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期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1 19:20:37

高数期中总结

高数期中总结篇(1)

一个核心:是指我组内具有良好思想素质、过硬的业务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精神的教学骨干们。充分发挥核心成员的聪明才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依据他们的特长,或上示范课,或开讲座,或主持集体备课,带头参与教学理论和具体教学实际的研究,使核心成员们的各类资源做到组内共享。

二条线:是指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研究两个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思想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教学队伍,因此,要打造一批科研型的教师,从而实现科研兴校,个性强校,特色活校的策略。为此,教研组经常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具备了较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且具备了较新的教学观念,则需要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找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法,如何找准切入点,切实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我们教研工作重点关注的目标之一,教研就应在具体的教学中研究,边教边研,在研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近几年来围绕着我组的市级课展开了行之有效的研究工作,除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外,经常进行公开教学研究课,教学探讨课,从而使我组的教学研究工作落在实处。

三个团队:是指年级备课组、科研课题组和师徒组合群。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各年级备课组均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有健全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活动均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上课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督促教师做到“教学六认真”。科研课题组则以课题为龙头,开展较为深入的教学研究,课题已结题,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充分发挥“核心”的作用,我组每一个青年教师均拜德艺皆高教师为师,这样师徒之间的研究活动经常进行,老教师的经验为年青人所借鉴使用,反过来,青年教师的闯劲又促使老教师青春焕发,新老相得益彰。我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不计份内份外,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贡献给同行。

在20XX年的工作中,我们重点住了以下工作:

1、规范数学教学常规管理,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数学学科的日常课堂教学质量调研。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的环节,让集体备课由“形式化”转为“实效化”,努力促进个人备课质量得到提高,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各备课组长负责实行集体研讨的备课方式,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结合每位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编写教案,备课组长及时了解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研究教材、把握课堂实效的情况,及时总结和推广组内教师的成功经验,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环节,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备课组长要把好本组的教学质量关,命题质量关,使每位教师都明确树立集体质量的意识。

2、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周三下午)。围绕理论学习、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公开课等形式进行,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使组内形成良好的教研学习风气,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积极参与市教育局、教科所、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多接触、了解外界动态,积极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不闭关自守。

高数期中总结篇(2)

一、工作态度

一学期以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新课程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自实行新课程以来,我是带新课程的新授课,为了加强对新课程的认识和了解,我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理论,仔细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自己的大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和教学一线的同行们交流,积极利用好互联网络,开通了教育教学博客,养成了及时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作为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前后,进行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独特的见解,教学前后,都要进行反思,对以后上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累经验,教后反思,是上好一堂精彩而又有效课的第一手材料。

三、关心爱护学生,积极研究学情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任响应的教学,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学情,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自己的备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还可以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四、充分备课,精心钻研教材及考题

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备教材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方法灵活,讲练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备学生指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平台,创设熟悉易懂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可能。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这样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备课中我着重注意了这样几点:

1、新课程与老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3、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4、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本节内容的考查情况;

5、学生对本节内容预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本节内容还可以补充哪些典型例题和习题;

7、本节内容在数学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高数期中总结篇(3)

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备教材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方法灵活,讲练结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备学生指的是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平台,创设熟悉易懂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积累提供可能。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这样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的关键阶段。上课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授课,以启发式为主,兼顾个别学生,从听讲、笔记、练习、反馈等环节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光获得应有的智慧,也应掌握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对概念课采用启发引导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产生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巩固课坚持“精讲多练”,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力争使讲解通俗易懂,使方法融会贯通,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加以消化,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业

包括课本上的练习、习题、以及课外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练习题要求全体学生尽量当堂完成,并及时进行讲解;习题中的a组题挑选有针对性的题目作为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全批全改,深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及新方法的掌握情况,b组题适当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给与提示,以求进一步提高;课外作业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精选题目,不求数量而求质量,加强和深化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以积累学生的解题经验,提高认识。

高数期中总结篇(4)

关键词 :高校财务;结转方法;探讨

一、会计期间假定及算科目设置

(一)升级后的天大天财高校账务信息管理系统(5.0版本),会计期间假设依然以一个会计年度为会计期间,虚增12 月31 日为一个会计期间,即“13 月”,年终结转凭证均在“13 月”制作。

(二)研究高校当前采用最新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5.0 版本),在账务系统中预算类科目主要设有预算分配(6002)、本期预算结余(6003)科目,暂没启用预算收入科目,预算分配下设部门及项目辅助核算,本期预算结余作为一级科目核算。例如:给校内某部门分配预算时,借记:本期预算结余,贷记:预算分配,这种方法相当于是给项目分配了一个支出预算控制数。

二、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表间平衡关系

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基础开发设计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依据“资产+ 支出= 负债+ 净资产+收入”和“预算收入—预算分配= 预算结余”两个会计恒等式,并设计了严密的会计科目、项目平衡关系表。一类是预算科目、预算项目涉及的数据表及其表间关系,包括科目总账表、辅助总账表、项目总账表,科目总账表中数据包括各级科目的年初数、本期发生数、期末余额数,辅助总账表中数据包括各部门项目发生的各明细科目数据,项目总账表中数据包括各部门项目的年初数、本期发生数、期末余额,辅助总账表中各部门项目对应的各明细科目合计数与科目总账表中对应科目的数据一致,辅助总账表中各项目的合计数与项目总账表中的对应项目的数据一致。二类是年终项目余额与账务体系各类科目间关系,年终项目余额与财务核算各类科目间的主要平衡关系为:年终项目余额=预算分配数-实际支出数-暂付款数(关系式1)。由于某些项目资金使用有时间跨度,上年未使用完的资金将自动结转到下年使用,因此,本年项目预算数就应为上年结余余额加上本年预算分配数,扩展后,其主要平衡关系变为:年终项目余额=[项目上年结转余额+本年预算分配数]-实际支出数-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数(关系式2)。在会计核算中,由于允许项目列支借款的原因,致使某些项目当年虽未实际列支出,但借款依然反映在项目余额中,因此将关系式2 再次扩后,年终项目余额的表达方式将变为:年终项目余额=[(预算分配科目年初贷记余额-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年初借记余额)+预算分配科目本年贷借差额)-支出类科目本年借贷差额-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本年借贷差额](关系式3)。

