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54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国际贸易一改以往长期顺差的局面, 已连续几年出现逆差。虽经多方努力,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小, 但今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今后我国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战略调整思路。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调整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但仍呈现大进大出中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基本格局。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 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大幅度缩小。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由去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运营障碍分析 1.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 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挑战,这种竞争能力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方面。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除少数品种外,基本上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为:(1)中国的初级农产品因缺乏严格与细致的分级分类而没有足够的多样性,中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2)中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在加工产品方面实现了功能化,但中国尚未做到;(3)中国农产品在达到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散漫的农业经营制度 中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虽已完成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本内容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成向现代市场制度的接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营应完善三个方面的体制与制度建设。(1)农产品生产中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肥、农业机械、技术咨询服务系统;(2)农产品销售中的合作制,如股份合作与契约制;(3)农业经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灾害保险及其它类型的经营风险保险。然而现在的中国农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散漫的、随机的、小农式的。 3.初级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总体看在农产品加工业与整体农业的产值之比方面,中国为0.8比1.0,而发达国家为3—4比1.0;在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比例方面,中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90%以上,其中深加工为70%以上;在加工类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方面,中国小于30%,而发达国家达80%;在加工类产品相对于初级农产品的增加值方面,中国仅为2—3倍,有的甚至为0.5倍,而发达国家平均高达5—7倍;在农产品加工业与初级农产品生产业的劳动力之比方面,中国远远小于1,而发达国家远远大于1。 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以贸易农业取代安全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中国长期以来以“ 粮食安全”为主导的农业思想,不仅产生了一个单一的、低质量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安全农业”,而且产生了一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经济效益低下”的错误认识。这一认识既隐含在“农业为基础、工农业为主导”、“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等决策原则中,又实际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乡镇企业实践中。甚至至今仍有一些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者认为,“ 从长期发展看,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降将导致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逆差”,并且“ 不可扭转”,因而应“促进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2.由多样化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取代单一型结构 在中国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条件建立起多样化农业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极具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的地区差异。同时,由多样化结构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生产优势,而且还有它的经济优势。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应当包括四个层次:(1)洁净、卫生、安全性加工,即表面处理意义上的加工;(2)强化 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品质意义上的加工,即MADE OF意义上的加工;(3)改变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性状意义的加工,即MADE FROM意义上的加工;第四是复合性加工,即合成意义上的加工,这就是说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实现多物品的功能组合。上述层次表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2)

【摘 要】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进口农产品增加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不可低估,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提高 中国 农产品 国际贸易 竞争力 在经济逐步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是各国之间对生存权利和发展优势的争夺。每个国家必须研究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对付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农业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一)农业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贸易政策,二是保护贸易政策。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能提高一国的经济效率和国民福利,因此贸易自由化是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方向及当前WTO农业谈判极力促成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农产品贸易中最受关注的仍然是保护性贸易政策。当前,农业仍然被认为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部门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农产品贸易在贸易领域里占有基础的地位,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波动所造成的广泛影响,使得各国政府普遍倾向于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进行直接和持续的干预。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相对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更加及时、自动和具有约束力。但WTO争端机制本身的缺陷实际上却可能纵容投机行为的发生。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漫长程序和步骤使违约方有机会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组的人选,降低了其他国家报复的可信性;再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谈判和磋商都失败之后才会授权起诉方进行报复,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所以,争端解决机制也就难以抑制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到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了鼓励。 二、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何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人觉得,应该采取下面几项措施,才能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立足国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 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等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提高其专用性和适用性,我国农产品中的畜牧产品、林果蔬菜、水海产品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引导农民加大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力度,同时要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只有向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的产品才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以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扩大出口潜力较大的农产品 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确定优势农产品还要依据下面五条进行选择: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 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 发展的能力很弱,由于建国后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的农业尤其如此。农产品的竞争力虽然以品质和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影响因素却很广泛,如农业资源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农业相关政策、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现阶段,完全依靠我国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是不现实的,农业需要大量来自政府和非农产业的支持。政府除了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外,还需要制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信贷政策、补贴政策、税收政策等,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提供高效优质低价农产品提供硬件支撑;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四)注意发展绿色食品 实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生产未按照IFOAM的标准进行生产,由于过多地使用了大量化肥和剧毒及高残留农药,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部分指标不合格。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再继续延用过去办法进行生产,势必会使农产品过剩的更加严重,而国外质优安全的农产品必将大举进军我国市场。 (五)注意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近年人均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受污染的耕地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5,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产品质量问题,跟不上市场升级转型的需要,致使销售不旺、出口不畅。面对国内外双重压力,我国现阶段必须走可持续农业的道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企业产品的开发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培育新的品种,利用新的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注意新的农产品的加工技术,才能够提高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的持续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3)

