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4:22

新农村文化论文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47-0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对社会发展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等功能。文化建设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农村宗教呈不断升温态势,宗教信徒人数日益增长,宗教显性和隐性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适应,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

一、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回避和长期面临的问题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态,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扮演着或显或隐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影响。根据马克思宗教理论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背景,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长期正视的一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规律的科学分析,说明宗教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赖以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最初的宗教观念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极其有限的背景下产生的。进入阶级社会后,以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造成的巨大苦难和绝望,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尚未穷尽对人和自然的认识,人们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还远远没有消除。

2、历史经验证明。违背宗教规律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党的宗教政策,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时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党的宗教政策出现了偏差。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内容几乎仅仅被归结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在实践中号召同宗教进行斗争乃至“消灭宗教”。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否定了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导致根本取消宗教工作,严重破坏了党领导下全国各界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

二、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急剧转型给人们在思想、经济、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十年“”造成的主导精神的缺失加上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真空,宗教也乘虚而入,并逐渐升温。当前农民信教者数量不断增长,信仰程度在加深,宗教影响力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的影响挤压了新农村政治建设的文化空间。从本质上看,宗教有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根本对立,宗教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弱化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直接影响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政治保障,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虽然国家禁止宗教组织干预政治事务,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信教群众的增多,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宗教组织的影响。某些信教乡村的村委会甚至成为教会的代言人;在某些信教群众较多的农村地区,教会的影响有时超过了村委会,甚至有的村要召开村民会议也必须通过教会召集。一旦在村级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和村委会等正式组织的矛盾,就会演变得较为激烈,影响到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从而带来诸多农村社会问题。

2.功利化的信仰色彩冲击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文化导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新农村的伟大蓝图才有可能实现。但经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导向,鼓励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经济利益的调整导致了人们心态的变化。极端个人主义、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等观念在农村中开始流行,一些村民国家观念、全局观念、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薄。

近年来中国广大农村宗教愈来愈明显表现出功利化趋势,又对上述思想与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许多村民信仰宗教并不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而是以期望神灵保佑自己赚钱发财、平安无病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无形中助长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的流行。其二,村民信仰的神灵数目无限扩大,期望借助众多功能不同的神明的存在,更多地满足个人精神心理上需求的渴望。而在这种心态之下所透露的目的,就是多种机会的利用,包括多种选择、多种试行、多种经营或善于钻营的现实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3.封建迷信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封建迷信和宗教在内容、组织形式、信仰方式、社会后果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但在神道设教、宗法制度观念长期的历史影响下,封建迷信仍然与宗教纽和在一起,深深影响很多村民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封建迷信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打着行善的旗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不少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算命问卜、观阴阳、信符咒、观手相、占星术、圆梦测字、赶鬼驱病等现象复出,在一些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耗费巨资建庙祭祖等现象盛行。这种风气与新农村崇尚科学的道德建设内涵背道而驰,不但严重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引导宗教社会功能,弱化宗教消极影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

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必须具有为达到促进社会向更好、更完善方向发展的特殊社会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在社会系统中存在下去。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宗教和社会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整体对宗教的作用是制约性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宗教对社会整体的作用和功能也很明显。面对宗教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弱化降低宗教负面影响,引导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可以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1.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降低极端与情感。共同的信仰使信徒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信徒的团结与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如果信徒对与情感极端狂热,一旦现实社会与其信仰存在某种紧张,宗教则有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动摇国家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信徒大规模干预乡镇村务的情况,“”等一些组织更是利用信徒的信仰和情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新农村建设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利益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如果各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好,将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在我国农村信教人数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56-02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化资源开发

1.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发展方针,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在新的历史背景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2.农村文化资源。农村文化资源是根植在农村的可以产业化的文化存在对象,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包括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农村生产文化资源、农村名人故里与历史遗迹文化资源、农村民情民俗文化资源、农村景观文化资源、农村饮食文化资源、农村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农村口述文化资源等等。

3.开发农村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机遇。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使农民转移就业;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生活宽裕的新渠道。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如山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等,因开发而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形式。通过精神生产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审美能力,而市场的竞争性也迫使农民努力钻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推进村容整洁工作的新载体。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本质是一种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态旅游。为了吸引旅客,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消费者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途径。高层次游客为农民解放思想提供了便捷的路径,而开发资源更是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过程,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管理理念作出更大贡献。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都“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2.目标上的统一。开发农村文化资源是以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但不能把新农村建设规划成简单的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也不能把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成没有农业、农民特色的“新农村”。二者协调发展,首要便是目标的统一。

3.规划上的协同。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在规划层面就需要做到高度整合。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旦确定某地域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就必须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当地农村文化资源开发规划有机结合。

4.实践中的协调。实际操作中,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也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共进,其中包括政策层面、基础设施、资金、时序、人员、效益等等,以期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树立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意识。观念的进步是产业发展的先导。在现代产业经济中,生产力已得到极大释放,文化与物质的关系,不再是谁先谁后,更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文化本身已经嬗变成产业资源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时代走向跨步而来。文化也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要搭台,更要唱戏。要充分认识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确立文化资本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农民可以办更能办好文化资源开发的观念。

2.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农村文化市场,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作为重点目标,加快市场发育,培育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种文化服务中介机构,完善文化中介机制。另外,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要着力解决好面向农村市场、面向农村群众扩大消费的问题,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

3.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形成品牌。针对每个地区的特殊情况,我们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方针,因地制宜,开发属于自己的独有文化资源,发挥自己本来存在的优势。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努力形成以农村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区域为特色,以历史为厚度,以文化为内涵,能够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文化品牌。

4.注重包装宣传营销文化产品。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因此,各地应该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媒体、媒介和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宣传,使形象得以远传千里,品牌可以立足万世。尤其是需要大力营造氛围,将各地的文化资源价值全面彰显,闻名于世,如此,发展文化产业便可事半功倍。

