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7:30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1)

二、“新伊拉斯谟”计划的总体规划

“新伊拉斯谟计划”作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教育计划,整合了欧盟既有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促进计划,其总体目标和覆盖范围都得到了拓展和扩充。欧盟在新的形势下,鼓励不同国家间、不同领域间、不同的学习和教育方式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彼此间的优势互补,而当前信息和通讯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让这些领域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欧盟希望通过对已有体系的进一步改造、整合和扩展,全方位地改善欧盟所面临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提高欧盟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欧盟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4]

(一)改善就业状况,培养欧洲公民

低就业率是欧盟政府面临的最紧迫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部分青年学习时间过短,过早地离开学校,导致其受教育水平不高,失业风险较大,部分工作技能不足的已工作青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计划将在这两方面为青年提供支持,以促使其满足就业市场和经济情势的要求。与此同时,欧盟还希望通过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各种非常规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促使青年能够在提高自身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彼此交流,参与欧洲的民主生活,使其成为积极活跃的“欧洲公民”。

(二)促进教育改革,增加欧洲实力

新计划力求促进各参与国教育事业的系统性改革,加强各国在教育行政体制和相关机制上的共通性和协调性,以便于在欧盟内部和国际间进行经验分享及人员流动,进一步促进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发展,打通包括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与非正规学习等形式在内的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推动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为个人、组织和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对欧洲潜在的人力和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新计划将在2020年前投入约2.65亿欧元的专门资金用于欧盟体育事业建设。主要用于国际间体育事业的发展,支持基层体育项目的进行和运动员培养,以及打击比赛造假和兴奋剂使用。同时,推动各国在体育事业领域的政治合作,增加相关人员的交流机会,并促进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有效传播。欧盟将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培训事业加以整合,力图通过减少由于个人体育活动不足而造成的额外的社会和经济支出,并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欧洲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

三、成人教育领域的计划和措施

通过对新计划总体背景和目标的了解,可以发现,新计划要解决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尽快地提高欧盟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与之相配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和方法也迫切需要得到推进。因此,除一向重视的高等教育领域之外,以欧洲青年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则成为了新计划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事实上,“新伊拉斯谟”的框架中,也整合了欧盟已有的成人教育计划,如“葛隆维计划”(Grundtvig)、“青年行动计划”(YouthinAc-tion)。新计划将整合已有资源并进一步为参与者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通过促进成人教育领域的人员流动的形式提高欧盟青年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从正式结构来看,新计划针对成人教育的专业机构、人员与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青年分别提供了相应的发展促进计划。

(一)成人教育专业领域

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与培训”板块的重要内容存在于“新伊拉斯谟计划”中。欧盟希望通过促进成人教育的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提升彼此的合作水平,以应对和解决一些成人教育领域共同面对的问题。如通过非正规学习形式所获得的技能认证问题、新的成人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开发问题等。新计划意图使成人教育变为一种更加容易获得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希望每一个欧洲公民都能通过其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就具体内容来说,成人教育专业领域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1.人员层面的交流

成人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将能够参与一段时期内的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通常会持续两天到两个月不等的时间,部分情况下可能长达一年)。参与者可以作为跨国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也可以作为学习者和见习者跨国参与一些结构性的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学习。欧盟希望参与者通过这些途径,能够在专业能力、语言技能和多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获得提高,最终达到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的目的。

2.专业机构层面的交流

欧盟希望通过为欧洲范围内的成人教育机构和组织提供共事的机会,与其在共同关心的领域能够有效地对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交流。希望通过交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成人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达到改善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力图提高参与者的基础技能,并激活其欧洲公民的意识,以期能够改善欧洲的就业状况,同时提高整个欧洲社会的融合程度和包容性。与个人层面的流动不同,专业机构层面的主要交流内容更加侧重区域性和中观层面的内容。新计划将促进专业机构间相对长期的联合教学和培训项目的建设;促进以专业机构为主题的区域性成人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促进机构间合作开发新的成人教育课程,并提供条件对其进行实践检验,以提高其有效性等。

3.专业机构与企业和市场的交流

新计划希望通过成人教育领域与企业和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并为其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课程计划后,提供便利的能接触到合适的企业雇主和工作的机会。作为专业机构,也能够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促使其自身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此外,与企业的合作还能够帮助专业机构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合作开展实习和见习项目;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双向进行培训和研讨会的开展等。除以上较为笼统和典型的促进和支持措施外,欧盟还于2014年底开始了“欧洲成人教育电子平台”(ElectronicPlatformforAdultLearninginEurope,简称EPALE)的运行与使用。这一平台致力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实现,致力于提高成人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公平和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并非当前流行的面对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和学习平台,而是为包括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成人教育研究者和专业人士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内的任何有意愿推动欧洲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所建立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社区。EPALE在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实用导向”的基调。超过2000名成人教育的从业者和相关人士参与了EPALE的前期调查,这些关于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需求,作为调查结果成为了该平台设计过程中的主要依据。[5]当前这一平台主要用来在线上对各种成人教育的学术内容、政策文件和活动内容进行展示,并设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日历”,用来和共享各类有关于成人教育的线上、线下活动信息等。

(二)青年领域

欧盟在如何帮助青年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投入,然而在“新伊拉斯谟计划”实施之前,正式和非正式的青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在帮助欧洲青年获得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方面已经成为了中坚力量。新计划将以往的“青年行动”(YouthinAction)计划纳入其中,意图整合这些青年组织,将其作为提高青年人口素质及提高其工作技能的基本单位,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协助。针对这一领域,“新伊拉斯谟计划”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帮助超过五十万年龄在13~30岁之间的青年和志愿者提供交流学习和实践的机会。[6]为达成这一目标,新计划确定了两个方向的措施:其一是以普通欧洲青年、青年工人和青年组织为主体的交流和流动计划,系统和网络化的学习和培训是其主要的交流内容;其二是以青年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为主体的交流和流动计划,欧洲和更广泛范围内的志愿者服务是其主要内容。这二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1.青年交流计划

通过新计划中的“能力建设项目”(CapacityBuilding),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组织以及相关的社会和商业团体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7]新计划将促进青年组织之间开发和共享有关于教育、培训和青年领域的创新性活动。欧洲的普通青年和青年工人可以提交申请,参与这些活动和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包括两种形式:较为传统的结构化和网络化的培训,或以实践为主的社会实习。尤其是社会实习的形式特别受到重视。在这类项目中,年轻人被鼓励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参与者将在国际组织中共同生活和工作。在此期间,他们将进行特定项目的发起、筹备、实施以及后续工作的开展。新计划意图通过这一形式培养参与者“放眼全球,脚踏实地”(thinkglobal,actlocal)的态度,为改善欧洲现实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做出实际贡献。[8]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参与者将体验执行者和领导者等不同角色,通过这些经验,使自身在个性、态度、专业技能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这些学习和实践都将作为非正规学习的经历而得到认可,以使得参与者最终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上都能获得收益。为保障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欧盟将加速有关青年领域的政策改革,以政策制定者和青年组织为主体的交流会议将成为常态。

