考核方式为平时作业、表现和期末设计报告。

航空概论被列入学校的特色课程组合中,除航空专业外,其余专业的学生均须从特色课程组合中选修一门。学校每年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近7000人,日常教学任务较为饱满,考虑到学校招生专业包括财经类、管理类和艺术类等,学生数理基础参差不齐,在讲授时一般避免进行复杂公式的推导,多采用类比法和案例法讲解。

此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与传统的三所航空重点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高职高专类院校存在明显区别,市场上已有的航空概论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主编并出版了《航空概论》教材,并将“航空概论”课作为学校慕课平台课程体系的第一批建设项目立项,通过网上课堂与实际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航空类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在,此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中。

三、航空类专业课程与“航空概论”课程贯通建设

为了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我们对航空类专业课程和“航空概论”课程进行了统筹处理,并尝试进行贯通建设,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航天工程论文篇(4)

Aeronautics and aerospace of general education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4 结束语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宏观任务、飞行过程及定性的知识方面,让学生通过对航空航天探索过程的学习,认识“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的内涵。真正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军事水平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了解航空航天先驱们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辉煌的航空航天历史。而不应该过多地描述技术及其材料性能分析、机构设计、通信与仪表等工科技术的细节。特别是对于基础理论的要求,应该建立在普及教育的数理化基础上,尤其注意不要作为专业导论。希望改革后的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虎.“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07(7):78.

[2] 邢琳琳,马文来.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57-258.

[3] Orillion M 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nd student outcomes: The case of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at a research university[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2009,58(1):1-18.

[4]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 金娟琴,谢桂红,陈劲.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44-45.

[6]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63-66.

[7]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航天工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51-02

一、引言

目前诸多高校针对空间工程、飞行器系统与工程、导弹工程等多种航天专业设置的本科生课程,可划分为力学、航空宇航、电子、信息与控制等多个系列课程。同时,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内很多问题,其研究对象可能既是航天问题又是力学问题,具有与多学科多专业广泛交叉、相互渗透,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特点。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提高航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计划内、在有限的课程数目内有效设计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高校内部增大学生的实践比重、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呼声日渐高涨,笔者所在的教学组借鉴了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MIT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在航天专业的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探索与教学实践,期望通过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正确引入与有效发展,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手段,增加课程实践比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效率与积极性,为航天或力学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CDIO模式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结合途径

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开发与运用为背景,包含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Conception,Design,Implementation,Operation,简称CDIO)4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它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考虑如下几个途径:

(一)CDIO模式的起源

CDIO是一种基于传授航天领域技术知识与培养预备工程师能力而起源产生的工程教育模式,其创始人是美国麻省理工MIT航空航天系Edward Crawley教授,其发展初期在2004年左右。可见,将CDIO模式与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结合,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天优势,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形成课程观

CDIO模式是基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将实践过程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结合该模式在航天专业力学系列课程的设计中可形成两种课程观:首先,是一种凸显了“社会需求”的课程观,即根据工程师的社会角色与责任,培养工科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工程能力与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并不是按照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而是强调基于社会现实需求来选择和编排;其次,亦是一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观,即学生的学习效果侧重于从学生的实践感知和实践经验出发来构件知识和能力,基于“做中学”强化学生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从而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三)明确实践对象与执行方案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深化技术知识基础和实际职业能力的二元学习经验模式,且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反复强化实践,因此CDIO模式的实践必须包括两个或者更多的设计与实施环节。具体来说,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体系的实践对象包括如下三类环节:第一个是突出导论性基础课程,即引导学生入门工程实践,领略工程技术的魅力;第二个是初级的实践环节,即针对核心基础课程《工程力学》开展课堂一线教学改革研究;第三个是高级的实践环节,即针对来源于科研任务的设计综合项目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三、CDIO模式下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的具体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理念的转变最终体现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实践对象的改革。在我校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结合CDIO模式对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导论课程进行了具体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导论性课程的设置

导论性课程是一个早期的基础工科课程,我院针对航天专业的大一新生设置了导论课程《空天工程导论》,要求选课学生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即可。该课程内容主要介绍飞行简史、工程学简介、航空器飞行原理、结构与动力系统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通过它为入学新生搭建了航空航天器设计、构造、应用所需的知识框架。同时,课程还提供了一个初级的设计―实现的实践,让学员参与水火箭或LTA飞行器的设计与制作。

