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投资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9 01:49:54

期货投资论文

期货投资论文篇(1)

期货市场是冒险家的乐园,期货投资可谓是勇敢者的游戏。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在投资中能够有所成就的人不多,大约不到5%。那么,是什么阻挡了许多优秀的投资者踏入成功之门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安全意识贯穿于投资过程的各个环节。

所谓的安全战略,就是研究如何使投资立于不败之地。在安全问题上,我们不但需要在风险产生之时的一般意义的防守,更需要在风险尚未发生之时的积极主动性防范。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和具备对风险的预测和感知能力,以及最为重要的控制能力。

安全战略的目的:为投资保驾护航,驶向正途、到达彼岸。

就期货投资运作的整个过程而言,安全战略所涉及的问题应涵盖三方面内容:⑴交易之前---投资方案拟定时的安全防御,⑵交易之中---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与防守,⑶退出交易---如何安全主动地离开市场。

就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思想:客观市场是第一位的,主观判断是第二位的,评判决策与交易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市场的现实表现;同时,市场是完美的、客观的,而人的认识却是有限、片面和具有主观性的。可见,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也就决定了投资者出错的必然性和经常性。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以下事实的存在:

⑴市场存在我们所不知或是无法认知的事情;

⑵存在潜藏而未完全显露的因素,或是突发性事件;

⑶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估计不足;

⑷对事物的理解和市场的反应做出了相反判断;

⑸市场本身因过度扭曲所蕴藏着的反向动能;

⑹因人为操纵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表现。

一、交易之前

1、休息与等待

休息与等待是一种积极的防御状态。许多投资者并不了解其内在的意义:什么也不做的防守成本是所有安全措施中最低的。我们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⑴心身休整与交易总结,⑵市场没有大行情、或无法判断行情,⑶行情的演变已进入危险地带,⑷战略计划实施前的时机等待。

资金权益的曲线与价格的波动图形是相似的,资金阶段性增长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件难事,而如何回避权益的大幅回落却不是易事。然而,只有回避资金的回撤,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才能达到资本滚动的复利效果。不为也许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舍弃,是一种顺服与尊重客观市场的表现。可见,学会休息与等待是决定投资能否取胜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明白:市场是行情变化中的主角,而投资者的表演不过是个不起眼的配角。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市场,而不是自己忙忙碌碌;应当等待市场给出明确的方向,否则,忙碌的结局只能是虚空一场。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忙碌?这是欲望驱使的结果。当人把眼睛盯在金钱而不是市场与自身时,总是会臆想行情的发生,并希望抓住而不愿丧失。我们认为:能够挖掘有投资价值的行情固然很好。但是,能够发觉市场没有行情、或是承认看不懂行情,其意义更加重要。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会懂得休息与等待的价值。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之所以不作为,是为着安全起见,为着大的战略计划服务,而不是眼前的小利或是利诱下的盲动。

2、选择市场

首先,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选择,并加以限制。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适合做投资。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应当远离这样的风险市场:⑴尽管行情巨大,但风险无法控制的市场;⑵人为操纵迹象明显,导致分析困难的市场;⑶持仓小、成交清淡,短期内无法活跃的市场;⑷不受法律保护、制度规则不健全,或是交易所诚信遭受质疑的市场。

风险的防范不仅仅在风险产生之时,更应该在尚未发生之时就将其杜绝。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增加额外的风险负担,使投资者的精力更加集中在价格波动的本身而不是其它。有人会说:不管怎样说,能挣到钱就好。但无数事实证明:不良的投资环境,终究结不出善果;正如气候恶劣的环境,无论如何精于耕作都是枉然。

盲目投资时常走向灾难,限制行为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这里,总结选择市场的方针是:涨跌可分析性、风险可控性、交易可操作性,同时市场必须具备诚信、公正与规范。

3、战略评估

正确的行动来自于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交易有赖于对市场正确的评判。显然,投资的安全性与市场分析的正确与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分析正确率越高,投资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损失将无法避免。在这里,我们倡导树立要战就一定要胜的思想,即每战必捷。正如在军事上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又如《孙子兵法》通篇所透射出的全胜思想。

全胜的根基在于很好地把握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情战略性评估的核心任务正是如此。中国有句俗话:早知三日,富贵千年。可见,作为投资者应当具备洞察力和预见性。当我们对将来的基本面拥有足够的评判依据,那么对市场未来时空的定位就有了宏观的把握,也就成为从未来走来的人。这样,对于现今市场往后必要发生的事情有思想与行动的准备。

期货市场的套利方式被大家认为是风险有限的投资模式,而对于单纯性投机被当作是风险极大的投资行为。其实,单纯性投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套利行为,这是一种现时与未来的套利。当我们看到市场的未来时,这种风险很大的投机方式就转化为套利投资,现时与未来的巨大差价才是挣钱的源泉所在。如此,全胜思想的实现将不是一句空话,当交易还没有发生之前,投资者就怀有必胜的信念。

行情评估的任务有:⑴市场未来演变的趋向和可能的目标时空;⑵市场当前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应对措施;⑶市场当前所处区域的高低和目前的趋势;⑷是否具备投资的价值,以及风险与收益的评估。许多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要想获得多大收益就需要冒多大风险;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存在风险度有限而获利空间巨大的战略机遇。这正是行情评估的主要任务,同时我们应当抛开那些风险与收益不相称的任何所谓的机会。

评估不能替代决策,其分析结果能否转化为操作方案,主要看我们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与做事原则。在这里,我们倡导只做容易做的行情,选些加减乘除的小学题目,而将复杂的高等数学留在市场。正如兵法所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4、等候时机

经过总体评估,当选定某个品种作为战略投资目标时,随后等待时机成熟将是首要的任务。由于期货市场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这使得价格波动看起来较之其他市场剧烈,因而时机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时机的问题尽管是局部和战术性的,但良好的介入区域是进行战略防守和增强持仓信心的有力保障,也是整个投资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

时机的选择应当从安全和易于防守的角度出发,否则投资的动机有意无意间陷入贪婪的境地。所谓易于防守,就是在大方向即便出现错误的前提下,而进场的头寸也能在不亏或是小亏的状态下退出市场。

良好的进场区域尤如军事上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那么,如何判定期货交易中的根据地呢?这可通过两方面来把握:⑴主要通过技术形态等手段来判定;⑵对市场正反两方面的基本信息加以综合评估。由此,对市场表象特征和矛盾对立双方的评判,来寻求和等待行情时机的成熟,其目的就在于:等候风险度有限而潜藏巨大收益的局面---这才是投资的真正内涵。

在红军时期有句名言: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对于诱敌深入,他是这样解释的: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这不是惧怕和逃避,而是一种主动性的防守策略。同样,我们应当承认:任何投资者在市场面前都是弱小的,尤其是在期货杠杆下。所以,时机的把握最好是在行情的反弹和调整之时,并待其真实的趋势显露之初(顺大势的原则);而当行情出现爆形时则是加码的好时机。在大方向确定的条件下,越是看起来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而看似安全的地方往往并非安全。

对于时机的把握,在军事上有敌疲我打之说,以及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的长勺之战。曹刿对战局的解释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三而竭是战机的关键点,转化为期货语言就是:原有趋势完结后新生趋势形成之初,或是调整后重返原有趋向之时。如此,市场方向的确立使得顺势建立的头寸更加安全和稳固---市场强大的推动力才是真正有力的护卫。

二、交易之中

1、期货操作的总体方针

期货市场的双向交易给投资者以极大的自由,因而有些人希望通过精确的分析来抓住正反两方面的行情。然而,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是这样的:当他试图拉直波动的曲线时,市场反将其资金拉直。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是强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测度的。行情分析是决策与操作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哪怕是正确的分析都能转化为交易行为。为了回避风险和灾难,我们的操作一定要遵循某种安全原则,这就是:顺势而为。

顺势交易有其数学概率的支持。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的结论是:⑴波段式顺势操作的盈面大于75%;⑵以战略投资的角度介入市场,其盈面可达95%;⑶单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抓顶和底的概率小于1%。其实,大家可以看看国内证券市场的特有现象就会明白:上涨时大多数人都挣钱,而走熊时参与在其中的人几乎都在赔钱---这是与其交易规则中只许做多的限定有关。

在思想与行为上,战略投资者一定表现为顺应大的趋势,而逆势操作必定是短视与投机的体现。时间对于逆势交易而言意味着消亡和毁灭;其小概率本质决定着这种投资失败的必然性,而不论个人的智慧高低。古人云: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及也。由此,投资者一定要摒弃逆势而动的任何想法与行为。又如孟子曾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我们应当明白自由只存在真理之中,就如鱼不能离开水。限定行动的自由,才会有金钱的增长。成为天然赢家的必要条件是:做一个顺势交易者,做一个战略投资者!

