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6:21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篇(1)

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费用管理外,还有如下特点:①人力资源价值的保值和增值成为企业会计管理的重心。②年薪制、职工持股等管理新举措的实施,使得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与物质资本平等的要素进入权益分配领域。③相对于过去而言,业绩考评和薪酬设计等方法的选择更体现出对人力资本的倾斜。

一、我国现行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计量的瓶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源的会计管理滞后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人力资源仍无法像物质资源一样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实现价值补偿,进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获利能力。

2.人力资本价值核算基本上是空白。在我国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已逐渐超越财务资本,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资源要素,因此企业应及时将其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但在会计实务中,人力资源价值的相关信息仍被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

3.人力资本权益核算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在企业改制及管理创新中,通过职工持股、技术入股等形式,人力资本已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权益化,即人力资本跟物质资本一样具有企业利润的分享权。而现行的会计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取得及变动缺乏系统的会计处理,在财务报告中人力资本也没有与物质资本区分开来(即没有单独反映人力资本信息),这与企业实行的两权分离基础上的权益产权观严重背离。

4.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会计”这一名词引入中国的二十多年里,我国会计学者从未停止过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但大都停留在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计量方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的把握。由于缺乏规范的理论体系的指导,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在实务中缺乏整体的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国现行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1.我国会计目标中对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忽略。目前,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存在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主要会计目标是满足企业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国家基本控股,其会计的主要目标也是满足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

受托责任观认为,能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是关于历史经营业绩的信息,财务报表应以反映历史经营业绩为主。由于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及价值计量的困难,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企业用人机制单一、僵化,以历史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并不可行,这些都造成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相关信息无法满足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可验证性和客观性的基本需求,也是我国会计理论构架中人力资源会计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2.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模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但产权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解决,改革的对象仅为法人产权,对自然人产权的改革严重滞后。目前的厂长、经理作为自然人一般还不具备取得产权的条件,对他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不完善。

这种人力资本产权的长期模糊与缺失,一方面使得我国企业的用人机制僵化、人力资源配置落后和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使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理论框架一直以来以物质资本为核心,无法对产权模糊的人力资本实施必要和完善的会计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的构想

21世纪的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超级竞争年代,而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企业竞争战略旨在根据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建立一种持久性获利的地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对竞争优势产生强烈的影响。“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的观点不断得到认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内容也将进一步拓展。

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扫清了思想观念和制度层面上的障碍。企业如何顺应外部的体制改革之势,如何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的互动,这是我国企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构建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是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

笔者在考虑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历史发展局限、现实发展环境之后,借鉴国外先进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模式,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该框架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二是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上图说明:①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的内容决定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如: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制定决定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而也影响了其会计管理的具体内容。②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通过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来实施。战略全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成本动因分析法、价值链方法等。③通过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方法,形成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信息。④部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信息反馈给管理层。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战略,同时更新人力资源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内容。部分战略年度人力资源信息通过平衡计分卡、成本动因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再处理。⑤人力资源战略信息的生成。⑥“”为信息流。

资源管理篇(2)

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目的就是要营造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它的建设应遵循标准规范、共建共享和保证质量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互联优势,打造新一代资源开放共享应用的资源管理平台新体系。

开放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的站点都是网内的一个节点,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是实现网内资源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和提供共享资源信息的服务体系。其特点是基于元数据标准规范,充分开放,充分共享,形成能上连省、国家信息资源中心,下连县市区、学校资源管理平台,横向连通史弟地市信息资源中心的一个资源服务网络体系。

在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存储与分布问题,存储与分布数据的方式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应用体系结构。新型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应用体系,可以将资源的核心元数据集中存储到一个中心节点,进行统一的管理,而资源本身的物理存储则可以采取集中和分布两种方式,既可以存储到公共资源库中,也可以保留在分布的节点或者原来的系统中,形成分布式的教育资源。整个平台系统的核心是中心节点,它的作用主要有:

资源注册所谓资源注册,就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资源编码,将一系列最基本的元数据描述信息(注册信息)添加到注册库中,注册信息包括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和资源的地址等元数据规范标准描述的所有信息,对资源进行元数据编码是实现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存储的基础。资源网内的各节点可以利用中心节点的资源注册服务进行注册,将节点资源纳入统一的教育资源库中,而资源本身可以保留在原来的系统中,不会受到任何干预。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资源本身直接存储到公共资源库中。

