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7:01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1)

2013年5月4日,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各高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他们的年龄大多与学生相近,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最为直接的影响。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①因而,探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整体上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坚定“三个自信”,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日益扩招学生、开放办学,学生的类型、需求和价值追求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学生对辅导员的师德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升,但辅导员队伍的师德状况还不能令众人十分满意,主要表现在:

(一)政治信仰上的“不够坚定”

高校辅导员的前身是“政治辅导员”,主要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不断拓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困难资助、学业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协调等事务性工作几乎占据了辅导员的全部精力与时间,也让辅导员逐渐淡忘了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时进行教育与引导。“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教育和引导好自己的学生,自身就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自觉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高校辅导员疏于政治理论学习,懒于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内心深处有点“崇洋”,推崇西方文化,喜爱过“洋节日”,对国内的现实状况满腹牢骚;当面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时,他们自己内心深处也没有明确坚定的立场,存在许多困惑或不理解,甚至“人云亦云”,更谈不上让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解释或帮助“,传道与解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思想教育上的“爱心缺失”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不少还是独生子女,参加工作后,自身还沉醉于长辈的关怀与呵护之中,很少体验过社会生活的磨难与艰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工作状态,致使他们整日彷徨茫然,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厌倦,逐渐对学生工作失去耐心,对学生失去爱心,表现为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接待学生时语气生硬,行政命令色彩浓厚,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缺乏工作热情,服务意识不强,漠视学生的困难,放任学生浪费时光,体验不到爱心教育引领生命成长的律动与活力,感悟不到人与人信任交流的快乐与幸福,捕捉不到平凡工作中的绚丽与精彩。

(三)管理服务中充满“人情世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平台的发展不断加速,西方价值观通过网络给青年人带来的影响越发直接、越发强烈。高校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多元价值观也在不断影响高校辅导员。个别辅导员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变得功利、充满人情世故,主要表现为:在学生干部选聘、困难学生认定、入党条件审核、评优评先、违纪处理等环节上,经受不住各方人士的“招呼”,在“人情”面前不能坚持原则,甚至默认学生逢年过节的礼品进贡,放任学生家长的请吃与拉拢。这种外在的“小得”,严重违背了辅导员内在品质的“大德”,因为它糟蹋了师德精神的逻辑出发点,在学生培养方面未能做到一视同仁,违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四)教学科研上的“学风浮躁”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在职务晋升道路上“粥少僧多”,于是许多辅导员就不得不走上职称评定的道路。但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既缺乏教学团队的传帮带,又没有科研平台的鼎力相助,原来的专业领域与现在的工作内容不一致等都导致辅导员难以潜心研究教学工作、难以静下心来搞科研。紧张的工作状态使他们难以静心学习,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也使他们难以安心学习,种种原因造成部分辅导员在教学上不认真备课,课堂上照本宣科,简单复制课本知识;在科研上坐不住冷板凳,拼凑低水平的无任何价值的学术论文,利用经济手段曲线出版著作,甚至肆意剽窃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者用金钱雇佣他人为自己炮制职称材料。

(五)创先争优上的“弄虚作假”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比较宽泛,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几乎都需要辅导员参与。高校各个职能部门为了突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基层辅导员处理本部门工作的积极性,都会使用创先争优机制,量化考核办法,奖勤罚懒。目前,辅导员面对的最常见的考核有:学生处的学生工作考核、团委的团学工作考核、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资助中心的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考核、组织部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宣传部的精神文明考核、武装部的大学生入伍工作考核等。无数的考核项目让辅导员疲于应付,但为了取得好成绩,让领导满意,为自己日后的“升迁”增添砝码,一些辅导员就带领或指示学生干部“弄虚作假”“无中生有”,编造出一些精彩事迹,制造出一些华丽数据,甚至利用经济手段找媒体加大宣传,到处打探考核组成员,请客送礼等。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困境与归因

(一)工作职责泛化,弱化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应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被动地存在于教学与行政的边缘地带,扮演着管理、教育、服务等多重角色。而且,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展,一系列前所未有或过去不以为然的学生事务不断纳入辅导员职责范围,且这些工作越来越重要,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辅导员被迫承担着条目繁多、纷繁杂乱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如检查学生宿舍卫生、办理请销假手续、组织各种团学活动、开具各项学生证明、召开学风建设座谈会、协调学生人际关系等。这些简单化、流程化、无任何灵活度和创新空间的事务性工作,慢慢地让辅导员对高校学生工作产生了一种认识偏差: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职责的无限扩大化,让辅导员成为高校管理中的“万金油”。在中国高校传统的等级观念下,辅导员这一职业“不仅成为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劳力者’,而且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微不足道”。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自然而然也就认为自己是学校里最低层的工作人员,工作荣誉度骤然下降,极大地弱化职业认同度,在工作中自然会被动接受任务,缺乏积极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多元价值渗透,淡化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感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改革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不断扩展与繁荣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高校辅导员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如“开阔思维视角,活跃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生需求,改变教育方式,加强人文关怀”③等,也有负面的,如“信仰上的迷茫,思想上的困惑,道德上的漠视,以及对生活、思维的平面化和游戏化”④等。这些负面的社会思潮宣称现代社会人的自由、幸福、平等、个性被具体的科层组织和社会分工等理性社会所压制,应该漠视社会道德,奉行操作伦理,坚决反对理性、权威的束缚,片面宣扬个性自由,坚信各种虚无缥缈的潜规则。如果不对辅导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教育,就可能造成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下滑。反映到个别辅导员身上,就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功利思想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工作中只顾利益得失、成本效率;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爱心、信心和耐心;生活中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牌;丧失对他人、集体、社会应有的责任感,丧失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甚至在背地里把为人民服务、奉献精神当作笑话来讲。