综合前文,期货操作的总体方针是:宏观顺势、微观逆势。

2、期货交易的生存法则

许多人凭着聪明才智来到期货市场,但带走的是失落与悔恨。促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个人的小智慧。人的聪明在市场的面前显得苍白,我们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市场是第一位的,人的主观评判是第二位的;决策和交易是否正确由市场来裁决。由此,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与市场的博大,才能回避一次次重大损失。

生存法则是什么?第一时间无条件止损,并要始终坚持而不心存侥幸。

保证金杠杆的效应使得价格波动被人为放大,并且合约到期的限制使得持仓不能一直保留。当持仓的方向与市场运动背道而驰时,时间的代价将变得越来越昂贵;在交易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那么时常会面临这样的情景:⑴投入的保证金刚好被击穿;⑵帐面盈利可能全部丧失;⑶因反趋势全部资本金面临灾难的结局。

由此可见,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止损。止损应在交易方案产生之时就当考虑和设置,在交易之中按某种方式全程跟踪和推进。止损的宽窄与个人情况有关,但主要是与市场正常波动的幅度相匹配,有时亦附加一定的时间条件。作为中长线交易者,止损的大小以能够承受日常的价格波动为宜,避免频繁地触动止损,从而保证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操作计划能够有效进行。

止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的也许是机会,更有可能是灾难。止损出局的好处有三方面:⑴进场时机不当。这在决定出场的当时并不能确认是否犯了方向性错误,但我们必须选择离场。一方面,回避重大错误的可能;另一方面,为再次寻找更安全、更好的入场点提供机会。⑵方向性判断错误。在反趋势情况下,如果没能够及时出场,那么时间与杠杆将对交易构成致命的打击!避免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及时止损。⑶走出困顿。如果连续三次被止损出局,那么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这时投资者就当抛开任何行情,强制休息一段时间,避免陷入死路与沼泽。远离市场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出问题,否则,幸运将远离而灾祸却接连不断。

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愿下决心止损是许多人的通病;然而,投资者如果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那么当前的困难将变得微不足道;因为时间会给成功的投资者带来财富。损失是暂时的、必须的,它是成功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暂时地放弃金钱是为了保存资金实力,也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可见,止损是生存之道,是飞行员的降落伞,是市场第一性原则的体现。

3、资金管理策略

保证金的调节是期货市场赋予投资者的自由。这种权限的自由选择会带来人性最直接和最充分的暴露---人总是有用足保证金的强烈倾向。期货并非是普通的金融工具,其杠杆效用像似核金融。因此,高比例动用保证金会使得投资盈亏产生巨幅波动---既可能出现资金爆炸,亦存在迅速毁灭的可能。这种非常态现象的产生是心魔驱使的结果,这不是投资的正道,其最终结局无一例外被市场所淘汰。有个类比可以说明:小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如果120码的速度算是安全舒适的话,那么每增加10码,其事故出现的概率将会呈现指数上升;当速度达到220码以上,不论驾驶技术如何,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提升至百分之百。

由此来看,自由并非都是好事。就资金管理而言,自由与安全之间应当有其统计意义上的平衡点。实践经验表明:当资金的利用率达到30%时,对于期货交易而言是最恰当的。尽管投资者技术水平的高低可适度调节这一比例,但30%的利用率是资金管理的基准原则。在实际交易时,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盈利第二的思想,并做到:⑴总体交易持仓要适当,以心里不担忧为佳;⑵分批次动用资金,降低整体资本金的风险度;⑶如需加码,必须坚持在首批头寸已获利的前提下;⑷设定最大下单额度,杜绝超量的任何念头,如能做10手单不妨本文意在建立系统的期货投资安全机制,防止我们迷失于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的作用应当是我们思想的明灯、行动的指南。记得哲学家康德曾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风险控制意味着约束,并使之成为投资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自然的习惯。下7手,别搞得好像与市场有仇似的;⑸在行情的爆发点位可适度放大单量,但前提是当日收盘有利于持仓。

可以说,资金管理状况是交易者内心世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资金管理有助于投资者与市场维系和谐的关系,有助于交易者水平的充分发挥,有助于交易质量而不是数量的提高。其实,所投入的资金就是一粒种子,并不需要多大的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生根、发芽、开花和结出丰硕的果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急功近利---总是试图加大保证金量的投入,希望短时期取得优异的战果。这种急于求战求功的浮燥心态,导致危险、恐惧与失败的阴影从未离开其左右,直至被彻底打败。其实,挣钱的奥秘在于时间与平和的心,在于投资者耐心等待与分享趋势的伸展。空间的打开需要时间,时间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4、期货操作的行动策略

在宏观顺势的方针下,我们的任务是将方案构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然而,计划还不能等同于行动,从构想到行动之间有质的差别。尽管行动只有两个动作:进场与出场;但却是反映了投资者全部的思想内涵。构想能否进入实施全看市场是否出现预期中的有利环境;而交易过程中的退却则看是否出现不利的格局、或不祥的征兆。

先谈进场方面,就像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市场行情的实际走向并不总是与投资构想相符。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计划将暂时搁置,或是被取消。只有当市场趋向与当初设想的一致时,投资计划才能启动。也就是说:为着安全起见,在基本面分析与技术性表现达到统一的状态下,投资交易方可进行。进场一般遵循迟到的原则---想象在先、行动在其后,这是为了达到内外皆顺势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有:⑴如果设想没有得到市场的验证,市场仍处于不确定或反向状态,那么构想还只能停留在观察阶段,这时就不能进场交易,否则过早地介入就难免要付出代价;⑵当市场开始显露其真实的趋向时,如果与预想的战略方向一致,那么,在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情况下,进场交易的胜算概率就大为提高。正如中国武术所讲究的:先是心到、其后是眼到,最后才是手到。提早进场时常能够取得较好的价格,这对套期保值是好事,但对单纯性投机而言不符合安全与顺势的原则,也违背了投资的目的---挣差价而不是价格。在这里,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趋势(差价)是第一位的,价格反而是第二位的。

就退场方面,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任何反转都是由调整行情演化而开始的,任何深幅调整都会因杠杆效应使得巨大的浮动盈利化为乌有,甚至是惨败。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形:正当我们的口袋装满银两时,正当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市场表现又有所困惑时,尽管不利的基本面暂时没有显现,甚至表现优秀;然而,危险就在这个时候悄悄降临,梦想演变成残酷的现实。所以,在不利的情况或不祥的预兆出现时,我们都当十分警醒,并考虑部分或是全部离场。问题是怎样预知不利的局面呢?这就需要对市场进行跟踪评估,以确定当前的风险程度。

跟踪评估的侧重点有:⑴市场新出现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因素;⑵对市场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因素;⑶主导市场趋向的主要矛盾是否有所改变,尤其是质变;⑷市场外在的表现,以及技术指标等,是否预示着趋势有中断或反向的可能;⑸参考历史行情与相关品种走势,找出当前市场价格所处的区域。然后,我们依据评估结果,做出是否继续存留在市场的决定。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市场行情的演变亦是如此。因此,当主导市场的矛盾其量变累计到一定程度,或出现了部分质变,那么投资者就当考虑退出市场了。出场一般遵循早退的原则---提早退出,优于被动性撤出。过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我们容易挑战行情的极限,从而走向贪婪;我们应当留有余地,忽略边际利润趋低的后续行情,从而使投资立于不败之地。

三、退出交易

1、阶段性回避风险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推进、螺旋式上升的格局。同样,市场价格的演变特征有:⑴从表现形式看,价格亦呈现出阶段性潮起潮落,在看似无序的波动中始终存在着有序的趋势演变;⑵从变动状态看,市场总是从一种平衡态的打破过渡到另一新的平衡,这种变化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因此,其特点可总结为:阶段性、波动性和趋势性。

依此,我们在操作策略上应当遵循:战略方向上的持久、与持仓阶段性的战术调整相结合,即:战略持久与战术灵活。前者可不必探讨,后者之所以要进行头寸调整,是因为要回避阶段性风险。当判定市场面临中级调整时,我们既可以保持原有持仓不动,亦可以平掉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持仓。具体说明如下:

⑴如果对行情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距离设想的目标还远,那么对于调整的来临可以置之不理,并为加码提供了契机。

⑵如果预期调整的幅度较大、或是难以评判,那么部分地暂时地退场将是明智的选择。平仓多少视情而定,可以是50%,亦可以是1/3、或是2/3。如果险情消退,那么通常将已平的仓位补上,并考虑计划内的加码,但前提是易于防守。

⑶趋于危险地带的任何异动都应当警醒。由于趋势性逆转的表现在当初与中级调整相仿,所以投资者应当平掉所有的头寸加以回避。当市场恢复原有的趋势时,可考虑将头寸补回;但如果市场的波动变得模糊、或自我判断出现疑惑,那么就当离开市场。

⑷如果价格已触及到设定的初级止损,那么部分持仓的退出是自然的选择;但如果最后的防线被有效突破,那么全部的头寸都当离场。我们必须承认市场的确存在许多为我们所不知的事情。

2、如何出局

在证券市场上,有句俗话:会卖的是师傅,会买的是徒弟。其实期货投资也是一样:善于出场的人才是高明的,因为只有离场才能实现投资目的。但是,人们往往在潜意识当中总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进攻、挣钱,从而忽视了防守与退场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在于:人的眼睛总是盯着金钱,因着心动市场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流连忘返。欲望的牵动必定带来失败,留恋市场就是一种贪婪;这在行为本质上就是与市场比智慧。

除了被动性止损出局外,任何主动性了结头寸都具有积极防守的意图---看守利润和限制损失。从安全防御的角度出发,离场意味着风险的终结,从而彻底回避了不确定的价格波动。古代兵法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是为了安全起见,是为了保存实力,也是为了下次更好的进攻做准备。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进场和出场的条件是不对等的。进场的理由必须是充分的、审慎的,有必胜把握的;但是,出场却不同,理由可以是简单的、朦胧的,甚至符合一些必要条件就行。如果试图寻求充足的退场理由,那么交易必将因担搁而陷入困境;这就要求投资者预知风险的来临,并提前做出反应;同时要求拥有舍弃精神,舍弃出场后行情的延续。可以看出:出场的条件是宽泛的,并留给投资者充分的选择度。

