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42

老年医学内容

老年医学内容篇(1)

老年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不只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老年医学教育的研究。这就要求教材要从单一的“疾病”向整体的“学科”转化。这本书的编者大多参与了前两版《老年病学》的编写,前两版在介绍时更注重疾病的治疗,编写方式上简单明了,深受院校老师的欢迎,发行量也不错。在本教材编写的初期,书名还是考虑《老年病学》,主编希望能延续前两版的品牌优势。但在参考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工作的特点,主编认为,从学科的发展来看,如果只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补充疾病的治疗,不能更好地体现老年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因此书稿最后更名为《老年医学》。在编写时,编者结合多年来进行“老年病学”教学的实践和经验编写具体内容。内容编排上注重系统性,从老年病人的评估、老年人合理用药、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特点、诊治与预防等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老年营养、老年护理与康复的内容。力求在充分展现教材的系统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具有新颖性。

作为医学教材,重要的是如何把理论与临床结合好,本书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的一线人员,在编写过程中,作者不仅仅考虑如何教会学生掌握老年疾病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疾病的基本诊疗方法。在编写初期,主编参考了目前已出版的老年医学图书,取长补短,除了理论知识的阐述,作者增加了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例如在讲述糖尿病的治疗,作者会介绍相关的药物临床实验数据,为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提供参考。

在拿到书稿初审后,编辑起初觉得全书不像传统的教材,书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诊治指南、新的诊疗方法、临床药物使用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某种角度来看有些小专著的意思。就这一点还和主编专门沟通,是否这样编写出的书稿内容过深。主编就这个问题和各位编者作专题讨论。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在参考了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教学实践,最终达成了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变化,而临床疾病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编写模式知识介绍了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为了使教材与临床工作更加贴合,最好加入了大量最新的科研结果;同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不仅仅给出一种方案,而是会介绍目前能收集到的、被确认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编写滞后于临床工作的弊端,对临床工作人员有很强的指导性。例如在讲解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时,书中不再是简单介绍国际推荐的降压标准,而是会补充一些降压治疗的最新观点,全书的内容读起来更贴近临床。

老年医学内容篇(2)

【关键词】 临终关怀;教育;医学院校;中国;日本

临终关怀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一般医务工作者多对这门学科缺少科学的认知,缺乏临终关怀的专业技术与知识,不适应临终关怀工作的需要。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与知识更新,而任其固守传统医学模式,依靠传统技术与经验去进行临终关怀或办临终关怀医院,其结果势必与普通医院并无差异,而不能体现对临终者的关怀。因此,要对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一定的法律常识,尊重和保护临终患者的各种权利,学习多方面的技能,帮助患者转移思维方式,缓解临终焦虑和恐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被临终患者痛苦垂丧的情绪所影响,要以热爱生活的满腔热情去护理患者。对老年人而言,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临终期医疗、护理服务是我们要面临的工作,作为未来的医生,怎样充实现阶段对医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科大学教育计划中,有进行临终期医疗、护理教育课程的大学增加的趋势。临终关怀受人们生活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影响,国外的这些具体情况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但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有必要对临终期医疗、护理教育进行研究观察。本研究通过对中日两国医科大学医学专业老年临终医疗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得出基础资料,目的在于对我国医学教育今后临终关怀教育提出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7年9月以全国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教育工作者为对象,发送问卷调查表,调查表中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计划中有无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对几年级学生进行,选修还是必修,课程内容是否包含有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内容,授课内容(临终关怀的专业词汇、临终关怀医疗的历史背景、临终关怀的相关法律福利制度、临终关怀的国内外现状、临终关怀医疗中患者的自主权力、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临终期相关的疾病和症状、临终期的治疗、与临终期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临终期对患者的心理援助、临终期对家属的心理援助等)、授课老师所属部门及课时数,授课方式(有课堂讲授、模拟情景教学、与患者对话、看录像、小组讨论、病例研讨、临床实习等供选择),如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自我评价、闭卷考试、实际操作考试、撰写心得报告等供选择),有无关于临终关怀医疗的教科书包含书名、出版社名称等。

1.2 方法

问卷回收后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老年科学平川仁尚、葛谷雅文等〔1〕2005年进行的全日本79所医科大学及110所大学护理专业的“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护理专业临终期教育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view5.0J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临终关怀课程开设情况

国内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共回收问卷48份(西医院校42份和中医院校6份),回收率36%。有临终期医疗教育的大学为12所(占25%),开设必修课7校(占58%)。另外临终期医疗教育涉及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有7校(占58%)。

2.2 临终期医疗教育的内容

从现行教育内容看,终期医疗教育的内容依次为历史背景;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相关法律;病症及症状;治疗;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援助。

2.3 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

目前国内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12/12,100%)为主,成绩评定多为闭卷考试(10/12,83%),仅2所(17%)学校提出需撰写心得报告。

2.4 临终关怀教育相关教科书及入学后何时开设临终关怀课程时间

4所学校(33.3%)有教科书,7所学校(58.3%)无教科书,采用自编教材,1所(8.4%)未回答。国内开设课程时间8所学校(67%)在入学后第三年,1所(8%)在入学第二年;2所(1%)在入学第四年,1所(8%)在入学第五年。

2.5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相关教育情况比较

与日本“医科大学临床医疗专业、护理专业临终期教育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表3。因为考虑到在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中医学院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将其单列,未与日本的医科大学进行直接比较。表1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相关教育课程的有无,表2 中日两国临终关怀授课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表3 中日两国医学专业临终关怀教育内容(略)。

3 讨论

以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1.12亿以上的人要面对死亡的胁迫,若仍以每人5个亲属、10个朋友计,则中国每年约有6亿和12 亿人口受到间接的死亡问题的困扰。其实,人到老年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接近临终的体验,心理上的恐惧和健康质量的每况愈下,都是临终阶段的特点。现在,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可以预见,临终关怀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患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其他相关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患有尊严地达至安详的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本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并不算高,或许并不能完全反映全国临终关怀教育的真实面貌,但是,作为一个国内的先行调查,我们可以认为取得了这个领域的宝贵的数据资料。

首先,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临终关怀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英、美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医学专业都开展了与临终关怀有关的课程〔2〕,日本此次调查显示其开设临终关怀教育课程率在67.5%。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对临终关怀的普及教育远远不够。我们认为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对在职医务人员也应进行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及继续教育。这样不但能普及和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教育,而且可以奠定为临终病人服务的基础。

