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负迁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5:35

汉语负迁移论文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1)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母语的迁移会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根据影响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成为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某些困难。而减少这种干扰因素和困难的方法除了避免负迁移,还可以用正向引导的方法。在中国,英语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二语言,本文就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力求正向引导的方法以减少英语学习中由汉语负迁移造成的干扰因素和学习困难。

一、汉语负迁移的原因及表现:

1.语音方面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对语音的影响十分重要。而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差别较大。

首先是发音部位的不同,英汉语某些音素十分相近,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音素,正是因为这样细微的差别,容易使中国学生用汉语中的音素代替英语中的音素,比如:英语中/v/的发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英语者,容易借用汉语拼音来记忆英语造成负迁移。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其次是语音语调的不同,汉语和英语,一个是声调语言,一个是语调语言。在读一个单词的时候,中国学生很容易将单词自行用汉字的读法加入语调或者改变重音。在读句子时,英语语流中常常会出现连音、略读、增音、同化等形式,而中国学生也会使用汉语的读法将句子分割开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读,使句子失去了重读和弱读之分,变得很僵硬。语法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法很多方面不相同,这是造成汉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变化,而汉语中只会用量词修饰名词来表示复数,这就会使中国学生忽略了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变化;英语的人称代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汉语中根据句子中的位置决定代词是主语还是宾语,这就造成了中国学生主宾不分;英语中的冠词分定冠词和不定冠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之分、句子结构中会出现宾语提前的情况、从句的使用和一些特殊句式、特殊语法现象,所有这些都会给中国学生制造困难,造成汉语负迁移。

2.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的负迁移较少,但是毕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体系,同一概念意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会有不同的引申义,而同一概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a lucky dog在英语中指“幸运儿”而不含有汉语中“狗”的意思,而汉语中说“胆小入鼠”,英语用来表述这个意思时是用“as timid as a hare”而不是用“rat”等表述“老鼠”单词。这方面的负迁移主要是受语言形成时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原因的影响。

上述是汉语负迁移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原因和表现,而这些负迁移是不可回避的,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二、汉语负迁移的正向引导

1.从背景知识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有所了解。人文背景的了解显然会使学生在词汇概念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尽量减少词汇方面的汉语负迁移。

2.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英语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从有意识地使用英语到无意识地应用英语词汇、语法、句型。这个语言环境要从口语、翻译、写作等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在英语环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熟练英语的发音部位、语法规则及词汇意义,逐步在英语和汉语中建立分割线克服汉语的干扰。学生语言应用越多,语言技能就越熟练,就越容易克服汉语的负迁移。

3.加强英语文章的背诵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语言习得。背诵的文章越多,学生熟练使用英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背诵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熟练使用,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毕业论文,母语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促进其英语学习。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4.有目的地对容易出现汉语负迁移的众多方面逐个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不论是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方面,这个工作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重复进行,以重复刺激学生记忆,即使是在非强化训练期间,也要对学生的输出过程进行监控和修正,以加强学生克服汉语负迁移的意识。毕业论文,母语迁移。

实践证明,汉语的迁移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促进学习的正面影响又有阻碍学习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阻碍学习的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因此,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负迁移,怎样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减少母语的阻碍,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2)

一、引言

认知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个内在的心理过程,牵涉到诸如感知觉、型式识别、视觉表象、注意、记忆、知识结构、语言,等心理表征在内心里的操作。它认为语言是个心理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触发其他的认知系统。(桂诗春:1991)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学习在者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课题、新任务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完成的,既有对比,又有抽象的特点。外语学习过程中,正迁移指学习者利用或借助母语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学习;负迁移指学习者已获得的有关母语的知识、经验或习惯妨碍自身运用表达与交流思想,也称干扰作用。(李宇明:1998)迁移是语言习得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现象,是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现,反映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并受到一定程度的认知制约。无论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都于认知科学密不可分。鉴于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汉语负迁移产生的认知原因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言符号及其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认知制约的。世界上所有人类语言都具有共性,同时每种语言之间又有差异和特殊性。母语负迁移产生主要源于成人外语学习的非习得性。一个人的母语是在没有其他语言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第一语言系统,文化的吸收在第一语言形成中是自然的过程,不需要任何解释说明。而外语学习,尤其是成人的外语学习,则是在第一语言系统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语言系统,即目标语系统。(黄衍玲:2003)在目标语的学习中,学习者会自然的参照母语的模式和思维习惯来学习外语,这样的语言学习仍然是在母语的结构和功能知识与英语相互“比附”,或者直接将汉语中与英语似是而非的部分相互替换,汉语的负迁移由此而产生。Kellerman(1977)提出学习者拥有一种心理类型。心理类型(psychotyplogy),学习者在心理上对自己的母语和他们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间所存在的距离(即两种语言在语言细节上或大体上是否一样)有一定的感知。(Kellerman,1977)这些感知构成了心理类型,心理类型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Kellerman还认为学习者对母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有一定的感知,即有的结构可能被迁移,有的不能。而这种感知在实际学习中直接影响学习者是否产生迁移的可能性。

三、 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的认知分析

中国人一般在汉语的语境中学英语,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规律及文化习惯,功能结构等注意过多,并把他们直接用来替代英语中他们自以为相同或实则不同的部分,于是汉语负迁移就产生了。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三方面。

(一)语音层面

语音方面的汉语负迁移,直接关系到发音正确、标准、流畅与否,影响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及外语学习兴趣。从认知角度看,这主要是母语及其方言、语言的发音习惯基本定行所致。

(二)词汇层面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应和概念化等同,其他概念化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英汉词汇的意义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而并不完全类同。外语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英汉词义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准,对英汉词语的词性与搭配容易混淆。

英语中的名词通过改变其词形来完成数的变化,而汉语则是通过量词来表达数量的,而且,英语中名词的可数与否与汉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像news(消息)、glass(玻璃)、paper(纸)、chalk(粉笔)等这样的物质名词是作为不可数名词来处理的,而在汉语中它们却是可数的,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就极易出现a news/glass/paper/chalk等中国式英语。

