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3 19:52:48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1)

这个时候,我幡然醒悟,成为学生益友的前提必须得是他们的良师。那么,我做到了吗?这个学期,我太注重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反复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检测机制,以至于知识在学生心里如蜻蜓点水一般,似懂非懂,掌握不牢。

说做就做,一刻也耽搁不得。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另外,根据上个学期的数学成绩确定人选开展了"一帮一——先进带后进"活动。先进们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各个翘首以盼,希望自己能得到提高。

在语文方面,我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和作业情况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时候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每个小组长有一张小组成员人名表,用来记录组员背诵和作业情况。这样一来,当天学习的内容第二天就及时地反馈到了老师这里。我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将知识进行第二轮的巩固和梳理。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2)

Abstract:The curren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eachers' colleges emphasizes theory, instruction and outer shape but underestimates practice, introspection and inner experience. Case teaching can build a bridge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stimulate students' inner study motivation and enduring interest, train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reflect teaching, and form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refore, case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teachers' colleges.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concerned in case teaching: combine practice when choosing a case, keep the thinking deliberate and flexible, make students as the mainstay, teach in small classes in a gradual and orderly approach, and keep studying to improve quality.

Key words:case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mplement

一、 高师语文教学论实效性不高的检视与归因

语文教学论是高师教育专业重要的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反观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主要仍是一种外控的理论传输模式,存在着“三重三轻”的误区,具体表现在: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是知识的力量体现,知识只有与现实的教育情境发生关联,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远离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导致未来的语文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决策力极其缺乏,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

2.重传授,轻反思

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论教学却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受体”。正如专家所说:“长期以来在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接受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1]

3.重外在塑造,轻内在体验

现有的语文教学论课程,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体验和感悟环节,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2]。

究其根源,是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语文教学知识将很容易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在这种假设前提下,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怪圈”,一方面教学理论的学习以教师系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论的基本理念、原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另一方面,认为已经掌握了语文教学理论知识的学生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却发现在教师教育中关于语文教学的近乎“标准答案”的理论学习,并不能使他们应付复杂的、不确定的教育和教学情景,从而就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事实上,理论与实践乃是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两者之间无法直接一一对应,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有自己的学习过程。为了解决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应加强对教育情景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和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能力,以便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 案例教学在高师语文教学论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又称为范例教学法。“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义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来在法学、医学、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的运用相对较晚。1986年,美国教育司研究协会(ARER)年会中,“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工作组提交的报告提出:“教学案例能够阐明种种教学问题,案例教学应成为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之后,教师教育案例教学方法才进入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阶段。在我国,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近些年来,我国的案例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有限,加之我国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即使进行案例教学,也只是把它作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和点缀,案例教学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应有的地位。为此,正确认识案例教学在高师语文教学论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架设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桥梁

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掌握了教育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对隐含着教育理论的真实、典型的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抽象的教育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对复杂的教育实践具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实践,迁移知识,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这种将教学规律的普遍性与个人体验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是一种对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超越,有效地架设起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桥梁。

2.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持久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显得过于被动。由于缺乏与实践的密切融合,学生无法从抽象的概念界定、枯燥的教学原则的讲解、艰涩的教学模式的分析中理解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质和本真。这样的教学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总是倾向于对实际的、变换的事件较多的注意力。案例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取材于语文教育实践,情境、细节具象逼真,给学生提供了实际体验场景并将他们置于决策者的地位,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对语文教学论课程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多样、鲜活、富有故事情节的实践描述,不断地刺激学习者的感性,非常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反思教学的能力

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逼真的语文教育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学情景中,经过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在反复的分析与决策过程中,联系特定的真实情景资料,综合运用所学习的语文教学理论迅速地多角度考察、分析问题,在复杂的情景中清晰地把握关键的问题,并依靠所掌握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故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不断反思自己的缺点,借鉴他人之优点,并能够及早发现和检视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有着强大的持续发展的作用。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中,讨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讨论本身是一个互相启迪、互相引发的过程,对挖掘教学智力源泉大有裨益。于教师来说,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综合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组织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过程,从中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得启迪。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探讨、研究,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协作、支持的多向互动过程,有利于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分离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培养反思能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高师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高师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

