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4:48: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期货公司高管履职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1-0094-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的披露,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合理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垄断行业高管薪酬过高、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不合理、行业间高管薪酬差距过大等成为人们批评的重点。一些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下滑、经营亏损的情况下,高管薪酬水平却仍远高于其他企业,明显和企业业绩不相符。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一些国有企业利润呈负增长,但根据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企业高管薪酬增长比率最高的却是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达到16%。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少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要求企业限制高管的薪酬。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政府要确保纳税人的资金不会被滥用于向华尔街高管发放巨额薪酬,同时还指出接受政府补助的企业的高管人员的薪金不能高于50万美元。我国也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在经济缓慢复苏、企业发展受阻的情况下,一些垄断行业高管的高达几百万的薪酬让人震惊,迫于社会舆论和公众质疑的双重压力,政府也开始对高管人员进行限薪。2009年初,财政部发文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元人民币,2009年4月,财政部再次《关于国有金融机构2008年高管薪酬分配有关问题的通知》,不仅要求国有金融企业高管薪酬不得高于上年90%,业绩下降的,在此基础上再降10%,而且要其他企业照办;2009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负责人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等5项基本原则。2014年8月,中央出台《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首批改革涉及72家央企负责人。2015年上半年完成地方国有企业负责人和中央部门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的审核工作,下半年着手推进各省国有企业和中央部门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改革。尽管对国企高管的薪酬管制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但已经实施的薪酬管制的效果如何呢?
对于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对高管薪酬的研究也比较多,市场环境和研究方法也相对成熟。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做法的基础上,对高管薪酬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论分歧较大,尤其在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资产规模、公司治理的关系上众说纷纭。针对国企高管的“限薪令”,一些学者也提出国有企业既然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就应该按照市场化标准建立薪酬体制,而不是简单的行政限薪,这样既不利于激励,也不利于吸引高级人才。那么,行业垄断程度是否依然会导致企业高管人员的高薪?对国企高管人员的限薪令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对于公司治理来说,采用限薪令这种薪酬管制手段是否更有效?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确定企业的垄断程度是否依然是高管薪酬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国企高管实施的薪酬管制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以及薪酬管制与公司治理在约束高管薪酬方面的相对有效性,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对策。
二、文献综述
现有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薪酬管制、行业垄断、公司治理水平、公司规模、公司业绩等方面。
(一)高管薪酬与薪酬管制
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管制是否有效以及效果如何,相关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张爱萍[1]通过对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高管薪酬的管制都是有效的,但需要采取不同的薪酬管制措施。张栋和郑红媛[2]通过对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薪酬管制政策对国有银行高管薪酬结构和发放机制产生了影响,但“限薪”效应不显著。田妮和张宗益[3]通过理论分析发现,“限薪令”只限制了高管通过正式契约获得的薪酬,而没有约束到关系契约薪酬,其作用是有限的。
(二)高管薪酬与行业垄断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主要和企业所处的行业垄断程度有关,Schwartzman[4]研究指出,行业垄断是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或者直接原因,Katz and Summers[5]的研究结论也显示,美国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工资差距,反映出不同的行业,垄断租金也不同。
我国学者对于高管薪酬与行业关系的研究,始于对行业间工资差异的研究,主要关注行业垄断是否会导致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蔡[6]通过建立模型发现,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金玉国[7]通过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发现,行业不同,工资水平与行业垄断程度的敏感性也会不同,并且所有制导致的垄断对于行业的收入水平影响较大,这也是存在较大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史先诚[8]认为,中国行业之间工资差距自1988年以来逐渐拉大,员工的性别、年龄和教育等人力资本特征对员工收入差距解释系数只能占到60%,其余部分的差距主要源于垄断行业的租金分享,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主要源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成本获得,或者是国家政府政策的特殊优惠。岳希明等[9]的研究发现,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至少有一半是不合理的,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行政性垄断导致,而且这一比例还低估了垄断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杨宜勇等[10]认为,行政垄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不合理的定价机制,这也是体制性原因导致的,当然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还和法制的不健全、政府过多的干预企业、管理者的缺位与越位等有关。陈震和汪静[11]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可以凭借管理层权力提高薪酬―规模敏感性,降低自身薪酬风险,而作为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产品市场竞争对这种权力滥用有显著的治理效应。
(三)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基于经理主义,该理论认为,公司规模是决定高管薪酬的首要因素,绩效只是补充。公司规模之所以能够显著地影响高管薪酬,主要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活动会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企业规模比业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高管人员属于风险规避者。即使企业业绩恶化,兼并等导致企业规模扩大的因素也能够推动高管薪酬的增加。Tosi[12]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程度占到将近百分之五十,与此相比,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不到百分之五。我国学者相关研究的结论基本和国外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即高管薪酬水平和公司规模正相关[13-14]。
(四)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
根据委托理论,企业的业绩是委托人和人探讨薪酬时的决定因素,如果人第一次在委托人的公司任职,薪酬的制定可能会根据人的自身条件进行谈判,但是下一年度的薪酬往往要根据公司管理人员是否实现了既定的业绩目标进行调整。但目前对于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的结论表明两者正相关,有的结论表明两者不存在或存在很弱的关系。
Lewellen and Huntsman[15]通过50家公司的样本分析发现,计利润在决定管理者薪酬时具有重要的影响;Murphy[16]也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有很大的正向关系。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存在这种正相关关系。此外,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的关系受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垄断性行业中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的相关性远不如中小型非垄断行业的公司。
但不少学者的研究却发现,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或者影响很小。Taussings and Baker[17]发现公司业绩对管理人员的薪酬影响很小,薪酬对于业绩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国内不少学者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李增泉通过深沪上市公司的数据对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它们之间不具有相关性,此外,李良智和夏靓[18],詹浩勇和冯金丽[1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有的学者对公司业绩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标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也没有检验出企业业绩和薪酬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我国企业的薪酬制度没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五)高管薪酬与公司治理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内在的利益不一致,公司需要实施有效的公司治理来予以应对,从而公司治理水平会对公司高管的薪酬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公司董事会规模、公司董事会的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等。
