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脊柱护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37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1)

循证护理(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也称为“实证为基础的护理”[1],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2]。随着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我科开始尝试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自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们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了康复期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204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病例来源为我院两个骨科病区,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性86例,女性16例,年龄21-59(39.6±4.7)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6例,胸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40例;受伤类型:车祸61例,摔伤19例,其他22例;闭合损伤89例,开放损伤13例;合并四肢骨折34例,合并胸部外伤21例,合并腹部外伤19例;手术治疗81例,保守治疗21例,对照组男性84例,女性18例,年龄19-58(39.3±4.9)岁,骨折类型:颈椎骨折25例,胸椎骨折38例,腰椎骨折39例;受伤类型:车祸59例,摔伤20例,其他23例;闭合损伤90例,开放损伤12例;合并四肢骨折35例,合并胸部外伤20例,合并腹部外伤18例;手术治疗80例,保守治疗22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临床经验,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制定适合患者个体的康复期护理计划。

(1)根据不同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家庭及社会地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出康复期存在的问题

(2)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可预知的恢复程度,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康复期心理调适程度,对未来生活的愿望与规划,提出问题。

(3)针对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制定护理措施。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和指导,如膀胱功能差者给予膀胱功能的恢复锻炼,肢体活动障碍者给予肢体的屈伸锻炼及肌肉的推拿按摩锻炼,以及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三点支撑法、五点支撑法等。

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功能锻炼良好,和医、护、病友间沟通正常,参与自己的疾病治疗、护理,乐观积极,有强烈的回归社会的愿望;好转:患者在护理人员督促下进行功能锻炼,和医、护、病友间沟通少,对自身疾病关注度低,寡言少语,对出院后生活方式无积极规划;预后不良:患者功能锻炼处于被动状态,和医、护、病友间无交流,对自身疾病漠不关心,消极悲观。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中治愈94例,好转7例,预后不良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期护理方法,治愈80例,好转14例,预后不良8例。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循证护理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的科学证据进行辩证论证,然后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护理,该护理模式对病人而言,既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又能通过科学的护理增加病人对治疗护理手段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治愈率。其次,循证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护理理论体系,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医护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与信任指数,增强护理人员自我存在感。

传统的康复护理把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看做一个发病群体,一个共同的“病”,护士作为医生发出号令的执行者只去机械地做好分内工作,而没有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观察、掌握其心理动态、生理病理变化,更没有思考过患者在康复期究竟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哪个层次,作为一名专科护士,又能帮助患者把心身健康程度提高到哪个层次。事实上,护士是和患者面对面最多的人,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知道患者需求,医生要对症下药,护士要对症护理,这样患者才能早日康复,所谓“三分治七分养”的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对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实施循证护理,不仅丰富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打破了护理人员固有的护理、思维模式,而且科学实用的护理模式使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体现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和护理学的专业价值。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0(c)-093-02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1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1]。脊柱侧弯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预防畸形加重和减少畸形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严重危害的最佳方法[2]。一般>40°考虑手术治疗。通过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尽可能矫正脊柱侧弯和恢复脊性正常曲肢的同时,保持了脊柱的平衡,减少脊柱手术融合的范围,尽可能多的保留脊柱的功能,防止脊柱侧弯的不断加重。

本院2008~2010年共进行了18例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7例。年龄15~22岁,平均17.8岁。按照国际脊柱侧弯研究会推荐的King方法分型:Ⅰ型6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1例,V型4例。疾病均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及学习,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发育,其中有1例为自闭症患者。18例患者均行脊柱侧弯后路三维矫形术。

1.2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在气管插管全麻行胸腰椎后路下正中切口显露椎板,剥离棘突,清除椎板小关节囊附近残余韧带及脂肪软组织。分别放置椎弓钩、腰椎椎板钩、横突钩。再进行小关节植骨融合,凿去骨皮质,准备好植骨床,放置凹金属棍矫正凹侧畸形。再进行凸侧畸形矫正,安置DTT,使整个小孔成矩形。最后进行植骨融合。C型臂机下再次确定手术效果,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缝合皮肤。

2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24~48 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7~14 d出院,随访1年,12例侧弯椎体基本复位,6例症状明显改善。全部患者采用脊柱矫形器械,植骨融合固定术,畸形得到矫正,暂无并发症,患者对手术效果较满意。

3手术配合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为青少年,脊柱侧弯是危害青少年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肺功能。脊柱侧弯不但使人体的优美形态遭受破坏,严重者会影响心肺的发育和成熟。且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诊断、病期、预后等认知不足,常常对面临的手术充满紧张、恐惧、态度消极,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3]。因此手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应到病房查阅病历,做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流,重视患者提出的问题,尊重患者,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疾病和离开家人所带来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同时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手术后效果一般跟患者就诊时机有很大关系。早期治疗甚至能够完全将畸形矫正,恢复到正常形态。如果治疗晚,比较僵硬,那么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效果。应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早治疗的重要性,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手术。

