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40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1)

一、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两次腾飞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是短暂的,虽然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1].从此开始,中国有了博物馆的历史。

中国博物馆的第一次腾飞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同时这也是世界博物馆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各国都将精力放在了城市建设方面,此时,博物馆的数量得到迅猛发展。

据美国博物馆协会1965年提供的数字[2]:1961年——1963年美国达到每3.3天出现一座新博物馆。1948年,日本只有238个博物馆,1960年600个,但是到1975年达到1307个,从1960年到1975年,短短的15年是时间,日本博物馆的数量就增加了一倍多。中国的博物馆也在这个时期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1958年9月17日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指出[3]:“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在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天安门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址和新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后,各省市都纷纷建立或扩建了各地历史博物馆或地志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第一个新高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而在1984年达到高峰。1980年至1985年,平均每10天全国新建一座博物馆,1984年,每2.4天全国就有一座新博物馆出现。在1949年之前,全国仅有21座博物馆,到八十年代末,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就达到一千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在稳步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全国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共计1161座。

而进入21世纪的这几年,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再次出现腾飞。之所以出现在这个阶段,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经济GDP每年以两位数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渐在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因此,地方建设迅猛发展,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文化基础设施得以迅猛发展,而这也基本以国家大剧院建设为先锋,随后,上海音乐剧院、广州音乐剧院的建设掀起了地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狂潮”。据8月15日人民网文章报道:北京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40家,成为全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而如今全国博物馆总的数量已经达到2100多座。

二、中国博物馆现在面临的问题

有人会说,美国在1979年时博物馆数量就达到2500多所,而我们今天的数量还不及这个数目,更何况我们中国的历史要比美国长很久,因此,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就将目光紧紧的盯在博物馆的数量上,因此,就有了地方政府疯狂建设博物馆的举动,而全然没有考虑建成之后的利用情况。

据美国科特勒兄弟的《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4],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统计,1994年美国共有博物馆1.5万座,其中55%是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15%是艺术博物馆,14%是自然和科学技术导向的博物馆,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而全美独立博物馆总数应该是8934座(1992年),在这近9000座博物馆中,有75%是小型或微型博物馆。这些小博物馆一般只有2名全职员工,年度预算低于9万美元。这样看来,美国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博物馆也只有2000多座,与我国大致相当。但我们在建的则几乎全部是大型的项目,更何况,现有的很多博物馆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问题一:内容陈旧,长年失修,更换周期长博物馆按陈列方式分为固定展览、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由于很多博物馆陈列的“内容”有限,而且长时间没有进行必要的维护,使得陈列设施陈旧,内容也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从而使得现有博物馆大部分出现门可罗雀的窘况。

内容是一个博物馆的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所在,正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教授所说:“博物馆的魅力决不仅在它的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经营,一个空间,它可以是客厅,也可能是仓库,关键看怎么用”,因此,这是很多旧有博物馆需要改进和新建博物馆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临时展览对于一个博物馆的活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人,关键是其临时展览的安排更合理:2007年2月15日至2007年3月31日,展出“意大利遗产与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世界遗产体验展”;2007年3月15日至3月29日,展出“感受希腊——丽塔摄影艺术展”;2007年3月20日至5月11日,展出“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2007年6月1日至8月2日,展出“高迪的世界——建筑、几何和设计”;2007年8月12日至11月9日,展出“卢浮宫珍藏展”……,而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展览内容,难怪会出现首博每到周末就会出现大量人流的原因,但全国那么多的博物馆能有几家能够做到如此高频率的转换展览内容、如此高规格的转换展览内容呢?恐怕没有!因此,这就需要现在野心勃勃建设博物馆的决策者们好好考虑将来博物馆的命运会如何?

问题二:管理人员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多年来,我们博物馆养成了一种“衙门作风”,是高高在上的“教官”,放不下架子去为普通观众服务,而且近两年出现的博物馆文物被盗、馆舍被烧、出卖文物等严重问题,无不于今天博物馆人员水平和素质低下有关,这对于今天的博物馆建设十分不利,因为全面提高博物馆水平的关键是人才。

国际博物馆界对人才培训工作就非常重视,他们专门设立了“人才培训委员会”,来对各国的博物馆人才进行培训。三、解决策略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建设,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和市民品位。因此,探询新时期博物馆问题的解决策略一定要与社会紧密相联。

策略一:设计博物馆前,一定要明确其主题我国博物馆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包括历史考古博物馆、革命史博物馆、纪念类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而综合类博物馆:是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性质的博物馆,真可谓种类繁多。

因此,在设计博物馆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盲目设定或“跟风”而定,而应根据自己地域应有的资源所定。根据此来确定博物馆的规模,这样,就防止了一些盲目建设情况的出现。

策略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联系——体现其教育功能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收藏、研究和教育中,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目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很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作用。

而加强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是未来博物馆更普及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祖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让他们在博物馆里面学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让他们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和自信,这样就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向心力。

策略三:加强各省市博物馆间互相交流、合作毕竟每个地方的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为了经常更新博物馆的内容,为博物馆输入新鲜的“血液”,需要不定期更换临时展览的内容,正如首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虽然,我们不能够把国外精彩的藏品搬入我们的博物馆内,但我们可以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博物馆的联系,毕竟我们中国号称“地大物博”,省份间不定期交换展品,不仅吸引了人气,还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古老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策略四:加强、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外,博物馆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大课堂。众所周知,兴趣是逐步培养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丰富的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博物馆就能起到这种“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馆意识也是通过实践培养来逐步提高的。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馆协会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根据“国际博协”规定的主题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馆意识。

博物馆是满足人们美的享受和培养生活情趣的场所,因此,大力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对于人们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其实,一个国家的先进与发达,并不仅仅在于你能造多么多、多么大的博物馆,而是在于能否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使其发扬光大。大凡对自己传统文化越重视的民族,这个民族就越是充满自信的民族!同样,一个国家的落后与贫穷,也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迟缓和物质的匮乏上,而在于历史遗产与传统文化等无形资产的永久流失,而博物馆恰恰是珍藏这些文化的“容器”。

参考文献:

[1]吕济民。博物馆的热潮与忧患[M].中国博物馆史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2)

1.2体验少,说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很多中医药文化很难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进行口头的说教还不够,不能让其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让其信服的。现在的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互动的项目比较少,如中医舌诊、目诊、色诊、脉诊、刮痧、针灸、拔罐等均比较少见。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医的养生保健场所或中医院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个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亲身体验中医药的诊疗过程与切实疗效。