三、传统结转方法及存在的缺陷

根据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年终账务结转按财务收支科目、预算科目分别结转。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在“13 月”按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方法进行结转,预算类科目在“13 月”通过制作结转凭证将科目余额人为清零,下年初预算类科目的年初数为零,但项目余额不通过制作结转凭证结转,而是通过系统后台管理,将当年年末的项目余额结转到下一年,下一年项目年初数即为上一年末项目余额。

由于科目、项目结转基数时点不一致,传统结转方法造成辅助总账表科目合计数与科目总账表对应科目数据不一致,辅助总账表各项目合计数与项目总账表对应项目数据也不一致。即按关系式1的项目余额公式计算出的项目余额与项目实际余额不一致,年初项目余额不等于预算类科目年初科目贷记余额减去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年初借记余额,项目与科目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四、改进后的年终科目、项目结转方法

改进后的方法思路是:从试验年度起,按关系式3项目余额公式计算原理,进行预算科目、项目余额的年终结转,此种方法结转才能确保科目与项目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年终结转仍然分预算科目、收支科目分别结转,因为收支科目年末结转后余额为零,而预算科目结转时需要提取收支科目数据,所以必须先进行预算科目结转,后进行收支科目结转。在“13月”定义自动转账凭证,生成预算科目自动转账凭证进行预算科目年终结转,与之同时,项目余额随着预算科目结转随之结转,而不再是通过后台系统管理结转,预算科目、项目余额都以“13月”数据结转,这样预算科目、项目余额数据能始终保持一致。第一步:增设以下预算科目:预算分配年终结余(6004)、预算本期年终结余(6005)、预算分配累积结余(分项目核算)(6006)、预算累积结余(6007),增设预算科目为总账科目,不设明细科目。预算分配和本期预算结余科目反映当年预算,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和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为年终结转使用,预算分配累积结余和预算累积结余科目反映累积结余,以及调整往年预算使用。

第二步:为确保科目与项目间关系的恒等,年终结转前,校验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年初数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应根据关系式3 恒等关系,以项目总账项目余额、辅助总账中的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年初数为准(收入、支出科目年初数为零),倒推计算出辅助总账中的预算分配科目年初数,也即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在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管理- 更新总账发生额中,按计算出的年初数修改辅助总账中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辅助总账科目中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年初数修改完后,科目总账中对应的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及余额不会自行改变,需要打开科目总账表手工修改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的年初数及期末余额,以上年初数修改完后,再进行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校验,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数据应完全一致,以后年度预算科目及项目的年终结转若均按本文所论述的新方法进行结转,项目总账与辅助总账数据将始终保持完全一致。

第三步:通过制作预算凭证,结转预算科目。年终结转时,本年项目支出数冲本年预算,冲销后差额结转为下一年预算年初数。预算分配科目余额转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预算节余科目余额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结转后本年预算分配和本期预算结余科目无余额;分项目提取本年项目支出数,即分项目提取支出科目借记余额及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借记余额,分项目将该两类科目借记余额的合计数借记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余额转预算分配累计结余科目,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余额转预算累积结余科目,结转后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和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科目无余额。

第四步:定义预算科目的自动转账凭证,设置项目结转类型,项目余额年终结转分为项目余额年终清零和项目余额结转下年两种类型,项目结转类型不同,结转方法后面将略有不同,定义年终结转自动转账凭证:

1.结转凭证:“预算分配”年终分项目结转“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借记:6002 预算分配- 分项目核算(当前贷方余额),贷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分项目核算,预算分配各明细科目贷方余额均转入预算分配年终结余科目,由于预算分配年终结余只设总账科目,方便定义结转凭证,下一步年终结转凭证取数则只需从预算分配年终结余总账科目取数。

2.结转凭证:“预算结余”年终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借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贷记:6003 预算结余(当前借方余额),同理,为便于取数及定义结转凭证,6005科目只设总账科目。

3.结转凭证:取收入科目余额数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由于研究高校未使用预算收入科目,该结转凭证实际上是在预算科目下补记本年度收入科目数,直接以该数为预算收入数,从而使预算科目数包含了6 字头科目分配的预算、部分项目直接从收入科目获得的项目收入,从而6字头预算科目所含预算才算完整。通过下面定义的自动转账凭证生成一个转账凭证,该转账凭证只是为了提取收入科目年末余额数,该转账凭证先不保存。借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贷记:4101当前贷记余额和4501 当前贷记余额,将上面生成的转账凭证导出另存为dbf 格式,用Excel 打开该dbf 文件,仅将4101、4501 科目名称全部修改为6004 科目,对应的项目、金额均不变,在凭证制作中,接收修改后的dbf 文件,生成一个新的转账凭证,该凭证为:借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贷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分项目核算(从4字头收入科目提取的年末余额)。

4.结转凭证:取5 字头支出科目余额数转“预算本期年终结余”,借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分项目核算(从项目余额需结转下年的项目所对应的5 字头支出科目提取年末余额),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从支出科目提取的年末余额,天大天财软件有此取数功能,不需如前面第3 项结转凭证方法提取数据,项目余额年终将清零的项目无需作此笔结转分录。

5.结转凭证:项目余额年终清零项目预算余额结转,借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 当前贷记余额(项目为项目余额年终清零项目),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

6.结转凭证: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项目,取该项目的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余额数红字记预算结余借记,在第5 步结转凭证中,已将此类项目的预算科目清零,本步取此类项目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余额,红字记为预算科目6004 科目借记,此步目的是,若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项目121501 科目有余额,则此类项目的预算科目也应有余额,预算科目余额应与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余额相等,按项目余额计算公式计算出的项目余额才为零。用红字记为借记,是因为预算科目不应为零,用红字更正(记回)应保留的预算数。下面为取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项目的其他应收款-- 暂付款科目年末借记余额数的自动转账凭证,取得其他应收款--暂付款科目数后该凭证先不保存:借记:121501 当前借记余额(项目余额需年终清零的项目),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生成上面定义的自动转账凭证后,将此凭证导出另存为dbf格式,用excel打开此dbf文档,将121501 科目全部修改为6004 科目,将原121501 科目的数据取负数(乘以-1)。在凭证制作中,接收修改后的dbf 文件,生成新的转账凭证,该凭证为:借记:6004预算分配年终结余(项目余额需年终清零的项目对应的121501 科目获得的年末余额乘-1),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

