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题型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7:38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解疑、强化、概括、总结”是高效课堂的四个维度。笔者认为,典型错题本的建立、运用是实现“四个维度”的良好途径,尤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建立“错题本”,有助于科学记忆方法的执行,避免学生反复出错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观水平为出发点,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在不断地产生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反映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上课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停就忘,一做就错。因此,强调学生建立错题本非常重要。通过“错题本”的使用,可以提高思路质量,可以强化知识点,概括、总结典型题型,使学生复习更有针对性,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迅速地提高学习

成绩。

记忆虽然是掌握知识的最低目标,但这最低目标并不容易达到,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知识总是处于不断地被遗忘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从获取知识的高效策略来看,典型习题整理本的运用有助于科学记忆方法的执行。

每次练习或测试后,发现许多题目讲过了、做过了,甚至考过了,有的甚至还反复做过多次,但最终还是错了。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学习基础欠缺,某些知识点、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对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错题,往往只是简单订正,没有深入分析原因,更没有错题记录,个别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下,甚至会偷懒,半问半抄完成订正。这为再次发生错误提供了更大可能。

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对待“一听就会,一放就忘”的问题,教师应有效地指导他们进行错题整理,让他们重做试卷,改正错题,分析错因,把感觉听会了的知识、题目进一步消化总结,使其深入理解知识,真正接受知识。

为强化记忆,可以每日一整理。学生在当天的随堂练习或测试中出现了错误,当天就应及时地记到错题集上去。要求做到书写整洁以供复习,标明出处以便必要时查找,并把正确答案用彩笔写以加深印象。每周一反思。每周末抽出时间把当周所记的错题整体上仔细反思一遍,牢记教训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教师不时抽查、督促学生错题整理及记忆情况,及时评价。

二、建立“错题本”,有助于认知结构中问题类型的形成,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错题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弱项,往往是导致学生丢分的“隐形杀手”。重视、研究错题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从而避免了做无用功教学。“错题本”是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当把错误汇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规律性。

在典型错题整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错题按照课本内容章节安排整理起来。把做题的题目按照所考知识点在教材中出现的章节不同归类,属于同一章节的整理在一起,从中总结出该知识点常考的方式、出题的角度。这样整理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理解知识,有利于我们理清知识结构,综合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也可以按照错误类型分类整理,学生在整理过程中,通过整理、比较同一类型的不同题目,可以发现、体会不同表征的题目可以有相同的解答思路,从而进一步体会相同的抽象图式,即相同的解答方法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中良好的问题类型表征。如,犯知识记忆性错误的归为一类,犯理解性错误的归在一起,因审题失误的归在一起。这种整理方法可以使我们总结、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如,在错题本上建模块,让“错”变得非常清晰。标注出“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理解错误”“审题马虎”等错误原因,标注出“错误知识点”:数列、函数、解析等,标注出“同类错误”:第几页第几题等。另外,可以考虑运用出题法,针对自己常犯的错误给自己出几道题目,考查自己对概念掌握、条件运用和知识结合的理解程度。

三、建立“错题本”,有助于习得性勤奋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努力”归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勤奋在高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整理本的运用过程中,通过给学生的批阅和面对面的交流,采取班级书面表扬、课堂口头表扬、面批、当面肯定、在班级甚至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整理本展览等形式对整理认真仔细的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进而强化“勤奋”。

1.错题本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经常阅读。每周或两周一次重做一下错题本,考试前更应重做“错题本”。开始“错题本”里由于粗心的类型会占大多数,但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错题本”中的错误质量会越来越高,数量会越来越少,更多是由于概念点和思路而引发的错误,这些题就是属于平常没有作对,考试又犯错的典型类型,如果平时就能够解决好,到最后考试的时候自然不容易再犯错。

2.要求学生经常翻阅错题本。仿照“卡片袋”复习法,每次复习时将复习过的题目做相应符号。如,在复习中对复习过的题目记上相应符号,认为没问题的打“∨”号,重点的打“”号,理解有难度的打“”号。每复习一遍记一遍的符号,再次复习时根据不同的符号选择相应的对策。一般打“∨”号的可以粗略地复习,“”号和“”的要重点复习,每打一遍符号复习间隔的时间就可延长一些。这样,用不同的符号提醒学生在复习中不要平均用力,而只把时间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3.建议学生相互交流错题本。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学生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4.还要定期整理。尤其是高三学年实行月考,每一个月复习结束之前,应该把这一个月解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和再提高的过程,可使大家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对知识的运用更灵活。

总之,错题本是对自身错误的系统汇总。错题本便于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难度系数大、知识点涉及范围广等症结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认真整理,学生建立错题本的过程就是有针对性查缺补漏的过程,也是将解题思路类型化的过程,是升华知识的过程。是任何高考专家都无法提供的最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复习资料,是高考冲刺的最好助手,也是高效教学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01.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2)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实践与探究,谈一些对数学复习的策略:

一、抓概念的复习

学数学不了解概念就相当于读文章不认识字,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便是灵活地记概念、理解概念。就拿因式分解来说吧,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因式分解,或者理解不全面,就容易产生与整式乘法相混淆或分解不完全或局部分解因式等问题。因此,抓概念的复习非常重要。

二、抓数学的归纳整理

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归纳整理使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不断细化、深化。无论哪门学科的知识,都是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只有在复习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一条线,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不至于使自己感到茫然。特别是一些有某种联系而又分散于各处的知识,若在复习过程中进行归纳,会对增强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帮助。

三、抓典型题型的分析

典型题型多数是让学生难下手、难掌握、易失分的一类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典型题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此,我将这类试题略加分类、整理、评析如下:

1、阅读理解型:这种题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超越常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开放型:这类题型综合性强,思考方向不能确定,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独创性、批判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够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究型:探索性试题的最大特征是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待于探求,这类试题一般没有明确结论,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其中最常见的是探索条件、结论、存在三种类型。 转贴于 (1)结论探索型:结论探索型试题的基本特征是问题的条件明确,而相应的结论则有待于探求或仅指出探求的方向,这类问题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题目结论不确定;第二种结论需要通过类比引申推广;第三种通过特例需要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结论。

(2)条件探索型:条件探索型试题的基本特征与前面类型不同之处是问题的结论明确,但需完备使结论成立的条件试题,这类问题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问题的条件未知需要探求;第二种问题的条件不足,需要探寻充足条件;第三种问题的条件多余或有错误,需要排除多余条件或修正错误条件。

(3)存在探索型:存在型探索性试题往往以“是否存在”“是否是”“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这类问题正从面解决比较困难,可以由反面去考虑,不妨先给结论作肯定存在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的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导出矛盾,则否定先前的假设;若推出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假设正确,作出去伪存真的判断,由此得出问题的结论。

四、讲究做题方法

做题要注重方法,一本题集如果全做,时间肯定不允许,那怎么办?先看题,会做的题就过,不会做的题再做,实在不会就看看解答过程,但一定要在题上做标记,等下次再看这本题集时就重点看做过标记的题。

五、抓实战演习和查漏补缺

要求学生把近一两年的升学考试的试卷按照升学考试的要求认真解答和批卷。批卷时不只是看自己能得多少分,而主要是看哪道题不会答,哪道题的答案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步骤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技巧上还存在问题,哪道题本来会答但马虎了等。通过这样做一些实战演习,就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六、抓总结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3)

一、抓概念的复习

学数学不了解概念就相当于读文章不认识字,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便是灵活地记概念、理解概念。就拿因式分解来说吧,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因式分解,或者理解不全面,就容易产生与整式乘法相混淆或分解不完全或局部分解因式等问题。因此,抓概念的复习非常重要。

二、抓数学的归纳整理

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归纳整理使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不断细化、深化。无论哪门学科的知识,都是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只有在复习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一条线,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不至于使自己感到茫然。特别是一些有某种联系而又分散于各处的知识,若在复习过程中进行归纳,会对增强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帮助。

三、抓典型题型的分析

典型题型多数是让学生难下手、难掌握、易失分的一类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典型题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此,我将这类试题略加分类、整理、评析如下:

1、阅读理解型:这种题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超越常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开放型:这类题型综合性强,思考方向不能确定,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独创性、批判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够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究型:探索性试题的最大特征是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待于探求,这类试题一般没有明确结论,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其中最常见的是探索条件、结论、存在三种类型。

(1)结论探索型:结论探索型试题的基本特征是问题的条件明确,而相应的结论则有待于探求或仅指出探求的方向,这类问题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题目结论不确定;第二种结论需要通过类比引申推广;第三种通过特例需要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结论。

(2)条件探索型:条件探索型试题的基本特征与前面类型不同之处是问题的结论明确,但需完备使结论成立的条件试题,这类问题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问题的条件未知需要探求;第二种问题的条件不足,需要探寻充足条件;第三种问题的条件多余或有错误,需要排除多余条件或修正错误条件。

(3)存在探索型:存在型探索性试题往往以“是否存在”“是否是”“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这类问题正从面解决比较困难,可以由反面去考虑,不妨先给结论作肯定存在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的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导出矛盾,则否定先前的假设;若推出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假设正确,作出去伪存真的判断,由此得出问题的结论。

四、讲究做题方法

做题要注重方法,一本题集如果全做,时间肯定不允许,那怎么办?先看题,会做的题就过,不会做的题再做,实在不会就看看解答过程,但一定要在题上做标记,等下次再看这本题集时就重点看做过标记的题。

五、抓实战演习和查漏补缺

要求学生把近一两年的升学考试的试卷按照升学考试的要求认真解答和批卷。批卷时不只是看自己能得多少分,而主要是看哪道题不会答,哪道题的答案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步骤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技巧上还存在问题,哪道题本来会答但马虎了等。通过这样做一些实战演习,就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六、抓总结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2-0095-06

一、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核心组成部分是研究性学习。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中被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通常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与研究探索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现今学习方式变革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是一个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

从笔者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特定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呈现方式多以单一案例的介绍为主,缺乏对专题系列式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研究,有关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也并不多。然而,建立一个清晰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对推动数字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将以“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为例,探析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实施及成效,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应用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为我国中小学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我国中小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以气象为主题的十分罕见,其原因是学生所采用的气象监测仪器不具备自动采集并处理大量数据的功能,也无法实现移动监测,不便于气象科学研究的进行,使学生对气象研究的兴趣减弱。“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是一种基于手持技术(传感技术)的便携式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它的出现为学生进行气象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探究工具。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见图1)由太阳能供电装置、各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无线电数据收发模块以及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Weather-Lab”组成。气象站具备的各类传感器,可采集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降水量等气象数据,为学生开展气象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获取工具;气象站的配套软件Weather-Lab具有强大的气象数据统计与图示的功能,为学生进行气象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工具。

“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是将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先进的便携式气象数据采集系统。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以其便携性、实时性、准确性、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工具与认知工具。把它应用到气象研究性学习中,必将有效地解决上述的气象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本研究选择了一所部级示范性高中作为实践基地。该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本校的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入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工具,与我们研究所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下“做中学”,提高科学素养。参与本次专题系列式研究性学习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均已完成了高一阶段气象知识的学习,熟悉计算机操作。下文将呈现这次专题系列式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全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分为“准备”、“实施”与“总结”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一)准备阶段

