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44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麻疹防控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贯彻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麻疹防控工作的通知》(温卫疾控〔2009〕19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充分认识到当前麻疹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防控麻疹的各项措施。要进一步强化疾病控制网络的防控能力,充分发挥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和社区责任医生的作用,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防控力度,确保麻疹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切实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切实加强常规免疫工作,确保麻疹疫苗免疫的及时性和接种率。2月20日-3月10日期间,瓯北、上塘、桥头、乌牛、桥下和沙头等乡镇应以外来民工集居的村居、幼托机构为重点区域,以外出返乡和新流入的流动儿童为重点对象,认真组织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各地对未完成规定剂次的学龄前儿童,应进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确保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具体实施参照《关于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的通知》(浙卫办〔*〕37号)执行。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做好查漏补种疫苗的计划和调拨。查漏补种工作应于3月8日前结束,各接种单位要认真做好接种登记和资料存档工作,于3月8日前将查漏补种开展情况上报县疾控中心(见附件)。同时,在每年4月22日-28日、10月22日-28日两个“流动儿童免疫预防宣传周”期间,各医疗卫生单位应认真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和查漏补种工作,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并按时上报相关报表。

三、加强麻疹疫情监测管理,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各医疗单位要及时准确地报告麻疹疫情,县级医疗单位及县疾控中心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采集、检测每例麻疹疑似病人血清,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检测结果报告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实验室确认的病例均以“疑似病例”报告,实验室确认后应立即做好订正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认真实施《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按照《*省麻疹疫点处理技术指引(试行)》(浙疾发〔*〕5号)指导基层规范做好疫情处置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密切关注成人麻疹疫情,结合当地实际和麻疹患者发病年龄构成情况,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企业单位民工中如发生麻疹流行应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必要时组织开展青春期女生和育龄妇女的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以降低小月龄儿童的发病率。

四、加强学校麻疹防控,预防医疗机构院内感染

从2009年开始,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应按省卫生厅要求在每年9-12月份,开展初三学生麻风疫苗、大一学生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麻疹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联合教育部门督促托幼机构、学校落实预防接种证查验、晨检、疫情报告、传染源隔离等防控措施。各接种单位应及时开展辖区托幼机构、学校的疫苗补种工作。此外,卫生监督所要依法加强监督执法,督促医疗机构做好预检分诊、发热呼吸道门诊设置及预防交叉感染等工作。

五、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43-01

近年来,每年国家、省政府都要安排一些大规模的免疫规划疫苗强化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有时候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前期的工作布置准备不充分,调查摸底范围广,人数多,参与人员对计划免疫不懂,对工作要求不理解,就会使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质量不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我在近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1 制定工作计划流程,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如2010年的麻疹强化接种工作,针对8月龄至4周岁组儿童5000多人,接到任务后我把工作分为调查摸底-》人员安排-》场地安排-》接种前物资准备-》接种实施六个步骤实施,一步步进行,确保有序开展。

2 编写工作实施要点(把工作重点浓缩在一张A4纸上)

责任医生有其工作要求和操作步骤,各校老师有请他们协助的工作要求和操作步骤,登记人员有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接种人员有他们的分工和注意事项。

例如:2011年4月的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责任医生工作要点:

请各社区及村责任医生协助本次麻疹查漏补种需做好的一些工作。

2.1 目的: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消除麻疹

2.2 接种对象:8~17月大的儿童经调查未打过1针麻疹疫苗的,18月~13周岁(初一)经调查未打2针麻疹疫苗的(包括免疫史不详)都要再打一针麻风疫苗(预防麻疹、风疹两种疾病)。

2.3 时间安排:2011年4月11日~20日到海门卫生院(南新椒街168号)预防接种科带以前的接种证或接种通知单。

2.4 具体工作步骤安排如下:①其实本次麻疹查漏补种的工作主要针对的是流动儿童及转学的学生(本地儿童基本都打过两针了)。

②给所在辖区幼儿园发一份请其协助做好本次麻疹查漏补种工作的资料和一些通知单(本地人的可少发,流动儿童多的幼儿园多发一些通知单)。

③根据下发的资料打电话或家访核实儿童是否未打过麻疹或只打过一次麻疹(18个月以上要再打一次)。

④发给家长一张通知单,通知其在4月11日-20日到海门卫生院(南新椒街168号)预防接种科带以前的接种证或接种通知单补种。

⑤符合条件的儿童登记在“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登记表”上,要留电话,4月19日-20日要再打电话确认一次其有无打针。

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登记表”在4月20日完成后请上交,在这之前卫生局可能下去督查时要看的。

3 召开会议,请社区、村责任医生和学校、幼儿园老师以及相关人员参加

在会场上把工作的意义及工作要求讲一下,把工作要点及各种相关表格通知单每人发一份,然后针对工作要点详细解答问题,使每一个人都明确职责,保证工作质量。

4确定工作场地和登记场所,合理接种流程

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的10天其间平均每天有500名儿童要到我院接种,再加上有5天与我院的日常接种日相冲突,为了给儿童家长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避免拥挤,我们准备了备用场所。1楼大厅登记,接种日3楼日常接种,麻疹强化放在2楼备用场所接种,不是接种日统一放在3楼接种。麻疹强化登记工作要求细致少差错,每个儿童都要登记姓名、出生日期、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等,相当繁琐,即使有接种证,抄也抄到手酸。我按登记要求把电脑中数据导出来,分年龄组按照出生日期先后把符合要求的儿童名单打印成5本2005.2006.2007.2008.2009,按年龄分成四组登记(家长按年龄组排队)。然后备一些空白表格,原来在我卫生院打针的报出出生日期、姓名即可在打印的登记本上找到,不用再询问其他资料,把接种日期登记上去即可,未在我院打过针的再登记在空白表格上,这样就省去了很多时间。

5 其他相关工作的配套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3)

二、采取常规接种、查漏补种、强化免疫等各种措施,坚持优先接种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原则,提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针对消除麻疹和维持无脊灰状态工作和形势的需要,今后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卫生部在关于印发年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提出的麻疹疫苗和脊灰疫苗优先接种的要求。本次春季全县组织开展集中查漏补种工作后,各乡(镇)卫生办、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对辖区内既往常规工作薄弱的区域、督导中发现的薄弱区域要有计划的开展查漏补种和接种质量评估。按照省疾控中心的要求,要长期性的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即乡级每月一次、县级每两月一次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各乡镇在每月常规接种结束后要排查漏种儿童,于次月补种后与常规免疫报表一并上报汇总表。确保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要将麻疹类疫苗和脊灰疫苗的接种率作为免疫规划检查、督导和考核的主要指标。要切实提高接种技术,提高免疫水平,保证高水平免疫成功率。

