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7:24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篇(1)

当前存在着许多描述知识管理的框架,它们因目标和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下面仅简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框架。Holsapple和Singh描述了一家公司潜在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展现了一个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可以识别主要的知识控制活动和次要的管理活动。Hooff确定了知识管理中应该关注的过程,例如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决定知识发展、存取、分享、应用和评估的方式。Bilosla-vo和Trnavcevic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框架,包括知识的产生、存储、转移和利用等过程。Burnett认为知识管理框架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存储和维护、应用和开发、传播和转移、知识的创新及绩效衡量。

1.2知识管理审计

知识管理审计可以快速地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深刻的见解,这不仅包括关键的步骤和前提条件,还包括促进知识管理深远发展的战略和策略。Burnettet描述了发生在一家跨国原油探测和生产公司中的知识管理审计。这项审计是在基于知识过程的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完成的,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把知识管理介绍到这家企业,然后再建立起一个执行计划。

1.3知识管理中的文化限制

在成功执行知识管理之前,首先要把握公司的文化。为了成功实现这个目的,知识管理必须和公司的文化准则、期望和公司的运作过程相互支持。Goldet把文化视为公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一个拥有浓厚知识氛围的公司可以有效地执行知识管理系统。文化壁垒会不利于员工之间相互传递知识,影响他们的创新以及阻碍生产率的提高。要形成一种公司文化,就要先培养公开、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的文化气氛。在这种氛围里面,员工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新的思想也会层出不穷。

1.4揭示隐性认知

知识管理的计划就像企业流程重组一样,是公司的重大事项。然而公司的成员可能不会完全理解这些计划的目标。Fahey表明了隐性知识在企业流程重组中的重要性:企业流程重组会给公司上下造成不必要的巨变,因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隐性认识)。这些隐性知识的因素集中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流程重组的感受:他们对实行这项计划的反应以及他们是否接受这项计划和怎么更快地适应它。当采用公司流程重组去克服低效率经营、部门冗余、工作断层时,组织常常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缺乏对公司知识,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认识。隐性知识通常指个体很难清晰表达的知识,但它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由认知、信念、假设和预测组成。尽管隐性知识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发展起来的,但它也常常在具有相似背景和经历的群体中分享。

2方法和背景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隐性认知,识别阻碍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障碍。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一个现象及其相关的特点,而并非去证实一个预先确定的假设,所以采用质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即采用基于知识管理方式的CommonKADS的分析工具和Grounded理论方法。由负责公司关键业务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几个利益相关者来组织实施以下活动:首先进行公开讨论,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的采访,然后研究人员利用Grounded理论对搜集的语言答案进行转录和归纳。这项主观研究在该公司的3个客服部门进行,数据的搜集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公开讨论阶段,其中有9个资质不同且在公司分工不同的员工,讨论的目的是通过此方式来获取现存的知识管理系统在公司的运行状况,以及员工对新的知识管理系统有怎样的需求和期望。第二阶段是对另外12个员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了半结构化的采访。包括3个针对知识管理的问题:①知识管理是怎样执行的。②知识管理在整个企业流程中的重要性。③如何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纳性分析。研究者对每一句陈述做上标记,在分析了所有的采访记录后,根据定义出的类别对记录做归类。还需要对分类和归类的结果进行讨论和验证,对有问题的结果进行修正。第三个阶段是组织8次额外的采访,从参与之前阶段的人员中选取6人,然后又选了额外的两个人对之前的观点进行补充。此阶段的目的是了解知识管理是怎样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中的。因此,这次采访调查了公司业务流程的背景、公司任务分化、人事关系、相互交流以及知识管理的需要(为了支持业务流程,创建和分享了什么样的通讯和文献)。