5.大力加强农村村民自治进程。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那些需要开发,以怎样的形式开发,项目主题和产品是什么,当地的农民都可以发表意见和看法,尤其在开发过程当中,更要亲历亲为,予以监督,使资源开发不仅取得最大经济利益,也要取得最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当地农民还须认真学习产业知识、市场运作以及科学文化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农民也逐渐转变成合格的社会公民,满足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需求。

6.依法管理农村文化资源开发。首先,按照市场的要求对农村文化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重组,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化产业扩大再生产需要的生产、流通、营销、分配、消费机制。其次,我们要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治”行为,更要严厉打击农村文化市场非法违法行为,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普法力度,使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尽快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四、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1.挖掘地域特性。中国的农村有的傍山而居,有的临水而建,有的沟壑纵横,有的一望无垠。地势千变万化,地貌千姿百态。因此,基于地域的特性是开发农村文化资源的第一选择。如古朴清丽的水乡周庄,凭借着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灵秀的吴地文化,周庄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运用市场手段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周庄迈向国际旅游市场步伐,使周庄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2.依托名人效应。作为中华历史名人,他的思想及对历史的影响都值得后人去探讨、学习、借鉴,这是发展农村名人故居旅游的现实基础。而作为现实名人,通过他们的个性表达向全世界展示当地特色,也可以说是营销的重要手段。前者如的故居――韶山,几十年来,数以亿计的游客来此游览,瞻仰伟人旧迹,浮想怀念,温润心灵。后者如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美轮美奂的艺术表演,更使刘三姐的故乡在刘三姐和张艺谋的赫赫声名下,远播中外,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

3.利用民间元素。中国农村民间文化资源丰富而绚烂多彩,是现如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比如处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安塞,是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粗犷豪放的腰鼓、雄浑古朴的剪纸、简洁夸张的农民画和高亢优美的民歌享誉国内,驰名海外。安塞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接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子,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4.打造重大项目。“任何一个地区独占的地理历史资源,都不是稳操胜券的独门暗器,都有被别人以替代性的产品和服务打垮的可能性。”因此,就算是那些著名的文化景区如果在产品、服务、推介上面缺乏新意,也会慢慢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反之,那些没有独特资源的地区,假若通过重大项目的打造,无中生有,就可以成功开发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横店――短短的十几年,就成为中国农村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为中国影视旅游产业竖起了一座丰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名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欧阳友权.文化产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郭焕成,郑健雄,陈田,杨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270.

[5]雷喜斌,陈宜安.乡镇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黄映辉,史亚军.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93.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3)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4)

二、群众文化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

(一)提高农村干部素质的可行性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建设工作,首要做的就是:提高这个领域领导干部的素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同样如此。在传统的农村环境中,村领导干部的作用非常大,农村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这个村农民的行为。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我国农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思维和管理方式并未得到提高。许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了解文化工作的内容,这也是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工作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可以将一个村看作一个单位,请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为乡村干部讲课。课程需要精讲、细讲,千万不要出现“表面工作”的状况。在讲课完毕后,实行考核制度,通过课程内容考核来了解讲课的效果,方便日后课程安排。也可以将考核成绩与工作绩效挂钩,明确文化讲课的重要性,促进乡村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就是改善乡村干部的生活待遇问题,没有了生活方面的问题,村干部就会更加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也会更加积极。所以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具有可行性。

(二)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的可行性

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在发展农村建设道路上的重大阻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中,群众文化的有效开展可以,可以将农民健康向上的生活意识树立起来,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农民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程度地了解。因为农民的作业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所以这种文化教育活动,可以选在农忙之后,农民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就会更乐意参加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类型有很多,比如:地方性戏剧表演、特色舞蹈表演、当地历史讲坛等,这些都活动中都可以参杂法制教育和党中央相关政策,可以让农民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升文化水平。所以群众文化建设,对提升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具有可行性。

(三)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可行性

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对象是农村村民,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整个农村的人文环境和人际交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逐步提升,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也在转变,这都需要建立在一定层次的审美水平上。文明一词中,既包含了物质文明也包含了精神文明,在笔者看来,人之所以会高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精神生活。所以在农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精神生活可以将人们的思维扩大,不再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村民表示自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思想已经和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接轨。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这种进步还会加大,慢慢变成农村村民身上活跃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对农村新风尚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环境具有可行性。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5)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搞好文化建设。文化是国家之心,民族之魂。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越来越得到干部和群众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建的局面。最显著的成绩体现在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除此之外,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亿8千万元,扶植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文化部、财政部、广电部还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建设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也投入了一批相当可观的经费。农村文化机构日益健全,文化投入渠道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步增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制约。信息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给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是农村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惯性,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地下宗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很强调争夺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农村和农民,但现在很多干部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个别村党支部甚至要借助教会力量来组织群众,这体现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空白和争夺文化阵地的缺位。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2.农民道德状况的制约。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通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来推进新农村道德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没有道德素质的支配和制约,其文化素质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就难以有效推动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国,在农民身上体现着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坚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道德状况受到冲击。如诚信意识和互助精神缺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蚀,恶化了农村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3.发展文化的资金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丰富健康的文艺活动方式。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28.2%,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只有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乡镇财力困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低。一些地区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一些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即使有常常是年久失修的农民文化站,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即使是设有文化站或图书室也常常是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活动经费,简陋不堪,无人问津。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由于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民精神面貌的振奋和生活情趣的提高。

4.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还有很多困难而且成年农民的职业培训机会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文化人才奇缺,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组织活动能力的文化人才既少又容易流失,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稳定性也不强,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上的情况表明,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我们要按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从农村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视发展农村文化,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努力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化信息共享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增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培育地方品牌文化。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3.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10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6)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7)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8)

一改革与发展创新中一路走来

1.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绩显著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在形成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以及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使中国农村社会正向着文明的方向演进。比如我单位在农村设有农民画创作基地、舞蹈培训基地、农民摄影公社、农民艺术团培训基地、戏曲培训基地、农民画、农民版画、民间艺术展示基地等8个艺术培训场所,年培训人数、接待参观人数、参加各类活动人数达二万五千多。