1.结合实际,编选案例

编选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不是素材的任意堆砌,而应经过仔细筛选,精心编排组织。在编选案例时应注意:(1)针对性。案例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所要涉及的基本教育教学理论。案例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也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例,还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几个相关片断的叠加,其目的是要从案例的分析中导出相应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或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取的案例要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观念在内,体现语文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一是选取的案例要具有语文教学内容上的代表性。(3)真实性。教学案例强调真实、自然,教学案例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目了然,而是若隐若现;信息的提供也是含蓄的、零乱的。因为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正是如此,要靠教师自己收集、加工、整理信息,观察、比较、分析、判断问题,从而做出决策。(4)时效性。所选取的案例要能充分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尝试。

2.周密灵活,关注思路

要周密安排、灵活组织教学过程。一般说来,案例教学分三个环节:(1)提供、呈现案例。这一过程要做到:一是时机恰当。可在讲解语文教学知识点时呈现,也可在讲解之后呈现。二是方式多样。可印发语文教学案例材料,可教师描述,可以多媒体呈现,也可通过学生表演,模拟再现情景。(2)分析、讨论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语文教学案例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并注意控制时间。形式要灵活,可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案例的功能,提高教学实效。(3)总结、评价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可以由教师对语文教学案例讨论作出精练、全面的归纳、总结、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语文教学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的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课后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侧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给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要引导学生在案例提供的具体的、全方位的情景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案例分析的结果应是多元的、开放的。答案的不确定性是案例教学法的一大特点。

3.学生主体,重在参与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为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应注意:(1)恰当分组。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一个小组以5~7人为宜,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合理组织。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将自己定位在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位置上。教师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地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应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能使学生调整视角,注意并发现更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是随意评价学生的见解影响学生的思路。(3)全面评价。要改变仅期末书面考试单一评价的方式,将评价扩展到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态度、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是否能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教育教学规律等。

4.小班授课,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宜实行小班授课。教学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教师仅仅讲授教学论概念和原理,教学效果显然不好;二是过度使用案例教学。如果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很难进入案例的情境和角色,案例教学的结果容易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而不能起到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问题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正确的做法应该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教材的体系和思路,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辅之以相应的案例,而且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要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慢慢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5.不断学习,提升素质

案例教学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它既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能够始终站在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的语文教育教学动态,并敏锐地洞察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提炼出适宜教学的案例。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强化锻炼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走进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最新动态,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既生动又实用。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3)

 

案例教学(Case-study 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 &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 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 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 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 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4)

让语文为孩子一生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实录及评析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平面图形的密铺”教学案例与评析

找准教与学的契合点——“有理数乘法(一)”课堂实录

自学自测 互学互助 导学导练——“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聚焦:让课堂提问更有效——以《散步》教学为例

一个有语文味的拓展

“好学生”的标准——从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谈起

含蓄,也是一种力量

以《礼物》为例谈“品”读

“品读赏析”环节到底该怎么上

“半”字人生——《孔乙己》教学片段及反思

从一节评优课看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给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让学生亲历定理的发现过程

让平面几何题更加生动活泼——传统平面几何题的升华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的教学案例与思考

竹为节

统计分析与试卷编制方面的素质训练

数学(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语文(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英语(七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物理(九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化学(八年级上)试卷统计分析与试题编制设计

“一般过去时”教学纪实

“There be的过去时与将来时”教学纪实

如何在情境中讲语法

引领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的预设策略

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活动——切线长定理教学案例与反思

老师,这种方案不合理

“成语故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恰当运用背景材料提高教学有效性

汉语的“竹子”与英语的“mushroom”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诊治”

巧用塑料瓶做实验

“启发”式谈心

小灯泡额定功率测量故障揭秘

与诚实赛跑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聚焦 精选 整合 优化——从“图形的旋转”的教学设计谈起

用研究性学习指导数学活动课——二元一次方程活动课教学案例

“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综合应用”课堂实录

“铺地砖”教学纪实与评析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课堂实录

“Shopping Online”课堂实录及反思

寄情于物,形散神聚——《春酒》说课设计

忆·赏·悟——《春酒》说课设计

“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教学设计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探究与教学反思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Section A 1a-1c)说课设计

