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控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8:41

银行风险控制

银行风险控制篇(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各行各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一些风险,银行业也不例外。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与会计方面相关的,如会计核算、财务评估、会计报表以及信息决策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面临着会计风险。为此,本文首先对我国银行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策略,旨在期望我国的银行会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我国银行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1.票据结算风险

目前,国内经济活动的支付方式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银行票据结算体系。尽管银行的票据结算业务占据着整个银行中介服务的核心地位,然而,随着“三票一卡”(即支票、本票、汇票、信用卡)支付方式不断普及,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风险[1]。银行需要面对巨大的金融欺诈风险。例如,部分不法分子会借助各种渠道和关系来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票据欺诈,以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另外,银行的信用卡管理制度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部分不法人员会通过时间差来恶意透支信用卡,继而严重损害银行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部分银行的票据识别技术及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而且部分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较低,再加上部分票据承兑及贴现时均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导致银行的票据结算存在着较大的风险[2]。

2.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风险指的是在银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因会计失控而造成的某些风险,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是财务评估风险。部分银行未做到科学仔细地评估客户的财务报告,高估了客户的偿债能力,这样便极易引发银行的会计风险。二是会计决算风险。部分银行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来虚构会计信息,这样便会大大地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诱发会计风险。三是会计基础工作风险。倘若银行会计未做到规范、正确地应用会计核算办法,则极易导致会计工作真实记载经济业务的经济职能丧失,继而带来经济风险。

3.会计内控风险

目前国内爆发的诸多会计案例均是因银行缺乏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而造成的。譬如,部分银行并未做到严格根据财务制度来对会计岗位进行设置,继而导致会计岗位之间无法做到有效的约束与监管,而且部分财务人员也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这样便在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的会计风险。

二、银行会计风险控制策略

1.监管部门应当统一会计核算准则

为了使银行会计风险管控实现规范化,首先要求监管部门对银行会计科目统一进行设置,对银行会计的应用条件及范围加以确定,这样方能保证会计指标的规范性,将银行会计风险程度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应当定期对银行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及时地发现银行会计业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样方能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调整与改进,编制出更能满足银行经营要求的管理型银行会计核算新体系。

2.银行自身应当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银行自身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引发银行会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正是由于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着不足,才为非法会计操作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进而加大了银行的会计核算风险。所以,银行应当不断地对自身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优化,不仅应全面提升会计核算控制技术,对会计核算流程加以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加大对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制约,而且还应当将计算机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进一步提升科技控制的制约力。总而言之,银行应当严格按照支付结算方式和银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来执行会计核算,同时还应当始终坚持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以及权责发生制这四个基本原则来开展工作,做到会计科目的准确应用,严格按照记账准则进行操作。除此之外,应当将帐表、凭证以及密押等票据分开存档管理,并对相关的交接等级制度加以制定,同时还应当分开登记并管理好各种重要的空白凭据及有价单证,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保存管理[3]。

3.构建多层次的内控体系及监管体制

要想使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则首先必须对银行的内部控制体制加以构建。换言之,应当让银行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相对独立却又与其它岗位相关联的岗位上,在落实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地配合并监督其他岗位的工作执行情况,从而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管。为了保证更好地实现银行的整体目标,除了应当让银行所有工作人员统一认识、清楚认识到整体目标外,还应当对一个多层次的内控体系加以构建,实现对工作职责的进一步细化。在确立好各层级的目标后,还应当进一步优化分配银行的内控制度资源,编制出一个能够与银行业务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内控责任体制。而且还应当实时监测所构建的会计风险内控体系的执行状况,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恰当地评估,从而构建起一个动态的监管体制。

4.强化会计风险控制意识

银行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是整个银行内部管控的核心所在,所以,银行应当加强对会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宣教,以免银行工作人员因对会计风险控制缺乏足够认识而影响会计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银行还应当加大对银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增强他们的会计风险控制意识及风险控制能力。

三、结语

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新时代下,银行作为一种高风险行业,其所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银行会计风险。通过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我国银行面临的会计风险主要有会计内控风险、票据结算风险以及会计核算风险。笔者认为,首先,监管部门应当统一会计核算准则;其次,银行自身应当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再次,银行应当对多层次的内控体系及监管体制加以构建;最后,应当进一步强化银行工作人员的会计风险控制意识。唯有这样,方能使银行会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保护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风险控制篇(2)