(三)职业前景不明朗,降低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责任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⑤这种双重身份界定在理论上可以增加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辅导员既可以向党政领导干部靠拢,走职务晋升之路,也可以向专业教师靠拢,走职称评定之路。但是现实情况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科发展,重用在学科建设中为学校发展做贡献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辅导员的弱势地位及边缘化角色,使其走职务晋升之路,竞争不过机关工作人员,走职称评定之路,竞争不过高学历的专业教师。职业前景不明朗,让许多入门时激情满怀的辅导员在现实面前成为荣耀与自卑、热情与茫然互相交织的矛盾体,“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使许多辅导员斩钉截铁地认为辅导员岗位就是个青春过渡性职业,很多辅导员时时刻刻等待时机另谋高就。河南省2006年的一项颇具代表性的调查显示:“该省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不满4年的有3914人,占辅导员总人数的72.4%,不满2年的有1817人,占41.2%。”⑥发展是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只有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与高校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学生工作师资队伍。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泯灭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目前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德能勤绩的考核;一种是基于业绩指标的考核;另一种是基于任职资格的考核。”⑦这些考核评价模式一般都是借用企业管理中的考核方法,主要是紧扣岗位职责特点设置量化考核指标。然而“,这些评价考核模式存在的共同问题在于:重奖惩轻发展,更多的是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而忽视辅导员工作发展功能,评价时也很少考虑到以辅导员为本进行问题的探讨,忽视考评的目的”。⑧因而,这种评价模式缺乏对辅导员本身的人性关怀,难以体现学生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辅导员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量化考核,不能简单地用辅导员参加学生活动的次数、深入学生宿舍的次数,以及与学生谈话的次数来衡量,更不能用学生违纪的次数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辅导员工作的幸福感来源于“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展露个性,看到学生成长成才比辅导员自己事业成功还要快乐,这种教育过程难以用数据来量化考核。

(五)成长阅历不足,削弱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自律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的成长轨迹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什么社会阅历,没有体验过社会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加上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备受父母长辈的呵护与关怀,可以说他们自身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父母眼里他们依然是个孩子。工作顺心时,他们热情高涨、信心百倍;身处逆境时,他们情绪低落,怨天尤人。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同时,依然面临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与定型,也面临着知识的更新换代与技能的实践提升,职业道德尚处于认知阶段,道德自律尚不稳固,还未能形成稳定的职业伦理意志,还需要道德他律的进一步强化。另外,年轻的辅导员大多正处于婚姻家庭的起步阶段,不仅工作繁忙,还要照顾老人小孩,整天处于疲劳状态,难免会出现师德失范的情况。高校辅导员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把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职业价值目标,才能在“大爱”精神的驱使下,完成成长蜕变,实现职业道德的自我超越。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指向与对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核心

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⑨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更需要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生命线”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实践的指导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因而,高校辅导员要率先垂范,一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精神实质,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重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二要积极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高校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讲座、网络、手机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优势,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歪风邪气的侵蚀,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引领青年学生精神风尚的旗帜。

(二)永恒的爱心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辅导员做好一切工作的原动力。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爱心,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千万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学生。平实、平和、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为他们的外在容貌、学业成绩、经济条件不同而区别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是教书育人的前提与基础。二是要欣赏自己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蒂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可见,欣赏学生的优点,赏识学生的个性,容忍学生的缺点,宽恕学生的过错,都是在不断地修炼对学生的爱。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爱心需要传递,一个快乐的人才能把快乐带给别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自己,才能理解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好好活着;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父母,才能理解真正的孝心的表达在于感情交流;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人民,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和谐;富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祖国,理解有“国”才能有“家”。引导学生拥有博爱之心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最大价值。

(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体现在勇于承担责任和自觉履行义务的人格素养。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他们应该具备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的政治责任,维护学生人身安全和校园环境稳定的管理责任,做好学生学业指导和规范化管理的服务责任,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育人责任。这“四大责任”的落实,一是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具备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和激励辅导员树立牢固的岗位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三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用现代化的“云数据”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率与科学性。

(四)言传身教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关键

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效仿周围人而获得的,周围人的言行可能改变学生的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辅导员一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言行一致,品行端正,自然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积极正面的行动远胜过苦口婆心、唇焦舌燥的空虚说教。二要榜样示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的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关爱学生、文明服务必将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要自觉践行。辅导员要从细微之处着手,要时时刻刻做到校内校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大场合与小范围一个样,一群学生与一个学生一个样,严格自律,达到慎独的行为境界。总之,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具有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辅导员辛勤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来熏陶学生的品格,用智慧来启发学生的思路,用情感来打磨学生的志趣,用艰巨的任务来磨炼学生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培养辅导员高尚的师德是高等学校在育人实践中的永恒主题。

作者:张玉新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组织部

注释:

①⑤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Z].2006-07-23.