7.结转凭证:项目余额需结转下年的项目对应的“预算分配年终结余”转“预算分配累积节余”,借记:6004预算分配年终结余(项目余额需结转下年的项目贷记余额),贷记:6006 预算分配累积节余。

8.结转凭证:余额清零项目暂付预算余额转累积节余,借记:6004 预算分配年终结余(项目余额年终清零的、有121501 科目余额的项目),贷记:6006 预算分配累积节余。

9.结转凭证:预算本期年终结余转本期累积结余,贷记:6005 预算本期年终结余(当前借记余额),借记:6007 预算累积结余。将上面定义的9 个转账凭证按顺序生成年终自动转账凭证,生成1 个后保存、记账,再生成下1 个转账凭证,所有预算科目转账凭证生成、记账完毕后,即完成了预算科目的年终结转,预算科目年终结转完毕后开始做收入科目、支出科目的年终结转,所有科目年终结转凭证生成、记账完毕后,再做年度账务年结,生成下一会计年度账务的年初数,采用系统管理中的“临时结转上年余额”功能做年结,此方法相比账务处理中的“年结”功能更灵活方便,项目结转时选择上年年终转账后(13月)的余额。

通过对研究对象高校财务数据的反复测试、摸索,本文提出的基于神舟浩天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年终财务科目、项目结转改进方法,实现了年终账务的自动结转,解决了传统结转方法导致的年终结转后各科目及项目数据表间关系不一致情况,解决了长期以来预算科目年初结转数与预算项目年初结转数不一致的情况,提高了高校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高数期中总结篇(5)

2、FlexRay总线时间调度

根据样例飞行控制计算机的内部总线FlexRay通信协议可知,内部总线通信时间为5ms,每个时隙为50μs,FlexRay总线最大帧长为127字[7]。本设计中1553B帧长度最大为54个字节,频率最高为100Hz,故使用上述FlexRay总线通信协议能够符合1553B总线通信要求。本设计中,1553B传感器数据的频率为50Hz和100Hz,而FlexRay总线通信频率为200Hz,内部总线通信速率高于外部传感器速率。故1553B板卡在内部总线通信过程中,当有传感器数据更新时,FlexRay总线传输最新的数据;而当没有数据更新时,FlexRay总线传输当前的传感器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减少占用总线时隙数量,本设计共使用总线三个时隙,每个时隙具体传输内容如表4所示,时隙2、7、15传输内容分别为惯导传感器无线电高度传感器和大气数据机的数据,数据帧大小分别为54字节、32字节、12字节。

3、1553B通信单元软件设计

3.1驱动软件的IP核封装与实现

在嵌入式FPGAEDK设计中,为了简化用户开发难度,Xilinx公司提供了一个封装了的接口,即IPIF(IPinterface,IP接口)作为介于PLB总线与用户逻辑模块之间的接口缓冲[8]。IPIF将PLB总线操作封装起来,而留给用户一个逻辑接口。本文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其设计步骤如下:首先,将每个硬件模块对应编写一个驱动软件程序;其次,将相应驱动软件封装成通用IP核;最后,将IP核挂载到PowerPC内部总线PLB上。模块之间的通信主要通过PLB总线和OPB总线实现,系统中各模块通过这两种总线连接至PowerPC内核上,而PowerPC通过内部总线读写机制实现对各个模块的读写与控制。如图4所示为1553B通信单元的硬件平台总体架构图,主要由PowerPC内核、1553BIP核、FlexRay总线对应GPIOIP核集合、串口IP核、BRAM模块IP核及相应的中断控制IP核组成。

3.21553B总线接口驱动软件设计

如图5所示为1553B总线接口IP核结构图,整个驱动分为三个模块:总线读写模块,初始化模块和数据缓存模块。系统上电,该IP核激活,进行总线初始化操作,发送初始化完成信号并查询PLB读写信号,等待PowerPC405的读写操作。当读控制信号使能时,PowerPC405读取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当写控制信号使能时,总线读写模块将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发送至总线上。

3.31553B通信算法设计

1553B通信单元的调度主要由外部1553B总线的数据接收,内部FlexRay总线的数据通信组成。本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功能划分为顶层应用和底层数据通信。底层数据通信主要包括外部数据流通信及内部数据流通信,外部数据流通信主要由1553BIP核实现,内部总线也由FlexRay驱动程序实现数据通信;而内核PowerPC主要实现顶层应用,即数据调度及总线故障切换功能的实现。如图6所示为节点通信程序流程图,系统上电后,首先对FlexRay总线及1553B总线节点进行相应的初始化,进而查询1553B对应FIFO满输出引脚,当接收到数据时,节点读取FIFO内容,并写入相应的总线发送缓冲区中。进而查询MFR4310的中断引脚信号,当发送中断有效时,执行发送中断子程序,将接收到1553B总线数据通过1553B总线发送出去;当接收中断有效时,执行接收中断子程序,通信节点接收CPU发送来的控制信号。系统完成数据调度后,进而进行总线故障检测。由于1553B总线的基本周期为10ms,故本设计中总线检测周期为10ms。当定时器的10ms定时时间到,总线进行一次总线检测。当接收到总线切换指令,通信单元进行总线切换,并更新总线状态;进而判断是否接受到传感器的1553B总线应答信号,如果有,将总线故障计数清零,倘若没有,将故障计数加1,当故障计数大于6,进行总线切换,并更新总线状态。

4、总线网络通信测试与结果分析

(1)FlexRay总线测试结果将FlexRay通信周期设置为5ms,静态时隙长度为50μs,将CPU板卡与1553B板卡进行通信实验,从总线上读出输出波形。FlexRay总线通信时,在总线上截取的波形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通信周期为5ms,与预设值一致。如图8所示为一个周期时隙输出波形,时隙2、7、15传输传感器数据。由图8可知,时隙2与时隙7相差250μs,时隙7与时隙15相差350μs,与预设值一致。FlexRay总线通信6小时,进而进行连续总线数据传输测试,经过6个小时的总线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通信过程中,丢帧、错帧计数均为0,表明1553B通信单元FlexRay总线设计正确,可以满足飞行控制计算机通信的基本要求。(2)1553B总线测试结果由前面可知,1553B数据通信周期为10ms,即100Hz。如图9~12分别为1553B通信单元与CPU单元模拟大气数据机传感器数据帧发送数据8字节,进行通信2小时、4小时、6小时、10小时的通信仿真图。其通信帧数分别为719999,1439998,2160023,3599991。期间在2小时~4小时,4小时~6小时,6小时~10小时通信期间,丢帧数分别为1,1,0,合计丢帧率约为5.56×10-7,符合飞行控制计算机通信要求。(3)测试结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1553B通信单元的各个模块通信正常,与飞行控制计算机CPU板卡通信正常,能够符合飞行控制计算机的通信要求。