从学习时间来看,日本的增田等〔3〕认为在六年制医科大学中至少要保证30个学时。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的李惠云等〔4〕根据实践经验指出,对于大、中专医学生可进行10学时的学习。对本科医学生,尤其是专门研究“临终关怀”者,应设立此门课程,讲授时间应在30学时以上为宜。如何保证学习时间并与其他学科学习保持平衡是我们将来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关于在校时期何时进行学习,从目前国外的经验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有认为新生直接面对死亡的机会和经验少,对待死亡没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应该在此时开设这一课程。也有人认为临终关怀涉及医学、护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内容,学习中要结合临床教学、临床实习、病案讨论等来进行,只有高年级学生才具备这些条件。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在学习内容方面,国内与国外在内容方面有一些不同〔3〕,我国主要内容为:历史背景、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相关法律、病症及症状、治疗等。国外的内容在上述基础上比我们多一些已经完善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患者的自主权利、与患者沟通技巧、专业术语、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援助等内容。

关于教育方法和成绩评价,目前国内外的学校几乎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与日本的同类调查比较,我国采用体验型教学的诸如情景模拟、临床实习、小组讨论会等的形式比较少。从国外开展这门课的经验看,体验型教学对于真正面对临终期经验极少的青年学生而言,较为有实际价值。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日本采用闭卷考试的学校很少,基本以论述、小论文、自我评定、实际操作等为主。国内的大学几乎全部是采取笔试,实际操作几乎没有。我们认为,临终关怀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应用,它不可缺少与患者面对沟通的技巧和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临终关怀更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大学科。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从笔试的角度看,是有一定局限的。这些又有待于今后对教学方法评价的改进。

在此次调查的国内135所医学院校中,中医学院有25所,回收问卷6份,占中医学院的24%。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中医药院校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贡献。中医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教育?其实我们可以在老年人临终期发现中医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们认为中医药在老年临终关怀领域里可以大有作为。只要结合中医特色,在中医学院也完全可以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的课程。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关于教科书的回答中,都比较无法让人满意,这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临终关怀的统一教材,教科书的有无,可以反映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好的教材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信息源。美国的调查〔2〕也显示,在医学院校尚无学生容易使用的、有充实内容的临终关怀方面的教科书。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编写一本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教科书,将有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平川仁尚,益田雄一郎,葛谷雅文,他.全国の医学科、看護学科における終末期医療、看護教育の実態調査〔J〕.日本老年医学会雑誌,2005;42(5):5415.

老年医学内容篇(3)

说到抗衰老,估计大多人只会想到面部皮肤年轻化,李兆麟告诉记者,皮肤年轻化只是抗衰老工程的一部分,要抗衰老,首先要弄清衰老的概念。衰老实质是一个自然的进展过程,加速衰老的因素有很多,“摄取热量过多,特别是含糖量高的食物,易致肥胖,加重心脏、胰脏、关节负担,其学理原因是自由基及糖化反应,会加速衰老。”李兆麟以一项实验为例,实验中减少喂食三分之一卡路里的猴子,比任由自己喜欢吃的猴子活长30%的寿命。他说,这项结果也适用于人类,一个人如果过量饮食,可能会因有害物,如自由基及糖化反应,增加生理负担,人体机能就会呈现出老化;如果减少不必要热量摄取,少些毒害负担,也许能多活三分之一的寿命。另外,运动少、饮水过少、吸烟、酗酒、乱吃药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衰老的原因。

“抗衰老理念不仅指外在的年轻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即由内至外的整体年轻,当下十分流行的整形美容经济并不能代表抗衰老产业,充其量只能算是其中一个小项目。”李兆麟说,单纯的外部抗衰老,起不了根本的作用,如贫血或消化系统问题而致脸色差,只要改善贫血或消化问题,不只肤色能改善,就连肤质都能变的有光泽弹性,注射肉毒素或玻尿酸是无法起任何作用的。从内而外的调理是解决问题的王道。据李兆麟介绍,近几年,在他成立的台湾抗衰老再生医学会及海外专家学者协助推动之下,台湾的抗衰老产业已逐渐发展起来,甚至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已委任李兆麟为会长,为未来的准医师们开设一门“抗衰老功能医学”,而民众茶余饭后也不再只围绕疾病、美容等医药健康的话题,更多关注于超前的维护健康与优化身心功能。抗衰老的理念实际上与国家“十二五”在卫生健康的规划与发展方向是吻合的。

李兆麟从事抗衰老事业13年,通过“内外同治”,让无数人获得了健康和年轻态。在与患者的接触中,他积攒了很多感触深刻的心灵故事,在李兆麟的患者当中,有一位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完美但绝望的黄女士”,40多岁的黄女士,美丽与智慧兼具,留美取得艺文硕士学位归国后,经常有机会演出及主持媒体节目,嫁给上市公司的成功企业家后育有子女,家庭幸福。然而,看似羡煞所有人的顺遂生活,黄女士却表示不希望活下去了!经抗衰老功能医学检测发现,她喜悦、兴趣、爱、活力、睡眠等的神经传导物质全数不足,致使生活充满了负面因素,经过李兆麟精心的调理,她慢慢恢复过来,前不久在给李兆麟的信中,说自己已经找回了快乐与信心,感觉瞬间年轻了十岁。类似这样传统医疗院所检查正常,但实际身心不健全的故事还有很多,李兆麟说他曾思考是否有足够题材写一本这类心情故事书来勉励失望无助的人,结果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他就能回想到一百多个案列,而每当回想起患者愈后如获新生的笑容,便是他无怨无悔推动抗衰老功能医学的动力。

“治疗疾病已不再是尖端医学唯一的的目标,如何提升人身心灵的健康,是未来的趋势主流,也是抗衰老医学的努力方向。”李兆麟说,人类的时钟一直在走,我们无法停止时间的走动,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抗衰老的科学技术,让人活得更年轻、生活质量更好。让“抗衰老”走进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长寿、高质量地生活。因此,在普通百姓中普及“内外都健康”的抗衰老理念非常重要。

衰老或“可逆转”

