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3:27

生物高二总结

生物高二总结篇(1)

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 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 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 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高二下学期是学生参加生物毕业会考的学期,但是在这学期就要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因为我校的学生基础差,同时有没形成一种好的观念,很多学生抱持 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成绩提高不上去。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对一些可能上C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鼓励后进生,落实优生,不段提高学习成绩。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本人克服课时多,时间紧,又经常发生课时冲突的困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四、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 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初上讲台,教学业务不够熟练,虚心向老教师 请教,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五、兼职工作

作为高二备课组长,我很好的完成了组内的各项工作,还组织了一些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在11月下旬合理安排,配合学校工作迎接市教研院的教学调研。

六、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 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 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 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 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 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二)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生物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将近一年的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一年中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教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 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生物高二总结篇(2)

由于周六取消补课,理科原计划的教学进度被迫加速,时间紧任务艰巨;文科学生生物科的学习经历了授新课、复习及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为确保文理科常规教学质量,备课组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统一部署,并将计划落实到个人。备课组成员全员参与、团结协作,以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教学、教研方面充分考虑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全组动员,团结协作。

1.年青教师主动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

2.召开多次备课会议,统一认识,群策群力。了解、讨论、研究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注重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困难等信息反馈,提出应采取那些相应的防范措施。

3.共享与交流。延续上学期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要求,每位教师都乐意接受任务,互学互帮的气氛浓厚。

4.课题研究备课组研究课题为《课外探究活动》,各成员围绕这课题,进行研究。

5.做好师徒结对工作

指导教师按要求履行自己好职责,要求徒弟加强听课、评课,汇报课必需经过说课、试讲课、公开课、评他人课、书写教学反思等过程;每次测试后还要求撰写“考试分析”等。

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并书写结题评语。

四、存在问题

1.模仿过多,缺少个性化教学。

2.与学生特别是参加会考的文科学生交流落实不到位。

生物高二总结篇(3)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营腐生的动物是分解者);(4)分解者: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注意:植物并非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它是消费者;动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细菌也并非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传递途径: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能量来源 (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2

④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种类

a.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b.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的信息,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c.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2.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注: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不能在生物与生物间循环。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物高二总结篇(4)

前言

物理这门学科,其主要的基础是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且基础的一个部分。可以说离开了实验,物理就是不完整的一门学科,物理实验是不能被忽视的。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高二学生,主要是对这些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进行了调查,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一、物理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能力,其包含一般的动作技能以及知识技能。这两种能力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物理实验能力。和一般的学习能力相比,物理实验能力更加注重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物理实验能力考察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完成物理实验的相关步骤到使用相关设备进行操作,到最后的分析所发生的现象以及写出物理实验结论,这些都是在考察学生们的物理实验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学生为分析视角,因此主要的研究对象是Y高中的高二学生,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法和临床分析法。首先,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主要选取的是W市某Y高中高二(1)、高二(2)两个班级,并设置了150份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围绕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而展开。该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的单选题,其设置目的是为了了解高二学生们是否对物理实验有学习的兴趣,以及在该方面的学习态度和物理实验的简单题目。第二部分的调查题主要是针对物理实验操作过程而设置,其目的主要是为更深入了解高二学生对物理实验设备的操作以及基本的设备使用,从而推断出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这两部分的物理实验调查问卷题都是经过物理老师的专门讨论才最终形成的。该调查问卷的考试时间是2个小时,等待结束之后会将调查问卷进行回收。根据实现制定的评分标准,本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并分析。其次,本文也采用了临床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的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所调查的高中的高二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将得到的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从中得出调查的学生所存在的共同的物理实验能力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

第一,高二物理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物理实验能力差异。经过本次的调查问卷,从收到的调查问卷来看,发现班级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本次的调查问卷,满分是80分,其中最高分是75分,而最低分只有5分,这足以看出学生之间的差距。在该次调查问卷中,设置的部分主要有5大块,包括基本物理实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占20分),物理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占20分),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处理(占10分),物理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占10分),以及物理实验设计的能力(占20分)。从数据和分数上来看,所调查的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设置方面,基本物理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面存在的差距是最为明显的。3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设计出自己的物理实方案,并通过提供的物理实验设备对此方案进行正确的操作,而40%的学生可以对操作的物理实验进行很好的解释和分析,但是主要是根据一些物理的理论知识,而剩余的30%调查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判断进行实验操作。

第二,高二物理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巨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学生们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包含3个方面,就物理实验而言,其包括物理实验前的准备,物理实验中的操作,以及物理实验后的总结。通过对调查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们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很大的差异。比如,对于物理实验前的准备,只有40%的学生会进行事先的预习和准备。对于物理实验中的操作,50%的学生是紧紧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而30%的学生认为学生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于物理实验后的总结,只有35%的学生有这样的习惯,而55%的学生认为物理实验总结没有很大的帮助,而10%的学生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看,高二学生主要是在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物理实验的自我监控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讨论,给以得出Y高中高二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这种问题有待于及时解决。针对调查的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一些有关提升高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建议:首先,学校在物理课程设置中需要添加一些探索性的物理实验,以增加学生们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上,物理实验能力是一项非常全面的能力,不仅仅考察的是高二物理学生的动作能力,而且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学校特别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去进行设计和探索的物理实验,这样就有利于高二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物理实验能力。其次,在课堂讲解中重视课堂演示以及实施策略讲解。相比一堂纯粹的理论课,物理实验课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针对这种现象,物理老师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适当增加一些操作和演示的环节。通过实际上的操作以及进一步的讲解,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某个物理知识点。最后,高二学生们需要增强对物理实验的总结。对于每一次的物理实验,学生们首先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然后对该项物理实验进行事先的预习,这样有助于为进一步的实验操作打好基础。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物理实验课之后,需要对该堂物理实验课的收获进行总结,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

