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6 15:24:27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1)

一是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该文件指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二是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该文件指出,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非英语通用语种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的院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

三是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该文件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四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A: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教学效果较好;其他专业能积极实施双语教学。B:重视并积极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授课课程达到一定比例。将“双语教学”课程界定为“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

自教育部推动双语教学以来,全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迅速发展,各高校在师资培训、经费资助,教师进修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特别是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北京、上海等部分高校得到了推广,特别在经济、法律、医学等学科双语教学成绩显著。许多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部分本科生,采用独立的教学培养计划,在入学第一年,与普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强化英语课程的教学,其后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将使用英语教材和英语课件,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并将邀请3~5名外国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学校通过与国外大学、公司的合作,积极为学生创造到国外学习一到两个学期、进行交流,以及到公司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国外大学所修的学分将计入总学分。毕业论文用英文撰写、英文答辩。据调查,一些有较多国际留学生的专业和院校甚至采用全英语教学。据有关资料,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7年97门,2008年100门,2009年达到152门。

二、中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双语教学在中国高等院校得到迅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双语教学必要性与可行性的争论。从必要性看,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工作并不与英语打交道,英语学习实际效果不大。据某校对双语教学学生的调查,2002年有142名同学,83名同学认为有必要,51名同学认为没必要,8名同学认为不好说。2003年有246名参与,170名同学认为有必要,56名同学认为没必要,20名同学认为不好说。从可行性看,双语教学氛围营造不够、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量衡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双语教学认知的偏差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

第二,双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高校双语教师严重不足已经开始制约双语教学的改革。双语教师来源只有两种,一种是英语专业教师去学习专业课,从事专业课双语教学,另一种是英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提高外语水平,来讲授专业课程。一些教师懂得专业知识,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英文课教学能力有限;一些老师只懂得如何教授外语,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出过国,即使去过英语国家,也是时间很短,难以用英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影响知识的传授。

第三,双语教材选择问题。在双语教学中选择合适教材确实很难。现在双语教材的选择来源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版教材(影印),这类教材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而且价格较高。第二种是自编教材,由于是双语教师编写的教材,教学的针对性较强,内容更新较快,但文字表达可能欠妥地道。第三种是使用中文教材上双语专业课程。

第四,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双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英语,还应掌握以英语表述的相关知识结构,而学生的语言能力不统一,即使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同学,也难以真正用英语去思维,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效果欠佳,也对双语教学失去信心。

三、促进中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对策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重视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双语教学毕竟不同于母语教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网络等设备补充教学,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但一些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一些即使有也难以上网或者软件落后,难以播放视频、电影片段等教学资料。高校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并要责成学校专人负责双语教学,对于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协调各教学单位尽快解决。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双语教师的师资培养。从本人实践看,我担任2个班每周4节课的双语教学,假期和业余时间都花在上面,备课任务繁重,不仅要正确理解原教材内容,而且还要用外语表达传授给学生,非常辛苦,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双语教师的薪酬给予适当补贴。同时,为双语教学的教师创造机会去国外或国内其他院校去进修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第三,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能否上好双语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极为重要。首先应精选原版教材,对重点难点的知识点加以中文注释,最好附上专业词汇表;也可选择中外作者合作出版英文教材,同时附上专业词汇表;也可选择自编教材或中、英文教材并用。在选择专业课程教材的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因为他们有权利参与选择教材,只要他们选择就说明他们对此本书感兴趣,有能力去阅读、去预习。那么,双语教师所做得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帮助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去正确理解原文。

第四,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评价,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自信心。由于各校生源不同,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用双语授课时,要根据所讲课班级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能力及课堂反应的情况来决定外语的使用比例,同时还应经常通过考核、谈话、网上答疑等方法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双语教学的认可度和接受力,对于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应考虑用中文重复,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正确理解,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的效果。可以适当提高专业英语的课时,并且尽量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可以模拟对外贸易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贸易主体,围绕商业谈判的不同阶段,用英文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芬:参加“2008年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及教学研讨会”的几点体会,2008,12月

[2]高俊山: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与申报体会.2009年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2)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for bilingu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y

LV Cui-ping, JIANG Xiao-hua, TIAN Yan-xia, GAO Jun-l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A mode of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ssisted by Chinese book is suggested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eaching material for university bilingual teaching, the features of course and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tage of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of compiling th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ource material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mode is to promote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mod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English simplified teaching material

素质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相关教育尤其紧急。在实际中运用是掌握一种语言的最好途径,双语教育即是在运用的同时学习语言的方式,学生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1]: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1 高校双语教学教材现状

双语教育效果在不同的地区,学院和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东北高校双语教育目前的状态,效果和问题的调查中[2],发现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最低,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外因之一,选用合适的教材需重点关注。

教材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高校在双语教学的教材选取方面,按照英语所占的比例,有原版教材、改编版的国外教材、英汉对照教材和中文教材四种形式。选用何种教材或教材组合,看法各异,刘晓慈[3]等认为采用外文教材,而且只有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但[4]原版教材学科目标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原版教材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依靠原版教材建立学生扎实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整体上不符合我国国情。改编版教材虽选取了原著的精华,但无法加入原著没有的内容。英汉对照教材由于所有的英文内容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易产生对母语的依赖。以上四种教材各有利弊,均不能完美的满足中国国情下双语教学的要求。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5]大量文献资料信息的强有力的支撑,需要各种现代媒体技术,教材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有机结合,是教材群,教材库。

2 以英文简读教材为高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核心教材

如何选用教材,或教材组合,应以“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为准则,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而言,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核心必备教材,辅以中文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合适,有效教材应用模式。

2.1中国学生的双语状态,决定了书面双语的重要性。

双语教育面向的必定是双语者,对单语人群无法进行双语教学。双语者[6]仅仅意味着拥有两种语言,不考虑对两种语言拥有程度的不同。以听,说,读和写四方面能力来评价双语者的双语程度,对每种语言的其中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同水平的。例如,一个英汉双语者,可能写英语强于写汉语,同时,说汉语强于说英语。一个双语者,可能两种语言均与母语无区别,也可能刚开始获得第二语言。阅读外文书籍或听外语的水平,包括三个阶段[3]:将先将外文心译为中文,再用中文理解;直接通过外文理解;用外语思维。达到直接用外文理解的阶段,才有可能听懂外语口语讲授。达到用外语思维的阶段,才能谈得上用外语口语表达。

目前双语教学的对象,中国大学生多数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用语基本为汉语,听说读写均是汉语强于英语。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读的能力强于听、说和写。进入大学,开始接触外文专业书籍,阅读尚很困难,需要心译为中文再理解,要完全听懂外语讲授新课,是不现实的。如应用汉语教材,讲授为双语,或英语,利用其弱项(听),可能没听懂,也可能当时似乎听明白了,马上忘记了,无法复习与强化。学生与教材的接触比与教师接触的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均需接触教材,阅读是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在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中是第一位的,也是中国双语学生的英语强项,要充分利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双语应用水平。因此,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双语教学必用英文教材,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杨儒贵[7]在“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一文中提到,他在美国大学工作时,经常听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反映,一开始听课效率很低,幸亏有书可以阅读。留学生尚且如此,对国内大学生来说,英语教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的双语教材建设落后于课堂教学,使双语教学进展艰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双语教学,学生必须有英文教材可读,重视课堂的口语双语,克服哑巴英语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双语教学的书面双语,以培养弱势语言。这是取长补短,在双语教学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必须选择。