一、风险分析

EBG将电子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一类是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战略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类似的,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那么银行将由于交易处理发生的错误而暴露出重大的运作风险问题。二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数据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遗失或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整。四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行持续性和事故应急计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引起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五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到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独立审计的话,那么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为。六是业务外包。很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种对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次,很多技术外包商缺乏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可以引起与风险敞口相关的附加隐私权保护问题。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声誉。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一个一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桵AIL的查询,不能提供适当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声誉都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法律风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处,并且缺乏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和客户保护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或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是另一种潜在的法律风险来源。未得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攻击或渗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渗透到银行或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建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得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受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迅速扩展,而这会导致资产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展了银行的地域范围,超越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加了对当地市场动态和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须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善担保留置权。另外,因特网也使得银行难于鉴别一个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6、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承诺到期时,不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无法履行这些承诺,从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和谎言的流动速度之快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7、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发展对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从市场观点看,一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动荡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开展或扩大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加市场风险。

8、外汇风险

当一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以外汇计价或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面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展业务地域范围的机会,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开展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得多。

二、风险控制

尽管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上述基本风险种类并不是新的,但这些风险产生的特定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对于银行管理层和监管人来说却是全新的。与传统银行风险相比,电子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更加巨大。针对上述电子银行风险,可考虑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尤其是国有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规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当对会给银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批准和监督,并确定有关技术和产品是否同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维持该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其次,技术实施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要求经理层具备相关的技能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和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有效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涉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当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的定期报告。作为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电子银行系统中包含有效的质量保证和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2、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3、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的措施

EBG的调查表明,多数银行都把安全风险看作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安全性始终是电子银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因技术带来的问题。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

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

4、注重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可用性

除了确保一个安全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规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避免由于系统损耗引起的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须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因素表明,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营持续性、防御及事故反应计划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委托外部开发系统的趋势也使银行有必要确保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类似计划必须到位,并定期检测其有效性。

5、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

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

6、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

银行风险控制篇(3)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银行风险控制篇(4)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银行通过手机、电话、电脑、ATM等电子渠道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过程就是电子银行业务,与此同时,这些电子银行业务已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网上电子银行的结算,电子银行的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备受客户的喜爱。但是,由于社会复杂的现象,企业财务人员水平和个别银行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电子银行结算风险案例也在不断增多。增强风险意识,规避电子银行结算风险,寻找控制风险的策略,已成为电子银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银行在经营决策上出现错误,决策后执行的力度不够,面对行业的变化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银行的收益造成影响,这些都属于战略和经营上的风险。战略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业务时面临的最严重的风险之一。银行如果在规划和执行力上出现问题,跟不上技术变革的发展,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样的战略性质不仅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也会让银行在一个饱和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具有系统性和电子银行对其技术运作的高度依赖性,运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框架是否合理。电子银行系统能不能将多种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决定了技术框架的合理性与否。②系统是否具有安全性。电子递送渠道的安全性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问题之中。③数据是否具有完整性。银行如果不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其数据在传送和接收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遗漏,导致数据不完整。④系统是否具有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运行系统和持续性的事故应急计划,可以尽量避免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⑤内部的控制和审计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银行内部不能采取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那么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外部的欺诈行为。⑥业务外包。银行对外包商的依赖性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同时,技术外包商缺乏关于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一些附加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也可能由业务外包引起。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一些公众对银行的负面观点造成银行的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影响。针对电子银行业提供一个支持并且能够依赖的网络,可以有效解决阻碍电子渠道的负面发展,从而保护电子银行的声誉。如果出现电子银行业务运作不善的情况,如果银行不能提供准确可靠及时便捷的电子银行服务,不能适当的提供信息披露的原因,银行的声誉都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不及时改善,这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

一些国家并没有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提出清晰明确的法律法规,而且各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也有很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不熟悉和了解另一国银行的法律法规,由此增加了法律的风险。还有一种法律风险来源是未经未经授权使用而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一些个人并没有得到授权,他们便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数据仓库”进行攻击和渗透,造成一些个人隐私的暴漏。