2.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以持续性地维持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2005年策划启动“百村文化长廊建设”系列活动。我单位在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也是不遗余力,开展了各项文化活动,推动了农村文化的课持续、健康发展。比如,2005年提出“农民文化素质三大提升工程”,从我区的特色文化着手,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计划3年内培育出百名农民画家、百名农民摄影家、十大农民艺术团。

20**年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民摄影公社,先后举办“欢乐过大年”、“我爹我娘”等农民摄影比赛5期。2008年,我区农民画组织、举办、参加各类活动27项,其中全国级9项、省级5项、市级8项,区级5项,掀起了农民画艺术节后的一个新高潮。

这些创新的文化建设活动,为本区的农民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狂欢,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喜悦,从农耕体育、广场文艺、民间民俗等全面展示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风貌。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文化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前,出于政治需要,人们片面强调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政治功能,忽视和否定其物质属性和经济功能。认为文化只是从属于政治的,单纯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特性,忽视其商品属性。实际上,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文化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日益经济化,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文化,经济将寸步难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民俗文化重现生机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传统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民俗文化重现生机,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建设为新农村提供“软实力”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能没有文化“软实力”的聚合和支撑。毋庸讳言,新农村建设,确实需要改善农村的硬件,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然,在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困难。有些问题是长期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只有认清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子,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1.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但由于文化供给比较单一,农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目前,看电视己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唯一消遣,而电视节目的针对性又差,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虽然以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占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庸俗、低级、迷信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充斥着文化市场。特别是一些民间艺术团体,人员复杂、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专业水平差,大多是草台班子,无组织、无纪律,表演节目随心所欲,他们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粗俗的表演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好奇,提高叫座率,掏观众的腰包,有的表演肆无忌惮、不堪入目。黑网吧、无证经营游戏厅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反映比较强烈;音像制品、书店盗版现象十分普遍,色情、暴力影像、图书充满大街小巷。

2.农村文化机制不够灵活

农村基层文化单位是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运转完全靠财政支持。然而,一些基层政府在经济优先发展战略的思维模式下,对文化事业单位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着较大困难。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我国早在“七五”期间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是至今没有实现。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文化事业经费增长应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建设就行,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不重要,因而用于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少之又少,群众文化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活动经费基本上靠自筹。

4.农村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改革和社会生活的改革。农村文化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发展速度、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农村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分布不平衡、性别分布不平衡、年龄层次分布不平衡等几个方面。掌握了经济自的农民,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往过去由党组织包办一切的文化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他们谋求文化主体地位的活动越来越多;改革前中国农村实行高度集权的组织制度,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组织都受到政治权力的超强控制,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很多自发的民间组织属非法的则被取缔。随着乡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党和政府在乡村社会逐渐退出,生长于民间的自发群众组织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三新的工作思路设想

1.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文化人才

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它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村、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纽带,也是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弘扬先进文化的前哨阵地。

2.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筑新的发展格局

农村文化改革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结合当前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一是改革宏观管理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坚持走“部门出谋、政府出面、社会出钱、共同出力”的路子,以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区)、乡(镇、办)、村为抓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挂帅,文化部门主管,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各界努力,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参与的文化格局。二是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以“馆〔站)长负责制、专业干部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图书)馆、站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使馆(站)长和业务干部的选聘、考核、奖惩及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搞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内部活力,调动文化干部职工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形成科学高效的运作格局。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疏通文化渠道

改革要思路清晰,措施明确。一是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二是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转企改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四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五是要加强政策调控,既拓宽又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4.充分挖掘农村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优势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因素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因素而被整合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中。但是必须注意,这一整合,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也不是简单的摒弃,而应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改造、补充,使之转化为现代农村文化,成为现代农村文化的生长点。

在我区散落在农村各地中,也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果利用得好将会起到传播文化,弘扬传统的作用。而我单位在开展诸如这类传统文化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比如,新塍镇元宵民俗文化节、王江泾长虹碧波文化艺术节、洪合镇新居民“歌舞新家乡”才艺擂台赛;油车港镇“双溪之声”乡村文化体育节文艺演出;高照街道“艳阳高照”文化艺术节暨居民运动会;王店镇朱彝尊文化艺术节、新城街道文化艺术节等,让我区居民常年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的权益得到不断满足。

5.抓住特色,提高农村文化创新能力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现有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追求寓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要求,丰富文化生活,创新文化形式,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全市各县、乡镇文化发展并不平衡,发挥各乡镇之间的互动作用,抓住文化产业发展这一新的增长点,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这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一要牢抓特色文化。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不断挖掘、利用优秀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民间特色文化的特殊效应。可以开展更多的诸如,在07年启动村级艺术团互动巡演的活动,让活动走进全区各镇(街道)的村落、社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强化“一镇一品”文化建设。我区目前五镇二街道都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品牌效应推动文化建设。

结论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9)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民增收缓慢。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薄弱。四是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落后。五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六是农村环境存在严重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下大力气尽快加以解决,以便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1.发挥各自优势,尽量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中部地区发展较快,主要是农业和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农村的二、三产业主要指乡(镇)企业、村办企业、餐饮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如能把二、三产业发展起来,可以安置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好第二产业可以生产出名优产品,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走产业化道路。同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好第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扩大收入,不断减少农民数量,加速城镇化建设步伐。首先东部要发挥农业生产尤其是种养业的优势,不能放松二、三产业发展,从而扩大非农业收入。西部要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要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把农业和二、三产业搞上去,尽快缩短和中、东部的距离。国家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健全农村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的县(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中、东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力度,支援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农村欠发达地区。

2.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党和政府要动员农民通过转包等形式把土地集中在少数种田大户手中,使大部分农民真正从土地上剥离出去从事其他职业。这样一来这些种田大户就可以将承包的土地连成片,实行机械化作业,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尽快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次,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党和政府要鼓励农民种植具有竞争力的优质粮食作物,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再次,各县(市)要建龙头企业,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比如建成了乳品厂就能带动奶牛业的发展。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也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再其次,党和政府要搞好劳务输出与劳动中介部门要加紧联系,尤其是出国打工的中介部门着重与邻近发达多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帮助更多的农民迅速致富。再次,党和政府还要建立各种种养协会,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论什么协会都要做好致富信息的传递工作,种什么养什么挣钱等都要跟农民说明白,就拿种植协会来说,选用哪些种子、产品的销售等都要给农民联系清楚,签好订单,这样就能减少盲目性,使农民致富有保障。