实质上投资的过程就是取与舍抉择的过程,而取舍的选择在乎人心。舍得两字是孪生兄弟,不舍如何得?而这就是问题的难点。许多人不了解这点,始终想通过研究市场来寻求最佳的出场方法,但至今无人知晓。为什么?因为没有答案。答案不在市场,而在每个人的心里。追求完美就是贪婪的表现,不完美的离场方式才是最完美的,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在这里,对于离场的方式给出一些建议:

⑴灵感与直觉。出场有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你已经盈利,甚至是大利,尤其是在预期目标已接近的情形下。当灵感与直觉提醒自己该出场时,那么就当出局。也许有人会想:这是什么理由!?有句话叫适可而止,但如何界定,只要自己心里满足就行,何必与市场、与他人争高低论水平。然而,如何做到知足常乐?这需要事事怀有感恩与赞美的心。

期货投资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和投资清算风险。具体来说:

(一)投资决策风险

1.项目选择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单位所处行业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项目论证的风险。主要是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3.决策程序的风险。主要是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二)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1.股权结构风险。包括:股东选择风险、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等。

2.委托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关系。委托制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人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被投资方转移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会通过股权关系传递到投资方。

4.项目责任小组和外派管理人员风险。一方面,投资方选派项目责任小组或个人,对投资项目实行责任管理;另一方面,也向被投资方派驻董事、监事、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小组与外派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所限或是责任心不强,使管理的过程存在风险。

5.信息披露风险。被投资方管理层不严格遵照投资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意拖延、不及时报告财务和重大经营方面的信息,暗箱操作,对外部投资者提供已过滤的、不重要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令投资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投资方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之中,将严重影响投资方的管理。

(三)投资清理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动,从而对投资人收益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的突然性政策转变,或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致命影响。

期货投资论文篇(3)

关键词:私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金融衍生工具

一、私募基金的界定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八)完善我国其他金融衍生工具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做空机制、对冲风险的避险工具的缺乏,私募基金在投资渠道上的受限,市场中金融产品单一,因此我国现有的私募基金实际上发挥的仍只是公募基金的部分功能。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产品,扩大私募基金的投资渠道。私募基金本身也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其他的市场来对冲风险,以规避国内股市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私募基金生存报告[J].大众理财,2007(5).

期货投资论文篇(4)

关键词:期货市场;过度投机;博弈监管;均衡

国内关于资本市场博弈的研究起步较早,比较有典型的研究成果是张艳的《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这份研究细致地描述了证券市场的监管博弈问题,并研究出了相关的监管对策及建议。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指南。本文旨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对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博弈模型,找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的成本投入和限制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资的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出期货市场过度投机本质原因,计算出打击过度投机行为的力度大小,使监管层能合理运用市场监管职能,保证期货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现状

在期货市场中,期货投资主体适度投机可以推动期货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过度投机则会对市场有产生巨大损害。在期货交易中,期货市场监管层、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期货投资主体对过度投机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监管层不希望看到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期货投资主体间更是利用彼此对交易信息的掌握情况进行过度投机。在期货市场监管层、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期货投资主体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信息博弈。为了解决过度投机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监管工作。

本文下面主要是通过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模型,得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的成本投入和限制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资的程度。

二、期货市场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

在之前几乎所有相关的文章中,博弈分析模型对于监管层的监管都是分了两个方面:监管与不监管,对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行为分为:进行过度投机行为和不进行过度投资行为。其实在现实的期货市场上,监管层肯定是采取监管的,所以我们无需对是否监管进行博弈分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监管层的监管力度大小的问题。对于期货投机主体一般都会进行投机,只不过是他们的投机力度不同而已。下面我们不对是否监管和是否过度投机进行分类,运用一个新的概率函数直接得到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进行过度投机的概率。通过这个新的方法对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监管程度和期货投资主体投机力度进行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设。假设在模型中有只有两个参与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期货市场的监管层选择他的监管力度,期货投资主体选择他的过度投机程度,期货投资主体是根据自己的期望过度投机利益最大化选择投机力度的,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他们虽然是非营利机构,但是在现实的情况中,他们也是根据投入的稽查成本和收入的罚款的多少进行行动,所以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也是以自己的期望监管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监管的。他们不了解对方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即:期货市场监管层不知道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期货投资主体也不知道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监管力度。

假设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进行过度投机的概率PE,C=E*C/αβ。其中α为期货市场监管层进行稽查所付出的成本的最大可能值,β为期货投资主体凭借自己能力进行过度投机的最大可能收益。在这里,随着稽查成本C的增大,期货投资主体被查的概率PE,C也就越大(即P′C>0),当C=0时,期货市场的监管层不进行稽查,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也就为0,当C取得最大值α时,此时期货市场监管层进行全力稽查,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E/β(此时概率大小取决于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E);随着过度投机收益E的增大,期货投资主体被查的概率PE,C也就越大(即P′EE,C>0),当E=0时,期货投资主体不进行过度投机,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也就为0,当E取得最大值β时,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进行全力投机,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PE,C=C/α(此时概率大小取决于期货市场监管层的稽查投入成本C);当C取得最大值α,E取得最大值β时,PE,C=1,说明过度投机收益最大并且稽查力度最大时被查到的概率为1,也就是期货市场全力进行稽查监管,期货投机主体全力进行过度投机时百分百是要被查到的。此函数在此完全替代了之前文章中的分类讨论问题,并且能非常恰当的反应期货投资主体被查到过度投机的概率。

(二)模型建立及求解。期货市场监管层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为:

πM=PE,C*E+A+1-PE,C*-C

期货投资主体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为:

πI=PE,C*-A-S+1-PE,C*E

为了找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监管力度和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的决定因素,我们首先根据上述假定:期货投资主体会根据自己的期望投机收益(即期望效用支付)情况选择自己过度投机程度E,对期货投资主体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进行最优化处理:

max πI=PE,C*-A-S+1-PE,C*E

代入概率PE,C得:

πI=C*E/αβ*-A-S+1-C*E/αβ*E

对E求导得:

πIE=C*-A-S/αβ+1-2C*E/αβ=0

化简得出:

E=αβ-A+S*C/2C

1

从而得出了期货投资主体在期望投资收益最大时选择的过度投资程度E。由1式表明当过度投机行为的惩罚力度A+S越大时,投机程度E越小。对E进一步化简得出:

E=-A+S+αβ/C/2

由此式可知当C越大时,E越小,说明监管力度越大,过度投机程度越小。过度投机的最大值α越大,过度投机的程度也会越大。监管成本占监管所能达到的最大投入的比例C/β越大,过度投机的程度E低的。这冲反映出了期货投资主体过度投机程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以这些指标为基础,进行适当监管,以取得更好的监管效果。下面我们通过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程度选择来寻找一下期货市场的监管层最优的监管力度。我们再根据上述假定:期货市场监管层会根据自己的期望罚款所得(即期望效用支付)情况选择自己基差力度C,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期望效用支付函数进行最优化处理:

从而得出了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在期望效用收益最大时所选择的监管力度C。由2式表明要想把过度投机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E

C=αβ/E-E-A/2

由此式可知当E越大时,C越小。此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把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当作变量,而并不是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当过度投机程度增大时,期货市场的监管层要获得最大的收益所要付出的稽查成本就越少着反映出了现实的情况:过度投机程度大,进行简单的稽查就能获得很大的收益。

(三)模型的均衡。为了找出出期货市场的监管层最优监管力度和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的均衡点,我们首先假定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都是根据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进行决策,他们不考虑对方的策略行为,他们之间只是进行简单的静态博弈。并且我们令期货投资主体在被查到之后的损失全部记为:

M=A+S,令期货市场监管层的收益为N=E+A。这样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找出这个静态博弈的均衡点。下面我们对上述1、2两式进行联立:

E=αβ-A+S*C/2C

C=αβ-E+A*E/2E

根据新的假设可以简化为:

E=αβ-M*C/2C

C=αβ-N*E/2E

求解得出:

E=M2+8MNαβ-M/4M

C=N2+8MNαβ-N/4N

从均衡的结果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α的增大,C是增大的,随着β的增大,E是增大的。这和前面的结论非常符合。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稽查成本的投入可能值越大,稽查的实际投入就越大,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越大,那么他投机的程度也就越大。另外就是,随着α的增大,E也是增大的,随着β的增大,C是增大的。这其实与前面的结论也是一致的。首先考虑随着α的增大,E也是增大的,这表示的意思是:在稽查的实际投入C固定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监管层的稽查成本的投入可能值越大,期货投机主体的过度投机程度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实际稽查投入C已经固定,而最大的可能稽查投入越大,那么实际稽查投入与最大可能稽查投入之比C/α也就越小,C/α越小表明监管层的监管重视程度越小,此时期货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机的程度越大。其次考虑随着β的增大,C是增大的,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越大,稽查的实际投入就越大,这是因为随着期货投资主体可过度投机的范围的扩大,要把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需要投入的稽查成本是逐渐上升的。

这个均衡结果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期货市场监管层需要进行监管所需要具体进行的投入选择,与此同时,期货投资主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选择过度投机程度。监管机构根据国家要求、过度投机对社会的影响、自身形象等问题,通过这个均衡解把期货投资主体的投机程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期货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模型的实践分析

