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42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篇(1)

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国航天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已经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希望航天战线的同志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力量实施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不断谱写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航天事业。5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和科技很薄弱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载人航天等主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相继成功发射并平安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说,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指出,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第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艰苦奋斗,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第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走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航天之路,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四,坚持多学科集成、多部门协作,运用系统工程实施科学管理,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强调,我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航天装备研制和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要求,加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大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紧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增强航天事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四是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扩大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加强航天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篇(2)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大、最为复杂、涉及面最广的科技事业。面对如此浩繁的生活层面和人物事件,如何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现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真实状态,还不能流于表面,变成大事记和流水账,其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大到宏观的尖端设计、高层决策,小到人物的性格、形象、心理、情感、故事、细节,这对作家对这一题材领域生活的熟悉程度和素材、写作资源的积累都是重大的考验,是否真正沉入载人航天事业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处,是否真正深入到中国航天人的生命、情感、精神,能否形象、深入、生动地展现出中国航天人的豪情和本质是作品成败的根本所在。从《千古一梦》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是强烈的现场感,是与中国航天事业近距离接触的心灵碰撞。这当然缘于李鸣生当兵入伍就在发射场,对于军人而言这种血统的承继是最为核心而坚实的精神资源。成为作家后的李鸣生,航天题材是融入了他生命情感与文学激情的最重要的生活场域,他对航天人生命情感的准确细腻的把握,对航天人形象、性格的生动塑造也因此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李鸣生采取典型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从浩瀚的素材中提取最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构成这部宏大作品的骨架;又选取了许多极富人情味的故事与细节,以及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解密,精心描写成作品的血肉,使得这部作品在史诗的品格中内蕴着丰富的诗意。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不仅有范剑锋、王永志、戚发轫等科学家,还有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等航天员的成长历程的感人呈现。作者对他们家属的细腻描写并不是闲笔,尤其是翟志刚母亲为了供儿子上学而在雪天卖瓜子的细节,戚发轫老伴临终前与丈夫的诀别,还有范剑锋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细心照顾老伴五年,等等,既体现了航天人的性格,又给人一种温暖的人情味。作品的现场感极强,大量的人物对话,不但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千古一梦》无疑是极具生活质感的一部佳作。

篇(3)

去年我用“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作为开学典礼的头一句话。今年我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我深深地感到;在这个秋日里“春天”到来了,中国低空开放,是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所以,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里,我感到了春潮涌动,我看到了通航产业在这个春天里万物复苏,让我们共同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春天一起欢呼吧!

同学们:今天是一个月满团圆的日子。

首先谨让我代表xx衷心感谢出席今天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嘉宾!衷心祝愿:全体师生中秋节快乐!

今天更是家校情牵难忘的日子。在这个万家团圆的特殊时刻,自然牵动着我们的血肉亲情。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此时此刻也一定和我们一样,围坐在温馨的月光下,为我们祝福!在这里,我代表xx全体师生,向他乡异地的亲人们,送去一片温馨。祝他们身体健康,中秋愉快!

同学们,新学期,新开始,新机遇,新征程,孕育着新的希望和美好愿景,xx以特色鲜明、专业前瞻、校企合作而独领风骚!一年来,xx和同学们一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蒲城——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一个不起眼的漫泉河、一个不一样的141团部,破旧的营房,狭小的空间,却拉开了我们在中国通用航空城放飞梦想的序幕。

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环境,确有通用航空朝阳产业的缕缕曙光;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确有飞向蓝天的平台;这里没有宽敞的校园,确有家一般温馨小屋;这里没有浪漫咖啡厅,确有着绿色军营的铿锵玫瑰;这里不是黄埔军校,这里却更像延安的抗大。

这是xx人的正确选择。更是历史给xx的一次机遇。

xx,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小城,以内府机场为核心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基地,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书写出崭新的历史篇章,大西安计划更是把蒲城的历史解开了崭新的一页。

xx——“中国通用航空城”给我们xx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国务院、xx关于《xx》的正式发布。“开着自己的飞机,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已不是梦想。未来几年,中国4000米以下的空域将逐步放开。xx在这个大背景下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发布的通用飞机市场预测,到2020年中国通用飞机市场需求量将超过1万架,未来十年国内通用飞机需求总价值将达1200亿元以上。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将超万亿的市场规模。我们将借助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xx打造西部第一,全国知名的通用航空产业技能型人才孵化基地。

