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8 04:42:04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7

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其实就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并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其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加强对该类人员的培训,则能为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并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辖区内有379个行政村,人口约49.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31.9万人。全市拥有3.578万hm2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约2.79万hm2,产量达27927.6万斤,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2244元。从2014年开始,孝义市开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及2015年分别制定了341人和200人培育任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当地政府以孝义市农民培训中心和孝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希望通过培训完成生产经营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打造,以便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推动孝义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措施

2.1 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上以“固定课堂”为主,同时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采取“固定课堂”培训方式,则能组织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和集中答疑,以确保人员培训质量。通过采取“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培训方式,则能使培训从课堂延展到田间地头。目前,孝义市已经完成了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并组织学员在这些基地进行实习操作。此外,目前孝义市实行“农学结合”分段培训,即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培训工作,以确保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进而达成学习、生产“两不误”的目标。而通过采取传统授课、多媒体教学、现场讲授等多种培训方式,并完成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则使培训效果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2.2 为培训提供多重保障

为确保培训质量,孝义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出台了培训对象遴选标准,通过开展深入摸底工作进行培训申报人员把关,以免盲目进行受训人员选择;孝义市培训机构在征求农民意愿和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的基础上完成了培训内容的制定,为培训学员提供了包含公共课和专业课在内的多种教材;在师资力量上,通过加强与涉农院校的合作,当地指定培训机构吸纳和聘请了大量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完成了层次多样和专业齐全师资队伍建设[1];为确保培训效果,培训机构结合培训专业完成了合理培训时间的制定,确保引领带动型和生产经营型学员授课时间分别不少于100课时和60课时,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学员授课不少于35课时。

2.3 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孝义市培训机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到了一起。在理论培训上,紧密围绕生产实际和农业生产所需进行培训内容的讲述,并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提问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运用距离,以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被切实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教学中,则采取了教师示范、学员相互交流与学员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组织学员进行实习基地观摩,还在基地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操作,以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在培训内容上,则对农业项目申报、农产品认定、支农惠农政策等与现代农业生产密切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所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员掌握产业动态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4 确立长效培训机制

为确保得到培训的人员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素质水准,并且能够做到保持技术过硬,孝义市培训机构还完成了长效培训机制的确立。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学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了QQ群、微信群等多个平台的建立,以便为学员学习新技术和了解农业生产信息提供平台。借助该平台,学校也能完成学员的产前、产中与产后跟踪,以引导学员实现科学的生产经营。

3 结论

从孝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来看,连续3a当地的培训中心都顺利完成了培训任务,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农技人员,从而为推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2)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共同来完成。在整个工作中,必须找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添措施,努力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通过两年的努力,共举办新型职业培训12期,在农村农业各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68人,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促进劳动者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2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实际在家人员主要是老、妇、幼,有一定文化素质、相对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意选择在家从事风险高、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的农业生产,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同一个培训对象不能在3a内重复参加培训,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类别的培训,否则在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平台无法录入,导致农民参与培训和掌握技能的单一性。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报难度大,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名额和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下达和配给,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导致培训的面不广,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也很注重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因此种植业培训时间基本选择在生产季节,这样可以让学员更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学员又不愿意在这期间参加培训,因为正是生产上需要管理和劳动力的时候,一旦离开会给自己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组织培训有难度。

3长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3.1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机制

确定高学历回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进行先培训先引导,形成领军队伍,引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有意识的引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的人员加入职业农民队伍。

3.2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县农业局、农广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的合作,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县内培训与外出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产业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对纳入培训计划的人员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选择部分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高校和先进产业基地实地学习培训,提升培养质量。

3.3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联合辐射”。即联合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部门建立互通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县内规模农业产业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校村互建”即培训机构与产业集中发展村联合成立生产实训基地,带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中心依托”即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以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为中心平台,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教育课程,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跨时间、跨地域培育。“跟踪问效”即开展后期跟踪走访,检验学习效果,及时跟进技术指导,搜集合理化建议意见,总结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薄弱环节,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建设培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在上级下达的培训资金基础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专项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并逐年增长。

3.4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从事规模种养产业,且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采取“先缴后补、减免补助”的方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新办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牧场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对积极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3)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新农村的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培养好新型农民,首先就要研究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

1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历史因素

1.1我国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的封建专制最终导致农民的性格只能是封闭和内向的人类具有的那种对自然、对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抗争精神被泯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同时,由于农民居住地域的分散性,形成了他们安于封闭式的生存现实,从而养成了

2.2 农村 教育 投资 不足也限制着新型农民的培养无论是农村义务教育还是 职业教育 ,在师资力量上,在硬件投入上,和城市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学校校舍陈旧,危房多,教学设备条件差。图书仪器缺乏,许多中学生没有条件做 物理 、化学实验,有的中学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无法做。教师待遇差,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许多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的 文化 程度[2]。