首先,本模型找到了一个与期货市场上监管层和期货投资主体的行为非常一致的函数,这样就为后面得出正确吻合的结果奠定了基础。第二,此模型去除了部分分类讨论的环节,之前文章把监管层的监管都是分为:监管与不监管,把期货投资主体的过度投机行为分为:进行过度投机行为和不进行过度投资行为。这是没必要的,监管层肯定监管,只是力度不同而已,投资主体肯定投机,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直接用力度或程度来表示监管和投机行为。第三,本文直接用函数表示出期货投机主体被稽查到的概率,这样做就使得模型既简单又准确。第四,在最后得出了最优监管力度的计算公式,这对监管层的监管投入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了解到期货投资主体进行过度投机的程度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他们可以进行过度投机的最大限度问题(即在期货市场上,期货投资主体对资金或是现货等的拥有量占据优势,从而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控制能力)、惩罚力度、监管力度等。我们了解到这些因素之后期货市场的监管层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控制交易量。在实际的问题中控制单个期货投资主体在同一产品上交易量,以防止他们可以依靠自己拥有资金或现货的优势进行不正常交易。第二,加大惩罚力度。随着惩罚力度的增加,他们的过度投机行为程度会减少。但是过重的惩罚也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对投资主体过于严格,造成出发过重,违背公平性原则。所以也要适当加大惩罚力度,采取多种惩罚机制结合的方式,做到严格与公平。第三,加强监管。加强监管是最有效和最公平的措施,他既能降低投资主体的投机行为,又能做到公平。但是加强监管力度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所以我们要采取最恰当的监管投入。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根据监管机构需要控制的过度投机程度的范围来确定监管投入,这无疑对监管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这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在模型中对于他们的风险偏好没有考虑在内,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只是考虑期望收益。第二,对于过度投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在本文章中还未设计,比如信息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等。第三,为了计算方便,文章对具体的细节进行了简化处理,可能会对结果有轻微的影响。下一步如果能加入风险溢价、信息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等进行模型分析,肯定会取得更进一步的效果。(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举.经济博弈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格致出版社.2012.

[3] 张玉智,曹凤岐.我国期货交易所与经纪公司的信息博弈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5).

[4] 张艳.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 佟德庆.期货市场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杜煊君.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现象[J].财经研究.2000.

[7] 李灵活.博弈论在期货市场中的研究.[D].2003.

[8] 孙秋鹏.期货交易所监管市场操纵激励与政府介入方式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0

期货投资论文篇(5)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 政策制度扩大内需

研究背景综述

2008年11月5日,总理提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在后续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保持增长。巨额投资之初,对于该政策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争论,经济学界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把通货膨胀看作货币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偏移,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由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较低,V较小对物价水平P产生抑制作用,大量信贷扩张并不会立即形成明显的物价水平上涨。但现实经济运行中,短期物价水平仍然存在较多的波动;投资计划实施近两年后,通货膨胀现象日趋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09年7月降至-1.80%触底以来,已快速上升至2010年11月的5.10%。因此,较低的货币流通速度影响价格水平的提升,也同时影响了扩张性政策对经济总量的推动作用。另外,经济上升期内,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短期内有所加快,通货膨胀影响随之被放大。

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制度性因素,从而独立于货币供给行为和短期经济波动。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关于英美货币史的研究中,从经验证据的角度证明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英美两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稳定,从而为主张稳定货币来稳定经济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然而,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情况是建国以来均匀下降,且下降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有必要探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偏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以及该制度因素的短期作用机制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市场运行的实证分析,讨论投资拉动等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影响,以此论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并对政策制定提出相关建议。

目前有许多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制度成因作了分析。夏斌、高善文(2003)基于黑箱理论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趋势作出分析,李治国、唐国兴(2005)提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较大影响,唐国兴、徐健刚(2006)指出外资的引进对流通速度存在的变动机制。刘曦和贺学春(2006)分析指出,利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制度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都有很大影响。吴建军(2004)在论文中指出,收入差距扩大是流通速度下降的因素之一。吴兴旺、张富祥(2009)提出地区发展差距过大是造成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显著下降的重要成因。上述各学者的分析具有充分的理论价值,对货币流通理论的深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的分析着眼于制度本身而不是经济现象。目前尚未发现基于财政、货币政策因素出发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讨论。在当前许多论文中,往往从“现象”出发对货币流通速度作出分析,如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的上升等等。但究其“现象”背后变动的深层次原因,大多可归为“重增长,轻民生”的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因此,本文从“制度因素”出发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机制予以分析。

在货币主义理论体系中,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制度性因素,从而独立于货币供给行为和短期经济波动。然而,由于金融创新等制度因素的深层次变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各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开始呈现不稳定态势,从而在政策操作层面上为稳定货币的主张带来困难。我国货币市场体系自改革开放后得到逐步完善。但长期以来,货币市场运行呈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各层次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脱离经济增长率;即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三个经济指标的现存关系是:货币供应量M的增速大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Y增速和物价水平P增速之和。该现象的背后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不断下降,货币扩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而被削弱。与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V2(名义GDP/M2)在一个世纪内逐步从3.3下降到1.1,但我国仅在半个世纪内即从建国之初的6.7下降到目前的0.63。因此,高速下降的表象之下必然存在我国异于西方主要市场的特殊制度性因素。

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影响因素

本文推定利率、通货膨胀率与货币流通速度正向相关,GDP中投资比例与货币流通速度反向相关(见图1)。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以及现金余额数量说

费雪提出货币交易方程式MV=PT,V为流通速度,T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马歇尔、庇古等剑桥经济学家提出M=KPR,R为“真实资源”,K为R中货币形式持有比例,K取决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点。如果认定T≈R,则可推导出K=V-1。,若r及π上升,由于利率r和通货膨胀率π均为持有货币的边际成本,则理性选择为减少货币形式的资产比例,故K下降,而V上升。因此,货币流通速度V与利率r及通货膨胀率π正向相关。

(二) 货币主义理论对通货膨胀影响机制的分析

弗里德曼于1970年发表了《货币分析的理论框架》,随后发表《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构建了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体系。其中,货币流通速度的表达式:

其中β为名义收入增长率适应性预期常数,S为货币流通速度对利率的敏感性,M为货币量增长率,y*为预期名义收入增长率。正常情况下0

(三)资本周转时间分析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W-G-W’的资本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即可分为生产过程W-G和销售过程G-W’两部分。按照现有情况,我国投资形成总额中大约四分之三为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可以选取房地产企业作为投资的样本。如将封闭经济简化为消费和投资两部门,消费品生产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无论在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均呈现明显不同,消费领域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均较短,资本周转时间大大短于投资领域。因此,经济结构中投资比例越高,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货币流通速度越慢。

(四)资本回报率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微观衡量指标为资产周转次数,该指标可以应用于如下财务分析公式中:资本回报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次数。在一般均衡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遵循“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因此市场均衡条件下资本回报率相同,而具有较高资本回报率的部门必然周转次数较低。对比投资和消费两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销售净利率一般高于快速消费品部门,因此投资部门的资产周转次数较低,货币流通速度较慢,故投资比例与货币流通速度正相关。

基于我国1980-2008年度货币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

长期回归模型。由于我国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路径选择中,长期倾向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主要依赖财政支出的方式扩大投资以扩张经济规模,因此本文选择投资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财政政策的指标(简称IP)。另外,选择与实际利率直接相关的两个指标:名义利率及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自变量,以货币流通速度作为因变量,并定义为V2=名义GDP/M2。根据我国1980-2008年度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货币流通速度与名义利率r、通货膨胀率π正向相关,与投资占GDP的比重IP反向相关。按照残差一阶自相关模型,可以建立多元线性方程如下:

其中,(Adjusted R2=0.9946,所有自变量t检验值均大于2, F检验值为1253.63,S.E=0.0327,DW=1.5736,且自变量IP对因变量V2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其F检验值为5.77591>2)。

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根据以上多元线性方程,可以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ecm)用以分析短期影响:

其中,各自变量的t检验值均大于2,S.E=0.0338,DW=1.5654。该短期模型ecm项的系数小于0,符合反向纠正机制,即上一期的非均衡误差在本期以0.5733的比率得到修正。

结论

“高积累,低消费”式的传统投资拉动型经济扩张路径必然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下降,从而削弱财政政策的作用。为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扩大消费需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科学搭配

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为实现投资扩大经济总量的政策目的,需充分重视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扩张性政策如能发挥作用,理论上需要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稳定或逐步提高。而鉴于前文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的同向变动机制,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可以考虑配合稳健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维持利率r在一定水平以平抑投资增加对货币流通速度V的减缓作用。

(二)货币政策需考虑流通速度短期波动的影响

根据以上短期模型,通货膨胀率π、投资比例IP两变量对货币流通速度V的作用方向相反。其中,π变动较为频繁,月度间常常发生较大变化,而IP属于长期变量,需要数年才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比较短期模型中两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到,与投资比例相比,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短期波动存在明显影响。这在经济行为中表现为货币贬值促使居民将储蓄转为消费,从而在短期内提高流通速度。在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条件下,流通速度的加快将会迅速放大通货膨胀的影响。

因而央行在确定货币投放总量时,需充分考虑流通速度短期波动的影响,该机制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稳健审慎、灵活机动的要求。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制度因素的范畴不仅仅包括政府主导的货币及财政政策,还包括文化传统、金融深化、外界冲击、政务效率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夏斌,高善文,陈道富.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3(12)

2.李治国,唐国兴.货币流通速度模型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之谜[J].上海金融,2005(6)

3.刘曦,贺学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株洲工业学院学报,2006(2)

4.唐国兴,徐剑刚.引进外资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

期货投资论文篇(6)