低空开放对航空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极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器制造、人员培训、运营和后续的飞机维护等相关产业链将呈现出井喷式发展。陕西有着较强校企合作的研发能力,有着工学结合的集成创新力量,而这一点在同类航空院校里都不具备。作为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陕西也在全国走在了前面。陕西的航空材料、航空电子、冶金、能源、科研等等,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大项目来带动,而通用航空产业将会是一个龙头。这给广大航空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中国低空空域开放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未来5年中国将有数百个飞机4s店和数百个小型机场投入建设。航空服务及航空管理人才将出现历史以来最大的缺口。缺口就是我们xx学子的机会。希望全体学子抓住历史机遇,刻苦学习,充分理解和认识通用航空这一新产业。并立志成为通航产业的优秀人才。

xx现代产业开发区,是国家航空产业重点开发区,按照总体规划开发区将“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群、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业中心和特色旅游集聚区”。使开发区不仅成为陕西航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一个宏伟蓝图下,卤阳湖开发区将以发展通用飞机设计、制造、试飞、培训和航空旅游博览等产业综合性现代航空产业园区。所以,xx抓住历史赋予航空类院校的机遇,我校的率先进入蒲城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发区注入新的活力,让xx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xx是不一样的xx,xx人在尝试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xx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根据教育部“教高[xx]16号”文件提出的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校不失时机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书”教育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贯彻“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的精神,探索性的拓展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充分利用通用航空产业园和内府机场的地域优势,实践着职业教育为通用航空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探索改变职业教育低端化的局面,践行着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不仅能做好职业教育,我们有能力同我国知名高校,国内知名航空企业联合办学,我们将打造出全新的“学历教育+技能教育+预备役国防教育”的“三加”教育模式。让每位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取得我国重点大学学历文凭,同时提升预备役国防教育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创新思维,因材施教,实现“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动手动脑的通用航空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这个美好的秋天里“一鹤凌云”,那凌云的鹤,不仅载着诗人的情怀,更载着xx学子的梦想一同遨游在蓝天白云之上。虽然,是“清空一鹤”但,这是xx一枝独秀! 这是xx在通航产业独领风骚,展翅飞翔!

“xx年放飞,1xx年梦想”xx必将三到五年内办为省内一流的、国内知名的通用航空职业技术院校。“让兴趣催生梦想,把爱好变成事业”。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伴随xx成长!

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209-02

1946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吉林通化创办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老航校人用忠诚、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仅为建立人民空军和开创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凝练出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老航校精神作为体现人民空军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处处闪耀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空军航空大学作为东北老航校的主要传承者,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就是要在更高的起点上传承老航校精神,用特色军事文化培育飞行人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传承老航校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

老航校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团结奋斗是老航校精神的首要品质,老航校人靠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催人奋进的前进目标、凝神聚气的思想保障、五湖四海的合作精神、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紧紧地团结起来,共同为飞天理想而奋斗。艰苦创业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老航校人展现的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立足现实的工作作风、不问得失的利益观念和以苦为荣的生活准则,是对艰苦创业最好的诠释和展现。勇于献身是老航校人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执着,是一种敢于胜利的气魄,是一种无私报国的情怀,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是一种崇尚荣誉的精神。开拓新路是老航校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老航校人把锐意改革和遵循规律统一起来,把求真务实和创优争先统一起来,把大胆设想和严密论证统一起来,把立足现有和改善装备统一起来,闯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

老航校精神是先进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老航校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体现我军性质宗旨、职能任务、历史传统的一种文化形态,凝结着老航校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以说,老航校精神反映了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空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和重要力量源泉。

老航校精神具有鲜明的空军文化特色。经过6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建设实践,人民空军形成了内涵丰厚、独具特色的军事文化。人民空军走的是“先有航校,后有空军”的发展道路,在老航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空军,从一开始就把老航校精神的价值追求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之中,使老航校精神成为空军部队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为60余年空军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并孕育了空军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基因,是人民空军发展史上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对传承老航校精神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在特殊历史背景、特殊战争环境中培育出来的、蕴含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内在品质的老航校精神,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各种价值体系交织碰撞的背景下,用老航校精神培育飞行人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军事文化的时代要求。

一是先进军事文化对政治性的要求更高。老航校团结奋斗的历史就是忠诚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老航校人开创了我党我军自主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创造了许多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和“人推火车、马拉飞机”的佳话,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胡锦涛把忠诚于党置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首位,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指明了方向。传承老航校精神,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就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切实打牢飞行人员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把军心凝聚在党旗下、军旗下。

二是先进军事文化对人民性的要求更实。老航校艰苦创业的历史就是为

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老航校人把党中央“给将来的人民空军建设培养一批种子”的嘱托牢记在心,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军民合力建设军事航空事业。东北老航校的创建过程,渗透着老航校人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亲、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胡锦涛指出:“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对老航校传人来说,就是要把老航校精神这根“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始终牢记“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