2.3 农业 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的薄弱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直接原因对于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村劳动力来说,接受 基础教育 的阶段己过,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农村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经营 管理 技能的直接和有效手段。然而,据笔者在商丘 调查 发现,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2007年参加过各种形式科技培训的农民不到20%,且在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累计参加科技培训所用时间大多在5天以下,只有很少部分累计参加培训的时间在10天以上。而当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培训时,就会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笔者曾经采访商丘市睢县河集乡田胖村一名青年,目前在睢县县城开一家门面,给顾客做各式窗户,算是有了一技之长。他今年24岁,初中毕业之后就跟随父母在洛阳市做生意,后来就在一家建材店里当学徒,给人做窗户。对这个行业熟悉之后,现在选择回到家乡做生意。当问到是否愿意留在洛阳时,他回答说不是不愿意,而是在那里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归属感,房价又太贵,所以就回到了家乡。而当问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时,他回答说在家乡从来没有,现在的手艺都是在打工时候学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匮乏。从商丘市农调队对农村2389名就业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情况来看,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只有500人,占20.93%,而其中由政府组织的培训农民的参加率只有4.60%;未受过培训的人数为1889人,占79.17%,而认为不需要的占15.53%,愿意接受培训的人数是1571人,占总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5.76%。这就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二是相关人员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三是农业科技人员少;四是 财政 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不足;还有就是培训内容的问题。这同时也说明我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4)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殊是长期工作在底层一线的广阔教员,辛勤工作,无私贡献,为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很多人才,做出了主要奉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透露表现衷心感激,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阵线的同志们,透露表现亲热地慰劳。下面,应用这个时机,我也作个谈话,讲三点意见。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建立新乡村的主要包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严重前史任务,明白了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一系列政策办法,要求依照生产发展、生涯裕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规范,扎实稳步推进新乡村建立。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育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型农民,进步农民的全体本质。为了贯实中心的计谋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实新乡村建立的施行意见,要求加速现代农业建立,施行“改变、拓展、提拔”三大计谋,启动“九大举动”。培育培养新型农民,内在丰厚,任务艰难,需求我们支付艰辛的起劲。我们要有激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感,首先要充分看法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主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中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乡村;建立新乡村,就要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主体,是新乡村建立的直接参加者和首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明本质的进步,没有顺应现代农业建立需求的新型农民,新乡村建立就不足基本支撑。只要培育培养千万万万高本质的新型农民,把乡村宏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构成持续推进建立新乡村的力气源泉,才干让农民共享和运用农业科技效果,推进现代农业建立;才干进步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才能,构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干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构成乡村优越的社会习尚。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新乡村建立的计谋抓手。新乡村建立的关键在于发展乡村经济和进步农民本质。乡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久远看,关键照样要靠科技提高。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议要素,只要把农民培育成把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干使农业科技效果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干更好地完成“三增”目的。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托科技提高和进步劳动者本质的轨道上来。培育新型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主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育,就抓住了新乡村建立的关键。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处理“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究竟,“三农”问题的中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本质相对偏低。据计算,在4.9亿乡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明水平占13%,小学以下文明水平占36.7%,承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能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明程度制约了进步前辈技能和配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制约了乡村优越社会习尚的构成,制约了自我发展才能的进步,曾经成为处理“三农”问题的瓶颈。不进步农民本质,基本处理“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论。

(四)培育新型农民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选择。《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若干意见》明白提出,要鼎力开展乡村劳动力技艺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大纲》进一步指出,要“支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进步农民务农技艺和科技本质。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强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才能。施行乡村适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一多量生产妙手、能工巧匠、运营强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本质举动方案大纲》,也明白要务实施农民科学本质举动方案。可以说,培育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动力。

二、当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处理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育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路子。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要素良多,我这里首要强调当时和往后一个期间,需重点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发扬农业部分的主体效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分要进一步发扬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效劳的功用,要想方设法争夺政策和资金,制订规划,增强指点与评价,建立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应用教育、科技、文明等各行业、各部分的现有资本,构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从属于分歧行业和部分的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参加。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加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才能。

(二)采纳更为有用的办法,树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扬播送、电视、收集等长途教育培训伎俩的优势,采用发放技能清楚纸、播放光盘、科技纵贯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方式,开展普及性常识培训;要采纳手把手、面临面的现场培训方法,注重理论常识和理论的结合,进步农民的综合本质。要进一步完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供应前提保证。在此基本上,要进一步完美系统、增强伎俩、不变步队、调动农民本身积极性,树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结果,真正做到让农民称心。要指导教育培训机构依据农民的需求,采纳农民脍炙人口的方法开展教育培训,不时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结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能否需求、培训方法农民能否承受、培训后果农民能否称心,来作为权衡农民教育培训结果好欠好、质量高不高的规范。要鼎力开展查询研讨,摸清根本状况,精确掌握农民需求,依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施行上,要进村办班,应用集中解说、现场指点等灵敏多样的培训方法,便利农民学习,进步学习兴致,保证获得实效,起劲做到真正让农民称心。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扬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效果

