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考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15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1)

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儿。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铅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哨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归属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归属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扭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钟头,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六、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磁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南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磁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南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力明显。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八、地面高度的计较方法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铅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外一地点的铅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9、等高线把海有意抬高度不异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占了71,而陆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仅占29。大陆和它相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罗巴洲、北美洲。大部分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罗巴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磁极洲主要位于南磁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11、陆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外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欧罗巴洲和非洲的地形比力简略,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力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12、促推地形变化的气力地球内部所产生的效用称为内力效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效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力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效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13、气候和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气候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14、空气温度的变化一天当中,空气温度有时高,有时低。陆地空气温度一般出现在日中过后(约14时);最低空气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空气温度,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空气温度,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空气温度值同月平均空气温度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空气温度年较差。15、世界空气温度的分布世界空气温度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空气温度并纷歧样。夏季陆地空气温度高,海洋空气温度低。冬季相反。空气温度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跟着海拔的升高,空气温度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空气温度约降低0.6℃。1六、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赤道相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17、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在赤道相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相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神州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相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潮湿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潮湿,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1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相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相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空气温度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3、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空气温度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4、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罗巴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空气温度和降水的年变化比力小。19、自然资源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汗青期间,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20、土地的利用类型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21、土地资源的分布温带潮湿的平原地的坦缓,气候温暖,适宜成长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南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广漠,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效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24、铁、煤、石油的分布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目前世界上大的国家。这七个国度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活着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最前一列的有神州、目前世界上大的国家、俄罗斯等国。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罗巴洲和北美洲等地。25、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速率活着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率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罗巴洲的人口增长速率最慢。欧罗巴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2六、世界人口的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材由成长神州度移向发达国度。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成长神州度流向发达国度,由贫穷国度流向敷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度。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27、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欧罗巴洲和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内海的平原地带。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南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和地势高大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2八、人口向城市迁移及产生的问题一个国度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度成长水平的标准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度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成长神州度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点儿。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成长神州度。29、世界的人种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她们主要分布在欧罗巴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黄种人的皮肤呈淡黄色或棕玄色,头发黑直,脸蛋扁平,体毛中等。她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肤色乌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她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目前世界上大的国家境内。30、世界上的国度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度,名国的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大小纷歧,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神州的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31、国界和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目前世界上大的国家和加拿大东部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有一段以纬线为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32、世界地埋地区范围的划分共分为13个地区。图见书本第一册P83。33、东亚概述图见P85。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神州、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度。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度。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有力,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气候炎热。在东亚的季风气候区内,根据空气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前者1月平均空气温度在0℃以下,雨季较短;后者1月平均空气温度在0℃以上,雨季较长。34、东亚的人口和经济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东亚是今朝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性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比力狭窄,人口稠密。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的平原。本州岛太平洋沿岸的神户和横滨,是全国的海港。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的山。日本的季风气候具备海洋性特性,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力丰富。全国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但矿源贫乏。图见第一册P90。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2)

说明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阅读考题中常出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毕业班语文教师都必须加强说明文阅读的复习,才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准确地答题。笔者经过多年毕业班教学的经验总结,摸索出一套极其有效的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说明文阅读复习“四步曲”,下面笔者就详细阐述这一复习方略。

第一步:考点梳理

常见的说明文阅读考点有(1)考查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2)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3)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判断。(4)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5)考查对说明文语言风格的判断与分析。(5)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感知。(6)考查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7)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8)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第二步:知识点梳理

1.说明文的概念: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被压扁的沙子》等。

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又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书籍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在举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时,就是采用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故宫博物院》。(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如《死海不死》先说明其地理位置、得名的原因及特征,再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咸度高)。逻辑顺序有许多的小类: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这种结构一般是先概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再具体说明各个特征;或先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再总括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就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石拱桥的特征,接着再举例说明其特征,最后说明我国在建设石拱桥方面取得的成就。总分,分总,亦属于此种结构(2)并列式的结构,就是并列地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的物征。如《苏州园林》的中间部分介绍了园林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应用此种结构要用到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别时,要注意明确分类标准。(3)递进式的结构,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础,后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深入。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采用这种结构。(4)对照式的结构,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把被说明对像的几个方面、前后对照着写,或者将被说明事物与其他事物对比着写,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征。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的不少段落都用了对照式的结构。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本质有确切的了解。(2)列数字,能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3)举例子,能使说明内容具体化,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4)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5)作比较,通过比较,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6)分类别,能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7)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8)摹状貌,能说明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9)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容易明白。(10)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6.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或平实、质朴、准确 ,或 生动、形象、准确。当然,在做说明文阅读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回答,切不可机械地将上面的知识点“默写”出来,否则,要被扣一定的分数。