生物高二总结篇(5)

一、 引言

本文从吉林省物流业的现状出发,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分析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保障吉林省物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1. 物流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近几年,吉林省物流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社会物流总额来看,2006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11 861.3亿元,到2011年已增长至27 378.5亿元,增幅高达2.3倍。从增速上看,2006年~2011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速依次为17.9%、29.8%、19.6%、11.4%、12.4%、21.0%,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社会物流总额一直呈增长态势。

从物流业增加值来看,近几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一直在稳步提升,从2006年的287.0亿元增至2011年的622.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7.2%。2011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7.0%,说明物流业发展对全省服务业贡献突出。而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表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减弱。

从社会物流总费用来看,2011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 881.8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06年~2011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在下降,这一指标的稳步下降,表明全省物流效率有所提高。

2. 物流供给比较充足。

(1)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吉林省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60.9亿元,同比增长15.2%,是2006年的2.83倍。

(2)物流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随着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3)物流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3. 物流需求持续增加。

(1)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物流需求的首要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这三方面的增长必然带动物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2011年吉林省工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24.3%,从2006年的1 659.29亿元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4 917.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9.9%,2011年达到4 116.1亿元。进出口总额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18.2%,2011年达到1 424.0亿元。

(2)货物运输量及运输周转量继续增长。2011年,吉林省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1 905万吨,同比增加15.4%,与2010年持平;完成货物周转量15 816 900万吨公里,同比增加13.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与2006年相比货运量增长33.7%,年均增长6.2%,货物周转量增长119.0%,年均增长16.1%。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吉林省物流业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加的。

三、 吉林省物流业发展趋势预测

1. 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物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002年~2011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其随时间变动呈明显的非线性趋势,因此采用趋势时间序列方法进行预测。应用SPSS软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拟合,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如表1所示。

同时,《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要实现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指出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按照12%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经过专家咨询,得到“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如表1所示。

2. 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预测。

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1)社会物流总额预测。社会物流总额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反映了社会的整体物流需求水平。从图2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呈线性变化趋势,而且通过绘制社会物流总额与GDP的散点图,发现二者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为提高预测精确度,应用多种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拟合度较好且检验合格的预测模型。应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的结果如表2所示。

结合表2和2011年物流总额数值,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4.2%,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相一致。

(2)物流业增加值预测。对物流业增加值的预测采用和社会物流总额相同的思路进行,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综合2011年物流业增加值和表3,“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仍在增长,增长率为12.7%。但是,通过计算,“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5.8%、5.7%、5.6%、5.4%,呈明显下降趋势。

3. 社会物流总费用预测。

国际物流界通常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这里对社会物流总费用预测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值进行预测,然后根据GDP的预测值确定物流总费用的预测值。物流总费用与GDP比值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变化比较平缓,呈现线性变化趋势,但考虑到样本数量较少,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应用多种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拟合度较好且检验合格的预测模型。应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物流总费用和GDP比率的预测值及GDP的预测值得到社会物流总费用的预测值,如表5所示。

从表4和表5得到,“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总费用仍然在不断增加,而其与GDP的比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

四、 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物流业的总体态势、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上,对吉林省“十二五”期间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别从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费用三个方面着手,利用多种预测方法得到“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态势。结论如下:

1. 物流需求空间较大。

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一直在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社会物流总额是社会物流物品的价值总额,包括工业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额、外部流入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从2006年到2011年吉林省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一直持续在72%左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工业产品也必然增加,对物流活动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此外,从物流需求系数(物流总额与GDP的比值)的计算来看,“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需求系数为2.59、2.73、2.92、3.19、3.52。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在增加,说明GDP对物流的依赖度在增加,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在增长,吉林省物流需求潜力较大。

2. 物流供给能力充分。

有需求就必然存在供给,吉林省物流供给能力也在不断增大,从“十二五”期间的物流业增加值可见。“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物流业增加值的增长体现了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等产值的增大,这些都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供给能力的体现。同时,物流相关行业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也都给物流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 物流对经济贡献度仍然较弱。

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不高。从2006年开始持续在6.7%以下,2011年仅占GDP的比重为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更是在不断下滑,2012年~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8%、5.7%、5.6%、5.4%。说明吉林省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弱,而且有逐渐减弱的势头,吉林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物流业,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

4. 物流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吉林省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高,一直持续在17.8%以上,这与发达国家的9%~10%的比例相比仍然偏高,说明吉林省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物流发展水平偏低。但可以看出,这个比率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这个指标在明显的下降,表明吉林省物流业运行效率有所提高,运营效益有所增加。而物流总费用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构成,其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最大,2011年运输费用占全省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7.4%,说明降低运输费用会一定程度上减小物流总费用。此外,2011年管理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9%,增幅基本与去年持平,反映出吉林省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及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分析物流业的现状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可以推动物流业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吉林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如下: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保证。为满足未来几年物流业需求的增长,吉林省应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可以从几方面着手:加强对落后公路、铁路等线路的改造,提高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大物流场站和枢纽的建设,使其与线路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专门的物流园区发展基金,促进物流园区的建设。