1.3宣传媒介手段传统目前,大部分中医药博物馆还是采用传统的实物媒介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教工作,现代媒介应用较少,这就给宣教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一来导致受众获取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机会大大减少,二来也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概念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宣教的[4],更不要说对有沟通障碍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译水平阻碍跨文化沟通翻译水平是摆在中医药跨文化沟通前面的一条巨大鸿沟,目前的中医药博物馆外语人才储备较少。众所周知,中医药涉及很多哲学基础概念,还有中医自身的很多比较抽象的名词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别说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医本身对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较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同见解,要想将此类名词术语翻译出来谈何容易[5-6]。此外,中医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语言比较含蓄,而包括英语在内的多数语言都属于低语境文化,比较直接,两者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解,造成一些沟通的障碍[7]。

2中医药博物馆开展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1加强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华,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军事等多学科知识,其哲学基础为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其思维特征为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医学模式逐步为现代医学所认可,而现代医学模式是众所周知的不断改错、不断修正,有理由相信现代医学模式最终将融入到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中来。中医学是经过数千年实践的成熟医学体系,独自护佑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还有治未病、抗击瘟疫等,均已载入史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以增强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民众经不起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将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中华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文化[3]。然而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兴盛的近2000年中,随着中华文化圈的扩大,周边哪个不来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学习中医。现今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崛起,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学习中医的热潮一浪胜过一浪,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自卑,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准备迎接这一浪潮。

2.2加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中医药博物馆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应该思索如何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8],通过文化适应开展主动宣传,不仅馆内要有精心策划的方案,包括培养专业的翻译,而不是临时借调的且中医药知识不够专业的翻译人员,详细的多语种的翻译说明等,还要思考、策划如何针对外国人士的宣教工作,将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将宣教对象扩大到外国人士。只有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对外宣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守为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点在中医药文化对外宣教中,应抓住中医药文化的主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地将中医药文化主体、中医药突出历史贡献、中医药突出疗效进行宣传。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应该对中医与易家、中医与道家、中医与儒家等重点根源问题进行宣教,对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基础概念进行阐发,以及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特征进行宣教。此外,突出医家,如葛洪、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均对中医学乃至世界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对他们的贡献重点宣教。中医学对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热等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贡献,现代中医对流脑、乙脑、非典等也有着突出贡献,还有很多疾病的中医疗效均非常显著,应当有重点地进行宣教,让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实的案例、切实的效果。

2.4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在中医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项目中,应该适当增加诸如舌诊体验项目,设置典型舌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设置目诊体验项目,将五轮学说形象化,也可通过设置典型目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面色体验项目也需要设置模型、镜子来让参观者进行体验;脉诊除了通过脉诊仪让参观者体验之外,还可由专业人士进行把脉问诊,让参观者体验中医脉学之奥妙;刮痧、针灸、拔罐等也应成为体验项目。此外,尚可让外籍人士体验特色中医药膳,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中医药博物馆并不具备药膳制作条件;中医养生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现场教学,建议中医药博物馆与养生馆、药膳馆等联合经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内容。中医药博物馆还应与中医诊疗机构联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闲置空间引进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应当通过实时视频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几个代表性门诊进行馆内直播。

2.5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宣传工作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论坛、微博、微信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跨空间宣教。各个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力量开展上述工作,至少也应将自身主页设置多个语种,尽量详尽,有条件还可开展虚拟博物馆建设。此外,应该对中医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制作光学模型、二维动画或三维模型等进行展示。2.6合众聚力,突破语言障碍为了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有识之士早已献计献谋,有的建议直接由自己培养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学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就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还有的主张将中医送出国外进修外语;也有的主张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生,在其学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语的基础,由这部分人开展中医的翻译工作,如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的胡碧丽同学,她作为外籍人士,在中国学习多年后,对汉语、中医的掌握水平已远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出过门诊,可见其水平,如能由这样的人才进行中医的翻译工作,将使中医药对外传播具有跨越性意义[7]。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3)

摘要:文物藏品档案是一个文物存在来龙去脉的确切记录,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证据。文物档案可以很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对文物

档案的保存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将文物档案的标准化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又给出了文物档案标准

化的基本要就对文物档案的保存工作指明标准。

关键词:档案;标准化;保管

前言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的凭证,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新

文化的圣地。国际社会对博物馆的评价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服务,

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且对公众开放。博物馆是人类研究文明

教育后代的真实凭证极具说服力。它对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传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历史文物是祖先创造文明的事物见

证,是人类与自热不断磨合的产物,是进步的表现。在人类发展

的历程中存留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文

物蕴含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无比绚丽的历史文化信息。围绕文物藏

品建立起的档案通过,文字,图表,影像,照片等形式记录传承

历史文化,记录事态变迁。文物档案是人们研究,保护,认识历

史的智慧体现,也是知识的结晶。文物档案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也是博物馆水平的重要体现,建立保护文物藏品档案是博物馆事