资源检索所谓资源检索,就是用户通过查询注册信息库,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资源的注册信息,并且通过存储地址或者有关描述使用的信息,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

管理公共资源库中心节点可以存储并管理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资源以及描述信息,并支持按照学科扩展的资源描述规范,可以对所有符合元数据规范的资源描述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

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共享和的集成平台,完全基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技术开发规范,以数字化的各种教育资源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教育资源库群为支撑,以多种检索技术为手段,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对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和共享的迫切需求,它应该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对资源实现元数据规范的标准编目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源信息编码完全基于《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编目,这是整个管理平台的基础。

资源内容批量互换接口资源内容批量互换是资源共享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依据平台的管理功能实现中心节点和分节点之间的资源同步或资源互换,分节点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实现资源内容的批量互换,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科目或目录进行内容互换。

资源检索中心资源目录检索中心是通过资源站点注册中心,提供多种同步策略将分布在不同节点的资源目录信息同步到中心节点的目录服务子系统,从而实现对分布于不同地点资源库目录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定位。

因特网教育资源搜索雷达因特网教育资源搜索雷达可以实现对因特网上教育门户网站、中小学网校、学科资源站点的自动发现、自动分类和动态跟踪,充分展现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分布共享的特性,这项功能通常是基于一些免费资源的搜索。

资源内容评价系统目前资源库建设的评价在网上几乎都是以发贴子的简单形式来实现的,面对这种现状,新型资源管理平台的建构将能够实现异地分时对同一资源进行量化和人性化评价,系统能够根据量化数据进行自动汇总和整理,建立满足需要的资源网络评价管理系统。

个性化资源服务构建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共享不同的资源站点、资源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根据学校对资源使用的实际需求,配合学校管理平台,完全可以开展个性化特色的校本资源建设应用服务。

资源建设的一般步骤

在系统组织实施时,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一线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任务的主体。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一般步骤如下(供参考):

内容规划确定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确定教育信息的学科范围,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详细内容。

确立标准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确定资源建设标准,依据标准规范描述资源的每一个具体属性。

编制评价指标编制资源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为“资源建设评审专家组”对征集上来的资源进行审查提供依据。此外,明确评价标准也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

组织培训对资源建设有关人员(如学科教师、技术组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各相关人员掌握工作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整体实施计划。

资源管理篇(3)

一、效益:现实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工作为企业带来利润。所谓利润,通俗地说是指公司、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而尽可能地获取利润或者尽可能地增值是企业作为商业性组织追求的目标。降低成本是获取或提高利润的一个有效方法。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一项重大的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既要考虑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能兼顾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现实中,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用系统化的思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不太清楚,导致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收效甚微,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质疑人力资源部门是否是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了。

传统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所有的业务流程都由自己控制,所有的价值活动都由自己执行,问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停留在事务处理层面,总是处于被动、滞后的局面,所谓的人力资源战略因为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摆脱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很难把战略分解到可操作的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变成只有规划没有落实的尴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在传统事务服务与提供高附加价值的战略服务两种角色间都表现得很优秀,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然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从效益/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考虑把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专心于核心业务,才能摆脱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二、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选择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驱动因素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把一些重复的、事务性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从事该业务的专业机构,并向对方支付相应服务报酬的一种生产经营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主要源于以下动因:

1.知识经济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化分工。知识经济的产生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以知识为特征的社会化分工,并成为产业链的一个中间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是知识经济下新型劳动分工的体现。人力资源外包公司的出现,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人力资源管理日渐成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技能。知识的专业化使提供这种知识的服务有可能成为知识产品,通过市场分工实现其价值。企业的需求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市场。当企业内部无力提供这种专业化服务,或者自主服务不具有规模经济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即通过长期合约的形式,避免企业内部过高的人力成本和“协调成本”。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由专门的公司和专业人士集中处理事务,对外部服务机构来说具有规模效益,对客户公司来说可以降低成本。

2.中小企业管理资源不足产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客观需求。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不足,包括管理资源。不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人事工作由办公室兼管,有的企业虽然设有人力资源部,但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一些最为传统的行政性人事活动,如发放工资、负责考勤、填报表格等。由于管理资源的不足,中小企业往往没有系统的人事制度,不能给雇员提供完备的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更没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在现实中则表现为难以招聘到高素质雇员,关键人员流动率高,员工满意度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出现,使中小企业有机会通过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大幅度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人才市场上与大企业争夺资源。