设置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快速引导学生了解航天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让学生参与入门的工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后期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我院30学时的《空天工程导论》课程已经成功申请为我校的精品视频课程,主讲教师的授课教案和讲义脚本已经完成,且授课视频录制已完成一半以上。

(二)《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首先,调研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改革研究:例如,天津科技大学的李秋h在建构主义教学基础上建立“刨设问题情境”教学法[1],山东英才学院的来小丽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2],哈尔滨学院的张田梅探索了研究性教学法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上述内容从不同方法与形式来提高学生处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可作为低年级核心力学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

其次,调整了我院的《工程力学》教学内容:在静力学部分中重点介绍构件的受力分析、简化与平衡规律;在材料力学部分中以杆件的轴向拉压、扭转和弯曲三个基本变形为研究目标,以“内力分析―内力计算―应力应变计算”为逻辑分析主线,结合强度理论、稳定性分析或能量法来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并删除了图乘法和摩尔圆等内容。

然后,改革了我院的《工程力学》教学方法与成绩评定:理论讲授采用了习题讲解、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实验操作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按照2~3人合作或单人独立完成课程内13项实验内容,同时实验室采取了鼓励课外开放式实验的机制;成绩评定是将考核点分布于教学全过程中,即由平时成绩、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科技小论文、期末成绩等考核点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最后,给出《工程力学》课程近年内取得的成绩:2015年《工程力学》评为校优课程;2015年委托科学出版社再版了《工程力学》教材;2015年成功申报了36学时的MOOC课程《工程力学》,目前主讲人和授课内容已确定,2015年完成了省精品课程《工程力学》复核工作,并向湖南省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中心提交了课程教学视频、课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案例、试题习题、文献资料、教学成果、软件工具等电子材料整理;2015年该课程主讲老师分别获得了学校教学质量新星奖和学校本科教学优秀个人一等奖;2015年实验室新增加了XL3418K互动式普及型材料力学实验装置,完成了12个虚拟实验的材料整理。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优化

CDIO模式将顶峰级实践体验作为本科教育的顶点。该实践环节往往侧重于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大三或大四年级中申请了综合项目实践,以团队或个人形式承担来源于科研项目的、更为复杂的实际任务。

我院高年级本科生顶峰级实践环节大多数包括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两类。例如,为了优化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笔者所在课题团队采取“双团队设计项目”的集成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实践工作:首先,成立了以航天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包括结构动力学与设计、振动控制、姿态控制、电子电路共5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将总体设计、主控分系统、姿控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帆板振动分系统、星体结构设计等六个子项目形成课题任务书,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形成了自然分工、相互合作的学生团队;之后,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两个或多个学期)逐步完成开题审查、中期检查、方案设计、理论推导与计算、设计制造、实验验证、撰写报告、项目验收或毕业答辩等步骤。

在课题团队的努力下,近年来取得了如下可喜的成绩:2015年课题团队成员指导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座椅弹性缓冲器等效刚度分析与实验研究》顺利验收,并且验收结论为优秀;课题团队指导了2015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非对称复合材料拉伸-扭转耦合结构设计》,目前为在研阶段;继续完善了学校级的基础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分中心、应用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分中心、力学与航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并且在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实验室2016年成功申请为部级力学与航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四、结束语

对航天专业固体力学系列课程进行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航天航空领域内很多问题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问题,应用CDIO教育理念中深化技术知识基础和实际职业能力的二元学习经验模式,对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感受鲜活的科学研究过程,激发创新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航天工程论文篇(6)

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及时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在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理论武装的同时,抓好普通党员和广大员工理论武装工作,构建理论武装长效机制。

重点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集团公司以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抓手,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制定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管理细则,将中心组学习纳入年度党建考核重点项目,抓好考核工作。制定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和方案,科学设计学习内容,及时配发理论学习书籍,邀请专家学者就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专题辅导,对中央重大会议精神及时组织专题学习,定期组织学习经验交流。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深度不断加强,层次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拓展,学习内容既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有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研究;既有行业发展趋势研判,也有企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等等。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深入开展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重点把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落实中央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深入上下功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有力地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的能力。

