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27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1)

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三)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制度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四、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二)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三)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五、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注意事项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2)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分子,具备文化所特有的相关属性。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即是在高校现有的校园环境里,全体师生员工在与体育相关的学习、教育、比赛、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体育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狭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以校园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创造出的体育精神、体育氛围和体育力量。

1.2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

参照文化的构成划分,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有以下三部分构成。首先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指的是具有高校印记、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体育精神、体育信念、体育价值观等。体育精神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让体育文化建设迸发激情与能力的内在动力。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展现。其次是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所制定与实施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竞赛规则、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方法等。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规范高校师生体育活动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最后是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指的是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器械器材、体育象征性建筑等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载体,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上三者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文化这个有机整体,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灵魂;体育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保证;体育物质文化处于最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石。

2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2.1高校体育意识不够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考分为大的思想始终占据着高校师生的脑海中,而体育育人的口号则被抛之脑后。这种狭隘的认识往往让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校体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存在着对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片面认识,仅将其理解为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形式而会草草敷衍了事。高校战略层的局限性认识就会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大打折扣,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更是难以得到重视与提高。

2.2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对长远的规划定位模糊不清。建设缺乏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够规范。高校体育相关部门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与思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够科学合理。此外,我国高校在推动校园体育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进度明显放缓。

2.3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受传统观念与现实原因的较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投入较为匮乏,进而导致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招生扩大后,学生数与体育设施的比例正逐年扩大,有限的校园体育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学生体育需求日趋扩大,亦为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3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3.1增强高校体育意识

高校战略决策者应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全面理解与领会,将其真正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让体育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拼版。高校管理者还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看法,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此外,还应通过各项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转变,才能让高校体育意识深入人心。

3.2完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部门应积极配合校战略层,制定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还应针对高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提出21世纪高校师生体育锻炼大纲,建立健全高校各项体育管理制度与方案,完善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数据库。此外,还可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加以吸收消化,研究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3加大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应将相关体育设施的规划纳入到学校的长远规划中去,根据学校实际人员数量,科学计算出体育建设专项经费,并划拨使用。相关体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环境,保障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3)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形式充实了师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校园内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产生了质和量的巨大变化,也对体育在校园中的开展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伴随着全民健身的浪潮,社会上出现了普及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大学校园,其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探索。体育舞蹈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它将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增添新的内容和注入新的活力。

1.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师生员工在校园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根据要素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可分成意识、行为和物质三类文化,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特点、相互关系,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熏陶、健身怡情两大功能,并提出了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高校体育意识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三大类。

2.体育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体育舞蹈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世界地域、民族风情、文化素质的不同,各舞种起源于西方不同国家的民间舞。但同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不断地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流传过程中,舞姿、舞步逐渐得到发展、丰富和提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交谊舞。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交谊舞与拉美当地豪放、洒脱的黑人文化相碰撞从而产生了拉丁舞。直到上世纪20年代,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将流行于各国知名的舞步和舞姿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才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规范的两大类舞蹈:摩登舞和拉丁舞,即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体育舞蹈。30年代,交谊舞开始传入我国的上海、沈阳、天津、广州等城市。在期间,交际舞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舞蹈活动逐渐开展起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体育舞蹈精英相继来华表演和授课,致使我国体育舞蹈蔚然成风。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成立。1987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标志着体育舞蹈从此进入奥林匹克的大家庭。2000年悉尼奥运会闭幕式上进行了体育舞蹈的表演,为体育舞蹈的开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近三十年时间里,体育舞蹈发展迅速,已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3.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需要体育舞蹈。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形为等),是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也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是对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并用这种精神去表达人的个性和情感,使人们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教育,树立起荣誉感、责任感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体育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青年学生富有青春的活力和想象力,朝气蓬勃,他们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要营造一个活跃、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其养成锻炼习惯。终身受益,而昔日的体育活动项目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具有新时代、新内容、新气息的体育活动形式。而体育舞蹈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坐的一种高雅活动,这正迎合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文化的需求。在体育舞蹈的活动中,能使学生忘掉学习和生活的烦恼,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的目的。

