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56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篇(1)

作为一个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欠发达省份,开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工作,无疑给云南金融这艘急流勇进的大船刮来一股强劲东风!云南金融,正朝着国际化征程轩昂迈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仅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而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跨越。货币国际化指的就是能够跨越国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上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过程,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率先从贸易结算开始。一种货币要实现国际化,必然与对外贸易有直接关联,只有首先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才能产生金融投资乃至储备需求。而现今,国家逐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开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对于云南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启动,标志着云南省同东盟、南亚国家跨境贸易结算从长期多币种的现钞结算向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银行结算方式转变。这一转变,为云南金融业开启了一扇金融国际化之门,也为云南轰轰烈烈的桥头堡建设增添了一股坚实的力量!

事实上,云南人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并不陌生。

早在2004年,云南省就开始涉及边贸人民币结算工作,试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边境小额贸易以人民币结算予以办理出口退税政策。同年,国家在云南省试行边境贸易出口人民币结算退税政策。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2010年6月,云南省被获准为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自此,云南的人民币结算范围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由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省内地域由8个边境州市扩大到全省辖区,境外地域由之前的对缅、老、越、泰4国扩大到对所有国家和地区。

如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正式启动,让云南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踏上新的发展平台。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中信银行云南省分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均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许海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利于云南金融业不断提升涉外服务功能、提升云南金融支持涉外经济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云南金融业对‘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云南对外开放、涉外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中信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陆金根则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在滇商业银行依托云南沿边特色,并借对外开放之力实现发展新突破的重要抓手,也是开创面向西南的跨境综合金融发展新局面的基础和关键。”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前景不可估量,挑战也不容忽视。对此,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著名区域经济学专家卢正惠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给云南省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也会出现由此带来的人民币支付范围扩大,跨境流动性增强,金融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机制势在必行。

人民币国际化篇(2)

关键词: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职能 货币格局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的定义及其职能

国际货币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它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三个职能的延伸。国别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国际货币的职能如表1所示。

首先作为国际货币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即个人交易中作为记账单位,用于账面资产的标价,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用于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标价;在官方机构中执行基准货币或货币锚,供政府在制定货币平价或外汇交换时所使用。其次是流通手段职能,即在个人商品与劳务交换中作为交易货币;被官方机构作为干预货币,用于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和为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融资。三是储藏手段职能,在个人交易中作为资产货币,即个人在持有对外资产时使用的货币;在官方机构中作为储备货币,是政府在持有官方对外资产时使用的货币。克鲁格曼曾经从规模效应的观点出发,指出具有多种职能的国际货币为数极少(有时甚至只有唯一的一个)。

表1中的多种职能可以由不同的货币来分担。过去在金本位体制下,黄金和英镑曾经分担了政府职能和民间职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成为全球货币霸主,承担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20世纪70年代中期采用蛇形浮动制时,欧洲各种货币都可以相互挂钩,美元则作为储备货币和干预货币使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作为保值手段的美元逐渐向马克和日元分散。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占全球贸易结算量的7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0% 以上),全球货币事实上建立在单一美元本位币的基础之上。欧元和日元则作为“区域性国际货币”起到补充美元的作用,从而形成多级结构。

国际货币格局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将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深层次问题暴露无疑。单一的美元霸权并不能维持世界货币体系的长期稳定,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欧元、日元也面临维持其地位的巨大压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以目前国际间理论与实践积累的情况看,在构建“新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若干可选方案中,多元化无疑是最优选择。通过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由多种货币来分担国际货币的职能对于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世界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的必然性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以历史的、战略的视角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地参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当中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充分条件

从国际货币的职能而言,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走上国际舞台,已经具备部分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条件。

(一)发挥人民币国际货币交易媒介的职能

发挥人民币国际货币交易媒介的职能,需要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在1996年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方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43个资本项目中,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资本交易项目已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资本项目正处于一种逐步放松管制的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战略。同时我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了足够的货币兑换能力,如表2所示。

从表2所示加之有关报道,到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并于2006年10月份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于2008年底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储备数额,加之我国经济基本面等因素的考虑,未来我国外汇储备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而言,我国外汇储备将继续平稳增长。庞大的外汇储备数额为人民币发挥国际货币交易媒介的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信用保障。