(三)语用层面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对西方的了解不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将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英语上去,从而产生语用层面上的负迁移,比如在一次给外国网友写信的训练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In China, parents want their only child to be a dragon or phoneix.”(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里的“龙凤”在中国文化中指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截然不同。西方传说中,“dragon”是一种凶残暴虐的怪物,而“phoneix”象征着复活和再生。不能仅把这句话的字面意义翻译成英语而不加解释。

四、教学中减少汉语负迁移的认知策略

我们研究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时,不能只注重外语的特点,还应考虑到汉语的负迁移,因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张文府:1995)我们应该承认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辨证地看待英语学习中汉语负迁移,立足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办法。

(1) 应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英汉对比,让学生了解汉语负迁移易导致负迁移的存在。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改正由汉语负迁移产生的各种错误。

(2)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时,最初就应该准确到位,不能在理解上摸棱两可。同时对所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加工深度。如在单词的学习中,不要只是让学生一味的背单词,简要记住中文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单词的使用习惯和在使用中的搭配。教师要强调单词的正确搭配和不同搭配的不同含义,并鼓励学生多做替换练习,加深印象,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保证正确性。

(3)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依靠网络和多媒体,扩充教材上没有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了解英语民族的人文风俗,从而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知识的缺乏造成表达错误。

(4)语言学习好比信息处理。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涉及到用心理表现来调整和引导行为。外语教学中要注意理论和时间相结合。对学生精讲语法规则,而不是机械套用,在语言理论和规则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大量实践训练的机会。在从已有知识向新知识发展过程中,把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变成进一步学习的推动力和辅助工具,这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记忆原理。

五、结语

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产物,从认知角度看,母语负迁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要我们了解了母语负迁移的基本机制及产生条件,对母语的负迁移有重新的认识,并能运用认知科学及对比语言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在外语教学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认清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本质,找出英汉间的转换对等,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排除负迁移的干扰,促进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那么这无疑将对提高中国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提高起者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桂诗春.认知和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

[2]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黄衍玲.汉语正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淄博师专学报,2003,(3)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3)

 

一、学习迁移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学习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话题,许多心理学家对此做过大量研究。早期的迁移研究是形式训练说,它认为心理官能的训练是迁移发生的根本条件,比如拉丁语的训练,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它语言的学习,如英语的学习中去。

共同要素学说认为客观成分是语言迁移的重要因素,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材料与以后的迁移内容或迁移材料之间共同成分越多,相似性越大,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这种共同成分取决于母语的特征,也取决于外语的特征。

认知理论则认为迁移的知识经验是储存于学习者脑海中的抽象的主观认知结构或图式,迁移则是该认知结构或图式在不同情况中的应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言语和心理结构,主要是通过汉语于英语两种语言的双向迁移和相互作用,使得学习者的言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更新,从而形成了既不同于汉语的心理结构又不同于英语的心理结构的新的言语心理结构,即中介语结构。该结构既包括与汉语有关也包括了与英语有关的认知和操作经验并且相互联系。

以刺激和反应为特征的行为主义理论则通过对比分析,将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来预测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负迁移,由此来预测学习的困难程度。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具有天赋基础,人生下来就存在普遍语法,具有自然学会语言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行为主义理论研究者认为语言的迁移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而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研究者开始关注迁移发生的条件、迁移的程度、迁移的内容和内在机制等,也就是试图探讨原有语言经验,如母语向外语或第二语言迁移的条件及决定母语迁移性的基本原则。

符号性图论式理论、产生式理论、结构匹配理论与情境理论等也对语言学习迁移作出了解释和定义。这些解释和定义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体现了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迁移是新旧经验整合的过程,可以通过同化、顺化和重组三种方式实现。

二、 负迁移和中国式英语

迁移(transfer)是不同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中。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正如奥苏伯尔指出的: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也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能不受来自母语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准备,不可避免的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去。就语言迁移而言,既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即语间迁移,如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迁移;也包含同一语言内部的迁移,如英语词汇学习对阅读理解和听力的迁移等。

无论语间迁移还是语内迁移,都存在正负两种同化性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是一致的,有助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学习,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目的语相去甚远,母语则会干扰或阻碍目的语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干扰,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属于语言的负迁移。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以教授英美规范英语为既定目标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将两种语言杂糅拼凑的中国式英语持排斥态度。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而大学生已达到或接近成人年龄,其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模式是难以规避的。因此,英语学习中他们虽大量的背记单词、句子,学习语法,但由于受到“母语的负干扰”,不能摆脱汉语思维的束缚,英语学习的瓶颈无法突破,就只能套用母语的语言模式造出错误百出的中国式英语。在此,笔者认为极有必要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处,使英语学习从语用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上来。由此,大学生能自觉的预防和排除母语的负面影响,真正的做到用英语思考和表达。

三、 英汉思维对比

1.造字构词中的英汉思维对比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对语言中的表现法有很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哲学家倡导一体思想,认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从《易经》的“ 观其会通”,最早提出了以“统一”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论,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这种整体思维观历经千百年形成了一种思维形态。而西方哲学则崇尚个体思维。从辩证法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时起,到Sophocles(490BC-406BC)提出“每个人都应有自在的个性”再至英国哲学唯理论,不断有哲人提倡个体思维的价值,这些哲学理论的提出无不对英语的理性素质产生影响,并对英语的理性规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东西方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和背景,造成了汉民族思维重整体而西方人思维重个体的特点。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则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这两种思维不同的性质可谓泾渭分明。而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各自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英汉造字构词存在差异的一种解释。

英语的造字构词方式正是西方人强调个体性思维模式的反应。这种注重个体的特点被比喻为“原子生义”,即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指称命名是从个体(原子)出发,不特别注重整体或依据个体之间的联系。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汉语命名重统一观,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类属概念必须给以描述,如“汽车、卡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等,而英语则并不给以任何统称,分别命名为 car ,truck, bus , taxi了。当对这一思维差异有了一定了解,学生才能有意识的跳出母语的构词思维,排除汉语的语际负迁移。“牙医”(dentist)不会拆分成“牙齿”“医生”(teeth doctor),“钱包”(purse)不会被拆成“钱”“包”(moneybag) 。当然也能理解为什么“树皮、兽皮、羊皮” 是 bark, hide ,cover的缘由。