2.2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课程和学生特点,决定英文简读教材的核心位置

克拉申(Krashen)的“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设认为人们通过理解稍超出于现有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语言。如果理解性输入有足够的量,习惯就会自动发生。高校双语教材应依据“理解性输入”这一原则,根据学生实际的专业水平,尤其是语言知识水平来选用编写教材。同时以国外语言专家(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8]的“需求分析”作为评价所选,所编写教材的标准,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

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学业和社会的转折期,至关重要。专业基础课[9]牵涉面广、涉及学生多,影响力大;学时少,内容多。同期开设课程多,学生[9]课业负担重;习惯中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心理不稳定;外语不过关,实际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较低。此阶段学生必须跨越中学和离开家庭等方面的障碍,努力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接受主动学习的现实。应及早培养学生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与兴趣。

鉴于专业基础课所处的阶段和学生的特点,主要解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解决对英语语言(包括专业词汇)的掌握和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理解问题。遵循“需求分析”及“理解性输入”的准则,英文教材必须简,侧重于语言能力、专业词汇,体现出语言教学的特点,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服务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双语教学目的。专业深度可配套成熟的汉语教材解决,少数精英学生可自行配备原版教材。形成以英文简读教材为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的教材选用模式。

3 英文简读教材的编写设计原则

首先,英文简读教材中英文以简练,准确,实用为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等需求,与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语言课堂的可操作性相衔接。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学生通过阅读此外语教材能获取信息,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解,完成作业和考试。正如苏玉成[4]在《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到的几个如果:如果教材中的英文句式更简练一些,如果教材中的非专业用词更常见一些,如果教材中的关键词和知识点都有中文注释,如果……。这些“如果”旨在简化英文教材,降低阅读难度,适应课程特点,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及需求。

其次,灵活编排体例,更新教育理念。教材不仅为了专业而专业,为了英语而英语,教材的编排要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体现自主,开放,达到专业,英语,文化三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如教材采用活页形式,留空白,方便学生记录思考补充。学生参与教材的补充、完善和改革,关注教材的应用性,多样性和创新性,是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具体实践,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动力。

再次,教材内容和和章节顺序按照我国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来组织。教材内容要系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完整地表达专业知识;精挑细选,深度适宜、数量恰当;方便教和学的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留有余地”,点到为止,为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材内容还要反映学科间交叉融合以及学科的综合化趋势,为学生接受新的、各个交叉领域的更为专业的知识设下“接口”[10]。

最后,强调两点:一是学科专业术语及表达法要统一,便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如医学,药学),专业术语要给出正确的音标。以书面双语为起始,同时厚积薄发,培养口语双语。二是双语教学,不抛弃中文。双语教学[11]要求对专业内容的两种语言的认知。注重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的中外双语的掌握和应用。英文简读教材中需给出专业术语及名词的中文解释(如以脚注或旁注的形式)。

4 英文简读教材的素材来源

双语教师教案可作为编写英文简读教材的基石[12]。双语教师教案的编写是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实践双语教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载体。双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教学内容等都体现在教案的编写中。中国双语教学已经实施多年,双语教案已具备,以此为着力点展开对英文简读教材编写,将事半而功倍。同时,信奉“拿来主义”充分利用网络,书籍,期刊,选用原汁原味的简洁语言表达,最大限度减少英语语言问题。

5 结束语

英文简读教材作为普通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教材,配套中文教材,符合专业阶段及学生水平,适合学生的需求。集外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之精华,以简练为特色。采用活页形式,发动学生的力量,不断精简完善教材,是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的进步。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从学英语转到用英语学,活化思维,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从实质上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英文简读教材以教师教案为基础,充分利用“拿来主义”,能极大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共同完善,提炼教材,使教材,教学充满活力。此种教材选用模式,应用模式及教材群教材活化的意识适合普通高校专业基础阶段的双语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秋华,洪霞,刘艳山,等.论学科英文教材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11-612.

[2]Yaoxiang Li,Lihai Wang. A Survey 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0,1(4):353-357.

[3]刘晓慈,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07-272.

[4]苏玉成.英汉双语教材模式的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2):182-184.

[5]吴绍春.教材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_美国林肯内州大学教师运用教材的特色和启示[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5(2):57-60,70.

[6]Baoren Su.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A Look into Sino-U.S Bilingual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11,1(2):264-268.

[7]杨儒贵.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78-279.

[8]史希平.研究生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70-71.

[9]江捷.一种新型的双语教材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5):63-65.

[10]刘永安.从素质教育看双语教材的编写[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60-61.

[11]韩胜飞.我国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的诊释及其教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98-100.

[12]赵海燕,吴瑾瑾.对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世纪桥,2007,(7):115-116.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33-02

一、研究中等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文献

早在2005年随着上海市首批28所"双语教学实验学校"的与时俱进,成为较早的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其中的109名教师获得了"双语教学能力资质证书",在上海双语教学方面充分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让更多的中小学能够挂牌成为"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时,随后的三年即出版了一套"外语教育研究丛书",其卷一为王莉颖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外语教育比较研究》从中小学教学层面对双语教育的基础、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双语教育教材、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育评价、双语教育政策法规方面做了详尽解答;其卷二为董霄云《文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实践、争鸣与探索》综合比较了主要国家的双语教学情况,主要有:澳大利亚的双语教育实践、英国及爱尔兰的双语教育、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我国双语教育的"道"与"器",文化视野下的我国双语教育解析,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我国双语教育的焦点问题并进行探讨;其卷三为王斌华编《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与本土实验》主要以上海市各大中小学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如何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区域发展是怎么样的、学校个案、学科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队伍建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并在国际视野之下综合比较了欧盟诸国、德国、新加坡、文莱、港澳特区双语教学形式和特点。该套丛书主要是从中等教育层面对双语教学进行考察,可作为今后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

作为当今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个突出亮点,全国范围内已有上百所中小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国内双语教学已呈现一派方兴未艾的兴旺景象。作为一本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实验的教师阅读、供教学研究者参考的案头书,苑金茹编《双语教学策略》一书综合分析了双语教学策略、目标的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的加工策略、模式的选择策略、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教学指导策略、学习激励策略、评价策略,并对上海市思源中学"一体两翼"课程方案及中学双语活动设计进行了解读。

另外一本关于双语教学理论的案头书为黄安余著《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双语教学的多元目标、多元功能、理论依据、各国背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淹没式、过渡式、沉浸式、保留式双语教学类型进行解释,最后从师资、教材、教学适应性、评价、教学管理层面进行了论述。其他可参考著作还有欧卫红著《双语教学论Understandi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一书,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双语教学研究成果,本书以英文形式探讨了"Basic Theories"、"Teaching Methodology"、"Grammatical Points for Bilingual Teaching"、"Resources for Bilingual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Development"方面理论。