第三步:典型考题例析

找三篇上一学年度的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这三篇文章的阅读题要尽可能地涵盖说明文阅读的所有点考与知识点。下面以说明文考点中的“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及“对修饰语、关键词的理解”(“几乎”一词能否删去的分析)的两个考点为例,来阐明笔者在这一步骤的教学要点。

1.考题的考点解释。向学生解释每一个考题的考点,解释的样式是这样的:如,“这个考题考查的是考生辩析、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这个考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诸如此类,让学生再一次领会说明文考点与题型特点。

2.失误分析。根据考生的失误情况,或者笔者对考生可能出现的失误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性的语言是这样的:如,“此题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地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很机械地‘默写’说明方法的作用。”“此题的失误原因在于:没有把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方式,此题的答题方式应该是:不能删去,因为‘××’词起着……的作用;如果删去了,就变成……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答案示例。教师给出相对标准的参考答案,以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效仿:如,“应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应用这一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林各种各样的姿态。”“不能删去,因为‘几乎’一词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表示许多地方都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删去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步:能力提升训练

以上的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考点、知识点,避免错误,准确答题的方法,但这些必竟是“理论”的东西,还属于“纸上谈兵”,要想真正提升阅读说明文的的能力,那非进行能力提升训练不可,这一训练部分分两个步骤进行。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考试管理是高校日常运行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反映。高校内除了校内考试还涉及各类部级或者是省级的大型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管理在高校考试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等级考试使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等级考试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等级考试管理也越发的重要。

高校等级考试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主要分为考试报名、考前准备、施考、考后收尾、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等几个阶段的工作。其中每一阶段都需要考务工作者细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个环节必不可少,环环相扣,因此做好每部分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只是“例行公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某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完,及时回顾或评价,总结这段工作中的成效与缺失,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找出经验,看到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和任务。现将高校等级考试管理中阶段性工作总结在等级考试各阶段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如下:

1考试报名阶段

组织报名是等级考试工作的基础。对全日制在籍在校的学生,应采取教学管理软件的“网上报名”子系统。考生报名库来源于在校学生的学籍库,既控制了考生的报名资格,又确保考生报名信息的准确性。以大学英语四六级(CET)考试为例,网报时间结束后,将报名数据从教学管理软件中导出,经整理后按院系分别导入CET考务管理系统,使得每一段错误信息清晰化。总结出的错误信息及时修改后,才可使报名工作继续进行。

在所有信息都准确导入CET考务管理软件之后,做一个小总结,统计出各学部中各年级各专业的报名人数,以便核对报名费。所以这一小段工作总结出的人数统计表对核对各学部交费金额有很重要的作用。

2考前准备阶段

参加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给高校考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考前准备工作是否科学、规范,将直接影响施考的顺利进行。考前准备工作主要有考场安排、监考安排、考试工作人员安排、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这些工作要细致入微地完成,任何一处小的疏忽都会给施考阶段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以CET考试为例,对考前准备阶段的工作,要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列出考试工作人员分工,如主考、副主考、考务、巡考等;列出考场房间号,根据楼层安排巡考人员,登记姓名后备注出联系方式,这样做方便施考阶段遇到突发事件能够以最快速度找到人员解决;根据考试时间,列出工作流程,写出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地点及任务;列出考试时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这个阶段的总结对施考阶段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每个参与考试工作的人员都能够思路清晰,保障考试顺利完成。

3施考阶段

施考阶段工作是整件考试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重中之重,各阶段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确保施考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这段工作的阶段总结主要是总结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为以后的考试提供参考,避免其再度发生。例如,列出教师的监考情况,对于监考工作出现问题的教师,在下次考试中适当作出调整;列出试卷方面出现的问题,如今后考试中再出现同类问题能够找到解决方法;列出考试设备使用问题,出现问题的设备在下次考试前做到及时检修;列出考生违纪情况,对于违纪情况出现较多的院系,让其在下次考试前对考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