3.1.2物品准备术前了解术式,熟悉手术步骤,做好充分的物品准备。备常规骨科手术器械、电钻、手控高频电刀、双极电凝、C臂机、神经监测仪、微型高速磨钻系统、2%H2O2溶液等。脊柱矫形特殊器械、矫正内固定器械由器械厂方提供,检查性能,确保正常使用。备齐各种抢救药品,术前半小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2手术中护理

3.2.1 巡回护士配合①患者准备。首先核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留置导尿管,协助麻醉师行全麻气管插管、桡动脉穿刺测压、深静脉穿刺等。②手术。患者取俯卧位,头部垫明胶垫或一小头圈,注意保护眼部。胸部纵形垫两条条枕、骨盆处放一圆型海绵垫将患者的骨盆垫起,防止生殖器受压。双膝关节下垫小海绵垫,胫腓骨下方垫一方枕。保持头部、颈部、臀部三点一线在同一纵形中心线上。③协助医生连接神经监测仪,以免消毒时打湿或移位影响监测。④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手术进展,注意卧位受压处皮肤情况。及时准确地保证台上物品的需要。

3.2.2 洗手护士配合①显露术野。常规整理好器械台,清点器械、纱布、缝针、脑棉片。协助消毒铺单。固定电刀、电凝、吸引器。递圆刀切开皮肤,递电刀沿棘突连线切开皮下组织、筋膜等。②暴露椎体。递拉钩牵开周围组织;递组织钳夹棘上韧带,电刀切开;递骨膜剥离器作双侧椎旁肌、椎板骨膜下剥离,递自动牵开器牵开组织,咬骨钳取除椎板上软组织。③纠正畸形。根据侧弯的类别,确定其安装相关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在需安装椎弓根螺钉椎体的椎弓根处用手锥徐徐钻孔,并用探针探查所钻孔是否在椎弓根及椎体内,丝椎扩孔,置入螺钉,拧上螺母。④检查固定。递无菌中单铺盖术野,C臂X线透视检查固定情况。⑤植骨加固。切除近侧脊柱棘突、椎板外侧皮质,用0.9%NaCl溶液纱布保留好剪下的骨组织,用骨凿把椎板凿毛糙,将咬下的棘突剪成火柴棒状,在棘突纵轴线上进行植骨,并在两根连接棒之间固定1~2组横向连接器,使整个装置成为一个框架结构,增加稳定性。⑥唤醒实验。协助麻醉师唤患者的姓名,使患者动下肢。⑦关闭切口。彻底止血 ,冲洗切口,清点物品,逐层关闭切口并用无菌敷料、宽胶布加压固定。

4 小结

手术室护士只有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做好术前准备、熟练掌握各种手术器械及物品的使用方法,根据手术步骤及时传递所需器械,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通过本组手术的配合,笔者体会到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应重点注意的是,此手术为严格无菌手术,要求术中控制参观人数,有报道空气中细菌密度随手术室内人数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明显正相关[4]。要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各项无菌操作,对于术中使用的各种无菌用物均要认真检查灭菌效果[5-6]。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保障手术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启彬.脊柱侧弯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97.

[2]陈慧,杨小蓉,许宁惠.经胸腔镜前路松解及后路矫形一期治疗严重硬性脊柱侧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21-822.

[3]彭湛贤.骨科手术患者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8,15(1):81-83.

[4]宫庆月,矫玲.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监测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1):11-13,16.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3)

1、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4)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1]、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

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

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3]。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

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5)

强直性脊柱炎为脊柱各关节(包括骶髂关节、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及周围组织的侵袭性炎症,以椎间盘前后纵韧带及其附近组织纤维化、骨化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该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常见疾病,男性发病率约占90%。2001年5月—2008年10月笔者采用牵引加铺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2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4例强直性脊柱炎均参照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确诊, 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27.2岁,平均病程4.2年。对照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28.1岁,平均病程3.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PH-T3011型牵引床,牵引力为患者体重的1/2,时间40min。牵引后让患者俯卧于床上,裸露背部,先在脊柱上涂一层凡士林,然后将药末(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生草乌、芍药、胡椒、细辛各等量,共研细末混匀而成)[2]撒于凡士林之上,用数层醋浸透的纱布盖在上面,在纱布上洒95%的酒精少许,用火点燃,当患者觉得腰脊部热烫时立即熄灭。灸后若起水泡,则用消毒针引流,并用药棉擦干,涂上红霉素软膏,然后敷上一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严防感染,直至结痂脱落。隔天治疗1次。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1次75mg,1天3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后,观察比较疗效。

3治疗结果

发表护理论文

3.1疗效标准

参照《风湿病学》[3]。

3.2临床疗效治疗组32例中,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对照组32例中,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骨痹”、“竹节风”等范畴。《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 以尻代踵,脊以代头。”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和脊柱强直畸形的状态。患者肝肾亏虚,复受风寒湿热之邪侵犯,致督脉受阻,气血不行,督脉虚弱,肾精不足则髓生化无源,骨髓生成脆弱无力,肾阴虚则阳气不固,容易感受外邪,风湿寒邪乘虚而入引发该病,致脊柱变松、变形,不能直立、弯腰呈垂项、突背。脊柱病变主要韧带骨化。中医治疗原则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疏督壮骨为主。牵引治疗可增大椎间隙,使椎间盘压力下降,使一部分畸形矫正,对恢复脊柱活动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铺灸能起到温补督脉之阳气,强壮真元,调和阴阳,通调气血,祛风散寒,利调经络,滑利关节之功。