业发展的助推力,对博物馆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文

物档案的特点入手对文物档案的编辑、整理、保护作出三个方面

的论述。

一、文物藏品档案制作的标准化

对于文物档案其制作是文物藏品档案标准化的核心,是档案

管理,利用的标准化的基础条件。文物档案制作是文物管理工作

的重中之重。国家很早就颁布了文物档案建档备案规范,主要强

调对文物档案工作的细节管理要求,包括一级文物的档案工作规

范,一级文物藏品档案著录说明,一级文物档案的卷盒,卷内表

格,专用纸规范。档案工作规范主要有馆藏文物藏品的具体定义

说明,立卷总体要求,归档范围和相关记录内容,档案材料的特

殊要求和档案续补材料的归档。

(一)馆藏文物定义:主要包括对一级文物藏品的征集、鉴

定、入藏、编辑、保护、以及研究利用过程中的详细历史记录。

其形式主要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图表和电子文稿等等。

(二)立卷总体要求:对于一级文物藏品它的档案规范要求

是记录准确、翔实、齐全、完整、真实。

(三)文物档案藏品的归档范围和记录内容问题包括,文物

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表,相关照片,图绘,拓片,

以及有关文件材料,相关记录文献电子文件等等内容。文物藏品

登记表主要是记录藏品的基本信息,保护维修工作的具体记录,

文献和研究论著目录,同时还包括其他影视声象目录。文物动态

跟踪记录表内容主要记载文物藏品的提取退换记录,观察监测记

录,保护修复记录,鉴定变更记录,事故记录等。图片内容主要

包括全貌照片,重要纹饰,印记,本身特殊的标记,残损部位照

片,保护监测记录照片,修复后的记录照片。绘图内容:全貌整

体图,复原图,局部修复图。拓片内容:文物藏品的器形,保存

状态,图案,铭文等等。相关文件内容:文物征集,鉴定,编目,

保管,保护,利用等工作过程的行政文件和相关资料。有关文献

资料内容:与该文物藏品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专著,论文研

究报告。报纸摘要。电子文件内容:主要是记录该项文物的光碟,

数字化文件,声像资料。

(四)立卷、装帧及归档。立卷:对于一级文物藏品按照国

家有关固定一件或一套文物里一个卷宗。记录材料幅画:幅画的

尺寸是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 A4 型幅面。文物档案材料尺寸如果

大于 A4 幅面的须折叠成 A4 幅面,如果小于 A4 幅面就需要衬托

在 A4 幅面的专用纸上。装具及纸张:对于一级文物的装具和纸

张都统一使用国家文物局监制的专用卷盒,卷内表格,专用纸等。

装订形式:一级文物的装订形式主要采用左侧装订的形式,归档

材料不得掺有金属物。

二、文物藏品档案保管的标准化

(一)保管制度标准化:制定一套严密的藏品档案保管制度,

逐级分配责任制,严防文物藏品的损坏和流失。文物保管制度的

不完善造成文物藏品的流失事件时有发生。各级领导干部责任不

够明确,导致文物被盗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

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就要集中力量完善保管措施,分配

相应责任,将文物的摆放位置,出入博物馆的时间,等情况做好

相应记录切实有效的执行管理措施。

(二)管理模式标准化:对藏品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

套制”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子档案它是纸质档案的有效备份,当

纸质档案出现问题时,可从电子档案中查阅,可有效的对文物档

案进行保护。

(三)文物藏品档案全宗号维护实施标准化:为明确分清不

同文物档案给每件文物制定了一个固定代码。代码可以准确的反

应和固定文物卷宗的编号及排列顺序,是我们可以轻松准确的查

找每件文物的卷宗。同时它也可以起到档案的指代功能,是档案

检索,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如果文物的级别发生变化时,出现

上升和下降的变化这就要求撤销原始档案,从新建立新档案,建

立的新档案被赋予新全宗号,且是具有唯一性的,凡是被撤销的

全宗号不得在被赋予其它文物使用。

三、文物藏品档案利用的标准化

文物档案的建立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用文物档案的价值,这就

是文物档案利用工作,也是文物档案建,立保管的目的。文物藏

品档案利用工作主要是将档案记录直接传递给用户满足用户的

需要。

对于文物藏品档案利用主要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是,学术

利用,二是实际利用,三是普遍利用。对文物档案利用有档案阅

览服务,档案外界服务,复制印刷档案,咨询服务等等相关档案

利用服务。博物馆对于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要根据档案

利用对象,利用的密集程度,机构责任,登记制度,出版播放传

播,使用的相关手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国文

物保护法》制定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确立用户为中心,服

务为驱使,以创新为理念,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整理文物档

案,建立统一的文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出尽文物信息的交流与

共享。为更好的利用文物价值而不断努力。

结语

文物藏品是人类文明进的重要体现,是人类精神文明继续发

展的有利基础。文物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在文物整理,修复,归

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认真做好文

物保护工作。将重要的国家一级文物特级文物进行严格分类,细

化分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几千年的历史

文化。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我们要提高文物保

护的意识,能够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为文物保护工

作做贡献。

参考文献: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18-01

一、文化惠民的渊源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政策,是由政府出面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买单,是保障群众的基文章化权益的惠民举措。文化惠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出一种人人都能参与、能受益、积极向上的百姓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将健康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种子散播到各个角落。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给博物馆和民众带来的影响

2008年初,国内博物馆开始步入免费开放的时代后,我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于大力支持,每年都下拨“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这是国家主动地将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财政支持、纳入全民共享轨道的重举。

博物馆在国家文化教育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对于构建用先进文化和科学发展观为引导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建设含括城乡、惠及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多办展览,办好展览,在搬掉博物馆收费的大门槛后,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才能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博物馆大多是在办好基本陈列展览的同时,引进临时展览作为补充,使展览与时俱进、常换常新,进而增加博物馆的活力与吸引力。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放大了社会辐射面,也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百姓的文化品位与鉴赏力,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大众接受文化洗涤、陶冶情操的过程。

三、文化惠民与博物馆免费开放异曲同工、相辅相成

一个真正的强国也是文化的强国,不仅经济上,而且文化上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博物馆具有传承文明、弘扬文化、传播知识的功能与使命,是国家综合国力强盛和文化兴盛的象征之一。博物馆免费开放有文化惠民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博物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文博工作者是一种挑战。海南省博物馆为营造高雅、和谐、温馨并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从多方面入手,努力做到软件硬件全面的提升,真正使文化惠民政策的花朵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平台尽情绽放。

(一)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文博设施硬件得到不断的完善

海南省自1984年就开始筹备建设博物馆,到1990年才正式挂牌。直至2005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海南省博物馆作为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动工。这期间的二十多年里,海南省博物馆一直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状态,工作人员都挤在临时搭建简陋的铁皮房内办公,文物存放在临时的地下库房里,有的甚至堆放在露天的小棚子日晒雨淋。2008年11月15日,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后,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满足我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政府计划再投入4.1亿元,建设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届时新修建的省博物馆二期将重点展出“华光礁Ⅰ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船中发掘的大批器物。

海南的文物资源比起其它文物大省来说是非常匮乏的。为扶持全国最后一个省级博物馆开馆,建馆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将有限的文物集中到海南省博物馆;在省博物馆没有珍贵文物的情况下,省领导极其重视,出面请求国家文物局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协调,国家文物局同意将“越王亓北古剑”等三件珍贵文物入藏海南省博物馆。这些入藏的文物对提升博物馆文物品级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几经波折调拨回《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调拨1200多件陶瓷文物入藏博物馆等,至此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质和量上都得到较好的补充。

(二)优秀展览推陈出新,软实力不断提升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各个地方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欣赏各地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显得更加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系统都日新月异,使得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能够蓬勃发展。

1. 博物馆信息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

1.1 博物馆信息化

我们利用先进的数据库进行资料管理;利用多媒体影像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览;利用网络建设网上博物馆,制作博物馆主页,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广泛的传播范围,迅速的传播速度,来满足观众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有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最大的维护,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在21的主要文化战略方针之一就是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保存和展出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责无旁贷的,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除了保护以外,博物馆在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传、推广以及对后代的教育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将信息技术用于其中势必对文化的真正的保护和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12月3日,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 博物馆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作用以及遇到的问题

2.1博物馆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意义应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展示各类信息,利用应用软件进行研发,加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具有独立操作性质和广泛合作方式的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信息基地,而博物馆正是建立这种基地的最佳地点,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博物馆应该在关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中国本原文化基因的认知,推动当代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民间、民族优秀传统创作性的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科的普及和建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整理、研究、交流、展示和公众教育等相关领域会其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观众来到博物馆后通过充分享受到种种优越和便利的同时能接受和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随着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技术和网络流媒体传播手段的日趋成熟,以网络为平台的网上虚拟博物馆传递给观众相关信息的能力将与传统博物馆不相上下,如果对异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但是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亲自领略其独特韵味的博物馆观众将会乐于在网上通过虚拟的博物馆展厅而得到足够的精神享受或知识追求。

