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30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

对2000年1月~2008年1月67例成人麻疹病例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7例均为2000年1月~2008年1月成人麻疹住院患者,男38例,女29例,年龄18~44岁,平均24.9岁。67例患者均有发热,皮疹,体温38.7~40.5℃,平均39.2℃,热型为稽留热,其中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2例。所有病例均有麻疹抗体IgM阳性,诊断符合《传染病学》中的麻疹诊断标准[1]。

1.2  护理方法

1.2.1 消毒隔离:清洁、安静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病房内要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日间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无屑。出疹期禁止易感人群探视。

1.2.2 一般护理:成人麻疹按照呼吸道护理常规护理。因成人麻疹病例并发症较多,临床中毒症状重,一般入院前3 d给予一级护理,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转为二、三级护理。要根据医嘱情况,密切观察、记录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嘱患者多饮水,避免生冷、干硬、油腻、含刺激性调料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晨起给予0.5%碘伏液含漱餐后30 min含漱4次。

1.2.3 对症护理:高热:对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给予温水擦浴,忌用乙醇擦浴或冷敷,防止毒素内敛;慎重使用退热剂;皮疹:严密观察皮疹新发和消退情况,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药物涂擦皮肤,避免局部皮肤搔抓,防止感染。

1.2.4 心理护理:成人麻疹病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心理异常:①恐惧心理:部分患者对传染病知识缺乏,对传染病异常恐惧,害怕传染给家人,担心留下后遗症等;②不信任心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麻疹是儿童疾病,不相信医生诊断,怀疑被误诊,以致不配合治疗,尤其是重症病例,随着病情进展,容易引起医疗纠纷;③不在乎心理:认为麻疹是人生的必然经过,不用特殊治疗,可以自愈。临床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主动与患者沟通,积极进行传染病科普知识宣教,增强患者对麻疹的正确认识,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尽量避免和化解医患、护患矛盾。

1.2.5 并发症护理:成人麻疹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处置不当可危及生命。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及时发现和辅助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手段:①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注意观察并记录咳嗽的性质,痰的色、量及气味,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及时按照医嘱送检痰标本,配合医生开展床上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②急性喉炎:尽量保持病室湿度,患者取半卧位或高枕位。用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湿润、通畅,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药品和器械准备;③肝功能损伤:严密观察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尿液颜色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恢复情况,嘱患者卧床休息,禁烟酒;④脑炎:成人麻疹合并脑炎病例较少见,但因其临床表现严重,易遗留后遗症,故应加强临床护理观察,对嗜睡、烦躁、头痛病例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早诊断治疗。 

2 结果

本组67例成人麻疹入院后经予抗病毒,补液支持治疗,积极进行临床、心理护理,防治并发症等综合处置,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7~25 d,平均11.35 d。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季节以冬春季多见发病率高。近年来,由于麻疹病毒基因的变异和体内抗体滴度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免疫空白点也随之增多,导致成人麻疹病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

由于麻疹病毒致病机理的特殊性,使多数抗病毒药物不能奏效,因此临床护理在麻疹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麻疹病毒对紫外线敏感,保持病房通风和阳光照射可自然杀灭麻疹病毒。对症护理和并发症的护理是成人麻疹临床护理的主要任务,护理效果直接影响病情恢复。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细致,考虑要全面,要从疾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实施护理计划,既要有所侧重,又不能遗漏环节。

临床护理发现,心理护理在成人麻疹病例护理中具有关键作用。应加强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麻疹等传染病防治知识,让患者懂得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和转归结果,使患者安心治疗、放心治疗、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3]。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成人麻疹病例病情恢复,减少和消除并发症,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应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并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为多见。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具有通过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力,一般较少发病。患过一次麻疹后即能获得自动免疫而不再得病。患者的口、鼻、眼部粘膜的排泄物都含病原体,出疹前后5d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给他人。现已推广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显著降低。麻疹已被国际消灭疾病特别工作组(ITFDE)列入全球性可能消灭的8种传染病之一。

护理措施:①孩子得了麻疹如无并发症应在家中隔离。隔离时间为5d,有并发症者需延长至10d。由于麻疹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很快就会丧失致病力,常开窗通风换气。病儿的衣服玩具等在室外晒1~2h时就可达到消毒目的。②卧床休息至疹子消退、症状消失。为了使病儿休息好,应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居室要安静、空气要新鲜湿润,经常要开窗通风,但要避免穿堂风,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到病儿身上,要避免强烈光线刺激病儿的眼睛,窗户拉上窗帘,灯泡用灯罩罩住。给病儿穿衣盖被要适当,穿盖过多,捂得全身是汗,见风反而容易感冒着凉,而引起肺炎。③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以高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恢复饮食后以米汤、牛乳、果汁和果汁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鼓励患儿多饮水,利于清热解毒和透疹[3];除生冷油腻的食物外,不需"忌口"。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减轻心脏负担。④高热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室内宜空气新鲜,居室要安静、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患儿眼睛。室温不要太高,衣被不要太多,以免患儿大量出汗,容易造成脱水。通风2次/d(避免患儿直接吹风以防受凉),保持室温于18~22℃,湿度50%~60%。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监测体温,观察热型。高热患儿可用小量退热剂,忌用醇浴、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⑤注意病儿的皮肤、眼睛、口腔、鼻腔的清洁。做好病儿皮肤粘膜的清洁卫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做到 及时评估透疹情况。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腹泻儿注意臀部清洁,勤剪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加强五官的护理。室内光线直柔和,眼部清洁,避免强光刺激,眼部因炎性分泌物而形成眼痂者,应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1d数次,并加服鱼肝油预防干眼症,防止眼泪及呕吐物流入耳道。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水,可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含漱。⑥疫苗预防接种 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12d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患者后2d内接种有预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d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d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w。⑦家庭护理 对患儿家长加强麻疹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其对麻疹的基本认识;对麻疹的传播途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要求患儿家长掌握必要的预防措施;讲解麻疹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对高热护理、皮肤五官和呼吸道护理等重点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患儿家属对医护操作理解和支持,指导麻疹患儿无并发症时可在家治疗护理。医务人员家庭访视1~2次/d,并进行上述护理指导。