3调查结果

在前面部分详细提及的数据分析过程,是由知识管理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来引导的。把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最后划分为五类:创造、分享、存取、利用和维持。从受访者的陈述在各个类别中的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提及了知识的存取。为了更好地弄清这些陈述的隐性含义,根据他们对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创造、分享、存取、利用、维护),又把这些陈述划分为了主动陈述和被动陈述。其中存取和利用的主动性最强。除了以上的结果外,分析还验证了之前的判断,即受访者在采访中也表明为了以后更方便地分享文献,员工需要做的额外工作是用恰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记录。例如,一个受访者解释道:“他不会向同事分享自己的Word文档,因为里面的东西只有他自己能看懂,如果要与他人分享还必须要做很多额外的编辑工作。”所以在此次采访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要想达到大家互相分享知识的效果,就要把编辑和汇总信息作为本质工作的一部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公司里面有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参与者们对社会关系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在采访中有些人提到:大多数知识都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而不是在文本中,所以他们常常会从别人的口中得到答案,而非利用知识资源库。以上结果表明了在组织中知识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的采访会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结合。这个模型可以提炼具体的细节,有利于知识管理审计过程一般的分析和讨论。在采访中,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都对知识管理系统发表了意见。他们意见不一,对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满意度也不一样。例如在采访中,承担广泛责任的受访者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描述相对清晰,并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和基础设施提出了建议;而承担单一责任的受访者则对组织制定的统一标准和所使用的辅助设施的可用程度表示担心。与后者相比较,第一类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看法更客观。通过增加知识管理系统的投入来提高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是一些具有特殊工作任务的员工的主要建议。例如,一个员工这样提到:“我们根据草稿的内容重复编制了许多文献,如果有现存的模版存在,那么将节约我们许多的时间。”也有员工表达了他们对组织认识的看法:“我觉得知识分享在管理上没有明确,它还没有融入到公司的业务流程中。”还有员工提到他们渴望得到更多关于知识管理的回馈和评价:“我们做了很多业务流程的成本评估工作,也对设计的产品做了很多测试,但我们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陈述都暗示了员工渴望一些能使知识管理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员工也提到了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将促进知识管理的活动:“我期望公司能够给我提供一个统一的门户,在那我可以找到所有的文献。”其中一个员工还表达了他对企业实行在职教育的期望:“我们公司提倡用在线学习进行自我教育,这有利于大家的在职培训。”这些陈述表明了他们相信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会有利于他们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将知识管理与公司背景结合,能够充分了解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看法,结合他们平时的工作任务,知识管理变得不再那么抽象,能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管理是怎样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的。

知识管理论文篇(2)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

2重要著作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3博士论文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知识管理论文篇(3)

2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2.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2.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5]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11]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7]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5]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3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3.1学科定位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18]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3.2研究对象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5案例分析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

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知识管理论文篇(4)

分析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吸收能力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组织学习、创新、企业基础知识观、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等内容。虽然众多学者研究的结论因为研究的视角和选取的维度差异也不一致,[9]但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知识吸收能力一方面是企业利用先验知识来辨识、获取外部知识并给与解释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利用自己的沟通渠道和知识传送渠道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是研究顾客品牌知识管理的核心。

2.顾客品牌知识

对顾客知识重视的案例来自美国滑雪公司,通过顾客知识的收集与分析,发现顾客对滑雪地点考虑的重要因素并针对顾客的问题加以改造,从而使企业获利增加。[10]随着品牌理论研究的深入,品牌知识(BrandKnowledge)成为顾客知识中最核心的内容。凯勒(Keller)[11]开创性地提出了品牌知识的概念:“品牌知识是创造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BBE)的关键”,“品牌知识包括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凯勒对品牌知识的研究将人们的研究视野引向了新的方向。艾南等人(IanRichardsetal)[12]提出品牌知识是建立在与用户持续对话的基础上,包括营销者对于产品、顾客、市场、品牌、营销组合运作的知识,顾客的品牌知识,分销渠道对于品牌渠道力量的知识,明确了品牌知识的内涵和构成。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凯勒[13]在2003年修正了他对品牌知识的认识,认为品牌知识是建立品牌战略管理体系的起点,应将品牌知识作为“品牌合成”(BrandSynthesis)的研究途径。学术界对凯勒的品牌知识概念给予了积极回应,纳兹和格鲁德姆(Nazli&Guldem)[14]利用凯勒的品牌知识概念对土耳其大学生关于9个国际时尚品牌的知识采用方便抽样调查法,揭示性别、教育领域和使用的品牌评估等品牌知识对品牌选择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认知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品牌特征以及整体视角进行研究。[15]品牌知识是基于顾客对品牌的产品知识和品牌形象知识的认知,是在企业边界之外与企业管理活动高度相关的外部性知识。顾客对品牌的知识和购买偏好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品牌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知识管理和品牌创新的重要内容。企业对顾客品牌知识的吸收和知识流动对品牌市场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吸收能力不但可以扩大企业整体的知识存量,还可以通过促进品牌知识流动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和品牌推广成本,促进品牌创新。从相关文献综述来看,学术界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吸收能力和品牌知识的内涵及相关理论,但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对吸收能力与品牌知识的关系没有深入研究,缺乏相关的实证分析;其次,关于吸收能力视角下品牌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文献比较欠缺,影响企业利用品牌知识促进品牌创新。