1 活动计划

在校本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探究专题。教师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等方面选择探究内容,探究专题应尽可能地体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确定初步的探究专题后,教师进一步制定研究性学习的计划与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挑选参与活动的学生并进行分组,便于协作学习的进行。

2 学生培训

首次接触到“手持技术”或“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学生会对新事物感到好奇,但同时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陌生感。因此,教师首先要对仪器进行介绍并指导学生对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进行安装、架设。通过培训,让学生了解“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组成部分及各自的功能,认识它所含有的传感器及其作用;让学生学会组装和操作气象站,能运用它测量一些常见的气象参数,感受“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优势,激发他们对气象学习、气象研究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向学生讲授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以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二)实施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包括“引导型”和“自主型”两轮研究性学习。

1 “引导型”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初期,“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只是个单纯的测量工具,还未能作为认知工具来辅助他们进行问题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实施阶段的前期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1)“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所谓的“引导型”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模式图如图3。①创设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激发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气象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介绍如何使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采集数据,鼓励学生运用它进行探究。③自主探究: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工具“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分析、处理、评价所获得的气象信息。④协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共享信息,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协作交流,学生之间的气象信息得以共享;协作交流又使自主探究所得的初步成果得以进一步完善。因此,“自主探究”和“协助交流”是双向的。⑤总结拓展:学生完成学案或报告,总结规律,陈述结论;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亦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引出新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该模式主要的特点在于: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里领会到发现问题的途径;②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思考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③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既重视发挥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④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协作与交流。

(2)“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在本轮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运用,初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单因素纵向比较定量研究”课题和一个“单因素横向比较定量研究”课题,分别是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探讨“近几天感冒多发的原因”(课题1)和“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课题2)两个探究课题。笔者这里以课题2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课题案例1】探究“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

【探究内容】根据气象数据,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并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已学的知识,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活动目的】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定性的描述,从而自主地运用气象数据总结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并解释原因;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绘画气象曲线的方法。②通过探究学习,训练学生的气象图像分析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③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活动过程】①创设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觉到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晴天往往比阴天炎热或者温暖很多――那么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呢?还有其他规律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回忆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②激发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气象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那么我们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考虑呢?我们常常通过测定哪些气象参数来说明问题呢?”学生回答,“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度变化情况”、“气温日较差”……教师进一步提问:“该如何测量呢?”由于在培训中学生已接触到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很自觉地想到,“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这个探究工具,它能够实时测量和记录气象数据。教师补充,“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我们所研究的‘晴天’和‘阴天’能否是随意选择的两天呢?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应选取相邻的两天,天气变化情况不大(仅仅是云量存在差异),避免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③自主探究。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分析、处理、评价所获得的气象信息(如图4)。学生可以通过Weather-Lab软件具备的数据处理功能(如数据点指针工具)直接分析曲线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导出到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以及图表整理(如表1、图5)。

④协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共享所得的气象信息,解决问题。⑤总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分析,学生书写“活动报告”,自主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差异特征”,并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自由陈述结论、并进行互评;教师综合学生们的探究结论。

【活动报告】①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②结论与讨论。结论:根据监测数据绘图:图中实线A为晴天气温变化,虚线B为阴天气温变化,可见,相邻两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形状(变化情况)大致相同;晴天白天的气温较高,而夜间的气温较低;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讨论:(具体内容略)。

(3)“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反思。第一轮研究性学习实施后,教师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拟定改进策略,如对部分学生进行再培训,调整探究内容,调整分组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在下一轮研究性学习中的学习效率。

2 “自主型”研究性学习

在“引导型”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及其软件的操作,并对“科学探究”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有能力运用数字化认知工具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自主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型”研究性学习是基于教师的引导,而下一轮的“自主型”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起到协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其模式图如图6。

①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并引出或让学生主动提出社会、生活中有待解决的某个真实问题。②分析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各种分析问题方法,联系所学的气象知识和过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深入分析所研究的课题,明确该课题的研究范围及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点。③做出假设:学生在相互启发下对所研究问题可能的答案(结果)提出可验证的假设与合理的猜想。④验证假设: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提出可操作的探究步骤、数据获取方式、数据记录内容与处理方法等),然后通过“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获取气象数据,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初步判断探究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假设;与原假设进行比较,修正假设。因此,“做出假设”和“验证假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⑤形成结论:通过组内讨论对所获得的数据与事实进行归纳,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以研究报告或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相互启发下发现更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展开新一轮的研究。

该模式与“引导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区别在于:①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教师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②在分析问题环节,不再是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而是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③从做出假设到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符合科学发现学习的程序,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探究性。

(2)“自主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在本轮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双因素比较的定量研究”课题和一个“多因素比较的定量研究”课题,分别是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探讨“温度、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课题1)、“台风来袭的天气变化特征”(课题2)两个探究课题。这些课题选题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难度适中,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又富有创新性。笔者将以课题1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课题案例2】温度、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

【探究内容】根据气象数据,总结出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并分析产生这种规律的原因。

【活动目的】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定性的描述,从而自主地总结出温度、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②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研究,增强他们的气象图像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③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过程】①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同学们是否觉得每天的温度、湿度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并展开对该

问题的思考。②分析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利用气象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测量一天里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来发现规律”、“可以运用数字化气象站进行测量”。③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气象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很容易就得到“一天里,温度从早上开始升高,到中午时达到最高值,接着降低,到深夜达到最低值”的假设。至于相对湿度的变化,有些学生假设和温度变化相反,有些学生假设和温度变化相同。接着,就要用数据来验证假设、解决问题。④验证假设。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如数据取得方法、数据记录内容与方式等,然后利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分析、处理、评价所获得的气象信息,得到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如图7)。学生可以通过Weather-Lab软件自带的数据处理功能直接分析曲线的变化情况,并将数据导出到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分析以及图表整理。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共享所得的气象信息,解决问题。⑤形成结论。学生自主地对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分析,完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如表2),总结出科学规律。学生以Word或PowerPoint的形式陈述结论、并进行互评;最后教师作出点评与总结。