三是先进军事文化对战斗性的要求更新。老航校人勇于献身的历史就是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彰显过硬战斗精神的历史。在极其艰险的战争环境中,老航校人从容面对生与死的重大考验,始终表现出为我党我军的航空事业无私奉献、英勇战斗的崇高境界。当前,国家安全环境错综复杂,空军作为我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传承老航校精神,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就要像老航校人一样树立敢打必胜信心,爱军精武,爱岗敬业,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在深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中,为促进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是先进军事文化对创新性的要求更广。老航校开拓新路的历史就是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于创新的历史。在缺乏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创办航空学校,世界航空史上没有先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老航校人迎难而上、集智攻关,创造了酒精代替汽油、直上高教机等奇迹。当前,空军建设正处在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期,挑战严峻,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像老航校人一样大胆探索,开拓新路,为空军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发展以老航校精神为核心的特色军事文化,培育飞行人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作为老航校传人,我们不断从老航校精神中提取文化要素,丰富文化内涵,在传承创新、铸魂励志中打造特色军事文化,让老航校精神植根于飞行人员思想深处,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是把握特色军事文化的科学内涵,树立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识。

把老航校价值取向作为文化育人之本。我们着眼老航校精神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本质内涵上的同一性,坚持把老航校人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核,依托校园文化全方位、多维度感染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用通化路、报国门等校园标志性景观,让学员时刻感悟老航校人的艰难求索和崇高追求;用各种文艺形式向学员展现老航校辉煌历史;用学员喜闻乐见的载体再现老航校人的丰功伟绩。

把老航校战斗精神作为文化激励之魂。我们制定了《学员战斗精神培养实施纲要》,总结凝练出“四阶段、五环节”战斗精神培育法,采取情感激励、实践磨炼和环境熏陶等方式,重点在入校阶段解决“为战而来”、基础教育阶段解决“为战而学”、专业学习阶段解决“为战而练”、毕业结业阶段解决“为战而飞”的问题。在日常教育训练中注重培养学员的应变能力和果敢作风,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反复锤炼学员的战斗精神和心理品质。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我校飞行学员方队展示了老航校传人的意志品质和英武形象,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二是坚持特色军事文化的人文关怀,营造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打造体现老航校风骨的“雄鹰”文化品牌。我们坚持用“雄鹰”主题牵引大学文化,构建了“雄鹰精神培育、雄鹰行为规范、雄鹰品牌打造”体系。紧贴育人使命,设置了干部教员“育鹰”奖和学员战士“雏鹰”奖,创作了《蓝天召唤我》校歌,组建了“雄鹰”艺术团,开通了“雄鹰之声”校园广播。围绕宣扬主题文化,拍摄制作了《起飞》、《雄鹰摇篮》等专题片和《天梯》宣传画册,推出了《霹雳苍穹》等一批具有大学特色的文艺作品,逐步使以“雄鹰”为主题的大学文化成为空军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

构建彰显老航校神韵的文化氛围。我们按照“再现辉煌历史,融合时代精神,发挥教育功能”的原则,全面实施了文化环境改造工程。制定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着眼突出老航校文化基调,展示老航校文化符号,再现老航校历史脉络,

建设了展示老航校人光辉业绩的“英模广场”,建立了大学航空馆、基础基地荣誉馆和飞训基地历史馆等教育场所。每年新学员入校教育和新教员培训,都要到这些场所接受传统教育。老前辈们回到母校后都高兴地说:老航校精神没有失传!

篇(5)

近日,中国航海学会第六届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汉召开,本刊特编选一组航海文化的研究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大连海事大学 王祖温

唤醒“蓝色基因” 助力“海洋强国”

什么是真正的海洋“强”国?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权、海军、海防,更需要国家、民族、社会乃至每一个华人强大的“海洋之心”,航母重要,“人心航母”更重要,如此,才能凝聚力量,才能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

唤醒沉睡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蓝色基因,走黄土文化与蓝色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这是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海洋发展使命的需要,海事的发展才更有拓展的空间、更有时代的意义、更有历史的价值。1909年至今,大连海事大学已经走过103个春夏秋冬。学校承载着宣传海洋文化、弘扬航海文化,唤醒人们心中蓝色基因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以物化文、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坚持“弘扬海大文化,建设文化海大”,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高度重视海大文化品牌的建设工作,把海大文化建设当作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着“统一部署、总体推进、过程监督”的原则,把海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2011年,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大连海事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传承海大精神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加强航海文化和半军事管理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发挥海大特色校园文化的助推和引领作用,增强海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为弘扬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学校举办了“热爱海洋,热爱海运,热爱海员”为主题的蓝色文化节,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每年开展船舶海洋文化节、航运文化节等普及航海教育、海洋教育;开展“船长引航”工程、“卓越轮机人”培养工程,深入挖掘、发挥校友的指导作用,培育学生专业素养。

海洋强国下的海事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海洋精神和大洋气魄,具有强悍的精神的“渔人”!大连海事大学将致力于唤醒蓝色基因,助力海洋强国,成就中国梦想。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 黄强