关于董事会的规模,仅从董事会的监督能力来看,通常会认为董事会的监督能力会随着董事会成员的增加而增强,但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高管薪酬反而会增加,主要是因为公司董事会成员过多会产生“搭便车”行为,减弱了董事会的治理效果。林浚清和黄祖辉[20]的研究也发现,董事会规模和高管薪酬呈正相关的关系。
关于董事会结构,通常涉及到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合一情况、内外部董事比例等方面。当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时,董事长的薪酬往往会变得更高;两职合一能够使公司高管具有更大的控制权,更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激励措施。郭淑娟和惠宁[21]通过对垄断行业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权力会引致高管人员对垄断租金薪酬的追逐,垄断行业企业高管权力越大,其通过盈余操纵业绩获取绩效薪酬的金额越高,越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增加业绩权重和规模权重来谋求权力薪酬的增长。李四海和江新峰等[22]的研究表明,两职分离相比于两职合一,会显著降低高管的薪酬水平,同时也会降低其薪酬业绩敏感性。外部董事的比例和高管薪酬正相关,外部董事能够使公司使用激励薪酬,而且能够更好地使高管薪酬与业绩相关,提高高管薪酬的合理性;而内部董事的比例越高,则会对高管人员的监督造成负面影响,引发高管控制董事会。国内学者的研究认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还不是很成熟,独立董事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的关系[23]。薪酬委员会主要负责建议和决定高管人员的薪酬,薪酬委员会中内外部董事的比例会对高管薪酬产生影响,但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委员会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的关系。
关于所有权结构,管理者权利理论认为企业的股权结构会对高管人员的行为产生影响,股权集中度越高,越能限制高管的自利行为。高管薪酬会随着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上升而减少[24-26],企业的国有股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存在负相关的关系[27]。高琪[28]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业绩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股权制衡度高则会相应降低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
综合上述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来看,行业垄断、公司规模和绩效以及高管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等公司治理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因素对高管薪酬是否依然存在同样的影响以及薪酬管制能否在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发挥预期的效果,都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
本部分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假设,选择变量,构建检验模型。
(一)研究假设
综合委托理论的基本分析和既有研究结果,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行业垄断因素、薪酬管制因素、规模与绩效因素、公司治理因素以及地域因素5类。
1.行业垄断
行业垄断是直接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主要或者直接原因,垄断行业可以依靠对资源、市场的占有和控制,采取非市场化的手段较为轻松地获取超额利润。与竞争性行业相比,垄断性行业职工的收入远远高于非垄断性行业,且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尽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垄断行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仍然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垄断行业公司高管薪酬较高,是公司垄断行为最终的表现形式,既是因为垄断行业本身的特殊优势,也是因为企业内部工资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的不规范。为了检验行业垄断对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提出假设1。
假设1:行业垄断会提高公司高管的货币性薪酬。
2.薪酬管制
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往往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一般涉及到薪酬水平、薪酬结构等方面。此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政府和监管部门为了平息民愤也会临时制定和一些对公司高管薪酬有影响的规则和要求。比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税收法》规定管理者薪酬超过100万美元的部分在计算所得税时不能按照费用对待,这一规定导致企业高管的薪酬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我国,高管薪酬也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1992年,劳动部和国务院经贸办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办法的意见》;2006年,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财政部了央企高管人员的“限薪令”,这些都是对高管薪酬水平和结构进行调整的政府措施。本文主要关注的就是央企高管的“限薪令”是否发挥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显著降低了央企高管人员的货币性薪酬。为了检验薪酬管制对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提出假设2。
假设2:薪酬管制会降低公司高管的薪酬。
(二)其他影响因素
1.公司规模与绩效
公司规模越大,M织和管理的难度或强度就越大,管理层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从而需要向其支付的报酬就越多;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是国有企业,公司规模越大,往往级别就越高,高管的薪酬也就越高。所以,预期公司规模越大,高管薪酬越高。
尽管很多学者对公司绩效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存在不一致的结论,但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多数公司已经将公司绩效指标纳入公司高管薪酬的考核体系,只有公司绩效好,高管才能获得较高的薪酬。所以,预期公司绩效越好,高管薪酬越高。
2.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方面涉及到高管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董比例和监事会规模6个因素。
根据委托理论,高管持股比例越高,就越能促进高管与股东内在利益的一致性,高管就越会注重长期利益而降低当期的货币性薪酬,可见,高管持股比例可以约束高管的当期货币性薪酬。因此,预期高管持股比例越高,高管薪酬越低。
根据委托理论,股权越集中,股东监督管理层的成本则相对越低,监督动机就越强;反之,股权越分散,监督成本相对越高,搭便车的动机越强,监督动机越弱。所以,预期股权集中度越高,高管薪酬越低。
根据委托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设可以更好地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如果总经理兼任董事长,则董事会实际上被内部人支配与掌控了,其无法处理好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就降低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设可以确保董事长和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责,从而制约高管获得不合理薪酬,而两职合一则使高管获得了更大的控制权,更方便获得高薪,所以,预期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会提高高管薪酬。
董事会成员越多,从监督能力来说会变强,但从委托关系和结构来说会变得更加复杂,越容易产生“搭便车”的问题,公司治理效果反而会变差,所以,预期董事会规模越大,高管薪酬越高。
从独立董事制度的本质来看,独立董事作为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代表独立对公司高管行使监督职责;从职能定位来看可以有效遏制高管的不合理薪酬,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这种监督的独立性就越强,所以,预期独董比例越高,高管薪酬越低。
既有审计委员会,又有监事会是我国公司治理的特色,从其职能定位来看也主要是监督作用。监事会规模越大,其监督的独立性和效果越好,从而能够有效遏制高管的不合理薪酬,所以,预期监事会规模越大,高管薪酬越低。
3.地域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缓,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低于东部,地处东部地区的公司通常会比地处中西部的公司向公司高管支付更高的薪酬,所以,预期东部公司的高管会比中西部公司的高管获得更高的薪酬。
(三)变量选择
1.上市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AC)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主要是以货币性薪酬为主,根据本文所选样本统计,在1 657家上市公司中,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为648家,不及样本总量的一半,可见,虽然目前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逐年增加,但是高管“零持股”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货币性薪酬为主要薪酬形式。此外,上市公司披露的薪酬信息也局限于年报中披露的薪酬总额,因此本文研究的高管薪酬主要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不包括各种隐性消费、在职消费和持有的公司股票市值。为了剔除高管人数差异对薪酬的影响,并使研究与以往具有可比性,本文参照我国学者经常采用的方法,以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总额”作为反映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的指标,并对其取自然对数作为本文研究的因变量。
2.行业垄断(MONO)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国有单位比重、国有资产比重、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等指标作为行业垄断的变量,但这些指标反映的更多是所有权结构,而不是市场竞争或垄断程度。本文综合考虑市场集中度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两个指标来判定一个行业是否属于垄断行业,最终确定采掘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铁路运输业、民航及海洋运输业等为垄断行业,其他为非垄断行业。如果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为垄断行业,MONO取1,否则取0。
3.薪酬管制(CENTRAL)