3.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需要。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能应是把握大局,为企业制定整个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但现在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细微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如员工招聘、档案管理、工资福利、培训、绩效考评等人事管理工作,一直担当的是内部服务供应商、内部顾问的角色。要让人力资源管理从久居的后院走到企业的前台,实现人力资源部向企业策略家的角色变化,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型向策略型的转变,就要将其部分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让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员工生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等。

4.企业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需要。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规模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已不再占有昔日的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职能简化、规模小、技术含量高的小型的扁平化的企业。企业简化职能、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必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职能的外包,留下自己最擅长的主营业务,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5.企业改变管理体系的需要。比如企业要上市时,对正规运作有更高的要求,财务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得到特别关注。外包为企业迅速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提供了可能,体系的建立过程也是对本公司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的过程。再如两个企业在合并与收购过程中,双方员工的薪酬、福利等整合起来会很复杂,很多信息也不便于透露给对方。这时如果委托给外包公司来做,就相对容易和公正得多。

6.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需要。企业进行彻底的流程再造,将决定权进一步下放到一线员工,使企业的职能部门成为一种为经营单位提供服务的机构。在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下,其他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服务就有了选择性,它们可以选择内部的人力资源部来提供想要的服务,也可以选择外部专门的人力资源机构。这种选择必将导致内部人力资源部门和外部人力资源机构在大部分可以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上的竞争。而竞争的关键将是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外部人力资源机构以其专业的服务和规模经营的低价格很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产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从事与组织竞争优势不直接相关的管理业务,会降低组织的运行成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把精力集中于具有高附加值的业务上。利用这种外部关系,往往会解决效益和战略支持间相互矛盾的问题,还可以对资源按照特殊性和及时性原则进行最佳配置。对那些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就不必花费大量资金在组织内部建立和维持,而可以借助于其他组织来获得。专业服务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使传统的专业人士向更具适应性的多面手转变,以适应对职业技能越来越广泛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价值体现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速度和效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相应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人力资源外包能够给公司带来下列的收益:

1.聚焦主营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如果将所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由企业内部的雇员来完成,一方面耗费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些事务性、常规性的工作上,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规划公司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逐渐认识到没有必要雇用那么多人来做基本的人力资源工作。但是基本的人力资源行政操作不论企业大小都要做,于是这些事务性工作就转交给了人力资源外包机构。

企业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中那些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付诸外包管理,与专业的外包管理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事实上,许多公司正在通过外包服务供应商为其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确保突出经营重点和提高绩效。

2.使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任何一家企业在可获得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各种资源)上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外包能使企业将用于非关键业务的资源与设备用于刀刃上,从而更好地或更直接地服务客户。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辅助业务的外包,既节省了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运作成本;又可使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

3.增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效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够大大增进人力资源部门服务组织的效能,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无力、不擅长或不便于满足某些要求时,将任务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无疑将是必然的选择。

4.掌握专业的管理程序与服务。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层经理发现自己正面临着法规、政策、金融、技术、公司治理等风险。而那些专业人士所提供的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正好是经理们所需要的。例如,市场上的人才竞争促使公司内部的薪酬福利制度设计更加复杂,外包服务商可以凭借经验、知识、技术等一系列优势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按需要调整薪酬福利管理的操作流程,以免除企业在这方面的后顾之忧。

资源管理篇(4)

远程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2)网络课程库建设;(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4)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

适于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有

(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

(2)题库:按一定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试题的集合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

(3)网络课件库:按一定知识点组织起来的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有利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扩展学生兴趣的参考资料或适于网络运行的课件;

(4)网络课程库:按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涵盖学科课程内容领域的,能自成体系的教学软件。

这些教学资源都要能在标准的浏览器运行,才能符合利用网络的远程教育的需求。

教学资源和相关系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下图: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需要长期的建设和维护。由于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使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所以一个高效的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是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系统。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要能够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有层次,有组织,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提供一个易用,快捷的应用平台,才能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让教学资源成为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设计原则

1.可靠性

教学资源的高可用性对远程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上教学资源的庞大数量,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大型商业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大批量数据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数据库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还原数据库,能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它,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灵活性

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它可以集中管理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所有素材,也可以将素材按类型或学科划分开来,单独进行管理。系统还应提供接口,可以把多种渠道收集的教学资源纳入系统的管理之中

