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50

装备制造论文

装备制造论文篇(1)

2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工业设计现状分析

2.1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知现状调查

通过对河南省重点培育的51户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考察,包括登陆企业官网,与企业管理层(研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邮件访问,获取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知现状。从企业网站的招聘信息来看,明确提出招聘工业设计专业的有8户,占15.7%,招聘人数在2人,均是成套设备生产商。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产业的现实状况,即目前河南省有能力生产成套(台)设备的企业虽然都拥有自己的产品价值链,但由于技术差距、品牌差距的存在,价值链的效益不高,产品的研发投入不够,产品外观造型多是抄袭或跟风模仿,对工业设计的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非成套设备生产商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零部件配套商,根本不会去关注工业设计的价值。通过网络邮件调查“工业设计的作用(多选)”,调查一共发出153份邮件,共收到131份回复,其中明确回复“不知道什么时是工业设计”的有23份,认为工业设计的作用是“使产品更美观”的有98份,认为工业设计的作用是“使产品更好用”的有32份,认为工业设计的作用是“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有16份,认为工业设计的作用是“提升品牌形象”的有15份,认为工业设计的作用是“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有9份。

2.2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设计相关数据调查

对企业管理层回复的邮件进行分析,统计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在产品造型设计阶段主要采取的形式、企业工业设计师的岗位规模、学历结构现状。对“企业在产品造型设计阶段主要采取的形式”的统计,由工程师负责的占63.6%;由企业工业设计师负责的占18.2%;与设计公司合作的占11.4%;与设计院校合作的占6.8%。对“企业工业设计师在岗人数”的统计,0人占54.8%;1-5人占28.6%;5-10人占11.9%;10人以上占4.7%。对“工业设计师学历结构”的统计,大专学历的约占34.3%,本科学历的约占65.7%。

2.3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现状

从调研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整体发展滞后,与国内其他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比较,工业设计发展水平远不足以支撑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与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51户河南省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企业中仅有8户近两年在招聘工业设计人员,而其它工程、营销、管理、财务等人员几乎各企业每年都在招聘,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在大多数企业中处于边缘地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程度远远不够。大部分企业管理层人员对工业设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美工”层面,依然把工业设计与“表面功夫”混为一谈,对于工业设计在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加品牌价值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没有意识到工业设计在成套装备产业链中的价值。(3)企业工业设计人才层次普遍偏低,无法参与或不足以承担企业产品研发的重要任务,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设计人员学历结构主要集中在本、专科层次,几乎没有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设计在企业应用的深度。总之,在调查的河南省装备制造业重点扶持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设计的价值,企业重技术轻设计,一味地强调技术创新,几乎忽视了工业设计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

3产业升级背景下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发展策略

3.1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设计的基础

比较我国工业设计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发展之路有以下共性:一是工业产业基础雄厚;二是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在企业推广工业设计,为企业与设计机构建立合作桥梁;三是通过地方高校加强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积极推动企业与地方院校进行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5][6][7]。目前,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从规模上具备了发展工业设计的产业基础,同时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3.1.1政策基础-行政导向2006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了工业设计对于制造业发展的作用。2007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服务业的若干意见》6次提到了发展工业设计。2010年,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在重点推进的八个领域的高技术服务中,排第一位的是研发设计服务,对发展工业设计给出了相关的行政建议。2012年,工信部印发了《部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工业设计,但是,通过在河南省工信厅网站以及文献资料查阅,发现河南省政府部门关于发展工业设计的政策文件还相对较少,政策基础较为薄弱。3.1.2人才基础-高校规模河南省经教育部批准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9所,近年来部分院校也相继获得了设计学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教学水平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频频获奖,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全国各地。但是,跟其他设计教育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以下差距:(1)办学层次有待提高。河南省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办学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阶段,有硕士点的高校也不多,目前,河南省还没有工业设计博士层次的教育。(2)培养体系有待改进。部分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完全照搬国内其它院校,培养目标不切实际,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能力不接地气,不符合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目前很少有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留在河南本省工作,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

装备制造论文篇(2)

1)现有教学内容沿袭了传统的体系与架构

知识点面面俱到,没有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分。缺乏生产实际内容,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介绍不足,不能全面反映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2)教学手段与方法相对单一