文化强航展神韵 以史鉴今创辉煌

“十一五”以来,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长江航务管理局大力推进文化强航战略,着力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有力推进了长江航运科学发展。

文化强航展神韵。按照交通运输部“构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实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的部署,长航局党委大力推进文化强航战略,瞄准“135”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六大工程。“135”目标就是在长江航运全行业打造10大深受群众喜爱、享誉长江航运、能够走向全国交通的特色文化品牌,创建30家综合实力强、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长江航运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在长江航运从业人员中选拔培养50名高素质的行业时代楷模。

行业文化体系日趋丰厚。《长江航运文化》专著作为全国交通运输文化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形成了包括行业宗旨、愿景、使命、精神、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在内的完整的长江航运文化体系。以“绿色航道、畅通服务”、“人和忧乐坚韧”、“畅行三峡一路阳光”、“110报警联动服务”、长航集团“求新求进、唯实唯优”、民生公司“服务社会、富民强国”等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智创卓越、行畅江海”、“三峡卫士、安保尖兵”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精彩纷呈。

以史为鉴创辉煌。新中国成立61周年之际,按照交通运输部和中国航海学会的部署,长江航务管理局主持编写了“大江神韵—— 当代长江航运发展史丛书”,再现当代长江航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结当代长江航运的辉煌成就和发展规律,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大系放异彩。为提升长江文化影响力,推进中华文化大发展,促进流域经济新跨越,长江航务管理局举长江航运之力,集社会各界之智,全力以赴、担纲编撰中华长江文化大系。大系共8编64卷,计2000余万字、万余幅图片,上下五千年,涵盖全流域。《大江经纬》是大系开篇之作,以长江流域的纵横水网为骨架,以“六分自然、四分人文”为原则,为读者展现一条奔腾不息的万古长江,奉献一部千秋弥香的人文历史,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美丽长江歌万里。《长江万里歌》组诗由8大部分、 102首独立诗歌组成。该组诗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叙事宏大,气象雄浑。《长江组诗》、《长江组歌》秉华夏灵性,展大江神韵,承千古文脉,续文化新篇,堪称长江文化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双子星座、并蒂莲花。

东方风来满目春,大江文化展神韵。长江航运科学发展的黄金十年已经展开,长江航运文化繁荣的春天已经走来,长江儿女将同舟共济、扬帆奋进,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共同谱写中国梦长江篇,为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海事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是人类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的精髓。随着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人类活动范围东进至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中华文化中亦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元素,以人命安全为核心内容的海事文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作为专属文化的一种,海事文化蕴含了人类在航海过程中人命安全和水域环境保护的关注,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事文化建设大体经历了探索起步、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尤其是1998年水监体制改革以来,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成果涌现的新时期,海事文化建设已从表层到深层、从自发到自觉、从物质到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注重文化建设内涵与时展要求相融合。在海事管理和服务中,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寻文化成长规律,追求和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海事特色,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认同为途径、队伍建设为依托、形象标识为标志、文化作品为载体、发展愿景为目标的文化建设思路,构建了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浅层、物质文化为表层的文化建设格局;注重文化建设成果与海事发展需求相协调。立足于海事中心工作,将继承、汲取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提炼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浓郁特色性的海事新价值体系框架;注重文化建设方法与文化成长规律相吻合,在海事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形象文化得到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坚持以优化机制助推文化发展,《海事文化建设纲要》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建设措施和实施步骤,成为海事文化建设的指导纲领。

作为“软实力”的组成,海事文化建设促进了海事精神风貌、内部管理、对外形象的全面进步,促进了海事监管模式、组织制度、价值理念的与时俱进,为海事中心工作提供了充沛持久的精神动力。今后海事文化建设的方向:着眼于中心工作,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工作内涵,使文化建设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促进中心;着眼于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在海事队伍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着眼于塑造形象,主动作为,发挥专业优势,构建规范统一、公正廉洁、文明高效、服务优质的海事服务文化,赢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经历民族“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警醒,依托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事文化的发展将不仅是海事发展历程的印记和反映,更将提升到服务海洋经济、国家富强的高度,继续引领海事人奋勇向前、拼搏进取。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马智宏

航海文化与企业文化

什么是航海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如何在继承、创新和发展航海文化及企业文化,真正实现文化强企、文化强国,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

所谓航海文化是航海者在漫长曲折和充满风险的航海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航海文化的发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继承性和交融性。

