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3 09:46:1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表明,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1]。这些调查数据意味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询、心理障碍诊断治疗为主的矫正模式,以及完善课程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学生参与模式,建构这些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升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此形势下,传统的管理型、诊断型和被动参与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进,为此,笔者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三”工作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看问题整体结构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也应有这种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资源的整合和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即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资源,大到一个学校、学院,小到一个班级、同伴,将层次单一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课程模式整合为一套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基于生态心理学的横纵向交互观念

根据生态心理学内外因互动与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不能仅在高校内进行,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成长。横向应贯穿校内外环境,将学校和家庭环境联合;纵向要贯穿学生在校各个时期。通过《大学生挫折心理剖析与极端行为预防》课题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就业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易产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盖从家庭教育到校内管理的每个方面,连通入学、学业期间到就业前夕每个阶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是从治疗疾病、解除痛苦转为帮助他人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工作理念[5]。传统的“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 “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教育观念将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转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不仅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健康素质,即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成才之基本、发展之基础,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侧重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格式塔心理学整合思想基础上,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学校、学院、学生”三级教育网络;在生态交互观念基础上,将家庭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穿了“入学、学业、就业”三级教育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构建良好状态基础上,覆盖了预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级教育层面,最终构建了“三个三”工作模式(图1)。

(一)组建三级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必须上下形成共识,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

1.学校级的教育网络

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主体,通过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完善相关制度,联合校外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面向新老校区各学生宿舍、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学院级的教育网络

由中心指导学院选拔新任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站,调研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学生级的教育网络

中心对各学院选拔的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使他们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传作用。通过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建立学生朋辈心理服务的成长团体。

(二)贯穿三级教育阶段

1.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

在新生报到入学期间,一方面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与学生家长座谈,现场接受咨询,解答疑问,争取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传心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和跟踪筛查。

2.学业期间的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如考前焦虑、人际交往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放映心理影片,组织健康嘉年华等活动。

3.毕业就业时期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2)

2.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定位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途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逐渐效仿。陈家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综合运作系统方法,对参与教育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活动和游戏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此外,还可以是主题辩论,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方式,都可以尝试。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

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科学设计,无疑是提高课程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视角,本文对小学心理健康课课程设计进行了以下探讨:

3.1教学目标上,重在全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助人成才,培养一批全人格、高德学、新智慧的新时代少年,关注学生课堂上和生活中的积极面,关注学生的积极感受和良好状态,同时也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关注学生积极独特的个性,如爱、勇气,并且促使学生的潜能最大发挥。

3.2教学对象上,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原则

小学阶段处于儿童期,这是一个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个体从天真烂漫的幼儿走向具有社会化标志的青少年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特征: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急剧性;情绪变化的波动性;自我发展的矛盾性。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近年来,由于小升初的竞争愈演愈烈,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焦虑、单亲家庭、离婚家庭、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应试教育下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和枯燥的学习生活等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3教学内容选择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础

教学内容的设置依据小学各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适应新环境、新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树立规则意识、纪律观念和时间意识。小学中、高年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

3.4教学方法多样化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高度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身心投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朋辈群体互助,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3.4.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指教师提供一定的主题情境和表演要求,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示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学生的认识,感受或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4.2价值观辨析法

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主要种类有小组讨论法、两难故事法和头脑风暴法等。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学。

3.4.3案例法

案例式体验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有关案例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4.4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孩子在做出一个好的行为以后,呈现一个对其而言愉快的刺激。比如孩子作业认真按时按质量完成,奖励他去楼下玩30分钟。负强化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期望的行为以后,去除一个对其而言的愉快刺激。比如,孩子上课说话,教师不表扬他。批评是一种惩罚。