2.欧洲志愿服务

“欧洲志愿服务”(TheEuropeanVoluntaryServ-ice,简称EVS)早在2011年就成为了当时“青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伊拉斯谟计划”也将其纳入,并为其能够更加有效运行提供了全面支持。EVS所标榜的精神是让参与者通过这一项目让自身和世界都真切地发生改变。这一项目为17~30岁的欧洲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两周到十二个月不等的跨国服务活动。欧盟委员会认为,通过参与跨文化的志愿者活动,可以令参与者获得个人能力的提高,并对自己的责任重新加以认识。从更广的范围来说,希望通过鼓励参与志愿活动,在年轻人中传播一种团结包容与相互理解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欧盟内部的社会凝聚力,使欧洲公民的概念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符合条件的青年,作为志愿者参与相应的国际活动是免费的,在项目期间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食宿、保险和补贴。如果参与者的项目需要持续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还将获得额外的语言培训,以减少他们可能遇到的语言障碍。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2)

自从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并大力推行终身教育。欧洲发达国家在践行终身教育方面原本就走在世界的前列,欧盟成立以后,在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又连续不断地制定并施行了一系列推进终身学习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使欧盟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善和系统。 我国也认识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且政府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与欧盟相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合理的国家资格框架,缺乏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和统筹协调机构,缺乏对终身教育内涵和重要性的充分认识,缺乏有效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等。欧盟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其积极的实际行动都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本文通过研究欧盟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政策和实践,以期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欧盟终身学习政策及实践的发展脉络。

欧盟成立以来,先后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促进欧盟各成员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如白皮书、建议书、备忘录、决议书、工作报告等,并在推进终身学习的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研究欧盟终身学习的政策方针和实践策略,剖析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思路,对我国构建完善科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欧盟终身学习政策的演进历程。

1995 年欧盟了第一部关于终身学习的教育与培训的白皮书《教与学:迈向学习型社会》,其为各成员国推动终身学习制定了明确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具体策略。

在 2000 年的里斯本会议上, 欧盟确立了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里斯本战略》。 该战略提出:努力使欧盟在 2010 年以前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经济体,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 为此,欧盟制订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和连贯性策略并不断调整完善。 同年 10 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备忘录》,该备忘录明确了终身学习的定义, 并指出各国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源培养投入,鼓励公民学习基本技能, 改进各国教育认证途径,提供终身学习指导服务,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等。

2001 年 11 月 ,欧盟委员会发表 《实现终身学习的欧洲》建议书,确定了终身学习的四大目标: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公民的就业能力。 根据这四大目标,欧盟委员会对各成员国提出具体的指导性策略:要加强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要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学习机会均等;要深入了解民众的学习需求;要确保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要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氛围等。 该建议书为欧洲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发展改革确定了总体原则,也为世界各国推动终身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2002 年 6 月,欧盟理事会又发表了《终身学习决议》, 决议书呼吁欧洲各国政府在推动终身学习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要保障各年龄段公民终身学习的机会, 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加强对终身学习教师培训和管理, 促进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各种学习活动的互认。 决议书与上面提到的白皮书、备忘录、建议书等是一脉相承的,将终身学习提到了国家政府优先发展的战略层面。

2006 年的 《欧盟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公平与效率》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终身学习学历资格互认的策略建议。 之后,欧盟在 2008 年便制定出了全欧统一的学习与培训资格框架, 即 《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简称 E-QF)。 该框架有效衔接了各级各类的教育和培训,对学习成果的评定不再拘泥于学习的时限和形式,而是更加重视对实际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评价。欧洲资格框架是一个为欧洲各国提供人力资源价值衡量标准的合作框架,也是加强各国教育与培训领域内互信互认的手段,使机构、雇主更易识别不同国家文凭,有效地增进了相互的交流[1]。至 2010 年,欧盟各会员国已基本实现了“ 国家资格框架”(NQF)与“欧洲资格框架”(EQF)的衔接。 这种学历资格互认体系在欧洲范围内的迅速建立,对促进终身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2]。

2009 年 5 月,欧盟正式通过了“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即《教育和培训 2020 计划》,目的是使终身学习和人才流动成为现实。该计划明确了欧盟从 2010 年到 2020 年的教育和培训战略发展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改进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公民形成民主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保证公民的个性、 创造力充分发展及培养其创业精神,使终身学习和人才流动成为现实[3]。

2010 年 3 月, 欧盟委员会推出了 《欧洲 2020战略》,这是“里斯本战略”后欧盟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 该方案提出实现三大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实现“青年流动计划”和“新技术新就业协议”;实现欧洲 18-24 岁人口中的早期离校率由 15%下降至 10%,30-34 岁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由 31% 提高至40%[4]。 目前,欧盟各成员国在实现上述两个指标上虽已取得一定进展, 但距要达到的目标仍比较遥远。 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数据统计,2011 年欧盟的早期离校率为 13.5%,比 2000 年的 17.6%和 2010 年的 14.1%均有所下降。2011 年欧盟拥有大学文凭的30-34 岁人口比例为 34.6%,比 2000 年的 22.4%和2010 年的 33.5%均有所上升。欧盟各成员国如果想达到《欧洲 2020 战略》设定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做好相关的一系列工作[5]。

2012 年,欧盟委员会《2013 年终身学习计划》项目招标通知。通过该计划,欧盟允许所有年龄段的人通过学习、培训或留学来获得经验,并支持欧洲不同国家的学校、大学和企业间的合作。《2013终身学习计划》 项目招标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制定终身学习和学生学者流动战略;鼓励教育、培训和工作之间的全球合作;支持教师、培训人员及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的初期培训和后续培训;推动整个教育体系获得关键技能;促进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社会包容和性别平等。

从欧盟终身学习政策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以及欧盟理事会都高度重视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和宣传。而且,不难看出,欧盟实施的一系列终身学习政策具有连续性,其每一项教育政策都有后续的跟进措施和执行细则的支持。正是由于这种政策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并且目标明确,环环相扣才使欧盟的终身学习政策不断成熟完善,进而为欧盟终身学习活动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积淀。

(二)欧盟终身学习实践的拓展。

欧盟的终身学习体系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实践探索由之前分散的计划整合为一整套在教育与培训框架下的系统计划。 从早期的“苏格拉底计划”、“达·芬奇计划” 发展到 “2007- 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 欧盟所推出的学习计划已差不多 20 个年头,到目前,欧盟的终身学习已发展为一套比较整合完善的教育体系。

欧盟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十分重视,为了促进学习资源的整合与互动, 欧盟自 1995 年起就开始实施“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苏格拉底计划”是针对正规教育体系内部交流合作的综合行动计划,该计划涉及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各阶段的教育内容,分为八个具体的行动计划,其目的是加强各级各类普通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和人员流动,促进整个欧盟教育公平的实现。 “达·芬奇计划”是专门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希望欧盟各成员国之间通过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合作交流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公民的竞争力与创业精神。

欧盟通过总结“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 2006 年 11 月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行动计划:《2007-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 该计划是建立在欧盟以往各类教育计划基础上的全方位综合教育计划,旨在促使欧盟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性经济体,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为了保证该计划顺利实施,欧盟不仅制定了总目标,而且还制定了详细的具体目标,如到 2013 年前至少使欧盟 5%的中小学学生参加夸美纽斯计划,为至少 300 万大学生提供跨国学习的机会, 帮助 2.5 万工作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等。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欧盟设立了行动计划委员会以保证各个分计划的有效沟通衔接,并且预算投入 136.2 亿欧元,这就使欧盟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实施性。 该终身学习计划由六个分计划组成,具体内容见表 1。