副总理在致中心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乡村适用人才培育基地,在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前史历程中肩负着严重工作”。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划的农业适用技能培训,培育了多量乡村适用人才,为促进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主要奉献。当时和往后一个期间,农广校要进一步依照“培育新农民、建立新乡村”的要求,紧紧环绕施行“三大计谋”和“九大举动”,持续发扬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效果,培育新型农民,为新乡村建立做出新的更大的奉献。

(一)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鼎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进步农民务农技艺和科技文明程度。环绕主导财产和资本优势,举行各类适用技能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征询、示范和推行效劳,鼎力推行现代农业新技能、新效果、新种类和新办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行绿色证书培训班,依据农民从事财产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有从事农业技能工作要求的根本常识和根本技艺,出力培育多量主干农民。

(二)以培育顺应城镇化、工业化需求的财产工报酬重点,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步农民转移就业才能。要发扬农广校本身优势,积极参加阳光工程,积极请求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鼎力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指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艺培训工作,进步农民转岗改行技艺,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才能,加速乡村劳动力转移措施。在培训中,要进步培训的针对性,标准培训内容,包管培训工夫,增强理论教育,起劲进步培训质量。

(三)以培育乡村适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加“百万中专生方案”,培育具有中专学历的适用人才,进步他们带头致富和率领农民一起致富的才能。以财产发展为依托,环绕财产设置专业,采纳长途教育和面授指点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育村组干部、专业强人、农民协作经济组织主干、乡村生意人和长途教育采纳站点治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干力气。“百万中专生方案”已被列入农业部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加,自动承当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育和治理等各个环节,保证把实事办实,把功德办妥。

此外,还要以知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增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本和伎俩建立,加强本身实力。在形式、伎俩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表里成功的经历,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的结果和效益。

最终,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育新型农民,农广校义无反顾,责任严重。要完成好这一前史重担,必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时间。

(一)增强才能建立,改善办学前提。农广校经由25年的发展,根本树立了掩盖全国的农民长途教育培训系统,为乡村培育了很多适用人才,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珍贵力气。但当前总体来说,系统比拟软弱,基本前提差,严厉制约了系统功用的发扬。往后要下鼎力气抓系统建立,从各方面争夺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白本能机能,改善前提;增强分类指点,对组织松散、不克不及很好发扬效果的学校建议当地进行整改,鼓舞战役力强、基本前提好的学校多承当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乡村建立中自动发扬效果,争夺各级县政府和主管部分的注重与支撑,起劲成为深受欢送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气。

(二)增强步队建立,进步教育程度。从当前状况看,农广校师资步队的才能和程度与承当任务的要求比拟还有差距。要采纳各类有用办法,培育既具有教育教育才能、又具有理论技艺和指点才能的“双师型”教员步队,特殊要培育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步队。农广校因为本身拥有的专职教员步队的力气有限,往后还要选聘乡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底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指点学员学习和指点学员理论的兼职教员,树立起一支高程度的专兼职教员步队。

(三)创新培训形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扬系统健全、调查乡村、熟习农业、切近农民的优势,发扬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能推行、信息传达、政策宣传的综合功用,不时拓宽工作思绪,增强工作办法,下沉工作中间,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员、媒体资本和人才培育“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形式,切近和便利农民,可认为农民供应有用的技能指点、优质的媒体资本和教育培训效劳,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转变、获得实惠。当时,特殊要创新对在家务农民员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起劲处理“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注重农民的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主要培训内容。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5)

当前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和市场教育培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型,探索从技能到创业培训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开发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理论教育向实践操作的转型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层次、学习时间、记忆能力的限制,需要将理论知识培训向实践操作的转型,或将理论知识简单化、趣味化,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一是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的转型。要求培训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必须、够用”的原则,建设多种教学实习基地,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把理性知识和技术要点在试验、示范操作中讲授,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示范中掌握,在操作中提高,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让群众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二是将粉笔+黑板形式的课堂讲授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型。培训机构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在教育培训中,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影像视听设备教学,理论知识与影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农民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2 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的转型

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民培训由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转型。一是把农民培训向乡土人才转型。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或有基地、或有龙头、或有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能力,只要给予其必要技能提升,就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开阔农民视野、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驱动器"。二是把农民培训向农村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特派员转型。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各地政府不断地向农村派送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驻村包点,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中的特派技术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对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 ,发挥他们“二传手”作用,让他们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孵化器"。三是把农民培训向乡镇和农村中的会计员、计生员等职业技能型人员转型。通过对这些技术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科技培训的二传手,或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解码器”。四是农民培训向龙头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型。培训机构要对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经营,提升农民市场意识,让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成为引领市场动向的“心脏起搏器”。五是农民培训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转型。党员干部在农村是农民群众的领头雁和标杆。培训机构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科技、市场、环保、大局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科技提升的“调节器”,带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善民生、带动民富、提升民智、突出民本、赢得民心。