仍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课程教学为32学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尤其目前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更进一步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追赶进度,学生无暇思考,只能填鸭式被动接受。而一旦某一环节跟不上,则会一步落、步步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现有授课计划

对于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的机会不多,对于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遇到实际问题不能有效应对,违背了课程内容组织强调实践性与实用性的初衷。

4)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一般仍取平时考勤、课堂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学生为考勤而到课堂,身在课堂心在外,临近考试就突击死记硬背,不会花时间去主动思考,更不会去深入研究如何应用所学到的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极大损害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

5)伴随高校扩招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源规模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他们虽然储备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却在自身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和夹具设计等都需要丰富的生产实际经验作为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1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把握工程教育要面向工程实际的基本原则

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构与功能原理的实现,也要从经济性、安全性、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项目来加以考虑,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钻研精神以及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这就对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与管理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2.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目标,以培养行业认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导向,突出学校与学科专业特色,紧随生产与社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与领域的需求相结合。以此为原则,保留原有教学内容中的经典核心部分,删减或剔除与专业认证目标不相符合的内容。针对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及数控机床产品设计制造的专业培养特色,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矿山机械装备与工程机械装备的设计方法与过程,对于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着重讲解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设计、进给传动系设计与典型部件设计,减少普通机床设计相关内容。机床控制系统设计重点介绍数字控制技术原理与设计过程,其它控制方式酌情删减或剔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增补介绍反映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融经典、基础、实用、前沿于一体。适当淡化教学内容中的深奥理论知识,增强应用与实践,增加实验与实践教育环节时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多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沟通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直观接触与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精心组织,讲深讲透,如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成形原理和机床主传动系设计过程、夹具定位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等。对于物流系统设计和机械加工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则可以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加以介绍。

2.3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要针对工程实际,可以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成果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积极性。如为使学生对于装备制造业有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在绪论中详细介绍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多方搜集资料,以详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和数据资料深入透析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装备制造业迄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训练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思考能力,教师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分组讨论,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难点与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讨论与专题作业。讨论与作业的形式也需多样化,以便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2.4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必不可少。在常用的平时考勤、课堂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拓展,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态度和意识。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特点,采取“日常课堂教学考核+创新实践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模式。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创新实践考核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期末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主观题和应用型试题比重。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拓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装备制造论文篇(3)

2.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DEAP2.1软件将表2的数据代入CCR模型进行运算,得到了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资源的利用率θ和各决策单元的松弛变量值和冗余变量值,经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将表2的数据代入BCC模型进行运算,结果见表4,表4中的数据是2012年我国七大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情况。对达到最佳状态。总体来说,这七大产业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大多处于最佳状态。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值θ小于1,说明DEA无效,存在投入过多或产出不足。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表示既定产出水平下某一投入指标相当于其在有效前沿面上投影的冗余量,而产出指标的松弛量表示某产出指标相对其在有效前沿面上投影的不足量。如在投入指标上,金属制品业在R&D人员全时当量冗余了1621.018,R&D经费冗余了170085.42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R&D经费冗余了468308.954,在开发新产品经费冗余了408411.546。在产出指标上,专用设备制造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上离目标值还差87.759,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上离目标值还差3558033.653,在新产品出口收入上离目标值还差3015147.663。由此可知,这些不为0的松弛量或者冗余量给出了具体的调整方向。从表4中可以看出,DEA有效的产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设备制造业。其纯技术效率值和纯规模效率值都为1,这表明这4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装备制造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相对最优性,投入资源的组合结构相对合理,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规模效益处于最佳状态,即同时满足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另外三个综合效率值θ不为1的产业DEA无效。影响DEA无效的因素各不相同。具体来看,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纯技术效率值都等于1,但纯规模效率S<1,因此,这两个产业规模尚未达到最佳,从而造成这两个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小于1,即DEA无效。说明这两个产业要从规模大小的角度来对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调整,由此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规模效益角度来看,它们都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因此还可以增加投入以达到目标产值。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值和纯规模效率值都小于1,说明该产业无论从技术角度来看还是从规模角度来看,都未达到最优状态,而且其规模效益处于递减阶段。说明投入存在冗余,所以应该减少资源投入,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主要对产出中低的效率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找出投入的合理比例。四个产业DEA有效,表明这些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已经调整了无效环节,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使得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达到有效。

装备制造论文篇(4)