发表护理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的铺灸治疗以暑夏伏天疗效最佳。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及鱼腥等;禁水淋浴,避免淋雨、冷风,忌房事;宜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避免弯腰,以防驼背畸形。此外,患者应当保持乐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理姿势,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做深呼吸运动和扩胸运动,锻炼颈、腰椎和髋关节以预防和矫正脊柱畸形。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6)

如今,他已在广州医学院诊所、广州国医馆有近二十年的临床经验,二十年他都始终如一执着于他的事业。

曾获中国人民总后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中医药重点诊疗技术项目、并由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交流中心负责组织研究实施并向全国推广的独特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椎错位 “四步十法”,恰是“龙氏脊椎正骨手法”的创新之处。

而“龙氏脊椎正骨手法”是由全国著名骨外科专家魏征、龙层花教授以脊椎病因治疗学为基础,综合中医传统手法之长,集40多年经验独创的一套中西医结合正骨手法。

作为盛国芳的恩师袁健强博士,是“龙氏脊柱正骨疗法”传人,80年代始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州医学院时,并师从魏征、龙层花教授学习龙氏正骨手法。

袁健强博士,90年代赴美国留学专修脊骨神经专业和另类医学,其间将中医经络按摩、脊椎正骨推拿、针灸等祖国传统医学的适宜疗法在美国推广应用,得到当地病患者和医学同道的好评。从事中医经络脊椎正骨推拿、按摩、针灸临床20多年,对治疗颈、肩、腰、腿痛及脊椎相关疾病所引起的头晕、头痛、失眠等脊源性的内科顽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袁健强博士是广州市荔港国医馆馆长,广州医学院所属广州市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康复保健培训部主任教授。

作为袁健强博士门下,盛国芳由其专教“放松肌肉、气功点穴、整骨复位、疏通经络”等正宗的龙氏脊诊整脊手法,这一学就是7年。后又进广州医学院进修深造3年,专心攻读《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阴阳五行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经络脊柱学》等理论和临床实践,并且在广州医学院诊所,广州国医馆几年的临床经验,由袁健强博士教授专教《放松肌肉、气功点穴、整骨复位、疏通经络》等治疗手法。

基于脊柱病因理论创立龙氏正骨法

支配人体五脏六腑的神经都是从脊柱发出的,脊柱是人体生命的栋梁。在从爬行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脊柱所受到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直立行走的人,全身的压力都集中在脊柱上。例如经常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族、开会多的人,很容易出现由脊柱引起的疾病。其实,早在1959年,魏征、龙层花教授研究颈椎病后发现,不少病人在脊椎病好转时,原有的内脏(器官)病症状同时好转或痊愈,就开始立项专门研究脊椎病与内脏病症的关系。经过大量的临床解剖及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官能症、头痛、眩晕、高血压、原因不明的胸闷、心悸、失眠、顽固性呃逆、冠心病、心律失常、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痛经等,特别是许多病因不明、屡治不愈的70多种内脏疾病多与脊椎疾患有关,提出了脊柱相关病因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了龙氏正骨手法。

龙氏正骨将中医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结合进行手法的革新,形成一套针对脊椎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脊椎病的手法。这套手法可以对脊椎病因引发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其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正在推广应用,上海人才培训出境中心、世界自然医学联合总会也加入了推广之列。

脊柱相关病因理论是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脊柱相关病因理论的核心是,脊柱关节的错位,压迫邻近组织,从而引起相关的疾病。运用正确的手法纠正错位,解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从而使相关疾病得以迅速康复。脊柱相关病因理论的出现,在病因学方面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它打破了以往的分科界限,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探讨。

注重三步定位诊断是关键

据盛国芳介绍,龙氏脊柱正骨与其它正骨疗法的区别,主要是龙氏正骨注重三步定位。第一,神经血管体征的定位。病人主诉哪里痛,就考虑哪个部位,是什么神经支配,病根在哪里;第二,触诊定位。根据西医的脊椎解剖理论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对脊椎的触诊有横突、棘突和后关节突。横突两边是对称的,棘突居中,后关节突也是对称的。在检查的时候,用手触摸两边的横突是否对称。从第1颈椎横突触摸到7颈椎横突,如两边不对称,一边凹进去,一边凸出来,凸出来那边压下去有压痛感,就表明是病态的,是错位;第三,最后通过X光、MR、CT影像手段进行客观的诊断定位。通过触诊判断错位的形式,结合神经血管体征定位,来综合分析究竟是哪节脊椎出了问题,最后再结合放射影像诊断定位进行确诊。