3.开放性

远程教学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支持某些文件格式。系统要支持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能管理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教学资源作限定要求。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模式,系统服务器采用可扩展的分布式多服务器计算模式,采用分模块层次结构,多模块分立,允许系统分布式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各功能模块是普通的网络程序,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遵循HTTP,FTP,XML等普通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进行消息处理和数据交换。

4.安全性

由于远程教育的应用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是远程的,开放的,所以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远程访问会话中传输的信息、分支网络连接中传输的信息,还是内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保护用户信息不被泄漏和限制不同权限用户对各种层次的信息的访问等;提供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都是必须的。安全性包括保密、完整性保护、身份验证、授权和预防重播。可以使用网络加密保护,用来帮助尽可能地减少在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上传输敏感信息所带有的风险;和权限限制等。

(三)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

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要实现以下功能:

1.教学资源的搜索

远程教育在互联网上的资源的数量是惊人的,系统必须提供高效的搜索策略和协议,让教师和学生能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方便快捷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源。系统要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课件目录树的生成与动态修改机制,网络课件软件库,教学资源元件库的查询,并且能自动搜寻相关的教育研究站点,扩充搜索数据库;能支持全文检索和多种文档类型的检索。

2.教学资源的编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发挥这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学生或教师必须能对互联网上下载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编著和组织,把任何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源收为己用。系统必须能把任何教学资源方便地录入,修改;提供对包括各种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教学元件和题库,网络课程库等的编辑,剪辑,制作,预览等功能。还可以从系统已整理的教学资源中检索出有用的素材,根据需求进行完善提高后,再追加为更新的教学资源。3.教学资源的管理

由于互联网克服了时空障碍,因此远程教育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人们就会很快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在接收到大量信息的时候,必须要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因此,系统必须提供能有效管理大量教学资源管理工具。各种远程的或本地的媒体素材,题库和网络教程等必须按科学的,专业的方法分门别类,统一管理。

4.教学资源的组织运用

有效运用收集到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关键。教师将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将教学资源运用到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备课时在教学资源应用系统中选择出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灵活组织和编排,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课件,可以让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选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辅助学习,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四)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

(1)资源检索

系统提供一个检索工具,可以检索系统数据库内的资源,可以从多种角度,用多种形式查询,提供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的手段,检索出来的资源可以编辑和添加到应用序列中。并提供一个接口,当用户要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源的时候,可以使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本根据需要,将搜索结果扩充到系统的数据库中。

(2)资源管理

资源的属性有:资源的名称,编号,类型,学科,专业,适用对象,来源,简介,关键字和存放位置。系统会将资源的这些相关属性记录在系统数据库中,并会在使用时按要求动态生成树形目录索引,方便使用。

系统提供了3种方法管理资源:按资源的类型,按资源内容所属的学科,按使用者自定义的主题管理。使用者可以选择一种或使用多种方法来管理收集到的教学资源。

系统提供了与其他编辑软件的接口,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调用相关的外部编辑程序,使用者也可以自己选择编辑程序来对资源进行剪辑、制作和修改。

(4)资源组织

使用者可以按需要将各种的资源组成一定的播放序列,将这个播放序列保存起来,以便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播放这些教学资源。

(5)资源播放

在浏览器中播放已经编辑组织好的教学资源序列,可以设置播放的次数和播放的形式:连续播放,手动播放等。还可以使用"小黑板"播放方式,方便课堂教学。

(6)系统管理

对系统相关用户信息的管理。系统提供用户认证功能,用户通过输入相应的口令来验证自己的身份。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使用上面的各项功能;不同等级的用户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料具有相应的浏览、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五)小结

基于以上的设计方案,我们开发了一个这样的系统:

系统建立在HTTP和XML等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的,适于运行在互联网Internet或内部网Intranet上的,易于使用的网络应用程序。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使开发出来的系统可以远程使用。在硬件环境和系统软件方面,用户运行环境为支持中文的netscape4.0版本或以上,或IE4.0版本或以上。服务器端采用微软系列平台:microsoftbackofficeserver,使用microsoftsiteserver开发工具。

系统的表示层用WEB方式实现,遵循开放的网络标准协议;事务逻辑层用COM实现,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和开发效率;数据要用商业数据库系统:SQLSERVER,以提高数据可用的效率和数据的完整性。

资源管理篇(5)