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中,设计阶段的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图纸设计者三个部分组成了设计工程中造价控制的主要因素。如果没有合理的设计,那么在接下来的施工中,选用的材料,设备以及施工技术都会出现问题,会对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造成不利影响。设计单位中的设计人员良莠不齐,并有人力管理因素的影响,对每个工程项目不可能都是用最好的设计人员,这就会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有所影响,对设计单位的声誉也非常不利。其次,在市场的冲击下,设计人员很容易为施工单位选择推荐施工材料,设备的品牌,从中赚取利润,有些设计单位为了利益不惜赶时间,牺牲设计质量来换取经济利益。导致不能准确的计算出工程的工作量,施工单位更容易多算工程量,以至于工程预算的金额偏大。

1.2施工单位的素质水平不高

施工单位是整个施工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执行单位,但是不少施工单位为了利益,不设置内部质量检测机构和不建立有效的监督措施。通常施工单位会使用一些不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例如,在签订合同时,尽量将条款简化,而不是具体细致的描述。在竣工阶段使用自身的角度来计算工程量,制定定额子目的价格等。安装工程使用材料的价格大量使用高价低质的材料,埋下施工隐患。

1.3建设单位因素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求增加建设的内容,提高施工标准。这会使施工过程中出现困难,虽然说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以及签证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怎么将设计变更费和签证费合适的处理,因为这将会对整体的工程造价造成影响。施工单位要利用的自己的专长有效的将费用上报给建设单位,实现对造价的合理预算。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2.1制定合理的安装造价目标

在施工工程开始时,充分研究施工图纸,招标文件的内容,以及施工合同中存在漏洞的条款,针对工程的特点,找出投资的关键所在,制定应对的方案。在安装过程中,管线的布置比较多,会有交叉的现象出现。因此,在施工前审查施工图纸的可行性,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合理的确认和执行,如果发现图纸的矛盾之处,要实际是向设计单位要求重新设计。

2.2运用多种询价体系

在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因为涉及的系统繁多,各种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很多,采购材料设备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因此,要严格的把控材料的采购价格,在进行大型的材料设备采购时,设备的价格较高,对造价的影响最大。可以使用招标采购的方式来筛选供货商,组建评标小组将设备价格降低,并对供货商进行考察,最后确定合适的供货生产商。

2.3提高造价人员专业素养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需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性质较强的工作。因此对于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要求,就是其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能否为工程项目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物价的飞涨对于这些工程周期长的项目来说就更加需要此类的专业素质人才来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必须将工程行业的实际需求与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相关企业和单位所需求的工程造价管理型人才。

装备制造论文篇(5)

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目标和框架

1.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目标。本文建立制造服务化模式的目标是改变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服务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实施制造服务化模式,提高产业的服务化水平,使企业完成服务转型,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增加企业的收益,提高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沈阳市经济发展。

2.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框架。沈阳市的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即政府引导,产业支撑。政府引导是制造服务化模式的外部客观条件,所谓的政府引导,即政府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发展,为服务化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产业支撑是必要条件,生产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内部服务支撑,使服务嵌入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两者从外部和内部共同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缺一不可,同时两者互相促进,即政府鼓励生产业支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生产业支撑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使政府产业政策得以落实。

三、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模式建立

政府引导是沈阳市政府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发展,为服务化发展提业支持、助推科技创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政府针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制定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各个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吸引和发展产业关联密切的生产业,鼓励专业物流企业为集聚区内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客户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其物流服务水平,深化铁西、浑南和东部集聚区内装备制造企业与科技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其科技服务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各产业集聚区以大企业总部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生产业的有效聚集,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企业的服务化水平。政府成立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专项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双示范区”、汽车产业聚集区、部级检测平台等项目建设。同时,政府带头,沈阳市各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发展以高技术关键类设备为主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高新技术领域率先突破,为装备制造业推动制造服务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主动搭建产业互动服务平台,一方面使装备制造业迅速获得信息、技术、资源等,加快产业服务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产业互动平台,集中各产业集聚区的相关优势资源,进行合理传递与配置,使企业将非核心部分外包,集中精力研究核心环节,最终使企业的生产制造更具有协调性。