4.教学过程要完整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课程包括三个环节:暖身活动,导入课程;情感体验,展开课程;总结深化,结束课程。暖身活动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身体放松、拍掌活动、投影、录像、新闻报道、小游戏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情感体验,展开课程环节是教学实施阶段,可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总结深化阶段,对本节课进行巩固与小结,让学生畅谈感受,通过经验分享将他人的体验与自己整合,提升认识的高度。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3)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包括引领青年学生认识自身,预防心理危机,增强心理问题抵御能力上以及合理定位,进行职业规划等。而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种普及性教育,具有受众范围广,授课时间集中的特点,是大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认识自我、预防心理危机、建立心理咨询师与学生互信关系的第一道台阶。因此,合理制定规划心理课,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其作用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加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应对问题时的技能。突破传统课堂桎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结构与知识密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议题。

1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普遍存在许多弊病,其一为课堂形式单一: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们与老师缺乏互动性,并且空泛的理论与居高临下的说教让学生始终无法融入课堂,最终变成机械地出席,表现在听课过程中出现“貌合神离”的课堂现象;其二为教师角色定位混乱:我校心理课教师一般为专职心理咨询师,除授课工作外,还担任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而在课堂上若以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来访者中心原则来讲课,那么便会出现课堂混乱秩序混乱,若为了维持较好的课堂秩序和考核结果而严格对待学生,势必会让学生对心理课教师产生距离感,阻碍学生前去咨询的脚步。

基于上述问题,打破常规,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愈加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在目前无法改变固定桌椅、大班授课的前提下,对课堂互动模式加以完善,引入新颖、先进、全面、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于皮亚杰和维列鲁学派提出的“内化”的概念。“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自己心理结构中去的过程。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通过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学生体验到(内化)由别人共同工作产生的成果。因此在心理课课堂中,教师需努力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在切身实践中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于协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课意在唤起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心灵成长,能力提升的目的,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另外,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直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也影响着人们的动机决策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在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体验,便可以调动学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引起学生身心活动的变化,从而达到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体验与情感获得相应的方法和技能、认知和情感的教学目的。

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积极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旨在通过活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感知力和趣味性,使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课堂中,从做中学,感中学,思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更易于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情绪力。

体验式教学能够引发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能够带动积极智慧,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并产生更多的参与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本来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学会一种“幸福的能力”,使自身的幸福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达到和谐积极的生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变化,也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未来的心理健康课程方向应朝着多元化丰富性发展,打破常规思维,打破位置限制,倡导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更加完整而充分,切实帮助学生获得处理心理困惑的技能,提升主观幸福感,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并能够以积极、悦纳的态度来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敏.“非指导性教学” 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5(11):02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4)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1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如朝阳东升,辉煌灿烂,方兴未艾。

由于种种原因,各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顺利开展,要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科学实用、效果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和领导方略,下文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为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管理四大方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真正科学实施,最重要的是得到领导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顺利开展与实施,必须依赖如下四个领导管理策略职能作用的发挥。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领导机构。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院长直接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领导包括各系、各部门的有关领导和心理专职教师。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制定,各项心理工作的领导、监控、考核,协调各种大小工作事项。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简称“心理咨询中心”)。由专家型成员和通过高级心理培训的兼职心理辅导成员组成“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组织,领导和负责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策划、预算与施行。“心理咨询中心”的所有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积极开展的大型活动,必须依靠学院领导的关怀和全校各个部门的鼎立协助与支持。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机构。正式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室”,(简称“心理教研室”)。心理教研室负责为大学生开设合理、实用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负责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科学研究等工作。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和配备心理专用功能室与活动场所。经费和场地是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高校大学生年人均心理健康费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日常经费,除此以外,心理咨询中心的办公费用、心理各功能室的设备购置与维护费用、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费用、心理教研室的教学与科研费用都应该有专项经费保障。另外,为了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配备心理中心专用的各种心理健康功能场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精彩八块,五级关爱”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模式探析