二、理论框架

知识管理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企业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6]品牌知识管理对促进企业品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艾南等人(IanRichardsetal)[17]认为,品牌知识管理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营销,因为它代表了创造品牌差异化的核心属性。国内外对品牌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品牌知识的概念、结构及测量等方面。我们认为,品牌知识管理是对顾客的品牌知识资源进行收集、传播并有效利用的过程。品牌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创建企业的强势品牌,推动企业品牌创新,提升知识创新绩效。从营销角度看,外部顾客的品牌知识对品牌创新更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对于企业品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更有价值。通过品牌知识管理平台可以使企业将显性品牌知识和隐性品牌知识转换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如何获取、利用和共享品牌知识决定于企业内部的吸收能力。库恩和利文索尔[18]认为,组织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是决定创新绩效的一项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吸收能力决定着品牌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进而影响品牌创新绩效。尼维斯等人(Nevisetal)[19]提出了一个学习三阶段(知识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应用)模型。之后,载拉和乔治[20]从知识吸收能力角度提出四个维度的知识学习模型,即获取、吸收、转化和利用。基于以上文献,结合品牌管理实际,本文认为品牌知识积累应成为品牌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知识获取、品牌知识共享、品牌知识积累、品牌知识利用构成基于吸收能力的品牌知识管理模型。由此,我们提出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在品牌创新实践中,顾客品牌知识是推动品牌产品、品牌技术、品牌形象以及品牌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顾客品牌知识作为典型的外部知识源因其属性的不同而对企业品牌创新有显著差异。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后,野中郁次郎(Nonaka)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显性顾客品牌知识具有高度编码化的特征储存于公众知识库中,企业比较容易获得,但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被形容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系统表述和传递的知识。隐性顾客品牌知识是存在于顾客头脑中的需要体验或在实践情景中获得的那部分关于品牌的知识,需要通过观察、深入沟通才能获取,如顾客的直觉、价值观、态度、愿望、经验等知识。隐性顾客品牌知识的组织嵌入性、默会性特点可以形成品牌优势,决定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的显性与隐性划分是知识研究的重要发现。顾客的品牌知识是企业品牌创新重要的外部知识来源。存在于顾客头脑中固有的条理化的可以度量、编码、交流的显性知识结构反映顾客对品牌知识的外在理解,企业可以通过收集顾客意见等方式获得,而对于顾客头脑中关于品牌使用体验、购买经验以及洞察力、价值观、灵感、体悟等隐性的品牌知识,则需要企业与顾客长期交往后对顾客心理及行为的理解和感知,对品牌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1:顾客品牌知识是企业重要的外部知识来源。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和知识流动具有重要作用。素兰卡(Szulanski)[21]在对8家公司122项“最佳实践”中的271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吸收能力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缺乏吸收能力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最大障碍。从品牌知识的获取到利用,关键在于企业的吸收能力,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顾客品牌知识将源源不断地从企业外流向企业内。知识在转移和流动的过程中,原来分散、不系统、不全面的知识体系逐步进化为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演变为推动企业品牌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吸收能力将成为顾客品牌知识流动的关键,也将成为品牌知识管理核心。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速度、创新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要素,需要企业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提升企业自身吸收能力,不断学习来自外部的知识,以促进品牌创新。研究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得益于组织学习和研发活动、[22]个人成员的先验知识水平、[23]社会性互动和相互关系[24]。基于企业吸收能力使顾客品牌知识与企业知识相互渗透,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知识管理体系,从品牌知识获取、共享到积累和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是企业与顾客互动中对品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在这个品牌知识管理模型中,吸收能力促进品牌知识流入与流出,实现螺旋式上升,推动着品牌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2:吸收能力是推动顾客品牌知识流动的力量。基于吸收能力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包括品牌知识获取、品牌知识共享、品牌知识积累和品牌知识利用四个过程。艾克(Aaker)[25]认为,创新是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创新是指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不断变化发展。[26]在知识管理背景下,知识构成了品牌的内涵和价值,知识的变化和新知识的引入推动了品牌创新。品牌创新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和顾客品牌知识的利用。企业对顾客的品牌知识定义、获取、存储、分享、利用以推动品牌创新,只有充分地获取和利用顾客品牌知识,才能使品牌避免老化不断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3:品牌创新是企业适应顾客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企业获取和利用顾客品牌知识的目的是品牌创新。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背景

1.研究方法

多案例研究是现代管理研究的重要方法。苯巴赛特等人(Benbasatetal)[27]认为,多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多个实体对象收集数据资料以确定某种现象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单案例来说,多案例更有利于理论构建。顾客品牌知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重要的外部知识源,能否有效利用决定于企业的吸收能力。本文基于吸收能力视角来分析顾客品牌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利用,期望通过有效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品牌管理水平。由于通过吸收能力角度探索顾客品牌知识管理微观机理的定量研究较为困难,本文拟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以解释企业吸收能力与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理。基于多案例研究的“复制法则”,[28]我们选取不同的企业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以验证所提出的理论。为了保证本研究选取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并保证案例研究严谨、科学,结合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了回族老字号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是回族老字号发展历史较长,有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与顾客建立了较为良好的顾客关系,顾客的偏好、知识对企业产品的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传统和理念,具有较强的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被评为中华老字号的宁夏敬义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夏敬义泰”)、兰州马子禄牛肉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马子禄牛肉面”)、(宁夏)吴忠民族饭庄三个回族老字号企业作为案例研究的样本。

