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5:13

中职语文课论文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1)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简称“中职语文”,下同)课程的开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滞后于高等职业课程的开发。而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开发又滞后于专业课。语文课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式微甚至基本退出了基础课的序列,不是由于语文课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由于语文课没有适应新一轮课程转型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开发具有紧迫性。而如何开发语文课,既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型具有更宽视野和跨界能力的语文教师,这些都使语文课的开发成为瓶颈。但是,语文课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课程的先进理念。那么,中职语文课如何开发呢?

一、 中职语文课程开发的依据。

1.宏观上,中职教育的体制机制人为地制造了语文课程的双重特征,基础性和应用性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的优先考虑因素。中职在教育体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表现在,中职因为体制机制决定了其毕业生的人字分流。一部分毕业生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从此走向社会。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中职承担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既要照顾到即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更要照顾到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年龄、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成熟度来看,中职毕业生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无法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生竞争。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以迅速弥补因为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等原因带来的竞争力的不足。满足学生应用需要是中职教育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如果忽略了应用性需要,无疑对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教育的不公,也对其终身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课程的应用性需要是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面对中职教育的双重职能,课程也就需要照顾到两类学生的需要,因此,注重应用性与注重基础性的双重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设计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理念的集中显现。作为课程理念终端的教材,必须把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双重需要作为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据。

2.中观上,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这就决定语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文化素养方面的需要。劳动者的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技术性因素;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二者交织相互影响。简单说,一部分是与物质打交道,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体现在与人打交道上主要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中职语文课既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也注重表达应用的职业要求。尤其是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的任务性、情境性、目的性,为语文在职业服务方面提供了内容上的特定要求。因此,职业需要决定人才标准,人才标准决定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决定课程开发。

3.微观上,从形而下的手段看,语文学科自身内蕴与外显互逆的特征决定了中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却有着两个互逆的过程。一个是文化的内蕴,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来实施,而将思想和情感有序地呈现出来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任务。

二、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

1.内容上体现“兼容职业,有所区分”的理念。语文课程在内容导向上,应该兼容职业。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因此,不同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具有各自的匹配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次将语文从单一引向多元。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本语文书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语文在选文上,应该着重体现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例如,医学相关的专业,在选文上则应偏重医学科普文,医古文。在人文精神上也应体现以医疗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等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来源。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重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因素。兼容就能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而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课,不是要解决专业问题,而是解决职业生涯中能够应用的文化需要。而现今中职语文的选文在文化素养方面是普适性的,因为针对所有专业,因此不具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有一些所谓经典的文章,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素养在许多特殊性的职业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作用。比如,忧患的意识和抨击黑暗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有诸多的害处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少有建造。一旦负性事件进入人际关系中,绝不能采取负面手段而只能采取正面手段。因此在选文上应当与职业趋同,与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相吻合。这就是所谓兼容职业。学习领域的来源基于岗位分析或者工作过程的分析。所谓有所区分,就是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这就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微型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虽然从名称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从内容上,课程已经呈现了个别差异性。

2.模块构建体现“能力核心,兼顾知识”。语文双基的基本能力多半是一种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不仅包括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职业岗位中具体情境的综合能力。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要求针对所有学生是一般性的要求。而职业中的听说读写则是特殊性的。例如,医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的典籍中所蕴涵的理念对现代医学依然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诺奖得主屠呦呦从医古文中受到直接的启发而找到抗疟药物就是典型例子。看懂这些医古文既需要运用词类活用、固定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定的医理和医学特殊用语。比如,典籍中的脉数,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心跳加速。如果不能理解脉象理论,就无法解释脉数。因此,语文课要准确定位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建立合适的能力梯度体系。能力虽然是抽象的,但是,能力也可以在技术路线的蓝图下从抽象变为具体可以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乃至量化。这个可以从利物浦沟通能力量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根据岗位需要将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语言表达等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予以序化。因此,以能力核心的知识构架是可行的。