(3)“自主型”研究性学习的反思。“自主型”研究性学习实施后,教师又对本轮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通过活动中对学生表现的观察,教师了解到学生利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进行探究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对气象学习的兴趣也大幅增强。教师们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作为活动总结与成效分析的重要依据。

(三)总结阶段

在整个气象专题系列研究性学习结束后,教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经验总结。通过对这次专题系列式研究性学习的细致回顾,笔者以及参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们对如何利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开发探究式教学设计和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与方法,为下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研究性学习结束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笔者分别对4名参与了研究性学习的学生(2男、2女)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访谈记录见表3。

根据以上记录,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1)运用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学习,有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数据、处理图像曲线,得出结论,并借助曲线图像来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培养;(2)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WeatherLab软件给学生提供了绘画气象图像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图像技能;(3)基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气象科学学习、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主要表现在动手探究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搜集资料、整理数据,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4)数字化微型气象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气象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5)基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自主、轻松,很创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令人兴奋;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师生的地位更为平等;在协作学习中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合作精神;学习软件的设计富有人性化,信息量丰富,呈现方式多样,交互性强,数据处理即时。这些都是积极的情感体验;(6)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学生更喜欢基于数字化微型气象站的学习方式。

由以上访谈结果可知,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了明确地理解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具体步骤,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都希望日后能参与更多同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另外,笔者也分别对3名教师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访谈记录(见表4)。

根据以上记录,笔者对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1)将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应用于探究式教学、校本课程或研究性学习以及各类科技竞赛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2)教师们认为,将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应用于气象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素养。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5)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从1987年开始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实施的,以考查在校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规模最大、涉及学生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强的标准化考试。其先后经历了几次题型调整:首先是在1997年,添加了“简短回答问题”、“短句翻译”、“复合式听写”等题型。2005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试行方案,并开始在部分院校进行试点,于2007年1月开始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进行了题型及计分体制的巨大变革,由以前的百分制变成了710分总分制。首先,增大了听力题型的比重,由20%增加到了35%,其中增加了长对话题型,把原有的选考项段落理解和复合式听写变成了必考项;减少了深度阅读的比重,由40%降到了35%,增加了快速阅读题型,以典型的任务型阅读几种题型进行考查,即判断正误,多项选择,理解填空,简短回答问题及英译汉。2013年8月14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宣布,自2013年12月起,四六级考试题型再次调整:变听力部分的复合式听写为单词、短语听写,变快速阅读题型为阅读理解信息匹配,去掉完形填空题型,变短句翻译为段落汉译英,考试时间由一贯的120分钟延长至130钟。

在2013年12月四六级考试结束之后,笔者就所带六级强化班学生对此次考试新题型的适应度及难易度对比做了一次调查,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策略及改善题型处理技巧,更好地指导后期的教学,适应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试验设计和实施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人,全部为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具有较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先后经历了2013年6月的旧题型测试和2013年12月的新题型的测试。问卷从学生民族、籍贯、性别三个维度对新题型的难易度分别进行了调查,作答时间为考试结束的第三天,学生对新题型印象深刻,对新旧题型的变化感触最清晰,因此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新题型适应度调查问卷结论

1.学生对新题型考试的总体印象

从上面可以看出,学生中有86人认为此次考试有点难,占总人数的43%;54人认为难度一般,占27%;52人认为非常难,占26%,此三项之和占总人数的96%;只有1人认为非常容易,仅占0.5%。因此,总体来说,学生普遍认为此次考试比较难。

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籍贯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性别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2.学生对新题型改革中三个新增加题型的适应度分析

(1)学生对新题型中听力部分sectionC(单词和短语听写填空)的总体印象

从上面可以看出,学生中有93人认为此项考题有点难,占总人数的46.5%;72人认为非常难,占36%,两项合计占总人数的82.5%;只有6人认为容易,占3%;0人认为非常容易。因此,总体来说,学生认为此题型难度较大。

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籍贯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性别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2)学生对新题型中阅读部分sectionB(阅读段落与信息对应填空)的总体印象

从上面可以看出,学生中有94人认为此题型难度一般,占总人数的47%;71人认为有点难,占35.5%,两项合计占总人数的82.5%;只有4人认为非常容易,占2%。因此,总体来说,学生认为此题型难度中等偏难。

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籍贯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性别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3) 学生对新题型中翻译部分(段落汉译英) 的总体印象

从上面可以看出,学生中有72人认为此题型难度一般,占总人数的36%;69人认为有点难,占34.5%;43人认为非常难,占总人数的21.5%,此三项合计占总人数的92%;只有1人认为非常容易,占0.5%。因此,总体来说,学生认为此题型偏难。

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籍贯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不同性别学生的分项结论如下:

四、结语

2013年的新题型的调整,整体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要求较以前有所提高。新调整的三个题型,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听、读、译能力的综合要求。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性别的学生,新题型难易度程度略有差异。其中,汉族学生明显较少数民族学生占优势,中部和东部省份学生普遍较西部学生占优势,男生和女生差别不是太明显,体现了民族院校学生在语言基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理念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由此,民族院校学生在题型适应和对应语言技能方面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调整说明[S].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2013.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教育部办公厅,2007.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6)

互咏萄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困生建立学习信心,同时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学习情感体验。将互动教学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契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对推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常见互动形式

