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4:56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1)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2)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考场必须要求有很强纪律约束,并且专门设有主考、监考等监督考试过程,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否则将要承担法律和刑事责任。

中国最早的考试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那个时期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在随后三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以选拔官员为目的的考试从未间断,而且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了对中国封建王朝取士产生重要影响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考试除了被赋予选拔官员的作用,还因为教育的不断发展,考试又被赋予了新的作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即考核学生学业状况。

近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课程考试的考核作用越发明显。高等学校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据实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依据,都会依赖规范而专业的考试管理来实现。但是,要使考试管理在高校考试中的作用得到最大体现,就一定要了解考试管理能发挥什么作用、当前考试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面对问题需要用什么方法解决。

一、考试管理的作用

(一)考试管理为考试的公平公正提供保障,维护考试的尊严。一个考试过程,首先是命题,接下来还有审核、排考、印卷、组织考试、批阅、登记成绩和总结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老师和考试管理者用严谨的态度对待,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考试必然将散失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比如说,命题不严谨,导致试题分值不够或者试卷上出现答案,再或者试题偏离了考核大纲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试卷用来考试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考试管理过程就要根据各种规定,让命题老师能按考核大纲命题,让审卷人按要求审核试卷,对试卷提出中肯的意见,让考试管理者按规定排考、印卷、组织考试,让阅卷老师按规定批阅试卷,登记成绩、总结考试质量,提出改进措施。如同这样,每个操作步骤都有章可循,那考试的公平就被体现出来,考试管理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考试管理为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证据支撑。很多老师会严谨地完成命题、批阅试卷和登记成绩这几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会忽略总结这个环节,可总结却实实在在是考试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总结,对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调节侧重点或者是课时分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重点要掌握的知识;只有总结,对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吸收其他老师有效的教学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考试管理以抓考风促进学风改善。教学管理者严抓学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轻松地应对考试,形成良好的考风。与之相对的,考试管理者狠抓考风,让学生对考试心存敬畏,只能通过正确的途径取得成绩的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知识,并自主寻求知识的延伸。当学生们都形成了这样一种自主学习意识,就已经达到考风促进学风改善了,考试管理的积极作用也就再次体现出来了。

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死板,与学习内容不能达到契合,无法完全展现学习效果。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与之相关的网络、软件、动漫设计和游戏等专业在各类高校蓬勃发展,支撑这些专业发展的课程很多都讲究实际操作。例如软件编程类的课程,上课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电脑前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际操作,那么在考试的时候,最能表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自然是操作,但是,有的高校的老师仍然采取笔试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在试卷上完成一道道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的考题,这样就落人了一种“纸上谈兵”的局面。又比如动漫设计和游戏相关的一些课程的考试,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但是有的老师在组织考试的时候,却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要求学生在那些条条框框的要求下设计作品,这种做法虽然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但是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弊是一个长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屡禁不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关,有的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的学生比较难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的主动性有关,有的学生课后会主动复习,巩固知识,并且努力自学,拓展知识面。因为这两个或者更多的其他原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当考试来临的时候,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可以轻松地应对,这些学生大多不会作弊,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过度追求高分,会在考试时采用作弊的手段。知识水平比较低下的学生,有一部分会因为不想补考或者重修会选择作弊,以期考试成绩合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弊的手段更加隐蔽、更加高科技化,用于作弊的工具五花八门,以致监考的老师对学生考试作弊也是防不胜防,这也就让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总的来说,学生知识水平的低下和隐蔽的高科技手段只是学生作弊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还是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三)考试结束后的质量分析和改进措施没有被重视。有的老师在考试结束,阅卷登分以后,就忽视了对课程考试的质量分析,寻求改进措施。事实上,学生考试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恰好是对老师教学水平、命题水平直接体现。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就学不好,考试自然也难以考好;教师教得好,学生也学得好,但是命题与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不一致,那学生也难以考好。有的老师总是教授同一门课而又总是不注重质量分析,那么势必会使之后的教学偏离正常轨道。社会是发展的,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如果老师故步自封,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也就被时代所淘汰。

三、如何解决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寻求考核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高度契合。老师和考试管理者都要把握发展的节奏,必须根据课程的本质属性采用最合适的考核方式。对实践能力重于理论水平的课程,改变过去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坚决地采用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如果确实硬件设施不足,无法展开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也应该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考试成绩的比例,使平时成绩比例上升,并且在平常的实验课和班级测验中多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计人平时成绩。对于设计类的课程,应该放弃一些陈旧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来创作作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免于落人抄袭的俗套。对于语言类的课程,如外语口语和演讲,应该让学生直接用口语交流和当众演讲的方式考核,根据学生的表达效果来评定成绩。