三、构建“情境――达标”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辅线的双线教学模式。

文化课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上,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无味。加上微信时代,学生阅读长文的耐心逐渐丧失,导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既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也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际上,内容决定形式,因此,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模式。语文作为文化课,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合一,使得能力必须体现在情境之中,并且能力以任务的形式得以实施。所以,情境性和任务性成为能力外显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高度职业化的需要,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基本图式是――“分析职业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创设职业情境――实施达标教学――进行达标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相对集中于某一特定且具体化的职业情境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体现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职场情境。特别在应用文的写作中,由于应用文在不同的岗位中有其特定要求,因此,情境性更为明显。比如,产品的上市营销策划方案和医案的写作,都是极具职业情境的。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很好满足内容要求。这些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体系以“过程评价”为核心,以“达标”为最低质量标准的“过程-达标”评价模式,重视笔记、学案、作业、合作、调研的过程。

从课程评价的体系上看,知识点将逐渐淡化而凸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过程才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其重点不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具体技巧。而在于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学会调研方法,至少要学会谈话做笔记,也要制订调查表格。这其中所谓表达能力在谈话中自然得到了体现,而请人填写表格既涉及沟通能力,也涉及到表格的制作,问卷的设计等知识点。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则不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至于调查报告的行文,其质量评价体现在最低的格式要求必须达标,而主要过程比如笔记和调查表格以及调查报告作品才是核心。过程评价最终量化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许多人对课文的学习过程如何量化表现出困惑。实际上,当课文的选文确定为与职业高度相关时,评价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说明文单元如何考核呢?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就有了职业化的任务。而说明文以故事呈现内容的叙事式方式就是说明文以及科普文的新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采用这样的模式。情境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只要能够从例文中找出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最低标准,而过程在体现在说明方法在不同职业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上。比如,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产品或者一种疾病或者一种技术手段。有具体也有抽象,但是都离不开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在情境中的运用。“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必须细化和量化。使目标可以层层分解。“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明确问题。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步:反馈评价,小结、矫正问题。评价模式反制教学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才能扭转教学过程的被动,形成高效课堂。这样就彻底地将教师从组织教学的忙碌中释放出来。

中职语文课的开发,理念必须先行。有了合适的开发理念,语文将逐步适应职业的需要,与职业的兼容将给语文课带来新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2)

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推进语文教育为生活与工作服务

面对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语文教育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虑学生怎样很快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应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育要同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思考职校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这时的语文教育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生练习与实践各种实际工作所需的应用文,比如广告、新闻报道、设计说明、讨论记录、笔记及各种报告等。不要重复纸上谈兵的故事,要重在应用,走出课堂,组织活动,参加实践,动手练笔。职教语文教育要与社会、信息沟通对接。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已经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应用,学生要很轻松地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如今职场的工作需求。当然,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话、交流信息,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使传统语文教学日益显得尴尬与不适应,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与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给中职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和面貌。与以往相比,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重视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令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3)

2.职业高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弱的成因。

(1)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一直以来,我国很多中学校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学生能拿高分才是目标,才是值得表扬的。至于口语交际能力,中学老师是不引以为重的。笔者认为,对于学校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现阶段是应该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

(2)职业高中学生自身口语交际能力弱。职业高中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更少、语言组织能力会较弱。一个人要有口才,首先肚子里要有很好的文采,如果你满腹经纶,那么出口成章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交际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在职业高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课堂上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老师可以在每堂课上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我。可以采取唱歌、跳舞、朗诵、讲故事、表演等形式,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从怕上讲台,到喜欢上讲台转变,讲台是个小舞台,但它却是现阶段高中生登上大舞台的重要一步。

(2)课堂上,老师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自古以来,老师为人师表,传统观念给大家的印象是,老师不苟言笑,手拿戒尺,端坐于讲台之上。时代在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改变,老师在学生中应扮演亦师亦友、亦父亦母的角色,让学生敢于向老师表达心思,敢于和老师进行沟通。