2.数据分析与收集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样本案例的情况,根据殷(Yin)[29]的研究,在案例研究中我们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使用多种来源的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客观性;第二,建立案例研究的资料库,包括访谈笔记、录音、外部文献资料、观察资料等;第三,建立研究结论和案例资料之间的证据链。基于这三个原则,本文的研究步骤是:设计研究的问题;进行文献研究;选择样本案例;收集样本企业资料;深入样本企业访谈;进行样本企业数据分析;提出研究结论。在样本数据资料收集中,我们针对样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董事长、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经理、大堂经理、销售经理)和顾客,就顾客品牌知识、顾客意见的处理措施、企业对顾客品牌知识的吸收和使用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在访谈之前课题组先与企业联系,将问题传给企业以便其做好准备工作,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约定时间进行访谈,每次访谈时间1~2个小时,访谈结束后迅速根据录音和记录进行文字整理,并以电子邮件方式传给企业进行反馈沟通。访谈对象和访谈内容参见表1。3.案例背景本文选取的样本企业是课题组在2012~2013年调研的14家企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3家,都获得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详见表2。案例1:宁夏敬义泰。1862年,山西商人李子荣在银川创办了一家商号“敬义泰”,主要经营酱制品和糕点,是当时著名的“宁夏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公私合营、国有企业运营、私人承包、资产重组,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回族老字号企业,2006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12年获得商务部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案例2:兰州马子禄牛肉面。1954年,在兰州大众巷马子禄牛肉面饭馆成立,在国营企业体制下,依靠马子禄先生精湛的拉面绝活,采用独特的配方,使牛肉面汤汁浓郁,拉面筋道,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2001年马子禄牛肉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经营面积1000平方米,员工80人,将牛肉面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2006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获得快速发展。案例3:吴忠民族饭庄。1926年,陕西回民贾长俊在宁夏吴忠开了一家回民清真饭馆,专做特色西北风味,由于经营有方,饭菜味道好,很快成为吴忠地区有名的清真饭馆。1953年转为国营回民食堂,1985年饭馆翻建为民族饭庄,具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秉承传统吴忠风味并加以创新,成为吴忠市清真餐饮业颇具代表性的老字号企业。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

基于资料收集的原则,在本案例分析中,课题组获取的资料不仅来源于企业半结构化访谈,还包括企业内部的讲话、总结;相关企业评述性文章;企业网站资料;网络资料等,各种证据来源是彼此独立的,但对访谈资料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在近两年的企业调研和案例研究中,课题组通过建立“回族老字号”网站,设置区域数据库、百年老字号、案例研究、回族商业文化、老字号政策等栏目,构建回族老字号案例资料库,形成较为完整的案例数据库,并形成一系列证据链,这将提高案例研究中证据的信度。针对三个案例我们采用归纳法,利用典型案例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据此得出相应的对策。

1.顾客品牌知识对企业的影响

在现代商业运营中,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依赖于内部知识经验与外部知识的整合。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来自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知识推动着企业产品研发和品牌创新。顾客品牌知识是企业外部的重要知识,是顾客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的综合,对品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从对三个样本企业的访谈中可知,顾客品牌知识主要表现为顾客的意见和建议,这符合一般企业对此问题的理解。综合访谈结果,显性品牌知识和隐性品牌知识是访谈讨论的核心范畴。首先,访谈企业认为,顾客品牌知识(顾客比较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在餐饮食品行业,市场成功主要来自于顾客的认可,大量的顾客意见和建议可以推动产品改进和创新。其次,访谈企业认为,顾客不明示的言行(隐性品牌知识)对提升企业服务产生重要影响。在餐饮食品行业,服务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表现。回族老字号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和服务形象都在不断改进,一方面是企业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顾客的推动,企业通过与顾客互动,汲取顾客的品牌知识,从而不断促进品牌形象创新。第三,访谈企业认为,借助于顾客品牌知识(明确的建议和消费习惯、偏好等)可以促进企业发掘市场机会,并实现价值创新。企业的具体表述参见表3。新兴市场机会的挖掘,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敏锐的洞察力,更多地则来自于顾客明确的建议和消费习惯、偏好,可有效降低了品牌运营风险,获得了品牌创新绩效。传统的回族企业经营范围狭小,市场空间有限,但是回族老字号多年的品牌影响使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新顾客的不断加入和顾客的互动使企业寻找到新的市场切入点,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业务流域。顾客品牌知识的流入促使企业及时捕获顾客新的需求偏好,并实现品牌价值的创新。由此,命题1成立。

2.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外部知识的关系

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需要企业长期的积累、培训和学习才能逐步具备,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一个企业过去的传统、知识、经验以及企业学习积累等知识基础决定知识能力。回族老字号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回族老字号企业通过不断研发获得了较为雄厚的相关产品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交流、管理和服务,获得了接受外部知识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企业吸收外部知识的知识基础。从样本企业的调研资料看,每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视吸收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和员工的知识传承,促进了企业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企业的具体表述参见表4。在三个案例中,结合最初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确定组织学习和培训、企业员工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社会性互动和相互关系,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三个核心范畴。基于学习、经验和关系的吸收能力对顾客品牌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命题2得到验证。