参考文献:

[1] Ross DA.Recommendations for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J]. J Nutr, 2002,132(9 Suppl):2902-2906.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3)

小儿麻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症,在患病的过程中患儿会出现高热、咳嗽、眼鼻部位的分泌物增多、营养不足等状况[1]。同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其实施相应护理较为困难。因此,需要针对患儿的具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儿病症得到有效控制[2]。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麻疹患者,对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小儿麻疹患儿,其中男患儿37例,女患儿2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9岁。

1.2护理方法

1.2.1高热护理

出现小儿麻疹的患儿,其体温可以达到40℃以上,甚至出现惊厥现象[3]。此时患儿需要卧床休息,直到病症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同时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与清洁,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严密检测,对于出现高热状况的患儿需要使用退热剂,不能采用乙醇浴、冷敷的方法进行退烧,避免对病情造成影响,引起并发症的出现。由于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不会促进麻疹的出现,因此,需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并向患儿家属进行解释,避免出现纠纷事故。如果患儿出现高热,还伴有谵妄、烦躁状况,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1.2.2皮肤护理

在室温恒定的状况下,每天用温水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对于出现腹泻的患儿,需要对臀部进行重点清洗。同时需要对患儿的指甲进行修剪,以防皮肤被指甲抓伤,出现感染现象。对患儿的皮疹状况、出疹顺序与恢复状况进行观察,有利于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

1.2.3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在40%-50%,以降低对患儿呼吸道黏膜造成的刺激。同时保持室内安静,使患儿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如果患儿出现厌光症状,就需要对室内的光线进行调节,避免对眼睛造成刺激。此外,室内需要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对于疑似麻疹患儿与确诊麻疹患儿进行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1.2.4面部护理

运用生理盐水对患儿的双眼进行清洗,再将抗生素眼药水滴入,或者是服用维生素A,防止干眼病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使呕吐物与泪水进入外耳道,避免耳炎病症的发生。此外,需要对患儿呼吸道是否通畅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实施超声波雾化吸入,同时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对咽喉部位的影响,避免咽炎病症的发生。多喝水,增强口腔护理。

1.2.5饮食护理

对患儿的饮食进行护理,需要进食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性、半流质性食物,同时少食多餐,以保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便于排毒、消疹、退热,必要时可以进行静脉补液。在恢复期患儿需要进食高蛋白、高能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而随着体温的降低,病情的好转,患儿的饮食就可以恢复正常。

1.2.6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对患儿进行护理,同时让患儿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以顺利的对患儿实施相应治疗,并让患儿摆脱害怕紧张的心理,构建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此外,良好心理可以促进患儿快速恢复。

1.2.7预防护理

对于出现病症的患儿进行隔离,直至出疹后5天;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需要隔离到出疹后10天;对于与患儿接触过的易感儿童,需要隔离21天。病房内需要时常通风,病实施消毒措施。对于患儿的衣服、被褥、玩具进行2小时的暴晒,并且降低探视机率,减少感染状况的发生率。

2结果

通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64例患儿均痊愈。

3讨论

小儿麻疹病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为了对病症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将小儿麻疹病症的相关情况对家长进行详细介绍,使其做好心理准备,能够充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4]。对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只需要在家中进行治疗,以及实施相应护理。但是需要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护理,并对其病症进行严密观察,以避免出现感染状况。小儿麻疹是一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症[5],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只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治疗。而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减轻患儿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小儿麻疹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护理的实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览,程佩萍,武改月等.小儿麻疹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194.

[2]沈惠青.小儿麻疹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10,(39):7-19.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4)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现麻疹改变了以往冬季流行的规律, 成为全年散发的疾病, 这与接种疫苗有关[1]。儿童医院是儿童聚集地, 林献丹等[2]分析认为儿童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就诊与麻疹疫情传播有关联, 院内感染是麻疹流行的重要因素, 本院的医务人员一旦在门诊和病房中发现麻疹疑似病例, 立即做好患儿隔离消毒转诊工作。首诊医师将患儿运转至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开设的麻疹诊室观察和治疗, 同时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消毒。疑似麻疹儿童就诊前在医院周边停留已散播麻疹病毒,造成隐患, 本院预防接种人员深入社区、门诊、病房、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对可能接触者和免疫史不足儿童, 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 保护易感儿童。