2.词语用法中的英汉思维对比

英汉民族思维的另一明显差异是: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科学、理性,强调借助形式逻辑和推理论证去认识世间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习惯用理性去规范世界。因此英语民族善于透过表象深入本质,形成其探究性的抽象思维特点,这也正是西方注重判断推理的哲学理念的体现。而中国传统哲学在倡导超越理性思维的感觉经验,既强调悟性又崇尚具体思维,特别重视以具象来体现和比喻抽象。句子: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It’s my favorite.) 成了It’s my favorite thing. 正是这种抽象和具体的思维差异的结果。

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语民族的思维抽象性决定了其用语总体来说比汉语抽象。在英语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尤其常见于社会科学论著、法律文书、报刊评论、商业信函等文体。而英语中有丰富的虚词及词义虚化手段大大的方便了抽象表达法。比如大量的前缀、后缀表性质、状态、动作、结果、主义、学说、信仰等甚至改变词义和词性,例如:减少分散注意力的事物。Cut out distractions.由于汉语思维这种具体化的特点影响,学生们译出的句子就显得十分臃肿:Cut out the things that distract us.又如构词法的一个专项练习It was clear that the minister was the right man tospeak at the dinner: his delivery was faultless. 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是没有意识使用delivery 一词的,他们最可能产生的句子是The speech he delivered was faultless. 由此可见在词汇层面,由于汉语思维模式造成的母语负迁移是很普遍而且不容易被察觉。而有意识的进行英汉思维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减少这方面的失误。

3. 句式上的英汉思维对比

人的主体意识,属于一种意识倾向,即在思维中把自己(主体)从环境(客体)中区分出来。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主体意识往往从这个自我出发来理解、解释、描述客观环境这个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因而使语言表述带有主体性。西方哲学思想强调理性,主张理性的结果是主客分明,需要强调主体时强调主体,需要强调客体时强调客体。而汉语思维方式则多强调主体的参与,从人出发的主体意识。这一差异在英汉句式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3.1行为动词主语的物称和人称

由于英语的理性思维导致了英语的客体性叙述,而汉语则注重主体性表达。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英语常常用物称表达法,即用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无灵主语”或形式主语,汉语则常用人称主语。

我的后脖子根冒出了冷汗。A cold sweat broke out on the back of my neck..

学生的句子则是:Myneck broke out a cold sweat.

3.2汉语的主动语态和英语的被动语态

受到“客体意识”思维方式的影响,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尤其是在科技报刊中,而汉语受主体思维影响多用主动语态。比如: History is made by people 人民创造历史。于是It’s well known that (众所周知)这样的句式,学生的句式则是:we allknow that, 于是:It’s well known thathistory is made by people.(众所周知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在学生的习作中便成为We all know that people made the history.这样看似正确,却实际很别扭的中式英语句子

四、 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克服

怎样排除汉语的负迁移,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母语而不是完全排斥母语,将其负迁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是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们提倡学生用英文思维,但实践起来谈何容易。因为要摆脱母语的负干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免费论文,中国式英语。而教师迫切要做的是多收集有关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范例和材料,在教学中适当的作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造成负迁移的原因,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一些连接词和表达方式。同时在阅读、翻译、写作中引导学生注意英语遣词造句的模式和汉语思维方式的不同,逐步的克服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从而真正用英语去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继宏.母语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 ] 外语研究,2006,(5):136-137

2.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 ]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魏云.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J ] 长熟高专学报,2004,(6):31-33.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4)

一、引言

母语一般是指本民族的语言,相对于外国语和外族语而言。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就是母语。二语习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所谓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句法结构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二语习得迁移一般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是积极的,称为正迁移;反之,则叫负迁移。母语与目的语相近的,正迁移居多,相反,负迁移居多。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要远远大于正迁移。本文拟从语音、词汇、句法和文化四个方面讨论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各种语言中语音间的差异常常是最突出的。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来自母语语音系统的干扰也是最早暴露出来的。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在音位系统上的差异,使中国学生产生语音负迁移。例如很多英语的初学者会利用汉语拼音来帮助他们记忆英语单词的发音。在他们课本上的单词旁边经常可以看到“Thank you!”注音为“三克油”,“Good evening!”注音成“狗德依五您”等。这种汉语注音与实际语音差别很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英语中虽然有很多音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似的音,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音。例如,英语因素[b],[d],[g]和汉语拼音字母b,d,g在发音上很相似,但前者是不吐气的浊音,后者则是不吐气的清音。英语中还有一些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相似音的。如[θ]和[e]的发音方法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很难掌握,因为汉语里面没有齿间音。英语和汉语语音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则是语调语言。汉语中的声调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重要作用。而英语却不同,无论把英语单词念成平调、升调或升降调,都无法改变其词义。除此之外,中国学生在语音方面的负迁移还表现为增音。例如把green读成[gērin]等。

2.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负迁移也是比较突出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词义时,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汉语,然后根据汉语的意义去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结果经常出现误解。例如doubt和suspect这两个词,汉语翻译都是“怀疑”,但英语意义却大相径庭。由于学习者只注意到它们的汉语翻译,因此经常误用这两个单词。此外,一提到“看”,学习者首先想到的是英语单词look,实际上英语中有多种表达:read,watch,look,see,visit等。

在单词的使用方面,经常困扰中国学生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名词单复数形式的变化及主谓一致的问题。因为汉语里名词的单复数和句子的谓语动词都无需借助于词形的变化,所以初学者经常会写出下面的错句:“She have made a great progress at college.”