二、流域机构的职能问题

一方面,流域机构是没有委员的委员会,对流域全局性宏观决策、规的制定、管理机制,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水用户及水资源的各种需求的协调,流域管理政策法缺乏科学有序的没有形成权威的流域协商决策和协调议事的机制。另一方面,流域机构是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重要江、河、湖、泊上设立的,隶属于水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完全独立地行使水资源管理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域机构的管理就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缺少较为独立的自主管理权,这就决定了流域机构管理权限的设置根本无法与行政区域的管理权限相配合。目前流域机构的职能难以按流域规划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综合统一管理,在流域管理统筹协调方面权威性不够,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流域机构的职权也难以落实。

三、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结合的问题

长期以来“分割管理,各自为政”所形成的惯性,一些区域水资源管理者过分注重区域利益,忽视全流域的利益。流域管理的理念还没有被完全接受。此外,目前许多职能都是由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承担,新《水法》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四、我国流域管理立法滞后问题

资源管理篇(6)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要素,这就要求我们为员工创造出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做到“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并且在用人时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深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生产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知识也将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和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因此,深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尽快从传统人事管理的理念中走出来,及时吸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弄清楚二者的不同之处,同时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开发、培养和利用。企业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吸取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升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在长远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制定健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相关政策

在现代企业,为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各个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以便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落实到实处,为实现企业战略奠定基础。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将企业的目标转换为需要哪些人来实现这些目标。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相关政策可以及时制定人员增补和培训计划,实现对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且能够获取人力资源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提高,从而在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人口和劳动力变化、政府的影响、企业文化氛围、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经济衰退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做到全面分析,重点把握。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关键、难度也较大的一项任务就是企业人员激励和考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中最难驾驭而潜力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员激励和考核规划正是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而制定的。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员工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因此,企业应当正确认识激励理论、模式,建立同自身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不失时机地采用恰当的激励方法与手段,比如,企业可以采用激励、竞争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利益。

资源管理篇(7)

中国自秦代统一,2****年来一直是全国统一政体,不是联邦制。汉武帝亲自监督黄河堵口,唐代设水部,明代设黄河河务总督和漕运总督,清代沿袭。旧中国建立黄河、扬子江、导淮等水利委员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政务院中设水利部。50年代建立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水利委员会。同时成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流域防汛抗旱指挥部,半个世纪以来运作良好,有力、成功抗御了多次洪水,保护了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效果显著。80年代七大江河流域机构进一步完善。各流域都建立有关各省政府领导为成员的流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流域机构内。83年各流域由当时的城乡环境保护部与水电部联合发文,成立由两部共同领导的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已有20多年历史。95年国务院颁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同时成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淮委。60年代建立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松辽委,已良好运行30多年。80年代末,七大江河流域成立了流域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流域中主要省的省长当主任,国家计委、水利部领导为副主任,各省领导和农、林、水等有关部门代表为委员,也已良好运行15年了。黄河还建立了黄河上游水利、电力协调小组,已成功运行近20年。但中国的流域机构名称是流域委员会,不是流域管理局;但委员会缺少流域内各省市政府代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代表和流域内重要用水户、(水电、供水企业和灌溉用水者协会、水土保持组织等)专家、社会团体等代表为委员。

资源管理篇(8)

1、打开资源管理器的方法:使用快捷键win+e即可打开资源管理器。或者使用快捷键win+r打开运行,在框中输入explorer.exe 点击确定即可打开。

2、文件资源管理器是一项系统服务,负责管理数据库、持续消息队列或事务性文件系统中的持久性或持续性数据。资源管理器存储数据并执行故障恢复。旧版本的Windows把“文件资源管理器”叫做“资源管理器”。

(来源:文章屋网 )

资源管理篇(9)

人力资源ABC管理法是借鉴设备(库存)管理中的ABC分类法而来的,其目的在于利用有限投入充分开发组织核心员工的核心能力,为组织创造核心绩效;同时训练、培养好中层干部及优秀员工,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由于人也是一种资源(能动的),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占用资金和创造价值(或转移价值)的特点,因而从理论上看,借鉴设备(库存)管理中的ABC分类法并非空穴来风;同时二八定律和正态分布的存在,也为组织实施人力资源ABC管理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再从实证上看,目前很多组织实际上均在有意无意地实施着人力资源ABC管理,只是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系统的实施方案而已。比如日本的三泽之家公司,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许多企业基本上是由三类人员组成:能干之才、勤劳人员和一般人员,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鲶鱼理论”,虽然三泽之家在对勤劳人员的定义上还显得过于笼统,但其在人力资源ABC管理的道路上已经走得比较前卫了。还有目前很多组织均把管理分为高、中、低三层,也有点类似于人力资源ABC分类法,只是它的分类对象是管理者而不是全体员工而已。因此,对组织而言,实施人力资源ABC管理,不仅有其理论依据,更有其现实基础。

