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系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5:51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1)

⑴开发目标清晰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系统开发以"用户第一"为目标,开发中要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取得与用户的共识,这使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⑵工作阶段程式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这便于开发过程的控制。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根据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进行审查,这使阶段工作有条不紊,也避免为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

⑶工作文件规范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文档报告与图表,以保证各个工作阶段的衔接与系统维护工作的便利。

⑷设计方法结构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模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使系统间各个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该方法适合于银行业务工作比较成熟、定型的系统,如作为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的自助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销售点服务系统、多媒体查询系统等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的系统。在管理系统开发方式上,银行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自己的人力、资金等状况,可在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软件这四种模式中选择其一。二、原型法该方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快速开发工具,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开发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和系统转换、系统检测与评价等阶段。用户仅需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完成对应用系统的描述,开发者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定义后,利用开发工具生成应用系统,快速建立一个目标应用系统的最初版本,并把它提交给用户试用、评价、根据用户提出的修改补充,再进行新版本的开发,反复这个过程,不断地细化和扩充,直到生成一个用户满意的应用系统。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工具有:POWERBUILDER、VISUALBASIC、VISUALFOXPRO、DELPHI等。利用这些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可使开发者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分析应用问题及抽取反应应用系统实质的事物逻辑上,而不再拘泥于应付处理繁琐的开发实现细节,节省了大量的编程工作,并且使系统界面美观,功能较强。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与业务人员交流方便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的财务报表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工资人事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开发中。三、综合法综合法是将周期法和原型法两者结合使用,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设计思想,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上采用原型法作出原始模型,与用户反复交流达成共识后,继续按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及系统实施与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阶段的工作。综合法的优点是它兼顾了周期法开发过程控制性强的特点以及原型法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可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综合法,使开发过程更具灵活性,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四、实例今年上半年笔者采用原型法,开发了交通银行南通分行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下面就以该系统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原型法的主要开发过程。(1)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通过与计划处交流,明确了本系统的设计目标,即通过对财会处人民币和国外部折美元会计月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计划处信贷收支表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分析,为计划处及其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服务。并根据确定的设计目标初步完成系统基本数据流图、主要功能模块图、网络结构图的设计。

(2)系统模型的确定。为实现不同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本系统的基本模式设计为典型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在分行计划处设立数据库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中心,计划处及其它管理部门的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进行操作。Server端采用Sybase数据库作为数据库系统,Client端采用PowerBuilder6.5作为开发工具,网络协议采用TCP/IP的通讯协议。

(3)系统模型的实现。使用面向对象的PowerBuilder6.5设计界面快速且美观,因此本系统的Client端设计重点不是在界面设计上,而是在提高系统的通用性上。由于计划处报表统计条件改变频繁,这给生成报表数据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系统设计上采用?quot;参数表驱动法",使数据与程序相分离,即基于通用报表结构的报表程序,极大地减轻了报表的编程工作量。Server端设计主要是建立帐务类、字典类、控制类系统数据库表。

(4)用户审核。将本系统的最初版本提交给计划处使用,笔者根据计划处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不断完善系统,如此重复,直至计划处满意为止。

(5)系统维护与评价。本系统提交给计划处正式投入使用,为维护方便,笔者建立系统开发档案,至此,本系统的开发过程基本结束。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内容提要:作者就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的一个实际问题--网站访问量统计,介绍了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统计信息和方法。关键词:点击数;页读数;访问人数;访问量我们的主页的页读数是多少?有多少人在访问我们的网站?这往往是电子商务网站迫切需要知道的实际问题。遗憾的是,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建立初期,往往只考虑网站的内容和版面,并没有想到某一天会要跟踪网站的访问量。当广告客户询问网站的访问量,想知道有多少人访问网站,浏览网页时,为跟踪访问量忙得疲惫不堪的工作人员往往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统计资料。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信息和方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点击数和页读数Web服务器能记录它得到的每次请求的信息。对我们有用的请求的信息包括:点击的日期和时间、主机名、请求、被授权的访问者的登录名、Web服务器的反应码、涉及者、访问者的useragent、访问者的IP地址、访问者的主机名(如果其IP地址可以被翻译出来)、传输的字节数、被访问的文件的路径、访问者发送的Cookies、Web服务器发送的Cookies。上述能收集到的访问量数据不多,而且得到的信息也不可靠。可用的信息不准确,但不是完全不可用。虽然数据不精确,但仍然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在用我们的网站。正如我们知道的,用计数器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有多少点击数,但对于更精确的分析,我们将不得不存储得到的点击数。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信息存储在Web服务器的log文件中,然后定期地加载数据库的table或直接把信息写到数据库的table中。点击是我们的服务器收到的任何文件请求,包括图像、声音文件和任何出现在页面上的东西。如果直接加载数据到数据库中,我们需要一个已经实现这种功能的Web服务器(如Microsoft腎IS),或需要源代码。也可以用第三方的API,如Apache的DBILogger。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就可以收集失败点击的次数(只需计算状态码为4xx的点击的数量)。页读数更准确些,因为它把一页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它的各个部分。计算点击数不如计算页读数得到的信息量大,而且点击数计算的结果与其它网站很难进行比较。页读数就不同了:按时间块的页读数,可以查看每5分钟的页读数变化;按访问者的域名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他们是在工作时,工作前还是工作后访问我们的网站;按登录用户的页读数和非登录用户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允许用户登录是否值得;按信息来源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访问者进入页面是通过一个连接还是一个旗帜广告?他们从哪里来?这些信息可以帮我们了解访问者的兴趣,可以确定往哪儿投资,与哪些人合作;按访问者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浏览器及其平台统计的页读数,可以确定Mac用户和PC用户的比例各为多少?Netscape和IE的用户各为多少;按访问者主机统计的页读数,可以确定访问者中有多少人用AOL?有多少人用Earthling?总之,页读数的统计,也就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鼻子二、页读数的统计为了计算页读数,需要制定一些把页读数从点击数中区分出来的方法。下面是电子商务网站经常考虑到的一些因素:文件名、文件类型(HTML、GIF、WAV等)、Web服务器的反应码、访问者的主机。一旦确定了哪些点击是页读数,哪些不是,就可以计算网站的页读数了。我们按照文件的路径确定页读数算在哪个具体部分,如:/web/99/13/index0a.html算做Web的页读数;而/sys/99/12/index3a.html则算做Sys的页读数。如果这种标准在网站的各个层次上实行,可以得到网站的详细统计。我们有时希望把一个页读数算在某一部分,在其它部分算在另一部分。电子商务网站页读数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1.远程数据跟踪页读数增长的速度是多少?年底的时候我们期望的页读数是多少?网站的哪部分页读数增长得最快?哪部分最慢?各种浏览器的比例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人们过多久访问我们的网站一次?从其它网站的旗帜广告第一次进入我的网站的人,他们随后读了多少页?一旦我们看到可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我们就会得到需要长距离回答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对回答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多天的跟踪就会有用。进行远程数据跟踪,可以考虑使用数据库。我们可以编写程序从点击数日志中提取想要的信息。如果数据库设计得合理,查询信息的时间比用程序从日志文件中提取信息快好多倍。数据量越大,这种差别越明显。如果只存储感兴趣的点击,可以节省大量的数据空间。也可用SQL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SQL是一种小型的、简练的只需学很少的命令和语法的语言。而且,其命令结构简单明晰,好的程序员建立一个SQL查询比编程做同样的事快得多。而且其结果错误更少,更容易理解。如果不想用SQL,可以用一种数据库访问工具如MSAccess或Excel。这些工具都很好用,而且是图形界面。