高数期中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96-05

引言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均以化石燃料为主,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依靠能源的高消费来维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不可再生能源的贮存量将不断减少并且会变得越来越昂贵。同时,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报告可知,61.4%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能源消费。因此,为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不断恶化之间的矛盾,必须从能源问题着手。探究能源消费背后的产业驱动因素,明晰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把握能源消费特征,制定合理可行的节能降耗政策,并且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降低环境污染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辽宁省作为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大省,受重工业比重过高的影响,原油消费量一直居于全国第一位,焦炭、汽油、柴油等的消费量也位于全国前列。本文应用辽宁省1978—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个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考察辽宁省能源消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冲击对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响应以及贡献度,从长期均衡角度来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短期波动角度分析各变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和作用。

一、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对能源消费的研究较为丰富,Lise和Montfort(2007)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土耳其1970—2003的数据分析显示,土耳其的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不成立。Apergis和Payne(2009)研究的是依据独立国家联合体中的 11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多变量面板数据模型来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际GDP、能源消费,固定总资本投资和劳动力之间的系数是正相关的,并且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短期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在长期,二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不仅有GDP,人口数量、经济结构、产业政策、能源价格等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国内学者齐志新(2007)采用因素分解法,来分析中国工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重工业比重每增加1%,能源消费增加约866万吨标准煤,说明轻重结构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林伯强(2007)将GDP、煤炭价格、经济结构、运输成本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煤炭消费的影响;此后,林伯强等(2011)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分析了国内消费、进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电力消费的影响。周建(2007)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效率改进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中,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重工业比例在经济结构中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最为显著。牟敦果(2012)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电力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煤炭价格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工业增加值对电力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能源消费的研究方法和角度都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因素被考虑到研究范围内。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考察了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量、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对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影响。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目前,关于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研究,本文结合现有文献,选取以下4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来考察其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一)经济总量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总量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本文去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均以1978年为基期。

(二)人口数量

能源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人口数量对生活能源消费量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稳定增长,人均能耗也存在着一定的上升趋势,但并不明显。因此,本文仅考虑了人口数量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三)服务业比重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服务业能源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于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应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描述区域产业结构,假定服务业比重与能源消费之间具有负向关系。

(四)重工业比重

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是能源消费量较大的重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应用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代表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将其作为能源消费的一个解释变量。

(五)模型设定

根据以往文献,本文将辽宁省能源消费函数表示为:

(2.1)

为消除数据的剧烈变动和异方差性,对模型各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可以得到能源消费方程为:

(2.2)

上式的最大优点是区分了绝对量和相对量对能源消费的不同影响。

三、辽宁省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

(一) VAR模型建立

基于所选取的变量,本文构建不含外生变量的非限制VAR模型:

(3.1)

式中:;

为扰动列向量;是系数矩阵;p是滞后阶数。

一般情况下,VAR模型中的变量必须具有平稳性,因此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经改进的DF-GLS检验,原假设为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备择假设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表3.1所示:原时间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无法通过DF-GLS检验,即时间序列为非平稳的,而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之后,检验统计量值都小于5%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差分序列不包含单位根,从而表明序列是平稳序列,具有一阶单整性。

(二)长期均衡检验结果

协整检验要求协整变量必须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5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满足单整的条件,因此,本文VAR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从Max-Eigen统计量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0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只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3.2)

方程中ecm代表误差修正项。结果表明,在1978-2010年间,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服务业比重、重工业比重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对的弹性系数为0.556,经济增长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有着正向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对人口数量的弹性系数为0.897,说明人口数量对能源消费总量也有正向影响;服务业比重对能源消费具有负向作用,服务业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会降低0.798%;重工业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系数最大,可见在长期重工业是影响辽宁省能源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四、辽宁省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

(一)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根据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导出误差修正模型(VEC)。VEC可以显示出能源消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调整过程,反映当变量受到外界冲击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系统如何在下一期使变量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输出结果,可以写出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4.1)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短期,辽宁省能源消费滞后一期对自身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当期能源消费总量受前一期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大;经济总量、工业结构的系数均为正,说明经济总量的增加和重工业比重的增加能够促进能源消费总量的提高,人口数量对能源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程度比较小,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具有负向影响,说明服务业比重的提升能够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从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每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增加0.39个百分点;经济增量每增加1%,能源消费增加0.88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每提高1%,能源消费总量增加0.97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每提高1%,能源消费总量下降2.4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短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是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方程中项是误差修正项,其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出辽宁省能源消费在短期波动中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方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的估计值为-0.24,说明短期中影响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因素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能够以0.24的速度回到均衡状态。

(二)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用来分析VAR模型中随机扰动项对各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下面分别给lnener、lnGDP、lnpop、stru、ind一个单位的正冲击,可以得到关于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当期给经济总量一个正的冲击之后,能源消费总量立即对扰动作出了响应,在第2期对扰动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约为0.06)。这表明,当经济增长受到外部冲击后,经市场作用传递给能源行业,并给能源行业带来正向的冲击;当给一个正的冲击之后,始终没有做出较大响应,这表明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冲击不显著,虽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增加,但与其他因素相比,生活能源消费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依旧较小;当给产业结构一个正向冲击之后发现,传递给的是负向的作用,在第2期对能源消费有最大的负向作用,达到-0.01,然后开始围绕0值上下波动;当给一个正向冲击时,对扰动所做出的响应在第2期达到0.004,其后逐步下降到0,从第5期开始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

(三)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内生变量受到冲击之后给其他变量带来的影响,方差分解则是通过分析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来进一步考察不同冲击的重要性。本文只考虑各变量冲击对能源消费的贡献度。下图为各变量对能源消费的方差分解图。横轴表示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各因素的贡献度(单位:%)。