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工具中超越组织架构、制度、流程等有形工具的终极管理支撑。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果一种文化仅仅是自成体系,而缺乏与其他性质文化的交融,那这种文化的生命力便令人怀疑。而航海文化作为一种外向型的文化,其与企业文化特别是航运企业文化的交融渗透更是全面体现在多个方面:航运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航海文化建设的内容,如我国航运业界的两支骨干船队——中远集团、中国海运,他们的企业文化各具特性,这些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使航海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和生机,从而不断扩大了航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航运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促进了航海文化建设的交流;航运企业文化的创造性,推动了航海文化建设的发展,就拿中远集团旗下的大型造修船企业中远船务集团来说,近年来,中远船务结合海工、造船、修船三业并举的实际,特别是鉴于海工产业先发优势和发展成果,不断挖掘、丰富和深化企业文化内涵,在融合中创新,不失时机地将“敢为人先”列入企业精神范畴,并通过工作会、党代会等多种契机,使“激情、实干、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固化,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建设世界一流航运企业,既要继承郑和航海精神,又要有国际视野,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极转变观念,自觉、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的航运管理理念,“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应该勇担先进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在航运市场风云变幻和艰巨繁重的企业改革发展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精神,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企业软实力,为建设世界一流航运企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招商局

中国近代航海文化之源

郑和作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航海活动,使当时的世界航海事业达到顶峰。从1433年结束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439年,即1872年12月26日(清同治十一年),中国第一个民族轮运企业,第一只商船队宣告成立,招商局购置的第一艘蒸汽动力商轮──伊敦伦航行南洋航线,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招商局在郑和下西洋460多年之后,以“通五州航,招天下商”的理想和“无远不屈”的气概,突破外海(南北洋),横渡太平洋、大西洋,走出国门,开航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英国、美国等地。

篇(6)

盛唐历史显古镇传奇 岛瞰湖镇镇

湖镇镇总面积275.33平方公里,距离广州、深圳、香港都不足一百公里,常住人口约6万人、外来人口约4万。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使得小镇也迅速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来。超薄铜箔、精密钻头、多层线路板等电子基础原材料的生产,迅速成为小镇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特色。水库、电厂、交变电站在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有尽有,百余家中资、外资、民营企业在小镇境内全面开花。电子材料专业镇的美名随之而来,小镇也一跃成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工业卫星镇。产业发展了'经济跃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而小镇人依旧恋恋不忘的是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历史与文化。

湖镇镇位于“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下'小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盛唐时期。而这段历史便源自湖镇人口中一段代代相传的传奇故事。传说,唐代曾有一位皇姑厌倦了京城奢靡的生活,便开始云游四海,寻觅养生常乐的逍遥之地。她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南下,历经坎坷终于来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岭南。而就是湖镇这里的一片青山秀水和淳朴民风吸引了皇姑在此驻足,听闻此地乃是历代道家修仙之地,便最终选择在此安享晚年。在她百年之后,当地百姓以宾礼厚葬,修葺碑墓以纪念皇姑。朝廷获悉后,为感谢这里民众的善良与热情,赐建一城,因其四周湖水环绕,俨然城镇,故名湖镇。如今,皇姑墓尚且留存,而古老的城墙也见证了小镇这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也许正因为湖镇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与闲适淳朴的客家风情,使得皇家到此乐而忘返的故事颇多。据当地老人介绍,宋代也曾有一位落难皇帝来到湖镇,为小镇乡民所救。乡民们不仅救下了这位不知名的皇帝,更是以礼相待,奉上美食、提供居所,直至天下太平后方才送其返回京城。皇帝感念当地人的恩情,不仅下旨对救他的乡民封官进爵,更是下拨银两对当年落难于此的这个小镇建设修缮。虽然传奇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但是《博罗县志》中确有记载,“湖镇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明设巡司于此,故有城。”县志还有善政巡检司署在县西北四十里湖镇村,洪武四年建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湖镇城在明洪武年间,曾经大规划建造,城墙砖的砌法以及墙砖的尺寸与博罗城墙大致相同,还在清朝嘉庆年间进行重修。明万历中,诗人欧必元游记也曾感慨当时的湖镇商贾云集,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到了清代湖镇城中建起了市集,小镇便开始成为了博罗地区的一处经济重镇。

除了传奇故事外,湖镇的“四儿堂”也是客家“九厅十八井”的建筑代表之作。清道光年间,祖居响水塘下的黄姓村民后裔,迁居至湖镇,便开始在此选址建起了极具客家特色的祖屋。屋主黄玉龙把宅邸建好后,留给他的四个儿子,所以这座古屋又被人们称为“四儿堂”或“四如堂”。据说“四儿堂”颇具文化气息,屋主建宅邸时任广西南宁辅政,故而特在家中建起一座“曙楼书室”。书室在古屋的左边,门边还有两副木刻楹联,其中一联是“崇礼尊诚互推长幼,虚心报本好个儿孙”,另一联是“创业艰难,须知祖德彰明,长荫四房凝瑞气;守成不易,惟愿孙枝竞秀,好留千顷比清声。”两副对联中浸透着黄氏先祖对于儿孙的期盼。