(二)人民币成为对外贸易边境结算的主要货币

回顾历史,我国的对外贸易大都采用美元进行结算,这样必然增加交易的成本(因为存在交易双方各自本币兑换成第三方货币再进行结算的兑换成本)。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贸易伙伴国在与我国的贸易往来中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意愿不断增强。仅2004年为例,人民币在中越边境贸易往来中的结算量约为81%,中蒙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90%,中朝边境贸易往来中的结算量约为45%,中俄边境贸易中的结算量约为15%,人民币成为与这些国家边境结算中的主要货币。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的365家企业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6月,试点地区由5个城市扩大至20个省、市、自治区,境外区域则由我国的香港、澳门以及东盟扩展至全球,试点业务范围进一步明确为跨境货物与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仅为35.8亿元,而截至2010年12月底,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已由试点初期的365家扩展至67724家;2010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攀升至5063.4亿元,为2009年的141倍,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三)人民币具备成为区域储藏货币的条件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发挥国际货币职能,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人民币要发挥国际货币储藏手段的职能,不仅要保持其币值稳定,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其国际流通量不足的难题。

从图1中可以看到,美元仍然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相当长的时间内任何其他货币都难以取代美元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国际性储备呢?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金本位时代,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动性;20世纪80 年代,日本则通过大规模跨国投资向各国提供日元资金。

近年来,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如图2所示)但其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为0.74%、2005年为1.3%、2006年为1.53%,这样的狭小规模显然难以支持未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但是我国拥有强大的国际贸易地位和稳定的人民币币值使得人民币完全具备成为区域储藏货币的条件。

在中国货币的对内价值上,近年来我国一直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200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为3.9%,2005年1.8%,2006年1.5%,2007年4.8%,2008年5.9%。总体来看,人民币对内仍然保持了稳定。在人民币的对外价值上,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着较强劲的升值势头,但升值幅度较平稳,同时,由表2中可以看到,中国国内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币值的坚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人民币被世界广泛接收提供了坚强后盾。

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并且拥有自由的金融、资本和外汇市场,那么以该国货币计价的交易就越大。所以,从规模的经济性来看,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都会下降,同时流动性将会增大。如此以来该种货币将作为资产货币被多数国家接受。这种货币不仅作为储备手段而且作为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也会提高,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就如同克鲁格曼所说的“作为国际货币使用,将提高该货币的有用性,这里存在一种循环的因果关系”将会实现。

(四)市场驱动和政府支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过去的2010年被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元年”。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启动之初的5个城市,现已扩大至20个省市区,参与的出口企业从之初的300多家扩大至近7万家,同时境外地域由我国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又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为了缓解“出海”人民币投资无门的尴尬,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允许境外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人民币回流境内打开“一扇窗口”,增强了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在市场驱动加上政府顺势而为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蓄势待发,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条件在不断成熟,但是要想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不仅要在增加其国际流通量上继续努力,关键还要其金融服务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更加开放。只有国际范围流通量和市场都达到国际化的标准,人民币国际化才能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菊地悠二,陈建,朱绍文.日元国际化进程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平,刘沛志,于茂荣等著.亚太地区货币合作与协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沈晗耀.论局部金本位―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10)

人民币国际化篇(3)

一、国际货币体系和我国经贸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现代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多元化的国际货币

1976年在《牙买加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中心――”的货币制度,美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处于货币体系,通过锚定国际货币制定自己的外汇政策。牙买加体系看似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特别提款权都能作为储备资产,但美元一直处于核心地位。2010年全球外汇储备结构比重美元占65%、欧元26%、英镑5%、日元3%,即使在2011年受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全球央行减持美元储备,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仍在60%以上。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将仍然是以美元为主的单极储备货币体系。

单一的储备货币体系最大弱点就是风险过于集中,这种风险首先源自国际货币的本质仍是货币。如美元是美国的法定货币,欧元是欧洲的法定货币,发行机构的货币政策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或者某个经济联合体的利益。目前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就是最明显的案例,在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面前首要维护的还是国家利益。

目前的国际条约中并没有针对国际货币的约束性条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2007年新决定》中遵循的是平等原则,将各个成员国赋予相对平等的地位,对于成员国使用储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在《2007年新决定》的原则C中规定:成员国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应考虑到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包括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如使用美元干预外汇市场,就需要考虑美国的利益。但是没有硬性约束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使用本国货币干预市场时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美国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在享受铸币税收入的同时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美元贬值以转移自身债务,导致其他国家的利益受损却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可以说,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国家相对国家拥有更多的优惠待遇,但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牙买加体系没有统一的货币和汇率安排,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软性”监管组织,汇率归各国所有。这种“无体系的体系”需要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才能正常运作。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使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抗风险能力,在发生危机后的自我修复和调节也更加困难,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大而不倒”,一旦美元或者美国出现一点风吹草动,整个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都会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要求。当前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即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又将国际货币体系的其他问题放大,如果要改进和完善牙买加体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多极储备货币格局,降低美元在国际货币家族中的比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力推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立,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二)经贸形势逐步扩大人民币影响力