3.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这样的中国式英语让老外颇为费解。由于中国的初学者对英汉句法的客观差异不够了解,往往会受到汉语句法习惯的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句法规则,从而产生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在低年级学生的英语表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错误的表达:“Read books can increase my knowledge./I’m very like you.”等。但是在英语中,动词原形不能直接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用法中还有很多不同于汉语的概念,比如动词不定式、动词过去式、分词、动名词等。动词不同的形式起着不同的作用。

此外,中国学生还容易受汉语影响,出现连词并用的句法负迁移错误。汉语句子中的连词往往是成对的出现,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尽管……还是……”,但是在英语句子中像这样的连词都是单个出现的。所以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Because I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so I can not go shopping with you./Though it is very hard,but I never lose my heart.”这些都是受汉语影响而产生的连词并用的句法负迁移现象。

另外,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只求达意;英语句子成分都有其独立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在叙述和说明事物时,汉语的习惯顺序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英语则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中国学生因为对英语的句法掌握不够熟练,在表达新的意义时,他们就依靠已掌握的汉语的句法知识,从而导致了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4.文化层面上的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由于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语用错误。在这种负迁移中,语言形式本身并没有错误,语音标准、用词和造句符合语法规范,但由于文化差异,使用场合不同,常常会引起交际误解。一般来说,这种负迁移有两种表现。一是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例如,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涵义就经常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红色观”,当《红楼梦》被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时,引起英美读者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被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另一种是语句不合语境而产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问候、致谢、建议、邀请、禁忌与隐私、对称赞的回答等方面。

三、结语

中国学生一般都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的,他们的思维已基本定型,他们的各种知识都深深地打上了母语思维的烙印,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从而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对语言的正确掌握。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错误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5)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transfer),有的翻译为“类化”、“转移”等,它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学习迁移有对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而对学习起消极的干扰作用的则称为负迁移。本文主要研究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提出抑制负迁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消极影响的建议。

语言迁移是指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相似与差异而产生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和影响。语言迁移也可分为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某些语言特征上与目的语相同或相近时,目的语的学习与运用就会变得比较容易,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言的正迁移。而当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在某些方面与目的语不同时,在运用目的语表达思想时,他就有可能因受其母语的影响而出错,这种现象被称作语言的负迁移。

一、语言负迁移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语言负迁移可分为语音负迁移、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语义负迁移和语用负迁移等。笔者在为一位用英语介绍其公司产品的德国工程师做口译时,发现他将表示电流的字母I读成了德语音[i],将代表电压的字母U读成了德语音[u],而在英语中这两个字母应分别读作[ai]和[ju:]。这说明他在讲英语时受到了其母语——德语的语音影响,这是语音负迁移的一个典型实例。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汉语对英语的语音负迁移同样会导致不正确的英语发音。有些中国学生在学英语语音时喜欢用汉字来标注,以帮助自己记忆,结果却适得其反。比如某些学生用汉字“科”来标注英语音标[k]的音,结果在读含有辅音[k]的英语单词时就出现了偏差。常常将class读作 ,将work读作 ,这两例语音错误都是由汉语对英语的语音负迁移所造成的。

语言负迁移也可发生在词汇层次。词汇负迁移是指母语词汇特征被非法移植到目的语的一种现象。关于汉语对英语的词汇负迁移,我们可从下面这个例子窥见一斑。油田用来从地下抽取石油的抽油机有个部件在汉语里叫“驴头”。有一次,在做现场口译时,我想当然地将其译成了 “donkey head”,身旁的美国工程师一脸茫然。后来我用手指着汉语称作“驴头”的那个部件,那位美国工程师才恍然大悟。随后他告诉我说,“驴头”这个部件在英语中不叫”donkey head”而是”horse head”[马头]。这个例子说明,汉语词汇负迁移在汉译英中确实存在,而且会产生交流障碍。

句法负迁移是指外语学习者将其母语的句法特征非法应用于目的语的一种现象。例如,有的中国学生将“中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译成了“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这显然违反了英文的句法和表达习惯。这例病句显然是由学生的母语——汉语在英语中的句法负迁移所造成的。这句话正确译法应当是“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至于语用负迁移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实例获得对语用负迁移的感性认识。一对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夫妇请他们的美国朋友到家中做客。男主人在招待客人时,谦逊地说:”My wife is not good at cooking. Please excuse us if the dishes are not to your taste. ”(我妻子不大会做菜,如不合你们的口味,还请多多包涵。)而实际上,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请客人到家里吃饭时,一般会说: “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cooked by my wife. Please help yourself.” (这些是我妻子最拿手的菜,请品尝)。男主人之所以会说出对美国人来说不合时宜的话,是因为他受到了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谦逊为本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头脑中的汉语思维定势支配了他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说他用英语说的这句话是汉语对英语的语用负迁移的产物。当目的语的语用规范与目的语学习者的母语的语用规范出现差异时,他就有可能将其母语的语用规范直接用到目的语的语境中来执行某种语言行为。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负迁移。以下是语用负迁移的另一个实例。在做汉译英练习时,有的学生将“我的老师桃李满天下”译成了“My teacher has 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country”。诚然,我们中国人常将老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桃、李”,可是西方人却没有这样的说法。这句话不妨译成“My teacher has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Lado(1957)的对比分析假说(CAH)认为:“接触某一门外语的学生会发现该外语的某些特征要容易一些,而另一些特征则较难。那些与其母语相似的成份对他来说很容易,而那些与其母语差异较大的特征则比较难以掌握。”在他所著的《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Lado提供的证据表明,当语言在双语环境下发生交融时,所出现的许多“曲解”归根结蒂都与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关。这充分说明语言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引起的。

从以上列举的语言负迁移的实例与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负迁移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不仅对一般的英语学习者的表达有着负面的影响,而且对汉译英的影响也很大,因为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尤其是汉译英的初始阶段,我们很难一下子跳出汉语的框框,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对初涉译坛的新手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诸多差异、译者的汉语思维定势以及译者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不足所造成的。定势又叫心向,它是指先于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是一种预备性顺应或反应的准备,它使人们以一种特定的习惯方式进行反应,并抑制与其相竞争的其它反应倾向的出现,其实质是一种活动的经验。这种按经验办事的结果往往会带来积极作用(正迁移)或消极作用(负迁移)。