1 本院领导高度重视, 加强培训学习, 纳入考核机制

1. 1 2013年重新制作麻疹相关知识课件。课件内容涵盖麻疹防治知识、标本采集、麻疹患儿就诊处置流程等, 放在医院内部网络系统, 要求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

1. 2 医院分批对全院临床医师进行麻疹防控知识培训。请感染科的专家就麻疹临床防治、疫情动态、就诊处置流程、标本采集、报告制度等进行培训。使全院每一个医护人员熟练握麻疹的相关知识、就诊处置流程, 不迟报、漏报一例麻疹疑似病例, 提高首诊诊断率。

1. 3 麻疹疫情报告纳入考核机制。对麻疹防控知识学习后相关科室重点是内科门诊、急诊科、感染科、康复科发放麻疹相关知识试卷720余份闭卷考试, 合格率100%。对疑似麻疹病例迟报漏报者在医院疫情报上给予通报批评。全年麻疹疑似病例诊治规范, 无迟报漏报现象。

2 围绕患儿做好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儿童及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控

2. 1 严把检预关 诊治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要求, 做好发热、出疹患者的预检分诊工作。预检分诊人员发现发热出诊患儿迅速将其转运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专门诊室隔离。

2. 2 门诊患儿首诊负责 医生诊断后上报传染科, 专人协助做好患儿的治疗及转诊。文献报道提高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首诊诊断率, 及时将其转至传染病门诊或传染病医院, 减少误收入普通病房的概率, 是控制传染病院内交叉感染的关键[3]。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5例。在本院发热门诊麻疹观察室隔离观察17例, 转河南省传染病医院48例, 无收住普通病房疑似麻疹儿童。

2. 3 住院疑似麻疹患儿迅速运转至感染性疾病科 麻疹的传染性强, 传播机制容易实现, 控制院内交叉感染至关重要[4]。病区做好麻疹疑似病例、高危病例消毒离, 病床单元消毒工作。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院内感染控制培训及督导, 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杜绝麻疹疫情院内感染。

2. 4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每发现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跟郑州市金水区疾控中心相关人员汇报沟通, 采集标本、确保疑似病例24 h完整个案调查率、血标本采集率、送检率均达到100%, 所报疑似病例标本郑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采用方法检测阳性34例, 阳性率52.4%。

2. 5 密切接触史的儿童进行呼吸道隔离 对214例麻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开展传染病学调查, 追踪询问密切接触儿童的免疫史及病情变化, 建议8个月以下及体质差的高危患儿进行预防性治疗。每日了解隔离观察儿童病情进展, 21 d解除隔离。

3 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 增强防病意识

3. 1 充分利用医院宣传阵地, 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播放麻疹防治知识短片、张贴醒目的防治知识画报、给就诊者发放宣传页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 为消除麻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2 深入社区开展麻疹疾病宣传及漏种麻疹疫苗的危害。

3. 3 本院还试行短信提示、微信、微博等先进传媒方式进行宣传, 颇受欢迎 。

4 加强麻疹的初免以及复种工作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 2009~2013年全国各地多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查漏补种活动, 麻疹疫情疫苗仍有漏种。提高本市成人麻疹的免疫水平;加强对流动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等均是控制麻疹流行的重要措施[5]。本院在辖区范围内进行麻疹疫苗月查漏补种。

4. 1 住院患儿麻疹免疫史调查、补种 2013年每月1~5 d对全院在院患儿进行麻疹免疫史调查, 按要求登记记录, 上报区疾控中心, 同时做好禁忌证的筛查、登记, 预防接种室为病情许可的漏种儿童进行补种。

4. 1. 1 以康复病区为重点进行查漏补种 康复病区床位468张, 住院患儿平均住院46 d, 患儿病情以脑神经损伤恢复期为主, 疗程长, 麻疹漏种率高。医师每月5号前报告住院患儿麻疹免疫史、禁忌证的筛查、登记, 预防接种室对漏种患儿进行补种, 已筛查应种麻疹疫苗患儿150例, 及时补种麻疹疫苗147例, 出院失去联系3例, 补种率98%。

4. 1. 2 普通内外科病区共查出无麻疹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足2次317例, 病情许可已在本院补种麻疹疫苗87例, 病情稳定后回当地接种202例, 出院失去联系12例, 禁忌证16例, 补种率91.2%。

4. 2 在辖区健康适龄儿童中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4. 2. 1 2013年全年按照郑州市卫生局部署, 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领导小组, 通过短信提示、悬挂标语、张贴宣传单、幼儿园老师通知家长等方式, 积极进行宣传发动。

4. 2. 2 在辖区内每月开展一次摸底排查, 登记造册, 共筛查5116例查出漏种儿童235例。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发放补种通知单等方式, 通知漏种儿童, 及时补种。除禁忌证不能补种58例外, 已全部补种完毕。

5 小结

本院在麻疹防治过程中, 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 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 在麻疹防治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未出现麻疹院内感染和聚集病例, 这一经验值得推广。建议基层医院面对麻疹疫情, 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工作合理的制度、组织人员培训、规范诊治标准、扎实的健康教育及与预防接种门诊相结合开展疫苗查漏补种等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莉.麻疹的表现及预防控制.中国医刊, 2008, 43(12):10-11.