(二)抓学风,促考风。一个学校考风优良,必然与优良的学风有关,所以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条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比如说,有的学生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自己的阅历,那么学校可以在图书馆增加相关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在图书馆或自习室比较安静的环境下学习,那么学校可以延长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或者将一些使用率不高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设为自习室。除此之外,一个没有学生睡觉或者玩手机的课堂,一个学习氛围浓厚且师生互动频繁的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的,所以,重视课堂纪律也是改善学风的有效做法。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4)

一、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关于考试题型结构的分析

1.1关于总题量

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近十年来联考试卷的总题量略有增多,2001年试卷题量最少在50题以下,2002年至2004年各试卷的题量基本处于50题的水平上,2005年试卷的总题量略有上升,2006年的A卷试题略少于B卷,2007年之后的四年中,试卷的总题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2关于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是各项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其目的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分析、辨别的能力。这类题型的设计和设问往往多种多样,能有较广的知识覆盖面,答案的选择也具有一定迷惑性,,要求考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上图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单项选择题作为一种常见的考试题型一直到2006年才出现在联考考试的试卷中,在随后的5年中它的题量都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其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的变化情况是由于各试卷题量的变化造成的,由于历年各试卷总题量的情况基本平衡,因此,单项选择题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的变化也不明显。另外,单项选择题从2006年出现开始到2010年,它的分值在联考考试的试卷中,始终都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

1.3关于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是指正确选项多于1个的选择题题型,是各项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其目的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分析、辨别的能力。这类题型往往答案的数目不固定,而且不论多答、少答或者答错都不得分,因此也就要考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此题型也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从上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只有2005年的两份试卷没有出现多项选择题,另外,2003年的两份试卷也稍微少了一道题,其他年份的多项选择题都稳定在10个。它的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在2001年的试卷中占的比例最大,到2005年的试卷中所占比例为0,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多项选择题的题量在当年总题量的比例基本处于一个较平稳的状态上。另外,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多项选择题的分值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做了一个较大的调整,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在2005年没有出现多项选择题,其次就是从2008年开始,多项选择题的分值锐减了一半,只剩下10分的分值。

1.4关于填空题

作为在应试教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填空题几乎出现在各项考试的试卷中。填空题不仅具有题型小、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有目的地综合一些问题,突出考查学生准确、严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填空题从2002年开始出现,10个小题,并在当年总题量比例的20%,占10分,经过2003年和2004年小幅度的变化后,从2005年开始填空题题量、所占总题量的比例以及它的分值变化不大,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1.5关于判断题

判断题是一种以对和错来选择答案的考题,它的命题通常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等。但它的答案只有两种可能,因此就算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其作对题目的概率仍然有一半,因此,做这类题具有一定的投机性。

判断题作为一种考试的题型在近十年的联考中只出现了一次,也就是在2005年的试卷中,当时的A、B卷各10个小的题目,占了当年总题量的17.86%,每个小题各占一分。从历年的试卷统计分析来看,判断题这种考核方式并不适合出现在联考的试卷中,因此,以后的试卷都没有出现。

1.6关于写作题

写作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一种题型,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熟练程度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写作题的题量在近十年来是有所下降的,其中在2001年的题量最多,2006年A卷的题量最少,但整体的波动并不算太大,基本处于25题左右。写作题的份额在整套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整体看来这个比例是呈现下降趋势的,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2001年达到了70.45%,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在2006年的A卷只有36.54%,接下来4年的试卷中,写作题题量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42%左右。另外,写作题的分值在近十年来还是有所下降的,从2001年的64分到2010年的50分,其中所占分值最低是在2006年和2007年的试卷中只占到44分,但从占到试卷的总分的比例来看,写作题所占的分值比较重的。

1.7关于分析题

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运用有关知识或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由于在实际分析中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生的综合能力。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分析题的题量除了在2005年的试卷中明显多于其他的年份之外,其余年份的分析题的题量非常平稳。它在整套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整体看来这个比例还呈现出下降趋势的,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2005年达到了12.50%,其他年份基本是在6%左右。但是,分析题的分值在近十年里略有上涨,从2001年的16分到2010年的20分,其中所占分值最低是在2003年的试卷中只占到15分,所占分值最高是在2005年的试卷中占到24分,但从占到试卷的总分的比例来看,分析题所占的分值比较合适。

2、关于考试考察能力结构的分析

我们将考试所考查的能力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2.1关于识记部分

识记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常识的分辨和记忆,这部分题目作为较贴近实际应用的音乐理论。但这一部分主要还是属于一种机械记忆,几乎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因此作为选拔类考试的内容不应过多。