二、风险控制

1.构建适用现代商业银行的综合电子银行管理体制

在现阶段应该建立起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要手段,以电子银行系统为基础手段,建立健全市场交易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现代化支付手段不仅是我国支付结算的枢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支付手段和支付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做好了现代化支付系统与各金融机构电子银行系统的良好链接,将会为我国的综合性电子银行的形成奠定基础。

2.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电子银行的安全性

在当今网络热如此发达的时期,电子银行支付将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为了保证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立法进程,为电子银行的支付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在制定新的法律时,将电子银行相关的内容纳入进去,确认电子支付的法律地位,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扫清障碍。要不断完善电子银行的稳定性,并且降低电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在加强电子银行软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提升电子银行的科技含量与技术。

3.提升银行内部控制能力

为了保证银行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制定全面的电子银行业务规程和安全规范是很有必要的,并且灵活的根据业务和技术的开况进行及时的修订完善和调整,确保能发现并及时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不仅要对电子银行各环节的权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还要不断构建电子银行业务流程与权限相互制约的体制,通过严格的授权和保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控,目的是为了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及时与员工沟通,开展爱岗敬业的活动,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来减少内部违规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评估,从而来决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要求,进而对是否继续采用作出决定。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银行在制定有效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策略的同时,不断科学的对电子银行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性。还要不断加大对电子银行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宽带的速度,完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增强电子银行抵御灾难和意外事故的能力。引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比如将指纹识别技术与银行卡连接起来。

三、结语

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与控制同在,准确分析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才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风险控制篇(5)

(一)银行卡业务风险的范围

随着银行业业务范围的扩大,持卡人数量也逐渐增多,银行卡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银行卡使用的跨地域、跨银行、多卡种等特点,也使得银行卡的风险范围日益扩大,因银行卡交易所形成的风险也越发引人关注。在银行卡业务结算过程中,包括发卡行、收单行、银行卡业务网点、特约商户等各个流程环节都面临着交易风险。

(二)银行卡业务风险种类

银行卡的业务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风险,持卡人丢失卡后往往不主动挂失,容易造成银行卡冒用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在信用卡的使用中透支现象日益严重,但透支中也有很多客户逃避授权进行恶意透支造成风险;持卡人个人经济状况恶化,对所透支款项无力偿还或者还款逾期,从而形成的资金风险。第二,银行卡操作风险,在发卡行自身管理中从发卡阶段就存在着很多不按照规定审核办卡人资料的问题,还有一些发卡行为追求利润而与客户协议透支等都会造成银行卡操作风险;特约商户在受理银行卡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形成的交易风险;在银行卡日常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在录入交易卡号时输入错误,在短时间内就会将资金转入错误账号,而使交易方面临资金损失风险;对已发生差错的交易进行调帐操作,因操作原因造成的资金划转错误,造成资金风险。第三,技术风险,现代银行卡业务交易过程中无处不需要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硬件及软件设备在核心技术上很多都是由国外拥有并掌握的,一旦出现问题将使银行卡业务系统受到严重的风险威胁,同时网络也是黑客、病毒容易入侵的对象。第四,法律风险,银行卡交易业务中有很多环节都是法律缺乏规范之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经常会导致银行卡使用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不明,在银行卡业务环节和操作管理中的依据不明,也会产生银行卡交易中的风险。

二、银行卡业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的不充分

信息的不充分体现在银行卡交易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和业务中,包括发卡机构与持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卡行和收单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卡机构与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银行卡在办理过程中发卡机构必须将办理银行卡的条件、手续、方式等公示,申领人、受理单位都能够较容易的获得相关信息,但是发卡银行却只能通过客户、商户填写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对客户及商户信息不能完全充分的掌握。

(二)银行卡交易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银行卡业务逐渐多样化,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银行卡业务也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在竞争中也有银行为了占有市场不断扩大发卡量,持卡人的复杂化使得监管成为了难题,包括利用银行卡犯罪也成为了犯罪分子的首选,银行卡的风险也就加大了。

(三)个人信息的不安全

造成银行卡风险客户在办理银行卡的过程中个人资料的保管不善,有时还会委托他人办理,他人对所持有的相关资料就会通过复印等方式获得,再利用该信息办理信用卡就会存在恶意透支的可能性,不但会给真实信息人造成风险,也会造成银行卡交易过程中的许多风险。