(2)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工业品物流总额是社会物流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拓展物流需求、推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举措。粮食、石油化工、汽车等是吉林省的重要产业,应积极促进其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企业转变传统观念,剥离物流资产和业务,加大物流外包力度,降低成本,同时支持现有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整合和服务创新,提高市场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3)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和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鼓励企业更多采用第三方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科学化、集约化降低企业的成本;二是从系统角度提高物流整体服务水平,充分认识物流系统中的“效益背反”,使物流系统总成本最低;三是发展以供应链为主导模式的现代物流业,在原材料供应到最终用户的整个过程中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物流作业,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制定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物流业发展,政策是保障。吉林省应当构筑现代物流产业的政策体系,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此,一要建立健全资金政策体系,保障物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二要建立市场政策体系,用法律法规约束物流企业,规范物流市场行为;三要建立优惠扶植政策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5)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扎实的人才支撑是物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在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可以通过物流企业内部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物流人才在吉林省工作;利用吉林省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开展物流学历教育、举办物流知识讲座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余静. 福建物流业发展态势分析. 物流科技,2006,29(133):18-20.

2. 代官飞. 应用SPSS软件分析物流业发展状况.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3):92-93.

3. 周跃进,盛昭瀚,李民. 加快江苏物流产业发展 县域物流发展是关键. 现代管理科学,2009,(8):3-4,10.

4.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状况研究.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2):4-6.

生物高二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67-2

为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户种菜收入,进行了白菜生物菌肥叶面追肥肥效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肥效高的肥料进行推广。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浓度

生物菌肥50倍液,磷酸二氢钾400倍液,CK:清水。

1.2 参试作物

白菜(小东19号)

1.3 试验时间:地点、面积

时间:2006年9月8日-11月30日;地点:黔灵镇渔安村宋兆能农户责任地;面积:478m2

1.4 方法

采取顺序排列方式: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小区25.2m2(长14m×宽1.8m),栽210株,亩种植5556株,在莲座期开始追肥每隔10天追施一次,共3次。

2 栽培方法

2.1 育苗,定植

2.2 管理

参试作物白菜品种一致(山东19号),土地环境肥力一致,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一致。

2.3 施肥

沤肥:(1)提前3天将生物菌肥浸泡溶化(浸泡1:1)加水稀释50倍液施用。(2)提前1天将磷酸二氢钾浸泡溶化(浸泡1:1)加水稀释400倍液施用;时间:2006年11月1日第一次追肥,2006年11月10日第二次追肥,2006年11月20日第三次追肥。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处理区白菜植物学性状调查表

表1

从表一来看:生物菌肥与对照相比,株高高出3.9CM,开展度高出4.5cm×3.6cm,单株毛重增加0.29kg,单株净增加0.11kg。磷酸二氢钾与对照相比株高高出0.9cm,开展度高出1.8cm×1.4cm,单株毛重增加0.16kg单株净重增加0.04kg。以上经济性状表明,生物菌肥与磷酸二氢钾叶面追肥效果好,但生物菌肥又比磷酸二氢钾叶面追肥效果好。

3.2 各处理产量调查表

表2

从表二来看:生物菌肥同对照相比亩增产611.16公斤,增产率达28.95%;磷酸二氢钾与对照相比亩增产222.24公斤,增产率达10.53%。

3.3 试验结果显著性测定:(方差分折t测验方法)

表3

总自由度df总=mn-1=3×3-1=8;组间自由df间=m-1=3-1=2;组内自由度df内=df总-df间=8-2=6

矫正值C=(∑Xij)2/mn=T2/mn=808.52/9=72630.25;

总平方和SST=∑Xij-C

=(90.32+111.32+107.12+88.22+842+90.32+86.12+75.62+77.72)-72630.25

=(8154.09+12387.69+11470.41+7779.24+7056+8154.09+7413.21+5715.36+6037.29)-72630.25

=74167.38-72630.25 = 1537.13

处理间SSt=∑Ti2/n-C=(308.72+262.52+239.42)/3-72630.25

=(95295.69+68906.25+57312.36)/3-72630.25= 221514.3/3-72630.25 =73838.1-72630.25

=1207.85

处理内SSe=SST-SSt=1537.13-1207.85=329.28;总的均方St2=1537.13/8=192.14

组间均方St2=1207.85/2=603.93;组内均方Se2=329.28/6=54.88

平均数的标准误

查表计算:

表4 LSR值的计算(新复极差测验) df=6

表5

分析和结论:

当P=2,A-B=102.9-87.5=15.47>14.8差异显著;B-C=87.5-79.1=8.4<14.8差异不显著

当P=3,A-C=102.9-79.1=23.8>23.58差异极显著

表6 产量产值比较

3.4 结果分析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菌肥叶面追肥效果最好,磷酸二氢钾次之,表现为生物菌肥株高较对照清水高出3.9cm,磷酸二氢钾较对照清水高出0.9cm,生物菌肥开展度较清水增加4.5×3.6(cm),磷酸二氢钾较对照清水增加1.8×1.4(cm),从产量上看,生物菌肥亩产2722.44公斤,较对照清水亩产2111.28公斤增产611.16公斤,增产率达28.95%,磷酸二氢钾亩产2333.52公斤,较对照清水亩产2111.28公斤增产222.24公斤,增产率达10.53%。