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集团公司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抓手,抓好普通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的理论武装。集团公司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组、学习型部门、学习型党支部和学习型企业建设,将理论学习普及到普通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特别是将理论学习作为学习型党支部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党支部学习交流制度,不断创新学习的方式方法,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确保学习效果;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培训制度,科学安排岗前培训、业务培训、晋职培训、理论培训和干部轮训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学习考核制度,把学习情况作为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集体交流、成果、媒体宣传、出版文集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成果共享,并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及时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及时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是集团公司理论武装工作的一大特点。多年来,集团公司不断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取得良好效果。集团公司每年印发关于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通知,明确形势任务教育的重点和要求。通过定期编写印发形势任务教育提纲,组织党委书记讲党课、形势任务报告会和现场会等形式,宣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央重大会议精神和集团公司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单位结合实际,深入挖掘科研生产、经营开发一线形势任务教育的新鲜做法和成功案例,形成了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创新成果。通过组织形势任务教育交流会和创新大赛等,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推动各项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形势任务教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思想舆论。

抓特色,丰富理论武装的实践平台

集团公司根据航天特色和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丰富理论武装的平台和载体建设,不断拓展理论宣传教育渠道,提高理论武装的成效和水平

广泛开展特色教育活动。集团公司创新工作方法,广泛开展特色理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充分利用重大型号任务、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的契机,组织型号队伍出征仪式、承诺宣誓等一系列特色活动,组织开展“中国梦、航天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圆梦九天――航天人的中国梦”主题征文,组织评选了“最美航天人”,开展“争做文明航天人”微电影评选等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职工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重大理论和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素养,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集团公司“中国梦、航天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特色做法和成效,受到了上级机关的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简报》专题刊登《航天科技:用“航天梦”助力中国梦》的典型材料。

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集团公司在理论武装过程别注重典型引领的作用。选树了以“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几十年扎根班组一线的航天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个人,推出了“载人航天团队”、“嫦娥团队”“北斗团队”、“大巴山八百壮士”等一批先进集体,并组织开展“最美航天人”、“身边的榜样”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组织“航天先锋”航天功勋人物专题宣传,举办“弘扬航天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模范人物和宝贵精神。把“身边人讲身边事”与开展理论宣讲相结合,通过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和感人案例,宣传中央重大会议精神,重要决策部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大家学有楷模,做有榜样。

丰富教育平台和载体建设。集团公司大力推进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和载体建设,组织推出和建设了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典型作品和教育基地。参与拍摄的电影《钱学森》被评为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纪实文学《天魂》入选国家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百种重点出版物,并获得国资委“五个一”工程奖。中华航天博物馆、航天城会展中心、探空火箭试验站等8家展览展示场所获得“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称号,10家单位获得“军工文化示范单位”称号。同时不断加强和创新载体建设工作,除了利用传统的报、刊、台、网等媒体外,还开通了微信、微博等现代化传播平台,丰富了理论教育的传播渠道,扩大了理论宣传的覆盖面。

重研究,推进理论武装的探索应用

集团公司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工作,着眼于对影响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推动了相关实践的开展。

深入推进员工心理健康研究。针对近几年航天型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风险大的特点和航天员工年轻化的趋势,深入开展高强密度发射形势下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指导基层单位及时掌握参研参试人员的思想动态,采取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建立 “心理健康档案”、召开党政领导干部与员工恳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疏导,释放压力,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在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组成由内外部专家参加的课题组,通过广泛调研,编写出版了《做幸福航天人――航天员工心理健康指南》一书,从航天系统的行业特点出发,系统分析了员工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表现,提出了认识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塑造良好心态的方法、措施和技巧,受到了广大职工和业内专家好评。

航天工程论文篇(7)

主管单位: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2129

国内刊号:32-1548/C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航天工程论文篇(8)

11月14日,第八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2013学术年会开幕式在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航天局、上海市宇航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上海讯泓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徐钫主持。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钱之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汪浩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学会副理事长孟光、张伟强,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上海航天局局长助理、学会常务理事骆剑,上海航天局型号总指挥、学会常务理事衡刚,学会名誉理事陈欣生、施金苗、恽才兴等出席年会。上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会、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上海市核学会、上海市科技社团专职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以及上海科学杂志、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工作者共1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

论坛以“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为主题,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论坛专题学术交流由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主持,特邀在此领域学术卓越的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董大南教授作了《国际大地参考框架和它的原点对导航卫星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郁文贤教授作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的跨界创新与发展》,上海北斗导航卫星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吾作了《基于时空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学术报告。

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学术年会是上海市科协及上海航天局与上海市宇航学会共同构筑的多学科、综合性、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自创办并列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项目以来,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了上海市科协所属团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年会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航天前沿发展动态、开展综合交流研讨、提升学术能力、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和航天产业化发展的舞台,为上海航天的创新发展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海市科协)

航天工程论文篇(9)