衰老不可抗拒,每个人都必然经历。而李兆麟认为,从健康角度来说,抗衰老也可以有“逆转”之能。

“说抗衰老只是延缓衰老,很悲观。如人减少热量,可多三分之一的寿命,这不光是外表年轻态,更有内在功能的提升,如使一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关节病痛减少。”李兆麟认为,抗衰老在有些方面是可以逆转的,虽然衰老具有普遍性、渐进性、蓄积性,从70岁逆转到20岁是不可能的,不能返老还童,但让70岁的人拥有四、五十岁的身体机能是可以做到的,“站在健康的角度,这也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逆转’”。患者得以健康“逆转”的实例也不在少数,李兆麟曾经接收过一个因严重车祸致脑脊柱受伤的病人,因为脑脊柱创伤及内外伤失血过多昏迷多时,获救出院后,神经已严重退化,智力行为退缩至幼童一般,生活无法自理,失语并无法读写文字,医学中心动员权威医师医治数年并未改善,所幸家人不甘心放弃,经介绍找到李兆麟为她医治调理,短短几个月后,她自己说神经好像搭上线了;子女反映她生活原无法自理,现在居然还能照管别人;朋友认为她的交际对谈已如同正常人;失去的外语能力也能和李兆麟沟通无碍;本来无法阅读书写,现已能在家中抄写佛经。这些是李兆麟原先都不敢预期的。

李兆麟也为自己做抗衰老调理,他说十几年前因从事一般诊所工作,工作忙又没抗衰老方法,身体状态很差,现在定期调理,他感觉现在比十几年前还年轻。正因经历无数抗衰老的神奇案例,李兆麟越来越痴迷于抗衰老钻研,从一名儿科医生转为了抗衰老专家。

李兆麟同时也强调,抗衰老主轴是预防保健而不是去对抗疾病,所以不会去排斥、侵犯传统医学的专业并抢其饭碗,其主要针对亚临床(无疾病症状)患者、亚健康患者和健康人群,阻止疾病的发生,使其少吃药,少受痛苦。李兆麟认为,现代医学日益人性化,应着眼于降低疾病风险,减少吃药、住院、这不能吃、那不能做的困扰,而得病后这些一般都避免不了,如糖尿病,等到检测出指标时就已经晚了,疾病一旦形成,就得吃药;如果在这之前通过仪器检测,发现身体的糖化作用太多时就控制,即可保持健康及生活质量了。“因此,关键就在于控制疾病的真正发生,抗衰老正是基于此,在你还健康的时候就看医生,筑起‘安全网’。” 此外,抗衰老在“治病”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抗衰老的“衰”主要是功能衰退,患者不一定是老人,有很多是偏离了“正常”的年轻人,甚至是小孩,通过抗衰老的科学方法,进行功能提升,可以实现“拨乱反正”。

对于抗衰老的方法,只要是安全有效并有科学实证的方法都是可取的,中医当然也是抗衰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兆麟说,中医对抗衰老早有认识,《黄帝内经》中就有抗衰老的精辟论述,《神农本草经》也列有上百种“轻身延年”的抗衰老中药。李兆麟告诉记者,中医药在抗衰老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已有研究证明,中药材黄芪在清除自由基、对抗氧化能力、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和延长细胞寿命方面效果良好,有科学家进行实验后发现黄芪根部萃取后的中医药方能改善端粒长度,有出人意外的抗衰老效果。“但中医的准确检测有一定难度,规范化、普遍应用还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改变观念与成见,采用中医和西医结合。”李兆麟说到。

据李兆麟介绍,抗衰老的方法除了抗衰老功能医学、压力疲劳评量管理、基因环境医学、干细胞应用、中医学等医疗应用,还须执行良好生活型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才能将身心调理至优化。但医学技术各有长处,也都各有盲点。因此,治疗方法要综合化。同时,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也要采取个体化调理,“比如我急需水,那么你给我再好吃的饭也解决不了问题,同理,干细胞的作用好,但不是说一个人休克了,把干细胞打进去就好了。一定要找准患者的需求,要先了解身体的‘数据’,对症调理。”李兆麟如是说。

抗衰老利国利民

常听人说:“病不起!”一朝得病,十年困顿,可想而知,医疗花费往往数目不小。李兆麟告诉记者,几乎每个国家在医疗的支出都相当高,甚至有人戏称医药支出是很多国家的杀手,越讲究福利的国家医疗支出就越高。可见,不但个人病不起,对国家而言,医疗支出也是沉重的负担。如果能够减少生病、减少医疗给付,岂不是利国利民之举?

“抗衰老能够提升人们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支出,国家可拿出更多的钱干其他的事。而且身体好了,能给国家带去更多的财富,所以,抗衰老可以做到利国利民。”李兆麟自豪地说到。

正因为如此,随着科技与医疗的进步,抗衰老、美容、再生医学日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吸引了大量医学人才投身研究。李兆麟说,为了让这个新兴的医学有更健全的发展与进步,他在2008年召集国内外一群在相关领域已取得成就且抱有极大兴趣的医师、专业人员,创立了“台湾抗衰老再生医学会”,旨在为推广抗衰老及相关的预防医学教育,提升民众身心的健康。他说,学会将定期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通过举办一系列研讨会、座谈会、培训课程等,为抗衰老医师及民众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作为学会理事长、抗衰老的权威专家,李兆麟除了在诊所服务病人外,还时常应邀四处讲课,培训医师。据李兆麟介绍,学会有抗衰老医师的教育和培训认证,多次举办抗衰老保健师、美容师等培训,除了学术授课,还有操作培训;另外,他还把抗衰老功能医学带到了大学里,与台湾科技大学和中山医学大学等合作开办学分班,讲抗衰老功能医学,每个礼拜有两个小时的通识课程。“中山医学大学第一次开班,报名一下子报满了,有很多外面的医生也来听课。而在台湾科技大学开设课程今年已迈向第六年,每学期约有上千名学生报名选课,但因教室容纳不下,只能限定一百二十个名额,很多学生就围在过道和教室外面,场面很壮观,我当时特别欣慰。”李兆麟说,抗衰老医学在大学里非常受欢迎,无论是医学领域或非医学领域的学生都有极大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抱怨说从大一到大四都无法“抽到”上课资格。

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抗衰老医学将更能发挥其优势,李兆麟认为,抗衰老市场只会越来越大,可能超过医疗美容。他解释说:“肉毒杆菌一生不会打很多次,也不是打越多越好,市场会有轻微的泡沫化走向;而身体的调理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的,是长期需要的。另外,医学美容的顾客可能是今天去你的诊所,而明天另一个诊所仪器先进、价格更低,顾客就流失了。而作为长期的身体调节,顾客忠诚度较高。因此,抗衰老这个市场不会退化。”

李兆麟说,“抗衰老”不是达官显要及有钱人的专利,未来他将致力“抗衰老”简单化、情趣化、生活化、大众化,让人活得更年轻、生活质量更好。

老年医学内容篇(4)