从LSR值的计算来看,生物菌肥与对照清水的差异性极显著,磷酸二氢钾与对照清水的差异性不显著,生物菌肥与磷酸二氢钾的差异性显著。

从投入和产出来看,生物菌肥亩投入较对照清水高出72元,但产值却高出733.39元,磷酸二氢钾亩投入较对照清水高出2.25元,但产值却高出266.68元。

4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白菜的叶面追肥试验中生物菌肥和磷酸二氢钾在植物学性状上的表现、产量、产值、品质都比较好,但生物菌肥比磷酸二氢钾和对照清水的效果显著。从试验的结果来看,生物菌肥用于叶面追肥既符合提升蔬菜品质,满足市民食菜的质量要求,又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从慧.白菜施用生物菌肥肥效试验.现代农业科技,

2009,(17):77-79.

[2] 王福祥.生物菌肥的功效特点与应用技术.农业科技通讯,

生物高二总结篇(7)

遵循"对环境危害大的、国家重点控制的污染物严格控制"的原则,"*"期间我市对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规定的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6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废水中的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等有毒污染物在"九五"期间已得到较好控制,"*"期间我市将继续按照相关排放标准严格控制,不再列入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年,二氧化硫、尘(烟尘及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年减少10%;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年减少20%。"我市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国家下达给我市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为目标,并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削减目标,确保到*年,6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以内,不得突破,并力争有所减少。"*"期间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目标见附表一,主要污染物分区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见附表二。

二、总量控制基数的确定

(一)总量控制计划指标中的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全社会排放量,包括工业污染源排放量和生活污染源排放量。

(二)总量控制计划指标中的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工业污染源排放量。

(三)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以环评报告书为主要依据,以满足相应大气环境功能区目标为原则,并以全面达标对燃料含硫率为最低要求,结合环评报告书或项目报批申报年燃料用量等参数核算其污染物控制总量;工业污染源水污染物控制总量的计算以核发的排污许可证规定日排水量为主要依据,核算其达标排放后的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和烟尘的生活污染源排放量以*年环境统计数值为基数;化学需氧量生活排放量按照广东省推荐系数每人每天排放60克计算;氨氮生活排放量按照每人每天排放11.4克计算。

(四)工业污染源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数据尚不完善,总量指标暂不分配,待统计数据逐步完善后,再进行总量分配。

三、总量控制计划的分解

(一)分解范围

为确保我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将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市辖各区及市管重点工业污染源上,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分解原则

总量控制计划的分解,应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污染物排放的削减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我市总量控制计划的分解遵循以下原则:

1、服从总目标的原则。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分配,应体现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要求,确保我市到*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2、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按照管理权限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为市直接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市控)和各区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区控)两级,并由市、区人民政府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排污单位,逐级实施总量控制计划管理。原则上市管企业由市直接分配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并进行管理,区管企业由各区分配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并进行管理,但为便于统一调控,部分区管重点工业污染源由市直接分配总量指标。

3、突出重点、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我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的特点,重点控制和削减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指标。另外,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环境状况的差异,在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时,考虑地区差别,区别对待。

4、以全面达标排放为基础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到2003年6月30日,我市工业污染源必须全面达标排放。因此,总量控制计划指标的分解应在各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原则上分配到各污染源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不应超过该污染源的达标排放量。

5、留有余量的原则。总量控制计划指标的分解,要顾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应预留一定的污染物排放量作为调节指标,以备日后的发展。

(三)分解结果

"*"期间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按照市控、区控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分解的结果见附表二、三、四。

四、总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一)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力措施,是控制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市的重要一环,各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总量控制计划的落实和实施,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确保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

(二)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积极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综合利用和处理。

(三)要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对新上高能耗、高水耗、重污染的项目要从严控制,积极发展高增值、低消耗、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控制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

(四)加强新、老污染源监督管理,重点抓好电力行业的污染控制,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努力实现"增产减污"。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由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治理,经过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应予以关、停。

生物高二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R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8-0014-04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为常用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川乌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物质,现代药理学实验表明,乌头总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免疫、抗肿瘤及强心等作用[1],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癌症晚期疼痛等病症。现有的给药方式有注射剂、片剂、丸剂等[2],但口服制剂在胃肠道中产生首过效应,注射剂在注射部位产生疼痛和肿块。贴片通过局部透皮给药方式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有效地避免了胃肠道破坏及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我们采用了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川乌的乌头总生物碱,将其制成贴片,以10% 1,2-丙二醇和1%氮酮为促透剂,压敏胶为粘合剂制成粘胶骨架型贴片。本研究在制备乌头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其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评价乌头总生物碱贴片外用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

1.1药物

乌头总生物碱贴片(自制);贴片赋形剂(基质混合液);脱毛剂(Na2S・9H2O)5 g,洗衣粉1 g,加50 mL水溶解);2,4-二硝基氯代苯为分析纯。

1.2动物

新西兰家兔(合格证号:黑动字第P00101016),体重2.0±0.2 kg,雌雄兼用。豚鼠(合格证号:黑动字第P00101014),体重350~400 g,雌雄兼用。实验动物均由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提供。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皮肤刺激性实验