3 技能培训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

农民培训过程中,要从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向换脑、增智、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上转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要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党的惠民政策为农民素质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培训已要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教育培训领域也要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由农民向经理、老板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二是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素质能力,注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大人才培养,使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要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从技能学习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教育培训过程中,除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领导用人科学、生态安全、企业文化等有关知识培训,将农民向市民,从民工向职工或“蓝领”转变,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变为人力资本开发。

4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的转型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转型的形式有:一是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队。农民培训机构除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学识渊博、爱岗敬业和奉献农业教育的教师。利用先进的师资和农村各种培训场所,组成送科技下乡服务队,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二是创办教学实习、示范基地。实践教育好于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教学基地试验实习改变黑板上搞科研加工、教室里搞种粮养畜的局面。发挥教学基地实验、示范作用,让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三是成立和发展科教兴农服务组织。可以由培训机构牵头,让有能力的教师为主,毕业或在校学生加入组成专业协会或服务组织,让农民自愿加入,进行公益性、有偿。这样培训机构、服务组织和会员(农民)以服务为中心,上下联动,取长补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具有培训有师资,试验有基地,实习有场所,市场有信息,服务有信誉。四是建立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站。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模式,实施“双证”教育,给农民外出就业发放“绿卡”,提供就业和创业保障。五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服务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设服务栏目,对农民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农民培训的有效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培训有效转型;只有培训模式的有效转型,才能更加高效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武装、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

参考文献:

[1]《构建培育新型农民平台,服务新农村建设》.于慎兴.《农村远教》.2007(3).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06

近几年来,我国数以百万计的农民通过短期培训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或转岗技能。因此培训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些问题,农民往往觉得浪费时间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来看,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学历教育和以往培训。学历教育学习时间长,在于掌握理论知识。以往培训大都是短期培训,一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只有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才能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大力推行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网络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

1.1培育对象

从培育对象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员,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培育对象是文盲、小学到大专文化都有的局面,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1.2培育内容

从培育内容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生产型经营和专业技能型服务为主,培育注重实效及后期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不同于以往理论脱离实践的培训方式。

1.3培育时间

从培训时间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周期为2年半,理论实践时间15天;以往培训时间4~7天,后续指导、电话回访往往都是蜻蜓点水。

1.4培育方式

从培训方式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局为主管部门、财政局监管。授课方式:一是采取现场授课双师互动;二是远程网络授课;三是现场与网络相结合;四是答疑解难视频解说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以往培训大都是以现场授课为主、课件为辅,学员一坐一天,效果较差。

2选择正确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是要求教师根据每次培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参加培训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尽可能掌握让农民易接受的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双师互动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种教学情境,并能达成各种教学目标。

单一使用某种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法,能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学员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能比较准确、及时地把知识传给学员,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讲课效果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水平和知识技能,还有学员的听课接受能力,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刺激,学员长时间听讲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讲授效果。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实物、录像等,使学员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印象,对理解抽象的东西有帮助,是通过视觉刺激完成的,其局限性是单一使用容易使学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若两者或者多种方法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效果远比单一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没有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和固定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课堂,因此研究好教育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将教学方法组合应用在一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既能弥补单一教学方法中的局限性,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3.1根据培育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在食用菌专业培训中,外聘食用菌专家教授以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主,专职教师讲授食用菌市场营销、合作社账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辅,采用双师教学模式培训。由助理教师主持,教授主讲;采用实地参观教学模式,例如木耳挂袋栽培技术和摆袋栽培技术要点讲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问卷式讲解等。

3.2根据培育目标,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培育目的和目标是有区别的。生产经营型侧重管理和市场操控,可多采用考察及经验交流的形式。专业技能型侧重生产技能的掌握,可多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训练的形式。社会服务型则是侧重技术和劳务的社会服务,除了理论、操作技能外,还注重协作沟通与保证服务质量,所以实训课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3.3根据培育时间,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2-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各级政府与各高等院校都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并采用集中面授、田间指导、基地示范、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积极采用远程广播、网络教育等新型传输手段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3]。这些有益的实践为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获取市场信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受时空局限,有效覆盖不足、传播速度慢并且缺乏视觉直接感观,给农民带来的培训获得感有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要,新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迫在眉睫[4-5]。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正深度渗透农业科技领域,现代教育手段与方式逐步引入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农民教育一种新模式、新趋势。马池珠等(2016)探讨引入Moodle平台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取得了积极成果[6];郭小粉等(2015)基于智能手机设计新型农民教育平台,并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教育培训[7];胡建平(2014)依托ZLMS平台设计了农民混合培训模式,对提升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具有显著作用等[8]。受以上学者启发,笔者针对农民学习的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目的务实化的特点,尝试利用微课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等优势,将微课资源整合成体系以图克服农民教育培训中时间与地点局限,成本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这将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满足农民对多样农业科技知识需求,最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试点工作,颇具成效。但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局限,职业意识不强,参训热情不足,思维成定式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历史潮流的发展中,几经更迭,古语“士农工商”体现了农业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农业大国也是中国的一大标志,因此,农民培育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但是,现在大部分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思想在农民心中也已经根深蒂固,“不培训也能干活”的想法大有人在,缺乏变革精神与竞争意识。农民是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这种思维定式观念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参训热情不足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培训师资匮乏,配套政策滞后,落地实施混乱,工学成禁锢