三、搞好麻疹和AFP病例监测,提高医疗机构麻疹诊断报告水平

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及时开展麻疹疑似病例和AFP病例的监测及标本采集送检工作,开展各科室疑似病例主动搜索。同时,指导和检查本医疗机构落实好院内感染管理措施,防止造成传播扩散。消除麻疹的关键时期和维持消除麻疹过程中,医疗机构要实行科学、严谨的临床疑似麻疹病例诊断和报告制度,尽量减少误诊误报。各医疗机构应建立疑似麻疹病例临床诊断专家组,对每例疑似麻疹病例都要实行专家会诊制度。

四、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实行双向管理,全面提高接种率

除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和管理工作外,还要做好本地外出务工人群中适龄儿童(人群)预防接种宣传和督促、提醒工作。各乡镇、各接种点要经常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入动态进行摸底调查和掌握,有免疫接种适龄儿童(人群)外出者,特别是存在免疫空白的人群,应要求儿童家长或村医及社区医生通过各种通讯联系(包括电话、QQ邮寄预防接种告知书等)方式督促其到当地接种疫苗,消除免疫空白。

五、积极开展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根据省卫生厅、教育厅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甘卫疾控发〔〕331号)要求,各乡(镇)要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初,小学和托幼机构中各开展一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尽最大可能的发现免疫空白人群和针次不全人群,并及时予以补种和报告。今年3月(春季入学)查漏补种的重点放在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上,对辖区内学校开展麻疹类疫苗的专项查验和补种工作,确保麻疹疫苗和脊灰疫苗的补种率达到98%以上,要对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对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六、提高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

县乡各医疗单位负责对就诊的麻疹、风疹疑似病例采集血标本,完整填写标本送检表,并立即通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集的血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标本后,将血清和标本送检表在48小时内送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血清学实验室。发现暴发疫情时,要快速送检。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4)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36-02

麻疹可以说是我国临床中常见的传染病,相应的发病人群主要是儿童。在我国有效开展儿童免疫计划之后,多个省市的麻疹发病比例都有所下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麻疹的发病,该地区深度落实强化免疫的相关传染病控制工作,而后获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该研究中分析了强化免疫工作的众多措施,同时探讨了实际的麻疹预防控制效果,希望为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的相关麻疹发病患者资料来自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的病例信息获得途径:第一,查询我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第二,查询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控系统。第三,2012―2015年中,各个市县级的医疗单位开展的麻疹漏报调查中查到的传染病病例。通过全面审查,去除重复资料后,选择达到《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标准的病例当作研究对象。

1.2 方法

把我国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关于麻疹诊断规定当作基本依据,统计该地2012年6月―2015年6月989例麻疹发病的患者资料,并且分析实际的强化免疫预防效果以及控制效果。收集相关受试者在出疹28 d内的2~3 mL静脉血,经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实验室,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相应的麻疹IgM抗体[2]。

1.3 统计学分析

该研究中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2.1 对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

2012―2015年中一共有989例麻疹发病报告,该地的麻疹发病有着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可以归为单峰型,发病高峰期是4~6月。该研究病例资料如下:655例男性,334例女性,相应的男女比例是1.97∶1。病例的具体年龄分布如下:0岁分组一共有病例178例(占总数的18.04%),1~14岁分组一共有病例438例(占总数的44.29%),15岁以上分组一共有病例373例(占总数的37.70%),3组对比,1~14岁的分组病例数最多,相应的比例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强化免疫措施前后的麻疹发病的情况

在2012―2015年该地区一共开展了8次麻疹疫苗强化查漏补种以及强化免疫,相应的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总的麻疹病例数是360例(36.38%),2013年总的麻疹病例数是405例(40.94%),而2015年的麻疹病例总数是43例(4.27%),可以看到,2014―2015年的麻疹病例总数低于2012―2013年的总数。

3 讨论

在国际范围内,关于脊髓灰质炎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把麻疹当作传染病控制和消除工作的重点。经过了广泛的强化免疫活动,可以让国内免疫漏种的儿童接受必要的免疫服务。同时这种免疫强化方法可以有效补充常规的免疫手段,并且提升民众的免疫水平,可以显著的消灭麻疹。如果相关地区的接种率较低,那么强化免疫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显著提升民众的免疫水平。如果相关地区接种率较高,那么就能起到强化和巩固人群免疫能力的作用[3]。

在实际的麻疹消除工作中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1~14岁的麻疹患儿,发现有60%的患儿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所以相应的常规免疫工作并不到位,对于大量的适龄儿童,相应的免疫接种存在较多的不足。国内的麻疹疫情是客观衡量实际免疫工作成果的依据,如果没有切实落实计划免疫工作,社会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就会开始上升,但是我国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人力资源,所以众多基层接种人员的日工作量很大,难以完成规模巨大的接种任铡5诙,经过了几次麻疹疫苗的大范围强化免疫,相应的查漏补种工作效果有所提升,但是因为流动儿童数量大,在实际调查中难以明确流动人群的数量,所以相应的接种率只能大概反映覆盖人群中的适龄接种儿童的接种比例,实际的儿童基础并不明确。第三,病例中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对于流动人群的疫苗接种和传染病预防,属于当前麻疹控制和预防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如果仅仅依靠卫生部门的努力,其实难以取得最佳的常规免疫管理效果[4]。

该研究中,通过实施强化免疫措施,阻断了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和传入人群的途径,是一种效果良好的预防措施。但是,该研究结果表明,1~14岁的儿童仍然是发生麻疹的主要人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些儿童因为健康状况、家庭人员迁移、辍学的影响,没有接种必要的麻疹疫苗,所以增加了易感儿童数量,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检查入学、入托儿童的相关预防接种证,对于漏卡和漏证的儿童,需要第一时间补卡或者补正,对于没有进行全程免疫的儿童,则需要进行必要的补种。相关免疫强化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调查引发感染的源头,广泛的收集理论依据,进而最终达到消除麻疹的目的[5]。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开展免疫强化工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中显著降低麻疹的实际发病率,相关部们则需要明确传染病控制和预防人群,通过实际的流行病学检测资料开展工作,提升免疫服务水平,并且确保强化免疫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秀惠,何爱华,许江阳,等.福建省麻疹野病毒分离及白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2):65-66.