(3)课堂上,课文内容的经典再现。让学生一起重现课文的情景与画面,表演课文的剧情角色。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学习的知识,还能无形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笔者在学校生涯期间,就经历过这种快乐的学习模式,笔者当时是和同学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这次表演对笔者的印象很深,因为表演一个故事,需要和他人进行沟通,而所谓的沟通过程就是简单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并且每个人都能够借此克服舞台恐惧症。

(4)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某些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开展积极的辩论。特别是语文课堂,不像数学课堂有那么多定律、公式,语文课堂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学生的思维是活跃与创新的,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更符合当今社会的步调,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的思维。

2.课堂外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开展课外辩论赛。比如,以下是A中学第三届校园辩论赛:活动指导与要求:①学校老师组织,按班级来进行参与。②老师应提前一周拟定好辩论题目,指导学生完成辩论材料的搜集、辩论据点的整理等。③老师应指导学生怎样开展辩论活动,加强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与扩散。通过课外合理的辩论赛,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思维创新都有很好的帮助。

(2)周末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多与少间接影响到其口语能力的强弱。例如,老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参加社区老年人慰问活动,带领学生照顾老年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4)

1.1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现教育公平和民主,同时还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深化学科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1.2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各类知识,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并在知识的海洋中培养出自身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的学习,自身的各项基本素质一定能得到提升。

1.3由于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传统教学中的精髓可以和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师生中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2整合的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而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①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和学生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并传到网络上面,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找到方向。②教学过程探究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过程是传承型的,而信息技术和职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使教学过程变成了探究型,具体就是学生主动的获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教师放置在网络上的资料,也包括其他来源的网络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在旁参与并引导学生的讨论。③教学活动网络化。过去学生要想获取资料渠道比较单一,只有教科书,但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后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素材,培养了自身自我创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5)

摘要:中职语文课程是中职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基础文化课,然而,受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特别是“2+1”学制推广以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缩减其课时比例。另外,不甚合理的课程定位,也导致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陷入了错误开发教学内容的误区。本文探讨合理定位中职语文课程的方式方法,以期指导教学。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01-04

作者简介:陈小华(1980—),女,福建永春人,硕士,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些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来培养。

中职语文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而且是其他课程的学习的基础。然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正逐步成为各个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陷入重“专”轻“文”的误区,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不断减少语文等文化课课时比例或将语文课程改为选修课。此外,中职学生生源素质普遍较低,而且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对中职语文教育存有错误认识,这无形中使得该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此外,不合理的课程定位使得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陷入了错误或不恰当开发与创造语文教学内容的误区,过分强调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性功能,只进行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指导。如给广告专业学生讲授《项链》这节课时,让学生设计玛蒂尔德舞会上戴的项链;在为建筑专业同学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花大精力组织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房子及构造等等。这种不合宜的教学内容直接导致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中职语文课程既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特点,又带有职教特色;既有基础性功能,又有职业性功能。因此,其定位既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尴尬处境

(一)教育对象实际水平与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水平相距甚远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在此,已明确地指出中职语文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已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和提高。但中职学校入学新生实际文化水平如何呢?

教育部曾于2007年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111所中职学校的45 596位刚报到的入学新生分别进行数学、英语两科水平测试。其中,数学这一科目有46.60%的学生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而英语这一科目有38.63%的学生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如何呢?教育部2005—2007年连续三年分析通过中考招收的新生分数得出结论:语文成绩平均分最高的城市为58.67分,而分数最低的一个城市仅为33.70分,情况依然很严峻。

教育部所展开的调查统计还仅仅是停留在参加中考、有入学成绩的学生上,而在各个职业学校里,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等渠道入学的学生,其文化课水平往往比那些通过中考招收进来的学生低得多。

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力度,通过规定普职招生比、发放中职生助学金、免学费等方式保护中职学校生源,但中职学校的招生仍举步维艰,普职招生比严重失衡,离国家规定的1∶1招生比距离悬殊。长期以来,上普高、考大学是中考生们的人心所向。因而,经层层选拔被淘汰的,往往才是职校的生源。很显然,中职语文课程的教育对象虽然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往往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该有的水平。