[2] 林献丹, 程慧健,王希江.温州市麻疹流行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6):495-498.

[3] 李悦, 崔振泽, 崔妮.儿童呼吸道法定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01(6):1141-1142.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5)

小儿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全身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及皮肤出现斑丘疹、麻疹粘膜斑,退疹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素沉着为其主要特征。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肺炎并发心衰是导致麻疹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情观察及护理尤其重要,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科自2013年3月~6月对26例小儿麻疹并心衰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在3个月~1岁,平均年龄为8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5.3d。

1.2临床表现 均有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表现为气急、哭闹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心率加快、皮疹不能透发或突然隐退,肺部出现湿罗音。

1.3结果 经过积极的急救及护理,19例治愈出院,1例转院。

2 病情观察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小,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一切细小的变化都需要护士细微的观察,尤其注意体温变化与皮疹、咳嗽、呼吸频率及节律之间的变化。如果患儿体温升高、皮疹增多或突然隐退、咳嗽加重,并出现气促,应高度怀疑肺炎并发症的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工作。若心率>170次/min,及时汇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强心治疗,必要时可采用利尿、扩血管治疗以减轻心脏负担。呼吸急促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1~2L/min,采用婴幼儿双侧鼻导管吸氧。吸氧过程中观察患儿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氧流量及鼻导管是否通畅,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准确记录尿量,尿量增多可做为心衰好转的一个有效指征。

2.2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尽量给予留置针穿刺,患儿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抢救期间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保证顺利输入所需的药物和液体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量,以减轻心脏容量负荷。

2.3注意观察药物反应,特别是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用药前及推药时,观察心率和心律变化,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毒性反应,最常见反应是心律失常,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重复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需间隔6h,避免钙剂与洋地黄类药物同时应用。

2.4观察患儿用药后的疗效 达到疗效指标是患儿安静、呼吸困难改善、心率减慢、尿量增加,从而判断心衰好转,详细记录。

3 护理

3.1严格隔离措施 发病期患儿住单独病房,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d,有其他并发症者隔离至出疹后10d。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动作轻柔。患儿物品专人专用,用后消毒。减少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保持病房安静,尽量减少干扰及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室温22℃~24℃,定时开窗通风,避免患儿直接吹风,避免强光刺激患儿的眼睛。

3.2对于麻疹患儿的发热,不超过39℃的,一般不必采用退热措施;对于体温过高的可给予物理降温,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加重病情。

3.3加强五官及皮肤的清洁 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更换柔软清洁的棉制内衣,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患儿在出疹期和疹退后常有皮肤瘙痒,应剪短指甲,防止抓伤;麻疹患儿眼部分泌物多,可用生理盐水清洗,3~4次/d;由于患儿鼻腔分泌物增多,易形成结痂影响呼吸,应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儿注意观察口腔粘膜有无霉菌的生长,做好口腔护理;若出现霉菌,应停止使用抗生素,给予3%苏打水饭后漱口;大小便后应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及外阴清洁。

3.4饮食指导 麻疹患儿的饮食宜清淡,发热时应以流质及半流质为主,多喝温开水及热汤,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易于使皮疹发透及体内的毒素排出,热退后患儿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3.5加强家庭健康指导 由于患儿的病情重,直接危害的是心脏,家属紧张、焦虑,担心预后情况,护理人员应温和、热情、耐心地与家属交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患儿病情的有关知识及治疗,鼓励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做好陪护人员卫生宣教,避免过多人员探视。

4 讨论

通过对20例麻疹并心衰患儿的护理分析,护理人员不但要具有高度责任心,严肃、认真、仔细的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还要有应对突然病情变化的思想准备;能够有效控制体温,密切观察用药效果,保持呼吸道通畅,重视临床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于麻疹患儿做到认真仔细观察,早期发现心衰的症状及体征,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挽救生命。这些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麻疹肺炎心衰患儿的治愈率。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6)

流行指数: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烧疹子,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1周岁以内宝宝患病多。

幼儿急疹的特点是以突然高热起病,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上升到39℃~40℃或更高,初期发热时宝宝精神反应较好,持续高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的同时或稍后皮肤迅速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医生根据热退疹出很容易就判断出幼儿急疹。皮疹大多为分散性,全身各处均可见到,但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少。出疹后1~2天便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幼儿急疹病后可获较巩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很少见。

护理要点

1 宝宝出疹后病情就开始逐渐好转,所以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 在发病期间。宝宝应注意休息,卧床至皮疹消退。

3 由于高热时有大量的水分散失,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和营养物质。患病期间的饮食,应以牛奶、米汤、豆浆、粥以及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4 当宝宝高

热不退,精神差,出现惊厥、呕吐脱水等表现时,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以免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功能损害。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患病的婴幼儿是最佳的预防措施。

如果发高热,要及时就医,及早请医生诊断。

麻疹

流行指数: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初起有发热症状。体温一般持续在39℃以上,伴有咳嗽、流泪、流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此期约3~4天,称为麻疹前驱期,一般在发热第3~5天,患儿开始出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到手掌、脚底。

出疹期体温可达40℃,同时全身症状加重。咳嗽加剧,两眼红肿。皮疹出齐后,体温逐渐恢复,病情好转,如无并发症,体温会在发热后3~5日逐渐降至正常,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脱屑,并留下棕色的色素沉着,逐渐淡化至最后完全消失。