我院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归纳出了“心灵关爱,领导挂帅,五级管理,精彩八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简称“精彩八块,五级关爱”模式。所谓“五级”指的是在学校设立五级管理,从上到下依次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一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一各系心灵关爱站一班级心理委员一宿舍心灵使者。“八块”即学校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八个基本心理工作机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中心、系心灵关爱站、心理互助朋辈、学生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使者及心理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在这个模式体系下,我们科学有效地设置了八个职能部门,通过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激活和发挥各个心理职能部门的本质功能,显示各自的魅力与精彩。各心理职能部门的设置与职能属性描述如图表。

其中,《心灵春草》编辑部原则上纳入心理朋辈的组织机构内,所以它不能单独作为块职能机构之一,另外校外心理顾问一般也不在学校编制体系内,其对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管理起建议、参考、指导的功能,所以,也不将其算作块之一。“五级八块”的心灵关爱模式,系统科学、一目了然,对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理三青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略

有了行动的模式指引,还需要有具体实施和执行这个模式的行动方略,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归纳出了一套合理、实用而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方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三大常规工作: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教育与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我们把它称为“心理常规三青树”。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5)

0引言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即在出现内外部变化时,高校学生可以主动调整个人状态,尽量适应所发生的变化,降低由于外部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避免引发心理崩溃现象。但是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并且问题越来越严重,当下大学生正处于扩大视野、学习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的关键期,然而为数较多的大学生出现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业压力大、感情受挫、人际交往难度大等,由此造成心理发展偏离正确方向,甚至消极面对人生。针对该情况,若不落实一系列有效措施,势必对大学生产生严重影响,阻碍其个体发展。为此,我国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文件,在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其作为重要理论基础,并充分发挥指导思想作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显著的国情特征。那么在高等院校中,应该结合特殊国情,全面开展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外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新方向。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首先,在高等院校心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由此导致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以学生为对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全身性融入教学中,由此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当下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味传授心理教育知识,尚未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然后,高等院校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普遍性,二是多样性。主要原因是,当利用传统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时,较为忽视学生素质与思想,始终侧重于提升学生专业水平。近些年教育部门虽已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将其作为大学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是许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即便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然而无法真正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寻求帮助的方式也十分单调,通常在学生向心理健康教师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们仅仅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而这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2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对策

2.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在高等院校中,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采取教育手段让学生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这是其主要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可以强化学生人格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高校应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清晰了解教学目标,以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对象,深入分析他们的差异性,保证可以对各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基于这一点,当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举行教学活动时,需要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首先,倘若学生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那么就需要第一时间选择并应用有效的措施,实现有效控制,缓解他们的不良心理,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心理教育。再者,在学生尚未患上心理疾病的条件下,应该在第一时间选择并应用预防措施,保证他们的心理可以长时间保持健康。在此期间,需要制定恰当的预防对策,从而真正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保证他们可以远离这些心理问题的困扰。此外,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合理地对学生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优化,比如学生的恋爱问题、毕业规划问题等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可以改善与调整大学生心理,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1]。

2.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当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最关键的教学模式便是课堂教学,那么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完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可以自主反思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传授给学生心理调节理论方法,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效果。首先,专项心里训练相当重要,教师需要做到足够重视,并设为选修课,以各种心理问题为对象,比如恋爱问题等,给与学生正确辅导。然后,结合以往教学实际情况,优化授课模式,积极开设实践性显著的课程,从而在心理实践以及经验等的基础上,参与各种实践性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在职业化的环境内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知识学习。随后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心理学案例进行合理丰富,指引其利用典型案例实现自我剖析,适当发挥对他们的诱导与启发作用[2]。除此之外,应该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他们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的有效性,并且强化他们的创新型,使其可以积极探究心理问题。