二、研究高等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文献

黄崇岭著《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相关概念、完全浸入式教学、部分浸入式、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晚期浸入式教学、年龄与双语教学、双语能力与认知发展,并综合比较了加拿大、欧洲、德国、卢森堡、荷兰、奥地利、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双语教学情况,随后主要对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必备环节,提出应构建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介绍了高等院校中的双语课程模糊综合评价法。何家蓉、李桂山著《中外双语教学新论》主要对比了我国与国外历史上关于教学理论的不同认知,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语教学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新兴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老牌经济发达国家(英、德、美、日)、原英联邦国家(澳)、典型双语国家(加拿大)进行讨论,并归纳出总结性观点:即在把英语选定为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语言时,是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和制约条件的。论著主要特色是以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为案例探讨其在工商管理本科合作办学中的实施情况、探索与实践、问题与改进对策,并对双语教学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

梁超著《双语教育新思维》将研究视线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理科实验班为例分子其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严明编著《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对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调查。在国外众多双语教学模式中,重点介绍了欧洲的CLIL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法),并特别关注了双语教学中的内容教学与外语教学目标的关系、外语教学目标的建构和实现、双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策略等外语教育视角的研究课题。并论证了双语教学的语言维度,评价了国内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学术话语中的一些问题,旨在呼吁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外语教育研究视角的重视。吴平、王树银著《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综述了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汇总全国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了初步政策建议;其中的课题研究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现状提出调查数据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全方位描述了学校、教师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与认识。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为今后开展课题、掌握全国双语教学情况,继续深入开展外语院校的分析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杨四耕在《怎样的双语教学最有效》中明确提出具体地说,有效双语教学应具有的特征为:1.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2.丰富的双语学习机会;3.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4.明确的双语学习重点;5.扎实的双语教学过程;6.智慧的双语教学对话;7.适切的双语教学模式;8.充分的双语实践练习;9.必要的双语教学"脚手架";10.合作的双语学习伙伴;11.适度的双语成就期待;12.综合的双语教学评价。

其他研究成果如滕金秋《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进行了界定,并指出要处理好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教学中汉语与英语使用、学校与双语教师、双语教师与学生五种关系;并提出循序渐进、学生为本、激发兴趣、适时评价原则。

三、双语教学教师用书方面文献:

赵玉池、刘静编《双语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培训者用书》作为一套培训教材主要针对西南三省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陆蓉、邹雪园编《行走在双语路上-基于实践的双语教师能力建设》探讨了双语教学实验、浦东新区双语项目实施情况、双语学校探索实践问题、双语教师能力建设与双语课例开发、双语教师能力建设问题。其他相关教程有《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以及《双语教学课程设计与模式全书》书中有大量详尽具体的教学案例,均作为教师的工具书,也可作为日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值得借鉴。

四、外语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回顾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院校想综合性院校发展成为一个趋势,双语教学是发挥优势和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耦合的重要举措。根据李岚清1994 年提出的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示,国内主流的外语院校都已经走向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各主要外语院校都已经转变了培养目标,学科定位。外语院校的外语教学大都具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特色和风格。以下就国内几所外语院校双语教学进行简要回顾:

1、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同时,积极寻求外语与经贸、外交、法律及新闻等专业相复合的新途径。

2、上海外国语大学也在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上面更胜一筹,在就业市场上游刃有余。专业结构设计就总体分为复合型(语言+专业)、双语型(少数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 三大类。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外语和外贸两个领域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 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4、西安外国语大学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从俄语院校向突出多语种外语特色,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转变。

5、大连外国语学院已发展为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经管工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外国语学院。

6、四川外语学院已从最初单一的俄语专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外语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的多科性外国语学院

7、另外,一些综合性院校也是的双语教学的先行者,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就有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教师,由于师资的特点和学生优势,这些学校的双语教学也有悠久的历史。

正因为外语类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天热优势,外语类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习英语的兴趣比较浓厚,校内英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还有优秀的英语教师,因此外语类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规划和决策时应充分利用其外语资源,协调双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课设置,担负着培养更多合格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外语"人才的使命,因此其教学的有效性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外语类院校都按照各自的地缘优势和学术基础,结合实际需要,走出了依靠外语专业基础的综合化道路。与传统的综合高校相比,外语院校在非语言类专业的积淀较为薄弱。为打造品牌,双语教学成为外语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可是,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双语教学受到了学界的质疑,尤其是对其教学效果的质疑更令人担忧。再者,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师资,双语教学是培养外语良好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但双语教学的推广首先遭遇的瓶颈是师资。外语院校虽然有着丰富的外语教师资源,但外语教师向双语教学转型有诸多的困难:学科背景的差异、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及现实利益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相当高。双语教学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主要是听力,而是学生外语水平的短板,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扩招后学生学习能力有所下降,生源结构多元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尤其是理科生的大量招收影响最大。所以,当前教学体制下,两年学外语,两年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另外,缺乏适用的双语教材也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

上述文章都是对于国内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但是针对特有的外语院校进行双语教学尚未有研究,针对外语院校的双语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研究尚少。因此,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背景资料用以借鉴,通过已有资料发现的原有问题,拟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4)

      我国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大力提倡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程。高校双语教学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许多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教师、教材等多方面都有很多提升空间。所以正确分析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各种应对方案,从国际双语教学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吸取合理的经验,提高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本文在国际视角下,从教师能力的拓展,教师心态正确定位,双语教学模式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本科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突破的若干对策。

     一、国际视角下教师能力的拓展:在教育教学研究上,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本世纪初期,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相应的考评机制。因此,开展双语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在国际视角下,提高教师的双语理论意识和双文化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双语教学理论是以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基础的。心理学范畴中的建构主义及语言学中的第二习得理论可以为双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提高教师的双语理论意识,教师在在具有双语理论意识的情况下,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恰当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双文化理念是基于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这一观点,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双语语言水平,还要教师尊重多元文化,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尊重其文化传统。双语教学可以在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的思维方式、思想精华以及文化特质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双文化理念可以帮助教师自如地运用两种语言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双语教师的双文化理念,就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容他国文化的品质和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视角下教师心态的正确定位:在双语教学的发展中,很多高校在引进国外教材可以帮助本国学生接触并吸收国外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理念的指导下,引进许多原版的国外教材。我们在肯定这一做法的同时来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对于教学的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双语教学中,高校教师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同国际接轨,是促进我国教师和学生和国际同行在相同专业和学科进行直接思想交流和碰撞引领者。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以这种文化自觉者的心态来感染和引导学生。教师应该明白,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包括我们本民族的的文化,都有可能产生有利于大众的优秀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国际化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和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和吸收,培育学生正确的国际文化观,培养出可以同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对话的,同时又代表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公民。

     同时,双语教师不仅作为教育者,教学者来引领和培育学生,他本身也是在这个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学者。所以,以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学者的态度,来对待双语教学,了解和学习外来文化和知识,创新思想应该是双语教学教师的另一个正确心态。

     三、国际视角的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模式借鉴:

     第一,在双语双语教学方面。美加和欧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国、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民族的融合为双语教学创造了外部的语言环境。欧洲各国文化、经济的一体化使欧盟内部使用双语的动力充足,舞台广阔。中国的双语教学多局限于课堂,因此,创造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增加国际交流,吸收更多的外籍老师和留学生,拓宽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从师资力量来看,国外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学历和任职资格都有专门化的要求,持续培训和培养力度较大。我国的双语教师多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教师口语和听力水平普遍不高,能真正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为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除了加大聘请外国教授或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力度外,也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双语教学培训和语言强化,并在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专门培养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从多个方面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三,在教学研究上,国外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因此,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采取诸如美国高校“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业水平进行分流教学,或者采取如加拿大则实行“沉浸式”双语教学,实行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并最终在研究好课程整体规划,考虑好课程衔接,制定好具有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后,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及考评机制。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5)