衰老是人类生命过程中必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当机体生长发育达到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环境稳定性渐次衰减及器官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逐渐下降的过程。皮肤是机体衰老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器官之一,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皮肤会发生退行性变,表现包括:皮肤黏膜无光泽、组织弹性减低、含水量减少、色素斑形成、皮肤变薄、萎缩、起皱等症状。

1 引起皮肤衰老的原因和机理

1.1 引起皮肤衰老的原因

1.1.1 内源性因素①生理性的衰老;②健康状况不佳,人体免疫力降低;③内分泌异常,有严重的内科疾病;④不正确的生活方式;⑤饮食结构不合理;⑥精神抑郁、高度紧张、过度疲劳及焦虑;⑦体内液体缺少。

1.1.2 外源性因素①自然环境中的致衰因子很多,最常见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致衰因子,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有CO、 NO化合物、CO2硫化物、过量的紫外线、各种农药和除草剂等;②缺少预防性皮肤护理或不正确的皮肤护理,使用劣质化妆品等。

1.2 引起皮肤衰老的机理

1.2.1 西医对衰老机理近代比较完善的认识①遗传学说;②体细胞突变学说;③蛋白质合成差错灾难学说;④脂褐素累积学说(即残渣学);⑤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⑥免疫功能下降学说;⑦交联学说;⑧自由基学说。

1.2.2 中医衰老学说中医衰老学说[1]主要有:①先天说;②后天说;③脏腑虚损说;④精、气、神虚衰说;⑤阴阳失调说;⑥邪实说;⑦气运失常说。

1.2.3 中西医结合抗衰老研究[2]是利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发挥传统中医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传统中医疗法在改善自由基代谢、调节免疫、改善神经递质传导和提高 DNA 损伤修复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2 中医美容在延缓衰老方面的优势

2.1 历史悠久,根基深厚远在2 000 多年前,传统中医就建立了初步的衰老与抗衰老的科学体系。传统中医第一部巨著《黄帝内经》就将养生之道的论述“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三篇列于《素问》之卷首,较为系统地阐述和记载了有关延年益寿的理论和实践。当时称抗衰老为“摄生”、“道生”、“养生”和“健身”等,并且十分明确地提出“治未病”,即预防为主和采用综合措施的医学指导思想。

2.2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综合应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精髓,在中医美容中也有所体现,它强调人体的完整性与统一性,重视调整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功能,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内外并治,标本兼顾,综合平衡的整体效应,从而能延缓衰老,充分显现出人体的自然美、健康美与整体美。

2.3 多种有效的中医美容方法中医美容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药美容、针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药膳美容、气功美容、中医养生保健六大类。内服和外用药均是由天然药物组成的复方或单方,经数千数百年的实践检验,对人体的副作用小或无副作用,而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更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危害,所以中医美容法正是国际美容界和爱美者所崇尚并追求的自然美容方法,它避免了化学药物和化妆品对人体的危害,符合人体健康要求。

3 中医美容在抗皮肤老化中的作用

3.1 针灸美容抗衰老针灸在美容医学院中的应用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久(灸)治尤(疣)病等方法[3]。针灸美容是通过针灸的各种方法,刺激经络、腧穴而到调动机体内在因素,调整各脏腑组织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抵御外邪入侵而延缓衰老及治疗损美性疾病的一种美容方法。于氏等[4]采用DDR-PCR技术试图从分子水平说明针刺抗衰老的机。方法:针刺快速老化模型鼠(SAM-P/10)的内关、人中、太冲分析SAM-P/10伴加龄脑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及针刺的作用。研究表明:针刺不仅具有调节作用及穴位特异性,而且可以通过调节作用影响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干扰衰老进程。陆氏等[5]认为针灸总的作用趋势是使低表达的基因水平上调,而使异常高表达的基因水平下调,从而对衰老机体紊乱的分子网络发挥整体调节调节作用,促进基因表达恢复协调,从而延缓衰老进程。灸疗法是传统医学中针灸学重要部分,古代医家认为艾灸不仅可以益寿延年,而且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高氏等[6]研究采用D-半乳糖造成的亚急性衰老模型,选取督脉“大椎”“命门”“百会”穴,以非经非穴部位作对照,研究艾灸督脉穴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为针灸临床提供依据,结论:艾久督脉穴可延缓免疫器官的萎缩,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3.2 中医美容抗衰老中药美容是通过中药的内服或外用来治疗损美性疾病或养护肌肤的一种美容方法。由于不断深入地研究,使许多美容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从而更加促进了有关美容中药的挖掘和发展,使之科学一体化。丹参及川芎均可降低老年大鼠血清 MDA 的含量,增强老化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6]。补肾益精方(仙灵脾、何首乌、肉苁蓉、骨碎补等)能明显延缓老龄大鼠的脑衰老,提高 M 受体结合容量,抑制脑胆碱酯酶的活性[7],从而说明补肾、健脾益气方药通过提高脑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的数量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3.3 推拿按摩美容抗衰老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各种特定的动作(手法)用于肌表,以调整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和美容目的一种手法。它具有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温经通络、宣通气血和调和营卫的作用,从而使机体内气、血、津、液得以正常运行,所有这些对于保持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药膳美容抗衰老药膳美容法是在食物中加入中药或利用食物本身的药性制成食品通过日常饮膳达到对损美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和强身健体、抗衰延年、驻颜悦色的美容作用。只要平时注意饮食均衡,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能够根据机体的生理需求,根据谷肉果蔬的四气五味,科学有序地安排食膳,就可以延缓衰老,使人身体强劲,容颜靓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卷,记载了很多日常食物,其中很多具美容作用,如“樱桃,味甘平,……令人好颜色”,“瓜子,味甘平,令人光泽好颜色……久服轻身耐老。”其弟子孟洗所著《食疗本草》,更不乏有美容作用的食物,该书为后世药膳美容法提供了依据。

3.5 气功美容抗衰老气功是一种通过姿势、呼吸、心神的调练,来达到培育真气、保健强身、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自我整体修炼的方法。气功美容则是通过练气功而达到祛疾、抗衰、驻颜的美容方法,是中医美容的独特方法之一。大量实践证明,气功美容有奇效。古医书亦有记载,如《千金要方》中记有“……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云气达于气海……则身体悦泽,而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3.6 中医养生美容抗衰老中医养生内容丰富,通过顺从四时,适应寒暑;谨慎起居,均衡劳逸;和缓情志,畅舒胸怀;合理膳食,动练静养等方法,从而到达强健身体,抗衰养颜驻容。

4 总结

中医美容独具特色,如今世界正处在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中,中医美容更显示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应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理论方法进一步加强中医美容抗衰老作用机理研究,同时开展中医美容抗衰老的现代仪器开发研究,发挥祖国医学优势为现代人类健康服务。愿中医美容走向世界,为人类青春永驻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成.中国针灸美容抗衰老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8.