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开放程度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与原动力,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对外经贸的繁荣发展做后盾,货币国际化将无从谈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2010年GDP达到5878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三。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总额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与东盟、日本和韩国保持着稳定的贸易逆差,亚洲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各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对亚洲经济的贡献一步扩大。2009年,我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349亿美元,我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等东北亚4国以及印度、马来西亚和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人民币在东南亚各国的流通范围和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2001年中泰贸易额为70.5亿美元,2011年增至647.4亿美元;在老挝北部的乌多姆赛、丰沙里和南塔三省,人民币完全可以代替本币流通;较早实行人民币结算的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的边境贸易90%以上使用人民币结算。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目前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效率尚待提高

流通量是货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增加货币流通量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对外资本输出,二是贸易逆差。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第一条路目前走不通。走第二条路,就必须建设具有相当弹性和稳定性的国内市场,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可能加剧本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这要求实体经济,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有相当的弹性。只有保持国内市场对国际商品的持续需求,货币才有走出国门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有较快增长,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国内市场规模指数排名第2位,我国市场规模和居民消费能力实现了一定突破。但是,中国经济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同经济总量相比仍然较小,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尚显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偏向出口创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偏向外贸,内需相对较弱,“三驾马车”中的内需对经济的贡献比例偏低。

(二)汇率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

目前西方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强调货币的独立性,可以在减少外部因素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提高本国货币的避险价值。因此,独立的货币体制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

汇率制度改革要考虑国际监管方面的压力。目前,造成中美汇率冲突的主要原因本质上是汇率制度的不同。美国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中国实行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没有要求各国实行统一的汇率体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可汇率制度应该根据一国国情制定。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货币的国际化和自由化是一种趋势,且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也表现出了浮动汇率更优于固定汇有规定率的倾向。浮动汇率体现的是不管原则,固定汇率的维持往往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干预结果可能被认为扭曲了真实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新决定》中制定了7项指标,如果成员国的汇率政策出现7项指标中的任意一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可以对成员国进行全面审查。其中第一项指标就是成员国对外汇市场进行长期、大量、单方向的干预。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也拥有一定的汇率监管权。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合作协议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第12条、第18条、第15条都有关于“外汇安排”的规定,由汇率问题引发的争端可以纳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范围内。而且世界贸易组织拥有制裁成员国的手段,将汇率问题与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捆绑,有可能导致对汇率操纵国施行切实的制裁和惩罚措施。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质上是介于固定汇率和完全浮动汇率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相较于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汇率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加快汇率制度改革进程是实现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不仅对人民币国际化会造成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在国际上更可能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而遭受不公正的指责和损失。

(三)人民币国际化使宏观调控风险增大

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将会有大量人民币流通于国际金融市场,这些游离于我国监管机构控制之外的人民币有可能扰乱我国货币政策的正常运行,削弱货币调控的作用,影响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历史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跨国供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向二战后的欧洲注入了大量美元,这部分美元被称作欧洲美元,他们金额巨大且缺乏监管,成为国际游资的前身。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国际游资已经达到72000亿美元。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直接导致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可以预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民币成为游离于我国金融管制之外的国际游资,传统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都将受到影响甚至失效。

三、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实现国际化需要货币保持较高独立性,这要求人民币的定价机制不能是固定汇率制或者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历史上,牙买加协议之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正体现了核心货币与货币在汇率制度上的差异,发行国际通货的少数发达国家全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大部分发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盯住某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里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二次汇改”重启,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趋势逐渐明显,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得到加强。下一步改革重点在于进一步放松人民币汇率监管,使市场成为决定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重要力量。

二是基本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近期推出的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标志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根据IMF的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中完全可兑换的为5项,基本可兑换8项,部分可兑换17项,大约占全部交易项的75%,完全实现资本可兑换是必然趋势。

(二)扩大境外投资规模,将外汇储备变作外汇资产

我国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一方面源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经济结构中出口占比较大和对境外投资开放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不是国际公认的计价货币,人民币在许多场合不能进行贸易结算。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30446.74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73011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外汇储备469.58亿美元,只占中国外汇储备的1.54%。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主要用来够买国家债务,其中美国国债的占比最大。扩大境外投资范围,从单一投资美国国债转为多元化的投资方向,积极利用外汇储备优势引进国内急需的高新技术和成套工业生产设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购买国外优质资产,摆脱对美国国债的依赖,走出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怪圈,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货币独立性的重要措施。