作者简介:雒海潮(1980-),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讲师;曹娓(1982-),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助教。(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YB18)的研究成果;获得园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2263教高函[2010]15号)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4-02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紧跟时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分别在2001年、2004年、2007年发文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中国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1]具体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情况又有差异,笔者基于在省属高校城市经济学课程上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适应学科发展背景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1965年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诞生为标志。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引进“城市经济学”的,之后大量翻译国外“城市经济学”的著作,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也就短短三十年左右。基于城市经济学诞生在国外,在国内发展时间短,学科的发展还在不断引进国外理论这一学科背景,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习国外学科发展历程和发展动态。

2.符合双语教学要求

我国本科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原创国语言准确地学习该学科的内容,并将所学应用于国内和国外的交流中。[2]“城市经济学”在中国发展时间短,中文文献中许多基本概念、术语和原理都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使用英语更准确地理解那些原本就译自英文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原理。这也恰是双语教学的目的。

3.利用英文教材和语言优势

“城市经济学”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地道、阐述详细生动、案例多,比中文教材有优势,而且要获取本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最新的学术理论、最新的参考资料等都必须研读一些原文的专著、教材、期刊和杂志等。

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在该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

二、“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实践

1.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笔者在“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采用的模式基本属于“过渡模式”。所谓过渡模式,是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英语板书,教师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特别适合双语教学初步摸索阶段。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事求是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综合来讲较好。

2.教材的选定和中英文讲授的比例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鸿懋先生认为“一般的理论研究与编著城市经济学教材应有所区别。前者的任务侧重于理论创新,后者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研究成果和提供研究方法”。[3]根据郭鸿懋先生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专业、英文学习情况以及教材的可获得性,教师选定美国学者阿瑟・奥沙利文第4版英文版的《城市经济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这本教材分析问题结合了大量的城市现实,并有自己独到的经济学解释方法,论述深入浅出,而且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英文难度和专业难度同时适合授课对象,不仅具有可获得性,而且能很好地贯彻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因此,把这本书作为英文主要参考书目。同时,以吴启焰先生的中文版《城市经济学》为配套参考书目。

根据学生英文学习程度调整中英文讲授的比例。“城市经济学”课程是开设在第六学期,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英语,而且多数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初步具备了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因此在上课时英文讲授的比例通常超过50%。为提高教学效果,实行了小班教学的形式上课。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此前学生学习过大学英语课程,但是没有开设双语课程,这是学生初次接受双语教学,还是习惯于英语―汉语―英语的心理翻译过程,“城市经济学”是一种抽象思维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不可能用英语去思维较抽象的原理。所以在课堂讲授时,采用了中英文结合的方式:相关的图示、图表和较容易理解的部分,以及源自英文的专用术语、概念及对其解释的部分,尽量摘自英文原版教材及文献;而抽象和较难理解的部分,则取自中文教材,并同时提供英文翻译内容,也就是同时采用两种语言。

此外,还通过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比如结合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经济学问题,适当地给学生发放一些难度适中的英文课外阅读材料,安排课后的思考题,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文简单回答并进行讨论,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尽量多采用图片的形式,并且在课件中将“城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比如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等辅以英文注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这种直观形象的授课方式,使教师能够较轻松地用英文解释问题,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深化记忆,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4.课程资源网络共享

充分把网络资源应用于城市经济学的教学中,使网络成为师生共享的资源。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开放英文版的教学大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各章节重点习题、国内外学者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中外专业站点链接、网上教学辅导与讨论区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引发的思考

1.充分认识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

国内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有分歧的,笔者认为高校的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应当是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并重的,而且以掌握专业知识为前提,专业课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不能本末倒置。高校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了解国外的专业体系和专业理论知识,将英语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交流,以专业教学来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将专业知识用英语来推广和交流。[4]但是基于各高校师资、教材、学生和管理政策等情况各不相同,执行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时,应该因地制宜。比如笔者所在的省属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分强调英语,在保证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使用英语授课,不能盲目追求双语而忽视教学效果。当然在国家重点高校,教师使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强,而且学生接受双语教学能力也强,就应该更严格执行国家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

2.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保证双语课程的开设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读写与交流,而且还要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可以说运用英语授课的口语水平是判断一个教师能否胜任双语课程教学的标准。[5]但是目前能用英语上专业课的教师还是很少,像笔者这种经过“哑巴英语”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用英语授课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要尽量使用英语口语作为教学语言,用英语讲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内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才能保证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这就要求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校内培训的基础上,尽量把优秀教师送到国外高校去进修学习,以提高教师的英语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建立提高双语教师英语水平的机制。

3.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从事双语课程学习的能力。比如教育部要求双语教学要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这就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英语学习较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那无疑是在学生获取知识时多了一个障碍,使其无法顺利进行学习,从而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以视、听、说为代表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比如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考虑在一、二年级实施英语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在三、四年级进行双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为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进行双语教学的衔接性,可考虑为三、四年级学生开设后续英语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校四年的英语学习不间断。

4.加强教材的建设力度,保障双语教学的推广

教育部对双语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使用原版外语教材,因为原版教材可以使师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和专业知识,因此教材成为双语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有些课程找不到原版教材,或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的双语学习,而且由于原版教材在版权、引进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引进教材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对接不良,再加上配套教参及辅导资料的开发滞后等原因,使得双语教材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6]加强教材的建设包括:学校可以在教材建设上划拨专项资金,解决外语版教材经费问题;至于引进教材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之间因缺乏系统性规划而对接不良,可以考虑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配以中文教材作为参考,并结合国内的特殊制度背景,对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还可以考虑编写出版双语教材,编写时邀请外籍专家参加,参考或选用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做到语言地道,篇幅适当,符合我国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借鉴日本双语教学的教材建设,采取“把母语教材译成外语教材”。这种教材最大优势是,既能避免学科损伤,又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通过引进教材、编写教材、翻译教材使课程设置的结构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前后知识学习的衔接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以保障双语教学的推广。

5.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由于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在备课和授课工作上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比非双语教学产生的工作强度大、资料取得难等,教师一般不愿意开设和讲授双语课程。而且如果学校考核体系将双语教师等同其他教师进行无区别考核,就会挫伤双语教学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开设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可以适当考虑提高双语教学课程工作量计算的系数,笔者所在学校是2.0,吸引力不强,可以考虑定为3.0;二是在技术职务聘任时,学校可采取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任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三是学校每年进行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时拨出一定的立项指标和经费,推进双语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四是学校教学质量考评要区别双语课程和非双语课程,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考评标准。同时,要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开设资格审查和教学环节督导工作,以保证双语教学的授课质量。

6.营建语言的学习环境,创造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从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可知,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7]但是国内缺少英语环境,特别是笔者所在的省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很少,家庭成员之间用英语交流的可能性更不大,这种不够理想的社会英语环境影响了英语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营建浓郁的语言学习环境,逐步让英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定时播放英语节目,组织学生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影视节目;购买和引进英语学习软件,通过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学习英语、查阅资料提供平台;以双语形式组织课外兴趣活动,比如英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英语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总之,语言环境的创建需要多管齐下,使学生在校内拥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保证提供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

四、结束语

通过在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笔者从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以及作业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笔者还对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从推行的政策、师资情况、学生能力、教材建设、激励措施以及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还处于初级试验阶段,为达到“能够使学生用外文思想并和母语随意切换”的目标,高校要加大双语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教师要逐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真正达到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EB/OL].省略/20020226/

3021146.shtml.