4.体育舞蹈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丰富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体育舞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显示出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中的重要位置,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体育舞蹈丰富的内容和精神改变了健身运动多年来千孔一面的传统模式。由于体育舞蹈舞种较多,风格各异,练习者可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舞蹈作为活动内容充实到自我锻炼中去,不仅可以激发自身的锻炼热情,又可以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活跃气氛。学生们在欢快、轻松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这和谐的气氛也有效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了友谊和情感的交流,丰富和充实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展示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4.2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舞蹈的摩登舞套路动作中,讲究升降与摆荡,倾斜与反身:拉丁舞要求腰、胯前后左右的摆动。这些动作都很好的活动了髋、膝、踝等关节,而且大大增加了常使人们忽视的腹腔运动,塑造了大学生日臻完美的体形。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心率在110次/min以下,机体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显著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心率增加至160~170次/min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在各舞种活动中,华尔兹平均心率为l42.8次/main,探戈舞平均心率为142.6次/min,恰恰舞平均心率为145 2次/min,牛仔舞平均心率为172.8次/min,所以说体育舞蹈有明显的健身效果。

4.3 满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席勒说:“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客观需求。大学生对追求健美的体格、优美端庄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

非常重视。而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是随着乐曲的节奏变化,通过身体各关节、各肌肉群的协调活动,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舞步与姿态,并通过身体的各种形体动作与表情变化,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舞者活动于美的海洋中。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通过群体的位置配合、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体育舞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5.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的教育思想,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5.2 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课是对学牛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许多体育院校和一些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已把体育舞蹈列入选修课内容,并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课中开设此课并不普及。高校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鉴别、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而且高校有开展这项运动的良好条件。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以及较好的物质条件保证,例如场馆、音响设备等等。体育舞蹈既有运动性又有艺术性,显示出其在校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5.3 组建业余训练队。高校可以在业余时间组建体育舞蹈训练队,面向全体学生,吸收爱好该项活动的大学生参加。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舞蹈练习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出一批该项运动的骨干,对学校体育舞蹈活动的普及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推动作用,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4)

2太极拳选项的开设对高职类院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1太极拳运动扩大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太极拳是一项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哲学、医学、兵法、养生、艺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中的道家理论在注重人的生命的基础之上,通过太极技术动作体系的建立,融入技击思想,表现人们的道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太极拳选项课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太极技术动作,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民族认同感可以归纳为体育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高职类院校学生处于青年阶段,思想价值观不稳定,集体观念较弱,纪律性差,责任感薄弱,这些不足都体现了高职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不强。从国家安全教育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文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可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民族精神的蕴涵。通过开展太极拳选项课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感受,通过内心的体验形成认识、转化行为,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由此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这样会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古代养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2.2太极拳运动丰富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社团活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对太极文化及技术动作的认知、感受,组织太极拳俱乐部的活动开展,让太极拳运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成员培训、太极拳宣传活动、太极拳比赛等加强太极拳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已经将体育社团纳入到其中,使得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方位的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加强锻炼,促进健康。将太极拳运动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融入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中,使社团文化能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真正发展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积极因子。

2.3太极拳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能够增强体质,同时能够愉悦身心、缓解压力。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得中国太极文化重视和谐的思想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建立和谐体育教学课堂,通过太极拳社团文化影响其他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表现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和谐的自我完善的文化,“天人合一、和谐之道、中正之道”是太极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动养生”的思想,注重修炼太极拳静心养气;“以内引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在思想的变化促进外部事物的变化,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这种和谐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2.4太极拳运动促进高职类院校体育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体育物质文化是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太极拳这样的民族体育运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接起来,而太极拳体育文化细化了体育制度文化,太极拳教学在保持体育传统味道的基础上,通过太极拳比赛、社团等形式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保持住中国传统体育的韵味。体育教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将太极拳运动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教学,更能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到感受传统体育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在太极运动中培养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交流。太极拳运动对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51-01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更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这种重技能、忽视人文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无疑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针对于此,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缺失的表现

1、以兴趣、休闲、娱乐为标志的教学内容产生异化。当前,各个高校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有些改革的内容倾向于:一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接受性等因素,来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二是忽视学生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些改革没有体现体育文化的传承,只是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以娱乐、休闲为主,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极具文化特征并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促进作用的运动项目往往被忽视,甚至出现学生不喜欢体育项目就不被安排课程现象。