②张丽.高校辅导员自我职业认同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14.

③杨子.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227.

④蔡福兴.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6(8):70.

⑥陈垠亭.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2.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2)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4)更加爱岗敬业

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短,政府的投入小,学校发展靠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辅导员老师只有比公办高校老师更加爱岗敬业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

(1)政府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些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的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科研成果、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对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师风重视度有所降低。师德师风建设的落后,给各个高校、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是任何科研技术都不可弥补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其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

(2)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投入

针对当前的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流动性大、职业倦怠感高等问题,应从资金投入、岗前培训、工作期间各项技能培训、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80s Counselors Virtue

Abstract College 80s counselors as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its virtu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ims to combine college 80 counselors virtue "80" feature, colleges 80s counselor teachers' virtue of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stablish.

Key words college; 80s counselor; virtue; mechanism

1 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的时代意义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有关师德师风的研究不在少数,但随着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其师德师风具备了一定的“80后”特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校80后辅导员普遍具有学历高、想法新、潜力大、反应快等优势,但由于年纪轻,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原因,80后辅导员在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也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因此,高校80后辅导员作为高校发展的希望,其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是时展的需要,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 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1)不少80后辅导员缺乏专门的师范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发展和高校扩展的需要,不少没有经过系统师范教育的80后辅导员直接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育人、为人师表意识淡薄等。(2)思想政治水平不高,社会价值缺失。和平年代里成长起来的80后,受多元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水平低下这一问题,缺乏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以及为高校教育事业服务的决心。(3)重利益,轻奉献。80后自我意识增强,社会、家庭压力大,这一个性特点和社会因素反映在80后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是部分80后辅导员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将读书育人的责任感抛于脑后,过度计较个人得失而缺乏奉献意识。(4)年纪轻,实践水平低。目前,“80后”辅导员带“90后”学生,这在高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80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不全面,往往缺乏教育经验。

3 对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3.1 建立严格的辅导员选拔机制,把好准入关

高校辅导员选拔是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源头工程,高校在选拔辅导员时除了考虑学历、科研能力等符合学校发展的硬性条件时,还应从辅导员育人的本职工作出发,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对应聘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条件进行合理评价,最终确定辅导员人选。

3.2 建立长期的、规范的培训机制,加强对80后辅导员内在素质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首先“要进行师德理论和知识规范的学习教育,然后才能转化为师德意识(包括师德理想、师德观念和师德价值等),形成师德情感,磨练为师德意志,进而才能外化为师德行为。①可见,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建立规范的岗前培训制度。绝大多数80后辅导员都缺乏大学教育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岗前培训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道岗。高校应对新进的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师德师风、教育法规、岗位职责、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并且严格考核和监督,把是否熟悉和掌握师德理论作为能否上岗的又一重要依据。(2)完善长期的在职培训制度。师德师风建设任重而道远,高校应完善在职培训制度,并可将其开展和落实情况纳入各部门的年度考核体系。一方面,定期输送80后辅导员参加岗位培训,明确师德师风的要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做好历届优秀辅导员事例的宣传工作,引导80后辅导员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3)丰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基础,针对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平低下这一特点,高校应积极丰富培训内容。首先,积极发展辅导员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在师德师风方面的带头作用;其次,在高校辅导员内营造读书看报的学习氛围,鼓励80后辅导员了解和关注时事;最后可以积极开展红色教育。(4)建立新进辅导员帮扶责任制。相关部门为新进80后辅导员配备为期一年的帮扶导师,不仅在教学、科研各个方面给予指导,更要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上起指导作用。

3.3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合理考核辅导员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评价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种评价和考核可以激发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能够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②高校应建立学生评价、辅导员互评、职能部门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做到客观公正、等级鲜明、奖惩分明,并将定期的评价结果作为辅导员年度考核、职务聘任、职称评比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4 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建立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机制,主要是激发辅导员积极工作的良性动机,并激发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应该从80后辅导员个性及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有效的途径激发高校辅导员自觉参加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目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广大的高校辅导员只有胸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党和人民的事业长远发展出发,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才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也唯有拥有这样一支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

我们要响应同志的号召,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辅导员,提升辅导员素质,注重辅导员培养,形成更加良好的师德师风,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注释

①②王正荣.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06(11).

参考文献

[1] 刘芬.论师德师风建设[J].科教导刊,2011(1).

[2] 陈润羊,李勇.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3).