三、银行卡业务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一)加强信息管理上的控制

针对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的问题可以从以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控制,例如作为发卡行要加强对客户和商户的信息收集和掌握能力,对于办理业务的个人和商户在进行信息统计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整理并存储,便于在后续的业务管理中进行信息核对,防止在交易对账、调账过程中产生差错,在跨行银行卡交易中,要根据银联组织规范,通过有效手段查询、确认相关交易信息。

(二)加强对账、调账差错的保障措施

在银行卡业务发生跨行交易差错后,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等手段,实施异常账务处理。系统化方面,通过制定系统匹配和识别规则,合理高效的实现纠错和反向交易,在差错核对、信息核实、账务调整等多个环节,自动匹配和处理异常账务,加强对差错账务处理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差错认定准确性,保证差错调整效率。同时要健全银行的内控制度,严格控制银行卡业务发展和交易中的各类风险,根据申请人的信用评价结果确定信用卡持卡人的信用额度,加强对商户风险的监控,对风险商户进行清理整顿。

银行风险控制篇(6)

信用风险是指其获取客户真实信息的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借贷人方面的违约风险较高。而对于网络银行业务的开放性来说,其信用产品的同质化趋势来看,不利于风险的分化。

操作风险是由于未经授权的访问、雇员欺诈、伪造电子货币、系统退化、信息泄密等未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使用网络银行导致用户财产受损,所以网络银行业务面临的操作风险比传统银行业务更大更难以完全解决。

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因为现有的部分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没有全面完整的的相关法律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限定。当发生风险时,银行将面临“放弃和违规”的两难抉择。

二、中国工商银行对网络风险的控制

控制风险最主要的是如何进行风险预防控制,中国工商银行对网银的风险控制就是是国内银行风控的一个典例。

(一)电子技术层次风险防范

1、按时定期检测银行网络入侵。因为网银系统对网络信息技术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网络银行系统内非常易遭受到来自互联网、系统、数据库等等多个方面的安全威胁。工行在开展网络银行业务时,率先明确了网络银行系统内部运行和系统的复杂程度,随之?用了相对应系统评估方式,同时结合多样防范举措对网络银行系统中的软硬件设施和储存数据都保护起来,还会定期对网络银行业务端口进行安全检测。工行在网银系统的内部管理中,同样制定了及其严格的安全系统制度和监关制政策,以及专门成立了安全技术小组来负责监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平时故障的处理完善,同时建立了相对应的安全防范机制和故障解决方案,这有效的保证中国工商银行网银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网银行系统内部的软件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能够准确对问题软件进行更新,以弥补软件本身的功能缺陷;再通过及时的软件升级和提供与最快速度的软件补丁;对网银系统的安全检查按时定期的进行,这样才保证了系统内各项防范措施有序正确的运行。

2、实行业务连续性策略。中国工商银行在网银业务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取了对应的业务连续性防范措施来对网络银行的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和提升,能够更显著的增强网络银行安全系统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来保证网络银行业务能够正确和效率运行,同时在防范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业务过程中中断风险的可能发生,力争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发展过程中持续加强工行的网络银行风险防范级别和应对,通过有效防范来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近年来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网络银行系统变得十分复杂,工行在面对业务连续性对应举措时做到了下面几点:(1)按时定期检查各类设备,确保业务过程中中断时,可以从系统类、软硬件不同的方面做出快速的数据恢复,及时纠正数据和系统不足与缺陷,以此来保证业务连续性策略可以高效运行。(2)加强对业务连续性方面的特殊管理。工行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时,可以依据网银系统的各种设备来确定相对应的不同应对方案和措施,同期按时检测措施的执行情况是否到位,从而将网络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贯穿到中国工商银行的整个管理体系中。(3)定期对网络银行业务连续性风险应对策略进行测试,一来这可以保证实施的应对策略的正确无误,二者能够加强银行工作人员对风险应对举措的掌握熟练程度,当网络银行业务的连续性当真出现故障时,便能够有效地在最短时间内给出应对措施。