2.计算访问时间电子商务网站的市场部和广告部都喜欢统计访问时间,即某人在离开我们的站点前停留了多长时间。但是,用HTTP是不可能确定这个数值的。假设一个客户在正午时访问Hot的一个页,然后该客户在12:28p.m.访问Hot的另一页,那么该客户对Hot的访问时间是多长呢?该客户可能在这28分钟内一直盯着第一个Hot页,但是该客户也可能在这28分钟内新开了一个窗口,浏览另一个网站。但是,我们的用户确实需要这种信息,那么该怎么告诉他们呢?我们可以去InternetAdvertisingBureau,它定义了一个访问为"没有连续30分钟的不活动的访问者的一系列页面请求"。当有人问起我们的网站的访问时间时,我们也可以在IAB的定义的基础上告诉他们。

3.计算访问来源如果访问者点击某个连接或某个旗帜广告到达我们的网站,他的浏览器会随着这个请求发送他刚离开的站点的URL,这个URL称为"referer"。Netscape和IE对访问的来源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果我们点击原始页到一个有frame的页,Netscape将把原始页作为对包含frame的页和每个frame中的页的来源;IE把原始页作为包含frame的页的来源,这个包含frame的页反过来把它本身作为各个frame页的来源。进一步,我们可能还会得到每页的页读数的数据。如果把网站分成频道或部分,则可能得到每部分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计算出的页读数不是我们的网站的实际页读数。这是因为我们统计的是在Web服务器的访问日志中计算访问记录,而很多请求从不在访问日志中留下痕迹。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所以使用哪种统计方法取决于网站的实际情况。

三、计算访问人数计算访问人数比计算页读数难得多,而且没有绝对可靠的计算访问者人数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信息可以用来跟踪访问者:IP地址、成员名(如果网站使用成员注册)和cookie。最简单的办法是计算log文件中的唯一IP地址的数量。但是,最容易的办法通常不是最好的办法。这种方法是可用的最不准确的办法。大多数人在每次连接时得到不同的IP地址。这是因为很多ISP为用户赋予动态的IP地址,例如,当一个AOL用户上网时,AOL给他一个IP地址,当他断开连接时,AOL把这个地址赋给另一个用户。这样,当我们进行统计时,我们不知道这是两个用户。如果要求用户使用成员身份登录,统计将很容易和准确。但很多人不喜欢需要登录的网站,这就使得跟踪成员名的统计没有实际意义。最后,可以使用cookies。为每个访问者定义一个包含唯一值的cookie,我们把它称为机器ID。如果某人访问我们的网站时没有提供机器ID(可能她是第一次访问,或者她的浏览器不接受cookies),把她当作新用户,并为她访问的页发送一个cookie。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1.很多人关掉了cookies的功能;

2.可以用浏览器删除旧的cookies;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2)

二、目前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人民银行已经搭建电子化基础框架,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已摆脱了以往繁杂的手工记账,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电子化方式核算。“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迅速推进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完成业务信息化建设任务,开始向管理信息化阶段迈进。在遵循“数据集中、资源整合”的原则下,人民银行按照业务线条大规模开展应用系统建设。据统计,人民银行已建立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综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反洗钱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103个应用系统,为人民银行履行各职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支持,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央行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整体性不足、相关性不强因各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只从本部门的业务状况和当时技术条件考虑,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很少考虑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问题,使得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形成标准各异的“烟囱”式系统。同时,各系统的开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技术和开发模式各异,一般各系统独立运行、管理和维护。有时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采用专人专机、专人负责的模式。这造成信息资源共享难、系统维护艰难、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整个信息系统间关系纵横交错、网络支持复杂、系统开销庞大3,也给业务人员工作带来了压力。目前,财务综合管理系统、ACS系统、国库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相互独立运行,每天一个基层县支行基础业务股业务人员完成当日业务需使用6~10个系统,3~6台电脑。因各应用系统的独立运行造成相关联系统(如财务综合管理系统与ACS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ACS系统、货金系统与ACS系统)内数据无法自动校验、核对,只能以手工方式进行核对与汇总。为确保账务数据的准确性,财务报费用后需将财务系统数据与ACS系统数据进行核对,现在只能分别从两个系统打印账表人为进行手工核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ACS系统、发行基金与ACS系统等相关联系统也存在上述情况。会计财务部门汇总报表则更加困难,业务人员需分别从国库、财务、ACS、货金系统等系统中导出数据,然后进行手工汇总。若数据导出或数据汇总错误则整个报表错误,只能从头开始。如果各应用系统之间加强连通性,增强信息数据共享,实现各系统之间关联数据的自动校验、核对,报表的自动生成(汇总),这不仅减轻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强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

(二)会计信息系统不健全、部分系统使用率不高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数量较多,但并未实现全覆盖且存在漏洞。一是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主要为科技人员负责,而系统使用人为会计人员,业务系统未能充分满足会计人员的业务需求。从会计角度出发,系统存在风险但该风险不能通过系统设计程序来避免。二是系统开发未能综合考虑会计业务的各环节,仅针对会计业务的其中一个环节,新系统上线造成该业务环节与其他关联环节脱节、不一致的情况。三是相关会计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系统》自身功能欠缺,仍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四是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但部分应用系统使用率不高。如预算单位账户年检系统每年仅使用一次。近年来从普洱市情况看,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及外挂系统每年业务量不超100笔,如墨江县支行两个系统上线以来均未发生过业务。

(三)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不完善,存在风险隐患

1.会计内控认识不到位、会计信息沟通不畅。随着各业务系统的上线运行,业务人员忙于新系统业务处理操作的学习忽视了对新系统中业务处理流程风险防范的学习。将风险防范依赖于新系统自身的平衡校验及风险防范设计,淡化了业务流程中的人为控制,形成“只要系统校验通过就行”的不良习惯。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存在014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55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7,2014(CumulativetyNO.559)在信息沟通不畅问题,突出表现在公文传阅不及时。如15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会计业务人员需对系统内参数进行维护而至15日会计人员并未收到上调准备金率的文件资料

。2.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今年来随着央行会计业务的不断发展,会计新业务、新系统迅速被推广应用,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其操作规程与相关制度不配套,出现内部控制空白时间段。其次,现有的监督管理方法落后于业务系统的发展。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上线,会计数据的核算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并未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或监督的标准,也未对事后部门进行培训指导。事后监督部门不清楚新的会计信息系统,加之没有统一的规范,存在监督难的问题,只能凭以往的经验监督。最后,目前的会计监督缺乏对系统内操作流程的监督。事后监督多以会计凭证资料为准,以最终的账务结果为依据,而没有对业务人员系统内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存在会计凭证与系统内操作不一致的情况,而只看账务结果是无法发现的。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核算系统,一份更正(调库)通知书在系统内有多种操作方法(通过更正菜单、或其他菜单),业务结束后系统自动按其设计的原理对业务数据进行汇总,而最后呈现的账务结果一致。事后监督部门只看会计凭证是无法发现业务人员在系统内是如何操作的,该笔业务的明细只能通过系统内部查询。这也给业务监督部门提出了难题。

3.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现有会计内部控制未涉及计算机技术人员与会计人员权责如何分工、如何防范计算机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风险是会计人员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会计系统故障无法接收、发送网点业务;业务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或因数据工具损坏而造成无法读出、储存数据;计算机程序故障或由不正确的系统操作引起的错误

。(四)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中央银行会计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业务系统的运用,会计人员不仅需了解会计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知识和会计原理等不如手工会计直观,业务人员局限于业务的计算机操作而忽视了对其原理的学习。因各个系统设计的思路不一致,其相关的操作也存在差异,对应风险点不同,原有的会计知识已不能满足当前要求,这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更新会计信息适应新的发展。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率。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者是会计人员,若会计人员不会使用或者不懂系统运行原理则丧失了系统开发的意义。