“I am making a card for my Mother's Day”教学设计

“家住三江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及反思

《鸿门宴》 网络课堂教学案例

百花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5)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 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 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6)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阅读技能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整理语篇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语言阅读、学习、理解、感悟、运用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导学案运用于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预习作用,使得学生认知理解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还能够起到丰富英语阅读理解思维,提高理解感知准确性作用,满足学习认知发展需要。

一、突出阅读重点,设计阅读思考题目

教师可根据教材文本阅读学习的重点,概括语篇学习内容及其表达主旨。在阅读教学中,多从语篇整体理解来设计相应的导学方案,尤其是注意预习思考题目的探究,更能打开学生阅读的学习思路。围绕阅读重点来设计相应的自主预习题目,使得阅读教学更具有目标性。

教师可要求学生从阅读文章的题目以及对应的思考题来划定阅读理解的重点,尤其从表达意图以及写作特色等方面来予以通盘考虑。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的阅读教学前,都有“Reading A”,其实就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预习提示。教师在充分把握阅读内容教学要求及其主旨意图的基础上,可针对阅读学习内容的表达意图进行综合思考。在设计预习思考题目中,应该紧扣语篇,突出表达意图和内涵意义,让学生在预习题目的引导中熟悉阅读学习重点,形成明确的认知感悟方向,为深入理解语篇内容奠定基础。

二、结合阅读难点,设计阅读理解学习案例

案例的运用除了围绕重点,更应凸显阅读学习难点,能够让学生在了解阅读学习素材、表达主要内容基础上,有重点地予以解决,丰富学习思维。这些方法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化阅读学习方法,形成严密的阅读学习思维,深化理解感知。

根据文本阅读学习难点,可选用与阅读学习素材相似的文化背景内容,或者相反的学习案例,建议学生在通过相似的阅读背景知识激活下能够深入感悟,并能够从中概括出阅读理解的思维和方法。在案例搭配的过程中,可从文化背景知识、表达内涵、资源优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阅读认知方案及其学习探究的方法策略。针对阅读学习难点,设计一些拓宽延伸性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中尝试更多的方法理解感知。

导学案中体现阅读难点,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解思维和拓宽学生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 Lost civilizations”阅读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展示楼兰的历史,尤其是消失的原因,帮助学生强化认知。针对学生对楼兰不熟悉的实际,设计一定反映楼兰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案例,让学生来全面了解文本表达内容。

三、注重阅读升华,优化阅读感悟发展素材

从阅读导学案中升华理解感悟,不仅是学生学习积累的需要,更是学生知识情感丰富的重要前提。教学实践证明,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积累,以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总结阅读学习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反思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积累高度来优化案例设计素材。可通过导学案的丰富延伸来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能够在积累语言文化知识中灵活运用,更好地形成有效学习策略。教师则应该对学生在导学案学习运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让学生能够在总结中学习反思,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创新之处。在案例设计时,可针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整体认知感悟状况,从阅读的综合感悟和独特发现来设计相应的综合运用表达练习案例。

教师在设计案例中,可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和课程教学要求设计相关或者相似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在引导运用过程中,可建议学生运用读后感、改写等形式来提升阅读理解的深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正如前所述,英语阅读导学案运用,能够在发挥阅读引导促进作用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有效阅读学习。案例运用应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理解思维为重点,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储备量,提高语言表达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导学案运用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不断丰富学习认知感悟思维。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82—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拟就少数民族谚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少数民族谚语的特点

谚语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它是历代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蕴含着人民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包涵着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谚语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第一,谚语深刻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价值观念,并根据人民的需要,不断扬弃、充实和改造。相应地来说,谚语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第二,从谚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说,一些从文化上层传出的、高深雅正的语言,流入民间成为谚语,有的只改动一两个字,语言风格就大不一样,其基本意义没变,但更通俗易懂。可见,通俗的谚语也蕴含着高深的文化内容,使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由此可见,谚语是价值观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价值观则是谚语的内核,谚语会随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断地被扬弃、充实和改造。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进行案例教学,除了具有同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相同的特点外,还有与其他学科案例教学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1.在学科性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而其他具体学科是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反映在案例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所折射的智慧具有普遍性,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所讲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等是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最一般的道理。而具体学科的案例往往是与其理论实务相对应的具体的过程案例。