航天科技展古镇新篇 航天育种基地

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湖镇并未像许多古镇一样沉浸在自己丰厚的历史遗存中止步不前。相反,湖镇人凭借着自己辛勤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借助科技的力量,展开了新世纪古镇发展的新篇章。心有多大,身有多远。用“心生”科技翅膀来形容湖镇镇的雄心,是因为她不仅依托这里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资源,更是大胆巧妙借助了外太空的浩瀚魅力。而这科技便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科技结晶。湖镇人率先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航天育种生态农业园。

一米多长的丝瓜、球形的茄子、碧绿的蔬菜……2010年第12届深圳高交会现场,湖镇航天育种基地产出的各类蔬菜产品引起了美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客商的青睐,纷纷表示要加强合作和购买种子。这是小镇湖镇航天农业育种示范基地首次获邀参加高交会,在农业部“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的展馆里参展。参展的品种有航天酥醪菜、福田菜心、茄子、辣椒、甜椒、小黄瓜、中型黄瓜、湖镇黑皮冬瓜等10多个航天品种。

从2002年开始,博罗县就开始引进航天育种、试种。2004年,该县的优质福田菜心、罗浮山酥醪菜、耙齿萝卜、新惠粘水稻、黑皮冬瓜等品种被筛选出来,搭乘“神舟”四号飞船上天,经过宇宙空间重粒子、交变磁场、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诱变处理,使种子自身基因发生断裂、缺失、易位、重组,返回地面后通过田间观察再进行筛选和培育,选育出抗倒、抗病、适应性广高产优质、有效成分含量高、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进行产业化生产。据当地航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卢美成介绍,航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位于湖镇镇的半丘陵地区,基地总面积有3560亩,核心区300亩,距离县城15公里,距离罗浮山景区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第一个县级航天育种试验示范基地。基地内种有瓜果、叶菜、玉米、航天品种等15个系列共73个品种。其中,福田菜心、罗浮山酥醪菜、新惠粘水稻等3个来自博罗县本地的航天种子已在全县乡镇推广,共种植10万亩,产品大量出口港澳地区。选育出来的福田菜心还被香港渔农署定为免检产品。

篇(7)

2021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心得1逐梦浩瀚太空,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发射“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首战”。作为中国空间站的核心组成,“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不仅使我国建设空间站的信心更加坚定,也极大地增强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书记在对“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所致的贺电中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你们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万事开头难,“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在迈好这一步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下了丰富经验,更是开拓出诸多创造性实践。创新创造,是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重要的“方法理论”。今天的发射成功是一个好开端,鼓舞人心、提振信心,要把这个“好”延续下去,让空间站建设的每一步都能成为下一步的“强心剂”,就要持续不断用好用足创新创造这个“方法理论”。据报道,未来两年,“天和核心舱”将会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陆续与“天舟”“神舟”“问天”“梦天”等航天器共同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和关键技术在轨验证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不能靠“复制”“粘贴”,只能靠创新创造。只有这样,空间站的建设,才能走好每一步。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更离不开一代代为之奋斗拼搏的人。我国的太空站建设从“追赶者”逐渐成为“领跑者”,无数航空航天人为之倾尽心血。今天下午,当李尚福总指挥长宣布“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那一刻,指挥部现场掌声雷动,还有更多人隔着屏幕深受感动。为什么有掌声?为什么能感动?因为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一刻来之不易,这一刻凝聚着无数航空航天人奋斗的成果。对星辰大海的探索永无止境,继续奋斗的火种更要生生不息。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向每一位航空航天战线上的奋斗者致敬!

2021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心得2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十二”的发射为“梦圆九天”立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迈出我国探秘浩瀚太空征程的重要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从神话故事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到苏轼笔下的“羽化而登仙”,再到明代万户“飞天”的探索……中国的飞天之梦穿越千年,但对太空的憧憬与向往没有变,逐梦九天的脚步没有停下。“上九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标注于时间的坐标上,也标刻在精神的高度上,航天梦想代代相承,伟大精神生生不息。

“神十二”发射时的轰然巨响是最震撼人心、激荡热血的音符,它的发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相较以往,不但出舱时间大幅增加,多次出舱更为飞天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任务的复杂性可想而知。从关键技术的攻克、元件材料的集成到整体构造的优化实属不易,“神十二”的发射成功,背后浸透着几代航天工作者和航天员的辛勤汗水,也见证着中国对航天事业的不懈奋斗。

奋斗是圆梦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试验田”中勤恳耕耘,心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行,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一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行走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为了伟大的航天事业,航天工作者与航天员,将艰辛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气锻造骨气,以骨气厚积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航天事业更高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一”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自然少不了弯路,闯前人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方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占“新高地”。