我国是农业大国,6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48%的劳动力依靠土地为生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优势和劣势,希望能对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有所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农产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保持了40%-50%的份额。198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按SITC统计,200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68.2亿美元,比1980年的105.92亿美元增长1.53倍,据最新统计,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达403.6亿美元,出口额为214.3亿美元,进口额为189.3亿美元。 第二,农产品贸易进大于出的局面得到改善,贸易顺差扩大。198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8.9亿美元,199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一直保持顺差。1995-2000年每年净出口值分别达到28.1亿美元、24.3亿美元、25.4亿美元、24.4亿美元、53.1亿美元、44.2亿美元。 第三,沿海、沿江和边境地区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地区。中国近十年来每年5亿美元以上的农产品出口大省基本集中在广东、山东、福建、浙江、上海、辽宁、江苏等沿海、沿江和边境地区,内陆地区还没有出口超过5亿美元的省市。 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亚洲地区。1995-2000年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67.5%以上,据2003年数据我国农产品出口亚洲其他国家148.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9.3%;其次是欧洲市场,占15%-20%左右,2003年我农产品出口欧洲30.6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3%;对北美、非洲、南美洲、澳洲的出口较少,占3%-7%左右。 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口市场为北美洲和南美洲。2003年我国从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别进口农产品55.6亿美元、50.2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9.4%和26.5%。其次为澳洲,占到10-14%左右;欧洲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波动较大,占6%-15%左右。 第四,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品种上看,粮食、蔬菜、水果和水产品出口增较快长,大豆、油脂和棉花进口较多。2003年我国累计出口粮食2200.4万吨,粮食净出口1615.9万吨,这是我国历史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年份。同年,我国进口大豆2074.1万吨、食用植物油541.8万吨、棉花95.4万吨,是我国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进口最多的年份。同时蔬菜、水果、水产品出口继续增长,分别达到18.7%、33.8%和17%。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优劣势分析 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认清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自身的劣势,这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有绝对优势。 (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蔬菜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其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30倍,出口额是进口额的50多倍。从长期来看,我国蔬菜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将会保持相当时间的竞争优势。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要强于种植业,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其他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价格低84%,羊肉价格低54%。 (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1997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 达到3602万t,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9.87kg,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4%。200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6270万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苹果、柑橘、梨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但是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水平仍然较低,如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与其产量相比,出口潜力较大。 (4)出口商品质量优势。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农业部制定、修订农产品国家标准450多项,行业标准1550项,开展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活动,从生产源头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另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早稻和高产高油大豆等优质专用农产品迅速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产品质量的提高。 2、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劣势分析 (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这几类产品。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二至五成,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花生油、菜油和豆油的价格已分别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4%、43%和45%。这种价格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的粮、棉油等农产品极易遭到国外价廉质优的同类农产品的冲击。 (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长期以来粮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而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相对应的是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一化: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外贸农产品出口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而占全国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偏少,造成外贸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如2000年1-8月份,亚洲占出口份额的73.4%,山东省2000年农产品出口日、韩就占80%左右。这种状况造成对局部世界市场过分依赖。 (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过去计划体制通过价格扭曲造成多数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粮油生产几乎无利可图。再次,如果按照国外统计口径计算完全生产成本(包括土地费用、劳动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直接费用和税收等),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主要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都已超过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与国外差距明显。我国畜产品用于加工的肉、蛋产品占全国总产的3%~4%和1%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30%~40%,有的高达70%。就农产品质量而言,我国主要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的质量差距参差不齐。就稻米来说,国外消费者喜食长粒米,而我国优质大米粒长平均为6.8毫米,比国际名牌大米短0.4毫米;影响煮熟及食品品质的直链淀粉含量,国外名牌大米平均为20.1%,我国8个优质米平均为17.5%。从小麦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国外代表性品种在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等主要指标差异不大,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专用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缺,而且质量差。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集约边际;扩展边际;影响因素;农产品出口

一、引言

中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基本供给,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受到外部冲击较大,已经保持持续多年贸易逆差。运用二元边际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变化进行结构性分解,刻画二元边际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程度,厘清贸易增长的路径,便于准确度量贸易结构是否合理。提出适合国情的有针对性有对策,对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二元边际的研究现状

虽然早在Eaton和Kortum(2002)研究双边贸易、技术及地理因素时,就分析了贸易份额随成本和地理障碍沿扩展边际、集约边际的变化,但对贸易增长微观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来自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异质性贸易理论。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一放松了企业生产率同质性的假定,将一国出口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解释了国际贸易中零贸易现象,突破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困境。自此,学术界对贸易增长边际的研究从不同维度逐步展开。

1.贸易产品层面

Ruhl(2003)使用异质性企业的理论框架证明了贸易扩展边际可以解释关于贸易壁垒的长短期弹性的差异。Hummels和Klenow(2005)发现大的经济体贸易出口额增长的2/3源自扩展边际。钱学锋(2008)的研究认为2003-2006年间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源于集约边际,增长路径须由集约边际尽快转向扩展边际。随后钱学锋、熊平(2010)利用CEPII BACI 1995―2005年HS-6位数国际贸易数据库研究得出相似的结论。盛斌、吕越(2014)分析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集约边际解释了出口波动的大多数比重,依靠集约边际扩张的出口模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

2.企业贸易层面

Bernadr和Jensen(1995,1999 )、Roberts和Tybout (1997) 以及Cleride 等人(1998) 都从企业微观视角研究二元边际的重要性。Helpman et al.(2004)提出HMR(Helpman,Melitz,Rubinstein)模型也从贸易企业的角度解释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Chane(y2005)基于异质性与流动性约束同时存在的框架下,建立模型指出贸易扩展边际对汇率变动不同的反应。Helpman et al.(2008)建立一个新的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模型,应用于扩展的Anderson 和van Wincoop(2003)引力模型,可用于解释企业异质性和固定贸易成本,测算贸易流量的扩展边际。当陈勇兵等(2012)利用2000-200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数据将中国出口增长分解为扩展边际(出口企业数量)与集约边际(单位企业的平均出口额)时,发现2000-2005 年间扩展边际的波动幅度远大于集约边际,中国出口的增长大部分由持续出口企业的贸易额扩张实现。

3.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

众多学者主要研究贸易成本、汇率、贸易制度等因素对二元边际的影响。Eaton et al.(2004)对法国企业出口的分析表明,当贸易总量变化时,如果是贸易成本的变化引起,扩展边际的变化也最显著。Amurgo-Pacheco & Pierola(2008) ,马涛和刘仕国(2010)明确了贸易成本下降将正向影响集约边际和集约边际。Manova et al.(2011),Feenstra et al.(2011)发现对出口企业金融约束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和贸易成本,从而减少二元边际。史本叶、张永亮(2014)通过贸易成本分类研究发现,成本因素对集约边际的影响更大,而扩展边际更多受到外部冲击、文化、法律等软环境因素的影响。

4.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

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产品二元边际主要集中在产品和目的国方面,研究农产品出口产品种类、目的国市场变化等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

