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6:38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1)

很早以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了提问教学法。自那时起,教育学者在教学中使用并倡导提问。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里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提问是一种学习策略;对教师来说,提问是一种教学技能。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是语言教师评估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把它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一、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科学性

问题既要具体,又要清楚简洁。一个好问题是《大纲》的具体化,又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问题的内容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掌握本课重点结合起来,词汇量要控制在学生已掌握的范围之内,不要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具有严密的逻辑,发音要准确,口语流利。问的目的是为了对已有知识的抽查、训练和巩固,是教师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稳步教学的前提。

2.问题的有序性

问题的有序性指的是问题反映教材内容的一般规律,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分到总、层层深入、步步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适时的提问有它的意义所在:回忆性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巩固上节内容,点明已有知识重点,提醒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认定目标时理解性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目标时分析问题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目标,环环相扣;达标检测时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可点主题,强调重点,对所达目标进一步阐明,同时,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整个教学步骤有序而又有目的。

3.提问的艺术性、针对性

巧妙的提问可起到承前启后,引人入胜的效果。问题的针对性,其一指紧扣大纲,联系教材,针对教学内容;问题能切入正题可顺畅导入新课。问题的高度概括可深化主题;同时,问题要“温故而知新”,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二指提问对象的针对性。提问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紧跟教师的思路,设计问题从全体学生出发,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

好的问题设计等于课堂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法。

二、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提问时做到先提问后叫人,这样使每一个问题都产生群体效应。切忌先叫人后提问,这样会使未叫到名字的同学放松注意力。提问时眼看全班,不要盯住将要或可能叫的学生。那样,问题便起不到让全体学生思考和准备回答的作用。眼光要均衡地从扫瞄到另一边。就是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在看着他的同时注意全班。在一个班里,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就不一样。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范围内,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问题可答。例如,对学困生可提问一般疑问句,对中等生可提特殊疑问句,对优等生可提综合性的问题。老师不能为了赶速度,只提问举手的学生或者优等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和学困生,老师要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层次,在适当的时候提问他们。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不提问,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有问有答,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存在着死角,不能完全达到提问的目的。

三、提问中注意教育的机智

提问后要注意停顿,这样学生有思考、讨论的时间。但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沉默都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催促学生或自己回答,这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沉默是应该的,万一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问题或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给予提示,有步骤地引导,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预先设计的提问。若如此,课堂就会失去活力,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为了快速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提问时总希望学生一次回答正确。但实际情况并不全是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有出现错误的时候。这时,教师不能急,要有耐心。对学困生或其他学生一时因没有注意听讲而回答不对时,老师要和蔼地对待他们。老师对学生提问时,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出学生的丑,让学生感到尴尬。有些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感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英语课堂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求知欲强的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掌握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通顺,是否符合英语习惯,语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为所问;同时,教师又能及时矫正其语音、语调、语法上出现的错误。课堂提问尽可能使课堂英语化,营造愉快的外语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予以补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认真对待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2)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快速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有一定的好处。

一、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保证。以往的语文课,老师的教学步骤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即介绍文章背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老师讲析课文—安排作业。整节课中都是老师在说,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激情。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是失败的一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老师提问的艺术性越强,课堂效果就越好,越能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课堂上老师的巧妙提问对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每次学习都是在一种半懂不懂的状态下,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课堂上便不认真听讲,这时老师如果提出疑问来,会激起他们的思考、求知的欲望。合理的提问使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也能凭此掌控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问题解决了,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如何使语文课堂阅读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性

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明确。设置课堂提问要依据教学目标,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找准方向,学会重点内容,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难理解但又必须掌握的地方,它需要师生共同研究与探讨。抓难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重点、难点设置问题,直接引入主题,省掉了中间的很多繁琐过程,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兴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以激活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思路,如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述是“庭下如积水空明……”,虽然仅一句,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只是凭单纯的字面翻译理解,学生就很难准确理解,而且领会不到当时的意境。于是我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否能把原句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样一问,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原句中的比喻的好处:把月光比做清澈的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做藻荇。这样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设计要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总是过于直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问题以“曲问”的方法提出,就能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曲问”就是让思维“拐一道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路的入口。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说“都明白了”,那么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这就需要老师能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出人意料的问题,给课堂增添惊喜。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热爱祖国,为什么作者满眼泪水,而我们却满脸微笑呢?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熟读课文,熟知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