2.3科学建设校园文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团队辅导等活动极易造成时间与人力的严重消耗,并且如果活动次数比较多,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另外,大学阶段不容小觑,对学生十分有利,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探寻与研究,但是所开设的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较强复杂性,因此对学生产生较大限制作用。针对该情况,高等院校需要对隐性课程加以应用,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首先,在思想素质与社会人文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载体,在建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之后,能够更为服务学生,改善与优化其思维与学习环境,强化他们的归属感,另外校园文化的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可以促使学生敞开心扉,面对老师、家长以及其他同学倾诉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幅降低新生入学压力,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第二,在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通常校园文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校刊、校园板报以及校园广播等,全方位宣传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能够提高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从而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额理解,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3]。

2.4强化心理咨询培训

针对心理咨询而言,指的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结合文字、语言等不同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当学生询问的时候,教师给予他们相应帮助。那么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更加深刻地与学生沟通,探析他们为何出现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寻求问题症结所在,进一步对他们提出处理方法。在这一前提下,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水平、高素质咨询师队伍必不可少,那么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组建工作,确保其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过硬专业能力,并且责任感强烈,如此方可取得更好教育效果。所以,高校需要以全体专职咨询师为对象,按照相应周期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其专业技能,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2.5合理建设课外教学

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确保他们能够自我培养。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无法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为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当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其合理调整个人心理,更为清晰地认识个人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独立处理,学会寻求他人帮助[4]。当前,一种利用率较高的课外教学模式为,教师适当为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及时准确了解与掌控个人心理,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当进行实践的时候,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使其自主组织活动,基于此,能够在培养其组织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使其在更大程度上此类教育,由此真正融入课外教学。通过有效采取课外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自由融入其中,进而促进群体教学活动开展,比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确保保证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其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与验证。除此之外,以心理健康为中心进行课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人生态度,加深他们的自我认识,提高他们对自我的接受程度,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2.6改进教师队伍建设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倘若要高效创新教育模式,一定要合理创设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革新。在此期间,第一步应该针对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与高校学生沟通的有效性。同时,应该定期组织这部分人员,使其参与到考试中,增强他们的心理教育技能。并且高等院校应该严格甄选导师,他们一定要接受校园专业培训,保证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时候可以确保指导有效性,由此针对全体学生增大心理建设力度。另外,应该科学运用互助教学模式,结合班级内部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心理委员制度,利用多样化形式,比如讲座、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工作水平,实现心理委员作用最大化,加强学生心理宣传,大幅提高心理教育有效性[5]。

2.7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针对全体大学生而言,为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宣传工作,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团体。首先,围绕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举行专题讲座,以此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然后,科学合理利用微信平台,围绕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开设公众号,并且借助校园网络全方位宣传一系列心理知识,以此有效引导学生心理教育。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融入校园网络环境,在此基础上成立心理咨询师,并保证咨询师的专业性,能够在心理层面与学生沟通,从而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学校的建设发展中,科学合理制定健康教育的目标,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建设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培训,有效开展课外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革新以往教育模式,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促进现代教育发展,充分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6)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32-02

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对于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既遵循普通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也充分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确保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

1. 讲授式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以讲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它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所演变而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初期会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为:问题导入――知识讲授――实际运用。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的合理导入来为学生讲解情绪和情绪调节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另外,针对该模式的学习而言,教师都能较好地把握,他们只需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即可,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教学内容来讲,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讲授,这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并且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记忆又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教师不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也不可将其按照思品课来进行教学,更不可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应该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优化小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运用该种模式,并要确保教学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出现偏差。

2. 活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经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要优于讲授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指导。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设计活动――参与活动――体验感受”。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来使学生亲身体验情绪调节,同时要在活动中重视情绪调节方法和重要性的讲解。