表2给出了各变量对能源消费的方差分解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经济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贡献度最大,从第4期开始,经济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能源消费总量自身扰动所引起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总量对能源消费的扰动影响逐期增加,在第10期达到了最大值,高达67.29%。表明辽宁省能源消费预测方差的67.29%可以由经济增长的水平变动来解释。这种现象契合了本文前面的理论论述,解释了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大幅提升的原因。重工业比重对能源消费的贡献程度小于经济增长,位于第二,这体现了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特点。排在第三位的是服务业比重,在第二年达到了2.31%,随后逐年上升。近几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比例的大幅度上升降低了能源消费量。人口数量对能源消费的贡献度很小,表明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依旧很小,人均生活能源受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能源消费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为:从长期看,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人口数量、服务业比重、重工业比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重工业比重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最显著。从短期波动看,当系统受到外界冲击时,服务业比重的变化是使系统从短期向长期回调最有力的因素;生活能源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比生产能源要小得多,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能的空间增大了,生活能源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近年来,辽宁省能源出现了供需不均衡的现象。2010年,辽宁省从省外和以进口方式净调入能源量达到13 242.97万吨标准煤,约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6.7%。长此以往,辽宁省能源消费对外依赖度将越来越高。因此,建议省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一部分能源专项基金,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等进行补贴等。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辽宁省未来的能源消费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减轻环境污染,符合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就决定了工业是辽宁省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2010年,工业耗能增长率高达12.97%)。而服务业的优势是消费自然资源较少,并且可为农业和工业的持续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辽宁省的服务业比重也相对偏低,应该进一步限制各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淘汰能源消费高的落后企业,加快服务业发展,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尤其应该加快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3] Lise W,Van Montfort K.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urkey:Is there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J].Energy Economics,2007,

29(6):1166-1178.

[4] Apergis N,Payne J E.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J].Energy

Economics,2009,31(5):641-647.

[5]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2):35-42.

[6] 林伯强,魏巍贤,等.中国长期煤炭消费:影响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7,(2):48-58.

[7] 林伯强,张立,等.国内消费、技术进步和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电力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2011,(10):146-162.

[8]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能源消费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1978—2005[J].南开经济研究,2007,(3):3-46.

[9] 牟敦果,林伯强.中国经济增长,电力消费和煤炭价格相互影响的时变参数研究[J].金融研究,2012,(6):42-53.

Study on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and short-term fluctuations in energy

consump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TAN Fei,DONG Kun

高数期中总结篇(7)

本次单芯片多处理器的设计将两个Thumpl07内核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两个内核处于完全对等地位,实现进程级的粗粒度并行。由于已经具有可以利用的内核,开发的重点就集中在高速缓存(Cache)一致性的实现上。芯片采用了基于内部总线写更新监听的高速缓存一致性协议,具有控制逻辑简单、可扩展性好的特点。内部总线采用适合片上系统通信、高可配置性的WISHBONE总线。使用该片上总线有效地解决了IP核可移植性、设计复用的问题[2l]。

1 WISHBONE总线

WISHBONE最先由Silicore公司提出,现在被移交给OpenCores组织维护。由于其开放性,现在已有不少用户群体。特别是一些免费的IP核,大多数都采用WISH-BONE标准。该总线结构具有公用的接口规范方便结构化设计,有效地解决了IP核可移植性、设计复用的问题。

WISHBON耳总线为半导体内核提供了可配置的互连方式,能够使各种内核互连起来形成片上系统;WISH-BONE总线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提高了设计的可重用性;WISHBONE总线的接口独立于半导体技术,其互连方式既可以支持FPGA设备,也可以支持ASIC设备;WISHBONE总线协议简单、易懂。

WISHBONE总线是一种主/从接口架构的总线技术,如果具有有效的仲裁机制,总线系统可以支持多个ne/从接口;WISHBONE总线的可配置性主要体现在支持点到点、共享总线、数据流、交叉开关型的互连方式;WISHBONE总线协议既包含了一种容易使用、可靠性高、易测试、所有总线事务都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协同的同步传输协议,也包含了标准时钟周期的异步传输协议;WISHBONE总线的同步传输协议可以工作在一个大范围的时钟频率上。这样WISHBONE总线接口既可以与内核时钟周期同步,也可与不同的目标设备同步,时序都非常简单。此外,WISHBONE总线还具有如下特点:

·简单、紧凑的硬件逻辑接口,需要更少的逻辑门;

·支持流行的单字读/写、块读/写、读-修改-写的总线协议;

·可调整的总线和操作数位宽;

·支持大端(big endian)和小端(1ittle endian)两种数据表示方法;

·握手协议能够控制数据传输速率;

·支持单周期数据传输;

·从接口的部分地址解码;

·根据系统需要,用户可自定义增加接口信号;

·系统包含多个MASTER接口时,用户可以自定义总线仲裁方式与算法。

图2

2 实现方案

单芯片多处理器的每个内核都有分离的16KB指令高速缓存(1Cache)和16KB数据高速缓存(DCache);指令高速缓存和数据高速缓存都采用两路组相联的映射方式;每块都包含8个字;采用虚拟地址定位、物理地址比较的寻址方法;替换方式为LBU(最近最少使用替换)。

指令高速缓存不涉及一致性问题,不多做说明。数据高速缓存采用基于监听总线的写更新一致性协议Dragonl[3]

协议状态说明见表1。

表1 协议状态

状 态说 明

干净独占(E) 只有一个缓存有这一存储块的拷贝,并且还没有被修改(主存状态也有效)。 干净修改(SC) 潜在的两个或多个缓冲有这一存储块,主存不一定是最新的。 共享已修改(SM)潜在的两个或多个缓冲有这一存储块,主存不是最新的。该块在被替换时,要更新主存(写回)。一个存储块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在一个缓冲内共享已修改状态。 独点已修改(M)存储块的内容已经被修改,并且只在该存储块里,发生替换需要更新主存的内容。 确定一致性协议后,单芯片多处理器的数据高速缓存单元整体设计见图1。

片内总线采用WISHBONE总线共享型连接,每个内核的数据高速缓存的控制单元都包含WISHBONE总线的一个主接口(MASTER)和一个从接口(SLAVE);数据总线为32位;地址总线为33位,其中最高位是两个从接口的选择位;片内总线采用预先同步传输协议;仲裁方式为轮换型;片外总线接口与广泛应用的工业标准SYSAD系统总线兼容。