目前培训的教师大部分从农业院校、农业系统临时抽调,缺少专职专业的农业培训教师,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培训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付,资金到位缓慢,需要由培训主办单位自己垫付教师经费或是学员自己垫付。部分民办培训单位为了追求效益对培训教师的资格缺乏制约,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国家战略级政策,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虽然目标一致,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涉及部门太多。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各地的培育工作缺少统筹安排,职责分散,资源分散,评价标准不一,加上农民工学矛盾突出,导致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落地实施混乱。

(三)项目缺乏创新,内容过于理论,时间安排紧促,学用成困境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细分,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新产业新要求需要由新项目新形式来支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培训中农民的时间冲突问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安排过于理论化,偏向于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却忽略了农民自身实际需要与内部素质相分离的状况,导致新型农民培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同时,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培训时间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缺乏连贯性、实用性、时效性,理论多、实践少,学用困境也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推进缓慢。

二、运用微课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深远、目标明确,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路径探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针对问题创新培育方式。随着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学习方式的兴起,微课成为学习中一种有效载体。利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具有新颖性,提升农民认知水平,打破思维定式

微课教学形式主要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辅助动画、音频、文本、讲义等作为教学工具。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新兴教学方式,微课在教育界迅速走红并得到应用。运用微课来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教学形式新颖,并且既能够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平台、新课堂、新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又能够从文化、科技、道德、法律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国家素质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打破一定要进学堂学习的传统思维定式。推动农民自主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农村发展。

(二)教学时间具有伸缩性,激发农民学习热情,冲破工学禁锢

微课教学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之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的核心仍是课程,包涵教案、课件、习题、评价等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传统课程以45分钟课堂为主,网络课程大都在30-45分钟。农民学习基础差、精力有限、学习进度慢,微课教学时间的伸缩性,不仅很好的契合了农民学习精力集中时间,可以解决传统培训模式的时空限制,同时微课制作简单、人人可参与又可以补充现代化教育的不足与空白,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而且一般微课程涵盖知识点单一,符合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微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会因学习而耽误了农活,冲破了工学禁锢。

(三)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直面农民问题需求,突破学用困境

微课教学内容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围绕单一知识点展开,教学环节充实,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职能齐进。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内容灵活,能够随时随地制作、更新、上传,并且可以全民参与。在农民学习的过程中直面农民的问题需求,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可以长期保留,能够现学现用,突破学用困境。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建设

(一)建设原则

运用微课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一种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的新兴教学方式,若微课资源知识点孤立不成体系,内容之间缺少衔接,将导致微课教学难以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过程。微课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成本浪费。因此,运用微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构建合理实用的微课体系,结合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微课的特点进行体系的建设,满足以下五个原则:

1.适农性原则:教学内容要符合农民的学习能力,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2.全面性原则: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践,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体现培育过程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系统性原则:体系设计紧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将培育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段设计,达到三分融合的系统性设计。

4.动态性原则:体系具有动态性与拓展性,在时空上、内容上能够进行动态实时更新。满足农民多样性的分工需求,不断的完善体系。

5.标准性原则:微课设计与制作要具有示范性与标准性。在教学设计、时长、内容、视频音频格式、字幕等方面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设计制作。

(二)微课体系构建

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有必要将庞大的微课群建设成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9-10]。按照适农性、全面性、系统性、动态性与标准性的原则,依据国家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要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微课体系的层次与目标相对应[11-12]。如图1所示。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按照培育分层,专题分类,知识点分段的系统设计思想进行建设。由一系列的知识点分段构成一个专题,又由一系列的专题分类构成一个培育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整个体系就像图书馆的架子一样,第一层是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微课,专题可分类为:文化、科技、道德、法律、心理、身体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提升教育微课,专题分类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专题等。第三层是职业价值体现教育微课,专题分为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等。同时在专题分类中将同一专题的各个知识点分段衔接。运用微课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使培育目标更明确、知识结构更完整、资源整合更充分,有利于使散乱无章的微课向有序化、模块化、专业化发展。

(三)微课体系资源的运用:以棉花生产为例

运用微课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微课体系资源的建设要围绕实际教学来构建。以现代棉花生产为例,运用微课资源体系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应包括:前期调研、资源建设、培训教学、效果评价四个阶段。

1.前期调研。前期调研主要目的是根据农民棉花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培育方案,将培育对象细分化、培育目标明确化、培训内容具体化。如棉农培育重点对象是面向从事棉花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扩大承包棉花生产经营的承包户、有志从事棉花生产务农创业的农民工等。棉农培育内容是具备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棉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具体包括:棉花生产技术、棉花质量安全技术、农场经营管理素质等。