(五)会计资料收集、会计档案管理手段落后随着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数据、档案不仅包括手工账本和登记簿,电子数据资料也是会计档案的重要组成。目前对电子数据的保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式,只针对部分业务系统的电子数据保管进行零星的规定。其次,央行会计档案多以纸质资料的形式进行分散保管,存在查找资料难、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会计凭证、账户档案、数据资料、人员档案等处于分部门进行保管状态,调用一个文档或数据不仅需跨部门协调还需手工进行查找,上下级行资料调阅更需通过快递进行传阅,这不仅加大了调阅资料的时间也增加了数据资料的传递风险。因各类经济数据资源不共享,造成多个部门重复统计、收集相同会计数据,不仅加大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造成资源浪费。如今,商业银行已将会计资料归档和整理上收,会计资料进行影像扫描储存供会计人员查阅。现有的档案保管规定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部分档案资料的保管方式、方法未能在各项规定中找到,只能凭会计经验进行保管。总体来说,央行会计档案保管手段落后,档案保管也逐渐被忽视。

四、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一)构建总体框架,建立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各方联动研究并制定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目标、指导原则,制定可操作的执行标准和规范,供领域范围参考。可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采取各部门分步实施策略。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沟通建立建设央行会计信息系统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构建

1.以硬、软件为基础,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购置的系统软件应是经过实践应用并被证明是安全可靠的、技术成熟的。若各业务系统对计算机有特殊要求,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配置,严防因计算机问题造成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建立机房硬件服务器安全保护制度,安装火警防护系统及后备电源,以防突况发生。同时,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制度,以人员为关键,做好会计信息保密工作。

2.以技术控制为核心,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首先,对系统各操作员进行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确认制度,确保用户的身份安全。其次,通过系统安装防火墙、查杀病毒、信息加密等方式,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同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的岗位控制和操作控制。在划分岗位职责时严格遵循岗位不相容原则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操作员在系统内操作应严格遵循会计业务和处理流程进行,并建立日志备查。最后,做好数据备份与数据保管工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记录及时了解系统运行情况。

3.以网络为中心,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及时监测中央银行系统内网络的运行情况,查找安全隐患,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系统外导入系统内时应加大对传输数据的安全性监测,确保导入系统内数据安全严防病毒入侵。

4.以备用系统为保障,构建安全保密风险控制。应建立健全备用系统保障制度,制定相应的应急情况处置预案,并开展经常性应急演练,做到备而有用,确保系统运行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自身建设一是制定应用系统设计和实行的总体框架及标准,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和储存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增加整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增强对业务需求变化和组织机构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整合央行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统筹考虑,合并或取消部分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建立高效的系统。建议将部分业务系统整合,业务人员可在同一系统的不同菜单内办理多种业务,减少一种业务对应一个应用系统的局面。三是加大空白领域(支付结算)的系统开发,改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的不足,不断完善中央银行会计信息系统。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9-0018-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当前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在利差收窄、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监管趋严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在转型构建全市场、全客户、全价值链的管理业务和综合服务模式中,管理会计的应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应遵循何种路径应用管理会计,如何科学地应用管理会计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熊焰韧和苏文兵(2008)[ 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和平衡计分卡等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数据表明,管理会计方法的理念不断被中国企业所接受,但是先进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还相当有限。喻晓飞(2010)[ 2 ]认为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理论和实践脱节、管理会计缺乏规范及管理人员认识不足等,指出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软件开发、完善企业制度等方面加大管理会计应用。郭晓梅和苏月嫦(2006)[ 3 ]认为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局限是技术层面,尤其是采集基础数据和建立数据仓库的基本框架。冯巧根(2009)[ 4 ]提出从CSR的伦理观考察管理会计的框架结构来解决企业风险管理、创新管理投资模式以及重新定位公司治理作用。潘飞和王悦(2010)[ 5 ]通过文献研究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后,认为管理会计在中国应用的突出难题是如何有效地将先进管理会计方法本土化,并且找到真正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发展模式。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研究目前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肖文东(2011)[ 6 ]从管理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出发,阐述了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及国外同业中的应用现状,并从以预算为中心的管理会计工具、明晰产品和条线结构、改进资本分摊模型、改进成本分摊方法等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方向。朱承静(2012)[ 7 ]认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主要存在决策层重视不够、管理会计体系不完善、基础信息薄弱、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并从这些方面分别提出对策建议。戴璐和汤谷良(2014)[ 8 ]引入吸收能力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应用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数据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围绕显性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取得了明显效果,促成中方在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实现了改进。但国有商业银行简单模仿外资的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不能快速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学术界对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管理会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应用程度、管理会计的功能或方法应用现状分析等。本文则另辟蹊径,从应用路径的视角,尝试为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循序渐进地应用管理会计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功能指明方向。

三、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风险积聚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同业竞争的加剧,经济金融环境在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寻求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决策以及提高自身科学竞争力的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理论。而管理会计理论的日趋成熟以及在发达国家良好的实践效果,为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探索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内各商业银行试图通过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思想和内容,结合国内银行体系的特点进行“中国化”的探索。对于整体金融业而言,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无论是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已渐渐普及,各个银行在引入管理会计的内容、应用推广方式上各有不同,具体见表1所示。

从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在商业银行应用的情况来看,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全面预算管理、费用核算、资金管理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各种方法应用的具体情况如下:全面预算管理方面,部分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构绩效、产品绩效和部门绩效挂钩的全方位预算约束体系;费用核算方面,推行财务集中,将费用核算的层级上移,同时采用总量控制和收入成本比例控制的方法控制费用;资金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面,各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自己的资金池,将资金转移到省级分行或总行进行调度,分支行在资金上存和使用时按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计算成本和收入;绩效考核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有些已经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并结合成本、利润、业务量等指标形成多维度的考核框架。

四、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及项目实施情况,管理会计系统上线时间普遍较长,且在全面上线后,充分利用其系统的银行并不多,特别是在成本管理方面,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做到利用管理会计系统的成本分摊模块,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应用程度不高,取向不全面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业绩评价等方面,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等方法体系及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等工作程序,具有分析、决策、计划、控制、成本计算等功能。而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实务中,管理会计应用取向不全面,目前只是侧重建立了责任会计中心、业绩评价等,在成本管理中未能建立以网点为成本核算单位的核算体系,内部资金定价方法未能结合银行实际经营状况。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理论应用程度不高。

(二)应用模式选择不当

从西方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实践来看,目前能基本满足企业管理会计需求的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本量利分析模式。但由于客观上存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特点与工业企业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上的差异,在选择管理会计的模式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甚至照搬国外的模式,导致实施管理会计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内部环境制约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商业银行内部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软环境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领导层重视程度不高,二是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存在关系。商业银行领导层对管理会计应用重视程度不高是影响管理会计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如果领导层不重视管理会计在行内的推广应用,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程序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其应用效果。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之间容易出现问题,而分支机构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时,将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

(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为管理会计决策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目前仅有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且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方面发挥了其应用优势,但是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应用价值链分析银行业务流程、确定银行竞争优势及处理银行定位问题时,不仅需要内部信息,还需要采集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数据以便对竞争对手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对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的分析,能够使商业银行尽可能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及可能对银行产生的影响,这对于银行决策层进行决策和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传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仅对银行内部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并不能体现外部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价格和营销活动等信息。此外,商业银行因系统众多致使信息数据过度分散化、碎片化,这些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造成一定阻碍。

五、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路径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既涉及管理会计理论与商业银行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也涉及在管理实务中如何选择管理会计模式、如何解决应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应遵循一定的路径,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应遵循以下路径:改善内部环境――开展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选择应用模式――建立管理会计系统――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

(一)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

要改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需要自上而下营造应用管理会计的氛围。高管领导层应认识到,在如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均具备创新空间的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以组织战略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其目的是为管理服务,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在行内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为便于管理会计在行内有序开展应用,应根据行内资源状况、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制定管理应用的阶段规划,并围绕规划制定系统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等详细计划;另一方面,要为系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其他规划工程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