2.在案例教学的宗旨和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青年学生掌握其最高层面的对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体验实际的思维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达到对智慧的顿悟。而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提供各种各样典型的过程案例,一方面使学生联系实际掌握所学的各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书本知识以外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

3.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和具体学科的教学案例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三大领域,在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历史发展中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案例,这就使得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在众多的案例中进行筛选,精选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而具体学科则是依据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的领域中选择各种类型的案例,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4.在案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许多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已作为该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运用得非常普遍。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大多是概念、规律、范畴、论据和论述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时,必须先将教学内容概括成若干系列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分析时,穿插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来实现全部教学内容的完成。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要“抓大放小”,选择核心问题、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引入典型案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案例教学的功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功能主要是阐释道理、提供知识、说明方法、体验思维。具体学科案例的功能则是提供情境、体验过程、积累经验、培养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8)

金融学科与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该是活生生的、充满各种色彩的教学活动,金融学科适用案例教学。其一,国内金融学专业教材多为引进内容或者其理论流派、脉络及渊源多为外文阐述,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原汁原味地讲解本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从本源理解本学科的内容;其二,金融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性金融产品和金融理论往往用英文阐述,甚至有些创新性金融工具直接以英文或者英文缩写进行交流,例如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等,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紧跟金融发展态势、掌握前沿知识;其三,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国际眼光、增加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合作意识。

2.案例教学是实现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问题时的辅助手段,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一,案例教学创造了语言习得环境和问题展示环境,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增加其对实际情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更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其三,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金融英语资料的深层次理解,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识记专业英语的中文含义,而且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案例教学定位、方法与模式

1.案例教学的目标定位。

将案例教学引入双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单纯知识描述、规范分析或演绎推理的枯燥过程,强化双语教学的情境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案例教学不是原有双语教学任务的大量增加而是使双语教学更加生动、便于理解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双语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课时分配方面,不应大量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从而导致原本紧张的双语教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根据整个课程的设计、理论的特点以及案例内容的多少、深浅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分配。

2.案例教学的引入方式与教学设计。

第一,在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甚至准备双语案例。第二,在案例讨论环节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在提出讨论的主题和注意事项后,应该选择多种讨论方式,既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型也可以选择教学对学生的问题引入型;既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辩论型也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型。另外,为了避免英语水平差异性对学生案例教学参与的影响,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与发言,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第三,利用案例反思缓解对案例讨论成果的巩固。一方面,教师在案例总结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反思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缺陷?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3.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丰富的案例资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案例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针对性、问题性、适合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原则。案例的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金融理论而配置的,案例应该能够包含大量的相关理论的信息[4];案例的问题性是指案例应当包含能够引起学生探求动机的疑问性内容,从问题的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能够引起学生的情趣;案例的适合性是指案例不仅能够与理论相契合也能反应金融发展最新动态,不仅能结合中国国情也能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案例的规范性是指案例应当具备完备的情节,如果是故事型案例那么人物、时间、地点、案情起因、发展、结果都应当是案例的必备要素,如果是材料型案例应当具备人物及冲突的观点等要素[5];案例的系统性是指案例应该根据金融学课程各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不同的案例结合在一起。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24―07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李卫国(1964-),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汉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崔希亮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本问题,其中,教师问题是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

在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培养理念、培养方式、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吕必松(1989)、张德鑫(2001)等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时,虽有不同侧重,但他们均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了解和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

应用型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正处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规划和试点实施阶段,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这一培养模式刚一实施,学界就开展了学理分析和数据验证,例如,徐彩华、程伟民(2007)通过对比定量研究,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中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而,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陈红梅(2010)指出,应用型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的缺陷,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仍满足不了当前海内外汉语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扩大对师资的大量需求与事实上师资培养产能较低之间的不相适应。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稳定、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整合海内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养效能,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这既是学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的规定,对在不同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描述;立足于学科建设讨论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构建以影像和文字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引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靠宣传、动员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只有将外部的人才需求问题放到学科内部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全面考察和解决当前师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研究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可能性,方能使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无疑,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科建设问题的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解决学科内部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撑。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该《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是为了培养胜任汉语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培养效能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汉语师资的培养方向已经从理论研究型阶段转移到实际应用型阶段。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称作“应用型”培养模式。