[3] 刘静,芦伟.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

[4] 宣天鹏.关于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09(3).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4)

2辅导员师德建设重要性

2.1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曾说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学校的主要群体不只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他们是学校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谆谆教导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独立院校的辅导员一般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处理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肩负着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使命,所以辅导员的师德成为了学生是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只有加强师德建设,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素养感染广大学生,才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加以塑造,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2.2有助于学校和谐稳定

独立院校的辅导员作为学生与院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同时需要做好学生的工作。辅导员的师德涵养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一举一动和言谈举止都是象征着学校,所以辅导员的师德是学校和谐稳定的基石。独立院校根基不稳,发展缓慢,正需要力量强大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为与学生直接且密切接触的辅导员,需要正确带领学生完成学业和就业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负责,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和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职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质都是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也是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3提高独立院校辅导员师德的途径

3.1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应该对教师的录用和培养增加投入,建立激励机制进行定期评价和考核,尤其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关注和正确引导。独立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样才能够将思想传递给学生,才能够感染更多的人积极正向发展。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除了基本的培训,应该提供到其他名牌院校学习的机会,感受高等学校的学风和师德文化,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加强个人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师德风范。

3.2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承受能力

独立院校建设薄弱,工作还没有完全秩序化和程序化,所以较为繁琐和复杂,作为辅导员日常事务较多,既需要处理学校相关事宜,又必须合理做好学生工作,所以辅导员工作相对比较辛苦。当面对多方面的压力时,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应该充分加强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阶段性的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培训,同时必须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对辅导员心理水平变化及时评估和改进,只有辅导员拥有强大的心理,学生才会乐观积极向上发展,学校也会越来越稳定。

3.3创建实践机会,增加经验

对于独立院校而言,发展和视野空间较小,见识较为短浅,所以辅导员的各方面发展也比较局限。所以学校应该大量增加实践机会,如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文化参与以及师德建设活动等等,更加丰富辅导员的实际经验和师德建设。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辅导员必须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冲击,适应现代化发展。所以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和精神文化水平,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4结论

通过对现阶段的独立院校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发展辅导员的师德教育处于中低等水平,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同时也缺少对师德培养工作的投入和落实。教师的师德关系到学校是否能够稳定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所以辅导员的师德教育工作必须严格落实。由于独立院校发展水平较低,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才能够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教育事业才能够越来越走向成熟。所以本文针对独立院校的辅导员师德建设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但仍然不是十分全面,缺少更多的理论观点进行支持,所以独立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发展,使学校成为家长们更加放心和踏实的最佳选择。

作者:丛羽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C

师者,德也。师德是教师的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表现,是教育者素质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师德状况良好,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尤其是职业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引进或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行为、思想方面尚未达到师德要求的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的管理者,也是他们思想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言行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起到了重要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1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情况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辅导员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较少,且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较为复杂,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参差不齐。从整体看,主要有下列问题:

第一,学历水平低、理论修养不够。高职院校辅导员来源广泛,有从高校招入的青年大学生,有从后勤或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引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极少。从目前的现实看,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专业涵盖领域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大多数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心理学教育背景。这种情况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引导。此外,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复杂,很少抽时间进行学科科研和理论专业的学习,在专业引导和教育方法上滞后于学生的需求。

第二,归属感不强,思想不稳定。相对于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较大,但收入不高。这种情况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归属感不强,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期待着进行转岗或进入其他部门。“现在高职院校内辅导员数量几乎都趋于紧缺状态,工作量大、责任重、权责不清,导致辅导员逐渐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无论在日常管理中,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不会完全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信念慢慢地动摇,职业理想也会逐渐迷失。”

第三,部分高职辅导员师德差,缺少职业道德。“少数辅导员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较差,自身修养不够,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的辅导员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存在组织纪律性松懈、生活散漫的现象;也有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没有了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上课时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观点偏激,敷衍塞责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院辅导员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客观上要求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从思想重视到行为落实,从制度建设到规范执行都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第一,思想重视,强化师德培训。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比较混乱,师德建设主要集中在一线教师中。考虑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忙,杂事多,对其师德建设的培训、行为的引导较少。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师德问题。辅导员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师德情况、言情举止对学校的声誉、学生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大辅导员师德进修、学习的机会,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多渠道师德教育专题讲座、访谈、辅导员师德知识竞赛等,让师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辅导员老师时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6)