2、竞技为标志的经典体育文化被逐步的淡化或者缺失。人类的共性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经典文化来传承和体现的,经典文化与现实的差异性就是经典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特征。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更易深刻的感悟到人生更多层次的审美沉淀,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是现代竞技体育固有的特点,也是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思想,更是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目前,许多所谓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将竞技体育的经典文化淡化甚至缺失,更多强调的是只是娱乐、休闲。

3、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体育自身文化研究淡化。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多元化,使得教学内容、形式也层出不穷。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特征之一是把和体育有联系的内容也过多地纳入教学中去,比如,思想、道德、人文、社会等。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往往出现忽视对体育自身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的情况,这就必然导致体育教学中体育自身文化教育不突出、内容广泛没有重点等现象。

二、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传承

1、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体育技能、知识就是学生的体育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精神、体育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改变以前单一的生物体育观教育,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观,从知识、技能、个性、品德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逐步的改变教育理念,从育体向育人的教育理念慢慢过渡,把大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在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上,结合科学的运动实践教学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能力、意志品质等,给大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坚实的基础。人的素养对文化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抑或阻碍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个体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传承体育文化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和创新,使得体育文化时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才能保障学生能够真正的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2、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只有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才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才可以创造出充满文化氛围的体育教学环境,才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习到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强健身体与文化熏陶的双重目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以传授技能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做到体育技能与文化共同进步,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知识的多向交流和教学氛围的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体育文化与技能并重这一特点,注重为学生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总之,现代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文化观念、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不断改革体育教学观念,才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得到变化和提高。

3、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因此,有效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更深刻、完整的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教学、俱乐部、体育社团等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等来实现。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多样化的课程,体育的课外活动形式也一定要做到多元化,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氛围中认识体育,继而传承体育文化。

4、对体育竞赛进行创新。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就要对目前高校中的体育竞赛模式、观念、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将高校的运动会演变为体育节,名称的变革意味着校运会的性质、对象、目标、功能等的根本改变。将高校运动会的模式、内容进行拓展和创新,使得体育竞赛更具文化意味和魅力,从而使学生在筹备和参与运动会的同时更多的了解体育文化。

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培养是体育知识、体育能力、思想意识、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树立运动项目宣传牌、运动项目简介、注意事项、技术要领等来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也可通过体育明星、体育格言来进行体育文化宣传,从各个方面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体育文化的传承打好基础。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6)

随着北京申请2008年奥运成功,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2007年女足世界杯在中国四大城市举行,无疑,未来十年内是中国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于是,如何搭乘体育营销这辆快车就成为中国众多组织的关注要点。联想申请TOP计划成功,中石化签订了中国企业有史以来首次赞助F-1赛事的合同,这些都是中国体育营销史上的里程碑,但中国著名企业对于体育营销的热衷肯定不仅仅于此。其实早在2002年世界杯开始,中国就掀起了一股关注体育营销的热潮,当时的收视大约是120亿人次,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则是将近6亿元,是上一届世界杯的6倍。体育作为营销的一种载体,它延伸的历史实际上很久,可以追索到古罗马的竞技场,但作为现代营销手段,它的运用时间却很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面是馅饼,一面是陷阱,中国体育营销需要冷静思考,全面总结。而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在高校这类组织中的实践与探索应用相对滞后,本文试从体育营销、品牌文化的特点出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高校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希望通过分析,能够找出高校在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播方面的共性问题,以供其他高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参考。这不但在实践层面上,而且在理论层面上,都具有双重的借鉴意义。

一、体育营销与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体育营销的概念与内涵

体育营销是指为一种体育产品生产、定价、促销、渠道等设计和实施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欲望,并达成组织目标。体育营销不但是体育企业和组织最重要的职能,也是很多非体育企业和组织经常采用的战略和方法。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营销活动是体育产业的精髓,也是因为体育产业正在急速成长,而且没有丝毫减速的迹象。

体育营销和传统营销一样,是一个过程,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体育营销管理模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循环过程以及其中的体育营销要素,这对体育企业和参与体育产业的非体育企业的决策层和体育营销人员的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对这一模型的简单解释是:体育营销循环过程始于体育和非体育企业/组织对体育营销使命的设定。这一使命必须与企业或组织的整体战略相一致,相协调。在设定体育营销的使命(目标)的基础上,企业和组织必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研究与分析,即对消费者(Consumer)、竞争者(Competitor)、企业自身(Company)和环境(Climate)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4C研究”。基于“4C研究”所获得的体育市场信息与数据,企业和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体育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并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中,企业和组织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体育营销组合策略,包括产品(Product)策略、价格(Price)策略、渠道(Place)策略和促销(Promotion)策略,即4P组合策略。最后,通过对这一组合战略的实施、管理和评估调整,使企业和组织将自己的体育或非体育产品更有效、更高效地销售给消费者。