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指数作为买卖基础的期货,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同意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协定。股票指数交易和其他种类期货交易原理是一样的,即利用进出差价来获利。它具有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共同特点。例如,股指期货没有真实的资产标的;交易成本较低;市场及流动性较高,以现金方式进行结算等。市场引入股指期货主要是为了规范证券市场,使得证券市场的交易具有“有效性”。即希望在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可以正确的反映其内在价值,从而使市场投资者可以从公共信息中获取更多有利于自己判断行情的信息,获得尽量高的利益。

从严格意义上讲期货市场并不是“零和博弈”市场,零和博弈只是期货市场中的一个特例状态。期货市场中的大小投机者都希望获得最大利益,而政府参与期货市场的博弈只是为了监管市场,抑制市场中违规的交易。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分析研究了期货市场中的一些博弈关系,包括期货市场中的风险研究。如龙梅、吉余峰(2007)提出了股指期货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的措施,证明了贝叶斯网络是识别和预测估值期货风险的有效工具。田祥新(2003)提出政府为规范证券市场推出了股指期货制度,建立了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贝叶斯博弈模型,理论上证明了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张惠茹、李海东(2005)探讨了如何运用股指期货规避股市系统风险。张杰(2008)提出政府推出股指期货制度对我国股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文献只从文字叙述上描述和探讨问题,或只是针对一种成本的投资商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本文建立了政府与两种成本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别考虑新旧制度对不同成本类型的投资者的影响,并求得均衡解。

模型描述

假设一:我国期货市场采取噪声交易策略的投资者比例已超出其合理范围。

假设二: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并且调控是正面的、积极的。

假设三:政府调控需要付出成本。

假设四:投资者的成本有高低之分。

参数说明:

α1(α1∈[0,∞]):投资者投入市场的资金数额。

α2(α2∈[0,∞]):政府股指期货对市场调控的影响力度因子。

CH:投资者属于高成本;CL:投资者属于低成本。

CN;市场引入新制度后的成本;CO:市场引入新制度前的成本。

pb:买入价;ps:卖出价。

u(α1,α2,CH):高成本投资者的效用函数;u(α1,α2,CL):低成本投资者的效用函数。

u(α1,α2,CN):政府引入股指期货制度的效用函数;u(α1,α2,CO):政府未引入股指期货制度的效用函数。

模型分析

为了讨论方便,本文只考虑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段dT内证券市场只存在一只股票的情况。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政府希望股票价格波动幅度尽量小,这样证券价格可以正确的反映其内在价值,市场才是有效的。而投资者希望通过买入和卖出的差价来获取利润,力求利润最大化。

(一)投资者的效用函数

投资者通过买入和卖出的差价来获取利润,故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

⒈投资者是高成本的前提下:

⒉投资者是低成本的前提下:

其中在时间段dT内pb、ps可以近似看做常数;α2α1是新制度带给投资者的损失。

(二)政府的效用函数

政府只是不希望投资者从投机中获取高额利润,故政府的效用函数为:

⒈新制度下的效用函数:

⒉旧制度下的效用函数:

其中b>1,政府希望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回归价值理性,不要遭受太大损失,所以将上面效用函数中新制度对投资者造成的损失α2α1中的影响因子指数化为α2b。

(三)利益最大化

⒈ 在以上模型中,投资者应选择α1*(CH)、α1*(CO)使期望利润最大化。

如果投资者是高成本,则α1*(CH)应满足:

其中描述给定投资者是高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新制度的概率,描述给定投资者是高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旧制度的概率。

如果投资者是低成本,则α1*(CO)应满足:

其中描述给定投资者是低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新制度的概率,描述给定投资者是低成本情况下,政府采取旧制度的概率。

⒉ 政府的期望利润。

如果政府取成本CN,则α*2N(CN)应满足:

如果政府取成本CO,则α*2O(CO)应满足:

模型求解

在不影响问题本质的前提下,为了讨论方便,在以上模型中,本文取b=2;CH=kHα1;CL=kLα1;CN=kNα2;CO=kOα2;其中kH>kL,kN>kO,0<kH<1,0<kL<1,kN,kO均大于0;P(CN/CH)=θ(0<θ<1);P(CO/CH)=1-θ;P(CN/CL)=λ(0<λ<1) ;P(CO/CL)=1-λ。

则有:

投资者效用函数:

政府的效用函数:

于是高成本投资者选择α*1(CH)使得期望利润最大化:

(1)

低成本投资者选择α*1(CO)使得期望利润最大化:

(2)

如果政府取成本CN,则α*2N(CN)应满足:

(3)

如果政府取成本CO,则α*2O(CO)应满足:

(4)

上述四个最优化问题的解为:

均衡分析

第一,当CH=CL=C1=k1α1,CN=CO= C2=k2α2(k1≠k2)时,即投资者只有一种成本,政府只有一种成本(不采取新制度),此时的模型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由上式产生的纳什均衡为:

,。

第二,当0<θ<1,当0<λ<1,即出现不完全信息时,依假设kH>kL,kN>kO,所以有α*2NH>α*2OH,α*2NL>α*2OL成立。这说明政府引入股指期货,对市场调控是有效的。

第三,当θ=λ时,也就是不论投资商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政府在采取与不采取新制度之间无差异。此时α*1H>α*1L,这意味着此种情况下,高成本投资者比低成本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证券市场中。

第四, 从均衡解可以看出,随着|ps-pb|的增大α*1逐渐减小,说明随着政府调控的影响力度因子的增大,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投入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政府的调控是有效的,在较短时间段内保障了市场的相对稳定。同理,随着|ps-pb|的增大α*2逐渐增大,说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越大,投机行为越严重,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影响力度因子越大。这些结论是符合现实的。

第五,当θ=0时,;当θ=1时,我们有。同理可以得到。这说明投资商不论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均在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后,在市场中投入更大金额。这说明政府调控的有效性。

结论

股票价格的升跌会对投资者带来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两种股价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如采取投资组合的方法得以分散和减少,但对于非系统性风险,采取投资组合的方法就显得软弱无力了,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价格风险转移,套期保值等功能较好地防止或减少这种风险。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实际上是把股票指数按点数换算成现金进行交易,最终以现金结算,而不是用股票进行交割,这就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

规避系统风险需要运用投资组合理论,这里的组合是指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投资组合,主要是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来达到避险的目的。股指期货就是应人们管理股票市场系统风险的需要而被设计出来的。所以为规避风险,规范证券市场中的不合理投机行为,政府采取股指期货对市场进行调控。

本文就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政府在证券市场中引入股指期货对投资者的影响做出了理论分析,分别讨论了政府采取和不采取新制度对高成本和低成本投资者的影响力度,得出一些符合现实情况的结论,对政府进行市场调控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凯,史红亮.股指期货推出的博弈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8

2.李清.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现实条件及深远意义[J].现代商业,2008

3.刘培杰.博弈论精粹[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龙梅,吉余峰.博弈论视角: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风险的形成[J].山东潍坊经济,2007

5.田祥新.运用股指期货规避股市系统风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6.臧玉卫,王萍,吴育华.贝叶斯网络在股指期货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7.张惠茹,李海东.金融期货[M].科学出版社,2005

8.张杰.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市发展的积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朱国华.奇妙的期货[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期货投资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80-0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对货币政策通过房地产行业进行传输的渠道进行了总结。一国利率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的需求,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成本的改变以及信贷获得的难易程度影响住宅建设和家庭支出;间接的方式是:通过改变房屋价格来实现。房屋价格的变化反过来会影响整体需求,方式是改变住房投资的激励机制(托宾的Q理论效应)和改变家庭使用抵押物价值的能力来减少其获得消费的资金量。货币的传导中有关大国货币政策影响小国经济表现的文献中,利用冲击反应函数及变数分解等,探讨美国货币政策对美国本身的贸易收支和总体经济的实质效果。实证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短期会造成美国贸易赤字,而在长期贸易会呈现盈余的情形。

一、托宾Q理论的概述

托宾的Q理论和投资支出之间有着一种关联。Q理论是一种投资模型,一般用于财政,假定投资任何资产是一个函数Q比率:资产的市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

MVt:市场价值;MCt边际成本或重置成本。

因资产多样化外加层层包装的架构下,一般投资大众对于该项凭证所产生的风险根本搞不清楚。当时的美国由于低利率政策,加上大量的外资不断的流入,创造出宽松的信贷条件,而政府又鼓励负债融资性消费,导致投资银行为了赚取高利房贷,不断对其信评较差的客户进行贷放,但当这些信评较差的客户还不出钱时,银行只好拍卖这些因次级房贷所形成抵押债权重新包装后所形成的商品,也就是所谓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凭证。

二、基于托宾Q理论的美联储货币宽松政策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美联储),对外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支持劳工市场为由,通过多次量化宽松政策,逐步增加每月对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量。经济学家提出,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詹姆斯・托宾发展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通常称作托宾的Q理论。托宾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很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和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股票,而且能在股票上得到一个比正在购买的设施和设备要高一些的价格。由于厂商可以发行较少股票而买到较多新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

货币政策如何会影响股票价值呢?很简单,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社会公众发现他们持有的货币比所需要的多,于是就会通过支出来花掉这些货币。去处之一就是股票市场,社会公众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从而提高股票的价格。把这一点和上述事实――股票价格(Ps)愈高,则Q愈高,从而投资支出I也愈高――相结合,得出下面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当Q>1时,股价高,公司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相对企业市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企业愿意通过购买资产来扩大投资。