知识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电子政务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知识管理论文篇(6)

一、相关研究述评

1.知识管理

管理大师KarlEricSveiby博士在1986年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彼得·德鲁克首先用知识管理一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和日本的野中郁次郎等人进行了知识创新企业的研究,又将知识管理的研究带人了新的高度。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地飞速发展,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讨论日益增多,这也正切合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日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种类很多,并不统一,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知识管理的特征内涵都是一致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进行的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选择、加工、传播、应用的过程,以期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方式。

2.研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

研发过程可以看做是知识转换过程,将用户需求、技术知识转换为产品与工艺设计。知识转换的过程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的共享,员工之间的交流和知识的再创新。传统的企业中,知识很难转化为成果,是因为大量的隐性知识不能外显,而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个人的经验、技能、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表达,导致研发过程障碍重重,交流不畅,研发周期漫长。知识的转换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有关文献研究表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研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陈劲(2004)从知识各项活动的维度研究了企业研发项目的知识管理问题;周勇士、张玉峰等(2004)从知识的运用方式维度探讨了项目研发中的知识获取和仓库体系构建等相关问题;张晓阳、孙宇等(2005)将产品的特点作为研发过程的依据,提出了研发过程每一个活动都以产品的功能性、可制造性、质量和可靠性为目标,是一个知识处理和转化的过程的观点。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评价问题依然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评价体系

1.研发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如:OECD(1997)将知识分为四类: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知道是谁(knowwho)。姜晓林(2008)将知识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等等。归纳现有的文献,企业的显性知识一般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进行划分1)在企业内部可以按照知识发源人划分为个人显性知识和团体显性知识:个人显性知识就是个人掌握的,可以表达并可传递给团体的专利、技能等;团体显性知识是指企业所掌握的可以在团体成员之间交流的知识、技能等。2)在企业之间可以根据知识的共享程度划分为私有显性知识和共有显性知识。私有显性知识指被一方企业掌握但不与其他企业共享的显性知识。共有显性知识是指合作双方共同享有的以形式化语言存在的知识,如以图纸、共有专利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等;3)从范围角度又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和企业外部显性知识: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就是企业内部产生的、可编码的、可表达的,并不被外界模仿和共享的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外部知识是存在于组织外部的显性知识。

根据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任务的不同,可以将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的显性知识存在明显差异。依据文献[2][8][9]的相关研究,本文对企业研发过程中的需求识别研发构思、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成果形成等阶段的显性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企业研发过程中各阶段所涉及的显现知识如表1所示。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知识的需求识别与检索困难,知识的来源复杂,科研过程中知识的共享途径不明朗,科研成果的保留方式不当,造成知识的流失和浪费等。有关知识管理的问题涉及不同类型的显性知识,即使同一类型的显性知识在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见,客观上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企业研发过程中的显性知识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剥离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显性知识差异的前提下,可以从研发过程显性知识形成的共性环节中提取出一些共性的评价指标。这些共性评价指标可以为区分企业研发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显性知识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改进显性知识管理的效率与有效性提供积极帮助。

从知识管理过程的共性角度出发,在剥离企业研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显性知识差异的前提下,本文将研发过程中的显性知识评价指标分为如下三类七个共性指标:1)反映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获得与识别过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可识别程度、获取难易程度两个指标;2)反映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实现过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可共享性、可编码度两个指标;3)反映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利用与维护过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当前有效性、可维护程度、将来可拓展性三个指标。上述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支持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区分不同类型显性知识的相对重要性,也可以用于对企业存在的显性知识类型进行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对其显性知识进行不同程度的运用和维护,以便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对知识的管理更有针对性,研发的过程也会因此更加规范化、有条理化。

3.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

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各类评价之中。结合本文提出的企业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评价指标体系,下面对企业研发过程中AHP方法在显性知识评价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研发过程中显性知识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2)构造判断矩阵。准则层中同一层次的两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判断标度采用萨迪的1~9标度方法,即:两个元素相比时,两元素同样重要取值为1,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分别取值为3、5、79,而2、4、6、8则为相邻判断的中值。根据上述标度方法,建立显性知识指标层对综合评价层的判断矩阵A和显性知识方案层(类型层)对指标层的判断矩阵B1一B7。