[2]韩胜飞.我国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的诠释及其教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53-55.

[3]郭鸿懋.作为空间经济学分支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三十年的梳理与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5-14,43.

[4]王洪海,等.对高校“双语教学”的理解与建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93-294.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6)

二、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在双语教学模式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其英语语言水平。使学生对很多文化现象有了深刻认识,如,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学生通过客观平实的剖析,从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以及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等诸多层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再解决“中西之争”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英文的使用使得老师、学生都要去查阅原版资料,同时要用另一种语言的思维习惯来进行对比,更彻底使用对比的方式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另外,现在有很多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也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这些条件,可明显提高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现状

双语教学理念的实施受许多客观与主观条件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第一,教材缺乏。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较好的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双语教材,老师只能查阅各种单语版本的教材与参考书,然后经过教师的组织与加工,变成双语授课材料。这样的讲义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自然比不上很多单语教材,而且理论深度也不够,在指导学生深度比较方面就捉襟见肘。第二,学生英语水平制约。学生的英文水平,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使得双语教学理念的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无法准确、流畅地叙述完某个文化现象,更无法用恰当的语言对其进行评价。老师上课英文讲得多,学生就会听不懂,进而听得不耐烦,思想就不能集中,老师必须又用中文赘述一遍,影响了教学进度。第三,师资匮乏。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双语课能否很好实行的关键。而目前全国各大院校的双语教师均较匮乏,很多高校都是用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担任双语教师。英语教师英语水平高,而专业知识薄弱,专业课老师专业基础扎实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第四,双语课和双语教学理念不统一。至今学术界对双语教学及双语教学实施的意见仍不一致。即使是在较早实行双语教学的北美一些国家,对于双语教学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在此种情况下,双语理念的实施更是举步维艰。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300-03

自2001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高校双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就此拉开了帷幕。而在2007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又把双语课程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就更进一步的促进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尽管高校双语教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无论在理论探索还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都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更是重中之重,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

一、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1]。也就是说,双语教学是指利用两种语言(通常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而进行的学科教学。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而由于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还尚属于新鲜事物,所以对于采用什么样的双语教学模式还没有定论。目前国内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浸没型、过渡型、维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2],或者浸入式、保持性和过渡性双语教育模式[3]等。由于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学生外语水平、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有它的比较优势。

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移民国家,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所谓的过度型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当然在当时的北美国家实施双语教学的初衷在于,使一些移民更快融入当地社会。而我们今天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将外语(在当前中国的形势下,主要是英语)学习贯穿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国际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目的。

由于中国和北美移民国家进行双语教学的初衷、环境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笔者所提出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确切内涵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采用“基本维持母语”模式。在这个阶段,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加翻译教材,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可以选择由美国斯蒂芬·P.罗宾斯与蒂莫西·A.贾奇合著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版教材,而与此同时,可以加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应的《组织行为学》的翻译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全部用英文,教师用英语来解释专业知识的比例只占20%,学生回答问题可用英文也可用中文,视其英文程度的好坏。考核采用学术演讲(10%)+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60%)方式。

在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采用“基本维持非母语”模式,即在学生能够基本通过英语关,掌握一定专业课程词汇的基础上,逐渐由“基本维持母语”模式向“基本维持非母语”模式过渡,二者的重要差别有三个:一是相比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用英语来讲课的比例要达到教育部在2004年规定的本科院校双语教学中外语比例要占50%的目标;二是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加改编教材,以适应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增长与外语水平的提高,更好的做到“因材实教”;三是期末各考核方式所占比例有所变化,分别是学术演讲(20%)+平时成绩(20%)+笔试成绩(60%)。

在教学的第三个阶段采用“完全维持非母语”模式,即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非母语的世界中学习专业知识。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是教师用英语来讲课的比例要达到70%及以上,并要求学生完全用英文回答问题,讨论案例;二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教材可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加自编教材,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创设大量的英文案例和情境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应用英语语言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为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具体行为出现之后,如果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会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果人们的行为可以得到积极强化,则他们最有可能重复这种令人满意的行为 [4]。这就表明要强化学生应用外语来解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最好的做法就是创设一定的外语环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摸拟,并使这种现场行为受到鼓励(如下图所示)。

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指近些年来在大学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各类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升格而形成并地处地市级城市的本科院校,是新升本科院校的主体。”[5] 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格历史还不长,双语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更缺乏学理上的把握。无论是从现有的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还是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以及现有的教学硬件设施来说,在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中实施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都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1]4号)中指出“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讲授,分步到位”。根据此文件精神,笔者也认为,在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中开展双语教学最为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即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

(一)学生的外语水平决定了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国幅员辽阔,而不同地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尤其在英语学习这一块,很多大城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而很多农村学校直到上初中开始才开始接触英语,并且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低。基本上培养的都是不会开口的“哑巴英语”学生。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程度低。以长江师范学院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在两个班80个人的问卷抽查中,家住农村的学生37人,家住镇上的学生为15人,这两项加起来所占百分比为65%。而长江师范学院又地处西南,学生大都是本地人,人人皆知,西南方言对学习英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这也导致很多学生的听力很差的原因之一。当问及“你认为你的听力怎么样”时,80个人中,仅有2个人回答为“好”,可见比例之低。而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双语教学模式,说到底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英语水平,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英语水平偏低的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采用逐渐提高其英语水平,而再逐渐提高非母语所占比重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是最优模式。

(二)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运用外语的能力决定了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双语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外语(多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大多新升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师资力量本来就较为薄弱。要找到一个专业素质好,英语水平高的教师谈何容易,也就根本做不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作为新升的地方本科院校又不可能不去碰这一块蛋糕。所以大多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只能采取打球的方式。即选用新进英语水平稍好一点的博士,通过到国内或国外进行短期培训,然后回来主持双语教学工作。他们的特点是虽然有专业知识,但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却不平均,也就是说,读和写的水平要高于听和说的水平。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会遇到用英语来表达、阐释专业理论知识的困难,此其一。其二,大都数的博士都是年轻教师,无论是在专业教学,还是在运用非母语进行教学方面,都缺乏实战经验,这就可能导致走极端的方式。要么不顾专业,只看重用外语进行教学,结果把双语课上成另一种形式的纯语言课;要么只讲专业知识,很少运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双语教学方面没有一个固定的成功的模式,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决定了双语教学模式的递进性。其三,“由于双语教学师资建设的关键是连贯性和团队性”,所以作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双语教师的时候,更要注意长线建设,这也决定了双语教学模式的过渡性 [6]。基于此,在这些高校开设双语教学最好的模式是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让双语教师与其学生一样,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并关注其未来的发展,注重双语教师的整体团队建设。