3.县(市)财政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的质量对建设标准和要求要统一规划,认真抓好落实。首先,党和政府要加大农村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要给没有自来水的村屯建水塔。要给没有电的村屯通上电。要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建设,争取做到村村通电话,逐步扩大农民安装电话的数量,各传输、交换设备要覆盖全国农村,使农民在最偏远的山村也能用手机通话。其次,党和政府要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搞好乡(镇)道路的建设。县(市)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要修建成水泥路。乡(镇)通往村屯的道路和村屯通往村屯的道路要修建成柏油路,各村屯的几条主要道路最低要修成柏油路,条件好的村屯要修成水泥路,并做到整齐、宽阔、美观。再次,党和政府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旱田要打机井,每公顷土地以四口井为宜,低洼地要挖顺水沟,力争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水田也要打机井,每公顷土地以六至八口井为宜,还要修建顺水壕,旱时可将河流的水引出来,这样就能保证水田的足够用水。再其次,党和政府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要利用好现有的水库、顺水渠、塘坝,并做好防护工作,保证蓄水量,以防止旱年种地缺少水源。只有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保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首先,党和政府要抓好农村科技工作。一是县(市)人事部门要有计划地在不增加原有乡(镇)编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农业技术人员编制,要选调学农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扎扎实实抓出成效来。二是县(市)党校、科协等部门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并进行严格考试,促使他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并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能够合理配置本村资源,把集体经济搞上去。三是鼓励农民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学习使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本领,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四是各县(市)科协要开展好科技下乡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五是各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要求各行政村配齐农业科技人员,各村每个自然屯至少要有一个农业科技员,乡(镇)农技站要对农业科技员做好培训工作,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和指导者。六是乡(镇)农技站要常年办好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如药材种植培训班、黑木耳栽培培训班、家畜家禽养殖培训班等,培养农民掌握致富技术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党和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一是村干部要重视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尽快具备村干部所需文化素质。二是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鼓励年轻农民进修,经济条件好的村要选送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到农业大学进修深造。三是农民要重视子女上学,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再出现新文盲。四是要鼓励具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学习高中课程、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为依靠科技致富奠定文化基础。五是对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各村要办文化补习班,聘请当地文化较高的教师讲课。再次,要健全农村文化设施,全国农村都要建设好有线电视接收设施,每个村屯都要有广播。每个村屯都要有文化活动室,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再其次,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尤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搞好九制义务教育,重视高中教育。要鼓励学师范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优化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待遇。还有,党和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各自然屯都要有诊所,以方便农民就近择医。目前,另外,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目前,党和政府正在落实这项工作,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及时治病,而且解决了治病的高昂费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

5.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改进农村党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一是要选那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进党支部班子,要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农村党支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好先进性教育的契机,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使广大党员明确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村党支部还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联系群众,化解矛盾,整合农村社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是要在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成为致富带头人。其次,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建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要教育广大农民增强民主意识,正确对待民主选举,运用好手中的民利,从本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选好村干部,坚持正义把那些品行正能力强一心为农民办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村委会成员工作要互相配合,遇事要民主协商,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再次,乡(镇)党委要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搞好文明村建设。一则要教育广大农民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二则要搞好各村屯的环境卫生,保证各村屯清洁干净。二是乡(镇)党委政府要责成公安派出所加大对农村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对黄、赌、毒的窝点要彻底打击,对涉案人员要绳之以法。对打仗斗殴、小偷小摸等违法分子要严肃处理。三是各乡(镇)党委对于贪污腐化等违纪的村干部要增大监督力度及时查处不法行为,把他们败坏的风气扭转过来,早日达到乡风文明的目标。

6.党和政府要与环保部门齐心协力,搞好环境建设。首先,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清查所辖区是否有污染源,然后上报县(市)环保局。环保局领导要安排专人负责对工业污染物和地下水污染等进行综合治理,各村屯对牲畜粪便、垃圾、臭水塘要统一管理,将牲畜粪便、垃圾放到村屯外的闲置地上去,要将臭水塘垫满土,使其成为好地。对于有污染的厂子要勒令停业或搬到无人处以减少环境污染。其次,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按着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搞好村容村貌建设,道路两侧要栽花种草,要美化、香化环境,要将土房全部翻建成砖房,建房样式和围墙高矮都要统一标准,要狠抓落实,保证新农村有新的形象。再其次,农民要自觉搞好自家环境建设。自家房前屋后都要整洁,庭院要铺地砖或打水泥地,柴草要统一堆放到村屯外,牲畜圈舍和厕所要经常打扫清理,真正做到环境清新、干净,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摘要:祁县有声有色的文化建设“红”了祁县,“火”了文化。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类型多样,参与广泛,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简约自办,注重实效,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内容向上,贴近实际,弘扬了新时期构建和谐文化的主旋律。由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得到三点启示: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政府“角色”不可或缺;要大力培养和发展业余兼职的群众文化队伍。

关键词: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群众精神娱乐;群众文化消费

TheCharacteristicandEnlightenmentofCultural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inQiCountyLIWeidong1,LIShangang2,ZHANGYing3(1.Dept.ofPublicity,QiCountyCommitteeofCommunistPartyofChina,Jinzhong030900,China;2.ManagementOfficeofScientificResearch,JinzhongUniversity,Jinzhong030600,China3.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JinzhongUniversity,Jinzhong030600,China)Abstract:ThevividanddramaticculturalconstructionmadeQixianCountybecomefamousandmadeitscultureprosperous.Thereissuchagreatdiversityofculturaltypesandbroadparticipationintheprocessofcultural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inQiCountythatculturalconstructionmetthespiritualentertainmentofthebroadmassesofpeopleanddifferentconsumingneedsofthebroadmassesofpeople.Beingself-suffientandpayingattentiontopracticalresultsrepresentthedirectionofsocialandculturaldevelopmentundertheconditionsofmarketeconomy.Positiveandprogressivecontentsandclosenesstorealitypromotethethemeofbuildingaharmoniouscultureinthenewera.BysuccessfulexperienceinbuildingnewruralcultureinQixianCounty,wegetthreeenlightenments:First,thePartyandthegovernmentshouldconscientiouslystrengthenleadershipovertheworkofruralculture;Second,thegovernmentplaysanindispensableroleinnurturingruralculturalmarket;Third,weshouldvigorouslytrainanddevelopamateurmasscultureteamofpeople.