(二)大纲理想与教学现实差距较大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本门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本门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学时数,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对教育前景的理想预期。无论教材的编写、教学进度的制定,还是学生成绩考核以及课程教学检查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纲领性作用却被大大削弱,大纲理想与教学现实差距不断被拉大。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教学时数为192~216学时”。按教学大纲的课时要求来算,每周4节,每学期20周,语文课要开设3个学期。但在实际课时安排中,语文课的基本课时量根本难以保证,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两个学期,而且周学时往往只有2~3节,有的学校则压缩至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甚至将语文课改为选修课或应用文写作课。以2009年江西省三所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时安排和2010年抚州市中职校语文课时安排为例。江西省商务学校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一学期的语文课,周课时2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只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一学期语文课,周课时2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只在财会、电子商务、文秘、市场营销等4个文科专业开设一学期应用文写作课,周课时4节。抚州市只有新宾职专和清原职专的高一年级每周开设4节语文课,其他中职校语文课的周课时普遍为2节,有的3节,个别1节。中职语文课程现实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并不限于个别地区,而是很普遍的现象。

(三)学生对中职语文教育的认识有误区

长期以来,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成为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是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家长和学校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抱有“我是来学技术,不是来学语文的”这种想法的中职生还不在少数,但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如果只是想学一门技艺,从学生角度来看,完全没必要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拜师学艺”一样可以出师,而且学习成本更低;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如果只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可以直接在企业教学,没有必要耗资建校舍,购设备,搞课改。若如此,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师徒技艺授受没什么太大区别,也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与师徒的技艺授受有着本质区别,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发展基础。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既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与日后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同时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文化素养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一般性

中职语文课程性质是中职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影响中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的直接因素。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这一课程性质定位充分肯定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从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来看,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普高语文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是哪类学校,哪个阶段,作为学科属性,语文还是语文,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写的都是汉字,不可能发生本质改变”。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性特征。一是和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一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课程目标之一,这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特征的体现。从普高语文课标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上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普高语文课程和中职语文课程的共同目标。二是和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体现。普高语文课标指出,学生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职语文课程则是通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虽然普高语文课标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人文教育的表述略有不同,但二者的实质内容相同,都是以塑造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为课程目标。

可见,中职语文教育虽然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但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是语文教育,其根本性质和目标是一致的。

(二)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所需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可见,“职业或生活”、“必需”、“够用”、“知识和技能”是职业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素。其中,“必需”、“够用”是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质和量的标准。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用得上”,二是“足够用”。增加和提高学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职业或生活”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用教育。正如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所指出的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

中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目标。“从整体上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虽然同属于语文教育,一样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普高学生以升学为目的,而中职学生以就业为目的,因此在学习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职语文主要培养满足学生就业和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普高语文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新《大纲》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应“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从新《大纲》的表述上看,中职语文的“实用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培养中职生现实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中职毕业生首次上岗的需要;二是培养中职学生将来职业和终身发展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为中职毕业生日后转岗、晋升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培养中职学生当前和日后职业和生活所必需或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是否满足“必需”的要求,是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功能的基础性和职业性

(一)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语文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人们进行思想和交流的工具和基础。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中职语文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继续,是中职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直接途径,也是其学习、生活以及日后工作过程中进行思想与交流的基础。二是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工具和基础。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其知识和技能的传播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同时,就是运用语文的过程,而语文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性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下的基础文化课,有着深刻的“职业”烙印,没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育不能称之为中职语文教育。中职语文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教学内容的确定,都要考虑到职教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鉴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将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中职语文课程则应根据专业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中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中职语文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但在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这两方面的要求却是相对一致的。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加强这两方面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由于中职学生在性格、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缺憾或问题,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程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特点,又带有职教特色;既有基础性功能,又有职业性功能;既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中职语文课程的合适定位应是“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兼及职业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是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和顺利就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是语文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此外,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较低,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却大多没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该有的水平。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后续的语文教育,中职语文课程有必要加大基础教学比重,以夯实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和提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6)