在这个体育营销模型中,最为体育和非体育企业所采用、最为大众所熟知也是体育营销最有特色的策略之一是“体育赞助”。组织赞助常见的理由有:组织想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想让公众看到并记住组织的名字,以及合理利用组织现有资源。组织赞助的其他原因还有:为了接触特定的细分市场,为了巩固基础市场,为了将组织跟体育联系在一起,为了作类似“慈善”营销等等。

(二)高校品牌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群体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三个要素:精神、载体和群体。世界有三大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的历史都很悠久,人口都在10亿以上,影响非常深远。另外,文化都需要载体,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群体,没有群体也自然无法形成文化,而且这个群体可以按民族(汉、回、满等)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可以按地区(南方、北方、西北)形成地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下面的亚文化。这些精神、风俗、仪式和群体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从深层到表层的中华文化。

组织文化与品牌文化都脱离不了文化,他们的形式和内容与文化都密切相关。组织文化的塑造分成三个层次:核心理念(精神)、制度与行为(载体)、文化群体(不同职能部门)。品牌文化包括品牌精神、品牌传播(载体)、目标消费者(群体)三个方面。高校的组织文化和品牌文化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一种亚文化现象。一个高校的文化,是这个高校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对于高校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高校的制度和行为,这个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比如,我们发现惠普公司的“惠普科技,成就未来”的品牌内涵即是其企业文化的体现。高校的内部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都不能脱离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要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因此,其核心含义应该是一致的,或者是相通的。二、高校体育营销与品牌文化建设传播探索

由于高校作为组织的一种形态,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相较于企业界红火热闹的体育营销实践,高校成功的案例比较匮乏。但是,中国的众多高校又都有着迅速发展、成就世界名校的憧憬,如何借力体育营销东风,实现组织目标,诸多高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与实践与日俱增。但这些从事了或在犹豫着要不要尝试体育营销的高校却面临同一个困局,如何才能体育营销?如何才能让体育引领品牌美誉度和人才引力的大幅提升?而纵观整个体育营销产业,无论如何风生水起,真正的体育营销理论,能够指导高校作好体育营的理论却是凤毛麟角,鲜有涉及。

通过广泛调查与研究,笔者尝试性提炼出了一套高校体育营销的探索性理论——AIFC。AIFC是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是Affiliation(联系度)、Innovation(创新性)、Focus(聚焦力)、Consistency(持续性)。四个元素相互依存,形成一个闭环,指导高校体育营销的实践。

Affiliation(联系度)是指高校自身情况跟体育运动本身的关联度,这是一个高校做好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找到一个组织与体育的切合点,其营销策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体育营销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智者的游戏,简单的复制别人的成功在体育营销这个大舞台上是不可能赢得喝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营销不是直接的推销实物,而是营销一种回忆,一种联想,一种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情趣。金六福进入白酒市场前三甲利用的就是创新性的体育营销。金六福独辟蹊径,巧妙地祭出“奥运庆功酒”的大旗,渲染“奥运福,金六福”的品牌理念;巧妙地借道奥运实现体育精神和品牌文化的对接。Focus(聚焦力)。系统的整合相关资源是体育营销的主要特征。一个成功的体育营销案例总是由协同动作、相互关联的众多要素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商务活动组合,是营销主体内部和外部要素及企业和消费者诸多要素的集成。从体育营销活动来看,从传统的4P道4C再到4R构成一个纵向系统和价值链;从体育营销活动绩效看,其过程涉及企业、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多种主体的利益,构成了一个从个体效用到社会福利的横向系统和价值体系。