从统计的结果看来,识记部分的题量在近十年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曲线上升的状况,其中所占题量最少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1题,而所占题量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A卷占到了9题,另外,2008年的B卷识记的题量却只有4题,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另外,识记部分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情况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呈现出曲线上升的状态,其中所占比列最小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2%,而题量所占比例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A卷占到了15.79%,但是,2008年的B卷识记的题量占试卷总题量的比列只有7.01%,这种现象非常地不平衡。关于识记部分分值,总体来看是呈现出曲线上升的状态的,其中所占分值最少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2分,而所占分值最大的一年在2002年的A卷占到了14分,另外,2001年、2002年、2006年和2008年A、B两份试卷中,识记部分的分值明显地不相同。

2.2关于理解部分

理解类的题型首先需要对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答。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辨出考生对所掌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相对识记类的题型还说,它更具有灵活性,对答题者的要求也更高。

从统计的结果看来,理解部分的题量在近十年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稳但略有上升的状况,其中题量最少的一年是在2001年的B卷中,但也拥有37题,而题量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B卷中拥有48题。其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情况,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曲线下降的状态,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占到了当年整张试卷的90%,其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一年只占到了当年整张试卷的73.21%,但不管怎么样理解部分的题量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题量都是很大的。关于理解部分分值的情况,整体来看在近十年的试卷中还是有所下降的。其中所占分值最少的是在2010年的B卷拥有54分,而所占分值最大的是在2003年的试卷中占到了77分,但整体还算平稳,都处于60分左右的水平线上。

2.3关于应用部分

应用部分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灵活性。做这类试题首先要弄清楚原理、掌握方法,另外还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较明确的解题技巧,也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才使得它也是最难的一种题型,但是由于它可以考查到考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也使得它是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统计的结果看来,应用部分的题量在2005年变化最明显,由之前的4道题目突然增加到10道,但在2006年有骤降到只有5道。其他年份的试卷,在实际应用一部分的题量还比较的平稳,没有太大明显的变化。这一部分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变化的情况,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只有一次较大的波动,就是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试卷中应用部分的题量比例明显上升,占到总题量的17.86%。但是在2006年又回到之前的水平,并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关于实际应用部分分值的情况,整体来看所占的分值还是比较大的,除了2003年只有19分之外,其他都处于20分以上。其中所占分值最多的是在2005年,达到了36分。

通过以上各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解部分不论从题量还是分值都占到最大的一个比重,其次是应用部分,当然,艺术联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要想招进来深造的学生在音乐这个学科方面有所发展,当然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对于湖南省音乐联考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湖南省近十年联考20套试卷的内容、题量、分值以及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试题题型与考试的内容比较切合,并且能够体现不同的知识类型。

音乐因为其学科特点,不但要考查考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应考查考生必须掌握的方法,考查应用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不但要在知识的音乐领会层次上对考生进行测试,还要在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层次上测试考生的能力,因此,试卷也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在写作或者问答题,这种题型作为一种主观题,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考生学科水平,展示其分析音乐问题能力。

2、试题注重考查乐理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

试卷试题十分注重知识的基础性,通过对乐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来检测考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内在联系的理解。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其别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知识迁移、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3、试题的能力结构设置具有一定的区分性。

4、联考试题命制的知识面过窄,缺少对考生综合音乐素质的考查。

联考试卷题目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乐理这一个方面的考查,而是应该结合其他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乐常识、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史等内容一起考查。

5、联考试题不能体现基本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这就决定了学习音乐的学生必须具备除了音乐领域之外的一些基本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音乐联考的试题还要能够渗透和折射出一定的“音乐学识”,即音乐的人文精神素养。

6、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明显。

“题组”式的命题方式在湖南省音乐联考的试卷中一直存在,但这种“题组”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不强,知识和能力的转换设计并不灵活,没有很好的体现“题组”命题的优势。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基础,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命题应该坚持强调知识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和拓展的能力,注重检测考生是否具有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能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7、试题的结构存在波动,试题的命制缺乏新意。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5)

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通过对试卷分析,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1]

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都呼吁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但试卷测试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因此试卷质量分析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备环节。目前多数学科如数学和医学专业已经重视试卷成绩和试题质量分析,[2-7]]对世界自然地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研究较少,[8-10]贺丹君等从评价体系上对地理课程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未对试卷质量进行定量分析。[11]然而,《世界自然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最能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和人地相关性,具有其它地理学分支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对《世界自然地理》试卷成绩进行定量分析,评价试卷的优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2007级地理科学专业57名学生的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判试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能力,旨在为今后的考试命题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2007级地理科学本文由收集整理专业的本科生共57名学生的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试卷。试卷由任课教师命题,试卷评判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进行,由任课教师评分。试卷卷面分值满分为100分,包括4种题型,26道小题: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包含15道小题,占总题目数的57.69%,共15分;第二题简答题包含5道小题,占总题目数的19.23%,共40分;第三题填图题包含4道小题,40个空,占总题目数的15.38%,共20分;第四题论述题包含2道小题,占总题目数的7.69%,共25分。