本文研究的薪酬管制主要是针对中央所属企业高管人员制定和实施的限薪政策,对于非央企高管人员并没有类似的限薪政策。也就是说,如果是央企,则会受到薪酬管制;如果不是央企,则不会受到薪酬管制,所以,如果上市公司为中央所属企业,CENTRAL取1,否则取0。
4.控制变量
其他影响高管薪酬的因素选择的衡量指标及理由如表1所示。
(四)回归模型
四、样本数据及实证检验结果
(一)样本数据
鉴于行政手段的薪酬管制政策实施的滞后性,研究样本选择了2011年度和2012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首先采用2012年度沪、深上市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2012年度沪、深两市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基础上,剔除了ST、数据缺失的公司后得到1 657个样本,其中159家公司为中央所属企业。为了验证结果的稳健性,采用2011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同样的回归分析。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用SPSS 20.0进行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高管薪酬变量最小值为10.19万元,最大值为3 100万元,标准差为198.83万元,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之间薪酬差异较大。资产规模取对数后最小值为19,最大值为30.5,样本公司的规模分布较广。净资产收益率最小值为-0.417,最大值为0.675,均值为0.055,标准差为0.556,样本公司的绩效差异较大。高管持股比例最大值为0.819,最小值为0,均值为0.0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普遍偏低,而且差异较大。董事会规模最大值为18,最小值为4,均值为9.1。监事会规模最大值为7,最小值为5,均值为3.85。独董比例的最大值为0.71,最小值为0.22,均值为0.37,标准差为0.056,说明目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大部分是满足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
(三)回归结果(见表3)。
1.行业垄断
行业垄断变量回归系数为正,统计上显著,公司所在行业如果是垄断行业,则会获得显著高于非垄断行业公司高管的货币性薪酬,假设1得到验证,这说明行业垄断依然还是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的重要因素。
2.薪酬管制
薪酬管制变量回归系数为负,统计上显著,受到管制的公司高管的货币性薪酬显著低于没有受到管制的公司高管的货币性薪酬,假设2得到验证,这说明“限薪令”这样的薪酬管制政策发挥了预期的效果,高管薪酬受到相应的约束,而且,从相对效果来看,薪酬管制比监事会规模等公司治理因素在约束高管薪酬方面更有效。
3.规模与绩效
公司规模变量回归系数为正,统计上显著,公司规模越大,公司高管薪酬越高,与预期一致,也与以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公司绩效变量回归系数为正,统计上显著,这说明公司绩效越好,公司高管薪酬越高,与预期一致,但与以往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
综合来看,公司规模越大,绩效越好,高管的货币性薪酬越高,同时,公司高管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体现出了“多劳多得”的激励效果。公司绩效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与以往部分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确定高管薪酬时,也越来越多地参考企业绩效,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4.公司治理因素
高管持股比例回归系数为负,但统计上不显著,高管持股比例高可能有助于约束高管的短期货币性薪酬,但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普遍偏低或不持股,е虏荒芊⒒佑τ械淖饔谩9扇集中度变量回归结果为负,统计上显著,股权集中度越高,对高管的监督越有效,高管的薪酬就越受到约束,与预期一致。两职合一变量回归系数为正,统计上显著,这说明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下的高管薪酬会显著高于两职分设下的高管薪酬,与预期一致。董事会规模变量回归系数为正,统计上显著,这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高管的薪酬越高,与预期一致,这说明公司董事会成员存在普遍的“搭便车”现象,并没有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独董比例回归系数为负,但统计上不显著,虽然独立董事制度在理论上可以对公司高管发挥监督作用,但鉴于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大多都是符合最低要求,且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够,所以,并没有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监事会规模回归系数为负,统计上显著,这说明监事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约束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与预期一致。
综合来看,体现我国公司治理特色的监事会制度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股权集中度、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高管持股比例、独董比例的影响却不显著,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公司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约束高管不合理薪酬方面效果有限,相对有效性不如薪酬管制。
同时可以看到,薪酬管制与监事会规模虽然都能显著约束高管薪酬,但监事会规模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要比行业垄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得多,这说明薪酬管制的约束效果相对更好。
5.地域
地域回归系数为正,统计上显著,这说明东部公司高管的薪酬显著高于中西部公司高管的薪酬,与预期一致,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为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年度相关数据进行同样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行业垄断依然是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的重要因素,现行的薪酬管制政策对高管的货币性薪酬起到了显著的约束作用。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监事会规模可以显著约束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但高管持股比例、独董比例却没有对高管货币性薪酬起到显著的约束作用,两职合一以及董事会规模等因素会显著提高高管的货币性薪酬,而且,从相对效果来看,“限薪令”等薪酬管制政策对高管货币性薪酬的约束效果明显好于公司治理因素。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从研究结果来看,行业垄断依然是影响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的重要因素,垄断行业公司高管的薪酬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高管的薪酬。垄断行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行业垄断行为的必然结果之一,垄断本身带来的高额利润以及垄断行业不规范的激励机制和内部薪金的不公平是造成垄断行业公司高管薪酬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政府应当进一步推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各行业市场化进程,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从根本上遏制垄断行业垄断权力和垄断利润的产生,从而彻底解决垄断行业高管薪酬不合理的问题。
(二)完善对公司高管的薪酬管制,加强信息披露
从研究结果来看,对央企高管实施的薪酬管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显著的约束薪酬的作用,而且,相对于其他公司治理措施,薪酬管制的效果更好、更有效。市场化进程是漫长的,既无法在短期内消除垄断,更无法全部消除垄断,这就注定行业垄断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继续存在,因此,为了确保垄断行业高管薪酬的合理性,必须对垄断行业公司高管的薪酬实施行政手段的管制,不但必要,而且有效,应当继续实施并加以完善。
完善公司高管薪酬的管制,一方面是完善管制的手段和内容,让公司高管更多地考虑公司绩效和长远战略发展,避免短期行为;另一方面是加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信息的披露,实现社会监督,从而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
(三)实施股权激励,完善高管薪酬制度
尽管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和绩效有一定的相关性,体现出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目前工资、奖金是高管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管薪酬体系主要以短期激励为主,长期激励欠缺,在短期内对高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但长期来看无法避免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为了避免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应当改革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推动管理层持股和股权激励,实行货币性薪酬和权益性薪酬相结合、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的综合薪酬体系,把企业的长期发展与高管人员的自身利益相结合,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趋于一致,从而既确保高管薪酬的合理性,又确保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引导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
从研究结果来看,一些关键的、通常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措施和制度没有得到实施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比如,董事长和总经理在不少企业还是两职合一、董事的“搭便车”现象、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所以,应当引导上市公司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
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要明确董事的职责,建立健全董事考核机制,有效控制董事职责履行中的“搭便车”问题,确保公司董事有效履行职责,发挥监督作用;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要分设,明确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责和权限,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能力,改进监督效果;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独立性,增强其监督能力,促进其监督职责的有效履行;要进一步推动公司建立健全监事会制度,确保监事会的正常运行,促进监事会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 张爱萍.高管薪酬管制有效性研究――来自商业银行数据[J].财会通讯,2014(6):69-71.