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组织文化的塑造像是婚姻。体育作为一种媒介,却可以很好地将品牌文化与组织文化连接在一起,通过体育营销建设与传播文化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体育营销,可以尽量多地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尽量吸引对方的注意和好感。这种优秀独特的品牌文化气质,会吸引顾客(潜在学生和教师),逐步进入关注期和恋爱期。这时,通过深层次体育营销,进而将高校自身的组织文化予以巧妙传递,可以使内外部顾客对高校的内部文化、外在品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相互的认同与契合,则体育营销的作用就十分圆满了,成功将陌生关系催化成了稳固的婚姻关系。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营销的成败关键,在于对自身文化与品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点滴塑造,对文化理解得越深,越透彻,那么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关键。在“道”这个层面需要的是参悟,而在“术”这个层面需要的是执行和操作,高校的体育营销在此两方面均需要深入研究与勤于实践。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营销的关键在于三点:首先是对自身文化和品牌文化的理解与塑造,其次是对体育营销理念的深究与实践,第三则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相信随着体育营销在国内外的持续发展,中国的高校也必将涌现出更多的类似北大、清华的著名高校品牌。

参考文献:

[1]胡立君.体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2]李世丁,周运锦.贩卖奥运—运动营销攻略守则[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1):13-19.

[3]高力翔,陶于.审视可口可乐的奥运体育赞助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1):29-30.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7)

作者简介:刘勇(1962-),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心理学。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内容广泛、系统开放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城市精神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指出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是人们跨进社会的第一步,它在通过具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培养、展示着人们精神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借助校园强大的辐射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市民人文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城市精神;辐射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8-03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体育文化,即是学校体育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并非某单一的体育文化,而是诸多关联的体育文化成分各要素,如体育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服饰文化、场馆器材文化、竞技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和健康文化等[1]。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

2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然而,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文化便没有生命力。因此,校园文化始终是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相互整合中互相促进、发展的。校园文化以社区文化的形态出现,与社区内的居民在交流中带动着社区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与社会互动中引领着城市文化的提高。

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是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方式。首先,高等学校具有教育、社会两重性。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已具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标准的。造就的是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身心健康,独立而崇高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有特殊的工作能力的人。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与教育相辅相成的环境条件,始终被视为重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导向、开发创造、竞争娱乐、强身健心、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训目标。此外,经过校园文化及校园体育文化洗礼的、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互动和日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必然是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展示。校园体育文化在与社会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相关性内涵

3.1 和谐性内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丹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的体魄,他同心理学的关系与其它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性、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副社会、道德的改良剂”,[2]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写道:“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的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个人独立性,对自己行为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心情、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3]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最高的生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及儒学思想体系中,“和”是个基本范畴。“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既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的美德,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十届三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本质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强调“和谐”思想,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一致,共同发展,实现祖国富强的目的。因此,和谐性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体育文化同样强调和谐性内涵,一方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倡导和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追求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探索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范围内,体育道德精神是学生追求的核心内容,通过修身养性来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顽强毅力和体育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各要素也突出和谐性原则,如:体育服饰文化,运动装及运动休闲装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人们的穿着不仅讲究自身的和谐,也讲究市民着装与城市环境的和谐;体育建筑文化,场馆建筑风格与城市风格的和谐;健康文化,市民(师生)的健身理念与城市休闲广场及运动场馆发展的和谐等。和谐是一种美,是人与城市、动态美与静态美结合的一种境界。

3.2 包容性内涵 凡是优秀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它是开放性、选择性、多元性、融合性的统一。包容性内涵作为城市精神的内涵之一,这是由各个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位置和现代开放程度所决定的,如东北文化板块,雪原、大山与黑土地孕育出粗犷、豪放、胸怀博大的文化人格[4]。而在吴越文化底蕴上的上海,中西交融、移民汇集、商业繁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派文化”,[4]它代表着时尚、先进、博采众长,象征着不断完善和升华的精神。城市一般是该地区的金融、旅游、体育、文化、信息中心,这就决定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中也包含有体育文化成果,如奥运精神、健身理念、场馆风格等。而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的整合又是迅速而高效的,城市的主流文化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经过改革与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和保障了体育传统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性、重要性与效能性,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实现了对体育文化并行不悖乃至于相互协同发展。让传统的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体育文化的繁荣带动城市文明的发展。