国外的研究有:Hummels& Klenow(2005)对农产品出口种类进行细分后研究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Pete Liapis(2009)研究69个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发现,依靠发展新的贸易伙伴国的方式扩大扩展边际是不可取的。Pete Liapis (2009) 运用Tobit 技术以及引力模型研究认为,两国间的距离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比进口国需求因素更大;扩展边际对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作用更小但潜力更大。Steafn Bojnec & Imre Fert (2010) 系统地分析欧洲农产品出口大类与农产品出口额之间的关系,东欧农产品种类的增加(扩展边际) 对农产品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Pete Liapis(2011) 还研究贸易方式,发现加工农产品贸易增长沿着集约边际发展,25%的总出口增长源于扩展边际。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黄钰淇(2012),研究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进行二元边际,发现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沿着扩展边际增长。与东盟相比,中国的扩展边际普遍较低而集约边际普遍较高。谭晶荣等(2013)和郑霞(2013)分别做了对比研究,前者对中国、越南1996―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进行二元边际测算,估计二元边际影响因素;后者对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农产品进出口的增加主要源自集约贡献,而中印农产品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鲍晓华、严晓杰(2014)将二元边际研究与农产品SPS 贸易措施定量评估结合,发现SPS 措施主要通过集约边际抑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刘义、阳素文(2014)采用Hummels和Kenow(2005)分解法对2003―2011年中国蔬菜产品出口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出口增长主要来自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宇青等(2014)使用1995-2010年世界农产品微观贸易数据,构建二元边际模型、二元边际影响因素模型、反事实分析BlinderOaxaca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到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其研究的亮点是采用不同分析范式。得出结论:中国对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扩展边际低于对发达国家,引起差异的因素主要为贸易距离、相对经济自由度、农业规模大小、多边阻力差异。

三、简要述评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对二元边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元边际分解和二元边际影响因素,以后的相关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拓展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方面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从贸易产品层面对贸易结构进行分解,需要从企业贸易层面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企业在进出口市场的动态。国内尚无二元边际对贸易福利的研究,今后应拓展这个领域。运用理论来解释福利效应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企业平均出口时间较短同出口市场普遍存在的沉没成本之间的矛盾,及其对扩展边际稳定出口效应的质疑,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综合福利效应理论等。

2.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应思考二元边际结构在中国贸易中的失衡问题,如何提高扩展边际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增加扩展边际比重。深化对二元边际的贸易政策研究,以及二元边际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便为贸易政策调整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3.加强对农产品二元边际和出口产品升级结合的研究

国内学者结合农产品对二元边际和出口农产品升级理论展开探讨的较少。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路径,对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测度,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结合农产品异质性假设,构建农产品贸易边际与出口产品升级二者之间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有效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如果能运用新新贸易理论、产品升级理论结合二元边际分析方法来研究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化路径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钱学锋.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管理世界,2008(9).

[2]钱学锋、熊平.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0(1).

[3]陈勇兵.贸易成本、企业出口动态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中国出口企业微观数据:2000-2005[J].经济学(季刊),2012(4).

[4]盛斌,吕越.对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再测算:基于2001-2010年中国微观贸易数据[J].际贸易问题,2014(1).

[5]史本叶,张永亮.中国对外贸易成本分解与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J].财经研究,2014(1).

[6]马 涛,刘仕国.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进口结构与增长的二元边际―基于引力模型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4).

[7]谭晶荣,刘莉,王瑞,叶婷婷.中越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

[8]张宇青,周应恒,张晓恒.中国对发达和不发达贸易对象的农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1).

[9]黄钰淇.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比较[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10]郑霞.中美与中印农产品贸易二元边际及其驱动因素比较[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刘义,阳素文.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影响因素――以蔬菜出口为例[J].产经评论,2014(3).

[12]鲍晓华,严晓杰.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测度及SPS措施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6).

[13]谭晶荣,鲍旺虎,王 健,周晓东.贸易边际、出口产品升级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述评――兼顾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4]Melitz, M.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 (6).

[15]Eaton,J.,Kortum,S. and Kramarz, F. Dissecting Trade: Firms, Industries, and Export Destinations [EBOL].NBER WorkingPaper,2004,No.10344,http:///papers/w10344.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B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内涵及类型

“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大大提高,已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额的70%以上,具有相似特征的贸易额大幅增加,出现了很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内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基于规模经济与需求偏好相似以及产品差异性国际贸易理论,也被称为“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或者“双边贸易”(two-way trade),它是某一特定产品类别的贸易现象,也是同一国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别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 限定了“产业”的范围,目前理论界存在产业分类的标准有三个:一是根据消费替代标准,把具有相似用途的、消费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产品替代另一种产品的所有产品视为一个集合,这种具有充分替代性的产品集合就被定义为某种特定产业;二是根据生产替代标准,认为使用大致相同的要素投入或要素组合生产出的产品集合就是一个产业;三是技术标准,一般把通过相同的生产方法或过程制造出来的产品集合看成一个产业。可见产业是一种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同一属性的产品和服务、同一属性的企业或产品的集合。对于产业的不同界定也就影响了对产业内贸易的不同理解,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根据产品同质和异质的区别,可将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或相同的产品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或者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的同一类商品,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有完全相同的消费偏好。这类产品的国际贸易,通常发生在产业间贸易中,但因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因素的不同,也会发生在产业内贸易中。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而在投入要素上具有很大相似性。具体可以把异质产品分为三种类型: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而根据产品差异的不同,其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二、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基本的指标是Grubel和Lloyd( 1975 )提出的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以下简称G-L指数), 该指数较适合某个单一时期, 是一个静态指标。为了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一定时间跨度的产业内贸易水平,Bruelhart (1994)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下简称B指数)。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相关学者将产业内贸易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 )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VIIT )。本文根据汤姆和麦克杜威尔( Thom &McDowell )(1999)给出的方法对其进行测算。