当Q

在传统货币政策受阻时,美国Fed采取直接向民间商银购入中长期资产,并设定目标来直接影响中长期利率(及实质利率),通过通膨预期、财富管道、信用与汇率管道等,来传递货币政策效果。当量化宽松(QE)政策实施后使得市场上产生了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生时,市场上同时预期了中长期利率将会下降,导致市场上资金流出美国,当资金流出时造成市场上利率降低。因利率降低反而造成市场上需求增加,同时使得当期的股票价格和不动产价格上升。由于实质利率下降,当资产价格上扬时也造成家庭财富、资产净值以及银行担保品价值增加。最终造成消费、投资以及银行放款增加。而预期长期利率降低同时使得国内资金流出,造成美国汇率贬值,促进出口增加,且当长期利率降低时也造成民间投资增加。进一步激励美国国内经济活动而改善失业率。

采用美国房贷违约率、房价成长率、失业率、实质国内生产毛额及联邦基准利率为变量,利用模型中的因果关系检定、冲击反应分析及预测误差变异数分解法,进行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总体经济变量和房屋市场的传递效果。结果发现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会造成房贷违约率的增加以及房价的下跌。而全局变量中可知,失业率、国内生产毛额对房屋市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冲击反应分析中可以发现房价与房贷违约率呈负向关系。托宾Q理论贯穿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与套利投资机制之中,把企业与资本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托宾Q理论的含义是丰富的: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现和价值确定不仅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而且还是企业优化资本配置和优化产权或所有权结构配置的依据。股票价格的高低成为了左右企业进行套利投资的关键因素,也就Q定了企业能否利用资本市场达到资本升值,迅速扩大规模的目的。同时,资本市场在企业资本配置与产权或所有权动态转换中也必然将达到均衡――资本市场在托宾Q值等于1时达到无套利均衡,企业股票价格反映了资本的真实价值,企业在重置资本与并购企业之间的选择没有差异。托宾Q值也必将围绕资本市场的均衡点上下波动。

三、结论

综上,量化宽松政策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支出;但是,中央银行同时还有目的地选择它用新创造的货币购买的证券的类型,影响这些证券的价格,改变经济中的信贷条款。托宾Q理论更新了传统的投资理念,企业之间并购和出售的套利行为是一种全新的投资思维,企业产权或所有权也在动态转换中达到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 向松祚.从三大经典货币理论看量化宽松政策[J].金融博览,2016(4)

[2] 胡晓,蒋华丰.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经济非瓦尔拉斯特征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16(2)

[3] 姚婷.2008-2014年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价值和政策意义:文献述评[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2)

[4] 李宗怡.试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及矛盾――现代货币数量论视角的批判[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5] 刘瑞.日本长期通货紧缩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争论、政策实践及最新进展[J].日本学刊,2013(4)

[6] Forrest Capie,Terence C.Mills,Geoffrey Wood.Gold as a hedge against the dolla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 Money.2013(4)

期货投资论文篇(8)

关键词:股指期货 现货市场 股市稳定性

自2010年4月成功推出股指期货以来,我国在制度层面结束了股市单边市的局面,理论和实务界对于迄今为止的股指期货市场运行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客观上,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我国股指期货实际运行以来,股票现货市场的发展并不符合多数人的期望,理论和实务界对股指期货是否真正起到了稳定现货市场作用的争论颇大。

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影响机制

对于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已有理论认为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既存在正面的影响,也可能存在负面冲击。

可能存在的正面影响主要包括:一是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是股指期货所独有的功能,是指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通常认为,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包括:

首先,股指期货市场由于具备保证金交易和交易费用低廉等机制上的优势,能较快对信息作出反应。其次,我国股指期货开盘较现货市场早15分钟,收盘较现货市场晚15分钟,能提前消化前一个收市日后新出现的消息,并迅速体现在股指期货价格变动上。第三,从股指期货交易的基本原理来看,当期货交易者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预计大盘即将上涨而准备建仓时,可以先做多股指期货锁定建仓成本后再买入股票;当预计大盘即将下跌打算出货时,往往先做空股指期货锁定风险后再抛售股票,因此股指期货市场的变化通常领先于股票市场。

二是改变单边交易机制,抑制现货市场暴涨暴跌。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我国股票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投资者只能现货市场上买卖股票才能实现盈利或减少亏损。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必需在现货市场上大量买进或卖出股票,这种局面导致在牛市中加大了对股票现货的需求,而当股市出现下滑增加对股票的供应,客观上会进一步推高股指或导致股市崩盘。股指期货的存在,一方面结束了单边市才能盈利的局面,使得投资者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有获利机会,有利于吸引投资者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可以降低大资金对股票现货的需求或供给。当投资者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判断股票上涨时,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建仓,从而降低了对现货的需求;当他们判断股市将要下跌时,可以做空股指,而不必大量卖出股票,减少了现货供给,减缓股指的下跌趋势。

三是增进套期保值,进行风险对冲,优化资产配置 。股指期货对于稳健型的现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从而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投资者看多后市而已经持有股票组合,为防止股票组合价格下跌的系统风险,可以选择在期货市场卖出股指期货。若大盘如投资者预期上涨,则投资者尽管在股指期货交易中有亏损,但可以用股票组合的收益来弥补;但是若大盘出现下跌,股票组合的亏损可以由股指期货的收益来弥补,从而将系统性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股指期货丰富了市场投资工具,改变了目前投资理财产品高度趋同的现状,增加市场深度。股指期货市场虽然在形式上是一个不同的市场,但其本质是现货市场的衍生物,是股票组合一种新的交易方式,给投资者增加了更多选择,不仅可以选择在现货市场买股票,也可以选择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进行买空或卖空,同时还可以促进证券中介机构开发包括股指期货与股票套利相结合的多种金融产品。同时,由于期货合约是无限可生的,不存在短期稀缺性,因此更能承受流入资金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股指期货能增强股市的流动性、活跃度和市场发展深度。

不过,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加剧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一是交易转移 。股指期货因具有交易成本低、保证金交易、杠杆倍数高和“T+0”交易等特点,无论是收益还是亏损都存在放大效应,因而能吸引偏爱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由现货市场转向期货市场。股指期货迅速引起了国内投资者的关注,成交量迅速放大。其中,交易启动后的第三天,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成交金额就达到了1363亿元,超过了上海证交所的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量。统计数据表明,从2010年4月份股指期货推出至2010年10月的141个交易日中,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金额达到了61.2万亿元,日平均交易金额达到了4396.9511亿元;而在2010年1至10月,股票现货市场总体成交金额为41.35万亿,两市日均成交金额为2098.89 亿元,不到股指期货日均交易金额的一半。

二是投机性与市场波动。对于股指期货交易对现货价格波动性的影响,来自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部分观点认为股指期货可以通过套期保值、风险对冲来减少股市的不确定性,有稳定股市的作用;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股指期货市场存在众多的投机者,增大了股市价格变动的不稳定性;而另有部分学者则认为现有数据没有表明二者存在相关性。主张股指期货可能会加剧投机、加大现货市场波动性的观点认为,期指的交易会增加信息传送的速度,通过指数套利或其它渠道迅速影响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期指交易有很高的杠杆作用,利用其高度投机可能使期指价格产生大幅波动而影响现货价格;期指的“到期日效应”也有可能会使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加剧。从我国目前股指期货交易者的构成和交易目的来看,股指期货市场沿袭了现货市场的发展格局,实际参与者90%以上是一些富有的个人投资者,他们并没有把股指期货作为对自身股票资产组合进行套期保值、风险对冲的工具,而是追求投机可能带来的高收益。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值发现、稳定在我国目前的期货交易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反其负面效应如投机功能反而得到凸显,成为游资进行投机的另外一个市场,助长了投机之风。

我国股指期货与股市稳定性分析

在对股指期货的论证和推出过程中,我国监管层和理论界均对其寄予了厚望。但自2010年4月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的股指期货并没有发挥期望中起到稳定股票现货市场的作用。例如,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股指均大幅跳水,上证综指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单日跌幅即达到了4.8%;至7月5日的52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单边下行至2478点,跌幅高达23.7%。

对于这种局面,理论界对于我国股指期货是否能对现货市场起到稳定器作用展开了热议。反对的观点认为,自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以来,现货市场出现了日中大跌和股指连续下滑,股指期货交易制度的设计和投资者结构加剧而非抑制了现货市场的投机氛围,股指期货放大了股市下跌幅度。支持的观点则认为,新一轮股市的下滑并非由于股指期货引发,而是由于同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反,它会形成一股平衡的力量,防止股市大起大落,其中典型的证明便是股指期货推出后的市场波动幅度较推出前要小。

与此同时,从期货市场本身的发展来看,它本身就充满了投机性。这种结果的出现与我国股指期货发展时间尚短、投资者对新型金融交易工具尚处于兴奋期有关,但我国现阶段股市投资者结构和股指期货的制度设置也是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

交易参与者结构单一,投机性强。截止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参与交易者以个人投机易为主,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的风险规避型交易者过少。第一个体现是我国目前股指期货交易主体仍以自然人为主,机构参与率低。根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5.6万个账户中,98%的账户为自然人,机构投资者进入不足;自然人账户中,实际参与交易的账户数达到了87%,多数为大宗商品市场的老客户和证券市场经验比较丰富的客户。第二个体现是持仓率偏低。本文计算了2010年4月23日至12月3日33个交易周主力合约的成交持仓比,发现量远远大于持仓量,平均成交/持仓比数为63.07,甚至有几个月份的成交持仓比超过了100%,显然我国目前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资金主要以日内交易为主,投机性过强。