3.3 竞争性内涵 竞争是城市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竞争是生存方式,也是发展手段。世界各国都在竞争,在竞争中发展靠竞争达到和谐与平衡。“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就是一种竞争精神,一种用全新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现代意识。这是任何一种现代化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城市品质和精神[4]。竞争同样是体育本质特征之一,充满竞争性的校园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奋发进取性格的沃土。当代社会,人的价值观最突出的进步在于希望表现自己,并在竞争中体现价值。竞赛精神体现了大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追求,以超越自我展现激人向上的拼搏精神。通过大量对体育的参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机体的质量,更改变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无疑,这对于城市文化的升华即城市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促进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它源于社会的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对城市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德精神,职业道德、互助友爱美德等是校园精神中的基础的内容。第二,公民精神,这个层面更多的是从政治和法律及校纪校规上看,如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规则精神,这是现代公民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汇的部分。第三,时代精神,就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海纳百川。如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参与精神,统一规则下的公平竞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以及对裁判、对手、友伴的尊重等都充分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这种人文精神。第四层面是体现校园灵魂的人文精神,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以及有形的物质媒体得以记录、保存、表现、传递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在跨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健身习惯等,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展示着城市市民素质的先进性[5]。

4.1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萨马兰奇坦言:“体育,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这一事实在今天已是不容置疑,随着岁月的流逝,体育更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6]。学校从属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也发挥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为文化具有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体力、智力支持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它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文化辐射和精神重塑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载体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日益发挥着正效作用[10]。如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通过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不断强化,使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相当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等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经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地推动了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2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刺激是独特的无以替代的,譬如,体育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进取责任感等,同时它给予人的刺激点又是全方位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拼搏的、开拓创新的。高校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的地方,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明孕育学校,学校促进文明。高校通过体育文化活动给人的精神刺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协作精神和爱国热情。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素质的体育人群是市民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中蕴含巨大的体育文化能量,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尤其是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将他们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体育精神及体育行为习惯等传播于社会,使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对社会人群的社会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上海体育学院在假期组织了千余名大学生的实践服务团,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人才资源,利用体育学院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以“安全、健康、自律、愉快”为原则,抓住特色,以新颖独特的思路,在学校附近的35个社区开设了25个“爱心夏令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此外,为广泛开展“新青年新生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可爱的上海人”主题活动。又组织了社区健康指导和体育社会指导员进社区,组建了社区健康指导服务团,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培育健康理念,塑造城市精神”为主题的健康宣传活动,开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新风。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下,为校园周边和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构城市(社区)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0]。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影响并带动着社区、城乡乃至社会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的人文底蕴,也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5 建议与对策

1)走开放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文化的互动。在体育文化作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手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重视的当今,学校体育应更积极地与家庭和社会体育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

2)改变以竞技水平为惟一目的运动竞赛活动,着力推进具有终身与娱乐特点的校园(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其内容应突显地方特色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如舞龙舞狮表演、龙舟赛、拔河比赛、腰鼓表演、趣味体育竞赛、体育欣赏讲座、体育知识论坛及板报等。多渠道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群众)投身到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当中去,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导向。

3)更新观念,校、社共建,资源共享。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发校园文化所具备的潜在的人文资源。(1)高校在新建体育场馆时要从长远考虑,要有利于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还应具有美化市容、竞赛、健身、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开展,促进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达到创建都市文明及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和谐发展。(2)社区应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传播体育文化,影响城市人群的体育理念、激发人们的生活激情;并逐步将这一实践活动形成制度化。(3)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打造现代城市精神的物质基础。合理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城市资源及高校特有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旅游、休闲娱乐、野外俱乐部等项目。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舆论、媒介的导向作用,加大力度培养体育消费群体。

4)各级政府要制定并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引进战略动加强城市间文化互动,创建国内、外友好城市,进行体育化和人才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体育科学,2003,(5):33-36.

[2]周学荣.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19―23.

[3]体育词典.[N].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8)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内容广泛、系统开放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城市精神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指出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是人们跨进社会的第一步,它在通过具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培养、展示着人们精神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借助校园强大的辐射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市民人文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城市精神;辐射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8-03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体育文化,即是学校体育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并非某单一的体育文化,而是诸多关联的体育文化成分各要素,如体育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服饰文化、场馆器材文化、竞技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和健康文化等[1]。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

2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然而,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没有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文化便没有生命力。因此,校园文化始终是在与社会主流文化的相互整合中互相促进、发展的。校园文化以社区文化的形态出现,与社区内的居民在交流中带动着社区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与社会互动中引领着城市文化的提高。