产业支撑是指生产业支撑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使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实现升级,将生产业嵌入进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形成新的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在产业链上游,沈阳市各产业集聚区的科技服务企业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科技研发支持,使得企业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通过科技企业扩散,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也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在产业链中游,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三大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将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给其两大配套产业区的企业,实现集聚区之间的协同生产制造。在产业链下游,以沈阳制博会为代表的会展服务业,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提供展销服务,提高了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品牌的知名度,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银企联合,形成金融生态区,提高整个集聚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在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支撑下,沈阳市的生产业也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具有高精尖技术特点的生产业,对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技术的研发、开发与应用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具有高精尖技术的生产业能够将新技术进行最有效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提高生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创新需求、技术开发需求、新产品的技术需求以及开阔新的市场需求的满足。

装备制造论文篇(6)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装备制造论文篇(7)

云制造最初是由制造网格发展而来的,其目标是各制造行业服务提供者共同打造共享平台为整个制造行业提供服务,建立标准的体系结构,开发出一个云平台来统一管理制造资源服务。物联网是一个基于Internet、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让所有具有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通互联的网络。物联网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普适服务智能化、自治终端互联化三大特性。物联网作为云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为云制造平台提供可感知的设备节点。

2云制造物联系统介绍

制造企业物联系统融合云制造的思想,基于现有的制造资源,其体系结构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云服务支撑层和综合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识别层:感知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连接信息世界和网络世界的一条纽带。根据具体应用,可通过各种传感器、RFID、ZigBee的设备对系统数据进行感知。网络构建层:该层主要的作用就是把感知识别层感知采集到的数据接入到互联网供上层的使用。主要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个部分,其中有线接入包括传统的以太网、电力线、光纤接入等方式,无线接入包括利用WiFi、3G、无线传输模块等接入方式。云服务支撑层:主要管理从下层传输过来的数据,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统一管理数据为上层应用提供云服务支撑平台。综合应用层:各行业基于下层提供的数据和服务,开发出自己所需的应用软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本系统根据各物联装备企业提供的服务开发资源管理平台。

3制造装备资源服务

在云制造体系中,资源包括对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的管理、产品销售、物料等资源。其中制造资源中又包括装备资源、软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本文主要以制造装备资源为对象,以制造企业生产装备为实物对象模拟为制造装备资源原型。将制造装备资源服务可划分为设备查询匹配服务、设备状态显示服务、设备任务查询服务和用户管理服务。3.1设备查询匹配服务

主要包括制造装备的查询和匹配两个部分,其中制造装备的査询主要是基于装备属性的一些分类(如按车间分类,按机床种类分类等)查询方式,而匹配部分则是基于用户给定的条件(关键字)搜索得出来的结果。

3.2设备状态显示服务

该服务主要提供制造装备的实时运行状态,显示装备的一些实时信息。

3.3设备任务查询服务

设计该服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装备制造任务进展情况,通过甘特图,用户可以看到该设备任务分布情况,任务的进度也能动态的显示到甘特图中,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参考曲线

3.4用户管理服务

包括用户注册,与用户登录两个部分。这里的用户是指制造装备资源服务的提供者。通过用户管理服务,用户可以将装备资源相关信息注册到系统中,也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即时的变更。

4基于WebService的制造装备资源服务

4.1WebService的体系结构

WebService是一种新的Web应用技术,它具有自包含,自描述,模块化等特点,可用通过Web进行服务的、搜索査找与调用。作为一种通用的技术标准,开发人员通过对业务过程的封装,将资源以一种服务的方式,其他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服务达到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目的。WebService以本身具有的松散耦合特性给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在幵发人员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过程中表现出众多优势。该技术之所以能够广泛推广,还得益于另外WebService的另外一个特性:平台和语言的无关性。在解决异构系统的融合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4.2装备资源服务

WebService服务的系统选择比较流行的Axis2作为WebService容器,Axis2是一个重量级的WebService框架,准确来说它是一个SOAP、WDSL引擎,是WebService框架的集成者。。在服务器端WebService—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设计WDSL,然后再写要的代码;第二种是先写的服务代码,设置成WebService,然后再成WSDL。表1显示的服务函数。

装备制造论文篇(8)