2.1.1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实验前24 h用脱毛剂脱去家兔背部脊柱两侧毛约50 cm2(相当于家兔体表面积的10%)。破损皮肤组用砂纸划破去毛消毒过的皮肤,以渗血为度,左右两侧皮肤的破损程度基本一致。实验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每组4只。完整皮肤组分3组,Ⅰ组为贴片高剂量(含乌头总生物碱30 mg/g),Ⅱ组为贴片中剂量(含乌头总生物碱15 mg/g),Ⅲ组为贴片低剂量(含乌头总生物碱7.5 mg/g)。破损皮肤组分2组,Ⅳ组为中剂量组,Ⅴ组为低剂量组。左侧去毛区贴约8.8 cm2的受试药物,右侧涂赋形剂作为对照(空白),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只动物分笼饲养。给药24 h后,用温水洗去残留受试药物[3-5]。于去除受试药物后1,24,48,72 h,肉眼观察皮肤有无红斑(包括焦痂)和水肿,按表1评分。皮肤刺激性强度的评价标准见表2。刺激分值评价:刺激分值=(红斑反应总分+水肿反应总分)/每组动物数。

结果表明,单次给予乌头总生物碱贴片高剂量对家兔完整皮肤有轻度刺激性,故推断对其破损皮肤也有刺激性。单次给予中剂量对家兔完整皮肤未见有刺激性,破损皮肤可见轻微红斑、水肿,强度为轻度刺激性。单次给予低剂量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见有刺激性。结果见表3。

2.1.2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实验方法按2.1.1项进行,连续给药7 d,停药后再观察7 d。结果表明,多次给予乌头总生物碱贴片高剂量对家兔完整皮肤有中度刺激性,故推断对破损皮肤也有刺激性;多次给予中剂量对家兔完整皮肤未见有刺激性,破损皮肤可见中度红斑、中度水肿、色素沉着、出血点、皮肤粗糙等异常反应,强度为中度刺激性;多次给予低剂量对家兔完整皮肤未见有刺激性,对破损皮肤可见轻度红斑、轻度水肿,强度为轻度刺激性。见表4。

2.2皮肤过敏性试验

随机将动物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为高剂量组(含乌头总生物碱30 mg/g),Ⅱ组为中剂量组(15 mg/g),Ⅲ组为低剂量组(7.5 mg/g),Ⅳ组为赋型剂组,Ⅴ组为阳性对照组(1% 2,4-二硝基氯代苯),实验动物于每次涂药前24 h用脱毛剂脱去背部毛,脱毛范围为每侧约3 cm×3 cm,左侧为涂药区,右侧为激发区。

致敏接触:每只动物分别给约8.8 cm2乌头总生物碱贴片、1g赋型剂、1% 2,4-二硝基氯代苯0.2 mL,涂于背部左侧脱毛区,涂药期间动物单笼饲养,使药物与皮肤接触6 h,第7天和第14天用同法重复给药1次。

激发接触:于末次涂药后14 d,将约8.8 cm2乌头总生物碱贴片、1 g赋型剂和0.1% 2,4-二硝基氯代苯0.2 mL涂于背部右侧脱毛区,6 h后去除受试药物,即刻观察,然后于24,48,72 h再观察皮肤有无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根据反应程度不同,按下式计算致敏发生率和用表5评分标准计算平均分值[6,7]。

致敏发生率(%)= 过敏反应动物数(只)×100%/动物总数(只)

皮肤过敏反应:观察皮肤有无红斑、水肿等。按表5评分标准评分和表6标准评价过敏性。反应观察时间为去除药物后0,24,48,72 h。

实验结果表明:乌头总生物碱贴片高剂量组对豚鼠皮肤有轻度致敏作用,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其致敏发生率分别为30%,10%,10%,其采用的赋形剂也无致敏性。2,4-二硝基氯代苯对豚鼠皮肤致敏发生率为70%,平均分值给药6 h后为 2.2±0.9,24 h后为1.6±0.5,48 h后为1.0±0.12,见表7。

3结论

本研究观察了乌头总生物碱对动物皮肤的刺激性及过敏性。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乌头总生物碱贴片单次给药对家兔完整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多次给药有中度刺激性,且对豚鼠皮肤有轻度致敏作用,致敏发生率为30%;中剂量乌头总生物碱贴片单次给药对家兔完整皮肤未见有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多次给药对家兔完整皮肤未见有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中度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致敏发生率为10%;低剂量乌头总生物碱贴片单次给药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未见有刺激性,多次给药对家兔完整皮肤未见有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停药后上述刺激反应消失,表明乌头总生物碱贴片在此剂量下对家兔皮肤的刺激反应是可逆的。结合前期乌头总生物碱贴片的药效学研究表明,高剂量及中剂量乌头总生物碱贴片均有抗炎镇痛效果,故以中剂量为临床最佳使用剂量。

综上所述,乌头总生物碱贴片的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靠,是安全性较好的外用制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信义,李峨,侯丽,等. 乌头类生物碱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评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0):922-923.

[2]黄衍民,李成韶,潘留华,等. 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9):6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 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6-118.

[4]Andersen F, Hedegaard K, Petersen T K, et al. Anti-irritants I: dose-response in acute irritation [J]. Contact Dermatitis, 2006, 55(3): 148-154.