伟大事业孕育着伟大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无论是“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无论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还是“嫦娥”奔月与“天问”探火,从大胆设想到成功实践,无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力。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辛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奋斗,激荡起磅礴伟力,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2021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心得3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是首次从空间站返回地面,载人的返回舱将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飞船返回地面,要由飞船系统、航天员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等共同完成。飞船返回地面飞船首先要脱离原来的飞行轨道,然后沿一条下降的轨道再入地球大气层,通过与空气摩擦减速,安全降落到地面。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动减速阶段。首先是“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之间的对接机构进行分离,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调整姿态,然后使用飞船推进舱上的发动机点火工作,使飞船降低速度,进入到返回地球的轨道。

第二阶段是自由滑行阶段。返回舱与推进舱组合体离开原来的运行轨道后,就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第三阶段是再入大气层阶段。在再入大气层后,飞船再进行一次调整,使其可以精确地返回到着陆场。第四阶段是回收着陆阶段。返回舱安全着陆后,其标位系统开始工作,指示自己所在位置,以使搜索救援系统及时发现目标。

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次“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难度比以往大。一是因为在“神舟十二号”之前,载人飞船都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但此次为了节省空间站推进剂的消耗,将不为了飞船返回而调整空间站的轨道,所以飞船再入点并不固定。二是因为“神舟十二号”不再是在过去常用的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而是在东风着陆场着陆。由于该着陆场位于沙漠和戈壁上,也有山地等高凸或坑洼的地形,所以搜索救援难度比以往更高。

此外,回到地面的航天员会先进行14天的医学隔离期,主要目的就是适应地表的重力。然后是医学疗养期,时间在20-30天之间,这时航天员会进一步进行恢复,增强体质,恢复上太空之前的身体状态。

2021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心得4逐梦苍穹,激荡辉煌。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神舟十二号名单揭晓,在网络引来一大波仰慕者和敬仰者,纷纷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人的崇高敬意与美好良愿。科技兴国,航天之梦,寄托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壮丽追求。航天之梦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重要内容,上天揽月、征途星辰、浩瀚无边,似乎有种冥冥之中的隐喻,折射出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坚强引领下,神舟飞船杨帆启航、刺破苍穹、直射牛斗,象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峰、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民族品质和精神品格。

哲人说,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中国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价值底座,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又到民族复兴,一个个巨大的命题,在航天事业上交织绚烂,筑起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脊梁与民族品性。

星海映照征途,奋斗逐梦前行。星海征途同新时代长征路一样,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初心意愿、时代使命和历史重担,统揽“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惧风险挑战、不畏苦难艰辛,中国共产党的掌舵领航、中国人民的勠力同心、中华民族的坚挺不屈,书写了战胜一切困难、迎接一切挑战、创造一切胜利的人间奇迹。站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叠的历史关口,闯出心路、开好新局、走稳征程,以神舟出征为象征和指引,中华民族必将能够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初心熠熠,使命昭昭。明天的神舟十二号犹如一把长剑,必将能够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和重大任务,在浩瀚无边的星空激扬中华民族的梦想,扬起五星红旗的光彩夺目,彰显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追求远大的血脉基因。亿万仰望,承载厚望;星空璀璨,大地牢固。跨越星空和大地的两个维度,集合初心和使命的两股动力,航天精神同脱贫攻坚精神、疫情防控精神等汇聚起中华民族精神体系,成为朝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价值导向、思想指引和动力源泉,必然能够激越建功立业、接续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底气。

信仰,是最亮的星。为何中华民族能够从近代沉沦中,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伟大飞跃。蕴藏其中的一条最鲜明的逻辑和内核,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是最有信仰、最有信念、最有信心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主义为信念,中华民族有了曙光和指南,波澜壮阔的历史、光彩夺目的新中国史、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史,犹如神舟出征的征途一样,星光璀璨、熠熠生辉。历史必将见证,时代必将铭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成为彪炳史册的万古奇迹。

2021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心得5奋战戈壁沙漠,奉献青春生命,冲破封锁垄断,打造大国重器。党率领下的几代军人、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创造出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些伟大成就体现出了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之精神,更激励广大党员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篇章。聂荣臻、张爱萍、孙继先、李旭阁、钱学森、孙家栋、王永志……,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载入共和国的史册。而我访谈的那位老军人,也是这个光荣集体中的平凡而伟大的一员。

篇(8)

显然,“航天军工概念股”目前大都已经出现大幅上涨,整个板块上涨幅度已经超过50%。依照惯例,资本的本性决定其再次将“航天军工概念股”的炒作推入又一个高潮。但是,历史上神舟飞船发射时航天板块的表现表明,神舟飞船发射前10个交易日,航天板块的表现受事件刺激优于大盘的概率较大,而在发射当天和发射后的10个交易日内,航天板块下跌幅度超过大盘的概率较大。