4考后收尾阶段

考后收尾阶段主要工作是试卷回收份数不少并且密封完好,考场记录单收齐,缺考及违纪情况统计准确,考试备品回收齐全,考试工作人员费用发放清晰。

这一阶段的总结主要会列出监考教师在清点、封装试卷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排序不准确、封装不正确或密封不严实等情况,在下一次考试的监考培训会上重点强调,避免再次发生;列出各类考试备品的回收情况,如有缺失要及时购买填补,以便下次考试能够备品充足;列出考试时各项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费用支出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费用支出下次考试时尽量避免。

5成绩分析阶段

从现代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必须高度重视和利用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功能,以便及时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反思与总结教师教学的问题。所以对考试成绩及时作出总结,对未来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以四六级考试为例,对每次考试的成绩应做一份总结。总结出各专业各年级的本次过级情况,列出过级率、最高分及平均分。同时对每个年级的累计过级情况作出总结,这样能及时掌握各年级的四六级过级情况。

高校等级考试管理是一项繁冗复杂的工作,它各阶段的工作又息息相关,只有把每一阶段的工作做好做实才能使整个考试顺利完成。对每阶段工作做出阶段性总结,做到“段段清”,才能使考务工作者在整个考试中保持思路清晰,做出正确的判断,使考试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吕萌明.论高校等级考试管理工作的规范化[J].科学管理,2013.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4)

高三地理总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所有学过的地理知识的梳理、分析、归纳,来实现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并逐步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指导中,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提升学生地理成绩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主脉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亦然。备考实践证明,最好的复习材料不是课本,而是考试大纲,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大纲、教材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是:“大纲有的、教材有的,高考一定考;大纲有的、教材没有的,暂时不考;大纲没有的、教材有的,高考肯定不考。”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对考生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找出大纲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进行针对行的复习。此外,考试大纲虽然对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了规定,但没有具体谈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复习过程中不可不考虑的。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的研究,发现并总结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是提高备考效率的重要途径。历年高考通常是从哪个角度出题?目前还有哪些角度没有考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要心中有数。如在复习气候内容时,通过对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研究,发现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复习中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气候判断的类型和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可根据气候图进行判断,根据气候资料进行判断,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判断,根据风向进行判断等。在对重点地区气候类型和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复习中,找出高考命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发现,虽然新课标中提出了创新,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角度不断变化,但所考查的重点都归结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也正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以章节为单元构建知识结构,使得所学知识“互联互通”。教师在复习中要科学指导学生对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夯实基础,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如可利用“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的图,把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1)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变化;(2)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特点;(5)南北半球大陆、海洋上等温线分布情况;(6)东亚、南亚两类季风的风向及其气候特点;(7)北印度洋洋流流向等等。

三、帮助学生读图识图,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及考查中,图表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地图更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近几年的高考看,高考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各类图表”、“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教导学生利用图像进行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死记硬背。如要结合地图牢记热力环流的过程、大气环流的过程、水循环过程、世界洋流模式、亚洲主要气候分布等。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关地理简图,这样能够将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如动手绘制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我国雨带推移规律简图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有关地理知识。此外,应当利用地图进行知识推理和判读。以“气旋与反气旋”为例,结合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及大气状况图,学生们可以判断气压的分布状况、气流方向、天气状况等。

教材为教师更好地“导”,为学生更主动地“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在备战地理高考的复习中应反复研读教材和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试题,吃透其命题精神,把握其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传统应试模式加以调整,灵活运用各种复习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考。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5)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是一个十分紧张的阶段,同时也是决定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师要做好英语备考复习工作,促使学生提升自信心,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复习活动,学生在考场上同样可以更加镇定地完成考试,获得更加理想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加强自身教学引导作用,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组织英语复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凭借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复习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教学策略研究很有必要,有助于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临近中考,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压力和紧张,甚至对中考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中考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影响到最终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多种角度剖析原因,采取多种方法加以解决。尤其是学困生可能由于自身学习成绩不高,容易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教师应该正视此类学生,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标准和要求,帮助学困生增加单词量,尽可能提高自信心,努力提高成绩。而优等生则是应该保证自身学习成绩稳定的同时,能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会减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具备更加坚定的心理素质。(夏邦林,2014)

2研究题型,归纳总结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由于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为繁杂,尤其是在中考单项选择题中知识点较多。在复习中,为了避免对某些知识点一带而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着重对中考题型进行深层次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考查方式来归纳总结知识点,在后续题目解答中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举一反三,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诸如,在中考中,宾语从句作为热门题型,在考试中是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同样也是得分点,通过研究和分析宾语从句题型,总结考查目标,在后续练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深层次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为充分地掌握知识点。(罗碧芳,2013)