同志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特别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思想和行动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担负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辅导员不仅要具有突出的业务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表率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师德的论述浩如烟海,如欧阳修的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爱因斯坦的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卢梭的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由此可见,人们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执行者,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行之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最核心和最紧迫的工作任务。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潜移默化地用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面貌去感染学生、并使社会所提倡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外化为社会所希望的实践活动,是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亟待有效解决,当前有些辅导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凡事求回报,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尤为关心,常常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学生。有些辅导员自我要求低,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经常发表与自己教师身法不相符合的言语,在学生中没有很好地展现教师的道德风采,更有甚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心不强,信仰动摇,对社会主义教育理念诸多抱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队伍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光靠几项规章制度是难以支撑师德师风建设这个长期系统工程。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最基层同时也是学生最为依靠的管理者。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不仅要从规章制度方面着手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而且要从人文角度关怀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同时也应坚持以辅导员为本,尊重辅导员的尊严和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始终给予高职院校辅导员良好的人文关怀,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升华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更多地从人文视域下开展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一、实施人性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内部管理机制,确立辅导员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应尊重辅导员的劳动成果,充分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挖掘辅导员的工作潜力,正确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点燃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给予辅导员强烈的工作动力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同样渴望自我得到认可和尊重,希望自己的工作单位能够为自己提供一个广阔的人生舞台。高职院校是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产物,提倡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核心要求就是做到利益公正分配。高职院校只有最大化的实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才能充分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人性化管理,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只有辅导员认同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就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无形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利用人文环境关怀的稳定性特点约束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道德失范行为

人是社会组织中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社会思想对其自身的影响。一旦辅导员受到社会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淡泊名利、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宽松平和的工作以及老实做学问的学术环境,努力杜绝辅导员管理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利用人文环境的稳定性特点对辅导员道德失范行为采取严格的高压态势,使高职院校辅导员真正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尊师重教的人文氛围巩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一方面,辅导员的道德素质和行为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尊师重教的人文氛围也会反作用于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应改变学生只是德育的工作对象的思维方式,把学生当作师德师风的被动参与者是不可能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正面的反作用。这种被关怀角度对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尊重学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能动性,学校只有形成强烈的尊师重教人文氛围,才能感染辅导员,使辅导员坚信自身付出的正确性和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培养良好的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作者:孙黎 任志勇 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29.

[2]曹秀娟.关于高校教学名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02).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7)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当代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线工作人员,担负着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因地域和经济的影响,地方高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思政教育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变得更加紧迫,强化高校辅导员师德培养意义重大。此文客观详细地分析了当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状和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并就加强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进行了路径研究。

一、探析新形势下加强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1.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

高校辅导员正是以“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老师”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然而地方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压力大、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等原因导致了辅导员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为本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价值感缺失,职业道德出现偏离,育人方式存在偏差[1];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严重,职业规划模糊,爱岗敬业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德育工作不实,“为人师表、以生为本”意识淡薄等等。这使得工作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很难有效地将做“有理想信念,有良好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高尚师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导致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原因探究

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辅导员的“低引入、松管理、散培养、慢发展”。具体体现在:地方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上多龙治水,专职辅导员的选聘途径及办法存在弊端[2],单纯要求高学历,不强调专业对口,专业要求各不相同[3],业务理论功底差,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地方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未达到“高进”标准;地方高校辅导员的人员结构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类别杂、将少兵多,岗位的职责模糊,使辅导员成为高校“勤杂工”的角色,使辅导员终日忙于学校日常事务性管理,缺乏对自己所从事德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意义不大,没有价值,个人成就感[4],僵化不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未能做到对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严管”要求;各地方高校辅导员培训实现常态化,多为校内随机性讲座,缺少量体裁衣,参与省级、教育部高级别培训如心理骨干培训、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骨干辅导员培训、职业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的机会少,不能实现对辅导员培养的“精育”目的;地方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考核不科学,职称评聘体系不完善,职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没有拓宽,使辅导员缺失职业发展目标,工作热情不高,未能做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出”目标等等原因,均为导致当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二、新形势下创新地方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实现路径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辅导员面临着知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工作方式时代化等新的挑战,出现了价值感缺失、职业道德偏离、育人方式有偏差等师德失范问题。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信仰多元化,凸显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功利思想严重,诚信道德缺失等问题。地方大学生受高校地域、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问题尤为突出。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党的十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是知识、文化和人才的聚集地,是传播社会先进思想和重要思潮的前沿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责。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青年骨干力量,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得到有效传播的重要力量[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道德准则与构建的基本内容要素。地方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平台和提供保障、增强辅导员的自觉意识和角色意识、加强角色实践等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

2.以“三严三实”为要求,提升辅导员师德建设

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称为“三严三实”讲话。三严三实,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明确了作风建设的新标准。当下的中国青年学生,肩负着接续奋力开拓中国梦的现实责任,肩负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不断推进的重要使命,。深化改革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努力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学习,认清形势,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发扬“三严三实”精神,加强业务学习,在工作中教会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3.借鉴“人文”精神,强化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不仅与个人的价值、尊严、独立人格、个性、生存和生活密切关联,还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地方高校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教育机构,长期熏陶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将地方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同辅导员师德建设相结合,激励着高校辅导员献身教学、服务地方社会,并通过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以此培育大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4.从“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步骤,全面关注辅导员师德建设