3、定时检查电子信息传输系统。网络银行业务中,包括了多种技术手段,当技术出现问题故障,便有有可能使整个网络银行系统产生崩溃,这样会对对客户和银行内部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工行从下面几个方面对网络银行业务里面的信息传输系统进行了定时评估:(1)通过技术安全保证评估。包括对系统的管理、密码更迭、存储数据管理、网络病毒应对管理等等举措,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安全保证,来控制所有可能性的技术风险。(2)对运行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包括网络银行系统的运行环境。及时反馈系统是不是能够对应客户的不同需求和不断发展的网络银行要求、系统所使用的网络信息技术是否能够保证网络银行业务进行的效率提升、以及软硬件设施是否能够承担有效的应对网络银行业务中的技术故障问题等等。

(二)操作层面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管理内部控制风险。在一般情况下,对网络银行系统和权限了解最为详细的肯定是银行业务部门的内部银行员工,所以工行的网络银行安全也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内部员工的控制风险,这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内部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网络银行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来保证网络银行业务的良性发展。要做到这点,需要先建立高效率的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第二,就要正确评估网络银行业务可能出现的各个风险要素。风险评估是对风险防范的最有效依据。

2、加强客户操作风险的防范。近年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工商银行是国内银行业率先提出建设网络银行概念的商业银行之一,网络银行业务在发展中逐渐成熟,再操作过程中很多由于客户操作不当形成的网银风险也逐渐引起了工行内部的重视。也逐渐意识到中国工商银行在对网络银行客户进行安全性指导上的工作势在必行。(1)对符合网络银行交易的客户提供正确指导。(2)及时监测网络银行客户的交易记录。

银行风险控制篇(7)

1.1集团客户的定义

银行集团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一是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二是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三是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四是存在其他关联关系以致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尽责原则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

1.2集团客户的特点

集团客户规模扩张往往伴随银行贷款迅速上升,大部分企业集团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相当一部分贷款是由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由于集团企业对银行资金依赖程度较深,贷款规模增幅大,绝对量呈上升趋势。信贷风险也迅速攀升。从集团客户经营角度来看其通过频繁的兼并收购活动进行多元化投资,迅速扩张规模对其自身也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特点:一是财务管理模式以集权型为主。多数集团的财务管理都集中于集团总部、便于集团的投融资统一管理。二是融资原则是集团融资规模最大财务成本最低集团的融资和投资是一盘棋,哪些企业需要用款由哪些企业充当融资通道都由集团资金或财务部门统一计划和安排通过统一调度。集团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降低财务费用。三是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四是财务管理的通行做法是以投资扩张带动融资强烈的投资冲动激发企业的融资需求。

2.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表现

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和不适当分配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经营不善以及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内部关联方之间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或利润等情况,导致银行不能按时收回贷款本息。或给银行带来其他损失的可能性。银行集团客户授信风险主要表现为:

2.1信用膨胀风险

信用膨胀风险从形式上看一般情况下,集团企业各成员的授信金额不是很大,如果将集团企业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则控制企业贷款量往往大大超过其授信额度,形成集团企业整体的信用膨胀。

2.2资金挪用风险

资金挪用风险大多数集团在内部实行统一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造成各银行贷款转入企业集团的结算中心后形成了“一锅粥”,集团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任意抽调挪用银行贷款。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经常出现集团客户成员企业以自身名义获取贷款,往往被控制企业挪作与申请用途不符的购买基金、关联公司增资、收购股权等用途甚至用来挥霍的现象。

2.3信息虚假风险

由于关联企业间交易的复杂性,银行缺乏可靠信息来源和调查手段,很难全面掌握关联企业的各种资料,难以准确判断关联客户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致使对关联企业的贷款业务无法准确把握集团客户的信息,虚假主要有一是为满足贷款条件,利用关联企业相互控制的特性通过进行关联交易来随意调节会计报表的相关数据。粉饰借款主体的财务报表使各项财务指标达到借贷条件,直接影响了银行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二是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投资参股,虚增资本使银行信贷营销人员误认为公司资本实力雄厚,从而给贷款带来风险。三是集团企业在关联交易的披露上极不规范财务反映严重不实。

3. 对改进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3.1完善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办法

办法应包含(1)“一个债务人原则”即将企业集团整体作为一个债务人进行管理(2)风险集中控制体系建立与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要按照集团客户分布范围确定管理层面即总行层面、一级分行层面、二级分行层面(3)统一授信实行主办行制度主办行负责对客户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定期客户信息、授信使用和资产状态协办行在主办行指导下开展信贷活动(4)建立客户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3.2严把贷前调查关