(三)考虑建立亚洲经济同盟

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战略步骤应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首先要实现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和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的流通;其次是要实现区域化,即类似欧元成为区域性的主导货币。在这过程中,亚洲各国对人民币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在新时期需要新的理解,二战后面对崛起的德国欧洲各国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在这种形势下,法国提出了钢铁联盟,即建立一个跨的独立组织开发和分配德法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处于钢铁联盟控制下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只能用于和平目的,这使得在欧洲尤其是德法之间不可能爆发新的战争。钢铁联盟不仅缓解了德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更为欧洲各国在经济和政治范围内加深合作提供了良好地先例。

亚洲各国普遍处在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各国对于各种资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日益迫切,有限的资源面对无限的需求必将加深各国的竞争和纠纷。借鉴欧洲经验,建立一个跨国组织联合各国共同开发和利用亚洲的资源如石油,即关系到亚洲各国的长治久安也是人民币走向亚洲的重要平台,整合了中国的市场和亚洲的资源,就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强大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宋鸿兵.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17-137.

[2]甄峰.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来自市场[J].中国金融,2012(17):34-36.

[3]李波,刑毓京,郑红.国际汇率监督――规则的嬗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3-23.

人民币国际化篇(4)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性货币,首先应争取被用于国际结算。但国际结算业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先稳固推进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是首要的,也是较易实现的。在这个范围内,一国货币使用频率增加,交易量扩大,形成一种交易惯性,才能逐步发展为国际货币。使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纵观货币史日元的国际化第一步也是先使日元成为结算货币的。

一、人民币贸易结算存在的阻力点

人民币并不被普遍接受,其原因是:

1.人民币的流通规模不够。要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首要的条件应当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用这种货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但是由于国际贸易中流通货币主要是美元,欧元,日元主导,其他国家或者贸易伙伴持有人民币买不到他们需要交易的商品。这一现象就导致人民币流通规模不够、人民币持有量减少、交易规模减少、人民币流通同规模减少的恶性循环。

2.人民币欧美等客户对人民币信任度不高。如果用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汇率风险由客户承担。而欧美贸易伙伴选择何种货币结算,要考虑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这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多方面因素。经济层面,欧美国家仍然考虑中国的人民币自由汇率机制是否健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否可行,人民币的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都会影响外国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任。

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具体操作

那么,笔者认为如何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规模增加人民币在其他国家的持有量,以及如何增加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任度是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具体操作是:

1.增加人民币的境外数量,让人民币走出去。200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自2008年12月至今签署的第6个类似协议,并且从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等周边地带扩展至拉美国家。至此,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此举增加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数量,旨在培养其他国家人民币交易的习惯,这已经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铺路。

2.筹划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上海“两个中心”的提出,标志着未来上海将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金融中心。拥有人民币金融中心,发行人民币衍生产品,建立开放式短期外汇借贷市场、人民币清算市场以及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意味着可以促使大量国外资本转化成人民币,促成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内流通。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的战略计划正在部署中,相关政策正在制定中。

一些经济学者提出国家在推动人民币结算时应该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他们建议提高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水平将有利于对方国确定本国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水平,有利于形成市场均衡的国内外汇率水平。此外,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人民币资金的回流。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变得越来越迫切。如果人民币不能和主要国际货币自由兑换,进出口商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将下降,不利于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人民币充当贸易往来的结算货币,国外进出口商必然会产生人民币资金的结余,短期内中国的银行在外的分支机构应该吸纳该国的人民币资金存款,为该国人民币资金提供投资渠道,长期来看,国内金融市场应该逐步对国外的人民币资金回流开放。

除上述经济学者的建议外笔者认为,首先,推动人民币结算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国力。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确立也是因为其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遵循的是由出口带动国内投资向经济深层传导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依赖外汇顺差收入,产能扩张和基础投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导致当前经济结构发展失衡,加工业产能过剩,代表内需和消费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底层社会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岗位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很大等问题。这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一层阴影在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之前,中国应该建立起有完整的产业链,进入高端领域,完成产业升级,保持经济的科学发展。

此外政治上的监督也尤为重要,现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要加大试点期间对五城市的相关机关监督力度,因为与美元外汇不同,人民币结算势必会使有关部门的对人民币自由处置力度加大,避免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将人民币在国内外洗掉。相关法规政策应该配合出台。

从历史来看,一国货币成为全球主要的本位币不仅是经济,还要有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支撑。英镑成为国际主导货币跟它在全球建立的“日不落”帝国有很大关系,而美元能取得霸主地位,这跟布雷顿森林体系签订的时候美国的综合实力居于世界霸主地位紧密相关。所以人民币的崛起和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十分不开的。在G20国会议上,胡主席发言提出要规定国际货币的多样化,认为想促进国际货币多样化,要推进和扩大结算权。从此可见,中央和国家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粉红的人民币会同中华民族一同崛起,21世纪必将是中国人民的世纪。