根据中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语文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进行精心策划。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注重日常的备课环节,还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中职语文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符合以下质量标准:(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2)具有中专技术理论;(3)具有中专实际操作技能。达到这三条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为具备地方特色的特色人才。因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好职校教育。职业教育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不等同于一般的普通学校教育,而是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且具有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结合中职教育的这一目标,中职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仍能很好地利用语文工具进行交流。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学好语文这门学科来促进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有效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语文教学方法的重点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课堂互动的教学交流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当中,不但可以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1.让学生动手

即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动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2.让学生动口

即通过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让小组内和小组间都形成讨论与辩论的课堂气氛,每一次讨论与辩论都可使学生得到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锻炼,这样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学生朗读、背诵、对话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3.让学生动脑

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培养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地动起来。

4.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设疑法。设疑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案例法。即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可通过耐人寻味的故事或寓言以及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人和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竞赛法。教师可设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几种竞赛方案,把学生分成若干竞赛或辩论小组,对教师提出的同一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4)项目法。即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每一单元主题提出实验项目,让学生以实验研究与报告的形式思考并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步骤及研究结论,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剖析与探讨,进而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

三、做好语文教学评价工作

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不可以分数及表面现象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细致观察与了解学生进而得出评价结果。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积极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小测等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这样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和目标并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因此,教师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要,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重视起来。

1.评价的基本原则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评价原则要遵循科学性,即评价首先要围绕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其次在评价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基准,最后则要始终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教学首位来抓。在此提示以上三个基本原则缺一不可,否则体现不出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也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中职语文评价的内容包括:(1)语文基础知识评价。语文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评价中要突出基础二字,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也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与掌握专业技能知识,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种交际能力。(2)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即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及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语文素养的评价。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态度、学习习惯、遇到问题后的处事原则、道德情志等。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7)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从这一精神中,很容易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定位,这就是要实现“三化“,即“人文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 发展 ;“工具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服务;“专业化”,结合专业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迁移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 结合中职现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 政治 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理论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说上,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在“读”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在“写”上,教学内容要重点放在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上,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8)

一、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主次失衡。有待更新

如果说,观念的更新是教改的先行者,那么,教材的改革就是实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单从我校来说,这十年来,用过的教材既有单纯的、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选择的应用文教材,也有为了重视语文学科的序列性而选择的88年版广东省中专语文教材,后来为了适应对口升学及高职招生的需要,也曾选用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包括新、旧两种版本,期间,还试用过一轮9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专教材,直到2002秋季,我们才统一用上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中心编著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应当说,新教材在力求体现“求实、求活、求新”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并结合成功教材的经验,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予以重视,尤其是增加口语交际训练单元,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本教材按“读、写、听、说”的训练序列安排篇目,重点放在了“读”和“写”上。笔者根据教材所选的阅读篇目,粗略作了一下统计(仅以第二册为例):共选文28篇(不包括文言文),占总篇数的18%,其中写于1990年以前的18篇,占总篇数的64%,剩下5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离现在最近的是写于1996年的,占18%。因此,课程内容陈旧,思想滞后,远未体现出时代精神。学生们从语文书中看到的只是过去的生活,感受到的只是前人的情怀。另外,根据目前生源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应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而放在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上,新版教材在这方面也缺乏了一种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二、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功能,老师常常拘泥于字词章句的分析,而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感悟,以及由此而生的对个性感受的尊重、独特理解的重视,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强调个性的张扬与创新意识的发掘、人文意识的熏陶是教学观念改革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与职业教育目标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并不矛盾,实用型人才要具有适应和创造能力,离不开人的素质中应当具有的挑战意识与创新意识、人文关怀与情感内聚。如果能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这种挑战智慧、挑战生活的激情,这也恰好吻合了职业教育中对培养适应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序,某一节课堂任务完成与否与整个教学目标关系并不太大,其实,智慧的挑战与启发、生命的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9)