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正迁移,而在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负迁移。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

因此,要想自觉地减少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必须充分了解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提高在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修养。

二、汉语与英语的主要差异

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分析语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而综合语则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意合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形合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分 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其叙述呈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其叙述呈静态;汉语表达往往比较具体,而英语表达则往往比较抽象。

总之,汉语属于汉臧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使得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难度比欧洲人大得多,同时也使中国人受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在总体上也大一些。对于从事汉英翻译工作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负迁移的影响则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常常受到的汉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另一方则是因为有些翻译的英语还没有学到家。

在充分认识语言负迁移的成因和汉语与英语间的差异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断:假如我们知道汉语的专业术语“驴头”在英语中应当 叫“horse head”(马头),我们就不会将“驴头”译成“donkey head”。假如我们能充分认识到汉英句法的差异,自觉地摆脱汉语的思维定势,真正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英语的表达习惯,就不会把“中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译成 “China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语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同理,汉译英也是比较复杂的语言活动,同样受到各种因索的制约。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学习外语就是在人的意识中加上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初学者总是把学到的外语译成母语加以理解和拿握。因此,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外语教学和翻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翻译工作者在进行汉译工作时,应学会运用外语思维,最大限度地降低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要想完全消除这种影响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中国翻译工作者缺乏鲜活的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他们的汉译英作品难免会有汉语的痕迹,如此产生的英语也常常被称作中国式英语。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汉语负迁移就完全束手无策。既然从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由汉语和英语间存在的差异、汉语思维定势和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不足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症下药,采取以下措施来尽可能地降低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1)首先翻译工作者必须精通其母语和目的语(这里具体指汉语和英语),充分了解两者间的异同,尤其要了解两者间的差异;(2)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充分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3)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摆脱汉语的思维定势。作为一名翻译,如能做到上述几点,就基本能做到入乡随俗,将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 David W.Ca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199-01

引言:语言迁移理论是在是指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语言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当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时,这种迁移便是正迁移;反之,当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起阻碍作用时,这种迁移则是负迁移。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我们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日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负迁移现象。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深感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的重要,如果能正确预测并有效地利用母语的正负迁移,无论对日语学习还是日语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和日语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如果正确利用这些共性就可以促进日语学习,这就是有效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同时正确认识并运用语言的迁移理论可以减少在语言习得中所产生的负迁移影响,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下面从以下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四方面谈谈母语对日语的正负迁移。1、语音的正负迁移。首先,汉语和日语在语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元音、辅音,都有开音节,日语的音调与汉语的四声也有相近之处。可见用汉字的四声为例去强调日语单词的音调学习,可实现语音方面的母语的正迁移。母语语音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与汉语不同的是,日语自然发音时,唇形变化比汉语小,而且,发音适口形和声调的高低始终不变。初学者好用汉语母音发声方法来发日语元音因而不准确。汉语依音节中的高低变化表示不同的意思。日语在一个音节内没有高低变化,是通过音节间的高低变化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受汉语四声的影响,初学者读日语单词时,音节内出现高低音变化,形成不正确的语调。汉语词义不受元音发声长短影响,而日语词义受元音长短影响。2、词汇的正负迁移。现在日语中,汉语词占50%左右。其中中日文同形的词占多数。汉日两语言中有些意义相同的词是用相同的汉字标记的。有一些部分相异的词也是用相同的汉字标记的。这类词一般被视为汉日同形词。汉日同形词对日语学习者来说,在理解和记忆日语单词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就实现了母语在词汇方面的正迁移。许多日语汉字在音读时与古汉语的发音相似,且字形相同或相似,学习时很快就能记住。可以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来促进日语词汇的学习。但融入日本语言中的汉语词汇经过改造,发展,有的词汇虽然被照搬使用,但中日文出现了同形异义,同形近义,形同词性不同的差别。如:日语中的“野菜”、“汽”、“怪我”、“勉”、“切手”、等。这些词汇意义基本上不同于原来中国的汉字词汇。有些词汇即使词形完全相同,词义的内涵及外延都不同。如:“紧张”、“爱情”等。3、语法的正负迁移。汉语和日语在句式上有很大差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语法术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主语、述语。在词类的划分方面,有些概念是一致的,如日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的概念与汉语是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现象有助于日语学习。这也实现了母语的正迁移。汉语和日语属于不同语言形态。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靠词序来表示语法关系。同样的语素,次序不同,构成不同的词;同样的词,次序不同,组成的短语和句子;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是固定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而日语属于粘着语,主要靠在独立词后面沾附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是主宾谓。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有词尾变换。汉日两语词的语法功能各不相同。4、文化的正负迁移。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言语表达上注重礼节,表达委婉含蓄。日语也一样,暧昧性常被指出是日语的一大特点。另外,中日两国都有内外有别的文化,这又使我们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日语的うち和そと。把自己所属的群体视为家,把同一群体的成员视为一家人。由于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文化,利用文化的正迁移,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日语将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用日语进行语言交际时,往往按照母语文化交际习惯,套用母语语用规则,运用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使得交际失败。如:日本人爱用自动词被动态等非主观意志表现词语。尽量避免使用直接表达方式。母语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自他动词混用;能动句与被动句的误用;授受关系表现敬语使用不当等。

二、结论。在日语学习中母语因素对日语学习来说不光是负面影响,而是可以通过积极利用母语正迁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可以使母语在日语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日语教学时,不但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减少母语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负迁移。充分利用母语知识,通过对比教学,以及大量的、严格的训练与练习,必将提高日语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刘明,女,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与文化。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7)

汉语作为母语,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使用,而学校英语的学习始于小学甚至更早。可见高校学生的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时间长短差不多,而且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要求以通过英语四级作为学习目标。在初步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但是英语学过一段时间后会反过来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迁移”。