[2] 文海蓉,廖征,吴越,等.南昌市健康人群麻疹疫苗免疫持久性的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1(6):13-14.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5)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第3个待消灭的传染病[1]。为遏制麻疹疫情上升的势头,确保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卫生部《2006年~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总体要求,为了解珠海市斗门区麻疹疫情情况,对2005年~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麻疹监测数据来自全区麻疹监测系统上报的麻疹疫情年报表、查漏补种报告和免疫接种报告。

1.2 检测方法: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2-3]。

1.3 病例定义:采用标准麻疹定义和统一分类标准开展麻疹监测工作,将麻疹分为4类: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排除病例[4]。

2 结果

2.1 病例报告:2005年~2009年全区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60例,确诊病例108例,实验室诊断99例,临床诊断9例,其中区外流动人口82例,占确诊总病例数75.93%,本区病例26例,占确诊总病例数的24.07%。本地确诊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59/10万,流动人口确诊病例年平均发病率5.00/10万。麻疹确诊病例占报告疑似病例的67.50%,见表1。

表1 2005年~2009年珠海市斗门区麻疹病例报告情况统计年份 疑似麻疹 确诊麻疹 本地确诊病例 流动人口确诊病例

病例数 例数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2005 41 31 6 1.88 25 7.84

2006 10 6 1 0.31 5 1.55

2007 59 37 2 0.63 35 10.78

2008 42 32 17 5.04 15 4.45

2009 8 2 0 0.00 2 0.59

合计 160 108 26 1.59 82 5.00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2005年~2009年在斗门区共有麻疹确诊病例108例,其中井岸镇66例、白蕉镇19例、乾务镇13例、斗门镇4例、莲洲镇4例,地址不详2例。

2.2.2 年龄分布及免疫史:见表2。

表2 2005-2009年斗门区麻疹病例年龄及免疫情况 (例)

年龄 病例数 免疫史 未免疫 1次 2次 不详

≤14岁 53 17 7 5 17

15~20岁 14 5 0 0 19

21~30岁 32 6 0 1 11

31~35岁 8 0 0 1 7

>35岁 1 0 0 0 1

合计 108 28 7 7 66

2.2.3 时间分布:2005年~2009年中每年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7~8月份(61例),占确诊病例的56.48%。

2.2.4 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麻疹疫情能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及时上报,对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能及时进行采样检测,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敏感性较高。

3 讨论

3.1 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无免疫史的大年龄组人群不断累积,全区麻疹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2008年斗门区麻疹发病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其中流动人口病例占了较大的比例(2005年为80.65%,2006年为83.33%,2007年为94.59%,2008年为46.88%),20岁以下病例67例,比例为62.04%,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大多数(87.04)[5-6]。为加强免疫,斗门区在2005年、2006年对适龄儿童进行全区性查漏补种工作,2005年查出983人,补种824人,接种率83.83%;2006年共查出1 426人,补种1 398人,接种率98.04%。2007年~2008年斗门区的麻疹病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分析原因为外来流动人员增加,这部分人群的麻疹免疫史多数为不详或无免疫史[7-8]。随着珠海市经济发展及斗门区工业园区企业的落户投产,外来流动人员不断增加,麻疹免疫空白人群也随之增加,加上外来人员的流动性大,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控制麻疹疫情,确保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广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2009年3~4月在全区范围内对8月龄~14周岁儿童(含外来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9]。通过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宣传发动和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使接种率达到97.70%(在校学生58 165人,实际接种57 081人,接种率为98.14%;散居儿童13 646人,实际接种13 078人,接种率为95.84%)。

3.2 防控体会:平战结合,突出抓好麻疹疫情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减少免疫空白对象积累。3.2.1 加强麻疹监测和疫情预测预警,对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对报告病例迅速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进行实验室诊断,隔离治疗患者,及时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减少免疫空白对象。

3.2.2 加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①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普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和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②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10]。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将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预防控制传染病管理内容;③做好流动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④定期开展预防接种查漏补种工作,减少免疫空白对象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顾全忠.舟山市1998年~2007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877.

[2] 李春华.承德市某区2002年~2006年麻疹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5):458.

[3] 韩辅廉,邱德山.潍坊市2002年~2005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7,23(19):1727.

[4] 马永旭,赵则超,陈建秀.单县2004年~2007年麻疹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8):843.

[5] 马永胜,杨贵芳.云南省迪庆州2005年~2007年麻疹监测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1):45.

[6] 陈彦彩.濮阳县1999年~2006年麻疹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0):3954.

[7] 杨红梅,沈 红,陈红霞.十堰市1996年~2005年麻疹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24.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6)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引起爆发性流行,病后可获得永久的免疫力,临床上可通过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1]。2005年我国向WHO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此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随着国家计划免疫的实施,我县按要求深入开展消除麻疹和防控工作,我县通过提高麻疹基础疫苗接种率、加强对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和对高发年龄段等人群进行含麻疹组分免疫强化免疫等综合措施。现对长沙县2008~2014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长沙县麻疹监测月及年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长沙县统计局。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对2008~2014年长沙县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处理。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疫情概况 2008~2014年长沙县累计报告麻疹病例323例,其中男173例,女150例。2008~2014年发病率依次为14.3/10万、2.7/10万,0.4/10万、0.2/10万、2.3/10万、7.5/10万、3.5/10万。对应人数143例、27例、4例、2例、23例、85例、39例,见图1。

图1 2008~2014长沙县麻疹发病率情况

2.1.2时间分布 每年除个别月份以外每个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集中在3~6月,4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54.6%,见图2。

图2 长沙县2008~2014年麻疹发病时间

2.1.3地区分布 长沙县22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黄花、星沙等地区。

2.1.4人群分布 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53.1%,其次为农民、工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32.7%。

2.1.5年龄分布 麻疹病例分布各个年龄段,2008~2014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15~40岁和0岁组,即发病出现双向位移情况,'小的更小,大的更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见图3。

图3 长沙县2008~2014年麻疹发病年龄构成比(%)

2.1.6免疫史情况 从2008年~2014年我县麻疹报告病例的麻疹免疫史分析,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月龄40例,占12.4%,无接种史112例,占34.7%,有1剂接种史58例,占18.0%,2剂接种史23例,占3.7%,占34.7%.接种史不详90例,占27.9%。

2.2消除麻疹工作

2.2.1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 强基固本,消除麻疹空白免疫史,及时对8~18个月龄的儿童进行常规麻疹疫苗接种。加强常规免疫监测,对入托儿童及时检查,给予麻疹疫苗漏种者复种。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及免疫史空白人群,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免疫空白。

2.2.2强化免疫 为落实《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我县组织了开展了全县8月龄~14岁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08~2014共强化接种适龄儿童120983人(其中本地儿童108026人,流动儿童15408人),接种率为98%。各年龄组的接种率为96.6%。

2.2.3易感人群麻疹预防和疫情处置 针对流动人口,加大宣传和部门协作及搜索力度,提高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的自觉性。严格管理传染源,严格实施隔离治疗,预防院内感染。做好麻疹的实验室工作,保障麻疹监测系统运作完好,一旦发现疫情,根据实际情况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3讨论