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这也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主要以活动和游戏方式为主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群、乐学的良好氛围,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应用的难度比较大,学生把握和控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否则无法达到活动开展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该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教学要求来为学生合理确定教学主体,需要将学生分成适当的几个小组,并要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并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互相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各组的意见进行总结和评价。通常而言,小组的人数最好为奇数,以确保意见形成的有效性,通常每组人数以6~8名为宜,并要尽量将具有同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分到一组,同时要明确各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激励者和总结人等,而教师则需要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关系来进行对话。而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确定主题――分组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烦心事以及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探讨,从而使每个学生均可在学习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该模式重点在于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合理点评,借助小组讨论或者辩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有利于避免价值冲突问题。但是课堂毕竟是课堂,一味地讨论势必导致形式单一,并且该模式受学生年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太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诱导式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良好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用能力。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创设情境――操作体验――问题感知――交流感悟”。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个有关情绪的小故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使学生从活动中来找出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另外,还可以借助讲故事、录像等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事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实施策略

1. 形成合理的教学进程结构,促进教学效率优化

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均有其独特的教学进程结构,如赫尔巴赫所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夸美纽斯提出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教学进程结构并非任意组合在一起,而是在特定教学理论和目标作用下长期实践的结果。同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在借鉴其他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学科特点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就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特性、类型以及对象等特性因素,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常见的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体育活动、行为训练、心理剧和游戏等类型,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疏解心理烦恼,帮助他们通过体力的释放加游戏放松,逐步摆脱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7)

21世纪是个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1]。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群体,对互联网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过去五年里,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普及率已接近高位,达72.9%[1]。网络文化丰富了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快捷地搜索信息,获取知识。但由于青年学生尚未成熟的特殊心理特征,以及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给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职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从整体来说,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状态。针对当前互联网高度渗透青年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1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要应用网络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1 心理健康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2]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定义的共同点,本文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3]。

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4]。

1.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者们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开始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是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治疗等[5]。

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

中职学生是青年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中考失败后,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的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困惑。在学习上,中职学生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在人际交往上,渴望与人交往,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造成人际冲突。在择业上,中职学生往往担心自己学历低而存在择业紧张、退缩、忧虑心理。目前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自卑、挫败感强、厌倦学习、逆反冲动等心理问题。

2.2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但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的补贴,在学校的师资建设上则投入较少。现在的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教育往往处于被忽视状态。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压制。配备专门心理咨询室与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中职学校寥寥无几,而且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对此,面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3.1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整合

互联网具有开放的时空特征,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具有丰富性和及时性。网络能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这突破了课题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效率,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丰富和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同时,网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能够逼真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突破了传统的以言传面授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3.2 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世界具有特有优势,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将会极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是网络的隐匿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安全性。由于社会的偏见,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网络的隐蔽性使得学生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能够真实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二是网络的虚拟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平等性。网络的虚拟性明显淡化了人们的身份标识,这样能够弱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与心理教师的平等关系,从而克服面对面交流的腼腆和害羞心理,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亲切感,使心理沟通更顺畅。三是网络的交互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多向的。中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自行获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被受教育者接受。网络的交互性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3 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及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多数学生都不愿或不敢袒露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难以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不良情感宣泄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尽情倾诉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苦闷,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及时跟进并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工作的灵敏性、准确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功能。

4 构建中职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有关建议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特点,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应当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途径。然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非简单的建立网站,要想取得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效果,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加强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技术及模式构建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网络平台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等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网络技术的支持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其发展的保障。因此,这需要中职学校及国家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4.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网络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网站,占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包括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链接内容健康、趣味性强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网站来共同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其次,要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职学校应该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自我化解心理问题。最后,要利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开辟网络心理论坛来广泛宣传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4.3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系统

在中职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构建综合的教育系统,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网络中能够得以解决,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目前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咨询中心咨询,这很难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及网络优势,可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及网络聊天咨询等方式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在线系统。学校可以公开心理咨询教师的邮箱、QQ号及聊天时间,以便学生心理问题得以及时有效解决。二是建立网络会议的心理辅助治疗。网络电话会议的方式既有网上聊天的效果,心理辅导人员又可以通过观察来访学生的语音、面部表情等方面的变化收集学生的原始信息,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三是建立心理咨询反馈系统。学生在网络上暴露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除了要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治疗等方式加以解决外,还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咨询的反馈系统。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并不断跟踪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为弥补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和平台。网络在给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机遇。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容易受时空限制,也不能满足大群体的心理教育需求,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交流深入连续等优势,对于矫治较为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优势比较明显。我们提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全盘取代传统心育模式,而是使其成为有力的补充和发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育有机结合,对中职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