4.问题的设计要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所以老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掌握同一问题的多种回答方法,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例如通过《桃花源记》的讲授,学生理解了作者抨击官场的腐败,充满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学完课文后我问道:“你们愿意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大部分学生回答:“如果谁都像陶渊明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能进步。”这就很自然地概括出了陶渊明消极遁世的思想。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3)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一、营造语文课堂问答的活跃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良好)型、消极型和一般型。而现在,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通过积极引导,营造活跃的答问气氛,使课堂教学氛围向积极型转变。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与学割裂,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灵感的火花。

二、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问题

课堂教学应变能力是一种比较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课堂提问时的偶发事件,不仅关系一堂课教育教学的成败,而且是衡量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的标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疑惑”。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疑惑”时,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如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这样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连接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及时反馈课堂问题生成的信息

课堂教学反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调节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准确、及时地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音调,了解心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判断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掌握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备课时,判断新的学习任务跟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基础间的差距,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建立学生认知发展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某一知识结构方面的补缺拾漏工作。反馈的层次性还要视教师对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这样了解的情况才具有普遍性、准确性,教师才能运用获得的正确信息,因人施教,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四、用启发性的提问吸引学生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中,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语言或过于冗长拖沓,或过于含糊其辞,造成语无重点,语意不明,令学生听了以后摸不着头脑,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就无从下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堂知识接受的效率。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从启发、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思考题,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而且积极,课堂气氛才活跃。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启发性语言,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和能力训练的进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教师只有在提问时遵循启发性原则,才能正确地解决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关系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缺乏民主,缺少活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和说话的机会,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发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谁?”学生回答喜欢小白兔,因为它爱劳动。有的同学看到小灰兔的礼貌,爱帮助人的闪光处,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回答。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就是要全面改变这种情况,将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提问的作用

古人说:“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知,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能够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合理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灵活合理运用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提问方式,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情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会不断提高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灵活运用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采用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同时,通过提问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首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提问,小组之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在对小组内部所有学生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会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统一讲解,将课堂教学模式有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方式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当然,提问也分为好多方式,那么应该在什么样的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1.保证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质疑和存疑中学习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讨论、观察、反思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研究问题,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在质疑和学生中创新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书本知识的预习中,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到上课的时候进行质疑。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节课程的时候,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心里面不宁静?并且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一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始?对全文有什么样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当时社会现实的动荡,让作者心中难过,之所以把这样的话放在文章之初,是为整篇文章都下定了情调,一锤定音。因为内心不宁静,于是想起来了每天走过的荷塘,由此引出下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更愿意了解接下来的事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问题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景,进而通过这种综合型的情景教学模式达到自己教学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课堂上。例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种问题情境,首先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梦想,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梦想进行分析,说明如何努力能够实现梦想,也可以假设某一个同学的梦想已经实现,再对实现梦想之后的生活进行分析和设想,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导,鼓励学生实现梦想的同时,引入课程内容,通过对内容的讲解,激起学生的热情。这个问题以学生自己的梦想为切入点,不仅联系了现实,又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提问要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理解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可知,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上教师突然发问,让学生在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下回答问题。所以,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提高教学效率,过早发问,或者发问的时间不合理,都会造成课堂氛围紧张,激发学生的厌倦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习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节课程的时候,作者首先说不管是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确来的比较静,比较悲凉,紧接着是对南方和北方进行的对比,并突出说明了北方秋天特有的意境,接下来说明了江南的秋天,草木雕的慢,空气湿润,一个人在南方总是不能饱尝秋天的味道。文章深化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要从杭州赶往北方品尝北方的秋。并且为什么作者会说南方秋天比较清凉,比较淡,既然说了那里的秋天都是好的,可为什么还要单纯赶到北方品味北方的秋。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内心对自己故乡的情谊,深化整篇文章。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先导,还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动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提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巧妙设计问题,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涛.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5)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6)

一、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老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

二、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出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语言的学习、迁移与运用。

三、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7)

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1.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