2.G-L指数分析

(1)G-L指数分析

GL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1],当它等于0时,该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当它等于1 时,该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内贸易;GL 指数大于0.5, 表明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由表1可知,SITC Rev.3 的22章农产品各年均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贸易方式,但大多数章的农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说明这13 章农产品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仍旧是按照传统的资源禀赋优势来参与国际贸易的。

(2)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据Bruelhart指数计算的结果1997-2008年间中国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也是比较低的,除1997-1998年以及2003-2004年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略大于0.5之外,其他年份的指数值都在0.5以下,1997-2008年间该指数均值为0.39,说明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农产品总体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和上面根据G-L指数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数据来源:根据1997-2009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三、促进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会造成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优化的滞后。因此,逐步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是我国把农产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要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就要发展培育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交易载体。政府必须花大气力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运用现代市场交易工具进行农产品交易方式改革的探索,如进行远期合同交易和期货交易,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中心以及调节供求等经济功能,提高交易效率。

(二)规范竞争秩序,改善农产品投资环境

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公开、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在制定法律法规时,要按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增强透明度,还应制定相应的竞争政策,规范市场。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规范行业形成各种自律性中介组织。主动调整行业内竞争秩序,以此来增强行业内协调能力和一致对外的竞争能力,以适应国际惯例,从而推进我国农业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三)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升级带动产业化升级,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一方面,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学习农产品种植专业技术、掌握农产品买卖相关政策提供平台; 另一方面,应调整研究与开发模式,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所与农业企业的联系,加大应用性技术开发的力度,帮助农业企业提高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Verdoorn,P.J.“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M].in E.A.G Robinson(E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London,1960:291-321

[2] Michaely,M.“Concen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 Company”,1962

[3] 褚鹏鹏.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07(1).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6)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2005年起,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相关发展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农产品国际化的步伐。

一、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

(二)绿色贸易理论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初级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水平,许多国家处于保护其国内市场的考虑便以此为借口处处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对的机遇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呈良性互动局面。首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双增长”,2001年到2011年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 9%,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3. 0% 。其次,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我国农业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粮食连年增产,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也均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利用好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带来贸易转移;其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跨国涉农产业巨头正在加紧登陆我国;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特点,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发展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其次,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限;第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缺乏品牌

品牌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信誉,信誉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品牌可以带来的效应是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必争利益。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知名品牌,这使得我国的一些优质的产品无法在交易中获得最优的价格。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较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落后、农业经营成本的高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四)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状态,逆差额为46.4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11.4亿美元,2006年为58亿美元,2007年为43.7亿美元,2008 年扩大到181.1亿美元,截至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扩大为341.2亿美元。

四、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原因分析

(一)资源制约

从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来看,农业人均资源贫乏,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中国人只有1.3亩,少3.5亩。在我国16亿多亩的农田中,七成左右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这说明,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二)农业科技不发达

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加大,没有科技进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会遭到削弱。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明显,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60%~80%,在中国仅为30%~40%。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良种研究投入不足,推广乏力,导致农产品品质提高缓慢,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三)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在农业国内支持措施的适用上,WTO 贸易规则规定的“绿箱”措施共有11 类,而我国目前仅使用了6类,还有5类没有启用。同时对农民培训的支出力度不够,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失去了以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给农民直接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的机会。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内无序竞争的影响

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无序竞争的恶果, 一方面使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是诱发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

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1.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农业部颁布了137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另外,农业部计划以每年500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国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技术法规主要内容,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2.实施I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0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1.国内农产品产业升级

练好内功、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农产品企业国际化的基础。所有从事传统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力量。企业只有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术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才能缔造出品牌,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2.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面对国内农产品行业混乱、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整顿国内农产品产业秩序、构建分工明细、优势互补的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市场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所需原料的上游农资公司,和下游的以这些农产品多原料的生产厂商,以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这种模式可以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加富有竞争力,上游农药种子公司提高销量,解决农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使农户收入稳定,实现三方共赢。

(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减少贸易摩擦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30

1引言

中国与东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在199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仅有143亿美元,除了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以及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截止2015年,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4720亿美元。同时,中国和东盟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在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作为双边贸易中重要的一部分――农产品贸易,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学界对于两个地区农产品贸易流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影响因素也早就展开了探讨。王瑞,王丽萍(2012)运用1992年到2009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具有影响力的一些因素,分析的结论为:国家人口数量、经济体量、加入世贸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正面作用,而贸易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人均收入差异、突发的经济危机等因素会阻碍双边农产品贸易。帅传敏(2009)将引力模型与固定效应假设相结合,重点考察了中美两国之间以及中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业贸易流量,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加入WTO给中美双方都带来了机遇,但是相比较而言,美国从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中美两国在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方面具有差异性,说明在经济产业结构上,两国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中美两国的潜在发展领域和地域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耿晔强(2015)将基本的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并且从整体层次以及细分领域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可能影响中国与新兴市场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分析的结果为:从整体层次上来说,经济体量、人口数量对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距离则产生了一定的负面阻碍作用,各种名目的经济组织所体现的作用也具有差异,从细分领域来看,人口数量这一因素难以确定其λ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方向,而框架内的其他因素与整体层次上的分析结果相同。

2理论模型

运用于国际贸易流量研究的引力模型显示: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之间双边贸易总额的变化方向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变化方向具有一致性,与它们之间的地理空间距离的变化方向相反,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文中将对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作对数化处理。对数化处理引力模型具有许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可以将万有引力公式进行线性化处理,易于分析研究,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数据处理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避免异方差以及数据残差。一般对数化的贸易引力方程具有如下的表示方式:

lnFij=ωlnMi+ξlnMj+γlnDij+θlnXij+εij(1)