[2] 张 悦,王丽敏,韩银淑.中西医结合抗衰老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报,2000,21 (3):333.

[3] 戴国华,张 彤,王秀英.针灸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中国针灸,2000,19(5):315.

[4] 韩 煜.针刺改善老年人虚证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3,13(3):31.

老年医学内容篇(5)

临床见习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是医学生迈入临床的第一步,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从业兴趣,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下一步的实习和进入临床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2]。因此,如何深化临床教学改革,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是提高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质量的保证。我院从2008年起对04级、05级、06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三个年级的见习同学,以“PDCA循环”管理方法为理论依据,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运用到医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 PDCA在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管理中的实施

1 教学管理计划(P)

1.1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每届学生来我院进行临床见习轮转前,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即科教部)都会与医学院分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年级老师进行详细的沟通,沟通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状况、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特长爱好等。通过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在日后的临床教学管理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1.2 师资培训

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责任心。总之,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们。我院采取科室主任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原则,择优上岗,其中负责科室临床带教工作的老师称之为科室学业指导老师,他的职责:全面、具体负责本专业临床轮转见、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指导、配合医疗小组的带教工作,查漏补缺,确保带教质量。

科教部每年定期(每半年)为学业指导老师举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责介绍、如何上好各类课程(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课、中班病例讨论课)、学生的考核和学业指导老师的考核等。除此之外,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组织教学秘书对新上任的学业指导老师进行听课评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医院每年会在全院范围磷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定期送去国外知名医学院(如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交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锻炼临床教师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临床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医学院的留学生教学做好师资储备。

1.3 制订教学计划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见习指南要求,各教研室制订详细的轮转安排,内容包括:理论授课、临床轮转见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课、PBL、临床思维和技能训练课、操作培训、自学等。临床理论授课自每第四学年下半年开始至第五学年上半年。课程内容为临床各系统的部论和重点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其他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各科理论课程穿插进行。第四年学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临床轮转,包括内科、外科、妇儿三组轮转,每轮共15周,其中最后一周为考核周。

临床见习的考核包括出科考核、出轮考核和临床能力综合考核,后两种考核均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

2 教学管理实施(D)

2.1 岗前培训

医院科教科在见习同学进临床轮转前一周安排了一个岗前培训。具体内容包括:(1)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和医学相关的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2)介绍医院概况及各项规章制度,使见习生尽快熟悉环境,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服从管理;(3)具体介绍轮转见习的目的、具体要求、内容安排、考核和成绩评定,重点强调学生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主动学习和自学的重要性;(4)指导学生如何开展中班病例讨论课、PBL讨论课等课程;(5)指导学生如何开展问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常见疾病的诊治;(6)另一重要专题是邀请上一级优秀见习学生来介绍“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见习生?”,新见习同学对此专题反响特别好,因为大家同为见习生,来分享师兄/姐的亲身经历,对新见习同学更具有启发。

2.2 落实教学任务

见习同学进科后,学业指导老师负责该科的科室介绍和教学安排。科室介绍内容包括本学科概况、特点、知识和技能重点、人员结构、科室工作制度等,让初次进科的同学对本专业和科室有个感性认识,为之后的轮转垫定一定的基础。之后,学业指导老师再将见习同学分入各医疗组,指定医疗组中固定老师进行“一带一”带教。学生作为医疗小组中的一员,直接参与管理病人,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集病史、汇报病情、体格检查、书写病例和无创伤性临床技能训练。Clerkship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强调在管理病人过程中,不断地锻炼学生的人际交流和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2.3 阶段目标学习

结合教学大纲和临床工作需要,制订见习轮转18个科室(每个学科一张)的见习要求。将在本科室临床轮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双面打印到一张卡片上(双面塑封,大小适宜放入白大褂的口袋),作为学生平时自查的依据,同时也可作为出科考核的要求。

3 教学管理检查(C)

3.1 注重平时考核

在学生轮转期间,学业指导老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例书写、辅助检查、临床操作等项目,实行背靠背的打分机制。如遇合适病例人的话,会在征求病人同意的前提下,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尽量多给学生进行一些操作机会。通过操作,老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内、外科等教研室老师定期深入病房,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及科室带教情况。

3.2 阶段(出轮)考核

医学院已建立临床试题库,在大内/外科轮转结束时举行一个统一的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能力考核目前是由各家医院自行组织,根据医学院要求的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每次考核结束后,各教研室及时将考核结果及存在的不足反馈给各位带教老师,方便他们在以后的带教中不断地进行改进,以真正在达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目的。

3.3 综合考核

临床见习轮转结束后的临床综合考核由医学院组织,统一安排。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试。理论考核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精神、神经等见习的所有学科,临床技能考核包括内、外、妇、儿四个学科,考核内容包括SP病人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单读片和临床操作四项。

3.4 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满意度调查

在每一轮最后一周理论考核前,医院科教部请学生对带教老师(包括学业指导老师和医疗组的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作一个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带教态度、带教精力投入、临床带教质量、各类理论课程的组织及授课质量、与学生的沟通及出科考核组织及实施质量。科教科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根据情况予以院内网上进行通报和发扬。

4 教学管理处理(A)

总结处理是对以上3个阶段进行总结,同时也贯穿于3个阶段中。每周临床带教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对教学工作、见习情况进行小结,出科前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采取相关措施调整教学安排,不断改进;同时把学生评价作为改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抓手,科教科/教研室会根据得到的信息,定期修正计划,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临床教师并提出整改措施,希望借此不断地改进临床带教质量,就这样一轮又一轮地改进,达到不断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的目的。

二 结果

1 PDCA循环法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通过应用PDCA教学管理,不仅夯实了医学生的基本理论、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操作能力,而且锻炼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时同时见习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人文关怀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PDCA教学管理吸引见习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的热情。PDCA循环可以使原本一成不变的教学计划,针对反馈的结果进行不断调整,做到取长补短、查漏补缺的功效,最后达到提高整体临床教学质量的目的。