(二)开展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

在充分重视实施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部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以及如何与本行的管理实践相结合。第一,由于管理会计理论源于工业企业,在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时,应在实施方法和应用假设上进行修正和创新;第二,对是否能将管理会计的应用延伸到基层网点、人员进行研究,创新信息采集方式,确保数据的可信度较高;第三,对配套的管理会计系统如何设计、如何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系统研究;第四,对业绩考核体系、FTP定价机制进行充分研究;第五,研究如何将管理会计的信息范围进行拓展,将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的数据纳入,进而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参考价值。

(三)全面设计,选择合适的应用模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形式为“一级法人、分级管理”,在短期建立网点、人员为责任中心的模式尚不现实的情况下,应强化一级分行的条线管理职能,按条线对所辖分支机构的业务、产品进行统一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在成本和风险分摊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银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的管理机制。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全面预算模式更为合适。与传统的责任会计模式相比,全面预算模式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同时可以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这对于国内业务种类繁多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更为合适。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大数据+信息披露的管理会计模式,将生产数据与财务数据有机结合,提供自动分析预警;可以选择互联网+App的手机应用会计报告模式,将信息披露工具与手机App相连接,实现大数据实时控制、反馈和预警,实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相互补充,并将财务报表数据转换成动画或图表等形式。

(四)因地制宜,建立合适的管理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是在管理过程中对价值进行计量的会计,是对过去数据的分析、现在数据的重构、未来数据的预测过程。商业银行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行的规模和组织体系,设计和建立适合本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满足深入开展分机构、分客户、分产品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包括利率、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内容在内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块、客户信息数据分析模块、产品数据集中分析模块、风险预警机制等功能模块,建立一套“机构预算、业务预算、产品预算、客户预算”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含运营成本、税务成本、内部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在内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及以经济增加值(EVA)、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等为方法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主体的系统,形成“前、中、后”一体的管理循环。

(五)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

在管理会计从研发到实施的各个阶段,会出现各种漏洞和问题。为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研究和管理部门应在正式推广管理会计系统之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在实施管理会计的过程中采集各个条线、部门的反馈建议,在新业务开展时,及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关维护,及时优化管理会计系统。在反馈建议的工作中,为调动员工反馈的积极性,也可设立激励机制。

在管理实务中,由于经营的业务种类以及涉及的部门机构较多,商业银行在遵循以上路径实施管理会计时可以采用先研究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应用方式。

六、结束语

在当前经济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速明显放缓,选择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创新对于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银行体系不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种类、组织架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优化运营管理方面,管理会计的引入、管理会计理论和本行实践的结合与创新是商业银行的有效选择。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时在方法和模式上会存在差异,但遵循的原则和路径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熊焰韧,苏文兵.管理会计实践发展现状与展望: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应用状况调查[J].会计研究,2008(11):84-90.

[2] 喻晓飞.加大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7):34-36.

[3] 郭晓梅,苏月嫦.管理会计应用的瓶颈和突破[J].经济问题,2006(1):69-71.

[4] 冯巧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09(8):80-88.

[5] 潘飞,王悦.中国管理会计的若干问题思考[J].会计之友,2010(3):27-31.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4)

我国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现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和推广已经逐步落实,但由于未将此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状况紧密融合,所以在理论普及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致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确定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的总体原则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甚至未实现对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步骤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仍是“想怎么做,怎么做”,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滞碍。

(二)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阻碍

现在部分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此种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预测、规划、控制、考核、决策等环节的信息需要,但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将眼光定向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更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及顾客,这样才能够实现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收集、分析战略对手的相关信息,判断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例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市场营销活动等,但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方面并不能体现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使用的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部门或系统构成分类,这导致原本不全面的信息被再次分割,信息分析、整理受限,阻碍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

(三)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实际困难

成本作业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即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资源,将消耗的资源计入相应的作业中,并确定产生消耗的成本动因,进而实现各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商业银行其资源即人事、场地、设备、事务等产生的花费,而作业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所有无形业务,如贷存款、财务会计等。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作业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成本管理不论是分析资源动因还是划分作业成本库等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践中会发生诸多与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情况,造成作业成本法应用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间接成本会发生变动,而且造成变动的因素较多,这就为作业动因的确定制造了难度,如果将所有因素都视为作业动因就会使数据收集的难度加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浪费,而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作业动因,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信息不全,成本控制管理过于片面,所以现阶段成本作业法应用不灵活也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绩效标准方面,普遍以部门的角度进行员工绩效,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全局战略绩效,将平衡计分卡单纯应用于员工个人绩效方面,使其与组织的愿景、发展战略等相脱离,并未发挥预期的目的;在绩效指标方面,由于错误的将绩效以员工个人为对象,所以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只能以员工岗位职责为依托,指标往往不能显示关键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往往将眼光定位于银行内部的财务指标,而对外部竞争对手影响下的长远目标并未重视,所以评价体系并不全面。

二、改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力度,逐步落实实践

在理论方面首先应认识到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其次组织在会计学、管理学等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实现组织理论研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集合;再次对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相融合,提出适合于商业银行应用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最后将会计理论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的办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其应用必须提升信息质量,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收集、分析,考虑到传统管理会计系统的缺陷,所以建立针对竞争对手或顾客的外向型信息采集系统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使商业银行战略决策可以有充足的外部信息做依据。另外成立专业的、权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共享造成信息分割,阻碍商业银行战略决策;除此之外,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需要配备统一的计算机设备、统一信息机业务编码、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有统一的监督做支撑,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包括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不变的法则,可以看出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成本准确度,但对于精确成本信息却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成本对象的划分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即可,并不是划分的越精准越好;在选取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其与间接成本相关性,通常相关性与计算准确性成正比,而且要从重要成本动机入手,这样可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准确性;在进行成本分配时,主要考虑不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这样会避免成本消耗被重复分配。

(四)加强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为了扭转局面可以应用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将战略全方位的表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掌握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会计,由此可见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补充说明,是商业银行与员工的沟通媒介,从而使员工对个人的绩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监理部门的数据库,既存储部门历史运行数据,又存储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使指标确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与现实更贴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部门完成绩效的积极性,为商业银行创收,而且逐渐完善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五)将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与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相融合

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是商业银行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其内部文化实现融合,就会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员工自发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现而做出努力,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积极探索战略管理会计,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各层员工的力量集中化,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服务外包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来看,银行业务外包居金融服务外包首位(以2007年上半年全球大型金融服务外包交易情况为例,银行业服务外包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1%)。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利用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透视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全过程,以求更准确地把握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真谛,使银行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有更新的突破,更大程度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一、管理熵与耗散结构

熵的概念源自Clausius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揭示了在封闭系统内能量转换的方向是不可逆的。任佩瑜(2000,2001,2004,2005)将熵引入管理科学中,得到管理熵的定义。所谓管理熵,是指企业组织系统运动在一定时空中表示效率状态和有序程度以及发展演化方向的非线性效能比值状态。在相对封闭的管理组织运动过程中,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文化等总呈现出作用的有效能量递减,而无效能量递增,组织从有序走向无序状态发展的不可逆过程,也决定了管理绩效不断减少的过程,这就是管理效率递减规律[1-4]。

耗散结构理论是Prigogine(1969)为解决热力学与进化论之间的矛盾而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以及非线性作用[5]。任佩瑜(2000,2001,2004,2005)将耗散结构理论引入管理学,得到了管理耗散和管理耗散结构的概念。所谓管理耗散是指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企业组织,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等交换,在内部各单元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强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管理负熵增加,使组织有序度的发展大于无序度的发展,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和产生新的能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就是管理耗散结构。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使管理负嫡增加大于系统内部管理正嫡增加,从而使组织不断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管理效率得到不断的大幅度提高,这就是管理效率递增规律,这个规律也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