三步定位是用于诊断,诊断之后再进行治疗。如是疼痛是压迫神经受压、中下方脊椎错位引起的,先通过神经定位是哪一节段脊神经受压,然后再通过触诊进行判断,最后通过X光确诊,诊断完成之后就要用对应的骨伤复位手法进行复位。如果疼痛是由于下段腰椎的侧弯侧摆式错位,就会有压迫神经感,就会出现肩痛、背痛、手痛、腿痛等,就需要用侧位复位法进行复位。龙氏手法的一个特征,就是根据不同的错位形式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矫正。需要注意的是,龙氏正骨适用于各种腰痛、脊髓型颈椎病、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扭伤以及内科疾病等,而对于患有腰椎结核、腰椎肿瘤、严重骨折、严重腰椎滑脱、马尾神经症状、嗜伊红肉芽肿等情况都不适宜进行矫正。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前要选择适应症,排除禁忌症,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疗效。

正骨过程中要把握的要领,首先诊断很关键。如果一个病人弯着腰来求诊,那我们就要通过检查,判断是什么问题,是椎管内的问题,还是椎管外的问题,还是第几椎关节的问题。这时候,三步定位就派上了用场。其次,手法要娴熟到位。正骨推拿手法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放松手法;第二步正骨手法;第三步强壮手法;第四步痛区手法。病情较轻或初次患病的人,只作放松和正骨手法即可。手法重点是正骨,放松手法保证正骨顺利而避免人为的损伤;强壮手法是正骨后进行软组织治疗和点穴治疗,对慢性久病的人十分有效;痛区按摩有良好的安抚镇痛作用,是推拿的传统方法,但在正骨推拿中只作为辅助治疗和结束手法。

盛国芳坦诚,做这一行20多年了,做起来虽然说是得心应手,但任何一种医疗技术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创新、实践,才能得以不断提高。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7)

据统计,在国外,神经外科手术的40~80%都是脊柱手术,而根据国内13家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经外科手术的统计数据,在总量28412例手术中(包含血管内介入手术),脊柱脊髓手术(不包含脊髓血管病)仅1851例,占手术总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创建中国首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2005年,刚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菅凤增加入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名誉主席赛米(Samii)教授的指导下,创建该院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

宣武医院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之一,近50年来,在赵以成、王忠诚、丁育基、凌锋等几代著名教授带领下,成为设备先进、技术精良的以微侵袭治疗为特色的科室。

20世纪60年代末,亚萨吉尔(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将手术显微镜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术显微镜在许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骨科主任党耕町在他主译的《脊柱外科技术》一书中说道:“在欧美一些国家,很多神经外科医生从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使得显微技术在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中国,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基本上由骨科医生承担,以常规开放手术技术为主,所以显微外科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凭着一股要干事业的闯劲,菅凤增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在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取得诸多成果,他们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2008年,菅凤增在国际上首创“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世界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杂志《神经外科学》(Neurosurgery)刊出了此项技术的研究报告,赛米教授称之为“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本泽尔(Benzal)教授则发表评论:“这一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避免了经口腔手术。希望治疗这一疾病的医生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在中国逐渐推广。

2008年,菅凤增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同年,菅凤增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它同样是不需要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

2009年7月,菅凤增在国内首先实施了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

菅凤增说:“几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现为神经受压,因此从神经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护神经功能,同时兼顾脊柱的稳定性。”

海外留学形成创新思维

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业组有13张病床,2011年,菅凤增和他的团队实施手术594例,这样高的流动率在业内实属罕见。

菅凤增解释说:“我们采用显微微创技术,伤口不大,只要处理得当,很少有术后感染。我们的病人一般做完手术就出院了,很少有等着拆了线再走的。最快的时候,上午住院,下午手术,第二天就出院了。”

这样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源于菅凤增7年的海外求学生涯。“在国外等拆了线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术完就出院了。”菅凤增说,“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操作的。”

1997年,在国内已经是主治医师的菅凤增远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攻读神经外科专家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临床医学做起来并不容易。回顾在罗马的日子,菅凤增笑言:“我是从缝皮起家的。”所谓“缝皮”,就是在医生做完手术后,为病人把皮肤缝好。

初到罗马,菅凤增先从住院医师做起,负责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们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位外国医生,一开口就是“中国人”,连“医生”都不称呼。

菅凤增毫不气馁,他技术精湛,耐心细致,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经过他缝合伤口的病人会对要做手术的病友说:“那个中国人缝得太好了,一点都看不出来。我的(颈椎伤口)就是他缝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术时也让他缝吧。”

很快,菅凤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气,病人对他的称呼也从“中国人”变成了“中国医生”。医生和导师也开始注意这个踏实认真的中国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凤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护士请教,请他们检查他写的病案。

菅凤增笑言:“那帮护士老哥们儿很仗义,他们会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种错误,告诉我别的医生是怎么写的。”

慢慢地,菅凤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错了。

“我在罗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护士学习,第三年第四年跟医生学,第五年开始才跟着导师,接受导师的指导。”菅凤增说,“当时跟我一起进入住院医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学,也有也门同学,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毕业拿到文凭了。”

在罗马大学,菅凤增接受了欧洲正规的临床医师培训,临床技术和能力大大提高,这对他回国以后的工作帮助颇多。

“海外学习,最主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菅凤增说,“现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这都得益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几年的手术实践中,菅凤增还设计了2个小工具,都申请了专利,其中削骨刀已经由厂家在生产,准备拿到海外去推广。