上述《方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专业的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性特点为基础的。

目前,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的纲领性文件,是2007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吸取了以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和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该《标准》采取模块建构的方法,以五大模块统领十个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中共包括五十四个二级标准(简示如表1)。

《标准》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静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轻重次序如何却付之阙如。有的学者曾尝试采用对比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例如,徐彩华、程伟民的研究显示,新手教师首先必须学习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巧和教学法;其次必须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和语法知识。江新、郝丽霞将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一般教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学知识,包括一般的教学知识和有关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等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和获得。

从总体来看,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用型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缩短了汉语教师培养周期,但其师资培养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培养周期仍然较长,无法兼顾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其次,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形成了简单的“汉语+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学科“拼盘”,课程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再次,应用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培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的汉语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定位是,教师应是由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转化的指导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核心定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对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变。在此基础上观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标准》中的规定和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探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析过度、综合不足之弊。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未理清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更未对其间的运作过程进行说明。《标准》中各模块所描述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均等的,没有轻重、多少的差别。事实上,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既有先后顺序,也有轻重多少的差异,并不是均等的;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中,也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的研究,例如,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是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是处于较高层级的知识,或者说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不应将其与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教学工作、投身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线,就是通过语言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围绕这一主线,并与这一主线加以整合,这种关系类似于圆心和弧面的关系,而非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不结合语言项目训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抽象的、无应用价值的,仅有语言项目训练而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训练是贫乏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

(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整合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换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应掌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性知识,即掌握与课堂情景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隐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更多情况下,实践性知识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情景性的、个体化的知识,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在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我提出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一个案例可以适用于说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当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之不足。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反思理性”,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并训练学生成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因此,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既具有起于实践,最终又落实于实践的特征,又具有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目标的实用性、案例的真实性、定位的明确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我们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跨文化实践者,也就是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应掌握汉语本体性知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巧,又应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为枢纽,以专题的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可能涉及的教、学等各方面的训练项目全面展示出来,说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运作方式。

(一)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准》所涵盖的五大模块的分类标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分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整合起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搜集海内外不同层次、阶段、课程、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案例,以及汉语教学交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按照案例所展现的情景和所在的区域、国别加以整理分类,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以《标准》规定的五大模块为主轴,将案例库分为五个一级子库,即“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库、“文化与交际”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库、“教学方法”库和“教师综合素质”库,加强国内高校与海外孔子学院的联系,创建服务于教学和研究的案例库网络系统,为实施“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平台。

其次,参照《标准》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深入、仔细比对和研究案例中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和交流情景中,是否准确地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采取任课教师自评与其他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逐一细化,并从语言、文化、教学和技术四个维度加以记录,建立二级子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立,尤其是二级子库的建立应逐一厘定国际汉语教师各类知识和能力所占的比重及其具体细目。但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标准》中各模块及其下设一级、二级标准的价值和作用不是均等的,所以,收集到的案例不可能也没必要照单全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体现案例的典型性,二级子库的建立应围绕实际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项目进行编排,并根据初、中、高三个教学阶段之间的差异作出必要的遴选。

再次,在建立案例库时,还应编制对案例库进行说明和解释的纲要文本。纲要文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细则、案例库应用指南等内容。其中,培养细则是文本的主体,它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技术等维度上应具备的结构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细化、解释。案例库应用指南是对案例库的案例所在的国家、情景、层次的类型和范围的具体描述,也是对案例主要涵盖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和研究中如何查询、运用案例库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与案例库不同的是,纲要文本应围绕案例和课堂的实际情景,系统、全面地对《标准》的条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阐述。

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是围绕直观、真实的案例编排起来的,所以,它具有相当高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实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目标。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兼顾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案例库内部是有序的。这首先是由于在客观上,国际汉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有序的。参照《标准》,当国际汉语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转化作为核心任务时,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可以表示为图1。

这一图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观察:

方向一,自上而下观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从外到内起作用的,教师应具有并能运用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并能运用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知识。

方向二,自下而上观察:为了有效完成某一语言点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是从内到外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高,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次之,教师综合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低。