[2]刘协和,刘志中.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83-01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针对不同的年级,根据教育特点,确定主题和内容,选择有效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确立实施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关注。下面笔者提出自己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相互和谐和助长,一方面,个体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呼应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渗透教学在时空方面处于趋同状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学生心理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也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中学生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所有的教育者也应在教育和教学中自觉体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行为,这既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中主动发展和成长。其次,在基础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衔接性。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和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和同一性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延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能力训练等的同时还应重视性心理教育、考试心理引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消费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延续性的心理教育问题,应结合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个过程,是由教师创设或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师生共同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验活动,课程上比如实验课、活动课、游戏课、短剧、话剧、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交流活动或情景设计等。同一个前提下体验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行为、心理标准,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经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就会有不同的内心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感受这一积极的过程,使得学生更容易主动去反思,在反思中进一步去认识所需要看待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的观点、固守书本上的概念,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再是仅仅是局限在表象的认识层面,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其本质的探究,进一步让学生主动接受,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交流对于问题的认识才会更全面,也更能调动学生投入,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与体验对象不可分割的融为了一个整体。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对一个活动、一个教学内容的体验更能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对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很多事情的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体验式教学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教师把想要阐述的基本道理通过设置情景,进行指导和启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感受,通过体悟获得体验,提炼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主动探究,在教师的鼓励下将学生的个体体验上升为群体的经验,这是一种让学生更主动、有效投入的积极教育。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独特的沟通功能

信息技术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问题中具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具有及时性和突破时空局限等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心理聊天室、网上QQ等聊天工具能够消除腼腆性格的学生直面心理老师时的害怕心理,使学生通过网络能够畅所欲言;电子邮件可以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心理老师的指导;网络心理论坛能够集思广益;心理博客在记录心理成长的历程过程中,同样也有着治疗心理的作用;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是能够充分地实现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使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之下向老师求助。此外,信息技术在矫治因网络使用不当而造成网络游戏成瘾等心理困惑问题具有独特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9)

一、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方面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课程定位不准确;偏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较少地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的实效。

2. 教学内容方面

因为学时数较少,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展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都是大班型上课,相较于小班型,难于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3. 教学方法方面

理论课教学仍较多运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教学的方法单一;受大班型教学的限制,师生互动难;大班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形式需要优化创新。

4. 教学手段方面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其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实用性需要加强;另外多数高校只是利用网络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但通过网络为教学服务,建立网络教学网站的任务,目前还没有完成。

5. 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规定:高等学校要按照本通知要求,“主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32-36学时。”但多数高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执行的教学时数达不到相关文件规定;

(2)课程缺少连贯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就结束了,但一个学生在校时间共有6~8个学期,其他几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空白,这样不利于学生连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3)授课班型大,给课堂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在超过150人的大班型课堂上,由于教师的监控能力有限,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却无法一一纠正;而且,大班型教学的教室空间大,干扰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信息损失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听课质量难以保证。

二、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应实现五个转变

(一)教学理念应实从现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心理成长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是一样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导向性,而是更强调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体悟,从而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情意行的恰当模式。

(二)教学内容应实现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转变

教学内容的设置要选择与大学生成长、成材密切相关的内容,注重解决学生当下最困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教学方法应实现从注重单纯讲授到注重学生体验和实践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四)教学手段应实现从注重课堂教学到注重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转变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让教学网站同步教学,将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或者没有时间完成的任务通过教学网站来完成,发挥课堂教学不能起到的作用。