2.2博物馆网络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1.利用网络加强国内博物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2.利用网络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给社会公众。3.加强博物馆与个人的互动。4.适当利用博物馆网络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活动。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处理。6.利用博物馆多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

2.3遇到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问题。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条件。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与其他价值关系。4.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所有权属。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方法不当。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为了加强研究和教学,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室。加强原生态文化抢救和可持续发展参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和规划工作室。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建立民间美术(科研和教学)信息库。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时候所建立的,但是笔者认为,如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认识中说到的“能否继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最终能否为社会实践带来利益”,博物馆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自己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与其他部门协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但自己可以创造利润,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大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展望博物馆未来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尽管我们强调博物馆是一个非赢利机构,但是在当前形式下,一个不赢利或者薄利的博物馆不但无法做到对文物的良好保护,甚至自身生存都有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潮流,博物馆应该想的时候如何通过其他途径来达到赢利的目的。网站的建置和运用,几已成为各博物馆的一项基本配备。无论是已经利用网站提供服务与信息的博物馆,或是正积极地筹备上线的博物馆,不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博物馆是将网站视为电子化或在线的简介,还是希望藉由网站开发更大的观众。目前国际上营销与科技媒体结合的研讨中,特别针对日益普遍的博物馆网站进行了分析,提醒各类博物馆如何利用本身的网站作为有效的营销工具,作为中国的各个博物馆应该及时从中获得有利自己发展的信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文化的消失是很难避免的,那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所保存下来的该文化遗产的信息就非常珍贵。因此未来的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说信息时代博物馆的定位,应当是博物馆运营与数字化技术两者间全方位、多层次地有机结合。博物馆与数字化的关系,应当既是无形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博物馆的战略发展规划、运营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展示联系起来。未来博物馆对从实体收藏品的管理到相关信息的再挖掘等等诸多方面都应当体现出“数字化无所不在”的原则。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未来博物馆信息化发展计划。其次,建立灵活的博物馆信息化管理机构。再次,提高未来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工作透明度和互动性。最后,用未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2004,01.

[2]王裕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甘肃科技,2004,10.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6)

南阳师范学院利用黄山遗址实物档案藏品以及现当代独山玉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国内高校独有的玉文化研究基地,并成立了独山玉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大量的实物藏品极具丰厚的档案价值,它们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实证载体,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的史学意义上的客观实事存在。对此,笔者试图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去揭示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独山玉博物馆的大量实物藏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档案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作为实物档案构成了当时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如果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向自然开放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信息控制机制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信息。在新石器时期南阳地域之内,这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之中,这些石制与玉制生产工具等遗存,作为有效的社会信息,其实,全部都是由人类的认识成果组成的,人类的认识成果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它们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在社会进程中不断累积的,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源泉,从而构成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因此,把握这些作为古代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脉络,对于我们追溯古代南阳玉文化发展的史学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其次,这些实物档案还具有人类原始的信息控制作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地积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并以此为前提,不断构建,又不断丰富和更新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的信息系统。因此,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此类生产工具,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实用技术知识,从而凝聚为人类控制自然的信息控制机制――技术信息系统。这些事实存在也诠释了它们的存在在当时具有生物学结构意义,表征着古代南阳地域的农耕社会文明发展的态势,在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人的生命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并保障了社会的稳态运转与不断进步,从而有效地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第三,这些实物档案的客观存在也成为古代南阳先民走向进步的重要阶梯。独山玉博物馆黄山遗址藏品作为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成果,并非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它们本身甚至也是一种消费对象(或消费产品),满足着人们的生产物质消费,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追寻。其间,无论创造性活动还是重复性活动,毋庸置疑,这是人类初原的文化(文明)活动,因为它们是以集体智慧的运用和积累为前提渐次层聚起来的,失去这个前提就难以构成文化活动,也不能算是人类活动。由于实物档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形成的,从而构成不断积累和丰富的社会信息库,因此,虽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它们经过无数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深入,其内容(包括技术含量等)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的认识材料,构成了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个中间环节,使人类社会活动构成了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二、人们之所以需要档案,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具体的说,就是从档案中吸取有益的知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则是满足人们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需要。

因此,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博物馆藏品档案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是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藏品档案的文化价值区分为以下不同方面:

首先,这些藏品档案具有重要的求真认识价值。档案的认识价值就是求真的价值,就是对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理性活动的认知价值。对于人类来说,始终面对着自然和社会巨大的未知领域,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个体的,产生的认识是零乱和不系统的,并受到自然因素的种种限制。通过对某些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的积累,可使人类的认识过程层聚为整体的、全面的、递进的和永不休止的态势。黄山遗址物质文化遗存是古代南阳先民认知活动的结晶,对石制、玉制生产工具的批量生产并大量地运用于生产劳动之中,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汇聚共享资源的过程。

其次,这些藏品档案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价值。其实这就是它们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延续文化传统离不开对前人文化创造的学习继承。而文化是不能通过生物遗传而得到传递的,必须通过人类的后天学习,才能得以继承,藏品档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链条。其中凝聚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而今人利用档案创造的新的文化成果作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通过这些历史遗存为后人的文化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营养,使原文化产品增加新的价值表现出明显的传承特性,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实物档案恰似一个长长的纽带,紧密联结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这些藏品档案对当下南阳玉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这些藏品档案文化的研究,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以磨制玉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其中包括玉器材料的来源,玉器制品的工艺,玉器的用途、功能以及新石器时代南阳独山玉与国内其他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重要的史学文化价值在于,一是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南阳新石器时代拥有丰富的玉器遗存和先进的琢磨工艺,南阳独山玉是内地(中原地区)玉原料的主要来源;二是黄山新石器时代玉器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面貌,而且表现出各考古学玉器之间的趋同性和融合性,从而为古代中华玉文化的整合和统一找到重要的参考依据;三是它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玉器所表现出的文明因素及其时空多元性,突破了以往认为文明起源‘中原中心说’的框范”之成说;①四是南阳新石器时代同一文化区域内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制作技术,使南阳有理由以1959年黄山遗址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玉铲材料来源地点命名其玉文化,即“独山玉文化”,用以表示南阳新石器时代考古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五是南阳新石器时代独山玉研究,用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了南阳是中国中部玉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独山玉无愧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②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文物 非物质文化属性 社会教育 功能

key words:Cultural relics non-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作者简介:梁柳婵(1973-),女,广东恩平人,恩平市博物馆,讲解员,助理馆员,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文物宣传讲解以及文物保护研究。