在UNCAHCE空间发生的读写操作,直接访问外部总线,与主存通信;在CACHE空间发生的读写操作,过程如下所述:

读缺失:当一个内核的数据高速缓存发生读缺失,由本地主接口通过片内总线向远端数据高速缓存发出读请求,远端从接口通过片内总线应答请求。如果应答有该单元数据,就由远端数据高速缓存调来一个数据块(8个字);如果没有,本地主接口结束片内总线周期,转而访问外部总线,由主存调人数据。

写缺失:内核发生写缺失时,前半部分的操作与读缺失完全一致;只是如果缺失单元是从远端数据高速缓存调来的,由于采用基于写更新的Dragon协议,所以在完成片内总线块传输事务后还要产生一个单字写总线事务,更新远端数据高速缓存单元。

读命中:不会产生任何总线事务。

写命中:如果该单元的原来状态是SC或SM,基于写更新协议,由本地主接口通过片内总线向远端数据高速缓存发出写请求,远端从接口通过片内总线应答请求。如果应答有该单元数据,则通过一个单字写总线事务更新远端数据高速缓存单元;如果没有,结束片内总线周期。

替换:实现写回协议,只有被替换出的单元状态为SM或M状态,才通过外部总线更新主存,其他情况抛弃即可。

注意:完成上述操作后要根据DRAGON协议,更新本地和远端DCahe单元的相关状态。

3 总线事务时序分析

由前部分的说明发现在内部总线上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总线事务:读缺失时,块传输总线事务;SM或SC状态写命中时,发生单宇写总线事务;写缺失时,先是一个块传输总线事务而后在本地写操作完成后,一个单字写总线事务更新远端的数据高速缓存单元。以下是块传输和单字写总线周期具体的时序分析,下文提到的具体信号其意义可以查阅参考文献[1]。

块传输时序:主接口通过声明CYC_O申请总线的使用权,同时也给出STB_O、CTI_0(010)、WE_O(低电平)和ADR_O;经过若干时钟周期等待后,如果远端从接口给出ACK_I信号,同时给出的SHARE_I信号为低电平(说明远端数据高速缓存没有所需要的数据块,.SHARE_I为自定义的信号),这时主接口忽略DAT-I信号,下一个时钟周期撤销CYC_O信号,结束片内总线周期;如果给出AClI信号的同时,SHARE_I信号为高电平(说明远端数据

高速缓存有所需要的数据块),接收DAT-I上的数据;而后7个时钟周期内,每个时钟周期ADR_O数据加4,DAII上的数据根据地址相应地变化,在第7个数据传输的时钟周期CTI_O变为111,告诉远端从接口这是最后一个传输时钟周期,下一个时钟周期:降完成这个总线事务;最后一个时钟周期主接口撤销CYC_O信号,结束片内总线周期。内块传输时序见图2。

单字写总线周期:主接口通过声明CYC_O申请总线的使用权,同时也给出STB_O、CTI_O(111)、WE_O(高电子)、ADlO和DAT-0;经过若干时钟周期等待后,如果远端从接口给出ACK_I信号, 同时给出的SHARE信号为低电子(说明远端数据高速缓存没有所需要的数_I据块),主接口下一个时钟周期撤销CYC_O信号,结束片内总线周期;如果给出ACK_I信号的同时,SHARK-I信号为高电子(说明远端数据高速缓存有所需要的数据块),说明从接口已经用DAT-O上的数据更新了相应的数据单元,下一个时钟周期撤销CYC_O信号,结束片内总线周期。

单字写时序见图3。

高数期中总结篇(8)

引言

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就业增长,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1年的51.27%,同年,我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就业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业结构调整滞后导致了就业容量增长缓慢,高城市化率与低就业增长率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城市化与就业之间“高发展,低就业”一方面导致了城市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城市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不利于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2010年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和就业结构比例分别为(10.1、46.8、43.1)、(36.7、28.7、34.6)。通过对近年我国就业结构比例的测算可以得知,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偏低限制了社会就业容量的增长。城市化带动就业结构优化的效果并不明显,人口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反而凸显了工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就业比重滞后的现状,当前我国就业结构调整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因此,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社会就业容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配第最早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与劳动力流动的经验性学说,指出产业中心的转变将带动劳动力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克拉克进一步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水平的差异会加速劳动力向高收入部门流动,就业结构重心会依次在三个产业层次间转移。国内众多学者也结合国情对我国的城市化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李若建(2006)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叙述,揭示了工人的增长幅度对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结构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曾令华等人(2007)基于3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非农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国就业增长与城市化进程正相关。吉粉华(2008)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非农就业比重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韩燕和胡强(2012)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人口就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存在相互关系,本文据此提出应通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论。

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关于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计量模型从就业结构演变的角度研究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相互关系,以期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

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结构演进

就业结构演进是指就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依次转移,同时伴有劳动力在收入、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就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是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过程。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化是推进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力量,同时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又显著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就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正向地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是对就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涵盖了最广泛的就业部门,就业弹性系数往往大于1并且呈递增的趋势,相较于其他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增加城市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发展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就业集聚效应的产业支撑。而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刘易斯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依赖于各经济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城市人口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城市就业结构的整体就业弹性也得到提高。就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各经济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缩短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这一过程,从而加速人口由城市区域向城市迁移。

如图1所示,广东省城市化与从业人员总数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以前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2001年以来,城市化水平高于就业规模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由于就业规模增长缓慢,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推进,2005年以后城市化速度明显放缓。

图2描述的是广东省城市化(用CT表示)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用LF、LS、LT表示)的关系。1982-2010年就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符合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持续下滑,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稳定上升;城市化中后期,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不断抬升。2001-2003年,广东省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先稳定后逐步下滑,城市化率反而加速上升,表明两者间的关联程度在缩小;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的提升推动了城市化率的快速上升。

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检验

1.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本研究中涉及的变量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就业结构两个部分。目前,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人口城市化率的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因此本文也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人口城市化的指标。为了探讨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本文用就业结构系数作为衡量就业结构的指标,包括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F),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S),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LT)。本文选取1978-2011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经济数据受到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对上述指标取自然对数,记为LnCT、LnLF、LnLS和LnLT。