方向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学阶段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案例的分类整理是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级别,即按照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阶段编排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首先,汉语教学从初、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语音、语法项目逐步减少,而词语用法和文化要素则逐步增加。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中级阶段是打基础的,语言材料服务于系统的语法习得,其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强,课程内部前后衔接、课程之间关联密切。所涉及语言点不仅要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而且对语言点之间的转换关系也应当详细解释,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之间的变换,当句中既有宾语又有时量补语时,重动句和话题句之间的转换等就应当详细解释。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因此,在建立初、中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一级子库“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以建立三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四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为辅。

其次,汉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句法规则已习得完毕,转为以词语用法和篇章学习为主,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因此,在建立高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二级子库“文化与交际”为主,以建立三级、四级子库为辅。

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理论上的有序运作,以及案例库的分阶段编排,充分保证了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语言项目训练结合起来转化为能力,例如,选取案例库中的“上星期我画了一幅竹子”这句话,就“竹子”一词来说,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句法结构时,教师仅出示竹子的图片或将竹子与熊猫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说明即可,无须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学习复句构造时,教师就可以加以拓展,将文化知识注入其中,对“为什么此处提及的是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竹子作为文化符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问题作出解释;在高级阶段,学生学习章法问题时,不仅可以解答句子中修饰“竹子”的量词为何没有用“根”、“个”而用了“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介绍修辞中的借代手法或转喻等知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扩展,不能停留在只对单个文化元素的说明上,而应适当深入介绍多个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结构的层面,从竹子引出梅花、兰花、,说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将教材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三)新模式下教师的定位

任何一种师资培养模式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预期的培养目标下,如何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予准确的描述?笔者提出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应具有反思意识,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所设定的师资培养目标和案例库的主线,将国际汉语教师定位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在案例库建设中,应着重突出“教师综合素质”库和“文化与交际”库中二级子库的建设。

首先,反思性是指国际汉语教师对教学方面的反思,教师应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教师的成长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案例中的主要观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或多角度分析,给出详细、深入的解释,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在案例库建设中,应重视教师所做的反思记录。在学校、合作教师和研究者等外部力量支持下,可以将国际汉语教师采用日记、课堂观摩、集体讨论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作的反思,以及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成长的档案进行收集,并将其收录到“教师综合素质”库的“反思记录”重点子库中。

其次,反思性还包括国际汉语教师对课堂内外工作中遇到的涉外交流问题进行反思,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自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者。在国内教学时,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因而,国际汉语教师必须了解多国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具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鉴别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问题的能力。仅就课堂教学而言,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理解和适应课堂上学生的文化多样性,能针对学生的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上加以调整。江新、郝丽霞的研究显示,新手与熟手教师比较明显的不同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上,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运用了更多的跨文化知识。这表明,具有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是熟手教师区别于新手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不仅要具有异域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与国外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中的“国际”一词的含义作进一步解释:国际汉语教师是公共外交的一员,是国家外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任务。这一解释增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与交际”案例库建设中,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点二级子库来建设,通过搜集课堂内外的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中的知识重点,采取讲解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

(四)新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案例的采集、整理,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对国际汉语教师实施情景性课堂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四个维度,即语言维度、教学维度、文化维度和技术维度。国际汉语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结构素质与综合能力分化在这四个维度的训练和提升过程中。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它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的整合,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把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尽量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在交际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心的交际型学习理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本培养模式的设计符合“五阶段学习过程”理论,即符合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功能性独立、选择性独立到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五个阶段的认知心理,顺势利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接受的是学历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学习时,就应当逐一地、有条理地、有层次地将知识从案例中分解出来;当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时,就应当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逐渐理解理论和概念,让他们自己试着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使他们慢慢摆脱依赖的过程,模拟练习就是让他们试着走向独立,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课件或教案的编排时,他们已进入一个较为独立的阶段。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的过程是一致的。微格教学是建立在交际型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的,系统培训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师资培训的有效模式。笔者提出的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由真实的案例触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让国际汉语教师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首先,使学员对教学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时,发现其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的案例均为海内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教学活动的选择原则,是看所选案例对学员的学习有多大作用、能提供什么样的真实场景,然后,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案例的讲解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这里的“点”指的是重点和难点,既指能够衔接、串联多个训练项目的语言点,也指能够将不同或多种知识和能力整合起来的语例,还指任课教师应关注而事实上却忽略了的教学问题等;这里的“面”,是指由“点”拓展开去,进行横向开拓的语言知识和教学项目。