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文物在社会教育中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物是人类劳动、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结晶,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物是向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直接的物证。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公众通过文物可以深刻体会社会发展各时期的真实历史,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如当前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当然,影视作品的历史虚构隶属于文艺真实,这点除外。其次,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切感受祖国在世界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发万丈千豪的爱国情感。如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5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为人类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佐证。另外,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刻体会到无数先辈为了反抗外敌入侵和旧制度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和历程。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文物,就是反抗外敌的历史记载。总之,文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文物说明历史、弘扬文化,都是别的教育手段所不可代替的。

(二)反面文物也有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

文物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教育中,不但仅仅是正面的史料,还有反面的真实教材。比如展示革命题材的文物,过去主要是选择革命的,后来也逐渐增加了像中美合作所、上饶集中营等。这些地方虽说是反动派残酷迫害共产党人的地方,是罪证,同时也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洒热血、奋斗牺牲的见证。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在社会教育中,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立场、观点来了解它、分析它、宣传它,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文物都具有它各自的价值。

(三)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对文物社会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文物是特定的东西,它本身是物质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精神的。它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表现形式、管理方法等,任何一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而每件具体文物都往往具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随着对文物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也随之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四)文物的社会教育行为由博物馆实施

文物本身并不能进行社会教育,而是要靠它的“主人”――博物馆来实现。博物馆通过展览、讲解等方式,采取声、光、电等手段配合,以叙述、情感感染等方法让公众从文物中了解历史、科学和艺术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效能的必要性

因为要实现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需要通过博物馆实施,所以,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能实际上就是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两者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实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职责

按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给博物馆下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可见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一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运作,其服务性与生俱来,以“实物”形式对国民进行教育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服务职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先生认为:“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中,当前应当把教育职能放在首位,要强调和重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因此,博物馆应当顺应发展潮流,重视并努力提高社会教育功能,促进当地社会建设获得科学的持续发展。

(二)社会的发展要求博物馆提升社会教育效能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公众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来源于教育和实践,而在来源教育中,主要是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机构之一,但目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形式上,目前的博物馆基本还是处于是否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徘徊中,更不用说主动深入到公众去实现社会教育职责了。这点无需过多论述,单是从媒体报道“这个还有哪个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就从侧面反映出博物馆只是少数向公众开放了,否则就不成新闻了。没有开放,接受到社会教育的只是占不上比例的公众“贵族”。在社会教育内容上,距离公众生活生产需求也甚远。

现代博物馆的三个基本功能分别是实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其中实物收藏和科学研究是方法和手段,社会教育才是博物馆文物研究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公众“学”。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使博物馆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教育方式生动形象,有其特有的长处。文物本身不仅仅是物质文化实体,同时也是含有精神文化的实体。因之,以历史见证的文物作为教材,具有真实性强、说服力强等特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它以形象的实体展现在人们面前,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文物非物质文化属性的特点

(一)文物的价值是由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的。

大部分文物的价值是通过非物质属性来体现的。目前,很多文物可以拍卖到数千万甚至过亿,如果它没有蕴含足够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其价格是不可能如此高的。这虽然是文物的表面价格,但所反映出来的是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如一件流失国外的圆明园的青铜兽首,其物质部分的价值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千几百元,但其非物质部分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虽然上述对文物价值的比喻很肤浅甚至是不恰当的,但也可以看出文物的主要价值是通过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因而,要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就必须利用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否则,公众看到的只是某一件“东西”而已。

(二)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靠非物质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怎样才能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是和对文物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挖掘直接相连的。如早些年,恩平博物馆在歇马村发现了一个晚清武举石,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文物,但我们没有就此而止,而是深入挖掘。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出该武举石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该村是当地具有标杆性的村落,人丁鼎盛,笃信孔家教育,公偿励学,素有“竹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的传统,前后出了相当于“举人”级别的绅士官宦283人,官至二品者有2人,武举人3人,可谓文武齐昌,鼎盛期间设多间私塾和武馆,取得功名者更是终身享受公偿。该武举石是歇马村600多年发展史的见证和佐证。目前,该村已经成为“中国最美乡村”,“恩平德育教育基地”等等,“歇马励学制”也入选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当地人励学的典范。简简单单的一块武举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属性,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提升社会教育效能的途径

(一)馆馆联合,拓展社会教育形式

文物归属于博物馆,博物馆归属于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同属于文广新局,这几个馆虽然各自职责不同,但都是担负着社会教育义务的,这样,就具备了馆馆联合利用文物实施社会教育的基础。图书馆提供与文物相关的图书资料和信息,展览馆提供先进的展示平台,文化馆以及非物质保护中心根据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编写各种表现形式的台本并进行艺术表演和宣传。使到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文物,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

是要充分利用文化三下乡的机会,通过图书介绍、图片和实物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积极向公众实施社会教育,其教育效果相信会得到很大提高的。

(二)紧密结合旅游,拓展社会教育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新兴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事业也方兴未艾,并趋兴旺发达之势。如今中外的旅游者的旅游品味已不止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是要通过旅游获得教益,陶冶情操,充实和提高自己。因而,对于那些风景旅游区中的文物古迹或附近的博物馆,应当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搞好陈列展览,积极利用旅游和假日经济的契机,加大对自己展览的宣传力度,努力使自己的展览成为旅游的精华部分和亮点。通过宣传推广活动,让公众在解读文化遗产和欣赏风景的同时,累积起民众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空间。

(三)创建主题基地,拓展社会教育平台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本身就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因此,每个博物馆都应建成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知识教育的基地,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博物馆应主动与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采取诸如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开展互动项目,举办学术讲座,配合中小学校教育开办课外活动或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广大师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园,树立立足现实,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总之,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文物,以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努力提升社会教育效能,提高公众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丽霞.基层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社会角色定位[J].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7(下)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8)

一、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构思独特设计,创建专题展示

(一)文物情景化

单调地展出文物,并不是一个绝佳的传承历史的方法,博物馆应该通过声光电一系列的手段,加强观众对历史的体验。通过3D模拟动画、语音讲解、情景展示空间、卡通形象导示系统等映像、声音、模拟场景等多元手段对文字说明的替代将大幅减少游客文字阅读数量,让游客在轻松、动感的环境中“看”懂博物馆,“看”透展品。