二、基于熵的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

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银行将原本应由自身处理的某些事务或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本机构以外的第三方进行处理的经营方式。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将自身核心能力集中于战略环节的一种战略行为,其实质在于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相对优势领域,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图1 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流程图

如图1,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首先是银行把自身业务进行识别和重组,分成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中的非高价值,高安全性业务运用管理熵流的概率进行优势判别,如果有优势,就自制,反之则外包。

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银行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能量等的交换,获得外界的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降低银行的成本,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其实质在于银行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等交换,为银行引入管理负熵,以抵消银行内部发展所带来的管理正熵,使得总熵S小于零,形成银行的管理耗散结构,促使银行运行效率始终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形成耗散结构的具备条件

(一)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处在不断地和外界发生作用,不断地输入输出的动态开放状态下。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开放性在于,第一,表现为银行金融服务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第二,表现为银行的业务数量和质量是变化的。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对银行的业务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不仅表现在银行业务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对银行金融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熵,同时,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不只是在国内竞争,还表现在同国外先进银行的竞争,对银行业务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应该放到全球市场上来分析;最后,表现为银行的实际状况如地理位置、人力资源状况、开发产品能力等因素与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二)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银行系统是一切听凭计划安排,处于平衡或者衡状态,这是一种僵化了的平衡结构,维持着一种极其简单并且效率极其低下的有序状态。银行改革以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四大国有银行进行改革并上市以后,有力地打破了银行之间及银行内部包括金融服务的业务量等在内的平衡状态,大力地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了以绩效为核心考核目标的相应激励机制,让市场检验银行的经营绩效,给先进以奖励,给落后以压力,从而使得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得到改善,经营绩效稳步增长,驱使着银行的金融服务远离平衡,并且这样的不平衡有着日益扩大的趋势。

(三)银行金融服务业务内部的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的

线性的含义是将个部分的值相加能得到整体的值。银行金融服务业务之间普遍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内部业务之间的关系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因为社会系统本质上是非线性的。银行的金融服务外包是银行业务重组后的选择,这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整体战略选择不是简单的数字运算,各个业务之间充满着非线性。总之,在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各项工作中,都有涉及到银行内部员工的心理、情感以及各业务流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熵,都是无法用线性关系进行表述的。

四、基于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结构的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银行形成管理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是总熵S>0。运用管理熵及管理耗散理论,银行可以根据金融服务外包决策流程,来正确选择金融服务外包的项目和时机。

1.当dS=0时。此时,意味着银行系统内部管理熵作用力所产生的正熵与管理耗散作用力从系统外部引进的负熵基本相等,银行的管理效率最高或者接近最高点,这个最高点也是银行效率衰减的临界点。根据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战略选择,此时进行银行内部业务重组,选择部分金融服务外包,有助于银行引进负熵,即管理有序度的增加,这是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最佳时机。

2.当dS>0时。此时,说明银行内部由管理熵作用力所产生的正熵对银行起主导作用,由管理耗散结构所产生的负熵已经不能有效平衡系统中产生的管理无序,此时银行效率已经进入了衰减阶段,银行系统的运行已经或者即将产生无序。采取业务流程重组,进行金融服务外包已是刻不容缓。但是,银行如果真到了这个阶段才进行金融服务外包,只能尽量弥补由管理熵产生的管理无序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对银行是极其不利的。

3.当dS

五、提高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效益的主要策略

基于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结构的理念,必须创造适当的条件,使得银行形成管理耗散结构,这也是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

(一)营造开放的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系统

银行系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实业行业的优势,提倡和鼓励银行内部业务重组,积极开展银行与外部各实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银行与外部各实业企业或者科研单位的合作科研,增强与外部的合作。总之,银行要有计划地营造一种有利于银行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技术的必备条件。

(二)构筑远离平衡状态的银行金融服务外包

银行要形成耗散结构,必须远离平衡态。第一,建立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科学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以管理总熵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有利于管理总熵的金融服务外包一定要实施,使得总熵增加的金融服务外包一定不能进行。第二,要全面实施银行内部员工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惩罚落后,这样的机制将会营造一个以形成管理耗散结构为银行企业文化的目标的充满升级和活力的动态稳定结构。

(三)强化民主管理,协调银行内部的良性互动

加强银行内部的民主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加管理决策的透明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网络,让每个业务流程的员工之间都有充分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和渠道,让全银行员工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和集中所有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银行决策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和谐、良性互动的银行内部企业文化,促使银行内部业务流程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任佩瑜,,张莉.论管理熵_管理耗散结构与我国企业文化的重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45-49.

[2]任佩瑜,张莉,.基于复杂性管理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管理世界,2001(6):142-147.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6)

银行也属于企业,成功的银行经营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理论和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的银行长期处于国家的严格计划控制之下,银行内部缺少科学的管理系统,更缺少与时俱进的管理变革。与之相比,我国的工业企业较早地获得了开放,因而接受了更多西方管理理念,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如海尔、华为、方太等由于卓越的管理而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明星企业。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管理科学的国外银行业的竞争,同时,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争相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迫切需要向工业企业学习,吸收科学的管理理念,同时注意与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相融合,以期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西方的管理研究方法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笔者认为,对于各种管理研究方法和理论,不存在什么“过时”之说,关键在于,对于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各种管理方法的借鉴上应该各有侧重。

一、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管理论”为代表,泰罗主张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取代经验管理,法约尔从一般角度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提出了著名的“十四条原则”,而韦伯主张建立企业的行政组织体系。总体来说,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均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倡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和纪律性。我国许多成功的工业企业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基础管理改革都充分体现了古典管理理论的思想。

以中国厨房领域最成功的厂家之一方太公司为例,方太公司在创业阶段,实行车间承包责任制,如改革工资制度,原来的固定工资,实行工人三联计件工资、车间主任动态结构工资和上层绩效工资三种工资制度;同时,实行计划、质量、成本、文明、安全月月考核,并与工资挂钩。通过与工作成绩挂钩的工资制度的改革,全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该公司的起飞阶段,方太于2001年通过了2000版的质量体系认证。6S管理的实施和落实,使方太的规章制度、信息与情报工作、标准与定额、安全管理、计量等基础管理工作更加细致,更加扎实[1]。

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还需要充分借鉴工业企业的做法,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首先,在我国多数银行内,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中,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虽然银行内看起来似乎是岗位职责清晰,但职责严重虚化,任务目标不清楚,这样不但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银行内的业绩考核,更无法根据员工的业绩来确定工资的升降。如果能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借鉴一些工业企业的相关经验,确定银行职员清晰的岗位职责和明确的任务,并且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使其明确完成每件任务以后究竟能获得多少奖励,那么不需多做思想工作,银行职员的工作效率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2]。

其次,目前,多数的银行的内部管理如贷款发放,制度制定,及人事安排等还停留在传统的依靠经验来进行安排的阶段,健全银行的内控制度,在银行业内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银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为全面管理的改进打下基础。近年来,我国的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部分分行/处、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客户服务部、华安财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等公司也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今后,国内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也需要通过这项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它重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从而通过这种规律性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并提倡通过满足职工的各种正当需要来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包括早期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通过试验指出,领导者要鼓舞职工的士气,不能仅仅着眼于物质满足,同时还要注意满足职工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人性假设理论等。

对于基础管理工作已经打好的企业来说,下一步的管理重点便是通过对职工心理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来提高其忠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海尔集团的快速发展与其拥有的众多优秀人才有莫大的关系,然而,为什么海尔能发现并且留住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呢?关键在于其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满足了职工自我实现的需要:海尔在公司内部实行“三工转换制度”,该制度是将企业员工分为试用员工-合格员工-优秀员工,三种员工实行动态转化。通过严格的工作考核,使所有员工在动态的竞争中提升、降级、取胜以至淘汰。如冰箱三厂的合格员工鄢翔主动请缨,承担起了铝管节耗的重任,一个月内降耗就达216万元,很快就被转为优秀员工[3]。