生物高二总结篇(9)

本研究从已有理论和实际调查中探索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现象的规律,为物理教师处理此类问题和更深入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对象

上海市七宝中学、上师附外、上师附中、南洋中学等几所高中的学生,随机抽取高一、高二共七个班学生,共35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回收的有效问卷295份,因物理学科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学科,学生进入高三时按意愿选择是否修物理学科,高三学习物理学生群体对于物理习得性无助研究较特殊,故暂不作为本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是通过查阅文献、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访谈、借鉴已有的习得性无助感量表、测试、筛选题项等途径编成,共18个题项,采用自评式5点记分法,得分越低,表示习得性无助感越强.量表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11,斯皮尔曼-布朗(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884,Guttman分半信度为0.881,表明《高中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问卷的题项设置来源于访谈结果中对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总结,对比已有的习得性无助感量表进行修改,并请教师对各个题项进行评定,认为《问卷》基本反映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问题.采用相关性分析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鉴别,各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研究运用SPSS 13.0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高中生物理习得性无助感调查结果分析

3.1整体情况

高中物理习得性无助调查被试者中最高得分90分,最低分为27分,表1为各原始变量描述的的统计量,从表中可以看出,总得分平均分为68.41分,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总体分数处于中等水平.

为了更清楚的反映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得分情况,将原始统计数据进一步处理,绘制出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总分频数分布图,如图1可以很清晰了了解总分在每个阶段的频数分布情况,总分频数分布呈负偏态.低分表示物理习得性无助感较强,由负偏态分数分布图可知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严重的同学所占的比例不高.总分在68.41分(总分平均分)以下的同学有141人,所占比例为47.8%(n=295),存在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总分50分及以下的同学有30人,所占比例为10.2%(n=295),存在明显的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TP12GW23.TIF,BP#]

3.2物理成绩各分数段高中生物理习得性无助感差异

[TP12GW24.TIF,BP#]

《问卷》将物理成绩分成5个分数段(40分以下为第1分数段,2-40至50分;3-50至60分;4-60至80分;5-80至100分),将各分数段人数统计绘制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2所示,频数分布特点是人数主要集中在60-80分数段,占总人数的58.6%,高低分两头小,60分以下人数占总人数的15.9%.将各分数段的习得性无助感总分平均数与本分数段作直方图,如图3,分析图3可知,只有80-100分数段的总得分平均分高于总平均分68.41分,低分段并非第1分数段的平均分最低,而是第2分数段,所以,习得性无助感得分并不完全是随着考试分数的升高的升高.

为了更准确讨论高中生物理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的关系,用方差分析来确定每个分数段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高中生物理成绩在不同分数段上的物理习得性无助感强弱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表中显示Levene检验F =1.851,P=0.119>0.05,方差齐性,经LSD检[LL][TP12GW25.TIF,BP#]

验表明分数段1与分数段2、1与3、1与5、2与4、2与5、3与4、3与5、4与5存在非常显著差异.5与1、2、3、4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1、2、3、4分数段的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物理习得性无助感.2只与3无显著差异,则2分数段的学生物理习得性无助感最强,其次是3分数段的学生.

3.3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高一、高二年级差异

分年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检测物理成绩分数段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和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总得分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如表2高一年级考试分数和习得性无助感得分均高于高二年级,由表3知,对分数段:t=1.754,P=0.080>0.05,在物理成绩上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习得性无助感总分上,t=2.966,P=0.003

3.4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分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检测物理成绩分数段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和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总得分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如表4和表5,物理成绩分数段平均数差异统计量t=3.208,P=0.002

为准确分析男女生的差异性,笔者进一步分析高分组男女生在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总得分的平均数差异性.取分数段为5的群体,共75人,占总人数的25.4%,进行统计分析.SPSS输出结果显示,高分组男生47人,女生28人,男生明显多于女

生,但物理习得性无助感总得分平均数差异性上,t=1.112,P=0.270>0.05,高分组男女生在物理习得性无助感上无显著性差异.

取分数段为4的群体进行统计分析,分性别进行习得性无助感总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测.60-80分数段的人数共173人,男生52人,女生121人,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物理习得性无助感总得分平均数差异性上,t=1.369,P=0.175>0.05,60-80分数段男女生在物理习得性无助感上无显著性差异.

4结论

4.1高中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总体情况分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总体分数处于中等水平,总分频数分布呈负偏态.低分表示物理习得性无助感较强,由负偏态分数分布图可知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严重的同学所占的比例不高.总分50分及以下的同学有30人,所占比例为10.2%(n=295),存在明显的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可见,物理习得性无助的高中生所占比重并不小,这类现象不容忽视.

4.2不同成绩水平高中生物理习得性无助感差异分析

习得性无助感得分并不完全是随着考试分数的升高的升高.从现实意义上讲,并不是考试成绩越差,物理习得性无助感就越强的.物理习得性无助感最强的学生往往是考试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而不是考试分数最低的学生.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可以作出如下解释:物理习得性无助感明显的学生出现在成绩低分组,但考试分数较低的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没有习得性无助,他们仍然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学好物理,也不认为物理考试分数低是自己学不好,而是自己没有去认真学习或者对物理成绩抱无所谓的态度,总之并非习得性无助.

物理习得性无助多发生在40-60分数段的学生群体内,教师在习得性无助问题上应重点关注40-60分数段学生,兼顾40分以下和60-80分数段学生.

4.3高中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高一、高二年级差异分析

在物理成绩上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习得性无助感总分上,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在习得性无助感上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即高二年级学生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明显强于高一学生.本调查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均处在上半学期,从高一到高二,学生的物理成绩并没有显著下降,但物理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明显增强,这说明高一到高二的学习经历增强了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所以高一阶段是预防学生获得习得性无助感的重要阶段,高一阶段的学习应受到教师、学校等各方的重视.