(二)展品主题化

基于每一个系列文物独特的历史背景,提炼一个具有吸引观众作用的主题。

如果将该类器物进行整体的复原陈列,那么他的规模、气势与体验价值皆是零散的器物陈列所无法比拟的。如南京博物馆艺术陈列馆玉器馆中专门创作了一个巨大的泥人工艺作品《琢玉图》,显示古代玉器从采料、开料,到粗坯、精加工、成品以及商品出售的全过程,加之鸡鸣蛙叫的音响效果,既紧扣主题,深化主题,又让观众从泥人工艺中进一步获得南方民间艺术的审美享受,引人入胜。

(三)人性化的陈列展览

增设互动项目,更新陈列设计理念,把参观变成一种交流、娱乐活动。博物

馆的陈列展览要由封闭逐步向互动、开放的动态形式转变。取消经常可见“不许拍照”“请勿接触”的警示牌,增设互动项目,让观众零距离接触一些展品,把参观变成一种交流、娱乐活动,应该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博物馆一般只对外提供展览简介,内容不祥,博物馆应该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印制经济实惠的陈展文字册页等多种资料,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器、博物馆概况及馆藏文物介绍触摸显示屏等。

(四)个性化的专题展示

根据系列文物的共同点,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设计讲述一个或

感人或欢乐或引人思考的生动故事。以瑷珲历史陈列馆为例,讲述的是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于这片黑土地上的种种磨难。设计展墙特意强化了“纪念碑”的思路:通过一座座造型各异的独立展墙,通过一幅幅高反差的画面背景,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一座座展墙既是历史的耻辱碑又是我同胞以血肉抗争、捍卫民族尊严的颂扬碑。某些展墙还出现了“裂变”、“错位”等形式,表达了我江山被毁的含意,每一种造型都代表了一种语义符号,每一面展墙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展面采取石漆喷涂,体现岩石般的坚硬感觉。这些都是结合内容体现出的个性化特征。

二、宣传方式多渠道,深化、扩展服务方式

(一)宣传方式多渠道

宣传不仅仅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报道,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

(二)改“严肃教育式”为“体验消费式”

我国博物馆不注重参观者的体验,没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博物馆最大的软肋。应更多地关注参观者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务,使参观者获得高质量的情感体验。

当前市场收藏越来越热,参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了解收藏以及考古知识的人却很有限。博物馆作为文化、风俗、历史和知识的综合体,绝对可以利用自己的展品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自己的展品来开办相关的知识讲座,这样做既普及知识,又满足了大众对历史文化和收藏的求知需求;同时完全可以让博物馆在不知不觉中走出去,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博物馆。

让参观者参与陶器等手工艺的制作。可相应的在“休闲吧”兼“手工吧”里,用木头、泥土或软陶作为原料,让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现场指导下制作手工艺品,只收取原料费。在博物馆的辅助建筑里增设小生产作坊,让参观者参观并参与、制作印章、画砖等雕刻、小青铜器等冶炼礼具、石砚、佩饰玉器等,一方面拓宽了博物馆的增值渠道和相应的工艺品制作、销售途径,还增加参观者的体验。

(三)根据社会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适当更新展览的文物

博物馆应改变过去专业性过强、偏离观众兴趣、陈列展览方式乏味陈旧、缺乏参与性、过于说教、忽视人的正常休闲娱乐需求、缺少社会交往机会。当前人们对钱币收藏、玉器、书画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博物馆应相应适当更换一些展品。在遇岁时节令时,博物馆可以借助展品向参观者介绍古人庆祝节日的情况或详细介绍少数民族特有节日的盛大场面。

三、努力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博物馆与社区互动,融入社区生活,开拓开放式体验

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后,经济困难,几乎所有的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韩国京畿博物馆整洁优美的展厅环境、生动有趣的图、物展览、方便快捷的资料复印,甚至于饭堂、电影厅也免费提供使用。因此经常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完展览后在饭堂里自带食物,舒舒服服地用餐;新人们也常在博物馆大院举行传统婚礼,增加了博物馆的热闹气氛。这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活的资源,而不仅仅是文物。史密森尼博物院还经常举办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现实生活展览”。在每年夏天的美国民俗节,吸引厨师、乐师、手艺工匠等聚集在国家广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经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四、转变教育观念

博物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场所。重视博物馆教育,如陕西省将全省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文物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将向中小学生实行集体预约无限次免费开放。教育学家把博物馆教育列为非程序性教育,即学校程序性教育以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程序性教育更加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故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

五、博物馆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文物的创造离不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文物结合才能体现文物的特色和深

刻的内涵。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自己民俗文化的特色,也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不能只是单纯的利用民俗文化追求经济利益,如果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属性的传统民俗,因商业气息过浓而流于庸俗化,失去了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与质朴,那么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他的吸引力而走向衰败。在这一点上,博物馆有义务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去吸引、引导人们认识真实的民俗文化。

康有为认为“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文物是一个民族独特的、不可再生、价值连城的财富,文物的集中地――博物馆往往肩负着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任务。作为一个代表云南最高水平的博物馆,要诠释云南的历史,云南省博物馆与中原文化影响的博物馆不一样,云南的古代是滇国,不是中央王朝,如果我们不讲,就没人讲,也就没有年轻人知道云南的历史。云南省博物馆应注重设计、创新云南的历史脉络:比如恐龙、猿人与史前云南;青铜器与春秋战国;佛教方面的展品与南诏大理国;土司制度、土司文物与明清时的改土归流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详细、真实反应云南民俗文化、工艺美术。这将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云南民俗文化,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91-03

一、想公众之文化所需,做文博人要做之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专门的方向,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大做好做强,做自己行业的专家,为其他不在这个行业的人提品和服务,这就是尽到了企业的职责,企业也才可能从这种尽职中得到最大及足够的收获。”这是一位企业家的工作理念和成功后的心声,他的思想和做法与所有谋事业并为社会做贡献之士如出一辙。甘肃省博物馆自2006年12月新馆对外开放5年来,接待社会公众200多万人次,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这里最为贴切、最为真实、最具特色、最具历史震撼的是陈列于此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精品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三大特色精品陈列与2010年举办的“庄严妙像――佛教艺术展”。这些气势恢弘又独具地方特色的陈列展览,犹如陇原大地上绽放出的绚丽的文博艺术奇葩,为世人展示了其底蕴深厚的文化风采。广大公众踊跃走进博物馆,关注博物馆。更重要的是,甘肃省博物馆在藏品陈列、展览设计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契合大众的认知感受、知识需求、欣赏情趣和审美心理,服务手段与方式更加人性化、情感化,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公众亲近和喜爱,具有西部历史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更使中外观众为之震撼。文博人就是要将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研究好、展示传播好,为社会服务好,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尽到文博人的职责。在此,值得和大家共同分享的是,在2007年、2010年,甘肃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与“甘肃佛教艺术展”分别荣获了第七届、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一国家博物馆界最高奖项。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全国属文物大省,在西部文博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拥有着丰富的文物宝藏。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发挥人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从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出发,继三大特色精品陈列之后,不断呈现给社会公众的还有“甘肃佛教艺术展”、“甘肃60年考古新发现精品展”、“野生动物――人类的文化遗产展”、“甘肃历代名人书画展”、“秦陇一脉――先秦文物展”等,更有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举办的“红色甘肃――走向1949”大型革命史陈列。这些展览,无论从地域特色、陈列理念、展览内容、艺术风格、观众欣赏水平上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知识需求,全面展示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灿烂与文明,把文物、化石、动植物标本这些静止不语且不可再生的藏品文物,通过先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展陈方式,让其充分地显现出自身固有的历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美好的艺术观赏性。