麻疹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是国家重点规划免疫的传染病之一。提高麻疹抗体滴度水平,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所在。我国自1965年普种麻疹减毒疫苗后,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仍有周期性流行[2]。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麻疹发病出现双向位移现象,本文与相关研究相符,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①黑龙江、山东等研究显示,新生儿到8个月龄,麻疹抗体水平逐步下降。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与母亲血清麻疹抗体滴度高低有关,一般认为认为抗体GMT值大于1:200就有保护力。张晓林等[3]研究表明,近39.53%的母亲麻疹抗体滴度几何均值没有达到1:200,其胎转而婴儿的抗体减少,导致婴儿麻疹抗体水平偏低,进而成为易感人群。加之近年来,人工喂养的因幼儿增高,减少了被动抗体的来源。 成人发病率增高,可能与麻疹接种日久,麻疹抗体滴度逐年下降有关[4]。因此,建议针对育龄妇女进行一定形式的强化疫苗接种,宣传母乳喂养,提高胎传抗体水平。

2008年是我县麻疹发病率最高的1年,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1年发病率达到最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2012年麻疹发病率又开始回升。这可能与麻疹流行株变异、麻疹疫苗对流行的H1基因组野毒株保护性不足有关,以及易感人群累计到麻疹"爆发"临界值,麻疹每隔3~5年就会大流行特征等有关。我县麻疹主要表现为低年龄及成人麻疹高发。从本研究可知星沙是麻疹高发区,由于县城星沙为部级经济开发区,流动人口多,流动人口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生活、居住不稳定,我国除了初免规定在8月龄接种,第二剂复种时间不一致,因此流动儿童很容易造成第二剂漏种。有的病例是有过接种史而发病的,这是由于个别乡镇冷链运转不正常,导致疫苗效力下降,以及接种技术原因。我县于2008针对0~7岁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9年对8月龄~14岁龄儿童的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和查漏补种活动,2009年8~12月无麻疹病例报告,这表明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

由于麻疹疫苗的效力影响,即使麻疹接种率100%,每个出生队例还是会留下易感人群。消除麻疹和保持麻疹消除状态是一个持久战,因此在今后的消除麻疹和防控工作中,需继续保持麻疹基础疫苗高接种率,完善麻疹监测系统,重点关注易感人群。

参考文献:

[1]包丽娟,覃海英,廖碧学,等.崇左市8月-14岁麻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应用预防医学,2014,20(1):29-30.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7)

根据卫生部《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方案》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年我区继续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继续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一要积极协调,确保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障条件落实。各单位要按照年卫生部等五部委(局)《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和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积极做好政府和领导的参谋,牢牢抓住实施医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有关政策,加强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执行能力。疾病控制中心设立专门的免疫规划管理科室,在积极向人事编制部门申请增加人员编制的同时,主动做好疾控机构内部人员调整,增加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数量;各预防接种门诊要按照《省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的要求配置相关人员。要切实加强各级免疫规划人员的责任心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以全面提高我区免疫规划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其执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区疾控中心要采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增加督导频率和力度,将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作为督导的重点,督导注重实效,避免走过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结果要及时、如实向区卫生局报告。

二、全力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疫苗免疫接种率

(一)第一类疫苗。根据《方案》要求,各工作站要保持并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高水平接种率,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0%以上;继续做好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和麻腮风疫苗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0%以上;组织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组织开展白破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以区为单位适龄儿童接种率达到95%以上。主要疫苗接种工作任务如下:

1、脊灰疫苗。继续做好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特别是4岁儿童的加强免疫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发现高危AFP病例和“零”剂次免疫儿童后,应尽快至少对病例所在的街道及时开展脊灰疫苗接种率快速评估和查漏补种工作。为保持无脊灰状态,根据省疾控中心和市疾控中心统一安排,年12月5日和年1月5日,我区将对0-4岁儿童开展/年度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2、含麻疹类疫苗。自年5月1日起,含麻疹类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8月龄儿童接种麻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儿童接种麻腮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疹疫苗。各单位要认真分析麻疹的流行特征,甄别高危人群,将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作为麻疹控制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麻疹发病仍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的街道,要针对重点人群和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各针次及时接种率,并结合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确保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发病以成人为主的街道,在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应探索性地开展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防止成人麻疹暴发流行。

为加速消除麻疹工作的进程,根据《省落实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管理工作方案》要求,我区将在年5月前完成7-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根据卫生部统一安排,年下半年将开展8月龄-6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活动。一旦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各单位要提高麻疹疫情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迅速开展暴发调查,并根据疫情病例年龄和波及范围等流行病学特征,及时开展目标人群应急免疫,同时做好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要将麻疹暴发控制在最小范围。

3、甲肝、乙肝疫苗。做好甲肝减毒活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各项工作,实行免费接种,逐步提高甲肝基础常规接种率。继续做好乙肝疫苗常规免疫,要达到“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0%”的“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开展乙肝疫苗补种项目,年上半年完成1994~1995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第2、3针的补种、补种资料报告和效果评估工作;年下半年将安排对1996~2001年出生儿童进行补种。

4、乙脑、流脑疫苗。切实将乙脑、流脑疫苗接种纳入全年常规冷链运转,提高常规免疫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继续对15岁以下儿童开展A+C群流脑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切实提高A+C群流脑疫苗两针全程接种率。

5、百白破疫苗及白破疫苗。自年5月1日起,全省将全部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各单位要在此之前,切实完成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任务,防止出现疫苗库存积压、浪费和应种儿童脱漏率较高的现象发生。要继续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学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在我区开展6-12岁儿童白破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并确保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二)第二类疫苗。各单位要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结合疾病控制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开展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第二类疫苗接种必须坚持群众知情、自愿、有偿的原则,决不允许强行推广使用,更不得因开展第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而干扰免疫规划项目的正常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客观、公正地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介绍或推荐第二类疫苗,不得夸大第二类疫苗的优点,更不得过分渲染第一类疫苗的缺点,不得以任何理由只提供第一类疫苗的替代疫苗。

三、全面巩固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控制成果

(一)消灭脊灰工作。按照《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和《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方案》要求,继续加大消灭脊灰的免疫、监测与管理三大措施的工作力度,重点防范脊灰野毒株的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的传播流行。

1、AFP监测。继续加强AFP病例快速报告、常规报告和主动监测工作,提高病例报告、调查和随访及时率。针对近两年AFP报告病例减少的现象,区疾控中心将配合市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AFP病例主动搜索和漏报调查工作,对监测工作薄弱的街道进行重点督导。继续做好AFP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提高合格采便率和及时送检率;发现不合格标本要尽快采集接触者标本并及时送检;AFP病例标本送检应由熟悉AFP监测工作的人员承担,保证标本运送的安全性。区疾控中心要及时甄别高危AFP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做好调查处理;加强对医疗机构人员培训,提高其报告意识和诊断处理能力。切实做好新从事AFP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对高危AFP病例、VDPV病例、免疫缺陷者VDPV病例的应急处理能力,保证AFP监测工作持续、高质量开展。