[2] 张栋,郑红媛.薪酬管制对国有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5(1):41-46.
[3] 田妮,宗益.“限薪令”会产生作用吗?―― 一个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的理论分析[J].管理评论,2015(4):122-131.
[4] SCHWARTZMAN D.The Burden of Monopol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8(6):627-630.
[5] LAWRENCE F K, et al. Industry Ren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icroeconomics,1989,209-290.
[6] 蔡.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成因与变化趋势[J].财贸经济,1996(11):3-8.
[7] 金玉国.工资行业差异的制度诠释[J].统计研究,2005(4):10-15.
[8] 史先诚.行业间工资差异和垄断租金分享[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2):66-73.
[9]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10(3):77-93.
[10] 杨宜勇,顾严,李宏梅.中国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5):119-121.
[11] 陈震,汪静.产品市场竞争、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规模敏感性[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4):135-142.
[12] TOSI H L.How Much Does Performance Matter? A Meta-analysis of CEO Pay Stud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26(2):301-339.
[13]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l):24-30.
[14]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0(3):32-39.
[15] LEWELLEN W G, HUNTSMAN B.Managerial Pay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60(4):710-720.
[16] MURPHY K J.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muner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1-3):11-42.
[17] TAUSSINGS F W,BAKER W S.American Corporations and their Executives: A Statistical Inqui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5,40(1):1-51.
[18] 李良智,夏靓.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J].当代财经,2006(2):64-69.
[19] 詹浩勇,冯金丽.高技术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83-86.
[20] 林浚清,S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4):31-40.
[21] 郭淑娟,惠宁.我国垄断行业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研究[J].经济管理,2014(9):91-101.
[22] 李四海,江新峰,张敦力.组织权力配置对企业业绩和高管薪酬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5(7):105-114.
[23] 王景军.上海市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46-47.
[24] 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8-65.
[25] 姚凌云,陈爱华.公司业绩、治理特征和高管薪酬[J].财会通讯,2010(33):123-125.
[26] 韩天熙.股权制衡、董事会特征与高管薪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财会通讯,2012(30):78-81.
截至2008年4月23日,14家上市银行全部了2007年年报。读这些多则300多页,少则100多页的年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些信息量丰富的年报,不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者,不论是银行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值得细细读来。我们对年报的粗读中发现一些味道,并试图将一些体会与各同仁分享。
从年报看信息披露
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年报则是让投资者来知晓和判断上市银行全面信息的重要资料。可以这样说,年报是上市公司信息的最集中反映。中国证监会对上市银行年报信息披露内容的和格式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既要遵循《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也要遵循《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总体来看,上市银行年报披露中基本上按相应的要求进行了披露,但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各家银行披露的详略情况各不相同,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年报披露普遍优于只在内地上市的银行,二是不少银行对某些应该详细披露的地方采取了模糊技术,实际上违反了上述信息披露的要求。三是大多数银行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
对称与非对称。
在14家上市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同时上市,深圳发展银行与宁波银行在深交所上市,其余都在上交所上市。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银行,在年报信息披露中当然必须要满足中国证监会相应的监管要求,而在内地与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则要同时满足内地与香港的监管要求。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第八条“在境内和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若境外证券市场对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与本准则不同,应遵循报告内容从多不从少,报告要求从严不从宽的原则,并应当在同一日公布年度报告。”这就是说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上市的银行,必须要遵循同样的披露原则。由于在香港的信息披露较严,因此国内的投资者显然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看来搭了境外投资者的便车了。具体来看,在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的年
报有如下特点:
董事长、行长致辞体现银行亮点。在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年报内容中并没有董事长和行长致辞这样的强制性要求,但不少大银行都附上了这样的致辞,虽然名称各异,有些说《致辞》,有些用《报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五家在香港与上海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都有这样的致辞。其实,放在年报前面的致辞不仅体现了对银行当家人对投资者的尊重,展现银行在本报告年度的工作亮点,而且还能让投资者很快就能了解银行的发展定位与战略方向。这可以大大节省投资者的阅读时间,也便于投资者很快掌握银行的主要信息。同时,上述银行还将银行在本年度获得的主要荣誉都列了相应的清单,也有些银行还将银行的历史作一简单介绍,这都很有利于读者了解银行的情况,有利于形成加深银行品牌的形成。
透过董事长致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银行的发展战略。如工行董事长在致辞中就说,新年度、新阶段工作的主旋律是:增强竞争发展能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全面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步伐。在建行行长的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行将肩负‘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员工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司责任’的使命,遵循‘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的愿景奋力前行的承诺。”交行董事长在致辞中则是提到了“打造中国最佳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构想”,并且将这一战略目标写在扉页上。
公司治理披露更细。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既是投资者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上市银行区别于非上市银行的重要方面。在公司治理方面,投资者要关心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和监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是否尽职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因此,在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中都涉及到公司治理的内容。根据《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只要求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在所有的年报中,在境内上市的银行都达到了上述最低要求,但其他专业委员会的情况没有充分披露。只有中国工商银行等在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则将所有专业委员会会议出席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更详尽。作为对银行报告年度中财务及业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的部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银行业务表现和发展前景最为实质性的信息,各家银行年报中这部分内容详细程度有着明显不同,反映了各自在维护投资者关系、保护投资者权益上不同的理念。已年报的14家上市银行均对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项目分别进行了列示,同时也对所经营的各方面业务进行了说明。但仅在境内两地上市的银行则大多仅止于此;相比较,在A股和H股同时上市的银行对业务各方面的变动则给出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力求让年报的阅读者能够看到变化背后的原因。