2.资源建设。资源建设重点解决棉花生产系列微课程的知识完整性与内容实践性。棉花生产属于:专业技能提升层――生产经营型――棉花生产类。现代棉花生产经营技能知识点可以概括为:棉花经营计划与准备、棉花良种繁育、棉花育苗和苗床管理、棉花整地与栽插、棉花大田生长期管理、棉花收获与贮藏、棉花效益分析与增收增效七个片段。每一个知识点分段都要制作一个微课程。譬如棉花生产整地与栽插微课的制作,设计制作标准可以参照全国多媒体微课程制作标准来进行。内容涉及垄作规格与施肥技术;栽插密度与栽插方法;地膜覆盖技术;地下害虫与杂草防治。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时长约为15分钟,可以让农民了解当地整地的质量标准,掌握垄作高产的技术,掌握抗旱栽插方法,掌握地膜覆盖技术,掌握应对害虫与杂草的防治措施等。棉花生产在培育微课体系中的定位如表1所示。

3.培训教学。培训教学主要是运用微课资源体系进行职业棉农的教育培训,让农民自己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同时依托农村农业信息化平台的远程呼叫、双向视频等功能实现培训讲师与农民学员的面对面交流,解决农民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估微课体系资源对培育对象的实际结果评估。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要求,采用简单方便、真实有效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棉花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生产水平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代棉花生产培育对象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达到国家认定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四、运用微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如何将微课运用到我国的教育中还处在摸索学习阶段,目前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大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运用微课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首先要从整体设计微课网络平台。建设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的综合型学习平台,从素质目标、技能目标、学历目标等多维度学习环境来建设操作简单、层次清晰的网络平台。同时要能够实现导航、个人学习记录、信息推送、资料下载、师生互动、学员交流等功能。

(二)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资源开发

微课资源建设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顶层设计,要成体系成规模。微课本身知识碎片化,要改变微课资源离散化、单独化的现状。要按照整门课程或者完整专题的方向去创建与设计微课资源,要将课程内容化零为整,成模块、成专题、成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建立知识网络图、体系图等方式使知识点既能相互独立又能有机联系成章节。使农民学习更具计划性和系统性,能够完成课程或主题知识的自主组建。

(三)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推广应用

运用微课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善于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推广宣传,以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以媒体、网络等现代化媒介为载体,以微课设计制作为契机,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微课网络平台与手机智能平台。同时要借助媒体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推动高校教师与社会力量的加入,使微课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大众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1-4.

[2]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59,63.

[3]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4]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5]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1):65-69.

[6]马池珠,王宏,秦路.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民远程培训模式的实验验证及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6(3):50-56.

[7]郭小粉,李磊,李敏.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农民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5(7):1734-1738.

[8]胡建平.基于微课的新型农民混合培训模式研究与设计[J].高等农业教育,2014(9):124-127.

[9]李沛智.基于知识网络的个性化微课教学系统建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7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陕西省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西安市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1年以来,陕西省农业厅经过调研、试点,先后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3个规范性文件。截至2014年底陕西省已认定了高级职业农民84名、市级认定了中级职业农民55名,区县认定了初级职业农民3696人。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是2014年西安市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唯一机构,在培育工作实践中,以在校二、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培育引导他们实现创业梦想,积极探索新生代型职业农民“3+1”培育模式,力争为本地区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先进知识与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使“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成为一种职业。

1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念

职业农民就是以农业为职业,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料,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一定资金收入能力的农业劳动者,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专业技能型(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动物防疫员等)和新生代型(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四类。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主要指有志于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中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农业劳动者。

1.2 特点

作为西安市2014年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唯一机构,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100名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任务。培育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分析工作,可以看出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具有其自身特点:

1.2.1 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普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实践能力不强。

1.2.2 职业期望高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在就业时不单纯看中薪资,而更加重视职业发展性。

1.2.3 把工作环境等放在了首选地位

在行业选择上,新生代型职业农民不再满足于枯燥、单调的生产线工作,他们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利于引导创业。

2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现状

2.1.1 培育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是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模式,内容相对枯燥,组织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的积极性。新生代型职业农民自身就是在校二、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他们在校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因而重点要放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以及发展的潜力方面。

2.1.2 学员重视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学员来参加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训,往往只看重领取职业农民证书,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思想上对职业农民认识还不到位,一部分学员不愿参与长期培训、更不情愿参加考核考试。没有意识到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以及职业农民对现代农业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2.1.3 渴望干出一番事业,但在具体表现仍显迷茫

在调查中,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大多数想干出一番事业,实习自己创业的理想,将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仅仅顾及到在金钱等物质生活方面。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显得很不足,特别是对如何创业,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选择更好的途径为地区经济服务表现得很迷茫。

2.1.4 政府扶持政策较少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新近开展的一项工作,目前着重的是培育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出台的有关职业农民优惠扶持政策较少且受益范围窄。就西安市而言,今年主要是针对中、高级职业农民实施了创业贷款贴息补助这一政策,而且补助力度不大。