(三)教材选择的“复线型”决定了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虽然教育部对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明确的规定:“使用外语原版教材是双语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大多老牌高校也都倾向于采用外语原版教材,但是对于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只选择外语原版教材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外语原版教材的案例大都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直接引用过来,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二是外语原版教材具有通常篇幅大、阅读难度大等特点,这些通常给外语水平不太好的学生带来了心里的负担,因为学生们对长篇幅的英文有着先天的恐惧心理。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中,对教材的选择是“复线型”的。各个阶段都有外语原版教材作为主体教材,而与此同时,根据每个阶段教师、学生水平的不同,又有一些辅助教材作为参考。这些辅助教材在信息量、数据、图表案例的丰富性、地方性等方面正好与原版教材相互补充,此其一。其二,这些辅助教材由于大多是教师自己开发和编制的,可以直接挂在网上让学生学习和参考,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根据对长江师范学院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问卷调查可以得知,如果让学生自费购买教材的话,大约64%的学生认为,虽然自己很愿意,但是没有钱购买。这样把辅助教材直接挂在网上,既经济且实惠。其三,最为重要的,作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选择双语教材的时候,既不能不使用外语原版教材而违背教育部的规定,又不能不考虑到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而这种“复线型”的教材选择,既使用了外语原版教材,又照顾到了新升地方本院校在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中需要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说每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时间都安排的是一学年的时间,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急于求成。原则是上一个阶段的目标没有达到,绝对不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模式。每一学年结束的时候,会进行考评,根据考评成绩再决定是否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模式。如果在学生的外语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硬性地提高双语教师课堂英语的比例,不但于事无补,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学生既没有学到专业知识,反而因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广而杂的英语内容而陷入了迷惑之中,从而使双语教学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二)考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对于多数高校采用单一的笔试方式来考核学生的方式而言,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则重于学术演讲、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的有机结合。虽然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中,笔试成绩仍占60%,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利用外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或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以确保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损害专业课的学习。因为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开展双语课是否损害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时,仍然有30%左右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另外,学术演讲与平时成绩的比例,是采用“你退我进”的方式来增加或减少的,至于这个比例是每一阶段增加10%还是增加5%,可由双语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自行决定。

(三)学校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管理方应该充分认识到,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要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既是为了应对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实施评估的需要,又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以便在重新洗牌中,拿到一手好牌。另一方面,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应针对双语教学制定一套不同于常规教学的考核与评估的办法,做到既能激励双语教学,又不使双语教学仅仅流于形式,而无“规矩”可依。

四、结语

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本着教育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着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工作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无论是办学条件,双语师资,还是学生的英语等外语水平,都让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时候捉襟见肘,这也决定了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在双语教学这条道上的探索必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Richards,J.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罗晓语.中西

方双语教学异同研究与思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 罗畅.在西南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赵研.浅析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挑战[J].价值工程,2011,(24).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8)

一、引言

近些年来,双语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可是对其界定却无定论。通过查阅资料,参考其它定义,本文中的汉英双语教学指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不仅仅使教师在教学时用英语,更重要是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学习、生活时交流也用英语,而使英语转变为第二语言,从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二、中学汉英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中学汉英双语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英语能力后再采用英语进行授课。二是通过从低年级就进行封闭式的全浸式双语教学,使学校具备双语教学的大环境。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可能由于师生的英语水平问题而导致某一课程的教学出现中文为主、英语术语为辅的情况;而后者则可能使学生汉语能力下降,汉文化缺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不少学校看到别的学校开展了双语教学就急于跟风,在未搞清何为双语教学的情况下就急着要开始课程改革,有的学校甚至盲目地认为选修课如音体美等可以先开始双语教学。

2.中学无专门的双语师资。会英语的不会别的学科,会特定学科的英语能力不佳,尤其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口语能力等各方面都很欠缺。

三、高校的责任及其角色转变

双语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且直接能起作用的主要是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因为其直接担负着向中学输送教师人才的作用,同时其还担负着教育科学研究的重任,是中学教育思想的领导者。可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与进行双语教学的中学的关系呈现割裂状态,其原因有双语教学起步晚,国家对师范院校本身存在教学要求,等等。但伴随着教育的全球化,以及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师范院校的角色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具体来说,要加强与中学在这方面的联系,师范类院校应当有以下的角色变更。

1.观点革新传递者

目前,我国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还有较大偏差,认为双语教学就是用英语来讲课,讲授课程知识,同时提高英语能力。但实际情况是,语言从不是单一知识载体,也不是能力训练工具。它所承载的还有文化内涵。师范类院校非常有必要转变中学的传统教学思想,介绍并普及浸入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热爱英语文化。

2.环境营造指导者

瓦斯凯和乌里认为,教育制度对教育情景中的个体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好的制度有助于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轻松愉快且高效。高校对文化的认知要远远超过中学,由它们来指导中学营造双语教学环境会有效得多。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大环境的布置。校园内可以设置英语名言警句、双语标志,也可以创办校园双语电台、电视台等。

(2)小环境的设置。主要是指和课程教学直接有关的环境,教师上课时用英语组织上课,师生互动时也用英语,注重英语的文化内涵的传达。

3.继续教育深化者

由于继续教育是基于教师已接受了特定专业训练后的深化训练,师范类院校在进行此类教育时角色要有较大转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的特定性。必须搞清此类培训的目标是传递最新的双语教学专业思想,还是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抑或是两种的结合。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考虑到学生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还有一些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学时就不能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讲练结合、小组讨论、示范教学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3)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每一次对中学教师的培训都是对中学教育的深入了解。要对学员进行跟踪访谈,以了解、验证教学的效果,获得中学双语教学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提供依据。

4.人才培养者

由于中学双语教学的迅速发展只是这几年的事情,因此对双语教学的人才的迫切需要也随之增加,可是高校对中学的双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却一直很欠缺。要真正提升中学双语教学的能力,高校必须成为人才的培养者。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在设定培养目标之后,高校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专业设置。设立双语教学专业,培养专门的双语教学人才是在教学中活动突破人才瓶颈的最佳办法。

(2)课程设置。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双语教学专业教学模式,可采用“2+2”模式,此模式中的2和2不单是指教学年份上的英语两年、专业两年,它还指教学过程中本身就要采用两种语言教学,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即建构式教学和实践教学。二是不改变现有专业设置,采用“英语+选修”模式、“专业+辅修”模式来培养学生。

(3)教材选择。在设定特定课程之后,要选择配套教材以系统地展开教学。可是目前的大学教材普遍较旧,而且内容和行文未必适合中国学生。为此,要做好两点,一是搞好原版教材的引进,主要是指较新的,能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教材;二是要重视改编和自主编写相结合。

(4)实践操作。师范类院校长期以来的实践环节总是较薄弱,学生虽有在校学习时的试讲、点评等活动,可是由于教学对象并不是真正的中学生,其教学反馈未必真实。而高年级学生在中学实习时,由于中学重视教学质量等,给他们上课的机会很少,他们也就很难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取得进步。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学就要加强与中学的实质性合作,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里的专业发展学校指的不是实习点,而是采用大学科研人员+中学骨干教师的人才阶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展开实习,其侧重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于给学生双语教学的机会,在于把大学的科研理论在不同层面进行检验,从而深化研究。

四、结语

近些年,中学的双语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可是缺乏理论指导、师资力量不足都是制约其高效运行的原因。而这些师范类院校通过角色转变都可以解决。同时,这样也为师范生毕业就业难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分析,旨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仁。

参考文献:

[1]韩建侠.国内部分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10年的主要任务。双语教学正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双语教学现状而言,高校双语教学普遍徒有其形,而无实效。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学科学性、规范性差,双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从双语教学概念界定入手,分解双语教学组成要素,研究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并对双语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体系,教学形式,教材建设等问题提出建议。