参考文献:

人民币国际化篇(5)

一、引言

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至今,人民币汇率走势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1、1985—1994年,人民币汇率不断调高;2、1994年到1995年,实行新双轨制;3、1995至2003年,人民币稳定在$1=¥8.27。4、2003年至今,宏观当局实行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基本呈现在宽幅震荡中升值的趋势。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现在的均衡汇率水平应该是怎样都需要深入研究。最早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1981),他认为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Frankel(2004)认为 200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44.8%。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卜永祥(2001)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前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范围在5%一12%之间。

而在经济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发关注,讨论的焦点是国际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以及国际化的路径。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巨大需求会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因而现阶段我国是否有实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当前均衡汇率,并结合当下的汇率水平分析国际化的可行性。

二、基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探寻的人民币均衡汇率

(一)基期的设定

人民币国际化篇(6)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石油价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跌宕起伏。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强了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波。石油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比以往更加突出。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货币后一种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理论上讲,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欧佩克国家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这不仅使美国经济在无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生产、运输和价格,进而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一张独有王牌。因此,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

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给我国GDP造成的损失达到0.08%~0.20%。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故而“石油欧元”、“石油日元”等陆续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对传统的国际石油计价定价体系造成严重冲击,进一步推进了非美元化的石油交易发展。如今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寻求非美元化。

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人民币近几年来币值保持稳定,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其他国家在石油交易中逐步寻求非美元化,以人民币结算。从严格意义上讲,面对国际上关于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争夺,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战场”

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资源支撑。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许还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资源(能源计价功能)。事实上,货币既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一种价值和财富获取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要真正引领中国由贸易大国、金融小国走向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其中都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当前,全球的石油等能源金融市场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无论是西德州中级原油还是北海布伦特原油。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

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至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也进而影响着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人民币国际化篇(7)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经济过程,也就是由国内货币转变成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通常是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货币在其实现自由兑换后,被其他国家所接受而成为国际支付手段。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在货币领域的延伸。目前,境外人民币使用主要在边境贸易、旅游消费和价值储藏等方面。在边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已发挥重要作用。中蒙边境贸易基本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贸易的90%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已开通人民币的银行结算业务,越南农业银行已开办人民币储蓄业务。在旅游消费方面,一些周边国家对人民币在当地流通开始采取默认态度;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双币卡也使得人民币得以间接流通。在价值储藏方面,币值坚挺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抢手货。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居民保值的重要币种;马来西亚、韩国中央银行已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之一。

人民币在毗邻国家和地区已被作为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在有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同当地货币自由兑换,甚至全境或局部通用。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在中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在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和日元的“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老挝,人民币基本可以替代其本国货币流通。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每年出入的人民币达10多亿元。在越南人民币已实现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开展人民币存储业务。

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人民币每年的跨境流通量已达20-30多亿元。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的外国货币,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的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1/3强。朝鲜边境贸易中主要使用人民币。在欧洲一些国家及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机场以及饭店也开展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如纽约的机场、唐人街以及部分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开始收受人民币。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向纵深方向发展。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试点结算。后来,国务院又决定在上海、广州、珠海、深圳、东莞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将使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走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熊猫债券”,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开始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开启了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国际化历程。

从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国际货币主要是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充当价值标准、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特别是在没有本国参与的第三方交易中使用,才算得上真正的国际货币。而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是人员流动的结果。华人多的地方,人民币接受程度就高。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Non-Deliverable Forward),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既会从中获得收益也要为之承担风险。就其收益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收益是中国可以从中获得铸币税收入。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进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对货币发行国是十分有利的。发行国可要求其他国家接受本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从而把这种逆差作为对国际贸易进行融资的必要手段。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则意味着中国可利用很小的纸币发行成本来占有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也就相当于获得了无息贷款,从而获得了额外的国际资金来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将为中国开辟资金利用的新渠道。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以纸币换实际资源,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以美元为例,截至2008年,美国发行国债总额为9.6万亿美元,欧洲美元为4万亿美元以上,两项合计,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3.6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到部分美国境内的外国存款、境外流通的美元,以及境外持有的约12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券,美国的铸币税收益会更大。仅考虑前两项,此数字已与美国2008年的GDP总额相当。