医生的道义和责任

见证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临床技术,满怀报国的理想和施展抱负的雄心,面对国内的现状时,菅凤增不是没有心理落差。

在事业初创时期,病人很少,他的压力也特别大。“作为一名医生,却没有病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凤增回忆起来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现实的,一个海外归来的外科医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术,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创业’的同事们都在犹豫,我自己也很犹豫。”

从事着国内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菅凤增也很难得到业界的认可。为了交流学习,他也去参加学术会议,但那时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脊柱神经外科专业学术会议,他只能参加骨科的学术会议。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50例,其中男155例,女95例,年龄18~80岁,全身麻醉140例,硬膜外麻110例。脊柱骨折内固定75例,脊柱椎体滑脱矫正65例,脊柱减压110例,手术时间1.5~5 h。

2体位护理

2.1正确安置俯卧位患者全麻后,4名医护人员分别托住患者的肩部、腰骶部、双下肢,维持脊柱水平,以滚动法将患者置于支架上。将头放置于特制的头圈内,使头偏向一侧,避免气管导管打折或扭曲而影响正常的通气。双前臂自然前屈于托手板上,在膝关节处垫上1个软枕,双足部垫小软枕,使踝关节自然弯曲向下,防止足背过伸引起足背神经损伤。正确安置俯卧位,取锁骨和髂骨作为支点,尽量使胸腹离开手术台,以减轻机械性压迫对呼吸循环的影响[2]。术中腹压过大,可导致出血增多,应立即检查腹部衬垫物是否移位,并予以纠正。

2.2避免术中发生体位损伤脊柱手术大多采用全麻,患者的保护性反射大部分消失或减弱,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特别是脊柱骨折病人,脊柱稳定性差,如果不慎扭曲可以加重或引起脊髓损伤。因此在变换体位时应由专科手术医师指导,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轴线,动作协调一致,轻、慢、稳,保证患者安全。尤其是骨折内固定手术结束,为了避免转变体位造成植入物滑脱,变换体位一定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保证以轴心翻身。

2.3体位及受压部位护理变俯卧位前应整理好各种管道及电极线,电极粘贴处应避开受压部位。在患者头下垫特制头圈,使头偏向一侧,每20~30 min调整头部位置1次,在调整时应用手托住患者的下颌及额部,避免从两侧托面部。女性患者应将乳房置于支架的内侧,避免乳房受压;男性患者者注意防止阴茎压伤。应避免肘部受压,可在双侧肘关节放上合适的软枕,外展不超过90°,术中经常检查患者肘部的受压情况,以免损伤尺神经。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经常检查病人体位情况,重点检查前额,两侧颧骨、两侧肋骨、髂前上棘的主要受压点,观察四肢末梢血运,按摩受压肢体,每次3~5 min,防止因手术操作或麻醉不完善致病人体位移动而造成不良后果[3]。手术结束,应及时改变患者体位,以解除压力,并按摩受压部位,在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巡回护士要认真检查受压部位并做好记录,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3讨论

术前针对俯卧体位的护理难点,全面评估患者可能发生压伤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安全舒适体位安置需要手术团队的合作,安全舒适体位包括手术部位充分暴露、便于气道管理、通气良好、便于麻醉监测、保障病人的安全。因此,只有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充分沟通并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手术体位的安全舒适。术中加强体温监测及保温。低体温时机体关闭外循环,使受压区域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压疮形成。所以要及时调节保温装置,防止患者低体温引起躯体血液循环不良,皮肤抵抗力下降继而发生压疮。术中调节室温23~25 ℃,动态监测体温,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尽量少暴露病人,术中库血输入前应先自然复温,冲洗体腔的液体要先加热,避免低体温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9)

1960年的夏天,18岁的邱贵兴考入了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八年制医学院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这里,邱贵兴既感受到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美丽环境与优雅气质,也被她的学术氛围和科教传统所熏陶,更继承了母校“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

1968年,邱贵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为了响应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他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当时年仅26岁的他,在延安一呆就是十多年。

在延安的岁月里,面对极差的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和众多的患者,邱贵兴除了要处理他所擅长的外科问题外,还得解决内科、骨科、儿科、妇产科等其他学科的临床问题。现实的情况迫使他不断学习,使他掌握了扎实的全科医学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临床工作经验。

在陕北农村,由于交通非常不便,患者如遇到难产、摔伤、急腹症等急症,根本无法送到医院抢救,因此,邱贵兴经常在半夜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行走在陡峭的崎岖山路上,也记不清有多少次面临紧急时刻,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凭借着手电筒的光线做手术……

当年,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延安,对邱贵兴而言,的确是十分漫长的考验和锻炼。但邱贵兴和他的夫人、同班同学林守清(现为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同甘共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手术时互当助手,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他们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特别是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和对他们的极度信任,让邱贵兴有着身为医生的极大成就感。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邱贵兴的从医之路,也历练了他的人生。