2. 方法

试卷分析主要是指通过收集一定量的原始数据,按照设定的评价指标,运用测量学和统计学的理论,通过计算各种统计量数和绘制统计图表,对试卷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12]可以针对某一门课程,比较学生各成绩段的比例,分析学生成绩的分布是否合理,与试卷内容是否相关等。评价指标可以从教学大纲、命题、试题数量比例等方面来设定。

试卷质量的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对试卷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12]根据《教育测量学》的介绍,[13]本文主要选取难度、区分度两个指标对试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1)难度。试题的难度是衡量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13]

在编制试题时,难度分布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这样有利于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试题的难度即考生对该题的通过率或得分率,对于答对得1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的试题,难度(p)就是答对(或通过)试题的人数与考生总数之比:

(1)

式中,r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考生总数。

对于满分量大于1分的试题,难度则是考生对该题的平均得分与该题的满分之比:

(2)

式中, 为考生对该题的平均得分, 为该题的满分。p值越大,试题越容易。因为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通常情况下,把平均难度控制在0.45~0.75之间比较合适。[13]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

(2)区分度。题目区分度是指检验题目对其学业水平不同的考生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的指标。[14]通过考试,学习好的学生得到高分,学习差的学生得到低分,则说明试题的区分度高;如果学生中好、中、差三个层次的考试成绩处于同一个分数段中,就反映不出学生学习水平,那么这样的试题区分度就低。所以一般采用比较方便的两端分组法来计算试题的区分度。所谓两端分组法,即当测试成绩成正态分布时,将考试总分进行排序,然后选出得分最高的27%列为高分组,将得分最低的27%列为低分组。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1,2,3,……n (3)

式中, 和 分别表示全体考生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中第i题的平均分; 表示第i 题的满分值。d≥0.40为优秀;0.30≤d<0.40为良好;0.20≤d<0.30为尚可,需改进;d<0.20为劣,需淘汰或修改。[15]试题区分度的评价标准具体见表2。

表2 试题区分度的评价标准

3. 结果分析

从2007级地理科学专业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的成绩分布来看,试卷满分为100分,客观题总分为35,主观题总分为65,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为68.35,最高分为91,最低分40.5,标准差10.10,及格率为80.7%,不及格率为19.3%。

一是课程成绩分布情况分析。

(1)试卷总成绩分布:2007级地理科学班的57名学生,有39名学生成绩分布在60~79分内,占68.42%;有6名学生成绩分布在80~89分内,占10.53%;有10名学生成绩分布在50~59分内,占17.54%;仅1名学生成绩高于90分和低于40分,各占1.75%,见表3。通过绘制成绩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该班期末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见图1。教育统计学统计规律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呈正态分布。考试成绩分布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也能够说明试卷设计是合理和具有科学依据和实际意义的。[15]本试卷总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试卷总体设计合理、可靠、科学。

转贴于

表3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总成绩分布情况

图1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考试成绩分布图

(2)试卷各大题成绩分布。该试卷共四个大题,因为各题总分不一样,所以把各大题以100分为基准,对分数段进行折合计算,具体各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见表4。通过对各大题绘制直方图可以看出,单选题、填图题成绩分布呈偏正态分布,简答题成绩呈偏态分布,但是没有单选题和填图题严重,大体还呈正态分布,这看出就大题而言,单选和填图题设计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反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单选和填图属于识记类知识类型,本来就不好区分学生层次,所以总体看来还是符合实际的;简答和论述题成绩大致呈正态分布,能较好地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和智力水平,设计很好,见图2。

二是难度、区分度分析。从总成绩看,试卷难度为0.680,试卷区分度为0.402,表明整卷难度适中,区分度好,总体来说试卷质量优良。在各大题中,难度都适中,区分度除了单项选择题为0.29,试题尚可,须进一步改进外,其它三道大题都为优良。结合2007级地理专业的学生为理科生的专业背景,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该试卷的论述题等反映综合能力的试题偏难,但区分度较好,适合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的有效性程度,见表5。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该试卷整体的命题结构好,学生总成绩和大部分大题成绩呈正态分布,试题难度适中,除了选择题之外,其他题型区分度很好。建议以后命题要严格按照教学文件规定的要求,不断完善命题工作,特别是选择题的要加强命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同时应该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不断改进命题工作,让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1. 试卷构成

整卷共四道大题,26道小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7:13;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对世界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而主观题则是考核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试卷考试内容覆盖面较广,基本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大部分教学知识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该试卷试题综合了教学大纲的多个知识点,适当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试卷结构记忆类占20%,理解类占40%,简单类占15%,综合应用类占25%;试卷各类题型所占的比例均符合教学要求,难度适中则反映出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2. 考试成绩分布