(3)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入的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CO,即Ac0=∞,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值,用MATLAB软件可以求得A和B1~B7的最大特征hm=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用随机一致性指标来检验,一致性指标计算公式为:CI=(入一I1)/(n一1),CR=CI/RI。式中,CI为一致性指标;n为判断矩阵A的维数;CR为一致性比率;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可通过表2查出。本文中A的维数是7,所以RI为1.32。当CR<0.1时,选取的显性知识评价指标才是可取的。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设指标层的权重是a~a,,显性知识类型层关于指标层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是b。一b、b:。一b:、b。~b现求方案层各元素层次总排序权重Si,Si=∑aibi,i=1,2,…,7,根据此权重对不同类型显性知识进行综合评价。设显性知识类型层与指标层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CI,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cI、RI已在层次单排序时求得,则方案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CR=∑CIi/∑RIi。同样,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B1一B7可取,即选取的显性知识评价指标可取,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和研发过程中重要因素来决定各项指标的权值,并作出评价,加总求出综合分数来决定该类型显性知识的效用价值。

三、应用实例

以某企业研发部门所拥有的专利、技术论文、市场预测报告为例,应用图1的层次结构模型对上述三类的显性知识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根据图1结构模型,通过专家评分,建立A层对0层的判断矩阵为:

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CR1~CR7<0.1,所以Bl~B7都可取。

依据各特征向量‘1)1,(t)2,(1)3,,进行分析列表,见表3。

知识管理论文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懂得如何利用知识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你已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比别人学得更快。”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对学习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所作的评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摄取、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而如何提升学习力又成为这个课题的关键环节。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将成为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方法之一。

一、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美国Vandr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Cog-nitionandTechnologyGroupatVanderbilt,简称CT-GV)992)提出了“锚式情境性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并设计了一系列的电子教材和相关软件,比如《Jasper解题系列》(TheJasperWoodburySeries),此教材由一系列的历险故事录像组成(如旅行、经商等),由这些故事衍生出有待学习者解决的问题。在《Jasper解题系列》教材中,交互性视盘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借助这些视盘,学习者可以看到真实生动的事件,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访问故事中的有关片断和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快速浏览。

简·赫瑞德特和罗·欧利沃(JanHerringtont&RonOliver)曾经考察了按照情境性学习理论设计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对高水平思维的影响。研究者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内容所做的分析清楚地表明,情境性学习多媒体软件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维持学习者丰富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由此看来,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与特点,为学习者尤其是新手,提供一个开放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会与这些问题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使学习者认识到问题的意义,对之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迅速开展求解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力。

二、创建可视化、交互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力的提升

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模拟各种现象、过程、系统或器具,学习者通过与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式情境的互动活动,开展探究和发现式学习。例如,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微型世界”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知识领域,可为学习者提供探索式学习的真实可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其中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地探索某一领域中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假设,发现微型世界的规律。La〕目前,研究者们已经研制了许多模拟、建模软件,比如几何画板、ThinkTools等。

知识管理工具还为抽象知识的可视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思维的可视化和直观化,从而支持了学习者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过程。例如,概念地图(ConceptMap)就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三、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整合

学习力的发展以丰富的、开放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为基础,知识管理土具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类型的知识资源。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著名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专家MarciaC.Linn进行了“知识整合环境”(KnowledgeIntegrationEnviron-ment,简称KIE)和“网络科学探究环境”(TheWeb一basedInquiryScienceEnvironment,简称WISE)等项目的研究,并研制了一系列的软件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整合和科学探究提供了有效的环境支持,包括:网络笔记本(NetBook)、网络证据资料库(Net-workedEvidenceDatabase)、轻松交谈(SpeakEasy)工具、知识整合指导(KnowledgeIntegrationCoach)和过程跟踪工具,这些研究项目的意图是帮助学习者发展整合性知识和科学理解力,并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真而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资源而实现知识整合的目的。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并且帮助学习者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帮助其提高学习力。

四、以互动协作促进学习力的提升

知识管理工具支持人际互动、同步或异步交流,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E一mail,BBS,WebBlog,Wikis等软件。以及电子化学习方式、“基于计算机的培训(ComputerBasedTraining,CBT)”及基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系统,都提供即时培训方式,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获得所需的适合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进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活动的结构和职能。学习者可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所提供的协同工作和学习空间,展开协作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使知识得到增值,学习力得到提高。如:分布式智能学习系统典型案例multi-ediamicro一university(简称MMU)由中国台湾淡江大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开发。由于目前远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远程学习者并不是固定地使用同一台机器上网学习,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很难实现对学习者学习的个性支持。为此,他们设计了一种叫做“Agent通信网络”(AcentCommunicationNetwork)的Agent通信动态逻辑网络和“移动Agent的进化状态”模式。在这个系统中,用户可以申请允许成为虚拟社区的公民。而且移动Agent还可根据老师、学生、管理员三种不同的用户角色提供相应的服务权限和功能。对学习者提供交流工具、课程、电子笔记本等,对老师提供课程创作工具、交流工具、电子笔记本等,对管理员提供管理工具。:

五、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通过使用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学习者可以更方便地记忆、收集、整理和组织各种知识,而且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监控自己的思维,如各种思维地图(MindMap/Mapping)工具、电子学档(ElectronicLearningPortfolio)等。