人力资源ABC管理的实施方法

1.确定管理对象

人力资源ABC管理的管理对象是组织内部全体员工。

2.确定分类标准

附图{图}

所谓分类标准,就是指组织根据什么来对员工进行ABC分类。通常组织性质不同,分类标准也不大一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能力。个人能力是组织实施ABC分类时划分员工的主要依据之一。一般个人能力较强者,原则上应靠近A类;个人能力较差者,则划归C类。但个人能力有时很难量化;而且个人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参数,到底如何确定,不能一言以蔽之,这就要求组织结合其他分类标准进行考虑。

(2)个人贡献。个人贡献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同个人能力相比,主观性更少,但个人贡献也有缺点:一是有些员工的个人贡献同样很难量化,如管理人员;二是不排除个人贡献里面所包含的“机会”成份,比如说有些销售人员,由于所跑的地区不同,或者由于所销售的产品不同,或者由于意外的客户群所带来的意外收获,可能使该员工由基层爬到了中层甚至高层,那么在实施人力资源ABC分类时,自然也就划归了B类甚至A类,类似的“机会”可能一时掩盖了个人能力,在“成就”一部分人的同时也可能委屈一部分人。

(3)个人职业兴趣。个人职业兴趣是一个考查指标,一般跟岗位结合起来进行。

(4)个人所在岗位的重要性程度。一般来说员工所占据的岗位越重要,则在分类时就越应靠近A类,尽管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由于历史或机会原因造成的,但由于该员工在该岗位上所积累的经验和经历同样属于组织财富,在潜力没有用尽、“替代者”无法从市场上“低成本”轻易获得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作为“重点资源”重点管理。

(5)个人发展潜力。个人发展潜力是一个动态标准,一般与个人能力结合起来考查,好的发展潜力同高质量的“资源”(人力资源)一般是正相关的。

(6)个入社会背景。个人社会背景在人力资源ABC分类时也充当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对某些特殊的岗位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指标。

(7)组织发展需要。

(8)其他。

3.实施不同的管理

在分类标准确定好以后,可根据分类标准将员工大致分成A、B、C三类。其中A类员工为组织中的核心员工,一般为有特殊贡献者、有特殊能力者、占据重要岗位者、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着、有巨大发展前途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技术专长者,等等,如公司经理、销售经理、财务总监、技术骨干、优秀的研发人员与市场策划人员等。这类员工一般为组织中的“稀缺资源”,人数较少,通常只占全体员工的5%~10%左右,但贡献巨大,为组织创造的财富一般均在60%以上。对于这类员工,组织必须根据其个人能力、技术专长和个人意愿安排关键性岗位,实施重点管理;对于已经占据关键性岗位的,应实行重点监控和定期检查,同时不惜在培训、开发上花大力气,在政策上倾斜,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务必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但是在对A类员工的管理中,有一点必须说明,A类员工一般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所从事的主要是脑力劳动,因此组织一般不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A类员工的有效监督,组织所能观测到的大多只是A类员工的工作结果,而且事实上组织也不能根据这一结果来判断A类员工的努力程度,在这里,A类员工掌握着较多的私人信息,既存在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存在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对组织而言,如何想法将风险降为最低,是组织实施人力资源ABC管理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惟一方法是让A类员工成为风险承担者。目前这一方法正为国内外大多数大企业所应用,如国外的微软,国内的华为,都让掌握核心技术和身居要职的员工成为持股人,就体现了风险共担的理念,为组织管好、用好A类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方法。

C类员工为组织中的一般员工,如普通工人、基层人员、一般管理者等,这类员工数量大,一般占总人数的60%~70%,但由于其知识、技能等要求低,可替代性强,容易从市场上获得,且交易成本低,因而一般占据较次要的岗位。对于这类员工,组织不宜投入过大,一般可根据其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需要安排岗位,并给予适当的岗前培训。由于这类员工大多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体力劳动),组织对这类员工的监督成本一般比较低,且基本上可得到这类员工努力程度的充分信息,因而在管理上可重点加强“过程监控”,一旦发现较长时间不能适应岗位或者不努力工作者,可考虑替换。这种替换本身也许不是改善绩效的最好方法或最迫切的方法,但替换本身可以带来冲击,就像一池死气沉沉的水,鱼的死亡率自然高,但一旦搅动池水,池塘中的氧气含量增加,鱼的死亡率就下降了。替换就像这种“搅动”,它可为组织带来“氧气”,增强组织活力。