甘肃省博物馆在努力打造中国西部部级特色博物馆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做好自身重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作为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见证物的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等融入到社会文化发展、国民教育、社会文明进步与公民的文化生活中;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精神,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专业性、学术性走向大众;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为大众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内涵丰富、知识性广、趣味性强、易于动手动脑、易于交流互动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藏品文物的历史文化作用,彰显文物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与科技含量。

二、藏品极具地域特色,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各类丰富的文物藏品35万件之多。绚丽多姿的甘肃彩陶是人类史前文化的一朵奇葩,发展脉络独具特色且又自成体系。甘肃是中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权威的彩陶研究专家说:“世界彩陶在中国,中国彩陶在甘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她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在距今8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就早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

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彩陶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它开启了人类远古彩陶文化的灿烂与文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彩陶,不仅代表着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甘肃彩陶文化从距今8000年前的农耕文明至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部草原游牧民族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下共延续了5000多年,造就了中国彩陶文化的巅峰。

甘肃彩陶制作复杂,器型多变,图案繁缛,色彩艳丽,纹饰丰富多彩。从文化类型上看,甘肃仰韶文化有半坡、庙底沟、石岭下三种类型;精美绝伦的甘肃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之后有齐家文化、辛店、寺洼、沙井等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甘肃丰富的彩陶文化是我国先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从器型到图案装饰及色彩的运用,都堪称是人类手工制作与雕塑、绘画、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因此,甘肃史前彩陶系列文化,被世人赞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丝绸之路文化是甘肃众多历史考古文化中最突出和最有特色、历史性最强的部分。甘肃地处黄河流域与西部中亚的结合部,古代是通向西方的门户。是东部面向大海的平原丘陵地区和西部面向内陆的高原戈壁地区的交界处,又是东南地区农业文化和西北地区牧业文化的交叉地带,从历史上,甘肃就成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丝绸之路上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甘肃一带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丝绸之路纵贯甘肃全境达1700多公里,文化古迹遍及全省。大量史料表明,甘肃远古文化,青铜文化,周、秦、汉塞等古文化的发生地区与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十分一致,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汉、晋、隋、唐是丝绸之路最为昌盛的时期,也是甘肃历史上最辉煌繁盛的时期。特别是甘肃河西走廊早在2000多年前,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延伸而声名远播,影响欧亚。

在新石器时代,古代东西方的交往互动早已在民间进行。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陈列的有中亚的权杖头、金银鼻饰环、青铜弯刀,西域的精美玉石,东南海域的贝壳蚌类,以及北方各游牧民族内容丰富的青铜牌饰――鹰头铜杖首器、连珠纹铜带饰与犬纹铜牌饰、镶嵌绿松石金耳环、虎噬羊、五龙斗虎、青铜麋鹿等众多民族文物,均与鄂尔多斯及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器物极为相同。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真实地反映出早期欧亚大陆上古代各民族东西方文化的交往融合。

汉代,张骞通西域,打通了官方东西方文化交往的通道,开启了日益繁荣的商贸往来,特别是中国养蚕缫丝的技术与绚丽多姿的丝织品经西域、中亚、西亚传入欧洲,运往地中海沿岸。汉武帝时期,为了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保护着来往商队的安全。

弩机,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机械化弓箭。转射,方形木质地,木窗中间镶嵌一开槽的圆柱轴可左右转动,是安装在城墙上的多功能作战工具,集t望、射击、保护于一体。塞上烽火品约册,用17枚松木简书写编制成的汉简册。内容是依据汉律“品”和“约”的法律种类,规定了在军事作战中,根据不同情况应该使用的各类警示信号。ば牛长方形红色绢质地,上面墨书“张掖都蔚ば拧保是悬挂于戟或戈上的旌幡,用来作为高级官吏出行、通关的凭证和急件标志。铜奔马,青铜铸造,奔马体魄雄健,飞奔疾驰,三足腾空,右后足奔踏于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背上,神速的飞掠使得燕子惊愕回首。艺术工匠们将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体,定格在飞燕与奔马空中交汇的这一瞬间,让无与伦比的艺术造型将历史、科学、力学、美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堪称为国之瑰宝。铜奔马在1983年被命名为中国旅游的标志。1969年被发掘出土后,便身负文化大使之重任遨游世界,奔马以它特有的历史功绩,被誉为人类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友好使者。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汉代“四郡”之一的武威重镇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西汉“绢地刺绣人物图”,又称为“屯戍人物图”,高7.2厘米,宽度与高度相近,基本属于正方形,绣件边缘不规则。在橘红色绢底上用赭石、豆绿、黑色、土黄等色丝线,以较粗放的针法,分层次刺绣出营帐、悬梯、兵器戈、戟、盾,还有用树枝木棒搭成的营帐大门。整个画面中最突出两个人物绣,左边人物头戴尖顶“帻”(一种包裹头发的头巾),身穿紧身收腰长袍,身份应该为士兵。右边人物站立着,身体魁梧壮实,身穿汉式宽袍长袖衫,应该是长官在给属下布置什么。这幅刺绣是西汉(距今2000多年)武威磨嘴子汉墓丝织绣品中的精品。刺绣画面简洁写实,层次清楚地表现了汉代军屯的简略场面。

独具特色的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雕艺术品,保存完整,涉及内容广泛,具有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具代表性的有:其一,木独角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学名为“獬豸”。它象征威严和正义,能分辨邪恶与妖孽,被赋予法律的代表。考古发掘时通常是放在墓道口,用来镇墓避邪。其二,木六博俑,两位老者相对跪坐,中间放置一黑色棋盘,上面绘制白色规矩格,每人执6枚棋子,两老者互抬手臂请对方投掷色子。这是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民间娱乐。从人物造型自然明快、简洁大方的雕刻工艺,充分展示出“汉八刀”的高超技法和古代工匠的智慧才能。其三,《仪礼》简,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简长56.5厘米,宽0.9厘米。依史书记载,《仪礼》简长度正是符合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标准简长。仪礼简制作精细、打磨光滑,上面书写工整秀美的汉隶“八分书”。仪礼简不同于其他简牍,属官方文书。内容记述了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仪礼》中有关冠、祭、朝、射、聘、婚、丧等各项上层礼仪和道德规范准则,是贵族子弟入仕前的必修教科书。