(五)新模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

由于案例库包括了海内外的真实的教学案例,因而,以此为主的培养模式应倡导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是指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则是指对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的熟悉和认同。前者是教师定位的原因、基础,这已在本文中讨论过,所以,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地域文化资源的问题。

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介绍中国文化,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案例库的建设应突出区域特色。在“文化与交际”库的建设中,除了建立通用的、核心的、基本的“中国文化”二级子库之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建立拓展性的“中国地域文化”子库,只有这样,国际汉语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传播中华文化。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对此稍加阐释。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景点,繁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使河南成为文化大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河南省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应充分发挥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通过开设“河南文化”案例子库,将河南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体系之中。

(六)新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实践型培养模式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学历生的培养和进修师资的培训。其中,学历生的培养主要涉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课程,以及涉及本科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

在尝试应用阶段,新的培养模式可以首先在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实施,在听取专家、学者、师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进一步扩大案例库、细化纲要文本。在培养模式的推广阶段,在我国,可以依托各校及其合作的相关院校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在海外,可以向与我国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公派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介绍,推广新模式,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案例库对《标准》所规定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简化处理,缩短了培养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养难度,简化了培养程序,为海外本土师资的培训,尤其是为面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互联网的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培训团队的建设及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10)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计算机VB语言是一门学生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它的可视化界面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在传统的VB语言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传统VB语言基本上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从一开始的VB语言变量、表达式,到顺序程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些基本语法开始学起,大量的理论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倦怠,尤其是对于一个中职的学生来说,理论基本功相对较弱,讲太多的理论语法和英文单词不利于提升中职学生对VB语言的学习兴趣。

(2)VB语言比最基本的QBASIC语言增加了可视化功能,VB是以可视化编程环境为平台,向学生提出编程中最基本的概念:对象、属性、方法、事件过程等概念。这些可视即可得的编程界面比QBASIC和C语言更容易学习,但我们很多教师拘泥于讲解大量的控件、属性和方法,使得学生只注意记忆各类控件属性和英文单词而忽略培养编程思想。

(3)我们从VB语言教学中发现,一开始学生对于可视化界面学习很有兴趣,但是到课程后半阶段一旦需要在程序中写一段代码,极大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虽然有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较好地形成了编程的思维,但是涉及较大的实际编程问题时,还是无法学会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程序语言。这一问题是目前VB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VB语言教学中系统使用案例教学法,即放弃过度追求语言知识本身的系统化和细节化的做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做到“做中学”,在案例教学的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二、案例的选择

1.案例应具实效性:一个好案例必须具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具体的实际应用,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借鉴该方法解决,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举一反三或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尽量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前人的经典之作、经验之作,有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2.案例应具思维的拓展性: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串连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的学习来理解并掌握某一些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达到从例到理,再从理到例的转换。要在案例教学中贯穿编程风格的训练,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也让学生在案例中反思、总结和不断更新原有知识。

3.案例应具适用性:适用性是指案例的大小要合适、难易要合适。需要注意案例的大小,可以先从小的案例教学入手,一般这些小的案例只需要在课前15-20分钟内进行,这些小案例涉及的知识点不多,但更容易突出授课目标,等到学生适应后再选用大的案例。在大的案例中可以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选择案例时也要注意案例的难度,没有难度,学生会没有兴趣;难度太大,学生又容易丧失信心,否则对授课不利。

三、案例的实施

案例的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让学生在案例中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是实现例到理的转换。我们在设计这个阶段的案例时往往采用相对比较小而又简单的案例,但在这些小的案例中隐含着学生需要理解的各个知识点,如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候语句程序使得学生理解输出语句的语法和格式,从而能在大的复杂案例中充分应用。所以在第一个阶段应该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程序基本结构、数据类型、函数等编程基本概念,但不必追求系统化和细节化;同时让学生了解VB语言的可视化界面,对一些常用控件和属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加以梳理和总结,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