2高端装备制造对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的需求与挑战

在高端装备制造过程中,需要对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等两方面进行深入介绍。现如今,从焊接材料的种类上进行分析,主要有低合金钢,不锈钢,铝合金以及钛合金等材料,这些焊接材料主要用于钎焊以及特征焊为主。从材料的技术形态上看,主要有丝状、条状以及带状等等。从这些因素上可以看出,高端装备制造工程对于焊接材料的相关技术指标要求比较严格,同时其复杂性也比较突出。需要对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明确和保证。通常情况下,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需要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这样才能保证焊接材料达到相关技术标准。高端装备制造对焊接材料的技术性能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在研发方面,焊接材料技术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焊接材料的成分、组织以及性能之间关系的处理。其次,在实际的材料生产制备中,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有三点:①高端装备制造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质量需要进行严格把关。②制高端装备制造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焊接装备性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③由于焊接材料的系统性比较强,因此焊接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每一个焊接技术环节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其中包括焊条大压力压涂技术,剂匹配技术以及烧结焊剂的造粒技术等等。从比较典型的拉丝工艺上看,国内的研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为了对拉丝工艺进行优化,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配剂,以及拉丝的制定工艺等等。④在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现如今,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比较发达,但是从焊接技术的控制方面来看,在线质量检测技术的落后现象比较严重,焊接技术检测还只是停留在对几何尺寸进行检测,深入程度不够。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焊丝的应力以及变形的情况等方面还无法进行详细地检测。第二,焊接材料的工艺性对于焊接技术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焊接技术中涉及到的焊接工艺参数和材料的质量无法达到相关的标准,不能从本质上对焊接功能和材料工艺进行解释,可见,焊接工作的质量控制方面还不健全,亟待改善。

3高端装备制造的新型焊接技术

3.1活性化焊接技术

活性化焊接能很好的克服普通TIG焊方法熔深浅、对材料成分敏感的缺点。与普通TIG焊方法相比,相同的焊接参数,活性剂能使熔深增加200%~300%,焊接时间减少50%,焊接效率提高2-6倍,焊接成本也相应减少,在高端装备制造的焊接作业中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3.2高速焊接技术

高效焊接技术一直是高端装备制备焊接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熔化极等离子弧焊接技术,这种技术综合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优点,非常适宜铝镁等轻金属及合金的焊接。在焊接薄板时,可以实现高速焊,例如对2mm铝板,焊接速度可达3000mm/min;对于厚板连接,其熔敷效率高,参数范围广,焊接过程稳定。由于等离子弧对接头区的充分清理作用,焊缝中气孔缺陷明显较少,尤其适合在高端装备这种对焊接质量要求较高的焊接作用中使用。

装备制造论文篇(9)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始终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始终落在别人后边,吃别人的剩饭,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不了现代化。自主创新不光是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会有效果。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依赖国外、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有人以为什么都可以从国外买,这个观念很错误。即便是与国外的合作,也应该坚持“以己为主”,不要受制于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

其次,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政府财政应从现有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贴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补助,并视财政增收情况逐年递增,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包括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建立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的前期工作投入;优势拳头产品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补助;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的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展示和使用首台(套、批)新型装备等专项补助或奖励。二要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自身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取得较大突破的关键。三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要发挥风险投资的嫁接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源得到很好的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

第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首购和订购国产设备的政策措施。实际上,世界各国政府采购都有明显的“产权保护”特征。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非GPA(政府采购协议)必须购买美国产品,其中,包括优先购买具有美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着手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国货国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抓紧研究出台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用户单位和项目业主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规格,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防止设备招投标中歧视国产设备。对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如果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经有关部门认定,政府应进行首购;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建立由应用部门、制造部门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

装备制造论文篇(10)

全球经济体化形势下,面对强劲的竞争,各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企业自身产品成本、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方法。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来获得更多的利益。李宁公司作为中国体育产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面对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李宁公司一开始就涉足电子商务,开辟了网络销售渠道,但是由于李宁的网络销售渠道尚未成熟,对其存在很多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为李宁公司的网络销售渠道提出可行性建议,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电子商务的出现

首先,是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便利的交通支持使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的消费品能及时到达,其次,人们在80、90后在一天的忙碌后,大都通过上网来释放自身的压力,80、90后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再者,企业为了盈利,企业内部不得不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驱使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能迅速的转化为利润成为每个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所以营销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在日常办公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企业就得通过电子商务来现代化企业自身。此时,众多网络交易平台的产生,为企业能够迅速将产品销售出去提供了一条的有利途径。