脊柱畸形矫正术:使中国人“挺直腰板”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为了向更高的医学高峰攀登,37岁的邱贵兴和夫人林守清以过人的毅力,刻苦复习,先后考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邱贵兴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日子里,依然面对着各种艰苦的条件,他白天上课、做临床工作,晚上去实验室做实验、搞科研,经常忙碌到午夜。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性,他利用放射科淘汰下来的X光机,亲自抱着实验兔子照X像。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照了整整两大箱宝贵的X线资料。1982年,邱贵兴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荣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这是他刻苦求学、忘我求知的奖励和回报。

求学时期,邱贵兴经常查阅学科资料,当他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脊柱侧凸患儿的照片时,便坚定地选择了一个主攻方向――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是骨科最艰难、最凶险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脊柱畸形矫正在我国脊柱外科领域还是空白。1986年,已入不惑之年的邱贵兴远赴加拿大,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世界脊柱侧凸学会前主席Armstrong教授,重点学习脊柱畸形的矫治和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1987年,回国后的邱贵兴开始独立承担大量的脊柱外科临床工作,特别是应用Harrington、Luque等新技术治疗了大量脊柱侧凸患者。邱贵兴与他的同事一起启动了我国脊柱侧凸的规范化治疗,掀开了中国脊柱侧凸治疗领域崭新的一页。

邱贵兴曾经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对北京地区两万多名中小学生的普查工作,发现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06%,天津的普查结果是1.14%,山西的为1.44%。青少年脊柱侧弯不仅会引起严重的躯体畸形,影响心、肺发育,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导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残疾。我国的脊柱侧弯患者不但发病绝对数量大,而且畸形严重程度高,大量的严重残疾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负担,也给脊柱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Harrington及Luque等技术虽然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但只能做一维或二维的平面矫正,而脊柱侧凸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畸形,因此,有的患者术后虽然侧弯得到矫正,但是驼背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走路了。为此,国际上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三维矫形手术。邱贵兴在以往Harrington、Luque、Zilke、Galveston、Dick、Steffee、RF、CD等手术的基础上,较早地引入并积极推广CCD、TSRH、CDH、USS系统等脊柱固定器在临床上的应用,使脊柱手术从单纯的一维矫形转向三维矫形,提高了治疗效果。

邱贵兴不仅及时引进、熟练应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来治疗脊柱外科的疑难病症,还在国内大力推广应用,以更大范围地造福患者。对于一些严重僵硬的脊柱畸形,过去一般采用前、后路分期手术,疗程长、费用高,效果并不满意。为此,邱贵兴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前、后路一期同时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不仅使治疗时间由平均33天缩短至18天,而且显著提高了疗效,大量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邱贵兴还不断地创新研究,发展我国的脊柱畸形治疗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方法创新到器械改良,他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邱贵兴创建了用于研究脊柱侧凸的模拟人体直立姿势的双足鼠动物模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邱贵兴全面系统地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深入研究该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作为第一发明人,邱贵兴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该系统在2002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临床,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与进口产品相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2006年年初,邱贵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十余年来,数以千计的脊柱畸形患者在邱贵兴教授的治疗下“挺直腰板”,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协和分型”引起中外骨科学者高度重视

邱贵兴的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包含了所有脊柱外科技术,强化了脊柱功能重建的理念,提高了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骨折等脊柱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水平,因此,脊柱矫形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整个脊柱外科的发展,并引领着中国脊柱外科向国际顶尖水平迈进。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脊柱侧凸、脊柱后凸、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脊柱肿瘤的切除固定,脊柱结核的治疗,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的减压、复位、内固定,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也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还通过讲座和手术,向许多年青的脊柱外科医师传授自己宝贵的经验。

早在大约100年前,国际上就已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了分型研究,但直到1983年,美国人King才首次对脊柱侧凸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这种分型是建立在平面矫形基础上的,且只有5种分型,不够全面,依据这种分型进行手术,术后失败病例多,不少失败病例术后畸形加重。2001年,美国人Lenke教授提出了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较为全面,但未包括脊柱的旋转扭曲,且该分型共有42型,十分繁杂,可操作性较差。

邱贵兴认为,King分型和Lenke分型依据的是分别只有400余例和300余例脊柱侧凸矫治病例,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已经积累了3000多例脊柱侧凸矫治经验,为什么不能创立中国人自己的分型呢?于是,邱贵兴带领同事和学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收录了其中3000余例资料,并挑选其中1245例完整病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脊柱畸形的三个重要规律:其一,脊柱弯曲的数量最重要。两个弯类型的侧弯最多,且最难决定手术范围,失败率也最高。其二,不同部位弯曲的三维畸形各有特点。其三,弯曲的柔韧性很重要。这项研究一直进行了十多年,经过反复实验,邱贵兴于2001年在国内提出了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