2.2原因分析

2.2.1 对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大多数媒体重点宣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缺乏营造关心、支持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参与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社会氛围,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培育工作深入推进,引导大中专毕业生积极参加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2.2.2 培训方式不够灵活

主要是切合实际培训的教材不多,教学手段陈旧单一,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通过调查,大部分学员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希望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想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创办自己的企业,他们想创业,但不知道怎样去创业,不知道干什么项目合适,犹豫不定。还有一部分学员希望面授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喜欢参加专家教授面授与生产能手联手的培训形式。因此作为培训机构,要采取灵活的手段,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入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当中。

2.2.3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自身原因

从培育对象基本情况来看,他们都属于农科大、中专学历,在受教育程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文化底蕴和自身素质还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在培育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法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将他们的思想向指导农民改善生活和改善生态方面拓展转变。

3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3+1”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培养理念,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按照《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纲》的要求,结合示范型院校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实践新生代型职业农民“3+1”培育模式,即在培育的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技能、创业能力+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完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环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在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认定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或创业培训合格证“双证书”。

3.1 固定课堂、空中课堂完成理论教学工作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是在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属于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纲》明确指出,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年限为2a,完成教学900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2,相应学分90分。在培育过程中,我们根据蔬菜生产专业的需要,公共基础课统一订购省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教材,利用固定课堂重点集中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农业创业、农产品市场营销等知识,培养培育对象的农业生产经营素质;对于专业必修课程,根据专业培育方向组织专业教师编写相应专业课程讲义,制作教学课件,利用“空中课堂”播放,让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足不出户进行快捷地课堂实时交互,完成理论教学工作,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3.2 田间课堂、网络课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田间课堂”不同于集中授课培训,贴近农时、贴近实践,是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实践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学员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场所参加生产实践活动,通过教师讲解、现场示范、实习操作,掌握关键环节的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在田间课堂,通过分组使学员形成了团队意识;学员提问教师现场解惑,使学员掌握解决田间生产问题的技巧。

“网络课堂”形式灵活,目前已在多种培训主体中广泛应用,主要是在专家、教授、企业带头人和学员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和手机短信交流平台,解决学员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这两种培训形式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点菜式”培训形式,非常适用于专业技能实训、岗位实践、实验实习、专业见识等类型的实训必修课程培训。把实践技能培训搬到室外,把授课老师请到田间,实行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对象和内容上非常“精准”,针对学员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学员在一起讨论学习,相互间可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出更高产的管理技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了“教、引、传、帮、带”的作用,学员接受起来快、效果好,受到了普遍欢迎。

3.3 创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方向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经过两年的培育后即步入社会,如何引导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能力拓展方面引入创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方向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是西安市创(就)业培训机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对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开展扎实的创业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者,发展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拓宽创业致富渠道。在培训的过程中重点培训学员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明确他们的创业方向,树立创业信心。根据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从创业理论培训出发,逐步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组织学员到有关创业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学习,形成《创业计划书》,最后经培训合格后取得《陕西省创业培训合格证》,学员在实施创业项目时,可以享受免费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后续服务。

3.4 职业资格鉴定评价从业技能

目前,国家农业部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不断强调要搞好顶层设计,建立以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的准入制度。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社会责任重大的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职业与专业资格。《西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鼓励职业农民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申报农民技术职称,凡修满学分且得到指导教师评价合格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由当地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进行专业技能考试考核,通过者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按照以上要求,我们在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对培育对象开展规范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等相关内容和岗位的系统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进行技能鉴定,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评价其从业技能和聘用上岗的资格凭证。

4 结束语

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主导、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相关工作,但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教育培训。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这个复杂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建立一个稳定的教育培训平台,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探索出一套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培育模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家荣,王云峰.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内涵[J].云南农业,2013(01):18.

[2] 刘付兵,高淑桃.引导新生代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35-37.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图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加快培育出一大批“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制度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考。

一、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实践

近些年来,浙江省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千万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工程”,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重点在三个层面上对农民开展教育。

1.1 农民的初级教育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下发文件,在全国推进“绿色证书制度”教育,即实施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把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劳动者实行的先培训、后就业的持证上岗职业培训资格制度作为“绿色证书”工程。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作为农民从业和培训的规程,从而确保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在10多年的实施中,浙江省把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工程,各级领导班子亲自抓,有工作部署,有经费安排,有强有力的农广校师资作培训的依托,有激励奖励政策等。每年坚持培训“绿证”学员3000名以上,先后培训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5万多人。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农民近4万人。通过培训,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2 农民的中级教育

农业部在新世纪发起的,由中央(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其主要招生对象是务农、务工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农民。应用远程教育方式,进行中专职业技能教育,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技能创业人才。实施初期每年培养近2000人,从2008年实施种养专业免费就读政策以来。每年培养近5000人。