2、消灭脊灰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统一要求,做好消灭脊灰基础资料、各年度监测用表及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等资料的整理、完善和归档;按时完成消灭脊灰证实年度报告。

(二)消除麻疹工作。继续按照《2006-2012年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以及卫生部即将下发的《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提高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和工作质量,加强预测预警,确保麻疹消除目标如期实现。

1、监测。根据我区疫情情况、流行因素和接种率评价等资料,组织专家定期对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分析,甄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指定专人及时浏览法定疫情直报系统,密切关注麻疹疫情动态,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做好疫情预测预报和暴发疫情的调查控制工作。继续做好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工作,保障各项监测指标达到方案要求,提高监测系统运转水平。按照卫生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加强各级相关监测人员培训,做好监测病例的信息管理工作。加强麻疹易感人群聚集地(如学校和外地打工人员集中的工厂企业等单位)的疫情监测工作,将主动监测落到实处,杜绝疫情缓报、瞒报现象发生。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训,提高其报病意识和能力,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麻疹病人隔离治疗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技术指导,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督导评估。按有关要求开展经常性督导工作,定期对我区麻疹监测与控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网络信箱、简报或文件方式逐级进行反馈。

(三)病毒性肝炎控制工作。以进一步落实《年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为重点,继续做好乙肝疫苗常规免疫和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稳步推进甲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工作;完善病毒性肝炎监测系统,加强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理,防止出现暴发疫情;以实施乙肝防治重大专项为契机,全面提升乙肝综合防治水平。

1、疫情监测和控制。按照省卫生厅《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点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做好年乙肝监测病例的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急性病例随访,各项监测指标要达到监测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甲肝和戊肝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和处理,避免出现暴发疫情。

2、开展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加强乙肝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水平。年5月19日世界肝炎日将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减少社会对乙肝病人的歧视,促进社会和谐。

(四)其它疫苗针对疾病的控制工作。

1、乙脑和流脑。近年来全省流脑发病率尽管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其病死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C群流脑呈日趋增加趋势。区疾控中心要按照国家要求,使用专病/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乙脑、流脑病例个案信息;按照省卫生厅《省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和《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进一步做好乙脑、流脑疑似病例报告、调查、采样(尤其是脑脊液)和病原学诊断工作。

继续做好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的登记上报工作,每月按时将“急性脑膜炎/脑炎综合征医院登记一览表”逐级上报;要加强对登记表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审查,提高报告质量;发现暴发疫情要及时报告,并及时开展疫情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

2、新生儿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的要求,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的个案调查和主动监测工作,防止病例漏报;做好白喉和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工作,而且我区将开展正常人群白喉带菌调查工作。

3、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充分利用国家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各类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疫情监测,及早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暴发处置。按照国家即将完善的麻疹(含风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要求,做好风疹疑似病例监测信息的管理工作。要继续有计划地开展育龄期妇女风疹疫苗的接种工作,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的发生。

四、进一步提升免疫预防管理水平

(一)疫苗、注射器及冷链管理。各单位要严格贯彻执行《条例》、《规范》的有关规定,做好疫苗、注射器管理和冷链系统管理。加强各类疫苗、注射器的计划、供应、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实行疫苗、注射器专人负责、专帐管理;及时制订和上报疫苗、注射器使用计划,同时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全国疫苗和注射器信息网络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及时将疫苗使用计划和出入库登记信息录入国家信息平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疫苗和注射器管理模块;加强疫苗及注射器使用监督力度,确保有计划的分发和使用,避免浪费;切实增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的意识和自觉性,积极开展使用技术培训和技能比武活动,提高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的使用率;严格冷链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疫苗贮存、运输温度监测记录,区疾控中心每月为各接种门诊至少免费运送一次疫苗;加强对冷链运转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冷链运转的规范化水平;做好冷链设备发放、使用与维护工作,保证专物专用。

(二)预防接种管理。各单位要强化常规免疫的日常管理,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切实将加强免疫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查漏补种,提高加强免疫的合格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要严格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审批备案制度,切实加强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实施方案的审批前及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接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的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继续做好常规接种率监测、报告和评价工作,提高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严格常规免疫接种率月报表的逐级审核和分管领导签发制度,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防止漏报和错报。使用全省统一印制下发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加强接种卡、证的管理,杜绝浪费,提高卡、证相符率。

(三)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各单位要按照省卫生厅和教育厅联合下发的《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活动月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积极做好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协助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开展新入学(托)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安排在短时间内完成当年疫苗补种工作;根据近年来疫苗使用、免疫监测、接种工作落实、接种证查验及针对疾病发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计划地对重点人群开展免疫规划针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可将查验和补种对象逐步扩大到在校(托)儿童和大中专学生。查验和补种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填写与统计登记报表,按时逐级审核上报。

(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按照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资质认证管理的通知》要求,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做好预防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复核和管理工作,指导规范预防接种门诊规划布局、申报审批及日常管理。按照省预防接种门诊(室)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和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室的建设及管理,对各类预防接种门诊实行动态管理,对新申请的和原已通过验收且有效期满后门诊,要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新标准进行验收和复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要予以整改或降级。

(五)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各单位要按照卫生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省卫生厅《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卫生厅即将下发的《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及运行管理。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登陆省级平台,及时了解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报告情况,加强信息的质量控制管理,切实提高利用效率。

(六)预防接种安全及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继续加强预防接种安全和异常反应调查处理相关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强化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责任心教育,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减少和避免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的计划、供应和使用工作,加强注射器使用后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按照《规范》和相关要求,继续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月报告和个案调查工作,及时填写和上报《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和《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同时通过国家信息平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及时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相关文件要求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和妥善处理,防止事件扩大化,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加强与市级医学会的沟通和协调,配合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和处理工作。

(七)宣传和培训。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的时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普及免疫防病知识,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利用每年“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的有利时机,与各新闻媒体合作,做好免疫规划宣传工作;针对不同服务人群有计划地开展免疫预防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及干预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免疫预防的认知水平,营造免疫预防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逐级培训制度和冷链运转前例会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年中心将继续举办免疫规划人员免疫预防综合技术培训班和免疫预防管理软件应用技术培训班。

(八)流动人口管理。在借鉴先进地区流动人口免疫预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制订适合我区实际的流动人口免疫预防管理办法。要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摸底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其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将流动人口儿童的预防接种纳入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在接种门诊的开诊频次、时间、方式等多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流动人口儿童就近到接种门诊进行接种时,各接种门诊不得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8)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症状为发热、皮疹和卡他症状(流涕、结膜炎和咳嗽)。通常麻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过10天左右的病程后患者可以康复,现阶段我国麻疹的病死率不超过1%。