2 PDCA循环法提高了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

临床教师参与临床带教,一方面促使带教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了带教老师的自主学习。学生出轮前对带教老师背靠背的评价机制促也使带教老师认真备课、认真授课,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教师的综合素质。

3 PDCA循环法规范了临床教学管理

PDCA教学管理要求各个环节设计科学、落实到位,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整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质量改进过程有效地规范了临床教学管理。

三 讨论

PDCA循环又称其为“戴明环”或“戴明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保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基本管理方式[3,4]。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国内有文献对医学生临床见习教育的培训方法、形式、内容等进行探讨,但运用PDCA循环于医学生临床见习教育管理项目研究很少[5]。

几年来,我院科教部应用PDCA循环原理,对临床见习带教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管理,既较圆满地完成了临床教学任务,又较好地完成了医院临床工作,同时又保证了病人安全。实践证明,PDCA应用有利于改变以往只凭经验带教的传统做法,使带教更有方向,学习更有目标,带教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促进教学相长。在教学管理上,也进一步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行为,同时促使教学质与量的提高,达到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并通过循环的规则不断发现新问题,制订新计划,沿着PDCA管理循环将我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

参 考 文 献

[1] 陆定,袁方,厉有名等.加强临床见习教学改革 提高临床带教质量-大学附属医院推行见习医生制(Clership)改革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2):10-11,27.

[2] 陆海燕.浅谈临床见习带教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841-842.

老年医学内容篇(6)

【关键词】老年护理 教育需求 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全球老年人口的1/5[1] 。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加剧,2009年沪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23.4%,65岁以上人口占17.1%,高于国际公认的老龄化标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年龄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2]。因此,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徐汇区5家老年护理医院中护理人员的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为推进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上海市5所老年护理医院32名护理人员。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问卷有效率100%。

1.3 调查内容

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结合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护士一般资料、教育现状、教育需求。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所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α值取0.05作为检验水准,P值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32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6.8±10.7)岁,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59岁。职称:护士7人(21.9%),护师16人(50%),主管护师 9人(28.1%)。学历:中专12人(37.5%),大专15人(46.9%),本科5人(15.6%)。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年限:1-25年。

2.2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2.2.1 在校教育情况:81.5%的调查对象在校期间学习过老年护理课程(包括职后学历教育),其中23.1%的是通过自学考试,76.9%的是参加函授或夜大。她们普遍认为在校教育对掌握老年护理知识理论及操作技能有帮助,但由于缺少实践的时间,因而知识理解不全面,掌握不牢固。

2.2.2 岗位培训:68.8%的调查对象曾参加过岗位培训,其中77.3%的人员参加过区级及以上的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认为通过培训,对掌握老年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老年护理专业操作技能有帮助,对培训的内容、方法均表示满意。但63.6%的人员认为培训时间太短,课程内容太多,针对性不强。

2.3 老年护理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需求

表1显示了老年护理医院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中96.9%的人员认为对老年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很有必要。其中,对心理护理的相关理论和技巧有100%表示需要,对老年护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有96.9%的人员表示需要。93.8%的人员认为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是为了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的需要,96.9%的人员愿意参加老年护理知识培训,并希望通过培训方式获取更多的老年护理知识最新的医疗信息。81.3%的人员希望培训方式是专题讲座。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为了满足时展的需要,学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应重视和加强老年医学教育,尤其是老年护理人才的教育,尽快为社会准备知识层次较高、理论较为系统的老年护理的人才[3]。

3 讨论

3.1 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老龄事业十分关注。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老年护理教育是老年护理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老年护理学陆续被全国多所护理高等院校列为必修课程,部分护理院校正酝酿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护理研究生教育中也设立了老年护理研究方向[4]。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老年护理事业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美国卡罗莱纳洲北方大学护理学院就开设了3年的老年护理课程。2007年,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护理学院与5个老人护理机构进行老年护理教育合作关系的课程研究[5]。

3.2 老年护理知识在校学历教育需得到重视

老年护理教育包括在校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两方面,而当今在校学习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只在临床护理专业中开设了几十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6]。本调查中,老年护理在校学历教育中接受过老年护理教育的占9.4%,毕业后参加继续教育接受过老年护理培训的占84.4%,其中62.5%是护理专业函授(夜大),她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建议在校学历教育中进一步重视老年护理知识的教育,老年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国内外经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加大老年护理师资培训,推进老年护理继续教育,加强我国护理人员老年护理能力的培养。

3.3 老年护理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关于老年护理在岗位培训方面,本调查中,68.8%的调查对象曾参加过岗位培训,但岗位培训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岗位培训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是被调查者认为岗位培训次数太少,培训时间太短,而且方式单调,内容有限。随着老年护理工作的深入普及,护理人员认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满足老年护理工作的需求。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对岗位培训的次数有更多需求,96.9%的调查对象希望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而且希望培训形式多样化,如进行专题讲座后,组织参观学习、提供实践的机会等;希望培训内容增加心理护理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与方法、老年护理的科研方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相关理论、方法等技能。因此,在老年护理教育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制订出系统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及不同专题内容的岗位培训,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老年护理水平的目的。

4 结论

为保证和提高老年护理服务的质量,满足老年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加速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求。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老年护理的发展中,应重视在校学历教育,并有一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在岗位培训方面,应注重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保证老年护理的工作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杨杏英.新形势下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护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11):830-831.

[2]徐汇区居民健康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健康报告[R],2010,20.

[3]张雪霞,朱丹.北京地区养老院服务和管理现状[J].护理研究,2006,20(8):1985-1986.