一、内外兼顾,构建长征学院

2007年,在经历了50年的建设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进入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航天一院的员工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年轻员工的大量进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要求企业探索出更有效的手段来传承航天精神。

(一)内部:分析战略需求

人才是二次创业的第一资源,人才的“选、用、育、留”工作是否能满足企业需要,是影响企业二次创业成败的关键。在这个大背景下,长征学院的创建工作被提上日程。

作为“人才兴院”的重要实施平台,长征学院能够发挥培养人、影响人、启迪人的作用。在院领导的指导下,人力资源部抽调人手,成立了“筹建长征学院项目组”。项目组接到任务后,充分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将组建工作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并明确长征学院的建设必须服从航天一院战略发展的总体目标。

从航天一院的战略发展来看,首先需要快速培养人才。当前,航天一院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高密度的发射任务――过去每年只有1~2次发射任务,现在则是每年20次以上。所以,单靠传统的“师带徒”、工程实践锻炼、给年轻人压担子等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且型号队伍因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导致的质量问题屡屡出现。因此,必须创新培养方式,采用更多元、专业的培养手段,将组织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传递给需要的人,快速进行知识基因的复制,以培养出大批急需人才。

其次,航天精神的传承在现阶段也是重要的课题。没有先进的文化,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深厚的航天文化,航天领域的“三大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永不止步、永攀高峰。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不仅仅是系统工程、技术民主,更是航天文化。在当前文化多元、浮躁情绪泛滥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将航天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帮助他们成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群体,已成为航天一院在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后,组织战略只有转化为员工的行动才能取得成功。二次创业的目标提出来以后,航天一院必须进行大量的战略宣贯工作,使之不断内化成员工的共识。只有当每个员工都认识到了二次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按照二次创业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航天一院才能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

(二)外部:总结企业大学成功创建基因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航天一院决定组建战略支撑型企业大学。从业务上看,企业大学要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引入多样化的培养手段;从教学内容上看,企业大学要将战略导入、思想启迪、文化传承当成重要的课题,并在项目策划和实施、课程开发中以此为重点,实现启迪人、教育人的目标。

航天一院“筹建企业大学项目组”先后调研了北京西门子管理学院、华为大学、中兴通讯学院和广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大学研究中心,又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与座谈等调研手段,总结了其他企业大学的创建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组建工作计划。

1.世界500强企业基本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企业大学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企业大学是为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人才战略落地而建立。

4.要建设好企业大学,使其在企业战略落地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得到最高领导层的强力支持,同时,最高领导层需要明确企业大学的定位。

5.一个实用、高效的企业大学并不能承担企业的全部培训工作,而是有其明确的业务、功能定位。

6.企业大学是分阶段建设、实施的,一般3年左右建成并试运行,5~10年进入良性发展期。

7.一个适应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体系,一套规范的培训项目流程,一支懂业务的培训师队伍,一个适宜培训的场地,是建好企业大学的前提。

8.E-learning学习平台的建设是必须的,它可以承担企业员工培训15%~20%的必修课程,以及大部分的选修课程。

从2006年开始,航天一院人力资源部以项目组的模式开始了长征学院的论证工作,由此,长征学院的组建工作进入了筹备期。在经历了周密的部署和多方面的考虑后,2009年12月21日,长征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二、组合式学习策略的形成

长征学院成立以后,学院围绕中心任务,制定了面向全院员工的学习策略,构建了学习地图,打造了具有航天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并积极应用外部资源,加强对外合作,通过为学员提供针对性强、优质的培训服务来达到支撑企业战略的目标。

根据成人加速成长的理念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并结合航天一院的实际情况,长征学院为航天一院的员工制定了学习策略。在该策略的指引下,一院可根据学习资源投入性价比最高及培训方法最优的原则,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推出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打造精品课程

领导干部是长征学院的核心培训对象。长征学院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教育规律,甄选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培养方式,建立、健全了一套针对性强、指导性强、模块化的培训学习项目体系。

为了有效支撑航天一院的人才战略,长征学院有针对性地设置了“鹰系列”培训项目。该项目对应人才“高地、绿谷、方阵”的培养要求,开发了“航天之道”精品课程体系,满足了“把成功当成信仰”的企业文化传承要求,并全力打造“党校”“3D虚拟长征学院”等学习发展品牌,为一院人才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雏鹰计划