Keywords:Qicounty;cultural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thespiritualentertainmentofthebroadmassesofpeople;theconsumingneedsofthebroadmassesofpeople

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化先进县,是晋剧、祁太秧歌、北方民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论文更是蜚声海内外的晋商圣地,所辖城赵镇是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祁地文化。名城文化、名人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六大文化尽显祁县魅力。近年来,祁县县委、政府立足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建设经济强县和打造文化祁县协调并进,积极引导和激活和谐文化建设要素,着力构建多元化文化投资格局,催生发展文化产业经济,促进了和谐祁县建设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1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1.1类型多样,参与广泛,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全县民办文化活动从活动内容上可分为晋剧秧歌票友、传统社火、民间剪纸、图书借阅、电影放映、威风锣鼓、武术健身、文化市场综合经营等十多个种类;从开办形式上可分为个人独资、多人合资、村委参资、企业出资等四种;从活动区域上可分为室内、院落、街道、广场等四种形式;从活动时间上可分为定期、不定期和常年三种形式。在文化活动组织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极具地域和行业特征的文化活动区域,如东观镇民俗表演、贾令镇晋剧票友、古县镇秧歌票友、城赵镇民间剪纸、西六支乡八音吹奏、昭馀镇社区文化、城区集镇区经营文化、旅游区晋商文化等。

据统计,全县常年参加民办文化活动的群众已达5万多人,每年举办活动近3000多场,成为了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和载体[1]。贾令镇东阳羽村维镜文化大院、北左村民村合办的晋剧票友文化大院活动时聚满了十里八村的观赏群众,高峰时有300多人;权勇文化大院吸引了丰泽村20多家企业的青工观看电影和数千名青少年学生阅览书籍,常常是“人满为患”;原东村王德林剪纸文化大院常年有50多位老中青妇女剪纸竞艺;女企业家权芝芬创办的“燕子”社区文化活动点更是聚集了上百名爱好健身、表演、舞蹈的城镇妇女;古县镇温曲村的武术文化大院里展示的却是农村青年舞刀弄枪、健身比力的竞技场面;东观村庆福文化大院参与晋剧秧歌票友活动的骨干分子就有30人之多,有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夏天在东观村中心广场上进行活动时,每场都吸引着近千名群众驻足观看。县城乒乓球俱乐部吸收有爱好者200多名,活动会员150多名,30张球台每日里都是占无虚席。由13位中青年书画艺术爱好者成立的麓台书社,仅两年的时间就举办各种全县性和跨市县书画联谊展10多次,并拓展到了篆刻、绳编等多种艺术门类。书社整日里宾朋满座,舞文弄墨,成了全县书画爱好者的活动乐园。这些不同类型的民办文化形式,五彩缤纷的大院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在文体娱乐和文化消费上的需求,成为了公办文化的有益补充,在全县城乡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

1.2简约自办,注重实效,代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民办文化组织的创立者有农民、工人、退休干部、企业家等。他们怀着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服务群众的奉献激情,自我筹划、自我筹资、自我组建、自我活动、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在人员、资金、场地、器材都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开辟自家院舍,主动联系四方,克服生产生活矛盾,渐次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今天有活动场地、活动器材、活动制度、活动队伍、融资渠道,甚至有经营市场的较为健全的民办文化组织。晓义村刘继拴创建文化大院之初仅筹得资金1600余元,购置了晋剧文、武场乐器设备,在活动过程中把乐器保管和使用分配到人,自我保养和维护,历经十余年器材完好如初。丰泽村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把每年节庆期间为企业和单位进行助兴演出所得的赞助款集中保管,全部用于器材维护和活动开支。西六支乡祁城村范青山,20世纪90年代初与家人一道创办起了八音吹奏教习班,网罗吹奏好手进行技艺交流,挖掘整理传统曲目30余个。在此基础上,他组建起了一支经营性的民间吹奏队,并多次代表祁县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文化活动展演,现已发展成为有固定人员30多人,年经营额30多万元的知名民间文化经营团体。