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企业脱离了现实中的实际接触,不需要与顾客接触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可以在虚拟的交易平台上提供的商品信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在通过快速的物流配送服务送货上门,最后以上这些都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资金结算来完成各种商品的整个交易过程,使得整个交易过程变得简单、快速和安全。

本篇文章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其根本在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现进的信息技术为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交易平台,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电子商务存在的优越性。电子商务为企业创建的世界性虚拟网络交易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可以更好的优化企业的服务和商业水平。电子商务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其优点有:有利于传播商品信息;减少了企业通信方面的开支;方便与更多的客户交流;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市场反馈速度更加快速;提供24小时服务;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

李宁销售渠道现状

李宁传统销售渠道现状。李宁公司的分销渠道是国内最完善的,作为国内体育休闲用品供销商巨头,李宁公司也在不断的寻求更加完美的销售渠道来巩固自身的国内品牌的霸主地位。2004年,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2008年,李宁本人巧妙的运用的自身前奥运会冠军个人魅力,在开幕式上李宁本人的完美现身,让世人不得不铭记李宁对世界体操做出的杰出贡献,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与李宁同名的李宁公司,在世界聚焦的北京奥运会上留下深深的李宁印记,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之后李宁旗下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第一次超越了阿迪達斯,成为了国内体育类产品的领头羊。但是,近几年,安踏、特步、匹克等一些国内一流体育品牌的崛起,开始建立品牌专卖店不断的占据李宁赖以生存的二三线城市市场,然而在一线城市市场苦苦作战的李宁公司,又面对国外著名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市场强势统治,李宁公司更是步履维艰。不仅如此,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一线品牌也慢慢的在二三线城市建立自己的销售点,进行对二三线市场的销售延伸。面对国内外品牌的竞争,李宁公司此时可谓是四面楚歌。

李宁网络销售渠道现状。在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迫使下,李宁公司不得不寻求新的销售渠道,开辟新的市场。2008年1月,李宁公司瞄准了网络销售这个渠道,于是成立了电子商务部,为李宁的网络销售渠道奠定了基础。李宁发现淘宝能给自己带来一个全新的平台,同年四月李宁成立了网络旗舰店。两个月之后官方网上商店成立,表明李宁公司开拓网络销售渠道的决心。紧接着李宁与IBM合作建立IT后台,2009年6月李宁利用与IBM的合作呈现了自己的电子商务IT后台。2010年李宁的旗下的众多品牌纷纷在推出官方旗舰店。

两周年我们搞了一个盛大的推广活动,李宁和乐途都是主推的品牌,所以在推广期间,我们这三家店,尤其是两家新开的店,收入增长都是十倍以上,非常成功。林砺说。随着李宁旗下的众多品牌逐渐的上架到各电子交易平台,李宁公司已成为同行业全面接轨网络运营的龙头企业。

李宁的网络销售渠道并没有带来业绩上的增长。根据2011年年报来看,李宁公司一年的营业收入89.3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4%;净利润3.86元人民币,同比下降达65.19%;这么多年来的第一次出现了业绩的下滑。2012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5%。

李宁的网络销售渠道的开展,并没有挽回业绩持续下滑的颓势,这不仅是行业竞争对手的强大,更主要的李宁自身的网络销售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李宁必须在长期实践和分析中找到更适宜合理的网络销售渠道。

电子商务下环境下李宁的网络销售渠道存在的问题

网络交易平台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始发展,李宁公司开始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建立自身的网络销售渠道,并且在网络销售方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李宁實体店与网上虚拟店的利益冲突、网上虚拟店上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难以得到保证、李宁线上线下产品的配比严重失调。

李宁实体店与网上虚拟店的利益矛盾突出。随着电子商务的日趋发展,李宁旗下的各个产品逐渐上架到网络交易平台上,和实体商店相比电子交易平台上的商店不需要店面费用或很少的费用,节约了不少成本。成本中的另外一大块是人员的雇佣,然而和实体店相比经营网店需要的员工数量要少很多,仅从这两方面发现网上虚拟店的运营成本远低于实体商店。在消费者眼中,相同的产品比品质,相同品质比价格,相同价格比服务,所以传统实体店与网上虚拟店的利益矛盾最先体现在价格上。一般看来,同一种商品在网上虚拟店上的价格会低于实体商店的价格,很大程度伤害了尸体商店的利益。同时,网上虚拟店的库存压力相对较小基本上没有压力,由于网店并不是实际与客户接触的模式,不需要马上给客户商品,所以网店一般不用存很多商品防止存货紧张从而减少库存量大引起的不必要风险,而实体店则必须拥有足够的库存量来满足客户,避免缺货的尴尬情况。而且,生活节奏快速的消费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一家家的逛实体店,网上虚拟店却能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整个交易过程消费者只需坐在家里就能完成。