1.典型案例式互动。典型案例式互动是物理课堂互动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互动方式,通过展示物理模型或典型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深入剖析典型案例特征,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同类型问题解决方式的目的。如在学习《焦耳定律》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例题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例题中的已知条件、隐藏条件,让学生熟悉同类型问题的解法,如何抓住问题本质等。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典型案例式互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典型案例的特征剖析是否到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有效交流,互换思路,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对典型案例有一个全面把握。

2多维思辨式互动。类似于头脑风暴与辩论的结合形式,通过将现有知识结论或经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针对知识内容进行探讨。一般多用于课堂小结或章节总结当中,学生通过讨论知识内容的使用条件,解决问题的优势与局限,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提升的目的。这种互动方式自由度较高,学习氛围最好,但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不利于学困生发展。

3.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探讨式互动类似于典型案例式互动,却又区别于典型案例式互动。在主题探讨式互动教学中,课堂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在教学中一般由教师先提出某一中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获得知识的过程,也可以围绕某一知识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师生探讨达到学习目的。主题探讨式互动针对性强,探讨深入,但知识面较窄,课堂效率不高,适用于教学难点突破。

二、互动教学的应用

1.做好课堂设计。互动教学优势明显,学生学习热情较高,课堂效率相对传统课堂教学大大提升,但劣势也比较明显,在互动教学中课堂纪律调控难度大,易出现课堂失控的局面。因此,教师要做备课工作,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开展互动教学。例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一课时,教师运用主体探讨式互动,整个课堂围绕“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而展开,教师要控制互动过程,重在拓展广度,控制深度,让学生初步了解能量的转化守恒及为何守恒,可以运用PPT教学,一张幻灯片代表一个知识点,通过切换幻灯片达到控制目的。在互动教学中的课堂设计主要是针对课堂结构设计,其次是知识内容设计,包括知识内容的广度、深度、互动探讨方向等。互动教学的课堂是开放的,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不一样,其物理知识水平也不一致,那么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后、互动开展前,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消化课堂知识,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如在运用多维思辨式互动,教师在讲解完具体知识内容后,要预留五到八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思考、讨论,再展开互动,既能有效总结问题,提高互动过程质量,又能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3.有效总结与评价。总结与评价是互动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结与评价包括教师总结,学生自我总结,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四个部分。一方面,互动教学开放程度较高,必须要求教师总结课堂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能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吸取经验,同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能对自身学习状态有一个全面认识,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提升。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7)

高中化学总复习是系统、完善、深化所学知识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高考的备考是最后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高考作为教育阶段学习的一次重要考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及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对教师三年化学教学水平的一次重要评价。高三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化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化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握好高考化学复习这一关,每位高三化学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和落实总复习教学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一、研析考题,把握考点,掌握高考命题的趋向

历年的高考试题都努力抓住课程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思想方法,每套高考试题都能较全面地覆盖知识,同时经过命题组深入研究、专家的把关,高考试题显露出科学性强、解题思路明朗、解题书写规范、评分标准清晰等特征,是优质的训练素材。分析几套高考试题,既能保证较为全面地覆盖知识点,又能体现知识重点;对比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能反映命题风格、命题热点、命题的新动向和新导向,从中熟悉高考命题的趋向,通过对考题的研究,能把握好高考必然要考什么?可能会考什么?不考什么?包括哪些基本知识与技能?哪些是重点、难点?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复习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高考题的“影子”。在高三复习的最后时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回归考试说明,二是回归课本要求,三是回归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习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注意近几年高考的主干知识,也就是重点内容。尽管近年来高考化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许多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所以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基础知识复习。在最后阶段还要特别注意化学知识网络的梳理和完善,不要做难题、偏题,要正确把握高中化学学业要求。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地从钻研高考试题中挖掘出试题的命题考察内容、考察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与创新,归纳出新的教学方法,生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素质特征的有效复习方法。以近年高考化学试题为基本素材进行训练,有利于考生适应高考情境,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制订计划,分步实施,突出高考复习的实效

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式,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三化学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化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教师必须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才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考的化学复习最好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基础知识系统复习。这一轮复习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摸清高中化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立足于课本,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教师适当通过典型的例、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练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不能盲目地加大练习量。要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专题复习,这一轮复习是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整合结合,交织成知识网,注重与现实的联系。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应根据历年高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和提高能力。在进行这轮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侧面展开,并将近几年高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试对策。初步形成应试技巧,为下一步的“强化训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轮,综合训练,这一阶段,重点是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从往年高考卷中选题,编制与高考考点接轨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进行训练,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要及时批改,重点讲评,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问题,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感悟。对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指导学生进行回味练习,扫清盲点。教师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在复习训练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高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积累考试经验,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

三、重视基础,构建体系,促进基本技能的提高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基础和依据。复习中要在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上下工夫,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学生经过三年的化学学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所以教师在总复习阶段要及时帮助学生整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化学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复习前要重新翻看教材,把零散的知识串联成条条框框,编织成网络,为了在考试时能应答自如,就要及早统筹安排,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要清楚自己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全过程中,哪些知识学得好,掌握得好,遗忘得少;有哪些知识漏洞较多,基本训练不过硬,课堂上有没有学透。复习既不能拔得过高,又不能落点太低,所以要把握好尺度。要重视考纲、研究考题、分析多见新题型。用考题贯穿知识,构建化学知识板块和知识网络,形成完善知识体系,多总结出常规的化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化学知识的一种精细加工,同时要注意不断深化知识,把新问题即时纳入已有体系中。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就能根据已有知识和题目提供的信息,快速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进行组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四、积累经验,训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重视综合性题型训练,克服新题型难、不可攻破的畏惧心理,通过训练对基本解题方法和思想进行总结与提炼,不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用以指导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常见的化学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推断题、计算题等,有的题目属于比较难的,它的综合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练习解综合题的目的是提高临场的解题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发现弱点及时查缺补漏的机会。通过综合型问题的解答,学生会实现从内容到方法、到观点的深层次的提高。学生通过做综合题训练能积累考试经验,开拓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题型的不断变化,掌握各种题型的多种解题思路。对这类问题训练,教师要早安排、早动手才能赢得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兴趣。教师要从讲复习题、做练习、改正试卷、小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习得法,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发挥学习效能。通过典型的例题、习题讲解与练习,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题、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多指导学生对典型问题进行探索思考,归纳出特征性质,注意体会、归纳题目中的化学方法和化学思想。遇到此类问题借助已有经验,选择方案处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化学问题能力,提高化学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所设计的开放型、探究型和阅读理解型的试题,就是考察化学的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总之,复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不要死记硬背。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做模拟练习,进行归纳、整理,使思想方法再上一个层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做到“一法懂,万法通”、“做一题,解一类”,达到以少胜多、以精取胜的功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考前复习工作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试题,研究新课标,掌握考试方向,了解学生复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复习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8)