由于2007地科班属于理科生,没有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所以本次试卷的命题不但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因此试题大约有70%是考察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及实际应用,也设计有30%左右的基本知识题,如选择和填图题。从总成绩来看,该卷的成绩分布是呈正态分布,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考查综合能力的试题还是比较适应的,其分值大部分集中在60~80分,见图1;从各大题成绩来看,简答和论述题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试卷能很好区分学生层次和体现他们各自的能力水平,能很好达到测验目的,但是单选、填图题的成绩分布呈偏正态,虽然这两大题属于识记型,但是作为试卷设计,还是应该从科学性测验出发,更好体现学生水平为原则,所以在以后的命题中,会更加注重这两部分题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综合以上分析表明,本次考试基本反映出学生对世界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说明命题者对试题难度等因素掌握得较好。

3. 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

难度和区分度都是判断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考生能力的程度。通过一次考试将不同程度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区别开来。难度系数(p)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重要参数,难度系数越小,说明试题难度越大。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45~0.75之间比较合适。[10]本次试卷的平均难度系数为0.68,四个大题的难度分别为(单选题0.72,简答题0.70,填图题0.71,论述题0.62),不管是从整个试卷来看还是从各大题来看,本套考卷所有类型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62~0.72之间,根据表1(试题难度的评价标准)来看,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比较合理,能区分学生能力。

区分度(d)是衡量试题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d值越大,区分效果越好。一般认为,d≥0.4,区分度极好;0.3≤d≤0.39,区分度良好;d≤0.19,区分度极差;所以试题区分度≥0.20即为可用试题,而区分度≤0.19的试题应该被淘汰。世界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有其特殊性,概念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多,尤其记忆各大洲的山脉、河流、湖泊容易记错,各周的地理位置不易描述,而且该级的学生是理科生出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待提高,诸多因素使命题者难以把握试卷的难易程度及区分度。在本试卷中,整卷区分度为0.402,各大题中,除了单选题的区分度<0.30(为0.29)外,简答题、填图题和论述题的区分度均>0.40(分别为0.53、0.48和0.52),而且简答题、论述题的区分度非常好(d>0.5)。通过试卷分析表明,本套试题的区分度、易难度良好,其分析结果为命题者今后的命题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今后对单选题和绘图题的区分度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判断题应淘汰或注意完善该题型的区分度。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6)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培养“厚基础、有特色”的创新人才一直是摆在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开设相应的人文类必修、选修课程,构建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体系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传统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入手,结合人文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考试目的、考试功能、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对考试制度弊端的思考

考试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对考试目的认识不足,现行的考试制度过分地强调了考试的选拔和比较的目的,成绩也通常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考试正一步步演化为一种手段。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平时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加剧了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从而从根本上忽略了考与学、考与教、考与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

考试的功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它的总结性、反馈性和导向性方面。考试只是评价教学双方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标准,达到标准的程度的一种方式。通过考试,可以得到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肯定自己并找出不足,从而促进学习。通过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合理设计和安排,能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考试功能往往发挥不全,考试环节多在期末进行,之后没有后续的补充、反馈、监督等环节。考试通常作为总结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依据而其余的功能很难发挥。

但考试往往内容偏窄,方式单一,内容教材化、笔记化,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的考核,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考试又以书面闭卷笔试为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这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知识结论,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

二、改进考试制度的思考

考试目的不在于选拔出个别的尖子,而在于检查教育是否满足了基本学习需要,考试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素质的有效手段,这是对考试的基点和归宿的最明智的解析。而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考试目的,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把考试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上。我们应善于使用考试手段来监测和监控教学质量,规范和引导教学行为,鞭策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

(一)建立考试反馈信息机制。

无论是正常课程的考试还是选修课程的考试一般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考试结束了,多数教师阅完试卷后并没有坐下来认真地分析试卷,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样就不能全面发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书面的试卷也只是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是否掌握相应的能力与技巧却无人考察。我们在人文类选修课的考试中尝试实践建立考试反馈信息机制。选修课程采用了学术小论文的形式进行结业考试,学生需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并查阅相当的资料才能完成。而有些课程,如社会科学和体育类型的课程和经营管理类型的课程则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完成考试。这样的考试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前几节课时进行,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考试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利用这门课程的后面几节课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考试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的汇总,充分发挥了考试的反馈功能,也是将测试成绩作为特殊情况时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修正的一个依据。

(二)考试内容务实,理论联系实际。

考试已被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那么卷面上的内容将是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考试内容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试题应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部分选修课程在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平时知识积累和运用,虽然多数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但是在试题类型上以能力考查的主观综合题、案例分析题目为重点,激发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知识,注重能力培养的兴趣和信心,尽可能减少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使考试从知识测试转向素质测试,以求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和真实水平。

(三)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努力改革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检查评价的需要灵活运用笔试、口试、操作、撰写论文等形式。人文课程中的应用写作课程,采用以一组应用文完成一项指定活动的方式,就使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获取信息、调查研究的能力。通过撰写一组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学生能够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对事务进行认知。口语训练则采用口试的考试形式,设置不同的情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发挥聪明才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视。不同的考试形式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评价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用和借鉴。

我们认为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实行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未来的考试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合理、有效地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建设,改革选修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和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丽军,邹阳.从考试的功能谈高校考试改革[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3).