3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后续复习中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特点。其一,目的性。在后续复习中能够明确复习的目的,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复习的目的;其二,针对性。复习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之处,做好事先预习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后续复习活动的开展。其三。系统性。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系统化总结和归纳,升华理论知识,剖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需要深层次掌握,引导学生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朱燕莉,2014)

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全面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使所有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了解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简化复杂的单词,找到最佳的单词。其二,分类复习。根据英语教学知识点分类练习,组织设计词组比赛,准备相配套的词组卷练习,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背诵词组卷;根据中文来完成句子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听力训练,加强文章填空和阅读理解内容的训练,总结错误原因。(常颖,2017)其三,综合复习。教师为学生布置各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解题能力。

5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1)做好备课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归纳总结知识点,在教学中能将练习题目同步穿插到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控制题目难易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大部分m第10期(总第082期)2017年10月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每位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收获。对于英语兴趣不高的学生,应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诸如,部分学生对NBA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以选择NBA相关的英文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有兴趣,也愿意认真阅读,就是成功了一半,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石亚维,2015)(2)分层作业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在教学中,除了传授英语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优等生,采取情景演绎、阅读理解、英语作文等,帮助学生更为充分地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对于中等生,可以采取完形填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对于学困生,可以采取强制性的记忆单词和对话方式,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分别对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3)增加词汇储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单词储备不足,所以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倍感吃力。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单词学习习惯,注重日常单词积累,或是组织小组单词储备评选,制作单词卡片,互相检查单词背诵情况,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中考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4)勤加口语练习学生应该定期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口语练习,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座位号要求学生进行发言,主动询问,准备英语口语训练。课堂进行分角色阅读,还可以模仿美国总统经典演讲;模仿英美电影经典台词。如果见到外国人,尝试主动进行简单的寒暄、交流,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流畅自然,单词储备量也得到增加,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后续学习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颖.对提升中考复习阶段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操作策略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1-103.

[2]罗碧芳.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复习实效——初中英语总复习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26,28.

[3]石亚维.初中英语优化教学初探及中考复习计划和思路[J].科技信息,2015(9):182.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6)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6148(2007)12(S)-0046-2

高考结束,教师应及时地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所实施的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复习质量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总结,这种总结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对复习效果作出准确恰当的估量,进而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有效地改进和指导今后的辅导工作,深化高考复习。

1 总结内容

高考物理辅导效果的好与差,取决于构成物理高考辅导工作的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优化、协调程度。总结的内容应包括:(1)复习的策略方向――这是复习方向的定位。应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以及面对的学生的水平来定位;(2)复习计划――这是复纲,每一阶段的复习要求恰当;(3)复习设计,设计应根据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复习原则,注重双基,培养能力。细节应具体到每节课的内容,要从整体上去考虑各节课的内容所应占的地位,以及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4)复习的方法,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双丰收,因此要总结在每一个阶段的复习方法效果怎样,是否需要调整。要考虑复习中的讲解是否出新意、是否详略得当、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的训练是否准确、是否规范、是否到位;(5)复习形式的合理选择及运用。在复习的形式选择上,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尽量运用灵活复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复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有机结合;(7)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8)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积极程度、勤奋程度、掌握知识的深度和牢固程度,所能达到的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等;(9)所选用的复习资料(包括例题、习题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满足高考基础知识复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它们的优、缺点在哪里;(10)高考前对学生的思想指导。高考的竞争是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竞争,有时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把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心理素质作为同等重要工作来抓。尤其中在高考复习时应注意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运用适当的心理辅导方法(个别谈话、心理暗示、学生间的正向、逆向激励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高考时的平常心理;(11)高考答题方法的指导。正确的答题方法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特别是现在的理科综合考试,正确的方法更为重要。因此平常的训练、指导应对学生的答题具有针对性,如考试时间的分配、各种题目的处理、以及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等;(12)考前的各种信息对考试的影响。高考前,各种高考研究会,教学杂志上都有大量的考试信息,认真分析高考前的各种信息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以便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积累有用信息。

2 总结的标准

根据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总结的标准应关注以下几点:

(1)效果标准:即通过系统的辅导后,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应该达到和实际达到的程度,如:①掌握“考点”知识的牢固程度;②能力发展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良好心理品质的提高程度和稳定程度。