地方高校根据学校实际,适当增加高校辅导员人员配备,严格辅导员选聘机制,挑选高素质、专业对口的辅导员,优先考虑那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优秀人才(如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实现辅导员队伍的“高进”原则。科学规划辅导员队伍管理,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学术研讨,设立专项科研基金,规划研究课题,搭建科研班子,注重辅导员队伍的“严管”要求。根据地方辅导员实际工作需要,结合职业发展规划蓝图,构建良好的交流和培训平台。培训内容要求实现个性化设计,培训任务由地方高校、省市、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基地分类进行,分级承担,并逐一扩大覆盖面,满足辅导员自我发展的需要,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最终达到辅导员“精育”目的。科学制定辅导员的考核制度,重视组织考察,严格晋级标准,把优秀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培育为高校青年后备干部、党政管理干部等重要职位,拓宽辅导员晋级空间,为优秀辅导员发挥更大作用畅通渠道。

三、结语

全球经济及文化的多元化,高等教学的大众化必然对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师德建设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关系整个中国道德水平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十分重要,切实做好辅导员队伍自身德育工作,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必须不断创新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各个领域,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深入发展地方高校的育人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作者:刘霞 单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成金,杨洪骞.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

[2]张增森.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8)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国之兴衰,重在教育;教育之兴衰,重在教师。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1]。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师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加强民办高校中辅导员师德建设同样建设。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办教育悄然兴起。民办高校的出现不但有效弥补了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而且为提高我国人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但是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辅导员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由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思想――编制问题,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民办高校做辅导员,这就使得一些民办高校招录不到辅导员。为了招到辅导员,一些民办高校出现了降低招录标准,先上岗后培训等现象,招录到的辅导员素质不高,所以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亟待加强。

(一)编制问题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通常而言,编制是指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设置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一般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需要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政府机构的人事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教师编制政策是教师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涉及教师身份与权益的保障。获得编制的老师意味着得到了身份的认同和待遇的保证[2]。目前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学院人事编制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内,主要管理条例由国家统一制定,学校所属的一切部门,不论其性质与任务有多大区别,一律“吃皇粮”[3]。对于有编制的老师,只要其不犯重大的或原则性错误,就不会被清除出教师队伍,更不会被剥夺事业编制,依然享受各级财政性质的拨款和经费支持[4]。而在很多民办高校中,老师没有编制。而且学校的经费也是自收自支,得不到国家的财政拨款。养老保险要全部自己缴纳。所以,一些民办高校中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没有被纳入“体制”内,养老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

(二)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够

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应具备完成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关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素养[5]。我国高校的辅导员由于受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使其队伍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辅导员仅仅是作为一种岗位存在的,尚未形成独立的职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产业化的深入,客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就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专业认同。这就导致个体成员难以或者不会自觉地接受专业组织所约定形成的戒律或者规范。因为专业人员必须遵守的专业道德是自明的,正如一般人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一样[6]。正是由于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而在传统观念中辅导员不是真正的教师,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在角色定位上出现迷失或者定位不准的现象。

(三)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理论素养不到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品性、道德情操、修养境界等。健康的人格是个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等人格要素的优化组合[7]。人格的养成是一个内化过程。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主要是通过意识或者精神层面教育实现的。辅导员作为在高校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深入的老师,其理论功底与理论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形成。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不是某一阶段的影响,而影响其人生的整个阶段。刚进校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已经初步形成了人身观和世界观。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必须驾驭于学生的理论素养之上,如果辅导员的理论素养低于或者仅仅与学生一样,就会在学生管理上出现困难,在对影响学生人格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上出现误导或者指导不力的现象。部分辅导员以学到的为数不多的理论知识当“万金油”,以“不变应万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对深入学生灵魂深处的东西犹如隔靴搔痒,难以使学生信服,也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8]。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应该正确看待编制问题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辅导员认为有了编制就有了保障,特别是退休以后的生活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保险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了编制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除非犯下重大失误,没人可以把你清除出队伍。个人的养老保险由国家缴纳,而没有编制的人个人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这就使得辅导员一心想去有编制的公办院校,造成了民办院校辅导员的流动性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虽然民办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但是部分辅导员还是为没有编制耿耿于怀,无心在民办院校做辅导员。到最后要么离开民办院校去公办院校继续做辅导员,要么干脆离开了民办院校也离开辅导员队伍。这对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来说是一大损失。同时对于一些有志从事辅导员行业,而不愿待在民办院校的人来说,民办院校是他们的一个跳板。因为在高校现实辅导员招录上,各个高校更倾向于招录有过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人。而在最初就业时,公办院校招录辅导员的条件普遍比民办院校的招录条件高,这就导致这部分人把民办院校作为一个跳板。根据国家最新的政策导向,随着改革的深入,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改革也纳入改革范畴。事业编制改革已经开始在上海进行试点,拥有事业编制的人,国家不再全额缴纳养老保险,而是由国家缴纳一小部分,个人承担一大部分。对于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来说,有编制和无编制已经没有大区别。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民办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稳定,才有利于民办院校辅导员师德的建设。只要民办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稳定,就能够培养出师德优秀的辅导员。