一、双语教学概念界定

学界普遍认同的双语教学概念指在学校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是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教育。我国双语教学较为明确的来自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方案指出: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程除外)。双语教学定义涵盖了四层意思:其一,教学地点是学校;其二,教学载体是两种语言;其三,教学内容是非语言学科或课程;最后,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就我国而言双语教学内涵除了这四层外还包含了教材、外文在课堂教学的使用量,外语主要是指英语三个指标。因此,对于我国高校双语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文教材,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或全英语,进行非英语语言课程教学。

从双语教学概念可见:高校双语教学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目标定位、对象、语言、学科、教材、课堂外语用量等方面综合考量,科学实施,才能保障双语人才培养质量。

二双语教学目标定位

从宏观层面上,双语教学的目标因国家的教育政策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美国,美国双语教育目标是:快速学会英语,认同美国价值观,尽早进入主流社会[1];加拿大则是保留少数语言的文化与传承的基础上,加强英语和法语学习,促进国家融合[2]。我国双语教学作用同美国、加拿大不同。尽管英语是国际通用语,但是,英语对于我国而言,既非国家主流语言,也非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媒介或工具。我国双语教学同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崛起密切相关,其社会价值或功能是培育高素质双语人才,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族竞争能力。

从具体人才培养层面,高校是双语教学组织和实施单位,教学目标定位必须服务于国家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目前,我国双语教学法律、法规不健全,如在涉及双语教学的相关文件中只出现了“本科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①,“鼓励实施双语教学”②,“授课比例大于10%”③等词条,缺乏双语人才标准和双语教学实施细则。因此,制定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契合的、明确的双语教学目标是高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或理论型人才目标不同,应用型高校一般处于地方或行业,着眼服务地方经济或行业,人才职业性、岗位性目标明确,达标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国际应用型人才需要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分析之下不难得到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定位着眼点是学科知识和英语能力的结论,即在专业知识习得的基础上,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英语文化素养,增强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初步培养用英语思维习惯。

三、双语教学对象

(一)师资队伍英语素质仍需提高

教师是双语教直接参与者,是双语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高校自身培养,聘请外籍教师,聘请国外留学生或专家眷属,培训转岗教师等[3],是双语教师培养的可行办法。10年来,双语教师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短缺局面得到了改善,双语教师普遍英语能力较强。但是,针对双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双语教师英语素质依然不过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英语读、写、译能力普遍增强,听、说能力不乐观,改变不大,尤其是说,部分教师发音不标准,英语交流能力不强,影响课程内容理解;其二、专业知识理论部分英语能力尚可,但是在专业方向、实践教学部分英语教学能力不足即英语在专业和实践方面应用能力不强。

究其原因是:一方面,部分骨干专业教师接受双语培训时年纪较大,语言接受能力和可塑性较差,长期形成的语音习惯短期培训难易改变;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年轻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教学和英语应用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在应用上“纸上谈兵”,双语教学、交流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师培养应以对象选择、持续性、培养方式为抓手。首先,应从青年教师中抓起,最好是30岁左右。这部分教师学历层次高、精力充沛,语言可塑性强,经过一段时间集中学习、培训,听、说能力能快速提高。其次,要保持培训的持续性。从语言学习规律来看,只有不断的重复学习与记忆,才能切实掌握。所以双语教师的语言培训应常抓不懈,使英语思维成为教师本能,达到汉英双语灵活切换的程度。最后,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双语教师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最大的优势是人才职业方向明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为教师提供涉外职业岗位,让教师有机会全方位接受职业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高校也可聘请具有丰富涉外经验的企业高职称人员作为专业课、实践课客座双语教师,扬长补短,提高双语授课效果。

(二)双语教学必须落实因材施教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接受者、终端,是双语教学的主动性和被动型辩证统一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因语言能力和文化上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或能够接受,且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或希望获得涉外职业。从就业形势来看,应用型高校只有少量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应用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获得涉外工作或出国的机会,因此,双语教学只能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教学实施必须要做好学生调查研究,任何盲目对所有学生实施双语教学,不管从就业或素质培养上讲都只能是漂亮的借口和炫耀的资本,其结果是专业知识没学会,英语能力也未提高,得不偿失。

我国高校专业双语教学一般从大二开始,承接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素养。双语教学开课前一定要做好英语素质、专业能力、语言学习意愿和职业期望的调查研究,合理分班,分级教学。鉴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以是否通过公共英语三级考试作为分班依据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公共英语考试对学生听、说、写、译有一定要求,分级双语教学可对优生班级实施双语教学乃至全英语教学,其他班级依然沿用中文教学。在注重双语精英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忽视单语人才培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双语教学效率。

四、加快双语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双语教学的载体,恰如其分的课程是应用型双语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部分高校双语课程设置不科学,公共基础课设置比例偏高。如数学类类、计算机类课程。专业课、实践课设置比例少,“应用型”素质缺乏体现。且课程之间关联度、层次性差,专业双语教学持续性不强。因此,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亟待研究和改革。

双语课程改革首先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建立课程门数标准。僵化的遵守双语课程数占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10%的标准,是不顾高校实际情况,不思进取的表现。日本双语教学较为成功,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日本大学规定非英语必修课要达到7-12学分[4],即4-6门非英语课程。其次,做好双语课程选择。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双语课程选择要符合教育规律,要遵循“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最后,双语课程设置要注意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难易性、知识承接关系。要避免多门相关度低的双语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两门相互衔接的双语课程在大跨度的学期内开设;相互衔接的双语课程在同时段开设的问题,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层次感和持续性,坚决取消与职业素养无关的双语课程。

五、双语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一)课堂英语用量不够。

我国双语教学文件规定双语教学课时要达到该课程课时50%,但是指课程内容的50%,还是指每节课课时的50%,并不明确。因此,各高校缺少有针对性的英语用量标准,造成部分应用型高校双语课堂教学中,英语用量较少,部分课程,仅限于专业词汇翻译,更有甚者课程用中文讲授英文教材,双语教学名不副实。所以,提高课堂英语用量增强教学双向交流是双语教学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为此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想办法。1.加强师资培训,切实提高专业教师英语水平。2.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资格审定制度,签订任务书,明确双语教学职责。3.建立双语教师工作量认定、评优、评奖标准,体现双语教学价值。4.加强课堂监督、抽查力度,杜绝双语教学“挂羊头,卖狗肉”等不负责任的现象。5.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每2周或每个月反馈双语教学具体情况。6.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对不合格的教师坚决取消双语教学资格。

(2)授课形式有待改进

由于长期单语教学养成以我为主的习惯,部分专业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倾向于单项传输,缺乏双向交流和多项讨论,英语仅仅作为知识的载体,而不是交流的工具;另一部分转岗教师受英语语言教学习惯影响,造成课堂授课偏向于词语、句子翻译和释义,有意或无意的偏向了语言学习和交流,且专业知识理解和领悟深度不够,对专业知识理论性、逻辑性和应用性等讲解不如专业教师清晰、深刻,虽然英语应用能力或有提高,但专业知识学习却相对欠缺,影响双语教学主体目标实现。