生物高二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943-05

Relationship of Leaf Length and Neutral Aroma Components in Flue-cured Tobacco

DI Hui-hui1,SHI Hong-zhi2

(1. Xuan'en Branch of Enshi Tobacco Company, Xuanen 445500, Hubei, China;

2. College of Tabacco Scienc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 of middle and upper leaves and the contents of neutral aroma components of flue-cured tobacco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NC89 as materi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eaves, most of the carotenoid catabolite, Mallard and amino acid catabolites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when the leaves length were 59~62 cm; and in the middle leaves, the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eaves length. The content of volatile aroma components except for neophytadiene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middle leaves length was 65 cm. However, for upper leaves, the length was 65 cm. The sensory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leaves, the flavor were more prominent at the range of 59~62 and 59~65 cm, respectively. Considering all the important aroma components, the optimum leaf length for middle and upper leaves were 59~62 cm and 65~68 cm, repectively.

Key words: flue-cured tobacco; leaf length; aroma components; relationship

优质烟叶是烟株适度生长发育的结果,叶片大小是烟株生长发育状态的重要标志,因而叶片大小与烟叶质量间存有一定的联系[1]。烟叶叶位不同化学成分的含量也不同[2]。姜茱等[3]的研究表明,烟碱含量随叶长的增长而提高,逐渐趋于优质烟的要求。优质烟叶的适宜长度不应小于50 cm。此外,李东亮等[4]的研究表明烤烟不同部位烟叶叶长、叶厚和叶面密度与钾、钾氯比和氯的关系密切。目前关于烤烟叶片长度与常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间关系的报道较多,但烤烟叶片长度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关系却鲜见报道。烟叶香味是烟草品质的核心,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和香型风格是由烟叶中多种香味成分的组成、含量及相互作用决定的[5]。明确烤烟叶片长度与烟叶中香气成分含量的关系对通过改善栽培措施提高烟叶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09年在河南省襄城县以主栽烤烟品种NC89为试验材料,取中部和上部烟叶进行试验。中、上部叶片以每隔3 cm选取一个叶组,每一叶组1 cm的变化范围。中部叶共分为9组,分别为47(47.01~47.99)、50(50.01~50.99)、53(53.01~53.99)、56(56.01~56.99)、59(59.01~59.99)、62(62.01~62.99)、65(65.01~65.99)、68(68.01~68.99)、71(71.01~71.99) cm;上部叶共分为7组,分别为53(53.01~53.99)、56(56.01~56.99)、59(59.01~59.99)、62(62.01~62.99)、65(65.01~65.99)、68(68.01~68.99)、71(71.01~71.99) cm。

1.2 香气成分含量的测定

香气成分含量测定采用气-质联用色谱仪,每一叶组测定2次,计算各香气成分含量的平均值。

前处理采用水蒸气蒸馏-二氯甲烷溶剂萃取法。在5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000 g烟样,1.0 g柠檬酸,500 μL内标,再加入350 mL去离子水。取40 mL二氯甲烷于250 mL圆底烧瓶中。同时安装蒸馏萃取装置,装置中出现分层时开始计时。2.5 h后收集250 mL烧瓶中的有机相,加入10 g左右无水硫酸钠摇匀至溶液澄清,转移有机相到鸡心瓶,水浴浓缩有机相至1 mL左右。所得分析样品由GC/MS鉴定结果和NIST库检索定性。

烟叶样品采用HP5890II-5972气质联用色谱仪进行定性分析。色谱柱为HP5(60 m×0.25 mm,0.25 μm);载气及流速:He,0.8 mL/min;进样口温度250 ℃;传输线温度280 ℃;离子源温度177 ℃;升温程序为50 ℃停留5 min,5 ℃/min升至120 ℃停留5 min,5 ℃/min升至180 ℃停留5 min,6 ℃/min升至250 ℃停留15 min;分流比1∶15,进样量2 μL;电离能70 eV,电离方式为EI;质量数范围50~500 amu。采用NIST02谱库检索定性。假定相对校正因子为1,采用内标法定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上部叶不同叶长与香气物质含量的关系

2.1.1 中、上部叶不同叶长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香气物质含量差异 由表1可知,中部叶不同叶长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差异明显,大部分降解产物在叶长47~53 cm含量较低;在叶长59~65 cm含量达到最大值;在叶长68~71 cm范围内随着叶片的增长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降低。中部叶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总量随着中部叶叶长的增加而增加,当叶长达到59 cm时降解产物总量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叶长的增长降解产物总量降低。而上部叶大部分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在叶长62~68 cm范围内含量较高,在叶长53~56 cm范围内含量明显低于最高值,在叶长68~71 cm范围内随着叶片长度的增长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降低;但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在叶长53~56 cm范围内含量较高,后随着叶片长度的增长含量逐渐降低。上部叶不同叶长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总量差异明显,随着上部叶片长度的增长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逐渐增加,当叶长为65 cm时总量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叶片长度的继续增长总量逐渐降低。