第二阶段是实现理到例的转换。在第一个阶段后学生已经通过一个个案例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和控制概念及属性,这个阶段是在学生具备初步的编程经验后,尽快进入提高阶段。可以设计一些较大的案例程序进行分析和练习,在案例分析阶段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知识的复习和自学,例如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概念,在学习中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然后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同时案例教学中可以采用层进式的教学方法,先要求学生读懂程序,然后能够修改程序的片断,最后提出完全陌生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在案例的完成后总结一下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达到实现理到例的转换、再回到理的理解和掌握。

在以上的两个阶段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理清概念与案例的关系。案例是为概念学习服务的,案例必须恰当典型,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都能为引出相关概念、理解概念服务。

四、具体案例分析

这里我们主要来介绍VB语言中跨模块变量的使用案例。

1.案例内容和要求:设计简易加减乘除计算器,要求能够在可视化VB程序中实现计算器的简单功能。如下图:

2.案例实现方法

在本案例中有几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控件数组中INDEX属性的使用,变量作用域的正确申明,形状变量的使用技巧。在一个案例中如涉及太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会使得案例偏难,学生学习兴趣减弱,为此可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用一个小的案例,如先设计一个显示9个按钮控件上数字的程序,程序要求如下图: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基本理解控件数组INDEX的作用,熟悉并理解数组的定义和在程序的应用,如第一个控件的INDEX属性为0,第二控件的INDEX属性为1……这样依次类推,在引用的时候可以用“控件名(INDEX)”,例如:command1(3)表示引用第四个按钮控件。

第二阶段:在理解控件数组INDEX的涵义后,接下去的阶段就能够应用INDEX控件数组了,所以在本案例中第二阶段关注的重点是变量作用域范围的正确使用,可以通过案例的层层深入教学来使得学生清晰地理解变量在不同作用域范围内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先计算2+3两个变量单次的加减乘除计算,这样程序相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单击数字按钮后,把相应数字显示在文本框中,如显示数字2。

(2)单击运算符时,产生一个事件,记忆原来的数字给变量a,然后清除原来文本框中数字,准备显示新的数字,如显示数字3。

(3)单击等号产生另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把a+3的计算结果显示在文本框中。

思考: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反思,单击运算符时,清除原来的数字之前得把数字进行记忆,则需要把此值赋值为变量,那么这个变量应该定义在哪个模块中?显然通过实验得出,应该把这个变量定义为全局变量,如果定义在某个模块内,则这个变量到另一个模块引用时会被重新赋值而无法达到真正在不同模块内传送变量值的作用。

接下去我们来计算2+3-4这个连续运算时,比前一个程序多了一个运算,但步骤仍旧一样。

(1)单击数字按钮后,把相应数字显示在文本框中,如显示数字2。

(2)单击运算符时,产生一个事件,记忆原来的数字给变量a,然后清除原来文本框中数字,准备显示新的数字,如显示数字3。

(3)单击运算符(-)时,产生一个事件,清除原来文本框中数字,准备显示新的数字,同时要计算刚才a+3的值,把计算结果赋给变量b。

(4)单击等号产生新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把b-4的计算结果显示在文本框中。

思考:在进行第三个步骤时,又涉及变量b同样需要定义为全局变量,此变量值能够完成在不同模块间数值的传递,这四个步骤完成了3个数字的连续运算。假如需要进行4个数字、5个数字等等更多数字的连续运算时,则每个运算符中的事件需要怎么样改变?

对这个案例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定义一个变量的时候需要注意其作用域范围,也使得学生领会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区别。同时我们可通过这个案例的层层深入剖析、思考和反思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这个案例在生活中非常典型,应用性也广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后感觉收获颇多,心里有了成就感,兴趣就慢慢浓了起来。

五、总结

学习VB语言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有关的知识,而是为在生活实际中得到应用,所以系统化的案例教学法更能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一个个案例学习中走向实际生活应用,在整个学习阶段保持高度地学习兴趣,使本来难学难懂的VB程序语言课变得简单易懂;同时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为接受新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通过这类系统化的案例教学法,在学期结束的技能达标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良好的达标成绩,更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自创一些小程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下一篇: 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