在所有传染病中,麻疹的传染性可能是最强的。在缺乏疫苗的时代,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罹患麻疹,当时的麻疹发病率几乎等于出生率!使用麻疹疫苗之后,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差异很大,麻疹仍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不断发生。在公共卫生领域,人类完成了消灭天花的壮举,之后又基本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一个目标就是消除麻疹。

200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动下,我国确定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将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我国近10年来的麻疹发病率在40/100万~100/100万之间,距离消除麻疹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为此,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依次提出4项免疫预防策略,分别是:①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②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③做好特殊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④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麻疹强免只不过是补救措施

在国家的几项策略中,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是重中之重,并强调要确保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同时还指出第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的目的,是对未接种儿童和初免失败儿童再一次提供接种的机会。按照专业观点,如果能够保证麻疹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即可控制麻疹的传播。这意味着,首先要做好免疫预防策略中的第l条,其次在入托入学时做好查验预防接种证(对没有接种2剂次麻疹疫苗者再进行补种),再辅之以加强对流动人口及社会底层人口的接种和补种,经过这3道关卡就可以基本保证儿童麻疹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

可以看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执行只是消除麻疹的策略之一,其标准是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论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是患过麻疹,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从全球范围来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通常是在常规工作薄弱、人群接种率普遍低下,造成麻疹暴发流行时的一种非常规的疫情控制手段。因此,强化免疫并不是对其他3条免疫预防策略的锦上添花,而是对上述3条策略都没有被良好执行的补救措施。

周而复始的强免源于基础工作不到位

强化免疫是一刀切式的公共卫生策略。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预防接种工作基础薄弱,人群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且缺乏书面接种记录证明。对人群进行书面接种记录验证后再对无接种史者进行接种在操作上反而显得繁琐,无论有无接种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有利于简化接种流程和迅速提高该人群的麻疹免疫力。因此,麻疹强免只是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的一种公共卫生行动,且只应该用一次,之后应该靠常规接种工作保持人群的免疫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预防接种工作越来越规范,儿童的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统计接种剂次时,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均计算在肉)也维持在较高水平。更重要的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麻疹疫苗必须在预防接种证上留有书面记录。儿童在入托入学时均要查验预防接种证,没有按规定接种满2剂麻疹疫苗者(排除因禁忌症未种的情况)无法入托和入学。

麻疹强免的做法,则是不考虑接种率水平高低,不考虑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执行好坏,不考虑接种证上是否有明确的麻疹疫苗接种记录,将所有儿童视为未种状态,导致大多数已种儿童被少数未种儿童所累而多接种1剂麻疹疫苗。

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在WHO“2012年消除麻疹”口号的建议下,周而复始地进行麻疹强化免疫。广东省2009年刚做完8月龄至14岁人群强化免疫,2010年就被卫生部要求再做8月龄~4岁人群,这意味着有将近3个年龄组儿童连续被强免。我国从2004~2009年有27个省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累计强免1.86亿人。许多地区是今年做完强免,明年太平一年。后年疫情叉反弹,大后年再强免。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点:最基础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工作没做好,只有通过强化免疫进行补救。

安全的疫苗为俺遭遇舆论质疑?

疫苗也是药品,是药品就会有不良反应。疫苗用于健康人群,其安全性通常要高于普通化学药品,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通常只是局部肿痛和轻微发热,严重反应非常罕见。麻疹疫苗的不良反应中83%为发热、局部反应,以及头晕不适等症状,17%被描述为异常反应,但这个异常反应多数也只是轻微的皮疹。

但是这次的麻疹强免涉及近9000万儿童,要求在10天内完成对该人群的接种,并且接种率达到95%。这意味着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群体性接种,与2009年的甲流疫苗接种量相当(后者是在几个月内完成的,单位时间接种人次远低于本次麻疹强免)。

在10天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接种行动,肯定会巧合上数千甚至数万人所自然会发生的某些其他病症,虽然可能与疫苗无关,但以人们的思维特性,再加上公众对于预防接种的高度关注,新闻媒体以及公众会立刻将这种许多人在接种麻疹疫苗后生病与强免行动联系起来,哪怕这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

虽然卫生部在多次宣传中反复强调这次麻疹强化免疫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免费”原则,并要求各地决不能以入托入学为条件“强制免疫”,但是卫生部又要求以县为单位的接种率达到95%,于是,一方面对外宣传“自愿”,一方面接种工作人员又不得不按指标完成任务。其结果就是,接种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动员家长进行接种,提高接种率。这种上下不一的接种行为,对于家长和媒体来说。产生疑虑在所难免。

儿童真是麻疹发动机吗?

卫生部有一个观点:儿童是麻疹的发动机,减少了儿童发病可以降低全人群发病。确实也有一些麻疹强免后次年全人群发病降低的现象支持这种观点,但这种现象并非只有麻疹强免一个原因可以解释。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麻疹强免通常是在疫情高发之后执行,此时易感人群都已患过病,即使不强化免疫,次年的发病率仍可能是大幅度下降的;二是麻疹的流行通常存在周期性,强免后碰巧遇到周期性低谷也是可能的。

例如上海原计划在2010年开展春节后

和秋季开学后的麻疹强化免疫,主要是对常规接种漏种者的查漏补种。而卫生部认为上海一直以来是查漏补种,不符合真正的强化免疫执行标准,因此要求上海按标准开展8月龄~14岁的强化免疫,并以天津强免成功的例子来说服上海。因为天津在2008年麻疹高发后做了8月龄~14岁强化免疫,2009年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据此卫生部认为上海也应该进行强化免疫。但事实胜于雄辩,进入2010年,天津的麻疹疫情再次高发,而且这次疫情中8月龄以下和14岁以上的病例超过70%。

8月龄以下病人增多的原因复杂,一个重要原因是婴儿生病后去医院往返途中及就诊过程的感染,已经有很多文献证实“发病前有医院就诊史”是婴儿麻疹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以我国目前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尚无法改变婴儿在就诊过程中感染麻疹的问题。14岁以上病人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在20世纪70~90年代没有接种疫苗或是接种效果不好导致免疫力低下(更年长的人群反而因有麻疹自然感染而获得稳定的免疫力)。上述两类麻疹病人是目前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程序无法覆盖的人群,会在我国麻疹发病率中占很大比例。而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既不针对14岁以上人群,也无法消除婴儿发病的高危因素。对降低总发病率的贡献很有限。

真正的问题是大量投入却无法消除麻疹

本次规模巨大的公共卫生行动,仅是疫苗采购的费用和接种补贴这两项直接投入就超过了4亿元,各种直接间接投入的总额应该不会低于10亿元。现在讨论强免的效果为时尚早,其效果至少要到来年才能检验,但以下分析有助于预测强免的未来效果。