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从嘉峪关新城搬迁复原了一座魏晋时期的绘画砖室墓――嘉峪关魏晋壁画墓。该墓壁画以砖画为主体,一砖一画,一画一景,采用线描与彩绘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画面。如墓主人出行图(惟一一幅几块砖组成的大画面)、宴饮、庖厨、宰杀、奏乐、坞壁,以及农耕、扬场、c地、放牧、马群骆驼、采桑、狩猎、信使等。该墓室四壁壁画充分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不同民族交融安逸的社会生活。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室壁画中,有多幅桑树连片、妇女采桑、骆驼昂首食桑的画面。大片的桑树为河西地区养蚕缫丝、发展丝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植物资源。还有驿使图,出自同一个墓室,距今1700年。壁画砖以极其娴熟的绘画技法,描绘出一位信使,手拿信物“ぁ保ㄒ恢止关卡的通行证),身骑快马飞奔疾驰的画面。驿使图1982年作为我国的邮电标志,发行了纪念小型张,使国人争相观赏。这些砖画文物及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墓群的发掘出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的空白。

套装舍利石函是一组五件套佛舍利容器,出土于甘肃泾川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套装的最里边是一白色玻璃瓶,瓶内装有14粒佛骨舍利子。将佛舍利瓶装入用金片、珍珠、绿松石、玛瑙镶嵌成莲花状的华丽金棺内,再将金棺放入银椁,银椁放入铜匣,最后将这套由小到大相隔套装的佛舍利珍贵器物放入最外层灰色大理石制成的覆斗式方型石函中。在石函顶部刻有阴文隶书:“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这套佛教艺术珍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博物馆文化论文篇(10)

二、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性

1.博物馆具备的特殊地位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国家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之间的竞争,不同文化和不同理念一直处于竞争状态。近几年来,不同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入侵不断,从最开始的美国好莱坞形成的“美国梦”到最近的韩国明星和韩国电视剧带来的“韩流”,一直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已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脱节,缺乏相应的引导。博物馆在不断的进行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的同时,也要进行传统文化精髓的弘扬,不断引领社会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博物馆具备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博物馆从简单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机构逐步转变为供人们欣赏、接触、理解和发掘文化背后的内涵,并对人们的现今生活有一定的贡献,即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变革。从不断演变的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主题可以看出人们的认知变化,如2008年活动主题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力量;2013年活动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2014年活动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融入了社会发展每个角落。

3.博物馆提供的人性化服务要求其发展文化产业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为人们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这要求博物馆对服务要存在差别和层次,并在发展的文化产业中体现出来,满足大多数并丰富博物馆服务内容,同时也可以按照需求提供针对。如馆内售卖的食品等要具有当地特色,也要有博物馆特色,参观后的休闲购物场所提供的书籍、资料、纪念礼品等也要体现当地的风俗民情、文物知识,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让参观者有物有所值的感觉,送朋友也能让朋友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能一定程度的宣传博物馆。

三、内蒙古博物院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弘扬了北方草原文明,传承着文化遗产。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虽然内蒙古的博物馆行业起步发展较晚,但它具有丰富的文物宝藏和文化资源,保持着飞速发展状态。据资料显示,内蒙古收藏文物的国有单位中,博物馆、纪念馆247个,图书馆219个,美术馆204个,档案馆138个,其他机关事业单位172个。其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的有20座上下,且内蒙古博物院更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平均年参观人数在150万左右,其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

内蒙古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大省,更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内蒙古交汇了东西方文明,具有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蕴含厚重的古代文明。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如秦汉时期的匈奴、鲜卑,辽金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明清时期的满族等,且都创造了精彩的草原文化,是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源泉,应该将这些文化信息通过文化产业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背后的内涵,了解内蒙古。

2.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困难

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困难主要是人才的匮乏、产品结构单一、原创性不强、顾客需求满足性不高等。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参与和操作,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更是需要专业人才来开发文化商品。博物馆的员工对文化产业开发积极性不高,存在认知误区,认为这是一项商业活动,而博物馆是非盈利性机构,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受阻。因此,要尽快转变思想,发挥个人特长,集思广益,也要培养专业人才开发出能够宣传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产品来传递文化信息,也能引导和传播当地的优秀文化。内蒙古博物院已有的文化产业主要是销售一些与学术相关的书籍、工具书、学术报告、与馆藏有关的考古发现、纪念册、明信片等,也有一些纪念品,如文物复制品、各类工艺品和贵重金属宝石制品等。这些商品普遍缺乏特色文化内涵,技术含量不足,种类不够多,设计粗糙简单,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还存在一定差距,没有显示出内蒙古独有的特色。

四、内蒙古博物院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1.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紧密联系民族、地域的产品

博物馆是最能体现地域、民族的发展和风俗民情的地方,是地区的精神文化风貌代表,且每个博物馆都具有独特的文物收藏品,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被其他博物馆取代。博物馆弘扬的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会让人们感受到浓重的文化内涵、当地的审美观念等。在开发文化产品时可以考虑本馆收藏的文物、本地域和民族的风俗,赋予产品以一定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顾客在看到产品的时候就能回忆起参观经历和其中的文化。内蒙古主要的文明是草原文明,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游牧民族,在产品开发时可以设计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风俗元素等,也能设计草原常见动物狼到各种产品中,体现文化的独特性。

2.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发展具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文化产业

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产业设计主要是推销博物馆自身和其代表文物相关的产品,缺乏生活性、实用性,顾客满意度低,其产品种类单一,一般都是艺术品,没有把玩功能,不被大众普遍接受。博物馆发展的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而区别于市场上其他产品,因此,博物馆要利用这种差异在得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文化资源,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产品的设计根据不同购买群体分成不同档次,并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减少重复制作,冲出传统的束缚,善于倾听顾客的心声,合理定位产品开发,一般开发实用、美观且富含文化特色的纪念工艺品和礼品等。近年来,内蒙古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存压力下降,精神文化需求上升,在产品设计时要对博物馆的参观人群进行前期市场调研,设计出符合这些人群需求的文化产品。

3.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内蒙古博物院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优势是可以借鉴其他先进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减少文化产业弯路,并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受众范围。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任何流行工具都可以用来营销宣传,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网店、社会性网络服务、微博、微信等新科技、新手段、新方法来让人们了解和购买博物馆的文化产品,进而了解博物馆。

上一篇: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 下一篇: 饮食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