作者简介:刘雪暖(1960-),女,山东曹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山东青岛266555)胡静(1983-),女,湖南长沙人,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学工程系,助教。(新疆克拉玛依8336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0-02

一、概况

尽管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己都认为,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利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但是只有部分学习者形成了结构良好的知识表征。康威等[1]和隋洁等[2]均认为,长时记忆中保持的是图式及部分细节,并通过实验检验了一般知识(图式)和具体细节随学习时间发生的变化,结果均表明,知识获得是知识表征由情景记忆转化为语义记忆的过程,结构性强的课程更容易促成这种转化,优秀学生完成这种转化的速度更快、比例更高。

为什么有些学生能更好地促成知识的结构化?学习方式理论[3]认为,这与学习者的学习取向有关。深层型取向使学习者倾向于理解知识,在新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建立广泛联系,其知识表征的质量高。表面型取向使学习者倾向于复制知识,将知识作为一个个孤立的单元分别记忆以备日后检查,其知识表征非常零乱。东方学生还普遍采用第三种学习取向,称为成就型取向,它使学习者倾向于按照教育者(或其他权威)的要求选择加工学习材料的方式,既有可能通过阅读指定的内容建构较好的知识表征,也有可能为满足低认知水平的题目(如列举)的要求而死记硬背。优秀学生可能因其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先前具有的结构较好的知识而视新的学习内容为较小的负荷,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加工信息(深层型取向)并建构新的知识,学习质量高,有利于知识获得的良性循环;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受学习任务的高负荷所迫,即使认识到学习取向上可能存在问题,还是常常采用表面型取向以完成最低的学习要求,始终没能比较好地建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取向与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

然而,传统的评价知识获得的方法往往不去区分死记硬背的学习者和理解建构的学习者,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再现了所学内容,得到的评价大致相同,偶尔建构者还会因回答离题太远而获得较复制者更低的评价。[4]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任务相对较少,无论采用何种学习取向的学习者均有可能获得成功,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面对骤然增多的学习任务,表面型取向未能建构知识的问题就较容易暴露出来,而且到了高年级的专业课上,由于其基础知识未能建构成体系,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越发显得困难,深层型取向的学习者则正好相反。例如在化工专业,通常认为,“化工热力学”比“化工原理”难学,但“化工原理”的结构性不如“化工热力学”完整,零散的知识比较多,时而要用到不同的基础课的知识,很可能表面型取向的学习者会认为“化工原理”容易学,而深层型取向的学习者会认为“化工热力学”容易学(尽管难度大)。在这两门难度和结构化程度不一致的课程上,较优秀的大学生因学习取向的不同可能有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值得研究。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

226名中国石油大学三年级学生参加了实验,其中“化工热力学”课程有132名学生参加(男生73人,女生46人,其余未填写),“化工原理”课程有94名学生参加(男生64人,女生30人)。

2.工具和材料

使用Biggs学习过程问卷(1987)测量学习取向,[5]该问卷的6个维度分别为表面型动机、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表面型策略、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每个维度有6个项目,5点计分。合并对应的动机和策略分别得到表面型取向、深层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

知识获得的测量采用了隋洁等的R/K判断,[2]其中R是自我觉知的操作定义,代表情景记忆,K是一般觉知的操作定义,代表语义记忆。具体方法如下:课前由任课教师按照授课内容编写10道有三个选择支的单项选择题,题目的难度控制在学生只要记得当堂课讲过的内容就能凭记忆答出的水平,每道选择题之后附有意识状态类型的选项,要求学生回答自己作此选择是“记忆的”、“知道的”,还是“猜测的”,依次记为R、K、G。样题如: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传热设备是( )换热器。

A. 列管式 B. 蛇管式 C. 套管式

你完成选择的方法是( )。

A. 记忆的 B. 知道的 C. 猜测的

指导语要求学生先选择答案,然后对所选择答案进行意识状态类型的判断,并详细说明“记忆的”指“记得老师讲解这一内容时的情景,比如她正站在窗户边,或者当时曾叫你在书上第几页划过线”,“知道的”指“就是知道这个答案对,但是已经记不得讲这一内容时发生的各种事件”,“猜测的”指“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但是觉得其他选项不对因而推测出这个选项或随意猜了一个答案”。按照这一指导语,R和K的含义与康威等的一致,而G更类似于他们的F(熟悉感)。

3.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由任课教师整班发放选择题,在陈述完指导语之后请学生作答。之后发放学习过程问卷,要求学生按照指导语完成,并将两份测量工具一同收回。