六、支持非良构性领域知识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应用能力

知识管理论文篇(8)

0前言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人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中指出:第一,知识已成为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传统的资源仍然有用,但已成为次要的了,只要有知识就可以组织起这些资源,而且能够轻易得到;第二,将知识应用于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中心活动,这个中心过去是劳动力,后来是资本,现在是知识;第三,在经济知识时代,只有进行知识管理,企业才能不断获得竟争优势。面对经济危机的压力,很多企业也正在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施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能够度过这次经济危机,并且能够在这次经济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虫蛀与调整中取得竞争优势,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期不断发展。而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文化变革和管理模式创新,正在受到很多企业家的关注。

1知识管理

企业通过对知识资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整理、开发、利用、共享和创新,建立起多元开放的内外环境系统,以增强企业的生存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动态管理过程。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管理过程,是企业对各种知识的梳理规整、研究开发的动态管理。知识管理既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形态的特点加以创新,突出强调了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再现与延伸。

2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0年,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公司的核心能力》,最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指出企业核心能力(或称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核心竞争力有四个特征:

(1)价值创造性一从用户角度考察一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体现为对企业战略定位或财务/经济价值的贡献。其中,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特别有助于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根本好处的能力才称得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从用户角度考察的价值创造性,被中国学者管益忻先生归纳为经济学中“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2)可延展性一从未来成长角度考察一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平台实现范围经济。

核心竞争力对“核心”两个字的限定,实际上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可扩展性,亦即其范围经济的实现程度。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性”体现在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范围经济上。

(3)难以模仿性一从竞争者角度考察一是系统的整合创新,尤其关联到企业的隐性知识。

核心竞争能力关联到企业隐性知识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容易被人占有、转移或模仿,是因为其不同于显性知识,拥有过程性、完整性和不明确性。企业已将其深深扎根于组织体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中,属于系统的整合创新。

(4)自学习性一从过去考察一是积累性学习的结果,并可以持续学习和创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综合学习能力,使企业在过去内部逐渐学习积累起来的。它往往体现了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是集体“干中学”结晶,并在不断应用和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练。

在核心竞争力理论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之一就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流派以巴顿为代表,认为核心竞争力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专有知识和信息,包括:技巧与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四个维度。这一流派对核心竞争力的解释最能够诊释出核心竟争力的知识性内涵,说明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力是知识管理。

2.2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动能平台,核心竞争力的优化提高直接决定企业内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企业与外部环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互动态势。知识管理基于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系统整合,旨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创造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内在的结构性关联,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实施知识管理的起由与根源,知识管理为企业的创新开展、创新管理、创新扩散、创新保持提供着终极支撑。作为知识管理融人企业生存发展的凸现,核心竟争力提高过程的演绎便是新知识出现、新技术诞生以及新产品开发画卷的展示,是对知识管理本质内涵的解读与诊释,是直贴企业生命形态的一种内在关切。总之,知识管理关注企业实现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支点—核心竞争力,主张不断通过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提供有效保障。

3企业全面的知识管理

3.1确定适合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汉森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即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人化战略模式。选择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并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考虑企业服务客户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员工的具体情况。如果企业在知识管理战略方面重点确定不当,或试图同时推行两种战略,则企业的竞争实力容易受到削弱。但是,无论哪一种战略,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使企业战略的体现,应该与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一致。企业只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如安达信咨询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遵循的是编码化战略,而贝恩、波士顿顾问公司、麦肯锡等战略咨询公司则强调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

3.2企业的知识系统分析及建立

企业的知识系统分析是从战略走向实践的第一步.达文波特曾经过研究得出,公司的知识管理需求与应用可分为四类,可以构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系统—知识库、知识通道、知识环境、知识资产,以企业的知识库为基础,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建立基本的知识系统。

3.3建立学习型组织一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

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学习型组织强调知识的共享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的创新,通过不断地学习,是组织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发展。《第五项修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大潮,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同时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组织基础。

3.4重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他说:“知识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员工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当时主要指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但在今天,知识型员工一般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单位(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知识型员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知识资本这一生产资料,也就是说知识型员工是知识所有者。从倾向和职业上说,知识型员工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从事物质生产;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或创造性;他们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管理,协助组织提高知识创新效率,是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给知识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在了解他们的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在组织中自由的发展,能够为组织创造更大的贡献,培养他们的“组织忠诚度”.