老年医学内容篇(7)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28-03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科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随着干休所老干部群体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临终关怀的任务是使老干部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期内,在充满人间温暖的氛围中安详而平和、舒适而有尊严、无憾无怨地离开人世。干休所医护人员接触临终老干部患者的机会最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直接影响着临终关怀的质量和发展。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提供依据。现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次调查对象为干休所在职医务人员,其中医师120名,护理人员80名。男性76名,女性124名;年龄最小22岁,最大56岁,平均31岁。大学本科128名,专科65名,中专7名。高级职称40名,中级职称82名,初级职称78名。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20年以上24名,10~20年81名,5~10年52名,5年以下43名。

1.2 调查内容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对临终关怀知识的认知、对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希望加强学习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等。为了更清楚地反应调查对象的态度强弱程度,部分试题采用利克特式量表的五级记分方法,对正向问题记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确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对负向问题反向记分。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及知识需求参照其态度情况进行5级记分。

1.3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由笔者亲自发放,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做引导回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数资料数据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见表1。

2.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情况

对于临终关怀的对象,66名干休所医务人员认为是患者,占33.0%,134名医务人员认为应包括患者及家属,占67.0%。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概念、宗旨和内容的认知情况见表2。

2.3 临终关怀行为特征

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多比较积极,能最大限度为患者创造良好医疗环境;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心理;积极控制不适症状,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选择适宜时机告知患者及家属真实病情;并积极对患者家属试试临终关怀。该组内容努力控制疾病疼痛得分最高(4.12±0.64);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得分最低(3.32±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

加强临终关怀知识教育是提高临终关怀认知水平的重要环节。调查中有58.3%的医务人员表示需进一步加强有关临终关怀知识培训,重点是对患者及亲属生命伦理教育及不良心理安抚技巧,与亲属关怀知识及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学科,而医务人员处于临终关怀的最前沿,是临终关怀工作的主体,其知识认知与态度行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

3.1 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

该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说明学校对临终关怀教育缺失。这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①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较晚,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成立首家临终关怀机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余年时间,我国20~21世纪初毕业的医学生,基本未涉及临终关怀知识内容。②目前即使医学院校涉及此项内容,也多以讲座形式,并未列于必修课程。彭琰等[4]于2007年9月,对全国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教育工作者发送自拟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有临终关怀教育的大学为12所,开设必修课的仅有7所。军队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临终关怀的对象,在战争环境下,以士兵个体为主,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关注的对象方包括患者家属[5],均未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列为教育内容。目前,总后卫生部委托各军医大学专门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开设的全科医师轮训班,较为系统的介绍临终关怀的发展史、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临终期相关症状控制、心理援助、死亡教育等,是干休所医务人员获取临终关怀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医学院校临终关怀系统知识的教育,是保证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状况

该调查显示,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内容、宗旨完全了解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分别为49.0%、48.5%、44.0%,均明显高于郭辉等14.7%、9.6%、6.6%[3]的调查结果。这与3方面的因素有关:①郭辉等与本文调查时间相隔数年,在这数年中,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6]。②2010年,由总政干部部和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发《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把对老干部临终关怀作为医疗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情况作为评先创优的必要条件,并提出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老干部的关怀,无疑也是对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的一个极大推动[7]。③干休所离休老干部年龄均在80岁以上,普遍进入“两高期”,每年都面临着老干部的离世,临终关怀已成为干休所一项常态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目前干休所临终关怀服务,已达到“4赢”的目标:即“患者赢”,老干部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善终;“家属赢”,因生死两相安而使家属顺利度过哀伤期;“卫生所赢”,圆满完成了最终的医疗使命;“国家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8]。

3.3 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

该调查显示,作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是积极的,正向的,他们对老干部的临终需求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医疗实践中面对临终患者多积极进行症状控制和心理援助,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权利和尊严,让临终患者安详、无憾地到达生命终点。但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服务,它对从事这一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尚的医德,有同情心、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能对患者及家属突发事件进行适当的处理,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护技能[9]。该调查中,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行为特征中最为重视的内容依次为:努力控制疾病疼痛,积极开展死亡宣教,关怀患者亲属,创造良好医疗环境,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时间越长,对老干部临终关怀的积极性就越高,掌握临终关怀的技能就越娴熟。

3.4 临终关怀知识需求

该调查显示,58.3%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希望更加系统的学习有关死亡及临终患者的医护技术,重点是生命伦理教育与心理安抚技巧,而亲属关怀知识与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对不很迫切,这与前者学科相对较新,而后者与日常医疗保健工作紧密相连有关。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医疗关怀服务,它集医学、护理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于一体,是在医学不能最终解决病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进而从精神和心理上去关心和安抚每一个病人,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存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从而以正确态度面对死亡[10]。国内有关资料显示,41.1%的医院提供的临终关怀重点是疼痛控制,而心理服务比重仅为35.1%[11]。《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中明确要求“重视临终关怀工作,掌握临终关怀知识、理念与方法技巧”。虽然军队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的临终关怀技能培训,但干休所作为一线医疗机构,老干部临终关怀需求日趋增加,应采取多种形式,自行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临终关怀生命伦理及心理安抚知识与技巧,按照《干休所工作条例》要求,积极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为老干部提供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12]。

通过对我区部分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服务认知度及行为的调查,证明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积极的,行为是自觉地,但要加强低资历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成为自觉行动。同时干休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医务人员普遍接受临终关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临终医护观,主动为临终老干部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奉献爱心,让临终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达到生命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姜学革,杨晶,夏文俊.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406-1407.

[2] 秦根生,孙红娟,刘勇,等.在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63-64.

[3] 郭辉,李小惠,范爱飞,等.某院肿瘤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9-11.

[4] 彭琰,张杰,王治仁,等.医科院校临终关怀教育初步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3):286-287.

[5] 顾珊,常运立,杜萍,等.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50-751.

[6] 尚巧玲.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65-66.

[7] 郭雨禾.干休所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管理[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3):263-264.

[8] 李萍,张梦梓,吴荣彬.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人民军医,2011,54(8):655-656.

[9] 杨晶,杨萍,刘玉春.老年病房护士对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4,19(9):14-16.

[10] 杨莉,刘慧.临终关怀与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56.

老年医学内容篇(8)

预祝《中老年保健》无论在办刊思路、内容特色、市场开发等方面,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把刊物办成中老年人进入金秋年代离不开的顾问、挚友。

《中老年保健》杂志创刊20周年庆祝会在京举行

老年医学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 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 老年药膳的推广

3.1 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 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 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 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 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 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 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 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 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 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 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 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 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 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 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老年医学内容篇(10)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62

特需医疗服务从被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只经历了20余年。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都存在大量的空白。卫生部门一直未对其做出详细的解释,仅在1995年江苏省镇江市出台的《特需医疗服务暂行管理办法》中,将特需医疗服务定义为具有一定条件的医疗单位在保证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前提下,为满足部分高收入人群对医疗保健高层次的特殊需要而提供的多样化、高层次的全程医疗保健优质服务。

“特需医疗服务”并非舶来品。国内的学者对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义各执己见,在此列举几种代表性观点。杨苏华等认为:一种有偿医疗服务形式,是为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或阶层提供的相对高赋值的医疗服务,目的是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亚萍认为:是在现有医学条件下,发挥医疗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级别、特点、需要和方式的医疗服务的总称。于登瀛等认为:医疗服务可以分成基本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是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的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它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区别仅限于服务的数量和内容而不是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上。