银行与工业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工业企业的产品是在加工制造完成以后经过各种程序交到顾客的手中,而银行的产品则是银行的员工在顾客的面前,通过为顾客服务而提供出来的无形产品。因此,通过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借鉴,充分满足员工的各种正当需要,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尤其重要。

一方面,银行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和谐、友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正确协调职工内部的关系,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心情愉悦地工作;其次,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和价值,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和领导的向心力。

另一方面,发掘员工的潜能,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首先,根据员工的个人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其才能;其次,为每一位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其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实现其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文化

二战后,管理理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孔茨所称的“管理理论丛林”。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学派主要有管理过程理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经验主义学派以及权变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借鉴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美国将管理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西方学者认为是指在一个企业内,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以及企业环境[4]。

无论是科学管理方法,还是行为科学理论,均侧重于运用特定的方法来达到具体的管理目的,即运用管理的“术”,既包括提高生产率的“术”,也包括驭人的“术”,而企业文化的构建则需要充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形成个人和企业良性发展的“道”,而笔者认为,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银行,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两点:“以人为本”和“以身作则”。

张瑞敏对海尔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深入的总结:海尔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体现在对两部分人的尊重:对员工的尊重,对顾客的尊重。海尔把为员工排忧解难当作一项措施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并持之以恒,不走形式,从而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海尔的产品开发和各种服务坚持以顾客的需要为向导,全力满足顾客的各种合理需要,“能洗土豆的洗衣机”、“小小神通”洗衣机就是海尔以顾客为导向的成功证明。

银行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银行属于服务业,在银行内部,管理层首先要服务好员工,处理好员工的各种问题,才可能使员工面带微笑地为顾客服务,因此,银行的“以人为本”首先是要求管理层的各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培养优秀的员工;其次,有了优秀的忠诚的员工,银行还要处理好与顾客的关系,提供真正能够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以及能够使顾客满意而归的服务。

对员工的“以人为本”,要求银行管理层能够通过各种措施,充分尊重和保护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员工服务顾客之前,管理层要先做好对员工的服务,全力帮助自己的员工解除后顾之忧,激发员工为银行工作的热情;对顾客的“以人为本”,要求银行不仅要有先进的设施,更重要的是真正想顾客所想,以顾客为导向开发产品,同时认真、耐心处理好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努力解决顾客所遇到的难题。

张瑞敏说过:“部下的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不能够提高部下的素质,是你的责任。”海尔洗衣机总厂检验员漏检,被罚款50元,主管检验工作的干部自觉地罚款300元。这件事震动了海尔所有的干部,极大地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5]。

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的“以身作则”,比任何规章制度和口号都要更加有效。银行业由于长期处于国家控制之下,领导者也形成了“官本位”的心理,缺少平等的观念。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职员一旦出现什么差错,如顾客投诉,没有按照规程操作,或者是贷款出现质量问题,领导者往往会雷厉风行地处罚犯错员工,却很少反思自身的责任:比如,是否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愉悦的工作环境,是否对员工进行了足够的培训和指导,或者是自己在贷款发放中是否存在侥幸心理。今后银行业的股份制改造中,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员工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能够达到标准;员工的工作失误,主管领导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增加员工做好工作的压力。

四、结语

银行属于企业,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管理上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银行,同时在管理理念上也落在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后面,在今后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中,我国银行业应该以西方管理研究方法和我国传统管理文化为基础,借鉴工业企业的成功经验,尽早建立现代银行业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贾生华,郑海东. 方太管理创新的阶梯[J]. 企业管理, 2005(8):28-30.

[2] 赵作元. 香港银行管理经验值得借鉴[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05(S1):52-53.

[3] 林泽炎. 拥有人才 用好人才是企业腾飞的关键[J]. 中国劳动, 1999, (04):24-26.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7)

一、问题背景

2005年5月11日,

综上所述,银行对小额存款账户收取管理费应经过切实的测算和论证,并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习惯和收入水平。在发达 金融 市场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储户的细分来分类收取管理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分行所面对的收入结构并不一定能支持这种细分,此时稳定储户来源比一窝蜂的收费更为重要。

从我国商业银行对收费标准和实际收费后的效果来看,与理论推导并不完全一致。目前,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开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将会带来多少收入均没有公开的测算数据。但仍有相关统计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如,据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建行广东省分行原有3,150万户个人活期账户,其中有80%的账户(约2,500万个账户)是小于400元的小额账户,排除了免收的14类账户以后,列入收费范围的小额账户数量大约为1,000万个。按照建行每个账户每季度收费3元的标准,每月账户管理费为建行广东省分行带来的增收效应则为1,000万元,全年将为1.2亿元。相对于建行广东省分行公布的2004年度账面利润41.29亿元而言,其贡献率也接近3%。作为国内营业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大、占据国内银行市场份额最大的工商银行在启动小额账户收费以后带来的净利润绝对值的增加,以及对全行资产收益率的贡献,可能要超过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这还未考虑节约系统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本后的收益。

有业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储蓄业务的平衡点大约在1,000元,账户余额低于1,000元的业务银行会亏本。但实际中银行的收取界限鲜有定为均衡数额的操作。率先启动小额账户收费的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制定500元的标准是与当地储户的习惯相关的:许多低收入的深圳打工者都是在存够500元以后取出寄回老家,这直接导致该类账户的日均余额远低于500元。各家银行多制定300元或者500元的标准,似乎只是同类推定的结果,并无 科学 测算的依据。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8)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范文 一.编写目的

《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开题报告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对《银行帐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各模块的分析,确定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块内容,技术方法,明确各模块的功能和数据流,为程序编写定下宏观体系框架。

二.开发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大范围的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由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海量数据处理转向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这就产生了以台式计算机为核心,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开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大规模的事务处理和对工作流的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银行帐目管理之中的应用日益收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手工管理方式在银行帐目管理等需要大量事务处理的应用中已显得不相适应,采用it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目前,对外开放必然趋势使银行业直面外国银行巨头的直接挑战,因此,银行必须提高其工作效率,改善其工作环境。这样,帐户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传统的银行帐户管理中,其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繁琐的,帐户管理以入帐和出帐两项内容为核心,在此过程中又需要经过若干道手续,因为整个过程都需要手工操作,效率十分低下,且由于他们之间关联复杂,统计和查询的方式各不相同;且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问题,因此该过程必须实现信息化。

我们的系统开发的整体任务是实现银行帐户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能使新系统达到以最小的开发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根据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请求,通过初步调查和系统目标分析,对要开发的银行帐户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上、经济上、资源上和管理上进行是否可行的研究。这是一项保证资源合理使用、避免失误和浪费的重要工作。

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分析成本与收益、投资效果等。

技术上的可行性:要分析技术力量、计算机性能、通讯网络和系统条件等。

资源上的可行性:主要指管理、经费能否得到保证。

管理上的可行性:如帐户管理水平、数据收集可能性、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和领导对发展系统的态度。

可行性分析已经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请领导及有关专家审议,通过后进入了以下需求分析阶段。

四.系统需求分析

用户的主要需求有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几个方面:

(1)帐户管理方面: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2)取款机信息管理方面: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3)用户查询方面:用户希望便于查询自己帐户的信息。

(4)查询统计方面: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五.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des加密算法;

(2)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解决办法为:使用触发器;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三:系统查找数据的速度问题

解决办法为:采用哈希算法进行数据的快速查找。

六.系统定义

通过该银行账户管理系统,使银行的账户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账户管理效率的目的。系统开发的任务是使办公人员可以轻松快捷的完成对账户管理的任务。

1、系统要求:

(1)系统应符合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满足银行相关人员日常使用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2)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维护;

(3)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4)尽量采用现有软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