一、麻疹病人的年龄分布。卫生部透露2009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5.2万例,2010年又比2009年同期病例数下降了25%。但卫生部没有告诉我们的是:2010年麻疹病人中50%是8月龄以下和14岁以上的病人,上海已经至少连续6年呈现这样的麻疹病人年龄两头翘现象。这意味着我国的麻疹总体疫情以8月龄以下和14岁以上病人为主,而这次麻疹强化免疫对象却只是8月龄~4岁(部分地区为8月龄~14岁)儿童,这是抓小放大。

二、没有增加真正漏种儿童补种的机会。一些未种儿童的家长可能会因为社会性宣传动员而前来接种麻疹疫苗,但是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较高水平下强调强化免疫的种率必须达到95%,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接种占大多数的已种儿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未种儿童并给他们补种。通俗点说,就是吃过的再吃一顿,没吃的还饿着。这些未种儿童作为易感人群,在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免疫中被遗忘,成为将来麻疹爆发流行的定时炸弹。一旦定时炸弹爆炸,专家们就会理所当然认为需要又一轮强化免疫,于是一轮又一轮的麻疹强化免疫周而复始。

三、是否能将发病率降到1/100万?即使麻疹强化免疫确实有用,按照2009年的发病率和2010年的年龄组分布趋势,乐观的估计也只能将麻疹发病率降低到10/100万,距离1/100万的消除麻疹标准还有数量级的差距。

回到查漏补种和常规接种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17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immunization leak replant measures on improving immunization vaccination rate.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0 to 14 years old immigrated children in Shenzhen Songgang street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study,a total of 306 cases of children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the children were implemented a model of planned immunization leak replanting measures including the health departments,hospitals,housing leasing tripartite cooperation leak replanting measures.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298 cases of 0-14 years old immigrated children in Shenzhen Songgang street were selected and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group implemented conventional leak replanting measures.The building permits rate,cards rate and vaccin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building permit rate,card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9.67%, 98.37%,compared with 84.23%,82.55% of the control group,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Key words]Children;Immigrated population;Immunization;Leak replant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外来流动人口逐渐增多,深圳市外来流动儿童越来越多,这部分儿童的流动较为频繁,给儿童计划免疫查漏补种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以往的查漏补种方法并不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直接影响到了部分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导致儿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谋求一种新型的查漏补种方法是当前卫生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4]。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外来流动儿童人口的计划免疫困境,更好地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笔者选取松岗街道作为试点,结合松岗街道的实际情况,利用房屋租赁所的工作性质,联合松岗街道的房屋租赁所、社区医院、卫生部门实施三方合作式的查漏补种措施,并通过比较新型查漏补种措施实施前后的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借此来探讨儿童计划免疫查漏补种措施对提高接种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深圳市松岗街道的0~14岁外来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306例,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对该组儿童实施新型的计划免疫查漏补种措施,即房屋租赁所合作查漏补种措施。观察组儿童中,男性171例,女性135例;年龄0~14岁,平均(7.09±3.27)岁;其父母月收入4000元的童有119例。另选取2014年1~12月期间深圳市松岗街道的298例0~14岁外来流动儿童,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对该组儿童实施常规查漏补种措施。对照组儿童中,男性168例,女性130例;年龄0~14岁,平均(7.05±3.19)岁;其父母月收入4000元的有116例。两组儿童参与此次研究前,均经儿童家长知情同意。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均值、父母月收入情况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计划免疫查漏补种措施,主要包括挨家挨户查漏、短信通知、电话通知,并对接到通知后前来接种疫苗的儿童发放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按顺序依次进行常规疫苗接种。

观察组儿童采取新型的计划免疫查漏补种措施,即卫生部门、医院、房屋租赁所三方合作查漏补种措施,在常规计划免疫查漏补种措施的基础上,联系街道房屋租赁所,由房屋租赁所的工作人员按照要求提前通知外来流动居住的家长带领儿童前往疫苗接种点进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的办理,并接种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其中卡介苗接种要采用专门的注射器;对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保留儿童家长的有效联系方式,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疫情监测。

1.3观察指标

对房屋租赁所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健康管理中心的免疫计划专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由其担任调查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观察组儿童的建证率、建卡率、各类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并与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儿童计划免疫建证率、建卡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建证率、建卡率分别为99.67%、9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3%、8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儿童疫苗接种率的比较

两组儿童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乙脑疫苗等疫苗的接种率进行比较,观察组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健康保健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尤其是儿童人群的预防保健,受到广泛关注[5]。计划免疫主要是指针对儿童的多发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对儿童实施计划性的免疫接种,以达到减少儿童传染性疾病传播、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目的[6-7]。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主要是指针对0~14岁儿童进行6种免费疫苗的接种,主要为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乙脑疫苗,通过接种以上6种疫苗,可使儿童获得对结核病、乙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脑炎等儿童多发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8-10]。

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是反映儿童计划免疫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保障儿童获得相关免疫能力的重要条件[11],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中的外来流动人口逐渐增多,这类人口的流动性较为频繁,儿童计划免疫的接种工作出现严峻挑战[12]。查漏补种是提高免疫接种率的重要措施,以往的查漏补种措施主要是通过挨家挨户上门通知、短信通知、电话通知,告知儿童家长带来儿童进行免疫接种,但由于外来流动人口中部分家长的联系方式出现变动或未能登记入册,导致该查漏补种措施的效果不够理想[13-15]。为此,笔者结合深圳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选取松岗街道作为试点,采取卫生部门、社区医院、房屋租赁所三合一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种。房屋租赁所是深圳市的外来人口信息集中管理站,其掌握着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信息,属于街道办下属单位,其工作网络广,工作人员分布在各个行政村,主要负责登记外来居住人口的住宿资料,掌握了流动人口的有效资料,三合一查漏补种方案中,由房屋租赁所的工作人员按照计划免疫要求通知儿童家长带领儿童接受计划免疫登记和疫苗接种,可实现外来流动人口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有效填补了部分免疫登记空白儿童的免疫接种困难情况,有利于提高计划免疫的接种率[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三合一查漏补种措施的观察组其建证率、建卡率较传统查漏补种措施明显更高,且观察组儿童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乙脑疫苗等疫苗的接种率均明显更高,充分证实了房屋租赁所在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查漏补种中的作用,可推广应用于全市范围内。

综上所述,在外来流动儿童中采取与房屋租赁所合作进行的计划免疫查漏补种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有利于减少传染性疾病在儿童人群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儿童计划免疫行查漏补种对接种率的影响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0):275-276.

[2]Kane MA,Hadler SC,Lee L,et al.The inception,achievements,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a GAVI alliance project on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Special Issue:Hepatitis B and the impact of immu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WHO Western Pacific Region.)[J].Vaccine,2013,31(Suppl 9):J15-J20.