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体育文化是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方式。首先,高等学校具有教育、社会两重性。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已具有较高的要求,是高标准的。造就的是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身心健康,独立而崇高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有特殊的工作能力的人。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与教育相辅相成的环境条件,始终被视为重要因素。校园体育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导向、开发创造、竞争娱乐、强身健心、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训目标。此外,经过校园文化及校园体育文化洗礼的、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互动和日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必然是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展示。校园体育文化在与社会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也代表着所在社区的精神面貌,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活力的体现。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相关性内涵

3.1 和谐性内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丹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的体魄,他同心理学的关系与其它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性、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副社会、道德的改良剂”,[2]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写道:“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的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个人独立性,对自己行为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心情、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3]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最高的生存境界,中国古代哲学及儒学思想体系中,“和”是个基本范畴。“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既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的美德,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本质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强调“和谐”思想,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一致,共同发展,实现祖国富强的目的。因此,和谐性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体育文化同样强调和谐性内涵,一方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倡导和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追求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探索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范围内,体育道德精神是学生追求的核心内容,通过修身养性来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顽强毅力和体育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各要素也突出和谐性原则,如:体育服饰文化,运动装及运动休闲装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人们的穿着不仅讲究自身的和谐,也讲究市民着装与城市环境的和谐;体育建筑文化,场馆建筑风格与城市风格的和谐;健康文化,市民(师生)的健身理念与城市休闲广场及运动场馆发展的和谐等。和谐是一种美,是人与城市、动态美与静态美结合的一种境界。

3.2 包容性内涵 凡是优秀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它是开放性、选择性、多元性、融合性的统一。包容性内涵作为城市精神的内涵之一,这是由各个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地理位置和现代开放程度所决定的,如东北文化板块,雪原、大山与黑土地孕育出粗犷、豪放、胸怀博大的文化人格[4]。而在吴越文化底蕴上的上海,中西交融、移民汇集、商业繁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海派文化”,[4]它代表着时尚、先进、博采众长,象征着不断完善和升华的精神。城市一般是该地区的金融、旅游、体育、文化、信息中心,这就决定了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其中也包含有体育文化成果,如奥运精神、健身理念、场馆风格等。而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主流文化的整合又是迅速而高效的,城市的主流文化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经过改革与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和保障了体育传统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性、重要性与效能性,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实现了对体育文化并行不悖乃至于相互协同发展。让传统的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体育文化的繁荣带动城市文明的发展。

3.3 竞争性内涵 竞争是城市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竞争是生存方式,也是发展手段。世界各国都在竞争,在竞争中发展靠竞争达到和谐与平衡。“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就是一种竞争精神,一种用全新方式求生存、求发展的现代意识。这是任何一种现代化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城市品质和精神[4]。竞争同样是体育本质特征之一,充满竞争性的校园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奋发进取性格的沃土。当代社会,人的价值观最突出的进步在于希望表现自己,并在竞争中体现价值。竞赛精神体现了大学生对这一价值观的追求,以超越自我展现激人向上的拼搏精神。通过大量对体育的参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机体的质量,更改变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无疑,这对于城市文化的升华即城市精神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的促进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它源于社会的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对城市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德精神,职业道德、互助友爱美德等是校园精神中的基础的内容。第二,公民精神,这个层面更多的是从政治和法律及校纪校规上看,如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规则精神,这是现代公民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汇的部分。第三,时代精神,就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海纳百川。如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参与精神,统一规则下的公平竞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以及对裁判、对手、友伴的尊重等都充分体现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这种人文精神。第四层面是体现校园灵魂的人文精神,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以及有形的物质媒体得以记录、保存、表现、传递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在跨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健身习惯等,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展示着城市市民素质的先进性[5]。