“迁移(transfer)原是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新知识的获取所起的作用或影响。它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已有的知识对即将获取的知识产生促进作用时,就发生了正迁移;反之,就发生了负迁移,负迁移也叫干扰。”可见,迁移是由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而产生的。此外,迁移还可以根据其他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学习者是否自主自觉地利用迁移,分为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根据学习者是否有计划地进行迁移,分为显性迁移和隐性迁移;根据迁移的范围可分为理论迁移和实践迁移;根据发挥作用的范围大小分为个体迁移和集体迁移。本文重点研究负迁移,母语汉语对初学英语的中国人有负迁移,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讨论的。但是当英语学到一定程度时,同样会反过来影响汉语学习,对汉语产生干扰,可以称为反迁移。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仅有几篇论文,而且还是从语音方面考虑的,没有从语法方面考虑。因此,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表现及应对策略

1.英语对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呈现的特点

(1)不发生在输入和输出阶段。原因在于:其一,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对汉语的影响较小,而且母语汉语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在思维过程和交际过程中很难受到英语的影响。其二,学习目标不同,英语学习强调的是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正确地使用英语。而汉语学习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研究性学习,重在解释汉语现象中的“为什么”。由于学习目标的不同,英语学习对汉语表达的语法方面没有影响,有影响的是词汇方面,会在汉语表达的同时偶尔使用英语词汇。

(2)发生在词法而不发生在句法学习中。语法可分为词法和句法,研究的内容各不相同,词法研究的是词的构词、词形变化和词类,句法研究的是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主要是词法方面,而不是句法方面。因为英语的句法结构非常复杂,有非常丰富的形态,而汉语中较少,再加上母语自身的作用,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较小。

(3)语法方面的迁移会集中在汉语和英语相似之处,对不同的词类不会产生干扰。对汉英中共有的常见词类,如,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等易发生迁移,对不共有的,如,冠词、语气词不易发生干扰。

2.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的表现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涉及了对比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本文在承认英语学习对汉语学习负迁移的背景下,对其中的语法错误进行了有效分析,也就是将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相结合对语言迁移进行研究。汉语没有受到英语的影响而产生一种中介语,因此,不使用中介语的理论进行分析。汉语语法学习的反迁移主要集中在词法方面。词法包含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和词类。在词的构成和词形变化方面,汉语和英语完全不同,形成负迁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本文就考虑词法学习的反迁移。

本文选取一些词语,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名大一学生进行团体测试,调查结果如下:

“星期一”为名词,在“今天星期一”这一句法结构中,72%的学生认为它是名词,28%的学生认为是动词,其余与此类同。汉语名词的词类划分受到英语的影响不大,有少量学生因名词处于谓语和定语位置将其误认为动词和名词。动词的词类辨析明显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因为英语中动词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变成动名词可作主宾语,因而受英语影响。学生对动词词性的断定错误较多,形容词也是如此。英语中的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加上ly副词标记后可作状语,而汉语中形容词没有任何形态变化,可作任何句法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区别词这一词类在英语中没有,所以不会受到英语的干扰,但是汉语英语中的形容词与此类词功能相似,所以会误判,其实区别词是从形容词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类别,汉语中的副词与英语中的副词的功能基本相同,因而不会误认为其他词。汉语中只有个别的副词可以作补语。数词的判定也受到了英语的影响,有17%的学生将其界定为冠词,“初一”这一词的特殊性易被人误认为名词。代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基本不受英语的干扰。叹词也表示一定的语气,但有些学生将其误认为语气词,这不是受英语的干扰,因为英语中没有语气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实词比虚词更易发生负迁移。一方面是实词易作多种句法成分,判断往往根据句法分布判断词性时易受英语的干扰,而虚词不作任何句法成分,另一方面,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汉语虚词小类仅有4个,较易判断。(2)实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易发生负迁移。原因在于英语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形态不同词性也不相同,做的句法成分也相应不同。(3)英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的词一般不会发生反迁移,如冠词、定冠词。对于汉英中都有的一些词易发生负迁移。

3.汉语语法学习反迁移的应对策略

(1)加强中英语法比较,强调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语法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二者的比较,巩固所学的汉语语法知识。

(2)多做练习。语法本身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语法理论的理解,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因此,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如若出现错误,再进行复习、练习,加深理解。

(3)进行研讨型教学,而不是技能型教学。高校汉语语法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汉语语法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深刻理解汉语语法规则,将其与英语语法相区别,摆脱英语对汉语的干扰。

三、结语

总之,在英语学习的背景下,现代汉语作为母语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进行改革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自身要掌握西方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理论,特别是西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习得中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特别是英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比较二者的不同,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并指导实践。在教学方法上,要侧重比较教学,以英语作为参照,比较二者的不同,最终区分英语和汉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语言理论。语言迁移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本文运用这些理论具体调查分析了英语语法对汉语的反迁移,主要表现在词类方面,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判断形成干扰,最后经过具体调查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17-01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语言迁移虽然是一种“跨语言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唐承贤,2003)。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1.1 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母语对目标语起促进作用(Gass和Selinker,1994)。

1.2 负迁移

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

1.3 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迁移母语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交际迁移(transfer in communication)和学习迁移(transfer in learning)(戴炜栋,王栋,2002)。交际迁移只在说话和理解言语时发生,指学习者在应用和理解目标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暂时的或个别的交际目的;学习迁移是早在说话和理解话语前就发生了,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来构建有关的目标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Ellis,1994)。

2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

2.1 语言因素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孤立语,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中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斯琴,赵智芸,2006)。

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语音层面上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母语的口音对外语发音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口音,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分辨句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的“声调语音”(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不完全一样,这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

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二语习得者在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义和词的搭配上。词汇方面母语迁移的另一原因是受标记因素的影响。标记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有标记;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无标记。寮菲(1998)认为当母语无标记性设置而目标语有标记性设置时,迁移可能会发生;当母语有标记性设置而目标语无标记性设置时,迁移不会发生。例如:在英语中,名词变复数一般加-(e)s,是有标记的,而汉语名词变复数通常无标记或零标记的(Larsen-Freeman和 Long,1991),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时常受母语迁移忘记英语的复数标记。

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句法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词序、关系从句和连词的使用上。

词序方面: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副词修饰谓语动词的位置多半不同。汉语中副词常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我很感谢您”;而在英语中,副词通常置于动词的后面,在词尾,如:Thank you very much (Quirk et al.,1985)!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可能会把汉语的词序迁移到英语中,说成:Very much thank you!