欧盟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摸索和改进,终于由之前分散的教育计划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2007-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到不同年龄段人群,使欧洲形成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整体连续的学习空间体系,为终身学习在欧洲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形成。 自此,欧盟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统一的超国家终身教育体系。

二、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一)各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极不平衡,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协调性较差。

由于经济发展、人文历史、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尤其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地区,终身教育发展的比较快,而中西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终身教育的发展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不平衡的态势反映出我国教育公平和公正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水平较低,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将直接导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各个省份、城市对于终身教育的推行尚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欧盟那样连贯的整体的方针政策,缺乏跨地域、跨部门、多方位的统一规划和设计。 另外,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相互分割,教育系统的封闭性很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转换和衔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急需从全局出发,制定总体规划, 促进各地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整合教育资源以建立信息开放、联系畅通、衔接紧密的网状教育体系。

(二)缺乏整体的政策框架和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及统筹协调机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国政府为了加快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步伐,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1995 年《教育法》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把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但我国缺乏一个清晰的整体政策框架,政策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和协调性,各方力量在政策和管理上也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这将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很大的阻碍。而且关于终身教育的法制保障仍然薄弱,虽然国家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多项法律中均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但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尚未出台,缺乏法律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力度、速度和规模。另外,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出现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混乱状况,这就急需一个高层次、专门的国家领导机构来统筹协调[6]。

(三)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人类已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层出不穷。 一次性教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才能及时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虽然《教育法》和很多重要政策报告中反复强调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但是大众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仍缺乏深刻的认识。人们接受成人教育大多是迫于外部压力为获得资格证书或更高的学历,具有显著的功利性,而非自愿主动的进行自我提升,这种认识的不足严重地阻碍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科学的理论是正确实践的先导,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就难以把握正确的实践方向。 迄今为止,人们对终生教育体系的理解还是众说风云、莫衷一是。具体表现为:关于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高水平的著作和论文较少;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还没有专门的终身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等。 总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准。

三、欧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一)制定总体规划,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协调各地各级各类教育。

所谓总体规划,就是从全国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一个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案。

近年来,欧盟的 “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EQF)与“ 国家资格框架”(NQF)的有效衔接,打通了欧洲各国教育与培训体制, 促进了学习资格互认,学习和培训有了统一的等级评定,促使各国学习者和劳动者自由流动。 欧盟的《2007- 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 增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衔接,使欧盟形成了一个整体连续的学习体系,有力推动了欧洲终身教育的一体化。目前我国各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的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态势,由此折射出我国教育公平和公正的价值理念的现实水平较低。 为了改变现状我国政府急需从全局出发,制定总体规划,促进各地教育的沟通和协调。 而且我国各个省份、城市对于终身教育的推行尚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我国缺乏像欧盟一样连贯的整体的方针政策和跨地域、跨部门、多方位一体化的资格框架。所以我国应尽快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在国家层面建立国家资格框架,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先开发部门分框架,然后建设总体框架,同时应考虑开发配套性工具,而工具应该是国家标准,不是地方标准。 构建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互认的终身教育国家资格框架[7]。另外,从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协调来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使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之间建立起信息开放、联系畅通、衔接紧密的网状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必须明确中央和地方、有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教育体系和其他体系的职责和分工。 这样才能促使政府部门、社会团体、 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的协调合作,合理统筹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横向沟通、纵向衔接、横纵交叉的终身教育体系[8]。

(二)加快国家层面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统筹协调机构的建立。

不可否认, 欧盟推出的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统一性的政策为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欧盟终身学习政策大多以建议、意见、通讯、白皮书和绿皮书等形式的,对各成员国不具法律约束力,因此各国对欧盟层面政策的响应程度各不相同,跟进不足。 所以我国应吸取欧盟的教训,抓紧落实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律法规。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终身教育推进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福建、上海、太原已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终身教育法规,这些法规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平等权,形成了“立法保障,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模式,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家层面的相关立法尚未纳入议事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力度、速度和规模。所以,应将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尽快纳入议事日程,在合适的时候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使之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以正确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另外,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顺利进行,设立了专门的终身教育领导机构,但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它不仅直接涉及很多单位和部门,而且关联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个国家领导机构来协调统筹,凝聚各种社会力量,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加速国家层面终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统筹协调机构的建立已势在必行。

(三)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理论研究。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观念,树立全民的、全社会的一体化的大教育观;转变各级各类教育自我封闭的观念,促进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最彻底的变革。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实际上是一场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们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提高全社会对终身教育重要性的认识[9]。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广播、社会实践活动等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形成崇尚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这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也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我国开展终身教育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指导。我国终身教育的实践尚处于开创阶段,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评论:“就总体而言,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尚属起步阶段。 无论在认识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的力度上,我们都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所以必须加强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不仅要对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发达国家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 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CEDEFOP.Criteria and procedures for referencing nationalqualifications levels to the EQF [R].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eqf en.htm.2009.

[2]王华轲,杨晓庆.欧盟重大终身学习政策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3]European 2020: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mart,sustainableand inclusive growth [R].ec.europa.eu/eu.

[4]李建忠.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2020愿景[J].职教论坛,2010(25)。

[5]Eugenia Panitsidou,Eleni Griva,Dora Chostelidou. EuropeanUnion Policies on Lifelong Learning: In-between Competi-tiveness Enhance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Reinforcement[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3)

2013年6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名为“连接教育”(ConnectED)的新计划,要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充分利用并升级“教育折扣”(E-Rate)项目①,提高全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的网络普及率,并连接高速互联网。奥巴马要求联邦政府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使教师更好地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号召企业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在完善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促进配套学习软件和技术的开发[1]。此次改革有效地推进了科学技术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实施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只有掌握前沿信息才能获得长远发展,而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韩国,所有学校都有高速网络连接,所有教师也接受过数字化教学训练,到2016年,纸质版教科书将全面退出韩国教育市场。科技领先的美国,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以新科技为基础的互动式、个性化学习体验,对帮助美国学生增强竞争力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奥巴马指出,要想帮助美国学生走在数字化时代的前列,就必须保证他们享有前沿科技。[2]

虽然美国曾经力推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但是现在仍落后于一些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入的国家。根据白宫提供的数据,美国学校目前享有的网络服务和普通家庭享有的网络服务相差不大,但一所学校的网络用户规模通常是一个家庭的数百倍,只有不到20%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现有校内网络服务能满足其教学需求[3]。美国政府表示,如今还有数百万的美国学生不能在学校享有高速宽带网络。事实上,高速网络的缺失直接制约了美国教育的发展。因此,美国如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高速网络和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到教育中。

鉴于此,美国总统奥巴马推行了“连接教育”计划,希望学生家庭、商界、学区和联邦政府一起努力,让美国学生在5年内能够在教室中享受到高速宽带网络服务,并为他们提供能充分利用这项服务的配套设备。该计划通过借助企业的力量普及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使全美学生都可以使用高速网络。同时,政府出资对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帮助其更好地运用网络技术。

二、主要内容

(一)提高网络连接率,升级网络速度

“连接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将全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升级到新一代高速宽带网络及无线网络,使网速不低于100Mbps,最好能达到1Gbps;在5年之内,使得美国基础教育阶段99%的学生进入数字时代,适应数字化的教学需求。此外,“连接教育”计划突出强调要提高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网速,为偏远地区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保障。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连接教育”计划的实现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美国联邦教育部在现有资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教师相关培训的投入,支持和推动教师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企业参与和支持,满足学校的硬件、软件技术需求