4.1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萨马兰奇坦言:“体育,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这一事实在今天已是不容置疑,随着岁月的流逝,体育更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6]。学校从属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也发挥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为文化具有事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体力、智力支持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它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文化辐射和精神重塑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载体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日益发挥着正效作用[10]。如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通过向广大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不断强化,使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相当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等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经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地推动了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2 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  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给人带来的精神刺激是独特的无以替代的,譬如,体育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进取责任感等,同时它给予人的刺激点又是全方位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拼搏的、开拓创新的。高校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人才聚集、知识密集的地方,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明孕育学校,学校促进文明。高校通过体育文化活动给人的精神刺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协作精神和爱国热情。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育与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素质的体育人群是市民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中蕴含巨大的体育文化能量,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尤其是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将他们的文化知识、生活方式、体育精神及体育行为习惯等传播于社会,使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对社会人群的社会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上海体育学院在假期组织了千余名大学生的实践服务团,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人才资源,利用体育学院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以“安全、健康、自律、愉快”为原则,抓住特色,以新颖独特的思路,在学校附近的35个社区开设了25个“爱心夏令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此外,为广泛开展“新青年新生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可爱的上海人”主题活动。又组织了社区健康指导和体育社会指导员进社区,组建了社区健康指导服务团,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培育健康理念,塑造城市精神”为主题的健康宣传活动,开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新风。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下,为校园周边和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构城市(社区)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0]。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辐射功能,影响并带动着社区、城乡乃至社会的先进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的人文底蕴,也促进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5 建议与对策

1)走开放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文化的互动。在体育文化作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手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重视的当今,学校体育应更积极地与家庭和社会体育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

2)改变以竞技水平为惟一目的运动竞赛活动,着力推进具有终身与娱乐特点的校园(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其内容应突显地方特色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如舞龙舞狮表演、龙舟赛、拔河比赛、腰鼓表演、趣味体育竞赛、体育欣赏讲座、体育知识论坛及板报等。多渠道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群众)投身到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当中去,创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导向。

3)更新观念,校、社共建,资源共享。学校和社会都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发校园文化所具备的潜在的人文资源。(1)高校在新建体育场馆时要从长远考虑,要有利于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还应具有美化市容、竞赛、健身、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开展,促进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达到创建都市文明及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和谐发展。(2)社区应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传播体育文化,影响城市人群的体育理念、激发人们的生活激情;并逐步将这一实践活动形成制度化。(3)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打造现代城市精神的物质基础。合理利用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城市资源及高校特有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旅游、休闲娱乐、野外俱乐部等项目。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舆论、媒介的导向作用,加大力度培养体育消费群体。

4)各级政府要制定并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引进战略动加强城市间文化互动,创建国内、外友好城市,进行体育化和人才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体育科学,2003,(5):33-36.

[2]周学荣.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19―23.

[3]体育词典.[N].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10)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达到促进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身体锻炼以及普及体育知识的手段,从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以及体育管理等方面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其内从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外层是指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的场馆、器材和设施等硬件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层是指体育文化的实践层次,它包含了校园体育文化规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层是体育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体育价值观等。在这三个层次中,核心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层次,它可以支配着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而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在体育环境文化上的问题

体育环境文化上的问题主要是学校的资金投入不够,而部分现有的资金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导致高校的部分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包含在上层建筑的范围内,而学校的经济基础不会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在体育制度建设上的问题

现在许多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都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教师的数量太少。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在扩建,因此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扩充,随着学生的增多,显得体育教师的师资数量相对偏少。第二,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没有足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个问题主要是与我国高校的体育长期都是在政府行为的基础制度上运行有关的,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体育经费的来源、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等活动都需要按照政府的指令来进行,这些体育制度都是由政府制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抑制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最终制约着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在体育精神文化上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对体育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可是高校的这种提高与转变都只是停留理论的学术层面上,并没有在非体育界的学校管理阶层中达成共识、形成共鸣。一部分的高校管理者对于体育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学校狭窄的时空领域,这样就一定会导致高校在体育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上被忽视。由于高校领导阶层的认识局限性,导致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推进动力。

不仅是领导与教师的认识不够,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不够成熟,高校的校园体育建设在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拼搏精神、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理想与信仰等,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都只是进行单纯的体育锻炼,没有注意到体育精神对其自身的影响。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创建优越的教学氛围

高校应该深化体育课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主动的创建新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作为教学阵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活动的主线,达到全面提高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其次,体育教材应该更加新颖、健康,高质量的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需要注重它的导向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体育的专业知识,强化健康体育的思想观念。同时要把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要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层次,拓宽师资的补充渠道,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组织体育教师不断的学习,从而适应现代化体育的发展要求。

(二)构建多元的活动氛围

课外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渠道,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高校应该大力宣传体育文化,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例如组织各种俱乐部、组织体育机构等来开展体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创造新型的环境氛围

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高校需要对体育建筑、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进行设计与改造,构成新的环境氛围,从而吸引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上一篇: 从消费心理学论文 下一篇: 新闻策划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