总体来说,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银行与其他银行在这方面的区别较大。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单独拿出一部分用较长的篇幅来分析,而只在境内上市的银行则按证监会《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将此放在董事会报告中,通常篇幅不够长,分析也不够详尽具体。
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地上市的银行对财务报表分析非常详细。例如,关于财务报表分析中,中国工商银行按照损益表项目分析、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其他财务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损益表项目不仅列表分析,而且还根据项目进行分析。对收入、支出的各个明细项目都有非常到位的分析。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都有类似的详细分析。
模糊与精确
在今年的年报信息披露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对一个敏感问题的披露,那就是不少银行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披露采取了模糊技术。根据证监会2007年出台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上市公司须在年报中披露每一位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其实,2006年的年报中,绝大多数银行都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报酬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由于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因高管薪酬与其他银行比过高,引发了股东、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因此在2007年的年报中,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没有对每一名董事、监管、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进行说明,而只给出了模糊的统计信息。以招商银行为例,年报中只说明“本公司2007年度支付全部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税前报酬总额为5319万元。其中,100万以下的12人,100万~300万之间的8人,300万~500万之间的2人,500万~1000万之间的4人。”北京银行关于这一点的披露为:“2007年度在本行领取薪筹(税后)的董事、监事共计18人,高级管理人员5人。领取薪筹在100~180万元的10人,50万~100万元之间的6人,10万元以下的7人。”既没有说明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总额,也没有说明每一成员具体数额。不知道监管部门对这种模糊战术是何态度?但作为投资者肯定是不满意的。
在此项披露中,也有一些银行做得很好,如华夏银行不仅披露了每一位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的含税与税后报酬情况以及总数,而且在注释中说明董、监事津贴的依据,特别地指出不在公司领取工薪的董、监事的津贴由劳务报酬、委员会津贴和会议补助三部分构成及分别的标准。
相反,在一些涉及到商业机密的地方,银行本可以采取模糊一点的技术,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披露十大客户贷款资料时,采取了比较模糊处理的办法,只说到了所属行业、金额和占比,但将客户的具体名字隐去。这应当是被允许的。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第五条:“由于商业秘密等特殊原因导致本准则规定的某些信息确实不便披露的,公司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经证券交易所批准后,可以不予披露。”但像宁波银行这样的公司却将客户的名称披露了。
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披露视野
早在2006年6月,浦发银行就作为国内商业银行中的第一家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详细说明自身在保护环境、扶贫赈灾、关怀弱势群体、支持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2007年,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工商银行也将在2008年首次报告。在年报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都比较详细地提到了本行在2007年为承担社会责任做了哪些主要的工作。不知为什么最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浦发银行虽在第十一节《重要事项》中提了一段,但看不出具体在哪些方面做了什么。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则完全没有提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
从披露社会责任的银行我们可以看到,各家银行都在追求业绩增长,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相继把社会责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在履行经济责任之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公益事业。交通银行在2007年8月28日在董事会中专门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以拟定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对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审批对外捐赠等事宜。这应当是境内首家成立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公司。
总之,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年报是作为公众银行监管和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更是树立银行品牌的良好机会。任何对投资者应该知晓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的办法将有损银行的声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要付出代价。相反,充分利用好年报,在规定动作之外做一些自选动作,让信息披露更为详尽一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获得更好的市场评价和公众认同。
从年报看银行业趋势
随着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2007年虽只是一个开始,但银行业的一些发展趋势已经显现:一是以加强风险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强化业务管理线职能和流程建设为目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改革此起彼伏,二是同战略投资者在业务上的合作向广泛化和纵深化发展。
组织架构调整
从年报可以看出,2007年上市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风生水起,各行都在为迎接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做自我调整,取长补短,积聚力量。综合来看,机构改革基本上分为集中加强风险管理和流程银行建设两个方面。
就加强风险管理而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都有明显的举措,具体如表1所示:
为了更好的面向市场,提高效率,建设流程银行,推进会计与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核心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后台业务处理职能逐步向上集中,也提上了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改革日程。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银行均在深入推进管理扁平化改革;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或成立专门的产品事业部,或按照业务条线设立团队,向专业化销售、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评审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中国工商银行,将股份制改革办公室改建为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组建产品创新管理部,优化产品管理与业务创新流程。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工商银行专门成立金融期货结算中心,积极申请金融期货特别结算会员资格。到2007年末,直属分行和二级分行均已着手开展扁平化改革。
中国民生银行的年报披露了公司金融事业部改革,介绍了总体思路、整体目标和愿景、改革步骤和机构调整情况。中国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既为投资者所关注,也为业内所重视。根据介绍,中国民生按照公司化运作理念,对公司金融主要产品线和行业客户线实施事业部制度,以做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价值,以努力办成本土一流的公司金融银行。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已完成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三个产品部门和地产、能源、交通、治金、工商企业五个客户部门的事业部改革。
兴业银行则稳步推进组织体系变革,探索建立企业金融、财富管理业务板块管理总部,进一步强化业务条线的统筹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分行零售事业部制改革,逐步完善全行零售银行管理体系。继续有序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中信银行则按准事业部制模式,推进了信用卡中心、投资银行中心、汽车金融中心、私人银行中心、托管中心的建设来优化前台组织架构。同时正式启动会计记账中心,将会计后台业务集中处理。
中国建设银行则稳步推进会计与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核心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后台业务处理职能逐步向上。
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更加深入
截至2007年底,除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外,其他各行均已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随着交流与互信加深,各大型国有上市银行以及中信银行、交行同战略投资者在业务方面的合作均向广泛化和纵深方向发展,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如表2所示:
相比较而言,华夏、浦发、兴业等银行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领域则仅限于某些具体产品,稍显狭窄,尚待加强。
从年报看银行发展战略
除银行业发展的一些共同趋势,根据年报和其他来源的信息,上市银行各自的主要发展战略也都显现出来。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大型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快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伐;中小股份制银行正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快网点布局速度;城市商业银行则在加紧跨区域布局。