与国际惯用的以侧凸部位分型的思路迥异,“协和分型”首创先以脊柱弯曲的数目进行大的分类,然后根据脊柱不同部位的三维立体畸形特点再分出亚型。“协和分型”系统根据顶点多少将脊柱侧凸分为3个大型,即1个顶点为Ⅰ型,2个顶点为Ⅱ型,3个顶点为Ⅲ型。每型中再分不同的亚型,共计13个亚型。Ⅰa型为胸弯,顶点位于T2~T11-12椎间盘;Ⅰb型为胸腰段弯,顶点位于T12,L1椎间盘;Ⅰc 型为腰弯,顶点位于L1-2~L4-5椎间盘。Ⅱa型为双胸弯;Ⅱb型为胸弯+胸腰弯或腰弯,胸弯/胸腰弯或腰弯10°以上,其中,Ⅱb1型为满足以下条件者:①无胸腰段或腰段后凸,②胸腰段/腰段Cobb角≤45°,③胸腰段/腰段旋转度 45°,②胸腰弯/腰弯旋转度>Ⅱ度,③胸腰段/腰段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Ⅱc3型为胸弯柔韧性Ⅱ度,或Cobb角>65°,则应先前路矫形融合下弯,再后路融合双弯;Ⅱc3型可参考Ⅱb型的标准,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融合双弯;Ⅱd1型可单纯前路融合下弯;Ⅱd2型,需融合双弯,以避免术后胸弯出现失代偿;Ⅲa型可选择融合近端两弯;Ⅲb型由于远端腰弯符合Ⅱb2型条件,因此必须融合三弯。按照该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术式,而且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经国际同行临床验证,“协和分型”与King分型相比,所导致的治疗失败率由13.2%降低至2.7%。

2005年,“协和分型”正式亮相国际舞台。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骨科领域最权威的Spine杂志上,该杂志主编Weinstein教授高度评价了“协和分型”的重要性。邱贵兴也由此经常应邀赴世界各地“传经送宝”,他先后在日本骨科年会、韩国骨科年会、亚太骨科年会及美国脊柱外科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登台演讲。为了更好地促进“协和分型”的临床应用,他还按照分型进行手术演示,制成光盘,发行到全国各地。

邱贵兴教授擅长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使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他在关节外科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功地实施了大量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邱贵兴教授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分吸收国际上人工关节置换的新技术、新理论,积极研究国内目前应用的各类假体(国产、进口)的特点及应用范畴,使许多髋关节、膝关节返修手术患者得到康复。

邱贵兴在繁忙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众多科研项目:卫生部重点项目“脊柱侧凸治疗的程序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十五”攻关课题“国产二膦酸盐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研究”,卫生部科研基金“GSS的设计及脊柱滑脱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胶原、核心蛋白基因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椎间盘的表达研究”,保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老年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及优化防治方案的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分型的可行性及病因学研究”;他还与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组联合进行了卫生部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雌激素在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实验和应用研究”,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了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研究,与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医学院一附院联合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中国人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其预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卫生部二等奖等,并多次获得院内医疗成果奖及科技成果奖,获授权专利5项。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多个骨科领域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使中国的骨科水平不断攀升,硕果累累。

呕心沥血,使中国骨科走向世界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在邱贵兴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TSRH医院、特种外科医院和香港大学等协作进行了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运用网络及远程会诊与国内外同行一起讨论、研究、解决临床上的疑难问题。

2000年1月13日,WH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启动全球“骨与关节十年”,目的在于提高全世界因骨、关节等疾病所累的人们在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763个组织宣布支持“骨与关节十年”。中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并把2002~2012年确定为中国的“骨与关节十年”。2003年,世界“骨与关节十年”代表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邱贵兴代表中国骨科学界所做的工作总结,在参会的54个国家中名列第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4年12月月底,印度洋发生了大海啸,印尼的一些医疗中心被完全破坏,重建非常困难。马来西亚骨科协会主席Saw Ali向邱贵兴发来求援信,希望给予物资援助,帮助印尼重建医疗中心。接到此信后,邱贵兴立即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名义,向国内医药企业发出“海啸医疗救助”呼吁,倡导各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医院。不到半个月,骨科学分会就筹集到价值人民币250万元的骨科手术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并派专人护送到马来西亚,受到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的赞誉和表彰。这次国际援助行动大大提升了我国骨科学界的国际形象。

邱贵兴决定趁此时机,推进中国骨科的规范化进程,并扩大中国骨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希望搭建一个以中国内地为核心、覆盖港澳台、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借以展示国内骨科水平,充分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于是,以邱贵兴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果断决定,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中国骨科年会(COA)学术大会”。

2006年11月,“第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规模空前,共有4000多名骨科医务人员参加,其中国际同行超过200人,共收到学术稿件4665篇。2007年11月,“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了2006年,收到学术稿件5346篇,注册参会人数5849人,外宾180余人。2008年11月,“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苏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前两届,收到学术稿件7295篇,注册参会人数6583人,外宾246人。COA大会不同于国内以往的骨科年会,它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鲜明特征,并采用英文报告形式进行交流。

在邱贵兴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除已加入国际“骨与关节十年”行动外,还加入了亚太骨科学会(APOA)等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并积极参加美国骨科年会、日本骨科年会、澳大利亚骨科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

为促进中国骨科学界与国际的互通有无,邱贵兴教授还与美国权威杂志JBJS(《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合作,联合创办了该杂志的中文版,以此扩大中国骨科在国际上的影响。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篇(10)