(二)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

截至2010年7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5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解决外汇储备增长与国内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已成为中国货币可兑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当前看,人民币境外流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缓解中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具有一定作用。尽管其作用程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毫无疑问,鼓励人民币流出,既是出于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之一,即所谓的“泄洪减压”方法。另外,人民币国际化也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1.42万亿,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中国就是为美国财政赤字买单者之一。中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国民福利损失的巨大黑洞。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逐渐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其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这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状况将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逐渐改变,全球货币体系的格局也将随之改观。显而易见,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也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在看到收益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存在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宏观调控的难度将加大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将会有大量的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这就有可能扰乱中国国内的货币政策,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例如,当国内因发生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很方便地从境外市场借入大量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同时其他趋利性资本也会迅速流入。大量人民币资金迅速回流,势必导致紧缩政策的效应难以发挥,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入被动局面。

其次,维护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难度增大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经济体系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加大。人民币国际化将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外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都会通过国际途径传递到国内。特别是如果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就将给国际游资以投机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增加中国金融监管的难度。一方面,伴随着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而出现的非法资金流动不仅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的难度,而且将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更加困难,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压力。

再次,中国将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将承担国际金融稳定的义务,并在必要时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此,中国将可能与美国一样面临“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货币来充当国际货币,都会存在“特里芬难题”,即在以贸易逆差向储备国提供结算与储备手段的过程中,本币贬值的压力与保持本币币值稳定之间存在的冲突。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通过收支赤字来提供人民币资产以满足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这种状况必然削弱中国国际收支地位;而如果中国存在持续的赤字,就将使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不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尚未成熟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既取决于该国的货币制度和政策,也受国际市场对该货币评价和接受程度的影响。货币国际化实际上是国际市场对该货币选择的结果,也与该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对此,林毅夫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现实角度出发,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显然还停留在广泛的议论中,与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外界对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议论早已见诸报端,并不断升温,中国国内学术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探讨也不绝于耳,但中国官方对此却十分慎重和低调。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储备货币还有相当的距离。

目前,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决定了人民币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货币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一种货币不仅可以在国际收支经常性往来中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而且可以在资本项目上进行自由兑换。一国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即意味着取消对一切外汇收支的管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这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基础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本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一种货币如果不能自由兑换,其在国际范围内的接受程度必然十分有限,也将成为一种高风险货币。

国际货币的使用具有的惯性也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困难重重

在世界范围内,一国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由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决定的,在这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国际货币的使用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在未来一个很长时间内要改变这种习惯是很困难的,即使出现了更好的国际货币也是这样。现在,国际市场上有美元、欧元和日元这几种主要的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境外居民改变以前使用美元等国际货币的习惯,以人民币替代其他货币,而习惯的改变是很困难的。并且,国际货币的发行国肯定不会自动放弃其货币国际使用的各种收益, 最主要的是铸币税收入,因此会采取各种手段阻挠人民币国际化。当年欧元出台,美国不惜动用一切手段遏制欧元就是一个例证。

人民币国际化仍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相应的依托

人民币国际化篇(8)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货币国际化的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实现了国际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实行怎样的步骤实现国际化才是最适合中国,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

货币国际化,指一种货币突破国别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职能。在国际经济中,需求要素在货币被运用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超国家的权力能够强迫世界货币单一化,这些问题是在市场上由国家和私人人共同决策和行动所决定的①。国外很多学者认为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综合国力.蒙代尔(2003)认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人们对该货币稳定的信心,而这又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该货币交易及流通区域的规模,二是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三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以及货币本身的还原价值。

关于货币国际化给发行国所带来的影响,首先,发行国可通过发行国际货币获得巨大的国际利益,如国际铸币税收入、政治利益、非对称性政策优势、赤字融资等。陈雨露(2005)通过对美元国际化收益可计量的部分进行了实证,认为货币国际化给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国际铸币税收益和金融业收益。并对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了大致估算,强调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②。但作为国际货币也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尤其是该国可能面临着一系列内外政策的两难,即“特里芬难题”。姜波克(2005)认为完全国际化的货币发行国可能面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国际收支维持上等诸多两难。只有成为国际中心货币才能避免两难的束缚③。

二、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模式选择

人民币可以借鉴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路径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战略逐渐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美元是通过国际制度安排实现国际化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对人民币国际化不具有现实意义。欧元是通过让渡货币形成区域共同体,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来形成单一货币。中国在推动单一货币区的构建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日元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贸易自由化、经常账户的自由化、外汇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使得日元成为国际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