[2]谢斌,邓凡艳.走出大学课程考试的误区[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3]胡益波,王志铮.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5,(10).

[4]齐景嘉,侯菡萏.高校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5]李洪发.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7)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8)

即期终考试前一周,由任课教师发给学生一张16开印有“物理学复习考试专用纸(本专用纸可带入考场)”字样的白纸。“专用纸”使用规则为:①学生可将自己认为本期所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抄写在“专用纸”上,纸张两面均可使用(内容不限);②每位学生的“专用纸”上所写的内容必须是本人手抄体,考试时“专用纸”上所写内容若是复印、复写则视为舞弊处理;③考试时“专用纸”不得相互传递、借用,否则视为舞弊处理。

二、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目的

1.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与十年前相比较,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是“物非人非”。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计算机CPU的运算速度可达到每秒35.86万亿次,而存储器的容量也相当大,一个硬盘可达60G、80G,这为计算机的高速运行和大容量的存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脑的存储功能是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现在在计算机内、国际互联网上搜索资料非常迅速、方便。另一方面,目前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大幅下降,让学生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应该更新获得知识的观念: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应主要靠“搜索”(靠死记硬背的方式“积累”而获取知识的时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应该向学生传授更多更广的物理学知识,便于学生将来“搜索”更多的知识。

2.从本学科的教学要求来考虑:物理作为中专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铺垫,需要一般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大量死记硬背物理学概念、定理和定律(当然,有些知识死记活用是必不可少的)。

3.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抄写知识要点本身就是一次加深学习的过程,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对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4.减轻由于期终各门学科考试相对集中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考试压力。

三、实施情况及分析

半开卷考试模式在本校网络00—1和电子00—1首先试行。当时主要考虑到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大幅下降这一特殊情况,我向物理教研组和基础科领导请示,就学生期终考试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且征得基础科和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后,决定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进行试验。与后来的几次试验相比较,虽然第一次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是在期终考试前一周临时作出的决定,但得到的考试效果总体上来说却是最好的一次,基本上达到了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目的。对于平时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这次归纳、总结性复习方式的抄写,对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的理解;对于平时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方式的复习,他们把平时没有学懂的知识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复习和抄写,在一定程度上也把平时漏学的知识补上了;当然,对于那些平时不学习或基础知识太差的极个别学生来说,无论哪种学习、考试方式对他们都没有多大触动。

第二次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是在电子01—1、电子01—2、微机01—1、化工分析01—1等几个班级的半期考试,但半期考试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两点:

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

②课堂教学纪律比起前半期有明显松懈。

经过课后与一些学生的交流、摆谈才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以后物理课考试很容易过关,期终考试前临时“打急抓”也能解决问题。所以出现前述两种情况。但为了总结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规律和特点,上述各班期终考试仍然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进行。考试结果统计表明:不及格率明显偏高,电子01-1班不及格率竟达到45%左右(表1);而化工分析01-1班成绩分布情况(表2)基本符合“常态分布”(3+2高职班),但高分人数略偏少。