交易制度期现市场不匹配。目前我国现货市场上股票和基金交易实行的是“T+1” 交易,而股指期货则实行“T+0”交易制度。这种差异使得部分偏好投机易和资金量大的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期货市场,“T+0”的交易制度和保证金交易杠杆功能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不受交易次数限制地进行交易,及时获利了结或止损出局;而现货市场上的交易者则无法囿于“T+1”的交易制度,在股市出现转折而下跌时无法及时止损,在出现上涨进行补仓时则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开盘时间不一致影响股市走势。由于我国股指期货早于现货市场15分钟开盘,晚于现货市场15分钟收盘。这种局面对现货市场造成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影响是股指期货市场上能提前消化市场上出现的新信息,及时完成交易或提前布局以达到控制风险或建仓的目的;第二个影响在于股指期货开盘后的15分钟,会对当天现货市场的开盘价造成影响,改变现货市场的预期,可以通过开盘价来做空估值,从而达到影响或控制现货市场走势的目的。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引导保险、信托、DFII等机构投资者入市,优化市场参与主体结构

股指期货的正常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既需要有以套期保值、风险转嫁为主要目的的交易者,也需要主动承担风险进行投机的交易者。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可以极大改善投资者结构,特别是增加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交易者数量和资金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抑制投机氛围,从而达到稳定现货市场的目的。鉴于我国目前参与期货交易散户居多的现实,应切实引导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特别是鼓励以套期保值为交易目的的交易者进入市场,抑制期货市场的投机性。

(二)进一步改善股票现货市场基础环境,提高交易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

从中长期来看,股指期货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信息,也不能改变期货标的物指数的基本走势,决定现货市场走势的仍然是股市的基本面。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现货市场的发展仍需要良好的上市公司质量为基础。为发展健康的证券市场,充分发挥股市期货价格发现功能,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盈利能力,增强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培育投资者投资的理念;其次需要加强对证券现、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程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质量,培育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加强对特殊交易的监控,防止市场操纵

我国的股指期货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新进入的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对交易规则的理解和交易策略的把握基本处于适应期和探索阶段,容易受到老练交易者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交易者的攻击。因此,为防止期货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保护经验不足投资者的利益,除了加强市场进入门槛和投资者教育之外,监管机构目前的重要任务是对特殊交易进行严密监控,防止市场操纵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强.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综述[J].武汉金融,2007(4)

期货投资论文篇(9)

 

1.引言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对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研究也就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一词源于生物学对动物聚群特征的研究,指动物(牛、羊等牲畜)成群的移动、觅食的现象,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或者过多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金融的特定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国外已有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存在羊群效应(Krous和Stoll(1972),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2),Christie和Huang(1995),Chang、Cheng和Khorana(2000)等)。国内学者的研究亦得到相似的结论(宋军和吴冲锋(2001)大豆期货市场,施东晖(2001),常志平和蒋馥(2002),杜莉和王锋(2005)等)。由于期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心理与证券投资者类似,有学者即提出期货市场是否存在羊群效应呢?但与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相比,对期货市场的相关研究甚少,且结论多有争议。其中Gleason,Lee和Mathur(2003)对欧洲期货市场上的5类共13个期货合约(欧洲三月期国债、欧元、金融时报期货指数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并不存在羊群行为。Robert J.Weiner和 Green(2004)对伦敦石油交易所的原油及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燃料油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期货品种存在羊群行为,其羊群行为不是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信息流羊群行为而是基于薪酬条款的羊群行为。

国内对期货市场羊群行为的研究只限于依照证券市场的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羊群行为在报纸网站上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利用期货交易数据,对我国商品期货的羊群行为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还没有人涉足过。我国期货投资者结构与西方投资者的结构不同,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是个体投资者,这样其羊群行为的特征与西方羊群行为的特征一定有很大的不同论文的格式。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监管机构找到我国期货市场上这些非理性行为是否存在的依据,同时通过研究可以找到非理性投资行为存在的制度根源,从而为监管机构对症下药,为防范期货市场非理性投资行为规则和制度的安排打下基础,如采用有效的监督方法与消息披露制度;再次,可以帮助交易所进行有效地风险控制与投资者理性行为的培训。此外,股指期货的推出更突显了本研究的意义,股指期货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两个市场的基础上的,把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然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那股指期货上市以后,这一问题很有可能同样存在于期货市场。所以,对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羊群行为的研究对股指期货羊群行为的防范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接下来将运用大豆、豆粕和玉米三个交易品种进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羊群行为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羊群行为存在性的实证研究

期货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个体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于个体投资者来说,羊群行为表现为模仿机构投资者和模仿其他个体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由于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大豆期货市场,对期货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可能做出相似的反应,在交易活动中表现为羊群行为。当机构投资者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期货合约,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期货合约价格的不连续性和大幅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在我国期货市场上,羊群行为表现为存在大量的跟主力持仓做的投资行为,或者在同一个期货经纪公司开户的投资者往往持有同方向的期货合约

本文旨在解决三个问题:1.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期货价格是否是真实、合理的,即验证期货价格的有效性;2.如果期货价格是有效的,那么期货价格与前二十位期货经纪公司的总持仓量(以下都简称为总持仓量)之间是否具有引导关系,准确地说总持仓量是否引导期货价格。3.如果期货价格与总持仓量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市场持仓主力的变化与前二十位期货经纪公司的净持仓(以下都简称为净持仓)变化是否一致。

2.1实证思路

本文以分析同一个期货经纪公司开户投资者的买卖方向来判断期货市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另一方面投资者是否受前二十位期货经纪公司总持仓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前二十位期货经纪公司的总持仓量是否引导期货来判断,因为期货价格的变动代表市场个体散户投资者的持仓方向变动,如果存在总持仓量对期货价格的引导关系,接下来则判断市场持仓主力的变化(即个体投资者的变化)和前二位期货经纪公司的净持仓变化作比较,看他们看多和看空的方向是否具有趋同性。如果具有趋同性,则说明个人投资者会受期货经纪人影响或参考期经纪持仓量来决定买卖方向,则说明市场存在羊群行为。

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本章的实证分两个步骤展开:1.从大连商品交易所选取大豆一号、豆粕、玉米三个品种,运用E-G协整检验检验其期货价格的有效性,若品种通过了E-G协整检验,则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2.根据期货市场期货价格,成交量和持仓量三者的变化,总结市场持仓主力的变化,然后与前二十位期货经纪公司的净持仓变化进行比较,检验两者变化是否一致。

2.2数据来源

我国目前较为活跃的期货品种为大豆、豆粕、玉米和小麦期货合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期货价格的行为特征。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本文选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和玉米这三个品种。在当前的研究中大豆期货市场,研究人员采用同时对多个合约作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这显然无法说明一个期货品种乃至整个期货市场的状况。因此,必须产生连续时序的合约数据,以更好地反映总体。从目前的文献看,生成连续数据的一般办法是,选择市场上交易量最为活跃的主力合约,将其作为该期货品种的代表,把不同时段的主力合约的交易数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将分别收集黄大豆一号、豆粕以及玉米每天主力合约的收盘价、成交量、持仓量和前二十名期货经纪公司每天的主力合约的持买仓量和持卖仓量的数据。其中黄大豆一号、豆粕和玉米期货合约的时间跨度从2007年6月1号至2010年6月1号,共 737个样本。数据来自大连商品交易所论文的格式。

2.3 实证研究

期货市场的羊群行为表现为同一个期货公司开户的投资者往往持有同方向的期货合约。所以我们只要检验出市场的价格走势是否受到前二十名期货经纪公司总持仓量的影响,就可以证明市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我们首先对豆一的期货价格和总持仓量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然后根据期货市场期货价格,成交量和持仓量三者的变化,总结出市场持仓主力的变化,然后与前二十位期货经纪公司的净持仓变化进行比较,检验两者的变化是否一致。

2.3.1 ADF检验

在检验各个品种期货价格与总持仓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之前,首先要对相应品种的期货价格和总持仓量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的ADF检验结果在Eviews5.0中得以实现。求得各品种期货价格和总持仓量序列及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1,表2-2)。

由表2-1和表2-2可知,黄大豆一号(A)、豆粕(M)和玉米(C)的期货价格和总持仓量序列都是不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本文所选的三个期货品种的期货价格序列以及总持仓量序列均为I(1)过程。经过试验,当黄大豆一号期货价格和总持仓量序列的滞后期为3,豆粕期货价格和总持仓量序列的滞后期为1,玉米期货价格序列滞后期为3,总持仓量序列滞后期为1时,检验方程的赤池信息准则AIC(Akaikeinformation criterion)和施瓦茨准则SC (Schwarz criterion)值最小。

表2-1 各品种期货价格序列及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P)

ADF检验结果

1%临界值

结论

A

-1.888896

-3.438972

不平稳

-28.87283

-3.438984

平稳

M

-2.194207

-3.440275

不平稳

-13.62202

-3.440305

平稳

C

0.474587

-3.438996

不平稳

期货投资论文篇(10)

本文主要对既存的储蓄投资理论进行回顾总结。本文的回顾从维克塞尔最早提出的储蓄投资理论开始,到对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及其重新建立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的回顾,并简要介绍让・里瓦尔在其专著中相关的分析。本文还将简述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所引起的储蓄投资是否恒等的争论。

二、维克塞尔的储蓄投资理论

维克塞尔是第一个把储蓄与投资相联系的人,他的储蓄投资理论把洛桑学派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同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相结合,把储蓄作为借贷资本的供给,投资作为借贷资本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储蓄等于投资为核心的货币均衡方法。

维克塞尔严格地区分了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他指出,所谓货币利率,又称银行利率,是指以货币形式来表现的借贷资本的利率,决定于银行部门。货币利率是由资本家或银行按自己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制订并由现实市场来实现的,因此,又称为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