2、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实现了:帐户管理、取款机管理、用户查询、查询统计等功能,

帐户管理模块:存款、取款、开户、销户、修改信息、办卡、挂失卡;

用户查询模块;

取款机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管理查询和维护、客户查询和取款等功能;

查询统计模块:vip用户统计、atm业务量统计、异动查询统计、持卡总量消费统计、工作量负荷统计等功能。

七.系统体系结构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做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八.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2000 ie5.0

开发平台:visual forpro 6.0

九.参考资料

vfp 编程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教程 作者: 常明华 杨佩理 李基鸿 连育英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7-5083-0867-0

出版日期:2002-08-01

vfp程序设计简明教程

作者: 鲁俊生 胡天云主编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7-5606-1047-1

出版日期:2001-08-01

visual foxpro6.0/foxbase+课程设计案例精编

作者: 伍俊良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7-5084-0947-7

出版日期:2002-01-01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作者: timothy c.lethbridge robert laganiere

译者:张红光 温遇华 徐巧丽 张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7-111-11904-5

出版日期:2003-04-01

十.课题开发进度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9)

一、引言

2008年美国爆发的局部性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领域快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最终扩散传染至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过去过分重视单个银行机构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及方式,尤其是防止单个银行的非系统风险通过传染和扩散效应并且自放大,最终演变为使整个金融体系失去基本功能的系统性危机的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基于未来我国银行业将不断对外开放,对内放宽,允许外资与民资进入银行业,进一步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例如,前段时间国家允许成立四家民营银行。我国银行业对外保持一定隔离,对内易于全盘调控的局面将会慢慢消失。外资的变动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波动,将会越来越大的影响我国银行体系。对民营资本的开放,使得银行资本来源,规模大小,规范程度各不相同,将使得银行体系更加复杂化,给监管者带来巨大的压力。综合现实背景,我国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房地产领域遇冷,巨额信托等金融产品进入兑付时期,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地方性银行及金融性机构爆发危机,甚至使整个局部地区的银行体系都遭遇危机。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ANP网络模型法构建银行体系,模拟现实环境构建参数,模拟系统性风险从初始状态到逐步外溢传染至其他银行机构,最终引发系统性危机使整个银行体系失去基本功能的过程。目前国内对系统性风险外溢性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不足,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且存在割裂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倾向。在此背景下,如何度量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逐渐成为各国监管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成了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领域。

二、银行系统性风险

(1)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的总结综述。我国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对银行业的资本监管总体上停留在微观监管层面,国内学者更偏于文字论述与微观领域研究,对于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外溢性研究较少。到目前为止,ANP模型更多地运用于国外的系统性风险分析。本文采用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数据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外溢性进行ANP模型模拟,从宏观审慎角度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促进国家构建全面的金融业宏、微观审慎监管机制。在当前背景下,控制银行业溢出性对保证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对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政策意义。谢平、邹传伟(2010)从宏观审慎监管、顺周期性等角度出发,对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应当关注我国的金融与实体经济通过信贷供给与资产价格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并重视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对系统性风险的传染和放大作用。张晓朴(2010)从系统性风险的含义、演进过程、成因和监管等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风险理论做出了框架性的研究。张健华、贾彦东(2012)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展进行综述,梳理和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在目标、工具、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认为现有研究对于政策目标、工具设计、效性评估及基础分析方面均不充分,难以为整个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提供扎实有效的理论支撑。

(2)系统性风险识别与度量综述。龚明华、宋彤(2010)将目前全球识别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总结为指标预警法、前瞻性市场分析法和状态转换法,认为系统风险的识别应建立在动态、相互关联的网络理念基础上,需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徐超(2011)将后危机时代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总结为指标法和市场法。此外,苗永旺、王亮亮(2010)、李文泓(2009)、王力伟(2010)等也对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梳理,探讨了系统性风险的度量监管方法,并为我国的政策实施提供建议。

(3)系统重要性的评估与测度综述。黄聪、贾彦东(2010)构建了中国金融网络的风险传递模型发现银行的网络稳定状态具有存在性和唯一性,网络稳定性只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存在。在此基础上,贾彦东(2011)进一步应用金融网络模型和我国银行间支付结算数据构建了“系统风险曲线”,分别应用“冲击测试”和“Shapley-Value”测算了两种效应造成的全系统损失,对主要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水平进行综合测评。马君潞等(2007)也应用金融网络分析法估算了我国银行体系的双边传染风险,分析了不同损失水平下单个银行倒闭与多个银行同时倒闭所引起的传染性。刘春航、朱元倩(2011)基于指标法,从宏观经济冲击、银行自身经营脆弱性以及传染和扩散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框架和指标。麦强盛、刘洪波(2011)构建了基于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以识别金融系统性风险。

三、基于ANP模型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ANP模型的网络模型法以银行机构间相互敞口数据为研究基础,主要过程是通过银行间相互敞口和交易数据建立矩阵网络模型,根据市场情况来模拟单个银行机构的风险传染速度和风险外溢性情况,据此来所选定银行体系中暗藏的系统性风险。为了获得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外溢的情况,首先需要获得我国银行业相互间的敞口和交易数据来建立风险敞口矩阵。由于这部分数据很难取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在这里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部分基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数据,一部分基于证券市场的数据,一部分基于债券市场的数据,也有学者直接采取银行的股价变动数据来分析银行的运营情况。笔者曾于中国进出口银行实习,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但通过实践发现,获得完整的银行间互敞口与交易数据几乎不可能,在此只能以模型进行模拟,使用估计法或者内插法来补充矩阵,在实际运用中再导入尽可能详细的数据。将矩阵完成后,通过初始化算法,令初始银行出现危机,再将计算过程不断重复,即可获得对系统性风险外溢的情况,得出倒闭银行的类型与数量。模型模拟分两种情况:金融机构间的风险除通过信用风险渠道进行传染外溢外,是否还通过流动性渠道向外扩散外溢,即是否考虑流动性风险。第一种情况是银行间风险只通过信用风险外溢;另一种是在收到信用风险的冲击后,银行可以通过在市场上降价出售部分资产来补充自身流动性,维持生存。

假定我国银行体系中有N家银行,依据资产负债表恒等式,则有以下等公式:

(1)

公式(1),Xji表示第i家银行对第j家银行的贷款头寸,当i与j相等时,Xji为零,因此在构建敞口矩阵时,对角线上元素全为零。ai为贷款之外的其他资金,ki为第i家银行自身的资本总额,bi为银行i非银行间借款,di则为银行i自身存款总额。在等式已经构建好的情况下,我们为了模拟系统性风险外溢的初始情况,需要提前给定一个资产损失率或违约损失率令做参数λ来构建一个银行倒闭后风险的外溢和扩散。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外溢先由少数几家银行开始,由于金融系统内部的高度关联性,单个风险易通过信贷链条向整个体系扩散并且放大,引发“一损俱损”、“滚雪球”式的全体系金融危机。其发生过程与传导路径如下图1所示。

图1 银行间风险网络外溢传导

资料来源:IMF(2009)

算法开始后,初始银行p爆发违约风险并将风险外溢传染到银行i时,循环开始,同时银行i因为受到损失而是资产负债表恒等式发生变化如下:

(2)

显然当等式右边ki-λ

(3)

显然,在考虑了流动性风险后,银行会受到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双重打击,破产概率更大。

在上述两种情况之后,只需计算模型中破产银行数量比例即可得到系统性风险外溢的情况,从而判断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大小。当然,如何衡量银行破产,可以根据模型使用需要或者考虑改变破产条件,本文采用较为常用的条件即损失超过银行自身资本。同时,考虑到模型结果的敏感性与可行性,可以进行灵活调整。对于系统性风险大小判定也不仅仅基于破产数量,也可根据资产损失比例等有价值的连续性指标来判断。