面向新员工,以文化洗礼、文化认同为主要目标,已成功举办3期,培训人数总计2442人。

新员工的培训特点是培训人数多、组织工作开展难。对此,长征学院采取了创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充分挖掘航天一院的专家资源,设计了院士见面会,邀请多名在航天一院工作的院士寄语航天新人,在新员工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和翟志刚走进新员工,受到了新员工的热烈欢迎。在管理方式上,针对80后员工自主性强的特点,长征学院成立学员自主管理委员会,疏通了学员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

(二)鹰雁计划

面向中层领导干部,举办多期培训,培训人数近千人。“鹰雁计划”既面向普通领导干部,也面向中层型号领导干部。

“鹰雁计划”针对中层领导干部的发展需要,设计了系列管理课程,丰富了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提升了他们的管理水平;针对中层型号领导干部,特别设计了质量培训。航天系统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是成功的文化。航天一院要求干部员工把成功当成信仰,保证成功既是工作任务,也是政治任务。要想确保成功文化落实到工作中,主任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航天一院的现实情况是主任设计师普遍年轻、经验不足。鉴于这种情况,“鹰雁计划”针对主任设计师培训,加强了案例教学,邀请资深专家讲授成功和失败案例,强化主任设计师的保证成功意识,提高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雄鹰计划

面向厂所级领导和院本部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目前已经举办多期,全部培训对象均覆盖。

2012年,以“航天一院党政一号文件宣讲”为契机,长征学院举办了多期面向厂所级领导和院本部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培训班,收效显著。培训班结束后,部分厂所专门要求联合办班,加强对本单位领导干部的形势任务宣讲。2012年,以提高领导干部的哲学、国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长征大讲堂开讲,并邀请《梁山政治》一书的作者赵育平等名家授课。

(四)鲲鹏计划

面向型号“两总”(有关型号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院领导,共举办4期,培训人数约百人。

“鲲鹏计划”的目的主要是引入前沿理论,加强型号“两总”之间的横向交流。培训中安排了较多的课堂研讨、主题交流,使“术业有专攻”的型号“两总”跨出本专业、本领域,倾听其他专业“两总”的想法和思路,从而激荡思想、碰撞思维。

在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长征学院按照院党委要求,策划了“铸魂工程―党员领导干部井冈山理想信念轮训”,将井冈山精神和坚定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与坚定推进航天一院新体系建设、坚定推进市场化转型的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井冈山革命圣地的所听、所看、所议、所思,对领导干部进行一次思想、心灵洗礼。该项目计划用了三年时间,对全院共计2908名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型号干部进行轮训。

四、多种培训模式结合,加强航天特色

长征学院借鉴航天系统工程思想,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策划实施培训项目。学院对培训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破学院内部各处室间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由教研室负责培训项目的研发和前期策划工作,后续培训实施工作由教务处根据前期成熟的教学流程组织实施,校办公室负责培训支持和宣传等工作;二是教研室在策划实施新项目、教务处在实施成熟项目时,均采用项目化运作模式,做到常规项目注重标准化,重大项目注重流程化,通过编制和落实项目实施手册、学员手册等方式,有效保证了培训实施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高密度发射的形势下,工、学矛盾尤为突出。对此,长征学院建立了“课堂面授+在线学习”的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并引入先进的教育培训方式,引入领先的“3D虚拟学习技术”,构建3D虚拟长征学院;引入领先的“SABA学习管理系统”,构建在线学习与培训管理中心;引入领先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侧重知识挖掘和积累的知识管理中心。

长征学院针对中层干部、厂所级领导干部及型号主任设计师等关键人才,采用课堂面授的方式开展定制化培训。针对课堂面授无法覆盖的领导干部,通过将长征学院举办的重要培训课程以录像的形式引入SABA在线学习平台,供其自学和自主管理。

五、弘扬航天精神,发挥积极作用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长征学院在职业化队伍建设、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为航天一院提供战略决策参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培训提升,推动了员工职业化队伍建设

长征学院提供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学习发展解决方案,满足了员工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学习产品和服务以职业化队伍建设为目标,以员工的任职资格要求和员工年终考核结果为主要的需求输入源,设计满足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员工知识和能力提升需要的项目和课程模块,加快了建立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突出的员工队伍建设工作。

2010―2011年,长征学院共完成培训项目63个,培训5008人次,共计280205个学时;课堂教学对员工的覆盖率达到11%,网络教学对员工的覆盖率达到100%。

长征学院通过多种培训手段,坚定了航天一院员工二次创业的信念。如“铸魂工程――党员领导干部井冈山理想信念轮训”,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主题研讨,达到了坚定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质、强化岗位责任、永葆创业激情的目的。通过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形成了二次创业的统一信念。