大型国有银行和较大规模的股份制银行直指综合化、国际化经营
2007年,各大银行均迈开了综合化经营步伐,在向新业务领域推进方面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国银行于2006年底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又在2008年1月,与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尝到了综合经营的甜头,2007年投资银行、直接投资、保险、租赁、基金等业务板块对全行税前利润的贡献度由上年的7.45%提高到11.14%。中国工商银行紧随其后,成立工银租赁,使境内的业务从基金扩展到租赁业务。交通银行则相继投资设立了交银国信和交银租赁。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也共同发起设立建信金融租赁。中国民生银行于2008年4月初成立民生金融租赁公司,另外,成立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投资陕西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使得民生的业务扩大到基金和信托领域。中信银行则充分利用中信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谋求竞争优势,与中信系统的证券公司推进客户资源共享,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基金和信诚保险开展交叉设计和交叉销售。浦发银行则利用上海国际金融集团的平台有着与中信类似的追求。
在国际化方面,工商银行的布局尤其引人注目:收购印尼Halim银行,顺利实现工银莫斯科的开业,通过了收购南非标准20%股权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的相关议案。此外,申设美国纽约分行、中东地区迪拜子银行、多哈分行和澳大利亚悉尼分行的工作也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其中多合分行已在2008年1月31日获得当地监管部门的批准。截至2007年末,工行已经将境外营业机构延伸至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总数112家,与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349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境外网络已具规模。
交通银行海外机构战略布局也在加快,法兰克福分行和澳门分行已分别于2007年10月11正式对外营业,海外分行数达到7家,海外资产177.71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3.67%,实现利润总额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获美联储批准,目前纽约分行正在筹建中。建设银行则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全部股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建银亚洲,对在香港的机构及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在香港地区形成了以香港分行、建行亚洲、建银国际为经营机构,业务覆盖批发银行、零售银行、投资银行三大业务领域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商。民生银行也计划进入美国市场,投资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美国)的工作正在等待相关监管机构批复。
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中小股份制银行的选择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显然快于大型商业银行(见表4)。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增速超过了40%,即使是增速最慢的中国民生银行也达到了26.9%,超过了大型银行中最快的交通银行。随着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上市,其网点优势变得非常明显,所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尽快做大规模的冲动。于是中小股份制银行选择了把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强网点和渠道建设以及加快人才储备作为发展的主题。
中小企业与跨区域经营――三上市城商行的主题
南京、宁波、北京银行三家城商行都是在去年上市的。从他们公布的年报来看,这些已经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将跨区域经营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仍然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跨区域经营的思路都已经在2007年明显体现出来: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正式开业,天津地区首家异地支行设立,西安分行筹建申报工作也已经完成;南京银行泰州分行于2007年2月正式开业,迈出跨区域经营的第一步,2007年12月,上海分行正式获准筹建;宁波银行则把上海作为向外扩张的第一站。据悉,在杭州、南京设立分行也已经被写入宁波银行2008年的发展计划。宁波银行于2007年新开设上海分行,同时在宁波地区新设支行3家,使机构网点总数达72家。在2008年的计划中,宁波银行要“做好跨区域发展和营业网点的规划,稳步推进跨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强化对宁波本地重点经济建设乡镇的网点配置,加快营业网点布局。”南京银行也有类似的表述:“加快跨区域经营的步伐”。
Abstract:Though faced with unfavorable conditions in the backgroud of financial crisis in 2009,Shandong Pvovince’s Macroeconomy realized a smooth and rapid growth,with the promotion of performance quality and coordination of socail development. The financial industry kept the high-speed growth and promoted the service quality,with the grea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some negative effects unavoidably arised,such as the delay to solve deeper problem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new uncertainty. Futhermore,the risk scales and points began to increase. Financial industry’s risk management is faced with rigorous challenge.
Key Words:financial stability,financial risk,financial market,assessment report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03-05
一、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09年,山东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幅。
1. 经济结构在保增长中呈现积极变化。三产占比连续7年上升,2009年上升0.7个百分点。二产增速扭转连续五年下滑局面,实现加速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增至32.9%,提高2.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千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 470.8 万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下降4.67%和6.01%。
2. 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突出。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3%,基础设施及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增势明显。二是消费增幅保持高位,城乡差距缩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消费升级加快;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差距由上年的1.3%缩小到0.8%。投资和消费分别拉动当年经济增长11.9和6.5个百分点。三是进出口降幅逐渐收窄。全省进出口降幅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
3. 经济效益良好。一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增就业105.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2%、8.5%。二是企业效益改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提高26.39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增长12.9%。三是财政收支状况改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税收增长12.2%;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四是企业生产和交易景气回升,商品价格呈前低后高走势。
(二)全省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山东经济结构不协调、产业层次偏低以及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偏弱,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02年以来经济质量因子分析显示,2009年全省经济增长质量较上年回落。反映经济竞争潜力及可持续性的因子和反映经济成本、效率及协调性的因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短期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
1. 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分别低于全国12、2.7和6.8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长期偏低,制约消费增长。三是外部需求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2. 地方财政负债激增,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提高。2009年,四种土地相关税增长39.4%,增收贡献率46.4%;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占地方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高达83.1%,增长61%。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大量增加,财政显性负债急剧膨胀。
3. 产业结构不合理。运用产业结构熵①指标,结合偏离―份额法分析显示,山东经济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作为经济大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区域竞争力并无优势。