ANP网络模型分析法与其他同样基于银行间双边风险敞口数据的分析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考虑了金融体系自身的巨大内部关联性,把系统性风险外溢的过程与实际的交易数据联系在一起,从而规避了过去过于重视银行个体微观审慎监管而忽略银行间业务带来的风险传导的缺陷。另外,ANP网络模型法比较易于操作,数据来源比较多样,可以根据需要构建大小不一的银行体系模型。其次,分析后获得的数据有利于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并对初始风险银行进行监管援助,从而在风险外溢早期控制系统性风险。ANP网络模型分析法的主要缺点在于,虽然根据模型分离出了初始风险银行与主要风险因子并做出定量描述,但这都是基于模型的模拟与条件的假设。

四、结论

在银行业逐步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了防止系统性危机的爆发,不能依靠一味地扶持和兜底。将来我国银行的退出机制将会逐步建立,最终可能像美国一样,倒闭一家银行与倒闭一家公司没有巨大的差别。银行业的市场化必然带来竞争,竞争必然带来淘汰,少数竞争力不强,经营不善的银行,应当允许其破产或被兼并,关键在于控制其风险的外溢效应。因此,建立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一些制度安排是十分必要的。

(1)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现阶段我国银行业虽然没有成文的存款保险制度,然而实际存在的是国家隐性存款担保,不论银行经营情况如何,都能保证刚性兑付。刚性兑付确实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然而却隐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银行机构因此放松了对风险的控制,偏向激进的经营策略,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加大了系统性风险。虽然现阶段我国银行业以国有资本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加强对存款银行自身风险约束,主动控制经营风险,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在现实发生系统性或非系统性风险危机时,可以做到有制度可依,极大地降低解决成本,客观上抑制了系统性风险的外溢和扩散。

(2)建立金融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承担系统性风险防范专门职能。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在逐步对外资民资放宽市场准入,存款利率等业务监管也逐步市场化,规范化,银行业混业经营已成大趋势。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会加大银行体系内部的强关联性,同时也会使我国银行业更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冲击,这必然要求系统性监管。自2003年银监会成立,我国正式形成以“一行三会”为主体的金融业监管结构。这种监管体制在2008金融危机来临时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在逐步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分业监管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再建立综合性的金融监管部门也难以实现。因此,建立跨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系统性风险管理预案,定期通报各部门系统性风险情况,有利于全盘统筹监管和快速反应,在个别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立即切断风险外溢链条。

(3)从防范系统性风险角度高度关注房地产业。我国银行业在过去的十四年间对房地产业提供了天量的信贷支持,对于房地产业的贷款占了全部业务的巨大比重,给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提供了基础支撑。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涨势停止并且缓慢下降的状态,整体市场低迷,大量房产积压,银行信贷压力巨大。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源头也是来自于房利美房地美等房地产企业破产引发的风险外溢,这更加提醒我国监管当局,面对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要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角度来进行调控,充分意识到房地产业对我国银行业与宏观经济隐含的巨大连带风险。一旦房地产业产生“断崖”式的下跌与重大震荡,巨大的信贷风险会迅速地在我国银行业内传染,立即使我国银行业丧失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 高志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2010(05):12-18.

[2] 龚明华,宋彤.关于系统性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5):90-96.

[3] 贾彦东.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分析――金融网络中的系统风险衡量与成本分担[J].金融研究,2011(10):17-32.

[4] 李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D].对外经贸大学博士论文.

[5] 范小云,曹元涛,胡博态.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研究比较[J].金融博览,2006(3).

[6] 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04).

[7] 叶永刚,张培.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研究,

2009(04).

[8] 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7):58-67.

[9] 张强,冯超.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J].上海金融,2010(12):32-35.

[10] 刘春航,朱元倩.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框架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12):85-114.

[11] 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8):59-68.

[12] 谭洪涛,蔡利,蔡春.金融稳定监管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10):137-142.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篇(10)

战略管理会计实质上是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和思考,在为管理者提供竞争对手或顾客等与战略相关的外部信息的同时收集、整理企业内部战略信息,使高层领导不论制定竞争战略还是实施战略规划都可以有足够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从而实现企业良性发展,以此可以发现战略管理会计是结合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及战略业绩评价的循环过程。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完善

我国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现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和推广已经逐步落实,但由于未将此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状况紧密融合,所以在理论普及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致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确定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的总体原则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甚至未实现对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步骤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仍是“想怎么做,怎么做”,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滞碍[1]。

(二)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阻碍

现在部分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此种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预测、规划、控制、考核、决策等环节的信息需要,但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将眼光定向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更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及顾客,这样才能够实现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收集、分析战略对手的相关信息,判断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例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市场营销活动等,但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方面并不能体现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使用的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部门或系统构成分类,这导致原本不全面的信息被再次分割,信息分析、整理受限,阻碍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

(三)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实际困难

成本作业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即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资源,将消耗的资源计入相应的作业中,并确定产生消耗的成本动因,进而实现各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商业银行其资源即人事、场地、设备、事务等产生的花费,而作业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所有无形业务,如贷存款、财务会计等[2]。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作业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成本管理不论是分析资源动因还是划分作业成本库等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践中会发生诸多与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情况,造成作业成本法应用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间接成本会发生变动,而且造成变动的因素较多,这就为作业动因的确定制造了难度,如果将所有因素都视为作业动因就会使数据收集的难度加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浪费,而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作业动因,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信息不全,成本控制管理过于片面,所以现阶段成本作业法应用不灵活也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绩效标准方面,普遍以部门的角度进行员工绩效,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全局战略绩效,将平衡计分卡单纯应用于员工个人绩效方面,使其与组织的愿景、发展战略等相脱离,并未发挥预期的目的;在绩效指标方面,由于错误的将绩效以员工个人为对象,所以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只能以员工岗位职责为依托,指标往往不能显示关键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往往将眼光定位于银行内部的财务指标,而对外部竞争对手影响下的长远目标并未重视,所以评价体系并不全面[3]。

二、改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力度,逐步落实实践

在理论方面首先应认识到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其次组织在会计学、管理学等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实现组织理论研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集合;再次对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相融合,提出适合于商业银行应用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最后将会计理论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的办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其应用必须提升信息质量,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收集、分析,考虑到传统管理会计系统的缺陷,所以建立针对竞争对手或顾客的外向型信息采集系统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使商业银行战略决策可以有充足的外部信息做依据。另外成立专业的、权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共享造成信息分割,阻碍商业银行战略决策;除此之外,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需要配备统一的计算机设备、统一信息机业务编码、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有统一的监督做支撑,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包括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4]。

(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不变的法则,可以看出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成本准确度,但对于精确成本信息却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成本对象的划分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即可,并不是划分的越精准越好;在选取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其与间接成本相关性,通常相关性与计算准确性成正比,而且要从重要成本动机入手,这样可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准确性;在进行成本分配时,主要考虑不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这样会避免成本消耗被重复分配。

(四)加强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为了扭转局面可以应用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将战略全方位的表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掌握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会计,由此可见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补充说明,是商业银行与员工的沟通媒介,从而使员工对个人的绩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监理部门的数据库,既存储部门历史运行数据,又存储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使指标确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与现实更贴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部门完成绩效的积极性,为商业银行创收,而且逐渐完善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长期发展[5]。

(五)将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与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相融合

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是商业银行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其内部文化实现融合,就会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员工自发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现而做出努力,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积极探索战略管理会计,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各层员工的力量集中化,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国内金融体制的调整,都决定商业银行选择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银行金融环境中占有优势,才能满足战略决策的需要,达到战略管理的要求,但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实践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才能够得到完善,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所以应以长远的眼光对待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韩海燕.论责任会计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1.

[2]邹志明.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中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应用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3]杨蒙蒙.管理会计报告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上一篇: 休闲经济论文 下一篇: 债务审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