B类员工介于A、C两类员工之间,人数占20%~35%左右,这类员工一般属于组织的中层干部和比较优秀的员工,因此在岗位安排上,应尽量根据其能力和意愿安排比较重要的岗位和富有挑战性的岗位,同时组织工作轮换。对B类员工组织工作轮换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工作转换,有意识地锻炼这部分员工的工作能力。有些B类员工同A类员工的能力差别主要源于其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通过工作轮换可以缩小差距,促其成长,同时也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二是工作轮换有助于帮助B类员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从实践意义上提高能岗匹配度。B类员工是组织的“后起之秀”,管理得好,组织发展就有后劲。但国外大公司一项调查表明,一个组织中最难管理的就是B类员工(中层管理人员),最难留住的也是B类员工,尤其是任职了七八年的B类员工。这类员工熟悉了公司的经营之道,但奖励和提升机会较少,因此在决定去留问题上,较多地选择了前者;而且这类员工为了在新就职的组织中突出自己,以利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往往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带来较多尴尬。可见在管理问题上,B类员工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为了管好这类员工,组织一要加大留人成本;二要提供个人较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注意与这类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事实也证明,这类方法有时比物质刺激更管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情管理”。

实行人力资源ABC管理,对组织中的核心员工实行重点管理,一般员工实行一般管理,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保证将组织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从整体上寻求满意的经济效果。

人力资源ABC管理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实行人力资源ABC管理,在具体操作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要注意对人力资源ABC分类进行适时调整。人力资源相对其他资源而言,“易变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分类不宜僵化,一般应根据员工的成长情况,每半年或一年左右调整一次。

资源管理篇(10)

关键词:

资源基础理论;视角;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起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管理依据,但是理论总是存在缺陷,所以有一些问题还需要解决。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自身的资源与竞争优势,使企业具有稀有不可复制的特点。资源基础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使企业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需要对资源加以重视,使各个部门都能够配合,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资源基础理论概述

资源基础理论是纳菲尔特提出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他认为,企业具有较大优势,虽然与企业外部的市场与竞争有一定关系,但是更主要的因素还是来源于企业内部。企业有各种有形的硬件资源,也有很多无形的知识。该理论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根本上是在于外在的因素企业共有,模仿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资源基础理论所包含的资源由于具有稀有性的特点,不可以模仿与替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此,这个理论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提供优秀的指导。我们通常认为外部市场的竞争优势其实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竞争。企业的外部条件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影响。由于企业竞争易于模仿,企业内部的优势很难模仿,所以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才是其取胜的关键。[1]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近年来,企业界与学术界越发重视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由于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才,所以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要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战略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主流管理模式具有特殊的人力资源专业性技能,由于一般职工并不具备专业人员的特点,所以企业想要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进行具体的规划与管理,只有采用系统化的方式管理战略性资源,企业才能持续不断的获得竞争优势,达到人员与企业的契合,实现组织绩效最佳化。战略人力资源可以说包含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如果想要获得优势,就要对人力资源的具体方法实行规划,要使资源具有目标性,充分保证企业的效益。

四、资源理论视角下战略人力资源的优势

在资源理论的视角下,人力资源比以前的资源多出很多优势,它的研究方法具有先进性,比传统的方法更加灵活。随着企业整体资源的变化,每个人的资源实践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对员工采取相同的管理办法,那么就无法突出人力资源的差异性,容易被企业模仿,无法使企业保持优势。资源基础理论下的战略人力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采用结构化的管理办法,可以研究出各个管理模块所组成的系统,这样不容易被企业的竞争对手模仿。资源基础理论所强调的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的影响,将员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根据人员个体差异的不同,可以分为核心、普通、、外包。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时也要严格按照类型进行制定,对于核心人员要采取优厚的福利体系来防止人才流失。环境基础理论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整合,这样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才能适应企业战略的变化并作出调整,只有志在降低人力资源企业成本,才能跟随企业作出变动,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倾向于大量投入人力资源,在适应企业战略的同时作出调整。资源基础理论将人力资源与其他企业分离开,将战略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将其作为企业竞争的一部分优势。在企业的管理随着战略变化的同时企业战略会受到资源管理的影响,使原来单方面的关系转变为双方面的关系,使这种关系变得科学,利于企业整体战略实现。在资源基础的理论下,战略人力资源要保障企业的经营优势,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变化。[2]