学习过程问卷上极少数项目的缺失值用受试者所在班级该项目的众数代替,分别求出其表面型取向、深层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并换算成其在各自班级里的标准分数,然后以±0.5个标准差为分界点将受试者分为各种学习取向上的低分组、中间组、高分组。统计受试者R、K、G上的正确数,并求出正确总数,按照正确总数在0~3、4~5、6~7、8~10之间,将受试者分为学生等级上的不合格组、合格组、中等组和优秀组。

三、调查结果

1.226名大学生的学习取向

学习“化工热力学”的学生的表面型取向、深层型取向、成就型取向得分(M±SD)依次为37.54±6.02,40.83±6.10,36.89±6.34,学习“化工原理”的学生的上述得分依次为36.76±5.68,43.48±6.07,37.23±7.01,经检验均为深层型取向得分高于表面型取向和成就型取向得分;“化工热力学”班级的深层型取向显著低于“化工原理”班级,tα/2 = -3.221,p = 0.001。

2.不同等级的学生各种意识状态类型下的正确数

表1详细列出了学生各意识状态类型下的正确数。方差分析表明,意识状态类型与学生等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6,438)= 4.518,p < 0.0005;二者的主效应也都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中等组的R和G小于K,优秀组的G小于R和K;优秀组的R高于其他各组,合格组的K低于优秀组,各等级的G没有差别。

3.不同学习取向对正确总数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课程的主效应总是显著,在表面型、深层型、成就型三种学习取向上分别有F(1,220)=14.416,p

4.不同学习取向对各种意识状态类型下的正确数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意识状态类型和课程的主效应总是显著(p

四、讨论

实验结果支持知识获得是知识表征从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化的观点,更优秀的学习者有更多的K,说明他们的图式化完成得更充分;但是知识表征不会彻底转化为图式,最高等级的学习者不仅有更多的K,而且有更多的R,在已很好地建构了知识的基础上,记住一些细节能让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更为丰富。反映熟悉感和猜测成分的G并无差异,它很可能是无意学习的结果,知识表征的知觉特征较明显。

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学生,深层型取向更高,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的知识理解起来较容易,无需高负荷的认知活动,那些既可以采取表面型取向又可以采取深层型取向的学习者可以实现深层型取向的要求即理解并建构知识;而“化工热力学”认知负荷更高,上述学生极有可能在来不及理解的情况下转而采用表面型取向以求先记住再说,特别是那些过去曾经采用表面型取向取得成功的学习者。相比之下,总是采用深层型取向(或表面型取向)的个体不太容易一遇到困难就改变学习取向,他们对这种差异的贡献应该不太大。

为什么不是所有学生都在更难的“化工热力学”课程上更少或更慢地建构了知识,即他们都有较低的深层型取向?以下实验结果不支持这种推测:“化工热力学”的正确总数多于“化工原理”,在“化工热力学”上有G

当然,本研究采用的测验形式本身不利于检验出表面型取向对R/K判断的影响,因为题目的内容和难度都是学生可以凭借对课堂情境的记忆回答出来的,不能充分暴露持深层型取向者建构知识的后果。如果在各种类型的问题上深层型取向都显示出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课程的图式化程度越高这种作用就越明显,就有必要通过调整课堂教学使课程更易于图式化以促进学习者去采用深层型取向建构知识。大学教材的编写通常遵循着学科本身的逻辑,反映的是人类到近期为止对某一事物的综合认识,但一般来说没有反映形成这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很有可能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心理过程不符。学习者不可能像编写者那样高屋建瓴,一开始就整体把握学科的框架,因此,教材需要适应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从容易建构的切入点开始,而不必固守从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出发等做法。即使是对于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由于考试本身在评价学习质量上的缺陷,其中不乏高表面型取向的复制者,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教育者不仅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也需要为他们营造适宜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从学习取向的转变中得到最大的益处。

五、结论

掌握知识首先需要形成一定数量的语义记忆,在此基础上情景记忆能使知识表征更为完善;图式化程度高的课程有利于知识表征转化为语义记忆,因而有利于掌握知识,表面型取向仅在图式化程度不高的课程上减少正确总数,即妨碍知识获得。

致谢:感谢中国石油大学2008级参加“化工热力学”和“化工原理”课程学习的各位同学及任课教师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Conway,M. A.,Gardiner,J. M.,Perfect,T. J.,Anderson,S. J.,& Cohen,G. M. Changes in memory awareness during learning: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y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7,126(4):393-413.

[2]隋洁,吴艳红,王金凤,等.中学生知识获得过程是从情景记忆向语义记忆转化的过程[J].心理科学,2003,26(5):784-789.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9)

关键词:阶梯式 中考复习 数学

中考是人生中所经历的一次正规的知识考试,或者叫知识战场。如何才能在这个战场上获胜?上场之前的集训是必要的手段。一个合理有序的集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对于数学中考总复习的一些认识,可以说是“点、线、面、体”分层次“阶梯式”教学。

一、点——“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可以把这三年中所学的六本书中的共29章的所有知识用“点”来整理归类,分为“实数、代数式、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统计、概率、图形的认识及命题、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视图与投影、规律探索”。以上所提及的每一个“点”都是由相同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归类,相互对比、联系得来的。通过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进一步深化知识,灵活应用知识来提高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归纳总结,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网络,使每个“点”之间的关系更加一目了然,这样在应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复习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找出每一个“点”的弱点、难点、热点、考点,让学生一一把握。当碰到学生遗漏的“点”、易忽略的“点”、易出错的“点”,教师要耐心讲解,必须让学生掌握,达到“攻而不破、疏而不漏”。

二、线——“二轮复习”