二、从学习目的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德育教育

其实在职高英语的教学中,不要只为教英语而教英语,我们一定要担负教育和培养的双重责任。平时教职人员要多收集信息、材料等,通过课堂教学把新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在英语课堂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的目的,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从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学好英语,消除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进而引导不论在学习和生活,只要采取这种方法,最后会达到目的。

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进行德育养成教育

据调查,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最为严重的还是我们的中职学校,生源来源于在中考中被刷下来的那批,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一味强调提高他们的书面知识,是看不到效果的,我们只有把个人素质,日常行为,交际往来贯穿到课堂中去,并把爱国情操,社会责任等德育教学内容渗透进去,这样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作为一个中职教师,我们肩挑着社会的使命,怎么才能不辱使命呢,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其次,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加强自我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同时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互动起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行程一个良好的习惯,拥有人生的正能量。

四、结合职高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任何语言都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英语也不例外,就跟汉语一样,很多经典的对话,段落,文章中都有丰富的道德修养知识。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因材施教,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多组织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能充分的发现教材中的德育价值。另外,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准确的找到符合实际意义的训练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这样可以防止教育内容的空乏,学生的精力集中不到课堂中来。我们也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教育他们自己要热爱劳动,不能什么事都是由父母帮着做。自己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如果我们只会生硬的讲语法,背单词,读课文,安排课后作业等,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同学们失去上课英语课的积极性,他们要不就听不进去,要不就打瞌睡,更谈不上要把德育教育贯通到课堂中去了。所以我们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利用现在的科技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搞笑英语视频,经典的英语歌曲,缓解学生的情绪,让整个课堂表现出一种轻松何跃的气氛。做到课堂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个人思想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学丰富化,知识化,可行化,让同学们积极的参与进来。

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在职高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可行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直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直接进行德育教学,也可以旁击侧敲,从文章中引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进行教学,还可以在对话中谈论思想,谈论生活等等。我们要再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总结不断的发现新方法。要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放下思想包袱,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中职语文课论文篇(10)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重任,学校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国家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教育是否重视。目前,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问题生比重较大,这给职业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新时期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已提上议事日程。语文课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语文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让思想教育堂堂见效果。

有人这样定义语文:“做人的基础和工具。”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它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手中的工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让他们在今后生活能过得幸福,事业能取得成功。以下介绍在职高语文课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四条途径。

一、利用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语文教师是情感型的人,大都是激情满怀,可以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我们大都有敏锐的眼睛,什么类型的学生,学生处于什么情绪状态下,一看便知。于是我们可以主动地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把我们所经历过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一些经验教训告诉他们,并不告诉他们他们该怎样做,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怎样做。像朋友似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份关心,一份了解,一份默契,会让他们感觉温暖无比,从而获得走出困境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得到一份丰富的人生体验,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有着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二、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

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拒绝凝固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职业学校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生活单调、机械、沉闷。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将备课内容灌输给学生。而语文教材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教师不失时机,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可以对学生产生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1.备课时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从课文文本出发,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意义。比如在教学《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介绍背景材料时联系思想道德因素。高中课本有不少老一辈革命家和杰出人物的著作,在介绍这类课文背景材料时,可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高贵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文时,介绍青少年时代的思想经历,介绍其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还可联系元帅仪陇、投考云南讲武堂写诗明志:“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小立大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又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讲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读《荷塘月色》,介绍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民族气节,自尊自信,发愤图强。

三、在语文活动中积累熏陶。

1.坚持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一侧写格言的做法,教师也可以适时补充。格言流传久远,言简意赅,启人心智,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的同学头脑聪明但缺乏毅力,就写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针对学生中的浪费现象,引导他们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境界。

2.办好校刊和校广播。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广为阅读时,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感会油然而生,极大地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在办好校刊的同时,还应努力办好校内广播。校广播由班级轮流主持,自主办理。这种实践可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才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有计划地举行各种专题比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情景口语比赛、改错别字比赛、阅读比赛、现场作文比赛、校园文明语言评选赛等。这些丰富的语文活动,可为学生施展语文才华提供很好的平台。

四、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

上一篇: 机电专业课程论文 下一篇: 国际数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