(二)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只有专业化的队伍才能培养出专业化的人才,专业化的知识才能培养出专业化的队伍。高校在录入辅导员的时候,不仅要看应聘者当时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看应聘者的潜在发展能力。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不仅在学生事务、心理辅导员、活动策划、家长沟通等方面是“专家”,而且对所带学生的专业课方面要有一定了解。辅导员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导学生的功课,又能辅导学生的课外活动的综合素质人才。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学生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逊色于普通的公办二本院校。这就更需要民办学院建立一支“靠得住、能力强、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在招录辅导员时不但不能降低招录门槛,反而要提高辅导员的招录门槛。同时要划清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界限。部分民办高校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节省开支,减少招录辅导员的数量,辅导员配置达不到国家的要求,这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界限不清楚,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要求辅导员做。不良的工作环境和繁杂的工作内容导致辅导员工作不能专一化,挫伤辅导员的积极性。

(三)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素养

辅导员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工作能力的强弱,同时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首先,辅导员应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从辅导员的发展看,1953年北京大学首先设立的叫“政治辅导员”,是要指引同学们的政治方向。随着时代的变迁,辅导员的职责不断变化。但是教育和指导学生热爱祖国,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仍然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辅导员进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坚持辅导员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形式的政治学习统一辅导员认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9]。不但要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而且要提要辅导员专业知识素养。

辅导员的职责已经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态势发展。辅导员不但要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道路,而且要辅导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学生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保证。在我国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更是公民的义务,学校提供的服务和社会上其他组织提供的服务有本质不同,而民办高校和其他提供服务的组织目的也不同。民办高校的主要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弥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不但要提高政治素养,而且要提高法律、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

三、结语

民办高校作为对我国教育体系的补充,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的高低,而且关系到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优劣。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老师。我国民办教育在校生和普通公办院校大学生存在很大不同,一是家长的“维权”意识较强,二是纪律意识普遍不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不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更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爱民,赵悦平.辅导员师德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J].2011,9.

[2]韩小雨,庞丽娟,谢云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编制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全国及部分省区现行相关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8.

[3]杨政.对深化高校人事编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

[4]杜丹阳.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3(11).

[5]曹锟.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6]赵宏.专业化进程中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伦理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9)

1.从辅导员自身发展来看遇到瓶颈

(1)工作内容繁杂,头绪多,职责不清。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承担着班级管理、评奖评优、就业指导、奖惩助贷、公寓管理、党团建设等事务性工作,还要承担在校内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保卫处等行政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工作,许多高校辅导员每天实际工作时间都比较长。而学校各部门也逐渐变成了只要是跟学生有关的事,都直接找辅导员来处理,无形中又给辅导员增加了工作压力。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对自己工作中该承担的职责内容、范围把握模糊不清,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2)政治理论与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高校辅导员各自所学专业以及工作年限的不同,所以存在着高校辅导员之间的政治觉悟与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就使得在针对学生开展工作后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人得不到学生们的理解与支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个别高校辅导员在经济利益上受不住诱惑,在大学里有个别学生因为想当选学生干部、入党、评奖评优、考研、就业等而向辅导员馈赠财物,也有个别辅导员会因这些事情而主动向学生索要贵重物品。(3)安全意识薄弱,忽略隐形危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和平年代里许多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各角落渗透,包括大学校园在内也不时会有极端分子兴风作浪,通过网络、讲座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负面煽动,扰乱他们的思想,意图破坏校园的和谐环境,甚至危害他们的人身安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年轻的“80后”高校辅导员在安逸的生活工作环境里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缺乏正确而有效的应对之策。

2.客观环境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1)高校辅导员师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中国改革开放,新旧体制交换,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带来诸多问题,物质利益被强化,急功近利,特别在意利益得失,片面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工作中不再用心,喜欢斤斤计较的情况时有发生。高校内部的整体环境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整体呈现出一种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校辅导员也迷茫、困惑,师德建设备受考验。(2)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高校辅导员在院系层面上,要受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政领导安排工作,在学校层面上,受到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宿舍管理等领导的指挥,各辅导员忙于应付各方要求,而各方也只是给辅导员派任务,进行相应考核,却无法依据其工作业绩做到奖惩分明,有效激励,合理流动。(3)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当前,高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上面,而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在涉及到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这一方面,能给予辅导员相应支持的部门和制度并不多,甚至当很多辅导员在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下出现职业倦怠时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与必要的人文关怀。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内容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良好的师德水平,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要保证。1.高校辅导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核心。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系统学习相应政治理论,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才能在思想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不走极端,更好指导自己的师德修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2.高校辅导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优秀的高校辅导员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专业要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紧跟步伐,做好学生的引路人。3.高校辅导员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辅导员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自身需具有清晰的道德认知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是要用正确的理论教育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用实际行动影响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并不会因学生毕业离校而结束,而是会继续对其产生影响,甚至还会通过影响学生、影响学生家长,进而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4.高校辅导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情操可以阻止嫉妒、贪婪、仇恨、虚荣等恶性情感的滋生和蔓延,帮助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关心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可以协调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促使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与其他教师之间、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等形成健康和谐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与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人民教师,包括高校辅导员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育人环境的责任。认清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调节自己的想法、行为,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其他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注重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培育机制