(1)式中Fij代表国i与国j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双边贸易额,Mi和Mj则代表了国家i与国家j在一定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代表了两国间的地理空间距离,为了便于统一计算,可以规定为双方首都之间的距离,Xij是其他更为复杂的扰动因素的集合,例如人口因素、收入因素、政策因素、区域经济组织安排因素等,ω、ξ、γ和θ是模型中的系数,有待进行估计预测,εij为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

3模型设定

在仔细分析了前人在理论以及实证方面对贸易引力模型所做的努力之后,本文尝试着在最一般化的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变量。在设定模型有关变量之时需要充分考虑本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农产品之间的贸易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每个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对相关农产品的消费,因此可以考虑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变量引入模型之中。

3.1扩展引力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思路,笔者以(1)式为基础,对其进行扩展,建立相关模型,其方程为:

lnXtij=a+β1ln(YtiYtj)+β2ln(PtiPtj)+β3lnDij+μij(2)

其中,Xtij为i国与j国在t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额,YtiYtj表示i国与j国在t年GDP的乘积,PtiPtj为i国与j国在t年人口数量的乘积,Dij为i国与j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对于解释变量YtiYtj,出口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潜在的商品出口能力,GDP值越大,出口的潜在能力也就越大,因此贸易流量也会偏大;进口方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对于进口的潜在强烈需求,进口需求越强劲,贸易流量也就越大,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PtiPtj,由于农产品是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商品,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对农产品更加迫切的消费需求,因而增加双边贸易,因此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

对于解释变量Dij,两国或地区的空间直线距离越远,也就是说在交通运输上花的成本越大,商品所面临的毁损风险也越大,这是阻碍商品自由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预期该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为负。

3.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中国与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是本文选定的主要研究对象,笔者采用了面板数据作为数据选取的主要形式,时间维度为2010年至2015年。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是本文中双边农产品贸易数据的搜集之处,联合国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则是文中GDP和人口数量数据的主要出处。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空间数据来自于网站:time and 。

关于农产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都还是未有定论,但是考虑到我国已经全面深入的加入了国际贸易之中,与国际社会接轨,本文采用WTO对于农产品的统计口径。WTO对于农产品可以分为基本农产品与统计农产品两类。其中,基本农产品也可称之为“谈判农产品”,包含有两个类别:(1)食品,(2)未加工的原料;其中,第一个类别食品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食品和活动物,油籽和油质果实,动植物油、脂、蜡,饮料和烟草,而第二个类别未加工的原料中,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纺织纤维及废料,天然动植物原料,未加工的兽皮、皮革、皮毛等。在WTO年度统计资料中所包含的农产品称之为统计农产品,其范围比基本农产品要大,除了基本农产品所囊括的类别外,还要再另外加上水产品及其加工品,部分林产品如天然橡胶、软木和木材、纸浆和废纸等。笔者根据以上统计口径,采用SITC Rev3分类数据,选取了00-09,11,12,21,22,26,29,41-43章的商品作为本文研究的农产品范围。

4实证结果

本文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 8.0。回归结果见图1。

根据拟合结果,得出了扩展的引力方程:

lnXtij=-44.87+1.22ln(YtiYtj)+0.26ln(PtiPtj)-143lnDij

从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农产品贸易的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人口规模总量、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和东盟十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

(1)其中解释变量经济规模总量的模型回归系数的值为1.218726,系数符号为正,且超过一,与前文的预期吻合,说明国内经济越发展会带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加速增长。而且回归系数的值达到了1.219,说明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双方经济规模的增长会带动双边农产品贸易量的大幅上涨。

(2)解释变量人口规模对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与前文所做的预期相一致。不同的学者τ谌丝诠婺U庖灰蛩卦谝还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争论,有赞同促进作用的也有赞同阻碍作用的。一般认为,人口规模对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人力资源得以丰富,会使得国内相关产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合作,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降低;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意味着潜在消费能力的提高,这会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必要。由于人口增长对国际贸易既有促进效应又有阻碍效应,模型中体现出的只是两种效应相叠加之后的净效应,回归系数只有0.26,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是考虑到本文讨论的农产品消费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要大于其产生的国际贸易弱化效应,所以本文预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产品贸易流量会相应的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也与这一假设相符。

(3)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具有负面效果,这与前文预期相一致。两国之间的距离对双边贸易确实具有负面作用,因为目的地越远意味着运输距离越长,所花费的运输成本也就越高,同时距离会阻碍双方的信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文化上的隔阂,这些都会对彼此的贸易往来产生阻碍作用。而且相当比例的农产品没办法长时间维持其新鲜度,因此对于运输的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对于运输距离也就更加看重。本文中距离的回归系数达到1.43,说明距离对双方贸易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距离所产生的阻碍作用。例如,相互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多一些制度上的安排(APEC CAFTA)等等。

5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规模总量、国家人口规模、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等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规模总量与两国首都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这两个因素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最为显著,国家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次之。因此,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都应该积极发挥本国优势,努力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同时,要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改善运输条件,而更多更好的制度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的建设等,切实降低农产品贸易壁垒,致力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王丽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4):3948.

[2]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858.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8)

引言

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WTO的农业贸易承诺,采取了“单一关税”的进口体制;取消了非关税措施;逐步削减了关税水平,在过渡期内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关税水平由21%降低到了15%(比承诺的17%低两个百分点);削减国内支持;取消出口补贴等。以此形成了农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促进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十来年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见表1),增长速度终保持在15%—25%之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增长速度放缓至10%以下,甚至在2009年出现了-2.5%的负增长,而2010年实现了强劲反弹,达到了24.7%的增长速度。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了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了大出大进的格局,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内的产业体系、农产品供需矛盾、生产的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加上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的谈判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农产品的高补贴、高保护政策,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甚嚣尘上,争取公平的农业国际竞争环境难度较大。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被削弱,而全球农业经营高度集中化的趋势,使得想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及变化趋势,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相比较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于中澳羊毛国际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分析(刘李峰、刘合光,2006);有关于入世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进行回顾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李岳云、吴滢滢、赵明,2007);有仅仅是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泛泛的研究(宗睿,2009);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的分析(杨军、杨文倩等,2012)。而对我国及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农产品贸易的前四大市场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很少。金融危机及我国加入WTO十年以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总贸易的70%(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计算)左右,因此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比较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趋势