所以,炒作与真正的利好并不能改变现实。就在今年的1月17日,航天军工概念大部分股票大幅下跌,全天收盘中10只概念股跌停。细推究,其中很多的概念股缺乏业绩支撑。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军工板块最大的特点是盘子小,这样,相关概念股就容易被炒作。

事实上,涨跌之间再次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发射事件的催化剂作用过去后,航天板块中的个股走势出现分化,对股价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基本面情况,而一次次的炒作高潮已带来航天军工股重大的发展机遇和资本运作的巨大空间,由于航天军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长周期的特点,所以,航天军工股还有相当长一段行情可走。

种种迹象则表明,我国航天军工生产目前已经进入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期。虽然大军工集团涉及行业广泛,但市场水平不一,且集团内部资产整合难度不一,因此,其证券化进程并不一致。

与此对应的是,军工资产证券化是中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军工企业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提高企业效率、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因此,军工资产证券化会越来越深化。

篇(9)

一、需要对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重新评价。

首先,“神七”升空,中国人开始以完全自主的方式在太空中漫步。此举标志着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其工业体系与技术装备已经基本齐备,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条件进入新的飞跃阶段。

尽管目前的中国,其经济结构还在调整中,产业结构还在升级中,但是,当中国人用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培养方式,独立自主地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时,接下来的发展,将是更高的标准、更多的自主创新、更大的社会进步,以及更加注重整体效率的经济增长。

这一点,可以从20世纪下半叶,凝聚着诸多高科技的航空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航天员踏上太空之后、航空航天技术广泛运用于老百姓的生活之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人类社会的科技与文化有了长足进步,可以从这样的历史记载中,得到最好的证明。

有鉴于这样的历史参照,现在,有必要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与发展基础进行重估。而这样的重估,将会对现有的资本市场投资估值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其次,“神七”升空,中国人用自己的装备在太空中漫步。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当今世界的科技高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市场能量与潜在机会又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不仅有条件在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将在更广泛的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

现在,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航天产业每年平均投入上百亿元,其带动效应虽然还没有欧美那么大,但也可以产生5至6倍的辐射效果。据有关专家粗略估算,此前,通过“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也就是说,航天产业不只是象牙塔里的事,它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带动的产业链、释放的市场能量是巨大的。

由此来看,由中国人的太空漫步带来的潜在市场机会与市场效应,也需要人们换一种眼光,予以重估。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值得重估。

因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还没有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中国人能够在太空漫步,此举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最近几十年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也表明,中国人采取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方式,自有它独到之处。

与其他自然发育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近30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进行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经济活力,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近3年来,仍保持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事实证明,在中国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对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实施科技赶超,还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的实践表明,只有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当然,走到今天的中国,只有革除陋习,更加自主地改革开放,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不仅在科技上,而且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新的探索,才能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汶川地震没有摧垮我们,却使中国人的自豪感、向心力迅速提升。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卓越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而神舟七号则是中国科技与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

从神一到神七,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技术实力和国力强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的勇于梦想、敢于创新之上。

奥运,使世界认识一个人文的体育的中国。神七,使世界认识一个经济的科技的中国。

时光荏苒,当这千年的印迹伴随着起伏的沧桑迤逦而来时,我们更激动地发现,一个民族,在经历沧海桑田的百年巨变之后,正抖落着历史的风尘,向着一个更高更远的历史高度行进,而神舟七号的发射,更是将这行进的速度与高度推向了一个高潮!

篇(10)

神舟十号飞船遨游苍穹,并与天宫一号进行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正在以自己稳健扎实的脚步走向2020年建成空间站的目标,且迈进了一大步,距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其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效应也越来越得以凸显。

翻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到高的历史记录,人们会发现勇于和善于追梦的中国人,一直在矢志不渝地为科学研究探索宇宙、和平合理开发太空、维护本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而努力,给了国际社会一系列的惊喜,也给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增添了不竭的动力。

新中国诞生的第七年,也就是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同年的5月,又组建成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换言之,中国的航天事业由此而开始迈步。

铿锵之行,一发不可收。这是第十艘神舟飞船成功飞往太空,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试验性飞行不同,神舟十号将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先河。神十将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行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由“试验”跃升为“应用”、“服务”,中国的“太空高度”越飞越高。

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留在内心深处。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中国刷新了自己的航天事业记录,而五次无人、五次载人、十发十捷的显著成就,恐怕是前无古人、后难来者的世界记录。

今年,恰逢中国人进入太空第十个年头。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独自飞天成功往返后,10年间共有10名航天员,12人次飞到深邃的太空,环游、太空漫步,或驾驶着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在这个太空之家小住,可谓神奇迷人。

上一篇: 老年医学内容 下一篇: 保险经营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