3.5建立有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管理论文篇(9)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知识管理论文篇(10)

一、前言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资本。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使组织中的成员拥有更多的能够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使每个组织成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提升整个组织的绩效,使一个组织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断进步和成长。

我们的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是更有效地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尽管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但我们认为,它对于学校课程的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知识管理这一应用于企业中的管理思想运用到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教学组织和一般的企业组织在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目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分析了教学中应用和实施知识管理和一般的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有哪些类似的、可比的地方,又有哪些是教学活动所特有的。然后,根据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如何借鉴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来实施针对数据库课程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管理。

二、教学与一般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比较

不管是企业中的员工还是在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都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获得的,知识管理是围绕知识学习活动的管理,包括知识获取、知识交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管理。如果把教师和学生看作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和一般的企业组织在知识学习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教学中的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企业大体相似,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实施知识管理的环境不一样,教学中的知识管理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所注重的问题还是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

·教学中涉及的知识主要是显性的,而企业更关注隐性知识的管理;

·教学中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因而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是很关键的,而企业中的核心知识分布在各种企业内部资料库、各个专家和技术骨干的头脑中,因而如何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手段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这些知识是企业所关注的;

·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主动性,而在企业则更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与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中的知识是为将来作准备的,注重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企业中知识很快就会被应用,创造价值,因而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教学活动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教学安排合理与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企业中的知识活动是应工作需要而随时发生的,因而需将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

三、知识管理在数据库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作为计算机类的有关信息处理的基础课,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而不仅是理论上的、定性的分析,要求学生最终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运用数据库的有关理论、方法,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信息处理方案,并辅助开发成员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它和其他计算机类的课程,如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不同,它的专业覆盖范围比较广。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量急剧膨胀的情况下,无论哪一类专业都要面对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的问题,所以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数据库的有关知识,其他专业,特别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具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背景不同,这些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科兼收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彼此也很难说服对方,要促进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必须给他们一定的磨合的时间和机会。

通过前面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得出的许多经验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但不能全部照搬,需要就教学的特点进行调整,我们主要从促教、促学、促交流三个方面,以我们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为背景进行知识管理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担当专家的角色通过各项教学活动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应该课程要求的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否有效地传授知识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状况;然后对教学内容作精心安排;最后是建立教学方法知识库。

对于初次参加一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所传授的是新知识。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个体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是与其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密切相关的,一项新的知识能被吸收加入到个人的知识库中的必要条件是新的知识和其原有的知识之间要有关联。因此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在正式上课之前通过查看任课班级已经学习了哪些课程、学生中文/理科背景来进行初步的了解。在第一节课,通过课堂提问这一现场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据此,在保证课程大纲要求的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计划安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宝贵的资源,应该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参照企业建立企业知识库的方法建立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库,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按课程收集、整理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学心得体会、教学案例、课堂教学组织、教案设计等等,建立教学知识资源网,供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研习。这种方法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知识的效用,覆盖更多的教师,使他们受益,进而使学生受益,也使得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得以延续。这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不一样的。精品课程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其中不乏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但这种设计、方法是否有效,未必均已得到证实。而进入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库的教学方法已被证实是有效的、成功的。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和企业中员工主动地自主地学习知识不同,学生们学习知识很多是被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用不甚了解,只是为了考试、证书之类的,这不利于知识的真正吸收、能力的提高。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将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其次作业设计要给学生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最后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学习知识的动力来源于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用的认识,而这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期望,将课程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有用的。在开学后的第一次课,除了通常的介绍课程主要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安排、考核等之外,我们一定要将课程和学生的专业背景、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可能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所帮助。

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在课堂上、课本、其他参考资料上获取的知识进行综合化,进行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些是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普遍,经过对学生作业的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认为对于那些比较“死”的作业,自己做一遍和抄一遍没有多大区别,做了也没什么成就感。而对于比较“活”的题目,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学生之间并不能确定谁的答案就是绝对正确的,求解这样的题,不仅需要课本、课堂上的概念知识,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再融入每个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技巧,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因而,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作业后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随便抄。因此,在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应尽量出一些比较“活”的题,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是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中,员工掌握知识的多少决定其在企业中的工作地位和薪资收入,同时,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敬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很少能给学生物质上的激励,因此,精神上的激励应该成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在老师和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学习研究的成果可以让学生颇有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赢得其他同学的认同,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声望。每次作业中,我们可以选取一部分学生,让他们以PPT报告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建议和评判。对于作业完成得不好的学生,可以促进他们今后做出更大的努力来赢回自己的声望,对于作业完成比较好的学生,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鼓励。

(三)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传统的教学是知识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传授的主要是显性知识,知识的来源比较单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这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分享。要促进教学中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我们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拓宽学习交流的渠道和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学习组织。

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也应该留些时间让学生提问和讨论。讲完一段内容,应该稍作停留,看看学生有什么问题,请他们提出来,其他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尝试着来回答或补充这些问题。课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MSN等进行,及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以外的有关课程学习的交流,访问学习资源网站、参加一些网上论坛、学习社区。通过参与课外的学习交流,学生能接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讲过的东西,从而能弥补仅靠教师传授的不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课程网上学习社可以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集中、更加便捷,一些在课堂上没有讨论完的问题可以在课后、在网上得以继续。

上一篇: 防震应急演练总结 下一篇: 职教中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