通过成绩分布图线,可以更直观地看出:电子01-1班明显出现“负偏态分布”现象,化工分析01-1班基本处于“常态分布”状态。电子01-1班出现“负偏态分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对该班各类学生学习情况综合分析发现,该班学生受过早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负面影响最大,其它各班也不同程度地受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把两次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情况综合起来分析,出现考试效果各不相同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次引入是期终考试前一周才宣布考试方式的,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按传统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准备的,平时的学习情况比较好,当宣布新的考试方式时,学生备考的积极性特别高,所以考试结果达到了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基本目的。第二次由于过早地宣布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使班级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那些中等(中偏下)的学生误认为期终考试“很轻松”,所以出现了学习及课堂纪律下滑等问题。学生在进行备考时也过于松懈,认真程度不够,最终没有达到引入半开卷考试模式的理想效果。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9)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措施之一,考试的目的在于使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摸清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努力上进、勤奋学习的好学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增强对知识的辨别,推理和分析能力。在此,我不想谈通过考试,如何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想重点谈谈如何才能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其各种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注重对考试的总结。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考试的总结呢?我认为应该做到: 一、明确目的 不少学生对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把考分看作自己的命根儿。考得好的喜上眉梢,考得差的愁眉苦脸。故一考完试便将试卷扔在一边,或两把撕掉。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是不端正的,目的是不明确的。所以说,要想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学生必须端正态度,明确对考试的认识。只有真正理解了考试的意识,才能通过考试,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分析试卷 有些同学认为只有没考好的同学才应该对考试情况进行总结。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考试后的总结对每位考生来说都很重要。故每位考生在考试后都应该认真细致地做好试卷分析。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试卷分析呢?我认为要做好试卷分析,考生应该做到: 1.试卷上的每道题不是随便捡来的,而是通过命题人的深思熟虑选择而来的。每道题考查的目的都不同。故考生应该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如: The food ________ cool and clean. A. must keep     B. Must keep     C. must be keep     D. Must be kept 一题,它的考查目的是要考查考生辨别语态的能力。如果考生能明确这一点,他们的思考范围就得到了限制,不会再像脱疆的野马,漫无目的。所以说,明确考查目的是解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明确考查内容 在确定了考查目的后,考生应该搞懂该题考查什么内容。当你明确了考查内容后,你的思考范围就进一步缩小,这对作对题是很有利的。我们还拿上一个题为例,根据该题的考查目的和句意,我们可以确定该题所考查的内容是被动语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确定考查内容时,必须依据考查目的,语境和句意来判断。 3.回忆相关知识,做出选择 在明确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后,我们就得根据考查内容,来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如上述一题,我们知识它所考查的是被动语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回忆自己所学过的有关被动语态的知识。如被动语态句式的结构,时态等。判断时态时,还要注意句子主语的数,确保主谓一致。一切考虑周到后,最后做到选择。 三、总结得失 通过分析试卷,考生应该达到总结考试得失的目的。通过分析,考生必须明确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知识就可以放过去。如果对没有掌握了的,考生应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反复学习,直至真正掌握。如前所给的那道例题,如果你做错了,那说明你对语态知识还没有掌握好。所以,你就应该对这部分的知识进一步的复习,真正弄清它的用法。如果在考试中单词拼写错误多,那么,你就应该加强对单词的记忆;如果你在阅读理解中出错多,那么,你就应该加强阅读训练。只有这样长期坚持,你的成绩才会逐步提高。你的能力才能逐渐增强,才能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 四、总结考试的意义 总结考试对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通常,不少学生在考完试,不分析,不总结,所以,考完试后,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一概不清楚,也就不可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还是糊里糊涂过日子,学成什么算什么。如果你经常注意总结,那么,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针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过去存在的问题就会逐渐被克服。从而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目的性。 2.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印度有句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 3.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常重视对考生的分析,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辨别事非、解决问题、归纳、推断的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必须对试题和试卷进行细心的分析,对有些知识必须进行辨析。通过分析,还需要总结、归纳出存在的问题,而在总结和归纳中,必须对情况进行推理,判断。而这些又能够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总结考试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希望同学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为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多种素质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延安中学 习若红)

中考地理知识考试总结篇(10)

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考试可谓是复习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小测、月考、段考、联考,考试频率之高。试卷评讲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否,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考试的成败。

尤其是对于薄弱学校高三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语文理解分析能力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不够。所以,在高三平时模拟考试之后,课堂中试卷的讲评由为重要。

一次大型考试,从组织到试卷终评,语文考试时间长达150分钟,将近需要四节课堂时间,加上传统的试卷讲评方式,严重挤占了学科的复习时间,影响了复习备考的进度和质量。怎样缩短考评周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应是高三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高三的考试评价要想提高信度,关键在于考后试卷的讲评过程。科学高效地讲评试卷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一环,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决定着复习备考的整体效果。

教师评讲试卷,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是让学生明白“考我什么”,是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因此让学生每做一份试卷,每听一次评讲,都能巩固知识,领悟道理,开拓视野,掌握技巧,提高应考能力,这才是评讲的收获。

语文试卷讲评课要力求达到以下四个目的:1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2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3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4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语文试卷讲评课是根据学生测试情况,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实现有效迁移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课型特征表现为针对性强,重视反馈。因此,课堂结构可大致这样确定: 1呈现答案——2讨论或自省——3针对性讲解——4优劣比较——5相同或变式训练——6教师总结、学生整理笔记。

目前薄弱学校大部分高三老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传统的试卷讲评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堂灌式的讲评。老师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依照题目照本宣科地讲解,唯恐学生求取知识不全面。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学生没有动手,没有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就缺乏主动意识去学习,去思考,还有少数自觉性差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修改试卷,试卷讲评根本就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如语文试卷第一卷的前四个小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义,第二卷中关于课本上的名篇名句的默写题,学生自己不动手去查工具书、资料和笔记,老师一味包办,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在下一次考试或练习中还会出现。同时这种满堂灌式的讲评耗时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听课会觉得很疲倦。从接受原理来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反馈、反思的空间和权利,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是成反比例的。