贷前调查要突出重点,把对企业组织结构、资本构成、注册资本到位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摸清集团客户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其次在资本构成方面必须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方注册资金、股权分布的真实情况。再次深化财务分析要求借款人出具经具备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集团客户合并报表和承贷主体的财务报表,最后准确核实集团和各成员的真实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根据核心资产确定承贷主体和授信额度。

3.3加强担保审查

银行风险控制篇(8)

所谓经营管理标准化,是指商业银行在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基础上,参照服务行业标准化管理的一般原则、方法、理念,通过制定体系化的标准文件,使其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均有统一的标准可供遵循,实现业务运作与管理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差错发生,防止出现风险的目的。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标准化不是一个新命题,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使命。当前,适应流程银行建设需要,以业务流程走向和风险制约关系为指导,丰富和完善标准化内容,实现“事事有标准、办事循程序”,不仅与流程银行建设目标并行不悖,而且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和互动作用。

一是结合流程银行的程序性分工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可以使商业银行员工牢固树立工作标准观念和协作观念,为流程银行的建设和运营奠定思想认识基础。二是通过标准化工作,可以使银行现有基本业务条块清晰明确,从而为界定和优化流程,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提供良好基础和切入点。三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促进营销与决策管理要素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以适时应客户和市场需求,组成适宜的营销模块和管理决策模块,较好地以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周到性,应对客户需求和挑战,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效率取向需要和运营动态化需要。四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以业务流程走向和法律规范为指导,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操作标准和管理规范,明晰和固化各层级的岗位职责和制衡关系,可以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安全取向需要。五是通过不断提升标准化水平,乃至最终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构建起“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往复的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已有业务流程的不适宜、不完善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满足流程银行建设持续优化的需要。

2风控基石:合规风险的嵌入式管理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可见,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中具有风险控制基石的地位和作用。联系当前实际,要求流程银行建设必须随流程落实内控,对合规风险实施嵌入式管理,着力解决和纠正因有章不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等导致的合规失效问题,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与有效。

所谓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是指以流程和岗责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落实法律、法规、准则、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有关要求与规定,着力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系统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使内部相互制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

(1)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建设路径是流程程序性嵌入,即在流程构造工作中,同步将法律、规则和准则的相关要求,解读嵌入于业务流程的相应环节,强化岗位约束,树立岗位权威,约束、引导和激励银行各层级员工不断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做善于风险自律的理性“银行人”,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监控与管理,保障合规管理的执行政策水平和执行力。

(2)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实现手段,首先是构建业务合规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守规监督考核制度三位一体的制度管理体系,明晰相关业务的风险提示、准入条件、限制条件、禁入条件、预警信号、问题与危机处理要求、退出条件与退出方案,使合规要求与相关业务线条、运作单元和岗位职责形成映射关系,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运作与管理实现“操作循制度、过程可控制、结果有考核”,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是充分运用电子化工具,对规范、成熟和重复特点的作业要求,尽可能以电子化手段固化于相关核心业务系统程序和管理决策系统程序之中,强化客观性,提高效率。

(3)嵌入式合规管理的效能维护。要求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持之以恒地加以跟踪和解读,及时对现有之“规”加以充实和更新,特别是明晰新出台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要领和尺度,并及时将其“翻译”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要领、规程和建议,供业务部门操作遵守和参考,保证合规之“规”的时效。

(4)嵌入式合规管理的价值发挥。一是表现为通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全员的工作,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使商业银行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和声誉损失;二是表现为合规管理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以防险、查险为要务,而且要发挥专业所长,从排险角度,对虽存在隐患或瑕疵但具有较高价值潜力的具体业务,提出和给予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帮助业务部门防范风险,优化方案,在整合流程和促进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3效率之源: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有效融合

流程银行的运营,需要商业银行IT服务管理部门从系统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应变能力3方面,给予有效支撑。从发展趋势看,当前银行业的IT技术应用,已经从简单的软硬件投入,向ERP(企业资源计划)层级发展,对管理类软件的需求将成为重点,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增强IT应用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对中资银行而言,也是战略发展方向。在目前阶段,适应流程银行建设需要,首先应着解决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有效融合问题。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银行风险控制篇(9)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 经济 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业的特质