麻疹有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如宝宝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并伴有出疹外其他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

1 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并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 及时进行免疫预防接种,如有漏种,要在1个月内咨询保健医师。

3 坚持锻炼身体,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宝宝抵抗力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护理要点

1 宝宝出了麻疹,应安静卧床休息。

2 室内空气流通,温暖湿润,注意勿使宝宝着凉。

3 在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饮食,在恢复期少吃油腻的食品。

4 在发疹期间,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汗湿后及时洗澡,换干净内衣。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儿童基础免疫程序规定麻疹初免年龄为8月龄,18~24月龄复种一次。

避免接触麻疹患者。但若患过麻疹可获得终生免疫。

风疹

流行指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5岁宝宝,除1岁以内婴儿不容易感染外(从母体内获得的抗体保护),其余年龄越小,发病比例越高。

风疹多见于冬春季节,可造成流行。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是皮肤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风疹的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护理要点

1 让宝宝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2 宝宝居室内要保持清洁卫生,空气要新鲜湿润,温度适宜,每天中午开窗20~30分钟,但不要让风直接吹宝宝。

3 剪短宝宝指甲,避免抓破皮肤。

预防措施

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宝宝接种的麻风腮三联疫苗,对风疹有良好预防效果。

风疹病人在出疹前一周和出疹后一周内部带有传染性。因此预防风疹病毒的关键是减少与风疹病人接触。

3 准妈妈在孕早期尤其要注意预防,因为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最好的方法是孕前3个月接种风疹疫苗。

手足口病

流行指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由EV71感染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症、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功能障碍等。

护理要点

1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宝宝隔离,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疱疹结痂。

2 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 宝宝因发热、口腔疱疹导致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成等刺激性食物。

4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柔软。剪短宝宝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

5 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可采用多喝温水,温水浴等方法物理降温。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肥皂给宝宝洗手,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事物。

家长接触宝宝前或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垃圾污物。

宝宝的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及时清洗干净,以防细菌感染。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水痘

流行指数: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

水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从发病前一天到全部皮疹结痂期间均有传染性。水痘有1~2周潜伏期,出疹前24小时宝宝表现低烧、食欲不振、轻咳等“感冒”症状,随后皮肤“长痘”,其特点是:皮疹多见于头部和躯干,头发间也可找到,四肢较少,瘙痒。皮疹最初为红色椭圆形小斑丘疹,约8~8小时内变成表浅的水疱疹,疱壁薄,很易破裂,水痘直径2~3毫米,绕以红晕,24小时内疱疹以清亮转为云雾状,3~4天后疱疹开始结痂,然后痂干而逐渐脱落,不留疤痕。整个病程约为2~3周。在一个水痘患儿身上可见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家长是很容易识别的。

水痘不会留有后遗症。患过一次水痘可终身免疫。

护理要点

1 宝宝患了水痘应在家隔离至全身皮疹结痂为止。

2 让宝宝休息少动,吃些绿豆汤、稀饭、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睡眠时间。

3 宝宝要剪短指甲,以免搔痒时抓伤皮肤留下疤痕。要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4 发烧时禁服阿司匹林等退烧药,病程中绝对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这是因为激素会引起全身播散性水疱或出血性皮疹,高烧持续不退,易并发肺炎甚至脑炎,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7)

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成果名称:该课题6年来从流行病学、分子病毒学、血清等方面进行分析、监测研究。经过27株麻疹病毒流行株(MVW)麻疹毒白、血凝蛋白、膜蛋白基因分型,证明该省MVW株基因型不同于其它国家的MVW基因型及该省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基因型。经流行病学、人群免疫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调查,提出对大年龄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加强免疫,使麻疹发病率降至1999年的0.52/10万,为历史最低水平。目前该省每年少发麻疹41000多例,每年为人民可节省3690多万元人民币。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消除麻疹策略及应用研究

成果名称:该项目根据济南市麻疹流行规律、人群免疫状况,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麻疹检测实验室,其实验室被WHO报导为“全球地区级麻疹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室血清诊断和病毒工作,加强了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管理,指定了对麻疹爆发疫情得法县与反映能力的策略,上述综合措施使济南市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最低达到0.27/10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减少发病144006例,减少死亡1095例。特别是对SARS后各种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体系、监测体系和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项目进展:初期阶段

消除麻疹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成果名称:该项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滨州市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IgG抗体的检测。同时对五年来疫情报告麻疹病人急性期血清中IgM抗体进行了监测。通过几年的血清流行性病学监测,分析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制定和调整预防麻疹爆发,加速麻疹控制有关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有的放矢地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免疫策略。通过不断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重点对低免疫水平人群和爆发点周围高危人群强化免疫,全市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为防制呼吸道感染病积累了经验,得到了WHO/CDC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项目类型:软科学

加速麻疹控制措施的研究

成果名称:该课题组经过5年加速麻疹控制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该研究取得显著效果,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到97.71%,较计划免疫时期提高了7.69个百分点,共开展3次强化免疫,覆盖年龄组14岁以下,共有538896名儿童进行了强化免疫,人群免疫水平提高到98.79%,与计划免疫时期79.31%比较,差异非常显著X2=7.58,P<0.01。还建立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提高麻疹报告的灵敏性,增加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次数,开展儿童的强化免疫,建立人群巩固的免疫屏障。为传染病控制探索出一套综合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该研究使麻疹发病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死亡率为0,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项目类型:软科学