1.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变动趋势

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结构来看,“入世”十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见表1),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739.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5倍,但是农产品出口的增长落后于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虽然农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25.0亿美元,增长近2.5倍;但进口额由2002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114.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比出口增长快得多,多数年份的进口增长率比出口增长率高很多。从而造成了自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且逆差额由2004年的48.9亿美元不断增大到2012年的489.4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是不平衡的,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

根据表4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0的有美国和东盟,说明美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保持着贸易顺差,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高,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特别是东盟,农产品贸易TC值始终维持在0.3左右,其农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最强。中国、日本、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

图1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指数的变化趋势,其中日本、欧盟和东盟的TC值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说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十年时间没有什么变化,保持着原有的竞争力,弱者仍弱、强者恒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及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TC值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产生后出现的,但两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到2011年已经接近东盟的水平。这说明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在提升。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自金融危机开始,由2007年的-0.0561下降到2012年的-0.2813,下降了4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一路走低,且下降幅度比较大。这说明中国农业行业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当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时,贸易的逆差加大,农产品对进口的依存度变大,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根据表5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当中,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其RCA值始终大于2.5,说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高,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极强。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其RCA值在1.0到1.5之间,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比较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日本最低,两国的RCA值一直都小于0.8,说明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都很低,出口竞争力最弱。

显性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用动态比较优势指数(Cr)来衡量。Cr值是指一时段内的RCA指数与上一时段的RCA指数之比,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还是下降,Cr值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显性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r值小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下降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弱化,如果Cr值大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优化。从图2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五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这十年间变化不大。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一直保持着强势,虽有波动,但也只是偶尔稍微的弱化。美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保持并有优化的趋势,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两国的RCA值开始大于1.25,且Cr值开始大于1,这表明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由原来的中度竞争力提升为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比较优势在不断优化。日本农产品贸易始终处于弱势,可其Cr值接近1,没有出现弱化,不过也没能改变其比较弱势。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很小,都在0.5以下,而且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RCA值逐渐减小,Cr值小于1,如图2中所示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折线是微微下降的。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弱化,本来就比较弱势,现在则更弱了。

图2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分析,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从农产品贸易的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大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的集中度都比较高,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一旦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与我国贸易的国家或地区调整贸易策略,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或贸易壁垒,就会达不到贸易伙伴的要求,贸易成本升高,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下降。

(2) 通过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占世界农产品贸易量70%的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仅仅比农产品生产资源极其贫乏的日本好一些,这说明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处于比较弱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 从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就出现了两个指标数值变小,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下降和比较优势在弱化。这不仅仅表示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低,处于比较弱势,而且比较脆弱,极其容易受到贸易环境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结论,获得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与市场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内生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生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我们的土地资源没有欧美丰裕。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调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经营规模化的步伐,以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专业化模式,扩大农业优势产业的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应对农产品贸易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对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由原来紧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转变为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量连连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地区,这是我们调整国际市场结构的成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这一成果,促进“金砖国家”、非洲及其他新兴经体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从而规避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启示二,利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创造农产品贸易优势。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我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当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起来时,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关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相似度,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因资源禀赋带来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强化农产品出口的差异化程度,扩大与贸易国或地区农产品的互补性。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相比在农产品的加工上有比较优势,应加大出口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逐步增加加工类农产品的出口份额;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互补性,应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创造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启示三,提升农产品贸易的管理能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有外部及自身两方面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贸易摩擦频发等外部因素影响,又有人民币持续升值,农业产业重新布局,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都实施了开放,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农产品成本上升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控制水平,使市场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抗风险能力。加大农产品安全质量和卫生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农产品贸易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方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启示四,积极开展区域及双边、多边贸易的谈判,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目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都实施着高保护政策。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非常缓慢,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农业标准的制定,加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进程。加强与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营造农产品贸易有利、宽松而公平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莹.增强江苏果蔬对外贸易优势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增.

[2] 李岳云,吴滢滢,赵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8).

[3] 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12(3).

[4] 杨军,杨文倩,李明,王晓兵.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3).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9)

引言

入世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到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356.43亿美元,其中农产品进口为770.2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为586.17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133.89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作为农产品贸易的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致力于合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贸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经济增长与贸易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谓层出不穷,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关于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Rybczynski(1955)提出了著名的“Rybczynski定理”,讨论了反映经济增长一个侧面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增长对经济体国内生产格局及贸易条件的影响。Bhagwati(1973)指出,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导致该经济体福利水平的下降,出现“灾难性增长”(梁丹丹等,2005)。

关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来考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用净出口的增量除以GDP的增量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如Mc Combie(1985)、王子先(1998)、对外贸易政策研究课题组(1999)和彭福伟(1999)等;二是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或联立方程组来分析,如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等(2005);三是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如吴振宇和沈利军(2004)、刘碧云等(200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等。

关于贸易与增长之间的反馈关系。Helpman and Krugman(1985)指出,由生产率增长而导致的规模经济的实现,促使出口的增加;出口的增加将导致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得生产率进一步提升(梁丹丹,2006)。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并对促进农产品产出及农产品贸易的更好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理论基础

本文讨论的研究方法与框架,主要借鉴了龚关(2001)提及的分析框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四大贸易效应分别为:消费效应、生产效应、综合效应以及贸易条件效应。

(一)消费效应(CE)

消费效应是在不改变贸易品相对价格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进口需求的变化与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增长使得该经济体是更多地依赖国内生产,还是更多地依赖贸易进口。即:

(1)