(一)银行业是一种风险性产业,银行的风险具有行业传导性

金融产业与一般性产业不同。在一般产业中,一家公司的倒闭,除了老板受损失外,最多只影响到几家相关的公司;而金融机构则不同,一家银行倒闭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这种传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 网络 ,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不能象对其它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它所有有着表面相似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挤兑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 发展 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严重了。

(二)银行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金融 企业 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1)金融企业的生存基础——存款,来源于广大社会公众。公众进入银行存款储蓄时,与银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变成银行的债权人,银行则成为债务人向广大储户负债;(2)银行把客户的钱贷给企业和个人, 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则变成债权人,广大客户向银行负债。在这两对关系中,金融企业面对的是社会公众,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行为、经营战略、经营成败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关系到储户的债权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债务条件(即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贷款)。对前者,银行经营的诚实性和谨慎性是保障储户利益的关键,对后者银行信贷条件的公开性和平等性是保障客户享受平等待遇的关键。

二、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 自然 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 电子 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 法律 、国家政策、 政治 、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 参考 ,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2003年初,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 1月 1目,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银行风险控制篇(10)

(一)对前台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

1.对综合化网点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以标准防风险的目标。统一网点布局、合理设计功能分区、柜口标识、业务资料展示架等;合理配置网点设备,根据业务量和营业场地及网点具体情况配置自助服务设施、柜面监控设备、钞币清点和鉴别机具等;统一网点会计业务岗位管理标准和业务人员上岗资格管理标准。

2.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交易,优化各项操作。完善实时处理功能,以满足前台业务办理需要;同时大力发展批量业务,实现业务处理向批量化转变;利用前台业务分布式扫描与影像工作流平台技术,实现单证的远程处理,加快会计要素整合,实现会计要素使用的通用化和要素管理的电子化。

3.建立网点前台业务管理终端,利用系统对网点内与会计核算管理活动有关的人力、物流实行科学配置;并将授权模式改为集中授权与大额业务远程授权,丰富风险控制手段。

(二)对后台业务进行流程再造

前后台业务始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进行前台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必然影响到后台业务的处理方式、手段、效率等,因此前后台业务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后台流程再造主要内容是按照“统一管理、集约高效、防范风险、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三大中心的建设工作:

1.建立会计业务处理中心。将会计业务核算或处理职能的各中心、机构合并,重组为会计业务处理中心,实现业务的集中处理和结算风险的集中控制,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改变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局面。

2.加快现金营运中心建设。完善现金营运中心的业务和管理职能,利用现金营运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对城区银行现金业务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作用,是加强现金营运中心建设和深化现金集中管理改革的有效措施。

3.加快事后监督中心向监督中心的根本性转变。事后监督中心查堵的主要是业务规范化、计算错误等初级问题,与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通过职能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监督工作良性发展。监督中心要重点监督容易形成差错、事故、案件的各个核算环节,监督大额业务和核算对转关系,监督核算管理薄弱的网点和须重点监督的柜员。

二.完善会计管理控制体系,建立会计结算风险控制和检查监督系统

1.深化会计检查、监督体系的改革,建立起立体、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制。

推行完善网点营业经理和总会计负责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都要实行营业经理和总会计负责制,由总会计和营业经理负责营业网点各项业务的操作过程和重要会计事项的现场监督,对营业网点重要业务、大额业务进行事中授权,定期对空白重要凭证、库房及临柜钱箱等进行账实核对,并对发现的差错、问题落实整改,以强化营业网点的事中授权与控制。开展报表分析,对银行经营情况提供决策支持,并针对重点科目、重要项目开展专项分析,严防经营风险。

2.推进定量和定性分析,完善会计内控评价制度,建立风险控制奖惩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切实实施会计内控评价,评估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效率、效果,根据内控评价结果对各级行的会计内控水平划分等级。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柜员、营业经理、总会计、检查员和事后监督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责任采用差异化的考核方法和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责任认定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三.完善管理型会计人才体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再严密的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各格的人员加以实行就很难发挥原有的功效,因此必须在人的管理多下功夫:

上一篇: 大型文艺演出策划案 下一篇: 麻醉护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