线是由点组成的,可以由两点、三点或四点组成这条线。就是把一轮复习中的所有的“点”进行组合,有时是同类型的“点”组合,有时是不同类的“点”组合放在一道题中,进行专项练习,进入下一个“阶梯”——如把“三角形”“四边形”“圆”合起来考察几何图形的综合应用;把“一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相似图形”结合;把“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求最值问题;把“反比例函数”和“锐角三角函数”相结合;把“统计”和“概率”结合;把“反比例函数”和“一次不等式”结合等。这些由“点”组成的“线”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在二轮复习中除了上面的这些“点”进行组合,还可以加入“新训练项目”如“动手操作题型”“开放探索题型”“图表信息题型”“动点题型”“方案设计专题”“阅读理解专题”。这些新项目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教师在训练中应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二次函数综合题型”“圆与四边形的综合题型”和“动点与函数结合题型”。因为这三种类型是中考常考的类型题,并且是难点题型常见的出题范围,所以教师需要多用点时间进行强化,帮助学生掌握做这类题型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做到步步有数,有条有理,稳步前行。

三、面——“三轮复习”

一个完整的面由无数个点和线构成。中考复习中的“面”指基于一、二轮复习后的实战演练,进入一个新“阶梯”——也就是“中考真题”。从诸多的中考真题中选择至少15套进行演练,在演练、讲解、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中考的基本题型、热点题型以及考点类型。选择题多少道,填空题几道,每题几分,考查哪些类题型,解答题分几方面,在这几方面中必须答对哪几道?最后几题中的后一问必须做到什么程度,在每次的演练中学生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习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要拿到得分题,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要拿下得分题,还要临场发挥拿下难题,也就是拉分题,做完后查一查,是否漏做,是否有笔误,还有何处可以补救,检查时要一道一道地查,一点也不要遗漏,切忌浮躁。学生经过多次的实战演练,不断地总结适应自己的答题经验,有效地提高成绩。

四、体——“四轮复习”

经过前三轮的复习,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每个学生初具规模,这轮复习包括中考模拟试题和自己的难点试题。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有坚实的基础,第四轮复习非常重要,它既是学生三年来学习的总结,也是学生三年在学校学习成长将要成熟的果实,这一阶段的学习会相对紧张,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静下心来寻找自己薄弱的环节和很难突破的难点,要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强化弱点、攻破难点。

在考场答题时,由于数学的大题做起来时间较长,大多数学生又不能完全做得出,而中考决定成败的关键是选择题、填空题,三道选择、填空题的分数相当于一道大题的分数,所以学习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考虑放弃浪费时间去做难题,注意选择、填空题的准确率,答这部分题时争取一次成功,做到最后的大题时,更要一步一步去推导,能写几步写几步,即使拿不了全分,拿一部分,也是很不错的。学习好的学生,不仅要注意上面的答题技巧,还要对最后的大题深思熟虑,尽量拿全部分值。总之,在中考的最后一轮复习中,让学生清晰、明确考场答题思路、方法和步骤是十分重要的。

五、培养信心迎中考

高中化学题型总结篇(10)

一、注重话题整合,优选复习语篇

话题式复习法,以话题为主要线索,将语法知识、语言技能等有机融合起来,并以技能训练为主,配上适量语法项目的点拨总结以及习题训练,以打破了传统“讲授、操练与反馈”的教学模式,融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整合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模式,从而优化复习课堂,提高复习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复习教学中,尤其是总复习环节,因时间限制,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逐一复习各单元内容,即便逐一复习,为了赶复习进度,完成复习教学任务,不少教师往往直接讲解分析,这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机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并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可运用话题式教学法,依据“话题项目表”,适当调整教材顺序,整合单元话题,重组教学内容,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有关英语词汇、常用词组与重点句型等,并围绕有关话题进行活学活用,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复习学习的活动之中,提高复习教学效率。比如Unit 2 Traveling与Unit 3 Online travel等都是关于旅游的话题,当复习旅游度假写作时,教师可整合有关内容,进行话题作文训练。再如教师可整合 Unit 1 This is me (7A);Unit 1 Friends (8A)s Unit 5 Films (9A);Unit 4 Great people (9B)等单元内容,设计“How to describe a people?”的话题复习教学,引导学生整体梳理知识,强化知识巩固,完善知识结构。

二、优化话题活动,引导总结归纳

在话题式复习教学中,当明确话题内容后,教师则需要围绕话题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话题为依托,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首先,巧设情境,自然引入。在话题复习教学中,教师可紧扣话题,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使其快速进入话题复习状态。其次,总结有关英语词汇。词汇是主要的复习内容,影响着学生英语阅读、写作与表达。因此,在初中英语话题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思考相关词汇。比如“How to describe a people?”的话题复习教学,这一话题包含了多个单元的内容,有着大量的词汇,若没有具体标准,则难以快速而有效的整理。因此,教师可通过归纳法围绕话题将相关单元组合为Appearance、Ability、Personality这几个部分,然后总结归纳相关词语。比如描述人性格的英语词汇有:smart 聪明的;kind友善的;cute 伶俐的;lovely 可爱的等。

另外,归纳相关英语词组或短语。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把握一定的英语短语,如此才能写出更高水平的英语作文,也可提高可读性。所以,在话题式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有关话题来总结归纳重点短语,从而为英语翻译、英语交际以及话题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如复习“旅游度假”这一话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与之相关的常用短语或词组,比如have a fantastic time = have fun = enjoy oneself(玩的很愉快);a delightful holiday (一个令人愉快的假期)等。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与提炼相关句型。同时,将句型与词汇、词组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实践操练,如此,既帮助学生深化记忆知识,提高复习效果,也为话题写作做好了铺垫。最后,在复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强化复习效果,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话题写作,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综合运用复习到的英语词汇、词组、句型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巧妙地运用话题式复习法,有效整合教材话题和复习内容,打破单一语言复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学会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复习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 交通安全设施 下一篇: 汽车销售试用期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