二、盲目讲评,缺乏理论深化。由于考试时间紧促,老师在阅完试卷后,没有对试卷作整体分析评价,没有对本班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就盲目地讲试卷,结果只能是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对试卷中的创新题目进行思维方法的整合。因此,学生对一些技巧性的题目没有形成思维方法,没有掌握答题技巧,会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类似的错误。如湖南省高考考纲从2005年起设置了一个文章赏析的开放性试题,2008年湖南高考文言文考题忽从诸子散文文章变成了纪传体例。如果在模拟试卷时只讲一个答案,没有对知识加以拓展和深化,没有总结规律方法。学生再做这种题目时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三、重基础,轻作文讲评。由于在前面基础题上讲得过多,而在作文讲评时就压缩时间,匆匆收场。或在讲评中对作文缺乏深层理解,泛泛而谈,念几篇范文了事。没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阐发和指导,也没有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对学生的写作没有指导性和针对性。重基础、轻作文的讲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也会影响学生最终的成绩。像湖南师大附中2009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中的作文题目选的是《给自己一个理由》,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来写一则作文。在考试中,有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准,理解不透,造成写作中偏题。因此,在讲评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文本意,然后再展开想象领悟其中包含的言外之意。要帮助学生完成字面意思向言外之意的拓展。

    四、讲评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讲评试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复习作指导和借鉴。讲评时,不分析试卷命题的优劣、难度,不分析学生答题的情况,不分析试卷的创新之处,这样处理试卷跟平时讲解练习没有差别。学生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也不能总结规律,就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学生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己对试卷的分析也很肤浅、盲目,甚至找不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也不能明确命题中的一些新信息。

总之,传统的试卷讲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考试评价对复习备考的指导作用,学生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而在高三教学中,语文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服务员和质监员。因而试卷的讲评也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的原则展开。

反思我们教学的现状,试卷的讲评应做为一个高三课堂教学中一个重点环节来抓。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而“渔”。

因而语文试卷讲评课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激励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分数,不甘心落后于同学,取得成绩后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进行语文试卷讲评时应保持和强化学生这些心理动机。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产生喜悦感、自豪感。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应激励他们向更高目标攀登。而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产生耻辱感、自卑感。对于这种学生,教师不宜过多指责、批评,应让他们明白,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这次考试考得不好,不等于下次还考不好,应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试卷讲评课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要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允许学生对高分作文提出批评意见。考试试卷虽然相同,但学生分数参差不齐,解题思路各有差异,知识缺陷和错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试卷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3、系统性原则。试卷讲评,从一定角度上讲是一个重新整理知识的过程,语文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系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应将分散于各题中的知识点和语文思想方法适当归类。对典型试题,要突出思路的探索过程;对病例作文,要讲明出错的原因。力争讲一题,学生会一串,懂一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典型性原则。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特别是供讲评用的作文),必须有所选择。要选择新颖独到的题,学生出错较多的题,有代表性的作文。实际上,一份试卷批改下来,通过统计分析,总有一些错误是具有共性的,这类错误题才是讲评的重点。应仔细剖析,找出出错根源。

语文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的和课堂结构。

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高考要求,我认为薄弱学校高中语文教师讲评试卷应尤为注重“四要”。

   

1、课前准备。要认真及时地评阅试卷,做好考试统计工作。 包括考点分布的统计,考查类型的统计,考试结果的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的得分率等),错误类型的统计。统计是一项艰苦复杂而又必不可不少的工作,它为试卷的分析和讲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些教师不太重视统计,只凭主观估计来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事实证明是不合理的。此外,还应做好试卷分析工作。一方面要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这样在讲评时,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少讲,哪些内容该重点讲,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避免了因试题设计或答案的不合理而导致讲评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另一方面要分析犯错误原因,并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讲评时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还可以对学生试卷中的好的解法进行整理,推荐或打印优秀作文、病例作文。

    2、概述成绩。讲评课开始,可用几分钟时间简述本次考试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达标率,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获得最高分的同学,尤其要表扬达到目标分、超出目标分的中下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宜公布他们的成绩,更不要责难、讥笑他们。

    3、讲评试题。讲评课不能面面俱到,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1)重点讲评若干问题。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或简单地对答案、说答案,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2)多让学生发言。请学生发言主要是为了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3)借题发挥。为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讲评时对重要题目特别是作文要进行变化延伸,这样,学生对相关问题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试卷的功效。借题发挥要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加深,一套覆盖面再广的试卷也肯定有某些知点的遗漏,所以在讲评时应有意识地把遗漏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牢固的知识网络,以便在下一次考试中学生能迅速判断和提取有关信息。借题发挥可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讲评时要注重渗透试题变形、重组、分解和组合的出题思想。(4)追根寻源。讲评课上要引导学生弄清自己出错的原因,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以求收到实效。要注意答题规范。每次考试,总有些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失分,如看错题目失分,写字潦草、卷面差失分,不按要求答题失分等。

上一篇: 机房应急演练总结 下一篇: 申请文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