钟伟(2002)认为由于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定位,东亚地区并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占据绝对的竞争优势,日元和人民币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难分伯仲,中日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在金融经济领域,乃至文化、政治领域的冲突和协调。人民币的内部整合及其国际化顺利推进,亚洲可以在单一货币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④。陈雨露(2003)指出东亚在货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强的货币竞争应当努力寻求人民币和日元两种区域强势货币在汇率安排、流动性支持乃至将来的共同货币等方面的精诚合作,实现区域整体经济与域内各国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⑤。因为这取决于中国和日本的持续均衡发展。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通过走“合作”的道路, 建立起国际化的竞争基础。朱孟楠(2008)提出完成国内货币的整合, 建立“大中华经济圈” 的货币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也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直至国际化的关键一环,加强与东亚的货币合作。这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最现实的选择,这种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首先要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作为跨境贸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并初步形成人民币计价的开放式金融市场框架,为实现储备货币功能创造市场条件。

李稻葵(2008)认为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步骤。其中,双轨制中的第一个轨,是在中国境内要实行定向、有序的进程,要求此过程与中国金融改革同步的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此外,还需要大力鼓励和推动外贸企业的境内外合作业务以人民币结算,因此有必要考虑对外贸企业的人民币汇率调期服务。双轨制的第二个轨是在境外,比如在香港。选择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是有其必然性的:成熟的市场、高度的人民币需求;香港作为相对独立的世界金融中心,可以较大力度地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的规模。人民币要实行国际化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的完全兑换,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这在短期内实行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6。

三、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时策略

首先,建立人民币货币区,实现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国际化,通过香港离岸中心的对外辐射,使人民币成为业洲地区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其次, 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也是需要政府努力推动的。由于中国与日本存在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所以加强人民币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是中国目前最可行的道路,中国的巨大市场对东盟国家有着很大吸引力。当然,人民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成为中心国际货币,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本着渐进性、合作性、协调性、实力和机遇并重的原则。从周边化到区域化,最终走向国际化。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取决于我国政府的意志,只有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加强与区域国家的协调与合作,才能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铺平道路。(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注解

① 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② 陈雨露、王芳、杨明,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③ 姜波克、张青龙,国际货币两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④ 钟伟,略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⑤ 陈雨露,东亚货币合作中的货币竞争问题,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⑥ 李稻葵、刘霖林,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2008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年第8期

[2] 陈雨露、王芳、杨明,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人民币国际化篇(9)

举凡大国经济,均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持有浓厚兴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贸易影响力日益提高、人民币币值长期稳定,这些都使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目前,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尚存在管制的情况下,探寻人民币的国际化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货币国际化与货币自由兑换关系的再认识

在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中,对“国际货币”的理解是个关键。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和扩大的结果,最初是依赖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由货币”。但随着经贸发展和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的强化,货币就越来越依赖于政府信用和政治权力的支撑,“自由货币”逐渐过渡到“国家货币”。而国际性货币是随着各个经济体合作和依赖关系的加强,由某国货币突破该国国界进入流通范围形成的。

最初的国际货币本是信用货币,凭借其银行券身份可自由兑换成金银而被人们信任。但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货币因退化成不兑换纸币,其本身价值微乎其微,已经不可能有自由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价值储藏以及世界货币的职能。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对应于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国际货币也就可以分别使用于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三大领域。因此,从货币的需求和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国际货币可定义为在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三大领域中承担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的货币。

从国际货币的定义出发,所谓货币国际化是指某种货币由国内货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从货币国际化的程度上看,有部分国际化和完全国际化之分。部分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或贮藏手段;完全国际化是指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中,既是流通手段、又是支付手段、而且还是贮藏手段。笔者认为只有完全国际化的货币才能称之为国际货币。

而货币的自由兑换是指一国货币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不受限制地按市场汇率兑换成他国货币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第三阶段是政府对并不发生跨国交易的、境内居民的本外币自由兑换也不进行限制,即充分的可兑换阶段。一般而言,一国货币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即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理论工作者把货币自由兑换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其实这是由于混淆了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形成的误区。根据上文我们对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概念的界定可知,货币自由兑换是国内货币转变成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实现自由兑换的货币才能在国际经济中充分地发挥货币职能。相反,由于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都是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果,货币的自由化是有层次的,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国内货币向国际货币转变的成长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两者有着时空上的伸缩弹性,因而可以在时间空间上同步推进。所以货币自由兑换并非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在货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之前,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策略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资本项目管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政治实力提高后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利益需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的确立,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的体现,也是一种潜在的国际经济资源。[来