麻疹、腮腺炎二联减毒活疫苗的研制

成果名称:课题研制生产的麻疹、腮腺炎二联减毒活疫苗,系采用麻疹和腮腺炎病毒减毒株(我所独有知识产权),分别接种SPF级原代鸡胚细胞,以多次试验摸索确定的最佳配比配制并加入稳定剂后,再采用先进工艺冻干制成。疫苗每次人用剂量为0.5ml,所含麻疹活病毒量不低于3.0 LgCCID50,腮腺炎活病毒量不低于3.7 LgCCID50。接种对象为年龄在8个月以上的麻疹和腮腺炎易感者。疫苗免疫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和腮腺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麻疹和腮腺炎。在包装设计上为与配套稀释液组合包装,使用方便。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30038”,新药证书号“国药证字S20030027”。该所现拥有多种规格:重溶后每安瓿1ml(2人份)、重溶后每安瓿0.5ml(1人份)、重溶后每西林瓶0.5ml(1人份)。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母体与新生儿脐血麻疹抗体的研究

成果名称:探讨本市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抗麻疹(IgG)抗体水平,对控制麻疹发病乃至消除麻疹提供制定对策的参考依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46例孕产妇血清及其所生婴儿脐血清麻疹IgG抗体含量。46例孕产妇麻疹IgG抗体含量有保护水平的占52.17%(24/46),临界值及以下的占47.82%(22/46),新生儿脐血清有保护水平的占51.21%(21/41),临界值及以下48.78%(20/41),母子配对检验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有密切相关关系。资料结果与本市近期5年发病有一定关系,应对婚检女青年常规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胎传麻疹抗体水平。

项目进展:初期阶段

麻疹疫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成果名称:该项成果将符合儿科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并进行病理分型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麻疹疫苗加强的松中程疗法,对照组采用强的松中程疗法。发现对系膜增生性肾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免疫标志物:CD4、CD8、TNF两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这说明麻疹疫苗加强的松中程疗法治疗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病理分型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疗效明灶优于单纯强的松中程治疗法;麻疹疫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循环中的免疫网络有关。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麻疹和风疹病毒分离的研究

成果名称:该研究采用国际上最新、最敏感的细胞系vero-slam分离麻疹和风疹病毒,并对分离到的病毒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型和亚型鉴定,分析病毒遗传物质的变异情况,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及全球麻疹和风疹病毒基因库资料,并将应用于麻疹和风疹等呼吸道的免疫预防、控制及消除项目中,对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作用。达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麻疹预测及其强化免疫效果研究

成果名称:麻疹高危县动态预测甄别策略及局部强化免疫效果研究课题是以县为单位对历年疫情进行分析,以流行峰间隔到期为主,参考常规免疫实际接种率和0-5岁儿童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以及气候地理环境因素,每年十二月对下一年麻疹流行高危县进行甄别确定,由卫生厅发文预警,通知其开展局部强化免疫并做好疫情监测和爆发应急准备。课题实施后与甄别前相比,麻疹暴发时间减少了70.72%,暴发病例减少81%,暴发死亡减少了92.3%,暴发起数减少了67.9%。为国家、社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共5984万元,甄别强化后97-2003年共计投入472.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共5984万元,投放产出比为1:12.58。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冻干麻疹临床效果研究

成果名称:该课题组研发的冻干麻疹―腮腺炎二联疫苗是麻疹和腮腺炎两种抗原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制成二联疫苗。该疫苗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以应用于人群,对保护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作用相同,同时,冻干麻疹―腮腺炎二联活疫苗简化了免疫程序,减少了接种次数,减少了儿童痛苦,减少不安全注射导致的接种反应、经血传染病、化脓性感染等发生的机率,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方便群众、减少误工,具有很好的临床安全性(接种反应)和免疫原性(免疫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符合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而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冻干麻疹――腮腺炎二联活疫苗临床效果研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麻疹野病毒型诊断方法的应用

成果名称:该课题对世界范围内现流行的20中基因型麻疹病毒的基因序列资料进行分析,在麻疹H基因上寻找合适的只能够切开中国流行的绝对优势基因型H1基因型及同属一组的H2基因型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对含有该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H基因片断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电泳、凝胶成像等。采取的计算机基因序列分析软件及实验方法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科学性。该课题分别对所建立的RT-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实验证明,并将该方法直接应用于吉林省疑似麻疹临床标本的基因型别筛查。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免疫抗体、IL-2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成果名称:麻疹、水痘疫苗接种是美国对我国赴美移民人群的接种要求。目前,经广州、江门检验检疫局体验的赴美移民占全国的80%,其中,江门保健中心占1/3。对这一特殊人群进行监测,了解人群免疫保护率,确定免疫接种重点宣教人群,对移民接种工作有重要意义。麻疹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体液免疫(HI)和细胞免疫(CI)。其中,CI参与了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保护力,与保护力的持续时间相关。白介素2(IL-2)可增强CI,是CI应答中起核心作用的细胞因子。本课题以IL-2作为观察CI的指标,以麻疹特异性IgG为接种后HI的指标,初步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后CI、HI水平与二者关系。本课题研究发现:赴美移民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育龄妇女不同年龄别麻疹、水痘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有差异;有接种麻疹疫苗史的人群比未接种人群IgG水平及阳性率高。麻疹接种后随时间延长,HI水平下降,增强的CI在免疫挂号信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使患者免于麻疹感染。以上研究结果目前未见到国内有类似报道。