在现实经济中还存在一种与货币利率对应的自然利率,就像社会中货币与实物商品对应一样。维克塞尔指出,自然利率就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预期收益率,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他同时指出,自然利率虽然产生于生产过程,但却需要随资本供求关系即市场上储蓄和投资这一对对立力量的变动而变动。当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边际生产力或正常利率便是自然利率。所以,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的完整概念是:假定在没有货币参加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的储蓄与需求相一致从而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

当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时,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便处于均衡状态。这时生产既不会扩大也不会缩小,从而价格水平稳定不变。因此,这时的货币是中性的,它既不会使价格上涨,也不会使价格下落。

维克塞尔进一步发展了庞巴维克的积累过程理论,并以货币均衡为基础进行分析。他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只有在经济均衡实现时,货币才保持中立。在该理论体系中,通常情况下储蓄与投资是不相等的,只有在经济均衡时二者才相等。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关系决定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银行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货币利率从而改变储蓄量,同时被改变的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之差改变价格,从而通过价格变化来调节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如果银行系统通过调整货币利率,使之高于自然利率,则这一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从而形成生产萎缩物价下降、经济下降的累积过程。

因此,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是实现经济均衡的重要条件。只有当银行系统通过调节货币利率使储蓄与投资相等时,经济才会处于均衡状态,物价也会保持稳定。如果储蓄与投资不相等且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就会形成经济积累性扩张(竞相投资);反之,则形成经济积累性收缩。维克塞尔通过累积过程理论,指出了货币数量变动通过利率而对实际经济活动和价格产生影响。

三、凯恩斯的储蓄投资理论

1.凯恩斯早期的储蓄投资理论

凯恩斯借鉴了维克塞尔的储蓄投资理论,并在其著作《货币论》中加以阐述。他首先分别给收入、利润、储蓄和投资做如下定义:

凯恩斯认为收入是生产要素的报酬,也就是生产成本。而社会实际销售收入则包括如下项目:①付与雇员的薪水或工资,②企业家利润(因为企业家本身也是生产要素),③资本的利息,④垄断的利得、租金等等。利润是本期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实际销售收入之间的差额,是收入减去①、③、④后的部分,即企业家利润。所以利润不是上述定义下的收入的一部分。

对于储蓄,凯恩斯认为,储蓄是个人货币收入和他的本期消费支出的总差额。于是结合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利润既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也不是社会储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等式更清楚地看到储蓄和利润的关系。

国民总产品-收入=利润

将等式左端变形可得:

(国民总产品-支出)-(收入一支出)=利润

即:社会财富增值-储蓄总额=利润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财富的增量等于储蓄加利润。

凯恩斯定义投资为“企业家的活动,其内容是发起或维持某种生产过程,或是保持流动资本等积极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正是用财富的净增量来衡量的”。于是结合前面关于储蓄和利润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社会财富增值=投资=储蓄+利润

因此,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投资二者是不相等的,其差额是利润,并以此建立了他的货币经济理论的新体系。同时他指出,央行可以通过对货币数量的调节,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使储蓄与投资相等,以此消除利润,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均衡。

2.凯恩斯的储蓄与投资恒等理论

1930年英美等发达国家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也使经济政策的重心由物价稳定转移到增加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重新建立了储蓄投资恒等理论,采用收入分析的新方法,倡导投资决定储蓄的新储蓄投资理论,用以挽救经济危机。

凯恩斯重新定义了收入、净收入、储蓄、投资的含义。他认为收入是本期所销售的产品价值(A)减去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使用者成本(U)与要素成本(F)的和。从全社会考虑,由于社会其他人的收入与生产商的要素成本(F)相等,所以全社会的收入就是A-U。为了定义净收入,凯恩斯给出了补充成本(V)的概念,即预期折旧超过使用者成本的部分。因此,净收入就等于收入减去补充成本,即A―u―V。

关于储蓄的定义,凯恩斯认为储蓄是收入超出消费支出的那部分。对于消费,凯恩斯认为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支出是在该时期中卖给消费者的物品价值,即(A―A1),其中A是一定时期的总销量,A1是生产商之间购买量。而且由上面对收入的定义可

知,收入=A-U。

于是,储蓄=收入消费=(A-u)-6(A-A1)=A1-U。

另一方面,现行投资是生产商现行的生产活动(即使用者成本u)和消费活动(即资本设备的购买A1)对资本设备造成的递增价值,即(A1-U)。净投资则需要再减去补充成本V,即A1-U-V。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储蓄=A1-U=投资。

简言之,收入等于现期产量价值,现期投资等于没有用于消费的现期产量,而储蓄又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那部分。于是: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四、储蓄投资恒等之争

凯恩斯提出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非均衡价格状态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二,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如何相等;第三,存在现金窖藏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四,存在消费支出落后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第五,存在预期分析时,储蓄与投资怎样相等。针对上述五个方面,我们将逐一加以论述。

1.关于在非均衡状态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正如前面所论述过的,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是指经济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的情况。但是,现实中的经济很少处于均衡状态,是不断波动的。那么此时的储蓄投资是否恒等呢?对此,斯图尔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水平之上的,如果二者不在均衡经济环境中则任何国民收入的水平都不能持久,它将会一直变动直到家庭需要的储蓄量等于企业家需要的投资量的水平为止。在此水平,全部经济在均衡中――储蓄或投资将不再进一步变动。

2.关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对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信用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问题,凯恩斯认为,银行的信用创造增加了投资,从而增加了收入,新的收入被分配于储蓄和消费,其结果是企业家实现了举债增加投资的目的,并且由收入增加所产生的储蓄使这个投资速度总是不会大于公众所决定的储蓄速度。因此,从整个过程来看,储蓄与投资是相对应的,也是相等的。

不过如上文所述,凯恩斯定义的储蓄与投资都是时点概念,指的是同一时点的储蓄与投资相等。在上面信用创造情况下,凯恩斯所分析的投资是本期发生的,而收入和储蓄的增加则需要在下一期实现。也就是说,储蓄与投资两者发生的时期不同,这与凯恩斯定义的同一时期的储蓄投资恒等相矛盾。

3.关于存在现金窖藏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邓映翎在《西方储蓄理论》中提到一种解释,认为如果出现窖藏,至少发生两种情况:第一,由于一部分储蓄被窖藏使投资减少,原来可以出售的生产资料积压为库存,形成存货投资,最终储蓄与投资相等。第二,由于一部分原来用于消费的收入被窖藏,降低了消费需求,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影响了投资行为。二者的减少程度相等,结果总的储蓄与投资仍然相等。这一说法从价格变化影响收入角度出发,提出收入的减少使储蓄和投资减少并且幅度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成立的。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并且储蓄并不是收入的线性函数,因此无法直接肯定储蓄与投资的增减程度相等。

4.关于存在支出落后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争论

罗伯逊指出,收入和支出是有时滞的,因此应该用时期概念定义储蓄和投资。他认为,今天的可支配收入是昨天赚得的收入,今天赚得的收入是明天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当天的收入只能在第二天使用。今天的储蓄等于昨天的收入减去今天的消费,今天的投资等于今天对新投资品的实际支出。于是储蓄和投资存在差异,并且当投资大于储蓄时,表示今天的收入大于昨天的收入,经济会产生通货膨胀;当投资小于储蓄时,表示今天的收入小于昨天的收入,经济会发生通货紧缩。

对此,凯恩斯认为,根据上述定义,“储蓄可以超过投资,即昨天的收入(在我所说的意义上)超过今天的收入。由此可见,当罗伯逊先生说,储蓄超过了投资,它的意思在实际上就等于我所说的收入在下降,而他所说的储蓄超过投资的部分正好等于我所说的收入的下降部分。如果今天的预期果真总是由昨天实际的结果所决定,那么,今天的有效需求会等于昨天的收入”。他认为罗伯逊所用的方法虽然与己不同,但二者都是想将收入与有效需求区别开。

不过,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说既不适合静态分析,又不适合动态分析,只适合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只研究储蓄与投资怎样从一个旧的均衡状态过渡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的变化,而对从旧均衡状态发展到新均衡的这个真实过程忽略不谈,只提供各种变量变化的方向和大小。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是一个事后概念。

5.关于存在预期分析时储蓄与投资相等的问题

凯恩斯把预期引入了比较静态分析,对此,汉森认为,“在凯恩斯所有基本的函数关系中,预期起了作用。预期成为投资需求表、灵活偏好以及乘数的基础”。不过瑞典学者从预期出发,引申出了“事前”、“事后”的时期分析反对凯恩斯的储蓄投资恒等理论。

阿克利在其著作《宏观经济理论》中认为“事前储蓄或投资与计划储蓄或投资内涵不同。在事前意义下的储蓄和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变量的预期,这种预期的变量既包括受经济主体控制的变量,也包括不受经济主体控制的变量”。因此,即使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相等,也不能说明事前储蓄与事前投资相等,因为有一部分预期因素不包括在计划中。并且在现实中,储蓄计划与投资计划来自于不同的经济主体,一般是很难相等的。

对于事后储蓄与事后投资是否相等,米尔达尔、俄林、希克斯、哈伯勒、克莱因和阿克利等人都认为二者必然相等。因此,从预期角度又再次说明了凯恩斯从国民收入角度定义的储蓄和投资实际上指的是时候储蓄和事后投资,这二者实际上是相等的。

五、总结与结论

上一篇: 云数据中心方案 下一篇: 中班教研活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