人民币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由于理论误区的存在,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受到极大限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早在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前几年,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国家中开始流通。如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边境贸易中,人民币是唯一能接受的支付和结算货币,而且还形成非正规汇市行情;有的国家(如越南,缅甸),人民币甚至可以全国通用。香港澳门回归后,人民币俨然已成为当地的合法货币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远快于人民币自由化进程。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严格受限于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从主要国际货币的形成历史看,一国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经济规模以及外贸规模在世界总量中占的比重大;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且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该国货币的价值长期稳定且国际信誉良好;货币和金融市场发达等。结合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已初步具有了现实基础。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态势强劲,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仅次于美、日和欧盟。商品进出口大幅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国外对华直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2002年后我国年吸引外资都在500亿美元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国在海外兴办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经营也由单一贸易性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遍及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资产已突破2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增长十分迅猛,国家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一。充足的国际储备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外汇市场和汇率的相对稳定打下了基础。由于有了这样迅速增强的经济基础,尤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我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96年12月,我国成为IMF“第八条款”国,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规,为金融机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正朝着有利于人民币自由兑换乃至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资本项目管制的放开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欧洲国家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走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平均花费了16-20年的时间,因此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此,从目前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之前,我国宜结合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继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越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给交易者带来的信心越足。另外,规模大的经济实体在国际交易中的规模往往也大,交易规模的大小与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变动关系,交易规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因此,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减少人民币开放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选好今后的工作方向,挖掘增长潜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谋求周边贸易投资结算的人民币化。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声誉,与这些国家的边境贸易额不断扩大,人民币计价的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和投资,把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近期的阶段性目标。为此,我们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研究相关策略。具体实施上,我国可有选择地建立自由贸易区、投资自由化等形式的合作机制,鼓励和推动在与我国边境接壤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并通过签订正式协议的方式,建立有约束力的规则,使人民币境外流通由民间走向官方,率先在周边接壤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篇(10)

一、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服务和商品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人民币除了具有本币职能外,还会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等等各种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起储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的货币职能跨国界在国际范围上得以延伸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非常依赖资金财富。如果人民币能实现国际化,既可以减少我国因为使用外币而引起的财富流失,还能为我国如何合理利用资金开辟新的渠道。但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利弊需谨慎衡量。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从国外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主要能获得以下四方面的好处:

1.获取铸币税收入

一旦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那么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铸币税收入:首先,人民币的流出将伴随着实物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实物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以及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将是我国能得到的国际铸币税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次,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是我国对持有人民币的非居民的负债。当我国发生通货膨胀时,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这时,我国将获得一种国际通货膨胀税,这是构成国际铸币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我国可以以直接投资或者证券投资等形式收回流出的人民币的一部分,这其中获得的投资收入将减少我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的数量。换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后,其将在国际范围内充当流通、支付以及储藏手段,对我国来说意味着获得了一种长期无息的贷款。

2.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巨额外汇储备已给我国执行货币政策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多以美元的形式持有,如果美元贬值将直接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实际缩水。同时,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会引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对我国国民经济是有害的。若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就能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国际货币的需求,从而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压力得以缓解。

3.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若人民币能国际化,我国就能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调节权,进而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最终我国的国际地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原因有:(1)人民币国际化能促进我国成为金融和贸易大国;(2)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可为国际储备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促进世界货币的多元化。

4.减少汇率风险,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

(1)降低交易的成本。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外贸企业外币债权和债务大量增加,汇率波动会对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外贸和投资行业便可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将由交易对手承担,降低了交易成本。

(2)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往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着外汇短缺和结算手段不足等现象。若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则这些国家和地区可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对缓解双边经贸往来中结算手段的不足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让我国享受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收益的同时,也使得我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主要可能有:

1.干扰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若人民币国际化,根据 “三位一体”的假说,在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汇率制度的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政策目标中,一国最多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大目标。根据其他世界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可知,若人民币要国际化,为维持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后,其货币需求函数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样我国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就增大了许多。同时,在开放经济下,我国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需要考虑的变量更多,选择一个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相对更难,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难度增加。

2.面临“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将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由境外国家保留,其他国家保留的人民币越多,我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将越大,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越大,我国的责任也就越大,而这种责任是通过削弱我国的国际收支地位来实现的。然而,如果我国一直处于国际收支赤字状态,人民币将可能会出现贬值,这样会降低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信心,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可能会放弃人民币资产,从而会形成人民币大量回流,给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3.可能存在逆转风险

一种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该种货币被非居民不断持有的过程。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非居民可能放弃该种货币,而更愿意去持有其他国货币。如果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通常有两个理由会对我国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恶化或为了某些特定的经济目标,我国央行可能采取使人民币贬值的措施,这样一来,人民币的非居民持有者将更愿意持有其他币值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而放弃持有人民币。二是当人民币储备国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由于其国内经济的需要而减持人民币时,容易引起羊群效应,人民币就会回流到我国,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市场异常波动。

参考文献

[1] 黄亭亭.人民币国际化基本条件分析:基于风险和责任角度[J]上海金融,2009(04).

上一篇: 服务行业论文 下一篇: 文明和谐家庭事迹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