关系从句方面: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类似的结论。例如:*Tom was late made the teacher angry.”

这个句子的错误在于*处缺少关联词“That”。这是由于二语习得者受到了汉语结构的干扰。汉语的特点是主题突出(topic prominent),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为主题与述题的关系,而英语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受这种结构的影响,学生可能试图将此句“Tom was late”作为主题,“made the teacher angry”作为述题,也就是说,上述英语句子受到了下面的对应的汉语结构的影响:“汤姆迟到使老师很生气”。

连词方面:在连词的使用上,汉语句法结构中常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连词短语,而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是不允许这样两个连词并用的,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初学者常犯以下类似的错误(斯琴,赵智芸,2006)。

A:Because I am tired,so I want to have a rest.

B:Although English is difficult,but I have to study.

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because不和so连用,Although不和but连用,因此正确的句子应为:如A:Because I am tired,I want to have a rest或I am tired,so I want to have a rest.B:Although English is difficult,I have to study或English is difficult,but I have to study.

2.2 非语言因素

母语迁移除了受上述语言因素的影响外,它还受以下非语言因素的制约,如:语言意识、社会语言、发展期、个性特征、母语水平以及教学环境等。

3 结论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它是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Ellis(1994)曾说过:“任何一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语言迁移的研究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在外语教学中趋利弊害、因势利导,尽可能的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使母语有利于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Corder,S.P.A role for the mother tongue[C].In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Ed.Gass,S.and L.Selinker.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3.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9)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会潜意识地使用母语知识。这一过程称作语言迁移。从其影响结果来看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目的语与对应的母语模式不同时,常常会导致负迁移。因为负迁移会给二语学习带来困难和错误,它也被叫做 “干扰”。因为负迁移的影响常会导致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可以为未来的教学与学习带来启示与指导。

一、语言迁移

1. 语言迁移定义

迁移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Ellis(1965) 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将会影响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在James (1998) 看来,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来替换Ellis迁移定义中的A和B,那么就是语言迁移。从迁移的影响结果来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母语知识,没有出现语言错误。负迁移是指由于目的语与母语间的不同而出现的错误。

2.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回顾

一百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的焦点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而后在70年代衰落在80年代再度崛起。

2.1对比分析理论时期

对比分析假设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主要是由母语的干扰而导致的语言负迁移。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克服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不同的过程。根据对比分析观点,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首先,对比两种语言,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预测;然后,运用预测对需要特别对待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分析讲解;最后,给出相应对策以克服干扰产生的错误。

2.2中介语分析理论时期

中介语是由Selinker (1972) 提出的,是指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间的过渡语言,也有人称其为“学习者语言”。 中介语分析时期错误分析代替了对比分析。Corder (1967)指出,对学习者的错误分析有三个作用。首先,对教师来说,可以发现学习者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达到哪个阶段,还有多少内容需要继续学习;其次,向研究者提供如何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用的学习策略与步骤; 最后,对学习者来说,犯错误是学习者习得而用的工具,是一种学习者验证其假设的一种方法。

二、调查与分析

1. 调查对象: 郑州市六十三中学九年级60名学生

2. 调查目的:调查写作中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然后找出预防错误的对策,为未来的教学与学习带来启示与指导。

3. 调查方法: 统计分类和分析方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把每个句子的错误归类,对写作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可以看出,60篇作文中共有1036个错误,其中由于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错误占了很大一部分(72.32%)。可见不能忽视母语干扰对学习者的影响。现将母语干扰分析如下:

(1)形态方面如冠词,数,时态与时体 错误率为19.30%。

汉语主要通过虚词语序等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然而,英语主要是通过词形本身的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表现较明显的就是汉语中没有冠词只有数量词;

汉语用“着,了,过,正,已经,还,将,过去,曾经”表示时态,而英语的各个时态都是动词的词形的相应变化。

例:He come tomorrow. 这一句动词应用“comes”.

(2)词汇方面错误率为17.95%

词汇方面错误的错误主要集中在词性误用,词义误用及搭配错误

例.We should learn knowledge well.

在汉语中我们常说学习知识,但是在英语中不说“learn knowledge”,而说“obtain knowledge或者 gain knowledge”。

(3)句法方面如省略,一致,流水句,重复错误率为24.42%

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以意统形,强调句子内部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是词语之间与句际之间的形式连接。英语的句子特点是强调形式与功能,其句法特征是形合,靠语言本身及语法等手段来联系。

例:I met a man yesterday. The man was very funny.

典型的重复结构。句中的“The man”应改为“He”以避免重复。

(4)语篇方面如连贯与衔接错误率为10.65%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语篇主要用连词,关系代词等语法手段来保持连贯与衔接的而汉语是意合型语言,主要通过语意保持连贯与衔接的。 所以,由于受这种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语篇连贯与衔接上中容易忽略语法手段,写出来的句子给人不连贯的感觉。

例:Although Xiaoming was ill, but he still came.

“Although” 与“but”连用是典型的汉语式表达。汉语中的“虽然”常常是与“但是”一起连用,但是英语中则不同。这句应改为Although Xiaoming was ill, he still came.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因为”与“所以” 常常一起连用,但是英语中则不这样。Because he was very tired, so he fell asleep at once.正确的表达为:Because he was very tired, he fell asleep at once.或者He was very tired, so he fell asleep at once.