一是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与全国相比,山东服务业人均占有率等指标偏低;4年以来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分别低于全国10.3、9.6、5.8和1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就业、居民收入、消费和税收的带动作用不充分。
二是工业发展质量偏低。传统产业占比高且升级缓慢,2009年十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高达48.2%,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较上年降低26.5%,工业利税率同比回落。西部5市工业总产值占比仅18.9%,东部8市达到63.6%,区域协调发展压力较大。
三是房地产业发展滞后。房地产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低于4%。2009年,房地产平均价格快速上涨18.4%,比城镇人均收入增幅高1倍,高房价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
(三)经济运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2009年,山东省经济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可能引发的持续波动风险,有效支撑了区域金融稳定。但经济金融领域深层次矛盾积累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激化对金融稳定有长期性影响,集中表现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风险上升,大量金融资源沉积于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使信贷资产面临较大政策风险。依靠负债投资基础设施的倾向加大了银行业流动性风险。金融运行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敏感性增强,银行信用风险与房地产市场波动高度相关。居民超能力负债和抵押物价值高估的风险有所上升。
二、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银行业
1. 基本运行状况。2009年,山东省银行业资产、负债增速分别较上年提高8.56和8.63个百分点,全年处置不良贷款318.2亿元,不良贷款账面余额和不良率分别下降14.1亿元和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提高8.5个百分点。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情况下,全省法人机构增补资本金83.2亿元,恒丰银行、城商行、农村合作机构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3.04、1.7和1.24个百分点。全省银行业机构实现利润增长19.5%,调整后资产利润率增长0.23个百分点。
2. 稳健性评估。
(1)风险资产增速过快。全省信用风险资产增长33.5%,高于资产增速4.9个百分点。法人银行机构加权风险资产增长27.95%,比上年高9.58个百分点。高资本消耗的增长方式缺乏可持续性。
(2)信贷风险管控压力加大。一是信贷集中倾向强化。行业信贷集中度HHI②指数上升24.5,房地产业及部分“两高”行业贷款增长22.7%,不良贷款占比上升1.6个百分点。前120大户贷款余额占对公贷款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信贷投向“亲政府化”,部分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已开始产生不良贷款。二是剔除剥离、核销因素,全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呈反弹趋势,贷款质量向下迁徙率高企。三是信贷超常增长挑战风险管理能力。全年逾期贷款大幅增长,信用卡贷款违约率显著上扬。
(3)净息差收窄。银行业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平均上浮幅度下降10.5个百分点。多数机构被动承受了利率下调风险。全年银行业机构净息差下降0.69个百分点,致使利润低于贷款增幅11.1个百分点。
(4)期限错配程度加重。2009年,储蓄存款增量占比低于同期25.9个百分点,存款稳定性显著下降。而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率高达66.7%。全省法人机构核心负债依存度较年初下降0.7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下降13.7个百分点。农村合作机构30日内流动性缺口达233.9亿元,30.4%的机构流动性缺口率低于-10%的警戒值,且主要分布在存款规模小的机构。
(5)农村脆弱性机构风险突出。年末全省农村合作机构拨备覆盖率仅为34.5%;尚有20.3%的机构资本充足率为负值。成本收入率高出国有商业银行28.3%,70%的机构经营利润同比下降。存贷款市场占有率分别下降4.9和5.3个百分点。全省不良贷款超过半数分布在农村合作机构。
(6)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据专项调查,33.6%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机构的业务流程设计以部门职责为核心,39.5%的机构认为当前提供差别化服务的水平较弱,产品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
(7)内部控制仍然薄弱。全年辖内银行业累计报告金融稳定重大事项89项。其中,重大新增不良贷款51项;重大案件10项,涉案金额超过1.3亿元,包括客户资金被盗案件3起,挪用客户资(股)金案件3起。
(二)证券期货业
1. 基本运行状况。
(1)证券交易活跃,机构大幅增盈。投资者交易账户增长10.3%,托管证券市值和交易结算资金分别增长2倍和1.24倍;证券交易金额增长1.46倍。经营机构总资产和净利润分别增长85.3%和1.23倍;两家法人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提高1.4个百分点。
(2)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提高,结构显著改善。全年股权融资增长25.9%,其中创业板实现首批融资。上市资源培育取得重大进展,65家公司启动了境内外上市程序,创业板辅导和在审企业19家。
(3)上市公司业绩企稳回升,并购重组成效显著。截至三季末,99家上市公司总股本和总市值分别增长11.8%和1.28倍,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和13%。5家公司完成了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62.42亿元。
(4)创业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年末备案创投企业32家,居全国第四位,累计投资50多亿元。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和10亿元省创投引导基金设立,优化了外部环境。
(5)期货市场高速发展,机构实力增强。客户保证金余额增长1.45倍,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1.32倍和1.39倍。5家期货公司总资产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倍和1.6倍。
2. 证券期货业需关注的问题。
(1)法人券商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两家法人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1.6%和78.4%。承销业务发展滞后,齐鲁证券承销综合排名仅居全国第36位,中信万通没有承销收入。自营股票占净资本比重仅为11.1%和31.8%;低收益率货币市场基金及债券占自营资产组合的72.9%,投资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仅占营业收入的7.23%。
(2)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不足。辖内期货市场品种少,规模小,散户占主导。山东大宗农矿产品现货资源丰富,但期货交易规模偏小。投资者构成中机构占比不到4%,影响市场的稳定性发展。
(3)上市公司投资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行业投资多,信息技术、第三产业投资偏低。结构失衡下的外延扩张造成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同比分别下降36.5%、14.6%和13.1%。
(4)证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直接贡献度偏低。山东上市公司总市值、券商资产规模、股票基金交易量分别占全国的3.52%、1.92%和5.34%,证券化率25.4%,低于全国水平47.28个百分点,与GDP占全国10.08%的地位很不相称。证券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投资和税收贡献率分别为0.13%、0.89%和0.34%,对区域经济直接拉动作用不明显。
(三)保险业
1. 基本运行状况。
(1)市场体系继续扩展。总部在山东的法人保险机构――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已经中国保监会原则同意批准,德国安顾保险集团在济南设立代表处。截至年末,山东省保险业分支机构93家,比上年增加6.90%;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00家。全省保险业资产总额增长18.7%。
(2)保费收入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7.64%,规模居全国第3位。
(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增强。各机构承担风险总额12.65万亿元,增长8.49%,支付赔款与保险金增长25.14%。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23.69%;治安保险实现保费收入增长30.2%。
(4)市场集中度逐渐降低。年末,人身险和财产险市场的CR4③分别为70.3%及70.76%,分别较上年下降2.25、2.51个百分点。
(5)经营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财产险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年度综合赔付率同比下降4.41个百分点,实现承保利润1.2亿元,增长12.25%。二是人身险业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9年,全省寿险新单期交业务占比提高5.69个百分点,银邮渠道保费收入占总比下降1.23个百分点。
2. 需要关注的问题与不确定性因素。
(1)发展水平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对称。全省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一些领域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2009年政策性农险保费收入仅占全国3.18%;非车财险业务占比低于全国8.75个百分点。
(2)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一是财产险发展长期过度依赖车险业务;第二大险种企业财产保险增速仅为1.8%。二是保障型人身险发展缓慢。普通寿险销量同比下降3.52%;分红寿险占比为73.59%,增长39.72%;投连险和万能险销售量大幅度下滑73.55%和29.16%。
(3)外部风险因素较多。一是部分政策性业务风险上升。全省(不含青岛)交强险承保亏损比上年扩大3倍,交强险利润率为-5.66%。全省农业保险应收保费占非车险应收保费的35%,同比提高8.5%。二是投连险收益水平下降,部分地区发生集中退保现象,全年退保率为2.77%。
(4)非理性竞争较为突出。高手续费、高返还率的发展方式缺乏可持续性,多数机构业务处于非盈利状态。
(5)服务质量亟待提高。2009年全省人身险公司保险合同纠纷类诉讼判决结案101件,保险公司败诉率82.2%。据调查,58.51%的投保人认为保险公司处理赔付不及时,73.35%的认为手续繁琐。