民办文化在各个层面凸现出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顺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物自主发展的规律,克服了以往村、镇集体等公办文化中“有人参与、管理松弛”的弊端。另一方面,民办文化组织简约发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小投资、重实效,资源整合利用。据统计,全县非经营性民办文化组织(民村、民校合办除外)中投资基本在15万元以下,场地以闲置的自家院舍和村委、社区提供的场所为主,器材大多采用独资、合资或企业赞助和社会募捐等形式购置或自制。参与人员自觉自愿甚至还奉献自己的积蓄。晓义村晋剧票友文化大院主要骨干30多人,联系有清徐、太谷等数十个村的近百名爱好者,但是其器材价值不超过3千元,却排练出了《算粮》《走山》《金水桥》《渭水河》等近10个折子戏。东观村、民村合办的文化中心有电子琴、架子鼓和晋剧文武场乐器、音10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响、戏装等,总价值仅3万多元,却能演出30多个曲剧目,而且多次组队参加省、市、县的节目调演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这在专业团体中是绝无仅有的。权勇文化大院藏书17000多册,收集电影拷贝1600多部,累计投入11万元,但其市场价值却超过了30万元。在从事民办文化的过程中,一些“文化能人”还把有消费市场的文化项目推向市场,走经营文化之路。县里组建的昭馀晋剧团,其组成人员大部分来自于村镇民办文化活动点。兴艺民间器乐培训中心等都是由自办文化发展起来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这种花小钱、办大事、重实效的民办文化之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如何建设、如何完善做出了积极探索,也昭示了今后民间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1.3内容向上,贴近实际,弘扬了新时期构建和谐文化的主旋律祁县农村文化活动从活动内容、服务形式、文化产品等方面展示的是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扬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赞美讴歌新农村建设风貌和新人新事的和谐画卷,呈现出了向上性、时代性的健康内涵。里村麻万全文化大院把文化大院办成学习科技的园地,先后聘请太谷、清徐、平遥等地的农业技术员举办温室大棚、酥梨套袋、肉牛育肥、辣椒加工等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讲座,并把讲座录音每周用高音喇叭复播一次。城赵镇剪纸文化大院里的剪纸艺人们创作的《水浒传人物谱》《计划生育大国策》《百业图》《奥运中国》生动地再现了水浒人物的迥异个性,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展示了祖国建设新貌。东风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舞蹈队排练的秧歌舞《夸夸咱宿舍新变化》,充分展示了社区建设的喜人景象和她们喜悦的心情。丰泽村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自编自导自演,推出了反映婆媳不和的秧歌剧《一日三餐》和《满月风波》,教育人们赡养老人是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公演后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建军80周年”,权勇文化大院精选出爱国主义影片200多部,在县城广场、建筑工地、机关社区、村庄企业等处轮放750多个场次。还主动参与夏季7月份的昭馀文化广场“电影放映月”活动,使成千上万名青少年学生和消夏群众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东观是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活动中心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举办了“美丽东观,歌颂家乡”秧歌票友电视大赛,爱好者踊跃参与,乐此不疲。十七大学习宣传期间,丰泽村夕阳红活动中心自编自演了《十颂十七大》《十七大报告十八个新亮点》《县委书记讲党课》等剧目,受到了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乔家堡文化中心的50多位中老年妇女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主动担负起宣讲十七大精神的光荣任务,挨家挨户赠送十七大报告和宣讲十七大精神。由此看出,民办文化组织弘扬的是时代的、向上的健康文化、科学文化,弹奏出的是凝聚民力、共谋发展的和谐乐谱[1]。

2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影响如火如荼的民办文化,着实成了祁县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广大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么,民办文化带来了什么呢?一是民办文化“红”了祁县,“火”了文化。全县乡镇六大社区都有民办文化,类型各异,特色明显,参与群众呈上升趋势。有些村还出现了多个文化大院齐头并进、较劲比势的势头。如丰泽村已发展有五个公益性民办文化活动点。继晋商大院之后,文化大院已成为祁县的又一品牌。2007年权勇文化大院就接待全国各地来访者近5000多人,还上了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民办文化的确是“红”了祁县。民办文化大院的“火”使一些传统的文化项目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再度予以传承。祁县秧歌的上百个曲目、温曲武秧歌、火流星、祁城民间泥塑、木雕、石刻等传统项目在民办文化的襁褓中再度孕育成长,文化资源得以发掘利用,还产生出文化经济效益。乔家旅游文化开发公司等就是以策划、生产、销售传统特色文化产品(五谷画、葫芦烫雕),开展传统特色文化服务(驼队、民俗表演)等为主的文化企业。大院文化使得“文化”这块大蛋糕更加充盈和丰实,着实是“火”了文化。

二是民办文化弹响了全县共建和谐的强音,焕发出广大群众健康向上的人生心态。无论是晋剧秧歌演唱,还是图书电影服务,反映出的都是守礼法、讲团结、谋发展的向上价值理念,吹起的是党和政府科学发展共奔小康的奋进号角。参与文化活动的人能远离麻将桌、是非圈,追求的是经济富裕后的文化新生活,崇尚的是文明和谐的人生新理念。常年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性格开朗、精神矍铄、身体健康、共事和睦、邻里团结,没有、懒作等恶习。文化活动组织着实为城乡群众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人文圈”。

三是文化活动营造出了“尊文重教”的浓厚氛围,影响和培养了新的一代。大院文化的繁荣使一些11(总第101期)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李卫东等)地方一改以往在文化建设上的“穷文化”、“软文化”的做法,认识到了扶持发展民办文化是得民心、见效益的大好事。如丰泽村权勇文化大院就接待本村和县城学生参观展览、观看电影、阅读图书等。在权勇、夕阳红大院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丰泽村尊文重教成风。2000年以来新培养大学生80人之多,相当于该村前20年考上大学人数的总和,中考成绩连夺全县农村中学之冠,丰泽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红红火火的大院文化,在祁县大地上营造出了民生和谐、社会文明的发展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2007年,非旅游类文化经济产业实现产值近7000万元,安置就业3000余人,晋商文化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成绩斐然,被晋中市命名为平安县创建先进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2]。

3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得益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更主要得益于党政各级组织对民办文化的培育催生、精心呵护和正确引导。县委、政府、宣传文化职能部门和村镇社区因势利导,在民办文化的催生发展中勤于担当好各自的角色,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方针,始终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搞”的文化共建方针,积极扶持民办文化,放大大院文化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事业的综合进步。