改革双语授课形式就是要改变双语教师授课习惯。1.必须深刻认识到双语教学目标的二重性,既有专业知识的习得,又有语言习得。且要分清主持,专业知识习得是主要目标,语言应用能力是次要目标。因此,双语教学要将语言和专业知识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一是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幽默性和感染力;二是要有亲和力,以平等的地位体察学生心理,构架交流平台;三是要加强主题设计,增加多向交流与讨论。如:模拟场景、角色扮演、任务完成等。4.加强学习与观摩,形成特色鲜明的双语教学形式。

六、教材建设

英文教材承载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是双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部分。当前,应用型高校双语教材问题:一是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个版本的外语教材沿用多年;二是部分课程找不到英文教材,课程用中文教材,英文讲述;三是有英文教材,但是教材同课程内容不匹配。教材问题正在逐步制约双语教学实施,成为影响双语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英文教材是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料。英文教材除了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载体外,还包含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艺术、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价值观等众多信息。通过英文教材,能从不同的视觉了解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英语文化和文明、世界英语民族、英语国家的尊重和平等对待的精神,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英语应用能。加强双语建材建设要从编写、引进、购买等多管齐下。1.鼓励、支持不同形式的教材编写,保障学科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前沿性。积极开拓不同形式的教材编写。编写如:校内双语教师团队编写或改编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校校或校企联合编写教材;邀请国外专家或留学归国专业人员指导和参与教材编写等。2.扩大买渠道,购买原版教材或版权。专业知识、技能、行业法规等的时效性强,由于知识产权或流通方式等限制,难以及时获得或编写该类英文教材。高校可通过国际书商、机构、国外合作高校、国际教育组织等扩大教材购买渠道,第一时间引进英文原版教材。3.对于实在无法购买或不能及时出版的教材,教师尽量在开课前,制作完整英文的讲义发给学生,并提供相应的中文参考书目。

注释:

①《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

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04〕21号

③《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参考文献

[1]吴剑丽美国的语言文化与双语教育政策湖南师范人学教育科学学报[J]2004(9)p:101

高校双语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47-02

双语教学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有不同的诠释,国内外学者对双语教学的内涵也有多种理解。我国高等院校进行的双语教学主要指在课程教学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语言媒介,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1]。教育部在2001年至2010年,针对高等院校多次出台有关双语教学的文件,以推动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及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包括定位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求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都需要大量的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双语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如具备这样的素质,将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多层次的,有很多就业在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在其本科学习时期进行双语教学有利于其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并进行业务实践。

(二)学生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层次差异较大,存在对双语教学的需求。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生源差异很大,从横向分布来看,学生来自全国除香港和澳门的所有省份,学生的分数差异较大。从纵向的生源来看,有二表本科、二表B本科和三表本科,学生的入学成绩差距较大。在万余学生中,有很多基础较好,英语能力强,有着强烈上进心的学生,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进入“985”、“211”高校以及其他高校继续学习。这些学生对质量更高的双语课程有着强烈的向往。

(三)校企合作教学的需要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与国内外资企业或国外企业有着紧密的产学合作。产学合作中要求从教师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能够与外籍人员进行针对专业领域的语言沟通,为此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必要。黑龙江工程学院与卡特彼勒公司以及丰田公司有着近10年的校企合作经历,依托校企合作进行了多门课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成为提高学生适应校企合作实践、提高能力、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国内双语教学的环境要求

截至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中近85%开设了专业双语课程[2],目前这个数字会更高。教育部也多次出台政策要求高等院校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并试图将双语教学纳入本科高校的评估体系中。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贯彻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办学的政策,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提高双语教学的比例,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

本文以双语教学为内容对黑龙江工程学院部分三、四年级普通二表本科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3份。其中88%的学生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专业知识的英语水平重要;8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双语教学;31%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某些容易理解的专业课程上使用双语(英语+汉语)进行教学。尽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能力重要,双语教学很必要,但愿意上双语课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本次调研的学生都是普通二表本科学生,不包括二表B及三表学生,如将后两者包括其中,愿意上双语课的学生比例将更少。学生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二)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至今只有十几年的时间。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某些优势外,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一直是困扰这类院校发展的难题。在笔者所接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大多数都是在2000年左右及以后成立的,直到成立之后才在师资的引入上下工夫,就是说在近十几年内才有硕士及博士在教学一线工作,其中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少。在针对已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的调查中,只有为数很少的教师有过国外留学1年以上的经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少,能够理解英语文化并熟练运用双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更少。这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三)教材选择难度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笔者于2012年参加了所在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首届双语教学比赛,在与参赛教师的交流中,大家普遍对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感到困惑。双语教学中应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的比例,双语教学中板书的英文比例,双语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成绩的评定等,教师普遍对以上问题缺乏理解,主要靠自己不断摸索,这也限制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路径

双语教学乃大势所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完善、发展及紧跟高校发展的路径之一。必须通过借鉴、总结,发展并完善适合自身的双语教学道路。

(一)分层教学,择优开展

上海交通大学韩建侠、俞理明通过对比渥太华大学学生与中国学生英语水平,以及渥太华大学进行双语教学的经验,提出达到CET6考试及格或CET4考试成绩优秀(8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进行全英语的教学。而该成绩水平以下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通二表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或差异很大,二表B及三表的学生也并不是所有都不具备参与双语教学的能力。双语教学应以普通二表本科为主,或从中选优开展。如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卓越班,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丰田班,机电工程学院的宇通班、宏图班,都是由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组成,可以进行双语教学。另外,未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参加双语课程,通过考核后,学分得到认可。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一直是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瓶颈,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前提。引进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是最有效的途径。也可以招聘兼职双语教师,在城市中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既懂专业又懂英文的专业人才,作为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及其他邻近高校人才资源,开展双语教学。本校教师的挖潜,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对本校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开展英语培训,外派到其他高水平大学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或出国培训。2013年6月黑龙江工程学院下发文件,将加大力度引入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会有力推动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优化教材选择与教学方式方法

教材的选择一直是双语教学研究中讨论的重点之一。刘晓慈在“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中,论述到只有使用原版教材才能真正体现双语教学的特点[4]。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材的选择更要谨慎,专业理论难度大的教材要慎重选择,宜选择以应用性为主、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图文并茂的英文原版教材,当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自主选择英文期刊论文等。

双语教学中英语与母语的比例较难把握,也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中双语的比例应该是动态的,学生对不同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对较难理解的知识应以母语为主,而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更多地使用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随时调整双语比例。但翻译式的讲解是不应该提倡的。

对双语教学授课的学生规模,从笔者在本校的调研及参阅相关资料来分析,授课的学生数量不宜超过一个自然班[5],即不多于30名学生,超过30人将降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学生受到更多的外界信息的干扰,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课件制作与板书同样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由于双语教学加入了非母语语言,对学生理解课程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所以课件的制作就应该更加多样化,当对英语授课内容理解困难时,通过多样化的课件内容与形式来加深理解,是有效的手段,既提升课件质量,又提高双语授课中英语的比例。板书由于存留时间相对较长,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以英文板书为主。

双语教学中的授课形式或许对学生理解课程最为重要,灌输式的双语教学效果将会非常差,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讲台展示等。总之,尽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兴趣。

开展双语教学是必然趋势,对学生、学校、社会都具有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但其难度非常大,双语教学质量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绝不能裹足不前,而要积极努力地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成长,逐步形成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双语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方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2008.

[2]涂建军.“区域规划”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

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1).

[4]刘晓慈,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

上一篇: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 下一篇: 五年级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