(四)金融业综合经营
1. 交叉性金融业务。
(1)发展概况。2009年,金融交易创新增多,393家样本金融机构共有跨市场交叉性产品21项,交易额同比增长44.5%。银证业务大幅增长,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新增开户较上年增长7.9%,银行基金(业务)新增开户扩大2.93倍。外汇业务发展趋缓,出口下滑使外汇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明显降低,相关金融交易收缩41.82%,外币理财业务下降6.85%。
(2)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银行为冲减贷款规模借道理财产品将资产转移至表外,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有效性面临挑战。二是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非理性价格竞争突出。三是资产管理类业务运作不规范。四是监管功能不健全导致部分交叉性金融业务监管长期空缺,跨市场风险评估难以高效展开。
2. 金融控股公司。山东辖内有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简称省国托)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莱钢集团)2家金融控股公司。2009年,两公司风险防控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未出现影响经营的风险状况。省国托推进多元化经营转型,全年自营金融产品投资业务3.5亿元,出资认购德州商行和民生证券分别5%和6.96%的股权,出资启动泰山财产保险公司的筹备。莱钢集团从莱商银行、齐鲁证券分别获得分红0.55亿元和3.9亿元,弥补了钢铁主业的亏损。
省国托面临的风险:一是信托业竞争的重点正由市场扩张力向中后台支持能力转变,对企业管理理念、文化和人才形成挑战;二是证监会叫停私募证券信托业务,银监会叫停股权式回购信托业务,对其业务拓展形成制约。莱钢集团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钢铁制品外来订单回升缓慢,成本压力增大,出口价格偏低,主业实现恢复性发展仍很困难。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
2009年,金融市场资金总体宽裕,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并低位运行,各类机构流动性管理和投融资需求旺盛,参与者交投活跃。
(一)货币市场交易大幅增长,利率风险上行
辖内各机构银行间市场交易增长107%。现券成交量暴涨近3倍;债券回购短期化特征明显,隔夜交易占比上升20个百分点。年末全省持债余额1351亿元,增长27%。固息债占新增持债的73.6%,同比降低23.4个百分点。市场交易在大机构之间“循环”,拆借交易前两位机构占全省近90%;现券交易前三位机构占78.4%,上升15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过高。
(二)债券发行快速增长,直接融资渠道扩展
全年债务性直接融资693.6亿元,增长34.9%。新发行地方政府债70亿元。8家企业成功发行企业债107亿元,是前5年发行总量的2.5倍。其中5个市政类债53亿,开辟了公共设施建设新的融资渠道;16家中小企业在全国率先发行10亿元集合票据,占全国发行量的八成。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增长114.7%,海尔集团财务公司在国内首发地方性企业金融债券12亿元。
(三)票据市场波动剧烈,负面效应显现
票据与信贷投放反向变化、大幅波动。商业票据签发全年增长52%,6月份以后回落;转贴现增幅81.3%。票据市场利率5月份探底后振荡上行。票据融资业务大幅波动对冲干扰政策调控效果;票据业务作为流通手段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功能偏弱。
(四)外币买卖活跃,衍生业务发展不足
全省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交易下降10.5%。一是结售汇交易下降16.2%,交易占比91.5%,降低6个百分点;省内机构即期询价交易比重99.3%,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二是外币买卖市场交易大幅增长2.22倍。其中即期询价交易占93.45%;衍生业务发展不足,“远期―全额”交易量较上年下降30%,远期-NDF、掉期业务尚未开展。目前,国内外汇衍生业务相关的制度安排仍不完善,影响外汇衍生市场发展。
四、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稳定
2009年,山东省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运行稳健,对金融稳定的支撑力继续增强。
(一)金融法治环境持续优化
据对270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调查,全年法治环境综合评分升幅20.4%,同比提高19.1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案件胜诉率67.47%,提高3.47个百分点;胜诉案件执结率78.4%,上升12.03个百分点。
(二)支付体系更加健全
大额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升级换版,全国电子对账系统正式启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成功上线。全年新增支付系统参与者70家。农村支付清算服务创新发展,80多个批发集贸市场推行电话转账业务,18家县以下银行网点新加入支付系统。
全年交换各项系统业务量稳步攀升,单位和个人结算账户入库量增长12.5%和10.3%;银行卡总量增长23.2%,电子支付业务增长79.9%。
(三)信用体系建设提速
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发企业征信数据核对系统,征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应收账款质押和融资租赁登记系统应用扩大;农村征信系统不断完善,全省100万户农户信用档案纳入电子化管理,增加1.24倍。全省信用示范县、乡增加1.08和1.14倍,评定信用农户增长6.1%。
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征信系统借款企业和个人收录量增长12.7%和39.7%;非银行信息涉及12个部门,同比扩展33.3%。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日均查询增长8.1%和92.9%;依法受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和异议处理申请3.49万笔,妥善处理查询异议264次。
(四)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强力推进
反洗钱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率先建立主动型可疑交易分析制度,提高了可疑报告质量,全年可疑交易报告增长4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增长43%。
反洗钱履职力度加大。首次开展以案件为线索的倒查式现场检查,首次对两家银行行级领导依法处罚,实现了由合规型检查向风险型检查转变。积极开展行政调查、案件协查529次,主动移送可疑交易线索44个,其中立案26个,协助破获案件61个,情报会商212次。全年宣判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3起。
(五)货币流通管理成效显著
货币发行管理更加有效。现金需求预测、发行基金调拨精准;全省发行库实现连续8年无责任事故;各县建立起人民币管理中心。
反假货币工作不断深入。全年累计收缴假币同比增长60%;全省破获假币犯罪案件176起。
(六)新会计准则稳步施行
新旧会计准则转换平稳。辖区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已全面启用新会计准则,农村合作机构和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处于新会计准则推行阶段。
(七)金融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年开展各类风险揭示、金融知识宣传活动5000多场。成功举办5站“金融知识进万家巡回展”活动,受众14万人次;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录播金融宣传类节目1200余次。
金融基础设施改善显著,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是金融立法工作需提速。目前,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中部分关键性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卡条例》、《征信管理条例》等有待建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待完善。二是小额支付系统业务功能有待完善。为满足收费单位资金及时到账需求,须尽快开通集中代收付系统实时业务。三是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质量仍需提高。目前部分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存在非财务信息披露大多缺位、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存在缺口等问题,不利于管理、决策和投资。四是反洗钱工作须进一步加强。目前部分反洗钱义务主体信息采集不全与重复抽取数据的问题并存,且大多缺乏信息甄别分析。
五、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按照一致的层析分析模型和权重,对山东金融稳定状况定量评估显示:2009年综合评分76.17,同比略降2.35分,仍处于相对稳定区间。其中金融体系保持稳健态势,在经济环境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银、证、保均呈发展势头,评估值分别比上年增加2.96、7.14、2.5;金融生态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评分上升7.15。二者对金融稳定的贡献率合计为71.93%。外部环境趋紧和经济波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
今后一段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的环境十分复杂。维护金融稳定将面临更多挑战。对此,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必须一方面着力加强监测分析,提高风险识别、预判、防控水平,一方面不断完善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管理框架,增强应对处置风险能力。
一是切实形成风险管理合力。进一步推进辖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促进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协作;完善《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建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机制。适时开展培训和实战演练,大力提高应对风险的组织领导水平。
二是开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构建微观与宏观层面相结合的监测框架,密切关注转变调整中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推动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义务。鼓励各级人民银行与辖内法人机构签订维护金融稳定责任书,增加风险信息获取的广度、深度和及时性。
四是协助开展宏观审慎分析工作。结合辖区特点,协助探讨建设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及相关实验、测试;加强有针对性的监测分析,为上级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