2.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传统教学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注重求同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我们要更加注意求异思维,特别是语文课堂,我们更要给学生创设求异的环境,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多向互动的提问,能体现合作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阿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4.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孰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8)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途径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提问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提问即是将趣味的元素融入问题及其提问的环节中,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回答问题的热情。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新鲜而富有趣味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情趣。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艺术性,可以设计富有趣味而生动的问题,采用趣味性的提问方式,叩开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之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提问的趣味性并不是为了追求趣味而提问,要避免低俗趣味在提问环节中的出现。

(二)有效性原则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紧迫和有必要了。课堂提问的目的主要在于借助于提问、问题等手段、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所收获,能力得到提升。提问的有效性原则,需要老师在提问之前探究每一个问题的价值,考虑所提问题的教学意义,对提问的方向和重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把握,确保学生了解所提问题的含义,对其具有思考、解决能力。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可以在学生感兴趣、有争议、有深度之处设疑提问,拓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提问应遵循的又一原则。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和语文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学生语文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针对这一客观现实,如果在提问环节“一刀切”,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负面结果,大大降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某一问题而言,语文基础好的学生,稍加思索就能解决问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需要绞尽脑汁。如果课堂提问没有针对性,容易引发基础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而造成基础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对课堂提问的不同需要,老师在设计和优化课堂提问时,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途径

(一)抓住提问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具有时效性,即是说什么时候提问、提问的时间长短等。提问的质量水平与提问的契机有着紧密的联系,往往在关键时候所提出的问题效果最佳,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效。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需要抓住提问契机,强化学生的思维运转。通常情况下,提问的契机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不提问,与教学内容、教学性质有着直接的关联。但一般来说,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设疑提问要设计在需要学生一番思考之后才能获得答案之处;反之,学生不加思索就能获知答案之处就没有设疑的必要了。另外,抓住提问契机的同时,还需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时间,有意识地适当停顿,确保“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足时、足量。

(二)提问方式多样化,优化提问的艺术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普及,要求优化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直问、曲问、反问等多种形式。直问即是直陈其义的一种提问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提问手段。直问有利于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烦琐头绪。曲问具有曲径通幽之效,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能够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有利于激发学生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反问即是逆向行驶,与直问相对,从相反的角度和方面提出问题。当学生从正面回答一个问题不容易时,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反问,以此达到解决难题、启迪心智的提问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自由提问等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三)提问难易程度适度,提问对象整体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笔者发现回答问题的常常只是那几个同学,其他同学往往是一言不发,缺乏回答课堂提问的欲望和热情,造成了课堂教学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情景亟须优化调整和改进。课堂提问的对象应面对全体学生,且提问对象要有所选择。选择提问对象除了个体学生之外,还可以有学习小组、小组代表、学生组合等。将提问对象整体化,确保每位同学有机会参与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来,进而促进每位同学的进步和发展。另外,要控制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其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对于学习能力不同、语文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提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或者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需要。引路性问题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考虑“学困生”,提高课堂提问的针对性,深化课堂提问的艺术。

三、结语

总之,要做好课堂提问工作,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问题的教学价值。优化课堂提问艺术,巧设问题,还应当抓住各问题间的相同点,举一反三,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9)

1艺术理论课抬头率低的原因

抬头率,是用来衡量学生听课效果的尺度。不可否认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并不喜欢大学的所有课程,尤其是理论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专业的特殊性、个人对大学的期望、尽早工作的愿望以及大学生情感生活问题等等。所以在大学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比如“又要上理论课啊?理论课太催眠了。”、“手机充满电,带上充电宝。”、“理论课期末考什么?我完全没听。”等等。很多教育者看到这里自然而然要皱起眉头,我们的理论课为什么会被学生如此忽视怠慢呢?有哲人说存在即是合理,那么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与学生在讲台下玩手机不听课的存在哪个更合理呢?如果没有学生捧场的课程是否是不合理的存在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听理论课。原因如下:首先,理论课的自身特点。艺术理论课学理性较强,题材更加严肃,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更多而且晦涩难懂;其次,教师因素。以往的研究习惯把学生不听课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教师。例如教师对教材不熟,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教师的讲课过于死板,教师与学生沟通少等等原因,尤其是艺术类理论课的教师,如果没有积极备课课堂上可能会非常被动;再次,学生自身因素。文科生与理科生对理论课的接受程度不同。但是具体情况也非常复杂。此外艺术生也有自己的特点。艺术类的学生实践性较强,并且大部分的艺术生追求个性、爱自由,所以理论课的学习过程可能相对来说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是枯燥乏味的。