长征学院的学习服务促进了员工思想的市场化转型。面对“体制重建、机制重构、能力重造、文化重塑”的要求,航天一院要切实推动员工转型,首先要进行员工意识的转变。长征学院抓住历史机遇,以培训为切入点,对员工进行了形势任务教育,举办了以市场化为主题的讲座,在课堂上反复讨论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挑战性,促进员工统一“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思想认知,增强市场化意识,转型为符合要求的新型员工。

(二)积淀智慧,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长征学院以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为载体,总结和沉淀了大型航天企业二次创业道路、航天新体系建设、航天型号质量管理等科研生产和管理的新思想和集体智慧。在航天一院内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促进了学习氛围的创建。

为配合航天一院知识管理平台的建立,长征学院在培训中积极应用知识管理的成果,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长征学院选取航天一院管理创新奖等奖项的获奖案例作为主要的案例来源,引导学员讨论和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培训效果;邀请老专家、老一辈航天人为年轻领导干部授课,传播思想、工具和方法,使原本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知识通过分享成为可以传播的知识成果,助推了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

航天工程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2-02

航空航天技术是表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热力学、计算机技术、材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喷气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1],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工业实力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为了振兴国家,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航空航天类的院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继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受到在校大学生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后,航空航天知识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2]。因此,开设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普及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日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航空概论》课程是我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针对航空特色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航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学航空、爱航空、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兴趣,使他们初步建立航空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本课程的教学现状

《航空概论》作为一门全校公选课,开设对象以低年级学生为主,选课的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很复杂,层次参差不齐,而且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其中有些理论知识,例如空气动力学、飞机发动机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机械呆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厌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关于航空方面知识介绍的基础课程,基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考虑,教学内容应该通俗易懂,不能有太多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要注意扩宽知识面、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反映出科学前沿,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趣味性与知识性,在实际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有鸟类飞行可延伸到现在飞机,有放风筝延伸到飞行原理,进而讲解飞机的构造原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例中汲取航空知识。这样做即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又可以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以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信息量大,且大多数内容以讲述为主。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授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互动、自主式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若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了解世界航空发展历史,教学中可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航空器的各种资料,包括航空器的图片、型号、性能、发展概况等,然后上台介绍给大家,通过收集、讲解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扩大知识面,增长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二)启发、联想、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讲述某些章节内容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由于公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定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授课过程:两只手各拿一张纸,向纸中间吹气,让学生观察。问题1: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答两张纸相吸了。问题2:两张纸为什么会相吸,学生答两张纸中间的压强变小了。问题3:压强代表的是空气中的那种能量?学生答“势能”。问题4:当压强减小时,空气中哪个参数变大了?学生回答“速度”。问题5: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回答“动能”。问题6:当速度增加时压强为什么会减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互讨论,再进一步引导,势能和动能的关系,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最后总结出伯努利定律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加到课堂中,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于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航空概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航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4]。因此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慕课、课外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快捷、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于一体,有着文字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很多的知识比如讲解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印象,甚至费劲口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视频和动画把气流在发动机各部件的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可以非常直观和形象的把信息表达出来[4],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开设

我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并为每个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一个网络账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可以在网络平台建立:(1)飞机图片库。将国内外典型的军用、民用飞机的形状,特征、尺寸和功能建立档案,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更多飞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2)飞机影片库。把一些战争场面中飞机的飞行状况和性能通过影片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受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更加意识到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航空报国、为国争光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5]。(3)老师可以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答疑解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学习,方便快捷,提高学习效率。

(三)慕课

慕课,英文名MOC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意思为“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由教师负责、很多学生参与,集讲课视频、作业、互动、测试相交织的网络教学模式。将慕课翻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到《航空概论》的教学实践中,课前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积累知识,为上课做准备。课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包括成果展示)、评价(包括学生互评)等学习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航模队,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如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现在,航模队的学生不仅可以做出纸质、木质的飞机模型,还能做出可以遥控指挥的飞机模型。并且,通过自学学习遥控飞行器的技术,已经具备航模飞行表演的能力,个别学生还参加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广州分会场上的飞行表演。通过课外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维修飞机航模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集体荣誉感的观念。同时可以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航空航天科普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且选课学生的背景专业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进行教学改进是现实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教学改进,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础,贾玉红.航空肮天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肮天大学出版社,2005:9-1.

[2]王文虎,“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咨询,2007,(7):100.

上一篇: 毕业舞蹈论文 下一篇: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