(2)时间标准: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限定的时间内应达到的一定效果,那种通过加重师生负担取得的效果是不足取的。

(3)方法标准:好的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好的方法,因此对方法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好的方法应具有构思巧妙、省时快捷、准确无误等特点。

3 总结的方法

考后物理总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方法也是多样化的,通常的做法为:

(1)自查法:教师要从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自己辅导过程中的得失,形成经验,完善自己。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8)

    2010年高考阅卷后,地理科评卷组组长徐颂军总结考生丢分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地理试题中,尤其是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中,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表达要求很高,但考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口语化比较严重。

    2011年高考阅卷后,徐颂军建议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掌握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概念、原则、规律,对自身不足的进行查漏补缺。

    期末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整合,围绕现实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考试时,是要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和考题题干相结合,找到结合点,然后运用专业术语,准确把握答题的要求。

    下面是本人在期末复习时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1、我在期末复习前几周,就将全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一条条知识点,然后在上课预备钟响时,让科代表领读。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到总复习时,再在每单元的总复习卷上印上划线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章节前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再制作成幻灯片,将关键词做成填充题,让学生一起来回忆,回忆不到的,再回归到课本里,在课文里找出原话。

    2、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是审题不严,归纳与综合能力差,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在总复习卷中,要选好复习题,有针对性地做几道知识点和考题相链接的题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9)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高三复习的七种方法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点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高三地理的五种题型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篇(10)

论文关键词:人民银行业缋考评考评项目考评指标

业绩考评(也称“绩效考核)是组织对其下属部门或员工工作效果考核与评价的过程。近年来。为了科学地评价各分支机构工作业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银行系统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业绩考评理论与实践的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人民银行特点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业绩考评体系。特别是在2004年。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业绩工资总额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以收入分配为突破口.建立了与分支行工作业绩相联系的工资总额分配制度。但是。由于机构性质和业绩考评工作的复杂性。目前的业绩考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民银行业绩考评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考评指标的复杂性。与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相比。人民银行系统内衡量工作成效的业绩指标更为复杂由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利润最大化。其考核体系中多为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等可量化的指标。而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关之一。其产出是复杂的。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重的,因此考核体系中只有部分可以进行量化。更多的指标则较难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对于人民银行而言。如何在定性的基础上对业绩指标进行更多的量化是开展业绩考评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二)考评体系的多级性。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人民银行实行的是总行一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1一地市中心支行一县支行的四级考评体系。即总行人事司根据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核结果.确定各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并确定各等级的业绩工资分值。其中。分行的业绩工资分值仅作为核定其所在省分支机构(不含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业绩工资总额的依据;非分行所在省(区)的中心支行(不含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业绩工资总额要根据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的业绩工资分值来核定;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业绩工资总额要根据其自身的业绩工资分值来核定。同时。各级分支行可视辖区情况参照此办法制定对辖内机构的业绩工资管理办法。

因此。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是整个考评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要充分调动省内各地市中心支行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在总行业绩考评中取得好成绩。确保本省获得较好的业绩工资总量。还要积极探索总行划拨的业绩工资在地市中心支行的分配办法.将总行进行业绩工资总额管理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各基层行。为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现行体制,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负责对全省地市中心支行各项金融业务工作进行考评。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为例。总行文件明确授权的管理全省的业务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调查统计、征信管理、安全保卫、货币金银、金融稳定、办公室、支付结算、国库、反洗钱、科技、金融研究、会计财务等14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人民银行实行业绩考评的复杂性以及现行体制等原因。基层行在贯彻执行总行有关业绩考评规定时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外汇管理工作未纳入考评范围,难以准确衡量分支行的工作业绩。根据<暂行办法>第二章的有关规定。人民银行在评定各分支机构考评等级进而确定业绩工资分配额度时并未考量各分支机构的外汇管理工作.而在基层行,国际收支、外汇检查、资本项目管理、经常项目管理等外汇管理业务是人民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单纯依靠人民银行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评不能准确衡量被考评单位的工作业绩,也不能充分发挥业绩工资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