由于面对李宁网络销售竞争的影响,很多实体店分销商的利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为了取得利益很多实体店分销商纷纷开始从淘宝上寻找新的渠道来获得更低的采买价,慢慢的实体店的分销商的管理变得混乱,可能还会使得实体店里的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李宁在当地的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网上虚拟店上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难以得到保证。虽然网络交易平台上的商店给卖家减少门店成本,和人力成本,但是网络交易平台上的商店毕竟是虚拟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消费者了解商品信息更多的是通过商家给的图片,还有文字介绍,消费者本身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到产品,试穿过自己心仪的商品。然而,商家给的图片都是经过制图软件修饰加工的,上架商品的文字信息也是卖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所以消费者看中的商品在拿到手后,效果总是没有在网上虚拟店上里介绍的那样好,甚至还有些商品是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心里不免产生被欺骗的感觉。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存在某些问题时,很难得到处理和调换,然而实体店的优势在这显而易见,在实体店里,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到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就算购买后发现,商品存在某些问题,消费者可以直接找到商家,解决商品问题,或是直接调换商品,维护自身利益。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发现商品问题后,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商家,这样就更加加剧了消费者对网上虚拟店上的商品的担忧,担心自身的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李宁线上线下产品的配比严重失调。李宁商品在实体店和网上虚拟店里的不同售价一直都是李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一直在努力解决中。针对这问题运用错季销售和错位销售缓和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异。所谓错季销售就是企业的产品销售过程中运用反季节的手段,即冬天的衣服夏天卖,夏天的衣服冬天卖,这样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产品库存,还能为企业获得利润。所谓错位销售就是企业在经营销售过程中尽量避免趋同性的一个理念,创新特有的销售理念和策略,为自身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为企业取得更丰厚的利润,具体的说就是不做别人做的,只做别人不做的。李宁公司的错位销售实施方法是,在官方网上虚拟店上主要推出这个时间段刚推出的产品,不提供任何优惠政策,然而实体店分销商主要销售已经上市三个月以上的过季产品,这样的产品折扣较多价格相对便宜。这种形势下的错位销售使得官方网上虚拟店可以展示新产品美化自身品牌形象,定位高端这样一来可以吸引热爱新产品的高消费人群,而实体店分销商注重的是销售数量,以产品性价比为重点来迎合普通消费群体。但是,这样一来经销商经常会遇到消费者想要购买新上市的产品,而其却没有新产品的局面,这样就打击了经销商的积极性,损害了经销商的利益。

关于李宁网络销售渠道的对策

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信息流通速度只在分秒之间,企业不得不利用网络交易平台才能在短时间完成交易,所以为了现代化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很好的将自身文化融入到电子商务中去,合理有效的运用电子商务经营管理企业。同时,企业在接触网络销售渠道这个新型交易方式时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企业必须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利用网络渠道给企业带来利益。

协调实体店和网上虚拟店的利益冲突。截至2010年底,李宁实体店有6000多家,网络专卖店超过1000多家,总的来说规模还是相当巨大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消费者逐渐的对网络专卖店的认可,网络专卖店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这样一来,实体店和网上虚拟店的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变得刻不容缓。

价格一直是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这个问题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避免同一商品在线上线下同时出售的情况,首先,可以用线上手段来消化库存,把线下销售的库存放到线上进行扫货,但是要尽量避免线上线下价格差异过大。其次,使线上手段变成一种复刻方式,在线上销售经典产品,在线下已经断货绝版的经典产品,只在线上进行追单销售,让怀念经典的消费者可以在线上购买到经典产品。第三,在网上虚拟店上推出网上虚拟店版产品,网络版只在网上虚拟店销售,这种网络产品专门化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能使线上线下做到产品的差异化,规避实体店和网上虚拟店两者之间的矛盾。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同一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的情况,那没就将此类产品在实体店的价格降至或略高于线上价格水平,来保护实体店的经营利益。

上一篇: 内科医学论文 下一篇: 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