3.1县委、政府当好“中军主帅”县委、政府充分发挥民办文化组织知晓社情民意、联系群众紧密、随时随地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成本简约、宣传效果显著的优势,一是坚持推进“文化祁县”发展战略,对民办文化发展予以重点支持;二是进一步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工作纳入县四大班子领导工作责任制,把发展壮大民办文化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重点。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民办文化大院了解情况、现场办公,放大大院文化示范辐射效应;三是在执行和制定“十一五”规划中把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比占到当年财政支出的1%,并逐步加大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支出中扶持民办文化发展的投资比例;四是启动文化阵地设施综合利用工程,把机关单位、学校企业、村镇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室、活动场地摸清底数,由乡镇和系统党委与产权单位协调,优先民办文化组织开发使用。如晓义村、东观村、里村、北左村,都是由村委出面提供场地,出让给民办文化大院使用的;五是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民办文化参与企业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推广“经济带文化、文化促经济”的企业文化和民办文化相结合的运作办法。每年元宵节文艺活动的社火队伍中的绝大部分表演者来自于各村镇、社区的文化大院,单位、企业举办庆典和县里举办的消夏文化活动中,都能见到民办文化大院活动队的活跃影子;六是积极支持文化部门工作,把乡镇、社区的文化服务干事全部列为财政供养人员,解决其后顾之忧,把辖区内民办文化的发展状况列为其岗位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通过以上措施给予了文化大院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和宽裕的政策环境支持,使得祁县民办文化近三年来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3.2宣传、文化部门勤做“护花使者”一些文化组织初建伊始,大部分传唱的是传统剧曲目,没有新意。宣传、文化部门就及时选派专业创编人员深入到村镇大院实地采风,并紧密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利用文化大院活动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科技知识。如十七大精神学习宣传期间,把100多册报告和辅导读本赠送到权勇文化大院和丰泽村的党员农民手中,县委书记、宣传部长等领导亲自到场为大家做十七大精神学习辅导,畅谈学习体会;文化部门组织编创人员深入到古县镇、城赵镇等村办文化组织帮助活动群众编排脍炙人口的小节目。文化部门实行了文化系统单位、乡镇文化中心专业人员包乡镇、蹲村户的办法,经常性地深入到各文化组织和活动点实地辅导,与活动群众一道载歌载舞,锤炼品赏。节庆和农闲时间文化大院里到处能见到文化服务人员忙碌的身影。文化馆多次深入大院进行图书、图片展览指导,图书馆服务人员为文化大院的图书分类编目,文化中心对电影拷贝名单进行整理打印,宣传部的领导经常去文化大院摸排调研,为其排忧解难、鼓劲打气,还整理编写事迹材料,发挥其在民办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文化部、省文化厅等单位奖励权勇文化大院电影机、发电机,把其列为财政部、文化部“送书下乡工程”配送点。宣传、文化部门对权勇等文化大院的培养和宣传更加坚定了创办者办好大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3.3村镇、社区甘做“娘家人”村镇、社区党支部、村委从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给予了文化组织最大限度的支持,担当了“娘家人”的角色。北左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委办公设施破12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旧,但对于开办的晋剧票友文化大院以场地、水暖电和购置电视机、VCD机等设备的支持;丰泽村支部、村委在近年来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投资400余万元兴建了中小学校和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又专门拨付5万元兴建了100多平米的室内小剧场,购置了乐器、音响等设施,专门提供给“夕阳红”文化活动中心常年使用;权勇之所以能成为全县文化大院示范户和省、市民办文化业的优秀典型,离不开丰泽村支部、村委二十余年的关怀支持。在1995年集体经济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是老支书自己借钱支付他全年的电影放映费,在他面临困难,产生停办大院的念头时,是村委领导及时给予谆谆教诲和物资支持,扶持他的文化大院走到了今天;东风路社区安康小区是全县最大的居住区,该区物业中心面临收费困难、更换锅炉资金紧张的困扰,仍出资5万多元新建了文体操场,购置了2万多元的活动器材,并出资主办了该社区文体表演大赛和庆典晚会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正如里村文化大院的创办者麻万全所言,“没有支部、村委的关怀支持,没有老百姓的热情相助,我们是办不到今天的。有了娘家人的支持,我们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

4祁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4.1党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需要,也是满足农民求知、求乐、求富的需要,更是提高竞争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3]。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努力弘扬优秀文化,改进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充分保证对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落实国家扶持公益文化事业的各项政策,切实承担起政府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责任,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4.2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政府“角色”不可或缺政府要按照“群众文化群众办、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要围绕满足农民文化消费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构建以戏剧、电影为“主打产品”、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产品供求体系,探索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政府要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机制[4]。拿出适当的政策补助,作为激活农村文化市场的推动力,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把戏剧、电影下乡纳入市场机制轨道。要鼓励、引导、帮助、扶持农民从自身需要出发,开办文化大院、农村图书室、农民演出团体及经营文化产业。要把文化大院等作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4.3要大力培养和发展业余兼职的群众文化队伍专职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活跃基层文化活动必须依靠大批群众文化骨干。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扩大基层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充分重视蕴藏在农民群众中间的创造力,积极发掘和推广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宣传文化机构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鼓励创作和演出农村小戏等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积极推广优秀农村文艺作品。在农村培育和发掘一批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愿意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骨干,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晋中市委宣传部.2007文化晋中建设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晋中市委宣传部.腾飞的晋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10)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性各项群体文化娱乐活动最基本的硬件和载体,没有这些东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前些年因为受基本场地、设施的限制,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只能是见缝插针或者干脆只能租用其它地方来进行。得益于这几年雨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工程,该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在柳州市辖范围内的938个行政村当中处于领先水平,融水县辖范围内的近百个村庄目前还有一半多的没有开展此项工程。这些文化设施主要包括一栋2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文化综合楼、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宣传长廊、7个自然都有屯水泥地的玻璃钢篮球架篮球场、一个游泳池、一个戏台,另外水电、广播电视等也早已进了苗家山寨。现在雨卜村的苗族群众再也不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找不着场地设施而发愁了,他们在农闲时间既可以举行公共活动也可以足不出户的收听广播或观赏电视(因为地处偏远只能使用卫星天线),极大地满足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区、市、县、乡、村等各级组织的文艺队会经常下到雨卜村来进行公益性质的表演活动,使文化设施能够极大地物尽其用。雨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走在前列主要的原因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实施的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决策,更重要的原因是该村是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的结对帮扶贫困点。柳钢是广西最大的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600亿元,实力雄厚,自2003年以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派专人进驻该村担任指导员,先后无偿投入400多万元进行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会战工程。有了巨额资金作为保障,苗族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义务出工出力,短短几年时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即交通基础设施,一条平整漂亮的柏油路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香粉乡及雨卜村的大发展,没有柳钢这种大单位的帮扶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崭新面貌。