三、语言迁移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及对策

1.正视语言迁移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识到母语迁移现象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很必要的。像学习其他任何技能一样,二语学习的熟练程度也会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错误的出现表明学习者的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2.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

在对比分析时期,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母语与目的语在结构上的差异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干扰,会导致错误。学习者要正确掌握目的语就要反复练习,克服母语负迁移,养成新的习惯。在中介语时期,错误被看作学习者在学习交际过程中不断调整期目标而达到目标的手段。有错也不必纠正。由此可看出:“行为主义理论对待错误过于机械,而认知主义对其态度过于宽容。” (张轶蓓,2007)

3.注重英汉对比

积极运用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作用。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就能减少他们在英语写作方面的失误。因为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大,我们只有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其写作中的错误及其根本原因。同时,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外语教师还应按照英语特点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减少从母语出发使用翻译手段,避免汉语成为转换中介和内容验证中介,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四、结论

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60篇中学生英语作文的调查分析,对其负迁移造成的错误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现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主要错误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将对下一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与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与依据。

参考文献

[1]Cord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

[2]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James.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 London: Longman, 1998

[4]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汉语负迁移论文篇(10)

三语习得研究主要在探讨三语习得特性以及多语际影响等方面。Odlin(2001)指出:三语习得中学习者之前已掌握的两种语言都会对第三种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Cenoz等(2001)指出:首先,在三语习得早期,一语起着工具作用;二语起着供应者的作用,二语在三语的话语发生过程中不断被激活。第二,如果学习者最近使用和接触二语,那么该语言更容易被激活。第三,二语的熟练程度越高,对三语习得的影响越大。认知心理学里把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称为语言迁移。对新的语言习得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反之起妨碍作用的为负迁移。

二、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在英语专业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二外日语课程,从零起点开始,属于习得早期。学生每天都有英语专业课程,平时大量接触英语。英语熟练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大多已通过英专四级考试)。根据三语习得理论研究结论可知:首先,在日语习得早期,汉语起着工具作用;英语起着供应者的作用,英语在日语的话语发生过程中不断被激活。第二,因为英语专业学生最近使用和接触英语,所以容易被激活。第三,因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的熟练程度较高,所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也会比其他学习者大。在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中汉语和英语都对日语有影响。既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

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求学生掌握日语的初级基础知识和初级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特别重要的是掌握自学日语的方法。但现实情况是,二外教学普遍不受重视,学时有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不如英语,导致学习者不能将其在二语英语学习中用到的所有成功策略转移到三语日语学习中,教学效果不佳。

三、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的启示

结合三语习得理论和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得知,教学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利用对比教学法,合理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

1、语音语调方面

整个汉语元音舌位图框架要稍大于英语的,而英语的又大于日语的。日语元音发音时双唇微启,发音部位靠前。口形自然,变化幅度小。学生容易受汉语或英语影响,发音时口形过大或过圆,发出的元音不太标准。日语辅音中存在清音和浊音的对立,学生容易受汉语影响,误以为是汉语辅音里清音送气与否的对立,而把浊音读成汉语的不送气清音。但是在英语辅音中存在相同的清音和浊音的对立,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规避汉语的负迁移。

日语是音拍语言,每个假名包括拨音“n”,发音长度都为一拍,而汉语和英语中的“n”是和前面的音素组成一个音节共占一拍,因而学生易把拨音与前面的假名约音成一拍,缩短了发音长度。老师应引导学生避免汉语和英语的负迁移。

汉语和日语都属于“高低重音”,而英语则属于“强弱重音”,因此可以借助汉语的声调知识来帮助掌握日语的声调。汉语的声调其高低变化是在同一个音节(字)内部实现的,每个音节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共5种。日语的声调其高低变化则是在音拍与音拍(假名)之间实现,每个假名的声调分为高调和低调。在一个单词中:第一个假名和第二个假名的声高一定不同 ,音高下降后就不再升高。日语的相对音域(语词内部高低变化的幅度)比汉语窄。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2、文字词汇方面

日语的文字包括汉字、假名和罗马字。

日语里的汉字来源于汉语,所以有些汉字和汉语的简体字或繁体字写法相同,如“大、?恪钡龋?给学习带来便利。

日语里的假名也来源于汉语,日本人依据汉字草书创造出平假名;依据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创造出片假名。有些假名与其汉字原型很相似,如“あ(安)、イ(伊)”等,可作为记忆的依据。

罗马字外形与英文字母一样。日语的罗马字标音类似汉语的汉语拼音和英语的音标,给学习带来便利。虽然三者有很多字母及拼写规则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完全混淆。学生易按照汉语和英语的习惯把日语的辅音“r”错误地发成翘舌音。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和英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日语词汇分为汉语词汇、和语词汇、外来语词汇和前三者的混合语词汇。

汉语词汇来源于汉语,所以有些和汉语的简体或繁体词汇写法相同或相近,且意思也相同或相近,如“中国、??樱ㄔ硕?)”等,容易理解记忆。但还有些和汉语的简体或繁体词汇写法相同或相近,意思却大相径庭,如“丈夫(结实)、手?(书信)”等,学生容易望文生义,错误使用。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外来语词汇中英语来源的占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熟悉英语词汇,所以很有优势。但有些英语单词转化为外来语后意思有改变,如“マフラ?`”在日语中意为围巾;其原型“muffler”在英语中却意为消音器。还有日本人自行创造的所谓“和制英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原型,如日语中插座为“コンセント”;而英语中插座却是“outlet”或“socket”。 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3、语法方面

按语法形态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英语属于屈折语,日语属于粘着语,特点各自不同,因此不易混淆。

日语靠附在表示概念意义的词的前后的助动词和助词表示语法关系。其中助动词和英语里的助动词某些用法相近,助词和英语里的介词某些用法相近。日语里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关系与英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的关系相近。日语里的动词、形容词、助动词有形态变化以及存在时态的概念等语法现象和英语相似。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法。

4、文化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日文化相互影响,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是礼仪之邦,追求仁义和谐;日本是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这些相似之处有助于掌握日语里敬语、授受关系等语法现象。

上一篇: 材料专业毕业论文 下一篇: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