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形式

资源理论基础与人力资源完美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其稀有性,在系统分析战略时防止由于员工的差异性而带来的策略不合理现象。这样可以防止现实与理论产生矛盾,使人力资源和其子系统可以调整,弱化理论的指导作用,使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在现实情况中,企业花费大量的经理与财力弱化了理论指导,使理论与现实相违背,只有将人力资源与管理系统相统一,才能通过优势互补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降低企业的成本。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系统不同,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力资源的工具。学者认为,企业想要保持优势就要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是不可复制的竞争条件。也就是说,物的因素易于复制,而人的因素较难被复制。因为人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差异化的天性,如果想要模仿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人力资源外包与企业的裁员造成了实际情况与理论相差十分大。由于每个企业的管理各不相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很难令竞争对手模仿,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目标。由于这一理论固有的局限性导致实际工作上有很多做法与它相违背。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系统才能够展现出来,这种理论可以使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系统互为补充,企业只有通过资源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更好的人才保障。由于稀缺员工数量较少,所以竞争对手在模仿时有一定困难。这样的模仿价值较低,收益与成本不成比例,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分不开,由于企业的背景十分复杂,所以核心员工十分难以模仿,如果他们在企业中处于闲置状态,那么他们将不能实现企业的优势,所以核心员工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不同特长的员工进行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出整体的效果,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才能够充分实现企业的优势。人力资源具有内外环境共同发展的特性,如果管理的哲学不同,那么政策实践也就有所不同。资源基础理论的优势就在于生产能力可以与人的智力相适应,它具有因果模糊性,当企业获得高技术水平与忠诚度的员工时,企业就相当于获得了过程优势。人力资源由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员工的行为、心理契约等管理实践,它强调人的认知与感情。招聘员工的默认职责就是对员工的技能进行培训与开发,企业构建与人力资源相匹配的契约才能建立与人力资源中员工与组织的契约,在雇佣关系中彼此提供期望。

六、资源理论视角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有的企业通过责任与义务的培养使员工可以被有效约束,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产生高效率的现象,但是会很大程度上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应该着重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使员工视企业为家庭,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时刻抱有主人公的态度,提升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员工认识到自身价值,这样也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3]其次,要制定战略人员的管理机制。将资源理论当做重要的基础内容,根据自身发展制定科学机制,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实施有效的措施。在此期间,可以通过提高工资与入股的方式将人才吸引到企业里来,可以有效的防止关键人才跳槽,对于替代性强的工作可以雇佣临时工。要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加以保障,在内容上保证员工培训的质量,减少由于人员的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使企业科学的增进竞争优势,管理者要从自身角度出发,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可以吸引核心人才,建立资源理论的管理系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现有自身状况将人才分类。重视人力资源,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价值。想要高质量人才就一定要付出不菲代价,要建立科学培养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的提升,将员工置于团队之中以发挥最大作用,加强员工的协作力,避免培训后的员工流失。人力资源建立在企业的管理历史之上,离不开它的发展,如果企业的文化不同,那么他们的管理哲学就有所不同。企业只有通过合理的资源组织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要培育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就要通过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对员工进行识别,通过承诺的方式使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中间的变量趋于稳定,使员工可以稳定工作。对于不同员工应建立不同的心理契约,进行识别,建立企业管理重点,企业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将企业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核心员工身上。[3]再次,要建立心理契约,形成人力资源系统。将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将心理形成有形的实体。员工在企业中应当成为企业的主体,将员工工作参与与组织承诺的问题加以重视,通过不同层次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通过人力资源使员工达到心态最优。企业要充分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价值,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忠诚度。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包括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使各岗位的工作可以高效的参考科学配置。企业想要使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监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质量与日常行为。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执行力,可以使员工大大提高工作积极性,可以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要将人力资源政策形成系统,使实践可以具有系统化倾向,在开发与沟通的过程中,要分析需求与任职者的资格与状态,对员工要充分进行沟通,要使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根据企业的战略进行培训与开发。

七、结语

当前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来讲就是人才的竞争,每个企业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有一个合理且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市场上形成优势,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吴尤孜 单位:福州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民众文化 下一篇: 教研教改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