2.数据检验。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即使两列时间序列数据不存在任何的相关关系,也可能得到很高的相关系数。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虚假回归,本文利用扩展的张迪克-富勒检验对LnCT、LnLF、LnLS和LnLT进行检验(见表1)。

由表1可知,四对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值都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对水平时间序列二阶差分后再进行检验,ADF检验值分别为-6.27014、-5.267739、

-5.056337和-5.192196,均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各变量为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二)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对就业结构的冲击效应和贡献程度。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CT、LnLF、LnLS和LnLT的二阶差分为平稳序列。因此采用2LnCT,2LnLF,2LnLS和2LnLT建立VAR模型。模型如下:

其中,ρ、r、x、σ为滞后阶数,ξ为随机扰动项。

1.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ensen协整检验法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见表2),考虑到VAR模型滞后期的加长会导致自由度减小从而削弱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因此将最大滞后期定为3。

由表2可知,没有协整关系和仅有一个协整关系的Trace统计量值分别为73.80227及32.00473,均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没有协整关系和仅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2LnCT、2LnLF、2LnLS和2LnLT间至少存在两对协整关系。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选取4个不同的滞后期对四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表,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二者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在滞后1期和2期时,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间的关系都不显著,直到滞后3期,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滞,要经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按照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经验,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应该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广东省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与上述规律吻合。

3.脉冲响应分析。图3和图4给出了各变量一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对其他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其中,横轴表示冲击过程的时间跨度,纵轴表示城市化的变化程度,实线是脉冲响应函数,两侧的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值,表明冲击响应可能的区域。图3描述了城市化对其他3个变量的冲击的动态响应,图4是城市化对其他3个变量的冲击引起的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从整体上看,各组脉冲响应函数均有明显的收敛状态,表明脉冲响应函数是有效的。进一步分析图3可知,在本期给第一产业就业一个标准差冲击会影响城市化的增长,这种影响在第2期到达顶点,同时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会有较为显著的增长,但随后就开始回落。而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有滞后效应的,第二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冲击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冲击在短期内没有太大变化,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从图4可以看出,本期给城市化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在前2期为正,然后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在前2期为负,随后逐渐上升。

4.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描述的是VAR模型中各因素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在已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2)的基础上的方差分解可知。首先,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的波动在第一期不受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冲击从第二期开始显现出来,且冲击影响比较微弱,仅有0.636674%,此后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这表明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对第二产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是长期的。其次,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从第一期开始就受到自身波动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冲击的影响,且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要小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冲击的影响。同时,从第一期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的冲击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最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在方差分解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结论和建议

本文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对广东省1982-2011年的城市化率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系数等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城市化与就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有显著的因果关系。从长期看,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就业有一个正向冲击影响作用,这种影响在达到峰值以后开始逐渐减弱,说明城市化对于带动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重的提高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但反过来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重的提高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持久的影响。说明当前广东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对提升城市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从方差分解表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二产业的发展获得的。然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三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与城市化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结合以上结论,广东省应有效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首先,制定与本省城市化水平相协调的产业政策,广东省要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发展生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继而实现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其次,破除户籍制等制度约束的同时完善劳动培训体系,为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搭建一个平等的制度和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若建.就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高数期中总结篇(9)

一、科技期刊的功用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媒体,它的基本功能毫无疑问是发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主要作用是促进学术交流,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科技进步。期刊功能的大小由发文量决定,越多功能越大。从期刊发挥的作用方面考察,谁的读者越多,读者分布面越广,读者的知识层面越高,谁的作用越大。研究说明,即使同类型期刊或同名期刊,读者群的大小、读者的分布范围、读者的知识结构都存在明显差别。造成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期刊所发文章中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即期刊的学术与技术水平。学术与技术水平是吸引读者的最主要因素。从作用方面考察,中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越多,期刊的功用越大。但是,期刊功用大小还与期刊的语言、传播方式、市场营销等相关。语言决定读者的分布范围。在相同语言环境下,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其结果也有不同,市场营销和传播方式对期刊功能的发挥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期刊功用的大小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期刊的水平,论文的扩散度,学术思想的认同度。论文的扩散度即读者数量和分布范围;学术思想的认同度是指该期刊所被引用篇数和被引期刊的分布。

二、科技期刊功用评价的本源特征数据

英文科技期刊功用大小可以用期刊的水平、论文的扩散度、学术思想的认同度衡量,哪些指标或数据可以用来刻画期刊水平、论文扩散度、学术思想认同度?研究国内期刊评比和SCI,EI选刊条件,可以发现如下指标或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合理地刻画出期刊功用的大小,这些数据我们称之为期刊的本源特征数据。总被引频次①。期刊是论文的集合,高水平论文的集合铸就期刊的总体水平,总体水平的高低决定期刊功用的大小。总被引频次的多少反映期刊的总体水平和功用大小。它表现的是所发论文在一段时间内对读者的影响。期刊水平越高的,影响范围越大,对读者的影响越深,影响时间越长远,作者引用的次数必然越多,总被引频次必然越高。影响因子①。1963年,加菲尔德在对文章的被引用频次的研究中发现,期刊的分布也存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核心区和一个比较分散的相关区,基于此提出了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影响因子可以看做某种期刊的被引增长速率。增长速率越来越大,表明现阶段期刊状况越来越好,越来越被读者认可和接受。但影响因子不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期刊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影响因子会趋近某一常数。所以用影响因子的大小评价期刊的优劣具有科学性,也具有局限性。影响因子受单篇文章影响较大,特别对发文量不多,创刊历史不长的期刊尤为明显。篇均被引比。篇均被引用比用来分析单篇论文对期刊功用的贡献,篇均被引比反映期刊所发高水平论文与一般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总体水平比较好的指标。篇均被引比越高,期刊所发高水平论文篇数越多,期刊总体水平越好。高被引比。高被引比同篇均被引比,是刻画期刊总体水平的指标。高被引论文数量越多,高被引比越大,期刊的功用越大。高被引比可以弥补影响因子受单篇文章影响的不足。国内外下载比或下载范围比。下载范围比可以考察期刊的影响是世界范围的还是地区性的。下载范围越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越大。目前我们可以统计出哪些国家和地区在从事哪些科研工作,你的期刊是否对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有影响,下载范围比可以检验出期刊的影响范围。好的期刊影响范围大,反之则小。被引期刊分布范围比。与国内外下载比相同,衡量期刊的影响范围的指标。被引用期刊分布范围越广,说明期刊的影响范围越广。被引作者分布范围比。同国内外下载比与被引期刊分布范围比一样,是衡量期刊影响范围的指标。国内外论文比。国内外论文比是考察作者的分布或论文的产地分布。但不能用作者的分布范围比来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作者分布面广只能说明期刊的论文国际化程度高,但不能代表期刊的水平高。因为高水平期刊的录用标准只与论文的学术水平有关,高水平论文主要来源于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世界上科研水平较高的地区为数不多,主要集中于欧美亚洲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某份期刊的文章主要刊载科技发达地区的文章,且这些文章反映了该地区的科研水平,那么该期刊的总体水平就比较高。如果刻意追求国内外论文比,反而会降低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则这样的高国际论文比不要也罢。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国内外论文比来衡量期刊的水平。但它可以刻画期刊国际学者的认可程度。年发文总量比。不管哪门学科年发文量基本可以统计,期刊在该所属学科内每年的发文量可以反映期刊拥有的作者在该所属学科的多少,发文量大,拥有的作者多,影响大,被作者的认可度高。年发文量的排序可以确切地反映某学科内期刊认可度的高低。但发文总量比不能用年发文页码的多少代替,由于学科大小不同,学科拥有的文章数量的多少相差甚大,正如影响因子,年发文页码的多少不能用于学科间的横向比较,而年发文总量比则可以。