其中,βdY和αdY分别为商品/服务A的边际消费和平均消费,EdY为AD(进口品A的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且EdY =βdY /αdY。如果其值大于0,则说明进口品需求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消费效应为顺贸易偏向型(P);若其值小于0,则消费效应为反贸易偏向型(A),即进口品需求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减少;若其值等于0,则说明进口品需求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保持不变,即消费效应是中性(N)的。

(二)生产效应(PE)

生产效应是反映进口品(商品或服务)的国内生产(产出)的增长与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即:

(2)

公式(2)中,βsY和αsY分别为商品/服务A的边际供给和平均供给,EsY为AS(为进口品A的国内供给或产出)的收入弹性,且EsY=βsY /αsY。

如果其值大于0,则说明进口品的国内供给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生产效应表现为反贸易偏向型(A);若其值小于0,则生产效应为顺贸易偏向型(P),即进口品的国内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增加而减少;若其值等于0,则说明进口品的国内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增加而保持不变,即生产效应为中性(N)的。

(三)综合效应(SE)

经济增长的综合贸易效应或净贸易效应是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即:

(3)

如果公式(3)为正,表明综合贸易效应为顺贸易偏向型(P)的;如果公式(3)为负,说明综合贸易效应为反贸易偏向型的;如果其值等于0,则说明综合贸易效应是中性(N)的。

(四)贸易条件效应(TE)

一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会使其进口量发生变化,其提供曲线将会移动,从而其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对于大国经济,其贸易量的变化会对其自身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即:

(4)

其中:

(5)

而Q1A和Q2B分别表示经济体1对商品或服务A的过度需求和经济体2对商品或服务B的过度需求。当βdY 0,从而显示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当βdY >βsY 时,dp/dλ

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的研究的样本时间跨度为2002-2011年,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是以GDP衡量的经济增长、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国内农产品生产等相关指标。对这些数据的选择和处理作以下说明:

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统计数据。本文选取的农产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进出口货物分类”,将第一类(活动物和动物产品)、第二类(植物产品)、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和动、植物蜡)、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等共四类的统计数据加总而得。

本文用GDP来衡量经济增长。考虑到与农产品贸易数据计算单位的一致性,根据2002-2011年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价(中间价),计算出了其相应年份的GDP美元值。

关于国内农产品产出的数据。本文选取的农产品产出值为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有关原始数据均从2003-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得到。并根据2002-2011年的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价(中间价),计算出了其相应年份的美元值。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相关的数据均为名义值。理论上,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需要将名义值折算成实际值。对GDP、农业产出值而言,可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第一产业价格指数折算为实际值;但对农产品贸易数据来说,需要利用进口和出口的价格指数,而这些指数我国的官方统计部门不提供,故而本文不能将农产品贸易的名义值折实换算成实际值。因此,为保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上述数据均采用名义值。

实证分析

(一)消费效应

由表1可知,在整个时段2002-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经由消费渠道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的,但前后两个时段差异较大,2008-2011年是反贸易偏向型的,而2002-2008年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而在2002-2011年这10年间,顺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有6年,分别是2003-2004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反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有4年,分别是2002年、2005-2006年和2009年。这说明,在所考察的样本时期内,以消费效应反映的我国经济增长的农产品贸易效应虽不十分稳定,但总体趋势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即表明农产品进口需求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增加。

(二)生产效应

根据表1的结果,在整个时段2002-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经由生产渠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若分年度考察,反贸易偏向型增长出现的年份只有2004年,其余9年均为顺贸易偏向型增长。这说明,在所考察的样本时期内,以生产效应反映的我国经济增长的农产品贸易效应是稳定的,总体趋势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即说明,与农产品进口相竞争的国内农产品产出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总产出的增加而减少。

(三)综合效应

由表1可知,在整个时间段以及两个分时间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农产品贸易效应都是顺贸易偏向型的。分年度看,顺贸易偏向型出现的年份有9年,分别是2002-2003年、2005-2011年;反贸易偏向型出现的年份只有1年,即2004年。从总体趋势看,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农产品贸易效应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

(四)贸易条件效应

在整个样本期2002-2011年,βdY-βsY值为负,这一跨期结论与2002-2011各年度的具体表现一致。根据前面的讨论,计算结果似乎可以证明,对我国这个农产品贸易大国而言,入世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条件是趋于改善的。

结论及启示

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经济增长经由消费渠道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这说明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国内对农产品存在过度需求,导致农产品进口以更大的幅度趋于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经由生产渠道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这说明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农产品产出不足,导致农产品产出占国内总产出的比重随着经济增长而趋于减少。综合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的结果而得出,我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农产品贸易效应则是顺贸易偏向型的。综合考虑经济的增长、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在我国加入WTO后的十年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条件是趋于改善的。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土地的细碎化经营问题,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和发展更加适合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增强农民在交易中的地位;关注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的趋势,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突破农产品贸易的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各种农产品贸易摩擦,以扩大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梁丹丹,程大中.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师,2005(10)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篇(10)

关键词:

汇率波动;农产品贸易;回归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产品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成分,也实现了持续增长和全面发展,贸易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928亿美元。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但进口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因此农产品贸易逆差开始出现。2008年,受金融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长期以来,供求关系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导致价格波动影响供求关系。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一般来说,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大。中国人民银行适时于2005年7月21日公告,表明中国将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难免会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当前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环境下,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具有特殊性质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国外学者一般利用弹性分析法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关系的影响。Frankel和Weishangjin(1993)利用面板数据证明了汇率波动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Sauer和Bohara(2001)的研究表明汇率波动对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内目前针对汇率变动与中国总体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较多,而且结论不尽统一。国内学者研究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也是从“马歇尔—勒纳条件”着手的模型准备。李岳云和宋海英(2004)根据影响贸易收支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农产品的特殊性质,得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能够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不足以引起贸易收支的改善(恶化)。厉以宁教授对1970年到198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研究,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得出,该阶段我国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只有0.05,汇率变动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不大。