综上,要提升艺术理论课的抬头率,就要打破传统的研究方法,从新视角新现象出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重要意义;第二,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第三,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方法;第四,提高抬头率的对策建议。

2艺术理论课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艺术课应该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经常是关注这个课程的理论意义。比较普遍的有两个:第一,人才素质培养的意义;第二,课本教材编写中学术的严谨性。比如说我们要弄懂什么是艺术理论,如何认识艺术理论的内在本质,新时期学习艺术理论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艺术理论课学习时面对的基础性问题。

然而艺术类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实践、脱离了时代,就会成为看得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行军交火时的纸上谈兵。笔者认为艺术理论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时代特征与人文情怀的双重体现。第一,服务时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艺术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表达的更加清晰、诠释的更为全面通透;第二,扩展境界。在原有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理论知识,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对艺术理论课的创新是推动高校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对于提高艺术生理论教育水平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加快艺术理论教育时代化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的艺术教育再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在研究艺术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时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只有学生认为这个课程有意义很重要,他们才会抬起头来听这个课程。可以说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艺术理论课的学习意义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但是也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第一,每门课程教材理论课所占比重的大小不一致。比如编排设计课中理论课所占比重高于实践课比重,而艺术设计类课程则整体偏向实践。因此编排设计的教材对基本元素的解读学理性更强更抽象。教师在解读教材概念元素时离现实较远。更多的时候被学生误以为是无聊的课程,无论这门课程讲的道理是否正确,抵触情绪已经在未学习就产生了。现代网络技术水平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来自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的技术介绍,教材中的很多基础概念过于宏观,离实践较远,学生想要了解却无头绪。因此本文将视角定位在艺术课程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具体现实意义上,从而提出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建议。

3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运用艺术学方法解决艺术理论课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叫“原汤化原食”,本文拟用艺术理论中的方法来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问题。第一个是非形式与纯形式相结合的课堂艺术,第二个是基础理论激发灵感的引导式教学。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客观的精神呈现,当然现代也有纯形式艺术品的构造。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艺术品的构造。本文试图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创造吸引学生的课堂形式。例如宏观上形式化的课堂可以创设一些创意情景,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吸引人的模式。微观细节方面在每个形式点内都要融入一定的内涵,确保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价值和意義。这就是将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结合的艺术。是本文解决抬头率问题的第一个原则和方法。

助产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反复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艺术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提问,引导学生激发灵感,从而解决抬头率问题。

2.紧密结合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本文认为提升艺术理论课魅力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现实化和通俗化,使理论掌握于群众。理论课之所以难于实践课简单来说是两点造成的,即“时间的距离感”和“现实的距离感”。这两点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表明,提高课程质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从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梳理、重构起步,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围绕概念梳理和重构展开多视角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效提高”原理”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为艺术学理论创新作出贡献。概念的梳理和重构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为基础。

摘要:部分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热情不高,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提高理论课抬头率一直都是高校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艺术理论课学理性强、教材内容抽象,多数学生理解困难以至于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关于提高艺术理论课听课率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试图将新时期大学生具体课堂状态研究与艺术哲学理论相结合,运用美学视角,创设一种新型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以期为后续艺术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些有用素材。

关键词:S-T-T模式;时代模式;精准教材模式

1艺术理论课抬头率低的原因

抬头率,是用来衡量学生听课效果的尺度。不可否认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并不喜欢大学的所有课程,尤其是理论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专业的特殊性、个人对大学的期望、尽早工作的愿望以及大学生情感生活问题等等。所以在大学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比如“又要上理论课啊?理论课太催眠了。”、“手机充满电,带上充电宝。”、“理论课期末考什么?我完全没听。”等等。很多教育者看到这里自然而然要皱起眉头,我们的理论课为什么会被学生如此忽视怠慢呢?有哲人说存在即是合理,那么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与学生在讲台下玩手机不听课的存在哪个更合理呢?如果没有学生捧场的课程是否是不合理的存在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象,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听理论课。原因如下:首先,理论课的自身特点。艺术理论课学理性较强,题材更加严肃,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更多而且晦涩难懂;其次,教师因素。以往的研究习惯把学生不听课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教师。例如教师对教材不熟,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教师的讲课过于死板,教师与学生沟通少等等原因,尤其是艺术类理论课的教师,如果没有积极备课课堂上可能会非常被动;再次,学生自身因素。文科生与理科生对理论课的接受程度不同。但是具体情况也非常复杂。此外艺术生也有自己的特点。艺术类的学生实践性较强,并且大部分的艺术生追求个性、爱自由,所以理论课的学习过程可能相对来说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是枯燥乏味的。