除了上述几个本源特征数据外,还有几个指标值得讨论,如CI指数、基金论文比、SCI,EI}Scopus数据库收录、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等。CI指数「s-e7oCI指数,即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计算法,是中国知网于2013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文献计量学指标。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计算法从期刊近期和历年刊物的两个角度,等权重综合考察、衡量一个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该算法能有效地抑制期刊过度最求高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对期刊评价造成的干扰,较单一评价指标更为全面、合理,是对期刊影响力的一种整体评估;第二,选用他引类统计指标,屏蔽了自引。评估结果更客观、公正。通过分析可见,它的结果同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可以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但它的计算基础正是基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所以在选择评价期刊学术水平时要将三者分开使用,用CI指数就不能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反之则不能用CI指数。进一步分析可见,将CI指数作为期刊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计算方法更为合适。基金论文比。一般认为,基金级别越高论文水平越高,这可能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见到论文水平与基金级别关系的研究成果。另外,作为国际化期刊,国际论文数量较多,然国外论文很少标明是否为基金资助,或者是哪一级基金资助,这种不确定性给基金统计带来的困难,使统计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很难进行横向比较,建议不作为评分指标,如果一定要体现基金对期刊的价值,建议仅对中国作者的论文进行统计,这样比较结果才能体现公平。平均引文数与平均作者数的多少同基金论文比一样,没有研究论证得出平均引文数与平均作者数多的期刊一定学术水平高,反之则低的结论。故建议不作为本源特征数据使用。SCI,EI与Scopu,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将另设专节讨论。

高数期中总结篇(10)

关键词:产业结构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otal employ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total amount two aspects to be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 supply labor demand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转型期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本来就是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少的自然资源。1980年我国劳动力总数为5.3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4%,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47%,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劳动总量的1.05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1.46倍;1995年中国劳动力总数为7.0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3%,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45%,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1.03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64倍;预计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8.02亿人,相当于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3.8%,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40%,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1.17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72倍(见表1)。

表1按收入组划分的劳动力总人数及比重

注:劳动力是指15-64岁人口。资料来源: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2007

如此庞大的劳动人口基数,加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变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原岗位淘汰出来需要重新就业的人数,一方面构成了转型期内以至于未来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构成了而且还会长期构成我国就业问题的巨大压力。

二、转型期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影响

转型期内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换不仅对劳动供给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劳动需求量造成了重大影响。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对劳动需求量的影响比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还要来的更加直接和重大。从作用机理上来说,产业结构对劳动需求量的影响也是通过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投入结构变化、部门行业结构变化和企业组织结构与行为变化来实现的。这种影响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在通过新产品、新行业的不断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引起全社会劳动需求的绝对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引起了全社会经济运行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即引起了实现单位产出或维持单位经济规模所需要的就业人数下降。这一结论可以从转型期以来,我国就业的产出增长弹性系数或就业的投资增长弹性系数不断下降中得到证明(见表2)。

表2我国就业的产出和投资增长弹性系数

资料来源:GDP与就业有关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计算,其中剔除了1990年就业人数的影响。资本数据部分引自邹至庄《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见李善同主编:《快速增长没有终结――国内外专家看中国经济增长》,2000年。

从表2可以看出,转型期内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9-1989年)。这一阶段,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动力,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递增9.51%,净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2.32%,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55329万人,为1978年的1.38倍,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和投资增长弹性系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0.31和0.24,走了一条高投入、高增长和较高就业增长的道路。

第二个阶段(1990-199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再度提升,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0.87%的高水平。而同期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却明显放缓,仅为1.23%.,仅相当于1978-1989年水平的41.55%。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降到了0.11,就业的投资弹性降到了0.13,经济发展进入高投入、高增长、低就业阶段。

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继续高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进入全面加速调整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继续维持在平均9%以上的水平,特别是投资增长达到了近14%的最高水平,然而就业增长率却在继续下降,甚至到2006年就业的年增长率降到了1%以下的低点,与之相适应,就业的经济和投资增长弹性系数分别降到了0.10和0.07的新低,经济发展出现了高增长、超高投入、超低就业的局面。

就业的产出和投资增长弹性不断下降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在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劳动就业的增长越来越落后于产出的增长,落后于资本投入的增长;意味着社会经济运行对劳动要素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意味着本来可以实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没有实现,本来可以得到的更高的就业水平没有得到。这样,在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中,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投入结构调整和同时发生的部门行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得劳动供给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使得劳动需求呈现出不断相对下降的趋势,其结果就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供求总量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供给长期大于需求,从而使转型期内我国失业问题公开化,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黎玉柱、陈全功、张智勇.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 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上一篇: 现代林业思想 下一篇: 使用说明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