(1)提高认识,重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学校领导要将辅导员师德建设写进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议程中,明确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结合实际,定期为辅导员开展讲座、交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2)稳定队伍,合理分流,为高校辅导员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工作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人员,可以向相关机关部门或者领导岗位上推荐,为党政机关输送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人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有人不能胜任此工作的状况,对此就要实行合理分流,适当进行换岗。(3)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解决其后顾之忧。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尊重、理解、关心辅导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高校辅导员的真实生活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主动听取辅导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4)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师德水平。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提升,依赖辅导员自身的不断学习,也依赖有关部门系统规划的培训。培训有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能力水平,从而有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从业理念,增强对职业的认可和敬业程度。无论上岗前,还是上岗后,在长期的工作过程里,持续地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更新师德内容,提高师德水平,形成良好职业习惯。(5)关注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建立相应的疏导机制。高校辅导员平日里工作事务多且繁杂,还要充当学生的心理咨询顾问,长此以往,自己的身心也备受煎熬和考验。有条件的高校应配备辅导员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还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拓展运动,舒缓辅导员的紧张情绪。只有辅导员自身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才会把这种正面的能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篇(10)

高等学校是向国家输出人才的主要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是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重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即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通过对现今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支“靠得住、能力强、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较强的辅导员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长远发展的必要保证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务,通过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有效沟通交流,使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荣誉感,有利于学校长远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里的辅导员来讲,要将管理学生融入服务学生中间,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尽职尽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心灵交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因此较强的辅导员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长远发展的必要保证。

2.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对象是一批“三观”尚不成熟,需要及时引导的青年学生。对于新时期的尤其是95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自控能力较弱。95后大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影响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所辖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从他们的思想道德抓起,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加强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建设,通过提高辅导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院校办学的重视程度加深,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提高了选聘辅导员的要求标准,但从招聘到的辅导员整体知识结构看,大部分没有专门学习过思政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与理论,欠缺对口的专业知识背景。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部分辅导员还要承担行政、教学等任务。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做得多,思考得少,被大量事务性工作围绕,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提高其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和相关科研能力。尤其是非专业的年轻辅导员不仅缺乏专业知识理论素养,而且没有学生工作的经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其不能对学生的就业、学业、生活或感情等方面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2.辅导员的应用性素质特色不够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其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等应用性素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大部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利于其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需要进一步培养辅导员的应用型素质和能力。

3.辅导员评价体系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德师风建设

如今许多高校内辅导员的岗位聘任、工资薪酬、福利待遇也是与其职称高度关联,其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标准基本一致,缺少对不同类型人才而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导致职称评定只重论文、科研等学术性指标,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急功近利、过度追求职称的现象。现如今的状况是缺少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发展的人才评价方式,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从而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特色建设。

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上述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师德师风等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特点,随才成就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

1.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选聘机制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甄选辅导员时,应关注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度,重点评估候选人是否具备辅导员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同时关注应聘者的专业教育背景是否与其所辖学生的专业方向对口,争取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匹配”,因为只有任职者具备该岗位所需的胜任力,才可以高效地完成工作要求。总之,要通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基于辅导员胜任工作岗位的标准,以专业对口为前提,选拔能力强、作风正的应聘人员充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同时在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辅导员切身体会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等。从而将这些要求作为日后在培养学生时的重点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实践性大学生。

2.多平台搭建科研机制以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针对当前存在的辅导员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聘请名师定期举办专业的学术讲座,将辅导员的工作与当下前沿学术动态有效接轨,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持。此外,还可以搭建特色科研平台,设立辅导员科研专项基金,由学校科研部门全面统筹辅导员队伍科研立项,课题申报等各项工作,通过课题立项、科研论文等方式,建设辅导员科研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和实现辅导员100%全程参与科学研究,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通过以上针对辅导员科研水平搭建的平台,消除了整日被事务性工作缠身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的后顾之忧,可以在学生工作之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平台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3.开展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活动

高校制度内的顶层设计也要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其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各种提高师德师风研讨会、讲座、演讲会等,大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征文比赛,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开展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各种比赛提高其职业道德和工作水平。也可在学生中开展以“最美辅导员”为主题的活动,表彰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把师德师风教育与典型示范结合起来。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辅导员的参与兴趣,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化辅导员主动提高其师德师风的作用。同时要号召广大辅导员自觉地参加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4.强化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师德师风的提高,需要辅导员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种必要的结合落实到辅导员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辅导员工作制度及其岗位职责等制度性的文件对辅导员工作程序和效果进行标准化管理,也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辅导员例会等形式,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由于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除学校层面的监督机制外,也可以建立学生对辅导员师德师风的监督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辅导员工作能力,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群众性和主体性,适应如今“95后”学生的特点,进一步使辅导员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真正提高辅导员师德师风的品质,更有效地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上一篇: 智慧农业论文 下一篇: 教育学位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