综上,要提升艺术理论课的抬头率,就要打破传统的研究方法,从新视角新现象出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重要意义;第二,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第三,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方法;第四,提高抬头率的对策建议。

2艺术理论课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艺术课应该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经常是关注这个课程的理论意义。比较普遍的有两个:第一,人才素质培养的意义;第二,课本教材编写中学术的严谨性。比如说我们要弄懂什么是艺术理论,如何认识艺术理论的内在本质,新时期学习艺术理论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艺术理论课学习时面对的基础性问题。

然而艺术类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实践、脱离了时代,就会成为看得见摸不着的空中楼阁,行军交火时的纸上谈兵。笔者认为艺术理论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时代特征与人文情怀的双重体现。第一,服务时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艺术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表达的更加清晰、诠释的更为全面通透;第二,扩展境界。在原有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理论知识,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对艺术理论课的创新是推动高校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这项工作对于提高艺术生理论教育水平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加快艺术理论教育时代化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的艺术教育再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在研究艺术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时要尽量的贴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只有学生认为这个课程有意义很重要,他们才会抬起头来听这个课程。可以说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艺术理论课的学习意义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但是也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第一,每门课程教材理论课所占比重的大小不一致。比如编排设计课中理论课所占比重高于实践课比重,而艺术设计类课程则整体偏向实践。因此编排设计的教材对基本元素的解读学理性更强更抽象。教师在解读教材概念元素时离现实较远。更多的时候被学生误以为是无聊的课程,无论这门课程讲的道理是否正确,抵触情绪已经在未学习就产生了。现代网络技术水平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来自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的技术介绍,教材中的很多基础概念过于宏观,离实践较远,学生想要了解却无头绪。因此本文将视角定位在艺术课程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具体现实意义上,从而提出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建议。

3解决抬头率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运用艺术学方法解决艺术理论课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叫“原汤化原食”,本文拟用艺术理论中的方法来提高艺术理论课抬头率的问题。第一个是非形式与纯形式相结合的课堂艺术,第二个是基础理论激发灵感的引导式教学。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客观的精神呈现,当然现代也有纯形式艺术品的构造。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艺术品的构造。本文试图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创造吸引学生的课堂形式。例如宏观上形式化的课堂可以创设一些创意情景,确保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吸引人的模式。微观细节方面在每个形式点内都要融入一定的内涵,确保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价值和意義。这就是将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结合的艺术。是本文解决抬头率问题的第一个原则和方法。

助产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反复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艺术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对基础理论的提问,引导学生激发灵感,从而解决抬头率问题。

2.紧密结合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本文认为提升艺术理论课魅力的实现路径有二:即实现现实化和通俗化,使理论掌握于群众。理论课之所以难于实践课简单来说是两点造成的,即“时间的距离感”和“现实的距离感”。这两点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表明,提高课程质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从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梳理、重构起步,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围绕概念梳理和重构展开多视角的系统研究,不仅能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效提高”原理”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为艺术学理论创新作出贡献。概念的梳理和重构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需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为基础。

作者:李永青等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导论》,高青兰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苏格拉底问答法在教育学中的意义评价》,杨静,《金田》,2015年10期 

3.《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实效性研究》,王明会,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03-03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是在充分调研师范专业学生教育与培养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即将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为核心编写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教材。《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不但注重中学教学艺术理论的建设,在中学教学艺术基本概念及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而且密切联系中学教学艺术实践,在中学教学艺术方法和技巧上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体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为核心,对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展开的教学艺术。它在教学艺术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作为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与一切非课堂的教学艺术有一定的区别。我们知道中学教学艺术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但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成为中学教学艺术研究的中心。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正是在中学课堂上通力协作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课堂是教学艺术创造的重要的平台。教学艺术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中,但是中学课堂肯定是教学艺术重要的创造源泉。优秀的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一、为什么要在师范本科院校开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校性选修课