[3]De La Fuente IG,Wagner N,Siegrist C A,et al.Tetanus immunity as a surrogate for past diphtheria-tetanus-pertussis immunization in migrant children[J].Pediatr Infect Dis J,2013,32(3):274-277.

[4]徐爱健.查漏补种对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0):344-345.

[5]付梅,胡娟,江淮芝,等.蚌埠市2个街区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31-1633.

[6]戴兵兵.计划免疫接种率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183-184.

[7]吕雪梅.经棚镇入学、入托儿童疫苗漏种补种情况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88-89.

[8]匡珊珊,王青,徐佳薇,等.重庆市2004~2012年乙型肝炎疫苗查漏补种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0):2637-2638.

[9]潘又专,黄立新,沈秋方,等.健康教育在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中的作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8):853-855.

[10]刘录.流动儿童查漏补种控制麻疹的效果[A]//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C].北京,2015.

[11]姜龙训,刘思薇,王雪皓,等.北京市预防接种门诊采用不同工作模式查验中小学新生预防接种证的疫苗补种效果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8):962-965.

[12]热彦古丽・吐尔逊,吴宏艳.查漏补种在提高免疫接种率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737.

[13]曾雪霞,何剑,莫少雄,等.海南省流动儿童查漏补种控制麻疹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150-151.

[14]关旭静,王进,马千里,等.四川省8~15岁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实施与效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5):363-366.

[15]李国军.免疫规划相对薄弱地区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免疫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 7(22):238-239.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 R 511.1文献标志码:B

为了解上海市杨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相关依据,我们对杨浦区2001-2007年的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以麻疹监测系统资料为主,主要包括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本地和外来人口资料由区公安部门提供。2001-2007年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0.38%,无麻疹病例漏报。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提供。区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完成最初血清学检测工作,部分标本由上海市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完成复核。

1.3 诊断和分类

采用《上海市麻疹监测方案》中的规定作为麻疹病例诊断与分类依据。

1.4 爆发定义

以平均潜伏期内同一居住地或同一集体机构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人即为爆发。

1.5 统计分析

对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SPSS 12.0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杨浦区2001-2007年共发生麻疹18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13/10万,无死亡病例。本区人口共发生麻疹81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07/10万,除2005年外,发病率持续控制在1/10万以下,持平稳态势。外来人口共发生麻疹99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0.95/10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10.23倍(表1)。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年龄分布2001--2007年本区人口麻疹发病率以1岁以下儿童最高,其中

年龄构成分析,本区人口以20岁及以上成人为主,占77.78%,外来人口麻疹发病以儿童为主,15岁以下儿童占54.55%。外来人口麻疹病例中<15岁儿童所占比例是本区人口的2.60倍(表2)。

2.2.2 性别分布 180例病例中,男性107例(占59.44%),发病率为2.42/10万,女性73例(占40.56%),发病率为1.81/10万,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34:1。

2.2.3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3―8月为高峰,共占总病例数的81.67%,其中4-5月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1.67%(图1)。

2.2.4 地区分布2001-2007年全区10个街道(五角场、殷行属城乡结合部街道)均有发病。本区人口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长白、江浦、五角场街道,发病率分别为1.96/10万、1.69/10万和1.51/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江浦、控江、五角场,发病率分别为19.67/10万、19.22/10万和13.74/10万。各街道外来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区人口。

2.3 免疫史

上海市现行的麻疹疫苗(MV)免疫程序为8月龄初种,4岁复种(2006年3月1日始改为18~24月龄)。180例麻疹中,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29.44%、52.78%。未达初免月龄占12.22%,8~11月龄病例无免疫史的占92.86%,1~14岁病例无免疫史的占34.29%,免疫史不详者占42.86%(表2)。

2.4 麻疹爆发疫情

2001-2007年发生3起麻疹爆发,共22例。分别发生于2002年3-6月,2003年9-10月、2007年6月,2起19例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地(国家尚未开发的机场空地),1起3例发生在同一单位和邻居。8岁以下儿童17例,无免疫史者占58.82%,免疫史不详者占29.41%。30岁以上成人5例,免疫史均不详。对爆发病例采血检测麻疹IgM抗体均阳性,风疹IgM抗体阴性。

3 讨论

杨浦区2001-2007年本区人口麻疹发病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除2005年疫情随全市疫情上升外,各年疫情持续控制在1/10万以下。外来人口麻疹发病率呈锯齿型态势,2002、2003年发病率分别达30.60/10万、12.49/10万,2005年随着全市及周边省市疫情的上升,发病率达到16.42/10万。

外来人口发病高峰期与春节、清明、农忙时机外来民工和无麻疹免疫史的流动儿童大量涌入,居住卫生环境差,人口密集有关。

2001-2007年麻疹发病年龄呈两极特征,<8月婴儿占总病例数的12.22%,20岁及以上成人占总病例数的53.89%,与王秀兰报道的在疫苗时代,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向两极移动的现象一致。与李黎等报道的<8月龄婴儿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10%相符,主要是由于胎传抗体较少或过早消失所致。育龄期妇女的免疫力是通过人工自动免疫获得的,麻疹抗体水平较低,不如自然感染的高,当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免疫屏障尚不足以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时,<8月龄婴儿也因暴露而发病。<8月龄婴儿发病也可能与医院内感染,许多未接种MV的儿童因到医院就诊而感染了麻疹有关。

本区人口中1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率最高,且均无免疫史。病例年龄构成以成人型为主,20岁及以上病例占77.78%,是众多高接种率国家所存在的共同现象。可能是过去初免时所用疫苗剂量、冷链条件影响效价稳定性和免疫成功率,使其成为易感者。外来人口麻疹病例主要以儿童型为主,15岁以下儿童占54.55%,其中8月龄~14岁可预防儿童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42.50%,免疫史不详者占40.00%,提示应加强外来人口集聚地摸漏补种工作,提高MV接种率。

麻疹是人类继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后第三个要消除的疾病,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12年全国无本土麻疹野病毒传播,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任务非常艰巨。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根据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杨浦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以下建议。

3.1 增设接种点

在外来人口集聚地,增设预防接种门诊点,扩大服务半径,避免外来儿童家长由于对本地情况不熟,不知道预防接种门诊在哪里,或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去较远的预防接种门诊给孩子接种疫苗,提高MV的及时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减少8~11月龄儿童因不能及时接种MV而发病。

3.2 查漏补种

在巩固和保持常规免疫接种率高水平的基础上,1年6次(4个季度、春、秋入学时)对外来流动儿童(包括外来学生)全覆盖开展MV查漏补种工作,结合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开展8月龄~14岁外来儿童MV强化免疫,并对外来儿童实行凭证入学制度,以消除零剂次,提高2剂次接种率。

3.3 开展成人麻疹疫苗接种

上一篇: 社区法律服务 下一篇: 供配电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