(五)教学管理应实现课程设置从阶段性到连贯性的转变

按照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满足文件规定的学时要求,并将这些学时分布在学生整个在校的各个学期,从而使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困惑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

三、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

(一)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准确定位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转变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的误解,端正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心理学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在助人、自助的实践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我、和谐身心、健全人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证

1. 从课程设置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根据科生在校时间长短,将总学时数平均分配在各个学期,然后根据学期不同,学生心理需求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授课计划,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方案,这样既解决了课程连贯性的问题,也让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从课堂上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老师的及时辅导。

2. 从课堂管理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管理

在大班型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强课堂管理:

一是将学生班级划块就坐法:学生按照老师划定的班级区域就坐,这样老师可以了解各班级的听课状况,班级间也可以互相了解监督听课情况;

二是随堂上交作业法:课堂随机写对本节课的认识,下课上交,即可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也可达到掌握学生出席率的作用;

三是对加强师生互动的设想。我们不妨可以借鉴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在解决“大班型”教学问题上,利用电子表决系统(Digital Voting Systems, DVS)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的经验,这样,课堂上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核心

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实践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呼应,让实践课对理论课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

(四)采用科学教学方法上好大班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应突出体验性和实践性,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问答法、团体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法、角色扮演、心理电影赏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

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应用网络的热爱和使用频率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相关资料上传到网上,上传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指导性材料,包括视频小片、心理小测试、心理拓展阅读、心理行为训练活动指导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后仍可以对课上没有消化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另外,通过网络平台,老师还可以回答一些学生不愿意当面询问的问题,以解决学生内心困惑,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凌冰,姜文学:电子表决系统在大班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英国萨里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9.1.

[2] 徐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初探,成功(教育版),2009.5.

[3] 薛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兼谈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化

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实际工作的描述,如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可以开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许多研究者把开展工作的一些手段称为模式,混淆了模式与手段的概念,未能区分出模式是一种成熟化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而手段是实现某一目标的方法。

(二)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围绕学校、系、班级及宿舍展开,从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呈现出封闭式的特点,现有模式忽略了心理影响因素的开放性和心理问题来源的时间持续性与复杂性,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于家庭、社区、医院、专业心理教育机构之外。

(三)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上遵循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的线路上,一方面,缺乏理论模式指导下有效评价教育效果的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重视诊断治疗、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教育。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纵观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区别在于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都只是截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史中一个阶段来应对现实状况。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由个体到全体、由个别到一般、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主要出现了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整合模式[10]。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及心理学模式都注重部分有心理问题人群的测量、矫正、治疗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教育学模式则针对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模式既重视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又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重视学校氛围、学校政策制定、教师对学生援助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四个方面的内容,四个内容间互为补充,共同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由关注个体发展到学生群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上述各种模式从微观层面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未涉及宏观层面的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从宏观的资源利用方面来看,出现过学校家庭合作模式、学校社会合作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11],学校家庭合作模式的侧重点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社会合作模式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整合模式集家庭、社会、学校的力量为一体,成为了世界范围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该整合模式纳入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全部因素,在动态化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与学校、心理机构、家庭及人际关系结合起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上述两个模式中的某些特征,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结合微观和宏观模式,走出整合“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道路。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本土性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均来源于西方,因此,杨国枢等许多心理学家主张加强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充分考虑本土的文化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对民众与研究者的影响。所谓本土化就是以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对西方心理学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进行改造,使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并成为本土心理学一部分的过程[12]。仲穏山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国外引进的心理健康理论与技术进行必要的转化和替换,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3]。任何心理学理论都应从本土文化圈出发,预测、解释及干预人们的心理生活[14]。教育者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应从多个方面着手:(1)指导思想的本土化,即充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教育方针为指导,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2)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理论相结合,贴近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儒、道等传统文化的优点,并统一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3)注重心理测评工具的本土化,制定出适合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测量工具。

上一篇: 前台行政工作总结 下一篇: 纪委培训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