奥巴马利用企业、州政府、社区和学校的力量推行“连接教育”计划,推动私营领域的创新研发,为教师和学生设计能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教学设备及软件,使其与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接轨。私营部门的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相关教材和教育软件质量的竞争,促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功能丰富的教育设备。

三、实施阶段与取得的成效

(一)广泛推行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

2014年2月,“连接教育”计划在美国推行8个月之后,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对该计划此前的广泛推行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其中包括计划实施的措施和成效、存在的问题。

1.措施和成效

根据计划实施情况,奥巴马指出“连接教育”计划的目标包括普及高速宽带网络及无线网络;使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并安装有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内容;使教师懂得如何运用技术增强课堂体验;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在家继续开展学习。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决定为学校宽带建设投入双倍资金,在2014年和2015年增加20亿美元的投入。这将使1.5万所学校展开数字教学,2000万名学生拥有无线网络并享受数字学习。在此基础上,“连接教育”计划的目标将可以提前完成。[4]

在“连接教育”计划的推行过程中,私人企业及部门承诺积极参与。美国诸多公司积极回应总统号召,为“连接教育”计划提供资源,并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些公司承诺投资7.5亿美元,以产品和服务优惠的形式为美国师生提供帮助,提高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和教师开展网络授课的能力。这些承诺将使“连接教育”计划更快地走进全美所有课堂,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学生所在的课堂。

随着教学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美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连接教育”计划为学校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课堂互动演示,分享和学习世界著名专家的教学经验,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学习型社区,与全国或世界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新的数字教育工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实时评估,推动学生发展并提供更直接的反馈,互动式在线课程可以让教师了解每名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设计适切的课程和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阶段性实施成果的同时,奥巴马也指出“连接教育”计划存在两个不可回避且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一,保障“连接教育”计划的普及性。强大的科技推动力是进一步提高“连接教育”计划普及性的有力保障。科技影响着经济领域的诸多产业,如今也渗透到教育领域。现实中,如果只有少数学校可以拥有高速宽带网络,那么尖端的数字学习市场就十分有限,意味着最前沿的技术和教育资源公司没有动力为价格合理的个性化学习设备和互动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学生进而无法获得前沿数字学习资源,学校也缺乏为每位学生配备计算机的积极性。只有鼓励学校为学生配备电脑,普及校园内部高速宽带网络,才能保证“连接教育”计划的普及性。因此,调动公司、企业、学校等相关组织的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保障“连接教育”计划的公平性。“连接教育”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发挥青年人的潜能,使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如何使成绩突出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同一个集体中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进步?“连接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可以解决这个困境。具体来说,如果在同一间教室里,每名学生都配备了个人学习设备和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学习资源,优秀的学生就可以学得更多,学习困难学生也有机会打牢基础。

(二)日趋成熟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19日,奥巴马在白宫的发言中总结了“连接教育”计划在日趋成熟阶段所取得的成效,并进一步指明了继续推广该计划所需注意的问题。

1.措施和成效

第一,“连接教育”计划得到了联邦、州和地方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美国教育部将举办12个学区的教育峰会,主题为“为未来教育做好准备”,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开展工作,为其制定行动计划,使先进技术在每个学区都得到应用。美国教育部长还声称,为了支持数字化教学,政府将在美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中投入超过270亿美元的资助经费。[5]

第二,“连接教育”计划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虚拟教与学,通过在线系统进行作业修改和提交。EdX公司已经承诺提供免费的世界顶级大学在线课程,包括免费提供教师培训证书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Coursera也承诺在两年内为每个学区的教师提供免费在线辅导和专业培训课程。[6]

第三,政府和企业提供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高速宽带网络设备的支持,政府和企业已从硬件上对网络教育进行支持,网络发展的基础设施正趋于完善,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奥巴马指出,除了依靠政府,推行“连接教育”计划还依赖于美国顶尖的科技信息公司。截至2014年11月,已有10家公司承诺投入20亿美元。

第四,从软件开发上为计划推广做好准备。除了网络连接必需的硬件设施,软件设计公司也需要进行大量投入。比如,Adobe公司提供的软件可以设计高性能的教程和电子课本,教师也可以使用Prezi公司的软件呈现课堂内容。其他电子科技公司也有能力提供大量软件、电子书、教师培训资源等。[7]

2.存在的问题

在“连接教育”计划的推广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网络的普及,奥巴马强调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在学校普及安装网络设施的知识,号召电子科技公司对学校硬件设施的安装进行技术指导;二是为教师和校长提供学习网络教学的机会和平台,掌握运用软件进行教育教学的技能。软件应用的学习也是提高教师和校长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内容,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开展大规模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校长和教师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四、评析

(一)价值取向

“连接教育”计划的价值取向是“重能力、促发展,以人为本”。首先,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发展――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以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广为认可。其次,网络科技使课堂教育形式发生了变革――从重形式到促发展。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例如,“翻转课堂”是网络教育时代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之一,其精髓是通过课堂外的网络平台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上课时间用来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任务或项目。另一种模式是交互式在线课程,它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和知识反馈,从而让教师真实了解学生,并利用数字技术对学生进行评价。交互式在线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提升,而不仅是在形式上完成学习任务。再次,网络时代的教育强调以人文本,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者和独立的个体,要主动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制定学习计划,按照视频或者在线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得到了专业发展。为了在教学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手段、实现师生互动。“连接教育”计划顺应了网络时代教育的本质需求和趋势,“重能力、促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连接教育”计划的推行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取得成效的原因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4)

丹麦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参与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更多地来自于社会中低阶层,具有少数民族背景的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职业教育应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个性需求。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复杂性,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其专业设置与知识和产业更新紧密相连,因此职业教育内部所涉及的专业和学习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选择。丹麦根据职业教育和参与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探索出一条多样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1993年开始,丹麦政府就不断地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力图从宏观上建立一个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最有特色的是2005年推出的“实践导向青年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有学习障碍或学习困难的青年和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青年,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学习水平的、更强调实践训练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这一计划的目的旨在为青年提供更为具体、自由、个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丹麦的职业教育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主要有:

实践途径丹麦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在企业学习专业课程。除了这种传统模式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途径,被称为“实践途径”,即学员可以选择企业内培训的方式学习基础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并评估学生在企业内所掌握的基础课程学习内容。无论以何种途径进行学习,最后都要通过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与测验,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水平。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为喜欢在实践中学习的青年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短期培训即在职业院校设立短期培训课程,为那些不喜欢在学校学习而急于寻找工作的青年提供一年半到两年的短期培训。这既满足了青年的自身需求,也满足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但却需要熟练技巧的行业(如零售、服务业)的用人需求。

“非完整资格认定”即对那些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足够毅力一次性获得完整职业资格认定的学生,拟定“非完整资格标准”,承认受训者先期掌握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测试获得证书,意味着今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学习获取完整的职业资格,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额外资格认定”即受训者可以在职业资格之外增加学术教育内容,通过考试即可以进入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学习。额外资格认定计划的推出既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要,也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从而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上述措施的出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满足了青年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丹麦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丹麦的职业教育除了在宏观体系上注重以青年需求为本加以改革完善外,在具体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也非常注意学生的需求,并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教育计划。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生进校之初,丹麦各职业院校会组织对学生现有学业水平与能力的测评(在丹麦,只要完成义务教育就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不需要考试),包括现场操作测试、丹麦语、数学、英语等内容,有的院校还有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测试。这些测试的目的在于使学校了解学生真正能干什么,哪些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而学生却没有掌握的知识,从而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特殊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以下四类学生是学校特别关注的:

1.学习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或是有学习障碍,如语言和阅读困难等,或是不习惯学校学习方式,而更乐于实践操作。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一般会给他们开设相应的补习课程,帮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操作型学生,则会给他们安排更多的实践课程,让他们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学习。

2.少数民族背景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遇到困难,即使他们已经通过了丹麦语补习课,并通过了考试,但要理解脱离其生活环境的专业术语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少数民族背景的学生,一般会在开课前为他们进行一些专有名词的补习。此外,这些学生的社会交往与其他学生相比更为困难,这时指导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3.行为异常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比较调皮,纪律性差。对这类学生除了最后不得已予以开除外,学校一般会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如对出现的问题立刻做出反应,让这类学生时刻感觉到有一双无时无刻不在的眼睛关注着他们,以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如让学生在个人学习计划中给自己记考勤,要求他们每一次上课和下课之前都要向教师问好、签到等等。

4.学习优异生。在关注问题学生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学习优异生为代价。丹麦各职业学校为这类学生主要提供了两个途径:一是进入提高班学习,使已经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水平或者已完成普通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掌握更深入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以后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二是进入企业导向班,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现在或者以后在企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工作现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制定与完善“个人教育计划”个人教育计划是丹麦非常有特色的一种学生管理方式。每一位学生都要通过“个人教育计划”管理自己的学习。学生入学时,就与指导教师一起共同拟定一份个人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实现方式、学习活动安排等等。在制定个人教育计划时,主要是遵循学生的个人意愿,教师则帮助学生测评他们的前期学习水平、学习方式等,为他们拟定个人教育计划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教育计划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教师也会给予一定的监督,并且在计划受阻时,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对计划进行更符合实际的调整。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后,个人教育计划也不会中止,企业师傅会与受训者合作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个人教育计划还被载入到一个名为“E1evplan”的电子档案中。“Elevplan”是丹麦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当于学生电子档案,上面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教育计划,还有学校记录的各种报告与笔记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时间表与旷课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与监督。当学生进入企业接受培训时,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对学生先前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活动进行了解,从而确定企业培训方案等。

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丹麦的职业学校还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范围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如长期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学生生活、行为表现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学生制定与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新生开学后,学校会很快地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有些学校在召开“入学座谈会”的时候就会组织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建立指导制度。就正式的指导制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般会每周一次或至少每五周一次举行正式的见面会。在每一次见面之前,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写一个书面的自评报告,促使学生经常反省自己,随时调整自己。教师在见面会上根据学生的情况,仔细聆听学生的汇报,并根据学生前一阶段的个人教育计划进展情况加以调整,或者帮助制定下一阶段目标,并使学生的目标更为具体和实际。除了固定的正式见面以外,教师还会与学生经常进行非正式会面,特别是对一些需要特殊指导的学生。除了指导教师外,丹麦的各职业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群体的建设,要求每个教师都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学生感到有一个稳定的教师群体与他们共同努力,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当学生感觉到教师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和保护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5)

1.基本构想

为实现孩子们必须在“今后的新时代”中生存下去这一目标特,制定“农业研究计划”。

该计划包括知识基础社会、可持续的社会、虚拟世界、全球本土化社会、必须自己整备食品环境的时代。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儿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农业体验定位到各教学科目的学习之中,使孩子们注意到农业的美好,珍惜生命和人与人的情义,热爱故乡新并引以为自豪,同时期待提高学习力,更好地解决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的问题。即期待提高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1)“农业研究计划”的目的

该计划是实现新县教育规划中提到的五个方面之一的“培养扎实的学力、宽广的胸怀、健康的身体”。预期的远景有三。

一是使孩子更好地解决实现可持续社会的问题,这是未来的故事。

二是使孩子学会感谢丰富的食物的恩惠,珍惜生命和人与人的情义,这是生命的故事。

三是使孩子感恩本地区农业的美好,热爱故乡新并引以为自豪,这是热爱故乡的故事。

(2)教育课程上的定位

与“农业研究计划”相关的教学科目。(*根据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纲要”编制各教学科目活用农业体验的单元,并按学校种类编制、收录基本计划)

涉及各教学科目的内容有: 社会科(农业学习、地区学习、地区历史学习)、理科(生物学习)之生活(栽培和饲养)、家庭(饮食教育)之技术和家庭、绘画和美术之道德(生命的学习)、综合学习实践(环境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营养午餐指导、郊游和集训的例行活动、俱乐部活动)。

在明确各计划在学习指导纲要中的定位后,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儿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定位教育课程进行农业体验学习,努力进行一贯性的指导。

(3)“农业研究计划”实践场所就是教育农场

场所包括新县农业、新县南东笠卷、Ikutopia食花、新县中央区清五郎、市内各地农家、市区各地学校教育田、市内各地学校教学园等。新县各学校可以将所有按照“农业研究计划”进行农业体验学习的场所都定义为“教育农场”。各学校在适当的范围内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进行学习的教育农场,以便就近就便开展社会体验实践活动。

(4)“农业研究计划”看重的方面

“农业研究计划”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通过五感来学习。孩子们可以通过五感的协调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结合自己体验感受与知识整合的切实学习效果。

二是通过农魂来学习。人要生存就需要让“培育”和“消费”两者相互协调起来,这被称为“农魂”。孩子们可以了解食物是怎样被生产、加工、烹饪出来,体会在此过程中生命的结构和生产中的付出,并将体验收获形成成果、作品,由此自然地将劳动、吃饭等生活的意义作为自己的事加以考量。

三是通过劳动来学习。进行体验学习,着重孩子们在劳动中的真诚付出。孩子们在思考决定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时,劳动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进行农业体验学习,开始关注到劳动的意义,能认真思考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可以提高职业意识,从中获得选择自己未来前程的思路。

四是通过“体验活动”“相互合作”和“语言互动”来学习。孩子们在学习课题、展望前景、相互合作、语言互动中, 不断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定位农业体验活动。

五是向专家学习。新县农业园明确专家、讲师、教师各自承担的职责以及如何推进学习,以便有效指导孩子们的实践。

(5)以将农业体验活动提高到农业体验学习层次为目标,并以两种学习作为观点制定了“农业研究计划”。

这两种农业体验学习,一是有意义、有计划地培养所有孩子,使其掌握按照学习指导纲要所必须拥有的教学科目,形成学习力;二是使孩子们自然地掌握各种能力的学习,收获农业带来的教育效果,学会应付各种情况。

如能实现以上目标,即可将农业体验活动提高到农业体验学习层次。

2.建立支援体制

(1)与设施关联的支援

“新县农业园”为实现其教育价值和功能长时间不动摇,确立了以下7个概念。

一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真正的农业体验;

二是孩子们可以学习可持续的循环型农业;

三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结合体验和知识的学习,以培养生存能力;

四是孩子们可以进行与农业体验、加工体验、饮食体验相关的学习;

五是孩子们可以进行热爱故乡并引以为自豪、珍惜生命的学习;

六是孩子们可以进行通过农业体验提高职业意识的学习;

七是孩子们可以在接受农家支援的同时,与伙伴互相合作,加深情义。

(2)与计划相关的支援

一是新县农业园的设施。包括:落实基本计划的实施;纳入学校愿望的修正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共同开发的计划的实施。

二是各学校、学园(幼儿园)。包括:落实学校、学园的计划;联手学校和农业人士的支援。

三是提供信息。包括:供“农业研究计划”实践的形态、成果和课题等的相关信息。

(3)农业研究计划一览

这里列举了小学计划(见表1)、主要体验活动计划(见表2)和农业园之族计划(见表3)。

二、教学案例

1.实践活动主题

“是那样吗――隐藏在牛奶中的生命的恩慧!”