对比分析前者对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义,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的界限划分模糊,这也是问题核心。由于界限模糊,导致特需医疗服务资源对基本医疗服务资源的侵占,从而引起了“医疗不公”、“看病贵”等问题;(2)在定义“特需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以往的定义都是描述性表述,限制了定义的发展。

所以笔者将根据定义界定原则和定义的内涵、外延,尝试全面地重新阐释特需医疗服务。

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最大的特点:公立医院兴办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设立了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甚至有一些大型公立医院还建立“院中院”、实行“一院两制”来创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更高层次、更多形式的医疗服务需求,但同时造成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特需医疗服务的逐利性,医院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特需医疗服务中,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违背了公立医院的本质;医务人员诱导患者使其被迫接受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特需医疗服务收入利益分配中,分配不均引发的医院人事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对特需医疗服务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果简单的将医疗服务划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仍然容易混淆两者。我们要明确特需医疗服务是对现有的医疗服务的补充,在原先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划分基础上,结合医疗服务三个层次的内涵,即核心服务、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将特需医疗服务补充到这个体系中。所以笔者提出如图1的划分体系。

从医疗服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可划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其中基本医疗服务是指按国家规定的基本临床诊疗项目和用药目录,向全民提供的与疾病诊疗有直接关系的临床医疗和护理服务以及医院相关设施,必须由国家保证其公平性、可及性;非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向患者提供了超出国家规定的临床诊断项目和用药目录,向部分人群提供的与疾病诊疗有直接关系的临床医疗和护理服务以及医院相关设施,一般需自费或由补充的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代付。

两者相同的部分在核心服务层面,都是提供疾病诊疗和临床医疗及护理;两者的不同主要在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上。特需医疗服务就是对形式和辅助服务的一种补充,并且同样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出发,基本医疗服务与非基本医疗服务都包含“标准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标准医疗服务即在提供服务过程普通采用的要求标准,是在每一次相同的服务项目中都必须达到;特需医疗服务则根据患者自己的情况需求,可选择的服务要求项目。

2 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

找准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位后,还需对其概念的解释搭建框架,确定其内涵和外延,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2.1 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原则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用什么原则来界定特需医疗服务,这是概念研究的一个基点。目前,国内对于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基本是从单一的角度,笔者则从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1.1 经济性

特需医疗服务应当能与国家及本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群众收入水平相适应。特需医疗服务是对医疗服务的一种补充,对于部分有较高医疗服务需求,并愿意承担较高价格的人群适用。它理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优质优价”来鼓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但一定不能有“低质低价”的反效应,要明确特需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优质服务。

2.1.2 差异性和可及性

基本医疗服务是强调全民享有,体现公益性。特需医疗服务虽然不是全民享有,但其差异性主要是体现在需求上的差异,而不是患者经济上的差异。基本医疗服务中也存在有特殊需求的时候,如孤寡重症患者,也应享有全程陪护的特需医疗服务。

特需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本应该根据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不断的向前变化,过去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可能是未来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为全民都应享有。

2.1.3 医学有效性

特需医疗服务项目是在服务内容上的提升而创造额外的价值的,其服务内容创造过程必须是能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诊疗效果和舒适的诊疗过程。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费用收入,只是设立费用高而无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每一条原则都是界定特殊医疗服务的必要条件,只有同时满足时,才能成为界定特殊医疗服务的充分必要条件。

2.2 特需医疗服务的内涵

特需医疗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支付方式。

特需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过去主要由公立医院承担,但如今随着国家鼓励社会办医,更多的民营性医疗机构开始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例如外资独资的上海阿特蒙医院、中外合资的北京和睦家。

在服务内容方面,特需医疗服务在保证核心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内容的丰富。通过提供便捷快速就医通道、改善诊室病房环境、人性化全程陪护等措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服务对象方面,特需医疗服务的目标人群越来越多,原先主要是以具有高端化服务需求及较高支付能力的境内外籍人士为服务对象。而如今像温馨产房、美容整形的发展,特需医疗服务的目标人群也在逐步扩大。

在支付方面,由于特需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有很大的延伸,所以产生的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基本医疗保险是无法支付该部分的费用,大多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或者自费的方式进行支付。

综上所述,笔者对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义归结为:特需医疗服务是对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一种补充形式,是在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上满足患者的个性化要求、提高舒适度、帮助更好恢复达到诊疗效果的特殊服务,并且需要患者通过自付或者非基本医疗保险代付的方式承担对应的医疗服务费用。

2.3 特需医疗服务的外延

何谓特需医疗服务的外延?围绕内涵,符合这些特征的具体发展形式就是特需医疗服务的外延。

特约专家门诊、点名手术、特需病房等服务项目,都是发展较成熟的特需医疗服务形式,不再赘述。在此,笔者对近期较为新颖的服务形式进行介绍。

2.3.1 新型养老模式

按照老龄化社会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12亿,占总人口15.5%。老年人口比重快速增加,导致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养老方式有家庭养老、以房养老、社保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但在家庭功能弱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养老、以房养老都呈现出巨大的弊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数据表明,中国公立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占总的老龄人口不到2%。在此情况下,有学者提出让公立医院承担养老任务,可同时解决老年人疾病治疗、健康保健问题。但仅依靠公立医院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养老服务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社区老年中心结合社区医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健康检查、慢性疾病管理、上门问诊、生活陪伴等服务形式。充分发挥了特需医疗服务形式服务、辅助服务内涵。

2.3.2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随着“十三五”规划意见的出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至国家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诊断治疗疾病,而上升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一时,医院大力开发健康体检部门。但不难发现,这些“健康管理”仅有体检一项内容,然而为此很多公立医院却成立独立的健康体检部门,配备高端的检查设备和专家级的医护人员。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种配置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也是对资源的浪费。而公立医院防治不分,也使得医院功能定位更加不明确,影响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并且国家医疗保障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在生病之后才能使用,所以特需医疗服务结合社会资本承担健康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静,贺黎明,晏嵘,等.患者对上海地区特需医疗服务的认知和需求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2):1771-1774.

[2]杨苏华,叶勇,司晋红.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的商榷[J].实用医药杂志,2005,(01):94-95.

[3]包亚萍.论特需医疗服务的功能开发与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1,(08):17-18.

[4]于登瀛,史东光.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与质疑[J].中国卫生经济,1997,(05):9-10.

上一篇: 财务管理与会计 下一篇: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