1.3 农民的高级教育

从2010年开始,由浙江省财政全额资助,开展了“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升班”试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施“主体提升行动”,探索培养农业创业主体的新途径、新模式,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领军者的知识学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人文社会素质,加快推进浙江省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促进浙江省农业逐步走上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该试点工作选择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骨干及种养大户作为培养对象,鼓励其参加大专或本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培养采用自学与面授教育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实训结合、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学习方式,试点每年培养规模为60名。市、县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与高校(高职院)联合开展农民大学生或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社会反馈良好。

二、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基本经验

2.1 政府主导

依靠行政力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浙江省建立和完善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服务产业

通过调研分析,浙江省把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

2.3 因地制宜

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对象,根据区域、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不同特点,浙江省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2.4 需求导向

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专业化的农民,专业化的农民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原则上应至少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并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可以围绕这个教育目标,并借鉴过往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来设计。

3.1 科学确定教育培训对象

目前,主要三大类农民可以通过培训达到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能力要求:一是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教育培训以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工人为代表,主要从事家庭规模化经营的“生产型”农民;二是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教育培训以农机手、沼气工、机防手、农村经纪人等;三是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教育培训以农业工商资本投资人、进城务工返乡青年等为代表的“创业型”农民。根据浙江省的产业发展特点,可优先选择“生产型”农民和“服务型”农民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教育培训包括认定前的系统化职业教育和认定后知识更新培训。

3.2 合理制定教育培训模式

不同的职业农民群体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模式,要把“能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能否激发农民学习热情、能否帮助农民致富”作为衡量标准,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职业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系统培训和经常化知识更新相结合。要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专业技能为主、公共知识为辅,进一步完善“理论授课、基地实训、案例分析、论坛讲座、技能鉴定、跟踪问效”培训模式。大力实施送教下乡,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把农民教育培训办到乡村、办到合作社、办到农业企业,方便学习。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采用工学结合、农学交替、分段学习、半农半读等方式,解决农民工学矛盾。

3.3 整合教育培训主体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15-02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民培训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推广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鉴于此,应该结合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下农民培训的具体模式,为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提供若干现实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模式

1.1 培训对象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基层干部。

1.2 培训目标

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总体目标要求,初步掌握现代农业、市场与乡村治理等基本知识,强化其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带头人。

1.3 实施主体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实施主体以农业院校的教师为主,也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选择一些了解农村实际、熟悉农民状况的人员担任老师。另外,一些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1.4 培训内容

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村干部和广大的农民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新编教材。教材力求切合实际,内容涉及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治理、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1.5 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与方法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村官论坛“四位一体”方式进 行。课堂教学中坚持互动式教学,保证每堂课都有一定的交流研讨时间。理论课之后穿插现场教学。举办“村干论坛”,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现身说法,与参加培训的村干部分享创业经验。另外,建立“训后服务”机制,建立村官个人资料及所在村子的基本情况、产业特点的信息库。学校开通了训后跟踪服务热线电话,实现专家、基地、政府和村干部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模式

2.1 培训对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对象包括县、乡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示范户和一些乡土人才。

2.2 培训目标

帮助培训对象成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带动一般农户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培训层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层次为学历教育。对于参加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要求其获得成人大专学历。专业户和乡土人才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中专或者大专学历。

2.4 实施主体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的实施主体是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分布各地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

2.5 培训内容

主要课程设置有:①基础文化知识;②传播基础理论课程;③人文素质教育;④职业专项技术、技能课程;⑤体育与健康课程。

2.6 培训方式

由于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有不同的培训层次,因此,这种培训适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对于学历教育和证书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现场观摩实习、互动交流与讨论等方法来进行。

3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

3.1 培训对象

年龄在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农民。

3.2 培训目标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完成培训后够能将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3 实施主体

实施机构主要是学校示范基地、试验站以及当地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试验站、示范基地利用自身的教室、实习基地以及其他必要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培训工作。当地政府原有的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健全,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4 培训内容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专业可以根据各地主导产业来确定。例如,在白水以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在阎良主要进行甜瓜种植技术培训,在眉县进行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在山阳则以板栗、核桃种植技术为主。

3.5 培训方式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更加多样化,集中面授、下乡入户、远程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实习等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从而可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4 创业培植培训模式

4.1 培训对象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长期从事农业或者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创业基本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和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服务企业负责人,也可以选择部分没有就业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

4.2 培训目标

通过创业培植,使受培训农民成长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4.3 实施主体

农民创业培植模式的实施机构仍然是学校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以及当地农业推广部门。但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师资需要更多的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如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

4.4 培训内容

①专业技能培训,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②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如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③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④创业过程的指导。

4.5 培训方式

创业培植模式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训为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以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等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5 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培训模式

5.1 培训对象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面向普通农民,但是要求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2 培训目标

使培训对象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现代观念,从而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水平。

5.3 实施主体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的实施机构以学校为主,政府也负责部分培训任务,但主要为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工作。

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通过培训需要和教师的参与意愿相结合,从农业院校的文、法等相关学科中选择培训教师。

5.4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

5.5 培训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培训地点在学校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教室以及各乡镇、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

上一篇: 品牌建设汇报材料 下一篇: 幼儿园教师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