涉及“农魂”――自己培育(种植、照看、采集、收获)

在学习指导纲要中的定位:

小学校所有年级:特别活动[班级活动]

特别活动[班级活动]通识的要求:

通过农业体验学习,以孩子们亲身体验方式展现孩子们是怎样学习的,并记录该内容处于学习指导纲要的哪些内容领域。如,本体验活动涉及学习指导纲要的“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健康安全”“基于饮食教育观点的学校营养午餐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内容。

2.体验活动

目的:

按顺序记录有效的体验过程,了解各种农业体验活动的学习流程,以增强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体会与牛奶相关的大自然的恩惠,并表达感激之情。

在体验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关注的事例,使体验学习变成更加充实、丰富的学习与体验活动。

【活动1】牛奶问答比赛

例如:是不是雄性、雌性都产奶?

学生也会提问:如果牛犊不出乳汁怎么办?

【活动2】挤奶体验、与奶牛亲密接触

与用挤奶练习机时不一样,要用手温暖、柔软地挤奶。

【活动3】试饮牛奶

体会身体和骨骼的生长需要牛奶的滋养,调查牛奶挤出后,牛奶变成什么样了。

教师提示:

农业体验学习,可以通过插图和学生的表达,按照活动顺序记录自己的感想,以及设想农家人的生活。

体验活动后,根据学校的要求,通过清扫畜舍、喂食等表示对它们的感谢之意。最后进行评价。(见表4)

三、启示与思考

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把开展“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作为一项政府的实事工程。近期,又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的文件,“中小学各学科10%的课时用于校内外实践活动”明确列在相关文件中。如何有效落实,真正成为学生校内外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日本新县“开心教育农场”计划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推动

由新县教育委员会主持推动,通过推进教育的方式,进一步发挥新县田园型城市的优势,并脚踏实地,努力实现“新县教育规划”。并且,充分考虑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新县的孩子们所需的“生存能力”,联合农林水产部门制定了将农业体验活动活用到学习之中的“农业研究计划”。由政府推动的教育行动,力度空前。

2.因地制宜

众所周知,新县是人口超过80万人的县市,近郊田园地带广阔,拥有以大米为主的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学生有条件愉快地体验到农业生产的环境。人们在这里辛苦地耕作,付出辛勤汗水,丰富的农产品和家畜加工业,都可以给孩子们以智慧和灵感,客观上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也促使各学校按照地区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科目等,有选择地定位教育课程进行实践,将教育规划的实现变为更加切实的行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大,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3.全员参与

该计划让新县内的所有中小学生都进行农业体验和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在学习基地进行的农业和食品的体验学习,努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力,培养孩子们宽广的胸怀和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加深对本地区引以为傲的农业和食品的理解,增进孩子们对故乡的热爱、自豪,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4.注重体验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6)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工作也在有序的进行着,其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一批高水平的幼师人才.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钢琴教学工作也应该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并且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

1.1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体系来看,由于钢琴教学工作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教学体系却没有随之发展,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钢琴教学体系包括很多的内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具体应采取如下的改革措施.①对教师的钢琴专业水平进行考核,了解教师钢琴教学的专业水平,如果发现教师在专业方面存在着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高校需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能够学习到最为先进的钢琴理论知识及钢琴技能,这样才能够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质量,确保学生钢琴学习的有效性[1].②对钢琴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展钢琴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增加钢琴课堂教学的活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③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钢琴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一些先进的钢琴知识引入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也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1.2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主要采用的流程就是,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钢琴示范,最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此种教学流程非常不科学.一方面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无法高效率的学习,另外一方面影响到学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针对于此种情况,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流程进行不断的改革,增强钢琴课堂教学的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教师应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①课前导入环节.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前导入工作,而是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不佳,无法跟住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高度的重视课前导入工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或者是多媒体、故事等进行导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过渡,确保钢琴学习的有效性[2].②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及时的掌握相应的钢琴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相应的钢琴技能,并且在对学生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钢琴练习中存在着的问题,通过及时的指出,能够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

1.3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评价模式

进行改革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模式主要就是结合学生的笔试成绩及弹钢琴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价,此种评价方式不科学,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师人才,而幼师在对幼儿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进行钢琴曲的创编,还需要有着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能够听懂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等等.而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过于的重视学生的钢琴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需要对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在确保学生钢琴理论知识及钢琴技能全部掌握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钢琴教学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幼儿的沟通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到自身还存在着哪些的问题,通过及时的纠正,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3].

2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划

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还应该结合目前钢琴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划工作,增强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动力,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下面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

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做好调查工作.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整体现状,在目前幼儿教育中需要幼师具备怎样的钢琴素质,在整个教育行业中,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是怎样的一个走势等等.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最终得出科学的调查结果[4].②根据调查结果,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进行科学的计划,制定出计划书,而计划书应该分为2个模块,即: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可以是一个月的计划也可以是几个月的计划.而长期计划主要就是一种发展规划,对未来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进行科学的预测,进而制定长期计划,使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

2.2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调整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问题,严重的影响到钢琴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于一些在教学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调整.例如,对教师的调整.高校应该聘任高水平的钢琴教师,并对钢琴教师的学历、教学经验以及实际的教学水平进行严格要求,旨在聘任一批高学历、高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专业课的整体师资力量,能够实现钢琴教学工作的长远发展.此外,还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这门专业课的课时进行合理的调整.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时普遍较少的情况,影响到钢琴教学开展的有效性,也影响到学生钢琴学习的效率[5].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钢琴教育的特点,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一些课时,使教师能够充分的开展钢琴教学工作,实现最佳的钢琴教育效果.最后,还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学科的科研工作进行调整,避免由于部分教师过于的注重科研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工作问题的发生,通过科学的处理科研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2.3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发展的路径进行合理的规划.所谓的发展路径主要就是指发展的方式、方法.作者认为,在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中,需要将钢琴这门专业课打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强势学科,增强整个学科的活力和竞争力,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育下,能够掌握一流的钢琴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走的更远[6].此外,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发展中还应该走现代化的道路,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进而建立现代化的钢琴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新一代的高尖端幼师人才,进而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

3结论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钢琴教学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重的阻碍.因此,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改革,对钢琴教育体系、教学环节、评价模式等进行有效的优化,确保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通过有效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发展动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丹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曙光.如何提高山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效果[J].现代教育科学,2012(02).

〔2〕李爽.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12(08).