(二)各考评项目在总体考评结构中的比例不明确。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人总行人事司根据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核结果,确定各分支行的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但是。对人事司如何运用各司局的考核结果进行评定。该办法并未提及。在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货币政策的执行、调查统计分析、金融稳定以及金融研究等业务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综合考评时。它们是与其他业务同分值考量还是要占据更大的比例,这些都是基层行(特别是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接受考评与制定对其他单位考评办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总行相关文件对考评规则未予以公布,基层行在准确把握业绩考评工作标准和贯彻执行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三)一些具体考评指标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总的来看。人总行各司局制定的业绩考核办法内容较全面,考核指标刚性较强,考核依据与评价标准较客观公正,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分支行的业务工作状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基本能公平、合理地反映分支行之间的工作业绩差异。但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一些条款过于原则或表达不清,还有一些指标则未充分考虑到基层行的业务工作实际,在考评过程中难以贯彻执行。

三、完善对分支机构业绩考评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考评项目

1.外汇管理工作应纳入人总行对各分支机构的业绩考评项目。建议将外汇管理工作纳入人总行对各分支机构的业绩考评项目,并由总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考评结果联系机制。即外管总局对各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外汇管理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送交人总行人事司,与其他专业考核的结果一道作为确定各分支行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的依据。

2.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进一步明确省会中心支行对地市中心支行的考评项目。对于地市中心支行而言,年度考评应由所属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分项进行考评,分行根据各项考评结果确定最终考核等次。因此,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对考评项目的合理分配对于客观准确评价地市中心支行工作业绩至关重要。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就此方面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

(二)评分规则应凸显人民银行工作特点,增强透明度人民银行职能转变后。宏观调控与提供经济决策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综合评价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考评得分和排序情况应根据以下指导思想制定,并将评分规则予以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一是业务工作与工会、宣传等非业务工作在总分值中所占的权重应有不同。前者应占主要部分。二是各项业务工作所占总分的权重也应有所差别,如凸显中央银行核心业务特色的货币信贷管理工作与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在总分数中的权重不能等量齐观,对于某分支机构而言,当两者在各自业务评比中所得的分值与名次都相同时,货币信贷管理工作对提高该分支机构总体得分与排名所作的贡献应大于后者。

同样。业绩考评须充分关注人民银行业务工作特点的思路也应运用于对县(市)支行的考评中。目前,人民银行县(市)支行之间存在着业务规模、人员数量的不平衡,而由于其上级行分工较细,机构的设立比较完整,县级行股室对应上级行多个处(科)室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县支行办公室,要对应上级行办公室、内审、宣传群工、保卫、科技、人事等6个部门,一定程度上疲于应付上级行和行领导部署的工作任务,影响了工作质量。人总行党委<关于加强地(市)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县(市)支行要稳定队伍,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在宏观调控中政策宣传、情况分析、反映问题的作用,及时反馈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上级行提供决策依据。同时,积极调整,逐步使县(市)支行的业务量、人员配置和机构布局适应县市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地市中心支行对县(市)支行制定考评办法应体现以下原则:一是要切合基层实际,考评方法尽量从简。二是要有利于维护县(市)支行稳定,重点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与服务质量、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与水平、领导班子及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三是要兼顾各县(市)特色,充分调动各县(市)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增强总行各司局制定的考核内容和指标的可操作性

1.明确或量化部分考核指标。人总行相关司局制定的一些考核指标过于原则,建议应进一步明确或细化。

一是明确部分考核指标内涵。(1)货币信贷管理业务。如总行金融市场司制定的(2005年分支行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业绩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中,第8项“黄金市场专题研究”要求“对辖内黄金市场有关情况和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并上报”,同时还明确“迟报、漏报一次扣0.5分,扣完3分为止”。从现有情况看.人总行先前并未对黄金市场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报表报告具体内容、时间要求不详,基层货币信贷部门难以操作。(2)会计财务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专业业绩考核办法>在“会计管理”的“办理与金融机构有关的会计事项”中规定,各分支机构“未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此项不得分。”由于机构改革后,人民银行会计财务部门对各家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减弱,若要得到具体、准确的分析资料,面临着人员、时间上的困难,而且缺乏对各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的资料进行分析的统一口径。为此,建议总行能在这一问题上给予指导。明确报表分析的口径与要求。

二是细化部分考核指标。(1)金融稳定工作。维护金融稳定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金融稳定工作中关于风险评估、金融稳定资产管理等部分指标.在实施考评时较为原则,基层行不易掌握,建议进一步细化该类考核指标,并根据金融稳定工作情况及时调整。(2)货币金银业务。建议能明确“业务量大小”的考评标准。

2.考核内容和指标进一步考虑各分支机构业务实际。

上一篇: 银行入党申请书 下一篇: 酒店防爆应急演练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