项目进展:初期阶段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8)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二、目标

年全区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100万以下。

三、工作指标

——­以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儿童满8月龄、18月龄、6岁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0%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15岁以下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到100%,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到95%以上。

——­以区为单位,麻疹监测病例中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0/100万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和调查处理率均达到100%。

四、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提高并维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

1、切实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严格执行我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8月龄儿童全部使用麻风联合疫苗,18月龄-24月龄儿童年5月1日后全部使用麻腮风联合疫苗,6岁儿童全部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1.5-5岁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常规免疫2剂次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6岁及以上儿童3剂次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各针次疫苗要按照接种程序及时接种,适龄儿童在8月龄和18月龄当月接种及时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要每月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免疫空白。各地要把常规免疫接种率作为消除麻疹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

2、适时开展高质量的补充免疫活动。年,我区将结合自身麻疹发病强度、流行特征及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并充分考虑学龄儿童、流动人口及计划外出生儿童等人群麻疹防控工作需要,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及时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应急免疫或强化免疫,切实有效地控制麻疹疫情。同时,将根据《市年麻疹疫情控制工作方案》要求,年秋季在全区范围对高中或大中专学生(含民办职业学校等)、流动人口等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各单位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3、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与疫苗补种工作。要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做好每年9月集中开展的“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月”活动,切实保证在儿童中建立高水平免疫屏障。

4、加强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做好疫情控制工作。在开展麻疹疫情和人群接种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高危地区和目标人群,分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疫情防控。以儿童发病为主的地区,要着力做好常规免疫工作,重点是采取措施加大流动人口、计划外出生儿童的搜索力度,以发现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适龄儿童,并及时予以补种。以成人发病为主的区域,除了要继续保持当地适龄儿童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之外,要将工作重点放到城乡结合部居住儿童、流动儿童和大中专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麻疹发病重点人群上来,加强成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避免因外来麻疹病例的输入波及本地易感人群进而导致麻疹疫情的蔓延。

(二)加强麻疹监测,提高麻疹监测能力和水平

各级医疗机构和区疾控中心要严格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年版)》及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等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灵敏性和特异性,同时及时做好麻疹疫情网络直报、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等工作,确保各项监测指标保持在高水平;同时,自年6月起,各单位要对单例麻疹病例严格按照麻疹暴发疫情规范开展相应调查、处置工作。在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不仅要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同时还要评估病例周围人群免疫状况,分析、确定可能发生暴发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和暴发原因,并对疫情向周边区域发生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三)加强麻疹疫情分析及疫情应急处置

区疾控中心要定期分析麻疹疫情,根据疫情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各单位要提高控制麻疹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快速做出以应急免疫为主的处置措施,将麻疹暴发规模控制在最小范围。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加大干预力度。

(四)控制医院感染,消除传播隐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同时对麻疹病例要严格进行隔离治疗,并加强陪护人员的防护和管理。区疾控中心要会同区卫生监督所依法加大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以及现场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及早发现并消除隐患。

(五)强化宣传教育,化解风险

各单位要以预防接种宣传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消除麻疹相关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消除麻疹工作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同时要开展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负面信息,及时解疑释惑,澄清事实。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9)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在推行麻疹减毒活疫苗(MV)之前,麻疹病毒感染了全世界95%~98%的<18岁儿童,人们普遍认为麻疹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麻疹的危害性在于并发症,其中造成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喉炎及脑炎。麻疹减毒活疫苗(MV)使用前,全球每年因麻疹死亡约250万人[1]。麻疹减毒活疫苗在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成功和广泛使用以来,由于其持久及终身免疫效果,保护了全球范围<8~12月龄乃至年龄更大的儿童。但是,在麻疹减毒活疫苗(MV)使用40多年后,尽管麻疹减毒活疫苗列入了计划免疫,对8月龄以上婴幼儿实施免疫接种,但近年麻疹流行仍以散发与局部爆发模式并存,威胁着婴幼儿健康。因此,掌握麻疹发病现状和特点,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必要。

    1  麻疹发病现状与特点

    1.1  麻疹发病现状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目前我国麻疹疫情形势严峻,2008年1—2月报告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近60%,部分地区有爆发和流行,而且麻疹患者高发年龄从以往1~5岁的幼儿,转到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20岁以上的成年人[2],出现明显的以青壮年、成人和小月龄儿童发病为主的“双相移位”现象[3]。1991—2004年浦东新区的麻疹发病资料显示,该区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左右,而从2005年开始,该区的麻疹发病率急剧升高,明显超过历年一般发病水平[4]。