近十几年以来,我国师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师范专业技能和知识素质等两大方面。加强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现代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师范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和继续教育的素养。从培养内容上看,包括教师专业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技能应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和、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本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不但要加强师范生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不断探索师范生的培养措施和方法,重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为国家改革和开放发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师资队伍作为后备力量,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发扬光大,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能提高中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较高的中学教学艺术能够很好地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较多的知识并且其和能力得到的充分发展。中学教学艺术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充分体现和发挥。一个教学艺术水平较高的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以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讲述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博得中学生的尊重,以至于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中学教师作为教育艺术家,在对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探索中,不但营造了良好教学的气氛,而且提高发展了学生审美意识水平。中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的过程不但关乎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问题。中学教学艺术是教育学、心理学和艺术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完美结合,是中学教师的自身因素和课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每个合格的中学教师都应该掌握一些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和方法,都应该把中学课堂教学当作艺术创作来精心策谋划和实施。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应成为中学教学艺术研究的中心,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有特别加以强调的必要。师范教育的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就目前师范本科院校师范教育的现实来看,师范专业技能培养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师范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有:一方面,师范生对自身的未来职业定位认识不清以及认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淡薄,因此,在读书期间没有主动进行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未来所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性,而忽视了对其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师范生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知识讲授、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提高的三者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是师范生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与保证。在全球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范人才已成为人才市场的强劲需求。面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对策是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进而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素质和未来就业能力。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有些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习中死板教条,缺乏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手段。有些师范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些现象促使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推进师范生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师范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素质,包括掌握良好的备课方法和课堂设计能力,语言表达准确,符合逻辑和有韵律感等方面。

二、《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体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以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为核心,对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开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选修课,基本要求是哪那些?我们认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要求。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每一章节的内容应该是完整而丰富的。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介绍相关的内容和有关参考书,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再者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讲课中适当提出一些中学课堂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是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要结合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多讲些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理论教学内容(共安排36个学时,其中复习考试安排2个学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分别是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与功能(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结构(2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创造(2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诠释艺术(2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表达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沟通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艺术(4个学时);中学课堂教学调控艺术(2个学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素养(4个学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境界、风格与流派(2个学时);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修炼(2个学时)等十二方面内容。

三、开设校性选修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收获

本人连续三学期在韩山师范学院开设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这门校选课,针对这门课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措施。三学期来,选择这门课的学生人数总是满额(开课人数为100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首先,选择这门课的学生,有些学生确实对这门课非常感兴趣,也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选修课及其所规定的学分。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而且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开展教学活动也有一些困难。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首先,本人十分注重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带着中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去听课,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思考,专心听讲,寻找答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其次,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不但影响教师授课心情,而且决定学生能否全面掌握、正确领会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本人摒弃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能够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授课方法。本人经常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给予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充分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课间,本人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心的问题、,学习的难点,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最后,积极地和学生开展相关方面的讨论。有效的讨论,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校性选修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是面向师范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教师专业技能的校性选修课。作为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一门校性选修课,明确其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相关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成绩只要是够六十分,就得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除了自己的爱好作为学习动机外,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加强对大学生在全校性选修课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其学科知识结构的完善、优化,是使其他成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他自己”的关键所在。只有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个体的内在力量才能发挥作用,发展的动力也得到便增强且稳定。

开设《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这门校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管理上的疏漏,《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校选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少学生对《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校选课敷衍了事的现象,一方面造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这门校选课的教学质量。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重视、研究解决,将会影响《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会影响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如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如密.中学课堂教学艺术论纲[J].教育学术月刊,2012,(9):95-98.

[3]蔡明,王军.谈高校师范生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175-176.

[4]林彦君.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46-47.

[5]廖海洋.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3):65-66,88.

[6]蔡明,王军.师范生技能培训与师范生素质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9):92-93.

[7]徐爱玲.师范生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四大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36.

[8]李丽娟,郑学良.讲座性选修课“新课程专题”的开设与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05,27(6):73-74.

[9]陈娟.讲授《技术经济学》全校性选修课的几点体会[J].技术经济,2004,(5):50-51.

[10]刘刚,等.关于高校全校性选修课的思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4):60-64.

[11]钟英.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校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0):32-34.

上一篇: 行政人事月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 大学生行政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