2.1.2 中、上部叶不同叶长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差异 由表2可知,中部叶不同叶长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差异明显,中部叶长在59~65 cm时,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较高且全部降解产物均在此范围内出现最大值;当中部叶长在47~56 cm时大部分降解产物随着叶片长度增长含量增加;当中部叶长超过65 cm时大部分降解产物含量明显降低,虽随着叶长的增长略有增加但仍为较低水平。中部叶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总量在叶长59~65 cm范围内含量较高,在叶长65 cm时达到最大值;在叶长47~56 cm范围内随着叶片增长总量逐渐增加;中部叶长在68~71 cm范围内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总量较低,但随着叶片的增长略有增加。

上部叶不同叶长的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差异明显,大部分降解产物含量随着上部叶片长度的增长而增加,当含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叶长的继续增长含量略有降低。上部叶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总量随着叶片的增长而增加,当叶片长度为68 cm时总量达到最大值,叶长继续增长总量则降低。

2.1.3 中、上部叶不同叶长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含量差异 由表3可知,中部叶氨基酸降解产物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均在叶长65 cm时达到最大值,苯甲醛在叶长59 cm时达到最大值;大部分氨基酸降解产物均随着叶长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当含量达到最大值时,随着叶长的继续增长含量为较低水平且逐渐降低。中部叶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量在叶长59~65 cm范围内含量较高且在叶长65 cm时到达最大值;中部叶长在47~56 cm时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量随着叶长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中部叶长在68~71 cm时随着叶长的增长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量逐渐降低。

而在上部叶中当叶片长度小于53 cm时氨基酸降解产物含量均较低,苯甲醛、苯乙醛含量随着叶长的增长而增加,当叶长在65~68 cm范围内含量较高。上部叶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量在叶长53~59 cm时含量较低,在叶长62~71 cm范围内含量较高,在叶长68 cm时含量最高。

2.1.4 中、上部叶叶长与茄酮、新植二烯及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的关系 由表4可知,中部叶茄酮含量在叶长59~65 cm范围内较高且在叶长62 cm时达到最大值;中部叶新植二烯含量在叶长56 cm时达到最大值;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在中部叶长59~65 cm范围内含量较高,在叶长62 cm时含量最高。

而上部叶茄酮含量随着叶片的增长逐渐降低,当上部叶长为53 cm时含量最高,达117.996 μg/g;上部叶新植二烯含量在叶长为62 cm时含量最高。上部叶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随叶片长度的变化趋势明显,随着叶片长度的逐渐增长总量逐渐增大,当叶长65 cm时总量达到最大值,随着叶长的继续增长总量逐渐降低;上部叶长在62~65 cm范围内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含量较高。

2.2 中、上部叶不同叶长感官质量差异

由表5可知,中部叶随着叶片长度的增加香气量逐渐增加,当叶长超过62 cm时随着叶长继续增长香气量含量降低;中部叶长在50~59 cm范围内香气质评吸得分较高,当叶片长为71 cm时香气质较差;当中部叶片长度在53~59 cm范围内时劲头、杂气、余味、浓度评吸得分均较高;而叶片较短或较长时感官评吸得分均较低。中部叶浓香型程度在叶长为59~62 cm范围内强,在59 cm时浓香型程度最为突出。

而上部叶长在59~62 cm范围内香气量、香气质、刺激性、杂气、余味感官评吸得分较高;在62~65 cm范围内劲头、浓度感官评吸得分较高;上部叶浓香型程度在叶长59~65 cm范围内最强;当上部叶片长度小于59 cm或大于65 cm时感官评吸得分均较低。

3 小结与讨论

NC89中部叶多数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氨基酸降解产物含量在中部叶长59~62 cm时达到最大值,随着中部叶长的增长含量迅速降低;中部叶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在中部叶长62 cm时含量达到最大值。上部叶大部分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氨基酸降解产物在叶长65~68 cm范围含量较高;上部叶除新植二烯外香气物质总量在上部叶长65 cm时最高。综合各香气成分的含量,NC89中部叶与上部叶最适叶长范围分别为59~62 cm和65~68 cm。

烤烟中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和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对卷烟评吸结果有很大影响[6]。而由试验结果可知,当中上部叶处于最适叶长时,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和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最高,此时评吸的结果也最理想。烤烟调制过程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升高和烟叶水分的散失,烟叶内部发生了激烈的生理生化反应,色素也在此阶段大量降解[7]。当叶长较长时叶片较大且含水量较高,这对烘烤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类的降解及非酶棕色反应均产生不利的影响[8]。茄酮是腺毛分泌物西柏烷类的降解产物,叶长过长或者过短时腺毛分泌物都偏低[9]。新植二烯的含量在中上部叶随着叶长的增长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其含量与叶片结构差异在调制过程中的不同变化相关。结合试验结果可知,当中上部叶处于自己的最适叶长时烟叶的香气量达到最大,评吸结果也最理想。

因为品种的差异性,不同品种烟叶的最适叶长是不同的,而同一品种同一部位同样长度的烟叶中,不同宽度对烟叶中性香气成分含量及感官质量也有影响,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国顺. 烟草栽培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闫克玉. 烟草化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3] 姜 茱,范洪慈,陈建国. 烤烟叶片大小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初报[J]. 中国烟草,1991(2):13-17.

[4] 李东亮,许自成,陈景云. 烤烟主要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的典型相关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5):492-497.

[5] 史宏志,刘国顺. 烟草香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 于建军,庞天河,任晓红,等. 烤烟中性致香物质与评吸结果关系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4):346-349.

上一篇: 教室培训总结 下一篇: 闭幕式主持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