二、模型准备

(一)研究区间及样本情况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是每个变量从1994年到2014年的21个年度数据集合。由于加入WTO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都处于徘徊状态,且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较少,因此选取2000前后两个阶段进行研究更具系统性。

(二)理论逻辑与研究假说1.理论逻辑(1)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理论上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尤其是初级农产品,随着农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其价格弹性也会增大。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大,因而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也相对其它产品较小。供给和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会约束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2)农产品贸易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情况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3)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国际贸易合同一般会提前订立。这就意味着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存在时滞作用。因此,在探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农产品贸易中汇率波动引起的价格弹性问题。二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是否遭受贸易壁垒。三是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滞后期。2.研究假说假说一: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只有美国。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前三大市场是美国,韩国和日本,由于韩国和日本的GDP资料难以获取,加之进行加权计算非常复杂,所以本文用美国的GDP代替中国农产品出口过的GDP。假说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由1999年以后开始存在。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壁垒的情况一般在1999年开始频繁出现。假说三:进口产品不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中国有关农产品进口的检验检疫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假设农产品进口不受限制。假说四: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时滞2期。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1.计量模型考虑到弹性在模型的中的重要性,本文采用C-D形式的函数建立农产品进出口模型,出口需求模型。2.数据说明为了分析得更加详尽,本文采用了1994年到2014年的年度数据。本文中农产品进出口额来源于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汇率选取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由IMF测算并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2010年为基期),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中国历年GDP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并按照每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统一折算成以美元计价。美国历年GDP数据来自于美国普查局。

三、模型运行

(一)实证结果1.出口回归模型以上出口回归模型的D—W值落于无法判定区域,对模型进PAC和BG检验认为模型无自相关性。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变量均是显著的,且符号与预期相符。农产品出口额与贸易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正相关关系,与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负相关关系。同时,判定系数为0.96,说明方程拟合程度相当高。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72.24,相伴概率为0.00000001,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政策共同决定的。农产品出口需求对当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弹性需求为1.1604,而上一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影响较大,弹性系数为-1.9109。这与预期相符,一般来说,农产品出口需求随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而减少,由于农产品贸易的签订、交易到结算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上一期的实际有效汇率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大于当期,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需求,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差别截距上,还表现对农产品出口曲线斜率的影响上,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发生,就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减少2477%。2.进口回归模型对1994年—2014年的数据通过Eviews5进行回归计算,得到以下进口回归模型:与出口回归模型相似,以上进口回归模型的D—W值也落于无法判定区域,对模型进PAC和BG检验认为模型无自相关性。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较大,为0.96,说明方程拟合程度相当高。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755.85,相伴概率几近于0,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GDP、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共同决定的。综合当期与上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看,本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影响大于上一期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表明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存在着促进作用。这是不符合基本经济规律的,为此,必须找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二)原因分析在进口回归模型中,农产品进口额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弹性系数小于O,说明人民币贬值,进口额反而增加,这虽与基本经济理论不符,却切实符合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现状,结合农产品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一方面,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即便外汇升值,进口价格上涨,也不会对需求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缺乏弹性(弹性系数为0.2206<1),因此外汇升值引起的本币表示的出口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因价格上升导致的数量下降幅度,所以贬值尽管会降低农产品进口的量,但农产品的进口额是上升的,这是由缺乏弹性的商品属性决定的。2.中国经济水平提高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GDP)的系数(1.53)大于上一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综合作用系数(-0.32),说明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进口需求的拉动作用远大于贬值的进口的抑制作用。这也是中国近年来农产品进口额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3.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可以依据市场势力,通过改变利润率或成本加成来吸收一部分暂时汇率变动。对中国来说,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美元汇率上升会导致美国进口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下降,即出口企业成本下降,因此企业会降低本币出口价格来吸收汇率升值的影响。对农产品来说,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边际成本低,在人民币贬值时,出口商有能力降低进口农产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从而使进口农产品的人民币价格上涨幅度下降但小于汇率变动的幅度,价格的小幅上涨,农产品进口量不会明显下降,因而进口额增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利用中国1994-2014年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当期汇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显著,但是当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农产品出口需求存在正效应,这与常规的升值理论相悖,这可能是由于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着滞后效应导致的,当期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不能立马显现,而是在下一年表现出来。而在进口方程中,汇率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作用与预期相反,汇率下降反而会引起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上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农产品出口将减少1.9109%。而汇率波动对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较小,且为负效应,这也是我国农场品进出口贸易逆差状况恶化的原因。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会恶化中国农产品贸易收支;农产品贸易收支的变化更多地取决于我国农产品贸易所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多少及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农产品贸易:第一,推动金融工具发展。即使人民币有短期贬值压力,汇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仍未改变。人民币升值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最终将会带来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减少,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政府应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稳定性,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指导,鼓励银行为出口商提供远期结售汇业务、期权交易、货币调期交易等金融工具,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风险。政府可以为主要农产品出口企业举办风险控制相关培训,推动金融行业提供更多的外汇保值工具。第二,用好“绿箱”政策由于农业的特殊性与弱质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对农业进行补贴。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需要国家提供更好的补贴政策。在WTO框架下,“绿箱”政策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要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即利用保险补贴制度、提供信息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力度。第三,增强农产品科技的创新能力。结合中国当前农产品贸易严重逆差的形势,平衡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既要扩大出口,又要逐步减少农产品进口量,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农产品增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农产品产量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的投入能力及产出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为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打基础。第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出口企业要抵御国际市场上的汇率风险,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推动绿色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需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生产设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增强内在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闰泽涛,张斌.人民币升值下的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马歇尔—勒纳条件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10):217-219.

[2]冯冲.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于结果变化层面的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07

[3]王瑞芳,余长林,王娟.中国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J].广东社会科学,2008(3):39-45.

上一篇: 男性护士论文 下一篇: 生态农业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