〔3〕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7)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输送各种有用人力资源的重任。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获得满意的教学、教育效果;又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高质量人才,获得来自社会的较高教育满意评价,并进一步正确引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实际问题。来自大学生和社会多方面的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战略调整和有针对性的局部调整,针对具有不同教学和研究能力的高等教育学校,提出了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等不同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应与社会职业需要紧密切合,进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涯教育,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对于提高大学生及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都有切实的促进作用。

当前许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都在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计划上下功夫,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而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教育重视不足。对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涯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开端,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基础。只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涯的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与社会的职业需要更贴近,让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事半功倍,让社会对已就业的大学生有更高的评价,从而提高社会、大学生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如:父母、亲人、供养者等)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

加强大学生的大学生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应当落在实处。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分阶段进行,从完成自我修身计划、知识计划、健康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就业创业计划五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积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而全面的准备。

根据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通过课程、训练、论坛等一系列实际的教育服务活动,使同学们进入大学伊始就真正懂得生涯规划的意义,怎样有效的自我规划,并督促他们在几年的学习期间循序渐进地按规划前进。

一、大学一年级新生:帮助进行角色转变,解除疑惑,制定初步计划

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刚刚走进高等教育的校门,对高等教育还怀着一定的新奇感和神秘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大学学习过程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多数还处在茫然之中,这时的大学生涯的教育应当适时跟上,主要内容应当是:让学生尽快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没有了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考试的压力,没有了高中学校那种严格的控制与管理,没有了来自父母家人的心理压力,学习与生活的节奏慢了下来,很多大学生就像松了缰绳的野马,尽情玩乐,人变得懒散,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这时适时地切入大学生涯的教育,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上大学?在大学里应当学什么?应当做什么?帮助学生实现从观念上、心理上、行为上的角色转变。

1.树立正确的观念:解除“为什么要上大学?”的疑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再到今天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多种人才的培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长,残酷的社会现实是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薪酬一样的呼声,不少人因此提出了为什么要上大学?不上大学行不行?的疑问。

要解决这些疑问,就要先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在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之前,一直不断地接受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涯之初的人生目标的教育应当在些基础之上,拼弃说教型的方式,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帮助他确立他未来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而这时的目标和方向不要太过具体,引导并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不甘人后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新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大学教育将更有效地帮助它实现人生目标,解除学生“为什么上大学?”的疑问。

2.建立人生规划的理念:解除“大学里应当学什么?应当做什么?”的疑问

无数鲜活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证明:做规划的人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规划的人则为那些有规划的人工作。要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良好的规划是第一步,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生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更高的学习效率。

(1)大学里应当学什么?

从宏观上讲,大学学习的是各种能力:学习的能力、交际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具体地学什么,可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首先倡导学生热爱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从事专业做好准备。

(2)大学里应当做什么?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而言,可以引导他们从学习、学校活动、交友、安全、纪律等方面注重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3.制定初步的知识计划、自我修身计划和健康计划

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多为学科和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一阶段的知识计划的重点可以放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寻找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上。大学生涯教育应当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学习与交流,寻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逐步提高对学校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力,并逐步学会借助网络和社会上的其他资源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学习。

帮助学生在逐步确立的正确观念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自我修身计划,加强个人素质的自我提高。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正处在朝阳时期,健康常是大学生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时时重视健康的理念,制定自己的健康计划,为更好地学习和未来进入职场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为了有更好的人生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二年级开始:帮助进行大学生涯的细致规划,并督促付诸实施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与生活,完成了角色转变的学生们,开始有了自己对学习、对人生、对未来的独到见解,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时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大学生涯的细致规划。

1.进行初步的职业方向选择

此时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离职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只能是对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

在教育引导之下,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专业和社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有的高校允许学生进行第二专业的选择,或者允许学生重新进行专业选择,此时帮助学生进行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是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大学生涯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帮助学生进行个人SWOT分析,确立未来的职业方向

要确立未来的职业方向,其实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战略性的决策,而SWOT分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

内部优势、劣势分析: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在兴趣、个性、能力、素质上具备怎样的优势,又有哪些不足,特别对个人能力、素质水平要有清晰深入的判断,还可以由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老师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倾向的测量,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更好地做出职业方向的决策。

外部机会、威胁分析:分析外部环境中就业形势,所拟选职业的人才数量需求和结构需求、就业人员的竞争情况、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找到未来就业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

根据确立的未来的职业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方设法弥补自身不足,以抓住机会做动力,变威胁为压力再变为动力,努力形成抓住机会,规避威胁的能力,尽快找到或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尽快确定大学生涯的学习和奋进的目标,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为进入职业生涯并很好地发展它做好充分的准备。

3.进行大学生涯的细致规划,并督促付诸实施

确立了职业目标,就可以针对未来职业环境的需要,制定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自我修身计划、知识计划、健康计划、素质拓展计划。

特别是知识计划,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结合学校培养计划和资源状况,制定体系化的学习内容,进而细化体系内的具体内容,并且要制定出学习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他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素质的拓展。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打开素质拓展的大门;另一方面,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素质提高与拓展创造良好平台;再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拓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各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及时地检查与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大学生认真地将规划付诸实施,在大学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积累,为未来做好充分而全面的准备。

三、毕业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帮助制定就业或创业计划

1.大学生涯教育的重点:就业和创业指导

毕业在即的一年,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真正的职业生涯的冲刺阶段,此时应当集中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当前就业形势剖析、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就业心理教育、面试礼仪与技巧培训、创业的心理精神与能力的集中教育等方面。

2.毕业前的学生个人SWOT分析,进行具体职业选择

在全面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毕业前的个人SWOT分析,对即将进入的职业环境进行机会与威胁的剖析,对经过了多年大学生涯的发展之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新的分析与评价,界定自身此时的优势与不足,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

3.帮助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或创业计划

(1)就业计划

在对当前状况的SWOT分析基础上,此时的就业计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注重实效性,计划的有效执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抓住大学生涯最后的宝贵时间,弥补自身不足,更好地抓住就业机会。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信息和社会调查的结果,计划的重点内容还应包括: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积极进行就业及面试心理训练、加强面试礼仪与技巧培训和自我训练等。

(2)创业计划

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除了进行创业的心理、精神与能力的集中教育,还要加强创业风险教育,同样要在对当前状况的SWOT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

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条件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支持,再一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充分地估计未来面临的创业风险和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

做好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涯的成功发展,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让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有一定良好的开端,并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必然会提高学生及其利益相关者(如:父母、亲人、供养者等)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也必然会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输送上的满意度。

要做好大学生涯的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还应当对高等教育满意度有一个相应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来合理地衡量大学生涯教育在提高满意度上的工作实效;同时大学生涯教育需要高等学校的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需要使用高等学校的多种资源,因此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支持保障系统和机制,才能让大学生涯教育能够切实地进行下去,取得切实的工作效果。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23-002

《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人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专业设置衔接的基础是课程计划的有效衔接。针对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计划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计划,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一、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计划

1.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的几个概念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3+2”中高职模式指的是中专院校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在中专完成3年学习后,再到联合所办学校完成2年课程,拿到大专毕业证,前三年实行中专收费标准、分段式教学,后两年实行大专收费标准。

“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2.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计划现状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发展前景

《2014-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下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将持续增长,因此怎样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而会计专业作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一门专业,一直是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等教育的热门专业,大力发展中高职会计专业,成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之一,而课程计划的设置将是重中之重。

三、有效衔接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计划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省市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院联合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3+2”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各种形式的衔接,本人主要提出对会计专业课程计划课程名称及课时的建议:

1.职业基础课。中高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也可称为职业基础课,是以会计专业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会计专业基础课与学科性会计专业基础课不同,主要教学内容是相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实用性,如企业生产或服务的工作流程、基本的技术和方法等。设置会计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会计专业和个性发展。由于中高职衔接学习周期长达5年,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对会计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会计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学习一定要分阶段,由浅入深,前后相连等过渡方法。此外,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通过高职类似课程或提高课程的学习,可拓宽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覆盖面,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学习新技术和终身学习。(具体建议见表2)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变革,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在职人员的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网络教育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和现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才能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网络教育教学计划的内涵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也称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编制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学习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教育,应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学制弹性灵活、课程模块化等原则,制定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水平提高的专业教学计划。

2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意义

确保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网络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网络教育办学高校充分发挥教学和资源优势,力求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从知识点课件制作、超星平台的使用、学堂在线SPOC专属平台引入等多个方面加大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相对而言,各高校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步伐是滞后的,据调查,高校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沿用全日制教学计划,纯理论课程占课程总量的75%―85%,实践实训类课程严重缺乏,课程设置理论性过强,实用性不足,这是当前各网络教育办学高校教学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这种教学计划,很难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网络教育而言,传统的教学计划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因此,如何结合网络教育实际,以重新修订教学计划为契机,进行系统的教学计划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计划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促使网络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的思路

3.1课程职业化

网络教育教学对象90%以上是在职成人,其特点是具有职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通过远程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主要采用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适合全日制精英教育,对成人学生从事职业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粘度不够,成人学习者更需要对职业规划有帮助实用性强的课程。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计划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能力化和技能化。专业设置要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计划则应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侧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来设计相应课程体系。课程考核要符合成人的标准,以实践考核和论文考查为重。

3.2课程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比较广泛的运用于技能性知识教学。所谓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类中常有多个职业方向,可将不同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对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选择对职业规划有帮助的模块进行学习。这需要办学高校要有完整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配有充足的可供学习者选择的职业化的课程资源。在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同时,通过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3增设创新学分

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获得一定竞赛奖励的学习者赋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不收学费。如通过举办网络教育学生摄影大赛、书画大赛、评选优秀毕业生、学子母校校园行等活动,对于建设虚拟校园,活跃校园氛围,增强归属感,丰富远程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3.4英语课程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在网络教育办学院校基本以必修课形式存在,更是本科段的统考课程,其实,弱化英语教学与考试一直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界的呼声,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就是从弱化英语所占分数入手。学历教育学生一入学,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英语学习上面,但未来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机会很少。在远程教育中,尤其是专科阶段,外语一方面是非统考课程,另一方面并非为工作必须,很多工作并不需要,有时是工作必须的但又不能通过此阶段的大学英语学习达到掌握英语的目标,还得需要专门的外语培训或相关训练。并且年龄大的学生学习外语很吃力,自身并不是必须学习外语,因此可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减少一个学期的英语课程。同时,增加实用实训型课程的设置。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M].高教探索,2009(1):5-7.

[2] 高澍苹.网络环境下成人在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远程,2015(9):51-57.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08-02

一、前言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如何服务于企业造福于社会,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通过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来培养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为各高校实现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指明方向。

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先后与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丰泰国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企业签订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开启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2013年联合林德叉车(中国)有限公司申报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了批准,成为我校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由于“卓越计划”在前期的实施过程中,对管理机制上一些问题考虑不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问题,影响了计划的实施效果。如:卓越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异不大、企业持续联合培养的动力不足、学生企业实习散漫等。本文总结了目前本校车辆工程“卓越计划”管理机制的主要问题,结合卓越工程培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提出管理机制的具体改进完善措施,为其他专业或地方院校卓越计划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二、目前车辆工程卓越计划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调研以及对2010级和2011级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效果研究,其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表现在培养质量监控不严、企业联合培养续航动力不足以及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等。

1.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是“卓越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学校对专业教师有学历、年龄等多重限制,使得有企业背景的人员很难走进高校,导致现有专业教师多数是沿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线,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学校聘请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比重偏小,造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偏差。实践教学方面,由于校企联合培养质量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并且企业和学校担心安全事故的发生,导致学生实多停留在观摩阶段,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实践内容流于形式,不够深入;个别岗位要求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也仅停留于体验阶段,与实践操作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与适应我国科技和工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2.企业联合培养续航能力。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一方,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和合作方式,现有校企联合培养的续航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卓越计划”人才联合培养的程度不深,覆盖面不广。企业导师参与的程度不深、积极性不高,与高校联合培养大多是短期合作有关系,同时,企业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意愿并不强烈,这对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是不利的,亟待从管理机制上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深校企合作程度。

3.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安全、有效和顺利完成实习的保障。目前企业实践中学生食宿管理、实习岗位和实习薪酬等没有形成系统、规范和统一的文件,产生如下的问题:(1)学校和企业不能统一管理标准,出现不同企业实习标准差别较大、学生实习岗位和实习薪酬差别较大的问题;(2)学生的食宿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安排,易存在安全隐患;(3)学生约束力较小,易引起实习管理的混乱。

三、改进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期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围绕学生培养目标,从质量监控、企业动力、学生约束等改善和建立管理制度。

1.质量保证。建立“卓越计划”的教育评估体系,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科学地评价“卓越计划”教育质量。建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检查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学生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推进“卓越计划”管理的规范化。

企业的实习质量监控方式:(1)“卓越计划”管理人员以及学校的班主任每半个月到学生实习企业进行实习巡视;(2)学生每两周向校内班主任汇报企业实习效果与学习成果;(3)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要及时填写《实习周记》、《专业实践报告》等内容。

校企联合质量监控持续改进机制:(1)通过企业与行业的参与,对车辆工程“卓越计划”学生的选拔、培养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进行持续改进;(2)通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质量管理循环,严格控制“职责与权限、培养方案与大纲编制、招生录取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人员、教学和训练的实施、质量记录控制、检查与评估、纠正与预防措施”等质量要素,不断提高“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质量。

2.企业动力。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弥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师资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校企联合培养的续航能力:(1)建立校企联合会,邀请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参加,实现人才和科研等资源的共享;(2)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机构,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实现双赢;(3)实施双师制,选聘的企业导师协同校内老师参与“卓越计划”人才的选拔、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等全部过程,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

3.实习管理制度。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不仅要科学,而且要合理。校企双方要根据实习特点和实习时间长短共同制定。一方面保障学生实习的效果和安全,另一方面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带来影响。短期实习校内指导老师要全程跟踪,全程负责。对于长期实习,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管理制度:(1)企业实习实践中学生食宿管理、实习岗位安排和实习薪酬方案;(2)学生实习日常作息时间制度;(3)学生请假制度和监管制度;(4)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实习学生管理机构。

从后期改善及在车辆工程专业11级和12级“卓越计划”学生实施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还是比较理想,虽然有些问题不能立竿见影得到解决,但是只要在管理制度上不断改进完善,“卓越计划”的培养和实施效果就会得到保障。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步推进、实施和完善,并非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卓越工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方法和规律,保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高校教育管理,2012,(1):7.

[2]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屠群峰.建立并运行教育服务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机构协作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C].2010-11-01.

上一篇: 妇产科护士长 下一篇: 项目监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