        俯卧位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体位,安全有效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俯卧位常在全麻下用于脊柱手术,它具有使术野充分暴露,视线不偏离中线,便于医生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但此体位因改变身体负重和支持点发生改变,会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神经系统损伤和皮肤压疮等。[1]2009年7-12月,通过我院80例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的护理,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骨科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全部为腰椎后路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在2.5h-6h。

        2、 体位摆放

        巡回护士根据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需要,备好骨科专用u形海绵垫、皮枕头、头圈、海绵软枕。根据患者胸廓的宽窄,调整俯卧位垫,宽度为两侧外缘稍宽于平放于身体两侧的双臂;长度为上端高于双肩、下端超过耻骨联合处。体位垫与身体接触的部位是双肩、双侧肋骨、髂前上棘、股骨上端。保持脊柱自然平直,无扭曲起伏,肌肉松弛不紧张。安置体位时要做到准确、快速,要注意避免发生再次神经损伤的危险。翻转体位时麻醉师负责观察患者,保护气管插管,托住头、颈部,由4名医护人员分别站在手术台两侧托扶背部、腰部及下肢,将患者脊柱保持在同一纵轴,步调统一,避免牵拉或损伤。膝关节处垫小头圈,使膝关节悬空不受压,约束带上垫一治疗巾固定于大腿部。双脚踝下放皮枕头,将脚垫起。头部垫头圈,以能将眼部与气管插管不受压为准,双臂自然弯曲固定于两侧架手板上,不可用力外展,避免损伤臂丛神经。

        3、术中并发症的防范及护理

        3.1  脊髓损伤: 全麻后,由于肌肉韧带松驰,全身关节处于无支撑保护状态,护士在搬动患者时,特别在翻转体位时要将患者脊柱保持在同一纵轴转动,避免牵拉或损伤。头颈部固定时根据颈部生理弯曲来调节软垫或软枕的高度和位置防止颈髓损伤。在搬动截瘫患者时,需专科医生在场,防止加重脊髓损伤。

        3.2  循环、呼吸并发症: 在摆放俯卧位时,应根据患者胸部的宽窄和腹腔容量来调节中间空隙,采取锁骨和髂骨作为支点,尽量使胸腹部悬空于手术床上。 

如果胸部垫物不当,胸腹腔脏器因地心引力而压迫胸壁,患者自身的身体重量压迫胸腹壁可引起胸廓和膈肌运动受限,通气不足,潮气量下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有心肺疾患、年老、体弱的患者更应注意,术中应随时检查体位垫有无移动、肢体有无受压情况,以免引起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变化,一旦发生,及时调整。

       3.3  皮肤压疮并发症: 俯卧位时身体着力点是头部、双肩、双侧胸部、髂前上棘、膝关节等部位,这些部位均为骨隆突处,肌肉脂肪较薄,长时间受压易引起皮肤压疮。因此,摆放体位时,头部垫头圈时用治疗巾盖于上面,以保护双眼、前额及双额骨。头部固定时特别注意保护眼睛避免与床垫接触,以免压迫眼球造成失明。

        3.4  生殖器官压伤: 女患者俯卧位时双侧乳房应重点保护,乳腺组织血运丰富,受到挤压易引起损伤,摆放时双侧乳房置于海绵垫空洞处,避免挤压。男患者俯卧位时应注意保护外生殖器,因外生殖器皮肤薄嫩,摆放时外生殖器不能与体位垫接触避免受压。[2]

        3.5 神经麻痹或损伤: 全麻患者运动感觉和保护性反射消失,长时间固定于一种体位,可使颈部、四肢由于受压或过度牵拉,从而会发生神经麻痹或损伤。头颈部固定时,要根据颈部生理弯曲,调节头托的高度和位置,防止颈髓损伤;双上肢肘部自然曲置于架手板时,双臂外展不超过90°,避免臂丛神经受损,双侧腋窝、前臂和手的大小实际不应承受身体的任何重量,防止长时间受压引起尺、桡神经损伤;下肢约束带固定在腘窝上方8 cm处,避免腘神经受压损伤,在手术允许的时候,可适当活动四肢。[3]

        3.6  眼部损伤:俯卧位手术眼部用红霉素眼膏涂眼,眼部并用保护膜粘贴,调整好头架与手术床的距离,翻身时保护好气管插管,将病人头面部放置在头圈上并将眼部及气管插管悬空。头圈表面质地应避免过硬或过软,可垫一治疗巾。术中巡回护士每隔20-30 min对病人的额面部进行按摩并检查头部是否移位。为了便于观察病人眼部情况和气管插管情况,我们在头架下部安装一面反光镜,护士可通过镜子观察到病人的情况。[4]

        4、小结

        总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俯卧位手术时患者的意识消失,代偿调节机制削弱,因此合理的安置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安置时既要符合手术操作的要求,又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循环及神经功能,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减少各种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做好体位护理,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责。护士应通过加强思想认识,熟练掌握摆放俯卧位的操作方法和俯卧位导致并发症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术中细心观察巡视,是可以避免因体位改变而给患者造成的意外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关爱华.俯卧位手术所导致并发症的术中观察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1):54

上一篇: 客家文化论文 下一篇: 家长家访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