    1.2  麻疹发病特点  流动人口麻疹发病已经成为流入地麻疹控制的重点,连玉峰等报道,珠海市1993—2002年常住人口麻疹发病率波动于1.40/10万~3.05/10万之间,暂住人口则波动于2.31/10万~35.27/10万之间,其占当地麻疹发病的构成超过70%。石增宝等对1994—2001年临沂市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的分析中表明,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为13.85/10万,户籍人口的发病率为8.35/10万。李国斌对2003—2006年临武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显示,流动人口的年均发病率为80.99/10万,是常住人口年均发病率10.59/10万的7.65倍。

    1.3  麻疹发病因素  在人们的印象中,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不患麻疹,因为婴儿出生时带有来自母亲体内的被动免疫抗体。近年来,由于儿童期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母亲,在妊娠时体内麻疹病毒的抗体已下降,这样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没有从母体获得麻疹的先天性免疫,所以在6个月内仍有患麻疹的可能。资料显示:接种一次麻疹疫苗是不能终身免疫的,免疫力仅可维持15年,以后就减弱、甚至消失[5],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新的易感人群。20岁以上成人当时接种的MV效价不稳定,接种剂量少,且MV接种率不高,存在较多的免疫空白,一旦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导致麻疹发生。另外,外来流动人口大多由内地农村进入本市,婴幼儿及成人由于免疫缺失,进入城市后居无定所,卫生状况差和易感性强也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

    2  麻疹的控制

    2.1  政府重视  2006年11月卫生部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说明麻疹发病现状已经引起政府重视,并明确了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与措施。实践证明,芬兰、匈牙利、美国等采用2针免疫接种率>95%,消除了本土麻疹。第2针MV接种可以为未接种第1针和初次免疫失败的儿童再提供一次免疫接种的机会,减缓因未接种第1针而造成易感人群累积。全国各省市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采取常规免疫2针接种率>95%,辅以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加强监测和疫情控制,已成为今后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 2.2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宣传  上海有外来流动人口500多万,遍布全市各区县,尤以城乡结合部为甚。宝山区有外来流动和务工人员40多万,他们居无定所,流动性强,加上卫生意识淡薄,是防控麻疹发病的重点对象。如何做好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和提高接种率,一直困扰着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因此,政府应加以协调,各街道居委和乡镇所属村委及所辖学校、幼托机构与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形成排摸网络。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排摸不漏户,登记不漏人,宣传全覆盖,使适龄婴幼儿童及时进行麻疹接种,从源头上控制麻疹发病。同时对入托、入学的外来流动儿童免疫缺失对象,在入托、入学前做好2针麻疹疫苗接种,同时可以考虑将麻疹疫苗初免月龄从8月龄提前到6月龄。杜绝因抗体缺失而引发麻疹病例的发生。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0)

二、工作指标

(一)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个案调查率100%;

(二)麻疹散发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达100%,暴发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80%以上,标本送检及时率90%以上;

(三)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四)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五)麻疹或含麻疹成分的麻风、麻风腮联合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三、工作职责

(一)医疗机构职责

1、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接诊医疗单位及接诊医生为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按照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进行核实诊断,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防止瞒报、误报及漏报。对于门诊就诊病例,接诊医生要详细填写病人真实情况和联系方式,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以便开展个案调查等工作。

2、病例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报告麻疹病例的医疗单位及接诊医生负责采集合格血标本,填写标本送检表,标本采集率要达到100%,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应放置4℃冷藏,并及时将血清标本送达区疾控中心,或立即通知区疾控中心取样。当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不仅要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清学诊断(暴发疫情实验室确诊率要达到100%),还要按相关要求采集病例出疹早期鼻咽拭子、尿液或血液等标本,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将标本送省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确定麻疹病毒基因型,以探讨病毒来源及其传播规律。

3、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对麻疹就诊病例接诊医院要做好院内隔离,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减少与他人接触。要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各医疗单位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规定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严格预检分诊制度。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落实消毒措施,做好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二)疾控中心职责

1、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区疾控中心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要在48小时内完成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工作,个案调查率达到100%,并按有关要求将调查资料逐级报告,原始资料归档保存。

2、做好病例标本的送检和实验室诊断。区疾控中心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将血清(冷藏条件下)和标本送检表送至市疾控中心麻疹血清学实验室,送检及时率要达到90%以上。

3、开展主动监测与疫情搜索。区疾控中心要定期到辖区内各医疗机构(包括个体诊所)开展主动监测,对流动人群聚集场所开展病例搜索,以发现漏报的麻疹疑似病例。调查人员在开展个案调查时,应同时对患者居住地或活动地进行调查,主动搜索其它病例,了解麻疹病毒传播情况。

4、强化督导检查和健康教育。区疾控中心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加强对各医疗机构的督导检查,杜绝发生麻疹的医院内感染。充分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特别是流动儿童、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他们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5、加强预测预警。区疾控中心要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每天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对当地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甄别可能发生麻疹流行的地区,并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制定和部署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6、强化预防接种。按照省厅要求,2009年将开展辖区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影响因素调查,针对薄弱地区、重点人群和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低于95%的地区要尽快开展麻疹或含麻疹成分的麻风、麻风腮联合疫苗的强化免疫、查漏补种等工作,防止形成发病高峰。麻疹发病以成人为主的镇、村,应探索性地开展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人群疫苗接种工作,防止成人麻疹暴发流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麻疹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麻疹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保障人员、经费到位,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

上一篇: 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 下一篇: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