2.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方兴未艾。

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怎样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放是一件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农民群众头脑,以提升精神文明素质为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总要求,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必须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否则对民族文化来说就是一种破坏。苗族作为我国一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自身的民族民俗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雨卜村自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民俗活动不单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而且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原来已经失传或半失传的民俗又被民间艺人重新整理开发出来,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好事。一年当中的主要节庆包括苗年、闹春、斗马、斗鸡、坡会、芒嵩、红水芦笙节、春社节、黑饭节、新禾节、黄岩节、闹鱼节、拉鼓节、砍旗节、正月初三至十七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等等不胜枚举。每到节庆的时候,苗族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都穿上自己的服饰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例如芦笙踩堂、芦笙恋歌、背新娘、竹竿舞、拉鼓、踩脚求爱舞、扯耳朵敬酒等等,好不热闹。特别是年轻的妇女更是精心装扮,穿上金属挂饰众多的苗服非常漂亮,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另外,一些苗族民间手工艺,例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等,苗家女儿从小就开始学习制作,除了自家使用外还作为手工艺商品远销海内外。因为地处山区,而且盛产杉木,所以苗族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前住的都是一些杆栏式建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吊脚楼,一层用来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上层当然就是住人。融水苗族与金秀瑶族、三江侗族等民居住宅还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雨卜村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得到一定的保护和开发,很大程度上在于与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该村独特的、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苗族风情这两大卖点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使海内外的游客蜂拥而至,苗族群众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自然而然地注重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3.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亮点频现。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文化自信自觉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因为整体发展落后的缘故造成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这几年雨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文化事业确确实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亮点频现。首先是得益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推进,该村的适龄儿童都能够进步村小学和乡中学接受教育,即使部分困难家庭的适龄小孩也可以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有的甚至还继续往上深造。其次是职业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因为该村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学好一门技能是找工作提高深入的根本保证,而职业教育为完成义务的部分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提供了一条渠道,再加上这几年国家实行免除中职生学费和提供生活补助以及奖学金的利好条件,家长们逐渐转变观念愿意送小孩去职业学校学习。还有就是免费午餐工程深得民心。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柳州市政府决定在北部融水、融安和三江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的九年义务教育8万多农村学生中实施免费午餐工程,由市、县级财政各分担85%、15%,每年需投入3357万元。这项举措在广西是首创的,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免费午餐工程实施后的一年,农村回流学生明显增加,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雨卜村现在的适龄儿童基本上不再受贫困问题而导致学业不稳问题的影响。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使雨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40岁以下人口绝大多数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这几年每年都会了小孩考上大学,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与桂中其它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山区比较起来,雨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情况是不错的,如果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比较起来或者从当地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来看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农村文化建设无论是软硬件水平都明显高出雨卜村乃至桂中地区的农村一大截,主要体现在整体化和均等化方面。比如,上海市早在2007年就开始整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后投资10多亿元,翻建或新建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实现了文化活动中心在村一级的全覆盖,同时培育文化团队,扶持文化节目。2008年又启动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店、农村信息苑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实行一站式服务的模式。通过完善农村电影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电影从“一月一场”向“一周一次”、从露天向室内、从胶片向数字的三个转变。推进文化指导员进村、进社区工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持。开展“中外艺术家下社区”、“文化下乡”等活动,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跃在镇、村各社区,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健身方面的多种服务。笔者在雨卜村及其它农村调查发现,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对还是比较贫乏的,除了看电视、上网或节日文化活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文化活动,例如打麻将、打牌及聚众等占据了他们业余生活的重要位置。平时一到晚上村里面人声鼎沸、最热闹的现象就是三五成群或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寻求刺激。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通过构建各种渠道把城市里面更多更丰富的文化资源输送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有待改进。

雨卜村作为一个具有浓郁苗族文化风情的村寨,只要把当地文化保护和开发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其它地方也有的普适性问题包括:一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保存苗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性。最能体现苗族文化风情之一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现在商业化的味道很重,为了吸引游客来这里观光消费,一些原来本已式微或消失的民俗活动这几年又被重新发掘整理搬上台面,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原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活动里面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却早已被淡化,剩下的只是一时的闹热和对金钱的追逐。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说过:“当所有一切都统整起来的时候,一切也就变得简单了。那里神话丝毫没有变形,都是有不断重复着的单一的和同一的主体构成,而仪式也是由再三重复的少数姿势组成的。不管是公众的想象,还是祭司的想象,都既无时间也无手段去提炼和转化宗教观念和宗教仪轨的原初实体,它们总是裸地表现出来,供人们检验,人们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把它们的谜底揭开。”[3]雨卜村的商业民俗活动可以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可是里面掺杂着的许多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不符的东西对于提升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素质是没有多大益处的。另外,商业化的行为永远只能是短期行为,文化建设如果带有太多功利化的色彩那就会失去原本的教化功能,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悲哀。二是雨卜苗寨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也渐渐失去原来的风格。近年来,为了使少数民族山区群众住得更加安全,防止火灾隐患,政府指导和扶持各村、各寨进行了寨改、灶改工程。原来就地取材全部采用木料建造、独具少数民族山地风情的杆栏式,即吊脚楼,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面目全非,砖木混合或全部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子占据了主流地位。融水当地政府为了保留苗寨民居的民族特色对于新改造的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屋顶全部采用白脊黛瓦取代原来简陋的黑瓦建筑风格。房子改造后优点当然是防火好、坚固耐用、美观漂亮、居住舒适,对于提高苗民居住质量当然是一件好事。对于普通群众的居住建筑而言,经济、适用永远是排在美观之前的,[4]但是建筑还承载着一项传承文化的功能,如果把民居风格改变了,那么伴随而来的就是原有文化的消失,而且是不可以百分之百复原的,这就是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5]包括雨卜村在内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保护开放的矛盾关系确实是一项棘手的任务。撇开物质功利的诱惑,适当地、原汁原味地保留少部分象征民族文化的实物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上一篇: 初中地理论文 下一篇: 社区平安创建工作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